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天气的词语10篇

描写天气的词语篇1

1、云淡风轻:微风轻拂,浮云淡薄。形容天气晴好。亦作“风轻云淡”。

2、雪窖冰天:窖:收藏东西的地洞。到处是冰和雪。形容天气寒冷,也指严寒地区。

3、日丽风清:阳光明丽,清风送爽。形容天气晴和。

4、知地知天:地:地形:天:天气。了解地形,了解气候。

5、和风丽日:谓天气温暖而晴朗。

6、碧空万里:万里:指面积大,距离长。形容天气晴朗。

7、焦金流石:金属烧焦,石头熔化。形容天气干旱酷热。

8、虹销雨霁:虹:彩虹;销:同“消”,消失;霁:本指雨止,也引申为天气放睛。彩虹消失,雨后天睛。

9、惨雨酸风:犹言凄风苦雨。指令人伤感的天气。亦以喻不安定的局势。

10、人间重晚晴:原指人们珍视晚晴天气,后多用以比喻社会上尊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11、飘风苦雨:形容天气恶劣。

12、滴水成冰:水滴下去就结成冰。形容天气十分寒冷。

13、日丽风和: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

14、流金铄石:形容天气酷热,好象金石都快要熔化。

15、秋高气和:形容秋空高朗、天气晴和。

16、风轻云淡:微风轻拂,浮云淡薄。形容天气晴好。亦作“风轻云净”、“云淡风轻”。

17、薄暮冥冥:薄暮:傍晚;冥冥:天昏地暗。傍晚时天气昏暗。

18、五黄六月:指阴历五、六月间天气最炎热的时候。

19、焦沙烂石:将沙烧焦,石烧烂。形容天气非常酷热。

20、风雨交加:大风暴雨一齐袭来。形容天气十分恶劣。

21、雪虐风饕:虐:暴虐;饕:贪残。()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22、折胶堕指:极言天气寒冷。

23、寒风侵肌:形容天气寒冷。

24、十冬腊月:指阴历十月、十一、十二月天气寒冷的季节。

25、冰雪严寒:严寒:极度寒冷。冰天雪地,天气寒冷。

26、焦金烁石:使金石熔化枯焦。形容天气酷热。

27、云迷雾锁:形容天气昏暗,气氛阴森。

28、雨僝云僽:谓不好的天气把人折磨。

29、碧空如洗:碧空:浅蓝色的天空。蓝色的天空明净得像洗过一样。形容天气晴朗。

30、万里无云:湛湛蓝天,没有一丝云彩。形容天气晴朗。

31、天寒地冻:形容天气极为寒冷。

32、铄石流金:高温熔化金石。形容天气酷热。

33、凄风苦雨:凄风:寒冷的风;苦雨:久下成灾的雨。形容天气恶劣。后用来比喻境遇悲惨凄凉。

34、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35、苦雨凄风:形容天气恶劣。比喻情景凄苦悲凉。

36、皓月千里:范围极为广阔的千山万水都处于皎洁的月光照射之下。形容月光皎洁,天气暗和。

37、风轻云净:微风轻拂,浮云淡薄。形容天气晴好。同“风轻云淡”。

描写天气的词语篇2

1.表示“看”的字词:瞥、瞅、望、瞄、瞪、盯、观察、凝视、注视、看望、探望、瞻仰、扫视、环视、仰望、俯视、鸟瞰、俯瞰、远望、眺望、了望2.表示“说”的字词:讲、曰、讨论、议论、谈论、交流、交谈3.表示“叫”的字词:嚷、吼、嚎、啼、鸣、嘶、嘶叫、嚎叫、叫嚷4.表示“第一”的字词:首、元、甲、子、首先、冠***、魁首、、名列前茅5.象声词(表示声音的):吱呀、喀嚓、扑哧、哗啦、沙沙、咕咚、叮当、咕噜、嗖嗖、唧唧喳喳、叽叽喳喳、轰轰隆隆、叮叮当当、叮叮咚咚、哗哗啦啦6.表示春的成语:鸟语花香、春暖花开、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春风轻拂、春光明媚7.表示夏的成语:烈日当空、暑气逼人、大汗淋漓、挥汗如雨、乌云翻滚、热不可耐8.表示秋的成语:秋高气爽、五谷丰登、万花凋谢、天高云淡、落叶沙沙、中秋月圆9.表示冬的成语:三九严寒、天寒地冻、雪花飞舞、寒冬腊月、千里冰封、滴水成冰10.带有人体器官或部位名称的词语:头重脚轻、指手画脚、愁眉苦脸、心明眼亮、目瞪口呆、张口结舌、交头接耳、面黄肌瘦、眼明手快、眼高手低、昂首挺胸、心灵手巧、摩拳擦掌、摩肩接踵11.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鼠目寸光、谈虎色变、兔死狐悲、龙马精神、杯弓蛇影、马到成功、与虎谋皮、亡羊补牢、雄狮猛虎、鹤立鸡群、狗急跳墙、叶公好龙、声名狼籍、狐假虎威、画蛇添足、九牛一毛、鸡犬不宁、一箭双雕、惊弓之鸟、胆小如鼠、打草惊蛇、鸡飞蛋打、指鹿为马、顺手牵羊、对牛弹琴、鸟语花香、虎背熊腰、杀鸡儆猴、莺歌燕舞、鸦雀无声、鱼目混珠、鱼龙混杂、龙争虎斗、出生牛犊、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狗尾续貂、爱屋及乌、螳臂当车、蛛丝马迹、投鼠忌器、门口罗雀、管中窥豹(带有“马”的词语: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龙马精神、马失前蹄、指鹿为马、一马当先)(带有“鸡”的词语:闻鸡起舞、雄鸡报晓、鹤立鸡群、杀鸡取卵、鸡犬不宁、鸡飞蛋打、鸡毛蒜皮)(带有“牛”的成语:小试牛刀、九牛一毛、牛头马面、牛鬼蛇神、牛马不如、牛角挂书、牛毛细雨、如牛负重、风马牛不相及、初生牛犊不怕虎、九牛二虎之力)12.数字开头的成语:一诺千金、一鸣惊人、一马当先、一触即发、一气呵成、一丝不苟、一言九鼎、一日三秋、一落千丈、一字千金、一本万利、一手遮天、一文不值、一贫如洗、一身是胆、一毛不拔二三其德、两面三刀、两肋插刀、两败俱伤、两情相悦、两袖清风、两全其美、三生有幸、三思而行、三令五申、三头六臂、三更半夜、三顾茅庐、四面楚歌、四面八方、四海为家、四通八达、四平八稳、四分五裂、五大三粗、五光十色、五花八门、五体投地、五谷丰登、五彩缤纷、五湖四海、六神无主、六根清净、六道轮回、六亲不认、七零八落、七嘴八舌、七高八低、七窍生烟、七上八下、七折八扣、七拼八凑、八面玲珑、八面威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九霄云外、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九鼎一丝、九牛二虎之力、十指连心、十面埋伏、十字街头、十全十美、十年寒窗、十万火急、十拿九稳、百年大计、百花齐放、百思不解、百家争鸣、百感交集、百读不厌、百川归海、千方百计、千***万马、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秋万代、千真万确、千里鹅毛、万无一失、万众一心、万事大吉、万人空巷、万家灯火、万象更新、万人瞩目13.带有颜色的词语:桃红柳绿、万紫千红、青红皂白、黑白分明、绿意盎然、绿树成阴、素车白马、万古长青、漆黑一团、灯红酒绿、面红耳赤、青山绿水、白纸黑字、青黄不接金灿灿、黄澄澄、绿莹莹、红彤彤、红艳艳、红通通、白茫茫、黑乎乎、黑压压鹅黄、***白、湖蓝、枣红、雪白、火红、梨黄、孔雀蓝、柠檬黄、象牙白、苹果绿14.表示颜色多的成语:五彩缤纷、五光十色、万紫千红、绚丽多彩、色彩斑斓15.表示形态多的成语:千姿百态、千姿万状、姿态万千、形态多样、形态不一16.表示数量多的成语:不胜枚举、数不胜数、不可胜数、数以万计、不计其数、成千上万、成群结队、人山人海、排山倒海、琳琅满目、车水马龙、铺天盖地、满山遍野17.表示变化快的成语:变化多端、变幻莫测、千变万化、瞬息万变18.表示速度快的成语:一泻千里、一目十行、快如闪电、移步换影、健步如飞、19.表示时间快的成语: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星转斗移、流星赶月20.表示“慢”的词:慢慢、缓缓、冉冉、徐徐、缓慢21.表示时间极短的词语:一眨眼、一瞬间、刹那间、顷刻间、霎时间、时而、须臾、22.表示“死”的词语:去世、已故、牺牲、阵亡、逝世、与世长辞、为国捐躯、驾崩23.表示“想”的词语:苦思冥想、静思默想、绞尽脑汁24.表示人物品质的:拾金不昧、舍己为人、视死如归、坚贞不屈、不屈不挠25.表示人物外貌的:身材魁梧、亭亭玉立、老态龙钟、西装革履、婀娜多姿、26.表示人物动作的:洗耳恭听、昂首阔步、拳打脚踢、交头接耳、左顾右盼27.表示人物神态的:扬眉吐气、怒目而视、火眼金睛、面红耳赤、热泪盈眶(表示“哭”的词语:泪流满面、泪如雨下、泪眼汪汪、泪如泉涌、嚎啕大哭)(表示“笑”的词语:喜笑颜开、眉开眼笑、哈哈大笑、嫣然一笑、微微一笑)28表示“人物心情”的成语:忐忑不安、惊慌失措、闷闷不乐、激动人心、焦急万分、(表示喜悦的:笑容可掬、微微一笑、开怀大笑、喜出望外、乐不可支)(表示愤怒的:火冒三丈、怒发冲冠、勃然大怒、怒气冲冲、咬牙切齿)(表示憎恶的:可憎可恶、十分可恶、深恶痛绝、疾恶如仇、恨之入骨)(表示悲哀的:伤心落泪、欲哭无泪、失声痛哭、泣不成声、潸然泪下)(表示忧愁的:无精打采、顾虑重重、忧愁不安、愁眉苦脸、闷闷不乐)(表示激动的:激动不已、激动人心、百感交集、激动万分、感慨万分)(表示舒畅的:舒舒服服、高枕无忧、无忧无虑、悠然自得、心旷神怡)(表示着急的:迫不及待、急急忙忙、急不可待、操之过急、焦急万分)(表示愧疚的:追悔莫及、悔恨交加、于心不安、深感内疚、羞愧难言)(表示失望的:心灰意冷、大失所望、灰心丧气、毫无希望、黯然神伤)(表示害怕的:惊弓之鸟、提心吊胆、惊惶失措、惊恐万状、惶惶不安)29.上行下效:深入浅出、借尸还魂、买空卖空、内忧外患、前呼后拥、异口同声、声东击西:三长两短、凶多吉少、不进则退、大同小异、大公无私、承上启下、天长日久:天崩地裂、天老地荒、理直气壮、云开日出粗细各异:长短不同、黑白相间、表里如一是非曲直:喜怒哀乐、安危冷暖、生死存亡30.月光似水:茫雾似轻、枫叶似火、骄阳似火、秋月似钩日月如梭:雪花如席、雪飘如絮、细雨如烟、星月如钩、碧空如洗、暴雨如注、吉祥如意、视死如归、挥金如土、疾走如飞、一见如故、和好如初、心急如焚31.山清水秀:早出晚归、眉清目秀、月圆花好、李白桃红、心直口快、水落石出、水滴石穿、月白风清、字正腔圆、口蜜腹剑、雨打风吹、虎啸龙吟、龙争虎斗、走马观花:废寝忘食、张灯结彩、招兵买马、争分夺秒、坐井观天、思前顾后、投桃报李、行云流水、乘热打铁、生离死别、舍近求远、返老还童、打草惊蛇、32.ABAC:载歌载舞、难舍难分、能屈能伸、蹑手蹑脚、有始有终、若即若离、古色古香、无影无踪、无牵无挂、无边无际、无情无义、无忧无虑、无缘无故、无穷无尽不干不净、不清不楚、不明不白、不闻不问、不伦不类、不吵不闹、不理不睬自言自语、自说自话、自吹自擂、自私自利、自高自大、自暴自弃、自给自足时隐时现、时高时低、时明时暗、时上时下、半信半疑、半明半昧、半梦半醒、半推半就、33.AABB:摇摇摆摆、恍恍惚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干干净净、飘飘洒洒、顺顺利利、34.ABAB:(动作)整理整理、打扫打扫、清扫清扫、舒活舒活、清理清理、忽闪忽闪(颜色)雪白雪白、碧绿碧绿、金黄金黄、乌黑乌黑、瓦蓝瓦蓝35.AABC:闪闪发光、窃窃私语、津津乐道、欣欣向荣、栩栩如生、滔滔不绝、翩翩起舞36.ABCC:神采奕奕、星光熠熠、小心翼翼、炊烟袅袅、白雪皑皑、烈日灼灼、赤日炎炎绿浪滚滚、波浪滚滚、云浪滚滚、麦浪滚滚、热浪滚滚、江水滚滚、车轮滚滚果实累累、秋实累累、硕果累累、果实累累、尸骨累累、弹孔累累、白骨累累生气勃勃、生机勃勃、生气勃勃、朝气勃勃、兴致勃勃、雄心勃勃、野心勃勃37.千辛万苦:千***万马、千言万语、千变万化、千山万水、千秋万代、千丝万缕千奇百怪:千锤百炼、千方百计、千疮百孔、千姿百态前因后果:前呼后拥、前思后想、前赴后继、前仰后合、前倨后恭天经地义:天罗地网、天昏地暗、天诛地灭、天南地北、天荒地老有眼无珠:有气无力、有始无终、有备无患、有恃无恐、有勇无谋、有名无实东倒西歪:东张西望、东奔西走、东拉西扯、东拼西凑、东邻西舍、东鳞西爪38.表示形势紧急的成语:迫在眉睫、千钧一发、燃眉之急、十万火急39.表示声音极响的词语:震耳欲聋、惊天动地、震天动地、响彻云霄40.表示“团结一致”的四字词: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同心同德、万众一心41.表示“钻研精神”的四字词:废寝忘食、刻苦钻研、争分夺秒、精益求精42.表示思想集中的四字词:专心致志、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一心一意43.描写课堂上讨论场面的四字词: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七嘴八舌、争论不休44.描写场面热闹的成语: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人声鼎沸、摩肩接踵、热闹非凡45.描写体育运动比赛场面的四字词:生龙活虎、人流如潮、振奋人心、异常激烈46.描写洁白纯洁的成语:洁白无瑕、白璧无瑕、冰清玉洁、洁白如玉47.表示“诚信”的成语:言而有信、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信守诺言48.表示“做事果断”的四字词:毅然决然、当机立断、雷厉风行49.表示“从没有过的”词语:前所未有、空前绝后、、史无前例50.表示“做事犹豫”的四字词:犹豫不决、出尔反尔、优柔寡断、狐疑不决51.形容“气势雄伟”的四字词:浩浩荡荡、气势磅礴、气势恢弘、气势非凡52.形容“植物长势很好”的四字词:枝繁叶茂、绿树成阴、绿阴如盖53.表示“有名”的词语:闻名于世、举世闻名、闻名天下、大名鼎鼎、人尽皆知54.表示与“足”有关的词语:手足无措、手忙脚乱、手舞足蹈、足下生辉55.表示“赞扬”的词语:赞不绝口、赞叹不已、连连称赞、叹为观止、交口称赞56.表示“豪言壮语”的词语:慷慨激昂、壮志凌云、铿锵有力、语气坚定57.描写波浪巨大的词语:汹涌澎湃、波涛汹涌、白浪滔天、惊涛骇浪、浪花飞溅58.描写湖面平静的词语:风平浪静、水平如镜、波光粼粼、微波粼粼、碧波荡漾59.描写自然景物的词语:旭日东升、绵绵细雨、桃红柳绿、艳阳高照60.描写“山岳”的词语:山河壮丽、高山峻岭、危峰兀立、连绵不断、高低起伏61.描写“瀑布”的词语:飞流直下、一泻千里、万丈瀑布、水帘悬挂62.描写“晨”的词语:雄鸡报晓、红日东升、朝霞辉映、金光万道63.描写“午”的词语:中午时分、丽日当空、艳阳高照、当午日明64.描写“暮”的词语:暮色苍茫、夕阳西下、天色模糊、晚风习习、华灯初上65.描写“夜”的词语:月明星稀、灯火通明、漫漫长夜、万家灯火、夜幕降临66.描写“大雨”的词语:狂风暴雨、倾盆大雨、瓢泼大雨、大雨淋漓、暴风骤雨描写“雨”的词语:秋雨绵绵、绵绵细雨、细雨如烟、淅淅沥沥、暴雨如注67.表示“天气晴朗”的词语:风和日丽、天高云淡、万里无云、秋高气爽、艳阳高照68.描写“雪”的词语:纷纷扬扬、粉妆玉砌、银妆素裹、白雪皑皑、冰雪消融带有“雪”字的词语:冰天雪地、白雪皑皑、雪花飞舞、大雪封门、雪中送炭69.描写“风”的词语:和风拂面、风狂雨猛、秋风凉爽、北风呼啸、轻风徐徐70.描写“日寇罪行”的词语:令人发指、丧失人性、灭绝人性、毛骨悚然??

