咏物明志的诗句10篇

咏物明志的诗句篇1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得香字)

杜 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

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1. 本诗前三联描写了竹子怎样的形象?

解析 本题鉴赏诗歌形象。

解答本题时,首先从首联中提炼出“新”字,从颔联中提炼出“阴”字,从颈联中提炼出“净”“香”两字;其次根据语句概括出竹子“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等特点。

答案 形象是“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归纳 鉴赏形象时,要遵循以下步骤:①紧扣诗句,提炼重点词语。②概括语句含义,理解所咏意象的特征与内涵。

咏物诗往往从所咏之物的特点概括、活动描述、品性挖掘等角度设置问题。咏物诗不仅仅描摹所咏之物的形态、活动、特征等,满足于形似,更要求神似。

2. 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解析 本题鉴赏诗歌语言。解答本题时,首先从句子中提炼出“侵”“晚”两字;其次明确“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最后解释整句含义:这句话写出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答案 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归纳 在鉴赏语言时,要遵循以下步骤:①紧扣诗句,提炼重点词语,理解词语含义。②词不离句,解释整句的含义。③句不离篇,不仅要鉴赏词句在语言上的妙处,还要鉴赏词句在结构上的妙处。咏物诗和其他诗歌一样多以炼字锻句为主。

3. 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解析 本题谈尾联寓意,实际上是要求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诗,言情;咏物诗,更是托物言志。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根据竹子有节、中空、直立的特征明确它可以象征有气节有才干的人;其次分析前三联竹子在自然状态下的特征、品性;最后结合作者身世,不难得出几个合情合理的答案: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答案 ①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②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③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④其他符合诗意的答案。

归纳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遵循以下步骤:①首先要理解所咏之物常用象征意义。②紧扣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征、品性。③结合作者的身世背景,挖掘作者的品行操守和情感态度。

咏物诗之“咏”,是“用诗词等来描述事物,抒发感情”之意,并非单纯“歌咏、赞美”的情感。鉴赏时要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咏物诗中,诗人把自己的情感

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之中,“志”就在物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同样是“咏柳”,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表达了对柳的喜爱和赞美。而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则表达了对柳的憎恶和讽刺。

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 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 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二、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下列问题。

画 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 郑思肖,南宋老臣。元兵南下,忧国忧民,上疏直谏,被拒不纳。痛心疾首,孤身隐居。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请分析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和作者的情怀。

【参考答案】

一、 1.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世俗,渴望出世归隐的诗人。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水无心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流淌、从容自由,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言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寄托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咏物明志的诗句篇2

关键词:咏史诗;形态;写实型;意象型;意境型

咏史诗作为一种诗体,必然有自己的诗体形态。有人按咏史诗的功能将咏史诗分为三种类型,即述史体、咏怀体和史论体[1]。有人从诗人对“史”的把握和运用的角度将咏史诗分为史传体、史赞体、情理体和怀古诗[2]。但均从史的角度来进行分类,不能从诗的角度来分析它的形态,也就不可能准确地反映咏史诗发展的轨迹和它所追求的理想范型。

咏史诗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然而诗与史各有自己的品格,史必征实,而诗可凿空。那么诗人又如何处理诗与史的关系,也就是如何处理主体情志与客体历史的关系?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指出,世间的学术文艺,在处理主体心灵(人)与客观世界(天)的关系时,可以出现三种情况:“人事之法天,人定之胜天,人心之通天”。在钱先生的启发下,从诗歌中主体情感表现的程度与层次和诗的感性形态的角度,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归纳出咏史诗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写实型、意象型和意境型。

就咏史诗的创作而言,“人事之法天”,是指诗人对历史的一种被动模写状态。以此创作的咏史诗,剪裁历史,再现历史,追求的是历史之“实”,让接受者确认历史之“真”,所以我们将咏史诗的这种形态称之为“写实型”,也就是刘熙载所说的“传体”。这种类型的咏史诗,是典型的“以史为诗”,表现出对历史的依赖,诗人的主体情志在诗中直接表露的成分很少,多寓于叙事之中,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但这种咏史诗从其产生之初,也经历了诗性不断充盈的发展过程。

一是对历史人事进行叙叹时,重视事件的完整,忽视历史人物心灵的开掘,历史人物的形象模糊。如班固《咏史》: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除首尾有感叹之外,其情节几乎全抄《史记·孝文本记》。清代何焯将这一特色概括为:“咏史者不过美其事而咏叹之,隐括本传,不加藻饰,此正体也。”又如张协的《咏史》全诗20句就有14句叙写二疏的生平;卢谌的《览古》全诗36句就有34句写蔺相如事迹。这类咏史诗常花绝大部分篇幅来叙述历史人物的事迹,侧重于叙写整个事件前因后果,不重视刻画历史人物的形象,诗人的主观倾向只能从诗人对历史的选择、剪辑,以及很少的几句感叹之词中作出推测,很难断定诗人的现实指向。唐代的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苏武》、《王昭君》等咏史诗也都是仅从叙事中见其感叹之情。到了中晚唐,由于受当时好议论的诗坛风气影响,诗人们在叙事之余,增加了几句议论,以表明自己的见解。如柳宗元的《咏史》、《咏三良》、《咏荆轲》等[3]。尽管这些诗人中有带浓烈的情感来述赞历史,表达自己的见解,抒情主体的形象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凸显,但这种情感只是***治情感、伦理情感和道德情感,是群体的共同情感,而诗人的个体情感仍不能超越历史的重负,诗给接受者更多的是对历史的认识。

二是在对历史事件进行叙写的同时,注意历史人物在历史环境中的表现,凸显他们的形象。如王粲的《咏史诗》:

自古无殉死,达人所共知。秦穆杀三良,惜哉空尔为。结发事明君,受恩良不訾。临没要之死,焉得不相随。妻子当门泣,兄弟哭路垂。临穴呼苍天,涕下如绠縻。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同知埋身剧,心亦有所施。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黄鸟作悲诗,至今声不亏。

叙述了三良被迫殉葬的经过,但诗人对三良临穴时内心的挣扎进行了较多的描写。曹植的《三良诗》后六句也对三良赴死时的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进行了刻画。这种描写和刻画凸显了三良的形象,使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诗人主观情志的表达产生了良性互动,诗人的情感也因此更为丰富和复杂,诗中的诗性成分得到了加强,可以说是咏史诗发展史上一个比较大的进步。阮王禹的《咏史·燕丹善勇士》:

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

也是依次叙事,但全诗10句中却用了6句描写了悲壮的场面,反衬了荆轲的义无反顾,荆轲的形象较为突出。而陶渊明的《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与阮氏的《咏史·燕丹善勇士》在内容上没有不同,然而除了篇幅加长了以外,陶渊明在饱含感情地叙写荆轲受燕太子丹之托刺秦王的故事时,对易水饯行的悲壮场面作了淋漓尽致地描绘,成功地地造了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同时也折射出诗人性格中金刚怒目的一面。无疑陶诗中荆轲的形象更为饱满,感情的表达也更充分一些。由此可见,诗人在叙述历史塑造人物形象时,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悄悄融入了这种感性的形象中,并以强烈的感性力量吸引欣赏者,给欣赏者历时不忘、挥之不去的形象留存,让欣赏者更好地直觉和领悟作品的精神蕴涵。可以说这是写实型咏史诗所追求的的理想范型。

总之,写实型的咏史诗再现历史过程几乎成了诗歌的全部内容,诗人以感性的目光来看待历史,对历史的把握停留历史事实关系的认知层面,尽管从它诞生之初起,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诗人情感的表达的艺术不断得到开拓,但都没有离开对历史的尊重,没有离开历史的“细节真实”,诗人的情感和想象依然不能处在自由的状态,诉诸历史的认知,显示思想的意义仍是主流。可见诗人在与历史的对话时,虽然是诗人在选择话题,然而总是历史在诉说,诗人在回应。个人的话语沉潜在历史的话语之中。

“人定之胜天”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超越。当诗人在历史面前表现出足够的自信,腾凌于高高的天宇之上来俯察“历史”之时,“历史”被浓缩了、被提纯了、也被本质化了,再经过诗人对“历史”作出的个人式的安排和情感的灌注,历史人物、事件和遗迹也就很自然地浓缩成富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和情感内涵的“历史意象”。于是诗人放弃了对历史“细节真实”的依赖,选择了这种以“以少总多”的“历史意象”来代替冗长的历史过程的叙述。

“立象以尽意”,历史意象是诗人现实经验对象化的一种观念性存在物。这种现实经验的对应物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能从历史的实态中寻找到“意”的对应物,这类意象我们称之为象征性意象,在咏史诗中最为常见,如左思的《咏史》、陶渊明的《咏贫士》、颜延之的《五君咏》等,尊重历史的实态,是历史的浓缩。另外一种就是心中之“意”没有历史的实态作为对应物,于是就摆脱了历史的真实拘限,超越历史时空,对历史进行自由的拼接和虚构,捏造形象,我们称之为浪漫性意象或虚构性意象。如李商隐的《富平少侯》:

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

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皱。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

这首诗题为“富平少侯”,然所咏之事显系张冠李戴,抛金弹用韩嫣事,尾句用莫愁,更属后世典实。很显然,作者为了表达对现实的讽喻,不惜放弃历史真实,故意错易历史事实,制造出表意之象,体现了明确的目的性。又如他的《陈后宫》,程梦星在《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中评说:“题为陈后宫,结句乃用北齐事。合观全文,全不切陈,盖借古题以论时事也。”他的《北齐》“小莲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城阳。”小莲进御之夕与周师入晋阳在时间上本不相接,为极言色荒之祸,特加剪接连缀[4]。还有白居易的《长恨歌》、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等等。

这些“历史意象”不管它是以实态的方式出现,还是以虚构的方式出现,都是诗人议论事理,申述心志,抒感的材料。这里的“历史”已失去了历史的本体意义,然而却帮助了诗人超越历史的拘限,从实在走向玄虚,从有限进入无限,使诗的内容与意义的丰富成为了可能,为诗人情感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空间。特别是近体诗产生后,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历代诗人在这个空间里为了使诗通向至境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从追求理性诉求和感情诉求两个方向,不断丰富了咏史诗的表现力。

1.追求理性诉求

淡化历史的本体,不严求据事直书,以描绘古人整体的精神气象,往往只关注某些符合个人心境的片面特征,然后将这些因素组合形成诗人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象征,反映出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理性思考。如阮王禹的《隐士》:

四皓隐南岳,老莱窜河滨。颜回乐陋巷,许由安贱贫。

伯夷饿首阳,天下归其仁。何患处贫苦,但当守明真。

诗人选用了五个历史人物作为意象,突出他们的“隐”、“窜”、“乐”、“安”、“饿”的精神状态,采用意象迭加的形式来表达自己退守甘贫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意志的坚守,一种人生观的表白,一种道德的情怀。还有曹操的《短歌行》、《善哉行》,曹丕的《煌煌京洛行》,曹植的《豫章行》,阮籍的《咏怀·驾言发魏都》、《咏怀·杨朱当路泣》,刘琨的《重赠卢谌》,陶渊明的《咏二疏》、《咏三良》、《读史述九章》,等等,要么表达诗人的人生信念、人生理想、人生哲理,要么表达诗人对人世兴衰、朝代更迭的思考。其间虽杂有诗人的情感,但诗人对内容和意义的追寻的意***非常明显,给接受者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而很少情绪的感染。到了杜甫的《八阵***》,更进了一步,纯以议论为诗,对历史的态度更是向理性化方向发展。中晚唐咏史诗人,如刘禹锡、杜牧、李商隐、胡曾、周昙等人有不少对历史的认同和对历史进行重新思考的咏史诗,沿着杜甫以议论为诗的路径,将咏史诗的哲理追求推向高峰。虽然古今不少诗评家对这类诗进行批评,但我并不认同,我这里借用闻一多先生在《古典新义·庄子》中评庄子时所说的一句话来表达我的看法:“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2.追求感情诉求

