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篇1
关键词:低碳旅游;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的概念分析
(一)生态旅游定义及内涵分析
正式把生态旅游(ecotourism)作为一个***术语的是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ain),他于1983年提出“生态旅游就是前往相对没有扰或污染的自然区域,专门为了学习、赞美、欣赏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动植物与存在的文化表现(现在和过去)的旅游。”现在一般认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为对象,在对其进行体验学习的同时,对旅游地域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保护负有责任的一种旅游方式”。生态旅游的内涵体现在旅游者、旅游活动及相关设施上。首先,旅游者的参与促成了生态系统转变成旅游客体,在此过程中旅游者追求生态环境的审美价值,这使该审美价值成了生态旅游的关键。其次,保护完好的生态系统,构成生态旅游的基础要素。再次,旅游产业构成生态旅游的中介,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但因其商业特性,可能构成生态旅游恶性循环的潜在因素。总体而言,生态旅游是以旅游者为中心,旅游产业为中介,以享受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目的的旅游活动。
(二)低碳旅游定义及内涵分析
“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顾名思义,‘低碳’旅游是一种降低‘碳’的旅游。在旅游活动中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并用自己的行动弥补行动所释放的‘碳’”。是将旅游活动、度假方式等消费行为的排碳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使旅游业既能益智益体,放松身心,又能成为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作为经济活动之一的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基础上的新型旅游方式,其内涵是以环境为中心,以减少对环境的伤害为重点,实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旅游响应方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旅游经济模式,强调保护环境而非享受环境。
(三)综合比较分析
通过以上定义和内涵两部分的分析,两者的关系如表1所示: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低碳经济学组秘书长崔大鹏,在《低碳经济漫谈》中提到,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内涵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外壳”;而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本质和灵魂,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从而在操作中有明确的“抓手”。因此,生态旅游是一个比较全面宽泛的概念,正因如此,很难定量地界定何为生态旅游;而低碳旅游则一针见血地抓住了“应对气候变化、解决能源安全、发展创新经济”的要害,“低碳”二字很明显地体现了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主要路径――减少碳排放,以达到对环境的最小伤害。
二、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活动分析
就活动方式而言,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见表2)。
(一)活动目标分析
生态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即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式管理旅游资源,保证生态旅游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开展生态旅游的同时,不影响后代人对生态旅游的需求。低碳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它明确提出了更具体的做法,即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以减少旅游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为直接目标。综合两者的目标分析,两者的共同目标是可持续发展。低碳旅游的目标包含在生态旅游的目标之中,生态旅游的目标是低碳旅游的最终目标。
(二)旅游者类型分析
顾晓艳(2002)提到:能反映生态旅游内涵的是狭义的生态旅游者,仅指来到生态旅游区以享受生态环境资源为主要目的并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负有一定责任的那部分游客。这一界定同时也涉及到了生态旅游者的本质特征。即生态旅游者必须是对生态环境有特殊兴趣的客源群。至于低碳旅游者,目前尚无特殊规定。从低碳旅游的定义及内涵来看,低碳旅游者是那些选择最低碳排放量的出行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客源群。这类客源群在旅游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碳排放意识,能够自觉选择低碳排放的活动方式。相对来说,低碳旅游者比生态旅游者更强调减少对旅游对象的破坏,前者侧重自律,后者强调享受。
(三)旅游区域和旅游资源分析
生态旅游以其旅游资源及吸引物的生态和谐性而区别于一般的大众、观光、度假旅游。低碳旅游对旅游对象则以碳排放量标准来划分,不在于旅游对象的生态性,而在于游客对旅游对象影响的生态性。据此,低碳旅游要求以低碳为宗旨开发、规划及经营新的旅游区,对于已经存在的旅游资源,应建立健全低碳设施设备,遏制高碳排放的现象。因此,生态旅游资源与低碳旅游资源的划分标准不同,缺乏可比性。
(四)旅游活动特点的比较
生态旅游是相对于一般的大众旅游而提出的,侧重于对良好生态系统的向往和享受,对生态旅游的执行和区分只是一个定性化的要求,缺乏量化的具体衡量指标。低碳旅游活动的特点相对明确,只要在旅游过程中做到比传统旅游过程较低的碳排放,较低的污染,都能称之为低碳旅游。它把旅游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分解到了整个旅游过程中。其理念和目标都非常清楚。因此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最大的区别仍是侧重点不同,生态旅游自提出开始就侧重于享受和谐的生态环境,兼顾保护环境;而低碳旅游则强调以“低碳”为标准,通过旅游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节约能源、降低污染。
三、两者关系:可持续理念的实践与深化
低碳旅游是人类对环境保护负责任的表现。与生态旅游相比,低碳旅游更注重细节,对旅游中的碳排放进行了量化规定,虽然目前尚缺统一标准,但该旅游方式已能提醒游客在出行时计算自身的碳排放量,通过数字更直观地了解碳排放量,以真正达到减碳目的。故可认定“低碳旅游”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环保旅游。总之,低碳旅游丰富了绿色环保旅游的内涵,以降低碳排放为具体实施途径,以低能耗为短期目标,最终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终极目标。
四、低碳旅游发展路径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包涵发展低碳技术、建立碳汇机制和提倡低碳生活方式等三方面的内容(见***1)。
(一)运用低碳技术开发旅游吸引物和旅游发展装备
低碳旅游应该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提高运行效率,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碳消耗,最终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就低碳旅游吸引物来看,应构筑旅游地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开发者要树立低碳经济的理念,采用节能降耗技术,合理利用资源、能源,从源头控制资源的消耗量,减少污染物,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水平。就旅游发展的装备而言,以旅游交通为例,应加速推进综合交通节能体系建设,采用先进技术装备,降低燃料消耗,推广使用压缩天然气汽车,最大限度降低旅游交通行业的碳排放。同时应大力发展景区的无污染交通工具,在景点设立仅自行车出行的规定,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工具带来的碳排放。
(二)发展碳汇潜力吸收碳源
旅游业应该大力发展碳汇机制。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故通过土地和林业利用调整,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中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减排途径。森林资源是旅游中的减碳“高手”,增加景点景区的森林覆盖率,加大绿化面积,既能有效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污染,更能美化旅游区环境。
(三)提倡低碳旅游生活方式
旅游者应该在转变现有旅游模式的过程中,积极扭转奢华浪费之风。就我国而言,奢侈消费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过去的几个世纪,旅游一直被人们当作一种奢侈消费方式的体现,是一种心理上的诉求。遏制旅游中的奢侈消费,是实现低碳旅游的重要途径。减少浪费,仅靠意识是不够的,若价格上有反映,消费行为必然会相应调整。因此,可以通过经济手段遏制旅游者的奢侈浪费,实现低碳旅游。
五、结束语
总之,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是纵横交错的两个概念。从纵向来看,两者的提出是先后出现在整个旅游发展时间轴上的两个节点,低碳旅游是继生态旅游提出后更详尽具体的可持续旅游方式;从横向来看,低碳旅游是对生态旅游的补充和实践,是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挖掘,生态旅游重理论,低碳旅游重行动,理论指导行动,构成当代旅游发展的主旋律。进入新世纪,我国旅游业的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综合带动作用更加突出,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做好旅游业自身的低碳化发展,成为低碳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将有利地促进总体经济的低碳发展。虽然低碳旅游的内涵在不断地完善中,但其本质“低碳”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应当成为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战略之一。
参考文献:
1、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胡卫华.生态旅游的概念研究[J].旅游学刊,2007(1).
2、魏小安.低碳经济带来中国旅游发展重大机遇:低碳旅游悄然流行[N].江南游报,2009-12-10.
3、萧歌.倡导“低碳化”旅游方式[N].中国旅游报,2008-01-11.
4、汪宇明.旅游论坛讲稿(二):生态文明导向下的旅游发展方式转型――动态新闻[DB/OL].中共榆社,2009-08-03.