描写天气的词语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学***验,总结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

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引导学生写出形容四季的词语,并和同学交流;练习用所学方法理解词语“憧憬”“忐忑不安”,说出理解词语的方法。

3.通过“书写提示”的学习,学会使用钢笔写字,注意执笔姿势和坐姿,书写时注意横平竖直,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4.借助拼音诵读,体会关于秋天的成语,帮助小学生积累与秋天有关的词语。

【教学重点】交流和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运用积累的方法理解词语;注意钢笔字书写的握笔姿势和坐姿,练习写好横画和竖画;积累描写四季的词语。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学习“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1)读书的时候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你会怎样做?(我会查字典、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

(2)分小组完成下面的活动,看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方法多。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

2.我学习,我运用。

(1)查字典理解词语: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即直接利用字典这一工具书查找词语的意思。

(2)

(3)

(4-6)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如果是一个句子中的词语,应该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来理解,联系上下文找出其正确解释。也就是读书时要瞻前顾后,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解释要解释的词语或句子。

(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有些词语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应借助生活经验理解。

(4)换词法理解词语:有些词语,我们可以用具体可感的词语进行替换,从而大体明白词语的含义。汉语中的词汇是非常丰富的,有些词可以用意思相近的词语来代替;有些词则可以用意思相反的词来进行对比理解。如“蜻蜓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这句中的“复杂”可以用“不简单”来代替。

(5)拆拼法理解词语:词语一般是由几个字组合而成的,我们可以先把词拆开理解,再把意思合起来就可以组合出词语的含义。

(6)做动作理解词语:对于一些动作性很强的词语,我们可以试着做做这些动作,从而理解词语的意思。如蹑手蹑脚——踮着脚走路,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7)用比喻解释法理解词语:这是将需要解释的词语与一些常见的、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用比喻句式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如红色——像鲜血一样的颜色。

(8)运用组合法理解词语:一个词语,通常由几个字或几个词构成,所以我们只要先分开理解字义、词义,再组合起来就好理解了。如忠勇一词,忠有忠诚的意思,勇是勇敢的意思,忠勇就可解释为忠诚勇敢。又如艰难险阻一词,艰难是困难,险阻有险恶有阻碍的意思,艰难险阻就可以理解为困难险恶。运用组合法理解词语时要注意的是,分开解释字义或词义时,必须十分准确,否则在合起来理解时就会出差错,如:“爱不释手”中的“释”应该是放下,如果错误地理解为解释的话,那么合起来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就会让人莫名其妙了。

(9)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有些词在实际使用时,词义有了变化。对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分析,推敲揣摩,才能把握变化。例如:他借到一本杂志,贪婪地读起来。贪婪的本义是贪得无厌。放到句子里怎么也说不通。引导学生想一想句子讲了什么,然后再思考贪婪的意思,就能领会这里的贪婪是不知满足,专心入迷的意思了。(板书

交流平台(理解词语):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换词法……)

3.我拓展,我积累。

(1)多看书:同学们,许多课外读物词语丰富,多看课外书是一种很好的积累词语的方法。阅读时,当看到自己喜欢的词语,很生动的不妨多读几遍,多在脑中停留些时间,并自己试着琢磨一下,理解词语的意思,思考怎样把词语应用于自己的文章。

(2)摘记法:摘记法也是积累词语的重要方法。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中随时随地积累,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段摘录到

读书笔记本上,运用积累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在造句、作文的时候,经常翻阅,适时运用,这对我们掌握词语,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很有帮助。

(3)剪贴法: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需要的,喜欢的内容或***画剪下来,然后贴到本子上,可以随心所欲地去贴;还可以配上自己画的插***。这样在剪剪贴贴、画画中获取了知识,积累了词语。

【设计意***:小组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同交流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为下面的理解词语做好了准备。】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词语积累。

1.读一读,找规律。

(1)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不同的季节?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①提示:想一想哪些词语可以形容不同的季节?

季节的到来可以通过我们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感受得到,这儿举例子写春季的词语是从触觉(暖和)和视觉(春光明媚)两个角度写的。我们可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学习再写几个春季词语,然后写出几个其他季节的词语。(板书

词句段运用:描写四季的词语)

②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小组长做好记录。

(2)小组派代表用实物投影做汇报交流。

(3)教师评议,推荐积累。

春:香气四溢

嫩草

春雷滚滚

夏:炎热

甜甜的菠萝

绚丽多彩

秋:凉爽

橙黄橘绿

瓜果飘香

冬:寒冷

荒野

鸦雀无声

2.

练一练,学运用。

(1)什么是“五觉”?(“五觉”也叫人的五感,分为:触觉、视觉、嗅觉、味觉、听觉。)

(2)按照”五觉”给上面描写四季的词语重新归类:

①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读词语,小组交流重新分类。

春:香气四溢

嫩草

春雷滚滚

夏:炎热

甜甜的菠萝

绚丽多彩

秋:凉爽

橙黄橘绿

瓜果飘香

冬:寒冷

荒野

鸦雀无声

②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

视觉:春风

绚丽多彩

橙黄橘绿

荒野

听觉:春雷滚滚

莺歌燕舞

鸦雀无声

味觉:香甜

甜甜的菠萝

嗅觉:香气四溢

瓜果飘香

(7)

(8)

(9)

触觉:炎热

凉爽

3.我拓展,我积累:小朋友,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四季的诗句?

(1)小组交流,做好记录。

(2)小组派代表展示交流成果,教师评议并小结:

春季: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夏季: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秋季: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叶绍翁《夜书所见》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冬季: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学生熟读,背诵积累。

(二)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理解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读一读,找规律。

(1)课件出示:

听了老师这番话,我对即将到来的一天充满憧憬,期待着在活动中有出色的表现。

小明打碎了家里的花瓶,心中有些忐忑不安,害怕爸爸妈妈会责备他。

(2)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3)小朋友,你觉得本题中加点的词语用什么方法理解呢?为什么选用这种方法?

①分小组合作交流,看能用什么方法理解加点的词语。

提示:在读书的时候,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我们一般会想办法去理解(交流平台整理出的方法:查字典、拆拼法、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理解、

(10-13)

(14)

(15)

***示法、造句、找近义词或反义词等方法)。

②小组代表发言,互相交流,说说词语的意思和理解词语的方法,教师评议并小结。

a.“憧憬”这种书面化特别强的词语,一般用查字典的方法,字典查出它是“向往”的意思,再回到原句:我对即将到来的一天充满了向往。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这个词语。

b.忐忑不安

“忐忑不安”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前文“打碎了家里的花瓶”,后文“害怕爸爸妈妈会责备他”,前后联系理解,“忐忑不安”就是指小明心里极度不安纠结。

“忐忑不安”这个词语也可以用拆拼法理解:“忐忑”从会意字的角度理解为“心上上下下”,与“不安”合起来就是“心上上下下,不安宁”。

“忐忑不安”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如果你打碎了家里的花瓶,你会怎么想?自责、担心、害怕……

(4)指名多个学生发言,再次巩固理解词语的方法。(板书

词句段运用:利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2.练一练,学运用: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理解下面带点词语的意思。

(1)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查字典)

(2)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联系课文)

(3)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看***、找反义词)

三、书写指导。

1.读一读,找规律。

(1)课件出示。

(2)小朋友,观察上面的字,说说有什么特点?

①小组交流。

②小组代表发言参与全班交流。

③根据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小结:这些字有的是左右结构,有的是上下结构,书写时先要注意观察它们的间架结构,还要注意横画写平稳,竖画写端正。竖画

(16)

(17)

(18)

要写端正,右边的竖要比左边的竖写得长些才好看。(板书

书写提示:横平竖直)

(3)如何写好钢笔字呢?

①注意间架结构和布局。

②注意握笔和坐姿。

③做到横平竖直。

2.练一练,学运用。

指导书写。

(1)在书写汉字前,一定要先看清结构。汉字的结构一般分为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全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独体字。在看清结构的基础上,看清各部分之间的大概比例。

例如“狂、排、铺、印、副”等是左右结构的字。“狂、排、铺”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印”在书写时要注意左右基本等宽;“副”在书写时要注意左宽右窄。

再如“盖、票、雀、寒”是上下结构的字。“盖”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上长下短;“票”字在书写时注意上下基本同样大小;“雀、寒”在书写时注意上短下长。

(2)田字格中的横、竖中线把田字格分为四小格(左上、左下、右上、右下),书写前要看清汉字的每一部分大概在哪一格的什么位置,尤其是关键笔画的位置。

关键笔画指的是写在横、竖中线上的笔画。如果找准了一个字在横、竖中线上的笔画,那么就定下了整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就能基本上把字写端正。例如“盖”字,其中上半部分的竖和最后一横,两笔就非常的关键,基本上是压着竖、横中线写的。

关键笔画还指整个字中最长或者是最短的笔画,如“印”其中的竖就是最长的一笔;再如“盖”的最后一笔、“票”第八笔都是最长的一笔,“寒”字的撇捺要写得舒展。

(3)中国汉字的最大特点是方块字,但是不同的汉字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在书写时一定要注意。如果我们把所有的汉字都写成是方方正正的字,那汉字就缺少了自己的形体美。

像“目、月、音、亮”等,他们的大体形状就应该是长方形的,我们今天要写的这些字大体形状就应该是正方形的。

(4)汉字书写的一般要求是横平竖直,按照这个要求写出的汉字,可以说是非常的公整,但是谈不上漂亮,因为总觉得缺少一些变化、灵动的韵味。

例如以“横”为起笔的笔画,像“横钩、横折、横折钩,横折弯钩”等,其中的横部分要写得向上斜一些,整个字就会好看得多了;再如,有“折”的笔画,像“横折、横折钩、竖折折钩”等,在折的部分要写得向左斜一些,整个字就会

好看得多。

学生自由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我拓展,我积累。

(1)选择在巡视中发现的优秀作业,投影展示,师生评议,相机指导学生在书写中特别需要注意的两点。

①一是笔画要写规范:写字时不能太随意,要掌握基本的规则横平竖直,对于有折、有弯或是有钩的笔画,写起来不能像画画一样,圆圆的,没有棱角,这都是笔画写得不到位的表现。

②二是字的大小要适中:不管在什么格子中书写汉字,都要把汉字写在“心中的小格”中,即上、下、左、右都空出一定的位置,把字写在格子的正中间。

(2)教师小结:以上说了很多具体的操作细节,这些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在长期的练习中始终贯穿,不断感悟的。小小的汉字不仅仅只是一个符号,它是由不同的笔画,不同的间架结构组合成的,在相互的穿插挪让中蕴含着一种和谐、有生命力的美。希望大家能练写出一手漂亮的汉字!

