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系论文第1篇
本课以《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第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一课为蓝本开设的高中美术鉴赏研究课例。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这些艺术承载着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但随着工业社会都市化进程加快,外来消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使得民族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坏,扎根于乡间的民间艺术进一步势微,特别是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艺术正迅速消逝。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消亡。因此我们应该醒悟:民间艺术已经成为濒危的文化需要保护。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教育资源,将民族民间艺术引进学校美术教学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本课选取了我国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典型的中国民间美术6个种类: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编织。让学生分组选题收集素材合作调查交流展示价值延伸的研究学习。由于我校高一70%的学生住在广州市郊,活动中我倡导让学生接触、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地或社区组织的一些民俗活动进行调查。加强他们热爱以及继承我国民间美术本土文化的信心、成为学生体验生活,学习艺术的丰富资源。通过师生制作多媒体课件,而提供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增加课程信息量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体验自主研究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观,拓展了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wWW.133229.cOM从欣赏美、了解美、发现美、评价美的鉴赏过程中感受相互合作、体验发现的愉悦。本节课将从调查汇报、交流评价、实践临摹三个教学环节来感受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的语言、了解民间美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鉴赏要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高中是对一个人的将来发展方向起决定作用的重要阶段。正是青少年学习运用假设演绎推理法的时期,他们通过简单的象征性概念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并针对各种各样的文化内容开动脑筋进行思考。高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十分关注流行,对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只留于表面。审美能力的培养,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不仅仅是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进行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的需要。美术教育作为影响需要结构的因素之一,就应遵循高中生的心理需要的特点,引导他们追求高品质的艺术审美和美好的生活,追求卓越的文化修养,在丰富多彩的艺术精神的美感中提炼真、善、美的崇高境界。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特点,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欣赏要点。②了解民间美术与民间习俗的关系与***案***腾崇拜的象征意义不仅让学生了解本民族艺术的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③了解中国第一次文化遗产日活动讯息。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走近民间美术、走近生活,达到拓宽美术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②通过多种实践,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欣赏能力。③关注社会热点,懂得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点
民间美术的民族艺术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
五、教学难点
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六、教学准备
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民间美术作品实物。
1、将课题分成六个小部分,学生分成六组,由美术课代表、语文课代表、电教课代表负责组合人员。
2、各组负责搜集整理相关部分的材料(***片、实物、网络资料、制作课件)。
3、提前检查学生准备的材料是否充实,不足的教师给予补充。
4、课前把教师、学生准备的材料布置在教室版面上,营造出直观的中国民俗文化氛围。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1分钟)。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民间美术的概念是相对于专业而言,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应该是民间美术。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
师:经过搜集素材给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几大类?
生: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编织等。
(三)展示调查报告。师:通过每个小组课外的调查学习,我们对中国民间美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老师把时间交给同学们,6个调查小组的同学们分别汇报你们有何收获吧?(各组先找两位代表:一位学生作讲解员畅谈、一位播放背景)。
生:分别播放6个小组制作的课件,展示课件中大量的***片资料,小组介绍后补充学生所讲内容的局限性、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附高一(7)班民间美术调查小组人员:
第一组:年画调查小组背景技术(梁世恒)、解说员(莫甄文)
第二组:民间玩具调查小组背景技术(陈小龙)、解说员(何颖)
第三组:民间剪纸调查小组背景技术(刘启锐)、解说员(吴思韵)
第四组:民间风筝调查小组背景技术(曹淑君)、解说员(何颖)
第五组:民间刺绣调查小组背景技术(张坳敏)、解说员(黄泳***)
第六组:民间编织调查小组背景技术(马家辉)、解说员(黄建莹)
1、年画组。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板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节日,经长期的社会传承固定下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习惯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春节了。据载,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以后历代不衰。清代中叶更为盛行,全国各地均有年画,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此外,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广东佛山等都是著名的年画产地。
2、民间玩具组。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劳人民以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下一代的成长,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意念、理想、祝愿与爱心。也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和民风民俗培养的教具。主要用于服装、鞋、帽、枕头、帐帘及钱包、香包等布什物。民间刺绣厂一间制作底样,造型质朴、大方,色彩上采用原色对比,平面色块的运用使色彩过渡跳跃感,先得鲜亮而富有喜庆气氛。
3、剪纸组。在我国民间美术中,还有一种用于春节装饰烘托气氛,人门又十分熟悉的民间剪纸,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品种。早在汉唐时代,就有用金银箔剪成花鸟,贴在鬓角做装饰的风尚。后发展为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之用,民间剪纸是表意性的,讲究构***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由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风格也异彩纷呈,大体北方粗犷豪放、造型简练,南方构***繁茂、精巧秀美。内容十分丰富,多以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
