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对象篇1
管理会计的对象指的是管理会计观察或思考的客体或行为的目标。我认为研究管理会计的对象应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结合考察管理会计研究焦点的演变及未来管理会计工作的变动趋势,来得出什么是管理会计的对象的结论。
探究管理会计的对象前提应该是分析它与财务会计的区别。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财务管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企业财务,而管理会计的对象则应定位于管理成本。
一、“现金流动”观点
我主要从近代西方企业会计重心的转移进行论证:从传统会计阶段以独资、合伙会计为主要形式发展到以公司会计为其主要形式的企业会计,进而发展到现代会计阶段为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企业会计的内部职能大大地扩展了,重点转移到了现金流动的分析,并把全面反映企业现金流动的报表─现金流量表看作是最重要的会计报表。这种以现金流动为中心的企业会计核算,具有更大的综合性,为企业改善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提供重要的、综合性的信息。也就是说通过现金流动,我们可以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全面系统地反映出来。
二、“资金运动”说
资金运动说较好地兼顾了抓住事物本质和考虑我国特殊社会环境这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因为现金流动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只关注现金流动,尚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管理会计运用各种方法来适应为管理服务的需要。这些方法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它们均不可能以现金流动来全面反映。二是因为资金运动更为全面、科学。由于商品生产运动的价值形式是价值运动,它表现为货币的运动。在货币转化为资金的条件下,资金运动就成为价值运动的表现形式。三是因为会计对象是资金运动,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生产过程,是联结法人的企业和企业内部、外部的纽带。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之一,其对象也应是资金运动。
三、“成本和利润”学说
管理会计产生和发展过程经历了执行性管理会计和决策性管理会计。前者侧重于通过企业内部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效果的方式来提高经济效益。后者则主要是为了控制经济活动的现在和未来,以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正是在决策性管理会计的基础上再加上执行性管理会计的内容才形成现在的管理会计。
而从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是“规划与决策会计”和“控制和业务评价会计”。两者分别从实现资源的最有组合和对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和控制,将经营成果中出现的问题反馈给各个部门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增加企业经济利润和经济效益。
四、以使用价值管理为基础的价值管理
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由孙茂竹、文光伟等主编的《管理会计学》这本书中作者比较认同的观点,从实质上讲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可以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管理学各门课程共同研究的对象,各门课程之所以能够相互区分开来,是因为它们基于不同目的、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层面上展开研究。
第一,从管理体现经济效益的角度上看。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价值运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交换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管理会计是以生产经营活动中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为对象,通过对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交换过程的优化,提供信息并参与决策,以实现价值最大增值的目的。
第二,从实践角度上看。管理会计的对象具有复合型的特点。一方面,管理会计致力于使用价值生产和交换过程的优化,强调加强作业管理。另一方面,管理会计强调加强价值管理来实现价值的最大增值。正是因为管理会计对象具有的复合性,才使得作业管理和价值管理得以统一,并构成完整的管理会计对象,并得以与其他课程区别开来。
总的来说管理会计对象是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提供经营管理所需的管理会计信息,协助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经营管理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上述观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第一、二种观点探讨管理会计的对象都局限在资金运动方面,不全面;第三种观点虽然也有一定的历史和逻辑基础;但逻辑上它侧重于目的而不是具体对象;第四种观点具有综合性的抽象和概括。
会计对象篇2
环境交化对财务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涉及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两大方面。而会计确认与计量均离不开会计要素。经济新体制、经济新方式以及经济新类型的出现,首先表现在对会计要素(体系)内容与结构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是通过会计目标来实施的。就财务会计学本身而言,会计要素及其内在联系是会计方法建立的基础,其直接关系会计目标的实现。因此,各国会计准则机构都十分重视会计要素问题的研究。
本文试***.通过比较我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所确立的会计要家,提出关于新经济环境下会计要素问题的若干看法。
一、会计核算对象要素的比较
1.FASB的会计要素。
FASB在1985年12月发表的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NO.6)中,将会计核算对象要素划分为10个,即资产、负债、权益或净资产、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全面收益。其中,"业主投资"与"派给业主款"是企业与其作为业主的所有人之间的交易。业主投资表现为企业收到业主投入的各种资产(投入的也可以是劳务,或抵偿、转换了的企业负债),其结果是"增加其在企业中的业主利益或权益",但新业主受让旧业主的交易,不属于"业主投资"的内容;派给业主款则是指企业向业主转交资产或承担负债而"减少企业里的业主利益或权益"的交易。显然,就经济实质而言,业主投资要素和派结业主款要素是对权益要素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FASB使用了狭义概念的"收入"和"费用"要素。收入仅指正常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收入,依据的是"流转过程收入理论",强调收入实现的完整过程。费用则仅指正话经营费用或支出,依据的是配比性和应计制会计原则,强调费用产生的因果关系和费用责任的合理归属。对于非正常经营收入,FASB单独设立了"利得"要素加以反映,因为利得实质上是一"偶发性"、"边缘性"的"净收益"。设立"损失"要素反映非正常经常活动的支出,因为损失实质上是一种"偶发性"、"边缘性"的"净亏损"。利得与损失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毋需按配比性原则加以确认。"全面收益"仅仅是将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定期汇总的结果。
2.IASC的会计要素。
IASC在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会计要素确定为资产、负债、产权、收人和费用等5个。
IASC依据收入确认的"流人量理论",选择了广义的"收入"要素概念。IASC认为,利得与收入一样,都代表"经济利益之增加",它们在性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因而不将收入和利得作为不同的会计要素。与广义收入要素相对应的是广义的"费用"要素。按IASC的理解,费用既包括"在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费用";也"包括了损失",并且,由于损失是指"经济利益之减少""和其他费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因而也不把损失视作***的会计要素。
IASC进一步认为,从会计确认与计量方面看,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也就是利润的确认和计量,因此不必单独设立类似"利润"的会计要素。
3.我国的会计要素。
中国在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确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6大会计要素。按《收入》具体准则的解释,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显然,该收入要家为狭义概念,仅仅包括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企业会计准则》将费用定义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意味着费用只包括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生产经营费用,而不包括"投资费用"、"营业外支出"等非生产经营费用。中国单独设立了"利润"要素,并规定其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等内容。该利润要素,既包括其他要素的汇总结果,又含有自身的特定内容,与FASB的"全面收益"尚有区别。
