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中秋节的诗句10篇

有关于中秋节的诗句篇1

学习重点: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学习难点:揣摩、品味重点语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学习方法:反复朗读,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学习流程:

一、自主学习

1.说一说自己眼中的“秋”――你是独特的!

(提示:可以采用“在我的眼中,秋是_______________ ”的形式;也可以运用词语或者短句,最好能用修辞表述。)

2.搜集作者的相关材料,准备交流――你是充实的!

3.根据拼音写出词语或者按字注音――你的字是最美的!

qī_____息 乌jiù_____ 梦mèi_______ 清liè_________

丁丁__________ 青鳊________鱼 枯涸______寥_______阔

4.释义(至少选用三个词编写一段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你是善于思考的!

丁丁 肥硕 栖息 寥阔 枯涸 清冽 梦寐

二、初读感知

读“秋”――你的感情很丰富!

指导:①听读诗歌。②朗读:要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要有感情等。

(提示:朗读的时候,其他学生想象优美的画面,在头脑中再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并创造新的形象。)

三、自主探究

品“秋”――你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独到的见解!

指导:“品”就是从诗中找出自己喜爱的诗句,读一读,赏一赏。

自主探究:①品评、欣赏自己喜爱的诗句,然后美读。②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幅乡村秋景***?③给自己最喜爱的一节诗命名。④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合作、交流、展示

赞“秋”――你的展示是最棒的!

指导: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赞美“秋”呢?例如:画画,展示秋的***片,用文字描述(散文或者优美的片断),背诵自己喜爱的有关赞美秋的古诗词,甚至还可以用歌声来唱秋。

①学生准备(可以小组合作完成,也可以独自完成)。②交流展示,欣赏评价。

五、课堂检测

(略)

六、自我评价

本节课我学会了

本节课我懂得了

还有哪些疑问?

七、写作演艺厅

从“春的畅想”、“夏雨”、“秋风” 、“冬雪”(也可以是一季中的任何一景)中选取你感兴趣的题目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1.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征。2.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运用的修辞、写作方法、好词好句等。

八、预习

1.熟读15课诗歌。2.搜集相关资料,完成15课的学案。

九、课堂检测

一、我努力、我积累、我快乐(必答题)――你能得三颗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 ) 栖息( ) 寥阔( )

枯涸( ) 清洌( ) 梦寐( )

2.全诗描绘了三幅***,请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幅***: 第二幅***: 第三幅***:

3.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语

(1)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肥硕:___________

(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梦寐:___________

二、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1.下列关于课文的理解正确吗?如果不正确请改正――你很善于辨别!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三句互相对比,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笔下秋天的沉积、荒凉的特点。

2.读艾青的诗《盼望》,回答问题(选答题)――你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抓住轮船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的两个瞬间场景,将现实生活中看得见的***景融入了对盼望的哲理思索,构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B.两位海员不同的情趣,反映出他们不同的追求,暗示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

有关于中秋节的诗句篇2

有关重阳节的诗词很多,除了耳熟能详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你还知道哪些呢?

现在就来和大家说说这些有关重阳节的诗句都有哪些!

重阳节经典诗句,你还记得多少?

九日登武山旅眺

【唐】邵大震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

寒雁一向南去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九日登玉山

【唐】钱起

霞景青山上,谁知此胜游。龙沙传往事,菊酒对今秋。

步石随云起,题诗向水流。忘归更有处,松下片云幽。

九日闲居寄登高数子

【唐】钱起

初服栖穷巷,重阳忆旧游。门闲谢病日,心醉授衣秋。

酒尽寒花笑,庭空暝雀愁。今朝落帽客,几处管弦留。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

【唐】宋之问

凤刹侵云半,虹旌倚日边。散花多宝塔,张乐布金田。

时菊芳仙酝,秋兰动睿篇。香街稍欲晚,清跸扈归天。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重阳节的诗句

在历史长河中,有关重阳节的诗句枚不胜举。重阳仲秋,芳菊盛开,万紫千红,一片灿烂,文人雅士对娇艳傲霜的菊花十分喜爱,多有咏菊的重阳节的诗句传世。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九九重阳节,开门见菊花。”(王勃)“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范成大)菊花,给秋风萧瑟的大地增添了一番艳丽景色,使重阳节更加令人神往。从以上所引重阳节的诗句,亦可窥见赏菊之风盛行的一斑。有的重阳节的诗句,情趣盎然;有的重阳节诗句,富于哲理,值得细加品味。此外,尚有不少诗人写了吟颂重阳节的诗句。

李白(701一约763),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其《九日》堪称重阳节古诗经典之作: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此诗是李白于公元756年九月九日在庐山登高饮酒时所作。一二句写秋高气爽,三四句写饮菊花酒,五六句写庐山登高时的所见所闻,末四句写诗人的饮酒雅兴,流露出寂寞之感。诗中反映了重阳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也表现了诗人虽在***治上遭挫折多年,却怡情自然的旷达襟怀。诗中的“落帽”,涉及重阳登高的一个典故。据《晋书·孟嘉传》记载,孟嘉是东晋权臣桓温部下的参***。九月九日桓温游龙山(今安徽当涂东南),他属下的官吏都参加游宴,并且都穿上整齐的***装。不料一阵风来,竞将孟嘉的帽子吹落,孟嘉自己并不觉察。桓温便叫孙盛写了一段文章嘲笑他。孟嘉看到文章后,也写了一段文章回答,而且写得非常优美,在座的人无不赞叹。从此,“孟嘉落帽”变成一个著名典故,喻文人不拘小节,风度潇洒,纵情诗文娱乐的神态。李白在诗中引用这一典故和风流韵事,是欲说明即使他在***治上很不得志,屡遭挫折,也还是保持着怡情自然“醉山月”的旷达胸怀。

