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寓言故事篇1
【关键词】寓言故事 英语教学 运用 对比
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初中英语教学中,有关老师注重学生对单词的记忆、语法等的学习,内容比较繁琐枯燥,没有一种应用英语的听说练习环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缺乏动力和兴趣,从而阻碍学生学习英语,不利于英语教学。
教学有法,然而教无定法。而英语教学中注重改革创新,积极采用寓言故事教学法,带领学生学习有趣的寓言故事,从中巩固单词和语法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最终促进学生学习。
一、故事教学的优点
1.故事教学促进培养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寓言故事教学法,能蛴行Т俳孩子培养学习兴趣。学生对鲜艳的插***、卡通的道具、莫测的情节及教师的讲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后在教师重复故事的讲解中不断锻炼自己的听力和语感等,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注意力集中,从而帮助孩子学习。
2.故事教学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寓言故事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寓言故事来源于生活。在讲课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从生活中获得灵感,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和姿态,用形象的动作来表演寓言故事,朗读寓言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感获得培养。
3.故事教学有利于文化渗透。英语学习是一门语言学习,是一种文化学习。中西文化不同,学生在学习英语中肯定会比较困难。而寓言故事属于英语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也包含许多常用单词和句型等。英语课堂上通过寓言故事教学法有利于西方文化的渗透,带领孩子领略文化魅力,从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听说能力。
4.故事教学促进合作学习。寓言故事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分工合作,练习故事情节,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锻炼他们的听说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提出有效方法促进寓言故事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针对当前有关初中英语教学现状,英语教师都在注重改革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握寓言故事的特点,促进寓言故事教学。
1.培养各种形式的朗读方式。英语朗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听说英语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不同形式的朗读方式,比如我们常进行的老师领读,学生跟读;或者用播放软件反复播放一段课文录音并跟读;小组合作练习,分工合作,一个小组成员朗读,另一个小组成员负责评分等等。学生通过不同形式朗读方式,提高英语语感,提高自信心,才敢于说英语,才能学好英语。
2.针对知识点展开讲解。初中英语教学注重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孩子能够谈论如何到达目的地,能够谈论自己的日常生活,能够有效地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等,了解朋友及家人的生活。所以教师在进行授课时,才可以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给学生创造一个环境,带领学生学习。比如在操练句型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I ride my bike.
How long does it take? It takes ten minutes.
How far is it from your home to school? It’s about 10 kilometers.时,让学生首先学习相关交通工具,然后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回答,让学生结合汉语回答英语,从而促进孩子的学习。
3.复习运用。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普遍存在健忘的毛病:对于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型,他们有较强的短时记忆能力,可老师们都很明白,过两、三天或一个多星期之后,遗忘程度是百分之九十。初中学生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寓言故事往往有趣生动,学生记忆比较深刻。因此,在有效时间内通过复习寓言故事,学生能够很快的想起故事情节,然后一连串的想起其中的单词、句型等知识点。
4.选择情节感强的故事。在选择寓言故事进行授课时,应该选择情节生动、吸引力强的故事,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乐在其中,越学越爱学。故事情节的扑朔迷离、耐人寻味的故事结局,都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结合先进科学技术,将故事画面、声音和故事情节展现给大家,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孩子学习。
三、小结
英语语言是一门艺术。有关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也就是备课时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学情,将二者联系起来,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寓言故事,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感,促进他们合作学习。为了促进寓言故事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应该注重改革,培养各种形式的朗读方式,针对知识点展开讲解,复习运用,帮助孩子记忆,选择情节感强的故事等。相信教师通过这些方法能够促进英语教学,帮助学生学习英语,最终有利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英语寓言故事篇2
《圣经》出自基督教,是基督教的圣典,对西方文化影响巨大,在英美及其他西方国家,《圣经》几乎是家喻户晓,所以出自《圣经》的英语典故也最丰富、最经典,比如Judas(中文名犹大)是奸细和叛徒的代名词;至于童话、寓言,它们可以是来自英语国家,也可以出自其他非英语国家和民族,很多英语典故出自《伊索寓言》,比如inthelongrun(表示最终结果)就出自《伊索寓言》中的故事“龟兔赛跑”;文学艺术作品也是很多英语典故的出处,比如aCleopatra(代指绝代佳人)就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
英语寓言故事篇3
笔者教授的大学英语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浙大版的《新编大学英语》,授课对象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这批学生于进校英语分级考试后选入慢班,学习积极性不高、英语表达有障碍,个体差异也很大。针对这样的特点,笔者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不同授课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课堂文化教学任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借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照顾到每个学生的需求,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最终实现发展学生的思辨意识、责任意识和文化素养的教学目标。下面仅以《新编大学英语》第三册为例展开说明:
案例一:由简到繁的小组任务(以第二单元“神话与传说”为例)该单元主题为“神话与传说”,课内精读课文为一则尼日利亚寓言故事“为什么乌龟的贝壳是不平整的”。曾有学者(郭姗姗,2011)指出,笔者所用教材虽是国内优秀外语教材,但在内容和选材上“都偏重于追求英语的原汁原味,而缺少母语文化的输入,很少有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英文译本来体现母语文化,缺少中国元素的表达。”针对这样的缺憾,笔者在进行单元导入时,有意识的加入了一则中国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及一则伊索寓言“龟兔赛跑”。前者是一个动画短片,在熟悉完相关词汇后,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配音比赛。后者则要求学生进行分组的角色扮演。在精读课文结束以后,要求学生分组将课文故事内容以微型剧的方式表演出来。由配音到角色扮演再到微型剧表演的设置,在任务难度上由易到难,篇幅上由短到长,故事内容上由熟悉的文化过渡到陌生的文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三个任务中,学生的表达意愿和表达流畅性逐步提升,其本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得到了充分展示,乐在其中。此外,个体差异和需求也在不同的任务中得以兼顾。在思考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更是体会到了中国寓言故事和尼日利亚寓言故事相通的主旨和一致的文化价值观,即“诚信”的重要性,也明白了乌龟在伊索寓言和尼日利亚寓言故事中完全不同的形象,从而对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古希腊文化和尼日利亚文化)有了侧面的了解。
