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忌赛马课文篇1
关键词:田忌赛马 语文 课堂 教学
中***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245-01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而学生自主学习现已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主要学习方式。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知识构建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用良好的学习策略来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感受、理解知识的同时,深入探究,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成为一个真正会学习的人。那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只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有可能使之主动探究,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去收集有关齐威王、孙膑、田忌的资料以及你对战国时期的社会情况的了解,比一比,看谁收集得多。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交流收集情况时,学生是纷纷抢着起来介绍,对什么《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围魏救赵”、“庞涓之死”、“战国七雄”等根本不用教师介绍,学生已经了解得清清楚楚,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新课改的灵魂。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策略、方法,将学习的时间、空间等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我大胆地进行了尝试,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交流学习发现,学生通过读书很快读懂了谁和谁赛马,赛了几次,每次赛马的结果怎样,还知道了田忌第二次是孙膑帮他出的主意,用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战胜齐威王的等内容。学到这里,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此时,我便相机引导:“同学们读懂了这第么多内容,很不错,但这还不能体现我们已经用心读书了,用心读书能读出问题来,哪才叫用心读。”我这样一提,学生就明白的我的意思,马上又拿起书读了起来,很快又提出了:“为什么调换马的顺序就能转败为胜呢?“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快不了多少究竟是多少?”“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就一定能赢吗”这些问题不是一个学生就能解决的,我鼓励学生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在探究中,学生很快发现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并不只孙膑提的一种,但只有孙膑的方法才能战胜齐威王。而前提是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快不了多少是说田忌的上等马比不上齐威的上等马,可又比齐威王的中等马快得多,田忌的中等马比不上齐威的中等马,可又比齐威王的中等马又快得多。用孙膑的方法要战胜齐威王又要在齐威王不调换马出场顺序情况才行。对于这些情况,孙膑是了如指掌,他是怎样知道的呢?原来孙膑在观看第一场比赛中,发现了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而抓住齐威的王神态、语言(得意洋洋、讥讽、轻蔑)断定:如果再赛他一定还是按原来的出场顺序进行比赛。这样学习学生很轻松地明白了田忌能转败为胜原来是孙膑认真观察,认真分析的结果。
三、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老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要多鼓励学生:对学生回到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是从何想起的,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并通过学生自己来解答疑问,也可多让学生思考,体温,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浓了。
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少走弯路,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它是学生攀登学习高峰、学有所成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在教学《田忌赛马》时,深有体会,当学生介绍自己收集有资料时,总是把自己找到的内容一字不漏地讲出来,请三四名同学介绍就用了将近10分钟的时间,从而耽误了后面的教学内容,这就是只注意教学生收集,没注意教学生分析、整理、概括的结果。
五、注重质疑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主动力。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田忌赛马课文篇2
一、假设实践 人人参“战”
在教《田忌赛马》之前,先要求学生用硬纸板制作田忌的三匹马与齐王的三匹马。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马的不同色彩与大小,以表示马的强弱。
金老师根据组合原理标出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的出场顺序为=3×2=6(种),让学生通过摆学具得出赛马的六种出场顺序。
田忌的马(上排)齐威王的马(下排)
比较后得出,只有孙膑排的顺序能收到两胜一负的最佳效果。学生从中知道,孙膑是经过仔细观察(“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深思熟虑,反复比较后,才选定这个出场顺序的。
二、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激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金老师上完《田忌赛马》这课后,又出示一个新问题:后来,齐、魏两国发生战争。那一年,田忌趁魏***外功赵国,而率兵攻魏。魏***闻讯后立即兵分三路回救。其中,左路最强,中路次之,右路最弱。田忌运用赛马经验,打算把自己的***队按战斗力强弱分上、中、下三等,分别去对付魏***的三路人马。田忌去请教孙膑。“假如你是孙膑,你该怎样答复?”经过反复讨论,有个组长谈了最理想的作战方案:“假如我们组的同学是孙膑,该这样回答:‘这是打仗,不是赛马。赛马争个输赢就算了,打仗就不同,最为重要的是歼灭敌***的有生力量,因此必须有绝对的把握。要用中***和下***去牵制对方的左***和中***,而调遣最强的上***去歼灭对方最弱的右***(见方案①),待得手后,再同下***配合,共歼灭对方的中***(见方案②),然后三***汇合,构成绝对优势,去歼灭魏方精锐的左***(见方案③)。’”
三、回归整体深化认识
接着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田忌赛马”说明了构成事物的成分因排列次序的不同会引起根本变化(量变引起质变)。“齐魏之战”说明了凡是不能生搬硬套,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得出最优的决策方法。
运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表》[1]评析:河亭小学金老师在教《田忌赛马》第二课时时,运用创造教育原理,创设情境,激疑引趣,启迪思维,是一个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范例。因为:
从教学目标看:主副目标明确,遵循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为主,心理教育为辅的原则,这课第二学时的教学主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孙膑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方法;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副目标自觉、有意识创设情境,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形成良好的观察力和思维力。金老师整节课有机、适度、灵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前布置活动性作业――创造性地制作学具,利用“旧”知识(田忌赛马经验)解决“新”课题(齐魏之战战术)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观察、思维习惯。