孟浩然(689_740),襄阳人,盛唐诗人。一生除40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求取功名而在北方作过一次旅行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故乡鹿门山隐居,或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他的两首有关重阳节的诗句写得洒脱轻灵。

其一《过故人庄》重阳节的诗句: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有名的田园诗,是诗人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友人家做客时所作。前两句自然朴素,写出了老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诗人接着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清淡幽静的山村田园风光。在这样美丽如画的环境中,宾主I临窗举杯,更显得畅快淋漓。诗人被乡村生活深深吸引,临行告别朋友之时,相约来年重阳节秋高气爽时再聚赏菊,饮酒话桑麻,何等坦率,何等亲切!

其二《秋登万山寄张五》重阳节的诗句: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是一首怀念友人之作,写重阳日登高思友之情,全诗情景交融,飘逸而真挚,清淡而优美。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只有饮酒方能尽兴,“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宋代,重阳节咏菊花的诗词也是汗牛充栋。最著名的莫过于女词人李清照。李清照(1084一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明星,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她长于贵族之家,中经金兵入侵,丧乱亡夫,晚年过着“飘零遂与流人伍”的流浪生活。她的作品,形象鲜明,感情细腻,语言明白如话,在艺术上独树一帜,对后代影响很深。她的重阳节的诗句《醉花荫·九日》写道: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丈夫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寄给他的一首相思词。彻骨的爱恋,痴情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诗词中,云雾在愁,天地在愁,永日的愁闷,凉意袭人之愁,人体憔悴之愁,东篱把酒浇愁——真个是:怎一个“愁”字了得!“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为情所感,为艺术魅力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50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

晏几道(约1030一约1106),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人,晏殊之子,其词风婉约,多伤感情调。他的重阳节诗词《阮郎归》写的是重阳日对故乡的思念: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上片写秋天景色,天气渐渐寒冷(露成霜),大雁已开始南飞。重阳饮酒宴乐之时,不禁怀想故乡。下片写赏菊饮酒时感伤的情怀,“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在现代,重阳词佳作,首推无产阶级***家***(1893--1976)写的重阳节的诗句《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有关于中秋节的诗句篇3

《秋怀》原文阅读1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秋怀》阅读习题2

1. (1)颔联描写秋景,但并未具体细腻地描写秋景情态,请问运用了什么手法?该联在诗中有哪些作用?(3分)

(2)诗人秋怀“黯然”的原因具体有哪些?试作分析。(4分)

(3)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复杂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2.(1)“悲”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从全诗来看,作者所“悲”包括哪些具体内容?(4分)

(2)赏析颔联“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在表达上的特点和作用。(4分)

3. 名家云:“欧阳公文字好者,实而有条理。即章法严谨,丝成茧成。”请你就本诗的“章法结构”上的特点做一具体分析。(6分)

4. 本诗语言精练,但蕴情丰富,试就其情感意蕴做一分析。(5分)

答案:

《秋怀》阅读答案3

1.(1)白描。(1分)作用: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诗人心情的“黯然”;(1分)承接首句“节物岂不好”进行描写(或照应首联“节物岂不好”)。(1分)

(2)感叹国事,心情悲伤;(1分)身居高位而无补于国家,心怀羞愧;(1分)想归隐田园却一时难以实现,心中无奈;(1分)双鬓因悲忧而苍白。(1分)

(3)诗人从感念“节物”出发,借景抒情,(1分)表达了诗人忧世有心而救时无术,既慕隐居而又难能如愿,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感情。(3分)

2.(1)作者所“悲”包括:①因世事繁杂而双鬓苍老。②因享受高官厚禄而十分羞愧。③面对美好的秋景而无心欣赏。“④归隐园田的心愿一时无法实现。(4分。每个要点l分)

(2)颔联将“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这几个名词联缀在一起,使用纯白描手法,不着一个动词,却写出了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的动态景象。(2分)这两句以乐景写哀情,照应首联“节物岂不好”,从反面衬托突出了诗人心情的“黯然”。(2分)

3.参考:结构严谨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它就像蚕吐丝成茧,层层倾吐一丝不乱。

有关于中秋节的诗句篇4

阅读和鉴赏诗歌,首先要了解诗歌的特点。精练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强烈的感情、和谐的韵律节奏是诗歌的四大特点。这些特点在一首诗中是相互关联、有机统一的。掌握了诗歌的特点,根据《考试纲要》的要求,我们从以下三方面作深入了解。

一、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主题靠语言来表达,其语言特点是形象、凝练、富于表现力的。凝练,即用最精练的语句来表达博深的内容。有时是一字传神,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都是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炼字典范。

因此,我们阅读和鉴赏诗歌,要着力剖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并不一定是难解的或用法特殊的词语,而是指在表达思想内容,展示诗歌形象上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古人把这些关键词语称为“诗眼”。有的以数句为眼,有的以一句为眼,有的以一字为眼。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天气晚来秋”中的“晚来秋”是指秋天的傍晚,这从下文“随意春芳歇”一句就可理解,这里说明春天的芳华已经过去了,因此,把“晚来秋”理解为“秋天来得特别晚”是不正确的。

