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篇1
关键词: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成要素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综合性体系,涵盖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领域,也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特别提到的农村和农业发展重点工程,是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的关键。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把当前的我国农业产业实现了横向与纵向的有机统一,形成了涵盖整体产业发展链条各环节的综合系统。具体分为以下四个系统:(一)农产品产业系统。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农产品产业系统是整个体系的基础,并始终处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核心地位。我国的涉农相关部门构成了了农产品产业系统,农产品产业在农产品产业系统中具备整体性、多层次和动态性的特点,同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客观条件的影响,整体的发展趋势直接影响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走向[1]。(二)现代农业多功能系统。在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现代农业多功能系统承担着整个体系的持续拓展,实现农业产业体系功能的进一步外延,实现农业产业体系功能的多元化作用。现代农业多功能系统在保证农业商品的基本功能外,同时还具备非商品的其他功能。具体体现为农产品除了进行市场化经营之外,一些农业的非物质产品同样也可以实现市场化的经营,并长期实现市场的共享和社会的公益,比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的乡村旅游产品。(三)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系统。在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农村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系统把整合农村产业链条、实现农业产业延伸和农村产业功能转变作为基本职能。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系统中,以现代农业发展为根本,通过积极有效的现代管理方式与经营方式,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科学调整,实现农业农村资源的合理科学配置,将农村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系统创新机制、协作机制和产业融合服务机制能够有效促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四)农业生产性服务系统。在我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农业生产性服务系统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有力支撑,农业生产性服务系统是贯穿于整个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的服务产业,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各环节提供必要的服务,通过把技术、资金、人力以及市场信息等服务,很好的契合到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并时刻满足整体农业产业链发展的需求,保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服务链条的完整性。
二、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特点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发展的全新思路和方向。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把实现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作为总体发展目标,保证我国现代农业沿着科学发展的轨迹运行,这也是***的对我国今后农业发展的具体要求。(一)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备动态发展特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建国初期,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目标是实现农业的机械化;上世纪70-80年代,农业产业化的目标表现为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生产手段和生产管理的现代化;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按照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进入到本世纪以来,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有了新的内容,就是要把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把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丰富为广泛的、综合的具备时展特征的伟大工程。所以说,我国的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具有动态发展、与时俱进的明显特征。(二)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备地域性发展特征。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差异化,这就决定了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备地域性发展特征。我国的农业产局布局大体分为中东部、西部和沿海地区三种类别。各自地域的不同,带来了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发展的明显不同。西部地区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明显偏低;中东部地区开发较早,农业自然条件优越,农业产业化体系较为健全;沿海地区是中国目前经济最为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规模超前,市场化运作程度较高。这些差异直接决定了我国各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我国的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明显具有地域性的特征。(三)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备市场化发展特征。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已经具备了市场化发展的特征。从当前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来看,已经具备了适应市场发展的能力。市场化发展的特征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我国整个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并直接推动了农业企业的升级、转型,全面提升了我国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客观上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2]。(四)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备集约化发展的特征。农业产业的市场化细分使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集约化发展的特征愈发明显。农业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农业产业从业者更加专注某个核心领域和产品,产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这样的集约化发展,客观上刺激了农业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应用,加快了农业产业新技术的推广,提升了农业产业全行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而随着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以专业化为节点形成了适应时展的全新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更适应了当前农业整体发展的客观需求。
三、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构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面临的挑战
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的考验,坚持做到了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努力适应时展的现实需要。***的十九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今后农村和农业的整体发展目标,通过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新格局。但就当前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还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和挑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一)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农业获得空前发展,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我国粮食实现连续丰收,形成了粮食丰产、市场供应充足、农产品质量逐步提升到良好局面。但在这些成绩的背后,农业生产形成的生态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问题愈加突出,实现农业生产产量的进一步提升难度加大[3]。现有的部分农业生产粗放型管理现象还依然突出,耕地质量下降、城市工业污染以及农业自身生产污染问题明显。因此积极推进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保护迫在眉睫。(二)现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增大。我国农业产业的整体失衡已经是不变的事实,特别是随着国际市场的导向影响,使我国的部分地区出现了农业产业布局不够合理,不能与当地的客观实际条件相匹配,降低了我国农业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也成为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的市场风险。主要体现为适合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合理,农业产业体系不够健全,部分优良农产品推广滞后,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较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产生的影响和风险是长期的,必须给予重点解决。(三)农业科技革新压力增大。现代农业需要现代的科学技术来支撑。我国虽然目前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在逐步提升,以现代农业设施装备和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农业格局初步形成,但是在新装备与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整体农业从业者的科技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另外,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持续投入,但我国农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明显不足,核心技术的发展还继续加强。在农业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层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才能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才能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四)农村产业融合压力增大。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农村产业融合获得了较快发展,但受到我国农业产业化基础薄弱的客观条件制约,各产业融合压力相对还比较大。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为引领的产业还需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布局中种养结合型、链条延伸型、农业功能拓展型、技术渗透型和复合型融合发展的多种模式还不够健全,各产业在发展融合中瓶颈期还没有度过,各种突出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五)农业生产性服务支撑压力增大。在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继续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包括提供整个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农资良种、农机作业、重大动植物***病防控、农业科技推广、流通营销和物流、信息和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服务。但目前总体服务水平较低,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服务管理不够规范,以及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等问题还相对明显。提升农业生产性服务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通过服务质量提升来满足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需要。
四、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构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思路和建议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要全新的理念来引领,乡村振兴战略无疑为今后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方针指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指引下,为构建适合当前国情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报告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农业的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要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因地制宜做好我国的农业产业布局规划,并制定长期发展战略,依据我国农业产业化地域性的特征,逐渐形成一批具备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发展经济带。要积极鼓励和利用***策激励和市场调控手段,努力推动农业产业发展。要通过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引领,实现农业产业的集约化经营,形成农业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4]。(二)积极培育壮大农业产业新业态。要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中关于农业产业新业态发展的重要论述,积极培育并壮大农业产业新业态。要积极通过农业产业创新和业态创新,来培育农业农村产业经济发展新得增长点,通过农业产业新装备、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引入,来实现农业产业新业态的不断成熟、壮大。要通过“互联网+现代农业”,大力开展农业产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以农村电商为依托,持续建设和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从而加快农村农产品市场的有效流通。要积极探索并拓展农业产业经营模式,实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功能的多行业、多业态延伸,有效融合农业产业的商品和非商品功能。(三)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要始终把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作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核心动力,突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对于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动我国农村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持续构建并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机制,通过有效整合我国农业科技资源,加快农业科技共享平台建设,积极打造产学研用、农科教企紧密结合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科技自主协同创新体系,鼓励支持农业新兴产业发展。同时,还要有效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保持向科技尖端的迈进。努力突破农业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在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农村产业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越高,发展越好的地方,农村产业发展也越好,反之亦然[5]。因此,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可以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组织。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全面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综合实力,全面提高对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带动力。要充分发挥***府服务职能,发挥出***府在市场、企业、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鼓励和帮助农业产业组织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合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产业竞争合力,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组织的自身经营能力、辐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实力。(五)努力提升现代农民综合素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但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我国农民整体综合素质偏低,因此,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需要持续在广大农民朋友中间开展各类农业科技教育、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培育现代农民,更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要集合***府、企业和社会的多方资源,构建继续教育、终生教育、科技下乡、定点帮扶等各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积极培养现代农业人才。要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需要,把生产经营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的培养作为重点,继续发挥好当地产业发展带头人、科技示范户、农业产业组织负责人等人才的作用,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学习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并积极参与到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来,为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篇2