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千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这更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4、风筝组〈5〉刺绣组〈6〉编织组(详略)。
八、评出最佳解说员,最佳解说背景,最佳自创作品以奖励
1、学生进行分组调查,分析其各自特有的造型特征及审美趣味,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增长知识和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4、通过调查与介绍民间美术,使学生既合作与研究性地了解什麽是民间美术和它的特点,又学会与同学们交流信息、交流思想、提高学习的效率。
5、小结让学生集体思考讨论(2分钟)(加背景音乐)。
6、展示教师课件。
九、鉴赏拓展
师:视频播新闻片段:为唤起全社会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与行动,从2006年开始,我国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文化遗产日。据了解,在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里,各地已积极举行了相关的公益活动,如开展文化遗产地和博物馆“爱我遗产、优化环境”系列活动,举办文化遗产展和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专家咨询及文物收藏鉴赏活动等。
思考议一议:如何开展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创新活动?
生:学生集体思考讨论(2分钟)(加背景音乐)。
师:我国民间剪纸中的***形集中了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同学们从尝试制作剪纸中感受一下民间美术的寓意性语言、阴阳表现形式的体会。
生:略。
本课结束,师生再见。
十、课后反思
美术系论文第2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美术学;关系研究
中***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261-01
人类文明是不断积累的过程,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带有强烈时代特征的文化的集合体。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学科门类,这些在当时新兴的学科门类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一般都是由简单到复杂,一步步的发展,最终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美术学的起源历史悠久,从远古时期发展到现在,而且还会在将来发挥更大的作用。美术学的发展是从单一到综合,从文本到人文,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极具现代化特征的艺术人文学科。所以,为了能更好的研究和学习美术学,人文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美术学与人文素质范畴界定
美术学顾名思义就是针对美术形态的理论研究学科,是对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进行综合研究,探寻发展规律的学科门类,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艺术学领域,而是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传统的美术绘画、雕像以及学校和社会的美术教育都可以纳入美术学的范畴,而当前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则主要针对的是美术史论的研究。在美术学由初期向成熟期发展过程中,人文素质的概念应运而生。人文素质也就成为了美术学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人文素质也就成为了研究美术学的文化基础。①
何为人文素质呢?人文素质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可以简单理解为人文和素质的结合。所谓的人文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各种文化现象的总称。素质则主要指人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们认识社会的方式方法。综合二者即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
二、美术学与人文素质的关系
美术学起源比较早,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出现有美术三杰,他们的作品给束缚于封建桎梏中的人们带来了新的思想和希望。于此同时,人文主义的思潮也开始盛行。学术界一般将人文素质作为人文主义大命题中的衍生概念。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思想的核心内容,人文主义者以“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他们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反对宗教的专横统治和封建等级制度,主张个性***和平等自由,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要求现世幸福和人间欢乐,提倡科学文化知识。②因此,美术学的研究就是以人文素质的研究为前提基础的。
美术学记录和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对美术学进行研究不仅仅是当今学术发展的要求,更是对人类文化传播和继承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对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来说,如何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经验,是当前我国美术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更多的强调学术自由,旨在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沟通和交流环境。当代的美术工作者要能够运用美术学的相关原理和规则,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态进行深入研究,为我国的文化传承和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根据上述论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美术学的研究要以人文素质为前提和基础,这是美术工作者或学习者树立正确学术研究态度的思想准备。
美术学作为一门专业性比较高的学科门类,在社会发展中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受我国传统落后教学理念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没有重视美术学专业并在我国大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导致现在很多机构或文化单位缺乏专业人员进行相关美术史论的研究,从而使得大量的优秀文化遗产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作用。人文素质作为美术学研究的基础,要求具备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不仅包括诸如文学、历史、考古学等具有精神意志的基础学问,还需要有宗教和社会学等能够发挥实际指导作用的学科知识。
美术学的发展和研究离不开人文素质,同样,美术工作者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平与个人的文化素养以及职业意识有着很大的关系,而美术工作者的职业能力则主要表现为阅读、思考和听说读写能力。③对于美术研究者来说,要想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需要有大量的阅读量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同时也可以更好的提高读写和听说能力。
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蕴含着巨大的文化动力和能量,而这种文化内在的发展动力和能量其实也是人类人格力量的集中体现。人文素质是当前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础,任何的学科工作者都需要拥有良好的自身素质和独特的品性。美术学的研究更不来对人文素质的探索,人文素质的培养,对美术学的发展与进步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注释:
①张东晓.浅论人文素养与美术学的关系[J].艺术研究,2011(9).