案例二:由浅入深的启发式提问(以第六单元“人和动物”为例)该单元主题为“人和动物”,课内精读课文为“人和动物的好斗性”。有学者(文江华,2010)指出,“成功的教学方法主要的技巧在于善于设疑启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有指导的情境下主动地、愉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思维能力,以求得他们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因到果,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设疑要严密,答疑要适度,留有余疑,不断启思。”针对这样一个较为抽象,富有哲学意味的单元主题,笔者采用的方法是层层递进的启发式提问。问题的设置上也是本着由浅入深,由因到果的顺序环环相扣,具体如下:“人和动物有区别么?表现在哪?”这个问题也引出了西方文化、圣经《创世纪》中对人和动物之所以不同的宗教解释;“人和动物关系是怎样的?人类的地位是低于还是高于动物,还是两者平等?”这个问题引出了原始社会的***腾文化和现代的工业文明;“人和动物是否有相似性?动物通‘人性’么?人又有‘动物性’么?”这个问题引出了一组与动物有关的习语以及一系列相关文学作品,包括时下最新的影视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最终启发了学生对人和动物好斗性的深刻思索。通过层层启发,课文的主题和文化因素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师生间思想层面的深层互动。
案例三:由易入难的翻译知识竞答(以第七单元“旅行的乐趣”为例)这一单元主题为“旅行的乐趣”,课内精读课文为“新生之旅”,重点讨论的是旅行的原因和旅行的意义。由于这一话题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中学甚至小学时可能早已做过类似的讨论。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在课程过程中渗透文化因素成为笔者首要的考虑。因而,在本单元的学习中,笔者针对学生的特点(浙江省生源居多,均为在杭大学生)设计了与杭州旅游景点相关的翻译知识竞答,借以在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同时,增加其公民意识和民族文化自豪感。在这一环节,通过幻灯片逐张展示***片,要求学生说出其对应英文名,抢答并答对个数最多组别获胜。在展示的顺序上,首先展示的是杭州著名景点的实体照片,如“苏堤”、“雷峰塔”等;其次展示的是西湖十景的***片,如“苏堤春晓”、“雷峰夕照”等;最后展示的***片是某些景点的相关中文介绍词。这样的设计严格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原则,由词到词组再到句子,循序渐进。例如,学生在了解了“苏堤”的正确表述为“SuCauseway”以后,更加深了对“苏堤春晓”(“SpringDawnatSuCauseway”)的认识。再比如景点介绍词“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就发生在杭州”,有学生翻译成“ThemovingstoryofLiangshanboandZhuYingtaihappenedinHangzhou”,表述上完全正确。这时,笔者则会引入跨文化相关知识,启发学生这样的翻译在英文环境中可能会完全失去意义,因为外国受众对人物角色并不熟悉,最后引出更佳的翻译版本“ThemovingstoryofLiangshanboandZhuYingtai—RomeoandJulietinChina,happenedinHangzhou”。与灌输式教学相比,这样的课堂更能加深学生对相关语言、翻译及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跨文化意识。当然,在知识竞答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两三人一组,或扮演导游和游客,或扮演梁山伯祝英台或者许仙和白娘子,演绎经典爱情故事片段,进一步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促进文化教学。
英语寓言故事篇4
典故具体是指将具有论文联盟一定历史的词语以及各类诗歌中体现的古代故事情节进行再利用。典故和其他的语言现象相比,其具有独特的一面,那就是鲜明的文化特征。从典故的形成上看,大部分英语典故基本都是源自于《伊索寓言》、《圣经》以及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些谚语,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着欧洲各民族的文化精髓,从而使得其在体现语言文化差异方面要远远优于其他类型的作品,这些典故中的语言更加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典故已经成为英语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只有了解典故所蕴藏的生动内容和丰富意义,才能帮助我们正确、深入理解英文作品的内涵,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一 英语典故的来源及其在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妙用
1 源自古希腊神话
一直以来,各国文学艺术家都喜欢将古希腊神话作为其创作的素材,其中更有一些优秀的典故成为他们经典著作中的代表作。如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及《仲夏夜之梦》里面的一些情节,就受到了希腊神话中皮刺摩斯故事的影响。美国著名的文艺批判家爱伦·坡的作品《失窃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
a certain set of highly ingenious resources are,with the prefect,a sort of procrustean bed,to which the forcibly adapts his design.
其中procrustean bed一词在这里的意思是指强求一致的***策,它的来源就是古希腊神话。这个神话故事主要讲述的是普罗克汝斯忒斯是一个强盗,他在城中开了一家客店,并对无辜的过往客商进行残害。在他的店里有一张床,每一个被他骗到这里投宿的客商都会被他强行按到这张床上,要是躺在床上的人身高比床长,他就会将这个人伸到床外的腿和脚砍去,如果这个人没有床长,那他就会将这个人拉到和床一样长,直至死亡。他的这种行为引来了为民除害的英雄忒修斯。他将普罗克汝斯忒斯擒住,并将之绑到了其用于残害过往客商的床上,然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砍掉了他的双腿。最终,普罗克汝斯忒斯活活痛死。因此,后人经常会用procrustean bed一词,来表示粗暴及强硬的手段或***策。
又如,拜伦的《唐·璜》一诗中,有这样一处:“there,swan-like,let me sing and die.”(我愿似天鹅般哀歌而死亡。)这句的原出处就是希腊神话中的天鹅垂死时曾作哀鸣。诗人艾伦以此来抒发自己在民族战争中宁死不屈的决心,进而烘托出其悲壮、高贵的气质。要是不具备相应的背景知识,则很难理解这首诗中的深刻内涵。
2 源自《圣经》
《圣经》中的典故不但是英语文学作品中宗教典故的重要来源,而且也广为世界人们所熟知。如“替罪羊”、“诺亚方舟”、“伊甸园”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典故均源自于《圣经》。在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中,也都引用过《圣经》的思想及其典故。尤其是在堪称高度展现博爱、宽恕、仁慈精神的杰作《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亚更赋予了主人公安东尼奥基督徒的身份,而他的言行举止完全体现了基督徒的精神。安东尼奥本着博爱、仁慈之心,借钱给别人不为谋利,只为助人脱离危难。在法庭上,他默默承受着苦难并坚持着正义,表现出如耶稣一般情愿为人受难的美德。由此可以看出,莎士比亚是借助于基督徒的形象塑造了安东尼奥这一人物。
又如,美国著名诗人卡尔·桑德堡曾在《a crescent moon and a cradled star》中写过这样一句话:“there''s a christ who lived and died that we might dare all death and tragedy.”(基督在此受难,我们要敢于面对死亡和悲剧。)在这首诗中,月亮的形象源于《圣经》的典故:犹大出卖耶稣之后,耶稣被处死于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在他死亡时,明月朗照的夜空突然之间一片漆黑,所以明月见证了耶稣受难的经过。《圣经》自问世以来对欧美英语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论是歌德的《浮士德》、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还是班扬的《天路历程》、托马斯·曼的“约瑟”系列小说,无不将《圣经》的主题贯穿于其中。所以说,只要掌握好圣经知识及其典故,才能切实读懂17世纪至20世纪英美作家的文学作品。
3 源自历史事件
人们经常会把历史上发生的著名事件或历史故事,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些词语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的成语。如“sword of damocle”就是一个英语成语,它源自古希腊杰出的作家西塞罗的《***斯库拉的谈话》。在该文中这样写道:公元前4世纪,在西西里岛上有一位统治者叫做狄奥尼修斯,他的身边有一名叫做达摩克里斯的亲信。达摩克里斯非常羡慕帝王豪华的生活,并经常说帝王是人间最幸福的人。为了教训他,狄奥尼修斯便在一次宴会上,让达摩克里斯坐到帝王的座位上。当达摩克里斯坐好后,却发现座位上方有一把用头发丝吊着的、随时随地都可能会掉下来刺到他的宝剑。达摩克里斯吓得战战兢兢,在座位上如坐针毡,惶恐不安。此后,便出现了达摩克里斯的宝剑这一成语,其主要用来形容危急的情况及临头的危险,这个成语与我国成语中的千钧一发较为类似。如:the possibility of another of his over his illness hung over his happiness like a sword of damocles.