4.几点比较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FASB、IASC和中国所确立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或称权益、产权)要素在本质界定和内容规范等方面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FASB十分重视业主(投资者)权益的变动,因而,针对企业与业主之间交易所导致?quot;权益增加"与"权益减少",还单独设立了"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要素加以反映。
区别较大的是关于收入、费用、利润等要素的设立:
(1)FASB和中国的会计准则以"流转过程收入理论"为依据,强调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
费用的因果关系,选择了狭义的收入要素概念。但不同的是,在界定收入要素的内容时,FASB
是依据交易的重要性(如"其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而中国则是直观地依据经济业务的内容(我国基本会计准则与"收入"具体准则所界定的收人内容有差异--作者注)。
(2)与FASB和中国不同的是,IASC是依据"流人量理论"确立包括营业收入和利得的
"收入"要素,选择了广义的收入要素概念。其原因是,IASC认为收入与利得性质相同,都是"经济利益的增加",故不必分开设立单独的会计要素。
(3)与收入要素的确立相对应,FASB和中国采用了狭义的"费用"要素概念。但FASB同
样强调产生费用交易的重要性,认为能列入费用要素的是指企业"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所发生的费用,而中国则将费用要素限定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IASC则采用了广义的"费用"要素概念。
(4)对因发生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无直接关系的交易而产生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即我国通常所言"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基于其"边缘性或偶发性"、收支间无因果关系等特征,FASB单独设立了"利得"和"损失"要素,而中国将其直接纳人单独的"利润"要素,视为企业利润的直接组成部分。然而,IASC却将它们分别作为"收入"要素和"费用"要素的内容。
(5)对于企业在特定期间所取得的经营业绩,FASB单独设立了"全面收益"要素,并将其内容规定为"(收入一费用)十利得一损失",中国设立了"利润"要素加以反映,其包括的内容在结果上与FASB的"全面收益"相同。IASC虽然未设立单独的"利润"要素,但其将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等同于利润的确认与计量,因此,IASC所认定的经营业绩(即利润)的内容实质上相同于前述"利润"或"全面收益"。在企业经营业绩的确定上,FASB、IASC和中国都采用了"损益满计观(或称全面收益观)"。
二、会计核算对象要素的改进
总体上看,FASB、IASC和中国之会计要素确立各有千秋。三者均确立了会计核算对象的"基本要素",但却忽略了其他层次要素的界定。在所确立的基本要素中,IASC的结果较为合理。FASB尽管涉及到次级层次要素的确立,如"业主投资"等,但全部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却无法加以解释。中国会计准则基本吸收了FASB和IASC的长处。
然而,笔者认为,上述会计要素确立存在两大方面的缺陷:理论上的缺陷是忽略了影响会计要素确立的决定因素;实务中的缺陷是现有会计要素无法为会计方法提供理论说明(如各种财务报表的理论依据)且会计要素缺乏应有的内在逻辑关系。
会计要素的确立主要取决于实体的经济活动特征和投资者等对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要求。确立会计要素,目的在于规范对会计核算对象及其规律(表现为会计核算对象要素及其内在联系)的认识,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奠定基础。会计对象要素及其关系是各种会计方法建立和应用的理论基础。包括帐户、复式记帐、会计确认与计量、财务报表等,而会计方法的运用又直接关系到企业投资者等对会计信息需求的满足。因此,会计对象要素的界定,既影响会计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又关系到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
经济环境和企业经济活动的特点,影响到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盈利组织与非盈利组织经济活动的目标和特征等均有较大差别,因而其会计对象要素的设立也不相同。非持续经营企业的经济活动特征、具体会计目标等有别于持续经营企业,其所确立的会计对象要素亦有差别。比如,清算企业的会计对象要素是清算资产、清算债务、清算净权益、清算利得和清算损失。
会计目标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所要达到的目的,它是会计系统与社会经济环境的联结点,体现着企业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客观要求和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内在需要。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深受会计目标的影响,由于会计目标的内含与外延总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变化与深化,故会计对象要家的划分以及不同要素的重要程度等,均非一成不变。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以及其他新型交易的迅速发展,使得投资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很大程度的拓展。相应地,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也在发生深刻变化。1992年10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发表第3号"财务报告准则"(ARSNO.3),针对传统财务会计系统下损益表只揭示"已实现、已确认"收益而不能满足投资者对"真实与公允"信息的需求的缺陷,提出了确认"全面收益"的思想。该份准则将损益表包括的内容,从"已实现、已确认"项目扩大到"未实现、已确认"项目,并以"利得"和"损失"要素以广义的解释,认为利得是"除涉及所有者投资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在内容上包括收入和其他利得;而损失是"除涉及分派给所有者款项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在内容上包括费用和其他损失。无独有偶。美国于1997年公布的第13C导"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NO.130)要求报告企业的"全面收益",实际上也是类似作法。因此,我们应以发展和变化的观念去认识会计对象要素及其确立问题。
经济环境和会计目标变化对会计要素的影响结果,主要体现在会计要素结构体系的完善和会计要素内涵的延伸(如利得、全面收益等要素内涵的"扩容")。
笔者以为,会计对象要家实质上是一个包括多层次结构的整体概念,在这个结构整体中,
静态要家与动态要素相统一,存量要家与流量要素相结合,基本要素、次要素、支要素分三个层次相互关联。
整个会计核算对象首先被划分为若干"基本要家呼有资产、负债、权益、收入和费用·。它们是整个会计对象要素概念体系的"骨架"。对各基本要素作进一步划分,便产生"次要素",如资产次要素现金、应收帐款、存货、固定资产等,负债次要素短期借款、应付帐款、应付股利、长期借款等,权益次要素实收资本、留存收益等,收入次要素营业收入、其他收入等,费用次要素生产成本、期间费用等,它们是基本要素的细目,用来说明基本要素的具体内容。"支要索"是次要素的合理延伸,重在揭示次要素的变动过程,而不仅仅是变化结果。如将"现金"次要素进一步区分为现金流人和现金流出支要素,可以揭示现金的流转过程,而将"实收资本"次要素进一步区分为业主投资和公司退资本要素,将"留存收益"次要素进一步区分为利润和利润分派支要素,可以更详细揭示业益的具体变化情况。其他资产等要素皆可如此划分。
存量会计要素重在反映资金的实际状态,流量会计要素重在反映资金的流动过程。资产、负债和权益等静态基本要素及其各"次要素",一般为"存量要素",而其"支要家"和各动态要素一般为"流量要素"。存量要素和流量要素所包含的内容不同,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也不一样。
在"基本要素"层次,笔者主张取消原有"利润"要素。主要理由在于,利润的形成实际是收入和费用对比的结果,而对比前的"利润"体现在所获得的收入和所发生的费用中,对比后?quot;利润"实质上已经成为所有者权益的一项内容。因此,笔者认为"利润"应归于权益要素的支要素,"利润"作为基本要素存在缺乏企业实际的经济交易这个依据。同时,笔者还主张设立广义概念的"收入"和"费用"要素,以便从理论上给予会计对象要素概念体系以科学解释,从现实上使其与国际会计惯例保持一致,增强其适用性。
前已述及,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不仅关系到企业会计目标的实现,而且也影响会计方法的运用。众所周知,编制财务报表是会计的基本方法,然而,理论界对于财务报表建立的"理论基础"问题却一致众说纷云。尽管人们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作为资产负债表的理论基础、收入、费用和利润作为损益表的理论基础已经认同,但?quot;现金流量"作为现金流量表的理论基础却一直心存疑义。主要原因是:"现金流量"凭空而来,让人难以置信;同样作为财务报表的理论依据,"现金流量"与资产、负债等"平起乎坐",让人难以接受。笔者认为,各种财务报表建立的理论依据都是会计对象要素及其内在联系,只是不同的财务报表以不同的要素及其关系为理论基础。基本要素可以作为财务报表的理论基础,次要素、支要素同样可以。如现金流量表建立的理论基础就是"现金流人"、"现金流出"支要素和"现金(存量)"次要毒及其关系。
应当指出,作为财务报表理论基础的要素,既可以是处于同一层次的要素(如资产负债个表),也可以是处于不同层次的要素(如现金流量表以及损益表等);既可以是某一单一内容的要素(如现金流量表),也可以是几项不同内容的要家的组合,如原来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就是以所有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内容的次、支要素为基础的。
按照笔者提出的会计对象要素框架结构理解,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无非是资产、负伤、权益、收入和费用等内容,主要反映"基本要素"内容的财务报表是企业基本的财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一般而言,以基本要素为基础建立的财务报表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以次要素或支要素建立的财务报表其可变性较大,现金流量表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即是证明。当然,为适应经济环境和会计目标的变化,企业的财务报表体系与结构将不断变革,但其理论基础仍将是上述会计对象要素框架结构。
参考文献:
[1]***会计司.国际会计准则[S].北京:中国财***经济出版社,1992.