二、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是通过抒情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而抒情就要借助于想象以及各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各种各样,最基本的是赋、比、兴。赋即直陈其事,比就是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常采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反复等。表现方法有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象征、铺排、虚实相生等。古诗很讲究用典,它既可以使诗词语言精练,又可使内容更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读唐代诗人韩《寒食》一诗,要弄清东汉“五侯”的典故,才能领会诗人的情与意。

寒 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写得很美,一般的读者很难领会它是一首讽喻诗。“寒食节”在唐代是人人皆知的,“五侯”是东汉专权的宦官。原来,寒食节这一天是禁火的,只有五侯可得玉皇赐烛照明的特许。唐肃宗、代宗以来,宦官专权,不亚于汉代五侯。这首诗表面上是写寒食节的景色,实际上是以汉讽唐,典故用得十分巧妙。

三、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言志”。诗人对生活有深刻的认识与感受,产生了激情,才会进行创作。我们阅读和鉴赏诗歌要了解作者,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领会它的思想感情及其社会意义。例如白居易写《琵琶行》,此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年六月,即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白居易被贬之前在朝中任东宫赞善大夫,而江州司马却是一个徒有虚名而无实的佐官。诗人通过对一个沦落江湖的琵琶女不幸身世的描述,抒发了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心情。

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应对作品进行联想和想象,“走入画面”去理解和感受“此时此景”中的“此人”的“此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读第一句,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晚秋黄昏的景色:落尽黄叶的枯藤无力地缠绕在斑驳的老树身上,暮归的乌鸦发出嘶哑的叫声。读第二句,把人从颓废、萧瑟的画面中引领到恬然安乐的家居***画。在游子看来,正是向往、渴求的天伦之乐,恬然温馨之气在心中袅袅升起,不由勾起了思乡之感。读其余几句,你仿佛看到游子在夕阳下,冒着飒飒秋风,让瘦骨嶙峋的老马驮着,踟躇在风沙弥漫、坎坷不平的古道上。游子已无所归去,怎不愁得断肠!

总之,欣赏诗歌要有一定的文学、文化的积累,要反复品读,用心体会,就能感受到美之所在。

有关于中秋节的诗句篇5

中国传统节日中,清明是唯一与农时节律“二十四节气”相吻合的节日。这是一个追忆和祭奠先人的日子。《左传》一书中就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在古人看来,祭祀的重要性甚至可与国防和***事这样的大事相提并论。所以中国古诗文中写清明的篇什着实为数不少。而众多有关清明的诗篇中,笔者以为,颇具代表性的作品无疑是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清新隽永的诗不用典故,也无华丽的辞藻,而是以白描的手法和朴素的语言,写出了清明时节的气候特征和人们缅怀祭祀故人的心情。白居易《寒食望野吟》一诗同样写得悲恸不已,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代诗人高菊卿也有诗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读完这篇小诗,亦让人不禁悲从中来。宋代另一诗家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则一反常态地走出“魂断最是春来日,一齐弹泪过清明”的悲切气氛,而是兴致盎然地描述了作者踏青赏春的愉悦心境,诗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北宋文学家王禹的《清明》诗亦可算是咏清明诗中的另类:“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作者在诗中没有写踏青探春、怀古祭祖的心境,而是一反常态地描写了诗人寂寞清苦的生活和不同流俗的追求。清人郑板桥描写清明的小诗言简意赅:“小楼忽洒夜窗声,卧听潇潇还淅淅,湿了清明。”一个“湿”字,将清明前后多雨阴湿的天气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诸多古诗人笔下的清明,亦悲亦喜,亦诗亦画,亦人亦物,各种各样的情感尽在其中。

与清明节有着密切关联的是寒食节。寒食节一般在冬至后105天、清明前的一二日。是日要禁烟火,吃冷食。这一节日源自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曾辅佐他的介子推而设立的,至今已延续2640余年。唐代诗人卢象的《寒食》一诗阐明了这一节气的来历:“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唐代之后寒食、清明两节便合而为一了。

端午节在中国也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曾先后入选国家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该节日本是夏季一个驱除瘟***的节气,后因楚国诗人屈原端午这一天投江殉国,从此端午又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唐代诗人文秀有《端午》一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因为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所以这个传统节日颇具浪漫色彩,由此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有关七夕的古诗不胜枚举,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当属五代后唐时期杨璞的诗作《七夕》:“未来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杜牧的七言绝句《秋夕》亦堪称为此类诗文中的上乘之作:“云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诗写得形静而神动,表现了对爱情的向往。全诗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哀怨与期待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白居易《七夕》:“烟霄微月澹长空,云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宋代著名词人秦观的《鹊桥仙》也是描写七夕的名篇:“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词描写的是天上景象,实际是词人七夕仰观星空的所思所想。特别是词的最后两句,不落俗套,立意很高。时至今日,依然为人们所引用。