转贴于论文联盟
译文的意思是:“他的病有论文联盟可能再次发作,就像悬挂在头上的达摩克里斯的宝剑一样,随时都会影响他的幸福。”
4 源自寓言、童话
寓言是文学作品中最为精练短小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本质是运用比喻的方式阐述一定的道理。《伊索寓言》的故事内容极富思想性,寓言中的许多故事运用恰当的比喻总结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其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同时也成为了英语典故的重要出处。如“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比喻伪装善良的人;“sourgrapes”(酸葡萄),比喻此事物可望而不可即。此外,英美及其他国家的许多童话故事也成为了英语典故的来源。如“ugly duckling”(丑小鸭),形容的是小时难看长大后变得美丽的人,或者比喻先遭受鄙视后受到尊重的人或事物;“don juan”(唐·璜)原是西班牙故事中的登徒浪子,而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变成了“风流浪荡子”的代名词。
二 英文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译方法
在对英文文学作品中的典故进行翻译时,必须注重文化差异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具体汉译方法如下:
1 直译法
何谓直译法呢?一般来说,直译法就是在确保译文用语规范以及不产生任何歧义的基础之上,将原文中的英语典故全面保存至译文当中,不以翻译用语来干扰原文所传递的民族与地方传统色彩。直译法能够使译文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到原文作者的创作意***以及创作所处的历史环境,进而不断推动东西方文化的高效融合。在现代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推动作用下,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与地区的交流交往日益密切,文化领域同样如此。古代西方国家所广为流传的民间典故也深刻地感染着国人,我们在翻译这些带有外国典故的语句的过程中,应当将其直译,不需要添加过多的解释性辅助词语来干扰整句译文的语意。笔者现举例对这一翻译方式做详细分析:
例1:“everyone in the family bullied her and made her todothe housework.she was indeed a cinderella.”
上句中的“cinderella”是欧洲童话故事中的著名女主人公——灰姑娘。灰姑娘的故事在我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此,我们在对这一单词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要采取直译的方式将其译作“灰姑娘”。这样做,不仅能够使读者联系单词更加深入地体会到整句话乃至整篇文章所传递的意义,又能够在正确意义传递的基础之上,促使读者加以联想与想象。因此,整句话应当译作——他们全家的人都欺负她,逼着她做家务,她确实是一个“灰姑娘”。
2 借用法
在英语典故中,有些典故与汉语典故有着相同的修辞特色和意义,并具备大致相同或完全相同的比喻或形象,使得一部分英汉典故如出一辙。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按照英语典故的内容和形式在汉语中探寻出一个与之相似的典故进行翻译。如:
例2:mr.smith encouraged the workers to go on strike in order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这句可译为:“史密斯先生鼓励工人罢工,以便浑水摸鱼。”fish in troubled waters这一英语典故源自《伊索寓言》,主要讲的是一个渔夫在捕鱼时,用一条绑着石头的绳子不停地拍击河面,目的在于使河水变得混浊,从而导致鱼儿在混乱的环境中自投罗网。该英语典故与汉语典故“浑水摸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均是比喻趁着别人受难之际谋取自身利益。类似的英语典故还包括:add fuel to the fire(火上浇油);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等等。
3 意译法
在英语典故中,存在相当一部分典故找不到与此相对应的汉语典故,所以翻译时不宜采用借用法,加之若采用直译法又会使人产生歧义,不利于读者理解原文意思,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意译法作出译文。如:
例3:the study had a spartan look.
正常的翻译应该是这间书房有一种简朴的景象。这样的翻译虽然能够明示文章的意思,但是却失去了其应有的民族内涵。spartan一词原本的意思是古希腊中一座比较重要的城市,其在历史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spartan也可以解释为斯巴达人或斯巴达式的,斯巴达人的另一层意思是勤劳吃苦、骁勇善战,他们在希波战争中战胜了波斯人,阻止了波斯人的入侵,因此,在这一基础上可将上句增译为:“这间书房有着斯巴达式的简朴”。这样翻译既保留了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体现了异国情调;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主要意思的缺失。
4 抽象译法
抽象译法是指将原文中形象化、具体化的句子、词组或单词予以抽象化处理的一种翻译方法。由于西方文化与我国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某些英语典故的含义与中文概念的对应物有着较大的差异,甚至会存在截然相反的状况。如:
例4:he is very cruel and considered as a dragon.