从教学内容看:“假设实践人人参‘战’;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激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回归整体,深化认识”三个教学片段。教师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共同需要;分量适当,难易适当,由浅入深,自成系统;同时,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组合原理、运筹学等有关知识和技能。
从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看:教师了解小学生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了解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这些背景原则,创设了两种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创造教育,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习方法恰当;教师指导有方,指导恰当,教师讲授时间少,以学生活动为主。
从教学过程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不论是个人、小组,还是全班参与学习、探究的兴趣浓厚,主体地位突出;教师无条件积极关注、接纳学生,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心理气氛活泼、和谐;分组讨论“齐魏之战”,学生畅所欲言,到了一定时间,请某个组长谈了最理想的作战方案,及时调控并反馈,时间安排得当,节奏适中。
从教学效果看:教师遵循面向全体的原则,“田忌赛马”、“齐魏之战”两种教学情境,可谓是“假设实践学生人人参‘战’”;学生参与活动的投入程度高,学生仔细观察(“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等),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齐魏之战”让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总量与时间适宜;学生既掌握本课的知识、技能,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提高观察力和辩证思维的能力,教学效果好。
参考文献:
田忌赛马课文篇3
《田忌赛马》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田忌连输三场。齐国的大***事家孙膑观看了这次赛马,根据观察分析,帮助田忌用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的方法,取得了第二次比赛的胜利。课文表现了孙膑的足智多谋。
这是对学生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进行培养,对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启蒙的很好的教材。教学本课,我根据“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合理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观察、思维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质疑问难是锻炼思维,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进而达到自能读书的一种有效手段。
古人云:“学贵置疑。”,“疑是思之路,学之端。”质疑问难是学生思维活跃的体现。所以,教学时我总是创造机会让学生质疑问难。例如:导学第二段后,让学生质疑。学生经过思考便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的问题比较泛,显得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重点和内容。我就引导他们围绕课文重点进行提问,学会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有的学生问道:“孙膑为什么能够做到胸有成竹?”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有探讨价值,我便认真地组织学生讨论。又如学习全文以后,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不断地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使他们在发言、讨论中开发智力,培养积极思维,逐步学会自己研讨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创造表达、交流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讨论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活跃思维,提高***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我多处使用。例如解决课后第2题:读读下面的句子,再说说这三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
(1)齐威王每个等到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2)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3)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这三个句子体现了孙膑的分析问题的思路。
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三句话的联系,教师可启发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如果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得很多,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后,情况会怎样?再让学生讨论三句话之间的联系,学生及时交换看法,相互启发,便很快地说出:孙膑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同时发现“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
正是有了这样的发现,孙膑才作出了调换马的出场顺序便可以转败为胜的准确判断。学生在讨论中解决了问题,又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
三、创设动手操作机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而且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的手、眼、脑等到协同作用,同步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田忌赛马》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两次赛马的出场顺序,了解现场赛马情况。我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时,用卡片制作表示田忌和齐威王的三匹不同等级的“马”。在导学第一段和第三段时,再让学生在自己的桌子上排列“马”的对阵情况,然后又叫几个学生到黑板前面边演示边讲解。这样学生在动手的同时轻松有趣地明白了两次比赛马的出场顺序,体会到孙膑的足智多谋。
四、指导比较分析,启发求异思维
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导学《田忌赛马》第四段时,为了帮助学生懂得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教师先指导学生对两次赛马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第一次 田忌 齐威王 第二次 田忌 齐威王
(败)上 上(胜) (败)下 上(胜)
(败)中 中(胜) (胜)上 中(败)
(败)下 下(胜) (胜)中 下(败)
学生经过比较分析,便很快地说出田忌转败为胜是因为在孙膑的指导下,改变了马的出场顺序,终于以胜两场输一场的战绩获胜。教师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拓宽训练,启发他们思考:除了这种出顺序田忌能取胜外,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取得胜利?让学生试着排其它顺序。学生很快地排出另两种对阵方法:
田忌 齐威王 田忌 齐威王
(败)上 上(胜) (败)中 上(胜)
(败)下 中(胜) (胜)上 中(败)
(胜)中 下(败) (败)下 下(胜)
结果:1:2结果:1:2
学生很快又说出从以上排法可以看出,除了第二次比赛的顺序餐,其他顺序田忌都不能取胜。教师再进一步拓宽训练,问道:“假如齐威王也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田忌应当采取什么办法才能保持不败?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求异思维不断地得到发展。
田忌赛马课文篇4
以读为本 问题解决 ——小学高段语文精读课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福建省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林润生 “以读为本,问题解决”,是我们创建的小学高段语文精读课教学模式。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这一模式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符合母语学习特点,遵循了思维科学规律,具有普遍的适用意义。现从模式意义,模式阐释,适用范围和课例演绎等方面给予介绍。 一、 模式意义 “以读为本,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 落实新课程理念 以读为本,就是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精读课教学的根本。它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体现阅读教学的基本特点——“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以读为本,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精读课教学中的落实。 (二)遵循思维科学规律 思维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当然也是阅读能力的核心。“问题解决”是思维科学理论的重要策略。在以读为本的前提下,遵循思维科学规律,运用“问题解决”策略,围绕问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想象和体验,达到理解文本,体会思想情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从而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模式阐释 “以读为本”,是精读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培养精读能力的目的。同时,它又是一种基本的教学策略,以朗读和默读作为基本的教学手段,以学生的潜心读书作为教学活动的本体。 “问题解决”,解决的包括“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问题,尤其是要解决对文本的“创造性的理解”。 以读为本的问题解决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问题的孕伏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精读课中问题的形成也要有个过程,建立在读书的基础上。课的导入和初读课文是问题的孕伏期。这一阶段,不要急着让学生提问题,老师也不要急着抛出问题。应该要求学生静心读书,有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学生各自竭尽所能从文本中获取信息,而不是对文本还没有多少感知就急着质疑问难,或忙着根据老师的问题寻找答案。这是此模式的一个鲜明特点。我们的实践说明,热衷于后者,会养成学生浮躁的读书心态。在问题的孕伏期,学生要尽己所能解决部分字词,初步把握文意,初步了解文本的叙述顺序,初步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甚至还可以尝试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读书方法或是边轻声朗读边思考,或是边默读思考,边在书上画注。 (二)问题的提出 在学生比较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对学生的问题,要引导归纳整理,并帮助明确主要问题。估计学生解决主要问题有困难的,老师可适当补充铺垫题。对在解决主要问题过程中能解决的其他问题,留待后面解决,否则可先解决。 (三)问题的解决 对梳理出的主要问题要重锤猛敲,腾出充裕的时间、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主要问题可能是文本的思想内容的感悟,要解决的是文本理解上的重点和难点;也可能是表达方法的领悟和迁移运用;还有可能是优美词句的积累。主要问题可能是1-2个,也可能多达3-4个。主要问题的解决视问题类型而定,问题类型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属于思想感情的领悟的,可以综合运用重点词句品味法、生活经验联系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和感情朗读法等;属于表达方法的领悟和运用的,可以用比较法和模仿法;属于文意的把握的,可用整体把握法或信息筛选法等。 三、模式适用范围 “以读为本,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既适用于叙事特点鲜明的文章,也适用于抒情性很浓的文章,还适用于说明文或其他形式的科普文章。根据文章不同特点,在“问题的解决”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抒情色彩浓的,可指导多朗读,多体验,多想象;叙事特点鲜明的记叙文或说明文,可引导学生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四、 课例演绎 下面以《田忌赛马》教学设计为例,说明如何运用这一模式。 (一)补充背景、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后简介孙膑 (二)指导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思考。 2、指名读全文。 3、了解阅读情况: 读了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 (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叙述顺序,生字的音、形,部分生词的意思等。)
( 上述两个环节,指导学生比较充分感知课文,而不是急着要求学生质疑问难。) (三)质疑问难,抓住重点 1、学生再读课文,提出问题。 2、梳理问题,抓住重点,给予铺垫 学生提的问题可能有(1)孙膑的计策妙在什么地方,道理是什么?(2)孙膑为什么能想出妙计?(3)田忌赛马这件事可以给人什么启发? 学生直接探究上述三道题,估计有较大难度,可考虑补充铺垫题:两次赛马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在完成铺垫题的基础上,上述三道题即可迎刃而解。 ( 在比较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提问题,能把问题集中到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上。对有的主要问题,缺少铺垫的,老师要帮助过渡。 ) (四)指导精读,问题解决 1、学生带着铺垫题读书、思考,老师提示学生要把两次赛马的内容放在一起阅读,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自己在课本上画注。 2.读后学生发表意见。 主要有三处相同: ①两人的马没换。 ②比赛规则没变——各自把马分等级。 ③齐威王的马出场顺序没变——先上等、再中等、后下等。 主要有三处不同: ①田忌的马出场顺序不同——先下等、再上等、后中等。 ②比赛的结果不同——田忌第一次败,第二次胜。 ③人物心情不同:
3.教师据情指导,须讨论明确的问题: ①“扫兴”是什么意思?什么事使田忌扫兴? ②第一次赛马,田忌为什么输?——马的每个等级都低于齐王。 第二次赛马,田忌为什么赢?——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 ③追问:为什么可以调换马的出场顺序? 理解比赛规则“各自”。 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 4、讨论主要问题1:孙膑的计策妙在什么地方,道理是什么? 要求学生既要说出自己的意见,还要根据课文内容说依据。 小结:妙在调整了田忌的马的出场顺序。在齐威王马的出场顺序没调整的情况下,孙膑让田忌调整马的出场顺序,就已经胜券在握,道理就是用自己最弱的马去和对方最强的马竞赛,然后两次用强的马去和对方次一点的马比赛,,可以形成一负两胜的结局。 4、讨论主要问题2:孙膑为什么能想出妙计? 老师可予适当提示:第一次赛马,孙膑在做什么?