中秋当属一年之中又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是一个天上月圆、人间团圆的节日,因而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的咏月诗大都与思乡怀古有关。苏轼《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词句是作者大醉之后的高声纵情。中秋之夜,为怀念远在他乡的弟弟,苏轼以童稚的真率和赤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亲人的思恋。在幻想与现实之间,推出一轮人世间同享共照的朗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充满暖意的诗句让本是清冷的月光显得浪漫而又温馨。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望月》也是唐诗中众多咏中秋篇什中的佳作。诗曰:“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渲染了中秋特定的环境氛围,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感,表现得非***婉动人。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八月十五夜月》采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内心感情:“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民间在这一天有登高的习俗,故又称之为登高节。杜甫的《九日》诗曰:“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从此不须开。”诗人借助重阳登高、饮酒赏菊,因花生情,表达了思亲念乡、忧国忧民的情怀。此外,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等,都是描写重阳节的经典名句。

有关于中秋节的诗句篇6

关键词: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四时风景

Abstract: 《A Quatrain》 is a famous composition by Du Fu wrote(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which be read with admiration b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Lots of readers express various appreciation and feeling from different angles on this poem.The poem describe four seasons in the Sichuan province, which express the love of nature,the love of real life and joy of feeling.

Key words: Du Fu;《A Quatrain》;“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four scenery

宋学家程颢有《秋日偶成》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1]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怡然自乐的人生观,其中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更是道出了一种“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人生境界。每读这首诗便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诗。虽然历来对这首诗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都离不了借景抒情的普遍看法。的确,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4句话写了4幅风景***,通过对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感和积极乐观的美好心态。但是对于这4句话彼此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作者是怎样构思这4幅画面的,却很少有人探究。经过多次的反复阅读,尤其是在前引程颢诗的启发之下,笔者认为杜甫的这首绝句中的4句诗绝不是简单的一时的景物堆砌,而是选取了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里最富有特征的自然物象加以传神地描写,从而构成4幅美妙的四季风景***。也就是说,作者是以概括的笔触描写了他所生活的成都草堂之四时美景。众所周知,杜甫一生大都在辗转漂泊,穷困潦倒,正如他在《登高》一诗里所写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只有在他晚年,由于朋友的帮助,他在四川成都的浣花溪畔才勉强修建了一座简陋的草堂,从而度过了一生中虽然短暂但是对于他来说却是最难得的安稳日子。由于生活境遇的稍微好转,杜甫的内心便有了一种难得的闲适情趣,因此这个时期所创作的诗便呈现出萧散自然的风格特点。在他笔下,安静明秀的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便成为这时期他诗歌的主要特色。而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便是这时的代表作,下面笔者作一具体分析:

首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春回大地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的美景。其中,鲜艳亮丽的色彩给我们留下了非常鲜明的印象。“黄鹂”对“翠柳”,黄鹂鸟儿不一定是黄的,但翠柳一定是绿的,这样的搭配在视觉的感应方面极富吸引力,令我们想到春天来临之后百花齐放、百鸟齐鸣的局面。春天可写的景物很多,但作者并没有一一呈现,而是只写柳树上边的鸟鸣,这鸟也不是一群,而是只有两只,两只鸟的叫声似乎有点单调,不足以传达出春天的繁华热闹,但是我觉得有这两只美丽鸟儿的叫声就足够了,清脆而又悦耳,完全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不是吗?实际上透过这两只鸟的叫声,我们完全能够联想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3]的热闹景象。但是叫声写得太多了,就只能是“呕哑嘲哳难为听”[4],那样就令人不堪忍受了。所以此处应以简洁为妙。

次句“一行白鹭上青天”给我们呈现的是另一番景象,如果首句以五彩缤纷繁华热闹而取胜,那么,这次句就是以淡雅素净视野开阔为特色了。“白鹭”对“青天”,天是蓝的,鹭是白的,两者相衬,既对比鲜明,又简洁疏朗。同时,作者这里用了一个极富力度的动词“上”,这“上”字的运用令我们联想到刘禹锡的那首著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5],这两句诗都用了一个“上”字来写鸟飞的姿态,“上”给人的感觉是排除各种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其中既包含了鸟儿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但实质上更传达出诗人的豪情壮志,所以这两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既然刘禹锡这首诗写的是秋景,那老杜这首诗难道不也让人想到秋天的景象吗?秋天,天高气爽,令人心旷神怡,但秋天也是候鸟南飞的季节。记得小学课本里学到写秋天的文章,里边有这样几句话,“秋天到了,大雁要飞到南方去了,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这里的“一行白鹭”不正是让我们联想到秋天南飞的大雁吗?所以,笔者认为第二句是写秋景的。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提到雪,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白雪皑皑的冬天,虽说从成都往西往远处望,是常年积雪不化的川西高原,红***翻越大雪山的情景至今令我们难以忘怀。但杜甫这里写的不可能是其他季节的雪景,而应该是冬季。其理由除了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物外,还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推论:其一,前边两句分别写的是春秋两季,而接下来的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则使人直接联想到的是雨水充足、水涨船高的特有的夏天景象,那第三句也只能是写冬天了。其二,从作者的观察位置来看,此时是作者坐在屋里从窗户向外望去所看到的景色,一个“含”字非常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这正是于尺幅之中见千里之景;再说,作者为什么要坐在窗前向远处望,而不是如下句一样尽情地站在门外观赏西山雪景呢,难道还不是因为天气严寒门外难以久立而只能蜷缩于一隅吗?