此句中的“dragon”一直视为中国文化中“龙”的对应物,而事实上,英语中的“dragon”与汉译“龙”的概念存在极大的差异。dragon源自于罗马神话,是罪恶与魔鬼的象征,经常比喻残暴的人。中国“龙”的概念则是高贵、吉祥、真命天子的象征。所以,在翻译句子时为了准确表达原文的含义,应将dragon翻译为凶神恶煞等类似语句。
英语寓言故事篇5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歌的词作者公木先生,在季羡林、陈伯吹、严文井等几位先生的襄助下,提议并组建了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并涌现出了像金江、黄瑞云、湛卢、彭文席等一大批有影响的寓言作家。《小马过河》《小猫钓鱼》《乌鸦兄弟》《陶罐和铁罐》等多篇寓言作品被选入语文教材,影响了几代人。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多元化,中国寓言文学也随之发生了很多变化,无论是创作题材、表现形式,还是作品风格、语言,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从寓言的题材来看,不少作者都在努力走出伊索、拉・封丹的影子,力***表现新的主题。黄瑞云的《两堵柏林墙》、吴广孝的《龙王和柏林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为隔离给人类带来的伤害。白子捷的《天堂和地狱》表达了作者对人口问题的忧患。“东北十人寓言组”的作品,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告诫人们不要忘记过去。凡夫的“不平静的荒原”系列寓言和吕金华的《死在兔岛上的狼》等,体现了作者对人类和平和生态平衡等重大问题的忧思。随着经济活动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管理寓言和职场寓言也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读者。这些题材,都是过去的作家鲜为涉及的。
21世纪的中国寓言创作,在注意向外拓展的同时,更注意向人的内心拓进。面对五彩缤纷的市场经济和五花八门的新思潮,寓言作家比其它文体的作家,显得要更为冷静,更为清醒,更为理智。他们在用寓言故事传递一些新的观念、新的信息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固守和传承。比如 “好习惯系列寓言故事”、“《论语》寓言故事”、“《孟子》寓言故事”、“《老子》寓言故事”、“《庄子》寓言故事”,以及“佛学寓言故事”等等,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精神的普及,使人们在喧嚣中得到安定,在浮躁中得到平静,在迷茫中得到澄清,在污染中得到净化,对社会的和谐建设、人心的和谐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寓言的角色看,21世纪人物寓言多起来。中国先秦寓言大多是以人物为主角的,这是中国寓言的一个特色。也许是伊索的影响太大了,后来的中国寓言,主要角色渐渐都变成了动物。直到明清笑话出现,人物寓言才又开始多了起来。然而,笑话毕竟抵挡不住伊索的影响,到了现当代,动物寓言逐渐又占了上风。21世纪的寓言创作,随着人们对文学作品贴近性要求的增强,人物寓言的比例明显增大,王蒙、韶华、樊发稼、陈必铮、侯建忠、凡夫的不少寓言,人物成了主角。王蒙的寓言很有明清笔记小说的遗韵,诙谐幽默,充满智慧,读来让人忍俊不禁而又回味无穷。陈必铮的《新聊斋系列》和韶华的《阿Q新传》,承继了蒲松龄和鲁迅遗风,以近乎荒诞的笔法和犀利的语言,揭露了世间的种种荒唐。樊发稼的《呆子的故事》系列,借用民间故事外壳,巧妙寓理,读来轻松有趣又引人思索。侯建忠的《水浒人物寓言》《三国人物寓言》《刘姥姥系列寓言》,借助古典名著的人物形象,另辟蹊径,翻出发人深省的新意。
有位文学评论家曾说,寓言是小型的戏剧。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真正把寓言当成戏剧来写,古人并没有实践过。20世纪80年代,曾有寓言作家用短剧形式写过寓言,那仅仅是作为一种尝试,偶尔为之。进入21世纪,戏剧寓言才真正成为一个***的寓言品种,出现了张鹤鸣、洪善新等专门从事戏剧寓言创作的作家。张鹤鸣的戏剧寓言不仅结集为《海国公主》一书出版,而且许多剧目都被搬上舞台,多次在戏剧或小品大赛中获奖。此外,有些寓言作家也尝试从优秀的漫画和有意味的摄影***片中寻找灵感,进行二度创作,产生了“漫画寓言”和“摄影寓言”。
从寓言的形式看,不少作者力***走出传统寓言的写作模式,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使寓言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云弓的《垂钓人生》突破了传统寓言一个故事一个寓意的模式,用故事的多元结构来表达思维的多元化。马长山寓言借鉴相声和小品艺术的写作手法,用对话取代故事情节铺排,使寓言的语言张力更大。肖显志寓言采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方法,让日常生活成为寓言的主要内容,让“我”成为寓言的主角,使寓言更具当下性、贴近性。青夫在致力于民间寓言收集和整理的同时,注意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李绵绪尝试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体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趣。孙三周的汉字寓言,对中国的传统汉字进行寓言式演绎,读来别有一番情趣。林玉椿的《网络时代》把网络语言融入寓言,为寓言文学吹来一缕青春的气息。一些作者创作的手机寓言,不仅在篇幅上,而且在语言上,也都有别于传统的寓言。传统寓言大都以单篇为主,很少系列寓言。上世纪虽然有少量的系列寓言,但超过十篇的很少,单独成书的更少。到了21世纪,系列寓言的规模明显增大,数量明显增多,以获得2006年“冰心儿童***书奖”的《感动5-9岁儿童的365个寓言故事》为例,六个小动物作为六本寓言集的主角,贯穿全书,从而使这套丛书形成了一个人物互相联系、故事互相补充的有机整体。
英语寓言故事篇6
《伊索寓言》中出现的手法多样,结构简单,情节紧凑,语言精炼,寓意深刻。其有的教人不要骄傲,也有的说明做事要按规律、量力而行,还有的反映社会的黑暗。
而在这众多的故事当中,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的《野猪和狐狸》,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只野猪经常磨自己的长牙,狐狸见了问:“你现在又没有危险,为什么要费力气磨牙呢?”野猪听了,回答道:“如果等有危险的是后再磨,那就太迟了!”
读完后,我回味无穷,情不自禁的再读了几遍,阳光照进,缓缓地流动在这字里行间中。我忽然想到了这样一句话“胜利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是呀,野猪时时刻刻做好准备,这样,它便可以自信的面对危险。
英语寓言故事篇7
笔者近期观摩了译林版牛津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l The mouse and the lion中storytime板块的故事教学,从中获得了启发。本文将以此为例,探讨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英语故事教学。
一、趣味开篇,激发故事探究的欲望
故事前的导入是故事教学的开端,其目的是激活学生认知系统中与故事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产生强烈地探索欲望。导入时应淡化对词汇、句型和语法的铺垫,可采取围绕话题交谈,分析主人公,巧用结局,设置悬念等方式,创设与故事相关的情境。
本节课,在阅读故事前,教师首先呈现了lion和mouse的***片,让学生扮演lion或mouse进行30秒的Talk show,在表演前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语言支架“Hello,I'm Mr…I’m…I have…I can…I often…I like…”。Talk show活动激活了学生与两种动物相关的知识储备,让学生体会到故事角色在体形、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其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后,教师改变了讲述故事背景、时间、地点的传统做法,紧扣故事主题,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预测与联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形成阅读期待,产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师生对话如下:
T:What would happen if the mouse met the lion one day?
SI:Maybe the mouse ran to a hole.when the lion wanted to eat the mouse.