关键词: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兵团
中***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094-04
一、兵团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现代农业生产条件分析
近年来兵团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尤其是伴随着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农业机械化推广、现代农业示范“三大基地”的建设,以及六师五家渠垦区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一师阿拉尔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兵团在节水灌溉、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机械化等方面处于较高水平。兵团节水滴灌技术广泛应用于粮油、糖、果蔬园艺等作物种植,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2011年兵团有效灌溉面积1 091.5千公顷,占到耕地面积的88%,其中高新节水灌溉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59%,旱涝保收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76%。节水滴灌技术的广泛使用使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05年的0.46提高到2011年的0.52,灌溉定额由2005年的680立方米/亩下降到620立方米/亩,水资源利用效益得到明显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兵团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96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棉花机械采收面积45.8%。全兵团有124个团场、13 742个机组实现农机管理标准化目标,分别占总数的87.32%、44.23%(见表1)。
(二)兵团农业生产结构情况分析
1.农业依然以种植业为主
兵团农业内部结构在兵团的宏观调控***策引导下不断优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兵团提出农业要形成种植业、果蔬园艺业、畜牧业“三足鼎立”的经济发展格局。从种植业和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变化看,种植业比重由2001年的85%调整到2011年的76%,畜牧业比重由2001年的13%变化为2011年的16%,其他行业的内部结构变动不大(见下页***1)。在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结构变化中,种植业和畜牧业内部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种植业呈现“稳粮、优棉、增果蔬”发展格局
新世纪以来,兵团种植业内部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根据兵团种植业发展的重点行业,种植业产值可划分为粮油甜、棉花、特色林果、蔬菜、其他五类。粮油甜的产值比重由2001年的27%变化为2011年的11%,基本保持在11%~15%之间变动。棉花的产值比重在2003年达到最高值,占种植业的72%,现基本保持在产值占种植业的55%。特色林果、蔬菜的产值比重明显上升,2001—2011年间分别增加了16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见***2)。果蔬色林果种植面积增长迅速,尤以红枣增速明显。红枣种植面积由2003年的8 535公顷增长到2011年的104 943 公顷,增长了11.3倍。“南枣、北葡”的水果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红枣、葡萄种植面积占果园面积的比重接近80%。
3.畜牧业发展以生猪、肉羊和牛为主
新世纪以来,兵团畜牧业内部结构变化明显,但猪、肉羊、肉牛和奶牛基本保持统治地位。一是传统的肉羊养殖业产值比重呈现下降趋势,由2003年最高峰时期的占比33%下降至2011年的占比23%,但一直保持在23%以上的产值比重。二是生猪、奶牛和肉牛养殖业产值比重上升明显。生猪养殖业发展迅速,特别是2007年以来生猪养殖业发展迅速,已替代肉羊成为养殖业产值比重最高的畜种;奶牛和肉牛养殖业蓬勃发展,奶产品和牛的产值比重提高14和10个百分点(见***3)。
二、兵团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依然较为薄弱
现阶段兵团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发展以规模数量为主,基地地域分散,质量较低。从四大基地来看:第一,粮食基地中粮食安全控制目标与团场职工增收的目标不协调,优质高产种植面积少,基地带动职工群众数量少,主要是由于种粮效益低、种植收入少;第二,棉花基地科技成果应用普及率低,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少,标准化基地规模小,基地区域分散,不利于兵团棉花基地单产和总产的提高,也不利于水资源的充分利用;第三,特色林果业栽培技术不规范,栽培品种较落后,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速度慢,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集约化程度相对低,精品园和高产园少,主要是由于栽培品种退化,导致优质果品率低,优质高档果只占总产量的40%左右,许多林果产品有优无势,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优势。此外,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注册果园认证数量少;第四,畜牧业基地规模小,基地连接的养殖户分散导致带动能力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受资源承载力和生产条件限制发展空间缩小,生产水平低导致牛羊肉和牛奶质量差,化程度低,肉牛和奶牛养殖分散,饲养方式落后和管理粗放,标准化养殖基地规模和数量小,养殖质量不稳定,影响了畜产品深加工质量。
(二)农业产业结构依然不合理
兵团农业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和优化,依然存在着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棉花为主的局面,2011年棉花种植面积、产值依然占到种植业的一半以上,“一花独开”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畜牧业产值比重经过十年的调整,仅提高了3个百分点,畜牧业较弱的局面在兵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种植业中的果蔬园艺业在十年中产值提高了38个百分点,但主要增长的是红枣。近几年全国红枣面积大幅增加,仅***红枣种植面积就由2002年的18 836公顷增长到2011年的456 074公顷,增长了23倍。红枣种植面积的大幅增长,给以红枣种植为主的南疆部分团场,带来了极大的市场风险。
(三)团场职工群众生产利益保障程度低
(1)在目前兵团农业经营过程中,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更大,团场职工群众利益难以到保护(一般是对农产品和主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保护),挫伤团场职工农业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业主导产业和基地建设的进一步发展。(2)农产品价格变动加大情况下,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加剧,职工群众利益保障如何“共担”与“均沾”没有实现,农产品加工业获得垄断利益分配,团场职工群众的生产经营利益无偿转移,缺乏组织、制度和机制保证。同时,团场职工群众的农业生产从生产资料供给到农产品销售均缺乏必要的保障,其退出壁垒极高,而其他主体退出壁垒均比较低,经营风险与经营收益不对等。
(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兵团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急待加强,原料基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的整体水平不高。特别是牛羊肉、***品、甜菜、加工番茄等生产水平较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商品率低,原料质量和供应不稳定,这也导致部分加工企业生产加工能力闲置。
三、兵团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构建
(一)总体思路
兵团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经济和增加职工收入为重点,围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强化农业生产基地建设能力、科技支撑能力,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农业生产体系。
(二)农业生产体系发展重点领域
农业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和依托,建设好生产基地,有利于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优势,开发当地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它将众多分散的农户联结起来,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中,促进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发展。兵团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已经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但是兵团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把基地建设好,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打好坚实基础,还处于不断探索之中。
一是要科学制定生产基地建设的总体规划。兵团、各师(市)、团场(镇)各部门应密切配合,从当地实际出发,根据各师市、团场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高起点地制定农业生产基地发展规划,以指导生产基地建设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
二是制定促进兵团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差别化保护***策。对于各师市、团场相关部门规划内的生产基地以及主导产业项目,从财***、信贷、投资、税收等方面予以优先扶持,实行差别化倾斜扶持***策。同时,鼓励和支持大中型工商企业到兵团创建农业基地,兵团各师市、团场对此应给予***策上的支持和保护,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的投资,以改善基地生产条件,增强基地发展后劲。
三是理顺和建立兵团农业生产基地管理体制。按照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基地的要求,应打破行***区划界线和条块分割,站在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全局的高度建设生产基地。
四、兵团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发展对策建议
(一)加快高标准基地建设的速度,提高原料产品的质量
兵团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效益已经显现,但继续增值的空间狭小,必须加快发展高标准农产品基地,提高基地为兵团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供农产品的品质,从质量提高上创效益,实现农业产业化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1)区域化布局:在巩固好现有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专业户、专业团场,形成稳固的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2)集约化经营:加大农产品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引导团场职工、群众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集约化程度;(3)标准化生产:农产品生产基地要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大力加强农产品的标准化建设,包括选用优良的种子、种苗;严格执行化肥农药的施用标准,从源头上降低污染和公害;(4)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检测中心,加强对农产品安全的测试工作,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二)加大农业生产技术研发力度,促进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转化
(1)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抓手,以农业科技成果为动力,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先导,推广农业灌溉技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节水灌溉示范推广基地和建设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三大基地建设;(2)用现代生产方式、现代科学技术、产业化经营模式和企业化管理方式组织农业生产和经营,重点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和盐碱地综合治理工程,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重点增强现代节水意识,以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逐步在全国推广应用节水灌溉运作模式和支撑体系,健全节水灌溉服务体系;(4)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和农机装备质量,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健全农机经营管理体制,促进农机农艺融合,逐步将农机服务辐射到周边地区。
(三)调整兵团农业生产基地农业产业结构,建设高品质产业基地
立足兵团主导产业,以兵团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兵团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兵团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为指导,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以四大基地主产区为中心的高度集中产业带。
(1)高产优质粮油基地:在实现兵团粮油生产自给自足、区内供需平衡的基础上稳定兵团粮油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重点发展高产、高质、高效粮油基地,逐步实现粮油增产的主要手段从增加种植面积转变到提高单产上来;(2)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兵团优质棉花基地的建设应该按照区域化、规模化的发展要求,重点发展大力建设八师、一师、三师、六师和七师棉花生产基地;(3)畜牧业生产(养殖)基地:兵团畜牧业生产基地的建设应该转变牧区畜牧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畜牧业养殖基地的区域结构,重点建设优质畜种的养殖基地、优质畜产品的生产基地,提高兵团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效益;(4)优质林果基地:兵团优质林果基地的建设应该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要求,重点发展无公害、有机、绿色和产地的认证基地,实现认证面积和基地建设面积同比增长,保障特色林果基地的产业化发展。
(四)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延伸农业产业链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实现产业集群的较好方式,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较易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合理布局、建设兵团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组织申报国家、自治区、兵团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引导国内外先进科技生产生产力向兵团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团场聚集,提升兵团农业科技生产力,促进兵团科技农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盛羽.完善农业产业体系:问题与对策[J].理论研究,2007,(3):10-13.
[2] 姚建民,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道路选择[J].理论研究,2011,(3):284-286.
[3] 赵慧峰,等.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案例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0,(1):1-5.
[4] 赵绪福,王雅鹏.农业产业链、产业化、产业体系的区别与联系[J].农村经济,2004,(6).