当然,咏史诗人在选择古人事迹时都蕴含着诗人的钦慕、赞颂、理解、同情和惋惜等感情,在叙述或评判古人事迹时,受其感染,于词气间流露出自己的情感,但自我抒怀的色彩不太明显。“左思的《咏史》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5]。陶渊明的《读〈三海经〉十三首·其十》咏赞精卫和刑天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顽强意志,抒发了诗人空怀抱负而无从施展的愤慨不平的情怀。这些诗中,诗人开始更多更直接地抒发自己的情感,给接受者更多的是情绪的感染,而不仅是人生观的表白和理性的思考。经过陶渊明、鲍照等人的开拓,诗人抒感的空间不断拓展。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登上幽州台,面对负载历史的象征物,伤往忧来之情倾吐而出。历史成了诗人倾吐的对象,诗人满腔之情,长期积累,遇到了适当的时机和适当的对象,不吐不快。“象”是触媒,诗人得“意”而忘“象”,“象”这一触媒浓缩成诗的标题,正文直接抒发了诗人满腹牢骚、一腔愤慨和那种积极进取、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后来李白、杜甫继承了左思开创的传统,并在意与象的融合上进行不懈地探索,为咏史诗向意境型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意象型咏史诗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心理、诗人的生存状态和意象理论的相关。汉魏六朝时期随着人的意识的觉醒,人类面对客观世界越来越充满着自豪和自信,欲望在跃动,情感在奔泄,然而人类又不可能全然超越整个客观世界,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命运多艰,当诗人们在客观世界中不断地遭遇坎坷,遭受挫折之后,发现这个世界用感性难以把握它,于是就以理性的精神来超越现实的困顿,在精神上去把握或战胜它,从而达到人的精神与精神化对象的和解[6]。意象理论的提出又为此提供了更为方便的途径。“立象以尽意”、“得意忘象”的意象理论强调了主体在把握客观对象时的超越性,为主体精神的张扬带来了契机,使诗的内容与意义的丰富成为了可能,从而使诗达到艺术至境。这种类型的咏史诗,诗人在与历史对话时,主体凌驾于客体之上,个体的话语淹没了历史的话语。

在“人心之通天”阶段,是主观与客观在最高层次上的遇合,客观世界不再造成主体心灵的被动,主体心灵也不再造成客观世界的破碎,而是相拥相融,“互藏其宅”,两相保全而又不分彼此,从而抵达另一艺术至境——意境,它是人默契于社会、自然规律性的结果。

意境型的咏史诗是在前两类咏史诗的基础上,吸收了写实型咏史诗的感性的特点和意象型咏史诗的形式超越和蕴涵丰富的优点,又摒弃了它们的功利性,诗中的事、理、情浑如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诗意的审美的境界。如李白《乌栖曲》: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晓何!

全诗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描写吴宫昼夜狂欢的情景。诗人对这一过程中的种种场景,并不作具体描绘渲染,而是紧扣时间的推移、景物的变换,来暗示吴宫荒***的昼夜相继,来揭示吴王的醉生梦死,并通过姑台栖鸦、黄昏落日、秋月坠江等富于象征暗示色彩的景物隐寓荒***者的悲惨结局。一股对大唐社稷的担忧,对皇帝的讽谏情绪弥漫于寂静而凄清的氛围中。可见,诗人在此将场景之“实”与暗示之“虚”结合在一起,不离于实境,又不滞于实境。既有场景的真实性、确定性,又有联想的丰富性、深刻性;既“亲切不泛”,又“想味不尽”。诗人将所采用的意象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是比喻又不似比喻,是象征又不似象征,但接受者可凭直觉而非逻辑推演出它的隐喻意义。然而诗人以直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时,不带有主体的目的,一切都那么自然,诗人的气、志、性、情、欲等心理的诸要素在诗人构筑的虚圆的空间里激荡、融合、贯通和释放,即康德所说的“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又如: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元稹《行宫》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李商隐《龙池》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

碧树凉生宿雨收,荷花荷叶满汀洲。登高有酒浑忘醉,慨古无言独倚楼。

宫殿六朝遗古迹,衣冠千古漫荒丘。太平时节殊风景,山自青青水自流。

——唐彦谦《金陵怀古》

这些诗都用一些富有暗示力的意象组成一个主客体和谐相处的完整的诗境。诗人在描绘实境的基础上,通过反衬、对比等艺术手法,勾起人们对历史的联想和想象,化实境为虚境,使实境具有无限的蕴含力和召唤力,诗人的感情基调、情感节奏与历史环境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浑然一体,无工可见,无迹可求,诗境纯净而完整。这种虚实相生拓展了诗意的空间,营造了美的氛围,诗人对历史的洞察和感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无边的思绪,弥漫在这诗意的空间里,使我们感受到诗与史交融灵动的神韵。

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历史在人类的文学想象中不断得到诠释。历史诠释为历史意象的多义性提供了丰富的积淀,为诗人与历史平等互动的对话提供了丰富的话语材料和环境。到了唐代,***治经济高度发展,社会矛盾比较缓和,包容的心态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心理,当然,意境理论的提出更为这种话语环境的营造提供了理论支撑,所以当时的诗人在处理与历史的关系时,能够超越内心矛盾、以审美的心态与历史对话,既能适应历史的话语秩序,又不迷失在历史话语之中,以诗性的形式营造自己话语秩序,共同营造出一个主客体互通互动的话语环境。在这种话语环境中,诗人是平心静气的,主体与客体都得到了充分的表达,是平等的交流,是自由的舒展,是无间的契合。

从咏史诗的三种基本形态的辨析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咏史诗发展的基本脉络。然而这三种形态的咏史诗并不因为其他形态的出现而消逝,它们并存、融合并各自发展着,它们各有自己的审美追求,显示出不同的审美规范。写实型咏史诗以历史事实为基础,追求感性之真,诉诸接受者的是诗人对历史的认识;意象型咏史诗则弃客观而重主观,营构“意中之象”,追求理性之善,诉诸接受者的是诗人对历史的***治、道德的理解;意境型咏史诗则摆脱了历史的重负,摒弃了意象型对历史的颐指气使,撕裂历史,而是通过意象的净化、纯化,营造一个充满诗意、和谐完整的美的氛围。它以追求美为旨归,诉诸接受者的是诗人与历史平等的交流,是虚实相生中的境的完整、理的充分、情的流淌。从写实型的实之又实,到意象型的虚之又虚,经过意境型的整合而达到虚实相生,使我们既看到了诗人对历史认识的不断深入,把握历史方式的不断调整,又看到了三种形态在诗人的不断开拓下,螺旋式向上攀升,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而臻于诗的至境。

注释:

[1]肖驰.中国诗歌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44页。

[2]韦春喜.汉魏六朝咏史诗探论[j].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2期。

[3]陈文华.论中晚唐咏史诗的三大体式[j].文学遗产,1989年,第5期。

[4]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92页。

咏物明志的诗句篇3

杜勃这个名字我不很熟悉,一见面却有似曾相识的印象。交谈中方知,他陪同县委通讯组的同志曾来过我家,不过那已是20年前的事了。如今的他,仍是瘦高瘦高的身材,挺得笔直笔直的腰板,虽然年过七旬,眼睛里放出的光却仍是那么灼亮,仍保持着毕业于中央警校、在公安***法部门工作时磨砺出来的那种气质。文如其人,我猜想他的诗必然是会有一种干练、洒脱、精巧、灵秀的特色的。

打开杜勃的诗集《情志吟》,果然和他本人一样,干练中显示出磅礴的大气,洒脱中显示出文采的斑斓,精巧中显示出激情的张扬,灵秀中显示出造句的严酷。他的诗是抒情言志的,涉猎的范围却较广泛,大至对中国***华诞的欢庆,对全国***协诞生纪念日的欢呼,对改革开放的颂赞,对香港澳门回归的喜悦,小至对电灌站工地的描摹,对中学高考三夺冠的祝贺,对文物古迹的眷爱,对田野草原的咏叹。可以说,诗人的眼光是远大的,祖国发生的大事和巨变无不成为他笔下的华章。诗人的感情是细腻的,在时代生活中所受到的感悟无不变为他动人的诗句。诗人的笔是管用的,凡他欲描摹想咏叹的事物和场景,都能得到真实生动形象感人的反映和再现。这部诗集,分为《神州风韵》、《缅怀诔祭》、《咏物抒怀》、《山河绮光》、《淡泊逸情》五个部分,就说明了诗人的视野之阔,咏物之杂,兴趣之广,也同时说明了诗人的志趣之高,才气之盛,文思之雅。

杜勃同志围绕国家大事创作了不少诗篇,这些诗篇大多都能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感。在题为《中国***七八华诞庆》一词中,他写道:“七八春秋,岁月峥嵘,誉满九州。忆长征万里,南夷北荡,东征西翦,功盖千秋。铁马金戈,***林弹雨,血染疆场岁月稠。烟尘灭,喜山河重绣,壮志方酬。”读着这样的诗句,使人不由得想到逝去的峥嵘岁月,想到扭转乾坤的那一场场战斗,想到硝烟散尽之后战地上的壮丽日出。对于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诗人激情满怀地写道:“百年荣辱苦沉沦,欣喜今天易国徽。两制归心昭日月,珠还璧返赖腾飞”(《喜迎香港回归》)。在澳门回归之际,诗人又欣然命笔:“含辛忍辱断肠愁,苦雨霜天四百秋。且喜荆开莲又放,更期梅绽渡归舟”(《澳门回归赋怀》)。北京申奥成功是神州的一大盛事,诗人也饱蘸诗情地写道:“申奥成功,久盼梦圆,了却腑铭。望长城内外,江河上下,星旗招展焰火腾升。坐守荧屏,秉灯继晷,海内城乡鞭炮鸣。看今日,得道多助,霸主魂惊”(《北京申奥成功庆赋》)。这样的诗词,或直接写史,或诱发对历史的回想,每每使人感到苦难历史的沉重,“换了人间”的喜悦,并在高扬的时代精神中受到鼓舞、激励和教育。

杜勃同志讴歌人物的诗篇都很感人。他如一位行吟诗人,在对祖国山河的游览中,每遇古代名人纪念地或纪念物,常常驻足观瞻,浮想联翩。“蜀府祠堂话孔明,或功或过任人评。三分鼎立偿夙愿,一统江山志未成”。“千评万议堪贤相,留得丹心百代名”(《武侯祠话孔明》)。“醉咏百篇诗,豪歌泣鬼神。佳吟千古颂,情系宇中人”(《瞻李白纪念馆题》)。“广厦华堂居富宦,蓬门筚户断炊烟”。“盛世神州无贵贱,普天同乐慰先贤”(《为〈茅屋被秋风所破歌〉题》)。这些诗都较精短,内容却丰,使人穿越时空,看到古时贤相及忧国忧民诗人的所思所虑,受到其追求一统、怜惜贫苦民众思想的熏染。讴歌***先行者和当代领袖人物的诗作,更洋溢着诗人满腔的热忱,不仅声调高昂,而且情深意切,让人追思不断:“秣马兴兵四十秋,帝制展鸿猷。丰功伟业昭青史,天下为公志未休。一曲倡新孚众望,三条***策撼群酋。钟山风雨乾坤转,遗愿方酬***谋”(《谒中山陵》)。虽只寥寥数句,就写出了孙中山先生作为***先驱者的历史贡献。献给***的诗多达六七首,每首都有新意,无不充满了诗人对领袖的崇敬和颂扬之情:“噩耗惊寰宇,哀声动九州。千山皆俯首,万水亦凝流。四海波涛息,九霄星月幽。丰功齐北斗,伟业耀千秋”(《再悼***》)。悼念***的诗有两首,也写得戚婉动情,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去岁明晨肠欲断,今宵祀祭悼忠魂。高风卓卓千秋颂,懿德昭昭万代尊。伟业巍巍光星汉,丰功赫赫沐乾坤。缟衣素袖神州痛,眼眶盈盈泪倾盆”(《仙逝一周年祭》)。《再悼***同志》这首词,同样深情悲戚,感人肺腑:“日月幽幽,江河滞,浪平涛息。望海内,群山俯首,神州泣泣。两制归心成典论,三番起落心更屹。悼邓公,处处断肠人,情难易。星辰淡,人心悒。天地暗,哀声极。创丰功伟业,永辉天域。一代天骄升玉宇。千秋浩气昭青册。听歌潮,海内唱尧天,忠魂怿。”抓住古代著名人物和现代当代***领袖人物的主要历史功绩及特殊个性,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冲动的激情加以描摹,使之得到凸现,这可能是杜勃这类诗作受到注意的一个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杜勃同志还写了不少赞颂英雄和怀人念友之诗,且都平中见奇,意深情真。他追忆抗洪英雄李向群:“凶涛恶浪连天涌,澎湃心潮服狂洪。折陨华年重泰山,凛然正气树标风。”他歌颂县委书记的好榜样***:“英姿豪魄冲霄汉,心荩何论七品官。疴重心怀民疾苦,踏冰履雪访贫寒。”他敬慕为阻挡美机侵扰而牺牲在南海的飞行员王伟***:“清平海域起狼烟,为国捐躯美誉传。壮志凌云齐碧汉,丹心浩气冲九天。”一位县级领导升迁外地任职,他写道:“清风两袖启新程,万缕深情系芮城。剪取尘不染,才高八斗一精英。”老教师七秩寿诞,诗人也热情地颂扬道:“三尺讲台施雨露,千支蜡烛送光明。银丝吐尽群星灿,一片丹心献赤诚。”他怀念母亲,也写得短小精干,情意缠绵:“皎皎蟾光映夜天,思亲泪水似喷泉。年年桂下听慈训,岁岁中秋伴母欢。”诗人就是用这样形象、深情的文字,写出了他对英雄、对友人、对亲人的追思与怀念。