S2:Perhaps the lion ate the mouse.
S3:Perhaps they became friends and helped each other.
二、把握重点,整体建构故事的脉络
学生在对故事整体感知的过程中理清故事脉络,更容易建立语感。教师可以运用视频、***片、语言等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语言知识,把握故事大意,形成对故事的完整认识,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本节课,教师播放动画,整体呈现故事,让学生对读前预测进行验证,并简单概括故事大意,接着从故事大意到较为具体的故事情节。学生整体阅读故事并完成书中story time部分配套句子排序,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有些句子还不能完整地表述故事,句子之间缺乏联系。学生分析思考后又添加、修改了几个句子,使故事更加完整,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脉络。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明确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了解故事情节前后的联系,学生的英语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三、以问促思。细品故事文本的内容
故事文本的学习是故事教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问,帮助学生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理解故事语言,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推理细品故事,从而深化故事主题。
在本课中,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充分利用故事插***和录音,引导学生观察、理解文本的细节。在教学“The lion bit the net with his sharp teeth,but that did not help.”时,提出问题“Why didn’t the sharp teethhelp?”引发学生思考。学生思考后给出了很多精彩的答案:Perhapsthe lion was tired./Maybe his teethWas too big./Maybe his teeth isn’tsharp asthemouse./…
在教学“the mouse made a big hole in the net with his teeth.The lion got out.”时,提出了开放性问题:Suppose the mouse asked the lion a question:“Do you still think I’m small and weak?”学生在小组讨论后给出了富有创意的回答:You are so small but you are not weak./I still think you are small and weak,but youare helpful./…
这些启迪思维的开放性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使学生能从自己的视角个性化地解读文本,从而透彻全面地掌握故事的内涵。
在学习故事后,学生回答了教材中的问题,但教师并未止步于此,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分析再提问题。从回答问题走向提出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亲身经历尝试、质疑、顿悟、理解、归纳的思维过程,真正领悟了所学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是真正有效的。
四、自主感悟。深入理解故事的内涵
故事不仅有丰富优美的语言,还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在故事教学的过程中应运用教育机智,巧妙渗透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但在教学中,故事的寓意不能贴标签式的直接呈现,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思考和体会,这样发现的真理和知识才能印象深刻。学生在自主表达对故事内涵体会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逐步发展。
例如,教师在学生试***表达故事寓意后提出了三个问题:
1.If the hon did not let the mouse go,what would happen?
2.The lion is very strong,but why couldn’t he get out from the net?
3.The mouse is very sweak and small,but why did he belive he could help the lion?
学生展开讨论,从不同角度得出了跟所提问题相对应的故事寓意:
1.Goodness will have a good reward.
2.The strongest people also have weakness.
3.Always belive in yourself.
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设计,既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领悟寓意,情感目标水到渠成,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五、开展活动,灵活运用故事的语言
故事阅读后的环节,学生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语言输出。可以设计根据故事内容填空,小组合作表演、复述、拓展写作、续编或创编故事等活动,实现语言知识的内化。通过开展递进式的巩固操练活动,为学生提供用英语做事情的机会,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但并非教学活动越多越好,应考虑活动的质量。
英语寓言故事篇8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受民族迁徙、异域民族入侵、民族内部战争等因素的影响,语言被烙上了清晰的印痕。作为富含深层文化内涵的英语习语,更是深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在英国历史上,英法两个国家战争不断,其中以英法七年战争和英法百年战争最为着名,法国文化对英国文化影响很大,成为现代英语的三大来源之一。例如习语French leav(e不辞而别)、French frie(s炸薯条)、stew in one’s own juic(e自作自受)等。其中Frenchleave 指在 18 世纪的法国流行一种参加宴会的客人不向主人告辞而自行离去的习俗。而在法语中,也有“英国式告辞(不辞而别)”之说。这也是两国人相互调侃的方式之一。历史上罗马人曾经统治英国达四百年之久,古罗马文化对英国文化的影响烙印深刻。英语中受古罗马文化影响的习语俯拾皆是,像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历史上英国和荷兰为争夺海上的霸主地位,两个国家在短短 26 年(1652 年至 1678 年)中就进行了2 次战争,双方胜负各半。为了发泄对战争失败的不满,英国人喜欢把交战国的名称赋予某种贬义加以丑化。诸如习语I’m a Dutchman, if..(.如果我……,我就不是人)、beat the Dutc(h了不起)、Dutch uncl(e严厉训斥者)等都是英国人讽刺荷兰人粗鲁、莽撞无礼的最好例证。到近代,两次世界大战和一些地区的局部冲突,都对英语产生了影响。习语the fifth colum(n第五纵队)就产生于这一时期。1936 年 10 月,西班牙首都马整理德里受到德国******队和西班牙叛***的联合进攻,在进攻前的动员大会上,西班牙叛***将领Emilio Mola公开宣称,叛***和德国联***的四个纵队正在向马德里展开猛攻,并且他的第五纵队也已经在马德里城内展开活动。后来英语习语the fifthcolumn 专门用来指代被别国收买了而颠覆自己国家的叛徒或别国派入的间谍。
2 岛国地理环境中“海的文化”要素
