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篇1
英文名称:旬刊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联合国全球人类发展中国协会指导,***商业网点建设开发中心
出版周期:
出版地址:
语
种: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781X
国内刊号:11-5897/F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000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城市建设篇2
*年,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抓住国家宏观调控***策机遇,用心落实上级***、***府和市委、市***府的各项部署,着力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呈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了“*”良好开局。建设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广大干部职工奋力拼搏,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去年,全市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8.8亿元、增长19%;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53亿元、增长44%;完成房地产投资49.5亿元,实现税收5.94亿元;完成村镇建设投资37亿元,其中小城镇建设投资17.5亿元,城镇化水平达到了41.5%;累计清理拖欠工程款10.5亿元,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4600起,为4.3万农民工解决拖欠工资2.8亿元;顺利实现了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任务目标,成功创建了省级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省级达标,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卓有成效,为群众工作生活和重大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优美的环境;沂河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实现了我市城市建设史上的新突破。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城乡建设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建设精品工程依然偏少;供水、燃气、污水处理、绿化等城市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建制镇发展滞后,带动力不强,城乡建设存在较大差距;经济适用房用地偏少,供应量不足,部分群众住房困难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因城市拆迁、拖欠工程款、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引发的社会纠纷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着力推动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着力点,努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迅速启动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掀起园林绿化工作新高潮。经过去年的艰苦努力,我市实现了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目标,各级各有关部门还需要再接再厉,乘势而上,抓紧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充分利用今冬明春的有利时机,抓好大环境绿化、城市园林绿化、单位庭院小区绿化、河道水体绿化和道路绿化,努力增加城市绿量。各县也要全面启动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力争实现2010年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目标。
二是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承载能力。要搞好城市道路、桥梁建设,加快供水、灯亮、排水、燃气、供热等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投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搞好垃圾处理,鼓励垃圾分类收集,搞好回收利用;认真落实好有关的收费***策,理顺污水和垃圾处理价格;搞好小涑河、青龙河、陷泥河及各县城河流的整治,清理河道蓝线内违法违规建设,搞好河道垃圾治理,突出水城特色。要继续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切实改善城乡环境。搞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加快推进治污项目建设。
三是强化精品意识,彰显城市特色。在城市建设中要坚持高标准,精心施工;要强化特色意识,加强对城市特色的把握、继承、培养和塑造,特别是标志性建筑,要打造成我们临沂独特的城市名片。
(二)以抓好村镇规划和村庄整治为着力点,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村镇规划编制、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整治力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各级建设部门要配合有关部门,搞好农村“路、水、电、气、医、学”工程,改善农村基础条件。突出抓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小城镇经济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要继续搞好“百镇千村”示范工程,突出抓好村庄整治,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在新农村建设上,要注重实效,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要继续做好鲁苏边界地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不断提升和改善鲁苏边界地区城乡环境面貌。
(三)以抓好城市节水和建筑节能为着力点,努力创建节约型行业。一是着力抓好节水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建设部门,一定要把城市节水作为今年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好,确保抓出成效。要严格落实城市节水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用水定额标准,加快居民生活用水一户一表改造工程进度。加快建立节水型器具认证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要坚持开源节流并举,努力提高用水效率。加大企业节水工作力度,重点抓好高耗水行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严格限制洗浴、洗车、建筑施工、绿化、环卫、景观等特种行业用水。加快城市中水回用设施建设步伐,使再生水真正成为城市的“第二水源”。搞好饮用水源地保护,严格限制新建自备井。
二是抓好建筑节能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的节能部署,大力推进建筑节能与“禁实”工作。在城镇建设中,把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放在首位,加快城中村改造和旧村改造步伐,盘活城市存量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积极推进建筑节材,推广应用各类高性能、低材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新标准,加快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完善配套***策,全面提高建筑节能水平。
(四)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着力点,努力推动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突出抓好改革调整和管理创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质量效益,逐步实现建筑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推进传统建筑业向现代建筑业转变。加快实施大企业战略,引导鼓励企业积极拓展新市场、新领域,加大科技投入,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打造高效、绿色、平安、创新型建筑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和扩大劳务输出,积极打造建筑强县,切实搞好建筑劳务基地建设。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严格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综合管理的意见》,全面提高建筑业现场管理水平。强化工程质量监管,切实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确保建设工程质量。
(五)以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着力点,努力建设和谐行业。对拖欠工程款的,要发现一起,处理一起。要认真落实最低工日单价标准,加强对工程承发包中人工费的跟踪管理,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要坚决从严查处。规范工程计价行为,防止恶意压价。要大力推行工程担保、工程保险等机制,加快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认真抓好城市供水、供热、供气,确保正常供水和供水水质,确保供气、供热安全稳定。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燃气、建筑施工安全等专项治理,建立建设领域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城市建设领域有关应急预案,加强重点领域公共安全工作,有效应对事故灾难和安全事件。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城市建设篇3
[关键词] 循环型城市 经济 环境 协调发展
我国沿海地区经济近年来发展迅速,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福建和上海等省市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惊人,其中大中城市经济占到这些地区经济总量的绝大部分,随着城市经济的强劲增长,也引发了能源短缺、资源匮乏、污染严重和过度开发等诸多问题,因此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必须引入新的思路,“循环型城市”概念的提出使我国的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目前全国已开展试点,建设一批循环型城市,健全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及再生产体系,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与实施***策措施,促使所在城市的企业注重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循环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并促进产业升级和循环型技术在产业及群众中的推广。
一、建设循环型城市的必要性
1.资源、能源短缺成为沿海城市发展的瓶颈
(1)水资源的短缺和浪费已成为沿海城市发展的最大资源瓶颈,突出表现是供水不足或水质型缺水。目前上海、无锡、常州和苏州等一些大中城市,受地下水位下降影响的面积已经超过了城市总面积的1/3到1/4。另外,我国的水重复利用率不到55%,万元GDP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美国的8倍。另据水利部的资料:目前我国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占到城市数的2/3。沿海地区城市的缺水与北方的水源性缺水不同,表现为水质性缺水。
(2)电力短缺问题困扰沿海城市发展。从2002年开始的全国电力短缺的问题,到最严重的2004年,全国范围内全年共计缺少电量约600亿千瓦时。
(3)汽油等燃油的短缺,已经成为内地各大城市交通的一个“心病”,全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3600多万辆,其中三分之二的汽车集中在沿海城市,一旦出现加油困难或油价飞涨,沿海城市将是首当其冲的。
当前的城市环境和资源状况已经对我们提出了警告,沿海原有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特别是水资源短缺、电力短缺和燃油短缺对城市经济发展、生态系统以及社会和谐都是严重威胁,已成为制约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2.环境问题使沿海城市发展受制约
(1)空气污染严重,沿海许多城市的空气质量都远远低于国际标准。据国家环保总局的监控数据显示,在监测的509个城市中,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居住区标准)的城市只有228个,仅占44.9%。
(2)严重的水体污染。据国家环保总局近3年的监控数据看,七大水系中三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仅为35%至45%。
(3)严重的垃圾围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5年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许多城市已被固体废物包围。中国大城市的固体废物年增长10%,高于3%的城市人口年增长率。
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城市居民健康的危害都是致命的,要改善沿海城市的环境,发展沿海城市的经济,当前和今后唯一可行的出路,就是建设循环型城市。
二、建设循环型城市的可行性
1.法律和***策环境基本形成
我国于2003年1月1日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9月1日又开始施行了《环境影响评估法》,环保总局在2006年已开始着手制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办法》,另外《循环经济法》也将在2007年末出台。国家环保总局决定采取包括加快制订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策和法律法规、加强***府引导和市场推进作用、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倡导绿色消费、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等六大措施。
2.有较成熟的科技支持
当前,一些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已经日趋成熟。沿海地区很多上规模企业成功地做到了资源的减量化和循环使用。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如建设城市的“杂用水道”,以提高水的利用率。对电的循环利用,电能循环机在技术上已经成熟。总之,循环型城市建设是有充分的技术保障的。
3.试点城市建设进展顺利
自我国第一个循环型城市的试点-贵阳市于2004年11月正式实施首部循环经济地方性法规。沿海地区建设循环型城市可以借鉴其经验,做好“***府引导、市场原则、企业为主、全民参与的工作模式”。
三、循环型城市建设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1.循环型城市是循环经济成长的温室
生态城市至少包括节能、循环型城市系统、水环境与水循环、城市绿化三方面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循环经济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欧美及日本运用循环经济理论,从节省能源、回收废弃物、使用循环水、保护自然环境、改善交通系统、提高环保意识等方面着手进行城市建设和再开发。
沿海地区应把生态设计、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以及绿色消费等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作为城市建设的切入点和最佳形式,运用于城市的整体建设,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工业和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模式,使城市建设更加符合其本来就有的生态性质。较长一个时期,强调了城市的社会经济特性,忽略了城市的生态特性,沿海地区过于注重经济发展,没有按照生态规律去组织城市的经济活动、基础设施、居民生活以及自然生态保障体系的建设,对城市本身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建设循环型城市则有望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态。
2.循环型城市是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天堂
有效减少资源的浪费,有效减少废物排放,这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治本之策。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多使用再生资源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多使用符合环保要求的新技术、新材料;在城市管理方面,要建立和健全包括法律、法规、管理体制等在内的城市生态保障体系;在产业结构方面,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淘汰资源与能耗大的、污染严重的老企业、旧设备;在生产环节方面,要促进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共生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链条,区域和整个社会的废物回收和再利用循环网络;在消费环节方面,提倡绿色消费和文明消费,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提高再生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
循环型城市追求循环利用资源,从根本上做到最大化利用资源和最小化污染排放,使环境更加优化。更重要的是,把被动的事后治理变为事前的主动预防,可以使城市逐步恢复资源和环境的自我更新能力,使城市经济社会得以持续发展。
3.循环型城市是最适宜人居住的城市