[2][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娄尔行译.论财务会计概念[M].北京:中国财***经济出版社,1992.
[3]葛家甜,林志***.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会计对象篇3
关键词: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比较
中***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1 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的关系
会计对象是会计工作者所从事工作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在生产各个流程中产生的资金活动。会计组织和反应的主要是社会再生产。这个概念包括了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所构成。包括多种多样的经济活动。由于会计的主要特点是以货币为统一计量单位。它只能核算和监督再生产过程中可以用货币计量表现的那些内容。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作为统一整体的再生产过程中的一切社会产品,即一切财产物资都可以用货币表现,而再生产过程中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和货币本身就称之为资金。资金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形式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其表现为资金的筹措、投入、运用、耗费、增值、收回、分配等活动。资金运动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能够运行在各个生产环节,也贯穿了各个部分,只要财产物资,无论有形还是无形,都可以看做资金的运动,对于会计来说,都是工作的对象,所以,总的说来,这些用在社会生产中的所发生的各种资金存储与调动都作为会计研究对象,所以,如果想要弄清楚会计工作的对象,就一定要讨论清楚资金运动流程。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成分。我们所讲的会计要素是特指的大类,会计报表所列示的具体事项,则称为项目。对会计要素的进一步具体分类。则是会计科目。六项会计要素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存量要素,这说明了企业在某一段时间所具备的经济资源,还有这段时间的义务,直接和财务计量情况相关,与资产负债表的联系较为密切,也可以作为负债表的重要内容,所以,对于资产负债表来说,这是有必要认识的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是增量要素,企业一段时间内所面临的经营结果以及收益情况,是计量要素之一,利润表和它的关系十分紧密,需要通过利润表来反应,所以也是利润表的有效内容。
正常工作时,如果想要充分了解核算工作的全部过程,以及求得想要的结果,系统、连续地记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的增减变动情况。一定需要通过分种类,分情况进行反应,反应活动经过各种科目以及账户来完成。会计科目根据相应的管理规范,会计要素需要各种分门别类,也应当表达为分类会计要素的相应项目,这些项目有监督以及核算的内容。
应当了解,会计的对象,要素,科目,几者都属于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会计工作的了解与探析都必须搞清楚会计对象包括什么,大致来说,就是资金以及资金的流动状况,理解这一层,就能理解会计的性质,但是如果还有确认,计算,记录,报告等内容的需要,就要深入研究。
所以,对于会计对象首次开展分类,这是分门别类工作的第一步,可以被叫作会计要素,如果想要透彻地搞清楚什么是会计对象,就必然要搞清楚什么是会计要素,如果单纯在这个方面,了解的也仅仅是宏观概念的会计信息,是一种大的报告,而对于确认,计算,记录等,所以,在首次分类完成之后,还要继续开展分类,这次分类,被叫作会计科目。
2 中外会计要素划分比较分析
对会计要素不同的组织在表述上不完全相同。FASB称为财务报告要素,IASB和ASB称为财务报表要素,我国则有会计要素、会计对象要素等称谓。对于这种情况,是因为每个国家对历史的考虑都有一定差异性,研究过程和研究着手点都不一样产生的,但是不会导致无法理解。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PASB)在1985年发表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六辑(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中规定的财务报表要素有:资产、负债、权益、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综合收益、营业收入、费用、溢余(或利得)、损失。英国ASB财务报表的要素是财务报表得以建设的基础,即是对财务报表组成项目的分类。原则财务报表的要素包括:(1)资产;(2)负债;(3)所有者权益;(4)利得;(5)损失;(6)业主投资;(7)向业主分派。而我国***1993年公布的《会计准则一一基本准则》中提出的会计要素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财务报表要素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则提出的财务报表要素有:资产、负债、产权(或权益)、收益(包括收入和利得)、费用(包括损失和费用)。
四个要素体系之间的差别主要集中在下面两个方面:其一,要素的具体细化不同,如FASB用收入和利得两个要素概括的内容,我国用收入要素和利润要素的一部分表述,而IASC只用收入一个要素以概括,英国的利得相当于FASB的收入和利得,相当于IASC的收入,相当于我国的收入和利润的一部分;其二,是否设置某些要素,如FASB和我国都有利润(综合收益)这个要素,而IASC和英国则没有,再如FASB和英国还有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这两个要素,而我国和IASC则没有。
关于四个要素体系之间的差别,可以解释为会计目标和会计基本假设间接地影响到会计要素的设置,想对会计要素进行肯定,需要对真实的经济运动的以及投资者等,所提出的对会计信息的理解和需要。因为每个国家的经济现状不同,针对其成熟水平的不同,对于会计信息的组织以及查询者对会计信息内容与形式的需要也不一样,所以,会计要素的安排也各有差异。
3 会计科目在设置和分类上与会计要素的矛盾与协调
在新的会计准则的指导下,会计科目设置也有了不同,反应出配合性和稳定性,科目类别上有所添加,有同类科目的设置,这符合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不过,由于经济业务依然繁复庞杂,因此不能说科目设置已经成熟,会计要素与科目设置会产生相互阻碍的情况,这样的阻碍有两种表现,分别是部分会计科目在设置上和分类上与会计要素的协调。
自从新准则出台后,投资收益已经转向了营业利润的一个部分,这也是和大环境想温和的,伴随资本市场变得日益丰富,并且经济发展不断深入,企业生产逐渐向着多方向,多组成发展,除了对原材料的使用,通过生产,对外销售盈利,达到获得利润,以及其他相关收益的目的这种形式外,还有利用投资花费,收购等等手段,提升经营办法,以提升获得更高效益的机会。投资的目的是收益的更大化,或者,让投入保值增值,或者单纯指向投资单位加大资金投入的行为,企业对外投资按管理层持有意***不同可以分为交易性投资、可供出售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等。现在,目前,这样的投资形式十分多见,也是一般企业活动的有效组成。
参考文献
会计对象篇4
[关键词]会计内涵 会计对象 商业语言 信息系统 经济管理
一、引言
会计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问。说其古老,源于其发展历史,若从1494年11月10日意大利数学家、会计学家Luca Pacilio在威尼斯发表《数学大全》算起,会计从产生至今已有513年的历史。若再往前追溯, 翻阅四大文明 古国的历史,在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大约12万至13万年前,会计的雏形-“原始的计量和记录”已经依稀可见了,由此可见会计历史的久远。说其年轻,源于会计发展变化之快,虽谈不上日新月异,但也是与时俱进。就以会计学派的的发展为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因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原因,不同时期的会计研究人员对会计的涵义、对象、目标等各方面的见解不同,形成了观点、风格迥然不同的会计学派,从最初的会计工具学派,历经会计艺术论学派、古典会计学派、规范会计学派、经验会计学派、行为会计学派、实证会计学派,到目前最具影响力的会计信息系统论学派和会计管理活动论学派,无一不说明会计紧随会计环境尤其是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紧随时代步伐的特质。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视角观察、探讨会计内涵及其对象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文献回顾
会计是什么? 对会计的不同界定,会体现会计理论届和实务届对会计的认知程度或水平。在我国,1980年杨纪琬教授、阎达伍教授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作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报告,之后两位教授继续著书立说,逐渐形成了“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学说的理论体系。同年,会计学家余绪在其《要从发展的观点看会计学的科学属性》一文首先提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1988年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在其著作《会计学导论》中指出“会计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营管理和经济管理而在每个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范围内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在美国,1941年,美国会计师协会所属会计名词委员会的《会计名词公告》第一号《Review and Resume。》提出“会计是一种技术,是关于诚实有效和以货币形式记录、分类、汇总具有财务性质的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以及说明其经营成果的技术”。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在其发表的《基本会计理论》文献中定义会计为“会计是信息使用者进行有根据的判断和决策而进行确认、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的过程”。1977年,Sidney Davidson主编的《现代会计手册》明确提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它旨在向利害攸关的各个方面传输一家企业或其他个体的富有意义的经济信息”。1996年,美国会计学会发表著名的文件《会计基本理论说明书》提出“实质地说,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回顾是为了总结,回顾是为了发展。