诗主情,重真情。无情便无诗,无真情便无好诗。从上述引用的诗句中,我们明显看出杜勃同志是满怀激情和真情来写诗的,他的诗句是掏自心窝的。《淡泊逸情》这辑诗词,显然是他退休之后的诗作。在题为《工作三十年回眸》一词中,他“春霜秋露,往事堪回首。旰食宵衣不苟,廉洁清风两袖。/ 累累文牍何愁,欣然命笔春秋。虽感征途无愧,更应俯首为牛”,道出了诗人工作的甘苦和退休之后仍愿为***为人民劳作的纯洁情怀。参加了重阳节晚会之后,诗人对“叟媪重阳同聚会,花红老俏舞蹁跹”的场景加以描绘,又进而唱道:“欣逢盛世心欢畅,壮志豪情唱舜天。”诗人到了古稀之年,还作出《古稀自赏》一诗:“年老不知年已老,联诗编句自寻欢。风霜历尽身犹健,老骥心强不卸鞍。”在这些诗作中,无不跃动着诗人充沛的诗情和真情,这是健康的情,***的情,不仅使诗跃入一个新的境界,更使读者的情绪得到一次升华。

情贵独到,诗求有“我”,即我的发现,我的感受,我的诗句。正像古人所说:“为人不可以有我,作诗不可以无我。”作诗无我,就失去了诗的个性、诗的特色,失去了审美价值。杜勃同志深知此道,怀古,吟今,怀人,咏物,都注重了“我”的发现,“我”的感受,即使描景状物,也都注重写“我”眼中的景、心中的景,写“我”发现的物、理解的物。在《山河绮光》这一辑中,诗人描写了“仰观岳海千峰秀,长啸幽篁万壑鸣”的中条山,描写了“花香飘广域,柳翠舞蹁跹”的雨后春野,描写了“万里沙洲松柏翠,羊肥马壮乐康庄”的内蒙古草原,描写了“香山千仞插云端,索道飘然到顶巅”的北京西山,描写了“燕剪夕阳霞,莺鸣柳杪头”的龙城街树。这些奇情异景,唯“我”方能感受,方能看见。诗人吟咏花草的篇章更有独到的发现,如《咏竹》“身坚叶翠腹胸宽,雪压琼枝耐酷寒”,《咏梅》“南枝清韵俏,笑对百花残”,《咏菊》“西风萧瑟群芳老,铁骨傲霜香独飞”等等。这些风物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不断题咏过的,但在杜勃同志笔下,这些花木都异常鲜明地露出了独特的个性和高洁的品质。没有“我”的发现与发掘,没有“我”的感受与提升,做到这些是不可想象的。

咏物明志的诗句篇4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等。

1.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之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之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2.边塞征战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3.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有咏史诗的作品,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历史沧桑之感。

4.咏物言志诗

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涵。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二、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人物:杜甫、白居易。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夸张的手法以及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人物:屈原、李白。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

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柳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引・荆溪阻雪

蒋 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1)词的起笔,词人幻想一只拟人化的白鸥来设问,这样写对全词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

词人幻想白鸥来设问,以虚写实,揭示了孤舟受阻这一题旨,还为通篇的结构――时而写“身留”,时而写心未留――提供了线索。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思考。手法上,是以虚写实;内容上,揭示孤舟受阻这一题旨,为通篇结构提供线索。

(2)结合词中有关内容,简析“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几句是如何抒发词人的思想感情的?

【答案示例】

孤舟夜泊的境遇,促使主人公追念起昔日同友人的欢聚,并引来他寻梦的渴望,然而他一再地努力入梦却没有成功,终于重新坠入冷清的现实。这三句反映了主人公翻腾的思绪,也与前面美好回忆形成对比,进一步揭示了他被迫滞留中的惆怅心情。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这三句的内容,句中“梦也梦也”的重叠,就表现了他寻梦的努力。好梦难寻,终于重新坠入冷清的现实──只见荆溪寒水空自流。这样与前面的美好回忆相比较,即可得出词人被迫滞留中的惆怅心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再授连州至

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③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②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③桂江:漓江。

(1)诗中第三联是如何描写两人分手时的情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

诗人想要归去的目光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边,心中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一个“并”字,一个“尽”字,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极为凄婉地传达出来了。诗人还以“回雁”“断猿”衬托离别之情,诗境也变得凄厉了。

【解题思路】

回答本题,既要写出这两句诗的具体内容,还要抓住有关的关键字词进行分析,如“并”、“尽”、“回雁”、“断猿”。

(2)“桂江”和“连山”东西相隔遥远,并无相连之处,诗人是如何将两者联系在一起的?

【答案示例】

诗的末尾两句,并不是实说桂江东过连山,而是以虚写实,说连接双方的,正是山水相望的无限相思,这样把这一对志同道合又遭离别的友人的生死不渝的情谊形象地表现出来。

咏物明志的诗句篇5

关键词: 诗歌借景抒情言志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下面,笔者就对几种常见意象的寓意进行剖析。

1.万木丛中最爱柳

柳是情感的化身,柳是友谊的象征。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纤柔细软的柳丝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折柳借柳寄情之诗词在唐宋诗词中不胜其数,常被诗人借柳折柳寄托恋恋不舍之情和美好的祝愿,同时,远在异乡的人或在家乡的亲人看到柳,自然会勾起无穷无尽的思念,从此,柳就与亲朋好友送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代文学家罗隐的“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诗题曰“柳”,即是咏柳,句句赋柳,而句句拟人,比喻贴切,用意清晰,笔到情到,浑然融合,发人兴味,独具一格。“长亭送客兼迎雨,费尽春条赠别离”,春条就是柳条,“系春情短柳丝长,隔花人远天涯近”,把情写进柳的景色之中;李白的“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是古时送别之所。赋予春风生命、感情拟人手法,真切地写出了诗人,折柳送别朋友的离愁和深情厚谊。春风仿佛也深谙离别之苦,想留住游子漂泊的脚步,于是迟迟不让柳树发芽,以免被折去送别。这首诗后两句最为精妙。一个“知”,一个“遣”道尽人间离别的痛苦。李商隐对柳很有感情,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如“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诗人以饱满的激情深切地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无可奈何,只能借酒消愁,叹息春风不要吝啬那细长柳条,让人尽情地攀折。

2.诗中酒,诗中愁

作为消愁之物,几乎在每位诗人词客的作品中都有体现。三国时,曹操吟咏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句子。酒可以说“愁”的代名词。谈到酒,就不能不说谪仙人的李太白,李白一生嗜酒,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极其传神地描绘了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可见一斑。但李白嗜酒如命,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时他在朝庭得不到重用,郁郁而不得志。说到底还是因为一个“愁”字。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四首》之一)这几句诗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苦闷之“愁”在花阴下,一壶酒自斟自饮,无亲无友,没有谁来陪伴我,独自一人在喝闷酒;举起手中的酒杯,热情地把明月邀请来,连自己的影子就成了三人,共饮美酒,共赏鲜花。似乎可以看到诗人寂寞孤独的愁容。又如李白《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三)李白这两句诗是希望自己能如张翰一样,任性自适。看透了世路坎坷之后,胸襟旷达洒脱,连追求千秋万古声名,也不再放在心头。诗句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志不得伸、才不能用的苦闷而无可奈何的愁情。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李白《梁园吟》)这两句是说,对不合理的人生遭遇抱旷达和蔑视的态度,就可以免除烦恼和愁闷,只有登高楼、饮美酒,遣愁放怀,才是乐事。诗人以“达命”者自居,高视一切。语带狂放豪纵,却由苦闷而生,愈狂放,愈显出愁苦之深。

3.月光照人人思乡

正如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一样,思乡是唐诗中重要的主题。李白《静夜思》则是最为典型的一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思乡的情绪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又如“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无名氏《杂诗》)那是故乡的景色,故乡的梨花,在皎洁的月光之下,在潺小溪的伴奏中,那一树梨花简直像缥缈的仙子一样可爱,其思乡之情溢于言表。杜甫《江汉》诗中:“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诗人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自己客中的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诗人表面上面写片云孤月,实际上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皎洁。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一诗中:“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句,写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思亲怀乡之情便不言而喻了。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景,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4.百花烂漫最爱梅

梅寓意傲岸,坚强,不屈不挠,逆境,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梅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又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古典诗歌殊意象很多,了解这些特殊意象,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诗歌,鉴赏诗歌。

咏物明志的诗句篇6

关键词:梅花;诗人;象;意

中***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朝宋人陆凯《赠范晔》)古往今来咏物的诗词歌赋,或杨或柳,或松或柏,或竹或梅,或桥或庙……而在浩如烟海的咏花诗词中,则以梅为题者最多,或言其风韵,或吟其神形,或赞其品格,或颂其节操,或代指爱情,或寄赠友人。

千百年来,梅花一直作为岁寒三友之一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其傲霜斗雪的坚强品性,已经成为某种伟大品格的象征,她不似牡丹富贵逼人,也不似莲花娇羞无比,更不似昙花一现而休。在古体诗高峰时代的唐朝,歌咏梅花的更比比皆是。唐人的咏梅诗,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也出现了不少以象托意,以意达蕴的佳作。及至宋以后,借梅写其意象之美,赞其标格之贞,吟梅咏志之风日盛。中国文人笔下的梅花,并非简单的写景摩物,往往是其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即所谓以象指意。但由于个人经历的不同、审美情趣的差别、吟咏时心绪的差距、所要表达的旨意不一,他们笔下梅花的风姿各别,以物托意的趣味各异。唐•王适《江上梅》:“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表达了春天来临的愉悦。宋•陈亮《梅花》诗:“一朵忽先变,百花皆落后。”这昭示着梅花独领的品位,是遗貌取神的感慨之吟。林和靖的《山园小梅》以象托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意境幽深,志趣旷远。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俨然梅的知音,梅的化身――“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辛弃疾“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临江仙•探梅》),喻指梅花之高洁。元•王冕的《墨梅》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赞颂了梅的清雅高洁的内在美。清•宋匡业《梅花》:“***风前惟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借超凡脱俗的梅花,表明他与世无争、超然尘世之情思。

探讨古往今来诗人词人的咏梅佳句,分析显露于字里行间的梅花之象与诗人之意,厘清二者的关系,大致可以梳理出几种不同的“意象关系”。

一、情动于中,以梅颂春

西方文学理论认为,诗歌是受情感激发的诗人与接受的读者之间的一种神秘和不可言喻的交流。郎吉弩斯认为,崇高的诗或含有伟大的思想,或含有伟大的情感。17世纪以后,“情感”(emotion)、“激情”(passion)和“感觉”(feeling)等术语由于受到各种心理学的塑造而越来越具有复杂的内涵和用法。但“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则获得了很大的认同感。这里的“强烈情感”限定了对诗歌中纯粹情感的强调。而在东方,“情”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的词汇,往往是当作“文”之本体出现在作品之中。如“宣寄情志”(张衡《思玄赋》)、“荡涤放情志”(《古诗十九首》),“情动于中”(沈约),“吐纳英华,莫非情性”(刘勰《文心雕龙•体性》),俱强调文章兴作,情动于中。

诗人因情动于心,而把梅花当作春天的象征,当作赠友的珍馐:“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蔚宗》)利用通感的手法,以梅喻春,折梅赠友,非赠一枝梅,而赠一枝春,情之醇厚,可以意会。“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坡《红梅》)苏轼则异曲同工,“珍重多情”,“直和根拨”,目的同样是――送春来!“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唐•王适《江上梅》)“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王安石《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姹紫嫣红耻效颦,独从末路见精神。溪山深处苍崖下,数点开来不借春。”(清•宁调元《早梅》)也无不体蕴了情动于心而以梅咏春的情感。

这些诗都是以梅花宣寄情志,作者都从寒梅中体蕴到春天的气息。把自然之景和作者之情巧妙结合在一起,多有喜悦之意,旷达之情。

但也有例外。因情动而思动,因思动而笔动。但情动于中,以梅写春,唐•蒋维翰的《梅花》则认为“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几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入得来?”表达一种对春天的渺茫思绪由然笔端。宋代豪放词人辛弃疾的《临江仙》:“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如画的意境,精炼的语言和美妙的韵味紧密结合起来,既表情达意,又意韵生动,具有十分感人的艺术魅力。

二、雅人深致,以梅衬景

据钟嵘《诗品序》:“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说”认为,诗人要从感物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中寻章摘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梅与雪为何不同――因为暗香浮动使然。“雪中未问和羹事,且向百花头上开。”(宋•王曾)梅上百花,景致优美,意象高远――作者何尝不想“百花头上开”?