小结:善于观察,又能认真分析,是孙膑能想出妙计的主要原因。 5、讨论主要问题3:你从田忌赛马这件事受到什么启发? 应鼓励有创意的理解:如,从孙膑的妙计中得到什么启发;从齐威王的失败中可以汲取什么教训等。 (五)积累语言 1、理解后分角色练习朗读。 2、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词句,多读几遍,课后摘录在本子上。 ( 问题解决的重点是课文内容的理解,主要方法是反复读书、揣摩、比较和分析,操作要领是在寻求问题解决时要突出“以读为本”。 ) (六)课后延伸 1、布置“试验”作业: 你们想过吗,还有没有其他调换方法? 课后自己“试验”以下。可拿一张纸,写上上等、中等、下等各两行,用线连接搭配一下,看看有几种调换的方法,结果各是什么?可以用“×”表示输,用“√”表示赢。把试验结果和同学交流,想想从中你们悟出什么。 ( 有四种调换方法,田忌均输两场,胜一场。说明赛场上的第二次比赛,孙膑选择的是最佳方案。从而进一步认识到:进行科学分析,选择最佳方案,合理使用力量,才是制胜之道。 ) 2、布置小练笔 第二次赛马后,孙膑和田忌再见面会有怎样的一段谈话。根据课文内容做合理想象,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 课后延伸是对课内“问题解决”的补充,是非常有必要的。) (注:教学设计参考翟京华的《〈田忌赛马〉教学设计》)
发表于 《四川教育》2004年第9期
田忌赛马课文篇5
关键词:数学建模思想;运筹学;应用;应用价值
运筹学是结合各种科学技术知识有系统性的教学方法,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注重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资源的合理统筹安排,实现最有决策。近年来运筹学广泛的应用于教学工作中,但是,在数学教学中,针对具体问题,构建数学模型仍是教学难点和重点。基于此,本文对数学建模在运筹中的运用展开具体的分析,期望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效用。
一、数学建模在运筹中的运用——教学内容
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且数学公式庞大、理论繁琐、计算复杂,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利用数学建模思想、运筹学,在教学内容上穿插一些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学生日常生活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如:企业产品加工问题、购买汽车问题、运输问题、选课策略问题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认真的思考如何构建数学模型,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我们举个例子:例1:针对选课策略问题,某所学校规定,该校运筹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学习和掌握3门运筹学课程、2门数学课程以及2门计算机课程,该校关于这方面的课程编号、学分、选修课要求以及所属类别进行了规定,如表1。根据表1,请同学思考,运筹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前最少可以学习哪些课程,而且如果希望课程少却获得的学分多,该如何选课。这是一个比较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分配问题,我们可以建立0-1规划的数学模型,解决上述的问题,而且考虑到学生希望课程少,却获得的学分高,我们可以引出目标规划问题。另外,教师在讲解多阶段决策锅中最优化问题时,我们可以有效的引入与其相关(或者相类似)的“商人安全渡河问题”,如:3名商人各自附带一个随从,并且每一只小船职能容纳2人,一旦随从人数多余商人,便采取杀人取货这样的数学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利用数学建模思想、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促进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运筹学知识和技能。
二、数学建模在运筹中的运用——教学方法
为了全面的提高教学水平,需要改变传统影视交易理念下的灌输教学方法,可以采取探究式教学,即:利用数学建模思想、运筹学技能,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的传授知识,促使学生真正意义上掌握数学知识和问题解决技能。我们举个例子:例2:运筹学课程绪论的引用,在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个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如:齐王和田忌赛马,按同等次,两人各种上、中、下三个等次的3匹马,在比赛中,齐王的马比田忌的马胜一筹(三局两胜),为了胜利,田忌采用了以下策略,田忌的上等马与齐王的中等马比赛、中等马与齐王的下等马比赛,下等马与齐王的上等马比赛,最终田忌以两局胜利战败齐王,这充分的体现了田忌对运筹学的运用。齐王和田忌赛马的故事,彰显了数学建模思想、运筹学中的优化思想,并且避免了直接灌输运筹学知识给学生所带来的困惑,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全面的提升教学水平。另外,对运筹学的传授,不应该局限于知识的传播,更加需要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在运输问题的运筹学讲解中,教师可以现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已经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自主的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建立线性规划模型,且采用单纯形法进行求解,在此基础上,鼓励支持学生分析运输问题存在的线性规划特点,促使学生简化计算过程,提高求解效率。总的来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数学建模思想为指导,遵循启发式原则,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结语
田忌赛马课文篇6
新课程改革强调关注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综合与联系。《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所以,作为新课改的教师,我们应积极涉猎其它学科,提高对各学科的认识,完善对新课程的理解,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灵活处理、巧妙设计,并充分整合其它学科资源。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也要倡导合理利用各学科的资源,倡导“学科整合”,这更增添了小学数学的活力。
一、读出趣味的数学
数学与语文是基础教学小学阶段的两门重要学科,但是在传统情况下,过分地强调学科教学专业化,致使专任教师对其它学科涉猎极少,人为地造成孤立。事实上,语文与数学是相辅相成、可以相互融合的。有效整合语文,让数学的天空更美丽。
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对“策略”有初步了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讲了田忌赛马的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天他和齐威王约定,进行一次比赛。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由于比赛时,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强,三场比赛下来,田忌都失败了,事后田忌想了想,又和齐威王赛了一次。同样三匹马,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胜过了齐威王。