Construction Corp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JI Qi-guo,ZHU Hong-hu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832003,China)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篇3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新思路、新机制。要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梳理每个农产品产业链条的技术需求,解决每个环节的生产技术难题,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2008年,全国农业科技工作将紧扣发展优质粮食产业、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健康养殖业、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生物质和生态等产业、农业服务业等“六大产业”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强重大技术的攻关、集成和试验示范;以解决区域共性问题为重点,大力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探索区域间联合协作的有效方式;广泛集聚各类科技资源,形成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的新格局;加强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创新,促进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紧密衔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
农业企业要为维护市场稳定保障食品安全做贡献
近日,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向全国农业企业发出倡议:农业企业要为维护市场稳定和保障食品安全做贡献。
倡议书提议,农业企业要积极抓好生产,保障市场供应,保证市场交易的公开、公正、透明,不以产业联盟的形式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维护市场稳定;要强化源头管理,建立全程质量监控体系,加大科技投入,认真做好各项防***工作,增强防***公共突发事件预警,积极加强质量控制,确保食品安全,把诚信放在第一位,让消费者放心;不坑农、不害农、不损农,逐渐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从而确保农民增收,维护农民利益,让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发展成为农业企业与农民共同受益的分配体系。
据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会长韩伟说,当前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扬是在所难免的,但是要想稳定价格,就需要推动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发展带动更多的农民,形成集中度较强的产业联盟。他认为要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品牌是有效途径。
龙岩“两薯”新品种选育获突破
第六届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主任委员会会议于近日在福州召开。会议审定通过了水稻、甘薯、马铃薯等三类主要农作物50个品种,其中由龙岩市农科所选育的甘薯新品种“龙薯13号”、“龙薯14号”,马铃薯新品种“闽薯1号”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马铃薯新品种“闽薯1号”是近几年龙岩市农科所开展马铃薯育种工作取得的最新成果,也是建所以来第一个通过审定的马铃薯新品种,该品种属中熟鲜食马铃薯新品种,商品性较好,食用品质较优。
鞍山市鞍绿3号黄瓜每667m2增产1000 kg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篇4
DOI:10.14088/jki.issn0439-8114.2018.11.034
Abstract: Based on survey data of China agricultural research system’s position and chief scientist,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station master, team members, using DEA-Tobit two-step,then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e 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 of hubei team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influence factor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pure technology efficiency and scale efficiency of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of each agricultural product system are lower. Researchers target recognition,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 of the government support compliance management, internal funds are conducive to synergy innovation performance level, the other from researchers title, the ac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of evaluation criteria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line demand tilt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hina agricultural research system;Hubei team;collaborative innovation;performance level
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在定位上提出了“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在战略部署上更明确指出“面向产业需求,要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由此可以看出,协同创新已成为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和有效选择。湖北省作为科教重镇,农业科教实力雄厚,农业研发体系涵盖了生物育种、作物栽培、水产养殖、食品加工、设施园艺、农业装备制造及农业信息化等领域,特别是在双低油菜、转基因水稻、优质瘦肉猪、柑橘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国内和国际领先的标志性科研成果。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成果也颇丰,依托南湖农业科技园、武湖星火科技示范基地等平台,以及一大批农业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类专业技术共享服务平台、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业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形成专业门类齐全、三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此外,湖北农业科教体系完备,农业高级创新人才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仅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及毗邻大学、科研院所从事农业生物、生命科学研发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已近10万人,人才智力密集位于全国前列。不过,长期以来,由于科技体制与资源配置方面等科技领域存在的共性问题,湖北农业生产与科研脱节现象也比较突出,制约着湖北“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对此,相关部门实施了相应举措,如加大公共财***科技投入,改革现有的农业科研、推广制度,积极谋求农业的“产-学-研”“科-教-推”协调发展,此外还积极鼓励和引导湖北省内外金融机构、农业服务机构、涉农企业参与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化建设。归结到一点,湖北农业科技存在突出问题的症结在于农业科研主体、推广主体、需求主体、社会服务主体没能有机衔接起来,遵循这一逻辑判断,现实解决途径就在于如何促使农业科教链、技术服务链、产业链的协同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通过积极参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湖北团队在农产品研发、技术攻关、试验示范、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成为湖北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由于该体系建设时间较短,仍处于“边前进、边摸索”的阶段,其积极作用尚待进一步论证。因此,系统性解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湖北创新团队现状,明晰其绩效水平及影响的关键因素,将有助于凝练湖北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协同创新的改进方向,打破部门、领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资源,优化各主体间的协同创新机制。相较于开放式创新,协同创新是一项更为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在协同创新思想指导下,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湖北农业科技体系协同创新一定能产生“1+1>2”的效果,并服务于湖北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
事实上在科教领域,尤其是农?I科技领域,协同创新思想很早就萌芽了,而且相关的实践案例不胜枚举,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但将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也才几年的时间。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协同创新”的重要思想,强调“***、产、学、研、用”各主体要围绕国家需求,瞄准世界一流,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开展协同创新,至此科技协同创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内容之一[2-4],但总体而言,当前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理论研究已远远落后于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其理论体系相对还很不完善,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既有研究更多侧重于定性分析,如张力[5,6]主要阐述了协同创新在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积极意义,陶丹等[7]分析了重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及该领域内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状,并就改善协同创新机制提出了建议,何郁冰[8]针对“战略―知识―组织”三重互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构建初步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二是,研究内容更多地涉及高校、企业、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等方面研究[9-11],协同创新的内涵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三是,在协同创新的产业选择上,研究者多关注高新和战略新兴产业、服务行业、制造业的协同创新[12-15],而对农业科技体系协同创新提及较少,相关的实证研究甚少报道。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利用在鄂的16个农产品体系岗位科学家、综合试验站站长、团队成员实际调研数据,以期从该体系日常运行情况、体系经费管理、体系人员的考核及评价等方面客观了解该体系协同创新运行现状,在此基础上利用DEA-Tobit两步法对体系湖北团队协同创新绩效进行了测度,分析影响其绩效的因素,进而为农业科技体系协同创新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研究方法及指标说明
1.1 数据说明
为系统了解湖北创新团队运行现状,课题组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平台,对现代农业协同创新链上的相关主体包括岗位科学家、综合试验站站长、团队成员,进行了实际调研,收集了一套统计研究资料,共计102份,该资料共涉及棉花、油菜、大宗淡水鱼、食用菌、马铃薯、芝麻、食用豆等16类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被调查人员中,首席岗位专家1名、岗位科学家专家29名、综合试验站岗位专家12名、团队成员专家60名,涵盖育种、栽培、土肥、植保、病虫害防控、加工与品质检测与产业经济等各种技术岗位类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湖北团队依托单位及人员分布于主要分布在武汉、随州、恩施、宜昌、襄阳、黄冈、荆州等地,涉及有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宜昌市农业科学院、襄阳市农业科学院、黄冈市农业科学院、荆州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此外还有5个被调查人员的依托单位是随州市弘大畜牧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
1.2 方法介绍
创新主体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令和财***约束下难以达到最佳规模。因此,Afriat、Fare、Grosskopf和Logan,还有Banker、Charnes和Cooper等学者,积极拓展了VRS在DEA模型中的使用[16,17]。VRS能不受规模变动的影响估算出技术效率,测度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为此本研究在实证环节使用的是VRS。此外,由于实践中创新者为达到特定的产出,更易控制的是投入端决策变量,因此学者们也较偏好于面向投入模型的使用,研究中使用该方法。
为了明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湖北团队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及程度,DEA-Tobit两步法被广泛使用。该方法先利用DEA测度出决策单元效率值,接着以效率值作为因变量对各种影响因素做回归,回归方程系数和方向可用于判别影响绩效的程度和方向。该方法XX标准形式为:
1.3 指标选取说明
1.3.1 投入产出变量 为达到DEA方法使用条件,选择具有同质性的体系相关成员(含岗位科学家、综合试验站专家、团队成员)作为评价对象,并假定所有评价单元经营运气相同。在此基础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湖北团队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投入产出指标应选择高度关联性指标,且满足:一是投入产出要素相同,均为正值;二是指标反映协同创新的主要过程;三是不同投入、产出指标可使用不同量纲。投入产出具体指标见表1。
其中,投入指标选择了经费投入(万元)、年合作与交流(频次),衡量创新活动中的物力资本和时间成本。产出指标涵盖了专著出版(本)、(篇)、专利申报(项)、基层技术人员培训(人次)、品种推广(个)、资源发掘(份),其中专著、论文、专利等是研发活动的智力成果的初级形态,基层技术人员培训、品种推广、资源发掘是创新成果的重要构成,上述成果最终将体现农业科技创新较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3.2 影响因素 一般而言,研究中影响协同创新绩效因素的选择,需要考虑体系内外部的各种因素,其中团队认同、年龄、职称、依托单位性质等是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则包括国家经济状况、宏观***策和气候水土资源外部条件因素。综合考虑农业科技体系成员构成特征,选取如下变量:①对目标认知情况,表示体系目标认同对协同创新的影响;②职称情况,表示农业科研人员专业技能对体系协同创新的影响;③对团队成员知晓程度和不同团队是否经常交流,表示科研环境开放程度对体系协同创新的影响;④经费使用合规性满意度,表示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体系协同创新的影响;⑤主管部门的支持情况,表示外部***策性因素对体系协同创新的影响。赋值及描述统计情况见表2。
表1和表2列出了投入产出指标和影响因素赋值说明及统计值,发现协同创新活动中,不同评价单元的经费、合作交流等投入值以及专著、论文、专利、技术培训、品种推广、资源发掘数等产出量,差别均较大,这受到了包括有创新生态环境、组织管理及不可控随机因素的影响。在影响协同创新绩效的要素中,统计分析显示,调研对象对整体目标认可度高,回答“非常清楚”和“较清楚”的的比重高达86.3%;受访者职业素养较高,高级职称比重达64.7%,其中正高职称比重为43.1%;创新体系人员交往合作频繁,有近70%人员表示经常交流,因此相互间“非常了解”和“较了解”的比重合计占87.3%,仅不足1%表示“不了解”;绝大多数受访者对经费合规性满意度较高,仅不到7%比例人员认为“不满意”;46.1%受访者认为***府主管部门对其创新活动予以了支持,但反映帮助“非常大”的不足受访者总体的12%。
2 湖北团队协同创新绩效测度实证分析
2.1 协同创新绩效测度
利用DEAP2.1软件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湖北创新团队协同创新绩效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在综合考虑管理无效、环境及随机干扰等因素时,测度的样本总体技术效率均值为0.343,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512,平均规模效率为0.667。说明若维持现有投入水平不变,协同创新绩效还有65.70%的优化空间,为此重视技术效率将对湖北创新团队协同创新绩效提升有积极影响。
表3给出的是受访团队科技人员创新技术效率的分布,在102个科研团队成员中,技术效率值在0.6以下区间的有78个,占受访者总数的76.471%。此外,技术效率值在0.1以下和0.2~0.4区间上的样本也较多,分别占35.294%和16.667%,此外技术效率值位于0.1~0.2和0.4~0.6区间上也较多,分别为13.726%和10.784%。
表4和表5分别是团队协同创新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区间分布,分析显示纯技术效率在
就规模效率分布情况而言,创新团队该效率值表现尚可,累计有超过53%的比例落在>0.8区间上,其中有48.039%比例位于0.9~1.0区间,但与此同时,仍有28个评价单元位于0.4效率值以下,累计占创新团队比重的27.451%。综上,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受访团队人员协同创新绩效不高,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有65.7%、48.8%和33.3%的优化空间,创新绩效受纯技术效率(即管理水平影响更大),当然提升规模效率也是团队创新活动要关注的重要内容。
2.2 Tobit回归实证结果
为进一步明晰影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湖北团队协同创新绩效的因素及作用大小,借助EVIEWS7.2软件包,以第一阶段DEA测度的效率值为因变量,另以目标认知情况、职称情况、对团队成员知晓程度、不同团队是否经常交流、经费使用合?性满意度、***府主管部门支持情况为自变量,做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
回归模型1和模型3结果显示,一方面受访者对创新目标认知情况、不同团队是否经常交流两个变量对湖北团队协同创新绩效影响为负,***府主管部门支持情况影响为正,根据自变量赋值方向,可以判定进一步明确受访者对目标的认知、加强团队交流合作、强化***府部门支持均有利于增强科技体系协同创新绩效水平,其中强化体系目标认同更宜摆在突出位置;另一方面,职称、对团队成员知晓程度、经费使用合规性满意度的影响方向与预期相反,但总体而言仅职称变量影响程度为显著水平,可能原因在于,按照目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架构,体系低职称科研人员更多地接触生产一线,其产出更倾向面向农户实际需求,比较符合当前体系考核偏重技术推广与培训、品种推广等应用领域,同等投入水平上相对产出可能更高。回归模型2结果显示,对创新目标认知情况、不同团队是否经常交流、经费使用合规性满意度对因变量影响为负,***府主管部门支持情况影响为正,与预期作用方向一致,虽各变量系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从侧面验证了强化内部管理和技术等措施对湖北团队纯技术效率存在积极作用,职称和对团队成员知晓程度2个变量与预期作用方向相反,且分别通过了1%和5%的显著性检验。因此,得出结论:一是,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湖北团队创新文化建设,有利于强化科研人员目标认同和合作交流;二是,加大***府主管部门支持,有利于农业科技体系协同创新发挥更大作用;三是,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内部管理,有利于协同创新绩效水平提升。