【设计意***:在写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先观察,再交流,接着跟老师范写,再临写。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识字、析字、写字,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写字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四、学习“日积月累”。

1.读一读,找规律。

(1)课件出示:

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

秋风习习

一叶知秋

金桂飘香

层林尽染

五谷丰登

果实累累

春华秋实

(2)读一读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如何记忆呢?

①这些四字词语都是描写秋天的词语。

②背诵时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背诵效果会更好,借助画面不仅有利于记忆,更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和后续的运用。

③分类积累:

描写天气的: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

秋风习习(板书:描写天气的)

描写植物的:一叶知秋

金桂飘香

层林尽染(板书:描写植物的)

描写丰收景象的:五谷丰登

果实累累

春华秋实(板书:描写丰收景象的)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4)小组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秋高气爽:秋天天空晴朗,气候凉爽宜人。

天高云淡:秋天的天空,天气晴朗,天少云而高,云轻薄而淡。

秋风习习:和煦的秋风轻轻地吹。

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儿预兆就料到事

(19)

(20-21)

(22)

物发展的趋向。

金桂飘香:金桂,就是木樨,是桂花的一种,颜色是黄色,所以称“金桂”,桂花开在九月,也就是秋季,“金桂飘香”就象征着秋天来了。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五谷丰登:登,(谷物)成熟。指年成好,粮食丰收。

果实累累:累累,接连成串的样子。形容果实多。

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多用于比喻。

2.

练一练,学运用:下面的古诗描写的意境用哪个词语更合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一叶知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层林尽染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天高云淡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秋风习习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秋高气爽

3.

我拓展,我积累:小朋友,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词语?

(1)小组交流,积累词语。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

(3)课件出示有关词语,学生朗读积累。

描写秋天的词语还有:

秋风萧瑟

硕果累累

秋风瑟瑟

秋雨绵绵

秋色迷人

秋风送爽

秋风习习

北雁南飞

金桂飘香

枫林如火

(23)

板书设计

交流平台(理解词语):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换词法……

描写四季的词语)

词句段运用

语文园地二

利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书写提示:横平竖直

描写天气的

日积月累

描写植物的

描写丰收景象的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语文园地二中学会理解词语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学时,采用先让学生自主交流、小组展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教学中充分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

描写天气的词语篇4

1. 知识目标

(1) 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 体味文中准确、生动、精妙传神的语言。

2. 能力目标

(1) 学习运用个性化描写,抓住特征,有层次的描写景色。

(2) 深入人物心理层面,以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艺术特色。

3. 情感目标

认识到旧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感悟作者对祥子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旧社会黑暗的控诉。

【教学重点】 学习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深入人物的心理层面,理解文章主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视频导入,揭示主题

同学们,在讲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这段视频截取的是旧社会老北京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劳动场面,大家知道这个人力车夫是谁吗?对!他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主人公“祥子”。(请一位学生回答祥子是哪位作家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大家刚才看到画面中的祥子为了生活在不停地奔波忙碌着,可是勤劳的祥子为什么最终也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祥子的生活。(板书“在烈日和暴雨下”)

2. 目标定向,整体感知

2.1 目标定向。

(1) 关于《骆驼祥子》这部作品的创作老舍先生有过这么一段话:“刮风,车夫怎样?下雨天,车夫怎样?假若我能把这些细琐的遭遇写出来,我的主角便必定能成为一个最真确的人。” 我们这节课就是来读“这些细琐的遭遇”,读这个“最真确”的人!

(2) 明确学习目标:赏读环境描写 品读人物生活 悟读社会现实。

2.2 整体感知。

(1) 预读课文,完成语句表达。

通过自己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在括号里填入你认为最恰当的词语:“祥子( )的一天”。

(2) 学生交流,老师引导补充,走进“祥子水深火热的一天”。

3. 赏读描写,品读人物

3.1 时间:早上。

(1) 感悟侧面描写。

像祥子这样一个户外劳动者,工作的时候肯定非常渴望一个好天气,可六月十五这天一大早,祥子一出门就发现事情不妙了,他遇到了一个什么天呢?(学生直接回答“热” )请大家快速朗读课文第二段,找找看,哪些句子的描写也真真切切地让你感觉到“热”了?

在这样一个炎热的天气里,祥子的感受又是什么?请大家继续默读课文第三段,快速寻找答案。(痛苦矛盾)

(2) 品读二、三段,体会天气的“热”和祥子痛苦矛盾的心情。

3.2 时间:接近正午。

(1) 合作探究。

①时间接近正午了,此时天气更热了,较之前一段的环境描写,你觉得这一部分的哪些语句让你感觉到这个“更”字了?请同学们两人一小组合作来完成这个问题,可以一个同学读课文,一个同学找答案,然后两个人再交流一下意见。

②刚才的祥子已经在痛苦和矛盾中挣扎着,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此时的他呢?

(2) 交流总结。

(第五段较之前面详细描写了阳光的强烈,让人真切感受到“烈日”的威力;侧面描写:街上行人的消失。

“喝水”――更痛苦,“懒得”――酷热的天气对祥子造成的影响,“勤劳”形成反差。)

3.3 时间:下午。

(1) 品读指导。

①也许此时对于祥子来说,刮一点风,下一场雨就是最幸福的事了。果真到了下午雨来了,可这场雨给祥子带来舒适的感觉了吗?(学生直接回答)因为来的是一场“暴雨”。下面老师想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朗读一下第十段,其他同学找找看,哪些句子让你体会到雨势的迅疾和暴虐了?

②朗读指导,这一段多短句和排比句,我们应该注意读出节奏的急促、变化。

(2) 感悟写法。

①“此时的祥子是不是比刚才在烈日下的感受好一点呢?你的发现是什么?请大家从课文当中寻找答案。”

②作者在这一段的结尾用了一个非常贴切的词语来形容祥子此时的行为,是哪个呢?(学生直接回答)对!是“挣命”'。大家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吗?对!为活命而挣扎,注意,祥子现在已经不是为了“生计”,而是为了“活命”了!

(3) 回顾总结。

请大家回顾我们前面三段的阅读分析,你是不是发现了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心理有一定的关系呢?谁能说说自己的看法呢?

(成功的环境描写既能让人身临其境,又能烘托人物的心理,同样,细腻的心理描写也能体现出环境的特点。)

4. 延伸思考,升华主题

(1) 好天气,祥子会不会有好的命运?祥子的痛苦感受及苦难生活仅仅是恶劣天气造成的吗?

(2) 文章的结尾作者留给我们一句意蕴深刻的话“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看到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此时在你的眼中祥子又像什么?

5. 学以致用,迁移练笔

课文第2段写天气的炎热,没有出现一个“热”字,主要是通过这种天气下的人、事、物的状态来展现。请用这种方法写出严冬的寒冷。(50字左右)

【板书设计】在烈日和暴雨下

老舍

描写天气的词语篇5

狼牙山五壮士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某部六班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勇猛歼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他们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和和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讲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讲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讲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部分(第四、五自然段),讲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第五部分(第六一九自然段),讲五壮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悬崖。全文记叙的顺序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其中第二、四、五部分是详写,其余为略写。

课文顺序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课文既表现了七连六班这个英雄集体的的壮举,又突出描述了班长马宝玉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英雄事迹感人肺腑,人物形象高大鲜明。他们的感人事迹所体现的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忠于***、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已成为全民族共有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日寇、奋战、险要”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位壮士爱护群众、仇视敌人、为祖国和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突出人物英雄气概的表达方法。

4.学习课文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描写五位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五位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和人民的崇高品质。

难点

领悟课文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生字词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1)从字音上来说,要注意读准“冀”和“副”这两个字。;“副”读“fù”,不读“fú”。(2)从字形上来说,;“贯”的上面部分是先竖后横;“悬”的上面是个“县”字,里面只有两横。(3)本文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较多,可让学生积累并在课外搜集、摘抄其他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丰富词汇量。

2.阅读理解

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领悟思想与情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让学生边默读边画出自己觉得感动的语句,并在书旁适当批注;再通过全班交流与教师点拨,明确这些语句所体现的五位壮士的伟大精神,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课文中的插***可以充分利用起来,***文结合感受五位壮士的高大形象与伟大精神。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中领悟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

3.表达运用

通过品读课文,五位壮士的英雄形象已经立在了孩子心中,学生自然会在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中受到教育。这时设计写话训练:面对着英勇跳崖的五位壮士,面对着汉白玉的纪念碑上那金色的大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这就给了学生一个宣泄情感的渠道。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1)课前查找有关抗日战争,特别是关于五壮士的资料,有条件可以组织观看《狼牙山五壮士》等抗日题材的电影。

(2)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2.初步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情感

1.话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舍身炸碉堡,***在烈火中永生,***舍生取义的英雄事迹。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涌现了无数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

2.交流资料。

课前,请同学们搜集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可歌可泣的抗敌故事,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易县的狼牙山。

(1)请大家注意“壮”字的写法,注意和“状”区别。“壮”可以怎样组词?(壮烈、雄壮、壮举、气壮山河)齐读课题。

(2)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壮士”呢?

(3)再读课题。五位壮士,他们在狼牙山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壮举惊天动地、气壮山河。一个“壮”字,已经让我们对他们油然升起崇敬之情。再次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设计意***】

由课题入手,直奔主题。小小的一个“壮”字,一下子将五位战士的形象十分生动地立在学生心中,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这是文章的中心所在,便于学生牢牢地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课文。

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

2.检测字词。

(1)读准字音。强调“副”读“fù”,不读“fú”。

(2)巧换偏旁,识记字形。

溜——榴

抱——雹

轮——抡

佛——沸

幅——副

(3)理解词语。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也形容处境艰难。

山涧:山间的水沟。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形或傲视他人。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文中指班长毫不犹豫做出把敌人引向绝路的决定。

惊天动地:惊动了天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辉煌。

全神贯注:贯注,精神、精力集中。全部精力集中在一点,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4)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课件出示:

第一组:昂首挺胸

全神贯注

斩钉截铁

热血沸腾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第二组:大举进犯

坠落山涧

粉身碎骨

叽里呱啦

纷纷滚落

横七竖八

①指名读,接龙读。

②仔细体会读第一组与读第二组的不同感受。(第一组都是描写五壮士的词语,感受到了五壮士的英雄气概;第二组是描写日寇的,感受到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恨与不满。)

③齐读。

【设计意***】

分类出示词语,使学生能读出不同感受,有助于学生积累词语、深刻感悟文字、培养语感。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1)这篇文章写了五壮士的一件什么事?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的意思是什么?

2.学生读后交流。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把敌人引上狼牙山,最后英勇跳崖的事迹。

(2)概括小标题。

根据课文内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请同学试着概括小标题,突出每部分的重点内容,并完成课后习题1。

课件出示:

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

【设计意***】

通过完成课后练习,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为深层次阅读奠定基础,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括号中的内容可放手让学生自由填写,合理即可。

四、布置作业,指导书写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书写生字。

(1)交流难写的字。重点指导“冀、贯、悬、沸”这四个生字,强调“冀”的上面是个“北”字,与“翼”区分开;“贯”的上面部分是先竖后横;“悬的上面是个“县”字,里面只有两横;“沸”的第六笔是竖折折钩。

(2)教师范写生字。

(3)学生书写。

【设计意***】

从学生自主交流难写的字,到教师范写指导,再到学生书写,步步为营,扎实有效。既激发了学生的写字兴趣,又增加了书写的美感。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位壮士爱护群众、仇视敌人、为祖国和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领悟课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授

1.听写词语。

课件出示:

日寇

奋战

险要

手榴弹

全神贯注

悬崖

斩钉截铁

热血沸腾

攀登

居高临下

山涧

粉身碎骨

雹子

屹立

眺望

喜悦

壮烈

豪迈

不屈

惊天动地

2.谈话引入新授。

华夏大地,历经了多少沧桑,正是这些大气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外来侵略感人肺腑的乐章。让我们把思绪再次拉回1941年秋天的易县狼牙山,感受五位壮士的英勇无畏。

二、研读课文,品析“壮”字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觉得感动的语句,并写上批注。

2.汇报交流,品味词句。

(1)示例一:

课件出示:

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画出关键词并理解。

班长马宝玉:“沉着”——神态描写

副班长葛振林:“大吼一声”——动作描写

战士宋学义:“抡一个圈”——动作描写

小战士胡德林、胡福才:“绷”“全神贯注”——神态描写;“瞄准、射击”——动作描写

从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战士们的壮言、壮行)

带着情感读读这段话。(重读动词,表现对人民的爱,对侵略者的恨。)

④小结:学了这一部分,我们了解了描写人物要注意把语言、动作、神态写具体,还应注意既要关注人物群体,又要兼顾主要个体,做到点面结合。

(2)示例二:

课件出示: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班长在面对生死抉择时,是什么态度?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用坚定的语气读一读这段话。

②战士们与班长的想法一致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热血沸腾——内心状态)(紧跟——动作)

③小结:这里,战士们没有多余的语言,只用行动告诉我们,他们做出了与班长同样的选择,表现出战士们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

(3)示例三:

课件出示: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①从这两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你抓住了哪几个关键词?