美术系论文第3篇
(一)因袭旧制,抱守单一体系我国美术教育虽然起步不晚,但存在明显的历史断层。随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新的教育制度与体系的全面推行和完善,美术教育教学体系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新的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得到根本的贯彻。多年来,美术教学体系形成了自中心辐射全国的同构性,主要是由高及低,从高等教育向基础教育逐渐普及并稳定下来,这期间虽有纵向的社会原因导致的中断和横向的地方性带来的一定程度的风格特色,但其实没有根本的差异。美术教学体系形成的历史性伴随着整个社会结构和教育体制的发育、成熟,继而构成强大的体制内生性并以惯性运转,再加上***权威的加持,于是层层因袭,历久而趋于僵化。在我们的教育中,一贯将问题意识视为“非法”,掩盖矛盾冲突,真正有益的反思得不到响应,这也造成了美术教育难以自我修复、更新的状况。现行美术教学体系的单一主要体现在对绘画教学的极度偏重上,而在绘画教学中又仅以西方写实主义绘画基础的教学为基本内容。例如,素描教学在现行教学体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被认为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而实际上这种素描教学因循的仅仅是写实主义的艺术观念和技术训练。假如一个适龄的孩子决定学习美术,他就必须彻底抛弃早年的“涂鸦”,走上以“写实”为标准“专业”的学习道路;而一个“专业”的美术教师也一定要具备扎实的写实素描基本功。他们之间的“教与学”从此将抛开想象、情感和个人趣味,开始围绕一些具体的对象,如石膏体、静物和人物等展开,通过对形体结构、透视与空间的准确模仿及线条、明暗等手段的运用来再现眼前的对象,过程按部就班,目标明确单一。由于学生的学习内容被限定于写实性的素描、色彩等范围,这种基本功训练主导的美术教学产生了严重的同质化,可以成功地泯灭个人差别,达到“千人一面”的训练结果。回望历史,现行美术教育、教学体系在建立之初就与民国时期百花齐放的美术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割裂,其根系和主干已基本与欧美、日本留学归国人才的影响撇清,而是直接移植于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教学体系,来源非常单一,也未经过与本民族文化的长期相互融合、沉淀。在计划体制内部,一切均是同构的。美术教学也同样被统辖在整体的计划之内并被注入鲜明的意识形态目的,这给教育、教学乃至创作设置了严密的实践规条。美术工作隶属于宣传工作,个性化的美术创作被严厉禁绝。直至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解冻,艺术教育开始拥抱久违的自由。在文艺书籍和各类印刷品的冲击、启蒙之下,美术教学自此接受了更加复杂的外来影响,西方古典传统的绘画观念、形式渗入课堂,有些师生甚至已经不满足于此,积极接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了。但是,体制之内的教学体系所具备的强大运转惯性可以碾压任何创新的思想和行动,无论是积淀深厚的古典传统还是标新立异的现代艺术,这些均未能成就美术教学新体系的创立,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仍牢固地沿袭下来。虽然不能否认这个教学体系培养的人才奠定了我国美术教育的基础,但我们再也不能抱残守缺,而应有足够的眼界和胆识,理性地看待这一移植体系本身所具有的偶然性、强制性并分析其弊端。历史固然不存在假设,教学仍需在既定的体系上展开自救,但是这个单一、僵化的教学体系在今天必须面对质疑和改造。放眼西方与东亚诸国,宽松的环境孕育了健康的文化生态,尤为可贵的是,强调多元、创新的美术教育既没有离弃自身传统,又能融于当下文化语境,致力于文化创新。只有展开对美术教学体系单一化的反思,才能破除偏执与盲目自信,进而才能直面危机,更新“系统”并接应现实。缺乏问题意识和体系反思,终将危及艺术教育和文化。