5、马驰,丁俊慧.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2009(7).
6、陈英武.当前曲靖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和建议[EB/OL].,2010-01-08.
生态旅游篇2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开发;问题;建议
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会议(北京)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研究开发的关注;1996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开“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第六届年会主题为“旅游与环境保护”;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首次承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推向高潮,1999年前后是我国学术界发表有份量的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国土资源部建立11个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旅游废物的处理并不比处理传统工业三废容易,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运行必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游景区的毁灭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的。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历史短,发展快,存在问题多。
一、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界定方面存在误区:
1.生态旅游内涵界定生搬硬套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多,创新少。许多研究者频频引用某某外国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示正统或经典,缺乏创新,实际上外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到“目前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争议很多,沟通少。有代表性的有卢云亭(1996)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金鉴明(2002),杨富泉(1995),郭锦超(1997)持类似的观点;张广瑞(1998)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李绪萌(1995),张延毅(1997),刘健生(1997),王兴国(1998),王尔康(1998),陈立***(1998),刘家明(1999)的观点与这相近似。李东和等(1999)认为从供给者(开发者,经营者)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需求者(旅游者)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上述争议,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严重的生态旅游概念泛化倾向。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是将生态旅游内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体泛延,其具体所指模糊化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生态旅游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旅游活动,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认为中国生态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冯天驷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仅占3%~7%,中国生态旅游真得那么旺吗?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结果是引起认知混乱,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生态旅游失去兴趣引发生态旅游市场的崩溃。
(二)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足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历史短,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够,目前尚未到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只在旅游容量(环境承载力)等个别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如崔凤***[7]等(1999)在泰山名胜风景区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由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部份组成的适用于山岳风景区不同功能类型区的量测模型。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公认的基础是有关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次是文明社会中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生态美理论”和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论和生态人文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显然,我们在以生态旅游市场主体(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如消费行为理论)研究不足;针对生态旅游市场客体(有形的,无形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研究,如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地学等方面不够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几乎空白;生态旅游企业营销环境研究,尤其是社会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更少。
二、对策
(一)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生态旅游”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但是理论源于实践,目前,我们的研究者应该采取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到实践中去领会生态旅游的真谛的态度,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及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总结归纳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融入生态旅游理论中促进理论本土化
生态旅游理论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其概念界还无法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历代诸子百家都力***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协调,和谐与统一。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道》)等诸子观点,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绝不能盲目地破坏自然规律,使自然生态失衡,一旦失衡必将自食其果。丽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与东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传统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理论有许多相似的理念,我们应该将它融入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这将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将对研究中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三)拓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险游和全国性的漂流旅游热等等。
(四)加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我们发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是有某些规律的。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整的地方都分布于相对封闭的地方(以滇西、湘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也常常保存有较完整的民族文化原出状态,具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加强两者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有利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东巴文化与滇西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有助于认识“香格里拉的魅力”,体会东巴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美。
(五)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引导生态旅游企业贯彻“社会市场营销”理念
传统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偏重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知识结构方面存在自然科学知识面不够宽的缺陷,生态旅游知识更是不足,从而造成我国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资源保障方面的人才不足的现状。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展消费者教育,并将之渗透到企业营销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在享受生态旅游乐趣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态旅游的内涵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让***府管理层和旅游业从主人员在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体会生态旅游环境效益外部化和内部化的内涵,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转变观念,主动地考虑社会长期利益即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及社会长远利益三者的关系,真正实现以社会市场营销理念为生态旅游企业经营理念,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
[3]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财贸经济,1998,(8).
[4]晓,彭建.生态旅游内涵辨析[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
[5]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2).
[6]崔凤***,杨永慎.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
[7]白光润.生态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生态旅游篇3
关键词:旅游资源;民俗文化;生态旅游
中***分类号:F59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关岭位于贵州省中部,处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的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地貌形态千姿百态,流经境内的北盘江是珠江上游重要的水系之一,属于限制开发区域。根据限制开发的理念,生态脆弱或生态功能重要的区域,并不适宜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形式下,要坚持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确定不同的开发内容。
一、文化、生态旅游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1.文化、生态旅游,就是到文化生态环境优良优美、空气质量最高的地方去旅游
文化旅游: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泛指以欣赏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
2.关岭可以做旅游的资源有
(1)关岭县境内山高谷深,河流纵横,众多瀑布群,众多的峡谷,乐安温泉、洞穴成群、溶洞被称为“地下奇观”、关岭古生物化石群等。
(2)地方建筑、桥梁、寺庙重大历史事件等。如:红岩天书、花江壁画群、花江铁索桥及石刻群、顶云司城垣、关索古驿道、御书楼、双泉寺、灞陵桥、观音洞、关索洞;
(3)地方美食、民俗节庆、民间工艺等,如花江狗肉、花江的剪粉、布依腊肉等,苗族、布依族风情节、海百合化石工艺品等。
二、关岭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因素
(一)区位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滇黔锁钥,黔西门户
关岭县的东北、西北与镇宁县、六枝特区毗邻,西南以北盘江为界和晴隆、兴仁、贞丰三县相望,灞陵河大桥把黄果树景区和关岭自治县连为一体。
2.交通区位优越性――陆航快捷
沪昆高速公路、关兴与水黄公路、320国道、214省道贯通全县。航空方面,离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约160公里,安顺黄果树机场约50公里。沪昆高铁,2016年建成通车后,方便了游客的到达。
(二)机遇优势
1.国家层面――观光旅游持续火热,休闲度假快速升温
国发【2014】31号: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
2.省域层面――3万亿投资,贵州旅游迈入“大干快进”全速时期
(1)国发二号文件