②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了什么?

(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迅猛,非常有力。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③配上动作,读读这两句话。

(4)示例四:

课件出示: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这两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深刻?

(“屹立”突出了五壮士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眺望”蕴含着对人民群众和主力部队安全转移的欣慰,“回头望望”写出了壮士们对敌人的蔑视。)

利用课文的插***理解词语“屹立”。

(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课文指五壮士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③他们当时的表情如何?引导理解“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④指导个性化朗读。

(5)示例五:

课件出示: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①“这声音”指的是什么?

②从五壮士的口号中,你读出了什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

③“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指的是什么?

④这只是赞颂五壮士视死如归、壮烈豪迈的英雄气概吗?

(这段话充分赞扬了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⑤他们的行为堪称壮举!请读出五壮士高呼口号的壮烈豪迈。

【设计意***】

语文教学,就要有语文味儿。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五壮士动作、神态的关键字、词、句,让学生在语言精妙之处驻足品味,细心揣摩,直至领悟其中滋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深体会五壮士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同时把感悟到的情感读出来,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三、激发情感,以情促写

1.课件出示***片(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同学们,为了纪念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易县人民***府在狼牙山的顶峰修建了纪念塔,***同志亲笔题写塔名“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2.读写联动。

面对着英勇跳崖的五位勇士的雕像,面对着汉白玉的纪念碑上那金色的大字,今天的你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写下来。

3.读出写话。

请同学们放下笔,面对着五壮士的雕像,面对着纪念碑,读出你想说的话。

四、布置作业,积累语言

1.搜集、摘抄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

2.你还知道或阅读过哪些抗日英雄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

【设计意***】

此环节既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词汇量;又能拓展阅读,了解更多抗日英雄的故事,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找“壮”称。我让孩子们找一找,文章的哪一部分是称呼他们为“战士”的?从哪一部分开始又称呼他们为“壮士”的?为什么?循着这一问题,孩子们认真地读着课文,然后他们真的有了重大发现:文章的前半部分,在介绍五壮士完成连队下达的任务时,用的是“战士”;而之后五壮士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并壮烈跳崖,充分显示了五位壮士的“壮志凌云”,称他们为“壮士”更为适宜。

描写天气的词语篇6

[内容]

《中学语文教学》今年第2期,发表了内蒙古民族师院中文系王同志的文章《比况短语浅析》(以下简称《比况》),该文从“结构特点”、“句中功能”、“表义功能”三方面,对比况短语进行了阐述,这对人们理解和使用比况短语颇有启发作用。但是,无庸讳言,该文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以下就此提出一些商榷意见,仅供作者和广大读者参考。

一、比况短语划分有误我认为,《比况》一文关于比况短语的划分未免有失准确。请看下面几例(序号为《比况》原文所用的)

③2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其中的比况短语是什么?《比况》认为是“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我认为,简言之,应当是“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似的”。从意义方面考虑,“我”仅仅是看到了“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身上”并没有受到什么“抚摩”,至于说“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只是“我”在看到“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之后的一种感受而已。这是一。第二,从形式方面考虑,在“使我立刻感到”与“身上受了……似的”之间,可以加上“好像”一词,而且,“好像”只有加在“感到”后才最为恰当,挪到其他地方均有不妥之处,而“好像”能同“似的”配合起来,成为比况短语的重要标志。至于“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只是对“父亲的抚摩”所作的解释说明而已,前有破折号为标志。所以,详言之,该例中的比况短语应是“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它在该例中,充当兼语“我”的谓语中的宾语。

①9路旁的柳树忽然变成了天使似的。

按照《比况》的分析,该例中的比况短语是“天使似的”。

在原文里,该例“似的”之后本是逗号,后面还有:“传达着上天的消息。”起初,“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后来,“他觉到一点凉风”,“看看路旁的柳枝,的确是微微动了两下”。柳树枝条由“一动也懒得动”到“动了两下”,这时,柳树还是柳树,并没有真的变成什么天使,但是,因为它的摆动,把风的信息带给人们,所以作家产生联想:柳树好像“忽然变成了天使(只有“天使”才可以“传达着上天的消息”)似的”。若说作家的这一联想是“天使似的”,则欠妥。顺便说明一点:因为“忽然”是修饰“变成”的,所以,一并划入比况短语才恰当。类似的还有例②0,从略。

④水是绿油油的,往来的船也不多,镜子一样的水面这里那里起了几道皱纹或是小小的涡旋……

《比况》认为“句中带横线部分为比况短语”。我认为,应当是“镜子一样”。而“的”字是结构助词,是联结“镜子一样”和“水面”的,从而让二者组成一个“定十中”式的编正短语,“的”字不属比况短语。

二、短语结构分析有误《比况》一文对组成比况短语的一些短语的结构的分析,也不无欠妥之处。请看下面几例:

⑥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比况》认为,在画线的比况短语中,比况助词“一样”之前的短语是“主谓短语”。我认为,“如同”是动词(相当于作动词用的“像”),“我永远想念着她”是它的宾语,所以,应当是个“动宾短语”。

⑦道静惊呆了,猛然像叫人把心摘去似的。

《比况》一文认为,“似的”之前的画线短语是个“兼语短语”,这是误将其中的“叫”当使动词看了,试问:林道静怎么可能主动要人摘去她的心呢?其实,该句中的“叫”是个介词,相当于介词“被”,用在句子中表示主语是受事。

另外,我认为,例⑦中的“像”是副词,而不是动词,也是“摘”的状语。“(猛然)像叫人把心摘去”是个“状+中+补”式的“动词短语”,绝不是“兼语短语”。

⑧台子非常高,人到市里来,第一眼望见的就是这石像,就像到巴黎去第一眼望见的是那铁塔一样。

《比况》一文认为,“一样”之前的画线短语是个“连动短语”,我看不是。其中的“到巴黎去第一眼望见的是那铁塔”,是个“紧缩复句”的形式,作前面的动词(不是副词)“像”的宾语,构成的是“动宾短语”,而不是“连动短语”。

三、句子成分分析有误比况短语常常在句中充当一定的句子成分。至于例句中的比况短语究竟充当什么成分,《比况》一文的分析,似有欠当之处。看下面的例子:

①4路基的周围是蚂蚁一样密集的人群。

《比况》一文认为其中的比况短语“蚂蚁一样”是“充当定语”,我以为不是,它是“密集”一词的状语。

《比况》一文认为,前述例①9、②0中的比况短语都是充当“宾语”,因为该文关于其中的比况短语的划分有误,因而对其所充当的句子成分的分析也随之而误,实际均是充当“谓语”,它们的主语分别是:“路旁的柳树”(①9)、“极亮极热的晴午”(②0)。(参见上文“一”中的有关说明。)

四、比况短语“只能在句中充当句子成分”吗?《比况》一文说,比况短语“只能在句中充当句子成分”。即使只据该文所举的例句看,也不单是这样。例如:

③3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取衣裙似的。

《比况》一文说该例中的比况短语“是对前一分句的解释说明”。而在本例中,除了“前一分句”,剩下的便是一个比况短语,那么,毫无疑问,这个比况短语便是“后一分句”了,既然比况短语可以成为分句,就不能说它“只能在句中充当句子成分”。

那么,比况短语究竟能否充当分句呢?我看下面画线的都是一个分句

夜很静,仿佛大地睡着了似的。

大家都没有提到什么时候出发,仿佛这件事谁也不关心似的。

五、“也、是”表示“强调”吗?《比况》一文说:“在比况助词‘似的’等前面”“有时会出现‘也’”,例如:

①1雪团也似的海鸥会坐在岩石上的窝里,一心一意孵卵。

该文认为上例中的“也”“主要是表示强调、说明两事物间的相似已到了极点,略带夸张的意味”。我看,其实不然。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可知,当“也”同“连”配合使用时,确有“强调”之义。但例①1中的“也”字完全可以删去,它只是一个衬词,无义。这种用法,古已有之,例子从略。

①2牛郎并不觉得怎么奇怪,像是听惯了它说话似的,就转过身子去听。

该文认为此例中的“是”字“表示强调”,“主要是加重语气”。我对此似难苟同。

“是”表示“强调”,有的在句首,有的会有“的确、实在”的意思。我认为,例①2中的“是”,不但不是“表示强调”、不是“加重语气”的,而且因为前面有了“像”这一副词、短语末尾加了比况助词“似的”,语气比一般的判断语气要弱得多。

六、关于“比拟辞格”《比况》一文中有:

②6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

该文认为,在此例中,“像病了似的”,“把柳树当人来写,赋予它人的情态”,“和句子前面的成分构成了比拟辞格”。依我看,似是而非。事实是,不仅人会害病,动物、植物都会得玻写柳树有病,并非“把柳树当人来写”,并非“赋予它人的情态”,另外,也没有将柳树拟作他物来写。所以,我认为该例不是“比拟”格。这是《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一个句子,我认为,原句中的“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才是“比拟”(拟人)辞格。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比拟”修辞是直接把人当作物或把物当作人,或者把一物当作另一物来写,不用“像”、“好像”等词语。

七、关于“比况短语的句中功能”《比况》一文一共有三个小标题,其中有这样两个:

“二、比况短语的句中功能

三、比况短语的表义功能”

我认为,这两个小标题不能并列,因为二者之间有属种关系,“句中功能”是属概念,“表义功能”是种概念,后者被包含在前者之中。从文章的具体内容看,“比况短语的句中功能”这一部分,说明的是:比况短语主要充当定语、状语,也作谓语、宾语、补语,无疑是指“语法功能”。所以,《比况》一文的第二个小标题宜乎改为“比况短语的语法功能”。

八、关于“比况短语的表义功能”《比况》一文说:“比况短语的表义功能是多方面的。”以下分列六个方面,简言之,即:“作比喻”、“构成比拟”、“用于描写”、“表示相似”、“表示猜

测”和“表示补充说明”。我认为,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用于描写”不能同其他五方面尤其是修辞方面并列,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交叉关系”。让我们来看一看《比况》一文所列的例句(比况短语下的横线系本引者所加)。用作“比喻”的有:

②3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

②4不听话的眼泪还是像断线的珍珠似的,配对成双地往炕席上掉。

难道例②3中的比况短语,不是·描·写海浪冲击岩石溅起的飞沫升落的景象吗?难道例②4中的比况短语,不是·描·写刘桂兰对郭全海充满感情的眼泪往炕席上掉的情景吗?该文中不是也有“细节的·描·写”一语吗?

“构成比拟”的有:

②5山……又无不在参差中带着一种逸脱的神气,好像随时可以飞离地面似的。

按照《比况》一文的观点,上例中的比况短语都是“比拟”,但是,它难道不是·描·写“山”的“飘逸与活力”吗?否则该文中的“活画出”一语又该怎样理解呢?

表示“相似”的有:

②9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样,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③0我第一次看见这位粗眉大眼的队长像个孩子似的得意地笑了。

试问:例②9中的比况短语,能说它不是·描·写清国留学生解散了、盘在头上的辫子的模样吗?例③0中的比况短语,能说它不是·描·写队长潘虎笑的神态吗?