结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正如上句所分析的那样,夏季雨水充沛、水涨船高,正是水上交通运行的黄金季节,这船不是附近的渔民打渔的小渔船,而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南逆江而上的大商船。作为久负盛名的锦城,地处天府之国的成都正是唐代商业非常发达的大都市,虽然自古就有蜀道难的传闻,但因为成都地处岷江上游,周围又汇集了好多的河流,水上交通十分便利,东来西往的船只经常汇聚于此进行各种商业贸易,所以杜甫自然而然地将这一夏季常见的景象置诸笔端。

综上所述,杜甫这首《绝句》正是选取成都四季特有的自然景观,加以准确传神的描写,从而向我们展示了4幅非常鲜明生动的画面。杜甫虽然地处一隅,但他心情愉悦、生活悠然,故此他能“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6],这岂非“思理之致”乎?

参考文献

[1](宋)谢枋得、(明)王相.千家诗[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91

[2]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23

[3]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53

[4]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87

有关于中秋节的诗句篇7

更多精品源自3edu计划

杜甫写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他晚年的重要作品。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流浪到四川成都,这首诗是杜甫寓居四川成都时所作。茅屋即浣花溪畔的草堂。这座草堂是由杜甫朋友高适、严武资助,经过几年才建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约写在草堂盖好的那年八月,诗歌真切描绘了屋破雨漏、彻夜难眠的苦况和感慨。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构解析

全诗四节,可分为两段。前三节为第一段,写秋风破屋雨漏床湿的困苦。

第一节五句,连用了五个开口呼韵脚,“号”、“茅”、“郊”、“梢”、“坳”,句句押韵,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读来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风拟人化,更显示了秋风撼天动地的威力,并借以反衬出人们处在自然威力下的巨大惊悸。

诗人好不容易刚刚盖起了这座茅屋,而秋风却似故意作对,怒吼而来,一下子就卷走了层层茅草,怎不使人万分心焦?然后,诗人极力铺叙狂风吹着茅草,“渡江洒江郊”、“挂罥长林梢”、“飘转沉塘坳”的情景,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画,而且在节奏上紧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诗人没有抽象地直抒胸臆,而是把一片焦急万状之情寓于客观描绘之中。掩卷沉思,我们眼前分明浮现出一个衣衫破旧、形容干瘦的老人,手扶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面对狂风,流露出焦灼和怨恨之情。

第二节五句,写一群顽童不听呼唤,抢走茅草,和诗人的感叹。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屋顶的茅草给风吹散了,本来可以拣回一些,想不到群童却“欺我老无力”,“公然”把茅草抢跑。儿童们故意的恶作剧,害得诗人喊干了喉咙也不顶用,因而诗人发出了“忍能对面为盗贼”的愤懑的斥责。这里把儿童和诗人对照起来写,使老人和群童的形象都栩栩如生。严辞斥责既显示了老诗人的焦躁,又显得很幽默。诗人笔下的儿童固然可恶,但他们顽皮、幼稚的神情又确有可爱的地方。诗人如果不穷困就不会因失去茅草而心急如焚,儿童如果不穷困,也不会冒着寒风抢那些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笔。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无可奈何地走回家来,“倚杖”是写实,也是对“老无力”的照应。“自”字下得很沉痛,这样的处境无人同情,世态炎凉,意在其中。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屋漏、床湿,彻夜难眠。秋天黄昏大雨降临前的短暂沉寂,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深处沉重的苦闷。诗人用“铁”来形容棉被,可见被子陈旧、僵硬的程度;娇儿睡觉不规矩,脚一蹬烂一块,更见得被子破旧不堪。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不仅是写被子破旧,而是为下文屋破漏雨蓄势。屋漏床湿,不能入眠,长夜漫漫,哪有尽头!这里,诗人一放一收,纵横捭阖。一纵,从眼前处境扩展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扩展到战争频仍、破烂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诗人从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末段写诗人在风雨不眠之夜,产生的伟大理想和美好愿望。

这里不仅有眼前的痛苦,而且有过去一连串悲惨的遭遇,不仅有个人悲惨的遭遇,而且联想到了天下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并且因而产生了以自己茅屋独破受冻死亦足,而换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崇高愿望。这就是诗人彻夜不眠、苦苦思索而产生的极其伟大、极其高尚的思想感情,也是这首诗的主题。这样的主题已不是个人的悲苦命运的哀叹,而是含蕴了巨大而深厚的社会意义,它既闪耀着理想的光辉,又显出救世济人的激情,显示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于一个像杜甫这样的热爱人民而又对生活有深切体验的伟大诗人,这样的表达,才格外真实,有力量,感人至深。末段几句与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相适应的是,节奏铿锵有力,气势奔腾向前。五句诗中,前后用七言,中间九言,句句蝉联而下,“广厦”、“千万间”、“大庇”、“欢颜”、“安如山”等,声调宏亮,恰切地表达了诗人从痛苦中迸发的希望、激情,以及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艺术成就

这首诗看起来描写的是诗人本身的痛苦,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表现自身的痛苦,而是以他自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苦难,社会的苦难和时代的苦难。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社会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读者的心灵。

与这种崇高的理想、真挚的感情相适应的,是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高超的艺术才能。总体来说,这首诗的艺术成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善于根据主题的需要选用精当的材料,不技不蔓,问题集中。茅屋给秋风吹破,从傍晚到第二天早上,所见所闻所感当然很多,可写内容也很多。但诗人不是面面俱到地写,而是有所选择,细致描写了风卷茅草、群童抢茅、娇儿蹬被、屋漏床湿、彻夜不眠等细节。诗人正是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才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所承受的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痛苦,才能使读者理解他那崇高的理想和宽阔的胸怀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又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正是有这样的生活实感做基础,才愈益显示这种理想的愿望的崇高和伟大。