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把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着力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
(2)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将贵州省定位为国家公园省。将在10年内通过投资数百个项目打造旅游强省。
3.区域层面――划时代机遇,“可遇也可求”
(1)一条路开通关岭旅游新航道
沪昆高铁:是中国东西向线路里程最长高速铁路,将使旅游者能快速、便捷地到达关岭旅游。
(2)一座城(顶云新城):顶云新城的建设,将助推、保障并快速实现关岭作为贵州西南旅游集散大本营的地位。
(3)黄果树成就关岭成为区域旅游消费承载地
利用紧邻黄果树的优势,通过“游客搬运”,实现“消费搬运”,通过旅游消费,实现我们的经济收入。
三、未来关岭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一)关岭生态旅游存在的不足
1.资源丰富,没有系统产品
关岭旅游资源丰富,从自然资源到人文资源,源丰富多样。但缺乏对其整合和深入利用,资源与文化没有转化为可观赏、消费与体验的产品,吸引不了一桥之隔的到黄果树的客流。
2.丰富历史文化、未形成景观美感
县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尤其三国文化世界闻名,但是厚重的文化没有得到美的表达,历史留下的古遗迹,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修复,地方特有的民俗文化没有形成规模,表达民俗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
3.景点多样,缺乏特色景观
关岭特色资源突出,但现有的景点景区,空间未得到有效利用,景点与景点之间的联动性基本没有,大多数都处于初级开发阶段,景观特色不突出,虽然局部有亮点,但并未形成景观效果以及景观风格。
4.有优质资源,没有形成特色的品牌项目
境内丰富的历史遗迹,没有打造成独具特色、高品质的旅游产品体系,传统的文化没有形成系统,也未形成较为直观的景观与建筑,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性旅游景点。
5.景点投入资金较少,缺少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
关岭属于贫困地区,以农业为主的县域经济,对旅游产业开发资金投入较少,缺乏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
(二)未来关岭经济发展的方向
1.加大旅游产业的资金投入,培育旅游龙头产品
整合资源,加大资金的投入,利用紧邻黄果树的优势,构筑“大关岭―大黄果树”景区空间结构,实现与黄果树景区的互动和客源共享。以民俗文化为支撑,并落实到旅游产品和设施上。
2.旅游资源休闲打造
整合资源,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大力发展村镇旅游、创新文化旅游产品、旅游小镇建设、休闲度假区建设、医疗健康旅游和养生养老旅游、生态旅游、旅游消费购物等,进一步提高关岭旅游竞争力。
3.制定切实可行的体制保障
加大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打破行***区划,进行资源高度整合,形成合力。借鉴浙江乌镇旅游业发展为代表的模式,即:***府主导的项目公司模式:***府成立相应的旅游开发项目公司,相关资产以***府财***划拨的形式注入项目公司,项目公司以***府组织注入的资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获得的资金用于旅游项目的开发。
4.旅游服务的完美配套
加快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精心设计、制作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精美旅游纪念品,把我们特有的文化融入到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开发之中,比如对餐饮来说,餐饮+娱乐表演(让游客在品味美食的同时欣赏当地特色的文化表演)、滨水餐厅等。
5.依托旅游资源,实现特色化的旅游城镇发展
生态旅游篇4
社区生态旅游与常见的个人旅游和集体旅游具有较大的不同,其主要是以社区内的居民为主体,并且在维护居民利益的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居民在旅游的同时加入到环境保护当中,使旅游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但是目前对于社区生态旅游还没有进行大范围推广,而且其管理的机构也不固定,管理比较混乱。所以需要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使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得到完善。
一、社区生态旅游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一)居民的主动性不强
社区生态旅游与以往常见的旅游形式存在诸多的差异,表现为社区生态旅游是以当地居民为主,然后以社区作为单位确定旅游活动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使社区生态旅游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目前社区生态旅游仍然无法得到普及,究其原因在于居民的传统观念还未转变,其主动性无法得到发挥,在社区生态旅游的时候常常处于比较被动的情况,而且决策没有得到管理者的重视,导致社区生态旅游的目标不能实现,最终影响了社区生态旅游的有效发展。
(二)影响本地文化的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这也给旅游地区的文化和环境造成了重大的影响,甚至引发了生态破坏,阻碍了文化多样性的形成。因此社区生态旅游需要以保护环境为目的,使生态环境和文化得到保护。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管理者以经济利益为主,过度开发生态旅游,使得当地的文化特色逐渐消失。例如某个文化古迹较多的地区在没有实施开发之前,当地居民的生活处于比较传统的状态,但是在进行开发之后,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居民会纷纷加入到旅游活动当中,从而逐渐减少了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发展,导致自身的文化特色也逐渐消失。
(三)旅游企业的管理不善
由于我国的旅游业方面长期存在管理水平不高的情况,使得旅游业无法得到均衡发展。其原因在于:首先是各大旅游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客源,纷纷进行低价竞争,使得旅游过程中的服务质量严重下降。其次旅游附加产品的创新能力比较差,使得旅游的内容比较单一。而社区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在于可以提高居民在旅游过程中的参与度。但是因为事先常常会安排固定的行程,使得社区生态旅游逐渐与以往的观光旅游趋于一致,其特色逐渐消失,无法完成社区生态旅游的设施目标。
在具体的管理方面,旅游区的管理是由林业以及其他建设单位共同管理,但是在行***管辖方面却由当地***府进行管理,这样导致旅游区与社区的融合存在许多问题,使得社区旅游无法得到重视。
二、改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社区居民的主动性
社区居民是社区生态旅游的主体,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社区旅游管理的完善。首先需要收集居民们的意见,并对这些意见进行合理评估,然后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应用到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当中。其次可以建设一个社区交流平台,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居民在平台上进行交流,也可以将一些重大的改革制度在平台上,使居民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了解。最后要设立一个问题协调处理部门,及时了解在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针对性的方法进行解决。
(二)建设完善的利益分配制度
只有达到将利益进行公平分配的目的,才能使社区生态旅游得到顺利发展。在管理过程中,首先***府要提高对利益分配的重视程度,建设完善的利益分配制度,使居民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其次要改变以往比较强硬的管理观念,通过各种方法鼓励居民们从事与旅游相关的生产经营,使居民经过自己的双手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最后***府可以和信贷企业或者银行进行合作,使居民可以顺利得到一定的信贷服务,拥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展,从而让居民的经济收入有所提高。
(三)提高社区居民的旅游意识
在一些比较偏远的旅游地区,当地居民之中多数为老人和孩子,青壮年比较少,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关于旅游的知识也所知甚少。因此需要根据这个问题,在进行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时候,实施旅游知识培训,提高居民的旅游知识水平,使其可以在追求经济收益的时候,加强旅游环境的保护。同时也要提高社区居民的旅游意识,通过意识到生态旅游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加入到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当中。
三、结语
生态旅游篇5
什么是生态旅游?
国际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认证的原则性指导性文件《莫霍克协定》(MohonkAgreement)指出,生态旅游至少必须包括如下七个方面一致力于让游客通过亲身体验大自然而更好地了解和赞美大自然,通过解说让人们认知自然环境、当地社会和文化:对自然区域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做出有益和积极贡献:对当地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提供利益;鼓励社区以适合的方式参与:食宿、游程及设计景点方面都应该尺度适中:最小化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对概念发展的回溯和分析表明 生态旅游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内涵是不断充实和演进的。生态旅游早期受到环境运动和自然回归思潮的影响,与自然旅游有着天然的联系,之后其被赋予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社区发展与实现旅游教育等多个内涵,成为了一个复合的概念,由于这种复合内涵,生态旅游得以明确的从自然旅游中分化出来。
什么是生态旅游认证与标准?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旅游业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初期在旅游行业内发展的大多是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认证标准,旅游业中关于环境生态的认证体系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才出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旅游旗号被滥用的情况逐渐突出。仅仅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营销幌子的做法已经成为生态旅游发展的障碍,同时,市场缺乏普遍接受的生态旅游标准以维持旅游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生态旅游市场的混乱情况亟需规范,旅游消费者需要一个权威的标准对众多的生态旅游产品进行比较与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三方的生态旅游标准认证应运而生,大量的旅游项目加入了各种标准认证项目,各种基于不同生态旅游标准认证的项目不断涌现。欧洲是生态旅游相关认证最多的地区,2004年,超过50个的认证项目覆盖了住宿、海滩、海洋、保护区、餐厅、手工艺品、高尔夫、包价旅游等领域。
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标准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特征首先,认证项目在数量上急剧增加,相关认证体系和生态标签多达上百个:其次,所涵盖的范围从相对简单的旅游膳宿业的认证拓展到旅游行业的所有领域。这些标准多为地区标准和区域标准,同时,少数国际性的生态旅游标准正在形成和推广。
生态旅游在中国
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发热,生态旅游泛化的情况也很突出,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出现的生态旅游市场混乱,已经在我国重新出现,旅游经营者纷纷使用生态标签来进行市场营销,生态旅游产品良莠不齐,消费者无所适从,在这样的情况下,为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制定权威标准作为行业管理手段成为必要。
生态旅游标准能够与相关法律一起构成的生态旅游的***策调控工具,是引导我国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生态旅游标准的权威认证能够规范旅游市场环境,明确生态旅游产品特质,避免无序竞争和虚假营销,降低消费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实现国内外生态旅游市场间的对话。
1993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标志着生态旅游的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
什么是生态旅游认证与标准的权威性?
国际生态旅游标准发展演化的历程说明,标准的权威性极端重要,现有的生态旅游认证项目在我国的实施普遍面临旅游消费市场认知度不高和权威性不足的问题,同时,GG21等国际标准仍然处于演化和发展期,在其全球推广的过程中,标准的完善和适应地方性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现实情况来看,还没有一个广泛接受的权威标准可以拿来使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国家标准,获得天然的权威性是较好的选择。
什么是生态旅游认证与标准的适用性?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态旅游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生态旅游标准的制定需要与区域背景和发展阶段保持一致,需要发挥对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引导与规范的功能,这决定了不能盲目采用舶来的标准。因此,在与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的核心特质保持一致的基础上,发展我国自己的生态旅游标准是较好的策略选择,一方面能够避免标准的主导权被国外机构控制;另一方面,能够使我国的生态旅游标准发挥***策工具的作用,使外来的生态旅游标准在***策的框架内运行,将区域性的要求上升成为其他生态旅游标准推广需要满足的前提条件,保障区域的独特性得到足够重视。
怎样把握生态旅游认证与标准“度”?