唐•李商隐的咏梅著名诗作《忆梅》:“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可以看作雅人深致的佳品。咏梅而寓意,寒梅早秀而不逢春,以喻人之早秀而不逢时。“定定住天涯”句即有无限人生感喟。商隐大半生奔走飘泊,常为天涯游子,故曰“定定”,无奈而自伤。“最堪恨”者,并非寒梅,而是命运。寒梅开过,一岁又尽,而自己仍浪迹天涯,故有难言之恨。以梅衬景,以景寄情,钱钟书云:“人之非去年人,即在言外,含蓄耐味。”(《管锥编》1484~1485页)

唐•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唐•庾信的《梅花》:“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两首“早梅”诗,表述不一,景色各异。

宋•卢梅坡对雪梅情有独钟,两首《雪梅》雅俗共赏,风格迥异:前者说“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香。”后者认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争春雪,孰优孰劣?“三分白”与“一段香”,外表内涵遽分,高下优劣立判,真可谓“不假思索,不生分别,不审意义,不立名言”(朱光潜)。

三、立象尽意,以梅为妻

《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说明人们已发现语言不能完全表达人们心中的意思,语言所展示的只是人们心中的一部分。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儒家“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周易》“立象以尽意”,庄子“得意而忘言”,他在论述言和意问题时也是从“道”出发。提出:“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至则不论,论则不至。明见无值,辩不若,道不可闻,闻不若塞。”(《庄子•知北游》)王弼“言不尽意”,“夫象,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触类可为其象,合意可为其征”《周易略例•明象》,在《老子指略》里,王弼说:“……名必有所分,称必有所由。有分则有不兼,有由则有不尽。不兼则大殊其真,不尽则不可以名。……然则言之者失其常,名之者离其真,……是以圣人不以言为主,则不违其常;不以名为常,则不离其真。”挚虞“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穷理尽性,以穷万物之宜者也”(《文章流别论》)。刘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意理应”(《文心雕龙•神思》)。这些古典文论,都阐发了言、意、象的关系。但其主旨都是立象尽意,意在言外。

自古以来,爱情一直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抒写爱情,反映在封建礼教统治下,人们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遭到迫害、受到挫折时的悲愁与哀怨,也就成为诗人们的重要内容。一些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与歌颂之“意”往往是以“梅”之象来表达的。在表达时,以象蕴意,以象达意,使得中国诗歌在封建礼教统治下对爱情的表达注重含蓄、反对直露;注重神韵,反对说理。

林逋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这首诗被认为是咏梅诗中第一。全诗不见一处“梅”字而字字写“梅”。全诗着眼“独喧妍”、“风情占尽”、“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偷眼霜禽”、“断魂粉蝶”,几个意象层层推进,立象尽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特别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更是成为千古绝唱。这梅花是清丽淡雅的,寄托了他“妻梅子鹤”的隐逸情趣。意广象圆,机灵感捷,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也成为一段文坛佳话。

清代诗人张问陶的妻子林佩环:“修到人间才子归,不辞清瘦似梅花。”也学习林逋通过梅花寄情表意,表达对丈夫一往情深的爱情。

四、意在言外,以梅志节

“意”自司马迁等的“诗言意”开始,正式作为一个文论术语,大概要从陆机《文赋》算起。“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此“意”是指通过构思所形成的“意”,而构思是指才、气、性、情、志、识、审美等主观因素的活动,构思完成,这些主观因素就呈现出一种审美性的凝聚――意。

也许是特定文化氛围的影响,中国人格外喜欢通过梅花这一物象表达自己的言外之意。如陆游酷爱梅花,因为它象征着气节。往往以梅花自喻,意在言外,引人深思。他的《落梅》诗说:“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梅花开时不畏严寒,落时不恋春光,来得光明,去得磊落。通过雪虐风饕更加凛然之梅花,显示高坚之气节,表达言外之旨意。陆游心仪的正是梅花的这种高洁品格。他甚至幻想“何方可化身千亿,一对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希望终身与梅花为伴。明•徐渭《题画梅》:“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孤芳自赏的情绪,跃然纸上。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省修得到梅花。”(谢有《武夷山中》)表现了作者坚持民族气节的高尚追求。“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则表现了朗咏与酣饮于青山绿水之间的隐逸生活,表明只愿诗酒狂放、隐逸终老的心志。“疏技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宋•陈亮《梅花》)形神兼备,志趣悠远。

王国维认为,诗文“有造境,有写境。”“有有我之境,又无我之境。”同是写梅花,秋瑾《咏梅》与张大千的《梅痴》截然不同。前者写道:“举世竟言红紫好,缟衣素袂岂相宜?天涯沦落无人惜,憔悴欺霜傲雪姿。冰姿不怕雪霜侵,羞傍玉楼傍古岑。标格原因***好,肯教富贵负初心?”后者咏之:“种梅结宅双溪上,总为年衰市中宣。海角天涯鬓已霜,挥毫蘸泪写沧桑。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迟归总恋乡。殷勤说与儿孙辈,识得梅花是国魂。”尽管都有有我之境,但二者给人的感受是相异的:前者欺霜傲雪,***标格;后者鬓霜写沧桑,迟归总恋乡。前者自傲中有一丝凄凉,后者沧桑中添一份自得。

宋代婉约词善于抒动人之情,写言外之意,描人间悲欢离合,发世上喜怒哀乐。如李清照的《渔家傲》以梅自喻,抒感时伤世之情,表面看似描摹物象,实际上却别有寄托――“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落脚点在“不与群花比”,表达一种高远的志向。

同样是《卜算子•咏梅》,陆游与的感受因各自的经历、志气、意象不同而有异。前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后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作为咏梅诗词最多(百首以上)的名家,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笔下的梅,风姿各别,寄托的情思也因事而异,其最为著名的《卜算子•咏梅》以孤高寂寞的梅花表现自己的操守和傲骨,被后人广为传颂。这首词真正做到了“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起句就以健笔凌云之势,表现出了与陆游明显的不同的胸襟与气魄,既有一种时间的流动感,又为稍后写雪中之梅作了饱历沧桑的准备,词句挺拔,气势昂扬。“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表明环境的险峻,寒威的酷烈,梅花之艳丽,梅花之傲岸。诗人笔下的梅花充满着自豪感,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这和陆游笔下“寂寞开无主”、“黄昏独自愁”的梅花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丛中笑”三字,以传神之笔写出了梅花与山花共享春光的喜悦,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而“群芳妒”的,是他孤芳自赏、离群索居的情绪。以梅志节,同中有异。

同是写梅,或红梅“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坡),或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或野梅“闻君寺后野梅发,香蜜染成宫样黄”(黄庭坚),或古梅“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萧德藻),或瓶梅“寒水一瓶春数枝,清香不减小溪时”(张道洽),或早梅“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柳宗元),或墨梅“画师不作粉脂面,却恐傍人嫌我直”(赵秉文),或鸳鸯梅“并蒂连技朵朵双,偏宜照影傍寒塘”(冯子振),或枯梅“奇香异色著林端,百十年来忽兴阑。尽把精华收拾去,止留骨格与人看”(吴淇),或落梅“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香静里闻”(律然),或病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龚自珍),或残梅“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欧阳修)……相同的梅花,不同的意趣。因诗人才、气、性、识的千差万别,情意的千头万绪,环境的不同,经历的各异,志向的高下,审美的差距,等等,导致千百年来不同的诗人利用“梅”这一亘古不变的物象,生发出千万种多变的意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概括起来,就是“梅”(象)的向度与“意”的向度的多唯综合体而产生的情动于中,以梅颂春;雅人深致,以梅衬景;立象尽意,以梅为妻;意在言外,以梅志节。

参考文献

[1].诗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李建中.中国古代文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赵则诚,张连弟,毕万忱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词典[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

[5]洪治纲主编.王国维经典文存[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咏物明志的诗句篇7

常见的命题方式:①诗中的语句描写体现了形象(物象)怎样的品性特点?②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形象。③诗中塑造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答题模板:步骤一: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步骤二: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的神韵;步骤三: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感情(第二、三步经常结合在一起)。

如:(2011年山东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问: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题思路:

1 读懂诗歌大意

《咏山泉》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见”;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

2 仔细审读题目

审读题目时要抓住4个关键点:山泉、品格、咏山泉、情怀。

3 理清解题思路

3.1 明确诗中表现的主要内容:山中有一股无名泉水,天空倒映在泉水面上,整个水面的颜色和天空的颜色是一样的,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如雨声作响。这股泉水自高山流出,涨满了一条条山涧和小溪,分出的支流也注满了一个个山村的小池塘。这股泉水的清静和淡泊没有人看见,但泉水年复一年地依旧是那么清澈。诗人借赞美山泉来表明自己的脱俗、清高。

3.2 明确诗歌意境 最后一句才切入到山泉的恬淡和自清的本质,寓意十分深刻。

咏物明志的诗句篇8

一、务读解

所有古诗词阅读鉴赏题的解答,都建立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之上。一首古诗(词),第一步就是务必要读懂,读不懂,鉴赏根本无从谈起,我所谓的“读懂”,就是心里明了后,更关键的是还能用语言文字“解”(即表达)出来,这个过程我概括为“明诗意”、“知诗情”。

1.明诗意。

明诗意,就是对每一首古诗词,明了每个字的字面含义,通过调整某些字的顺序,填补一些省略、跳跃的空白点,能够通畅地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或者说能够用恰当甚至有文采的语句来描述这首诗的意境。当然对诗词里面所用的典故也需有一定的了解。

2.知诗情。

在大体明了诗句意思的前提下,必须弄清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简而言之就是喜怒哀乐,具体有贬谪的苦闷、送别的愁绪、客居的思归、闲居的幽雅、见景的欣喜等等,不一而足。

怎样来“明诗意”、“知诗情”,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一些作家的风格,一些题材的特点之外,掌握一些规律技巧也是很有必要的。

如题目、作者、注释、末句等,首先就是解诗的关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2004年江苏卷唐人柳中庸的《征人怨》,要求学生结合诗句说明它为什么是一首边塞诗。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提到“征人”,都与边关作战有关,而边塞诗大多反映的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现实,同时也反映征夫思妇的幽怨。此诗题目写征人,且“怨”,这便是边塞诗的一个重要依据。

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戴复古的爱国等。有的考题提供了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那是在告诉你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向你透露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如2010年全国I卷,注释介绍了作者刘孝绰“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的经历,与题干“这首诗有什么含意”紧密相联(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答案中“仕途起起伏伏”与注释“仕途数起数伏”意思完全相同)。

