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信息化教学篇1
***于2012年3月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发展任务、行动计划及保障措施,提出了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是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积累起来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经验、知识、技能和体现这些经验、知识、技能的劳动资料有目的的结合过程。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丰富了教学,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声形并茂的广泛应用提升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高职德育教学现状
1.生源现状
五年制高职学生来源于初中毕业生,多数因为中考的失利、过去学校生活中老师、家长对自己的不够关心、不够信任、不够理解等造成如今他们或多或少的自我、自卑;迷茫与迷失。加上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对职业教育的误解和对职校生的偏见,造成自暴自弃,思想上、品德上、学生、行为上都存较大的缺馅。不爱学习,不爱思考,生源素质呈下降趋势。
2.德育课堂现状
在长期的德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德育课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一是认为专业课对未来找工作更有利,二是德育教学内容方法死板。德育课的授课形式一般是讲解加板书,习惯于传统的教学形式,有个别教师甚至不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法单一;以教师为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和记忆,只是被动地学习,尤其德育课(如经济***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理论性较强,往往只能死记硬背,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学情绪而失去学习兴趣。课堂常出现教师唱单独戏的现象,师生缺乏互动,教学效果差。德育课发挥不了育人的功能。要打破一现状,教师教法有待改进,一定要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问题的分析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教学策略的决策者,教学资源的组织者。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听课的效率。信息化教学可以实现一种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
三、高职德育教学课堂应用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针对高职德育教学课堂现状,有利于优化教学,提升教学效果,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更大限度发挥其作用。
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加,主动交流,帮助学生发现规则,掌握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能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以致用。
2.课堂效果
改变了传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从文字、***表、动画、声音等多个角度去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求学、求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3.学习方式
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能力。传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严重影响教学的开展。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学生学习变得主动。
四、信息化教学在高职德育教学课堂应用中的实效
信息化教学模式运用到德育教学课堂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浓厚。本文以德育一年级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为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课程中《素养提升》的知识点——“人生四张名片”,通过多媒体制作了四张行为幻灯片,分辨对应的素养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知识点——“团队合作”,学生上台做游戏,利用多媒体播放一小段音乐,随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情绪,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又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通过视频播放知识点——“职场素养”,让学生直观了解职业素养要求,并能结合自身实际与本专业要求对职业素养的要求,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增强职场适应能力;课后作业——通过E-mail将作业或疑问发给老师或发送到学习平台进行小组讨论,交流,陈述各自的意见与看法,对知识进一步巩固。整个课堂将网络环境,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多媒体、网格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将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助的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教学效果,牢牢掌握《素养提升》课程的要求。
五、对信息化教学在高职德育教学应用中的反思
1.信息风暴冲击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大量广泛传播的信息充斥着教学。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得学生过于依赖网络资源,不肯动脑筋。
2.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懒于查阅各类书籍,更乐于求助网络资源,过多关注教学形式和方法而忽略教学内容。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资源的利用、削弱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实现不了教育、培养目标。
六、结语
德育信息化教学篇2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法 中职生 德育
引言
“百年树人,德育为先”,道德作为劳动力整体素质中最基本、最首要的因素,中职教育本应形成“以德为首,以技为主”的办学思路与格局。然而,目前大多数中职院校虽已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但无法找到一种高效的德育方法与途径,使中职德育呈现出无能、无力、无奈的尴尬局面。信息化德育教学法因其立体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独特优势,为陷入困境的中职生德育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可能。
一、“教”“学”疏离:当前中职德育的主要困境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生活发生着急速的、多层面、全方位的变迁,中职生处于一个开放而复杂的环境中,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同时涌现在他们面前,容易使其在扑朔迷离的现实中迷失方向,难于辨别是非善恶。同时,旧有的文化道德观念与范式已无法完全适应时代的新要求,中职生德育工作受到文化价值多元化的猛烈冲击,学校的德育要求和现实生活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面对社会现实的急速变化,传统的德育内容因缺少针对性而显得过于空泛化与理想化,与快速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脱节,与中职生的实际心理需求断档,致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德育内容缺少时代感,对社会现实的阐释往往牵强附会、苍白无力、难以服人――空洞的理论并不能真正解决学生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无法对其进行富有实效的引导。不能很好地阐述和解释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致使中职德育课教师的威信下降,加之传统的德育教学方法单调、陈旧、落后,教学手段落后、教法单一,教师习惯于把大量的道德知识、行为规范灌输给学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出现了“教”“学”疏离,“教”与“学”两张皮的困境。
纵观当前中职生德育课实效性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缺乏魅力,表现为德育观念陈旧落伍、内容单调乏味、方法缺少创新,学生参与度不高,德育成效不好。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致使中职生德育课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缺乏激情、学生没有主动性,厌学、逃课现象较为严重,学生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几乎是学生只要不犯法,老师和学校就对其束手无策。面对这种情况,中职生德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发,结合时展要求,认真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大胆改革创新,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引进信息化德育教学法。
二、“教”“学”互动:信息化教学法的德育功效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对中职生就学优惠***策的落实,未来几年中职生的规模还将有所增加,然而中职院校却陷入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德育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之中,广受关注。当前中职生德育教学方式急需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调整,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下德育工作针对性弱、远离现实等缺陷,需要把那些华而不实的德育论调转换为切实可行、且能真正起到作用的教学方法,才能扭转困局。
新的历史条件下,新技术***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选择新的教学技术成为必然。当今计算机、多媒体和卫星广播电视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让教学变得更灵活、方便、有趣,中职生德育教学有必要更新教育观念与方法,将教育内容、方法与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辅助教学,实施信息化教学法。
信息化教学法是国家大力倡导的教育信息化战略在教学方式上的具体运用,它在方***意义上与教学信息化同构,指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的新要求,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我以为在中职生德育教学工作中,信息化教学法的主要功效与作用表现在柔性德育、情感德育和隐性德育三方面,它可以从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关注,进而延伸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帮助其形成德育自我发展能力。
(一)柔性德育:信息化教学法的课堂效用
传统的德育教学方法受条件限制,主要采取讲听记的单向传授方式进行,基本是老师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课后进行记忆式的复习。这种德育方式往往因其内容枯燥、方法死板而难以调动教师的激情、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了老师疲惫、学生厌烦的局面,导致德育课堂的“教”与“学”难以密切配合、有效对接,效率低下。
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的信息化德育教学法打破了这一模式,它更符合学生的心理学习规律。心理研究表明:学习时参与的感官越多,思维效率越高,学习效果就越好,也越容易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它避免了传统德育教学中填鸭式的说教,使枯燥的德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现实可感。较之填鸭式德育教学法的刻板生硬,信息化德育教学法因其生动有趣、开放互动而具有柔性德育的特性,它坚持以人为本,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进行,更容易在教育对象心中产生潜在的说服力,从而将教学意志转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
信息化德育教学法利用多种媒介开展教学活动,能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直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现代化的多媒体声、光、电教学设备可以将***、文、音、像同时呈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等多种感官作用,激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同时,多媒体***文兼备、声情并茂、音像同举的教学方式也更容易带领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情感投入,进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涵养。
例如:同样一个关于助人为乐的教学案例,利用多媒体影像方式呈现,远比教师的口头讲述生动传神,而且其直观化的叙述方式也会使学生觉得更加亲近可感、便于模仿。同样一套交通安全知识与教学案例,信息化教学法可以利用网络的便利容纳更多、更新的教学内容,在交通标识与交通规则的呈现上也更直接明了,还可以通过放映交通安全事故警示片进行安全教育,它生动可感、直观可触的优势比教师空洞地劝导说教更容易给学生带来心灵的冲击,唤起其安全意识,真正发挥德育效能。
(二)情感德育:信息化教学法的课后功效
中职生德育工作中的信息化教学法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课堂技术性应用,而是融德育工作与信息网络技术于一体的新型教育与管理模式。它不仅能在课堂上发挥效能,还可以从课上拓展到课后,在师生的课后交流中发挥德育功效,这主要体现在依靠信息化教学法而开展的情感德育上。这里的情感德育指:教师在课后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设备及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掌握其思想动向,进行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德育工作。
近年来的招生压力和生源广泛性,使中职院校逐渐成为“后进生集中营”,这些成人眼中“不成器的孩子”承受着学校、社会甚至家庭的歧视与偏见。较之同龄的其他孩子,中职生更加敏感和缺乏自信,没有学习动力与对未来的合理规划,有的甚至思想偏激、脾气冲动、容易发生过激行为。这些刚性的负面行为如果用传统的面对面式的说教方式进行劝导,则很可能效果不佳,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但如果能从中职生的心理特点、沟通习惯及兴趣爱好出发,借助信息化的沟通平台进行情感德育的话,则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中职生德育需要从情感入手,建立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交流机制,注重调动情感的作用,消除学生的抵触、反感与顾虑心理,在情感的传递与交流中唤醒道德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建构行为规范,将其培养为合格的学生、尽职的员工和负责的公民。
信息化教学法要求教师依托数字化网络技术平台开展德育工作,它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灵活性等特点,师生可以在同一个数字化平台上及时交流、平等对话、畅所欲言,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与灵活互动。当代中职生成长于信息网络繁荣的时代,他们习惯于在信息化平台上沟通交流。中职生情感德育可以因势利导,有效利用网络平台,通过Email、BBS、QQ、飞信、微信、微博等交流工具及校园网络社交平台与学生沟通。