三、历史发展框架下会计内涵界定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会计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而应具备更加丰富的内涵。
1.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
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曾经指出,会计的各项活动皆可以体现对信息的某种作用,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会计循环的制证、记账、结账、编报等环节皆可以反映会计对信息的处理过程。
鉴于此,会计完全符合一个信息系统所具备的各项特征
2.会计是决策的依据
企业投资决策、筹资决策、经营决策所需要的经济信息大部分来自企业财务会计部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广大的股民而言,上市公司所提供的中期报表和年报,是其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
3.会计是一门商业语言
会计符合一门语言的基本要件,从会计语言的词汇、语法到语言的结构、规律,都体现了语言的特征。企业在生产、经营、贸易交往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就是会计。企业供、产、销等各个环节中的价值运动过程, 皆要 借助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载体记录、反映出来,只要在会计处理过程中遵循公认的会计准则,采用规范化的程序、方法、报表,就可以使会计专业人员及有相似背景的人员读懂不同企业、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企业的会计信息。由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导致会计语言各异,其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企业之间的国际交往,此也成为国际会计产生的一个动因。
4.会计是一门计量技术
会计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如何计量或以什么标准计量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是一个涉及会计准则制定以及会计传递什么会计信息的根本问题。会计计量是指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确认和计列有关财务报表的要素而确定其货币金额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实物计量和价值计量,这一过程贯穿会计处理的整个过程,可以说会计计量是会计的核心之一。
四、历史发展框架下会计对象界定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主体能以货币计量的资金及其运动。通过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便会形成会计要素,再对会计要素进行进一步分类,会形成会计科目,会计科目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可以形成一级科目、二级科目、明细科目。通过分类可以充分体现会计核算的系统性。通过研究会计对象可以掌握会计的框架和脉络。现代会计经过长时期的发展,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技术、会计规范越来越完善、科学,对会计主体的资金及其运动的记录、整理、分类、加工、汇总、反映越来规范。但是,中外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造假现象却层出不穷,这不由得引起我们重新审视会计研究的对象。
1.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对研究会计对象的启示
传统的经济学是以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为其研究对象。但是,从现代观点来分析,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科学的。所谓行为科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其他与人的行为有关学科理论,研究人类行为一般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经济学在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所不同的是其假定人是理性的,理性人是指在面临给定的约束条件下最大限度实现自己的偏好。理性人在实现其最大化偏好需要彼此的相互合作,而合作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冲突,为了潜在的利益和解决冲突,理性人制定各种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价格制度就是其中之一。价格理论由此而来。价格理论在研究的过程中有两个基本假定,其与现实的相背离最终导致非价格制度研究的兴起,非价格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参与者之间行为的相互作用。因此20世纪70年代博弈论逐渐成为经济学的基石。博弈论进入主流经济学反映了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转向对个体、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对信息的研究。经济学的快速变化引起经济学家对其研究对象的思考。会计是经济学的分支,会计的发展变化也很迅速,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会计造假现象,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笔者认为根本原因非会计理论、方法、制度的不完善,恐怕与会计人员的思想、行为有关,与会计人员与企业的博弈有关, 会计的研究对象能否从关注资金及其运动方面转向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研究,此命题值得商榷。
2.会计以人的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可行性分析
综观会计思想、会计理论的发展历史,行为会计学派的产生和发展对促进会计学术交流,开展会计研究和发展会计学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行为会计学派认为会计与人的行为有关,行为会计是会计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它是关于人类行为如何影响会计信息,以及会计信息又如何影响经营决策和人的行为的科学。西方行为会计研究的历史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即酝酿萌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觉醒阶段(20世纪60年代);扩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成熟阶段(20世纪70、80年代)。通过借鉴西方行为会计研究成果,借鉴经济学的发展思路,采用实证会计研究与规范会计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我国行为会计研究及会计基础课程模块化改革的探索,着重解决会计人员的思想和行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以及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应具备哪些品质,会计从业人员应具备哪些专业及人格品质等问题。
五、结束语
社会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对于会计这门既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又有悠久历史的学科,若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就无法掌握其全貌,把握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郭道扬叶青:会计史[M].中国财***经济出版社,1999:801~803
[2]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M].中国财***经济出版社,1999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
会计对象篇5
【关键词】 会计要素 财务报表要素 财务会计对象要素
一、问题的提出
会计要素问题是会计理论研究的核心,也是连接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关键,一直以来都是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但当前,在会计界出现了“会计要素”、“会计报表要素”,“会计对象要素”等不同的称谓。有的学者认为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会计要素实质上就是会计对象要素;有人认为会计要素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框架,包含了企业财务信息的主要内容,因此认为会计要素就是会计报表要素;还有人认为会计要素既是会计对象要素,也是会计报表要素。对会计要素认识上的分歧,导致理论界对会计要素的数量多少、各要素的本质内涵出现了不同的理解。因此作者觉得有必要澄清这些概念。
“要素”一词在《牛津词典》的解释是:某一事物总体中体现特性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两种解释都突出了要素的必要性特征,也就是说要素是构成事物的必要组成部分,缺失了某一要素,事物将不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按照这种理论:会计要素就是指构成会计的必要组成部分;会计对象要素是指构成会计对象的必要因素;会计报表要素指构成会计报表的要素。
二、不同观点的评析
1、会计要素