全诗看似平铺直叙,但前后贯穿,层层深入,最后水到渠成,画龙点睛,点破主旨。因而读来亲切,容易产生共鸣。

第二,语言准确、朴素、鲜明、生动。如第二节的“欺”是戏谑之词,“欺”乃因“老无力”,而“忍能”则把“欺”的程度做到了细致地刻画。诗人无可奈何,只能“叹息”。“叹息”一词内涵极为丰富。第三节“俄顷”一词写出了诗人在顷刻间再次面临的极其严重的双重威胁。“雨脚如麻”则是天不作美,焦灼万状的形象写照。“长夜”一语双关,耐人寻思。从眼前,想过去,望未来;从自己,看人民,想国家,不都在风雨如晦之中吗?这样深重的灾难何时是尽头?总之,诗人用这种朴素而生动的语言,抒发了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有关于中秋节的诗句篇8

关键词:导语; 兴趣; 情境;悬念; 联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一堂课而言,开头便是导语。导语是一座桥梁,是学生走入课堂、融入情境、撷取知识的必经之路,需要每个老师在每堂课前苦心经营、仔细推敲、反复琢磨,以求完美。关于导语的使用,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鸿门宴》时,可先让学生听歌曲《霸王别姬》,音乐声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再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地步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再如学习《念奴娇 赤壁怀古》时,我们用《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曲子导入,可让学生回忆三国时惊心动魄的画面,以及人物的力挽狂澜和叱咤风云,从而体会苏轼那种怀才不遇的情怀。

二、创设悬念法

悬念,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总是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例如《烛之武退秦师》,就用“三十六计”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问“本文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来设置悬念。再如,在教学《项脊轩志》一文时,可如此导入:“本文可用三句话概括,即‘一间破屋,两种感情,三个女人。’请同学们带着这三句话进入文本、寻找感觉。”这些问题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形成他们心理上的悬念,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学生产生急于要弄清问题的迫切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 三、巧用名句法

古诗文名句语言隽永,意蕴丰厚,千古流传。在导入课文时,结合课文特点,恰当地引用古诗文名句,能够使学生通过诗文名句的意蕴和写法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或想像,从而感受到所学课文的精妙之处。如古秋的诗文很多,在教学郁达夫《故都的秋》时,就可引用古诗文名句来导入: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然而古往今来的文人对秋的感受都各有不同。同学们一定还记得一些描写秋的诗句吧! 如“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这些诗句中萧瑟的秋风、飘落的黄叶饱含着诗人忧愁、悲凉的心情,由此看来,中国古代文人常借秋景抒发凄苦的心情。不过,还有别样的秋天,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瓜果飘香”、“金秋时节”、“丹桂飘香”又让我们领略了秋的金光闪烁。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看作者描写了怎样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情?

这样导入新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人在诗画中,怎不情趣盎然!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可用“完璧归赵”、“怒发冲冠”、“负荆请罪”、“刎颈之交”等成语导入,如此等等,都能促进学生思考,增强他们对学习课文的兴趣,也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人生感悟。

四、前后联系法

有关于中秋节的诗句篇9

诗歌以其精练的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凝练是诗歌语言普遍的特点。因此,学习现代诗歌需特别注意语言的凝练性。初一学生在阅读现代诗歌时需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了解现代诗的主要特点,把握诗歌的整体风格。2.简单了解作者的遣词习惯及其创作背景,赏析作者的创作特色。3.感知诗歌所蕴涵的丰富内涵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4.品味关键词的深层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概念阐释】

现代诗歌是指“”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语言的凝练性,是指用尽可能少的词句,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即要求诗意呈现内敛和含蓄,诗人的情思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现代诗歌大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形式自由,不限行数、节数、字数,可用标点也可不用标点。2.讲究声韵,但较为自由,可一韵到底,也可换韵。3.诗歌语言高度凝练,含蓄而具跳跃性,往往由诗人的才气驾驭而成。4.诗歌情感强烈,充斥时代气息和诗人的性格特征。

【阅读指导】

诗歌的考查其实主要是侧重于理解能力,即对关键字词句的把握,这是由诗歌语言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先读懂其高度凝练的关键词、重点句着手:

1.反复读诗,整体把握诗歌情感。读是诗歌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即使是非常含蓄的语言,读的多了也能悟出其中多半的意思。读诗时,可采取有声读或无声读。有声读,要求读对字音,读顺句子,读准节奏,怎样断句是理解诗句的一个重要检测。无声读时要把一些暂时不够理解的词句标注出来。

2.关注标题,理清关系。标题作为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时也不能忽视。将题意灌入诗歌主体,在梳理主体时有意识地关注标题大意,二者两相渗透有助于诗歌的整体理解。

3.重点攻克关键字词句。诗歌讲究炼字炼句,将丰富的含义通过有限的字或词表达。因此,读懂诗中的某个关键词句可能会有“柳暗花明”的效果。那么,我们怎样来解读这些关键词句呢?