网络平台上轻松、民主、活泼、开放的氛围,更容易打破面对面交流的防范性壁垒,使交流者摆脱可能存在的顾虑,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便于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其真实想法和思想动向,在交流中如果发现学生在思想、情绪上出现异常情况,教师可以适时充当心理疏导者的角色,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的心理干预,通过情感德育培养学生的自知自控、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等品质,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防止因冲动而发生不良行为。
在信息化德育教学中,网络不仅成为学生发表意见、交流思想的平台,也是教师走近学生内心世界,为学生排忧解难的有效路径。在这个平台上,只要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互相尊重与信任,彼此建立起良好的情感交流系统与心理互动机制,中职生就一定能被感动,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并主动去改变自我。
(三)隐性德育:信息化教学法的有效延伸
卢梭曾说:“教育即生活的过程,而非生活的预备”,德育的最高境界是将其与生活融为一体,使德育过程与生活过程水融,不分彼此。信息技术的广泛性使信息化教学法在中职生德育教学中的运用进一步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其生活常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隐蔽性的德育方式即为隐性德育。隐性德育的作用是间接、潜在和隐蔽的,可以消除学生对德育课程的防备心理,具有“诱导”作用,它将思想的、***治的、道德的、审美的、认知的经验特色渗透到具体的信息网络活动过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隐含影响,进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
德育工作不仅是中职生行为失范后进行救治的“消防队”和“灭火器”,还可以成为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高尚品德的“孵化器”。当今时代,多媒体网络的普及使德育环境由封闭走向开放,学生置身于发达的信息网络中,无时无刻受信息影响。中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法的“载道”与渗透作用,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班级论坛等信息化平台播放与分享各类隐含德育内容的歌曲、电影、电视剧等,还可以利用手机短信平台推送各类富有正能量的信息,使学生在日常性熏染中真正将其内化为道德素养,升华为道德情感,进而具化为道德行为。
人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潜在的东西,具有极强的情境性和内隐性,它不能离开生活情境以概念的方式抽象学习。对这些品格的养成不可强力而致,信息化教学法的隐性德育将相关内容具体化到日常生活情境中,不生硬、不教条,充满人情味,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到亲切,丝毫没有抵触情绪,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进而促成其德育自我发展能力的生成。在这个意义上说,信息化教学法的隐性德育是对中职生进行德育引导的良方,具有其他德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立体格局:实施信息化德育教学法的要求
德育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育,道德学习很难通过封闭的接受方式完成,它要求激发和调动学习主体的内在经验,使其由内而外地去感悟、体验和认可。信息化德育法是顺应信息化时代到来的一种新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开放式、参与式、体验式德育模式,符合当前中职生的兴趣习惯与心理特点,能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独特的效用,但是这一教学法的实施要求教师、学校和所有德育工作者共同构建一个立体化的德育环境与工作格局。
学校要投资配备基本的信息化教学硬件设备,如:计算机、音响、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技术设备,并对所有德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网络信息技术知识培训,保证所有教师都能熟练使用信息化教学设备。德育教师要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主动更新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方式,认真研究中职生的兴趣习惯、心理特征与现实需要,有效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与信息化网络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同时,学校还要在构建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上下工夫,通过多种方式为师生沟通交流搭建互动平台,促进信息化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总之,信息化德育教学法在柔性德育、情感德育和隐性德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并以其开放性、立体性、互动性与灵活性符合中职生的兴趣习惯与心理特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破目前中职教育中“教”与“学”疏离的困境,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进而促进其德育自我发展能力的生成,真正释放德育教学的功效。
【参考文献】
[1]黄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五化”模式探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李源源,贾莅彦.“柔性管理”在中职生德育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6(11).
[3]任菲.浅析中职生德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11.
[4]肖凤玲.中等职业学校情感性道德教育探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5]毛居旦・马合木提.中职生德育教育的新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8).
[6]冯钰.小学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7.
[7]邱文云.中职生德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0(03).
德育信息化教学篇3
一、 技校学生在网络影响下思想道德出现的新问题
目前技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总体而言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是也不能忽视网络信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学生出现了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网络的虚拟环境易造成学生缺乏责任感
学生喜欢在网络中寻找新鲜、刺激的事物;将网络游戏、交友当成精神寄托,沉迷于虚拟环境,易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与家长、教师交流,而依赖于网络,麻醉自我,逃避责任,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出现偏差。如某班学生吴某,爱自拍,爱交友,发视频。一天,任课教师因公出差,学校安排课题自习,该生在课堂上偷拍同学打闹,并将照片上传网络,标题为“我们自由的课堂!”,同学发现后,在班Q群发信息,要其道歉并删除,无人承认,后班主任介入排查,吴某拒不承认,约家长共同对其教育后,该生才承认为吸引眼球拍照上传,后向同学道歉并更正。由此可见,网络的虚拟环境易让部分学生缺乏责任、担当。
(二)网络信息化环境容易让学生自我封闭,人际关系淡薄
学生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就是娱乐,以学习、查资料为目的较少学习松懈;极少数同学因沉迷网络,荒废学业,靠补考过关。对学习缺乏兴趣,追求自我,自我封闭,与他人交流较少,人际关系淡薄。在现实中遇事无从下手,在网络中我行我能的心态不见,遇事易沮丧,抗压差。如吴某上课玩手机、喝饮料,老师劝阻,他置之不理,顶撞教师,情绪激动并失控,导致教学秩序混乱。
(三)网络使学生易失自控力,易发生矛盾
当今,精品化信息的获取,却越来越难。大量的虚假信息、欺诈信息、零可信度信息以及黄色信息与病毒不断蔓延。 “不良信息”大致可以分为“违反法律”“违反道德”“破坏信息安全”,而我国对网络信息管理相对滞后,使各种的不良信息和血腥暴力的游戏充斥在网络中,部分网民网络用语如刀伤人无形。技校学生基本是青少年,因自身人生观、价值观等不成熟,自我约束能力弱,如经常接触不良信息,易受其影响,发生诋毁、漫骂他人,引发矛盾,不利于师生、校园、社会的和谐。
(四)网络使学生易产生依赖性,丧失学习主动性
便捷、迅速的网络易使学生产生依赖,丧失学习主动性。部分学生的作业缺乏***思考,而是借助网络搜索与网络有奖征答完成;多数学生的课余时间,接触网络与学习无关。学校未能有效地制止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这一现象。由此可见,如何解决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消除负面影响,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可以说是技校教师在德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之,网络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深刻影响,关系到学生的成长道路,在网络信息化下如何做好技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和是非观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社会、学校和家长当务之急。
二、 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网络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是技校教师当前的首要任务。通过对网络信息化给学生思想道德造成重要影响的原因进行分析,是解决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先决条件。学生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思想道德出现的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年龄特点,容易被网络吸引
技校学生处青春期,喜***,厌约束,而网络虚拟社会的角色扮演,可随心所欲,以自我为中心,张扬个性,炫耀技能,自我宣泄,逃避现实烦恼;学生喜欢结交朋友,追求新鲜事物,网络正好信息混杂,包罗万象,学生遇到烦心的问题,渴望向他人倾诉,现实中倾诉对象不易获得,网络中,因随意性和隐蔽性,交友轻松自如,交谈无所顾忌;特别是网络上暴力、***等信息,更易吸引青春期学生的兴趣。
(二)网络的虚拟性,易造成学生缺乏诚信
因网络虚拟性、开放性,其诚信评定、信息安全监督制度欠缺,网络信息缺乏安全保障,它既孕育着无限机会,同时也潜伏着各种诚信陷阱与安全隐患。
网络的虚拟性与匿名性。网络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更紧密的联系的平台,如影随形存在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因网络信息真假难辨,监管不力,学生易受影响,道德素质下降,违反诚信原则。学生因角色扮演及放纵,跟现实形成反差,随意许诺,易失信于人。
网络具有时空压缩性,双向互动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跨越地域、国界,我行我能;易受网络中拜金、享乐主义等思想影响,丧失中华传统美德。如学生通过网络向同学网友借钱、让同学代购,未能按约还款,产生诚信纠纷。
(三)网络信息化下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建设不足
学校网站功能不健全,对学生吸引差。校网站内容单一,枯燥无趣,以教学为主,说教性重,无娱乐活动,难吸引学生。
学校的网站德育教育工作有待提高。校网中没有开发自己的绿色版块,利用他人资源的链接相对薄弱。另校网中未能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经济发展、民生建设,时事***治内容缺乏。
学校教师在网络上开展德育工作的能力有待提高。德育工作还是以课堂传统灌输式教育为主,未能转变教育的理念,在网络化新形势下,运用网络技术手段,积极应对,针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欠缺。
(四)网络信息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网络信息具有更新快、传播快、影响力强等特点,而我国的网络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与网络发展速度相对滞后,一些法律、法规、条例只有框架,可操作性差。让不健康信息在互联网络上有可乘之机,现实社会中不法分子利用其不健全、漏洞进行违法获利,致使学生因网络诈骗被骗现象时有发生。
三、 在网络信息化形势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我想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利用网络通信技术,能够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能够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网络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应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合力,让网络成为德育工作的利器。
(一)应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
真正的道德往往出于自律。即在肯定不会受到任何外来惩罚的情况下,仍然凭自己的良知和信念做事。学生是网络排头兵,提高学生网络道德水平,对促进我国的网络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校开办网络道德讲座,形成制度,定期开展。讲授如何识别不良信息,避免学生浏览不良信息,沉迷网游,树立正确上网观,提高自身鉴别能力,增强道德水平,养成道德自律。
引导学生告别不良网站。利用主题班会等让师生共同参与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上绿色网、健康网。加强与家长沟通,形成家校合力的良好局面,促进学生自律性加强。
(二)学校应加强思想道德网络建设
学校顺应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利用网络开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必然趋势,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德育工作能紧跟时代步伐,有利学校思想道德与时俱进。
加大校园网络平台的开发利用。健全校网站为学生服务功能,丰富内容,将校园网建成集学习、娱乐、交友为一体的网站。
建立网络工作组,加强对学生网络教育管理。学校成立工作组,组织教师学习网络管理知识,提高网络工作能力,使教师能更有效依托网络对学生开展思想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健康驾驭网络。
(三)制定技校学生校内上网纪律,规范上网行为
多方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制定学生上网规定,避免滥用网络,可有效弥补我国目前网络方面法律、法规不完善,培养学生的网络诚信、责任感。
注重学生养成教育。利用校各种宣传阵地,如周一升旗仪式等形式,组织学习网络法律、法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校领导重视,带头垂范。建立由校领导、科室负责人、班主任参与的三级督导值班制度。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加强教学秩序管理,促进教风、学风,减少与网络的接触,增强学生自律性。
(四)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起促进作用。
举办技校教学特色的技能比赛,吸引学生参与其中。组织鼓励学生参加校级、市级等技能大赛,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操作能力。
校团组织要大力开展各项文艺活动。经常举办陶冶情操的文娱活动,发动学生干部调动广大同学踊跃参与,如“迎新晚会”等活动,让学生增加团队感、责任感。
学校利用现有师资、设备等资源,开设学生发展素质所需要的第二课堂。如开设模拟驾驶等兴趣班,使学生乐于参加,提高自身素质,陶冶情操。
总之,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做好技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当前技工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因网络的虚拟性,使其监控难,而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应持之以恒,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多途径开展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
(作者单位:闽北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康昆展.医院档案管理网络化思考,中国医学创新,2012(31).