什么是“描写”?就连初中语文教材中也有介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和环境加以描绘”,“把人物和事件写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叫人看了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这样的写法,叫做描写”。“这些描写(指:肖像描写、环境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等等。——引者注)都紧紧的抓住了人物和环境的特征,·运·用·各·种·适·当·的·修·辞·手·法,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把事情写得生动感人,对深刻表现作品的中心思想起了很好的作用”。

描写天气的词语篇7

〔中***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8―0094―01

一、引导学生掌握课文题目的命名技巧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第一引力”,是感情交流的第一接触点。中学语文课本中所收篇目的标题可谓各呈异彩。或新颖别致,耐人寻味,如《失根的兰花》;或意境深远,含蓄隽永,如《奔落的雪原》;或生动形象,脉脉含情,如《爸爸的花落了》;或主旨突出,旗帜鲜明,如《为了追求更大的自由》;或言简意赅,高度概括,如《济南的冬天》;或托物言志,精炼传神,如《行道树》……对这些颇具特色的标题,在导入新课释题析题之时,教学者要注意从内容、范围、文体、语法、修辞等方面启发学生品味、比较。让学生明确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懂得精心命题的妙处,学会拟题的方法。这样篇篇渗透,天天“见面”,耳濡目染, 学生便掌握了命题技巧。

二、帮助学生把握学习课文的布局谋篇方法

尽管作文构思方法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可以从教材中借鉴。一是精彩的开篇。(1)开门见山式开篇(即开篇即点明要叙事件),如:朱自清《背影》中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描写式开篇。如鲁迅的《风筝》“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这样的开头,洋溢着浓郁的情感氛围,利于抒感;(3)议论抒情点题开篇。冯骥才的《珍珠鸟》“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一开篇,作者便用欣喜的语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并以此奠定了全文的轻松基调。二是一箭双雕的结尾。(1)自然收束式。比如《社戏》的结尾,“真的,从那时到现在我真的没有吃过那样的好豆――再也没有看过那样的好戏。”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留恋。(2)画龙点睛式。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记叙了“我”冒险攀登悬崖从而陷入困境,并在父亲指点下爬下悬崖摆脱困境的过程之后,运用简洁的语言把化解困难,从而克服困难这一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了。

三、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环境来表现主题

(1)用环境描写来表现主题的背景。如《最后一课》的开头,写了一个孩子眼中那暖和、晴朗的天气,又更多地写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等寓意坏消息的布告牌。以此表现出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即将上演悲壮的“最后一课”。(2)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如《风筝》中对北京肃杀的严冬的描写“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给全文奠定了沉郁的感情基调。(3)用环境描写渲染人物活动的气氛。如《散步》,描写的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树上的嫩芽”,“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这段描写生动地透露出了一种充满生机的生活气息,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4)用环境描写暗示人物的心情。如《社戏》中对“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通过具有特色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5)用环境描写来抒发人物的感情。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对百草园景色那生动而又深情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乐园”的美好情感。

描写天气的词语篇8

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顶上千言万语,可以使作文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场景更加真实也更具有表现力。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个种表情、一个特征用特写的镜头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见其景”。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场面等的描写之中。

一、细致的观察感悟是获取学生写作素材的先决条件

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观察事物可以获得更加真实的生活实感,这是作文的先决条件。在作文教学上,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联结。

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和调查,让学生明确观察或调查的意义,从思想上启发学生,使学生把所接触的事物同他们的思想感情紧紧结合在一起。在观察过程中,还要给学生一些切实可行的且可用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注意到事物的特征及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各个阶段不同季节的特征。有一次我把乡土民俗与写作结合起来进行写作训练,结果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生动的习作。有一学生是这样描写结婚场景中的“闹茶”的:贡川婚茶中最热闹的当属“闹茶”。通过闹茶以求“人发大财,茶发新芽”。由新人双双抬一茶盘向客人献茶,按民俗,茶令要由喝茶人说一句,新娘和新郎学一句,茶令不雅而荤,但解释出妙趣横生,于是新娘羞得满脸通红,众人哄笑。因为写的内容都是学生熟悉的,所以学生能从形色味等方面细致观察,能用准确的语句生动表达。

其次要与教材紧密联结。为了使阅读成为写作的基础,有必要对全部的阅读材料做研究,统计出哪些教材,在哪些方面有益于学生的作文,然后确定采用什么方法,在什么程度上发挥阅读教材的作用。例如我对九年级上的语文教材进行分析,《故乡》《智取生辰纲》《孤独之旅》等都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环境描写的一些细节,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特别是《孤独之旅》中暴风雨的描写,紧紧抓住乌云的颜色变化,风的变化,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我的叔叔于勒》可以体会对人物细节描写,如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体现人物的性格。

二、引导学生注重语言的积累和感悟

精心锤炼词语是表现作品内容的基本材料,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细节描写的词汇、句子,这是学生的写作材料。

1.对词汇进行分类。在平时教学中,常常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操练,能把典型的细节描绘得形象些。对人物的描写,可以设置一些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什么词语描写人物性格特点?不同性格的人用什么样的词语恰当?写几个描写人物动作特点的词语;写几个描写人物语言特点的词语;写几个描写人物神态特点的词语;写几个描写人物语言特点的词语,这样的问题设置有利于学生对平时所积累的词语进行恰当分类。对环境的描写,可以设置一些这样的问题:写夜晚的黑可以用哪些词?写月亮的形状可以用哪些词语?写月亮的光可以用哪些词?写花草的形状、颜色可以用哪些词?等等。

2.积累一些好句。每个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将自己平时看到的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并作简单点评,还可以对优美的对句子进行仿造,每周要检查一次。通过反复训练,积累的好语句就会逐渐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3.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练笔。如设计这样一道题:“我忘记和妈妈说今晚会晚些回家了,我飞快地向家奔去。不禁加快了脚步。”在练笔时部分,学生都能生动地描写出来当时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我透过树枝与树枝间的缝隙向家里的窗口望去,啊,一个人影!那是妈妈!妈妈伸长了脖子,向我回家的路上眺望着,随即又向我平时不常走的小巷子张望了几眼。”我不禁心头一热,这写得多好啊。

三、学会巧妙运用修辞是增强作品内容生动性的有效方法

修辞运用得好,表达内容会更加准确,也更加生动形象,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不同的修辞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比起突出强调的作用,比喻起生动形象的作用,排比可以增强语言气势,等等。因此,要让学生准确运用修辞。例如写人的眼睛常可以用哪些修辞?有学生这样写“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如炮膛一样铮铮发亮”。写人的高大可以用哪些修辞?有学生这样写“一副高大的身材。如炮座一般结实,健壮”。写环境的乱可以用哪些修辞?等等。经常操练,学生就可以灵活巧妙地运用修辞进行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文内容更加生动。

四、学会准确的捕捉细节,就能写出震撼人心的细节

叶圣陶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那么如何才能捕捉到生动的细节呢?(1)可以同中找异。如与众不同的肖像、语言、动作、服装、表情、打扮、音调、姿态、风度与身材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手法。(2)可以面上找点。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过: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见景生情”、“睹物思人”,因此,在写作中就要精心选取具有不同色彩的景物,用以衬托不同人物的内心情绪。如鲁迅的《故乡》中开头的那段环境描写:“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它写出景物的荒凉,也渲染了“我”的忧郁、悲哀的心绪,使情和景交融起来。(3)可以小中找大。如描写人物居住的环境,可以间接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因为人物室内的物品的摆设,往往可以反映出它的主人的阶级地位、经济状况、文化素养、精神面貌等。要学会从简单的摆设及朴实话语中捕捉具有深刻意义、富有哲理的言行。

总之在进作文写作指导时要教会学生方法,只有方法掌握了,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写出的作文才会生动才会感人。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描写天气的词语篇9

关键词:孙光宪;词;意象;白描;语言

中***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10-01

孙光宪(约895--968),字孟文,自号葆光子,晚唐五代人,陵州贵平人(今四川仁寿县贵坪村人)。性嗜经籍,聚书凡数千卷。或手自钞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1}

孙光宪文史著作颇多,而今仅传《北梦琐言》二十卷及其“逸文”四卷,其词赖《花间》,《尊前》二集共存八十四首,风格与“花间”的浮艳、绮靡有所不同。他推求诗与词的同一性,提出“以诗见志”“意疏理寡,实风雅之罪人。”在花间派中,孙词艳丽含蓄与温词的侬艳之风甚远,清新哀婉更近韦词而绝非附庸,其词文质相称,刚柔兼备,体现出清疏健朗的独特词风。“词气甚遒,措辞亦多警炼。”将文人词引向清旷刚健,显豁素朴的艺术体征,对后世词曲有一定影响。

一、意象阔达

孙光宪的词作意象丰富博大,有开阔豁达之景,在水意象的阐释给予了文人词更广阔的空间,它不再仅仅沉浸在绮靡的清歌妙舞画舫中,男欢女爱花前月下,醉酒一杯宿池边,而在深度和广度上加深了咏史怀故的时空跨越和离愁别绪豁达意深。

《河传》:“太平天子,等闲游戏,疏河千里。柳如丝,偎倚。绿波春水,长淮风不起。 如花殿脚三千女,争云雨,何处留人住?锦帆风,烟际红,烧空,魂迷大业中。”

春日隋炀帝行舟游戏江南,花开似锦,美人如云,渺渺烟霞缠绕在华丽的帆上,京杭大运河承载着一个短命王朝虚幻的繁荣,一切皆空,只有河水在波澜不惊中诉说一段流逝的历史。这水荡起孙词沉沉的心波,在平静的流淌中涌动着词人的叹息,这个叹息不是凄迷的哀婉,而是词旨鲜明,内容充实的的以古写今,伤今悼古的严肃谏诉。

《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登高望远,阔达非凡,情长意远,蓼岸香风,江天一线,水流依依,绵绵思念,一片孤帆,凌凌倒影。词人思绪在悠远的景象中寄寓绵渺的情思,水在此处虽为送别的场景和寄托,有着阔达的眼界和豁达的情谊,把送别离愁别绪扩大到江天的意象中,而没有使悲伤之情幽幽沉湎而缩小词的情怀。

二、风貌质朴

孙光宪作词拓展韦庄的质朴之风,多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汲取,描写人物的情态和事物的本质特征,最为突出的在于其风物描写,色彩景物的随意几笔,传神灵动,在清新中见俏丽,在朴素中见心境。

孙光宪的风物词多是对山水田园诗歌的继承与发展,词作风光旖旎,生动活泼,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中表现出自然质朴的艺术风格,他描写田园农村的风物时,怀着对农村深厚质朴的感情,极富亲身实感和生活情趣。

《风流子》:“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蒗开,门外春波涨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

词人以白描手法,通过对茅舍、槿篱、溪流、鸡犬、织机等景物的描绘,勾画出一幅典型的具有水乡特色的农舍***。一片菰叶,一漾绿波,似乎在我们眼前展现开来,白的炊烟,黄的草檐,青的草色,绿的波光,淡传出了织布声,单纯素淡的水粉色填入简单质朴的田园农家的素描中,男耕女织的平淡幸福就蕴于这勤劳农事和水乡繁忙的景象之中。词作朴实无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颇有陶田园诗之风。《栩庄漫记》评:“《花间集》中忽有此淡朴咏田家耕织之词,诚为异采。盖词境至此,已扩放多矣。”孙光宪着力于词境的开拓,为花间词注入了乡间新鲜血液,这在晚唐五代词中可谓为首创。

竹枝歌一类作品在唐诗中多为描写地方风物人情的诗歌,以刘禹锡创作的《竹枝词》、《杨柳枝词》等最为著名。孙光宪取其诗题,作《竹枝》也颇有民歌风味,并深得民歌的天然风致,语言质朴,意境清淡。其一:“门前春水白花,岸上无人小艇斜。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寂寥空荡之景独衬哀怨孤苦之物,商女,残食,神鸦无不给人淡淡的哀愁。其二:“乱绳千结绊人深,越罗万丈表长寻。杨柳在身垂意绪,藕花落尽见莲心。”把千思万绪寄与杨柳荷花,淡雅的色泽如一抹余晖洒在深沉悠远的内心体验上,平添了一丝忧愁。

三、语言旷淡

孙光宪词在遣词造句的独特之处又在于他对虚词、叠字、象声词的运用。孙光宪“糠秕颜、谢”,推崇文学语言的平淡易晓,“淡语入情”,以文为词。

其虚词运用有自己的特色,巧妙使用一些虚词作起承转合的先导,转入抒情或进一步的内心情感抒发。如:“即此是高唐,掩屏秋梦长。”(《菩萨蛮》)“怎奈别离心,近来无不禁。”(《菩萨蛮》)“更何人识,野棠如织。”(《花》)

其有意识地、大量地使用叠词是对文人词语言形象化,生动化的扩展。《上行杯》:“草草离亭鞍马,从远道、此地分襟。燕宋秦吴千万里。无辞一醉。野棠开,江草湿,伫立,沾泣,征骑駸駸。”其中,首尾均用叠字,把离愁别绪的期期艾艾和征人远行和走走停停合二为一,一脉贯通,委婉缠绵。《渔歌子》:“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澄澈。”运用了两两对偶的叠字来展现一派疏旷悠远的意境,具有俊逸清旷的气象。

象声词是对声音的直接模仿,在唐五代词人中,敢于直接用象声词入词的极少,孙光宪却大胆地使用象声词,形象生动地模仿其情其景,使人如临其境。“杳杳征轮何处去?离愁别恨千般。”(《临江仙》)是征人的离别,“银箭落、霜华薄,墙外晓鸡咿喔。”(《更漏子》)是等待郎君的惆怅,“扣舷歌,联极望,桨声伊轧知何向?”(《渔歌子》)是悠闲自得的坦然心境。这些描写,使词充满了浓郁生动的生活气息。

总之,孙光宪作为晚唐五代的文学家,在词的创作中,既有那个时代塑造的大背景的风貌,又独树一帜,开拓了词的写景画人,抒情言志的时空,有清疏健朗的风骨。一些文人身历离乱之苦,心有亡国之痛,怀有“满眼利名浑信运,一生狂荡恐难休,且陪烟月醉红楼。”(《浣溪沙》)的生活情感,于是温韦并传,形成词作阴柔婉约,香软绮靡的基本风貌,而孙光宪在意象选取时的开阔性,勾勒自然风物和刻画细致情感体验的白描手法的广泛运用,并以清新淡雅的语言铺陈叙写,显出情真景明的词风倾向,在风格和题材上为后来词的创作提供了建设性的理念构架。

注释:

①《十国春秋》卷一百二荆南三.