城市是人口高度集中的地方,适宜人居住正是城市的本质所在。循环型城市应具有最适宜人居住的环境,并且是以人为本的。作为城市主体的市民,既是社会人也是生物人,其生存和发展,不仅要依赖于一个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也要依赖于一个好的自然环境。城市宜人的生产、生活环境,才更有利于吸引人才,吸引资源。任何城市,如果只有经济的增长而没有优美和谐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并不适宜人长期居住生活。而适宜人居住是城市的本质,在循环型城市中可以全面实现。循环型城市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和谐。循环型城市所创造的高效的经济、人性化的基础设施以及优美舒适的环境,无疑能使居民享有更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四、建设循环型城市的几点建议
1.加快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体系建设,结合我国实际,尽快制定综合性法律,以推进循环型城市的建设。
2.加强对城市管理者的绿色指标考核机制,要从根本上转变环保和经济发展矛盾、建设循环型城市,强化城市管理者的绿色意识包括循环经济意识最为关键。
3.制定鼓励资源循环利用的财税***策,建设循环型城市,***府必须有积极有效的***策扶持,用以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广泛参与。针对沿海城市的环境问题和环保产业、企业治污以及城市居民消费等现实情况,制定符合沿海城市的资源综合利用的财税***策,以促进循环经济尽快发展。
4.建设循环型城市的系统工程,包括建立循环型城市的生产系统、基础设施系统、消费系统和生态保障系统等。
建设循环型城市能根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使城市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循环型城市生动而具体地体现了“以人为本”及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了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将成为今后沿海地区城市建设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汪晓红:建设循环型城市的思考[J].《南方经济》, 2005年第3期
[2]冯之浚主编:循环经济在实践[M].人民出版社, 2006
城市建设篇4
一、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服务全市经济发展。
1、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工程质量。优化设计方案,优选施工、监理等建设队伍,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落实各项施工制度,抓好现场管理和质量、工期、安全、资金等四大控制,同时要切实抓好各方面工作的沟通协调,为工程建设顺利完成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年完成市***工程投资**亿元,重点实施平陵中路改造等10项工程,计划投资500**万元,完成“川气东输”接轨工程。同时加强养护维修工作,力争彻底解决城区几处排水不畅问题,确保人民利益和正常工作生活。
2、加大资金筹集力度,运作好城建资金。努力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加快落实贷款计划,促进资金到位;增强城市经营理念,进一步整合资源,构建融资平台,采取**等多种形式进行融资,通过市场运作,激活民间资本,为城市发展筹集更多的资金;切实加强工程资金的管理,实行工程资金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跟踪审计。
3、努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对村镇建设的指导和管理,研究建立新的小城镇建设综合指导管理模式;切实做好村庄建设整治工作,全面完成**个村的“三清一绿”和**个村的“五化三有”工作,积极做好“省级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村”等创建工作,做好各乡镇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工程的组织协调;进一步加强与规划、交通、水利、卫生及上级有关部门的配合,争取加大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
二、深化建筑业改革,提高建筑业水平。
全年建筑业完成施工产值170亿元,劳务收入**7亿元,建筑施工面积**万㎡,工程竣工合格率**,安全事故控制在**‰之内。
1、充分认识建筑业的突出位置。建筑业是我市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对建设高水平小康**的战略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必须增强发展壮大建筑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发挥其支柱产业优势和富民强市作用,大力弘扬**建筑业品牌,走有特色的建筑业之路。
2、加强激励扶持。建筑业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但***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和培育将起到助推器的作用,我们在将企业推向市场的同时,要充分运用行***手段,强化规划调控、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功能,专题研究,出台关于建筑业人事、税务、信贷等方面的优惠***策,建立并落实考核奖惩机制,努力创造条件建立担保机制,为企业开拓市场、融通资金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3、深化体制改革。鼓励支持企业优化重组,整合建安资质、资产等要素,推进集团化发展,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建立起“三会一层”各负其责、互相***、有效制衡的运作体系,同时建立现代企业的运营机制,由总部直接管理项目部,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决策效率,要研究制订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逐步构筑主业突出、结构合理的母子公司体系。
4、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形成大中小企业、综合型和专业型企业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大力扶持钢结构、电梯、锅炉、起重、安装等特色专业,支持企业向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石油等领域发展;要坚持“主业精、副业兴、整体强”的方针,形成包括房地产、新型建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在内的多种产业一体化,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5、推动科技人才进步。要把项目经理、建造师队伍摆上重要位置,引导和鼓励企业实施人才战略,通过自己培、内部选、外面引等多种途径,造就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构建人才优势;加大企业科技投入,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提高施工生产的机械化和工业化水平,强化精品意识,提升**建筑品牌效应。
三、坚持和谐发展,解决主要矛盾。
1、深入做好拆迁工作。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拆迁制度和规定,按法定程序办理拆迁工作,不断完善和落实拆迁补偿***策,保证双方合法权益;加强对拆迁实施单位及评估机构的监管,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与清出机制,建立拆迁实施单位和评估机构目标责任制;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做好拆迁安置房建设、管理和调配工作,以解决中低收入被拆迁户的住房问题;全年全面完成城市房屋拆迁10㎡,建设拆迁安置房**万m2。
2、坚持不懈做好“清欠”工作。重点抓好劳动计酬手册制度、民工权益告知牌制度,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的落实工作;要以高度的责任心,抓好民工工资拖欠情况的查处落实工作,对拖欠民工工资的有关企业和个人,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建立长效机制、健全信用档案,防止发生新的拖欠,切实维护民工和建筑企业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房地主管理力度,改善市人居住环境。
1、加强商品房开发管理。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制订和完善我市房地产中、长期发展计划和相关产业***策,合理确定开发总量,调整住宅开发方向和供应结构,针对开发企业存在未取得预售许可证就以定金、诚意金、优先认购金的违规收取房款行为,要根据《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和《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查处,从根本上遏制这种违规行为的发生,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项目手册考核工作,每次考核要严格按照要求对项目实施情况、工程进度及质量等进行考评,且定期检查公司预售资金使用情况,使其真正起到监督作用。
2、加快住房保障建设。完成《**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等文件的修订,对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办法予以调整,完成全市低收入家庭**套廉租房实物配租和**户租赁补贴的保障任务,做好《**市人民***府关于**—**年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规划》的实施工作,按照规划的要求,逐步提高全市低收入家庭和农民工等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
五、加强房产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1、加强房***管理。结合新的《房屋登记办法》,规范工作流程和操作程序,完善房屋权属登记系统,创造科学简捷的房产登记管理平台;拓展白蚁防治和房屋安全鉴定等业务,全面推开住宅装饰装修工程的审批工作,积极推广白蚁防治新示范技术;研究当前公房租赁经营的发展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公房改造和资产置换方案,全面做好公房的入汛和入冬前的检修工作;逐步建立房屋预(销)售、交易、权属登记、档案管理为一体的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
2、切实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积极推行物业管理招投标工作,探索建立物业管理市场主体进退机制;加大物业专项维修资金收激力度,细化维修资金使用的办事流程;规范业主委员会工作机制,使业主能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完善对新建小区公建配套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的验收机制,解决好小区验收与物业的交接问题;落实《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三级投拆网络工作办法》,建立对物业企业的考核制度,实行长效管理。
六、规范建筑市场,提升建设行业发展水平。
1、严格工程建设管理。以市场准入为突破口,切实加强对招投标中簿弱环节的监管,把好资格预审、开标、评标、定标等关键环节,加强对招标、造价咨询等中介机构及人员的考核,与市场准入挂钩,不断规范分包市场,对招投标弄虚作假、串标及层层转包、违法分包等行为一经查处将取消工程招投标资格,并记入企业和项目经理信用手册,对情节严重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规范村镇建设行为,严格按建设程序办理工程建设手续,对违法建设坚决进行查处,同时积极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对违法建设案件,进行逐件清理,能帮助解决的要尽量解决,不能解决的要严格按照处罚程序进行结案。
2、严格质量监督管理。坚持以技术创新推动工程质量水平提高,鼓励先进技术、材料、产品在工程中的应用,做好建筑节能、商品混凝土的推广监管工作;完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检测中心的作用,努力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突出抓好住宅工程质量监管,全面实行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加强创优目标工程管理,强化过程控制,提高创优率。
3、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实施安全生产许可制度,突出抓好一线操作人员基本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的培训,继续开展建筑安全生产专项治理,要将活动范围延伸至市***公用和村镇建设工程;要严格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分级管理、职责明确、责任清楚、奖罚分明,杜绝重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同时,进一步完善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减少事故损失。
七、加强服务效能建设,提升建设行业新形象。
1、加强效能建设。采取现场查看、明查暗访等方式,切实加强对机关效能建设的实施情况的督查,同时对城市拆迁、市***工程、住房保障、工程招投标、村庄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的办事程序、工作进度、社会影响进行全面督查,严肃查处违反效能建设各项规定的问题。
2、提升服务水平。为确保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将在上半年改革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简化办事程序,延伸服务链,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手段,处理好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矛盾,以规范化的工作、标准化的服务,尽心尽责地对待服务对象,达到工作不断改进,成效不断提高。
3、坚持依法行***。要进一步推进行******责任制的贯彻落实,深化许可审批制度改革,努力创新审批方式、简化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提高行***审批事项办理的集中度。要坚持把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实际操作有结合起来,使管理和服务“简化、明确、快速、高效”,让企业和群众听得懂、道得明、能把握、好执行。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和优化***联动机制,节约***成本,方便行***管理相对人,提高工作效率。
城市建设篇5
关键词:城市建设 基础设施管线 电气
一、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城市交通、给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环境卫生、防灾等各项工程是城市建设的主体部分,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体系。城市各项工程的完备程度直接影响城市生活、生产等各项活动的开展。滞后或配置不合理的城市基础设施将严重阻碍城市的发展。适度超前,配置合理的城市基础设施不仅能满足城市各项活动的要求,而且有利于带动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保障城市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建设完备、健全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系统是城市建设最重要的任务。
二、城市其他专业工程的相互关系
除城市交通工程外,其他的各城市专业工程之间存在着彼此相吸与相斥关系。为了城市工程设施的综合利用与管理,在保证设施安全使用与管理方便的前提下,有些设施可集中布置。
城市给水工程与排水工程组成城市水工程系统,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根据水质和卫生要求,城市取水口、自来水厂必须布置在远离污水处理厂、雨水排放口的地表水或地下水源的上游位置。而且,原则上给水管道与污水管道不布置在道路的同侧,若实在有困难,也应有足够的安全防护距离。城市的垃圾转运站、填埋场、处理场等设施不应靠近水源,更不能接近取水口、自来水厂等设施。
城市供电工程设施与通信工程设施由于存在磁场与电压等因素,为了保证电讯设备的安全,信息的正常传递,城市强电设施必须与电讯设施有相应的安全距离,尤其是无线电收发讯区应有足够安全防护范围,以免强磁场的干扰。而且原则上电信线路与电力线路不能布置在道路的同侧,以保证电信线路和设备的安全。在有困难的地段,应考虑电信线路采用光缆,或采用管道敷设,并保证有足够的安全距离。为了保证各类工程设施的安全和整个城市的安全,易燃、易爆设施工程、管线之间应有足够的安全防护距离。尤其是发电厂、变电所、各类燃气气源厂、燃气储气站、液化石油气储灌站、供应站等均应有足够的安全防护范围。原则上电力设施与燃气设施不应布置在相邻地域,电力线路与燃气管道、易燃易爆管道不得布置在道路的同侧,各类易燃易爆管道应有足够安全防护距离。此外,电力设施、燃气设施还须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的仓储区、化妆品仓库等。
三、城市工程管线综合关系
城市各类工程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工程系统的物质输送纽带,连通各设施和用户。由于城市的地上空间、地下空间要保证满足城市生活、生产等各方面的需求,必须充分合理利用。因此,大部分工程管线都在城市道路的上部和下部空间中通行。在有限的通行空间中,要确保各种工程管线的通行安全,连接便利,互不干扰。因此,必须进行城市工程管线综合工作,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根据各种工程管线的使用、安全、技术、材料等因素、综合合理地布置各类工程管线、既保证本专业工程管线衔接,又便于各专业系统工程管线彼此交叉通过。既要保证本专业工程管线在道路路段上和道路交叉口处的连接,又要保证各种工程管线在路段和交叉口处的水平交叉时,能在竖向方面通过。
四、城市电气设施规划的范畴
城市电气设施建设需要各项城市工程系统的规划,以利于科学、合理、有序地指导本系统工程设施建设,并为协调各项城市工程系统的开发建设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根据城市规划,协调各项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合理配置各项城市基础设施,达到城市建设协同联动进行。我国的城市电气工程系统已形成了与城市规划协调的城市交通工程系统规划体系。
相对而言,其他的各项城市工程系统尚在逐步形成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相协调的工程系统规划体系过程之中,因此,需要明确除城市交通工程系统以外的各项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任务、内容深度、工作程序。建立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相协调的城市工程系统规划体系,全面、系统地指导本工程系统的建设,适应当前和未来城市整体建设的需要。
城市电气设施工程规划的范畴具体如:城市供电工程规划、城市通信工程规划、城市照明工程规划。
五、 城市电气工程规划的任务
1、城市电气工程规划的目标
城市电气工程系统需要有合理的规划,科学、合理、有序地指导各项设施的建设,有利于各专业工程设施协调建设。城市电气设施工程规划的目标为:
(1)调查研究各项城市电气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抓住主要矛盾和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2)明确城市电气工程系统的发展目标与规模,统筹各专业工程系统的建设,制定分期建设计划,有利于建设项目的落实和筹建。
(3)合理布局各项工程设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设施,及早预留和控制发展项目的建设用地和空间环境。
(4)对建设地区的工程设施进行详细规划,作出具体布置,作为工程设计的依据,有效指导工程设施的实施建设。
(5)进行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和建设用地竖向工程规划,协调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利用城市空中、地面、地下等各种空间,确保各种工程设施布置和工程管线安全畅通。
2、城市电气工程规划的主要任务
城市电气工程系统规划的总体任务是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本城市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规划期内各项工程系统的设施规模、容量,科学布局各项设施;制定相应的建设策略和措施。各项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的前提下,根据本系统的实况和特性,明确各自的规划任务。各项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如下:
(1)城市供电工程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
结合城市和区域电力资源状况,合理确定规划期内的城市用电量,用电负荷,进行城市电源规划;确定城市输、配电设施的规模、容量以及电压等级;科学布局变电所(站)等变配电设施和输配电网络;制定各类供电设施和电力线路的保护措施。
(2)城市通信工程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
结合城市通信实况和发展趋势,确定规划期内城市通信的发展目标,预测通信需求;合理确定邮***、电信、广播、电视等各种通信设施的规模、容量;科学布局各类通信设施和通信线路;制定通信设施综合利用对策与措施,以及通信设施的保护措施。
(3)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的主要任务
根据城市规划布局和各项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检验各专业工程管线分布的合理程度,提出对专业工程管线规划的修正建议,调整并确定各种工程管线在城市道路上水平排列位置和竖向标高,确认或调整城市道路横断面,提出各种工程管线基本埋深和覆土要求。
3、城市电气工程规划的意义与作用
(1)城市电气设施工程规划的意义
城市电气设施工程规划具有现实指导和未来导向意义。它的各层面规划既能超前和科学地指导本工程系统的总体开发建设,又可以详细、具体地指导各项工程设施设计。而且,经过对各项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综合协调,能有效地指导城市基础设施的整体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性、可靠性、科学性。充分发挥城市基础在城市发展中的保障与推动作用,保证城市健康、持续的发展。
(2)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作用
城市建设篇6
关键词:城市;品牌;城市品牌;品牌建设
中***分类号:F299.2
纽约象征着财富,自然会有花旗、摩根斯坦利;底特律是汽车城,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就齐聚于此;硅谷象征高科技,惠普就在这里的一间车库里创建了IT帝国;巴黎化身为时尚与浪漫,欧莱雅与香奈尔则芬芳弥漫;法兰克福则掌握着顶尖的机械制造技术,如奔驰制造。一个企业需要品牌,一个城市同样需要名片,没有好名声、好信誉的城市就不可能吸引好的企业。相反,城市有了自己的知名度,有了品牌,就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投资,形成更大的竞争力。当今地球已经形成了一个由无数城市节点组成的城市网络,我们凭借着一种有效的工具在城市网络中有目的地前行,这就是城市品牌。清晰的城市品牌系统不仅使人们能够方便迅速地迁移,更是资金、技术等资源流动与分配的最重要指引。城市品牌不仅为单个城市自身提供了一种标识,对于“网络”中的其它城市来说,它还提供了一种参照系,使得整个“网络”更具层次性和方向性。品牌是城市竞争力的制高点。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系统概念,它涵盖城市生产、生活 贸易、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建立在城市形象的质量和可达性上。世界范围内,城市竞争已经逐渐聚焦在城市的品牌之争,城市品牌越来越受到城市管理者的关注,因为城市品牌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不管这座城市愿不愿意, 商业化社会的进程必然将城市带入一个开放后的市场交易平台之中, 如果这座城市不想被淘汰,就必须像营销产品一样营销这座城市, 并把城市做出品牌,进而继续保持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周文辉,2004)。城市品牌是21世纪城市建设、规划和发展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动力。进入21世纪之后,城市品牌化的进程正在加速。
一、城市品牌的内涵
品牌一词来源于古斯堪的纳维亚语“布兰多””(brand),意思是“燃烧、烙印”,原来是牲畜归属性的标识。从最初被农场主用于将自家牲畜同别人相区分的标记,到如今承载了功能性价值、情感性价值、标签性价值等多重价值属性的伟大资产,品牌(brand)内涵的不断深化归根结底是市场竞争不断升级的结果。同样,在以价值为杠杆、以竞争为驱动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与商品经济相比,市场化进程后知后觉的城市竞争在经历了初期的粗放式、同质化竞争模式后,逐步向品牌化时代迈进。
那么究竟什么是品牌呢?对品牌的定义有多种,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 在其1960年出版的《营销学词典》中对品牌的定义如下: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这一定义的核心思想是:品牌是同质事物的区分标志。在此定义中,我们把这些创造品牌的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它们的组合,称为品牌元素。可见,品牌实质上代表着卖者对交付给买者的产品特征、利益和服务的一贯性承诺。哈金森和柯金(Hankison、Cowking,1993)从下述六大方面阐述了品牌的定义:视觉印象和效果;可感知性;市场定位;附加价值;形象;个性化。广告专家约翰•菲利普•琼斯(J.P.Jones,1999)认为品牌是指能为顾客提供其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及附加价的产品。20世纪最伟大的广告人大卫・奥格威(David Ogilvy)认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品牌属性、品牌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风格的无形总和”。品牌的核心内涵是要传递给消费者的核心利益(即品牌究竟要带给消费者什么),是企业针对消费者的市场承诺。品牌的整体含义又可分为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和用户这六个层次的含义,是一组包含了丰富、复杂信息的符号(郭国庆、刘彦平,2003)。
品牌原是市场营销学的重要概念,现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品牌的主体不仅仅是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还可以包括城市、个人、文化,等等。如果用经营的眼光来看待整个城市资源,城市可以作为最大的产品来规划、设计、建设和经营。因此,城市也是我们经营的产品,也应有自己的品牌,自然也可以成为品牌的主体。根据品牌的相关概念和定义,对于非一般意义上的产品或商品类型的城市而言,城市也需要自己的一个类似于品牌的属性。跟许多大型企业一样, 城市也可以重新检验体质、改造品牌形象, 并建立起全新的品牌认知。英国营销学家威斯特(West)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几乎所有英国“后工业***时代”的每一座主要都市或城镇, 无不采用营销技术为自己重新定位和改造品牌形象, 其主要目的乃在于唤起***府***的激情、让市民以自己的城市为荣、凸显出自家城市与其他城市的与众不同。对于城市而言,品牌是市场竞争中的王牌,企业家们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一流的城市做品牌,二流的城市忙推销”。对于城市的管理者而言,必须要树立城市的品牌。城市品牌是一座城市自然资源和人文创造之精华的高度凝炼,“春城”、“冰城”、“泉城”、“榕城”、“汽车城”、“石油城”等城市的名称就是相应城市的城市品牌,都是从某一个角度对城市的文化与精神的凝炼,并将城市的核心精神生动、形象地传递给城市消费者,便于消费者选择和消费。
如何理解城市品牌?目前并没有权威、公认的定义。从EBSCO的商业资源数据库中检索来看,国外有关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的文献较少。国外关于城市品牌的研究是由地区营销(或城市营销)理论发展而来的。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等人(1993,1999)将地区营销分为三个阶段:地区推广、地区推销和地区营销。在第三阶段的地区营销理论中突出了竞争因素、选择性市场和品牌研究的特征。城市品牌理论是城市营销的重要方***思想,也是城市营销理论专业化、深入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国外,作为市场营销学科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品牌理论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但关于城市品牌理论的研究却极少。一般认为,美国杜克大学富奎商学院的凯文・菜恩・凯勒(Kevin Lane Keller)教授(1998)在他的《战略品牌管理》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城市品牌”的概念。凯文・菜恩・凯勒(Kevin Lane Keller,1998)认为:“像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城市品牌化的力量就是让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一区域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自然联系在一起,让它的精神融入城市的每一座建筑之中,让竞争与生命和这个城市共存。”在这种情况下,品牌名被相对固化在一处地理名称上,我们称之为地理品牌。按照所辖范围的大小,地理品牌可以分为国家、区域(如省区或行***大区) 、城市、地域品牌四个层次。城市品牌属于第三个层次,是品牌概念的合理延伸,从属于地理品牌。城市品牌化就是从城市的层次去看待地理品牌,让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一区域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让它的精神融入城市的每一个部分。美国杜克大学富奎商学院Kvein Lane Keller教授认为:城市品牌应该具备四大特征:一是,城市品牌是一个相对固定地理名称,体现着城市的个性和价值取向:二是,城市品牌是一种象征,是一个地区***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综合象征;三是,城市品牌是一个品牌体系,是城市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方面所创造的品牌的综合;四是,城市品牌是城市的一种资源和无形资产。该论断是大部分中文文献在论证“城市品牌”这一提法的合理性及其内涵时的主要依据,也有部分学者将其作为城市品牌的定义使用。我们认为,凯文・菜恩・凯勒这一论断只是对城市是否可以成为品牌这一问题给出了肯定回答,但并未就城市品牌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在地区与城市层面进行地区或城市品牌研究的学者还有Donald(1999)、Hankin-son(2001)、Rainisto(2003)等。芬兰著名城市营销专家Rainstobo博士(2003)吸收了凯文・菜恩・凯勒等人的思想,给出了地区品牌的概念,他认为“地区品牌化是指增加地区吸引力的方法,其核心问题在于构建地区识别(place identity),而地区产品则是提供给地区顾客的提供物的总体组合。在其定义中品牌识别(如品牌的差异化和个性化特征)被凸显。Rainisto博士运用已有的品牌理论对地区品牌资产(place brand equity)、地区品牌重新定位(place's brand repositioning)等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和探讨。国外关于城市品牌的理论研究还处于一个初期阶段,但是实践中却已经积累了许多城市品牌塑造的成功案例。比如水城威尼斯、瑞士小镇达沃斯、汽车城底特律、新经济代表的硅谷。这些案例都会带给我们许多经验和启示,丰富了城市品牌研究的内容。
近年来,国内关于城市品牌及相关研究的文献开始剧增。我国许多学者给出了城市品牌的众多定义。李成勋(2003)认为,城市品牌,并非简单地指城市的名称,而是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地理资源、经济技术等要素被社会公众广泛认同的某种最具典型意义的称谓。而这一称谓是社会公众对城市最具典型意义的形象的概括,如提到“春城”人们就知道是昆明,提到“冰城”人们会想到哈尔滨,并能够感觉到昆明和哈尔滨的城市形象特色。夏玉曾、谢健(2003) 认为,城市品牌是某城市的企业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是众多企业通过合作拼搏的结果,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与提炼,是该地域形成的某个行业或某个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尹启华、魏海涛(2003)认为城市品牌是在特定的地域生产出的产品,并经过促销形成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而城市品牌营销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或行为营销外部社会(包括***府、企业、消费者、社会组织),形成对该地的感性或理性认知,使之形成一定的情感评价与思维取向,从而引导社会公众行为(如投资、消费选择等)趋利于该地区的活动过程。陈跃兵(2004)认为,城市品牌是城市标志、城市形象和城市关系的总称,是城市可转化的无形资产。黄江松(2004)认为,城市品牌是城市长期积淀起来的社会公众对它的稳定印象和整体评价的集中表现。城市品牌是一个系统集成,构成城市品牌的要素有***治、经济、文化和自然若干方面。陈建新、姜海(2004)认为,城市品牌内涵是城市的特有资产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所生产的特殊的识别效应,是城市特有竞争优势的体现。所谓城市的“特有资产”,主要指城市特有的自然资源、社会、人口、文化和生产力等资产,这是城市蕴含的潜力与能量,是城市定位和核心价值确立的基础,是城市识别的实质和城市专业化的核心体现,因而是城市品牌的本源。该观点也同样强调富有特点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城市的“特有资产”必须能够形成清晰的品牌信息,并形成可供人记忆的符号和基本材料。人们对城市品牌的认知产生于城市特色,城市的“特有资产”是城市特色最具识别力的标志(叶泳生、姜海,2005)。杜青龙等(2004)认为,城市品牌就是指城市管理者利用所属城市具有的独特的要素察赋、历史文化沉淀、产业优势等差别化品牌要素,向目标受众提供持续的、值得信赖的、有关联的特别承诺,以提高受众对城市的反应效用,增强城市的聚积效益、规模效益和辐射效应。城市品牌与普通品牌一样,也具有识别、获得附加价值等基本品牌属性。李海婴、翟运开(2004)认为,城市品牌内涵是指城市经过系统建设所形成的能够凝聚城市内涵的,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是包括城市建筑、道路、绿色等硬件及市民素质、意识、生活方式等软件的综合体。芮宏(2004)认为,城市品牌是指在城市营销或传播过程中形成的,用以将城市与居民、旅游者、投资者等关系利益集团联系起来,并带来新价值的一种媒介,是城市的性质、名称、历史、声誉以及承诺的无形总和,同时也是目标受众对城市产生清晰、明确的印象和美好联想。黄志华(2005)认为,城市品牌是体现城市特色和发展指向的辨识符号,是城市形象的抽象和高度升华。他认为城市品牌是一种城市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和观念意识,城市品牌随着城市的发展变化要进行延伸和扩展。孙湘明、徐皎(2005)认为,城市品牌是在城市的发展中习惯地生成的特殊识别符号,是城市特有资源的集中体现,并诠释出城市特有的竞争优势。陈景新等(2005)认为,城市品牌是城市风格与个性、城市形象与实力的统一,它凝聚和体现着城市的功能、理念、整体价值取向以及由内向外的辐射力和由外向内的吸引力。孙丽辉、史晓飞(2005)认为,城市品牌是一城市向其目标公众所展示和传达的能表现其城市核心价值、核心定位和核心特色的名称、术语、标记或符号。方丽(2005)认为,城市品牌是蕴含城市独特个性及受众效用的城市名称和标志,是构成城市的各种要素之总和在城市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和实际评价,是城市性质、功能和文明的外在表现,具有可识别性、可接受性和差异性。孙利昌(2005)认为,城市品牌就是通过城市自身(包括城市的决策者、建设者和居民)对城市资源的系统整合.能够让人们将该具象的物质城市与某种抽象的精神形象唯一对应的一种符号。这个符号犹如城市肌体的DNA(基因),城市的面孔可能相似.可城市的DNA却与众不同。樊传果(2006)认为,城市品牌指蕴含城市个性及受众效用的城市名称和标识,是公众对城市整体特征的感知、联想、识别。张、张锐(2006)认为,城市品牌是指城市建设者(如城市***府、企业、市民等)分析、提炼、整合所属城市具有的独特的(地理、人造自然)要素禀赋、历史文化沉淀、产业优势等差异化品牌要素,并向城市利益相关者提供持续的、值得信赖的、有关联的个性化承诺,以提高城市利益相关者对城市的认同效应和满意度,增强城市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张等(2006)还从两个方面提出了城市品牌形成的利益相关者驱动机理。首先,内部利益相关者由于身居城市,其满意度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对城市软硬件环境的“亲身体验”而形成;其次,城市在外部利益相关者心目中的形象主要来自短暂的“体验”、其他人的介绍、城市内部品牌和城市宣传。李朝明(2006)认为,城市品牌的内涵是指城市特有资产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所生成的特殊的识别效应, 是城市竞争优势的体现。城市特有资产系指城市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土地、人口、文化、生产能力等资产。马瑞华(2007)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提出城市品牌是能够与目标顾客达成长期利益均衡,并降低其目标顾客的选择成本的排他性品类符号。简单地说,城市品牌就是外部投资者和消费者选择该城市的排他性理由。该定义具有四层内涵:一是,城市品牌是一个排他性品类符号。也即城市品牌只有做到品类象征的时候,才有可能为目标顾客提供单一利益点,从而降低目标顾客的选择成本。二是,城市品牌的核心功能在于降低目标顾客的选择成本。三是,城市品牌追求的是长期的存续和发展,是持续的竞争力,而非短期的竞争优势。四是,城市品牌作用的结果是与外部的投资者和消费者达成长期利益均衡。白长虹、郝胜宇(2007)认为,真正的城市品牌存在于城市相关利益者的内心,是“城市消费者”对城市的体验和评价,以及城市所能带给城市消费者的整体印象和联想的总和,是被社会公众广泛认同和最具典型意义的称谓,能够体现城市独特个性,满足城市受众的效用,是城市性质、功能和文明的外在表象。倪鹏飞 (2007)等学者将城市品牌定义为城市的功能性、情感性、自我表现性等战略识别要素在公众头脑中共同生产的一系列独特认知和联想。高晓雪(2008)认为,城市品牌就是人们对城市整体化的精神与风貌的一种感知,就如同商品品牌一样,是商品的全部特征体现。它包括城市整体风格与面貌、城市居民整体价值观、精神面貌、文化水平等。李建华 (2008)认为,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形象的综合,是人们在城市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确立城市的核心价值,并将城市的历史传统、地理位置、名称、特色、风格、象征、产品、产业等要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塑造出可以感受到“形神合一”的复合体。它集中体现了城市的功能、理念、整体价值取向以及由内向外的辐射力和由外向内的吸引力。李小霞(2008)认为,城市品牌是在城市特色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以城市特有文化为灵魂,以城市环境为包装的地理品牌,是城市特有竞争优势的体现和城市形象的结构性展现。简单地说城市品牌是城市本质的某种表现,是对城市的一种识别,是城市特有优势的一种体现,也是与其他城市相区别的独特标志。纪国明(2008)认为,城市品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从商品品牌、企业品牌延伸出来的概念;城市品牌是在城市定位的基础上,将城市的历史、经济、文化、标志、特色等要素进行整合,塑造出为人们感受到的整体形象;城市品牌是城市形象的缩影,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标志,它是具有城市独特要素禀赋的城市名称和标记。黄忠斌(2009)认为,城市品牌是城市消费者对城市独特个性的一种综合印象和心理感知,这些印象和感知的外在体现是由城市名称、标识、符号或***案等要素或要素组合构成,而支撑起城市品牌的核心内涵更在于代表城市独特价值的各种城市资源,诸如历史遗产、产业集群、人居环境等。学者们不同的研究视觉,深化了对城市品牌的认识,尽管有些观点尚不成熟,属于理论探讨阶段,存在一些分歧,但是这些创新的火花,为将来进行更系统、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石。
