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热心慈善的富翁,向三个贫困家庭提出捐助,却收到迥然不同的答复。
一家拒绝,以为是施舍——这是戒。
一家犹豫,声明要偿还——这是虑。
一家欣然,感激地接受——这是善。
面对他人的善心与善举,我们理所应当以善回应,在这一来一往中,爱在传递,善在弘扬。
戒者,乃戒心、戒备,实在要不得。就好比在凛冽的寒风中饥寒交迫的时候,突然有人端来一笼热腾腾的包子,你却嗤之以鼻,眉眼高扬,啐了一口唾沫,拂袖而去,这该是多么让人心寒!比起施舍,我们更应说是帮忙与互助,没有富人与穷人间的高低不等,将彼此联系的应该是共同进步,谋求大众幸福的温暖纽带。若存戒备,则是筑起冷酷高墙,密不透风,爱也无从渗入。
虑者,乃忧虑、焦虑,也非为上策。虑者将他人轻松的好意化为了自己肩上无形的千斤重担,他们明白接受应当回报,却并未透彻领悟这回报的内涵。他们将目光聚集在所接受的善款上,思量着自己日后是否有能力负担起这重债,殊不知若是把接受的善心融入生活,发散出去,尽己所能点亮那些更需要光明的人们的心房,那该是最好的回报。所谓虑,也是多虑了。
善者,受于外物,发于内心。接受善意,明白他人的好;学会感激,点亮自己的心。在危难关头,适时抓住别人伸出的援手,也不仅仅是接受,更需要内心的空旷与澄明。倘若如戒者一样的拒绝,那么日后的生活该还是在温饱线上挣扎。更重要的是,不懂得接受,便不懂得给予,闭塞的心又还容得下多少爱的填充?倘若如虑者一样的多虑,那么日后的生活该是被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压力压垮了腰,接受而只念偿还,不知更大范围地传播开去,爱心也是要枯萎在手心里。
唯有善者,不设无味戒备,不思多余念想,懂得接受,也该是会乐于分享。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这话并不只在施与者,在受与者身上同样适用。接受,并感恩,让光明传递,照亮自己,温暖他人,点亮万家灯火。
简 评
这是一篇立意高远、识见不俗的佳作,显示出作者独到的眼光与高超的文章驾驭能力。内容上写的是对三个家庭就慈善家捐助态度的评议,但是却没有落入俗套,而是融入了作者自身的思考与批判,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面对富翁真诚的捐助,眼前贫困的家庭该不该接受呢?作者认为要看是否有利于善的传递,爱的弘扬。能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理由,很见思想,显示出作者独到的认知和深厚的积淀,否则难以达到这样的思想深度。
语言犀利精练,富有张力。文中有大量闪烁着作者思维智慧和灵光的句子,如“善者,受于外物,发于内心”“若存戒备,则是筑起冷酷高墙,密不透风,爱也无从渗入”“在危难关头,适时抓住别人伸出的援手,也不仅仅是接受,更需要内心的空旷与澄明”,这些优美而又极具表现力的句子如一篱,香远益清。
思维的宽度,得益于积累;思想的深度,得益于感悟。这就是这篇文章能在73万份作文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也是它留给我们最大的写作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