学生通过田忌赛马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策略”的重要性。通过了解题意帮助学生用表格列出所有可以采取的策略,对照后找到赢齐威王的唯一方法。
数学教学与语文学科整合的例子还有很多,像用成语“十拿九稳”、“九死一生”、“百发百中”让同学们分析一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利用儿歌来记忆“年、月、日”中的大小月;利用“曹冲称象”等故事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布置学生写数学日记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等等。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注重了数学与语文教学内容的综合。
二、唱出优美的数学
数学课是枯燥的,缺乏“声”、“色”,许多数学教师都羡慕音乐课上唱唱、跳跳的丰富多彩。学科课程综合化的重要理念为数学与音乐的融合提供了机会。一些数学课可以用“音乐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形成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面貌。
如教学一年级的“统计”课时,教师可这样说:“今天是我们班XX同学的生日,我们一起为XX庆祝生日,好吗?”全体师生围着XX唱起生日快乐歌,有的小朋友还边唱边跳,不亦乐乎。然后,教师问:“你们为XX准备了什么礼物呀?”有的说想唱一首歌,有的说要送一张自己画的贺卡,有的说要跳个舞……统计礼物的活动悄然展开,教师还真让几位同学表演了唱歌、跳舞、画画。统计的实践应用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进行着,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三、画出生动的数学
爱画画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天生就是一个个小画家。新教材丰富的情境也为学生提供了数学知识呈现方式的一种范例。实践证明,画数学是孩子们喜爱的一项数学活动,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喜欢用这种形式来记录问题,丰富的情境所承载的是生活中鲜活的数学问题,孩子们喜欢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
例如教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这几种***形后,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画一幅***或者设计一种物品。他们在画画中就能认识这四种平面***形,掌握各自的特点。这样就将美术引入数学课堂,将优美的平面***形变成精彩的画,整个课堂被激活,学生的才能展示也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四、显出精彩的数学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运用新颖、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新的生长点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被广泛使用。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多媒体计算机和通讯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必将成为教学活动的首选。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精彩,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在丰富多彩的练习中,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坚信:信息技术能使数学“活”起来,把数学“用”起来,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
田忌赛马课文篇7
过去教师普遍应用的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地听,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低下。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够新鲜有趣,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不能真正地、全身心地进入到学习中去,教学效率低下。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吸引了学生,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特别高涨,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到了快乐,这样不仅整个课堂气氛特别和谐、轻松愉快,同时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么究竟怎样搞好我们的语文教学,创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呢?我相信大多数教师也都为这个问题探索、摸索了很久,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以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几点看法和意见,和大家共同探讨交流一下,希望大家从中有所收获,我们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课堂的附属品,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具有绝对的权威和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下,我们要抛弃过去那种教学模式,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整个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舞台,而不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教师应该敢于放手,把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这样学生对得到的知识不但理解得更加深刻,而且会记忆得特别牢固,教学效率也相应地会大大地提高。比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我就先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学习心得、体会与发现,学生很快就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读懂了是谁和谁进行赛马,一共比赛了几次,每次比赛的结果怎样,是谁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是谁的主意使田忌获得了胜利,他出了一个什么主意,用什么方法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等等。接着我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为什么调换马的顺序就能取得胜利?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怎样理解?到底快了多少?这些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在讨论中学生逐步明白,快不了多少是说田忌的上等马虽然比不过齐王的上等马,但却比他的中等马要快。