城市品牌可以提升市民的自豪感、认同感、推动城市文明的发展。良好的城市品牌能吸引更多投资者和人才的关注,良好的城市品牌形象有利于开展对外的交流和合作,也有利于本地区企业的发展。总体而言,城市品牌具有如下基本功能:(1)标志功能:城市品牌是城市的标志和名牌。是城市间区分的标记,在观者看来,城市品牌的主要功能是一种速记符;(2)象征功能:城市品牌是复杂的城市象征。这种象征因市民和观者的印象及自身内涵界定最终目的是创造可供识别的差异性。(3)认知功能:城市品牌是观者对城市的知觉。城市品牌是城市、市民、观者关系的载体,当观者对城市品牌有了积极的态度,城市品牌就能在观者心中形成正面影响。城市品牌的价值,体现在它能够为城市创造形象、信誉和声望。当城市品牌化之后,城市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形象,引起人们的意识、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而成为城市的潜在消费者。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品牌具有创造财富的巨大潜能,能够持续不断地创造新价值。
二、城市品牌的定位
城市品牌的定位是城市品牌建设的核心。没有精髓的城市,等于一座没有生命的孤城。想要找出城市存在的精髓,就必须首先进行准确鲜明的城市品牌定位,也就是要确定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品牌个性和特色。定位是建立品牌的灵魂,城市品牌存在的价值是它在市场上的定位和不可替代的个性。就如同产品品牌一样,著名品牌之所以屹立百年不倒,就因为它始终遵循着自己的定位和保持着与竞争对手的差异。任何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的竞争都离不开独特的市场定位,同样,城市也不例外。因为定位的实质就是将城市放在目标受众心目中给它一个独一无二的位置,由此而形成这个城市鲜明的品牌个性。城市品牌的定位是对城市现有形象及未来发展远景的描绘,是经营城市、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成功树立城市品牌的核心问题,是一个涉及环境、资源、文化、经济、历史甚至人本身等诸多因素的系统工程。城市品牌定位起着将品牌核心价值传播给目标消费者,并在其心目中占有一个独特位置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品牌个性的功能,因此,城市品牌定位决策的失误将会有损于品牌形象与品牌个性的塑造,不利于品牌的健康发展。
城市品牌的定位,是建立在一个满足与目标市场需要有关的独特品牌形象建设过程。城市品牌的准确定位,能扩大城市的影响,吸引人们的关注,熔铸成无形资产,为城市在多元化竞争中赢得更多的机会。我们知道,一个城市不管它的规模有多大,它所拥有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拥有竞争优势,它必须针对某些自己拥有竞争优势的独特领域进行规划,进行定位与创建。因此,创建城市品牌,要求在充分调查、研究市情的基础上,找到本市发展的优势,也就是找到自己的位置,使之能在公众的心里占据一个特定位置。它不仅要求美化市容,创造良好的硬件和软件,以吸引投资,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更要驱使城市将自己像商品一样进行文化包装、品牌化之后,拿到国内甚至国际市场上推广 。当一个城市要将自己的品牌价值推广给目标市场时,必须要完成“产品”的生产过程,最终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将定位、价值和概念附着在可以满足目标市场需要的项目开发、战略规划、环境改造等一系列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和实施方面。成功的城市品牌无不有着独特鲜明的品牌定位。以香港为例,其品牌定位是活力与创新的“亚洲国际都会”。这个定位是经国际讨论小组测试评核以后才最终确定的,它不仅发挥了香港已有的亚洲国际金融中心和拥有强大国际化的服务业、及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的人才的优势,而且包含了未来“国际都会”将拥有优良的“硬”及“软”的基础建设,包括运输和电讯设施、具有国际水平的教育和培训制度,以及对持续发展的承诺。香港品牌并没有将市容改造和城市规划视为自己的定位基础,其根本原因是这个城市最重要最吸引受众的不仅仅是它的外在形象,更重要的是它在亚洲经济发展和中国对外开放中扮演着的不可取代的角色。香港品牌的定位既延续了100多年以来它积淀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同时,也瞻前性地预见到未来,特别是大陆加入WTO之后它所处的地位和优势的变化。再如,伦敦的“创意之都”、维也纳的“世界音乐之都”,威尼斯的“世界著名水上之都”,巴黎的“世界时尚之都”,一个个响亮的城市品牌,代表的就是这些城市独特的魅力。能否突出城市特色、展现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正是一个城市能否成功塑造城市品牌的关键。
任何城市都是一定空间范围的集聚中心,城市品牌定位如何在既定空间范围的约束下寻求突破、最大限度地吸引目标顾客是城市发展中的关键。尹启华等(2003)从品牌角度出发,认为城市发展应从***治、经济、交通、旅游、文化、宗教等方面进行定位,并提出通过构造知识强市、经济强市、生态强市和文化强市来发展城市品牌的思路。李成勋(2003)认为,城市品牌定位,首先要对该城市原有的城市历史沿革、功能状况以及发展***策进行反思、总结,对当前和今后若干年的城市发展条件、环境、内需进行科学的前瞻性估计,提出相应的城市发展目标,最后确定未来城市品牌的类型,如地理型、空间型、历史文化型或经济型。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城市自身的优劣势,对城市受众的需求和期望进行全面分析,对城市品牌类型进行细分。刘彦平(2005)提出,品牌定位是品牌识别指导下的分众沟通策略,随着市场的变化,品牌定位就应有不同的定位表达,为追求“一劳永逸” 的品牌定位而煞费苦心,实乃舍本逐末之攀。马瑞华(2009)将城市品牌定位理解为确定一个城市在目标客户(即:具有特定偏好可加的消费者群体)的头脑中所代表的品牌,并提出必须放弃传统的由内及外的推力模式,采用一种全新的由外及内的拉力模式,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对城市品牌进行客观定位,具体包括由表及里的三个层次的定位:空间定位(Space positioning)、产业定位(Industry positioning)和品类定位(Category positioning)。其中,空间定位是城市发展的首要约束条件,要确定城市是多大范围的中心;产业定位要确定城市是什么样的中心,城市产业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城市产业一旦确定,其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承担什么样的职能也就随即确定,城市产业定位是城市品牌定位的基础;品类定位确定在该空间范围和产业领域内,城市要针对目标顾客的需求发展什么样的品类。该三层次法的确立基于城市品牌与城市竞争力以及城市产业和城市功能的关系。该关系可以简要表述为:城市品牌是城市竞争力的一个要素,同时又是城市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它是其他各项竞争力的合力体现,处于所有其他竞争力的顶端。成功的城市品牌定位要在一定的空间约束下寻求对空间的突破,它并非一次性地确定一个特色,而是由空间定位、产业定位和品类定位形成的一个由表及里的系统性定位。空间定位、产业定位和品类定位共同构成完整的城市品牌定位。因为,空间定位和产业定位实际上是给了城市品牌一个壳,而品类定位则是要确定城市品牌的内核。
现实中,有不少城市在进行城市品牌定位时,都是遵循由里及外的推力模式,即城市有什么就对外宣传什么,并没有考虑目标顾客的利益和需求。这种模式往往仅从城市的一个方面进行定位,要么定位过于狭窄,不能起到拉动整个城市经济增长和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的作用;要么定位过于肤浅,不能反映城市的核心价值和目标顾客的利益需求。因此,城市品牌定位要获得成功,必须放弃传统的又内及外的推力模式,采用一种全新的由外及内的拉力模式,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对城市品牌进行客观定位。这种由外及内的拉力模式基于城市自身的比较优势,从预期目标顾客的偏好出发,寻找某个单一利益点以满足目标顾客的偏好,确定一个品类,形成城市品牌定位,然后围绕该定位制定各项策略,以确保该定位准确无误地传递给目标顾客并履行其承诺。由于基于品类的城市品牌定位直接针对目标顾客的偏好提供单一利益点,就是给目标顾客提供了一个选择该城市的理由,只要策略正确,就能够在满足既定偏好的条件下实现目标顾客的选择成本最小化,从而使目标顾客不假思索地做出选择。
优秀的城市品牌的诞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城市经营者在城市品牌化过程中,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着眼于城市未来的地位和形象,运用系统的观点、科学的方法,依据城市特点和优势条件及未来发展战略,遵循城市品牌定位的原则,设定品牌核心战略目标,品牌定位必须体现独特性、差异性、市场价值的不可替代性。这样打造的“品牌”才能切切实实地对城市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城市品牌的选择
城市品牌的选择是城市品牌定位的延续,即将定位的结果进一步细化,在众多城市资源中选择最能形成城市独特竞争力的品牌组合。这实质是一个决策的过程,也是众多利益群体互相博弈的过程。城市品牌的选择决不是可以随意行事的,而是有准则可循的。李成勋(2006)撰文提出了一个城市品牌选择的准则体系,值得我们借鉴参考。(1)真实性。城市品牌的定名必须符合本市的真实市情,决不能名不符实。名不符实的城市品牌,不管多么悦耳动听,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城市的发展也是毫无意义的。(2) 特色性。一个城市品牌不能既适用于甲城,又适用于乙城,还适用于丙城。也就是说,城市品牌不能相互雷同,而必须能够反映自己城市的特色。只有能够反映自己城市特色的城市品牌,对内才能发挥应有的凝聚力,对外才能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特色性也就是垄断性和专属性。(3)导向性。富有导向性的城市品牌,有利于城市健康向上发展,这是城市品牌选择中的一项很重要的准则。(4)美誉度。城市品牌应具有足够的褒意而不是贬意。品牌美誉度是指目标消费者对品牌的赞美和提倡程度。城市品牌的美誉度越强,对强化城市的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越有利。“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千古传诵的苏州和杭州的城市品牌,在苏杭的自然景观之上又增加了一层人文景色。“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桂林独有的城市品牌,使桂林美上加美,驰名中外。(5)认同性。选择一个城市品牌,本市广大市民和外界公众是否认同具有关键作用。一般来说,具有真实性、特色性、导向性和美誉性的城市品牌大多数群众都会认同。认同性原则不仅是选择城市品牌的准则之一,而且也是检验真实性、特色性、导向性和美誉性准则是否正确的依据。选择城市品牌的上述5项准则具有很强的内在关联性而形成一个体系。真实性准则是城市品牌定位的全部基础;特色性准则是城市品牌定位成败的关键;导向性准则是城市品牌定位的核心;美誉性准则则是城市品牌定位的亮点;认同性准则是城市品牌持久性的支撑点。在城市品牌选择中,坚持上述5项准则,确定下一个好的城市品牌,才有利于提升城市素质,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在城市品牌创建过程中,一些城市重视城市外表要素的设计、主要表现和辅助表现等方面的投入,但却忽视城市品牌理念的提炼与塑造,结果使城市品牌失去根基,导致城市品牌缺乏认同。城市品牌认同是建立在城市、符号、产品、人等四个概念基础之上的,核心是城市理念。城市品牌认同包括基本认同和延伸认同。基本认同是精髓,且不因时间而流逝和消失,城市品牌塑造能否成功,首要取决于基本认同。按照品牌学者大卫・爱格(David A.Aaker)的观点,品牌基本认同重点在于品牌精神以及它所折射出的基本信仰和价值观。品牌的延伸认同是品牌基本认同在品牌整合营销沟通中各要素的具体体现,它为城市品牌内涵注入丰富的表现形式,使城市品牌认同表达更完整,城市品牌理念更清晰。
四、城市品牌的开发
当一个城市要将自己的品牌价值推广给目标受众时,必须要完成“产品”的生产过程,最终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将定位、价值和概念附着在可以满足目标市场需要的项目开发、战略规划、环境改造等一系列硬件和软件的实施方面。这一过程相当于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中的产品策略实施,缺少了这一环节,再好的定位都不可实现,品牌的价值就成了无源之水。城市品牌不是只有一句主题定位语或者是宣传口号就可以了,它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品牌”作为城市竞争力的集中表现,缘自于城市内部的综合关系系统,即“城市品牌系统”,它是一个由城市品牌与全体受众(即利益相关者,如市民、***府机构工作人员、投资者、游客、***府官员、工作者、周边城市市民、外部观者等)、城市品牌与城市内部品牌(如知名产业品牌、知名企业或组织品牌、著名人物品牌、城市景点品牌等)、城市品牌与城市资源(如城市历史与现状、地理位置、气候等)、城市品牌与城市环境(如城市***策法律环境、经济与商业环境、社会与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等)等构成的关系系统。因此,城市品牌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环境、社会等诸多方面,需要系统开发。城市品牌的开发是以城市品牌为对象,通过资金和劳动的投入,形成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城市核心识别,借以指引公众的城市行为,并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环境效益。孟丹和姜海(2005) 把城市品牌的形成力分为自然力、历史力和人工力三种。自然力实际上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它指的是由于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对城市品牌产生的作用力,它是自身天然赋予的,如风景、矿藏、地理位置等等。自然力对“城市品牌”有着很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历史力是指历史对城市特有资源的筛落、选择和提炼,历史对城市品牌“三度”(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的积淀,历史对城市品牌在时间序列上影响力的纵向传播,历史偶发因素(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对城市魅力的提升等对城市品牌产生的综合作用力。这种作用力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再聚合的,可以大大降低城市品牌开发的成本。人工力是指由于城市决策者对城市的战略定位、城市管理者对城市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市民对城市的建设和维护、公众对城市的认知和消费等人为因素对城市品牌产生的综合作用力,这种作用力的目的性一般都很明确而且是有计划的,是一种目标集中的竞争优势。孟丹和姜海(2005)通过对城市品牌形成力的分析和对城市品牌属性矩阵的研究,根据公众在认知城市品牌时对功能性和精神关注程度的高低,将城市品牌划分为“高精神性―高功能性”、“高精神性―低功能性”、“低精神性―高功能性”和“低精神性―低功能性”四种类型,并针对四类城市品牌提出了相应的品牌开发策略,指导城市进行品牌定位和信息传播,进而影响公众的城市行为。其中,“高精神性―高功能性”城市品牌战略可以看作是一种“阴阳模式”,阴阳模式的城市品牌结构对“精神性―功能性”两方面均予以兼顾。该模式认为:城市品牌的成功依靠其功能性和精神性,两方面缺一不可,而且要和谐平衡。“高精神性―低功能性”的“精神性”城市品牌开发策略,着重于建立、传播城市的精神和文化内涵,使城市的精神和文化内涵与公众的感性需求相一致。“低精神性―高功能性”的“功能性”城市品牌开发策略,这种策略着重强调的是城市的功能定位所能满足的公众的理性需求。这类城市品牌首先必须表达城市最根本的功能,即使城市在不断发展,其经济、文化、***治、历史也在不断地交错变化。“低精神性―低功能性”,对于一些小城镇来说,当公众既不关心其功能性,也不关心其精神性时,它们即表现出一种“无名(气)”的状态,即是处于左下象限内的城市品牌。这类城市品牌的开发重点不可一概而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黄忠斌(2009)根据城市品牌开发的时间、作用不同区分为两种城市品牌类型:一种是以“宣传为主的城市品牌开发,这种类型主要是从城市品牌的外在进行开发,通过短时间内凝聚城市资源,举办各类大型活动,达到提高城市品牌的影响力,比如举办大型会展,运动会等。另一种类型则是以提升和培育城市竞争力为主的城市品牌开发,比如通过区域规划,打造环境优势、形成产业集群等方式提高城市的竞争力,以此形成城市品牌。第一种类型的优点是时间短,见效快,缺点则是对城市功能提高有限,很难形成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第二种类型的优点是可以形成城市核心竞争力,缺点是时间长,见效慢。因此,这两种类型在城市品牌开发过程中要相互结合,取长补短。
城市举办的任何一项面向社会各阶层公众,尤其是由广大外部公众参加的***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大型活动,对扩大城市影响力、提升城市形象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活动本身可吸引很多外部公众参加,让公众在活动中更好地了解、感受本城市的发展变化,提高本城市的知名度与认知度;另外,活动本身还可吸引很多新闻媒体的关注,增加本城市在媒体的曝光量,从而大大提高本城市的知名度、认知度。正如迈克尔・霍尔在《重大活动与城市形象重塑战略》一书中指出的那样:重大活动本身是一种机制,它能够使城市“商品化”,起到吸引投资,增加白领就业和游客数量的作用;它也能塑造出健康发展的城市形象,从而引导居民表达对城市的一致认可。