(二)囿于体制,拒绝兼收并蓄美术教学不仅长期抱守单一体系,还囿于体制,画地为牢,拒绝与时俱进,排斥非***艺术思潮和形式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各种艺术思潮和形式层出不穷,艺术家不断突破创作和观念、实践的边界,大大地拓宽艺术创作的自由,促进了艺术生态的多元化,国际艺术、文化交流也愈加频繁。2000年的第三届上海双年展对国内外当代艺术创作进行了首次大规模的呈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迫于当代艺术现实的强大存在而予以迟到的承认。[2]此后,一些重要城市陆续举办三年展、双年展等常设当代艺术展,而当代艺术区也在全国遍地开花,画廊、美术馆等各类艺术机构的陆续进驻不仅丰富了城市文化生活,也活跃了当代艺术市场。与此同时,大批艺术家开始参与国际重要艺术展览,不仅个人获得西方艺术界的承认,也刷新了西方人眼中的“红色中国”的陈旧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体制内、外的艺术圈之间此消彼长,美协、画院、文化馆和学校美术教育系统内都开始有当代艺术的渗透、影响,但这种关系是局部的,不能根本改变两者之间的对立。艺术界的分化也导致了对美术教育、教学认知和学习目标的差异。例如,基于当代文化的艺术实践将绘画视作一种自由的、人人可为的表达方式,并不需要特定的基础,更不能认同将写实主义的基础训练视为必经之路;而体制内美术教育仍然固守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基础的观念,尤其是将写实主义的造型为内容的基本功训练作为学习的根本加以强调并贯彻。此外,前者的开放性也促使其鼓励任何人在艺术上的天性追求和自由表达,后者的保守则将对特定内容、方式的学习看作艺术专业必需,从而制造了隔开“业余者”的壁垒,既拉大了与非艺术性的美术教育的距离,也造成了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生硬脱节。回顾艺术史,工业文明催生的摄影术及其他复制技术的发展使传统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等)的记录性写实功能落于弱势,艺术开始了对其本体的探索和“现代化”的进程。自印象派以来的艺术史贡献了极其丰富、多元的艺术形态和语言方式,这不仅提供了以多样化的方式认识和表现世界的经验和知识资源,也让我们得以重新认识传统的复杂性。西方主流美术教育早已适应了新文化、艺术现实和工业生产的需要,在对学生的美术素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过程中遵从开放的理念,格外重视自由的个性化探索和想象力的拓展。此外,随着社会需求的多元化,美术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发生改变。英国设计家理查德•卡特(RichardCarter)认为美术(狭义)以心灵为中心,工艺以手为中心,设计以脑为中心,专业美术教育多侧重其中一个类别展开,而基础美术教育则应当三者兼顾,这会促进受教育者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3]因此,如果秉着尊重历史又关怀现实的立场,专业和非专业的美术教育都应该重估现有美术教学体系中的内容和手段,正视美术素质培养和技能训练在“写实”之外的多样性需求,接受各种不同的美学观念和形式。在今天仍被广泛推行的美术教学中,既对自身传统的有限性缺乏反思,又囿于体制而拒斥当下社会文化现实和艺术新生态的新需求,这严重地阻碍了美术教学体系的更化,使其远远滞后于时代。
(三)急功近利,压制个性与创新美术教育、教学体系的僵化是整个教育体制弊端的局部体现。长期的社会发展不平衡和教育***策导向的失误,使高考升学成为国人心目中提升社会地位和追求未来生活的“独木桥”,即使大幅度的扩招和已经广泛凸显的就业压力也不能改变这一状况。那么,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功利性教学思维从高中泛滥到小学、幼儿园,美术教育在这样的教育、教学秩序里是被长期忽视的,而当它被重视的时候,也通常是被当作升学的捷径和利用工具。我国各级学校所广泛存在的简单、粗暴的绩效量化考核进一步强化了“发展是硬道理”的快速建设思维,鼓励了把升学率当成单一指标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这样的环境中,无人重视美术教育的深远意义和方式、方法的改善,更不会有人关心美术教育、教学体系在不同学校中的功能、定位以及体系本身的弊病了。既然只有升学是有效的,无人会把成本持续投入到长期见效的行动中,严肃的实验性教学和创新工作不被认可,短期利益压制了创造的活力,只是催生了如火如荼的美术补习班和考前培训市场。这种在学校“体外”发展、壮大起来的美术教育在最近十年来为全国各类美术院校输送了数以百万计的生源,也将美术教育推进到“机器化大生产”的难堪局面。在利益至上的教育教学环境里,单一、僵化的美术教学体系不会得到反思和改善,反倒可以铺就一条“快速致富之路”。各种补习班的美术教师都在应试的向度上积极“创新”绘画教学模式,设计快速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步骤,学生只需要绝对服从和按部就班就可以达到训练目标,画出符合标准的习作。无论教师还是学生,确保收效最佳的方式就是遵从给定的标准,扼杀一切包含不确定因素的创新尝试,哪怕仅仅是表面风格的不同也会被及时叫停。