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形成也有直接的影响。“特定文化的表达方式是由特定的地理环境造就的”。(王葆华,2010)英国岛国四面环海,英语习语的形成深受这种特殊的“海的文化”影响。大多数英国人以捕鱼为生,因此鱼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品。和鱼相关的习语在英语中俯拾皆是,像nEither fish nor fow(不伦不类)、The best fish swimnear the bottom(好货难求)、cool fis(h怪人)、fish in the air(缘木求鱼)、There are plenty more fish in the se(a天涯何处无芳草)等。长期海上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也反映在习语语言中,如know the rope(s掌握窍门)、cut and ru(n三十六计走为上)、take the wind out of someone’s sai(l先发制人)、sail under false colour(s假冒伪劣)等。其中 sail under falsecolours 指中世纪海盗猖獗期间,海盗船上常常悬挂假旗号,以便于接近其他船只而不引起对方的警惕。后来人们就用此习语指代“假装”或“冒充”的东西。此外,习语carry coals to Newcastl(e多此一举、画蛇添足)来历是指煤都纽卡斯尔的煤矿储量丰富,如果生意人想运送煤碳到这个城市的话,那肯定会血本无归。由于岛国上的可耕土地很少,所以英国人特别注重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中也留下了很多与之相关的习语。比如lose one’swoo(l大发雷霆),因为羊毛能给牧羊人带来客观经济效益,如果没有了羊毛,也就断了财路,人当然平静不了。再比如Much cry and little woo(l雷声大,雨点小),指的是羊叫起来声音很大,但产出的羊毛却很少。
3 风俗习惯的文化要素
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风俗习惯是“一个群体的习惯和准则的总和,群体人员的创造和遵循是其存在的前提基础”。(Worsley, 2008)身处在特定的社会风气和传统习惯的氛围之中,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但受到影响,语言也必然会体现出这些影响。例如习语let one’s hair down(身心轻松)就是英国早期习俗的体现。古时英国的妇女不论地位高低,在任何场合都把自己的头发梳洗得整整齐齐,但是当她们回到家中独自一人时,为了身心的放松,就把头发披散下来,习语“身心放松”的含义由此产生。另一个例子是来源于中世纪的英国生活习俗,在餐桌中间往往放置的是盐器,宾主落座时,盐器上首坐的是贵宾,而下首坐的是一般客人或随从,习语above the sa(lt德高望重的地位)和below the sa(lt无足轻重的地位)由此产生。面包、牛奶、黄油和奶酪是英国人日常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习语中也体现出了这些食品的重要地位,如bread and butter(生计之需)、bread and chees(e日常食品)、take the bread outof someone’s mou(th抢某人的饭碗)、like a hot knife throughbutte(r易如反掌)、cry over spilt mil(k覆水难收)、half a loaf isbetter than no brea(d聊胜于无)等。
4 的要素影响
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就是,它渗透到人类的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和语言交际体系中。早在公元 3 世纪初,英国就设立了基督教教会,因此大多数英国人信仰基督教,相信上帝。祈求上帝保佑时,英国人会用手指在胸前划十字,口中说God bless me ;骂人时说God damn you ;不愿意某事发生时说God forbid ;人死了说depart to God。在信徒的眼中,上帝无所不能,一切万物、包括人类在上帝面前都微不足道。习语Man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充分体现了这种思想。直接来自《圣经》中的故事和比喻的习语也有很多,如来自《旧约·但以理书》第五章的习语handwriting on the wal(l不祥之兆)说的是巴比伦王伯沙撒(Belshazzar)继承了父亲的王位后穷奢极欲、荒***无度。一日,他邀大臣一千多人在宫中狂饮,许多金银器皿被拿出来待客,席间宫墙上突然有一手伸出来并写下三个神秘的词,大家看后无人能解,于是赶紧把先知但以请来来解字。但以解释说 :你的统治地位已结束,你的国度将倾裂。果然,当夜伯沙撒就遇刺身亡。类似来自《圣经》的习语还有很多,如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巧妇难为无米之炊)、at the eleventh hou(r关键时刻)、theparting of the way(s紧要关头)、in sackcloth and ashe(s悲痛忏悔)等。
5 神话寓言的要素影响
世界文化不仅相通,而且相互影响。“英语的发展史是外来词汇的变异积累过程,也是受民族的文学作品逐渐浸润、融合、变异的进化过程。”(HerrnstEin, 2009)民族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在语言的发展变化过程中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希腊罗马神话和伊索寓言是影响英语习语的两大主要文化要素。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希腊神话的最大特点是“兼具人之外形和情感的神令自然人悟其之渺小”。(Turner,2009)古罗马神话是由古希腊神话发展变化而来,到公元前的最后 3 个世纪,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奥维德(Ovid)把希腊神话的内容移植到罗马神话中,把希腊神话里的人物名称换成罗马使用的拉丁文名称,创作出希腊—罗马神话的结合体。英语习语中有许多就是直接来自这种结合体。例如under theros(e严守秘密)这个习语指的是一天,爱与美之女神维纳斯(Venus)在不惑之年还背着丈夫、儿子与 情人偷偷幽会,不料刚好被沉默之神哈坡克拉提斯(Harpocrates)无意中撞见。维纳斯的儿子丘比特(Cupid)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气愤,但又怕此事传出去后对父亲和自己不利,苦思良久后心生一计,他摘下一朵美丽的玫瑰花送给哈坡克拉提斯,肯求他不要把这件事声张出去,沉默之神对丘比特发誓会严守秘密。还有类似的习语如the web ofPenelop(e永远完不成的任务)、sword of Damocle(s随时到来的危险)、Pandora’s Bo(x万恶之源)、apple of discor(d争斗起因)、Achilles’hee(l致命弱点)等都来自希腊罗马神话。寓言是习语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寓言在流传的过程中被浓缩并升华为习语”。英语习语的重要来源是《伊索寓言》,如习语dog in the mange(r损人不利己)讲的是有一只愚笨之极狗,由于它自己不能吃马槽里的干草,便向正在津津有味吃草的马嚎叫,也不让马吃草的故事。类似的习语还有sour grape(s酸葡萄)、cry wol(f虚张声势)、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伪装友善的敌人)、nourish a viperin one’s bosom(养奸护恶)等。
6 文学作品的文化要素
出自文学巨匠笔下精彩的故事情节、富有教益的哲理和涵义深刻的词句常常成为习语的另一个重要的素材来源。文学语言对习语的来源贡献在于以下四个方面“精彩词句、故事情节、鲜明人物和历史习语”。(徐振忠,2010)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公认的对英语习语贡献最多的来源之一。莎士比亚作品的习语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种来自剧作的故事情节 ;一种来自作品的词句。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情节生动,剧中内容常常被引申成为习语。如hoist by one’s own petar(d害人反害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出自《哈姆雷特》[3 幕、4 场 ],早期的炸药箱被称作petard,战争是用于炸开敌人坚固的城池。但由于当时的爆破技术还很不成熟,引爆人点燃炸药后还没等自己撤离,炸药就爆炸了,结果当然是引爆人与敌人同归于尽了。类似的习语还有one’s pound offles(h合法但不合理的要求)、a horse of a different colou(r另外一回事 ;截然不同)等。莎士比亚作品语言简洁优美、寓意深刻,许多习语就是直接来自作品的词句。如bay atthe moo(n空嚷、徒劳)在《裘里斯 · 凯撒》第四幕第三场里的原文是 :I had rather be a dog, and bay the moon。原文中bay 被用作及物动词,而现代英语倾向于用作不及物动词,因此加了介词at。类似的习语还有flutter the dovecotes(闹得鸡犬不宁)《[柯里奥拉纳斯》]、paint the lil(y多此一举)《[约翰王》]、the world is someone’s oyste(r随心所欲)《[温莎的娘儿们》]、thereby hangs a tal(e说来话长)《[驯悍记》]等。英国文坛还有其他许多对世界文学有较大影响的文学巨匠,如乔叟、米尔顿、柯勒律治、拜伦、狄更斯等。他们的作品也对英语习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习语albatross round soneone’s nec(k提醒某人不犯错误之物)出自柯勒律治的长诗《老水手之歌》。信天翁是一种海鸟,可以在睡觉时翅膀不煽动并浮在空中,据说随便杀死信天翁会招致厄运。柯勒律治的诗歌中讲述了一位水手由于自己的大意,射杀了一只信天翁,结果在航行途中他麻烦不断,还差点丧命。后来他才悟出个中的缘由,上岸后他把那只信天翁的尸体挂在脖子上,以表达自己示忏悔的心情。来自文学作品的习语还有all hell breaks loose(闹翻天)(米尔顿,《失乐园》)、at sixs and seven(s杂乱无章)(乔叟,《特洛莱斯和克丽西德》)、mind one’s ey(e小心谨慎()狄更斯,《巴纳比·拉奇》)等。