而田忌的中等马虽然比不上齐王的中等马,但却比齐王的下等马要快,这就是课文里所说的齐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那么我再进行引导,田忌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呢?学生很快就会找出答案,原来是在第一场比赛时,孙膑在旁边观看就看出来了。这样学生对文章人物也有了较为准确客观的评价,明白了之所以孙膑想出那样的好办法,这都是孙膑认真观察、认真分析,善于动脑思考的结果。这对学生以后对待学习生活中处理事情的方法也有很大的帮助,使学生明白了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动脑思考的重要性。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在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全身心得到放松,心情愉悦,学习起来轻松而愉快。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首先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不能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应该是学习的伙伴、合作者,教师应该做学生学习路上的知心朋友。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和学生之间感情的交流,教师的语言要和蔼可亲,动作神态都要让学生感到可亲温暖,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让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学习的愉悦感。同时教师要适时地鼓励学生,俗话说得好:“好孩子都是夸大的。”教师一定要注重鼓励的作用,鼓励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勇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相应地提高。
r>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生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动力。课堂上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这也是学生进行思考的前提,学生只有真正去思考了,才会有疑问。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后解决问题。学生如果对所学内容产生疑问了,那么说明他在认真积极地思考了,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也是开阔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耐心地去解答,有时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比较简单,教师不可以批评学生,否则的话会大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以后就不敢再提出问题了。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去解决,对于比较有争议的、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四、师生交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田忌赛马课文篇8
【关键词】运筹学;数学建模;教学实践
1 运筹学的特点
运筹学是一种研究在给定的物质条件(人力、物力、财力)下,运用科学的方法主要是数学方法,进行数量分析、统筹兼顾,最经济、最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以期达到最佳效果的科学方法。
运筹学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1 应用性
运筹学就是从实践和应用中发展而来的,因此它从一开始就有着强烈的应用性。目前,除了传统的应用领域外,运筹学已广泛应用于航天、通信、自动化等高新技术领域。
1.2 综合性
运筹学是一种综合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科学方法,这些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综合运用。
1.3 最优性
运筹学强调最优性,既在空间上寻求整体最优,又在时间上寻求全过程最优。
2 数学建模意义
2.1 数学建模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知道,大学数学课程让不少大学生感到比较难学,甚至害怕。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往往重理论、轻实践,使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性认识不足,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大大降低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数学建模的题目多数来源于生活中的一些热门实际问题,充分体现出数学的应用性,学生通过参与数学建模活动,能够充分体会到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2 数学建模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由于实际问题各种各样、千变万化,故数学建模题目大都灵活性很强,事先并没有标准的答案。学生针对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但只要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合理可行、具有创新性,并能用文字清晰地表达出来即可。因此,数学建模加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2.3 数学建模能够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建模问题主要来源于各个领域的实际问题,故解决它需综合运用相关各个领域的知识,但任何学生又不可能全面掌握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因而学生在建模过程中就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有针对性地汲取和利用,因此,学生通过数学建模,可以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数学建模在运筹学中的教学案例
综合上述运筹学的特点和数学建模的意义来看,运筹学应该是与数学建模结合的最为密切的课程之一,因此,在运筹学的教学上,一定要体现数学建模的思想,并密切结合数学建模的案例。
例1 “田忌赛马”问题
在上运筹学的第一次课时,我就引入“田忌赛马”的故事:田忌与齐王赛马,两人各有上、中、下3个等次的马,两人规定三局两胜。若按同等次比,齐王的马均比田忌的马略胜一筹,田忌肯定会输;于是田忌想出一个策略:用他的一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结果田忌两胜一负,终获胜利。
分析:这是我国著名的一个历史故事,田忌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统筹考虑,取得了最佳比赛成绩。这个故事的引入,不仅充分体现出了运筹学的优化思想,而且避免了直接给出运筹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的枯燥乏味,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2 “学生选课问题”
某高校规定,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至少学习过3门数学课程、2门运筹学课程和2门计算机课程且考试或考查合格才能毕业.这些课程的编号、学分、所属类别和选课要求见表1.如果某生既希望所学课程的数量少,又希望所获学分高,那么他该如何选课呢?