二、重积累

要准确解读古代诗歌,离不开平时的积累。积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材料的积累。

把握有关诗、词、曲的文体常识,明晰鉴赏对象的所属类别。如是咏物诗还是咏史诗,是山水田园诗还是边塞征战诗,是羁旅行役诗还是赠友送别诗,是闲适隐逸诗还是谈禅说理诗,等等。因为不同类别的诗词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表现手法等方面各有不同,如写景诗的借景抒情、寄情山水,咏物诗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咏史诗的吊古伤今、借古讽今、怀才不遇,边塞诗的建功立业、奋勇报国、厌战思乡,羁旅诗的绵绵乡愁、抑郁不得志,送别诗的依依不舍、苦苦思念与劝勉等等。

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的意象,如“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关河”、“三山”、“楼兰”等。弄清与古诗词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意象,意境,联想,咏物,叙事,韵律,正面与侧面,虚与实,动与静,点与面,象征,烘托渲染,衬托,修辞手法,等等,以避免赏析时审题不清,答非所问,说外行话。

2.文化知识的积累。

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熟知一些诗人的经历遭遇和理想志趣,一首诗所表现出来的是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我们只有尽可能多地熟悉诗人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特定经历,才能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其作品内容以及作者的态度和思想情感。

如2010年北京卷李白的《古风》第九、十句“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鸾”写出“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这一现象,考生要根据自己的文化知识积累理解到此句写的是“对黑白颠倒、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故一定要重视平时的积累,看似不经意,其实点滴皆成海。

三、练表达

要轻松拿下诗歌鉴赏的分数,自然是要操练的,只是训练要得法,力求做到举一反三。

1.审题干。

明确问题指向,考究意***,突出要点。每一个题干都会有一个明确的考查方向,在审读题干时,就要摸清该题的命题意***。不要着急答题,而是看看这道题让我们答什么,知道了命题者意***,再进一步答题就容易答到点子上。

如2010年浙江卷王安石的《定林》第2问是“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明确指向“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这个考点,从情感入手,侧重点却在问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此题设计颇为巧妙。要从诗歌的整体出发,扣住一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本意,“悲虫”、“好音”关键是听者的心情,从全诗看,是大自然的景物让诗人“息烦襟”,成为诗人的感情寄托,在大自然里找到了快乐。当然更要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把握住注解中的“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的重要提示。

2.答规范。

明确要求,规范整合,突出表达效果。阅卷老师看的是答案是否答到点子上,是否符合答题规则。我们要学会的是说“行话”,在拟写答案时,尽可能采用一些答题专用的术语。如考查意境的术语有“萧瑟凄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考查表现手法的术语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乐景衬哀情、托物言志”等;考查语言风格的术语有“豪放旷达、慷慨悲壮、平实质朴、清新雅致、含蓄隽永、绚丽飘逸”等;考查思想感情的术语有“杀敌报国的豪情(边塞诗)、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田园诗)、思乡之苦(思乡诗)、依依惜别之情(送别诗)、对丈夫的思慕之情(闺怨诗)、对历史变迁盛衰无常的感慨(怀古诗)……当然术语也不能生搬硬套,需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咏物明志的诗句篇9

关键词:汉魏六朝:杂体诗;离合;双关:回文:叠韵

中***分类号:120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1-0141-07

杂体诗名较早见于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为江淹模拟历代名家名篇之作。明确以杂体泛指非文坛主流的诗体,则见于皮日休、陆龟蒙的《松陵集》,其卷十题为《杂体诗八十六首》,主要包括联句、离合、反复、回文、叠韵、双声、风人、四声、县名、药名等十种诗体,加上皮日休在《杂体诗序》里提到的建除、六甲、十二属、卦名、百姓、鸟名、龟兆名、口字咏、两头纤纤、藁砧、五杂组等“皆鄙而不为”的诗体,共21种。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论杂体诗14种,明代谢榛《四溟诗话》概括杂体诗23种,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概括杂体诗19种,清代赵翼《陔余丛考》及《瓯北诗话》中概括杂体诗共35种。结合汉魏六朝的创作实际,去重存异,共得杂体诗39种,除去皮日休提到的四声诗之外,再加上数名诗、大小言诗、一至七言诗、相名诗、盘中诗、四色咏、郡县名诗、歌曲名诗、兽名诗、针穴名诗、将***名体、宫殿名诗、车名诗、屋名诗、船名诗、草名诗、树名诗、六府诗、八音诗等,现仅撮其要论述之。

一、杂体诗的形态

较早出现的杂体诗是离合诗。所谓离就是将一个汉字拆分出一个偏旁部首,所谓合就是将拆分出的偏旁部首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字。一般是四句合成一个字,每两句分离出一个偏旁部首,两个偏旁部首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字。大致是一联之中前一句的某一字的偏旁部首,若和后一句的某一字相同或相近,则将前句中的这一字摘出,去掉与后一句某字相同或相近的部分,剩下的偏旁部首,再与下一联以此法得出的偏旁部首相结合,组成一个字。如谢惠连《离合诗二首》其一:“放棹遵遥途,方与情人别。啸歌亦何言,肃尔凌霜节。”将‘‘放”与“方”相同的部分去掉,得“欠’’字偏旁,将“啸”与“肃”相同的部分去掉,得“口”字偏旁,“欠”与“口”则组合成“各”。也有六句离合一字的,如谢灵运《作离合诗》:“古人怨信次,十日眇未央。加我怀缱绻,口脉情亦伤。剧哉归游客,处子忽相忘。”去掉“古”与“十”相同的部分,得“口”,去掉“加”与“口”相同的部分得“力”,“剧”“处”的繁体分别是“剧”与“忘,’,去其相近处,得“旷,三者组合成“别”。汉字一般分为上下结构,或左右结构两部分,所以六句离合诗较为少见。离合诗较为常见的另一种形式是离合出一个词组,其构成相当于多个四句离合诗相续成篇。最常为人称道的是孔融《离合作郡姓名字诗》:“渔父屈节,水潜匿方。(离鱼字)与时进止,出寺施张。(离日字,鱼日合成鲁)吕公矶钓,阖口渭旁。漓口字)九域有圣,无土不王。离或字,口或合成国)好是正直,女回于匡。(离子字)海外有截,隼逝鹰扬。(当离乙字,合成孔)六翮将奋,羽仪未彰。(离鬲字)她龙之蛰,俾也可忘。(离虫字,合成融。)玟璇隐曜,美玉韬光。(去玉成文,不须合。)无名无誉,放言深藏。(离与字)按辔安行,谁谓路长。(离才字,合成举)”最终组成“鲁国孔融文举”六字。

由此可以看出离合诗并非都是将首句的首字拆分得出偏旁,也有可能拆分首句中的第二个字,或是最末一字,甚至出现只离无合的情况,有的还是同句拆分,如“按辔安行”,即“按”与“安”重合相离。但只离无合、同句拆分的情况比较少见,离合诗另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是先将某一个字拆分成各个部分,然后将各部分以韵语的形式直接描绘出来,这种形式逐渐发展为字谜,也常被用作谶纬之言。如‘‘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以卯金刀射刘)字,禾子射季字,以示刘邦当登帝位。汉末这种风气更为盛行,《后汉书》卷113《五行志一》载:“献帝践祚之初,京都童谣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案千里草为董,十日卜为卓。凡别字之体,皆从上起,左右离合,无有从下发端者也。今二字如此者,天意若日:卓自下摩上,以臣陵君也。青青者,暴盛之貌也。不得生者,亦旋破亡。”

有的汉字拆分后的偏旁部首不能成为***的字词,无法直接将这些偏旁部首组合成诗句,于是便产生了另一种形式,即将这些偏旁部首的意义,以具体的形象描绘出来形成诗句。如《世说新语・捷悟篇》载杨修解曹娥碑“黄绢幼妇,外孙蓥臼”,以为“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薹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这一过程经历了拆分、取义、取象,还要艺术化地表达出来,需要付出较多的精力。所以有的字谜便不再对离合字词得出的意象进行描绘,而是直接对字词本身的形状进行刻画,以求更为具体直观。如鲍照的《字谜三首》:“二形一体,四支八头。四八一八,飞泉仰流。”“头如刀,尾如钩。中央横广,四角六抽。右面负两刃,左边双属牛。”“乾之一九,只立无偶。坤之二六,宛然双宿。”前两首分别描绘了“井”“龟”的直观形体,第三首则借助卦象描绘出“土”的字形。显然,这种制谜之法与离合之法已有很大差别,而与苟子的赋有些相似,不过荀子的赋多是描绘谜底的功能,而此谜多是描绘形貌罢了。

总体上看,离合诗是显性的,它的离与合都体现在诗句当中,只要按照离合诗的规则去解读,一般都能辨识出离合之字。而字谜则是隐性的,它呈现的只是拆分离析后的状态,能否猜中谜底则未可知,而且有的谜底并非唯一,如“十月十日”,既可解为‘‘萌”,也可解为“朝”。离合字谜只是借用了离合之法,与离合诗还是有差别的。离合之法引起了人们对于汉字形体结构的兴趣,也由此产生了新的诗体,如沈炯《和蔡黄门口字咏绝句诗》:“嚣嚣宫阁路,灵灵(曩)谷口闾。谁(菲)知名器品,语哩各崎岖(岖)。”句旬字字都带一个口字,到了宋展为专用字之偏旁缀合成篇,如《瓯北诗话》卷12举黄庭坚《话宿逍遥观》:“逍遥近道边(皆走字),憩息慰惫懑(皆心字)。草莱荒蒙茏(皆草字),室屋壅尘坌(皆土字)。僮仆侍倡侧(皆人字),泾渭清浊混f皆水字)。”以为是黄庭坚独创之体,其源头实则来自口字咏,再向上追溯则与汉赋的联边字也有关系。“联边者,半字同文者也”(《文心雕龙・练字》),如《上林赋》写水禽“沉***泛滥,随风澹淡。唼喋菁藻,咀嚼菱藕”,每句都有偏旁部首相同的字词。南朝谢灵运、鲍照将此法用于写诗,如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逶迤傍限嗅,迢递陟陉岘。”鲍照《自砺山东望震泽》:“澜漫潭洞波,合沓蚂嶂云。”等都使用了较多的联边字,呈才耀博,追求繁难艰深的效果。而口

字咏之类则更多地带有游戏成分,最为明显的是拆字诗。《陔余丛考》载南宋人《苕溪集》有拆字诗一首:“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永言咏董鹤,志士心未已。”几乎每句皆为拆分第三字敷衍而成,纯粹“以文字为诗”,破碎不堪。

除去上面提到的以拆分字形构成诗篇之外,还有借助字音字义,以双关手法构成诗篇的。如《古绝句》:“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藁砧者,缺,谓夫也。山上山,出也。大刀头,刀环也。破镜,月边半也。言夫出还在半月也。”藁,藁席:砧,砧板;硖,铡刀,古人处以死刑,常裹以藁席放在砧板上以硖斩之,故此诗以藁砧代指硖,又以“硖”谐音“夫”,藁砧遂成指称丈夫的隐语,刀头也成了还的代称,后世多所承用。如苏洞《寓言二首》其二“藁砧未刀头,妾身变山峰”,李新《杂兴》“藁砧山上山,刀头杳无期”等。但藁砧体似非指此,《艺文类聚》卷56载王融《代藁砧诗二首》通篇并未出现“藁砧-“刀头”,只是采用了‘一今何在”“何当――”的句式,藁砧体似乎即指运用此种句式表达闺怨思夫的作品。风人诗也常使用谐音双关手法。风人即古之采诗官,风人诗也就是采诗官采集的各地民间作品,度日休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古诗或为之,盖风俗之言也。……‘围綦烧败袄,着子故依然’,繇是风人之作兴焉”。(《松陵集・杂体诗序》)《沧浪诗话》认为其特点是“上句述其语,下旬释其义,如古《子夜歌》《读曲歌》之类,则多用此体”,故郭绍虞注日“其体从民歌中来”,又说:“《读曲歌》‘三更书石阙,忆子夜题碑’,三更书石阙,谓夜题碑,即夜啼悲也。其他借布匹之匹为匹配之匹,借关闭之关为关切之关,其例甚多。以多出吴声歌曲,故谢榛《四溟诗话》卷二称之为吴格。”谢榛释“吴格”为・指物借意”,即以双关手法借物抒怀。如《子夜歌》“春蚕易感化,丝子已复生”,《读曲歌》“石阙生口中,衔碑不得语”等,“丝”“碑”谐“思”,表面咏物实抒己情。据此赵翼《陔余丛考》卷23将“藁砧“风人”称之为“双关两意诗”,然风人诗的根本特点却在于以下句释上句,并不一定使用双关手法,如萧绎《风人辞》“城头网张雀,楼罗会人著”,只是以下句给出了上句所述事件的主体,形式上像是谜面与谜底,与歇后语相近。