我国的生态旅游处于发展初期,有其阶段特点,生态旅游标准的使命在于引导生态旅游的规范发展,引领我国的生态旅游走过成长期。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生态旅游市场的成熟,多样化、个性化的生态旅游产品将会不断涌现,蓬勃发展的现实一定会引发对国家标准的修订甚至是重新制定的需要,因而制定标准需要把握生态旅游的共性和原则,控制好标准化与多样性的矛盾,留下适当余地,以有利于生态旅游的个性化发展。
案例
华侨城生态旅游案例:
深圳华侨城是中国首个生态旅游示范地。在华侨城项目建设中,实现了景观和生态平衡,从规划、设计、建设和经营管理方面入手.做好对山、水、植被的保护。建设近50万平方米的人工湿地,为所在地区水库提供天然生态过滤网:建设10个分散式污水处理站,每天可进行350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对边坡进行绿化种植复绿工程:充分利用无污染、可循环的能源进行产品设置和开发;利用云中风车、水能、太阳能发电;利用空调余热为酒店用水加热;所有物料均用再生纸制成等。
Ecotou rism Australia“澳大利亚生态旅游”认证项目生态旅游认证有何益处?
生态旅游认证能够为旅游经营者、管理者、旅游地社区和旅游者提供如下益处:
・为旅游经营者规划和发展生态旅游提供标准
・为旅游经营者发展可持续的生态旅游提供指导
・使得旅游经营者能够持续提高生态旅游运营水平
・能够使用认证标识进行营销
・为保护地的管理者提供工具以减少环境影响
・使得旅游地社区能够得到更多利益,减少负面影响
生态旅游篇6
关键词:生态旅游;生态可持续;认证
生态旅游是全球旅游业大繁荣与可持续发展共识交融的产物。然而生态旅游概念滥用问题已经制约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生态旅游标准化工作应运而生。其中,生态旅游认证着力解决生态旅游领域市场主体的自我规范问题。通过提供可遵循的依据和指导规范,可观测和可量化的测评工具,为市场主体开发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产品提供指引。生态旅游认证领域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可以为认识生态旅游和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提供较具启发意义的研究素材。有鉴于此,文中将梳理生态旅游认证规范有关内容,以期发现人们将生态旅游从抽象概念具体化的方式方法。
一、国外生态旅游认证实践
生态旅游认证是指导生态旅游贯彻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的一项工具,通过评价企业的产品与服务,鼓励后者持续提供高品质产品并不断完善。事实上,生态旅游认证是以相应标准体系审查、衡量和评价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程序。生态旅游认证中的评价标准常被视作狭义的生态旅游标准。国外生态旅游认证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并在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期间为了迎合公众环保需求,生态旅游标签被广泛使用甚至滥用。国外学者调查结果指出,沦为营销符号的客观现实阻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权威性生态旅游标准的缺失令质量稳定的旅游产品供给难以实现(AlanLew)[18]。在此背景下,第三方生态旅游标准认证应运而生作为规范生态旅游市场乱象的工具,向游客提供权威标准供其在为数众多的生态旅游产品间进行选择。期间涌现出众多基于不同生态旅游标准的认证项目,这些项目纷纷被添加到越来越多的旅游项目中。
需要指出的是,生态旅游认证由旅游业的环境认证演变而来,却并不同于旅游业的环境认证。有学者曾以ISO14000标准为例,阐述了两者的主要差异。ISO14000标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是一项典型的环境认证标准。两者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但是也存在明显差别。首先,两者认证对象不同,环境认证用于生产型企业,生态旅游认证用于旅游产品。后者覆盖了旅游交通、餐饮、住宿等多个旅游部门。其次,两项标准评价体系的构成内容不同。环境认证标准考察企业的环境影响,生态旅游认证考察内容涉及环境影响、社会文化影响和经济影响。再者,环境认证多为定性评价,生态旅游认证则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目前国外生态旅游标准的主要实践活动有WTTC发起的“绿色环球21” (GreenGlobe21,以下简称GG21)国际生态旅游认证标准,澳大利亚全国生态旅游认证项目,美洲可持续旅游认证,欧洲旅游服务生态认证的VISIT标准,韩国可持续生态旅游规范标准。GG21受到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推崇,作全球旅游业核心规范体系,“GG21”成为覆盖旅游整个行业的唯一的全球性旅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标准体系。以GG21为基础,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和澳大利亚可持续旅游合作研究中心共同起草了《国际生态旅游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遵循《莫霍克协定》的指导原则,于2002年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国际生态旅游大会上正式公布实施,2004年进行首次修订。因为《标准》是在国际有关权威机构与业内权威人士认可后公布实施的,其给出的生态旅游定义、标准和配套评估体反映了人们的初步共识。文中将以《标准》作为对象,考察标准视野下的生态旅游表现形式与具体内容。
二、标准领域的生态旅游定义及体现形式
在《标准》中,生态旅游指通过体验大自然来培养人们对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赏和保护,从而达到生态上可持续的旅游。从不同方面来看,生态旅游产品具有不同的形式:在旅游食宿方面如旅店、度假村、野营地、生态小屋等,在旅游形式方面如驾车、徒步、骑马、漂流、探险等,在旅游景点方面如协助游客近亲大自然的、位于自然区域的旅游设施等。围绕生态旅游概念和产品形式,《标准》给出了相应的目标、基本原则与支持原则。其中原则部分是生态旅游认证的重点,也是将生态旅游从抽象概念转变为具体活动的主要途径。《标准》共给出了11条基本原则,其核心观点可表述为生态旅游***策、实践以及法规框架,注重自然区域,讲解与教育,生态兼容的基础设施,生态可持续实践,为保护作贡献,生态旅游造福当地社区,尊重文化及其敏感性,游客满意度,诚信营销和影响最小化行为守则。上述原则与概念中“达到生态上可持续的旅游”直接相关的内容集中在第4、5项原则。事实上,这两项原则也被公认为《标准》的核心要件,贯穿于生态旅游产品策划和经营管理过程。
原则4强调在生态可持续和明确潜在环境影响的基础上,确定合适的生态旅游经营方式。《标准》中,原则4的主要思想通过两项支持原则给进一步具体化和明确化。这两项支持原则是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无碍于周围视觉景观,以及采取最小负面环境影响的建设方式。原则5强调在经营管理方面采取生态可持续措施,确保经营活动不会导致环境退化。类似的,原则5也有支持原则用以说明。其数目多达九项:一是经营者已经明确活动的环境风险,并准备或实施了相应管理方案;二是产品以废弃物最少化的三个层次(减排、重复使用和回收利用,常称为3R)作为经营基础;三是产品应尽可能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四是尽可能减少用水并使用生态可持续的水源;五是尽可能减少污水和废水排放,对其进行处理以避免危害环境;六是制定并实施旨在产品经营期间保护旅游目的地濒危物种、生物多样性、乡土植被、自然水系和自然风景的计划方案;七是最小化目的地空气质量和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八是尽可能减少人工照明对环境的影响;九是为顾客提供在自然环境中体验自然宁静的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游客生态旅游行为的教育也是影响“达到生态上可持续的旅游”能否实现的关键。此方面的内容在原则3体现。原则3强调生态旅游应为游客提供体验自然和文化的机会,增进其对自然和文化的理解、欣赏和赞美。《标准》给出了原则3的三点支持原则。一是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讲解服务;二是充分准备讲解工作,保障信息有效地传达给游客;三是一线员工有能力提供关于旅游地点的自然价值、文化遗产和保护方面的准确信息;导游人员能提供高质量的讲解。除了上述支持原则,《标准》还从4个方面对原则3进行阐述。首先,为游客提供环境讲解和教育机会,让游客获得更多关于当地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知识。其次,制定讲解活动计划,内容包括:教育和保护的目标和目的;教育的受众和讲解主题;讲解方法应符合多数游客需要;内容细节包括当地自然和文化保护的意义,减少环境影响的主要方法和在文化敏感区域的恰当行为;信息来源和资料的参考目录和概要。再者,证明所有一线员工都了解以下内容:所在地和当地居民的自然、文化和遗产价值,环境管理情况,生态旅游原则及其体现方法,为减少环境负面影响所应遵循员工行为方式,特殊情况下的应急措施。最后,证明导游了解以下内容:环境讲解系统和交流体系,当地环境和自然保护问题,弱化环境影响的方式方法,探险活动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资质。
参考文献
[1]李长健,刘函.国际视野下我国生态旅游标准构建问题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1,11:71-75.