(1)掌握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根据手法的常见效果理解诗意。修辞手法,如夸张,可从它夸大的程度上体会作者想要强调的意思。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往往是为了表现当时环境或气氛的宁静,而化静为动则通常是为了体现静物具有生机的特点。

(2)结合生活经验解读诗人的“个人密码”。现代诗的遣词造句带有诗人鲜明的个人色彩,诗中意象很多是来自于日常事物,这就需要我们用生活经验来解读这些意象。注意在生活中这些意象有哪些特点,并将这样的特点置于诗句意境中来辅助理解。

(3)比较阅读,深入品味用词意***,字词替换。为突出强调某些特点或效果,诗人经常会避开一些常用的组合词而采用它词,遇此情况,我们可以作字词的替换,通过比较两个词带来的不同效果把握诗人如此遣词的目的。

(4)想象辅助理解。实在无法理解时,可用最直观的想象、联想创设意境来加以辅助。将诗中出现的若干意象在头脑中组合成画面,想象画面凸现怎样的意***。

4.结合语境,全面理解。将解读出的关键词句的意思代入诗中,结合初读时体会到的情感或主题方向作全面把握,检验解读的正确与否,并从中获得启示。

【即学即练】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秋 天(节选)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1.为两节诗的画面各拟一个小标题。

2.结合诗句内容,说说诗歌流露出诗人对秋天怎样的思想情感?

3.诗人写该诗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傅天虹

天空生动,是因为有了飞鸟

那是一串移动的音符

而我只是一粒石子,不祈求完美

也请大地至少给我一点花纹

1.怎样理解“天空生动,是因为有了飞鸟”?

有关于中秋节的诗句篇10

关键词:古诗 欣赏教学 策略 审美教育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宝贵遗产。古诗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特别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在当前的初中古诗欣赏教学中,却依然存在以教师精讲为主、学生感悟为辅的现象,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不能有效地感知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那么如何优化初中古诗欣赏教学呢?

一.在诵读中体会古诗语言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只有学生对文本进行朗读才能充分感受到文本语言的魅力及文本语言的情感。因此,在初中古诗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品味古诗语言优美。

例如,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里面有这样精彩的几句诗:“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在教学时,我并没有对这几句诗的意思对学生进行讲解,而是通过以下几步引导学生进行诵读。

第一步,创设情境,引导感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首古诗的主要内容,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了“钱塘湖春行”情境***,学生在这优美的***画下,初步知道了这首古诗描绘的美丽景色,这样,学生就在头脑中对这首古诗的意象形成了初步的印象。接着,我给学生播放了优美的音乐,并进行了范读,要求学生在听教师范读的过程中体验这一首古诗的节奏。

第二步,配乐朗读,感受韵律。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一首古诗的节奏有了初步的掌握以后,接着,我组织学生对这首古诗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在配乐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这一首古诗的韵律美。

第三步,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在前面二步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一首古诗的节奏、韵律有了初步感知以后,接着,我组织学生对这一首古诗进行反复诵读,这样,学生就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对这一首古诗的语言就有了整体感知,对这一首古诗的内容也就有了整体的理解。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诵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欣赏这首古诗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对其语言有了充分的了解,并感受了古诗语言的节奏美、韵律美。

二.在比较中体会古诗意境美

在初中古诗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一些意境相同的古诗同时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对这一些古诗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深入体验古诗的意境美,这样,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一次古诗欣赏课中,我给学生呈现了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苏轼的《赠刘景文》、刘禹锡的《秋词》这三首古诗。这三首古诗都是描写秋天的意境的,但每一首古诗的切入点却都不同。课堂上,学生们对这三首古诗进行了对比研究,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发现了三者的不同。在这三位大师面前,对于“秋”的描写学生大开眼界了,他们被这三位诗人的优美诗句所感动,很快地进入了秋的意境中去了,一个个当起诗人写起自己的“秋赋”来。有的学生写道:“秋风、秋雨、秋思,一切忧愁在秋中。”有的学生写道:“秋色给人以一种无尽的遐想,秋思给人以一种无尽的思念。”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三首古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不但发现了这三首古诗的不同,而且深刻领会了古诗描绘意境,并且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这样,学生也就真正入诗了,教学效果可谓一箭双雕。

三.在品评中感悟古诗情感美

古诗中往往蕴含着诗人深刻的情感,而这一种情感是不容易被学生一下子就挖掘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诗语言进行品评,这样学生就能够体验到古诗蕴涵的情感美。

例如,《石壕吏》这一首古诗,主要对“有吏夜捉人”这一情景进行了描写,虽然是一首叙事诗,却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情感。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的形象描写“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进行品读,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吏”与“妇”之间的尖锐矛盾。接着,我再引导学生对诗中的一“呼”、一“啼”、一“怒”、一“苦”这一些具有强烈对比的语言进行品评,学生就在品评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样,学生就在品评诗句的过程中,与诗歌文本进行了深入对话,与诗人的思想情感进行了深入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这一首古诗蕴含的情感美,并深切地在这个过程中深入体会到杜诗的“诗史”风格。

有关于中秋节的诗句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有关于中秋节的诗句10篇

学习

认识人民币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认识人民币10篇,内容包括认识大额人民币,小学认识人民币。1.让学生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2.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使学生从小懂

学习

格林童话故事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格林童话故事10篇,内容包括格林童话故事十篇阅读记录卡,格林经典童话故事100篇。