参考文献:

[1]赵崇祚.花间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孙光宪.北梦琐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吴庚舜、董乃斌主编,许可等撰著.唐代文学史.下册[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4]王兆鹏主编.唐宋词汇评[M].唐五代卷,杭州: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5]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隋唐五代卷[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

[6]高峰.花间词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摘 要:晚唐五代词人孙光宪推求诗与词的同一性,在花间派中,孙词艳丽含蓄不同温词的侬艳之风,孙词清新哀婉更胜韦词清淡之意,其词文质相称,刚柔兼备,体现出清疏健朗的独特词风。把文人词引向清旷刚健,显豁素朴的艺术体征,对后世词曲有一定影响。本文力***通过对孙词在意象(水)运用的宏阔性,在艺术手法白描技巧的运用上,对风物的素淡色彩描绘的精妙质朴,语言平淡易晓,清新自然,尤其对虚词、叠字、象声词及俗词的运用平俗近人,显出情真景明的词风倾向,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关键词:孙光宪;词;意象;白描;语言

中***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10-01

孙光宪(约895--968),字孟文,自号葆光子,晚唐五代人,陵州贵平人(今四川仁寿县贵坪村人)。性嗜经籍,聚书凡数千卷。或手自钞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1}

孙光宪文史著作颇多,而今仅传《北梦琐言》二十卷及其“逸文”四卷,其词赖《花间》,《尊前》二集共存八十四首,风格与“花间”的浮艳、绮靡有所不同。他推求诗与词的同一性,提出“以诗见志”“意疏理寡,实风雅之罪人。”在花间派中,孙词艳丽含蓄与温词的侬艳之风甚远,清新哀婉更近韦词而绝非附庸,其词文质相称,刚柔兼备,体现出清疏健朗的独特词风。“词气甚遒,措辞亦多警炼。”将文人词引向清旷刚健,显豁素朴的艺术体征,对后世词曲有一定影响。

一、意象阔达

孙光宪的词作意象丰富博大,有开阔豁达之景,在水意象的阐释给予了文人词更广阔的空间,它不再仅仅沉浸在绮靡的清歌妙舞画舫中,男欢女爱花前月下,醉酒一杯宿池边,而在深度和广度上加深了咏史怀故的时空跨越和离愁别绪豁达意深。

《河传》:“太平天子,等闲游戏,疏河千里。柳如丝,偎倚。绿波春水,长淮风不起。 如花殿脚三千女,争云雨,何处留人住?锦帆风,烟际红,烧空,魂迷大业中。”

春日隋炀帝行舟游戏江南,花开似锦,美人如云,渺渺烟霞缠绕在华丽的帆上,京杭大运河承载着一个短命王朝虚幻的繁荣,一切皆空,只有河水在波澜不惊中诉说一段流逝的历史。这水荡起孙词沉沉的心波,在平静的流淌中涌动着词人的叹息,这个叹息不是凄迷的哀婉,而是词旨鲜明,内容充实的的以古写今,伤今悼古的严肃谏诉。

《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登高望远,阔达非凡,情长意远,蓼岸香风,江天一线,水流依依,绵绵思念,一片孤帆,凌凌倒影。词人思绪在悠远的景象中寄寓绵渺的情思,水在此处虽为送别的场景和寄托,有着阔达的眼界和豁达的情谊,把送别离愁别绪扩大到江天的意象中,而没有使悲伤之情幽幽沉湎而缩小词的情怀。

二、风貌质朴

孙光宪作词拓展韦庄的质朴之风,多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汲取,描写人物的情态和事物的本质特征,最为突出的在于其风物描写,色彩景物的随意几笔,传神灵动,在清新中见俏丽,在朴素中见心境。

孙光宪的风物词多是对山水田园诗歌的继承与发展,词作风光旖旎,生动活泼,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中表现出自然质朴的艺术风格,他描写田园农村的风物时,怀着对农村深厚质朴的感情,极富亲身实感和生活情趣。

《风流子》:“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蒗开,门外春波涨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

词人以白描手法,通过对茅舍、槿篱、溪流、鸡犬、织机等景物的描绘,勾画出一幅典型的具有水乡特色的农舍***。一片菰叶,一漾绿波,似乎在我们眼前展现开来,白的炊烟,黄的草檐,青的草色,绿的波光,淡传出了织布声,单纯素淡的水粉色填入简单质朴的田园农家的素描中,男耕女织的平淡幸福就蕴于这勤劳农事和水乡繁忙的景象之中。词作朴实无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颇有陶田园诗之风。《栩庄漫记》评:“《花间集》中忽有此淡朴咏田家耕织之词,诚为异采。盖词境至此,已扩放多矣。”孙光宪着力于词境的开拓,为花间词注入了乡间新鲜血液,这在晚唐五代词中可谓为首创。

竹枝歌一类作品在唐诗中多为描写地方风物人情的诗歌,以刘禹锡创作的《竹枝词》、《杨柳枝词》等最为著名。孙光宪取其诗题,作《竹枝》也颇有民歌风味,并深得民歌的天然风致,语言质朴,意境清淡。其一:“门前春水白花,岸上无人小艇斜。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寂寥空荡之景独衬哀怨孤苦之物,商女,残食,神鸦无不给人淡淡的哀愁。其二:“乱绳千结绊人深,越罗万丈表长寻。杨柳在身垂意绪,藕花落尽见莲心。”把千思万绪寄与杨柳荷花,淡雅的色泽如一抹余晖洒在深沉悠远的内心体验上,平添了一丝忧愁。

三、语言旷淡

孙光宪词在遣词造句的独特之处又在于他对虚词、叠字、象声词的运用。孙光宪“糠秕颜、谢”,推崇文学语言的平淡易晓,“淡语入情”,以文为词。

其虚词运用有自己的特色,巧妙使用一些虚词作起承转合的先导,转入抒情或进一步的内心情感抒发。如:“即此是高唐,掩屏秋梦长。”(《菩萨蛮》)“怎奈别离心,近来无不禁。”(《菩萨蛮》)“更何人识,野棠如织。”(《花》)

其有意识地、大量地使用叠词是对文人词语言形象化,生动化的扩展。《上行杯》:“草草离亭鞍马,从远道、此地分襟。燕宋秦吴千万里。无辞一醉。野棠开,江草湿,伫立,沾泣,征骑駸駸。”其中,首尾均用叠字,把离愁别绪的期期艾艾和征人远行和走走停停合二为一,一脉贯通,委婉缠绵。《渔歌子》:“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澄澈。”运用了两两对偶的叠字来展现一派疏旷悠远的意境,具有俊逸清旷的气象。

象声词是对声音的直接模仿,在唐五代词人中,敢于直接用象声词入词的极少,孙光宪却大胆地使用象声词,形象生动地模仿其情其景,使人如临其境。“杳杳征轮何处去?离愁别恨千般。”(《临江仙》)是征人的离别,“银箭落、霜华薄,墙外晓鸡咿喔。”(《更漏子》)是等待郎君的惆怅,“扣舷歌,联极望,桨声伊轧知何向?”(《渔歌子》)是悠闲自得的坦然心境。这些描写,使词充满了浓郁生动的生活气息。

总之,孙光宪作为晚唐五代的文学家,在词的创作中,既有那个时代塑造的大背景的风貌,又独树一帜,开拓了词的写景画人,抒情言志的时空,有清疏健朗的风骨。一些文人身历离乱之苦,心有亡国之痛,怀有“满眼利名浑信运,一生狂荡恐难休,且陪烟月醉红楼。”(《浣溪沙》)的生活情感,于是温韦并传,形成词作阴柔婉约,香软绮靡的基本风貌,而孙光宪在意象选取时的开阔性,勾勒自然风物和刻画细致情感体验的白描手法的广泛运用,并以清新淡雅的语言铺陈叙写,显出情真景明的词风倾向,在风格和题材上为后来词的创作提供了建设性的理念构架。

注释:

①《十国春秋》卷一百二荆南三.

参考文献:

[1]赵崇祚.花间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孙光宪.北梦琐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吴庚舜、董乃斌主编,许可等撰著.唐代文学史.下册[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4]王兆鹏主编.唐宋词汇评[M].唐五代卷,杭州: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5]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隋唐五代卷[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

描写天气的词语篇10

关键词:《水浒传》;时令气候;地理方位;口头叙事;“聚合式”成书

作者简介:纪德君,男,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从事中国古代小说、区域文化与文学传播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说唱文学文献资料辑释与研究”,项目编号:16AZW006

中***分类号:I20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6)06-0121-08

研究《水浒传》的学者,早就发现它在描写长江以北的时令气候、地理方位时出现了不少错误。例如,它竟然将林冲雪夜上梁山写成了“仲夏夜泛舟”,将河北蓟州的冬天写成了“江南的暖冬”,并且水浒好汉们还经常走错路,绕远路,如史进离开华阴县,去延安寻找师父王进,应当北上,可他竟一路向西走到千里外的甘肃渭州,宋江自山东郓城流放江西江州,已南下走了一日,居然说“我们明日此去,正从梁山泊边过”,实际上梁山泊是在郓城北边。诸如此类的错误不下数十处,以至于有人用“混沌乾坤”来形容《水浒传》所描写的时空状貌。1那么,这种“混沌乾坤”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有人认为,这是由作者不了解北方气候、地理状况导致的,他是南方人,对钱塘江一带的气候物象、地理态势的描写倒是真确的,因此他应该是“钱塘施耐庵”[1]。也有人认为,所谓《水浒传》作者对北方地理情况不熟悉的说法不能成立,因为作者的描述也有许多是正确的,其出错的地方往往是出于情节建构的需要而有意为之。[2]还有人认为,《水浒传》之所以出现地理与气候描写的错误,与《水浒传》成书的特殊性有关。《水浒传》是在民间说书的基础上形成的,基本上出于评书艺人和书会才人之手,“须知评书艺人和‘书会才人’的地理知识和气候物象知识有限,而说书艺人、书会才人,对风、花、雪、月、水、火、寺庙、宫殿建筑等等,都有一套说词,韵文,随时演说出来,而不问它们是否适合于规定情境;他们又要把不同故事编织在一起,因此《水浒》在这些方面出现错误,在所难免”[3]。不过,持此论者较少做具体的论析,因此又有人指出,“这种‘通论’对《水浒传》中许多地理态势描写的方位舛错与气候物象描写的季节颠倒,却并不适用”[4]。由此看来,学术界对如何看待《水浒传》中气候、地理描写错误的问题,尚存在较大的争议。笔者倾向于从民间说书的角度来解析这一问题,毕竟《水浒传》是从书场走向案头的,它在气候、地理描写方面出现的问题应该与说书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对说书人口头创作特点的认识,适当借鉴西方的口头程式理论,来系统地考察、阐析《水浒传》对时令气候、地理环境的描写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口头叙事与气候描写的失当

20世纪20―60年代,美国学者米尔曼・帕里和艾伯特・洛德师徒二人共同创立了“帕里-洛德理论”,又称“口头程式理论”。该理论指出,口头史诗的创编主要是依赖程式化的套语、话题与故事型式来进行的。[5]该理论对解读基于口头传统而形成的叙事文本具有明显的普适性和较强的阐释力,因而被称为口头诗学的“圣经”。当代阐释这一理论的美国学者约翰・迈尔斯・弗里指出,该理论“已经决定性地改变了理解所有这些传统的方式。通过帮助那些沉浸在书写和文本中的学者,使他们通过对民族和文化的宽阔谱系形成总体性认识,进而领会和欣赏其间诸多非书面样式的结构、原创力和艺术手法,口头理论已经为我们激活了去重新发现那最纵深的也是最持久的人类表达之根”[6](前言,P5)。

《水浒传》是基于民间的口头叙事传统而形成的小说文本,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当我们借鉴“口头程式理论”来观照《水浒传》时,就会发现书中确实存在大量的植根于口头传统的程式化表达方式,它们体现的是“非书面样式的结构、原创力和艺术手法”,因而是不能简单地以“文人书面创作”的思维来阐释的。就《水浒传》中的时令气候描写而言,这些描写就多半是用程式化的套语进行的。1请看它对黄昏的描写:

山影将沉,柳阴渐没。断霞映水散红光,日暮转收生碧雾。溪边渔父归村去,野外樵夫负重回。(第三回)

山影深沉,槐阴渐没。……落日带烟生碧雾,断霞映水散红光。溪边钓叟移舟去,野外村童跨犊归。(第五回)

再看《水浒传》中散说部分对大雪天气的描写: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第十回)

林冲与柴大官人别后,上路行了十数日。时遇暮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紧起,又早纷纷扬扬下着满天大雪。(第十一回)

连日朔风紧起,四下里彤云密布,又早纷纷扬扬飞下一天瑞雪来。(第二十四回)

是日北风大作,冻云低垂,飞飞扬扬,下一天大雪。(第六十五回)

上述这种程式化的韵文、套语的重复使用,在文人个体书面创作的作品中是很罕见的,但它却是口头叙事文学的惯例。在口头文学创编中,艺人往往不是靠死记硬背来驾驭其所说的故事尤其是长篇故事的,他只需要把握其所说故事的情节梗概,积累一定数量的描绘场景、环境(包括气候状况)等方面的韵文、套语,便可以在书场即兴说唱时根据人物、时空的转换灵活地套用。既然如此,《水浒传》中出现的时令气候描写,往往就不是为小说中某个具体情节“量身定做”的,而只是借用说唱领域中流行的韵文程式或陈词套语随口敷演的,因此我们不必视之为实景描绘,否则就会造成误读或曲解。