[2]喇明清.国际标准视野中的生态旅游:兼议我国生态旅游发展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8:172-176.
[3]谢冽,钟永德.国内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综述[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6:30-31.
生态旅游篇7
***旅游景点生态旅游开发调研报告 为了更好地发掘、培育和推出我县有特色和亮点并具发展潜力的项目,根据州文化体制改革领导组《关于开展文化产业特色项目专项调研、规划及报告的通知》要求,我县文化体制和文化产业调研组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到河西镇、旅游局、石门关景区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研,形成了《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研究报告》,以供参考。 一、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指出:西部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就是生态旅游,我们可以从九寨沟、香格里拉、张家界等景区对旅客产生巨大吸引力的事例可知,生态旅游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旅游业的主题,石门关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石门关生态状况决定了必需发展生态旅游的主题,**全县1957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除去水域、房屋、道路以及悬崖、山石等土地外,96.97%的土地上都有草木植被,其中:森林、灌丛、草坡等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2.2%,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7.2%,而石门关的植被保存得最好,森林比较茂密,处于横断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区,植物区系复杂多样,为众多特有植物的分布与分化(变异)中心。生态旅游最原始的含义是森林旅游,可见,石门关得天独厚的生态状况为石门关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奠定了优越基础。第二,石门关处于部级自然保护区苍山西坡之中,山势雄伟,观光效果较好,是天然的生态植物园,拥有各种植物200多科,2000多属,近万种。由于历史原因,交通阻塞,人烟稀少,使石门关纵深处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许多地方至今人迹未至,实乃生态旅游的理想环境。第三,石门关人文景观丰富,有距今3000多年的苍山崖画,始建于明代的福国寺、玉皇阁等。明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白族学者李元阳也曾到过这里,并在《徐霞客游记》和《游石门山记》中均有记载。第四,石门关在古代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要冲,是中国通往东南亚的必经之地。如今,随着320国道及大漾二级公路相继建成及投入使用,石门关距州府大理市仅21公里,仅需30分钟即可到达。第五**作为“中国核桃之乡”,据统计境内核桃树共有24.86万亩,248.6万株,在石门关景区就有0.72万亩,5.1万株(包括光明村、金牛村)。如此众多的核桃资源为石门关开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 二、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旅游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承载物,是旅游活动得以开发的重要依托。县委、县人民***府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近几年来在石门关共投入300多万元修建了石门关景区公路、游路、栈道、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共投资420万元修建了石门关旅游度假村、石门竹园、光明核桃生态园(农家乐)等一批项目,使石门关的接待能力得到改善。 随着旅游业的投入不断加大,石门关景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到石门关旅游的中外游客逐年增加,从1995年的不足1万人次,发展到今天的7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300万元(截止2002年),占全县GDP的比重达1.05%以上。 三、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石门关景区的硬件设施得到一定改善,但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加,石门关景区的一些矛盾渐渐显现出来,其主要矛盾是:一是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二是规划不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功能配套差;三是管理机构不健全,专业管理人才缺
生态旅游篇8
要害词:生态旅游;认证;生态旅游等级;评价;问题
Abstract:Establishmentofthesystemaboutevaluatingtheecotourismhierarchyisthekeytotheecotourismcertification.Theecotourismhierarchymainlyusetherelevantstandardstojudgethequalityandthedevelopmentextent.Atpresent,theresearchandpracticeofevaluatingtheecotourismhierarchyinChinaarestillrelativelyfew,whichhasnotformedacompleteandscientificresearchideas.Processofresearchaboutevaluatingtheecotourismhierarchyathomeandabroadarebeenreviewed,analyzedandsummarized,whichwouldbemoreconducivetoscientificresearchofecotourism,anddirecttheecotourismoperatingandmanagement.
Keywords:Ecotourism;Certification;Ecotourismhierarchy;Evaluation;Issue
由于在生态旅游项目开发与生态旅游区的建造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规范和标准来实现其对自然和社会负责的承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呈现出令人担忧的局面。而生态旅游认证的要害是建立生态旅游等级评价体系。建立生态旅游等级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于规范生态旅游区建造,促进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引导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目前,有关生态旅游等级评价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在我国还比较少,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的研究思路。对国内外生态旅游等级评价研究及时回顾、分析并总结问题,是具有方***意义的,这有利于更加科学地研究生态旅游。
一、生态旅游认证
生态旅游在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应的规范和标准来实现其保护自然和谋富社会的承诺。依据一定的规范与标准,对生态旅游企业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意见的过程,就是生态旅游认证(EcotourismAccreditation)。不同的生态旅游认证体系其做法有所不同,其通常的做法是首先由负责认证的机构提出详细的标准体系与指标体系,其次是对被认证的企业或产品的现状进行评估,确认其在生态旅游相关方面的表现是否达标,假如达标,予以一定形式的承认,一般会授予有关证书或标识(如授予生态标识),假如没有达标,也会提出改进的建议[1]。从而促进生态旅游经营者改善其环境表现,实现其对自然和社会负责的承诺,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各地开展了不同层次的生态旅游认证,为规范、推动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WTTC发起的绿色环球是旅游业最早的生态认证制度,也是目前唯一涵盖了全球旅游业的一个。澳大利亚是最早实行全国性生态旅游认证的国家。2009年5月,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峰会进一步提出,要利用国际上认可的原则来制订认证方案,以鼓励企业参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自愿活动,促进消费者的认知,同时,认证制度要反映区域和亚区域的标准,并建立相应的立法框架来实现这一目标。生态旅游认证要求建立一个生态旅游等级制度。
二、生态旅游等级
澳大利亚全国生态旅游认证项目(NEAP)将自然旅游和生态旅游住宿设施、游览和吸引物产品,分为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和高级生态旅游三个等级。
***波、黄安民参考澳大利亚生态旅游认证项目(NEAP)的经验,将生态旅游分为四个等级:自然旅游、一级生态旅游、二级生态旅游、三级生态旅游。
周玲强为把生态旅游分割成可操作的阶段性目标,将生态旅游等级划分为非生态旅游、生态旅游、高级生态旅游三个等级。
陈金华、肖寿才、黄暾根据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指标体系将保护区生态旅游等级分高级生态旅游、中级生态旅游、初级生态旅游。
黄祖辉、程兴火、周玲强将生态旅游评价标准用一个模糊集合表述,分为四个等级:V=(高级生态旅游区,生态旅游区,准生态旅游区,自然旅游区)。