3 结论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篇5
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涵
目前理论界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涵进行了一些释义,但是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关键在于明晰“产业体系”和“现代”的涵义。关于“产业体系”,张耀辉(2010)从产业体系的内容及目的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行了界定,认为它是由特定的基础产业、***府行为和产业约束构成的有机体,目的是为了保证与之对应的产业整体的运行正常以及用于维护和服务于经济主体的生存方式[1]。作为产业体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农业产业体系也具有产业体系的一般属性,它实际上是由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上的生产、经营、科技、市场、服务、教育等产业主体通过一定的利益联结方式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目的是能够促进农业整体的发展。关于农业产业的“现代”规定性的理解,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内涵进行理解。理论界对现代农业的界定探索很多,陶武先(2004)从现代生产要素的利用、农业从业人员科技和经营管理素质的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给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概念[2]。另一方面要借助现代产业体系的分析进行理解。目前对于现代产业体系的理解还处于探索阶段,刘明宇和芮明杰(2009)从产业链分工的视角对现代产业体系进行了分析,认为“现代产业体系是指具有当代领先的具有竞争优势的又面向未来发展趋势的产业体系。这样的产业体系既有本国先天的要素禀赋带来的路径依赖,也有后天要素禀赋升级和专业化分工产生的动态比较优势的影响。”[3]
总之,农业产业的“现代”规定性实际上就是现代工业经济理念在农业产业领域的具体实现,从而使农业产业具有创新性、融合性、可持续发展性、生态性、开放性等现代经济发展的特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际上就是农业产业的体系化和农业产业现代化的结合,体系化强调产前、产中、产后整条农业产业链的协调发展,而现代化则注重现代产业理念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实现,现代化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本质内涵,它是产业体系化的前提和内在动力,农业产业的非现代化必然导致农业产业发展的非体系化。由此我们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定义为: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的绿色农产品为中心,以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现代要素为支撑,以技术创新性、产业高端性、生产设施性、功能多元性、调控高效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等为特征的能实现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它是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现代林业、加工业、服务业等产业既相互***又相互融合的复合体,是农业产业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的有机统一。是不断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积极探索农业多功能性[4],逐步提高农业高端产业发展,从而实现生产设施化、可持续发展和高调控性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
二、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的主要模式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成熟模式多种多样,有以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由国内市场需求形成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以出口创汇为目标、由国际市场牵引形成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围绕主导产业而展开、由众多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把文化活动与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有机结合形成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市场需求整合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市场需求整合型农业产业体系是一种以专业交易中心或专业市场为依托,在农业生产的区位特色基础上,形成区域性农业主导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加工营销市场相连接的农业产业体系形式。这种整合形式具有如下特点: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营销之间的联结关系相对松散,企业与农户并未形成成文的合同约束,彼此间交换活动完全是靠市场联结,与之对应,经济利益分配也完全依赖于市场机制。而市场需求整合型农业产业体系中,由于生产、加工等产业链条之间的联结方式完全通过市场的“背对背”方式进行,因此无法直接体现出农业产业化经营所强调的“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原则,所以市场需求整合型农业产业体系被普遍认为是一种产业体系的低级形式,没有成为我国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主流形式。但是,由于这种整合方式能够使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真正通过市场化的交换来随时调整价格信号,市场充分发挥纠正和引导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的作用,实现资源在农户和企业之间的最优化配置而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所以在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农业交易量的60%以上是通过市场交易完成的。我国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龙头”企业往往被认为就是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专业化市场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实际上,由于农产品的鲜活特点,专业化市场也可以发挥“龙头”企业对生产经营各环节的联结作用而成为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主体。随着市场制度和市场设施的完善,由市场需求整合的农业产业体系,可以跨越区域市场的限制,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市场需求整合下的农业产业体系的稳定发展、整体效率的优化和竞争力的提高,从长期来看同样可以达到产业体系各环节之间的“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
(二)出口创汇牵引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出口创汇牵引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目标,以出口创汇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核心,而建立形成的一种农业生产结构和包括农产品加工、销售、科研、金融等各种服务体系在内的农业产业体系。出口创汇牵引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专门围绕出口创汇组织生产与加工各种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和交换的一种“贸工农”外向型农业。主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先进技术装备,同当地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和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及灵活的家庭经营等以最佳方式组合起来纳入社会化专业生产体系,建立起各种名优特农副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生产基地,并以基地为中心形成一个高技术、新品种、多种类、大批量、低成本、高效益、出口创汇能力强的外向型农业生产体系。其发展有助于推动传统农业及其生产手段的改造和推动整个农业现代化进程。出口创汇牵引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离不开出口创汇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这些企业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对外贸易经验丰富,能够很好地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及时组织货源的供应与集散。而且有实力的大型企业一般都把自己的分支机构渗透到进口国,以保证市场的稳定。出口创汇牵引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求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较发达的农产品加工流通技术、较高的农业商品化程度、有效的***府扶持***策以及良好的出口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的出口创汇牵引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比较好,而内地的四川、湖北、重庆等都在积极推动出口创汇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2007年江苏省计划以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和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为载体,在园艺产品、畜禽产品、特色粮油制品和水海产品等四大农产品出口支柱产业中,建设一批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具有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到2010年,建成30个农产品出口基地[5]。四川省力争在全省范围内建成茶叶、丝绸、苎麻、杂交水稻种子等七大农产品出口基地,并将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产业体系、建立出口基地国际化质量保障体系、培育出口基地自主品牌体系等方面着力,到2010年,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达到15亿美元以上[6]。
(三)主导产业带动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主导产业带动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紧紧围绕一个或多个主导产业而展开,形成了一个或多个主导产业牵引的众多中小企业集聚而形成的庞大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群体,这种企业群之间由于近距离的相互学习、相互模仿,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效应,使得农户、加工企业与销售企业间结成了比较紧密的联系。这种农业产业体系在初期发展阶段往往会存在关键性的主导企业的存在,通过主导企业的裂变或其他企业向该产业的集聚,从而形成了成百上千企业加入该产业的开发中,有效实现了物资、技术、信息、人力等资源的共享,通过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的有机联合,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组织。荷兰的花卉产业体系、美国加利福尼亚的葡萄酒产业体系等都是比较成功的案例。加利福尼亚葡萄酒产业把分散在各部门的支农项目资金集中起来,680家商业酿酒企业和几千个葡萄种植园以及众多的葡萄储存、灌溉和收割设备、包装器材提供商,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在主导产业内部,普遍存在着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合同(契约)联结方式。通过签订产销合同,农业企业与生产基地、村或农户形成了一种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规定了签约双方的责权利,合约一般规定企业给予基地和农户明确的扶持***策和全过程服务指导,保证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及优先收购;与此同时,农户则按合同规定定时定量地向“龙头”企业供给优质农产品。这种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了非市场组织机制和市场价格机制的有效结合,组织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通过工商业的农业企业向农业引入资金和现代技术要素。在产业发展不稳定、市场风险较高的阶段,这种农业产业体系具有较大的适应性。
(四)创意理念驱动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创意理念驱动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构筑多层次的全景产业链,通过创意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开辟全新的空间,并实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创意理念驱动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已经跳出了传统农业生产的范畴,是一个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衍生产业和配套产业等在内的多层次的农业产业体系。目前比较成熟的创意理念驱动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如成都锦江区的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这种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与传统农业产业体系不同,它实现了四大转变,形成了四大统一。一是实现了农产品生产方式的转变,形成了创意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二是实现了农产品销售方式的转变,形成了创意农产品的规模化销售。三是实现了农产品基地管理方式的转变,形成了创意农产品基地管理的标准化。四是实现了创意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方式的转变,实现了创意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创意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的合作[7](P153~155)。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篇6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产业化体系;脱贫;现状;对策
2017年10月18日,***的报告中首次对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将乡村振兴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强调以农业生产体系为基础,农业经营体系为驱动,构建农业产业体系,同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农户搭上现代农业发展的快车。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进一步完善农村农业的经营制度,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奠定制度基础,大力发展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2019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是必须要完成的硬任务,只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才能确保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目标的圆满完成。农业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发展的最新表现,也是解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的关键,因此,在农村大力构建农业产业体系,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对于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战略意义。
1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产业体系的主要特征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发展的全新思路,指明了方向。我国现代农业体系把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作为最终目标,保证我国农业沿着科学发展道路走,这也是对我国今后农业发展的原则。现代农业产业组成要素构成一个功能强大的体系,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农业产业体系是以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工合作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共同体为纽带的新农业组织形式。
1.1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实现联合发展
农业产业体系涉及散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主体,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具有明确的定位,发掘自身优势和潜力进行分工和合作,从而构建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实现农业产业经营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效率达到最大化。龙头企业的优势体现在人才团队、技术支持、资金保障、农产品质量、销售市场等方面,在农业产业体系中起到核心作用;农民合作社是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服务组织,连接着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起到桥梁作用,在动员和组织农民加入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农民合作社的主体为农民,最终让农民受益;以家庭农场为主体,家庭农场(专业散户)拥有土地、劳动力和农业基础技能,主要负责种植和养殖生产。农业产业体系各成员具有一定的***性,又通过合作过程、协议保障等方式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农业产业体系中的现代化的农业企业是“龙头”,合作社是“龙骨”,家庭农场是“龙甲”,实现了信息与技术共享、效益提升和成本降低,从而达到农业经营的体系化、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农业收益最大化。
1.2体系内要素流通,合作共赢
农业产业体系内各经营主体按照市场资源配置规律,通过签订协议、合同实现要素流通,合理优化资金、土地、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实现各类经营主体在农业体系内稳定合作,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各类风险。在农业产业体系中,龙头企业通过合作社向家庭农场、散户提供资金、技术、市场等要素,家庭农户则通过合作社向龙头企业提供过剩的劳动力、土地、初级农产品。农业产业体系内各经营主体间的要素流动,通过合理的配置获得规模效应,同时又增强了体系内成员的凝聚力,形成了稳定的利益联结体系。