表1
分析:这是一个学生非常关心的学习上的实际问题,属分配优化问题,可建立一个0―1规划的数学模型,由此可引出整数规划及0一l规划问题的求解方法.又可引出多目标规划问题。
例3 “服装评判”问题
设U ={款式花色,耐穿程度,价格费用},V ={很欢迎,比较欢迎,不太欢迎,不欢迎},现有一服装,其相关信息见下表2,请对其中单个元素进行评价。
分析:这是一个非常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将上述所有单因素组成一评判矩阵:
A=0.7 0.2 0.1 00.2 0.3 0.4 0.10.3 0.4 0.2 0.1
由于每个人的性别、爱好、经济状况等的不同,对服装的三要素U所给予的权数也不同。若某班学生给出的权数为B=(0.5,0.3,0.2),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可得该班学生对这种服装的综合评判为:
R=BA=(0.47,0.27,0.21,0.05)
它表示的意思是“很欢迎”的程度为0.47,“比较欢迎”的程度为0.27,“不太欢迎”的程度为0.21,“不欢迎”的程度为(下转第249页)(上接第27页)0.05. 按最大隶属原则,结论是该服装很受欢迎。
4 结束语
总之,在教学中,我适时地结合学生的日常实际问题做案例分析,并进行数学建模,发现对学生的益处很多,比如让学生真正“学有所用”,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学习兴趣,还促进了学生对数学软件的学习和利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成长为21世纪所需要的具有科学管理、运筹决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宇世航,张水胜,张良勇.数学建模思想在“运筹学”教学中的运用[J].高师理科学刊,2009,29(6):89-91.
[2]乐励华,戴立辉,刘龙章.数学建模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工科数学,2002, 18(6):9-12.
[3]姚香娟,段滋明,王萃琦.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运筹学课程的兴趣[J].学园,2014 (12):59-59.
田忌赛马课文篇9
关键词:阅读;求异;质疑;想象
中***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77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1.017
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阅读教学,什么是阅读教学呢?新课程标准中是这样定义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从本质上说,阅读活动是一种带有主观性、差异性的交流活动。阅读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促进创新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用常规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往往效果不理想,甚至根本解决不了。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从另外的角度,从事情或问题的相反方面去思考解决的办法,这其实就是在进行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课例。如教学《田忌赛马》这篇课文,田忌接连和齐威王比赛了三场都失败了,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赛场,在孙膑的劝说下才和齐威王再次进行了比赛,结果取得了胜利。还是同样的马,赛马的场地和人都没有换,结果却转败为胜,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自己随即点拨。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后,学生终于明白了是因为田忌采用了孙膑的计策,而孙膑的计策充分利用了求异思维。当学生了解了田忌两次赛马的全过程,对孙膑的足智多谋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时,我激励他们继续求异思维,针对孙膑的方案展开讨论:“既然他的变换出场顺序的方法能转败为胜,那我们能不能创新出其他的布阵方案,让田忌取胜呢?”在这一过程中,我给学生留足时间,让他们大胆去动手操作实验,积极去创新,比比谁想出的方案多。经过一番操作和对比尝试,学生发现除了田忌失败的方案和孙膑胜利的方案外还有三种方案:(1)上对下,中对中,下对上;(2)上对上,中对下,下对中;(3)上对中,中对上,下对下。但是这三种方案都是行不通的,经过实验他们再次认识到只有孙膑的方法才能使田忌以2:1取胜。这样设计教学,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能检查学生是否真的读懂了课文,也使学生更加佩服孙膑的方法巧妙,再次受到教育。
这堂课的动手操作实验给了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摆、比较、推敲、联系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促进创新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学生举手提问,这表明他们有疑惑亟待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质疑,往往会带来新发现和创新性的见解。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呢?我认为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教师提出疑问,然后激发学生阅读思考,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讨论交流获得创新性的见解;一种是由学生提出疑惑,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记下疑点,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还解决不了,由小组组长提交给教师,然后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能够有所创新的质疑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1)对比质疑,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将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的文章加以对比,在比较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比如,将陆游的《示儿》与杜甫的《闻官***收河南河北》进行对比,对比它们在主题上,在叙事、描写、抒情上有什么异同。(2)因果质疑,就是对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分析,或由因析果,或由果探因,悟出新意。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鲁迅受人民尊敬爱戴的原因是什么?(3)关联质疑,是指就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作思考,从人物或事件的关系中探究出新意。如《詹天佑》中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提前竣工和他的身先士卒和创新智慧有没有关系?