按照现代会计理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反映受托责任和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而设计的人造系统。那么会计要素就应该是指构成这一信息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会计要素就应称为会计系统要素。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一个系统至少应包括主体,相关的客体、主体作用或支配客体的方式。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它也至少包括系统的主体(会计人员)、客体(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各种经济数据)和运行方式(各种方法、程序、载体等)这三个要素。也就是说会计要素的第一层次包括会计人员、经济数据和运行方式三个部分。而经济数据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客体,是“客观经济活动的状态和特征的综合表现、即综合的经济信息”由于其综合性,按照这些数据的经济特征又可进行第二个层次的划分。
会计信息系统的客体,是指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数据,而现实企业的经济活动种类繁多、业务繁杂,要使多种多样的经济活动变成能够记录的经济数据,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约束和限制条件之上。会计主体约定了会计数据的范围,而货币则是企业经济活动价值唯一可以表现的、能够量化的形式。会计系统就采用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这些数据按照经济特征进行分类,以便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
企业的经济活动如果用货币来量化,则表现为价值运动。根据马克思学说: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一般劳动,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不同。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定名为“资本”,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则被称为“资金”。因此企业的价值运动实质上就是企业的资金运动,主要表现为资金的进入,资金的使用和周转,以及资金的退出。
由此可以得出作为客体的数据实质上反映的是企业的资金运动。按照会计界普遍可以接受的观点:会计对象是指企业的资金运动。从这个角度来讲,会计对象要素实际上就是对会计系统中“客体”这一要素的细分。也就是说会计对象要素是会计信息系统要素的第二个层次的内容,内涵远远小于会计信息系统要素。而我国2006年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要素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来确定,这显然不是会计要素合理的解释。
2、会计对象要素
会计对象要素是指构成会计对象的必要因素,那么我们首先要知道会计对象是什么。我国会计学者从各自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出发,提出了不同的会计对象观点。如“资金运动论”认为会计对象是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价值运动论”认为会计对象是随经济活动而产生的价值运动,具体表现为资金运动或资本运动;“财产论”认为会计对象是再生产过程和处于其中的财产;“经济活动论”认为会计对象是再生产过程中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经济利益论”指出会计对象就是经济利益及其增减变动;“双重对象论”认为会计对象既包括客观存在的价值运动,也包括客观存在的价值运动的信息。尽管对会计对象有着不同的认识,但实质都或多或少地受资金运动论的影响,或者说是对资金运动论的演化。所以我们采用“会计对象是指企业的资金运动”的观点。
企业是一个***的组织,它要实现经营必须要占用一定的资金(《公司法》对公司制企业规定了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其他类型的企业也有相关的规定)以保证经营所需要的机器、材料、厂地、人工、技术等,而企业的这些不同的财产所占用的资金,必须有它的合法来源,要么是业主投入的资金,要么是企业借入的资金。对企业而言,业主投入资金是一笔可以无限期使用的资金,而且没有强制还本付息的责任,所以可称为自有资金。企业借入的资金,作为债务人是需要承担还本付息责任的,对企业来讲就是一笔负债。企业在整个存续期间,为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耗费(原材料的使用、工资的支付、上交税金等),而作为一个自负盈亏的组织,它又必须不断地通过自身所形成的商品或服务来取得收入,以弥补企业的各种耗费支出,以期收支相抵后取得一定的盈利来维持和扩大企业的经营。这种资金的不同来源,对企业而言,要么形成负债(借入部分),要么就是所有者权益(自有资金部分)。资金占用所形成的不同资源就成为企业的资产。经营过程中的所得与耗费,就形成企业的收入和支出(有一部分属于利得和损失)。因此,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要素就构成企业资金运动的内容。
3、会计报表要素
财务报表是财务会计系统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载体,它有助于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报表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作为浓缩的会计信息,会计报表有它固定的格式,从形式上来说,它包括表头、表体和附注。从内容来看,会计报表要能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信息。但会计报表作为人造系统的一部分,不仅要受会计目标的制约,还要受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而且会计报表是内部会计信息加工的最终成果,它受内部信息加工方法和方式的影响(各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或准则对很多会计业务的处理都是有弹性的),也会受到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的影响。另外受报表容量的限制,会计报表并不能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全部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报表的内容构成要素是动态和发展的,它并不具有客观性。将这种动态的要素作为会计业务确认和记录的起点是不适合的。
美国将财务报表要素划分为十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财务报表要素划分为五种,英国将财务报表要素划分为七项,不管是何种划分形式,都没有直接针对现金流量的要素,而作国际认可的三大财务报表之一的现金流量表,它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其它两张报表。缺少现金流量表要素的会计报表要素是不完整的。
我国对于要素的划分是从企业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入手,将会计对象按其经济特征分为诸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要素,所以在我国会计要素应指会计对象要素。西方关于要素的划分是从会计目标开始,从满足使用者需求出发,将报表所需反映的内容按经济性质进行的大类划分,所以在西方会计要素是指会计报表要素。尽管中西方是从不同的起点来对要素进行划分,尽管会计报表所反映的内容并非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部,但各国对会计报表的重视是一致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获取也主要来源于会计报表,所以两者对所反映的经济业务进行大类的划分,最后基本趋近一致。这也是为什么有学者认为会计对象要素就是会计报表要素的原因。
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会计的两大分支,其划分标志是会计资料的用途。美国J.H.罗素、W.W.胡来歇和D.H.泰勒三位教授合著的《管理会计概论》一书中写道“财务会计是收集性、汇集性的资料,供投资者、***府机关和公司以外的有关部门使用。而管理会计则提供资料以帮助经理人员作出决策。财务会计有时称为对外会计,而管理会计常称为对内会计。”尽管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是反映企业的资金运动,但是财务会计作为对外会计与管理会计有着很大的差别,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有利于理解财务会计对象要素。
1、从目标来看
财务会计侧重于向外界不特定的使用者提供整个企业财务信息;而管理会计则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层,有着明确的服务对象,它可以反映企业整体的信息,也可根据需要提供内部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信息,这种信息可以是财务信息,也可以是非财务信息。由于需要维护不特定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使得财务会计需要类似于“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法”等强制性规范的约束,需要遵循固定的会计循环程序,对外的报告需要固定的格式,需要外部审计的监督。而管理会计由于它的“内部性”则没有这些要求。
2、从职能来看
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是预测、决策、控制和考核,而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能是反映和控制,使得管理会计所包含的信息跨越过去、现在和将来,而财务会计信息由于要求“真实可靠”,它只能反映已经发生的过去的信息(现在已有所改变,但主要还是反映过去的信息)。
3、从信息特征来看
财务会计信息要求全面、系统、连续、真实、可比、明了,这决定了它反映的主要是货币化的经济信息。而管理会计由于是对内的信息,所以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拘泥于用货币来表示。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由于服务于各自的目标,采用不同方式和程序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和加工,已形成完全不同的运行系统。由于管理会计反映的内容和方式的灵活多样,会计准则或财务框架所能约束的只能是财务会计。
四、结论
对于目前通行的“会计要素”的称呼,作者运用系统论的观点,从企业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入手,剖析了不同观点存在的弊端,认为“会计要素”应该指“财务会计对象要素”。
【参考文献】
[1] 张文贤:会计理论创新[M].中国财***经济出版社,2002.
[2] 唐来全:会计要素新论[J].财会通讯,2006(8).
[3] 王开田:现代会计对象的再认识[J].会计研究,1997(3).