学习

一创双优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一创双优10篇,内容包括借鉴一创双优学习心得,一创双优心得体会***门。以《全市“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学习资料汇编》、市委书记段喜中在县调研讲话和县委书记张建国在全县“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动员会上的讲话为主要

学习

冰心散文集读后感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冰心散文集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冰心散文集精选读后感几十字,读冰心的散文集读后感1000字。2冰心儿童散文的独特艺术风格3冰心儿童散文风格变化的原因绪论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出生于福建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

学习

技术岗位述职报告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技术岗位述职报告,内容包括技术岗位晋升述职报告,专业技术岗位个人述职报告。一、新的岗位,新的挑战来到公司的第一天,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公司的规范化的管理,不光体现在工作中,同时在企业形象、个人形象中同样能够得到体现

学习

主题餐厅方案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主题餐厅方案,内容包括特色主题餐厅创意方案,主题餐厅案例。一、活动目的国庆节历来是餐厅酒店做促销的大好时节,也是刺激消费者,拉动消费的机会,此次活动一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利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强餐厅外在形象,加深餐厅在消

学习

有关长城的传说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长城的传说10篇,内容包括长城十大恐怖传说,有关长城的传说故事。长城诗词是秦皇岛长城文化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秦皇岛长城诗词是指诗题、内容涉及秦皇岛长城、长城关隘,专门描写秦皇岛长城的修筑、与长城相关的历史人物

学习

黄帝内经食疗养生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黄帝内经食疗养生10篇,内容包括黄帝内经食疗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黄帝内经食疗养生好物推荐。最近读了有关讲解《黄帝内经》的一些书籍,使我对这部经典的著作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在了解中医养生知

学习

三年级作文吹泡泡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三年级作文吹泡泡10篇,内容包括三年级上吹泡泡作文,吹泡泡作文三年级300字左右。第二轮的两个同学在仔细的制作后咬出了一把刀和一个长方形。第三轮是每个同学的制作,大家拿到饼干后,都进行了一番认真的思考,把很难咬出的形状

学习

先进女工申报材料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先进女工申报材料,内容包括女工先进集体推荐材料,巾帼女工个人先进材料。作为丈夫,在工作中也不甘示弱,他是矿xx公司维修班班长,主要从事矿区上下水的维修,瓦斯管路的维修,这些工作与职工家属的生活紧密相关。本人的性格直爽、善

学习

雪地里的小画家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雪地里的小画家10篇,内容包括雪地里的小画家还有哪些,雪地里的小画家素材。3.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内容,认识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知道青蛙冬眠的特点。4.学会6个生字,认识一个新偏旁,理解由

学习

酒吧气氛组晋级报告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酒吧气氛组晋级报告,内容包括酒吧气氛组总结报告范文,酒吧气氛组工作计划怎么写。增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丰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倡导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拔河比赛发扬团队精神,增加组织的凝聚力,为广大同学搭建一个互相

学习

网站推广策划方案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网站推广策划方案,内容包括抖音宣传推广方案和策划,新网站推广引流方案。网站介绍:网站的市场定位分析及优缺点:1、市场定位:是一个定位于商务合作﹑企业品牌的推广与包装﹑商机的等商务类型的门户性综合信息服务网站。2、优缺点分

学习

贫困助学金汇报模板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贫困助学金汇报模板,内容包括贫困助学金个人情况介绍范文,贫困助学金情况汇报。二、扶困助学范围及实施办法(一)资助对象户籍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借读生除外)因家庭困难,无力筹集上学费用而未入学或可能辍学者,主要包括:1、生活特

学习

描写中秋节的诗词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中秋节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诗词佳句20首,中秋节伤感孤单的诗词。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才华出众的诗人,他们创作了大量名篇,其中不乏有描写当时优美风光和批判当时社会现实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向往的诗歌。这些

学习

描写豪情壮志的诗句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豪情壮志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述豪情壮志有关的诗句,表达豪情壮志的诗句。2[关键字词](1)酬:以诗相答;(2)乐天:指白居易;(3)长:振作。3[情感基调]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

学习

端午节的诗句古诗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端午节的诗句古诗10篇,内容包括端午节诗句古诗屈原,小学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古诗。2、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陆游《春晚叹》3、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4、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mdash

学习

描写秋天的诗句古诗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秋天的诗句古诗10篇,内容包括描写秋天的诗句古诗一年级,描写秋天的诗句古诗20字。2、《秋夜曲》【唐】王维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3、《子夜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

学习

古代关于爱情的诗句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古代关于爱情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古代关于爱情的诗句100句,古代关于爱情的诗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诗。在我国,诗从《诗经》始,可以说是历史悠久。诗人各朝各代各时期都有很多,尤其是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诗人,如

学习

关于描写荷花的诗句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描写荷花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关于描写荷花的诗句三年级,范成大描写荷花的诗句。4、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之剡中》5、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采莲曲》隋·殷英童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7

学习

中秋节祝福诗句古诗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祝福诗句古诗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诗句古诗三年级,中秋节思念亲人诗句古诗大全。3.朋友,不管你现在身处何方,今晚一定要看看那被你遗忘已久的月亮,许个愿吧很可能就会实现哦!中秋快乐!4.千里试问平安否?且把思念遥相寄

学习

端午节著名诗句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端午节著名诗句10篇,内容包括端午节诗句古诗大全,端午节诗句唯美句子。2、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陆游《春晚叹》3、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4、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