1.3体系市场化发展,提升竞争力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已经具备了市场化发展特征。从当前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上来看,已经具备了适应市场发展的能力。市场化发展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市场化发展为我国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保障,并直接促进了农业企业的现代化,全面提升了整个农业产业的市场经济下的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也积极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2发展农业产业体系的意义
2.1实现农村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体系包含了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农业观光旅游等产业的各个主体,主体之间的分工协作,使各产业更加专业化,经营更加效益化,实现了产业体系内的融合,农业产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马安村发展农业产业化体系,通过着力做大做强海升标准化柑橘种植园、德康生猪生态循环养殖园、贡醋文化产业园、七里荷塘农耕互动产业园四大产业,重点规划建设以马安村为核心的苗仙湖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坚持多产融合发展的模式。
2.2加强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措施
农业产业化体系内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牢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分工协作,实行共同发展,促进了农村的要素流动,各种规模经营协调发展。马安村培育的海升现代化标准化柑橘产业基地,通过马安村的柑橘产业合作社的搭桥牵线,海升与家庭农场、散户三者间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有效推动了马安村柑橘生产基地的建设,扩大了经营规模。
2.3提高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
通过发展农业产业体系,处于产业体系内农业技术、农业资金薄弱的家庭农场与散户,通过加入产业合作社达到了弥补自身不足,发掘自身优势,产业合作社的各成员之间形成一种要素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家庭农场与散户的是散户,农民通过合作社的“搭桥”、龙头企业的带领。一是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得到最前沿的生产技术、较低的生产要素,包括较低服务的农资、农机,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确保了农民经营领域的收入增长;二是龙头企业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和稳定的数量来收购农民的原材料,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如位于马安村的千天百味醋厂,收购散户的过剩粮食用于酿醋原料,在酿造高峰时段雇佣本地农民工,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3马安村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现状
狮市镇马安村地处富顺县城北10km,是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核心区域。全村幅员面积5.17km2,总人口3935人,贫困人口425人。该村为省定贫困村,于2017年实现脱贫摘帽。该村打造三基地为核心发展农业产业化,培育海升标准化柑橘示范基地、千天百味贡醋文化产业基地、德康生猪种养循环示范基地。同时,马安村以一圆为基础促进乡村旅游,即七里荷塘农耕互动产业园。总投资2.1亿元、占地200hm2地的海升标准化柑橘示范基地全面建成,并带动5家新型经营主体入住该村;总投资5000万元的德康生猪种养循环养殖场,已经投产;总投资1亿元的百年贡醋文化产业园,传统技艺贡醋有序晾晒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总投资5000万元的七里荷塘农耕互动产业园,已经完成荷叶、特色水产养殖,并实现业主、群众双增收。马安村的农业发展模式呈现规模化和体系化,马安村村委引导龙头企业吸纳产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成立利益共同体,并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创建农产品研究所提高农业产业体系的科研能力,如:马安村的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以柑橘产业基地为科研和实践的双重载体,既可以研究新技术,又能够将新技术第一时间运用到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体系。虽然马安村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已经初步构成,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临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3.1合作社规范性不够,利益联结机制较弱
马安村的生产型合作社占多数,服务型合作社少数,同时管理规范的合作社很少,因此在培育农业产业化体系的过程中,合作社发挥好桥梁作用的难度较大。一是合作社的内部管理制度不规范。马安村的大部分合作社都制定了合作社的规章,但在组织运行时按照规章管理的很少。合作社重大决策权集中在少数农民手中,合作社的盟员也很少关心这个组织的管理运作情况,盟员发现问题,很少有人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二是部分合作社缺乏经营活动。由于农民合作社成立门槛低,又能获得相关***策扶持,造成了个别合作社成立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府的补贴,实际没有发挥任何合作社的作用。
3.2合作社的大部分盟员观念落后
目前,马安村的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是农民,但部分村民的文化素质不高,中国传统农业的小农思想一时难以改变,市场竞争和抗拒外部风险的能力较弱。一是缺乏责任和担当意识。部分农民只会看到眼前收益,不会做长远打算,只愿意享受当前的权利,不愿承担相应的责任,只能分蛋糕,不能做到风雨同舟。二是农民对契约的认识不够。多数农民缺乏契约精神,农民与其他生产经营主体签订的协议书、合同不能履行,导致其他生产经营主体利益受损,甚至出现经济、劳务等形式纠纷,严重影响农业产业体系的健康发展。
3.3农业产业资金扶持不足
从马安村的圣果园生态旅游项目推进缓慢来看,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致使农业项目缺乏推力。一方面由于金融机构一旦放贷给农业产业,就面临资金回收慢的情况;另一方面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银行贷款时,没有信贷额度,抵押资产又较少,因此金融机构面对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时,很少选择放款。马安村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体系亟须解决融资问题,体系内各经营主体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建设灌溉设施、购买肥料等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资金问题无法解决,农业产业体系就难以发展壮大。
4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农业产业体系的对策
通过分析马安村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要全新的理念来引领,乡村振兴战略无疑为今后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方针指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指引下,为构建适合当前国情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着力培育龙头企业
马安村结合实际情况,重点规划建设以马安村为核心的苗仙湖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坚持“大园区、小业主、三产相融”模式,着力做大做强海升标准化柑橘产业园、康德生猪生态循环养殖场、贡醋文旅产业园、七里荷塘农耕互动产业园四大产业。因此龙头企业在整个农业产业体系中居于“C”位,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其优势性能否体现出来,直接影响体系的发展与壮大,因此发展农业产业化体系必须要抓龙头企业,发挥其优势地位。一是坚持引进、本土扶持的战略构想。重点引进一批实力雄厚、技术人才优势明显、生态友好的龙头企业,***府给予相应的***策支持,同时农业部门应加强与龙头企业的沟通。二是产业区域化建设。一方面打造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本土优势产业与文化底蕴的融合;另一方面以建设高标准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引进更多的现代农业企业,并引导企业运营,发展科技农业、精品农业、农业观光旅游产业。
4.2合作社的规范运行
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必须要有优秀的合作社做支撑,合作社在产业体系内发挥着桥梁作用,规范化的合作社是产业体系发展的动力源,因此合作社要规范发展。一是管理制度的规范。俗话说“无规矩,不方圆”,说明制度的重要性,如果制度不规范,难以规范管理。合作社章程的拟定,首先应当从实际出发,需要符合本社的产业发展和人员组成,要严格按照合作社的章程进行农业生产和服务工作。二是建立取缔机制。对区域内的合作社要建立取缔机制,取缔管理混乱和作用缺失的合作社,防止这些合作社占用社会资源,误导产业发展。同时对运行规范的合作社加强指导和扶持,不断提升并发挥其服务功能,让农业产业体系内各成员互惠共赢。
4.3针对农民进行相关教育培训
如果农民进步与发展,那么农业产业体系也将进一步发展,因此要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知识、农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使农民具备加入农业产业体系的基本素养,同时引导农民支持并参与产业体系的发展。一是健全农民的教育培训机制。农业部门要建立本部门主导、相关部门协作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同时农业部门要做好监督工作,确保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开花结果。二是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培训机构应当以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为原则,内容设置贴近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农民。通过对马安村农民的问卷调查,发现农民最需要接受契约规定方面、农业技术方面、农业法规方面的知识。只有通过多种形式、方式的培训,才能让农民接受必备的农业知识,与时俱进,向现代化职业农民蜕变。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篇7
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基于“任何社会相对于过去的社会而言是现代社会”的认识,导致了人们对现代化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归纳起来,形成了五大主要研究方向:一是以亨延顿为代表的***治学方向;二是以罗斯托为代表的经济学方向;三是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社会学方向;四是以英克尔斯为代表的人文学方向;五是以布莱克为代表(体制比较研究)制度学方向(黄抗生,2001)。这几个学派基本上从两个角度去定义现代化:一是把现代化作为一个过程来定义。塞缪尔·亨延顿教授认为,“现代化是在现代社会中正在进行着的重要变化”(李秀林等,1990);二是吉尔伯特·罗兹曼等人把现代化作为结果或目标来定义,杨豫教授指出,现代化可以看作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以及人们价值观念中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它广泛涉及到国际环境、***治结构、经济发展、社会整合和技术进步等方面。
农业现代化以现代化理论为基础,结合农业的特点提出,基本上也是从过程和结果两方面来定义。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有赖于农业的迅速稳定增长,而传统农业不具备迅速稳定增长的能力,出路在于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即实现农业现代化。传统农业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根据舒尔茨的理解,其应被看作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西奥多·w·舒尔茨,1987)。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人们对现代农业特征的认识因时而变,与现代化概念一样,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既有传统性的合理继承与发展,又具有现代先进性和合理性的特质。
(《中国农业经济学》编写组,1984);4.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管理农业,要求具有高度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章宗礼,1980);5.从系统论的角度把农业生产看成是由农业经济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技术系统组合成的综合系统,正是这三个系统之间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农业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才得以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质就是这三个系统的最优化10.在当前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分散经营情况下,农业现代化应是人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及组织系统的现代化(张琦,1990);11.现代化农业的经济形式,必须是高度商品化和社会化,贯穿农业再生产过程的.应当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使农业成为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现代化产业,其核心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武装设施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和农民素质现代化(田魁祥等,1998);12.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技术、生态在内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协调作用结果的表现,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表现(谢永良等,1999);13.从农业生产的社会环境考察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应该最终由人进行,而每一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因此,农业现代化应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其自身的关系(简小鹰,1996);14.现代农业应在国民经济中成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产业,所以现代农业是发达的科学农业,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关系中最优的持续生产力的农业(施德堂等,1999);15.农业现代化是用工业技术装备的、受实验科学指导的、产加销一体化的商品性农业产业,其一般特征是,普遍使用现代化的工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有很高的土地生产率和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普遍实现了农业的企业化管理,相当多的产品和行业实行了产供销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有很高的商品率、总体效率和经济效益(牛若峰,1999);16.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流通过程的现代化,还包括消费过程的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现代化,还包括农民的现代化(张仲威,1994);17.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市场化的农业运行机制和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的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顾益康,2001)。
上述观点表明,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明显不同,截止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这一概念仍缺乏一个规范、统一的认识,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述。20世纪50---60年代,以“四化”即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肥化来概括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从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理解农业现代化,实际上是农业生产现代化或农业生产过程现代化。这种把农业现代化概括为几个“化”的定义,只看表面现象,根本没有把握住农业现代化的本质。20世纪
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即改革开放的初、中期,思想***,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发展,延伸至经营管理现代化,认为,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科学化,即应把农业的生产和管理逐步建立在生态科学、系统科学、生物科学、经济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在全面推行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学者广泛吸收国内外的发展经验,理论界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以下在三个方面:第一,以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和商品化来概括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第二,用现代科技(尤其是生物技术)、现代装备、现代管理,现代农民来概括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第三,认为生态农业或可持续发展农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以区别于以往农业现代化等同于“石油农业”的倾向。20世纪90年代初至中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提高,农业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和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业现代化的内涵被理解为商品化、技术化、产业化、社会化、生态化等多方面变革的集合体。这是从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经营方式和组织制度变革的角度理解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比前两个阶段的理解更进了一步,但实际上是讲农业经济现代化,把农业当作一个部门或一个产业,孤立地从农业自身的发展出发对农业现代化进行分析和说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加入wto后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强,许多学者认为,研究农业现代化要以“农民大国”为背景(靳相木),重视对农村文化的研究(孙金荣),跳出农业、立足整体国民经济研究农业现代化(钱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从世界经济的角度研究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问题(吕天***等,2000)。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从广义上理解现代农业及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吸收了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同时还认识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一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下应将农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纳入农村这一大系统之内综合分析,从农村和农业与其他相关社会经济方面的相互关系中研究农业发展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谈论农业自身的现代化。笔者认为,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可表达为: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使农业在形态上成为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农业,其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的标准