[4] 葛家澍:会计的基本概念[M].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
会计对象篇6
关键词: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
中***分类号:F23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3-0089-02
所谓“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就是财务会计对象要素之间所具有的特定联系方式和依存关系,它可以通过会计中通常所称的“会计等式”来体现。
一、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的变迁
首先提出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思想的,是被称为“现代会计之父”的卢卡・帕乔利。1494年,在其出版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中,他提出“一个人所有物等于其人的所有权总值”的基本关系,这成为以后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演变的基础。
在西方,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的演变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称为“资本等式型”,其理论依据是所有权理论;第二种称为“资产负债表等式型“,其理论依据是企业主体理论;第三种是”试算表等式型“,它是因为“该式中的要素均是编制试算表的基本内容”而得名。在西方现行会计理论与实务中,最被普遍认可的是资产负债表型,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结构模式。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如促进从“资本等式型”到“资产负债表等式型“进化的,正是公司制企业的产生。
在我国,建国后由于多种原因,苏联的“资金占用=资金来源”的会计观念长期左右着我国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并指导着企业的会计实务。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开始逐步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过渡,企业“资金来源”中的国家投资部分和银行借入部分被要求逐步分离。依据经济环境的变化,有学者提出“资产=负债+基金”的要素结构模式,该模式实际上是当时特定经济环境中的一种折中选择。1993年,我国在建立起以财务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的同时,也确定了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结构模式。这一改变,不仅为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满足财务会计目标,也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基本协调。
二、不同理论下的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
1.所有权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从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可以看到,企业的“产权关系”问题特别是“业益”的界定成为决定要素结构模式的关键。
所有权理论以“业益”为中心,资产是业主拥有的权利,是“正资产”;负债是业主承担的义务,是“负资产”;业主拥有的权利在减去其承担的义务后,净额代表业主拥有的企业净值,即是“净资产”。 该理论确立的要素基本结构模式为:
资产-负债=业益
按所有权理论,收入表示业益的增加,费用表示业益的减少,收入超过费用形成的净收益,直接归属于业益的增长,反映业主财富的增加。一般认为,所有权理论最适合独资和合伙形式的企业组织。
2.企业主体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企业主体理论认为,企业是具有***人格的存在主体,其经济业务等事务与权益所有者的个人事务应当区别开来。企业在其持续的经营活动中,其净资产的占有、使用、处分等权利均属于企业。该理论确立的基本结构模式为:
资产=权益(负债+业益)
在企业主体理论下,作为债权人权益的负债和业益具有相同的地位,因为它们都是企业资金的来源,故该结构模式的右边,可统称为“权益”。由于企业主体理论适合于现代公司制企业的要求,因而现行会计实务大多是以该理论为基础的。
3.剩余权益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剩余权益理论认为,优先股股东权益与债权人权益(负债)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情况下属于性质相同的特定权益,因而普通股股东权益应该成为会计关注的核心内容。该理论下的要素基本结构模式为:
资产-特定权益=剩余权益
该理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普通股股东提供更好的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4.基金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基金理论不以所有权理论所假设的个人关系为基础,也不将企业视为一个***的经济主体,它是将从事经济活动的单位作为会计处理的范围基础。该理论认为,资产是基金或经济活动单位的未来期间的效益,负债是对特定或一般资产的限制,投入资本是使用资产的法定限制或财务限制。该理论所确立的要素结构模式为:
资产=资产限制
在基金理论下,特定服务行为的履行成为关注的重点,而收益的确定则成为次要的问题。因此,这种理论特别适用于***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
5.会计学收益本质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会计学者对收益本质的理解,主要是基于对经济业务的考虑,对非经济业务因素则考虑较少。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实现盈利的过程,是通过经济业务进行的,从而导致“费用”的发生和“收入”的取得。依据这种观点,收益与收入、费用要素之间的结构模式为:
收益(利润)=收入-费用
该理论下的结构模式主要是侧重于利润计算。并且,应注意的是只有“损益性费用”才计入当期损益。
6.收益构成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影响企业收益的因素多种多样,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在不同期间获得收益的来源或产生收益的原因都可能存在差别,而“真实的收益”信息是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都期望得到的。因此,如何使企业收益信息的披露更加符合“决策有用性”要求,成为会计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也由此形成了关于企业收益构成的以下两种不同观点:
一是本期经营收益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及其盈利,只有来自于企业当期正常经营活动的收益信息才能真正说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及未来的发展潜力,因此,列入损益表收益的内容,只能是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收支,而不包括非常项目的收益或损失,并且只包括本期的收益。该理论下的相关要素结构模式为:
营业收益(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费用
另一种是总括收益理论。该理论认为,无论经营收益还是非经营收益,都是企业经济活动的成果,全部收益的信息才能反映企业管理者的业绩。收益的构成既包括经营活动收益,也包括非经营活动的收益;即有本期收益,也有非常项目和前期调整等。在会计实务中,各国财务会计准则大都倾向于总括收益理论。如我国会计准则所确定的相关要素结构模式为:
利润=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三、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的重构
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是登记账簿、复式记账、编制报表等会计特有方法的理论基础。确立要素结构模式,应该从企业资金运动及其经济业务本身的固有规律入手。企业的经济业务,包括了资金的进入、内部营运使用及退出。资金进入与退出企业,导致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发生变化,资金在企业内部的使用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投入资金和不断收回新资金的过程,在会计上表现为费用和收入的变化。费用发生与收入取得过程,同时也是消耗旧资产、产生新资产的过程,它始于资产又归于资产。因此,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对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的揭示与表达,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1.企业的经济活动始于会计期初已有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因此,会计期内收入与费用发生前(即会计期初)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静态结构模式
2.期内经济业务的发生,就其对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的影响看,包括两类:涉及收入与费用的经济业务(如消耗资产或产生债务而形成费用,取得收入而增加资产或偿付债务)和不涉及收入与费用的经济业务(如企业发生筹资、偿债及分派事项)。会计期内基本要素的变化关系为: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动态结构模式
这一模式是对企业经济活动动态过程的完整描述。该模式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要素,均以变动的身份出现,如资产要素是指“资产的变动”,而不是期初数。而收入、费用要素本身属动态要素,表现资金的运动形式。
3.企业特定期间的经济活动止于会计期末已经形成的新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由于会计期末根据收入与费用相配比所确定的利润实质上是报告期内除业主投入和业主派得之外的一切权益上的变化,因此,利润表现为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正好等于期内企业经营活动中因收入和费用变动而导致的资产变化额。期末确认企业期内经济活动而导致的所有者权益变动之后,财务会计各要素的关系复归为以下形式(相比期初,数量已发生变化):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由于资金运动存在的动态特征,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也表现为一种变动的模式群。在时间观念上,基本要素结构模式群涵盖了期初、期内及期末全过程的资金运动。在空间观念上,基本要素结构模式群包括资金运动的静态和动态内容。在期初,静态结构模式表现资金运动的初始状态,其揭示的数量关系是“期初数”,要素结构模式实际上就是“期初资产=期初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在期内,动态结构模式表现资金运动的变动状态,其揭示的数量关系是变动数,要素结构模式实际上就是“资产变动+费用发生=负债变动+所有者权益变动+收入取得”。在期末,新的静态结构模式所表现的经济意义与期初结构模式相同,但由于经济业务在期内的发生,其数量上已发生变化,说明的是新的数量关系。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林志***.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2] 迈克尔・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M].文硕,等,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
[3] 魏杰.现代产权制度辨析[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
[4] 毕晓为.西方会计方程式的演变[J].财会通讯,1997,(8).
[5] 韩淼.论会计平衡公式的一般形式[J].财会通讯,1997,(8).