以风靡全国的“杭州色彩风”和“央美素描风”为代表,考前美术培训产业把我国素描教学体系中推崇的素描训练方法终于发扬光大,辐射全国,也成功地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美术基础教学中去了。单就绘画来说,其本身就是一种在传承中发展、变化的文化形态,“即使是初学者的绘画技巧训练也包含着文化的因素,包含着对前人的艺术文化和技术的继承,包含着几百年来的艺术文化积淀”[4]。“速成”的应试训练把学生当作“技术机器”,完全不顾学生在文化层面的教育,更无视对学生禀赋差异的保护和创造性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专管部门仍在懒惰地执行僵化***策,用长期不变的招生标准和应试科目给这种畸形的美术教育继续添火加薪。可以说,急功近利的应试美术教育既加剧了困境,还呈现出一派虚假的繁荣,这使美术教学体系非但不能得到更新,还远离了传统的质朴和纯粹,更与当代社会文化和艺术现实的多元化需求相距愈远。
二、美术教学体系的重构策略
只有针对现实困境形成的根源展开全面的反思与讨论,才能形成切实而有效的改革策略和路径规划,使得美术教育在一个平稳的秩序中获得开放性布局,形成新的教学体系构建与多元并进的教学实践。在笔者看来,美术教育困境的解决和教学体系重构要对症下药,至少应从下述两条路径展开反思、形成对策并践行之。
(一)溯源历史,重构美术教育传统认知要质疑和改造美术教育、教学的僵化体系,我们就应回溯历史,寻求美术教育的本义和它的历史形态的多样性及发展轨迹,以此重新解读“美术”复杂的传统。“美术”一词来自日本对英文“fineart”的汉字意译,泛指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5]严格说来,美术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原始时期的涂绘和石、陶器制作工艺活动,在***案和器型的风格特征和稳定性上的考古发现足以证明存在着早期技艺的传承。无论在东西方,美术教育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才形成后来体系化的特征,成为包罗广泛、规模有序的人类文化活动。由此,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广义的美术教育概念,把美术教学从单纯的绘画教学尤其是“写实艺术的造型基础”训练的狭隘观念中***出来,承认其复杂性和功能的多样化。美术教育应有着指向广泛的目的性,因而也有着各种各样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而绝不仅限于绘画的教学。这种认识会帮助我们重读“写实”绘画教学传统之外的源于各种文化的美术教育的历史文献,品味其多样传承形态及丰富文化意涵,从而打破固化的“写实性”美术教学思维的限制。以此为据,美术教育的传统和涵盖范围会得到重新审视,一个内涵丰富、形态多变的美术教育历史资源库由此更清晰地呈现出来,以此可以考察美术教学活动在不同地域和文化中的方式差异和演进,进一步确认我国美术教育的历史传统以及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中呈现出的新趋势。在开放的观念中,一种曾经被贬低的教学内容会突然显示出其重要性,而另一个曾被广泛推崇的教学内容可能会失去其存留的意义———这样的梳理会刷新我们对美术教育传统和现行体系的价值认知,获得更全面、理性的认识,扩大具体教学活动的实践范围。同理,我们也可重新评估绘画教学的依据,考察其教学内容在历史传承和现实发展意义上的合理性,并且建立一个更详尽也更开阔的教学参照系。例如,“线条”作为绘画的表达要素之一是可以被系统考察的,它如何在不同的绘画文化中发展成熟并且形成差异化的特征,哪些画家在“线条”被锻造成更加复杂或者精炼的绘画语言要素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又如,可以考察“光”在不同绘画传统中如何被表现,有哪些表现形态和风格特质,又是如何与所在的文化和绘画传统发生关系的,等等。这种复杂、宏阔又具体入微的视野使我们得以重构美术教育传统的历史认知,不再流于笼统的归纳和简单的判断,更不会盲目地将一种有限的、特定的美术形式作为强行推广和集体规训的教学内容,而分门别类、条理清晰的美术教育资源库也可以为美术教育、教学体系改革提供历史坐标和学理基础。重构美术教育传统认知,使我们得以正视现有教学体系的局限,从而能够展开有效的反思和批评,进一步破除当前美术教学的僵化规定,把师生从模式化的教学活动中***出来。为了避免自上而下的垂直的教学体系贯彻、执行的同构化弊端,新的教学体系应在自主的、局部的尝试中逐级形成并得到整合,这种去中心化的美术教学改革更需要推动者具备丰富的、差异化的传统认知及开放的教学理念。全面、开放的美术教育历史认知可以破除教条主义,促成对不同传统的重新理解和宽容心态;而个性化的审美趣味和实践选择也能促成差异化教学路径的建立,丰富美术教学新体系的构成。