英语寓言故事篇9
关键词: 汉英动物词汇 寓意 翻译方法
一、动物词汇寓意的产生
所谓动物词汇,是表示动物的单词和包括这些单词的短语及其他成语(Brewer:1870),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动物词汇。动物词汇的产生源于人类和动物的密切关系,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动物词汇已逐渐形成了其固有的内涵和寓意,并为人们所接受。
从进化的历史看,各类动物都比人类出现得早,人类是动物进化的最高级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动物就不可能有人类。同时,由古代类人猿进化成人类以后,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动物有关,离开了动物,人类就无法很好地生存。动物和人类的亲密关系在各民族的***腾文化中可见一斑。***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其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腾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世界上所有民族都有自己的***腾,其中绝大部分是动物。中国从原始的氏族社会开始就有***腾文化,比如汉民族的龙便是很好的***腾崇拜的代表。人类和动物的关系极为密切,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富有特定寓意的动物词汇,然而由于各国气候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等不同,不同文化的动物所代表的具体寓意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在翻译相关动物词汇时,必须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本文拟从汉英文化中动物的寓意入手,探讨汉英动物词汇的翻译方法。
二、汉英动物词汇的寓意
1.相同动物相同寓意——对等
在中西方文化中一部分动物的寓意是基本相同的。因为同种动物的自然特性并不会因地域而发生改变,所以一些动物在不同文化中拥有完全相同或相似的寓意。例如,狐狸因其诡异狡诈的性格特征,都被用来比喻具有奸猾性格的人,像狐狸一样狡猾可以翻译成“as sly as a fox”;猴子在两种文化中都有调皮的特性,所以“拿别人当猴耍”可以翻译成“make a monkey out of somebody”;云雀都有快乐活泼的意思,因此“像百灵鸟一样快乐”就有与其完全对应的英文表达“as happy as a lark”。
此外,汉语的“鸽子”和英语中的dove都象征着和平;“蛇”(snake,viper)都用来形容心肠狠毒的人;“天鹅”(swan)都是“高贵”和“优雅”的象征;“蜜蜂”(bee)往往和“辛勤、忙碌”联系在一起;而“驴”(ass)都很“蠢”。
2.相同动物相反寓意——对立
由于生活环境、历史传统、、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中有一部分动物拥有完全对立的寓意,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龙和狗。
华夏民族一直以自己是“龙”的传人为傲,“龙”(dragon)是汉民族的***腾,在汉文化中是“权力”和“吉祥”的象征。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龙”却是长着翅膀,嘴里喷火,性情凶残的怪兽,是“邪恶”的象征。因此汉语中的一些表达如“望子成龙”绝不能翻译成“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a dragon”,而应译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而“亚洲四小龙”翻译成英语应该是“four small tigers of Asia”。
在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汇和表达往往带有贬义色彩,如: “走狗” 、“落水狗”、 “狐朋狗友” 、“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拿耗子”、“狗眼看人”、“狗尾续貂”等。而“狗”在西方文化中是人类忠实的伙伴,表示“友谊”,很多与“狗”有关的词汇都带有明显的褒义色彩,如“an old dog”(行家里手)、“a clever dog”(聪明伶俐的小孩)、“a lucky dog”(幸运儿)、“a jolly dog”(快活的人)、“a top dog”(优胜者,头头)等。
另外,以下这些动物在汉英文化中的寓意也是对立的:
猫头鹰(owl)汉——厄运的征兆;英——智慧的象征
海燕(petrel)汉——拼搏精神的象征;英——灾难的征兆
蝙蝠(bat)汉——幸福吉祥的象征;英——丑陋罪恶的象征
3.不同动物相同寓意——错位
在汉英动物词汇中另有一部分不同的动物却拥有相同的寓意。比如,古代的中国人用牛耕地,而英国人用马,这种耕作方式的不同使得不同的动物“牛”和“马”有了寓意上的重合。因此汉语中的“壮如牛”翻译成英语是“as strong as horse”;汉语的“吹牛”在英语中与之对应的表达是“talk horse”。“虎”在中国人心中有着百兽之王的地位,武松打虎的故事至今为中国人津津乐道,更有不少中国人以虎为名,取其威猛之意;而欧美人心目中的百兽之王却是狮子,从《狮子王》这样的动画片可见一斑。因此中国人眼中的虎和西方人眼中的狮就有了寓意的重合。汉语中的“拦路虎”翻译成英语是“lion in the way”,“虎穴”是“lion’s den”,“虎口”则是“lion’s mouth”。此外汉语中的“鼠”和英语中的“兔”都有胆小的特质,故而汉语中的“胆小如鼠”翻译成英语却是“as timid as a hare/rabbit”。
4.一方动物寓意的缺失——空缺
在汉英两种文化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部分动物在汉语中有特定寓意,而在英语中却没有,反之亦然。例如:在汉文化中“狼烟”指代“报警的烽火”,“鹤”是长寿的象征,鸳鸯(mandarin duck)指情侣,而这些动物在西方文化中却没有产生相同的联想,导致了它们在英语中寓意缺失的现象。
同样,英语中goat(山羊)有“好色之徒”的意思,white elephant(白象)指代华而不实的东西,rain cats and dogs是“下倾盆大雨”的意思,如果翻译成“下猫和狗”就会闹出笑话。
三、翻译方法
1.翻译的目的及其影响因素
“翻译工作的目的和特点,是思想文化交流。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或社团之间希望互相理解互相学习的愿望,产生了互译精神产品的要求”(樊清华,2007)。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转换过程,而且是反映不同社会特征的文化转换过程。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能以自己熟悉的语言了解原文意义,并且产生和原文同等效果的影响力,使异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一样的信息和感受。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que Nide)认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Nide,1998)。翻译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语言的文化信息,它作为信息的语际转换过程,是语际间进行文化交流的活动,是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然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汉英动物词汇的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动物在各自文化中包含的寓意。
2.翻译方法
(1)对等——直接翻译
对于汉英文化中相同动物拥有相同寓意的情况,可以采用直接翻译的方法。例如:汉语中“披着羊皮的狼”就可以用英语中固有的短语“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来翻译,比喻看似温顺实则凶恶的人;中国人在形容人一个人不灵活时常称其“笨得像鸭子”,翻译成英语就可以是“as clumsy as a duck”;又如前文提到的天鹅(swan)在汉英文化中都有“高贵优雅”的象征寓意,因此像天鹅一样优雅可以直接翻译成“as graceful as a swan”。
(2)对立、错位——替换法
对于汉英文化中相同动物拥有相反寓意或不同动物拥有相同寓意的情况,即寓意对立或错位的情况,可以采用替换的翻译方法,即用英语中具有相同或相近寓意的动物词汇来代替汉语中的动物词汇。如:
牛饮——drink like a fish
虎口——lion’s mouth
拦路虎——lion in the way
落汤鸡——A drowned rat.