[2]牛欢.谈网络对学生的影响.甘肃日报,2008(05).
[3]韦佳勇.加强网络文化的思考.当代广西, 2012(12).
[4]祝***.网络时代高校德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新乡学院信阳师范学院报,2010(08).
[5]卢义杰.走进***视线的那些创业达人.中国青年报,2015(03).
德育信息化教学篇4
【关键词】德育系统 德育信息 作用 功能
【中***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022-02
德育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大系统,是由各具特定功能的要素组成的,德育系统的要素主要有三个: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信息。德育目标的实现、德育质量的保证取决于三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发挥德育系统的整体功能。德育过程的实质就是一个信息过程,是德育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反馈的过程。德育的一切环节都离不开信息。由此德育信息在德育系统中起着纽带和桥梁作用,积极发挥其功能,对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德育信息的特点及分类
德育信息是指在德育系统中和德育过程中得到利用、传递和转换的信息。德育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储存、转换、交流、传递等都必须借助于语言、文字和人的行为。
德育信息与其他信息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德育信息具有正确性
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有时传递的信息不一定完全正确甚至故意传递错误信息。但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传递交流,必须是科学的、正确的,绝不允许教育者利用德育传播错误的思想观念,以致误人子弟。随着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的日趋激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高科技和信息占有量的优势,利用信息霸权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宣传自己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针对各种***治思潮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教育者要始终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受教育者传递正确的德育信息。
2.德育信息源具有不固定性
在德育过程中,信息源是不固定的。从时间上看,德育信息既可源于传统的道德观念,也可反映现代伦理乃至对未来的理想信念;从空间上看,德育信息既有来自国际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对本国现实的认知;从主客体关系看,教师、家长、朋友能够成为受教育者获取信息的源头,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也能够成为受教育者的信息源。
3.德育信息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当前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加速转型期,新旧价值观念激烈的交织、冲突,学校德育的环境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变化更加剧了受教育思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受教育者的思想的多层次和千差万别就要求德育信息必须是多层次和多样性的,这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德育信息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包括德育信息在内容上的多样性、德育信息在传输形式和渠道上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如报告、演讲、谈心、访问等。
德育信息按照其传递的目的和作用可分为四种:第一,知识性信息。如***治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帮助青少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第二,教育性信息。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第三,控制性信息,即教育者为保证德育系统的有序性,保证德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传输给受教育者的信息,如公民道德规范、学生行为准则等。第四,反馈性信息,即反映德育信息传输结果的信息。反馈信息是教育者将德育信息传输给受教育者之后,受教育者做出的反映性信息。如学生对老师组织的学习教育活动的评价、建议等。
二 德育信息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
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往往是由外部信息刺激开始的,当外部德育信息对青少年产生刺激时,就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吸收、内化,然后把内化了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象化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实践行为。在社会舆论对这种行为作出评价后,青少年将会对评价信息作出相应的调整。正是这样不断地内化、对象化,才把外在的思想道德规范内化为思想道德品质,从而对象化为外在的道德实践。因此,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中,德育信息的刺激是前提,德育信息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1.德育信息量的增大考验着青少年的信息辨别和接受能力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德育信息随着青少年获得信息量的增大而相应地增大。无论知识性德育信息还是教育性德育信息将会随着网络信息的传播进入青少年的视野。这些德育信息使当代青少年思想变得更复杂,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而且由于信息的铺天盖地使青少年无所适从,德育信息量的增大正考验着青少年的信息辨别和接受能力,使他们在选择中出现苦闷与彷徨,部分青少年甚至吸收了错误的思想道德信息,形成了错误的思想道德观念,最终被误入了思想道德发展的误区。
2.德育信息渠道的多样化考验着青少年的信息比较和选择能力
如前所述,德育信息在传输形式和渠道上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传统的传输渠道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等,而当前随着德育信息传输渠道的增多,一方面使青少年能多渠道、多层次地获得思想道德信息,弥补了单一信息渠道会出现信息不通的弊端,并有机会对不同信息渠道传递过来的信息进行比较选择,以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渠道有正规渠道和非正规渠道之分,如果不同信息渠道传递的信息相左或是矛盾的,很容易使青少年出现思想混乱,再加上青少年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的驱使,有时不愿听取正规渠道的信息,而喜欢听取非正规渠道的信息。如对当前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正规渠道和非正规渠道的信息传输差别较大,需要教育者加以引导,才能使青少年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3.德育信息传递速度的迅速考验着青少年的信息吸收能力
当前社会的信息量,信息传播的速度,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一方面使青少年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有关信息,能够随时掌握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变化的信息,大大地加强了青少年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信息的吸收速度;但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传递速度快则容易导致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中不稳定因素的增加,因为及时的信息传递有时可能瞬息万变。信息传递速度加快可能使青少年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这种状况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如果把握不好,必然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 积极培育德育信息意识,不断提高德育信息分析处理能力
1.教育者要培育敏锐的德育信息意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信息意识就是人类社会中信息客观状态在大脑中的能动反映。信息意识能够促使信息需求和获取信息能力的高度结合,产生良好的信息利用效应。教师的德育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对信息的敏锐感,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特别是对有关德育信息的敏感度。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应该自觉地意识到信息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时刻感受到自己对信息的需求,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把握德育信息,并具有把这些有效的信息整合到德育工作中的意识。
德育信息意识的形成,主要依靠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掌握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排除干扰,有选择、有目的地向受教育者传输德育信息,而且要向受教育者传授德育信息收集、整理、加工、传递的技巧,使其也树立起良好的德育信息意识。
2.教育者要拓宽德育信息收集的渠道
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信息过程。教育者通过对德育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运用科学的手段、途径和方法,将德育信息有效传输给受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感觉器官。经过受教育者感官的接收、神经系统的传输和大脑的整理加工,逐步提高其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行为习惯。由此可见,在德育过程中,信息是灵魂,具体、准确、丰富而及时的信息是提高德育工作灵敏度的关键。德育工作者只有随时掌握社会变化的信息,以及教育对象在此影响下的思想变动情况,才能将工作做在前头,取得教育的主动权。因此,采用现代技术拓宽信息收集的渠道,加快信息收集的速度是德育信息化的重要环节。
现代社会获取德育信息的主要形式有:一是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各类书籍、杂志、报纸;二是广播电视媒体;三是计算机网络。此外,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也应用于学校德育工作中。手机短信作为新型的信息互动方式,使用范围广、影响大,已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和思想宣传阵地。移动“飞信”的出现,为手机短信辅助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构建了一个更好的平台。移动“飞信”可以使用手机或计算机与对方进行手机语聊、信息交互和发送文件,移动“飞信”具有免费短信无限发送功能。通过计算机可以给飞信用户快速、便捷地传送信息;如果对方不***,信息将以短信形式自动转发到接收者的手机上,保证信息即时到达不会丢失。另外,移动“飞信”具有快捷群发功能,可以将信息一次性地发送给需要该信息的所有学生。因此,移动“飞信”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信息的传递”方面与其他传播媒体相比有多方面的优势。
3.教育者要树立崇高的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在获取、使用、生成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要求。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的教师,是否具备崇高的信息道德,直接关系到以什么样的思想教育学生,以什么样的知识教给学生的立场问题。教师在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中,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有用的、有正确影响的信息进行加工、合成,以生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学生的信息,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判断评价信息的好坏。
4.教育者要提高对德育信息的分析与处理能力
德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是有关德育信息的收集,更多的是对所搜集信息的分析处理,去伪存真。显然,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者可以获取数量庞大的德育信息。但大量的信息中,不可避免地会掺有许多假信息、冗余信息。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控制处理。德育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德育信息的控制处理能力。只有对德育信息进行控制处理,信息才能转化为一种战略性的资源,德育在此种信息运用的情况下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教育者要坚持以系统的观点去分析处理德育信息,对信息进行全面研究,并把关注点放在那些反映新动态、新情况、新事物和新见解的信息上。
参考文献
德育信息化教学篇5
【关键词】 开放教育信息化道德控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正在进行以广播电视为主要传播手段的第二代远程教育向以多媒体互联网为主要传播媒体、天网地网合一的第三代远程教育的转变。信息社会,知识量剧增,知识半衰期缩短,人们只有不断充实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而“远程教育是各国***府在21世纪为国民提供终身学习的第一选择,也是21世纪进行终身教育的首选方式”。所以作为现代科技进步和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的远程教育,受到了世界各国***府和教育界的关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的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目标。在这种大背景下,广播电视大学和普通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建设。大多数从事远程高等教育的普通高校都建立了校园网。全国省级广播电视大学有90%以上建成局域网,20%建成双向视频教学系统,所有参加开放教育试点的省级电大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视听阅览室、校园闭路电视和直播教室、电话或电子答疑系统,而且,实现了卫星电视教育从C波段到KU波段的数字化改造,硬件环境已初具规模。