具体来看,各级学校的美术教学改革的推进者要有足够的自信和胆识来否弃一成不变的教学课程设置和偏重点,在以绘画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之外,有必要创造条件以加大雕塑、工艺美术的教学活动的比重,甚至把建筑、摄影等内容也容纳进来。就绘画教学来说,教师应将艺术传统中构成巨大影响力的主要流派和风格介绍到课堂,重新确立教学的经典范例。例如,面对绘画训练的不同方式、方法,教师应持更加包容、开化的态度,既不排斥写实造型的绘画训练,也鼓励学生在造型方式和语言表现上的大胆探索和个性化追求,在师生平等的交流、碰撞中探索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教师也应依据绘画传统的多样性来分析绘画法则和语言方式的不同倾向,归纳和拟定绘画教学的新方案,有意识地更新课程内容,展开差异化的课堂教学及针对个体学生的因材施教。无论高中还是初中、小学的美术教师,都有责任避免带给学生单一的绘画技法教学,而应把美术传统的丰富形态展现给学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参考的选项和自由表达的空间,这是美术教育、教学体系重构的基本要求。
(二)关怀现实,实践美术教学创新对传统的重新认识、梳理与多样化继承是重构美术教育、教学体系的基础,而关怀现实、面向未来的教学实践创新尤为关键。实践美术教学创新包含了两层意思,既肯定教学内部的美术实践本身的创新,也强调美术教学实践行为的创新。“如果生活已经不同,艺术也就不同,那么实现艺术的手段也就不同。”[6]伴随现代以来的社会文化、技术环境和艺术思潮的不断更替,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力量得到全面释放,创造了***性的美学观念和表现形式。总体上看,西方战后美术教育的主流都将学生个体的自由表达和创作意志置于主体地位,以此形成从理论、思辨到工具、实践的整体配合训练体系,而作为传统美术教学内容主体的写实造型训练已经沦为一种技术选择,无复曾经的优势。随着当代艺术观念、形式和媒介的进一步突破和拓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艺术可以作为一种自由的形式和手段来表现当代人的思想、情感,以其无穷的可能性介入今日的文化活动并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对专业和非专业的美术教育理念和实践体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近三十年来一样发生着艺术思潮的此起彼伏和实践形式的***性拓展,多元化艺术生态的形成已经给学校美术教育活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此时应大胆顺应这一变化,使美术教学真正参与到社会文化的积极进程中。从另一角度看,消费经济和现代工业生产的发展使社会对非纯艺术的美术人才的需求激增,美术教育要与这样的现实需求对接,也必须打破僵局,扩大非绘画内容的教学,为学生将来可能接受的专业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提供必要的基础。而无论是纯艺术还是非纯艺术,强调个性化、多样化的创新精神都是新时期美术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我国各级学校中的美术教学活动仍拒绝与当下活跃、丰富并充满创造力的世界展开交流,将无数的学习者带进一个乏味、冗长和缺乏创造意识的写实绘画“基本功”的训练过程中,这是亟须变革的现实。只有具备开阔视野并立足现实,才能认识美术实践创新的重要性和形式的紧迫性,从而积极推动美术教学实践的创新和教学体系的改革。而面对多重困境,首先需要的是勇于突破体制藩篱,对美术教学质量的评估标准提出批评,在新的文化、艺术语境中重新讨论标准的合理性,尝试在教学实践中保持开放和实验性,承认教学成果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的重建是为教学改革争取到空间和自由度,而真正的创新实践则需依赖明确的教学导向和一系列具体措施的展开。在教学安排上,必须开设全新的课程,引入不同的教学内容,以新观念和新形式来冲击长期以来的同质化美术教学,如在绘画教学上加大对现当代重要艺术家的介绍比重,把对非传统绘画的分析和相关艺术史、理论常识的教学结合起来,在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绘画认识后,鼓励他们忠于自己的表达欲望,释放潜能和创造力,在模仿成熟艺术风格和技巧的基础上努力使用个性化的手段,形成自己的表现方法。教学内容的改变还需富有创造性的课堂内外的教学形式的配合并调动更多的资源展开。具有创新意识的青年教师应被推向教学第一线,倡导他们将实验性融入课堂教学,进行主题不一的课堂讨论和类型各异的专题训练,重视师生一对一的交流和学生的互相带动。