综合中外关于现代化标准的描述,大致包括以下九个方面的内容,即经济市场化、***治民主化、社会组织化、观念理性化、活动协调化、交往开放化、城乡一体化、环境平衡化和时间动态化(杨万江等,2001)。可以肯定,上述关于现代化标准的描述同样适用于农业现代化,只是其适用的范围相对缩小而已。
三、农业现代化的特性
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涵义、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来看,在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中,应特别关注农业现代化的以下特性;
1.动态性。现代化农业是一个相对概念,其内涵随着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变化,即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因而作为动态历史进程的农业现代化,只能有阶段目标,而没有终极目标,即在不同时期应当选择不同的阶段目标和在不同的国民经济水平层面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从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历程看,一般可将农业现代化划分为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阶段及发达阶段。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明确自身所处的社会发展与农业发展阶段,才能正确判断社情、民情、区情等的特殊性以制定正确的现代化建设方案。
2.区域性。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向先进国家学习,但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各国的资源禀赋、文化禀赋、技术和制度不同,从国外引进现代化生产要素和技术时必须加以改造,以适应本国农业生产的实际。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篇8
现代农业是包括农业科技、产业组织、市场、主体、体制机制方方面面,育种、栽培、种植、加工、售销全过程,物质要素、制度要素、精神要素的庞大系统的创新体系,其框架由五大体系构成。
(一)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实现农业创新的主要动力,是建设农业现代化的第一手段。农业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面向21世纪,我们要关注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前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农业知识和技术创新,增强农业科技储备。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的机械化;二是农业资源节约型技术;三是农业的信息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农业机械化的实质是农业生产手段的技术变革,是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基本环节,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建设现代农业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这是为世界农业现代化实践证明的普遍规律。发展农业的资源节约型技术,是循环经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运用。循环经济是节约型资源经济发展模式,是将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统一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单要考虑农业的生产成本,还要考虑环境成本。因此,应当构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对传统经济模式“资源—产品—污染排泄”加以摈弃。农业信息化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农业科研成果、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和农村发展***策、国内外农业发展形势以及经济***治形势等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以指导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流通和消费的过程。
(二)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构筑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围绕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不断拓展农业的内涵和外延,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把第一产业建设成为富民产业。发展粮食生产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占有突出位置,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必须促进粮食稳定发展。200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9亿吨以上,连续3年增产。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粮食生产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长远看,随着人口增加、需求增长、资源约束增强,粮食生产仍将面临较大压力。因此,对粮食生产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对粮食购销任何地方都不能***大意。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必须继续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逐步构建供给稳定、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要努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优化品种、改善品质,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种子、植保和粮食丰产科技等工程,推进粮食优势产业带建设,建立和完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切实维护国内粮食市场稳定。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还应重视推进生物质产业发展。以生物能源、生物基产品和生物质原料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质产业,是拓展农业功能、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的朝阳产业。
(三)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
现代农业是商品化、市场化的农业,是生产方式、生产过程开放性发展的农业,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都与大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农业。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建立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物流产业。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物流产业建设,包括建设农产品的流通设施和发展新型流通业态,主要是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改善农民进城销售农产品市场环境,完善农产品销售市场,发展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等。同时,转变传统经营理念,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以订单农业的形式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一种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四)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体系
我国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瓶颈。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加强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建设新农村,关键在人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农业人才队伍,并通过建立和完善农业人才培养、吸引、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构建起比较完善的农业人才***策法规体系,形成吸引各类人才干农业、鼓励农业人才干事业、支持农业人才干成事业、帮助农业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要达到上述目标,必须努力建设好四支农业人才队伍,形成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高素质的农业人才队伍体系,即以提高增收致富能力为核心,建设一支有觉悟、懂科技、善创业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以学术科技带头人和基层推广建设为重点,建设一支素质高、乐于奉献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建设一支***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农业行***管理人才队伍;以增强开拓能力为重点,建设一支熟悉市场运作、有较强市场竞争意识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在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农民是重点,这就要求培育农业现代化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此,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健全农村教育体系,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把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培养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
(五)保证现代农业体系健康发展的机制体制体系
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力的现代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它必然要求有先进的、现代化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改造传统农业,按照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趋势,是推进农业制度变迁的进程,即农业制度创新的过程。农业制度创新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保障,也是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体系功能的关键。所谓现代农业制度,就是适应和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社会制度的总和,包括土地制度、生产组织、经营方式和与之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机制以及***策、法律法规,涉及农业的市场化、土地制度的改革、完善农产品价格制度、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农业信贷制度等。
二、建设现代农业创新体系的途径和措施
(一)立足并服务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日趋严重的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要克服这一制约,必须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实现产品优质化、布局区域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为此,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要加快调整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优质化水平。紧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和要求,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从源头抓起,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家禽水产工程,提高农业生产良种化;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全面开展农产品和食品质量认证,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搞好动物***病防治,加强家禽粪便污染的治理和无害化利用,推广家禽养殖清洁生产工艺,提高家禽产品质量。
2.要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水平。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加快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和利用效率;重点研发高强度、可降解地膜以及高光合作用生态棚膜,推进农膜向高功能、低成本、无污染方向发展;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以及秸秆电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技术。
(二)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资金问题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问题之一。增加农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迫切需要。有了资金,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才能激活,才能组合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但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是稀缺的,这在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必须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我国建立现代农业投入保障机制的主要措施有五项。(1)财***机制。国家财***大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中央和地方财***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加幅度高于其财***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在2009年《***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毫不放松地加强“三农”工作。2009年中央财***用于“三农”的投入5955亿元,比上年增加1637亿元,增长37.9%,其中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达1030亿元,比上年增长一倍。(2)金融机制。努力形成商业金融、合作金融、***策性金融和小额贷款组织互为补充、功能齐备的农村金融体系。(3)农业支持补贴制度。(4)农业风险防范机制。(5)最根本的是通过农业增效、发展乡镇企业、外出打工、回乡创业等多渠道形成的农民自我积累机制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机制。通过这些渠道形成现代农业投入保障体系。
(三)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今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农村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完善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对策,必须提高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认识。仅仅认识到农业基础设施的若干直接功能和作用是不够的,要深刻地认识到农业基础设施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而且也是保证社会总产品扩大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质条件和物质保障;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农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构成要素,农业现代化就是不断地采用现代物质技术手段来改造农业,装备农业,不断地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来改善和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只有高度认识到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才有可能在实践中给予其应有的发展地位。***在2009年《***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大规模开展土地整治,实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度,加强灌区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到2010年底,基本实现全国乡镇和东中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道路硬化,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再解决6000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增加500万沼气用户,继续加强农村电网、邮***通信和社会事业等基础建设。
(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是农业技术创新。营造农业技术创新机制,主要包括科技开发机制、农技推广机制、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等一系列机制的营造。营造农业技术创新机制,关键是要设法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使农业技术的创新成为涉农人员自觉自愿的行为。
1.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机制突破了传统投资及原有组织结构中的技术创新障碍,表现在:以完善的中介服务系统为支撑,对高科技成果、发明的潜在价值做更为准确的评估、定价;以合约方式设定收益的延迟支付,避免即时交易的困难,形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格局;将技术、管理作为资本投入,形成对研发人员、管理人员报酬的期权激励;根据某一项技术创新的特定需要,迅速从市场中配置资源,将劳动力、资本、技术直接组合于一个新的创新体中,形成对创业体系的风险管理。风险投资企业组织结构使技术创新过程向前延伸,推进到实验室阶段和发明阶段,同时也加强了技术创新各阶段的联系,减少了中间环节,从而加快了技术创新的速度,除此之外,还使技术创新与企业的商业化目标得到了更好的统一,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转化速度得到提高。因此,应积极发展农业科技风险投资,重点强化***府功能,创新农民中介组织,引导上市公司创办专业风险投资公司,理顺农业风险资本价值的实现渠道。