Analyze the Structure Type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Elements
JING Qiu
(Accounting Department,Guizhou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Guiyang 550004,China)
会计对象篇7
一、会计核算不对称及其主要内容
(一)同一会计主体会计核算的不对称事项
此种不对称事项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原来会计核算规定中就呈不对称,时至今日未作调整或虽作调整仍呈不对称的会计事项,我们不妨称为“原发性”不对称会计事项。比如:1.捐赠。企业发生的捐赠支出计入“营业外支出”,而企业接收的捐赠收入扣除未来应交所得税后的余额计入“资本公积”(一般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在接受捐赠现金资产的会计处理有所差异)。2.债权债务的核销。企业确认的无法收回的债权即坏账,无论采用直接转销法还是备抵法进行核算,最终计入的都是“管理费用”,而企业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在原来的会计处理规定中计入“营业外收入”,自2001年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后改计入“资本公积”。3.非货币***易。企业发生的非货币***易,支付补价的,不确认非货币***易损益,收到补价的,应确认非货币***易收益并计入“营业外收入”。另一类是在原来会计核算中就呈对称的,由于新的会计***策出台,改变了这种对称性的会计事项,我们不妨称为“继发性”不对称会计事项。例如:1.债务重组。1999年施行的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2001年执行新的债务重组准则,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了“资本公积”,而债务重组损失仍计入“营业外支出”。2.股权投资差额。1999年施行的投资准则规定,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即借差)分期摊销时减少“投资收益”,反之(即贷差)分期摊销时增加“投资收益”。但***2004年的《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四)》规定中,对长期股权投资差额的借差分期摊销时仍然减少“投资收益”,而贷差即一次性计入“资本公积”。
(二)不同会计主体会计核算的不对称事项
不同会计主体对同一经济交易或事项的确认、计量乃至信息披露也存在不对称现象,此种不对称事项可以划分为五类。一是同一经济交易或事项在对应主体之间由于经济解释不对等而产生的不对称。例如,A公司将不准备持有到期的债券投资与B公司的固定资产进行交换,B公司换入债券后打算持有到期,根据非货币***易准则,A公司将该项交易确认为非货币***易,B公司则确认为货币***易。二是由于记账时间不一致而产生的不对称。比如一个会计主体将存货售于对应主体时,一旦认为其风险和报酬未转移,根据收入准则,就不会确认销售成立也就不计量销售收入,但另一方可能认为已经承担了现实义务而作为存货予以计量。三是由于记录金额不相等而产生的不对称。如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中,购货方将全部存货计入了存货成本,而销售方所确认的商品销售收入却不能超过所售商品账面价值的120%或者销售给非关联方企业的平均售价。四是由于项目反映不对等而产生的不对称。如以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依据债务重组准则,债权方根据放弃债权的账面价值对接受的资产进行计量,不确认收益或损失,但债务方将放弃资产账面价值同偿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以“资本公积”或“营业外支出”反映。五是由于信息披露内容不一致而产生的不对称。如或有事项准则要求表外披露几乎所有或有负债(可能性极小且不重要的除外),而或有资产却只在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情况下才予以披露。
会计对象篇8
一、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2001年度,国家审计署对16家具有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审计质量抽查,在被抽查的32份审计报告中,有14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23份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涉及41名注册会计师,造假金额达70多亿元;根据吴联生(2001)的统计和估计,1984-1999年之间有15年总体违纪金额超过了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其中7年超过了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1998年总体违纪金额达到了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45倍。由此可见,当前会计信息信息失真的范围之大,程度之深,触目惊心。会计信息失真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原始凭证失真。有些单位的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甚至采取制作假原始凭证的方法进行“变通”,使一些收支由”非法“变成“合法”。二是财务账目管理混乱。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来设置,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账目混乱,账证之间、账账之间、账表之间、账实之间严重不符。 三是会计报表虚假。具体表现在撇开账簿人为调整报表数字,有的甚至编报两套报表,一套自用,一套对外提供,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四是人为调节利润,私设“小金库”、和账外账。收入不实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普遍存在。从2002年全国财***专员办检查的192户企业统计情况看,少计漏计收入的户数有72户,占38%;虚列多计收入的有29户,占15%,这些企业的成本核算极不规范,手段各式各样。对账外账、“小金库”国家三令五申,仍屡禁不绝。形成账外账、“小金库”的渠道主要有:各种手续费收入、房租收入、大额存单的利息收入、资产变价收入、虚列费用套取现金等。五是 粉饰业绩,逃避责任,费用、资产损失等潜亏挂账。2002年各地专员办检查共发现有36户企业存在潜亏问题,占检查户数的19%,涉及金额21.24亿元。六是内控不严,对外投资管理混乱。很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混乱,收益确认随意性大,应按“权益法”核算的投资仍按“成本法”计算,会计人员对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不明,有投资无收益的现象非常突出,这已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暗渠。
二、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造成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会计法律、法规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和非普遍适用性;法律、法规之间的不协调性;法律、法规内在的局限性;法律、法规权威性不足。二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地降低内部会计控制本身存在的一些局限,增强内部会计控制的效果。内部审计没有发挥作用、监督不力;无评价、无奖惩,不能激发积极性。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职工无意的过错和有意的造假都不能被及时有效的查处,从而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用的丧失和会计信息的失真。三是利益驱动和诱惑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由于组织或个人等行为主体本身存在不同的利益目标,而他们在追求各自的目标时,出于各自的需要,都尽可能多地从自身利益出发,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人为地调整、编造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的虚假与失真。四是外部会计监督失效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企业外部虽有许多监督机构,但都是侧重各自业务方面的工作,如工商部门对企业的监督,往往就是一年一次的工商年检,而***门平时与企业几乎无联系,税务仅监督企业是否如实纳税等,都没有对企业会计工作实施具体全面的监督,企业外部未能形成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有效的整体监督的体系。同时,从社会监督来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其***性远未达到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未能充分发挥客观监督作用,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三、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加强法规约束,加大违法必究的力度。《会计法》中虽然也规定了会计人员违反本法要追究后果,但主要从经济和行***的处罚方面来规定,惩罚的力度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应增加对会计信息故意性违法失真行为的惩治条款。特别是对知法犯法、顶风做假的人,无论是会计人员还是单位负责人,都应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2. 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制度。要明确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制度的基本目标;确立单位负责人与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制约关系。同时,各单位要根据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按照会计准则,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各单位会计机构内部应当建立稽核制度等,以便会计人员遵照执行,加强对账,减少漏洞。
3. 加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和检查。加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和检查,需要建立规范的制度。如对会计人员进行定期审计和离任审计等,并形成制度化。这样不仅能及时揭露隐蔽的会计违法现象,防患于未然,也可以减少会计信息非故意性失真现象的发生。要加快发展社会***审计,并配套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督促审计机构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会计对象篇9
关键词:审计合谋 舞弊 需求供给
0 引言
审计合谋的影响面之广、性质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这不仅危及到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转与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严重影响了公众投资者对会计信息、审计公信力乃至整个社会信用系统的信心,侵蚀着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生存与发展。
1 审计合谋的基本内涵
根据合谋的法律性质可以把其分为两类:一类是合法合谋;另一类是非法合谋。合法的合谋是指在不违反现行法规的前提下,合谋双方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通过协调相互间竞争关系,以使共同利益最大化的一种合作性行为。非法合谋则是指,以现行法规为标准来判断其获取的利益的合法性,那么,受合谋行为损害的利益多是经济运行中的合法利益,有的甚至是社会公众利益[1]。
1.1 审计合谋是被动与主动的矛盾综合体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尽合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激烈竞争等原因,使得会计师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要客观、公正地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发表意见,另一方面又要从公司获得业务和报酬。当审计意见对公司不利时,注册会计师就很难做到客观发表审计意见、保持其***性同时又能继续获得公司的审计及其相关业务。出于这方面的压力,注册会计师被迫合谋,即被动合谋。同时注册会计师又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其行为的最终目的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我国缺乏有效的对审计质量进行监督的机制,处罚条款操作困难等原因,使得注册会计师敢于合谋,即主动合谋。所以审计合谋是被动合谋与主动合谋的矛盾综合体的体现。
1.2 审计合谋的目的在于获得“灰色”或“黑色”收入 这类不洁净收入又可分为合谋需求方和供给方的收入[2]。审计合谋需求方不洁净收入主要体现在:粉饰财务报告、高估业绩取得上市、配股或增发新股的资格;由此引发股价上的利好消息,让知情者从中获利等。供给方不洁净收入主要体现在:提高市场占有率,获取高额、不正当的审计收费。