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三、启发学生大胆想象,促进创新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想象能力是小学生各科目学习过程中都离不开的一种能力,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很多课文都是很好的想象思维材料,在阅读教学时我们应充分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凡卡》一课时,因为课文很含蓄,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没有点明,我们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想象,续写想象作文。结果学生续写的作文异彩纷呈,有的写凡卡的信他爷爷没有收到,因为地址不详细,凡卡继续在城里挨打、挨冻、挨饿,最后被打死了;有的写凡卡的信被退回来了,被老板发现了,老板狠狠地打了凡卡一顿,把他赶回了乡下;还有的写凡卡等不来爷爷接他回乡下,就偷跑了出来,成了流浪儿……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结尾留有“悬念”,如《穷人》《彩色的翅膀》《半截蜡烛》等,语文教师一定要好好地利用它,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想象补充,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促进创新
田忌赛马课文篇10
一、 精心设计讨论题。
教学目标的明确,往往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上课前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讨论题:1、教师要认真备课,熟悉教材,研究学生的情况,制定出适合本班实际情况的讨论题。2、根据课文的教学目的、重难点,结合本单元的导读中的训练项目,设计相应的讨论题。3、根据课后思考题设计讨论题。如在《田忌赛马》一课中,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项目,该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这样一组讨论题:A、田忌和齐威王第一次怎样赛马的?田忌为什么输了?B、孙膑认为田忌可以取胜的根据是什么?C、田忌和齐威王第二次又是怎样赛马的?D、第二次赛马取胜的原因是什么?E、从田忌赛马这一件事中尼受到什么启发?上述五道讨论题各体现了一个侧重点,五道讨论题综合体现本单元的训练项目“理清课文的条理”。二、自学讨论。
“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学习***思考,学习怎样读书。”于是,我是这样做的:
1.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学生边学边想勾画要点;教师巡回指导,随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并适当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否责自学就成为一中形式。
2.小组讨论。(一般前后桌为一个小组)
讨论,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习惯。教师注重引导,交给学习的方法。
三、鼓励学生“创”读,尊重独特体验。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和重要实践活动。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玩解读,鼓励学生个性解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激活学生的阅读审美动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积极调动,激活学生的审美动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的阅读对象,审美内容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文中描绘的生活情景,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很难入情入境。我在课前收集了志愿***战士舍身堵***眼,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的感人场面;
课中,已录像形式呈现了志愿***战士与朝鲜人民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景;
最后,以朝鲜人民与志愿***的临别赠言结课。
这样,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在体验审美的乐趣中感知教学内容,在参与创造过程中拓宽审美情趣,达到“设境悟情”的目的。
2.让学生在动态中阅读。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创意去解读文本,生成心得感悟,获得新的启示。
如教学《啄木鸟和大树》一课时,有学生说:“ 大树拒绝啄木鸟给它治病,把啄木鸟赶跑了,这虽然不对,但啄木鸟也不应该到大树快枯死了,都不再去看望大树,应该做劝说工作。大树在病重时,也许会认识到自己不对,接受啄木鸟的***呢!”我抓住这个可贵的教学契机说:“是啊,原来的故事是有啄木鸟又一次上门劝说的,可是因为故事太长,没有编,现在我们来当辑,把这部分编进去,怎么样?”学生兴致勃勃,续编了啄木鸟二劝大树,三劝大树的故事。在这种动态的阅读中,学生既遵循文本,又超越文本,培养了创新思维。
3.让学生在想象中阅读。
想象是倾向于艺术真实的创造性思考,通过想象能体验感悟到文本隐含的意义。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通过想象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对人生的心理体验。
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当学生读到“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树枝上兴奋的叫着,那歌声真好听”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就是林中那只可爱的小鸟,你能告诉大家你在唱写什么吗?”学生的想象翅膀展开了,有赞美家园环境舒适的,有歌唱自己生活幸福的,有发出诚挚邀请的,还有向人类发出强烈呼吁,希望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 这样把握契机适时点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想象丰富,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涵。
四、引导“研”读,培养探究学习。
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所学知识。由于学生认识能力和水平的不同,对某些问题难以理解,模模糊糊,一知半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自学讨论情况,有的放肆地进行点拨和讲解,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小学阅读教学提倡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中萌发灵感。如学习《詹天佑》一课,我着重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杰出”和“爱国”两个词语让学生通览全文,自主读书,探究阅读,看看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边读边标出有关语句,积极讨论,大胆交流,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着发现者的快乐,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强化阅读的个性化反思,指导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课内阅读只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教师更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课外阅读,特别是经典著作的阅读对学生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文学类的经典书籍;对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样式,都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人阅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无法代替,集体讨论也无法代替。文本的学习重在感受、体验。文质兼美的精妙,只有学习主体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