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一方面,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科技储备能力。加快建立以***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同时要不断提高国家科技投入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要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科研投资的规模。另一方面,要围绕农业发展目标,确定重点领域,提高农业科技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农业科技工作应该围绕农业发展目标,调整创新思路,确定重点领域,实现“四个转变”:发展重点从注重常规技术向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转变;创新方式从重个体、重单项研发向群体创新、联合攻关转变;管理理念从重物轻人、重利轻研向以人为本、以研为本转变;工作内容从重视研发、应用、推广向研发、应用、推广与普及、培训并重转变。
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化的结合,提高农业科技转化的能力。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是创新的重要内容,技术成果能否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衡量技术成果价值和科技人员价值的重要标志,农业科技对于促进农业发展不仅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而且还具有持续的增长潜力,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要认真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要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家禽水产良种工程”,搞好大宗农作物、家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推广。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优先扶持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的组装集成与配套技术开发。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各级农业科研单位要充分发挥自己在人才和成果方面的优势,鼓励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进村入户,推广科技成果,探索建立科研来源于生产、成果由市场检验的新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服务“三农”的能力。
4.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的要求,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力度。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积极培育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探索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机制和新办法,对农技推广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度,鼓励各类农技推广组织、人员及相关企业公平参与申报。
(五)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重点是促进国家粮食体系的健全和发展,发展健康养殖体系,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推动生物质产业发展。这就需要优化农业结构。合理的农业结构是使农业系统更好地发挥整体功能和效益的基础。一个特定地区的农业结构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主要有资源和环境因素、区位因素、农业基础设施因素、社会要求因素、***策因素等。这些因素虽然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但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因此,农业结构也必须随着这些因素的发展和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一般认为,农业结构包括五个层面的内容:产业结构、农业内部结构、农业生产的组织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农业区域结构。因此,优化农业结构应该具体从这五个方面着手。
1.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也称农业生产结构,是指一定区域(国家或地区或农业企业)的农业各产业部门和各部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它也包括第一、二、三产业,与总体的产业结构一样,如不合理配置,也会对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与我国总体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思路一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合理方向也应为降低第一产业所占的比例,提高第二、三产业的比例。
2.优化农业内部结构。首先,是种植业内部的调整。我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所以粮食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都不是优势产业。而从事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经济作物的生产则具有产业集约度高、技术含量高、投入集中、立足于非耕地资源且占地不多、可以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劳动力及其他资源、规模经营和分工分业等优越性,其效益远远高过粮食,应大力发展。其次,应继续增加畜牧业和水产业在农业内部所占比重。从国际上的经验及我国现阶段的消费水平和结构来看,畜牧业和水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再次,应大力发展林业,这是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最后,在有条件的地区切实推进农牧结合,把发展农区畜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以充分利用资源。
3.改善和优化农业生产的组织结构。传统体制下,农业组织结构在生产领域的基本组织模式是“集中劳动、统一核算、按工分分配”的生产队。20世纪70~80年代,农业组织结构从生产队过渡到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贸工农一体化组织、专业合作组织为农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即生产和流通一体化组织结构调整。其后出现多种形式的生产组织结构,如“龙头企业+农户”、“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农户”、“农场+农户”、“专业批发市场+农户”等。当前应特别重视和着力发展“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目前,改善和优化农业生产的组织结构就是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产权为纽带的农户与非农企业利益结合机制,着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实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目标。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篇9
关键词:现代化大农业;特征;大规模;大产出
中***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06-05
作者简介:李丹(1972-),女,黑龙江富裕人,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农业保险;郭翔宇(1965-),本文通讯作者,男,黑龙江通河人,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策、农村合作经济。
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12325110014。
根据同志2009年6月在黑龙江省考察工作时提出的积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指示精神,黑龙江省委、省***府提出以现代化大农业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农业生产水利化、科技化、机械化、商品化、产业化和城镇化,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推进松嫩、三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基本建成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为此,《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走龙江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到2015年把黑龙江省建成全国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成为黑龙江省今后五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战略任务。
关于现代化大农业,人们主要是从现代农业或农业现代化的角度来理解它的内涵。而要在实践中加快建设和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必须首先在理论上认识清楚现代化大农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现代化大农业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但却可以从现代化大农业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上来阐述它的内涵。现代化大农业,首先必须是现代农业,其次是具有“大”字特征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是通过农业现代化过程而达到的生产力水平最高阶段的更发达的农业形态。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农业现代化包括三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物质条件的现代化,即利用现代的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和农田水利化;二是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即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良种化、化学化、生物化和信息化;三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即利用科学的方式方法经营管理农业,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在本质上虽然是一致的,但二者侧重点不同。现代农业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达到的一个结果,强调的是一个目标,是农业发展史上的最新阶段;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形态由不发达的传统农业或近代农业向发达的现代农业的转变,强调的是一个过程。
在此认识基础上,本文从以下八个方面来分析现代化大农业的“大”字特征,并提出相应推进对策。
一、大规模: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现代化大农业最主要的“大”字特征表现为“大规模”。 大规模农业经营是现代化大农业最直观的外在体现。应该说,现代化大农业是以更大规模土地经营为基础和前提的现代农业。
黑龙江省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进行“大规模”经营,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黑龙江省耕地总规模大。黑龙江省现有耕地面积2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10强,居各省市之首。其次,黑龙江省耕地单位经营规模大。从农垦系统来看,家庭农场平均承租耕地面积157亩,劳均耕地61亩;从农村来看,人均经营耕地规模11.73亩,是全国平均数的5.2倍。第三,黑龙江省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最大地块面积达万亩以上。
与农业发达的北美国家相比,我国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狭小,组织分散,严重影响着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农机装备的广泛应用,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为此,发展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必须推进土地“大规模”经营,这是重要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推进土地“大规模”经营,增加耕地总面积是最直接的途径。但是,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对土地的占用,耕地总面积不断减少,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现实的选择是扩大农户的单位耕地经营面积。因此,必须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健康有序地推进土地流转。2012年,黑龙江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4 446万亩,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发展到6 990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3。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应进一步完善***策,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加快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
通过土地流转,依靠扩大农户的单位土地面积进行规模经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与此同时,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家庭承包经营长久不变的前提下,应该推进农户之间的联合与合作经营。一方面,支持农民之间的联合,推进耕地连片经营;另一方面,支持农民建立更多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吸收农户土地入股,扩大实际规模经营。
二、大产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目标和结果
现代化大农业第二个“大”字特征是“大产出”。现代化大农业应该具有更高的产出水平,这是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目标和必然结果,也是国家希望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最主要目的。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大产出”主要体现在粮食生产方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粮食总产出量大。2012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达1 250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0.6%,排全国第一位。更重要的是,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增幅、增量大。全省2012年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加136亿斤,增长12.2%,增量占全国增量的37.1%;整个“十一五”期间比“十五”累计增产粮食1 299.3亿斤,占全国粮食总增量的20.8%,居全国首位。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来说,黑龙江省为全国做出的贡献也最大。另外,黑龙江省是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第一生产大省,全省绿色食品认证数量、种植面积和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位列全国之首。二是商品粮产出量大。2012年,黑龙江省粮食商品量达到930.3亿斤,商品率高达82.7%,居全国各省市之首。其中,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量432.6亿斤,提供商品粮达407亿斤,粮食商品率达到94.1%。如果930.3亿斤商品粮按人均每天消费1斤原粮计算,黑龙江省可以养活2.5亿人口。黑龙江省用占全国1/10的耕地生产出占全国1/4的商品粮,养活了全国1/6以上的人口。三是人均粮食占有量大。2012年,黑龙江省人均粮食占有量1 630公斤,是全国平均数的3.7倍,居全国各省市之首。四是劳均粮食生产量大。2010年,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人均生产粮食5 067公斤,是全国平均数(1 166公斤)的4.3倍,居全国各省市之首,其中垦区农业从业人员劳均生产粮食38 000公斤,是全国平均数的33倍,并且高于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五、大组织: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
使用“大农机”,采用“大科技”,进行“大规模”经营,在经营主体上必须依靠“大组织”,进行“大合作”。现代农业是依靠规模化的生产经营组织推动、具有更高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现代化大农业是以组织化程度更高的生产单位为经营主体的现代农业。农户经营规模小而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是发展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的瓶颈性制约因素。因此,必须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改革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创新,培育组织化程度更高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改革和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最佳途径是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其成为现代化大农业经营的新型重要主体。
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很快。截止2012年底,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9 089家,是2007年的近70倍,农民成员人数达27.4万。客观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在促农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普遍存在规模较小、实力较弱、服务能力偏低以及运行不规范等问题,使得其应有的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今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数量扩张与规范运营的关系。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经过近20年的发展,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仍将较长时间保持数量扩张趋势。因此,一方面,应继续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建立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另一方面,应注重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质量和效率,通过规范运行,不断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和实力,提高合作社服务社员、带动农民的能力。