与传统的面对面教育不同,远程开放教育最大的特点是教师与学生在时空上处于分离状态,以分散自学为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爱好自主地安排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对自己的学习承担主要责任。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现代远程教育,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便捷的交流方式和开放的教育信息资源环境,为求学者提供了可自主选择的高质量的、丰富的学习内容,同时对学生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学生如何尽快适应数字化新环境?如何充分利用各种类型媒体信息资源?如何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如何在学习过程中高效地运用各种先进设备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这些都要求远程学习者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高的信息素养道德。因为拥有信息素养,信守学习道德的人,是那些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他们知道知识是如何组织的,知道如何去寻找信息,并如何去利用信息。他们为终身学习做好了准备,因为他们总能找到为作出决策所需的信息。所以信息素养是远程教育学习者首先要具备的良好的道德素质修养,应成为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要教育内容。
1.信息化教育的道德问题
网络的信息和现实的信息是联系在一起的。网络道德实际上是现实社会中道德问题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一种体现形式。因此,信息化教育也正在或将要引发一些道德问题,主要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问题之一:教育监督在信息化教育过程中的弱化,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又为学习中的弄虚作假带来了方便。在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初期,弄虚作假的现象尤为严重。即便是在信息化教育起步较早的美国,它仍然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教授发现,开放教育学生的作业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从网络上直接移植而来的。由于互联网上有专门向学生提供学期论文和作业的***,如做弊魔屋和做弊商业网等,其中存贮了成千上万篇论文和作业。学生只要进入一个搜索器,键入学期论文主题词,立即就会出现一大串出售或免费提供学期论文的***,因此即使再稀奇古怪的题目都可以有现成的报告和论文。
在教育过程中,弄虚作假是一种很恶劣的行为。这种行为使学生丧失刻苦学习、勤于探索的优秀品质,并逐渐养成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而且,弄虚作假不仅仅关乎学习质量,还影响其成长和人品的养成。如果信息化教育不能有效克服这种弄虚作假的学习风气,那么,其优势就会被抵消,其培养人、教育人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问题之二:网络既可以是优秀的教育资源的传播通道,又可能作为各种精神的载体而对人们的道德品质产生毒化作用。整个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虚拟社会,形形的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而且,由于可以匿名进入网络,故实施恶劣行为者似乎感觉不到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社会责任的压力,因此,网络上最有可能充斥各种伤风败俗、***腐化的恶劣现象。
问题之三:虽然远程开放教育借助于信息技术可以不必“面对面”地进行,因而在其教育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交互式”手段来克服空间障碍,但由于教与学双方不是“面对面”的,故难以像传统教育那样形成密切的情感联系。情感联系的衰减,对于道德教育尤为不利。因为道德教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道德情感的培养,没有密切的情感联系,道德教育就难以深入人心。
此外,如果仅限于从网上吸取教育信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只是与个人终端打交道,使得具有亲和感的人际交往机会相对减少,就可能导致学生难以适应现实的人际关系,学生自己也容易发生紧张、孤僻、冷漠等问题。这些问题,既可能是属于心理方面的,也可能是具有道德性质的。在信息化教育中,专注于电脑操作的学生,除了情感难以获得良好的发展条件之外,在思维、人格的某些方面的发展亦可能受到限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希莉认为,使用电子科技学习,会使学生变成只懂操纵键盘、控制机器的“冷血人”,而缺少用头脑去思考,因而缺乏应有的思维能力。电脑更会阻碍学生的身心及社会发展。虽然希莉的言辞有过激之嫌,但却提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上述这些道德问题,是伴随着信息化教育而产生的。我们当然不能因为信息化教育会有这样的副产品而从总体上否定教育的信息化趋势。然而,如果对这些道德问题视而不见,掉以轻心,那么,这些道德问题就可能变得越来越严重,就可能对信息化教育的存在和发展造成重大危害。因此,我们只能这样选择:在致力于发展信息化教育的同时,设法消解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道德问题。
2.育过程信息化的道德控制
为了消解信息化教育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道德问题,使开放教育信息化始终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就必须实现对整个教育信息化过程的道德控制。这里所谓的道德控制,主要是通过弘扬和光大进步的、向上的道德价值观念,设定合理的道德要求,来抑制和清除各种不道德因素,使得信息化教育始终保持正确的道德性质,并增强其正面的道德效应。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道德控制,至少需要设定三个方面的道德要求,即分别对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网络管理者的行为做出相应的道德规定。
2.1对教育工作者的道德要求
对教育者的道德要求,应贯穿于整个信息化教育过程之中。教育者应当为人师表,因其道德状况如何,不仅关乎其本人的道德形象,而且会对受教育者产生直接的道德影响。作为信息化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除了遵守一般的师德要求之外,还应特别提出以下道德要求:
2.1.1 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由于远程开放教育的辐射面极广,因此学生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种族。因此,有必要我们的告诫教师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同的国家、民族和种族的学生,可能经济状况不一,肤色和信仰不同,但他们都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如果教育者以个人的好恶为转移,对不同国家、民族和种族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态度,厚此薄彼,不能公平对待,那么,这不仅有违创立远程教育的宗旨,而且在道德上也是不正当的。
2.1.2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
进入开放教育信息化教育过程的学生,其在知识基础和年龄上都会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可能运用交互式学习软件,向教师提出较之传统教育更多的个性化学习要求。而作为信息化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应当比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更具有“诲人不倦”的精神。教师应当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内容及其难度、进度等进行修改和调整,以满足不同知识基础、不同年龄的学生的学习要求。
2.1.3 及时更新网络教学内容
信息化教育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资源的丰富性和信息传输的快速性,使学生得以迅速掌握最新的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随时注意信息资源的变化,把新的信息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如果教师只***简便和省力,就不愿意更新教学内容,但这样做态度是与教师的道德责任不相称的。一个不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的教师,不但未能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越性,而且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这在道德上应当受到谴责。
2.2 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要求
对于受教育者的道德要求是否严格和到位,不仅关系到其学业的成败,还会对其为人处事形成长远的影响。针对信息化教育中容易出现的道德问题,对于受教育者,应着重强调以下道德要求:
2.2.1 自觉学习,勤于钻研
由于在开放教育过程中,教学监督较之传统教育要弱得多,故更需要受教育者发挥自己的学习自觉性。在教学监督比较弱甚至没有教学监督的情况下,只要受教育者有足够的学习自觉性,完全可以利用丰富的网上教育资源,学好有关的专业知识。否则信息化教育就可能有其名而无其实,就不能真正收到教育的效果。
能否勤于钻研与受教育者的学习自觉性有关。如果没有学习的自觉性,那么,受教育者就不可能勤于钻研。如果其学习自觉性很强,则必然勤于钻研,多思好问,就能够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2.2.2 诚实不欺,拒绝虚假
如前所述,某些网站为受教育者弄虚作假提供了极大方便,只要往网站汇钱就可以买到点数,有了“点数”开放教育的任何作业都可以打开***。同时,网络也给毕业生的论文写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例如,我们教师在毕业生的论文指导过程中,反复向学生强调不许从网上照搬抄袭,仍有相当的学生初稿是从网上直接***的,甚至连***都带着,鼠标一点,原文毕现,这不但使毕业生的质量难以保证,而且引发了学生学习道德的沦丧。
虽然有此种方便,但只要受教育者本人能够遵循诚实不欺的道德要求,他就不会去寻求这样的方便。学习上的弄虚作假,虽然可以使受教育者一时蒙混过关,但由于并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没有掌握真正的本领,因此,最后还是会在工作中碰得头破血流,最终吃亏的还是弄虚作假者自己。弄虚作假,既是欺人,又是自欺;既糟蹋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又败坏了学习风气。因而在学习中做到诚实不欺,则既有利于社会,又有利于受教育者自己。
2.2.3是非分明,择善弃恶
由于远程开放教育主要是利用网络进行的,而各种不同性质的信息都有可能进入网络。其中,既有和教育有关的、能够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信息,也有一些属于垃圾信息、有害信息,因此,受教育者要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只选择那些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的信息。而对于那些不道德的信息,要自觉地进行抵制。在信息化教育过程中,能不能既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良好作用,又避免网络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是非观念及其择善弃恶的自觉性。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教育者和网络管理者对于受教育者使用网络的行为是很难进行完全的控制的。
2.3对于网络管理者的道德要求
对于网络管理者的道德要求,关系到信息化教育环境的道德质量以及教育资源的道德运用。这里的网络管理者,主要是指网上教育资源的管理者。对于网络管理者来说,至少应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以下道德要求:
2.3.1 不让商业信息干扰受教育者的学习
用于远程授课的教育信息通道,由于是联结在互联网上的,而且登录人数也可能相当多,因此,它也可能被商家选作商业广告的场所。但如果在远程教育的过程中不时出现商业信息,就会分散受教育者的注意力,使他们的学习受到干扰。因此,网络管理人员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允许商家在教育信息通道上大做广告。
2.3.2不让恶劣信息渗入信息化教育过程
网络上的恶劣信息,如黄色、暴力、***的信息等等,可谓无时不有,无孔不入。如果让这样的信息渗入信息化教育过程,就会毒害受教育者。网络管理者如果不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这样的恶劣信息随时可能渗入信息化教育过程中。因此,作为一种道德责任,网络管理者有义务设置专门的过滤软件,从技术上阻断恶劣信息的渗入。
2.3.3不断提高信息化教育载体的质量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教育的载体也应随之更新。只有不断提高信息化载体的质量,才能使受教育者获得更好的学习手段,其学习才会更有效率。如果网络管理者不愿投资更新信息化教育载体,那就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受教育者的利益的增进,这在道德上是一种不高尚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李 龙信息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的新阶段(下)[J] 电化教育研究,2004,(5)
[2] ***21世纪:信息化时代呼唤信息化教育[J] 山东教育,2001,(10)
[3] 包国庆. 远程大学的哲学扬弃[J]. 现代大学教育,2001,(1).
德育信息化教学篇6
[论文摘要]网络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德育产生巨大的冲击。为此.高校德育工作要大胆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主动应对新的挑战,善于创新与发展。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德育方式创新}德育内容创新;德育主(客)体创新;德育管理创新。