可见,生态旅游等级主要是利用有关标准来区分生态旅游的质量和发展程度。这样就把生态旅游分割成可操作的阶段性目标,为那些所得等级不高的景区提供了激励和改进的途径,鼓励景区的持续改进。
三、生态旅游等级评价研究状况
生态旅游等级评价研究主要是通过生态旅游认证研究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来体现的。
旅游业的绿色认证体系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才出现,其后不断地把社会和经济以及环境标准纳入其中。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确定了约250种旅游业标准,包括行动规范、奖励、标准检测、最佳实践和大约70种提供批准标识或标志的生态标签和认证体系[2]。国外有些学者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标准与行动措施作了较细致的研究,对生态旅游等级评价提出一些建议性的细则[3]。从国外各种形式的生态旅游认证过程中可以看出,对生态旅游等级进行评价主要从两大角度进行,即基于表现的标准的角度和基于过程的标准的角度。表生态旅游评价指标及其判别
关于生态旅游的检验和等级评判标准,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提出了生态旅游的三大检验标准:(1)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原生的、和谐的生态系统;(2)对象应该受到保护;(3)社区的参与。而孙玉***等详细的列出了生态旅游的评价指标以及判别的标准,如上表:[4]
有学者针对目前我国各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程度不一的情况,提出实行生态旅游认证制度多元化,建立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这种阶段式的体系更为合适的观点[5]。
李星群、廖荣华从自然保护区的非凡性出发,分门类设置了70项评价指标,比较系统的构建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为生态旅游等级评价指标设计和体系构建提供了参考。吕阳采用熵技术支持下指标权系数赋值的方法构建了具有三个层次和共84个详细指标的生态旅游区识别指标体系,并根据该指标体系对辽宁省部分景区的属性进行了判定。程道品、何平、张合平为反映生态旅游示范区建造效果,在三个层次(准则层、指标层、要素层)上构建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46个指标要素设立了评价标准,用AHP法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用四个等级来评价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白鸥和周玲强均在总结生态旅游认证标准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最新进展的基础上,采用德尔法和因子分析构建了共有42个指标的具有三个层次的生态旅游认证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项指标的权系数,并分别在实证分析中检验了其适用性。黄祖辉、程兴火、周玲强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构建由4个准则层、13个领域层和59个指标构成的生态旅游区认证等级指标体系,并对浙江省临安太湖源景区作了实证分析,此研究发展了构建生态旅游等级评价体系的方法。
但以上研究者大多未对生态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和生态旅游景区生态程度与生态旅游等级的联系作细致的阐述和分析。
借用新的研究方法还有,魏敏、冯永***、李芬等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农业生态旅游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其中利用了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来确定评价因子的权系数。该研究给不同的农业生态旅游地进行打分,但并未根据所得分值进行等级划分。
***波、黄安民提出了生态旅游评价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和两个新概念,即生态程度、生态旅游等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旅游等级评价体系,试***通过等级评价的方法来界定生态旅游。他们认为对生态旅游通过评价,确定等级后,首先可以了解某一目的地生态旅游的整体状况;其次还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在此研究基础上,***波、陈金华将生态旅游目的地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旅游、一级生态旅游、二级生态旅游及高级生态旅游,并将“生态旅游程度”作为评价的总目标,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设置了相应的类指标体系,并从理论上探讨了详细的评价方法。但此两项研究并未作深入的实证分析,实际上只是提出了生态旅游等级评价的假说。
四、生态旅游等级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
1.对生态旅游的精确含义缺乏一致性的理解使生态旅游难以建立统一的评价和衡量标准
其一,从概念上来界定、衡量生态旅游难度很大。
现有的生态旅游定义不下百余条,每一种都有自身的侧重点。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出发,结合自己的理解定义生态旅游。虽然没有任何一种定义能够包含生态旅游的全部内涵,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不同见解的研究思路是有助于一个学科的发展,是学科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然而对于业界而言,从如此众多的定义中去理解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是困难的。生态旅游经营者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生态旅游的理论。许多生态旅游被当作一般传统旅游来经营。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商业标签在各种各样境况中被广泛使用,甚至常常被滥用。“有些自称的生态旅游,根本就没有顾及到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所以不打折扣的生态旅游主流路线是罕见的。当在可持续性标准的旅游路线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的时候,是不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产业的”(MegarEplerWood,2009)。
“换句话说,生态旅游的理论还未真正胜利地付诸实践”[6]。于是在实际经营中,“变形”的生态旅游时有发生,因此,对概念理解的偏差,使“现象的”生态旅游与“期望的”生态旅游之间出现了相称大的差距。这正是生态旅游等级评价研究所关注的问题[7]。
其二,偏重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
生态旅游还表现出受益者主体的共生。生态旅游的受益主体由***府、旅游业、旅游者、当地社区、学术界、志愿部门、保护机构和媒体8个受益主体组成。在生态旅游系统中,这8个不同的受益主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从生态旅游中获得利益,即他们是生态旅游利益的共同体;不同点是各自扮演的角色不同,发挥的作用不同,即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有所差异。生态旅游就是要在自然环境和(或)文化敏感的区域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此目标的实现,决定了生态旅游等级评价体系构建必须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调解程度和行为的协作方式,在体系中设计相应的指标予以反映。只有在一个合理的制度安排下,建立新型的利益平衡机制才能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个体理性的主观动机最终带来集体理性的客观结果,实现四个维度上的可持续性[8]。因此,生态旅游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存在一个资源(自然、文化、权力等)的分配和利益(环境、社会、经济等)的平衡过程,是利益相关者之间通过交易、调解、利益让渡和责任而进行社会建制的过程。而现有的生态旅游等级评价研究存在偏重一个或少数几个利益相关者的现象,因而几乎没有关注这一社会建制过程。
生态旅游等级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多维目标上。生态旅游是以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的总体目标而不是以企业的盈利和旅游者的最大享受为指导原则,是以资源而不是以旅游者需求为核心的,因此需要在保护区、旅游者、旅游企业、非***府机构、专家及学术机构、当地***府之间建立一个合作机制,从而使上述主体共同形成一个整体。同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也从服务与被服务转变为调解与合作[9]。构建生态旅游等级评价体系应以整体内的调解与合作作为主要的出发点。
2.对生态旅游目的地复合评价存在误解导致生态旅游等级丧失***存在的意义
其实质上,旅游景区与旅游目的地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
旅游景区是我国旅游研究和实践中主要使用的一个词汇,其含义应该是,一个以为旅客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为主的场所,其主要功能是吸引游客,将旅游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2009年9月30日,国家旅游局的《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办法》中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正式开业接待旅游者一年以上的旅游区(点),包括旅游景区景点、主题公园、游乐园、度假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动物园、植物园、文博院馆、美术馆等,均可申请参加质量等级评定。”在这一规定中除了旅游城市与世界遗产单位没有列入其中外,几乎所有可作为旅游发生地的场所都包括了。