城市品牌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它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它的美誉度,而城市品牌的美誉度来源于城市的竞争力,城市只有拥有自身的独特竞争力,其城市品牌才有足够的价值依托,也就是城市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否则城市品牌只能是一个空壳。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人,那么在举办大型活动和培育城市竞争力这两种城市品牌开发模式中,前者就代表人的服装、外表,后者就代表人的内涵、个性。人的外在美可以通过短时间内表现出来,而人的内涵和个性都需要长期以及各方面的培养和磨练才能形成。同样的,城市竞争力的培育也是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过程。城市竞争力提升和培育模式有多种,可以是以产业集群来开发城市品牌;可以是以高新科技来打造城市品牌;可以是以环境优化来提升城市品牌;还可以是以文化积淀来提炼城市品牌,因为,城市的竞争力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更体现在文化上,城市的竞争日趋发展将主要是文化的竞争。城市文化是城市品牌的核心,没有文化作为核心,城市品牌也不能长期发展。城市文化是内在的、含蓄的,用城市文化构建城市品牌,就要提炼城市文化的精髓,并将之升华到城市理念,以此理念为指导,同时通过城市文化的各种表现要素和营销手段来构建城市品牌。
“宣传型”城市品牌的开发要求***府在这类型的活动中要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从而保证活动高效、流畅的运行。在这类型的城市品牌活动中,***府作为整个过程的主导者,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授权其他组织管理活动、制定规则等方式使活动的净收益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同时还负有保持活动理念与城市品牌协同的职责。“竞争力提升型”城市品牌的开发中,***府主要是通过制定***策、提供服务、直接投资等方式对城市某些优势资源进行进一步提升,或者培育出城市的某些竞争优势,使之成为城市的品牌项目。
五、城市品牌的传播
在产品差异性日益缩小、高度同质化的今天,消费者很难对产品有清晰了解并合理选择。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唐・E・舒尔茨(Don E. Schultz)《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一书中指出:“在同质化的市场中,惟有传播能创造出差异化的品牌竞争优势”。城市品牌的建设离不开有效的城市传播。城市品牌建设的目的是通过信息化的传播手段促进城市经营,因此城市品牌的传播也是城市品牌化发展的重要一环。城市品牌的传播就是通过不同的指认系统在市民和观者的意识中形成对城市的记忆意象。城市品牌的传播是联接城市、城市管理者和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桥梁。城市品牌传播实际上就是城市形象宣传,它有助于利益相关者及时了解城市建设中的“亮点”,有助于快速建立起利益相关者对于城市的知晓度。作为城市品牌的一个子系统,城市品牌传播的主体、内容、媒介、方式和时机等要素系统需要进行整合并使这些要素系统之间保持协同,才能获得好的传播效果。唐・E・舒尔茨(Don E. Schultz)曾提出整合营销传播(IMC: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是一种长期对顾客及潜在顾客制定、执行不同形式的说服传播计划的过程,是将所有与产品或服务有关的信息来源加以管理的过程,使顾客及潜在顾客接触整合的信息,并且产生购买行为以维持消费忠诚度。该定义强调消费者的反应是整合营销传播成败的关键。通俗地说,整合营销传播是研究如何向别人有效和高效地传递信息,以致最终改变人的认识和行为的理论。为了达到“有效”,就必须了解对方想了解什么信息,什么样的信息最容易使其接受,并最终影响到其行为的产生。为了达到“高效”,就必须把多种传播方式、手段整合起来,达到传播的最佳效果。具体来说,“整合营销传播”就是解决“对谁传播”、“传播什么”、“怎么传播”、“在何时、何处传播”以及“如何使传播更为有效”等一系列问题。
营销传播的整合是营销主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同样,城市在品牌传播过程中,传播营销工具的整合与协同至关重要。这里所谓的传播营销工具则包括城市广告、***府公关、旅游推广 、城市博览、媒介事件等等,用科学的方法对其加以系统的整合,协同使用。城市品牌的传播与沟通,涉及广告、公共关系、直销、销售促进、人员推销等多种推广手段,其中也包括主题口号、歌曲、体育赛事、大型活动、品牌形象大使等常用的沟通工具(刘彦平,2005)。城市在进行城市品牌传播时,可以借鉴工商企业品牌传播的手段,如品牌延伸、品牌联合、事件营销等多种方式。没有哪种方式更好,最重要的是看哪种方式更适合,而且在实践中经常是多种传播方式综合使用。余明阳、姜炜(2004)将城市品牌整合营销传播分为城市品牌对内传播和城市品牌对外传播,提出对内传播的目标就是将本市的发展方向、城市精神、价值观、行为规范、法规***策等传播给全体市民,以增强市民的认同感,促进市民对城市品牌建设的参与度;对外传播的目标是促使优秀人才、投资者、旅游者、外来者、中央***府或地方***府对城市形成从知名到完整认知、造就期望的联想、产生城市偏好、累积强化城市品牌拉力、提升原有的品牌体验、进而达到城市品牌塑造的目标。
姜海等(2004)认为,城市品牌来源于城市本身。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市民和观者的活动空间是比较狭窄的,更多的是从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体中获得城市的信息。其二,城市品牌之所以可以帮助城市取得竞争的优势,其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品牌能够在现代社会传播过剩和注意力经济繁荣的背景下,极大地提高传播效率,降低聚集资源的成本,节省公众时间,规避投资者的风险。对于城市品牌,首先就是要为城市塑造出一个特别之处。这个特别之处,会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市民和观者,其中还需要一整套环环相扣的传播管理机制,严密的媒介计划及策略实施等方面的配合,让市民和观者从认知到体验。我们可以把城市品牌的生成分割成建构和解构①两个主要过程。城市品牌的建构过程就是基于城市本身的,它包括城市特有资源的形成及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沉积,城市信息的传播,城市形象的人为设计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对城市品牌的符号元素、传播机制和沟通渠道的设计对城市品牌赋予不同的情感价值和象征意义,城市的特色、象征、识别都被灌输在城市品牌之中。而城市品牌的解构过程是基于市民和观者的,它是通过城市生活和城市体验来满足市民和观者精神需要的实现过程。市民和观者通过对城市品牌的认知,赋予城市个性化的价值和含义,并通过特定的心理内涵帮助他们更好地诠释和品味城市的精神意义。城市品牌的物质建构与心理解构相融合,加之市民和观者心理需求的推动使我们得到一个关于城市品牌传播机制的模型(如***1所示)(姜海、陈建新,2004)。真正的城市品牌是存在于城市受众(或利益相关者)的内心和想法当中,即城市品牌的最终形成是由城市内部利益相关者(如***府、投资者、居住者、工作者、创业者和求学者等)的满意度和城市外部利益相关者(如旅游者、潜在的消费者、经济学家、城市品牌竞争者、上级***府部门和观者等)的积极感知所驱动(张、张锐,2006)。
成功的品牌比产品形象更先进入目标消费群的心智,并须予以坚定和持续的驾驭。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市民和观者对于自己并非实际需要的传播媒体所宣传的城市品牌的反应是冷漠的。城市品牌传播归根结底就是城市媒体对于受众的情感反应过程,这种情感反应是一种需要的反应。需要的反应并非受众接受或拒绝媒介所给定的一种信息,而是受众阐释或商讨媒体所提供信息的意义。当然,市民和观者将要面对的城市品牌信息是众多的,不可能对所有的城市品牌信息加以注意,其中多半将被筛选掉,只有那些与它所针对的目标市民和观者的当前需要、兴趣、期望有关的城市品牌信息以及新颖独特、强度很大、与其他信息形成明显对比的城市品牌信息才能受到注意。因此,城市品牌应该着重突出它的居民们公认的显著特征,并以他们深信不疑的方式来进行推广。当对一个城市进行品牌推广时,城市居民的个性特征应该是城市品牌特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城市的居民为自己的城市感到自豪,并且愿意由内而外、自发地对他所属的城市进行口碑传播时,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其他目标受众。在大多数情况下,市民和观者是在接受传播媒介的信息中认知城市的品牌。因此,只有通过富有个性化的城市理念和城市文化的传播才能塑造出独具魅力的城市品牌(姜智彬,2007)。
六、城市品牌竞争力
对一座城市而言,品牌就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在扩张城市知名度、展现城市特点、增强城市魅力、提升居民凝聚力、吸引高新人才、吸引外来资金、拉动旅游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等诸多方面,精准的城市品牌都能发挥出无可替代的作用。城市品牌追求的是长期的存续和发展,是持续的竞争力,而非短期的竞争优势。自从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教授提出竞争力理论以来,有关竞争力的理论得到了飞速发展,竞争力理论开始从商业领域扩展到产业、城市、国家等社会各个方面。城市品牌竞争力作为竞争力理论的一个分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对城市品牌竞争力的研究。在市场经济中,品牌的影响意义深远,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一个城市要构筑其核心竞争力,需要强化其特色品牌的优势、冲击力和占有率。因此,城市品牌竞争力是城市发展中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当今世界,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已有300多个,城市竞争无处不在,品牌成为制胜的关键。在欧洲就有500多个地区及1万多个***社区在为获取投资、资本、游客和居民等稀缺资源而相互竞争。战略性的城市品牌营销于是发展成为城市竞争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有的把城市品牌战略作为“第一生产力”,有的将城市品牌看作是“城市竞争力的制高点”, 将打造城市品牌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所谓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它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创造财富和价值收益的能力。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内容产业的发展,扩大了城市中心区的辐射作用和控制功能,以中心区为内核,近郊、远郊区、卫星城、新城结构体系之间相互依存、日趋密切,以部分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体开始形成,城市化进入了信息化、区域一体化与国际化的新阶段。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城市品牌竞争力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一路走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个城市能否更高地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能否为它的居住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摆在了我们面前,也就是一个城市到底有没有价值,有什么样的价值?是值得考虑的一个问题,而城市的品牌是城市价值的直接体现,所以城市的品牌的经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过程中,人们对城市的生活状况、交通状况、经济状况、文化状况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是对城市品牌竞争力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城市品牌的经营开始于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城市品牌也是城市的无形资产,具有不可替代的个性。它可以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向心力,可以提高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荣辱与共的思想;提高城市品牌竞争力,可以提高城市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和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城市品牌与城市竞争力密切相关,城市品牌化是城市管理的一项重要议题和任务,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和战略性杠杆。
李成勋(2003)从城市品牌的形成要素、定位原则等方面就城市品牌定位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提出了城市品牌定位理论的塔形框架,即从城市品牌的定位基础、评估依据、定位结果、定位作用到最后定位目标(即提升城市竞争力),从而确保城市品牌定位的科学合理。中国品牌专家李光斗(2006)对城市品牌竞争力是这样论述的:城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中心,加速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决定了城市化的进程加速是城市实现品牌化的加速器,也是构成城市品牌的社会基础。当前时代的主题就是市场化竞争,竞争表现为全方位、全球化。首先城市要与国内其他城市竞争;其次要与国外城市竞争;既然如此城市需要有竞争力,这种竞争力固然决定于城市自身的内在质量,但也需要外在的包装宣传,城市间的竞争越激烈,市场、城市、民众对城市品牌的需求就越迫切,品牌营销自然是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一样,城市没有品牌就没有灵魂、没有生命力。林慧(2009)认为,城市品牌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所独具的、使城市能在一个行业或城市的其他领域取得领先地位所依赖的关键性能力,它是能将城市的独特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的一组***策、知识、技术或技能的有机综合体,是城市在经营发展中形成的具有明显优势的能促进城市快速发展的独特能力。林慧(2009)认为,城市品牌竞争力的培育与发展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强化城市营销品牌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品牌营销观;调整发展思路,科学准确地进行品牌定位;突出城市特色,塑造城市个性品牌;减少行***干预,强化市场竞争机制;发展完善主导产业,培育知名产品,丰富城市品牌内涵;注重营销创新,培育和发掘城市的“卖点”;等等。刘战伟(2009)认为,城市品牌竞争力是指在不断变化的城市环境中,城市通过创新性的合理整合,组织城市的各种知识、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并结合城市发展特色以形成其独有的、有效的获取、协调和配置各种资源的优势能力。根据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对全球110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计量排名显示,与目前全球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符合,欧美城市体现出了很强的综合竞争力和明显的竞争优势。这主要由于我国城市在品牌塑造的过程中存在着问题,从而延缓了我国城市品牌发展的进程,阻碍了我国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城市品牌定位模糊;城市品牌缺乏文化内涵;城市品牌塑造缺乏科学的规划与管理机制;城市品牌延伸不当;城市品牌建设执行力不足;城市品牌宣传缺乏策划并忽视城市品牌危机管理;等等(刘战伟,2009)。在今天和未来,城市正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心和基点,城市发展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国家财富的积累和国家未来经济的增长。所以对于每一个城市来说,必须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同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切实有效的提高城市品牌的竞争力。一般来说,在塑造城市品牌竞争力的过程中,除了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外,还需要经历战略准备、调查研究、战略规划、战略实施这几方面的过程,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城市品牌竞争力:准确定位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品牌价值;加强城市品牌与城市文化的融合,提升城市品牌的文化竞争力;优化***府行为,制定科学的城市品牌规划;加强城市品牌管理力度,制定具体的城市品牌危机管理;注重城市品牌宣传,制定整合营销传播战略;等等(刘战伟,2009)。
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文化积累的结果,也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结果。城市品牌是城市个性化的沉淀,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所引起的顾客偏好的重要识别特征,是城市在长期的经营或服务过程中形成的无形资产,是一种系统合力的体现,对城市受众乃至整个社会都有着巨大而长远的影响,能极大地提高了顾客的生活质量,体现城市的生存能力,并可以带动所在地域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最终可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当今时代是全方位、全球化竞争。借助形成独一无二的优势打造城市品牌,近期内是可行的;而从城市营销角度看,如果失去长远发展目标,自然形成的城市品牌会随着时间老化和落伍,并不能给城市带来跨越式发展。城市营销要求用市场的眼光、经营的思路来为断激发城市活力,对城市的资源、资产进行资本化的增值运作和管理,优化城市功能、环境,提高城市的区域平台价值。从而增强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和谐发展。
注释:
解构与建构并非风马牛不相及之物。从其英语词义来看,建构是construction,而解构是destruction,他们所表达的恰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概念。而从这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来看:解构与建构是对立的统一体,没有建构就没有解构,没有解构也就无所谓建构。
参考文献:
Kotler,P.&HaiderD.&Rein,I. Marketing Place Attracting Investment, Industry and Tourism to Cities,States and Nations [M]. Maxwell Macmillan Int.,New York. 1993.