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不仅仅是某种专门单一的技术,它更多地表现为社会通用的手段,表现为社会文化现象。事实上,在网络时代并不长的历史中,网络信息技术与当代文化的运作已有了非常多的关系。当网络技术注人了文化内容的时候,也就是它更广阔、更深刻地影响社会的时候,作为网络信息相对发达的高校校园也势必受到网络时代的深刻影响,校园的信.息化网络仕如雨后春笋般在各高校校园进行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信息化校园的形成,对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网络的发展使高校德育过程复杂化。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适时,适当地向受教育者灌输具有特定内容的信息,而受教育者也不断地回教育者进行信息反馈‘传统的德育主要是通过宣讲、个别谈心以及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来进行。这些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可控性,教育者可经过精心筛选,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材料向教育对象集中地、持续地、高强度地传播含有特定内容的信息.促进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发生转变。然而,网络的迅速发展,使信息的传播逐步脱离了国家、***咐、学校,教师,家长等权威性的控制,网络上的信息非常广泛庞杂,其内容与教育者所灌输的信息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不免引起他们思想上的疑惑甚至混乱。以往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通过其言行比较容易被察觉,教师可以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间题,端正认识但是,当学生日益通过网络来表达思想时就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由于大多数人都通过各自的数字化代码而非自己的真实姓名上网。教师无法知道究竟是谁在发表意见.自然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正是由于网络信息的不可控性,使高校德育过程趋于复杂化。
(二〕网络时代对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德育是通过德育工作者进行的,德育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实效;在传统的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通过这种信息优势.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威信。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从而更加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发展。然而,在网络时代,教育者信.息优势至少是部分丧失了,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查到各种公开或内部、真的或假的信息,而教育者有时候却面临信息劣势的境地。部分德育工作者由于没有受到系统的计算机和英语教育,面对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科技往往不知所措,上网查询信息很困难,加上繁汇的工作和家庭负担,不少_人很难抽出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所以,教育者的一个尴尬境地是‘在教育过程中。他所说的东西学生早就知道,而学生嘴里蹦出的新名词和新鲜事却是教师闻所未闻的。
:三、网络时代的无规范性对德育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在介人大学生活的同时,也是我们传统的德育体系在网络社会中失范的威胁。由于国际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成熟的网络道德规范尚未形成。高校德育中也尚未涉及此项内容,但大学生作为网络的拓荒者,他们有条件、也有资格参与网络道德规范的建构。这种由他们自己约定俗成的网络行为规rirJ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网络杜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素质,提高他们的道德理性精神和鉴别力,规范他们的网络活动,就成为网络时代高校德育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四)网络的发展对德育的方式提出了更离的要求:传统的高校德育.较多使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教育方法:教师或教育者通过课堂宣讲,个别谈.},, ,座谈讨论等面对面的方式,对受教育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促使其提高认识、解决问题、启发自觉:这些方式针对性强,反馈及时,有一定的优越性:然而,在计算机高度普及的网络化时代,高校德育方式却面临着新情况:其一,面对面的教育方式受到时间、地点、场合的限制,讲堂宜讲、个别谈心等并非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的,选择合适的时间、地方、场合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住往让教育者煞费苦心;其二.教育者精心准备的教育内容,一次只能对特定人数发挥作用。在许多情况下,它持续发挥效果的时间相对较短.容易产生“剧场效应’‘听众在现场受到周围气氛的感染‘当场教育的效果较好.但听众一旦脱离该特定的环境氛围.教育的感染作用便迅速下降:如果要待续保持教育效果,必然要进行多次重复教育。而这样的组织成本偏高。
(五)网络的发展动摇了学校和教师的传统的德育权威的地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学校和教师在国民中尤其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并且一直处于德育关系中的主导地位.拥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不可否认,由于在这种传统的德育形式中施教者可以保持教育的计划性、层次性、系统性和目的性.曾经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刁但网络的发展使得学生从传统途径接受的信息量大大减少,面且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某些怀疑、否定。学校和教师不再是主宰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变化的唯一因素,家庭的约束力也不断弱化,社会对大学生的信息控制和行为指导能力逐渐下降。学校和教师的德育权威地位和作用受到严峻挑战。
上述种种挑战.使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正如***同志所说、”加强和改进思想工作,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方法要坚持.更重要的是适应新情况,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手段、机制:要力求做到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切忌简单生硬。”因此‘高校德育工作在继承传统德育工作模式合理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历史责任和时代要求:
}->德育方式创新。在借鉴和保持原有德育方式的好的传统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借助网络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导,占据网上教育的主动权。积极开展网上正面宣传和正确信息的传播.充分发挥它在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由于网络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橙盖范围广,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已经日益成为文化活动和思想传播的重要载体。网络在德育形式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因为网上反映的思想更真实,教育的针对性会更强。此外,网络不仅能传播文字,还能传播声音、***像.这样的传播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要充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德育效果,增强教学感染力和吸引力。利用网络手段将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参与式学习,将教学内容由枯燥变为生动:几年来,高校主动出击。在强化网络的教育功能和服务功能、提高网络的吸引力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二1996年底,复旦大学学生支持***理论研究会设计制作了“复旦大学学生***理论研究会主页”:***理论学习进网络作为***理论课堂教学的延伸,开辟了大学生理论学习和交流的新天地.丰富了理论学习的形式和内容,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加人到学习班行列中来:上海交大***宣传部依托校园网,在因特网上创建了’焦点网”.设有领袖著作、《***章},***理论学习与研究、教职工理论学习、学生理论学习、思想理论战线、时代聚焦、时事纵横等栏目‘教师、学生可以随时进人网上阅读及***马列著作和***中央文件及领导讲话,了解国家大事以及学校的大事,做到“家事、国家、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德育内容创新:根据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薄弱的现状,在强化传统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增加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内容。一方面,在’两课”教学中增加网络道德和计算机伦理方面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制作生动直观的多媒体德育软件,直接上网竞争,无疑,基本路线教育、理论信念教育、艰苦创业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等仍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高校德育工作还应该特别突出***理论的学习和教育。***同志多次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待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坚持用***理论武装全***、教育干部和人民,在m世纪,这些内容无疑是必需的,但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至少还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培养创新意识‘***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创新观念的树立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作为思想***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次,培养’团队精神’“。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对人际交流与合作的要求将大大提高.人们的生产和工作方式将日益趋向网络化、集团化、开放化。 这意味着个人的工作不可能孤立地进行,每个人必须与具有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因此,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应加大’‘团队情神”的培养。再次.培养生态意识,近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频繁出现,使得人们迫切需要树立新型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要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们导生态伦理精神,培养新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建立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生态价值观和伦理规范体系。从而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最后.提高“情商”。情商‘EQj的全称是“情绪智力商数”.指测定气的情绪智力水平的指标。情商是创造性人才的非智力因素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学校教育编重于学生的逻辑、认知能勺的发展,而忽视情感体验层面的教育,加上家庭教育存在诸多误区,使得学生的情感发展远远滞后干认知能为的发展,高.‘智商”而低“情商”的人为数不少L因此,网络时代的高校德育工作应当把提高学生的“情绪智力”作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至于高校德育工作以何种方式引导受教育者重视EQ的培养和提高.这正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三少德育主客体创新。德育主体的创新主要是指增强施教者的信息素质,努力建立一支符合网络信良.时代德育要求的高素质的高校德育教师队伍。这是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网络虽然使教师的地位受到很大动摇.但是,网络却不能完全代替教师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师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不仅要具备合理的德育知识结构,尤其要有优秀的信息素质,即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运用能力以及崇高的信.息和网络道德。高校教师队伍必项重视四个方而的转变:一是教育观念的转变。由传统的相讨封闭的教育问现代化、开放式教育转变:二是职业角色的转变:即由“一言九鼎”的传道者向循循善诱的引导者转变;三是素质结构和技能的转变。从传统的注重道德知识体系的建构向德育知识和德育实践技能井重转变:而目前最重要、最现实的是加紧学习包括网络信息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尤其注重网络信.息处理的应用,掌握先进的现代技术手段:此外.要重新认识德育主体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网络时代.教师具有高新的找术和广博的切识以及良好的品质.但不一定是高高在上的德育权成,其主要职责也不再是进行道德理论灌输.而是成为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因此.他们其有某种”非主体性”.不能进行“说服‘’.只能提供一选择”和一引导“.与道德教育客体之一可是平等的关系。
德育客体创新是指增强施教者〔大学生少的信息索质.提高他们的信息识别能力:所谓信息素质.是指能运用计炸机技能获取和处理信息,并接受时代和网络所要求的伦理道德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在网络时代,每个劳动者都应具备一是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二是组织和保持信息的能力、二是解释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四是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信息素质的培养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
进人信息时代,气们获取信息住庄并不难,难的是分析信息的价值.有效地利用信息,丛信息传播的角度讲,x.J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应从向学生灌输正面信息为主转变为引导学生选择正确信息与灌输信息并重‘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信息的安全与高技术犯罪问题也日益突出。但是不能因为网络的负面影响而不让大学生上网。客观现实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注意网络发展的趋势和所产生的社会道德问题.把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新内涵.甚至可以考虑在网络上以讨论会的形式开课,帮助广大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对假、丑、恶的分辨能力.使其网上言行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要严格审查上网信息特别是***治类信.息,一旦发现网上电子公告牌心Bs)和电子邮件中有有害信自.,要及时消除、过滤,或采取其它措施;信息网络是当今计算机、通讯技术、信息传输等高科技的集成、重组和发展,现有的有关计算机、通信、彭视、新闻出版、印刷及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诸多法律法规,均是信息网络管理的法律依据.任何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都要依法处理。因此,在鼓励学生从网上获取广泛知识信息的同时,也要引导、帮助大学生学会如何使用信息,学习tlJ断各种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并了解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发展自己:此外,要在不断加强大学生道德规范及网络道德建设的同时,注重提高大学生个气修养和自律能力,在网络环境下讨他们的道德品质进行教育.培养他们的自律精神。