在研究《水浒传》的诗词韵语时,我们还可以不时发现《水浒传》在韵文套语的使用上与早期其他说部多有类同或重复之处。从后面表1可以看出,《水浒传》与其他说部之间,之所以会出现诗词韵语等使用的类同、重复现象,主要是由于它们都源自民间说唱传统,都经过民间说唱的孕育,都是因说书艺人相互影响,彼此取鉴,在讲说不同故事时,遇到类似的情境,就将程式化的诗词韵语拿来套用导致的。这种套用即使符合其所写情境,也难免笼统含混,有时则词不达意,甚或阴差阳错。

有鉴于此,我们再来审视《水浒传》中气候描写出现错误的主要例子,就不至于拘文牵义,坐实而论。先看《水浒传》第十一回中对雪天梁山水泊的描绘:

林冲看时,见那八百里梁山水泊,果然是个陷人去处。但见:

山排巨浪,水接遥天。乱芦攒万万队刀***,怪树列千千层剑戟。濠边鹿角,俱将骸骨攒成;寨内碗瓢,尽使骷髅做就。剥下人皮蒙战鼓,截来头发做缰绳。……战船来往,一周回埋伏有芦花;深港停藏,四壁下窝盘多草木。断金亭上愁云起,聚义厅前杀气生。

这一整段韵文,用的就是说书艺术中常见的陈词套语,它描绘的多不是实有之景,譬如“濠边鹿角,俱将骸骨攒成;寨内碗瓢,尽使骷髅做就。剥下人皮蒙战鼓,截来头发做缰绳”,这些岂能是望中所见?因此,我们对它所写的“山排巨浪,水接遥天”,也不必较真。说书人只不过是想渲染梁山水泊的凶险、恐怖气象,所谓“断金亭上愁云起,聚义厅前杀气生”,只是他在搬用描写大江的陈词套语时有点粗枝大叶,导致其描绘不合时令。

再看《水浒传》第四十六回所写的“大闹翠屏山”,当时是冬季,可杨雄眼中的翠屏山却是:

远如蓝靛,近若翠屏。涧边老桧摩云,岩上野花映日。漫漫青草,满目尽是荒坟;袅袅白杨,回首多应乱冢。一望并无闲寺院,崔嵬好似北邙山。

这里用的依然是程式化的韵文套语,如果以为这是人物眼中所见的实景,那么除非乘飞机鸟瞰,才能进行这种全方位的扫描。实际情形,恐怕是说书人讲到了“翠屏山”,于是就在“翠屏”二字上即兴发挥,将其烂熟于胸的写山套语,随口搬用到对翠屏山的描绘上,只是他在搬用时忽视了时令。因此,我们似可不必嘲笑说书人不懂气候常识。

杨雄杀了潘巧云,与石秀赶到祝家庄,约莫是十二月底,又是天寒地冻时节,但时迁偷鸡,与店小二发生争执,结果从店里竟冲出数名“赤条条的”大汉!随后宋江攻打祝家庄,先锋李逵也是脱得“赤条条的”,抡斧冲杀。有论者就讥笑,难道他们就不怕被冻成冰棍?可实际上,“赤条条”在《水浒传》也是被反复使用的套词。请看下列例子:

只见一个胖大和尚,赤条条不着一丝,骑翻大王在床面前打。(第五回)

众人拿着火,一齐照将入来。只见供桌上赤条条地睡着一个大汉。(第十三回)

只见一个胖大和尚,脱的赤条条的,背上刺着花绣……见了杨志,就树根头绰了禅杖,跳将起来,大喝道:“兀那撮鸟,你是那里来的?”(第十七回)

这三个好汉一同花荣并小喽罗,把刘高赤条条的绑了,押回山寨来。(第三十四回)

那梢公睁着眼,道:“老爷和你耍甚鸟!……你若要吃‘馄饨’时,你三个快脱了衣裳,都赤条条地跳下江里自死!”(第三十七回)

李逵忿怒,赤条条地,拿了两截折竹篙,上岸来赶打,行贩都乱纷纷地挑了担走。……李逵回转头来看时,便是那人脱得赤条条地,匾扎起一条水h儿,露出一身雪练也似白肉……(第三十八回)

又见十字路口茶坊楼上一个虎形黑大汉,脱得赤条条的,两只手握两把板斧,大吼一声, 却似半天起个霹雳……(第四十回)

这里李逵当先轮着板斧,赤条条地飞奔砍将入去。(第四十一回)

那贼秃……被石秀都剥了衣裳,赤条条不着一丝。(第四十五回)

只见店里赤条条地走出三五个大汉来,迳奔杨雄、石秀来。(第四十六回)

先锋李逵脱得赤条条的,挥两把夹钢板斧,火剌剌地杀向前来。(第四十七回)

由以上各例可知,当说书人描写杀人放火、打斗厮杀等场景,想要渲染一种狂放不羁、粗蛮凶悍的原始野性时,就很喜欢使用“赤条条”这个词;而这个词也确实容易在听众的脑海中唤起一种画面感,让其觉得刺激、谐谑、痛快淋漓。只是说书人在用“赤条条”这个词进行恣意渲染时,没太在意天寒地冻时其所说人物是否适合脱得“赤条条的”。因此,我们也就不必以之为据来证明《水浒传》作者不了解北方冬天的天气。

《水浒传》第五十三回还写到戴宗与李逵入蓟州二仙山去寻找公孙胜,当时也是冬日,可是他们竟然也看到了这样的景致:

青山削翠,碧岫堆云。两崖分虎踞龙蟠,四面有猿啼鹤唳。朝看云封山顶,暮观日挂林梢。流水潺,涧内声声鸣玉;飞泉瀑布,洞中隐隐奏瑶琴。若非道侣修行,定有仙翁炼药。

毫无疑问,这里的描写用的也是程式化的套语,所谓“虎踞龙蟠”、“猿啼鹤唳”、“朝看”、“暮观”云云,无外乎是为了渲染二仙山的神奇非凡,它们怎么可能是戴宗、李逵当时在山脚下见闻的实景呢?后来,两人来到罗真人的住处,又见:

半空苍翠拥芙蓉,天地风光迥不同。十里青松栖野鹤,一溪流水泛春红。疏烟白鸟长空外,玉殿琼楼罨画中。欲识真仙高隐处,便从林下觅形踪。

这些诗词韵语,显然也不是为特定的故事情节量身定做的,而是随口搬用的陈词套语。因此,对于“流水潺”、“飞泉瀑布”、“一溪流水泛春红”这一类的描绘,我们不必过于较真,更不宜以此嘲笑作者不了解北方冬天的季候特征。

一般说来,上述《水浒传》中这些描写时令气候出现的差错,在文人书面独创的小说中是极少见的。文人书面创作,通常都会考虑环境是否与情节吻合,节令与物象等在细节上是否有出入,这样留心推敲、斟酌,便可以尽量避免情节与气候描写脱节,细节上有舛错等毛病。例如,金圣叹在评改《水浒传》时就将上述描写时令景色的诗词韵语都删除了,并纠正了一些散文叙述时令出错的地方。《水浒传》第二十六回写武松出差归来,“去时新春天气,回来三月初头”。可实际上武松是在去年十二月离开阳谷县的,因此金圣叹将“新春”改成了“残冬”。第三十回写武松被诱进入张都监府,当时是七月初,“荏苒光阴,早过了一月之上。炎威渐退,玉露生凉,金风去暑,已及深秋”。从七月初再加一月之上,应当是八月初,不宜说是“深秋”,所以金圣叹改为“新秋”。书面评改自然可以尽量减少季候描写的舛误,但是在说书场中,说书人在讲到故事发生的季候时,往往都是利用其事先储备的一些陈词套语来顺口套用,虚应故事,是否季候颠倒,他们是不太在意的;他们在意的主要是故事本身是否精彩,能不能扣人心弦,而听众的兴奋点也是集中在听故事上。另外,现场说书又是快速推进、一遍即过的,说书人有时候说到后边,就可能忘了前边是怎么交代季候的了,或者说书人在随口渲染氛围时忽视了气候与物种的对应,从而导致前后不一致,物候描述出现反常等,这都是常有的事情。比如,书中第五十五回说到呼延灼率***讨伐梁山,说书人只是顺代“此时虽是冬天,却喜和暖”,但在说到“大破连环马”时,他似乎忘记这是冬季了,所以也就没考虑地面是否会上冻打滑,适不适合大摆连环马的问题了。又如第四十一回,说书人在说到宋江率众攻打无为***时,随口点出:“此时正是七月尽天气,夜凉风静,月白江清,水影山光,上下一碧。”这些套语都是平时描写月夜时用惯了的,可是他没想到既然“月尽”,夜晚哪里还会“月白江清”?这些错误多半都是程式化描写带来的问题,如果不了解口头说唱文学的创编特点,一味地把它们当作文人书面***创作的产物来加以阐释,就难免会得出作者是南方人,对北方的气候状况一点都不了解的结论。

二、“聚合式”成书与地理描写的错位

《水浒传》在描写长江以北的地理方位时也出现了不少错误。这些错误也被有的论者拿来作为《水浒传》作者是一个不了解北方地理状况的南方人的证据。实际上,这些错误的产生多半与《水浒传》“聚合式”的成书过程与情节建构的方式等密切相关。

根据史书记载,历史上的宋江起义行踪不定,时而淮南,时而京东、河北,时而齐魏,时而楚州、海州,并转掠十郡,到过太行山、梁山泊等地。这便导致宋江故事的分地域流传,在京东的注意梁山泊,在京西的注意太行山,在两浙的注意平方腊,并且各地还各有其所喜爱的英雄,只是没有统系,存在不少地区差异。1后来有好事者开始以梁山泊分支的宋江故事为核心来拼合其他分支的宋江故事,而在拼合时又较少或难以顾及地理问题,结果便导致地理上的一些差错。例如《宣和遗事》,一面写杨志卖刀杀人,在发配途中的黄河岸边被孙立所救,同往太行山落草;一面又写晁盖等八人劫取生辰纲后,“邀约杨志等十二人,共有二十个,结为兄弟,前往太行山梁山泺去落草为寇”[7](P33)。梁山泊地处山东,太行山位居山西,中间有黄河相隔,该书把两支故事牵合在一起时,不仅没有注意地理上的问题,也没有顾及情理,因为杨志既已在太行山落草,又与晁盖素昧平生,怎么会突然应邀再去梁山落草呢?《水浒传》的叙事者已看出这个破绽,将《宣和遗事》中押送生辰纲的马县尉换成了杨志,再抹掉了太行山之说,改写了杨志的履历,这才把情节大体理顺了。

《水浒传》前七十回依然是以“聚义梁山”为核心来建构故事情节的,因此它在聚合其他分支的好汉故事时,势必要使这些故事与梁山泊的故事发生关联,而这样一来,有时就难免要做地理方位上的腾挪或改变,而不管是否符合实际的地理状况。

例如,第三十六回写宋江自山东郓城刺配江西江州,按地理方位,江州在郓城之南,梁山泊在郓城之北,宋江去江州怎么可能“正从梁山泊边过”呢?可是,小说这样写分明是为了使此事与梁山泊发生关联,否则宋江刺配江州的事,梁山好汉如何得知?后面的故事又如何开展?至于是否合乎地理常识,这就不在叙事者考虑的范围内了。

又如,第三十九回写江州蔡九知府抓住了吟反诗的宋江,立即派戴宗到东京送信,戴宗也急于到东京找门路救宋江。从江州出发到东京,戴宗直接北上即可,根本无须途经在东京东北面的梁山泊。可叙事者为什么非要让戴宗绕路走梁山呢?究其用意,无非是要让宋江身陷囹圄之事被梁山好汉们得知,以便为江州劫法场预作伏笔。

《水浒传》中有不少类似的地理描写错误,细加分析,其实多半出于故事聚合与情节建构的需要。如第三回写史进离开华阴县史家庄,要到延安去找师父王进,本该北上,可他却向西走到千余里的甘肃渭州,这不是错得离谱吗?可是小说这样写,乃是为了把本来在民间流传的相对***的史进故事与鲁智深故事衔接在一起。如果史进不这样走,那他就遇不到鲁智深,如果遇到不到鲁智深,就难以从史进的故事自然地转换到鲁智深的故事上来。

小说第五回写鲁智深离开山西五台山文殊院,要去河南开封大相国寺,本来一直往南走便可到达,可他却莫名其妙地走到山东青州附近的桃花村,然后再去开封,差不多走了近千里的冤枉路。为何会出现这种错误?原来鲁智深、史进等人的故事,都属于太行山分支,现在要把他们的故事牵合到山东梁山泊分支的宋江故事中来,自然就要把他们的行动路线改挪到山东境内来,由此也就不顾因此而产生的地理方位的错误了。从情节安排的角度说,鲁智深不绕路来到青州的桃花村、赤松林、瓦罐寺,就不可能遇到小霸王周通、打虎将李忠和九纹龙史进,也就不会发生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罐寺的故事了。