有些杂物名诗也常使用谐音双关手法,如药名诗、郡县名诗、卦名诗、宫殿名诗、针穴名诗、四色咏、草名诗、树名诗等。这些杂物名诗并不像咏物诗一样专咏一物,而是将众多的同一种类的事物名称汇集在一首诗中,只是点到为止,并不对这些事物名称展开描写,相当于将这些名称镶嵌在诗中,用意义连贯的诗句将它们贯穿起来,若非标明事物名称,有时也会很难辨别,因此双关手法在杂物名诗的艺术表现上起了重要作用。如沈约《奉和竞陵王药名诗》“玉泉亟周流,云华乍明灭”,玉泉实指生于山谷的草药,云华则是云母石的别名。范云《奉和齐竞陵王郡县名诗》“临泾方辨渭,安夷始和戎”,“临泾”与“辨渭”、“安夷”与“和戎”构成动宾结构的当句对,同时“临泾”‘安夷”又是两个地名,构成了地名对。

还有一些既使用双关手法,又格式相对固定的诗体,如六府诗、八音诗、六甲诗、十二属诗、建除诗、数名诗等。这些诗紧扣诗题而作,所咏对象固定,而且一般都是将其置于一联出句的句首,两旬扣题,一联咏一物,如沈炯《六府诗》:‘冰广南山暗,杖策出蓬门。火炬村前发,林烟树下昏。金花散黄蕊,蕙草杂芳荪。木兰露渐落,山芝风屡翻。土高行已冒,抱瓮忆中园。谷城定若近,当终黄石言。”一共六联分别包含了水、火、金、木、土、谷等所谓六府。又如鲍照《数名诗》:“一身仕关西,家族满山东。二年从车驾,齐祭甘泉宫。三朝国庆毕,休沐还旧邦。四牡曜长路,轻盖若飞鸿。五侯相饯送,高会集新丰。六乐陈广坐,组帐扬春风。七盘起长袖,庭下列歌钟。八珍盈凋俎,绮肴纷错重。九族共瞻迟,宾友仰徽容。十载学无成,善宦一朝通。”十联二十句咏十位数字。两句扣题相对句句扣题限制性较弱,诗人有较大的创作空间,诗歌整体上也易更为浑融,不致像句句扣题那样显得牵强拉杂拼凑。但两句扣题也易略显冗长,尤其是所咏对象较多时,所以沈炯的《十二属诗》是句句扣题,十二句咏了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等十二个属相。

更为固定、限制更多的是《五杂俎》《两头纤纤》等,这一类诗歌更像是填空的文字游戏。《古五杂俎》慨叹光阴轮回人生易老,说:“五杂俎,冈头草。往复还,车马道。不获已,人将老。”其后王融、范云的拟作抒发别离之悲,保留了一三五句,更换了二四六句,形成了“五杂俎,――。往复还,――。不获已,三言六句的基本句式。《古两头纤纤诗》为四句咏物诗,一句咏一物,而且句式相近,如“两头纤纤月初生,半白半黑眼中睛。膈膈膊膊鸡初鸣,磊磊落落向曙星”,王融拟作四旬分别咏“绮上纹“‘鹪翔群“‘鸟迷曛”“玉石分”,形成了“两头纤纤,半白半黑――。腼膈膊膊一,磊磊落落―七言四旬的格式。

除了利用汉字的字形字音来组合诗篇之外,一些杂体诗还充分利用字义来结构诗篇,形成趣味盎然的作品。如回文诗,盘中诗、反覆诗等。回文,倒读亦成文。回文诗起于何时较有争议,刘勰认为“回文所兴,则道原为始”(《文心雕龙明诗》),然道原无考,梅庆生作注,以为刘宋贺道庆作有回文诗一首,此“道原”或为“道庆”之讹。道庆之作今亦不存,且道庆之前已有苏蕙之作,《晋书》卷96《列女传》载苻坚时,窦滔妻苏蕙织锦为回文旋***诗以赠滔,凡八百四十字。到了晚唐皮日休《杂体诗序》却认为:“晋温峤有回文虚言诗,云‘宁神静泊,损有崇亡’,繇是回文兴焉。”温峤与苏蕙大抵同时,而温峤之作仅存残句,苏蕙《璇玑***诗》保存完整,后又增添托名武则天的伪序,流布甚广,故一般以苏蕙为始。到了清代《四库提要》又提出《艺文类聚》载曹植“《镜铭》八字,反复颠倒,皆叶韵成文,实为回文之祖”,然今本《艺文类聚》并无《镜铭》,或有所佚。汉魏六朝的回文诗作,除去温峤、苏蕙之作,还有王融《春游回文诗》、萧纲《和湘东王后园回文诗》、萧纶《和湘东王后园回文诗》、萧绎《后园作回文诗》、萧祗《和回文诗》、庾信《和回文诗》等。这些五言回文诗多为写景之作,其基本结构是景象名词加动词加景象名词,如庾信《和回文诗》:“旱莲生竭镬,嫩菊养秋邻。满池留浴鸟,分桥上戏人。”每旬中的第三字都是动词,这一动词的意义顺读、倒读都是一样的,而每句中的前两字和后两字顺读是偏正结构,倒读则是主谓结构,回文诗大抵以此格式构成回文。但苏蕙之作较为特殊,“织锦为回文旋***诗”,是写在锦缎上的,而且为璇玑***形状,解读颇为困难。《四库提要》:“序称其锦纵广八寸,题诗二百馀首,计八百馀言。纵横反覆,皆成章句。黄伯思《东观馀论》谓:“其***本五色相宣,

因以别三、五、七言之异。后人流传,不复施采,故迷其句读。……僧起宗以意推求,得三、四、五、六、七言诗三千七百五十二首,分为七***。万民更为寻绎,又于第三***内增立一***,并增读其诗至四千二百六首。合起宗所读,共成七千九百五十八首。……夫但求协韵成句,而不问义之如何。辗转钩连,旁行斜上,原可愈增愈多。然必以为若兰本意如斯,则未之能信。”苏蕙作此诗本只为表达思念之情,只因状为璇玑***,故解读分歧,以至于出现但求协韵不问语意的现象,显然是把解读此诗当做了文字游戏。

苏蕙“织锦为回文旋***诗”的做法,可能受到了苏伯玉妻《盘中诗》的影响。关于此诗,逯钦立引《玉台新咏考异》:“按《沧浪诗话》盘中诗为一体。注日:‘玉台集有此诗,苏伯玉妻作,写之盘中,屈曲成文也。’据此则此诗出处以玉台新咏为最古,当时旧本亦必明署苏伯玉妻之名,故沧浪云尔。宋刻于题上误佚其名,因而目录失载,冯氏校本遂改题傅玄之诗,殊为疏乖。又此诗列傅玄、张载之间,其为晋人无疑。《诗纪》《诗乘》并列之汉诗。亦未详所据。”则此诗无论是汉诗还是西晋诗,都在苏蕙之前,所表达的相思别离之情与苏蕙之作相近。而且是“写之盘中,屈曲成文”,其呈现形态也与苏蕙“织锦为回文旋***”相似,宋桑世昌《回文类聚》亦收入此诗,视其为回文之作。那么,苏蕙之“织锦为回文旋***诗”完全有可能受到了《盘中诗》的影响。通读《盘中诗》一些语句并不能倒读,尤其末尾自述创作情景的部分,如“今时人,智不足。与其书,不能读。当从中央周四角”,若倒读则完全不成语句。此诗大概是弯曲写于盘中,具有回环之象,一些语句也可以倒读,遂被称为回文诗,实则有别于回文。与回文诗相近的还有反覆诗。反覆,亦名反复。皮日休《松陵集》卷十《杂体诗序》:“晋傅咸有回文反复诗二首,云‘反复其文者,以示忧心展转也’,‘悠悠远迈独茕茕’是也,繇是反复兴焉。”《沧浪诗话・诗体》概括其特点是“举一字而诵,皆成句,无不押韵,反复成文也”。傅咸的反复诗现已失传,郭绍虞注《沧浪诗话》引《冰川诗式》,举宋钱惟治《春日登大悲阁诗》:“碧天临迥阁,晴雪点山屏。夕烟侵冷箔,明月歙闲亭。”“此诗二十字,连环读,反覆成诗四十首”。与苏蕙《璇玑***诗》相类似,但与通常理解的回文诗还有一些差别。回文诗强调的不过是顺读、倒读皆可成文,其基本语句还是固定的。反覆诗却无固定的语句,从任何一个字顺读、逆读皆可组成诗句,排列组合非常自由。

除了利用汉字的形音义构成各种杂体诗之外,还出现了以语句为构成要素的联旬诗,所谓联句诗即一首诗由两人或多人各出诗句组合而成。吴聿《观林诗话》:“刘向《列女传》以为《式微》之诗,二人所作,一在中露,一在泥中,卫之二邑也。或以为联句始此。”但一般认为联句起于汉武帝及其群臣的柏梁联句,然顾炎武《日知录》卷21考证该诗中的事件、时间、职官多不符合史实,认为是后人拟作。柏梁联句为七言诗,共26句,由26人一人一句构成,篇幅较长,体制古茂。七言诗兴起较晚,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而柏梁联句在《文心雕龙》里已有记载,则此诗即使是伪作,亦不晚于宋齐,当在汉末魏晋之间。现存较早可靠的联句诗是西晋贾充的《与妻李夫人联句》,东晋则有谢安、谢朗、谢道韫《咏雪联句》及陶渊明《联句诗》等,至南朝联句诗多了起来,谢胱、何逊创作尤巨。这些联句的创作大多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作者们据题而作,相续成篇。如何逊和刘绮所作《照水联句》《折花联句》《摇扇联旬》《正钗联句》等,都是紧扣题目赋咏女子照水、折花、摇扇、正钗等情景,具有艳情诗的特点。也有应景生情随机而作的,如谢胱、曹晏等人的《间坐》联句诗,不过是四人雨后宴饮即席写景之作。形式上可以一人一句,也可以一人一联,一人四句,甚或一人八句等,要在“对偶精切,辞意均敌,若出一手,乃为相称”。具体方法“大概先分韵而后成诗。梁武帝华光殿联句,曹景宗后至,诗韵已尽,沈约以所余竞、病二字与之。日所余二韵,则分韵后之所余也。《陈后主集》有《序宣猷堂宴集五言》日:“披钩赋咏,逐韵多少,次第而用。在座有江总、陆瑜、孔范等三人。后主诏得迮格白易夕掷斥拆喏,诸人诗用韵与所得韵次前后正同,曾不搀乱。可知古人联句,先探钩韵字,各据所得,循序赋之,正如后世韵格也。”然亦有同赋一韵者,如北魏节闵帝元恭与元翱、薛孝通分别以酒为韵、以竖忠为韵,作《联句诗》二首。更有无意为之而被别人联句者,如谢世基、谢晦临死所为《联句诗》,初不过是谢世基有感于出身高门望族却至于失势被杀,遂口占四句,没想到谢晦却能随即续之四句,此情此景应是二人都不曾想到的。可见,联句诗要富于才情思维敏捷,具有较高的难度,所以也有联句不成的现象,如何逊就曾著有《答江革联句不成》《赠何记室联句不成》二诗。

二、杂体诗兴盛的原因

总体上看,杂体诗发端于汉魏晋,有些甚至可以追溯至先秦,但杂体诗的兴盛却在南朝,尤以齐梁陈三代为最。仅就本文讨论的39种杂体诗而言,汉魏晋只有联句、五杂俎、藁砧、两头纤纤、离合、回文、数诗、盘中诗等8种诗体,作品也不多。其余31种诗体都产生于南朝,作家作品众多,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有杂体诗创作,作品中还出现了同题唱和的现象,呈现出热闹繁荣的景象。究其繁盛的原因,大致有三。