德育信息化教学篇7
关键词: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
如今,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谁掌握了信息就是谁的世界。网络信息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取知识、人际交流、展现自我的舞台。但由于社会环境变迁,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应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和掌握学生具体情况,认真分析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构建科学的信息管理机制,注重教育内容的选择与优化,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德、智、技等全面发展,培养符合社会、生产和管理一线岗位所需要的人才。为此,笔者开展了深入调研。
一、调查情况综述
随着当今社会环境的变化,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上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或其他智能终端,网络信息已渗透到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新常态对于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既是挑战,同时也是创新德育教育模式的最佳时期。为更好地完成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笔者针对高职院校学在获取网络信息的行为模式、心理特征、价值取向等特点进行了调研。并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访谈,了解与掌握高职院校不同年级的学生使用信息、媒体、网络中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同时,通过查阅收集已有的研究成果,将它与本次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的结果进行对照分折,努力探寻信息快速传播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产生影响的原因。
1.问卷调查
笔者选择贵阳护理职业学院、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和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800份问卷,收回786份,有效问卷774份。问卷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运用智能手机、电脑等上网获取信息。在回答关于“你上过网没有?什么时候开始的?”问题时,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的学生基本上过网,有83.6%的学生在上大学前就上过网,有14.3%的学生在大学以后开始上网,有2.1%的学生现在上网还需要别人的帮助,也算是上过网,可以说现在的高职学生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网络信息。在“回答关于你在校期间课余时间在做什么事”的问题时,有52.3%的学生选择的是上网,有31.2%的学生选择的是看书、学习,有19.1%的学生选择的是参加各种课余活动,有7.4%的学生选择的是其他。在回答关于“上网时主要干些什么?”的问题时,有27.6%的学生是浏览网页、无目的,有47.4%的学生是聊天、听音乐、看视屏,有14.2%是上网学习、查阅资料,有10.8%是上购物、打游戏等。在回答关于“一天上网多长时间?”的问题时,有31.3%选择不好确定,有26.7%选择课余时间基本都上,有15.4%选择有需要时才上,有27.6%选择无聊时就上等。此外,笔者还对少数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进一步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网络信息教育和获取德育信息的情况。
2.专家咨询
笔者咨询了贵州省思想***治理论教育名师(高职院校德育研究方面的专家),这些专家长期从事高职院校德育研究工作,或曾在一线从事德育工作,他们拥有较深德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掌握高职院学生的特点,他们对笔者的研究给予了充分的理论指导。与此同时,笔者还与不同职业院校思想***治课理论课教师进行了交流讨论,更多地了解不同类别专业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共性和特性。
3.查阅文献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查询结果显示:目前有关的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德育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在研究方法上多数都是属于描述性研究,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实证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提出的论点论据没有比较权威的调研数据作支撑,导致研究内容空洞乏力,说服力不强等。基于以上原因,笔者从信息的视角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进行研究,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运用教育学、社会学等原理进行跨学科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查阅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结合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实际探索可操作性的研究途径,为科学构建信息时代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信息时代下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现状
现代的科技、网络、信息打破了地域、时空和人际的界限,使其不受时间、地点和人群的影响而广泛传播。在这种背景下,信息传播模式也有利于德育教育内容的选择,调动德育教育主体的广泛参与;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拓展道德认知、丰富道德内容;有利于调动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有更多机会了解社会发展形势,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意识,自我调适心态,向往美好生活、提早做好就业准备,缓解就业压力等。顺应时展,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对德育教育重视不够、抓得不够;德育教育内容空洞,缺乏说服力;德育教育形式空泛,失去吸引力;德育教育队伍素质不高,失去影响力等。
1.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重视不够
信息具有开放性、广泛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它使当下高校德育教育发生较大的变化,传统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采取的“一元主导”地位和权威受到极大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在德育教育中的绝对领导地位和作用受到动摇。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得不同地域文化之间交流与融合在所难免。调研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学生都在上网,网络信息是他们获取个人伦理道德观念的重要来源。信息传播的内容必然有东方文化,也有西方文化,两者之间存在意识上的差异,不同民族文化所传导的价值不再具有不可撼动的统摄力,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社会精神价值的多元性并存。传统的高校德育教育绝大多数都采用理论灌输的方式进行,当前,网络技术的普及,学生获取的信息量成倍增加,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绝对统治地位受到挑战。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并没有利用网络作为德育教育的途径,没有抢占信息教育领地,或者说重视力度不够,导致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效果不理想,有脱离社会现实的现象。
2.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内容空洞
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教师具有绝对的领导地位,表现为“一言堂”或“满堂灌”,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即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教师主体是指一种单向的传道授业,注重道德知识讲授与理论灌输,重视教学任务完成情况,而很少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教育效果如何,几乎没有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信息时代到来之前,教师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比学生多,这成为大家认同教师主体地位,学生自然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模式。但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多数学生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获取大量的网络信息,有的学生掌握的信息量甚至已超过了教师,教师已失去了传统的权威地位,而有的教师还是按照指定的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学生觉得枯燥、乏力。
3.德育教育队伍素质不高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由于当前国内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的,原来中专学校德育教师自然成为高职院校德育教师,办学层次的提升并不意味着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教师队队伍素质的提升还需要一个过程。
三、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应正确对待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环境,顺应历史潮流,努力创新教育观念。既要根据现代高职院校德育目标的要求完成工作任务,又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成长规律、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实生活环境,积极探索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
1.高度重视信息传播在高职院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网络为载体抢占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阵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科学理论。在信息时代,我们更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优势,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渠道建设,运用教学案例,以信息传播为载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为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注入新的素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拓宽学生视野,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育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德、智、技等全面发展。
2.丰富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内容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德育信息传播内容范围广泛,涉及文化观念、价值选择和行为规范。因此,教师要选择正确的网络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参阅、选择,拓展学生知识面,辅助学生学习,丰富德育教育内容等。但是,有的高职院校学生上网成瘾、甚至沉迷于黄色信息或网恋而不可自拔,从而引发了很多问题,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力度,坚持“积极开发利用、科学引导、依法管理、信息过滤”的原则,借鉴已有的经验,深入挖掘有价值的、有吸引力的德育教育内容;同时,又要努力与校外相关部门合作,统一管理,形成合力、权责明确、加强管理、注重技术研发,保证网络信息有序传播,严格执行信息过滤与封堵、内容审查、网站注册等程序,提高网络信息的运用效率。此外,高职院校应积极开设网上德育课堂、***德育论坛等,重视网络教育空间,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引导,抵御不健康思想观念,教育培养学生自律自强,引导学生文明上网,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科学构筑坚固的精神防线。
3.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育模式
学生全面发展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目的。能否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起决于教师队伍素质,教师队伍素质如何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教师是关键。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应根据教师队伍的实际,主动调整师资力量,尽最大的努力提升德育教育教师队伍素质,如加大投入,把送教师出去学习、培训与引进人才结合起来。其次,需要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从满足学生的需要着手,通过网络平台建立平等互动的交流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为高职院校学生打开了一条获取理论知识和习得技能的新路,精心选择网络德育资源,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手段进行传授。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充分体现出教师在加强网络德育教育内容的解惑和引导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换而言之,教师授课内容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需根据当下的热点、难点编写教学案例,以鲜活的事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信息载体的融合,使高职院校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受到教育,并高度认同、内化为自身价值追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作者:汤健 毛越华 单位: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贵阳护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德育信息化教学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