Kevin Lane Keller.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Building,Measuring & Managing Brand Equity[M]. 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1998.
Seppo K.Rainisto. Success Factors of Place Marketing:A Study of Place Marketing Practices in Norther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M]. Doctoral Dissertation.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Institute of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2003.
夏玉曾,谢健. 区域品牌建设探讨――温州案例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03(10):43-48.
李成勋. 关于城市品牌的初步研究[J]. 广东社会科学. 2003(4): 71-76.
陈跃兵. 论中国城市品牌的发展[J ]. 生产力研究. 2004(11): 46-48.
黄江松 .塑造我国城市品牌的思考[J]. 湖北社会科学. 2004(9): 61-63 .
陈建新,姜海. 试论城市品牌[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2): 77-81.
杜青龙,袁光才. 城市品牌定位理论与实证分析[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6): 105-108.
李海婴,翟运开. 论城市品牌化[J]. 城市管理. 2004(3):7-10.
芮宏. 合肥城市品牌培育问题研究[D].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4-4-24.
陈景新,阎莱秋,刘炜. 关于打造城市品牌的战略思考[J],工业技术经济. 2005(3): 34-35.
黄志华. 论城市品牌与商品品牌的联系和区别[J]. 包装工程. 2005(4): 209-216.
孙湘明,徐皎. 城市品牌识别探析[J]. 国外建材科技. 2005(4): 164-166.
孙丽辉,史晓飞. 我国城市品牌产生背景及理论溯源[J]. 中国行***管理. 2005(8): 52-54.
方丽. 城市品牌要素研究及实证分析[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5-5-1.
孙利昌. 系统观在城市品牌建设中的折射[J]. 企业研究. 2005(6): 46-47.
樊传果. 有效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传播手段[J]. 传媒观察. 2006(9)34-36.
张,张锐. 城市品牌论[J]. 管理学报. 2006(4):468-476.
李朝明. 城市品牌建设思路探讨[J]. 商业时代・学术评论. 2006(9): 44.
马瑞华. 城市品牌与城市竞争力机制研究[D].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5-15日.
陈柳钦. 健康城市建设及其发展趋势[J]. 中国市场. 2010(8).
陈柳钦. 城市现代化及其指标体系新框架[J]. 中国市场. 2010(9).
高晓雪. 关于城市品牌与城市形象的思考[J].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8(8):114.
李建华. 河南城市品牌化发展的途径与对策探析[J].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9-11, 16.
李小霞. 试论城市品牌与城市形象塑造[J]. 沈阳大学学报. 2008(5):53-56,60.
胡晓云等. 城市品牌的界定探析[J]. 广告大观:理论版. 2008(6):80-85.
纪国明. 大连城市品牌构建问题研究[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11): 27-28.
郝胜宇. 国内城市品牌研究综述[J]. 城市问题. 2009年 (1)第23-28.
李慧. 城市品牌营销理论的新发展[J]. 商业时代. 2010(11): 22-23,50.
黄蔚. 论城市品牌[J]. 城市发展研究. 2005(3): 76-80.
邵爱华. 城市品牌理论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 网络财富. 2010(4): 33-34.
马瑞华. 城市品牌定位的SIC模型分析[J]. 商业时代. 2009(11)10-11.
李成勋. 城市品牌的起源、选择和培育[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6(3): 24-27.
黄忠斌. 城市品牌建设中的***府行为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9-4-1.
孟丹,姜海. 城市品牌开发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3): 21-24.
周文辉. 城市营销[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姜智彬. 以城市品牌为导向的特大活动管理研究[D].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2-1.
姜海,陈建新. 论城市品牌生成机制[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2):51-55.
林慧. 城市品牌竞争力的培育与发展[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9(1):40-41.
刘战伟. 谈我国城市品牌竞争力提升策略[J]. 商业时代. 2009(34):29-30.
余明阳,姜炜. 城市品牌[M].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4.
尹启华,魏海涛. 城市品牌研究[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4)5-8.
刘彦平. 城市营销战略[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叶泳生,姜海,覃凡. 城市“特有资产”与城市品牌建设[J]. 城市问题. 2005(2)36-40.
李光斗. 提升城市品牌竞争力[J]. 世界标准信息. 2006(6)36-42.
郭国庆,刘彦平. 市场营销通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城市建设篇7
关键词:城市生态建设;植物景观;城市规划
城市生态基础是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持续获得自然生态服务的保障。面对中国未来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前景,城市生态园林景观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1植物景观规划的相关概念与内涵
植物是园林景观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唯一具有生命特征的园林景观要素,能使城市景观空间体现生命的活力,富于四时的变化。景~(1andseape)一词的使用最早见于“圣经”旧约全书,泛指陆地上的自然风光。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与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是一种精神的展示。景观规划是将不同植物材料组成一个有机体的过程,是以植物为媒介的外在艺术表达,是在发挥基本功能要求,满足植物生态习性及符合园林艺术审美要求的基础上,合理搭配,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创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的过程。
景观是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作为一个整体,需要协调人与环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2城市绿化与自然景观的关系
城市绿化是人类精神和理想在物质环境与自然环境中的具体体现。随着时展,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环境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环境绿化美化已成为大众追求的新目标。18世纪Olmsted调整了英国田园式园林,以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占地8.6km,以种植大型乔术为主,草地只占l,5左右)为代表,开创了在城市中刨造人与自然充分融合的新纪元。这里的水体、阳光、植被、动物都给人以自然野趣的感受,而且对城市环境也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此后,欧美各城市相继掀起了一场城市环境美化运动,对于改善城市形象。尤其是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素质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国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也非常重视,各城市都在花大力气改善环境,如在太原就可看到一系列街道、广场、公园、居住区绿化环境的改变。久居都市的人们大都向往自然,希望让城市的阳光、空气、水体、树木都披上自然的色彩。
3城市植物景观的规划
3.1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木的设计理念,注重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优先考虑城市整体环境,立足科学,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土地、人文、自然资源。
(3)保护、恢复和再造城市自然环境,在人工环境中努力显现自然。
(4)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满足植物生态要求。提高单位绿地面积和城市绿地景观整体的生态效益。增加植物生态多样性。
(5)环境管理与生态工程相结合。
3.2利用植物景观体现城市文化
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底蕴,即地方风格特色。如华盛顿林阴景观大道、纽约中央公园、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外滩、莫斯科红场等都已成为该城市的象征。利用园林植物配置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以植物景观展示传统的城市文化,如荷兰的郁金香文化、日本的樱花文化以及我国北京的香山红叶(黄栌)、杭州的柳浪闻莺(垂柳)、海口的椰风海韵(椰子),这些植物景观都和城市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在树种选择上,首先应考虑适地适树的原则,如太原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因此在树种应用方面也要体现地方特色,应以落叶树种为主。有的树种春花烂漫具有姹紫嫣红的特色,有的树种秋色艳丽,形成层林尽染的风格,季相变化十分明显,在太原汾河公园,就充分利用了植物的这种变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另外。市花、市树是受到大众广泛喜爱的植物品种。也是比较适应当地气候、地理条件的植物。它们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已上升为当地文明的标志和城市文化的象征。如太原的国槐蕴含着三晋文化的底蕴、扬州的琼花和香港的紫荆花都是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深刻的文化内涵的植物。树龄在百年以上或具有科研、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树木是历史的见证,是活的文物,是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的历史遗产,许多城市都是以其特有的乡土树种、花卉而留给旅游者深刻的印象,应动员全社会保护和管理好这些树种。
3.3利用各种手法创造意境美
植物不仅有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的形式美,而且具有丰富多彩、寓意深长的内容美。景观规划是按照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应用绿化树种。以发挥它们的绿化功能和观赏特性。
(1)困势利导,合理安排空间。巧妙地利用地形特点。如起伏的地形、弯曲的水面等变化及空间的大小等立地条件巧夺天工、匠心独运,欲“扬”则“扬”,欲“抑”则“抑”,以达到“自成天然之趣”的目的。
(2)合理利用植物的多样性。植物具有观赏、组景、分隔空间、装饰、防护、覆盖地面等用途。我们应利用植物造景,分隔划分空间,尊重植物生物学特性。构建近于自然的植物群落环境。形成多样植物的统一合理组合,合理利用空间。空间植物应丰富而不散乱。在变化中求得统一。
(3)植物组合主次分明,疏落有致。植物造景要根据植物的形态、高低、大小、落叶或常绿、色彩、质地等,分清主次。突出主题,确定骨干树和伴生树,做到主次分明、疏落有致。群体配置。虚实结合,若隐若现,充分体现自然环境美。
(4)保持植物景观的均衡韵律和优美轮廓。植物应具有优美的林冠、林缘线。植物空间的轮廓,要有平有直,有弯有曲。行道树以整齐为美。而风景林以自然为美。
(5)植物应与周围环境相协涮,使建筑环境与植物景观相得益彰。植物应与其周围的建筑小品以及水体等环境相和谐,植物丰富的自然色彩、柔美的线条以及优美的风姿会给建筑以美感,使建筑与自然协调统一起来。无论何种水体,其主景、配景或小景都可借助植物来丰富其景观。水巾、水旁的植物姿态、色彩均可增加水体的美感。水中倒影,波光粼粼,自成景象。
(6)充分利用植物时间和空间的季相感。植物随季节、年龄而异,植物的四季变化与生长发育,使其产生不同的季相变化,形成生动活泼,变化多样的季相感。
3.4应用各类园林植物构建植物景观
用于植物造景的园林植物种类繁多,不同的植物反映着不同的景观(1)彩叶植物。彩叶植物因具有花朵一样绚丽的色彩,且枝叶茂盛,易形成大面积的群体景观而备受人们的欢迎,在目前城市园林绿化巾大量应用。彩叶植物一般分为常色、春色和秋色叶植物。常见的春色叶植物有卫矛、臭椿等;常见的秋色叶植物有元宝枫、银杏、鸡爪械、鹅掌楸、黄栌、火炬树、漆树等;常见的常色叶植物有金叶女贞、紫叶李、紫叶桃、紫叶小檗等。一般的栽植方式有孤植、丛植、基础种植、群植和片植、彩篱或模纹花坛。如北京的“香山红叶”主要栽种的是大片的黄栌,形成壮观的红色森林景观。
(2)地被植物。地被植物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说无处不在,是植物造景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划分空间、林缘线处理、营造主景、隔离树丛、背景树组合、草坪植物色彩与季相的装饰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种类繁多、品种丰富。地被植物的枝、叶、花、果富有变化,色彩万紫千红,可营造多种生态景观。地被植物中的木本植物有高低、层次上的变化,而且易于造型修饰成模纹***案。在树木下、溪水边、山坡上、岩石旁、草坪上均可栽植,形成不同的生态景观效果。
(3)攀缘植物。攀缘植物在园林中主要应用于垂直绿化,占地少,充分利用空间,增加绿化的立体效果,通过美化光秃的墙面、土坡等提高环境质量。攀缘植物可分为缠绕类、吸附类、卷须类和蔓生类。附着于墙体造景的可用于各种墙面、挡土墙、桥梁、楼房、篱架、栏杆、铁丝网、栅栏、矮墙、花格等垂直侧面的绿化。如爬山虎、五叶地锦、络石、凌霄、牵牛、金银花、蔷薇等植物可附着于棚架进行造景。可“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棚架可以是木架、石架和水泥架,也可以和亭、廊、水榭、圊门、园桥相结合。点缀装饰小游园、庭院等。
(4)水生植物。如湖面上亭亭玉立的荷花,在晨光晚霞中湖光倒影,向人们展现出一幅幅迷人的画卷。另外,水生植物也是营造野趣的上好材料,在河岸密植芦苇林和大片的香蒲、水葱、浮萍等能使水景野趣盎然。
4结语
植物景观是唯一能使人们感受到生命变化的风景。景观规划应适地适树。近远结合,速慢生搭配。常绿树和落叶树按比例栽植。讲究季相变化。景观规划的共同目标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为大众创造出生态、美观、经济、舒适的生存环境,通过经济、环境与景观设计的结合,使城市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相配合。生产、生活与生态建设相适应,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张吉祥.园林植物种植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5-142.
[2]南希.植物景观设计[M].卓丽环,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2;81—83.
[3]刘曼.景观艺术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6—77,
[4]房义福.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思考——以济南为例[J].世界林业研究,2007(特刊):412-414~
[5]席亚娟.植物造景若干问题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7(3):113一l14.
[6]肖随丽,贾黎明.景观林业内涵概述[J].世界林业研究,2007(特刊):263—266.
[7]阑银鼎.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研究[J].中国园林,2003(11):36—38.