在课堂之外,教师可以利用看艺术画册、参观画展、网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获得当下的艺术讯息,了解当代杰出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实践动态,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创作热情,接受当代艺术多元观念与自由形式的积极影响。美术教学实践的创新意味着,不仅要把创造性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段介绍给学生,还要在教学思维、方法和工具运用上不落俗套,做到将美术素养的提高、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学生个体差异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个人初步的艺术趣味和判断力。
美术系论文第4篇
关键词:历史;文化;地域;独特;美术创作
中***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189-02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渊博的大国,由于中国独特多样的地域性文化,引来无数国家的关注目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不同民族中,划分了很多不同的地域,由于各自区域的独特历史文化和传统民俗,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地域性文化,而这些文化是习俗化的、原生态的以及稳定性的。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美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即将感受、感官、感觉结合在一起的视觉体现形式,因为受到不同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不同的地域会体现不同文化特点,从美术艺术的视角进行表达,给人以美感的视觉享受[1]。为了将美术创作与不同的地域文化联系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对地域性文化、地域性美术创作进行概述,并且分析了不同地域性文化与美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地域性文化在美术创作中的创新体现,最后对美术创作与地域性文化相结合进行整体总结。
一、地域性文化概述
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华大地就划分出不同的地域,随着中华大地儿女长期生活习惯以及传统风俗的养成,各自不同地域形成了特殊的地域性文化。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地域性文化是指先秦时期不同地域中物质与精神财富的集合整体;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地域性文化是指中华大地儿女生活的不同地域中形成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结合。地域性文化是多样性且特色性的,受到不同地域中各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多样性的地域文化。由于每个地域的差异性,因而,不同地域的文化是具有特色性的。
我国地域性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与传承着,呈现着自己的独特艺术形式,发挥着自身为传统文化带来的重要作用。不同的地域性文化包括很多因素,比如:民俗、习惯、传统文化等,将这些方面与当地环境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形成属于此地域的专属文化传统[2]。由于地域文化需要以历史与时间作为累积基础,随着历史和时间的推进,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在逐步变化与发展着。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特点,纵观全世界,有很多独具特色地域文化的国家文化,例如:中国文化、欧洲文化、阿拉伯文化、埃及文化等。