(一)王公贵族生活面狭窄,思想贫乏

东晋南朝一般称之为门阀士族社会,高门望族凭借门荫享受荣华富贵,生活奢华,视野狭窄,精神萎靡,缺乏丰富切实的人生实践,更少振拔慷慨之气。《颜氏家训-涉务篇》载:“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欺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不涉世务,柔靡浮华,生活面狭小,缺乏开阔激荡的心胸,文学创作的题材遂多琐碎。典型的表现就是咏物诗兴盛,如创作杂体诗较多的梁元帝等人都创作了众多的咏物诗,而他们同时也都是杂体诗的主要创作者,说明咏物诗与杂体诗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作者在思想贫乏下创作的产物。

(二)士人考究学识,注重文化修养

东晋南朝崇尚文化,士人们谈玄说理,饱读典籍,竞耀学识,任防坟籍无所不见,聚书至万余卷;王僧孺好坟籍,聚书至万余卷;沈约好坟籍,聚书至二万卷。《梁书》卷13《沈约传》载沈约:“尝侍宴,值豫州献栗,径寸半,帝奇之,问曰:‘栗事多少?’与约各疏所忆,少帝三事。出谓人曰:‘此公护前,不让即羞死。’帝以其言不逊,欲抵其罪,徐勉固谏乃止。”《南史》卷49《刘峻传》:“武帝每集文士策经史事,

时范云、沈约之徒皆引短推长,帝乃悦,加其赏赉。会策锦被事,咸言已罄,帝试呼问峻,峻时贫悴冗散,忽请纸笔,疏十馀事,坐客皆惊,帝不觉失色。自是恶之,不复引见。及峻《类苑》成,凡一百二十卷,帝即命诸学士撰《华林遍略》以高之,竞不见用。”这种以学识相尚的风气,在创作上表现为数事用典。钟嵘《诗品序》载:“近任防、王元长等,词不贵奇,竟须新事,尔来作者,寝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用典变成了竞须新事,固然伤害了诗歌的艺术性,却也无可否认其渊博的学识,机敏的才智,也正是离合、回文、杂物名诗产生的重要条件。

(三)流行的文学观念重视艺术技巧,求新求异

六朝时期的文学观念逐渐重视个体情趣的抒发,艺术上也更加注重形式技巧。这一新的文学观念可以追溯到陆机《文赋》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至南朝萧绎《金楼子・立言》认为文学就要“绮毅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道会,情灵摇荡”,要求词藻华美、音韵和谐、情感摇曳,可以看作是对“缘情…‘绮靡”的具体阐释。不过这里的“情”不再是作家丰富的社会情感,而逐渐局限于个体的闲情逸致,集中表现为山水逸兴及宫体艳情。艺术上则求新求异求奇求丽,《文心雕龙-定势》概括为:“自近代辞人,率好诡巧,原其为体,讹势所变,厌黩旧式,故穿凿取新,察其讹意,似难而实无他术也,反正而已。故文反正为乏,辞反正为奇。效奇之法,必颠倒文句,上字而抑下,中辞而出外,回互不常,则新色耳。”诡巧取新既指体式上的去旧追新,也指字句语言上的雕琢猎奇。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文学观念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情感内容上不再是儒家伦理道德的说教,转而书写个体的情趣,甚至是游戏放荡的情感;艺术表现上也不再是质朴自然,而以新奇清丽醒目为准的。在这一新的文学观念下,诗歌创作出现了吟咏山水――吟咏名物――吟咏女性(宫体诗)――吟咏杂物名(杂体诗)的嬗变;表现形式上也出现了由极貌写物、穷力追新,到必颠倒文句斗智呈巧的回文、离合、数诗、建除等杂体诗的演变过程。这些变化应当说正是这一文学新观念之下必然的逻辑产物。

三、杂体诗的意义

杂体诗既非文坛主流,又多题材琐碎,对它的评价也一直不高,严厉者斥之为无聊游戏之作,宽容者也不过认为是纤巧之变,无关诗之轻重。然杂体诗既为诗之一种,则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大致说来有以下三点。

(一)锻炼了诗歌技艺,促进了律诗的成熟和七言诗的发展

格律诗的滥觞一般公认为永明体,而实际上永明体的创作实践远逊色于其声律理论,比较直接明确地体现其声律思想的作品要算双声叠韵诗,如王融《双声诗》、萧衍、刘孝绰、沈约、庾肩吾、徐搞、何逊等人联句而成的《五字叠韵诗》等,反映了声律音韵开始在诗歌创作中受到了自觉的运用,为格律诗的成熟做出了探索性的贡献。联旬诗为绝句的产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联旬诗由多人创作组成,一般为每人四句相连成篇,这样就逼迫着作者不得不缩小篇幅规模,多创作四句或六句,至多八句的诗篇,这种创作经验为律诗、绝句的创作积累了经验,提供了一种尝试和可能。事实上,一些联句诗已很接近律诗绝句,如何逊《送褚都曹联句诗》《相送联句》其三皆为五言四句的短诗。而何逊、范云、刘孝绰三人联句的《拟古三首联句》,其中范云的四句在《诗纪》中题为《拟古》一首,可见有些联句诗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性,将每个人的诗句拆分开来也可以***成篇,这在形式上已很接近绝句了。七言诗的发展较为缓慢,虽然先秦就有荆轲的《易水歌》,秦末汉初有《垓下歌》《大风歌》等,但在诗体上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却是汉武帝与大臣们联句的《柏梁诗》,其后宋孝武帝刘骏《华林都亭曲水联句效柏梁体诗》,梁武帝《清暑殿效柏梁体》等,皆为句句押韵的七言联句诗,后遂以每句用韵者为柏梁体,对七言诗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具体的技巧方面,除前文所述的双关手法外,还使用了割裂、借对等,丰富了诗歌技艺。如庾肩吾《奉和药名诗》“马鞭聊写赋,竹叶暂倾怀”,“马鞭”“竹叶”即马鞭草、淡竹叶的略写,使用了割裂的修辞手法。王融《奉和竟陵王郡县名诗》“阳台翻早茂,阴馆怀名秋”,“往食曲阜盛,今属平台游”,阳台、阴馆、曲阜、平台四个地名相对,同时也形成了阴、阳、曲、平的相对,使用了借对手法。萧绎《歌曲名诗》:“啼乌怨别偶,曙鸟忆离家。石阙题书字,金灯飘落花。东方晓星没,西山晚日斜。毅衫回广袖,团扇掩轻纱。暂借青骢马,来送黄牛车。”啼乌,即《乌夜啼》;石阙题书字,出自《读曲歌》“三更书石阙,忆子夜啼碑”东方晓星没,出自《鸡呜歌》“东方欲明星烂烂”;团扇,即班婕妤《团扇歌》;青骢马,出自《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踯躅青骢马”;黄牛车,出自《懊侬歌》其一“黄牛细犊车”。用曲辞中的语句典故代指歌曲名,显然使用的是借代手法。此外,沈约、萧统、王锡、王规、张缵、殷钧等创作的大言、细言诗,为夸张手法的运用积累了经验,而且这些作品大多是五言四句诗,为绝句的成熟做出了探索。总体上看,杂体诗多种手法的运用不但直接丰富了诗歌技艺,而且促进了对偶艺术的发展,为格律诗的成熟做出了贡献。

(二)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些杂体诗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较为常见的形式是借助离合手法反映***治状况,如《宋书》卷31《五行志》载《苻坚时童谣》:“鱼羊田斗当灭秦。”…鱼羊’,鲜也;‘田斗’,卑也。坚自号秦,言灭之者鲜卑也。其群臣谏坚,令尽诛鲜卑,坚不从。及淮南败还,为慕容冲所攻,亡奔姚苌,身死国灭”。《南史》卷52《萧范传》载《梁武帝时谣》:“莫匆匆,且宽公,谁当作天子?草覆车边已。”草覆车边已,即范),指萧范。萧范,梁武帝之从子,与庐陵王萧续素不相能。庐陵王诬蔑萧范谋乱,遂有此谣。这些歌谣虽不免谶纬迷信的色彩,其本身的产生却还是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状况。还有一些作品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历史场景,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薛综《嘲蜀使张奉》,据《三国志》卷53《薛综传》:“西使张奉于权前列尚书阚泽姓名以嘲泽,泽不能答。综下行酒,因劝酒日:‘蜀者何也?有犬为独,无犬为蜀,横目苟身,虫入其腹。’奉日:‘不当复列君吴邪?’综应声日:‘无口为天,有口为吴,君临万邦,天子之都。’于是众坐喜笑,而奉无以对。”生动地反映了使节应对酬答斗智调侃的情景。此外,星名诗、郡县名诗、药名诗、卦名诗、针穴名诗、龟兆名诗、建除诗等,大量的杂物名诗既是中华文化独特的产物,也是民族文化的另一种载体,从一个侧面承传并反映着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质地,因此具有着较深的民族民俗文化内涵。

(三)反映了一些诗史状况和文学活动

杂体诗的创作形成了源远流长、不断丰富发展而又一脉相承的诗歌传统,使杂体诗成为众多诗体当中不可或缺的文苑奇葩。杂体诗虽然主要产生兴盛于汉魏六朝,其后不同历史时期却均有大量创作。尤其是

唐宋时期不少文学大家都有杂体诗的作品,数量也很可观,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除了皮日休、陆龟蒙《松陵集》集中创作了86首各体杂体诗之外,权德舆也较多地创作了各类杂体诗,宋代陈亚创作了百首药名诗,《清江三孔集》载孔平仲有《诗戏》三卷,皆人名、药名、回文、集句之类,还出现了桑世昌的《回文类聚》这样的杂体诗专集。明代连皇帝也有《御制回文诗》,以春夏秋冬四景为题,创作了龙文、连环、八卦诸体。清朝万树撰《璇玑碎锦》有60幅回文诗***,各以名物寓题,组织颇巧。更为重要的是后人并非简单地因袭前题,还多有创造,进一步丰富发展了杂体诗的形式。如清代石庞由回文诗发展出回文赋,所创《回文雪赋》《游春赋》的每一句,都应同一偏旁之序,构思更为精巧。皮、陆在四句、六句离合一字的基础上,发展出上句句尾与下旬旬首组合成字,或相联成事物名的离合诗。如陆龟蒙《饮岩泉》:“已甘茅洞三君食,欠买桐江一朵山。严子濑高秋浪白,水禽飞尽钓舟还。”食与欠组成饮,山与严组成岩(蠛),白与水组成泉。《药名离合夏日即事三首》其一:“乘屐着来幽砌滑,石罂煎得远泉甘。草堂只待新秋景,天色微凉酒半酣。”滑石、甘草、景天皆为中药名。还出现了全平全仄诗、集句诗、禁体诗、人名诗等许多新的杂体诗,应当说都与前代杂体诗有着密切的关系,或是对前代诗体的直接承续,或是受到了某些启发,总能找到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外,苏蕙织锦回文及藁砧刀头成了后世常用的典故,丰富了诗歌意象,明代康万民还撰有《堵玑***诗读法》一卷,专门解读苏蕙的回文诗,形成了重要的文化现象。一些文人还借助杂体诗赠答唱和形成了重要的文学活动,如《魏书》卷67《崔光传》载崔光:“太和中,依宫商角徵羽本音而为五韵诗,以赠李彪,彪为十二次诗以报光。光又为百三郡国诗以答之,国别为卷,为百三卷焉。”《宋书》卷82《沈怀文传》:‘‘隐士雷次宗被征居钟山,后南还庐岳,何尚之设祖道,文义之士毕集,为连句诗,怀文所作尤美,辞高一座。”今崔光、怀文之作虽已失传,却可见出文人雅兴及其风尚趋向,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参考文献:

[1] 徐震塄,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1984.