1.3 审计合谋的载体是会计师事务所或会计师提供的“失真”的审计报告 也就是说,审计师未能按照执业准则要求,合理地揭示出被审计对象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形成了合谋的实现。
审计合谋运行包括三个环节:审计合谋的需求、审计合谋的供给、审计合谋需求与供给的耦合。其中,审计合谋需求是诱因,审计合谋供给导致可能,而耦合则最终引发合谋。三个环节相互作用,互为促动,共同构成审计合谋运行的内在动因。
2 审计合谋的需求动因
2.1 审计合谋需求产生的制度性缺陷因素 上市公司为了满足相关部门的要求,为了保证“配股资格”、避免被“特殊处理”或被“摘牌”,以及为了进行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的需要,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阶层普遍都存有粉饰会计报表、操纵盈利的冲动。在达不到规定的刚性指标时,通过财务造假虚增利润,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购买审计意见行为” 成了部分上市公司选择的捷径[3]。
2.2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因素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及改制方式,“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严重;中小股东处于绝对弱势,参与公司经营决策的程度相当低;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总体报酬水平偏低,没有完善的报酬激励机制,真正起激励作用的是控制权以及由于控制权而产生过度“在职消费”和隐性收入等问题。
2.3 低廉违规成本助长了对审计合谋的需求 在我国,从证监会对违规上市公司的处罚看,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高层管理人员所受的处罚明显偏低,罚款数额难抵其对公司造成的损害。同时在中国目前的法规中,民事赔偿责任的***力度不够,对上市公司和管理当局违规行为一般都采用行***处罚方法解决,对受害投资者虽给予补偿,但相对于其损失而言,也只是杯水车薪,从而未能对违规者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正是由于民事赔偿和刑事处罚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的违规成本极低,这还给“后来者”以极坏的负面导向作用,使更多的上市公司“前赴后继”地造假,因而对虚假审计意见的需求便绵绵不绝。
3 审计合谋的供给动因分析
3.1 审计市场的过度竞争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自负盈亏***核算的经营组织,在这样的买方市场中,必然处于很被动的地位,若不满足客户的要求,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可能就会失去审计市场,从而失去生存的空间。若造假能给注册会计师带来额外的收益,不造假却难以生存,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往往采用杀价或客户公关的方式低价承揽业务,在获取审计资源后,通过降低审计质量或与客户勾结来弥补先前损失。
3.2 现行扭曲的审计聘用及付费制度 被审计的委托人不是上市公司的股东,而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层。面对审计市场的恶性竞争,不能提供“适当”或“配合”审计报告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将面临被解聘之风险。在证券市场各种复杂的契约关系中,会计师事务所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迫于生存与发展,不得不与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合谋”。
3.3 审计师职业道德的缺失 从己经揭露的国内上市公司许多财务报告舞弊案件可以发现,只要注册会计师保持其应有的职业谨慎,执行应有的审计程序,能抓住造假者造假的“蛛丝马迹”获得适当的证据,这里主要原因不全是审计技术问题,更多的是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问题。
4 审计合谋的耦合机理
从对舞弊或合谋机理的探讨中就可以发现,这种双边耦合的条件是很容易被满足的。舞弊动机的诱发、审计意见的强制性需求、财务会计法规本身的缺陷、面临的竞争性压力、职业道德的缺失、法律惩戒机制的缺失等,都是这两种机理发生耦合的可能“聚点”[4]。当这些耦合“聚点”在一定的环境下被某些因素如产权制度残缺、市场监管体制缺陷因素等所激发,“聚点均衡”状态就很可能出现。而一旦审计合谋需求与供给被诱发共生,审计合谋需求主体与审计合谋供给主体之间就会成为对称的互惠共生体,审计合谋需求与审计合谋供给就会以一种“路径依赖”的惯性而相互膨胀,除非管理当局发生重大更换、制度环境发生重大变迁或其他偶然事件而破坏了共生机理的某个环节,否则这种相互促动的自增长机制以较强的惯性一直存在下去[5]。
本文认为,在审计合谋行为中,需求方占主导地位,它属于灰色需求,当有关部门加大对其的查处力度,审计合谋需求变小或者完全消失,则合谋的供给方提供的相关的此类服务相应减少或消失,审计合谋需求制约合谋供给。审计合谋的供给方注册会计师严格按照审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执业,不提供虚假的审计报告,即使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有此类需求,也无法实现,所以审计合谋供给是审计合谋需求的前提。因此,我们在治理审计合谋时,需要同时着眼于审计合谋的需求方的治理和审计合谋的供给方治理两个途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外部环境对审计合谋行为的影响,防止审计合谋耦合的外部环境出现。
参考文献:
[1]林钟高,徐正刚.审计合谋的成因与治理对策[j].预测.2004.(2):22-27.
[2]王建辉,曾君成.证券市场审计有效需求不足与审计失败的分析[j].财会通讯.2006.(5):34-36.
[3]陈伟邦.关于公司治理与审计合谋的模型分析及对策建议[j].当代经理人.2006(12):43-44.
会计对象篇10
关键词:会计 基础工作 不足 原因
0 引言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近些年,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经济活动环境的变化,我国会计基础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中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日益显示出与国际制度接轨的趋势,但是,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着的弊端和漏洞也在越来越多的显露,其规范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仔细剖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已、势在必行,采取措施严抓会计基础工作也是刻不容缓。
导致现阶段会计基础工作违规现象的原因既有微观的,更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和经济环境等宏观因素,因此要从现行的相关制度和管理方面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
1 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及相应的制约监督机制仍需完善
1996年6月17日***财会字19号颁布并实施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下称《规范》),旨在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工作水平,许多单位也认识到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但基础工作中仍存在不少的违规现象,这虽然和一些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相关,如有些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不认真行使会计监督职权,参与违法违纪活动,甚至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还有一些单位的会计人员记帐随意,手续不清,差错严重,造成会计资料散失等等。但其中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制度层面的处罚措施和处罚力度不够到位,由于相关的处罚条例过轻,从而对相关人员并没有起到应有的警示和约束作用。还有一些基层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的时候,只流于形式,走过场,并未担负起真正的检查职责。再加之利益的“诱惑”,违规获得的经济利益远远大于事发后的处罚损失,并且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违规被发现的案例总是少数,这就造成不少从业人员愿意铤而走险。
2 单位领导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不够
由于会计基础工作对会计工作的经营管理工作的影响常常是间接的,这就造成一些行***事业单位得领导“轻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甚至错误地认为:会计基础工作只是每个单位的内部事务,会计工作只是收收支支,没有什么技术性问题,会计基础工作抓不抓都无所谓,一切工作都是各单位的负责人说了算,上级部门不需要过多地干预。这样的观念就造成了这些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长期处于无人监督、检查的状态。对于单位的会计,也没有定期进行必要的业务学习和知识补给,这就导致部分会计从业人员对自身的岗位责任认识不清,对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了解不足,因此,会计基础工作的各个环节与制度要求存在诸多的不符。更为严重的是,有个别单位的领导根本不懂财务管理,仅仅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常常人为地调整财务指标,表面掩盖了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相。
3 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认识不足
尽管近年来,开展了大规模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也在稳步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教育和国际水平相比还有是有一定差距的,教育体制也不够灵活,会计教育也同样如此。虽然《规范》明确指出,会计从业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熟悉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实际上,不少单位和部门对会计人员的资格要求管理并不严,有些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知识只知皮毛,从来没有接受过专门系统的学习,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职业道德水准不高,造成了会计基础工作的混乱。
4 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有所放松
随着改革开放和基层单位扩大自主权,有些单位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认识模糊,分不清管理部门及其职责所在。实际上,我国的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格局是和我国的国情有密切的关系的,一方面,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施行市场经济,***府宏观调控需要各基层单位提供会计信息,不会也不可能完全放任不管;另一方面,会计基础工作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环节,没有健全的会计基础工作,就难以确保会计报表的质量,特别是在我国社会监督体系仍不完善的情况下,要确保会计报表质量准确无误是不现实的。由于这些对会计基础工作管理方面的认识差异,从而造成了基层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薄弱,以至出现了整个会计基础工作滑坡的现象。
5 小结
基于以上会计基础工作方面的不足及其原因的分析,我校根据《规范》的要求,加强对了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通过引导、经验交流、监督检查等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对于会计上岗也有了诸多的要求:一是要坚持原则,廉洁奉公;二是要具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三是要求会计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策,掌握教育行业业务管理的有关知识等等。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校的会计基础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刘玉梅.《浅谈如何加强行***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中共桂林市委***校学报》,2006年第6期.
[2]余贵兰.《加强行***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审计与理财》,200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