另外,在黑龙江农垦系统,依靠“大组织”发展现代化大农业,首先要在家庭农场层面推进企业化经营;同时,要努力将黑龙江省农垦集团打造成国际化超大型现代农业企业。
六、大服务: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体系保障
现代化大农业是以更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为保障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健全、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基础之上的,而且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和依赖越大。特别是“大规模”经营的农业,靠农户或家庭农场自己是无法解决农业生产所有环节的业务,必须依靠外部的力量为其提供相应服务。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都是社会化大生产。战后以来,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在组织结构上的基本特征,一方面是高度商品化、企业化、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家庭农场的形成,另一方面是家庭农场与社会化的农业服务组织相结合。各种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组织和企业的出现,把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农场纳入了社会化农业生产之中,家庭农场是依靠健全的社会化服务来进行大规模农业生产和经营的。
因此,我们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在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必须为分散经营的农户提供“大服务”,这种“大服务”应该是更加健全完善、及时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服务主体上,应该是多元化的,要建立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农业服务体系;在服务内容上,应该是全方面的,包括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服务、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农业科技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农业保险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等;在服务环节上,应该是全程的,包括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在服务性质上,应该是公益和经营相结合;在服务形式上,应该是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当前,在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为农民提供的公益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社员提供的自我服务。
七、大市场:现代化大农业的支撑条件
现代化大农业是以更健全的市场体系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从一定程度上看,现代农业的本质,表现为农产品的商品化和交易市场化。二战以后,世界各国农业的发展,均在不同程度地从自给半自给性农业向商品化农业转变。世界农业发展实践证明,农业商品化是农业现代化的起点和条件,农业现代化是在农业市场化的背景下发展的。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业已经完全商品化,并已形成完善的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力量。
支撑现代化大农业的“大市场”,是适应商品化农业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现代市场体系,依靠“大市场”发展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首先,要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和零售市场为基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重点要大力改造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促进提档升级,提升其交易能力;同时,积极发展新型农产品超市,使其在大中城市成为农产品主要销售渠道。其次,要建立顺畅高效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培育农产品市场流通主体,扶持大型流通企业,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鼓励各类销售企业在农村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订单式生产。第三,要积极开拓和利用世界农产品市场,强化现代市场营销理念,努力打造优势农产品品牌,注重农产品质量和包装,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从中获得更多利益。
八、大产业:现代化大农业的实现形式和发展理念
现代化大农业是产业体系更加完备、产业化程度更高、功能更多元化的现代农业。传统农业主要局限于种养等产中环节,产业体系单一,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其主要功能是为人类生存提供食品保障,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供给。现代化大农业,在发展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向产前、产后环节延伸,还应包括农业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农产品收购、储藏、零售等物流业,农业技术、信息服务业,农产品观赏、采摘以及垂钓、娱乐、度假、民俗等观光旅游产业,产业体系更加完备,产业化程度提高,产业链加长;在功能上,除了食品保障、原料供给、提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等功能之外,现代化大农业还具有生态保护功能、观光休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等。
因此,发展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必须把农业做成“大产业”,努力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首先,要不断拓宽农业产业体系。今后,在巩固和提高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一要积极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工业,重点发展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二要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尤其是绿色食品加工业。其次,要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真正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最后,要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尤其应重点开发农业的观光休闲功能,大力发展旅游农业。
参考文献:
[1]陈锡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J].求是,2013(2):38-40.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篇10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及苏州特征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核心意义是‘‘新型”它相对于‘‘传统”农业经营是一场整体性的改变甚至于是颠覆。其‘‘新型”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手段新型。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是依靠科技、机械、互联网和信息化这种工业文明的成果进行的商品化生产。生产经营工具、生产经营环境和生产经营的知识含量显著不同。新型的生产经营手段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不断丰富着农副产品的品种种类和品质层次,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
二是主体新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新型首先应该体现在经营主体的新型上。从苏州市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形式主要有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五类。
三是方式新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行的是高度分工、高度专业化的经营方式,推行新的‘‘统分结合”模式。上世纪80年代,在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苏州在农业经营领域曾大力推行过统分结合体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统分结合”与过去的‘‘统分结合”比较,显然层次要高得多,内涵要丰富得多“统”的主体多元,统的内容多样,统的形式多种“分”也是在提供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基础上的分,是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链分工。
四是功能新型。近年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农业的多种功能逐步被开发,人们发现农业不仅有生产功能、还有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农业不仅可以提供粮食和农产品,还可以提供就业、涵养水土、旅游服务、文化传承和维护生态平衡等。苏州现代农业的定位就是生产、生活、生态、生物‘‘四生”。从这个意义上看,农业的功能拓展了,农业经营的范围与传统农业相比也扩大了。
五是体制机制新型。新型的体制机制是农业经营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后的客观要求。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中央提出‘‘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入了同步发展的轨道。其次,土地承包经营权用益物权的法律地位确立和土地流转的加快,使得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可能。第三,支农惠农的***策体系逐步完善,连续12个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要求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样的制度安排,是传统农业所不具备的。
“五个新型”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集中体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成效如何,必须看经营主体新不新、经营手段新不新、经营方式新不新、经营功能新不新、经营体制机制新不新。因此,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也可以表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多功能农业为经营对象,依靠科学技术、机械装备、生物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新型生产经营手段,通过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在农业经营上形成***府、社会、市场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然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由于各个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传统不同,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不同,其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着眼点、着力点也必然有所不同,必然会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苏州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特征是由苏州市情决定的。苏州人多地少,土地资源金贵;苏州农耕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多种经营、精耕细作的传统;苏州又是经济发达地区,工业经济比较发达、城镇化步伐较快、信息化水平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城乡一体化率先发展。同时,苏州的干部群众历来对变化的情况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农业经营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多年来一直在进行积极的探索,诸如推动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统分结合机制基本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时而生。这样的市情,一方面说明苏州农业现代化有强有力的经济、产业和制度支撑,另一方面说明苏州农业现代化面临的制约愈发刚性,劳动力成本相比其他地区要高得多,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更加凸显,农业现代化出路就在于进一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这也决定了苏州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着眼点、着力点更加倚重和追求集约化,更加倚重农业要素的优化整合,更加依重科技武装农业。
苏州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园区探索
苏州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已经有近20年时间,苏州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给全市的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管理带来的新变化。从苏州各地的实践看,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角度审视,农业园区势必会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实践最丰富、表现最集中的场所。
一是现代农业园区促进了农业内部分工,催生了农业的专业化。农业内部分工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也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奠定了重要基础。农业园区集中了一批优秀的农业人才、先进的技术和较多的金融资本,最有条件催生出农业内部的分工分业。如太仓市东林村合作农场,通过成立工厂化育秧基地和农机合作社,1500亩合作农场16个人耕种,实现了育秧、机耕、插秧、管理、收割、仓储、烘干、加工、包装一条龙。产前、产中、产后产业链不断延伸,每个经营环节都有专门企业在专业化运作,这种通过农业内部分工的深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的效率和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二是现代农业园区农业新业态大量产生,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农业的功能在园区不断拓展,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业产业新的发展走向。观光农业、高效农业、循环农业、智慧农业、节水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型农业璀璨争辉。太仓现代农业园区形成了休闲观光农业、高效农业、科技农业、外向农业、循环农业和种源农业6个特色主导产业。相城区御亭农业园区构建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公共应用服务平台,努力打造智慧农业发展的样板区。昆山市巴城现代渔业园还大力探索智能渔业,可以在总控制台前自动调节各个渔池的水位,启动增氧设备,并与市水产站和省内外专业机构进行联网,即时远程会诊鱼病。
三是现代农业园区土地高度流转,实现了农业经营规模化。现代农业园区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提供了最最基本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土地的高度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目前园区土地流转率达到95。/。。土地的高度流转和规模化经营为新型职业农民成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科研院所的农业科技进入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农业机械化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成为可能。如吴江区同里北联农业园区6000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实现了水稻标准化生产、农机化作业、专业化服务和合作化经营;吴中区西山、太湖、澄湖三大园区核心区通过土地流转和集中经营,培育了28家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123个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联营的模式,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
四是现代农业园区科技兴园,加速了科技与农业的融合。全市各类农业园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5%,已引进推广新技术645项,新品种1850只,建立博士站13个、院士工作站7个,与189个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开展科技合作,使得最新科技加速融入苏州农业,新型手段、新型方式不断助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促进苏州农业现代化的转型升级。随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昆山)现代农业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昆山)产学研科研成果转化中心、上海海洋大学(昆山)河蟹科研工作站等科研机构以及以科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高科技农业企业落户昆山,植物组培、蔬菜立体栽培、水产立体养殖、农业物联网技术、生物技术、信息化技术、设施应用和环境控制技术、节水技术、绿色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一批农业最前沿科技在昆山各类园区迅速‘‘落地开花”。
一、必须深化关键领域的改革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过程既是农业生产要素整合过程,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过程,更是农业生产经营相关利益重新调整的过程。苏州农业改革最为关键的领域在于四个方面: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农业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离,加快确权颁证工作;建立农村产权及土地流转有形交易市场;将农地承包经营权纳入全市股权固化工作范围。这些工作不仅是保护农民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也是农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市场化的迫切需求,是新‘‘统分结合”的重要的制度安排。二是大力推动农村金融创新。重点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贵、贷款难问题,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农村合作金融等创新之路。三是大力加大农业保险力度。苏州***策性农业保险要继续走在全省前列,要积极探索开发农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生产经营风险大的险种,持续助推高效农业、高科技农业、新兴农业业态的发展。四是大力探索精准农业补贴新方式。为了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必须完善和创新农业补贴方式,让真正的从事农业工作的农民获得补助。
二、必须形成***府、市场、社会共同发力的格局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