一、德育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德育包括社区、社会、家庭和学校德育四个方面。德育的信息化教学与一般的信息技术教学相比,有许多鲜明的特点。
第一、渗透信息技术的德育教学,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合适的德育环境,使学生喜欢学习,乐意学习,以具体生动形象的手段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
第二、运用信息化教学,可以摆脱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的说教,用更加生动多样的手段,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收心灵的洗礼,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
第三、渗透信息技术的德育教学是充满情感的教学过程。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饱含热情,用自己饱满的情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信息化教学中的德育因素,自然而然的接收其中的德育思想。第四、通过运用信息化教学,可以创造出许多新的教学方式。这种创新,既有学生的创新,也有教师的创新。教师可以根据信息技术和德育的特点,开发适合信息化教学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唤醒学生的激情。学生在这种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下,自由发挥,容易发挥出自己的创新精神,真正学到知识。通过两者的结合,可以让整个教学都充满惊喜和创造,实现教育对自身潜能和自身素质的深层次开发。
二、德育信息化教学的要求
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既然是榜样,就要有为人师表的道德素养,要时刻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必须具备的道德素养有:(1)高尚的思想品德,热爱教育事业。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有理想有目标的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有远大的理想,宏伟的目标,高尚的情操。作为教师,要把学生作为自己的根本,教师热爱学生,就是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的表现。教师有责任精心培养每一个学生,因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2)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本身必须要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学经验,这样才能更好的将自己的知识传播出去。如果教师不认真对待自己的专业,不求甚解,不深入的钻研自己的业务,只是勉强应付学生,只会误人子弟。只有对自己所教的知识有比较深的造诣,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游刃有余,因材施教。(3)良好的师生关系素质。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很重要的方面,只有搞好师生关系,让学生都尊重教师,爱戴教师,学生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中去。如果学生十分讨厌老师,肯定也没有什么心思听课,教学也达不到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的氛围,这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教师毕竟只是在某些方面强于学生,在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某些方面老师很可能不如学生,尊重学生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三、德育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途径
1、在内容上整合。借助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种种生活情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德育课程与现实生活在内容上的整合。以往的德育教学中偏重书本知识,很大程度上脱离现实,虽然付出了很多时间,却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借助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尽量与现实生活相关,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现实生活的场景拿到课堂上当作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同身受,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计算机多媒体所特有的多媒体特性,能从声音,***片,文字,语音,视频多方面展示案例,加上教师生动的讲解,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专注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计算机技术记录教学过程,便于对教学进行必要的归纳,把知识系统化,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使他们的知识体系形成和巩固。
2、在方法上整合。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德育教学的深度和难度也不断提高,所以教学内容也应该不断更新。以往的那些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必然引起学生的反感。在新的时期,德育教学的方法应该不断创新,而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当中也是一新生事物,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利用新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把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生动展示给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获得启发,把抽象乏味的理论概念直观的展现出来,必然获得学生的好感,引发学生的兴趣。只有不断探索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模式,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德育教育的水平。在这里举一些比较成熟的例子。(1)情境-讨论式: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借用多媒体,将自己的核心思想蕴含于***文并茂,情境交融的***画里,学生通过欣赏,了解其中的含义,教师通过适当的点拨,鼓励学生讨论交流,自己学到该学的知识,从实际情境中懂得德育教育的内涵。这种模式的具体过程并不一定,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既要符合教学目的,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案例-讨论式:这种模式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恰当的案例,通过多媒体将案例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学生自己的相互交流,学生可以深刻理解自己得出的结论,老师在必要的时候给出点评,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学生定能从课堂上学到更多的东西,德育教育获得更好的成果。
德育信息化教学篇9
[关键词]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对策
中***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261-02
一、“信息伦理道德”理论的兴起
信息技术不是“中立的”,不仅仅涉及“技术探索领域”,也关联到“现代道德伦理领域”,两个方面都是“后工业时代”、“信息社会”、“互联网社会”等等概念实指的客观时代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属于信息技术的“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信息技术不仅仅促生着新技术理念的产生,而且也一直与“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认知科学”等汇聚技术一起,被学者们认为是“可实证的道德问题的源头”,对于当下大学生而言,如何在一种“信息鸿沟”、“数据民主”的环境中寻找一种“信息平等”、“信息高尚”、“信息道德”呢?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自身看待世界和处理问题、参与实践的道德方式呢?这些疑问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贯穿本文的逻辑主线。
万维网(www)逐渐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如同詹姆斯・摩尔(James Moor)所言,“IT已经成为无处不在的代名词”[1],在信息环境中,我们可以通过“信息编程”,实现“办公自动化”、“购物消费”、“电子游戏”、“获取新闻”等等,甚至与“我”沟通的对象也在发生着“信息化改变”,潜移默化地,互联网还影响着人类的感官体验、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概念认识。比如,在“信息道德”方面,如何认识“分享”与“产权”道德问题?网络友谊真实吗?“信息道德”的全球性问题如何认知?计算机能对所谓的“道德失范”负责吗?“道德评估”如何认识?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始不断涉猎,比如华南理工大学的肖峰教授,2013年主持的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信息文明的哲学研究》就是试***在此领域进行体系化研究,国外的学者在此领域的投入更是十分强大,比如来自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的詹姆斯・伯海曼(James Bobman),澳大利亚国家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学院教授杰弗里・布伦南(Geoffrey Brennan),挪威卑尔根大学达格・伊拉斯姆(Dag Elgesem),牛津大学的卢西亚诺・弗洛里迪(Luciano Floridi)等等都是信息道德研究领域的排头兵。
综上所谓,“信息道德”正在全面升温,成为显学,同时,这也折射出“信息道德”问题的严重性。笔者在过去几年里面,先后围绕“伪信息”作为话题,对“信息道德” 展开了相关研究,说到底,“伪信息”,就是“人为”的信息走向了“人的对立面”,并没有真正解决人的问题,反而产生了更为让人苦恼的信息问题,其中就凸显出“信息道德”问题,比如,漫天飞舞的“谣言”,“各式各样的专家之间的争吵”等等,可能涉及到这个方面。在“信息道德”重要性和矛盾性不断叠加的过程中,“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的理论探究不得不提上日程。[2]
二、 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理论梳理
本文的研究基于两个理论假设,那就是“大学生现在并将来一定会生活在一个令人激动不已的技术时代”,同时,“大学生不能再依照往常的道德规范那样去生活”。大学生是信息环境下的“道德受体”(moral patients),在当下,信息道德问题严重,比如信息伤害(information-based harm)、数字鸿沟,远程监控问题以及游戏作弊和个人隐私问题等等。
显然,当下95后的大学生,作为“信息社会的土著居民”,他们没有经历过“前信息文明”的太多熏陶,与生俱来地就处于这样一种“现实与虚拟”高度融合的环境当中,无疑会遇到这样一种“道德真空”的问题。针对大学生的“道德重建”,教育,无疑仍然是最主要的手段,但是,将“信息移民”迁移到“信息情境”中去教育“信息土著居民”,从逻辑上来讲,这显然是一个异常不合理的论断。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问题探究的第一关,就是“信息道德教育”是否有存在的可能和必要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第一步就是要搞清楚“信息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信息道德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属于“信息教育”的两个分支,先前人们观念中存在的“青年是信息时代的引领者”,这种论断的主要意思在于表达“青年,是信息技术时代的引领者”,这是一种不断开天辟地的事情,但是作为“信息道德教育”,则与“信息技术教育”有着截然不同的语境,最起码,道德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内在认同,是一种“传承的”产物,显著的特征区别,就意味着大学生要从“前信息文明”前辈那里获取“人与人”的生活原则,毕竟,信息文明并不是一种完全***的创造,更多是一种社会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组成部分。解决了这一认识上的束缚,“信息道德教育”似乎就是一种“十分紧迫”且又“可行”的。[3]
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提出,就暗含着一种“信息矛盾”、“信息断裂(fracture)”的出现,信息技术文明的到来,并没有真正满足人的道德需要,而是出现了一种“道德冲击”、“道德层面的翻天覆地”[4]、“道德分化”[5]、“道德碎片”[6]等等类似的存在,这种道德期望与信息技术现实之间的“差异”,“文化中断(cultural discontinuities)”,体现出信息道德教育的背景意义。基于此去理解“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的本质,就特指我们去弥补“信息技术在开化人”方面的不足,我们在延续“传统道德”,在促使其与“大学生信息道德”相协调。探究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本身属于“形而上”学问与“形而下”科学的复合,也是“微观伦理学”与“宏观伦理学”的交叉,信息道德教育属于环境伦理学的一种形式。我们必须首先要肯定,信息技术从宏观上讲,是一种“道德提升”,比如,丰富了“信任的内涵”,帮助大学生“实现了更多意义上的交流”等,但在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所传递的信息并不是“自由的”,在一定意义上“限制了大学生的体验”,同时,对于大学生来讲,存在着一个“信息是否可靠”这个前提问题, “越来越多的QQ群”能够解决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吗?能够促使大学生获取真实的友谊吗?性格方面,又受到信息技术多大的影响?