城市建设篇8
关键词: 唐山市;生态城市;思路;措施
一 生态城市的概念及其特点
1 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生产力,并促使城镇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永续发展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复合系统。
2 生态城市的特点
目前,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已从最初的在城市中运用生态原理,发展到包括城市自然生态观、城市经济生态观、城市社会生态观和复合生态观等的综合城市生态理论,生态城市的特点也在研究和实践中日益深化。就目前的总体认识水平,概况起来说,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高效益的转换系统
在自然物质——经济物质——废气物的转换过程中,必须是自然物质投入少,经济物质产出多,废弃物排泄少。该系统的有效运行在产业结构方面的表现为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的倒金字塔结构。
(2)高效率的流转系统
以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为支撑骨架,为物流,能源流,信息流,价值流和人流的运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在加速各种流动的有序运动中,减少经济损耗和对城市生态的污染。
(3)整体性和前瞻性
生态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规划,建设,管理城市时,不仅兼顾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整体利益,协调发展,而且还要满足不同地区,社会,后代的发展需求。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不会因眼前利益而用“掠夺”其他地区的方式换取自身暂时的“繁荣”,或牺牲后代的利益来保持目前的发展。
(4)高质量的社会人文环境
发达的教育体系和较高的人口素质是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基础和智力条件之一,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医疗条件和相合的社区环境。
(5)环境质量指标国际化
生活环境优美,管理水平先进,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环境质量指标达到国际水平。城市的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也达到国际要求。同时对城市人口控制,资源的利用,社会的服务,劳动就业,城市建设等实施高效率的管理,以保证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6)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关系上。现在人类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却没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生态城市不是一个用自然绿色点缀而僵死的人居环境,而是关心人、陶冶人的“爱的器官”,文化是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这种和谐性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
(7)区域统一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且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以人—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的,就广义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加强合作,共享技术与资源,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络系统,建立全球生态平衡。广义的区域观念就是全球观念。
二 唐山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 是遏制我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迫切需要
目前,唐山市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环境污染严重。由于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生态破坏程度在不断加剧,资源衰竭与浪费相当严重,迫切需要城市的生态建设。
2 是解决我市环境与发展间潜在矛盾的内在要求
唐山市是重工业城市,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引发环境问题。一方面经济发展需要环境,资源的支持,另一方面又必然对环境,资源带来更多的压力,因此需要通过发展生态城市来缓解二者之间的冲突,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和谐统一。
3 是我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可持续发展要求按照生态的持续性,经济的持续性,社会的持续性的原则来规范人类与环境的一切行为。作为可持续发展重要内容的生态城市建设,要求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活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 唐山市生态城市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强调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速度,减少对大气质量,水环境和其他自然因素造成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协调人口的发展与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切实做到人口,资源,环境,管理决策四位一体的高度综合。
2 循环再生原则
建设生态城市就是要用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的理论来规划、设计和建设城市,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资源浪费的问题,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 整体有序的原则
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把生态城市建设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经济,社会有机结合的循环再生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既要研究制约城市发展的各种社会经济因素,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又要研究城市发展的各种生态环境因素,按自然规律办事。结合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采取综合的措施和对策,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
此外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要遵循的原则还有优先减量原则,再利用原则,再循环原则。所谓减量,也就是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的物质量;再利用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再循环则是通过把废弃物重新变成资源后再次循环利用。
四 唐山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思路和措施
根据***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在保持经济不断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要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建设生态型城市的过程中,逐步将以往的传统粗放式“单向型”、“线性型”城镇发展模式过渡到可持续的“闭环型”、“效益型”发展模式,并通过三大体系,五项设计,保证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1 建设生态城市的三大体系
(1)城镇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重点是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和建筑系统。
(a)水系统。随着城市水供需矛盾不断加剧,水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制约因素,单纯依靠“开源”已经无法满足城市水的需求,节约用水的强化管理也难以继续有效发挥作用,城市节水管理必须从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循环经济的科学管理模式,尽可能增加城市可供水量,不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降低需求量的科学管理阶段。在这个阶段,更多的依靠技术进步进行低质水(城市污水、雨雪水等)开发利用,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由被动节水管理转变为主动科学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管理模式的根本变革。它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符合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
(b)能源系统。能源是一个城镇生产生活正常运行的动力和重要基础,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推行再生能源。发展沼气不仅是户用沼气,还要发展集体用户沼气,充分运用太阳能,在建设房屋时,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在山区要大力发展小水电。在有地热的地方,要发展地热能。在沿海区域要发展潮汐能。在有风力资源的地方,要发展风能。
(c)交通系统。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要以城市远期发展的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从保证城市交通运输安全、畅通、舒适、节能、无污染、节约用地出发,在充分考虑城市整体景观的基础上,设计城市道路的布局网络。在建设生态城市时,还要注意把公路建成生态大道,做到“六个好”:把路修好,把树栽好,把房子盖好,把田种好,把清洁生产抓好,把安全文明卫生搞好。
(d)建筑系统。要采用新型环保建材、新的建筑工艺技术,妥善处理好建筑垃圾。建筑风格要体现地方特色,要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建筑还要充分考虑与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相适应,做到整体性、协调性、适应性。
(2)生态环保体系建设
(a)城市绿化建设。城市绿化建设中要注重建立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注重提高绿地指标,如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前期建设中还应注重布局合理,如植物群落的配置,采取乔、灌、草综合的立体绿化方式。注重将绿地联成网络,如以几个公园园林为绿化斑块,交通道路沿线为绿化廊道,新建成的小区为绿化点,点线面结合。即在绿化规划中明确哪些是营口市绿化斑块,哪些是绿化廊道,哪些是绿化点。
(b)环境污染治理。生态型城市要搞雨污分流,对污水的处理要走“大中小微”结合的路子。小城镇不可能都建污水处理厂,要在“小、微”上做文章,可大力发展沼气,采取厌氧发酵的办法处理污水,成本低,效果好。经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后的污水,可达二类水,完全可以作为中水回用。同时,人畜禽粪便经过厌氧发酵后,其沼液、沼渣、沼肥可代替化肥、农药,是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重要条件。要高度重视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将城镇生活垃圾管理置于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大系统中,通过对垃圾产生源到最终处置各环节的全过程集成管理,逐步实现
生活垃圾处理对环境无害、对资源回馈、对经济不增加过度负担。
(3)社会事业体系建设
要加强生态文化和社会公德教育。不少国家把维护生态、保护环境作为对后代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倡导对全人类的环境责任感。如新加坡规定,随地吐痰罚款200新元,随地扔一个烟头罚款1000新元,后者相当于一般人的一个月收入。在香港,随地吐痰者罚款300港元,上海市规定随地吐痰可罚款200元人民币。要结合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向公民传授生态文化和社会公德知识,提高公民生态文化意识,养成公民良好的生态文化道德行为习惯,敢于同不道德的行为作斗争。
城市***治文化有与生态城市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科技、文化、观念、伦理、道德、法制、管理等协同共生的完备的软件系统,生态城市以经济社会法则与自然生态法则相和谐为基本特征,但实现这种和谐需要以社会自身的和谐为基础。
上述每一个体系都要按循环经济的理念来建设,三个体系之间又可形成一个整体的循环圈。这个循环圈又可与周边的农村形成循环,还可与邻近的城市形成循环。
2 做好生态城市的五项设计
(1)规划设计
城市的概念规划设计上,要做到以下几点:(a)要根据不同的区域、地形、地貌、资源、气候、民俗风情、文化传统、建筑风格、生产生活上的差异,体现不同的风格特色;(b)要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出发搞设计;(c)要做到六个结合、六个注重,即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面、经济功能与社会生态功能、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外国经验与民族传统、现有能力水平与改革开放潜能的有机结合,注重历史、注重传统、注重文化、注重特色、注重生态、注重环保;第四,要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发展什么产业?靠什么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一个生态型城市必须有吸收外来要素的功能,有开放式的结构,能聚集人气和市气。同时城市自身各种功能区的建设也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2)环境设计
这里主要是指城市的生态环境设计。其主要思路是结合城市的规模、产业结构和布局,构建和优化城市的生态环境系统,包括林业、农业、水利等方面的建设,以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保障和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3)住区设计
应用生态建筑原理对住区进行科学的生态规划设计,形成由生态型建筑和基础设施组成的人工环境以及包括文化、道德、法律和人的精神状况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要利用节能、低耗、无污染的新型建筑材料,避免使用造成化学污染、危害身体健康的产品;要减少家庭能耗及废物排放,提高排放物的回收利用率;要应用循环经济理念、生态技术,实现对天然资源的完全利用和循环利用;要提高绿化率,优化住区环境布局。
(4)产业设计
城市是自然资源的主要消费者,是污染和废物的主要产生者。因此,如果城市能设计成少消费资源和少产生污染,就可在很大程度上接近生态化的目标。生态型城市的产业设计,应该有利于物质循环的完整性。从这点看,城市产业结构应该充分地多样化,围绕资源的充分利用形成产业链。当位于产业物质循环回路某一环节的企业难以获得正常回报时,为保障循环的进行,***府要给予补贴或其他形式的帮助。当然,这种循环可以发生在不同层面,如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工业小区内部,在更大范围上,甚至可以考虑若干城镇或与大城市之间,围绕区域范围内各地资源(包括废弃物)的综合平衡、充分利用,实现分工合作。
按照建设生态城市的标准和要求来布置新产业,建立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构建由生态型科教产业、绿色产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及相应的服务业组成的城镇生态经济体系。生态化的产业主要包括:生态农业、安全优质农产品深加工、生态工业、生态建材、可再生能源、生物医药、微生物、信息工程、软件开发、人才培训、文化娱乐、生态旅游与休闲等产业,以及科研基地、示范基地等。要把推行ISO14000认证作为生态型城镇建设与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5)景观设计
生态型城市的景观设计要与生态型城市的总体规划同时设计,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各搞各的。要把观赏价值与充分发挥生态功能效益结合起来,要与农村的田园风光、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要把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各类动植物为主的自然景观和以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有机结合起来。
3 推进循环经济模式的示范点建设
(1)企业内部循环示范点建设
以唐山市重点工业产业的大型企业为示范点进行研究,探讨不同产业的企业实行循环经济的规律,通过流程再造,技术改造,管理现代化等有效途径,把这些大型企业建设成为各个产业样板,并对其经验进行推广,推动行业的循环经济的发展。
(2)工业生态园示范点建设
工业生态园建设是实现循环经济最重要的运作模式。工业生态园的示范点建设有两种形式,一是新建工业区,二是已有工业区。用循环经济的理论指导整体规划和设计工业生态园,包括生态产业链的设计,实现能流物流良性循环;区内生态环境设计,实现污染物零排放。对已有的工业区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生态化的改造重建。
(3)矿区生态重建的示范点建设
按照循环经济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主要针对其地理特点,以建立矿区开采以及生态重建为一体,从生态,社会,经济三者效益的统一的角度规划设计生态重建示范点。
(4)农业生态园(村)的示范点建设
生态农业的建设是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集约经营的综合农业生产系统。它是林,牧,副,渔,加工等多产业的建设,并且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如松生态学的新纪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转型期城市生态学前沿研究进展,2000
[2] 张俊君,许学强,魏清泉国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地理研究,2005,(2)
[3] )周红路,郗洪波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化建设[J].大连大学学报,2002,(4)
城市建设篇9
“十五”期间,*省委多次提出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中心城市聚集,逐步形成城市群的发展设想。*省“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赣中南、赣西三大城市群的发展目标。以下提出重点建设*生态城市群的一些想法。
一,城市群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城市群的核心特征是,以若干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在周边连接一批中小城市,在空间上形成一个城市密度高、人口密度大、产业实力强、经济联系密切、发展水平与周边地区有明显界线的城市体系。城市群的发展具有内在的共生、互动、共赢的发展机制。城市群的发展是领导区域经济发展,迅速推进本区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火车头,是当前各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的较为普遍的发展趋势。
从工业化先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上看,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北美、欧洲率先发展起来了巨大的城市群。主要有: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以波士顿——纽约——华盛顿为轴线的城市群;五大湖地区以蒙特利尔——底特律——芝加哥为轴线的城市群;英国以伦敦——伯明翰——利物浦为轴线的城市群;欧洲西北部以阿姆斯特丹——科隆——布鲁塞尔为轴线的城市群。日本在东京——名古屋——大阪一带也形成了巨大的城市群。
从国内城市化进程上看,改革开放促使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进入21世纪前后,在东部沿海地区初步形成了三大城市群:
以上海——南京——杭州为轴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香港——澳门为轴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北京——天津——唐山为轴心的京津唐城市群。
国内其它中心城市及周边在区也在逐步形成一些密度和级别相对较低的城市群。
二,*城市群发展思路经历了逐步深化、明晰的演变过程
*省经济区和城市群的发展思路主要以区域经济分工和生产力布局为表现形式。“七五”时期将全省划分为北、中、南三大经济区;“八五”、“九五”时期重点强调京九沿线和浙赣沿线产业发展,其中“九五”时期提出*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把京九经济带建成21世纪经济发展脊梁”的设想;“十五”时期提出加速区域经济整合,逐步形成赣北东、赣中南、赣西三大经济区,强调南昌市的中心地位,发展九江、赣州两大省域次中心;“十一五”在“十五”三大经济区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昌九景鹰饶)、赣中南(赣吉抚)、赣西(新宜萍)三大城市群的设想。
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分工实质上主要是以城市的区域组合和产业分工为特征的。从上述各时期我省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分工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我省城市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从“大十字”布局到三大区域,从区域经济发展到城市群发展的变化,是城市群的发展思路逐步深化、逐步明晰的过程。但是也存在以下一些情况:
1,城市群的发展重点不够突出。“十五”期间,全省城市化进程全面加速,各设区市城市发展很快,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热烈竞赛局面。在发展重点上相对突出省会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没有形成具体的城市群发展目标。“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三个城市群,一定程度上是以城市群替代经济区的提法,从城市群发展特性的角度看,城市群数量过多,重点仍不够突出。
2,城市群的推介力度较弱。对外宣传上基本上没有明确的城市群概念,外界不很清楚我省有没有城市群的发展设想,城市群的重点在哪里。这也是前不久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见》中,没有列出*重点城市群的重要原因。
3,城市群的范围强调全覆盖。无论是经济区还是城市群的划分,都强调了对全省各地区、各城市的全覆盖,从规划角度,有它的必要性。但如果把一些从地域和产业经济联系上目前相对还不够紧密的城市划为一个城市群,就会使人感到这些城市群体系比较勉强。
三,把*生态城市群作为今后*城市体系发展的战略重点