小说第十六回写杨志押送生辰纲,事先对梁中书说:“今岁途中盗贼又多,甚是不好。此去东京,又无水路,都是旱路,经过的是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伞盖山、黄泥冈、白沙坞、野云渡、赤松林,这几处都是强人出没的去处。”据书中所写可知二龙山、桃花山和赤松林都在青州境内,黄泥冈在济州境内,都属于山东地界。而生辰纲是从河北大名府押解到河南开封府,稍有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直接从北向南直下即可,完全没必要绕道山东再去开封。可叙事者却借杨志之口把山东地界的荒山野岭都挪到了大名府去开封的路上。这显然也是因为要把原属太行山分支的杨志故事牵合进山东分支的水浒故事导致的(前文已述)。有意思的是,书中在写黄泥岗景色时竟然又说“须知此是太行山”,无意中留下了将两个不同分支的好汉故事扭合在一起的蛛丝马迹。从艺术角度看,杨志的话无非是要强调此去沿途凶险莫测,这也为此后将要发生的智取生辰纲故事设置了悬念。

小说第二十三回写武松离开河北沧州,去山东清河看望哥哥,可他居然越过清河东边,继续南下二百余里,来到阳谷。其实,这也是为了将景阳冈武松打虎故事嵌入《水浒传》所致。这个故事,元杂剧《折担儿武松打虎》等已经搬演,对塑造武松形象至关重要,所以叙事者将它嵌入了《水浒传》,却不管地理方位上是否会出现误差。

小说第三十九回写萧让、金大坚从济州出发,北上到泰安州岳庙写字、刻碑,本来无须拐向西北,路过梁山,再往东北去泰安的。小说这样写,也是为了让萧让、金大坚加入梁山泊阵营,因为他们是山寨发展急需的特殊人才,因此必须让他们绕弯路经过梁山。

小说第四十四回戴宗从梁山去蓟州,只要一路北上即可,可他在路行了三日,竟然来到了梁山正东面的沂水县界。这当然又弄错了方向。不过,戴宗如果不绕路到沂水,他又如何会遇见杨林以及在饮马川落草的邓飞、孟康和裴宣?看来,戴宗此行也是为了将身在沂水的几位好汉网入梁山泊的队伍,因此让他绕路是必要的。

小说第六十一回,卢俊义要从大名府去泰山岳庙烧香,燕青说:“这一条路去山东泰安州,正打从梁山泊边过。”可实际上泰山在河北大名府正东,梁山泊在大名府东南,泰山在梁山泊东北。按燕青所说,从大名府出发,就要往东南走到梁山泊,然后再转向东北去往泰山,这不是大转弯,绕远路吗?可是如果不让卢俊义绕远路,那么又如何使卢俊义与梁山泊发生关联,并引出卢俊义上梁山的故事呢?

这样看来,以上这些地理描写出错的例子,其实多半都是由于《水浒传》的叙事者以山东梁山泊的水浒故事为核心来聚合其他地区流传的江湖好汉故事,想方设法使它们聚集到梁山泊这个核心而导致的。这样做,从叙事建构上看,就使得本来分散在各地的好汉故事,被“逼上梁山”这根主线牵引、聚拢起来,形成了以“梁山”为情节走向的焦点叙事方式,使作品前七十回呈现出“千岩万壑赴荆门”的结构态势。明乎此,也就不必再用现实的尺度去衡量《水浒传》中的地理描写,讥嘲《水浒传》作者不懂江北的地理态势了。

至于说《水浒传》为何在写平方腊故事时涉及的地理方位描写都比较准确呢?如前文所述,平方腊属于江南分支的宋江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梁山好汉大聚义之后,与江北其他分支的宋江故事不发生关联,不存在像七十回以前北方各分支故事围绕梁山泊聚合而不得不进行“乾坤大挪移”的问题。平方腊是相对***的叙事单元,南方的说书人如果熟悉杭州一带的地理形势,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演说平方腊的过程,就不会出什么常识性的错误。当平方腊的故事与北方的梁山聚义故事拼接在一起时,就会出现前七十回地理错误较多而平方腊的地理描写基本无误的反差。但是,我们只能说平方腊故事出自于南方说书人之手。至于把南北水浒故事嫁接在一起的,究竟是不是南方人,则不好轻易断定。

总而言之,对于《水浒传》中气候、地理描写存在的错误,我们似不必做胶柱鼓瑟的理解。《水浒传》脱胎于民间说书,受口头文学创作惯例的支配,说书艺人对气候风物的描写通常是程式化的,而非特殊的、个性化的;如果认为其所写的都是实有情景,甚至以现实实况去一一比附,指出其哪些描写不合时令,那么就会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至于其地理描写的错误,也多半与《水浒传》“聚合式”的成书方式密切相关,其集撰者(不管是否为南方人)为了将各地流传的宋江故事聚合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别具匠心地选择了以山东的水浒故事为核心来牵连、聚合其他分支的好汉故事的做法,为此不得不施展“乾坤大挪移”的手段,使一些好汉不约而同地绕路来到山东,经过梁山,先后加入梁山泊阵营。而从《水浒传》是“传奇”并非历史纪实的角度来说,其创作原不必拘泥于历史与现实,完全可以根据情节建构或人物塑造等需要来对其中的地理方位做闪展腾挪的安排。这一点,就连诗文创作有时也不能例外。清代王士祯曾说:“诗家惟论兴会,道里远近,不必尽合。”[8](P10)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坡写《前赤壁赋》,他难道不知所游的并非三国古战场赤壁吗?可是为了抒发思古之幽情与人生之感慨,他便有意张冠李戴,读者无须以此嘲笑他缺乏地理常识。钱锺书也曾说:“诗文风景物色,有得之当时目验者,有出于一时兴到者。出于兴到,故属凭空向壁,未宜缘木求鱼;得之目验,或因世变事迁,亦不可守株待兔。”[9](P90)这对我们如何理解《水浒传》的气候、地理描写错误无疑也是有启迪性的。其实,不仅中国古代传奇小说存在气候、地理描写错误的问题,国外的戏剧与传奇文学等也不例外。如小说理论家伊恩・P.瓦特所指出的:“在悲剧、喜剧和传奇文学中,地点几乎象时间一样,传统地呈现出笼统、含混的状态。……莎士比亚并不注意时间和地点的界限问题。”[10](P20―21)

因此,我们似乎不宜以考证的眼光来审视《水浒传》中出现的气候、地理描写错误,也不宜以此作为实证的材料,来证明《水浒传》的作者是一个不懂江北气候与地理状况的南方人。也许《水浒传》的写定者确为南方人,笔者也无意于否定其为南方人,而只是想指出以书中气候、地理描写的错误作为论据,其说服力显然是有限的。

参 考 文 献

[1] 马成生:《“让〈水浒传〉自己来指认”――关于〈水浒传〉的作者》,载《济宁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2] 刘华亭:《〈水浒传〉中梁山附近的地理描述》,载《济宁师专学报》1998年第5期.

[3] 陈辽:《〈水浒〉作者施耐庵之谜再解》,载《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4] 马成生:《不是“虚假”,也非“仅仅”――读〈水浒〉作者施耐庵之谜再解》,载《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5] 约翰・迈尔斯・弗里:《口头程式理论:口头传统研究概述》,载《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第1期.

[6] 约翰・迈尔斯・弗里:《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 无名氏:《宣和遗事等两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8] 赵执信:《谈龙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9] 钱锺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

[10] 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北京:三联书店,1992.

描写天气的词语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描写天气的词语10篇

学习

英语寓言故事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寓言故事10篇,内容包括英语寓言小故事,英语寓言故事题目大全。教学有法,然而教无定法。而英语教学中注重改革创新,积极采用寓言故事教学法,带领学生学习有趣的寓言故事,从中巩固单词和语法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最终促进学

学习

现代房屋建筑论文模板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现代房屋建筑论文模板,内容包括房屋建筑论文题目大全,房屋建筑论文摘要。2.1加强原材料控制混凝土是一种将水泥、细骨料、粗骨料、外加剂和其他矿物混合材料按照一定比例配合而成的人工石材。混凝土材料不仅原料丰富、价格

学习

证婚人证婚词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证婚人证婚词10篇,内容包括证婚人证婚词范本,女方证婚人证婚词简短大气。在这秋高气爽、温馨祥和的时刻,我受这对新人的重托,担任苗海庆先生和杨蕾蕾小姐结婚的证婚人,在这神圣而又庄严的婚礼仪式上,为这对新人致证婚词,感到非常

学习

专业英语教学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包括英语教学理论专业词汇,专业英语学习与教学。1专业英语及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1.1专业英语的发展及专业英语课程特点1)专业英语及其发展。专业英语即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

学习

经济发展论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发展论文,内容包括经济发展论文关键字,最近几年的经济发展论文。二、发展经济学的定义广义的发展经济学概念是:凡是研究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都可以算是发展经济学;狭义的概念是:发展经济学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农

学习

小学升初中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升初中10篇,内容包括小学升初中感言怎么说,小学升初中的题和答案。马女士家住北京西城,女儿是西城某小学学生。在今年“小升初”之前,马女士从未为女儿的学习操过心。六年了,孩子年年成绩全优,连续“三好”,还被授予了

学习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诸葛亮的故事10篇,内容包括诸葛亮的八个经典故事,关于诸葛亮的最出色故事。蜀国兴盛后,南中地区几个郡却作乱造反,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前去讨伐,战事节节胜利,最后剩下南中首长孟获还继续反抗。诸葛亮攻心为主,七次捉放孟获,

学习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内容包括清明节的作文200字合集9篇,清明节的风俗和来历80字。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

学习

高中家长会发言稿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家长会发言稿,内容包括高中家长会老师发言稿,高中家长会学生代表发言稿。大家上午好!很荣幸能在这里作为家长代表发言,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家长代表,说实话,有点诚惶诚恐,一者我并没有什么先进的教育孩子的经验,二者是我的孩子

学习

寒露谚语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寒露谚语10篇,内容包括寒露谚语经典的句子,寒露节气的谚语顺口溜。寒露有霜,晚稻受伤(苏、湘)雾天寒露雪前赶(冀)寒露闹天,闹到立冬(冀)寒露前后有雷,来年多雨(皖、湘等)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粤)寒露节气经常会出现秋旱。有关

学习

管理层声明书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管理层声明书10篇,内容包括管理层声明书是什么,管理层声明书完成阶段。为配合贵事务所的审计工作,本公司就已知的全部事项作出如下声明:1.本公司承诺,在企业会计准则框架下,按照***财企【2010】153号《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重大

学习

大学化学实验模板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化学实验模板,内容包括化学实验报告格式范文大学,大一化学实验报告格式模板电子版。第一,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加强学生对于化学实验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应该多开设化学实验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化学实验,让

学习

打羽毛球的作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打羽毛球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打羽毛球作文400字范文,打羽毛球的作文800字。接着打球,可是,我们的劲还没缓过来,又哈哈大笑起来了,我强忍着笑发了球,但是,我连着二次都没发出去球,第三次发的时候,好不容易发了出去,快到了马畅那儿得时

学习

学生会部长竞聘报告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学生会部长竞聘报告,内容包括学生会部长竞聘稿,学生会部长竞聘申请书。主任竞聘报告4篇本文目录2017年主任竞聘报告车间副主任竞聘报告范文办公室主任竞聘报告范文村委会主任竞聘报告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我首先感谢领导、

学习

描写月亮的诗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月亮的诗10篇,内容包括描写夏天月亮的诗句,描写高山月亮的诗句。月夜花朝、秋月寒江、华星秋月、吟风弄月、十冬腊月、步月登云、花辰月夕、日月无光、日就月将、日异月殊、年深月久、月晕而风、朗月清风、月夕花朝、面

学习

描写秋天的好句子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秋天的好句子,内容包括描写秋天的果实诱人的句子,描写秋天荷叶的句子和段落。3、秋夜,天高露浓,一弯月牙在西南天边静静地挂着。清冷的月光洒下大地,是那么幽黯,银河的繁星却越发灿烂起来。茂密无边的高粱、玉米、谷子地里,

学习

描写大海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大海10篇,内容包括描写大海的句子完整版,描写大海的资料。3、夜幕下,幽蓝的海水里,点点星光揉碎了的身影,那是大海于神秘的海边夜色里给人们编织的神秘深邃的梦境。4、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子似的跳跃

学习

描写秋天的片段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秋天的片段10篇,内容包括描写秋天的片段,描写秋天特点的片段。4、深秋时,街道旁,树林间,是秋叶的“乐园”。快乐地感受着人们脚踏上去的亲切,感受着地面带给它们的温暖。可我相信它们最愿意的还是飞扬在天空,像起舞的蝴蝶,像

学习

描写山水的古诗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山水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描写山水田园古诗和解释,描写川蜀山水古诗。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外滞留太久。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时思念。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2、《游山西村》宋代-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

学习

描写水的成语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水的成语10篇,内容包括水字头的成语大全,描写水的四字成语500个。2、泛萍浮梗:浮动在水面的萍草和树根。比喻踪迹漂泊不定。3、浮光掠影: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4、水色山

学习

形容风景优美的词语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形容风景优美的词语10篇,内容包括形容大海风景优美的句子,形容山村风景优美的句子。风光旖旎:形容景色柔和美好。出处:秦牧《花市》:“人们怎能不热爱这个风光旖旎的南国花市,怎能不从这个盛大的花市享受着生活的温馨呢!”水秀

学习

心理活动描写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活动描写10篇,内容包括心理活动描写的五种方法,描写心理活动片段。3、我没有动,心里愤愤地说她这副丑相配我叫阿姨,我的姨妈个个端庄秀丽,哼!4、蓦地,一朵小小的花苞,在风的撕扯中,怀着无尽眷恋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枝头。5、湿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