大学生在信息环境中存在着多个角色,这里的信息道德教育是针对哪一个?大学生是现实中的人,但研究发现,很多大学生很在乎“信息情境”中的虚拟道德形象,这种现象又如何去解读?每一个国家的大学生都存在着自己国家民族的价值理想,作为全世界的一个问题,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会不会趋向同一,有没有一种全球性的道德出现?
三、 关于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理论反思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电脑的普及,网络成为大学生信息来源的重要的途径之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有利又有弊,在增强大学生与外界沟通和交流的同时,也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带来信息道德问题,很多大学生信息道德问题能够通过当下的***策与教育来解决,但是一些信息道德问题,如,“信息霸权” 、“人际疏离”、“网络犯罪”、“情感冲突”等道德失范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这些“道德中的真空问题”是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理论反思的重点所在。
如何对大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是新时期的研究课题,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的把手有哪些?笔者认为,第一,加强道德相关的教育与***策完善,加大网络立法和网络行为监控力度,依靠现代技术手段,对有害信息进行技术过滤,从源头上把好信息关口,尽可能减少有害信息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与蔓延;第二,加强大学生相关的责任教育。正如技术人员需要对自己信息产品的生产负责一样,大学生需要对自己信息产品的消费负责。大学生对于信息生态负有创建性管理责任。家庭、高校、***府、社会教育是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的一种外在力量,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还需要一种内在力量,需要大学生把外在力量转化为内在力量,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强化自律意识,切实做到科学上网、文明上网。在信息面前,大学生需要提升辨别、分析、取舍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第三,提升德育工作者素质和技能,切实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新形势下,高校迫切需要建立一支既有较高***治理论素养,又懂得网络技术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德育工作者对于个别“过度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要给予提醒,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作为高校,要举办讲座、文体比赛等多种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不断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减少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过度依赖。[7]
信息(通信和控制)本质是“人内在生命的实质”,信息技术的每一次进步,我们都要重新审视人性和美好社会,但是,我们既要避免走上“道德教条路线”,同样,我们也不能无视大学生道德问题以及出现的教育问题。目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信息技术与信息道德结合起来。
总而言之,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研究领域,概念与歧义不断,并且将会伴随着问题不断增加起来,更多的人和更多的技术将会参与进来,一些概念性的理论问题可能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作为研究者,应该尝试预期更多的伦理问题,尽可能促使高校道德学家、科学家与技术人员的无缝合作,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
参考文献
[1][荷]尤瑞恩・范登・霍文、[澳]约翰・维克特.信息技术与道德哲学[M] .赵迎欢、宋吉鑫、张勤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年.
[2]王诚德.刍议“伪信息化”,兰台世界2014第6下期.
[3]王诚德.信息人:一种新物种的起源,自然辩证法研究[J] .2014年第9期.
[4]刘宏伟.大断裂[M] .北京:长征出版社,2008年.
[5]王兆萍.转型经济发展中的文化断裂与贫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6][英]霍布斯鲍姆.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和社会[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
[7]赵世龙.和谐视域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微[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1期.
德育信息化教学篇10
关键词 网络信息 德育教育 高校 辅导员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时代正对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行为产生巨大的冲击。有关学者把网络信息文化概况为:“网络信息文化是指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网络信息化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使人类社会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①网络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大量的信息,且有其独特的时效性、互动性等特征,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之一。同时,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中的一些负面信息、失实的报道、偏激的言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对社会有过一些偏激的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的严峻考验。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第一线,在信息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要有效开展工作,必须顺应时代变化,紧跟时代步伐,调整思路,探索新的工作方法,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动态,更好的为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提供帮助。②
1 网络信息化时代高校德育教育面临的新特点
1.1 网络很好地实现了全球资源的共享
许多网络爱好者不求利益,把自己收集的一些资源通过一些平台共享给大家。通过网络可以搜索自己想要获得的知识,共享全球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交流、休闲娱乐。网络把各种资源有效融为一体,为大学生素质的拓展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
1.2 网络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捷
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多样的获取信息的途径,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快速便捷。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尽情查找自己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这种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1.3 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增强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教师和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来源。随着网络的日益发展和普及,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同时,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网络环境中,每个公民都有同等的发言权,学生自然也不例外。学生群体对一些“大事小情”的评论中不乏精辟、独到的观点。
1.4 大学生人际交往范围扩大
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使得大学生们有了更加多样方便的交流渠道,大量的聊天软件和各种论坛等网络交互方式把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大大拓展,网上交友、网上聊天成了大学生人际交流的重要渠道,同时也丰富了大学生业余生活。
因此,高校德育教育必须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处于学生思想***治工作第一线的主要组织者与教育者的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一现代工具,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注意采用高科技手段,扩大宣传覆盖面,并注意整合多元化的文化信息,保证内容的时代性、科学性、学术性、道德性和***治性与时俱进,不落后于时展的节拍,使高校德育 (下转第55页)(上接第40页)教育工作落到实处,适应时代需求。③
2 网络信息时代德育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1)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的多元化,在巨大的信息量背后无疑也夹杂着许多虚假信息,形形的思潮、错综复杂的观念也充斥其间。不同文化类型、意识形态之间的交汇、冲突与整合将越来越明显。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面对面的交流灌输在大量的信息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网络文化和非主流***治给团的思想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建立大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积极正确地利用网络,避免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④积极健康地利用网络信息。(2)在网络化时代中,在当代高校中,有不少大学生沉溺网络,绝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是在“网上”度过,离开了网络就无法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再加上目前部分高校的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弊端,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归属感、责任感,造成了部分学生到网上寻找自我,从而越来越脱离集体,脱离社会。⑤
3 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德育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问题
3.1 利用网络资源构建德育工作新阵地
作为高校辅导员,要正确看待网络,既不能全盘接受,更不能一味排斥。辅导员要利用大学生喜爱上网,经常上网的特点,加强引导,采取积极的措施,把网络建设成为德育教育的新阵地。
3.2 重视传统德育教育形式
传统的德育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等等仍是高校德育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其重要地位不容忽视。辅导员要善于结合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等素质拓展活动弥补虚拟网络对高校德育教育的不足。
3.3 去伪存真,营造健康网络氛围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平台,网络内容纷繁复杂,其中既有先进思想又有落后思想,既有真善美又不乏假恶丑。网络所展示的内容生动形象,直观又容易吸引人,可以调动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辅导员要积极进行引导,主动建设良好网络环境,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尽可能避免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用马克思主义引领校园思潮,才能将德育教育思想充分融入到网络文化中去,才能使德育教育有效地在现代教育中实现。
3.4 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许多大学生沉溺于网络,很少与他人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长此以往,容易导致一定的心理障碍。高校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如开设网上聊天论坛等,采用学生们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及时疏散他们心中的困惑,帮助他们学会***思考,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大学生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⑥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德育信息化教学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