虎口拔牙——Beard the lion
害群之马——black sheep
杀鸡取卵——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力大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
热锅上的蚂蚁——like a cat on a hot tin roof
(3)空缺——意译法、注释法
对于汉英文化中存在的动物寓意缺失的情况,可以采用意译法或注释法,比如:汉语中的“猫哭耗子”在英文中可以译成“To shed crocodile tears”(鳄鱼流泪)。还可以用注释的方法翻译成:sb.pretend to be sad about sth,but they are not really sad at all.
动物词汇是语言中的独特组成部分,而不同文化在地域历史、、生活习惯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得差异给动物词汇的翻译带来了困难。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语言都能反映特定的文化内容,所以了解动物词汇在不同文化中的内在寓意对准确的翻译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对这样的文化差异没有足够的认识,就无法正确传达出原文的内容和神韵。本文比较分析了动物词汇在汉英两种文化中的不同寓意,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中相关动物词汇的翻译方法。对于汉英文化中相同动物拥有相同寓意的情况,可以采用直接翻译的方法,对于汉英文化中相同动物拥有相反寓意或不同动物拥有相同寓意的情况,可以采用替换的翻译方法,而对于汉英文化中存在的动物寓意缺失的情况,可以采用意译法或注释法。
参考文献:
[1]Brewer’s Dictionary of Phrase and Fable.London:Cassell Publishers Ltd,1990.
[2]Nida Eugene 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8:59.
[3]樊清华.英语中动物词汇的翻译及运用[J].教学与管理,2007.6.
[4] 吴友富.英语动物词汇用法词典[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英语寓言故事篇10
【关键词】文学阅读 任务型 语言运用能力 文学修养 高中英语
【中***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096-02
近几年,各地高考英语卷在试题的选材上力求内容新颖、题材广泛、体现时代要求,文学名著所占比例日益凸显。现***正式提出“研究提出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实施办法”这一改革信号,意味着高中阶段部分英语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可提前通过英语高考。如何满足这类学生的英语学习需要,笔者认为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诸多因素影响着英语文学阅读教学,如阅读材料的限制、教师教学理念的偏颇、师生文学素养薄弱等。笔者曾开设了一堂高中英语文学作品的任务型欣赏阅读教学观摩课,开课主题为北师大版模块一Literature Spot部分的A Christmas Carol一课。在此,把该课教学设计与同行分享,供同行参考。
一 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
设计主题: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模块一 Literature Spot:A Christmas Carol。
指导依据说明:高中生的文学阅读课重在文本阅读和理解,使学生在亲近文本的过程中,构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才能产生习得。理想的输入应具备四个特点:可理解性,既有趣又有关联,非语法程序安排和足够的量。文学作品编排能为学生提供理想输入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大量的阅读输入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作品梗概,甚至与同学合作,改编阅读过的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编演中,升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他们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和文学修养。
教学内容分析:Literature Spot这一部分是北师大版教材的精华部分,从选材到练习编排,处处体现着编者的用心良苦和学术高度。因此,开发Literature Spot能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价值。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是高一新生,英语语言的各方面能力都有局限,这节课主要是汇报学习成果。因此,学生在课前做足了功课(阅读课文、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写剧本、排练等),但在戏剧的编排和表演方面,教师还是给予了一定的指导。
教学目标分析:(1)分析并弄清小说人物关系;(2)读懂小说的情节;(3)综合各种信息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故事的寓意);(4)紧扣文本中对事物的描述及对人物的心理、动作描写来分析和探讨小说的主题,体会作者的典型写作风格,从而理解语言隐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5)有信心面对有一定长度和难度的文章,包容阅读中不影响理解的新单词;(6)能够和乐于与学习伙伴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分析并弄清小说人物关系,读懂小说的情节,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故事的寓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引感共鸣。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Section 1. Introduce the background.
Introduce the author―Charles Dickens.
Introduce London in Dickens’ Time.
〖设计意***〗课前布置任务、小组合作探究、收集相关信息、课堂汇报展示、分享探究成果,以此激活、补充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小说内容。
步骤2:Enjoy the short play A Christmas Carol performed by students.
〖设计意***〗学生只有在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特征了解后才能改编文学作品并进行表演。这一过程可以升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修养。
步骤3:Analyze the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and discuss some questions.
10名参加短剧表演的演员再次回到“舞台”上。“台下”学生共分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2个任务角色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如该角色进行哪些活动,与主人公是何种关系,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角色表演是否到位。)
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位代表做汇报,其余组员和演员本人可以发表不同看法。
主持人提问:(1)What’s the moral of this story? Do you agree with it ?(2)Should the rich give a hand to the poor?(3)Is Scrooge willing to help the poor from the bottom of his heart? Why?
……
〖设计意***〗检测学生是否真正读懂故事情节,弄清故事人物关系,理解故事的深刻内涵。
让学生探讨故事寓意的同时引导学生联想现实生活中的类似情况,深刻体会作者所要反映的社会矛盾,所要倡导的慈爱精神,促使学生实现对小说文本的深刻理解,达到真正欣赏文学的目的。
在讨论时,学生参考书本第30页的交际功能表agreeing and disagreeing,给予学生真实的情景进行交际。
步骤4:Introduce the other novels about Christmas written by Dick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