旅游目的地(TouristDestination)是国际旅游研究和实践中常用的词汇,一般情况下,相称于我国的旅游景区。它是一个相对概念,可以指一个州,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城镇或一个详细的旅游景区。与旅游景区概念相比,外延要宽泛得多。再则,旅游景区所代表的功能范畴也少于旅游目的地。所以,旅游目的地指任何有旅游行为发生的场所,且没有旅游区(点)的旅游规定性。而且作为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更具有游客对于目的地的单向性。
将生态旅游目的地,如自然保护区归类至旅游景区(点)内是不合适的。这样做,忽略了一个功能上的问题,即多数生态旅游目的地的主要功能并非是吸引旅客,发展旅游业,而是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功能具有复合性,其中的生态旅游业务只是一个辅助手段。以自然保护区为例子,根据IUCN提出的11类治理模式中,保护区的主要功能是保护、控制、科研、教导、维护等,而生产利用和旅游开发并不是其主要功能[10]。
从上述中可以看出,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功能具有复合性。将生态旅游目的地视为一般景区(点),无疑是抹去了传统大众旅游与生态旅游的本质区别。这对生态旅游的发展将产生误导,使评价生态旅游的标准与大众旅游相比失去***存在的意义。又因为,生态旅游活动主要发生在目的地,生态旅游者在到达目的地之前的过程行为与其他旅游者并无太大的区别,其行为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主要考察其在生态旅游区的旅游方式和旅游活动内容。所以应将生态旅游等级评价研究范畴主要限制在一个详细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如保护区、国家公园、自然遗产地等)之中,这样有助于区分评价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不同的标准。
3.缺乏具有生态伦理观的研究理念来指引生态旅游等级评价体系的构建
生态旅游属于限定性的旅游类型,生态旅游有着自身的约束条件,研究生态旅游约束条件的表现程度和生态旅游的等级是息息相关的。所以研究生态旅游的约束条件应成为生态旅游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之一。生态一词在生态旅游的限定条件中被赋予了两层非凡含义。首先,它一定是某种限定条件的化身;其次,它与自然生态平衡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生态旅游的经营方式应区别于传统的旅游经营。前者所关注的因素在本质上有别于后者。生态旅游项目一般都位于原始的或脆弱的生态系统内,鉴于此,生态旅游项目对环境具有很大的潜在影响。这些地区往往生物种类丰富,这是它们吸引生态旅游的一个原因,但是它们的环境也很容易受到破坏。与其他旅游方式相比,生态旅游危害所依赖的环境资源的风险更大,比如:人口过度拥挤,为了增加道路和建造设施而砍伐森林,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环境的丧失,对稀缺资源的竞争加强,吸收能力弱或无吸收能力地区废物和污染增加。所以生态旅游项目的经营必须以维护生态旅游地的生态平衡为前提。
生态旅游地的生态平衡大致包括三个方面:(1)自然旅游资源的生态平衡;(2)人文旅游资源的生态平衡;(3)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及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生态平衡。
生态旅游地平衡理论在不同的地点、不同时间有着不同的应用结果,只能参照而不能随意完全照搬和照办其他地方的经验。因为生态旅游理论是科学,旅游资源的内容不同,生态旅游的平衡点就不一样。确定生态旅游之生态链的平衡点及变化幅值,以及在变化幅值内的生态旅游四要素①的各种组合是生态旅游等级评价研究的核心和基础。[11]
正由于上述原因,在生态旅游经营中,人们应该更加关注环境状况,以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观来治理组织,以达到对环境的最小影响。对生态旅游的研究应该保持将生态伦理观灌输到生态旅游的实践中去。“将环境观引入经营者的经营准则是区别生态旅游产品与传统旅游产品的重要部分”(CarolPatterson,2009)。
4.现基于各种理论建立起来的生态旅游等级评价体系大多缺乏可操作性
其一,现制定的评定生态旅游等级的标准和原则多种多样,实施起来困难重重。由于没有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非凡是缺少业界的参与,基于各种理论制定出的规则和标准参差不齐,因而在实践中或者难以贯彻,或者无人理解。同时,生态旅游中涉及的要素很多,有环境的、产业的、社区的等等,而且原因和影响之间可能会存在很大的时间滞后性,如生态旅游活动所带来的文化方面的影响,就是一个缓慢影响的过程[12]。因此需要在实践中反复观察研究这些要素与生态旅游的内在联系,这也给制定适合的原则和标准带来了困难。
其二,生态旅游等级评价指标逐步向“基于表现”与“基于过程”相结合方向发展才能符合生态旅游治理实践的要求。如生态旅游等级评价体系应包括能全面反映生态旅游治理绩效方面的指标。在建立生态旅游评价体系时,“基于表现”的指标和“基于过程”的指标应该是互补性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治理绩效包含在生态旅游“基于表现”的标准里,反映了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治理水平和治理目标的实现程度。
其三,生态旅游的发展是迅速的,产品数量迅速增大,也就是说,它处在动态当中。若要制定长期不变的原则和标准是脱离实践要求的。若要使制定的生态旅游等级评价体系适应生态旅游的发展,要害的是如何提高评价标准,或者说如何设计指标和构建富有弹性的评价体系以保证生态旅游环境的可持续性。生态旅游等级的评价,涉及到很多的因素,是一个复杂、模糊的过程,它的评价不能简朴地用一个精确的数学量来度量,用模糊语言来描述是非常合适的。生态旅游等级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单项指标,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来反映景区生态旅游开展情况。生态旅游评价所涉及的各因素隶属函数关系的确定要根据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两种方法来确定。
5.现建立起来的生态旅游等级评价体系没有考虑到生态旅游体验
旅游个体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暂时性的联系从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动其心理结构的过程,就是旅游体验。这种体验是旅游者的内在心理活动与旅游客体所呈现的表面形态和深刻含义之间相互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结果,是借助于观赏、交往、模仿和消费等活动方式实现的一个序时过程[13]。生态旅游由于详细的旅游目的、方式等不同而有别于其它旅游方式,但它仍旧是一种旅游方式。生态旅游产品具有普通旅游产品所具有的共性,生态旅游者对生态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消费有一个过程,是一段经历,所以也存在旅游体验,即生态旅游体验。
Pinell与Gilmore在《体验经济》一书中,将“体验”详细分为四类:娱乐、教导、暂避现实和审美。旅游业被公认为天生的“体验产业”,旅游者离开日常工作、居住的环境(暂避现实),接受跨文化与异域风情的洗涤(审美),尽情享受休闲时光(娱乐),并通过这一系列感官刺激和心灵感触,获取精神的成长(教导)。旅游体验是旅游世界的硬核。不管是对旅游者还是对向旅游者提供服务和产品的旅游企业治理经营人员而言,旅游体验的质量都可以说是他们从事旅游及相关活动的生命线,高质量的旅游体验给旅游者以预期甚至超过预期的旅游满足,从而奠定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长久基础[14]。因此,体验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鉴于体验价值已成为旅游产品能否热销的重要指标,因此,在进行生态旅游等级评价时,应充分考虑各项评价指标的体验程度。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游客旅游是为了获得某种舒畅而独特的体验。旅游体验的核心在于真实性和参与性。旅游经历就是游客参与旅游活动的结果,游客追求活动的真实性与参与性。真实程度和参与程度与体验效果直接相关,真实程度和参与程度越高,体验效果越好,反之则越差[15]。旅游体验的真实性是建立在旅游对象客观真实的基础上的。生态旅游者更加重视体验程度。
绿色环球21生态旅游国际标准体现的原则要求生态旅游:(1)向游客提供亲身的、直接的自然体验(集中于自然区);(2)提供能够更好地理解、欣赏和享受自然的机会(解说);(3)敏感性的解说;(4)持续性维持并提高消费者的期望。该标准针对每个原则设定了详细的详细指标,集中于对“过程”和“表现”的衡量,以提高生态旅游者的体验程度。
旅游体验影响因素受旅游者的客观与主观条件的影响。旅游者获得旅游体验的强度因人而异,但主要由旅游景区各种因素决定的。旅游景区的中央任务不是单纯提供旅游产品与服务,而是为游客塑造难以忘怀的旅游体验。对于生态旅游者来说,为了塑造最优的旅游体验,旅游景区应该将生态旅游体验主题化,以正面线索强化主题印象、淘汰消极印象,提供纪念品,并重视对游客的感官刺激。
建立生态旅游等级评价指标体系,要从游客的角度出发,为部分评价因子设置体验系数,这将有助于真实反映生态旅游产品的价值。比如,很多旅游区在做生态旅游资源评估和市场推广时,珍奇野生动物资源是重要的资本,但实际情况却是,可能因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很小或者根本不可能让普通游客接近,所以对游客而言,其生态旅游体验价值几乎为零,体验系数在这种情况下就能起到一定的矫正作用。
注释:
①王敬武认为生态旅游理论是研究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介和环境(也包括旅游环境)之生态化意义下的想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的科学,该观点突出了生态旅游环境不同于一般形式旅游的环境。详见:论生态旅游的内涵及规律[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5-100.