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我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快速发展,城市群发展也将成为城市化进程的一个发展亮点,并对全省乃至跨省区域的城市化起引领作用。在*各个区域经济板块或有可能形成城市群的若干雏形里,*生态城市群是最能担当此重任的一个。主要理由如下:
1,*经济区具有成长优势城市群的基本条件
一是基础设施最完善。*4大区域中心城市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两两相距150公里左右,具有本省最完备的铁、公、水、航空综合交通体系,一旦已开工的景鹰高速公路和即将开工的九景衢铁路建成,则*高速公路环和铁路环最终形成。这是现代城市群发展的最重要的综合交通条件。必须明确的是,*区的交通物流条件主要不是靠鄱阳湖的水运,而是靠现代高速公路和铁路体系。
二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年环鄱地区人均GDP14866元,是全省人均9439元的1.57倍。是全省率先进入人均1000美元的区域,具有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综合经济实力。
三是工业基础最好。4市几乎集中了全省工业的全部精华。其中汽车、机械、电子、冶金、化工、医药、纺织工业的骨干企业、产品产量70%-95%集中在这一地区。
四是科技实力最强。其中科技人员的70%左右,高校在校学生的76%在这一地区。
五是城市化水平最高。4市城市化率平均为42.9%,比全省城市化率37%高5.9个百分点。
六是经济联系最为密切。4市产业分工明确,产业链互有渗透。南昌作为全省***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对其他3市辐射强烈,九江作为港口城市是3市大宗原材料和产品进出的集散地,是全省重要的能源、化工、纺织、造船等制造业基地,景德镇与九江历史上联系密切,至今汽车、电子、陶瓷等产业互相关联,鹰潭的有色冶金、基本化工与九江、南昌密切关联。
2,*生态城市群实力在中部地区与其它城市群具有同等地位
在中部地区已有的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中,除与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实力有明确差距外,与其他3个城市群的实力并不差上下。尤其是在各自省里地位,*城市群在一些指标上的优势更为突出。
*城市群的生产总值、财***收入、第二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高校学生数在本省中的地位高于其他两个城市群;经济密度、进出口、城市化率处于中间水平。
3,突出建设*生态城市群是非常必要的
其一,*城市群是客观的、正在成长的城市群。不管人们承认与否,*周边中心城市正在迅速扩大,一些小城市和县城正在成长为中小城市,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联系密切、互动共生,正在成长为与周边其他地区有明显分界的经济高地。这就是城市群,与其自由发展,不如规划它发展,用***策措施促进它加速发展,发挥它对全省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引领作用。
其二,突出*生态城市群对于中部崛起战略是必需的。中部崛起战略是中央在21世纪初作出的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决策,突出中部城市群的发展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大举措。在中部崛起大战略中,缺少*省的重点城市群的发展也是不完美的。特别是*城市群正处于京九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符合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沿干线铁路经济带和沿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设想,不仅具有率先崛起的可能,而且具有促进两大经济带加快形成的重大意义。
其三,突出*生态城市群的发展是对*省委“十五”期间关于建设城市群和生态*的设想,以及对“十一五”规划的最好贯彻落实。在发展资源有限,需要突出重点的情况下,在搞好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下,突出*生态城市群的建设是完全必要的,是对省委的设想、对“十一五”规划的切实贯彻落实。
4,把*城市群定位为生态型城市群是有重大意义的
第一,*城市群具有发展生态型城市群的比较优势。其生态优势之一是,鄱阳湖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淡水湖,也是水质最好的淡水湖,其水质全年大部分时间可达到Ⅲ级或优于Ⅲ级的标准。二是鄱阳湖区具有生物多样性优势,是世界著名的候鸟越冬地,长江中下游最好的农牧水产基地。三是九江的庐山、鹰潭的龙虎山、景德镇瑶里或附近的婺源等都是我国最好的生态型风景名胜区。四是4个中心城市都有发展亲水、亲山的园林城市的基本条件。发展生态型城市群具有定位准确并能充分利用这些比较优势的重大意义。
第二,发展生态型城市群符合科学发展观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向。发展生态型城市群不仅符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根据这一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搞好产业发展规划、城市群发展规划,避免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可能对本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同时,也可以消除人们在传统思维里,认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可能对鄱阳湖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疑虑。
第三,确立*城市群的生态型可以彰显它的特色、魅力和品牌效应。在国内,具有形成城市群的经济板块并不少,但具有*城市群生态特色的区域就不多见,确立生态型城市群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可以突出它在全国的两种明显优势:全国第一个以湖为纽带的城市群,第一个生态型城市群,从而把它做成中国最具特色、最有魅力和品牌效应的城市群。
四,*生态城市群建设的基本设想
建设*生态城市群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必须明确它的建设思路、目标任务,并制定切实可行***策措施。
1,*生态城市群的建设范围
*生态城市群空间范围以南昌为核心,昌九工业走廊为重点,以环湖设区市九江、景德镇、鹰潭为主要支点,环湖高速公路和铁路为轴线,辐射周围50公里左右范围。以县域为单位,大体包括南昌市9县区,九江市10县区,景德镇市4县区,鹰潭3县区,上饶市的鄱阳、余干、万年3县,抚州市的东乡县共30个县市区。这是*生态城市群的基本区域,从长远发展角度看,可以扩大辐射到上饶、抚州、宜春市的其他部分县市。但近期范围不宜扩大过多,以保证中心城市有足够的经济密度和辐射力。
2,*生态城市群的形象定位
*生态城市群的形象就是亲湖性、生态性和现代城市群。突出鄱阳湖作为全国第一大淡水湖、优质淡水湖、生物多样性淡水湖的特色,突出鄱阳湖周边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特色,突出环湖中心城市昌九景鹰可以建设亲水生态园林化现代城市的特色。其中南昌为滨湖生态英雄城,九江为港口生态旅游城,景德镇为园林生态陶瓷城,鹰潭为山水生态铜业城。有这三大生态特色和四个主导产业各异的生态型城市的支撑,基本可以确定*生态城市群在全国首个以湖为纽带以生态为特色的城市群的地位。
3,*生态城市群的发展目标
继续保持*经济区领先全省发展水平,保持其对全省工业化、城市化的引领作用,保持其生态环境示范效应,是*生态城市群发展的基本目标。“十一五”期间*生态城市群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1~2个百分点;其中二、三产业增长速度高3~5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发展速度高0.5~1个百分点;生态保护和生态利用水平较大幅度高于全省水平。在城市体系发育方面,“十一五”期间,九江(已进入)、景德镇市进入大城市行列,瑞昌、乐平进入中等城市行列,环湖沿轴线出现10个左右的县级市;“十二五”期间,鹰潭市进入大城市行列,5-8个小城市进入中等城市行列,所有县城驻在镇进入小城市行列。
4,*生态城市群的产业分工合作
*生态城市群的产业发展既要符合现代城市发展规律,大力发展基础产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兴服务业,发挥二、三产业对城市发展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避免大工业和城市化进展对环境破坏,发挥生态优势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使用,利用生态优势发展生态产业。按照促进中部崛起的意见中“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建设要求,在南昌、九江、鹰潭3市建设区域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在南昌、九江、景德镇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鹰潭建设铜产业加工制造基地。滨湖各县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水产业及其加工业,做强县域经济。加强各市县的产业联系,物流联系和旅游业的联系,实现共生、互动、合作、共赢。
五,加快*生态城市群建设的几点措施
1,明确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群的设想
“十一五”规划已提出*城市群的构想,并在制订专项发展规划。这里提出两点调整建议:第一,明确提出重点建设*生态城市群的设想。主要是突出鄱阳湖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优势,形成特色和品牌效应。全国第一个以湖为纽带的城市群、第一个生态牌城市群,这一魅力品牌作用将为环湖经济区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和商业机会。第二是*生态城市群的基本区域近期最好确定在以昌九景鹰为主的30个县市区范围,上饶、抚州仅部分县包括在内,以后再逐步扩展。在这两点调整设想下,根据城市群发展的内在规律抓紧编制规划,并由省委省***府关于建设*生态城市群的实施意见的文件,争取尽早实施*生态城市群的建设行动。并争取列入国家规划重点支持的城市群范围。
2,大力推介*生态城市群
利用各种传播媒体、专家论坛、各种招商引资、经贸洽谈会的机会,宣传推介*生态城市群,特别突出它的亲水性、生态性和京九、长江两大经济带的交汇性;对*城市群建设中各种问题、课题展开研究,形成*生态城市群的舆论热潮。同时,尽快准备生态城市群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制造业、新兴服务业、生态产业的项目向外招商,为生态城市群的建设争取更多的商业和投资机会。
3,继续配套完善环湖基础设施
尽快促使九景衢铁路开工建设,加快景鹰高速公路的建设进度,抓紧港口、航站、铁路、公路集疏配套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
4,引导产业分工协作
依据4个中心城市及所属中小城市的产业基础,尽可能在城市群内展开产业链,寻求产业配套支持,特别是汽车、机械、电子、有色冶金及精深加工、化工、现代物流等产业链较长的产业,应尽量在*城市群内布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工业清洁生产。通过产业分工协作,实现城市群内互动、合作、共赢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城市建设篇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八条明文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各级人民***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节约用水的管理,建立节约用水技术开发推广体系,培育和发展节约用水产业。单位和个人有节约用水的义务。”国家从法律上明确了建设节水型城市的必要性。同志在2004年3月10日中央人口资料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中国要积极建设节水型社会。要把节水作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全过程。要积极建设节水型社会。要制定水资源规划,明确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乃至各单位的用水指标,确定产品生产或服务的科学用水定额。健全水权转让的***策法规,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要推广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开发和推广节水器具和节水工业生产技术。***和***的讲话充分体现了对建设节水型城市的重视。
二、进一步提高对建设节水型城市重要性的认识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河北省是全国最缺水的省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11立方米,在全国列第28位。与全省全局性的水资源短缺相联系,城市水资源短缺更为突出,目前只有靠超采地下水来维持城市用水需要,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制约了全省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实施全面节水是优化资源配置、缓解全省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最有效手段,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具体体现。
石家庄市是全国缺水严重的城市之一,水资源短缺问题十分突出。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22.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269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8。近几年,全市平均用水量32-34亿立方米,年均超采10-12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资源不足,多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用水主要靠超采地下水和牺牲环境用水来维持。由于长期持续超采,补给不足,致使地下水平均埋深达47.28米。全市浅层水超采区面积已达5475平方公里,约占平原面积的82.5%。深层水超采面积1734平方公里,占深层水分布区面积的30%。全市地下水资源保护已经迫在眉睫,建设节水型城市势在必行。
为此,应当充分认识城市节约用水和供水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认识到节约用水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强领导,落实行***首长负责制,把建设节水型城市和保证供水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和经常性的工作,常抓不懈。应当分工协作,依法管理。建设行***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城市供水经营服务市场的培育、调控和监管;重点抓好***策法规、行业规划、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宣传教育;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技术的手段,强化城市供水企业供水水质及安全供水的监管,加强城市规划区内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指导。应当坚持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统筹规划、同步实施。统筹考虑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的措施和工程布局方案,制定规划,协调好城市供水、节水与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施建设。
三、扎扎实实地做好建设节水型城市工作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水资源短缺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因素。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保证供水安全,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全面节水。
(一)加大节水宣传力度。多年来,石家庄市通过开展“城市节水宣传周”活动、举办节水专题展览、讲座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城市节水宣传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应当继续加强对节水宣传周活动的组织领导,落实宣传经费、宣传场地和宣传工具,广泛发动城建行业、工商企业广大干部职工和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城市节水宣传周活动。要突出节水宣传周的主题,紧紧围绕全市水资源的短缺、节水的重要性、节水技术、节水知识、水污染的危害,相关法律法规、***策、典型经验等,利用多种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宣传科学用水、节约用水的好方法、好经验,使人们认识到节约用水不仅是***府部门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义务,增强全民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节约用水的意识,形成人人惜水、人人节水的良好社会氛围,切实提高城市居民的节水意识。
(二)突出抓好工业节水。一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节水。要抓好国家有关节水技术***策和节水技术标准的落实,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器具等降低用水量。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专业厂家的作用,加强城市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的研制,加大节水创新力度,走科技节水的路子。二是把好建设项目节水关。抓好各项节水管理措施的落实,确保新上项目做到“三同时、四到位”,即建设项目的主体工作与节水措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取水用水单位必须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各级建设行***主管部门在进行项目审查时,要加大对节水工艺、技术和措施的审查力度,搞好项目用水和节水评估的审查,凡节水措施不落实的不予审批。三是严格计划和定额用水管理。要认真完善用水计划和定额管理,参照其他城市的标准,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对工业、商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居民等制定科学的用水定额,使计划用水更加科学合理。认真落实超计划用水加收费制度,促进用水单位提高合理用水水平。
(三)积极推进生活节水。强制推行节水器具,采取有力措施,坚决禁止使用一次性冲洗水量在9升以上的便器、螺旋升降式铸铁水嘴等国家明令淘汰的非节水型用水器具;加大6升以下的便器、沟槽式厕所自动控制装置和陶瓷片密封水嘴等节水型用水器具的推广使用力度。城市所有新建、改建和扩建房屋中,必须全部采用节水型用水器具。对于违反规定继续采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非节水型用水器具项目,不予通过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并由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更换。更换以前不得发放《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供水部门不予供水。对于违规的开发企业、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严肃处理。加快现有各类房屋建筑非节水型用水器具的改造步伐。现有公共建筑和各类非居民住宅房屋建筑中不符合节水要求的用水器具,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策,鼓励进行改造。同时,要加强节水型用水器具的生产、销售、使用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抓好落实。要加快生活再生水回用设施建设,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及建筑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居民住宅小区,都要按照建设部的要求,配套建设中水回用设施。
(四)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2004年建设部、国家***和***下发了《关于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的意见》,对各地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工作进行了部署。经河北省***府同意,省建设厅、***、财***厅和物价局也下发了《关于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城市供水管网改造任务和目标。要积极配合省***府的要求和安排,把运行年限长、严重老化,或跑冒滴漏严重、管径不合理、材质不适当的旧有管网列入改造规划。要进一步加强对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工作的领导,加大城市供水管网改造资金投入。相关部门要加强配合、相互协作,定期对城市供水管网进行改造工作。各级建设行***主管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工作的指示,积极推进县(市)供水管网改造工作的开展,努力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解决水的漏失和浪费问题。
(五)积极创建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企业。通过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可以有力地推动城市节水工作。河北省***府明确创建节水型城市工作目标,即到“十五”末,大部分设区市要达到《节水型城市目标导则》要求,建设成为节水型城市。为此,要在市***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尽快制定“创建节水型城市实施方案”。要按照《节水型城市目标导则》的要求,对节水型城市29项考核指标和节水型企业(单位)24项考核内容,逐项分解落实,认真组织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节水型社区、节水型城市的创建活动,提高城市节水的整体水平。
(六)加快建立有利于节约用水的水价机制。按照河北省***府的要求,省物价局、***、财***厅、建设厅、水利厅、环保局等部门正在制定全省《水价改革实施意见》,总体想法是:建立充分体现全省水资源紧缺状况,以节水和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具体想法:一是大幅度提高水资源收费标准,使城市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取用地下水的自备水资源费高于城市供水水价,对城市公共供水企业取用地下水开征水资源费,其标准按照地表水与地下水供水成本之差确定。二是合理调整城市供水水价。按照综合考虑当地水资源紧缺程度,供水企业正常运行和合理盈利、改善水质、管网和计量系统改造、住宅小区内供水设施改造和接收等因素,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筹资的需要,对城市供水价格进行调整。三是有限提高污水处理费标准,将污水处理费标准调整到保本微利水平。四是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通过优惠***策,降低再生水生产和使用成本,适当从高确定再生水价格。要在认真贯彻落实的基础上,站在全市的高度,按照优化水资源配置的总体要求,研究制定全市水价改革实施意见和***策,尽快建立有利于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