咏物明志的诗句篇10

【关键词】李义山 五绝 沉雄

初唐开始,诗人创造了大量咏物的五言绝句。时至晚唐时期,由于五绝对字数的限制大,创作难度高,并且新的体裁――七言绝句逐渐受到重视。因此五绝的创作活动明显减少。

在《全唐诗》所收录的 242 首李商隐绝句中,七言绝句占 207 首,五言绝句占35 首。义山被称作“七律圣手”,历来被称道的是其律体。义山的七绝诗也颇受学界重视。但是学界对义山五绝的研究成果十分少。但是事实上义山的五绝中也有较多佳作。特别是与中唐相比,义山的五绝避开了韩孟的怪奇和元白的浅俗,有含蓄隽永的风格特征。从义山的五言绝句中,我们可以体会义山的情感特质以及高超的艺术技巧,由此追慕到义山***治上的抱负以及沉郁雄浑、高古悲愤的内心。

一、义山五绝诗的思想内容

义山的五言绝句数量不多,仅仅35首。姑且将这三十余首五绝分为三类,一类是写景咏物题材,一类是爱情歌妓题材,一类是***治咏史题材。此外有《早起》、《自贶》不便归于以上三类,乃是自伤身世或抒发志向之作。

写景咏物题材在五言绝句中占得篇幅最多,义山这类诗数量较多,共十四首,质量也高。其中有单纯写景、写物的诗,如《细雨》、《微雨》。大部分诗借物喻人,有所寄托。如《蝶》中义山将自己比作蝴蝶,以“雪”象征职位的地位和凄清,体现了清白自守的情感价值趋向。《巴江柳》则以“柳”自谓,抒发了徒有才情无法报效朝廷的惆怅叹息。义山的咏物诗技法娴熟,创作手法多样,表达了诗人对生命、人生的独特感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爱情歌妓题材体现的是义山曲折幽微、委婉含蓄的一面。他的五言绝句涉及了两段感情,一共有十首。《柳枝五首》表达了对失去柳枝的惋惜和深深的怀念之情。妻子王氏死后,义山写了众多深切的悼亡诗。五绝《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夜意》正写出了义山对妻子王氏的深深悼念。另外,爱情歌妓题材还有《妓席》、《代应二首(其二)》、《追代卢家人嘲堂内》这三首描写的诗。

世人多关注义山的爱情诗或者无题诗,由此而得义山风格“绮丽朦胧”之语。但是从他的***治咏史诗,我们可以知道,沉郁雄浑才是义山生命的底色。义山年少成名,但心中抱负无法实现,他的***治咏史诗通过历史故事和传说来抒发自我的情感和抱负。这一类的五绝诗多是以历史故事或是传说为题材,共有九首,其中有《柳下暗记》、《饯席重送从叔余之梓州》这类往来唱和的诗作,也有《听鼓》这类咏史抒怀之作。笔力矫健,风格沉郁。《歌舞》中“只要君流眄,君倾国自倾”句是对帝王荒废朝***、只求美色的深刻讥讽。我们可以从这类诗中感受诗人***治上的抱负以及沉郁雄浑、高古悲愤的内心。

二、义山五绝诗的艺术特色

这三类题材的五绝诗中也颇多佳作,有的诗作丝毫不逊色于历来被称道的七绝。这义山不管哪一种风格的诗作,情感的真挚和技巧的娴熟都是其特征。如《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一诗:

剑外从***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宣宗大中五年夏秋之交,王氏病逝,义山万分悲痛。这年冬天,他应柳仲郢之辟,从***赴东川。痛楚未定,又要离家远行,凄戚可想而知。这首诗,就写于赴蜀途中。这首五绝笔法娴熟,先以“剑外”营造旷大的场景,行***之远,无家寄衣的痛更为悲切。三句笔锋一转,不言己悲,描写茫茫大雪,于次般冷清之中,尾句的温暖更显得惊心。《唐人绝句精华》评价:“无家之人于远方雪夜中,忽作有家之梦,情已可伤,况当悼亡之后,何以为怀?‘鸳机’二字中含有无限温暖在。”1义山在远行之路上,承受一个无家之人的悲痛。而“回梦旧鸳机”一句犹然回想曾经,回忆的美好与今日关外“三尺雪”对比,凄绝至极!

而历来被重视的《乐游原》也是如此: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是登上古原,触景萦怀,抒写情志之作。起句用了五仄句,定定有声,意绪不佳时,驱车前往古原一抒怀抱,聊以慰藉。起笔老辣,意在浑成。其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千古名句。何焯曰:“迟暮之感,沉沦之痛,触绪纷来,悲凉无限。”或言有自伤身世之意,或言有忧唐祚将衰之意,在这夕阳中,自身的境遇与国家的兴颓相融合,不分彼此。若无高古雄浑、沉郁顿挫之心,如何能写得出此等黯然销魂之语。义山学子美确实学到了精髓。此诗不堪多诵,诵之心殇。

在情感的真挚和技巧的娴熟之外,义山五绝诗都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南朝的技法和风格。如《百果嘲樱桃》和《樱桃答》这类嘲答之作,《嘲樱桃》、《嘲桃》这类嘲弄之作都是南朝的常见题材。义山以这种形式表达了对官场上忘恩负义,“无赖夭桃”的讽刺。而辞藻上,《风》、《袜》等诗作都有着深婉绮丽的特色,多用“钗”、“孔雀”、“鸳鸯”等意象,呈现出缠绵绮靡朦胧的意境。这也是义山广为人知的特色。他的整体诗风形成都与南朝有着一定的关系。

义山诗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典故的运用。一般来说,绝句由于篇幅短小,只有二十字,很难承载更多的内容和情感表达,只“适宜于抒写日常生活中即景即事触发的情感或瞬间景象,而不大适宜于表现重大的历史***治题材和沉重的***治、人生感慨。”2但是义山却善于用绝句写***治、历史题材,表达感慨,正因为义山在绝句创作时善于用典。比如《听鼓》:

城头叠鼓声,城下暮江清。欲问渔阳掺,时无祢正平。

义山滞留武昌、云梦一带,此处正是东汉末年名士祢衡被杀之地。义山触景生情,写了此诗。起句“叠”鼓,写出了鼓声的节奏,有急迫之感。而次句转向城下,辽阔空旷,使人遐想。三四句转而以典故抒发自己感想,叹息当今已无祢衡,不复再得《渔阳掺挝》。世上多阿奉权势、趋时媚上之流,有才之士得不到重用。义山写祢衡,实乃写自己的遭遇,写当今时事之不堪。这首诗一气贯通,用典而不艰涩,语言平实而风格沉郁。李义山对典故的运用也造成他诗风沉郁顿挫、雄健高古、感慨悲愤的重要原因。

义山的心灵世界有曲折幽微的一面,也有雄浑高古的一面。这与他在人世中所遇的坎坷和磨砺有很大的关系。“人生何处不离群”,他情感浓烈,细腻内向,亦是胸怀抱负却终生不得志。五绝由于字数的限制,更显作诗者技艺之高,内心之挺拔。义山五绝诗虽不丰,但也充分表露了义山的情感特质。他确实情深,却不是只有情深的这一特点。义山***治上的抱负以及沉郁雄浑、高古悲愤的内心更值得我们去探索,去追觅。

【参考文献】

咏物明志的诗句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咏物明志的诗句10篇

学习

服装设计理念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服装设计理念,内容包括服装设计理念简短范文,80年代服装设计理念。一、虚拟服装设计理念虚拟服装设计的理念是一种极为现代化的设计方式,服装设计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设计的想法在电子动画中进行仿真的模拟设计,这是一种极

学习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计划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计划10篇,内容包括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思想品德教学计划二年级。一、指导思想让学生巩固初中阶段思想品德课程中重要的内容知识点,学生能够灵活的应用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学会考试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有效的提高

学习

辛勤劳动的诗句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辛勤劳动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辛勤劳动后收获的诗句,一生辛勤劳动诗句。扩展资料: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

学习

村级计生工作计划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村级计生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关于计生工作计划汇编9篇,农村计生专干工作计划怎么写。二、对策及建议针对村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否则,势必影响全市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健康的开展。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六个方

学习

中秋赏月诗词10篇

阅读(62)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赏月诗词10篇,内容包括中秋赏月古诗词大全,中秋赏月的现代诗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2、《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学习

大暑的古诗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大暑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大暑的古诗词,大暑六月中古诗。藏冰避暑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诗经・七月》中就有窖藏度夏的记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说的是十二月凿冰冲冲响,正月里抬冰窖里藏。夏季里,权贵们就用这

学习

企业精细化管理工作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精细化管理工作,内容包括企业精细化管理流程范本,企业精细化管理的五个步骤。二、质量的精细化管理公司接到施工***纸后,要对工程的技术、质量进行策划,对质量目标进行分解,并编制详实、可操作的项目质量计划。工程处下属

学习

关于黄河的公益广告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黄河的公益广告10篇,内容包括黄河的公益广告有哪些,关于黄河的公益广告以及理由。临猗电视台答辩称:其与中央8台签订有有偿使用8台加密频道的协议。8台播放蒲剧《西厢记》电视节目时,未有“版权所有,翻录必究”的说明。为

学习

关于长城的传说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长城的传说10篇,内容包括长城十大恐怖传说,长城的故事与传说。

学习

介绍家乡的景物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介绍家乡的景物10篇,内容包括介绍家乡的特色景物,介绍家乡景物随笔。第一站是西岳华山,初中时就读过“山河表里潼关路”的诗句,华山之险,历来称颂。在周围黄土高原的大背景下,华山的岩石变得十分突出。黄土的中心竟是一座石垒的

学习

蝶蝶恋花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蝶蝶恋花10篇,内容包括蝶恋花蝶原唱,蝶恋花名篇大全。蝶儿知道自己恋上了花儿;花儿也知道自己恋上了蝶儿。蝶儿绕着花儿,无休止地舞着;花儿看着蝶儿,空气中数不尽的花香。从此,蝶儿的轨迹成了一个圆,围绕着花儿。花儿不能动,它知道

学习

平安建设个人履职报告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平安建设个人履职报告,内容包括平安建设工作履职情况,平安建设个人工作总结。尊敬的领导、同志们:20--年8月,我荣幸地当选为--区第--届人大代表,深感肩负的职责和重担,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始终觉得有无数双热烈、期盼

学习

母亲节对母亲的祝福语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母亲节对母亲的祝福语10篇,内容包括母亲离开了母亲节祝福语,母亲节女儿和母亲相互的祝福语。2.妈妈,谢谢您,是您给了我生命,给了我无私的爱,才有了今天的我。衷心祝愿您母亲节快乐!3.亲爱的妈妈,母亲节到来之际,我向您保证以后赚

学习

经典祝福短信大全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祝福短信大全10篇,内容包括经典周末问候祝福短信,祝福短信中秋经典。蜀道难已成古人言,成都地铁莫等闲。天赐杰作都江堰,风光旖旎峨眉山。窗含西岭千秋雪,巴山夜雨闲话时,岁岁重阳今又至,巴蜀盼你莫来迟!手机能打就好,衣服能

学习

辛勤劳动的诗句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辛勤劳动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辛勤劳动后收获的诗句,一生辛勤劳动诗句。扩展资料: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

学习

关于冬至的诗句古诗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冬至的诗句古诗10篇,内容包括关于冬至的诗句古诗二年级,冬至诗句古诗带。二、由画入境,体验诗句情感古诗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如教学《江雪》一诗时,我在学生

学习

重阳节感恩老人诗句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重阳节感恩老人诗句10篇,内容包括重阳节适合送给老人的诗句,重阳节敬老经典诗词。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我感恩,很多很多人我感恩我的父母,是他们给予我生命,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坚实而

学习

中秋伤感诗句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伤感诗句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诗句悲伤,伤感的中秋短句。一、蕉风俳句与汉诗的渊源芭蕉有很高的汉诗文素养,他提倡庄子哲学的反俗精神,可以说对汉学的憧憬和崇拜是芭蕉文学创作的根源。很多学者指出,“蕉风”俳句与中国的李

学习

中秋节思乡的诗句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思乡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思乡的诗句大全,中秋节思乡的诗句20首。1、以“读”为主线,通过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感情四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理解作者的思乡情。2、以“思”为主导

学习

写星星的诗句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写星星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星星的诗句唯美句子,星星汇聚成星河诗句。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④。作者简介:张祜(约782~852年),字承吉,唐清河(今清河县)人。志气高逸,有用世之志。但一生仕途不畅,屡遭挫折。故而纵情山水,游玩

学习

写思乡的诗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写思乡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思乡的诗句,思乡诗句100首。3、日幕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4、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5、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6、故乡,是游子用谷子酿造出来的陈年老酒,搁置年代越远,放置

学习

关于三峡的诗句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三峡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三峡一日游感受诗句,描写三峡之巅的诗句。“高密”这个地名要写入诗句,原本不难,但莫言这样的“诗人”,遇到它,就难以对付,造出“天下因我知高密”(平仄平仄平平仄)这种歪句,让入声字“密”混进平声字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