参考文献:
[1]钟林生郑群明石强:中国实施生态旅游认证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2:112-116.
[2]MarthaHoney.Ectourism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WhoOwnsParadise?[M].Washington,D.C.:Islandpress,2009:2-19.
[3]Shores.TheChallengeofEcotourism:ACallforHigherStandards[M].NewYork:CABIPublishing,2009:213-218.
[4]孙玉***刘艳江赵炳柱:生态旅游及其评价指标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2009,3:109-110.
[5]甄翌:关于建立我国生态旅游认证制度的思索[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治理,2009,7:41-43.
[6]SherylRoss,GeoffreyWall,Ecotourismtowardscongruencebetweentheoryandpractice[J],TourismManagement,2009,20:36-42.
[7]***波黄安民:生态旅游等级评价——一个理论框架[J].生态经济,2009,10:130-134.
[8]杨桂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四维目标模式探析[J].人文地理,2009,5:71-77.
[9]宋瑞:我国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36-41.
[10]DavidA.Fennel,Ecotourism:anIntroduction[M].London:RoutlegePress.2009:43.
[11]王敬武:论生态旅游的内涵及规律[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5-100.
[12]周玲强:生态旅游区认证标准及推广过程中***府行为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13-87.
[13]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204.
生态旅游篇9
关键词:环境科学;生态产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
(二)生态旅游的特征
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
3、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
4、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由于生态旅游自身的这些特征能满足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需要,从而使生态旅游兴起成为可能。
(三)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
生态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可持续,“可持续发展”是判断生态旅游的决定性标准,这在国内外的旅游研究者中均已经达成了共识。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概括为,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式管理生态旅游资源,保证生态旅游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开展生态旅游的同时,不影响后代人满足其对生态旅游需要的能力,具体而言,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维护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承德的生态旅游
(一)承德市的旅游现状
承德市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周围毗邻北京、天津、辽宁、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及河北省唐山、秦皇岛、张家口等地级市。“十一五”全市共接待中外游客466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3亿元,保持了年均16.8%的增长速度。通过跨越式发展,承德旅游呈现出皇家文化与生态休闲同步、城市与乡村联动的喜人局面。
“十一五”期间,承德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新目标。五年共引进重点旅游项目96个,完成投资218亿元。其中,承德皇家围场体育休闲基地一期、双滦元宝山滑雪场、东杉假日酒店一期、蒙古大汗行宫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已基本完工,碧峰门民俗文化街、元宝山山地体育文化公园、中国承德鼎盛王朝文化产业园区、隆化御泉湾温泉度假庄园等项目建设正在顺利建设。不断涌现的新项目催生出日益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承德旅游形成了新的产业布局,加快了食、住、行、游、购、娱旅游产品的发展。
(二)生态产业形式十分多样
生态产业即将成为承德市经济建设中的不可缺少的部分。生态产业的形式已经发展出很多形式,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生态种植园、生态餐厅、生态旅游和屋顶绿化等等。农业生态园就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观光园内农业的布局和生产,将农业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餐厅有如将饭桌搬进了森林里,提供一种舒适祥和的就餐环境,这种方式深得大家的喜爱。屋顶绿化是比较新的技术,还未大范围的应用,在屋顶让种植绿色植物,能有效的保护屋顶墙体,能大大增加墙体寿命,并有效减低室内温度节省空调电力。
(三)承德市生态旅游建设应提高的地方
加强项目建设、提高生态旅游产业供给水平是生态旅游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如果旅游供给水平上不去,那么生态旅游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承德与海南、昆明、桂林等旅游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是旅游业缺乏资金投入,旅游项目建设相对滞后,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景点建设形不成规模,缺少新的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因此今后要把项目工作作为生态旅游的重点工作,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通过谋划、建设一批能带动全局的大项目,改善旅游产品过于单一的现状,提高生态旅游产业的供给能力。
参考文献:
1、晏路明.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2、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1).
生态旅游篇10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内涵
(一)生态旅游兴起的背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生态旅游在西方逐渐兴起,其兴起有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人类自身处在后工业文明时期,高度的城市化使人对大自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向往和依恋,迫切需要到自然环境中去放松自己,亲近自然成为人的内在需求,而且是一种高级的需求;其次人类也逐渐认识到自身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这必然影响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也影响到人类自身的自下而上和发展;而传统的大众旅游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显然力不从心。因此被看作是传统大众旅游的替代品,生态旅游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代表了二十一世纪旅游发展的方向。
(二)生态旅游的概念
早期的生态旅游是指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活动。McNeely、Thorsell和Ceballoslascurain(1992)认为生态旅游是指游客到位于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学习、欣赏和享受风光、野生动植物及当地古今文化的旅游活动;RalfBuckley(1994)提出只有以自然为基础,支持环境保护层,进行可持续管理和环保教育的旅游才是生态旅游;Brouse(1992)认为生态旅游是负责旅游,旅游者认识并考虑自身行为对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影响;范内尔(Fennell,1999)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形式的,并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方式;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EAA,2000a)提出只有具备生态可持续性的,且主要关注对自然区域的体验,并培养对自然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赏与保护的旅游方式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协会对生态旅游定义为“有目的的了解自然区的自然和文化,注意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和谐,同时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当地居民的福利创造经济条件”。
(三)生态旅游概念的内涵
虽然对生态旅游的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在某些方面还没有达成一致,但它们还是具有一些共同点。即以自然为基础的因素、教育性或学习性成分以及要求可持续性。其中最为核心的标准是都体现了对生态环境尤其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其它两个标准也是为这一核心标准服务的。这一点既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最重要方面,也是最能体现生态旅游内涵的本质特征。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在人们认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及消费活动已经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甚至会影响到人类在地球上的长期生存和发展而提出的科学发展思想,同样生态旅游也是人们在认识到传统大众旅游不能完全解决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而提出的。
二、生态旅游内涵的本质特征
要准确地认识生态旅游内涵的本质特征,首先要了解生态旅游系统。生态旅游系统除了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景区外,还可以加上一点,即生态旅游环境。因为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与其周围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周围环境不仅指自然生态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尤其要着重关注社会环境,即社区居民对发展生态旅游的态度。这四个组成要素中,生态旅游资源是客观要素,而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景区、社区居民这三者是能动的,他们的行为能够影响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者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者与大众旅游者有所不同,大众旅游者本身只需要具备经济条件、闲暇时间就可以了,而生态旅游者除此以外,不仅需要有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对自然生态的一种强烈责任感,还需要有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知道自身的旅游活动会对环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所以相对来说,生态旅游者一般具有较高的层次,生态旅游也就是一种较高级的旅游活动。美国旅行社协会(ASTA)提供的生态旅游者十条“道德标准”(Mmintosh,1995)中严格规定了生态旅游者的行为规范,其中包括以下几点:“了解目的地的地理、习惯、风俗和文化,使旅程更有意义;倾听当地人的谈话,鼓励当地居民参加环保活动;走设计的路线,不打扰动物及其栖息地,不破坏植物;支持节约能源、环保的企业。而生态旅游者由于不追求享受,能忍受不适,规模小,对当地的负面影响也极其微小,在活动中,生态旅游者还希望与当地居民交往,这无疑会给当地居民留下极好的印象,生态旅游者的环境保护观念也会逐渐深入到社区居民心中,使当地居民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生态旅游景区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景区是生态旅游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其功能是提供生态旅游产品,为生态旅游者提供基本的服务设施等。生态旅游景区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相关产业部门能充分认识到生态旅游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运用生态学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并遵循生态旅游发展规律,科学地规划,严格地管理,将会对旅游景区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实际上许多地区的***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更为有害的是有些旅游业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然而实施的却是大众旅游,这不仅对旅游区资源产生破坏,更导致了人们对生态旅游的误解,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