不同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地域人们生活紧密关联,地域文化包含很多方面,比如:方言、饮食、信仰、建筑等。电视中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带领观众去体验不同地域的美食文化,观众在为美食烹饪技术感到惊叹时,更加可以感受当地的本土地域文化。很多人会采用同样的食材,通过同样的烹饪方法制作食物,然而食物的味道都会不太一样。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地域独特的物质文化魅力,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地质、不同的思想观念,都会为地域文化的构成带来重要影响,同样,这应该也是独特地域文化的神秘之处。
二、地域性美术创作
美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体现形式,从空间和平面的角度形成具有视觉感受的艺术,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方面:绘画、建筑、设计以及雕塑,在现代美术领域中,将书法和摄影等新颖艺术增添到美术艺术范围中。艺术文化中,美术创作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它增添了人们对于生活、思维和观念的美感,在美术创作中,秉承着“将生活艺术化,进入思维,指导灵魂”的原则。
美术创作,需要深刻认识其内涵、原则;掌握其程序,加强练习;具备构思、构***能力以及构***法则等;收集美术创作素材的方法与能力。美术的创作来源于生活,因此,需要对生活的艺术具有敏感神经,用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会生活,从而发现创作灵感[3]。在美术创作中,创新精神十分关键,欣赏者会因其独特性而被记忆,比如:《蒙娜丽莎》、《向日葵》、《星空》等。
古今中外的美术创作创造了很多奇迹,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美术创作起始于欧洲国家,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在我国的美术创作发展中,美术艺术也不断拓阔了范围,比如:中国画的出现。对比着不同地域文化的美术创作,带给人们的艺术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这是历史与文化结合的产物。在不了解地域文化背景的条件下,想深刻体会美术创作的涵义是一件难事,因此,美术创作是需要与地域文化结合在一起,这样的作品是接近地域生活的,在让人们了解其内在深意的同时,还可以实现美术创作的地域性特点。
三、不同的地域性文化与美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生活是美术创作的灵感与素材,美术创作者经常会走进大自然、感受生活,从其中找到创作的题材和材料。来源于生活的材料是贴近生活的,由此得到的美术创作会是具有教育性的、值得人深思且给予人启发的,有意识目的性的对生活和大自然中的材料进行收集与整理,这是对素材概括、提炼的过程,最终获得值得人们学习的美术创作作品,美术创作过程是长期的、复杂的,并且还具有另外一个特殊性特点,即:与地域性文化相结合。
从不同的地域性文化中获得不同的美术创作素材,比如:我国的中国画,也称作山水画。通过对于风景的美术创作,表达出人们的思想与情感,而在选择风景时,不同地域的景色截然不同,江南比较秀美、北方比较宏伟壮观;在对人物进行画像时,美术创作者需要结合人物的自身特点,比如:外形、性格、身份地位等,而这些特征均是不能离开历史背景的[4]。美术创作过程中,扎实的美术功底一定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联系生活、地域文化进行创作更是一种打动观众的方式。美术创作的意义在于深入观众灵魂,希望通过作品令观众或是欣赏者有所收获与感悟。
四、地域性文化在美术创作中的创新体现
在美术创作中,创新能力是关键性因素,具有创新灵感的美术创作作品才会给观众或是欣赏者留下深刻印象。在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中,美术创作的创新体现受到很多方面影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地域是相对抽象的一个概念,是指在一定地区范围内,由于当地的长时间的特属文化、风俗习惯以及传统风俗,从而形成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特色,美术创作者需要从其中挖掘创作灵感,感受当地的地域文化。我国有多个民族,具有多种地域性文化,也正是由于多元性的地域文化,形成了我国多彩的民族地域文化传统[5]。美术创造者走向各地域,感受地域文化,通过自己的创新能力,采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观众或欣赏者呈现出美学创作。
其次,世界文化丰富多彩,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地理环境、民俗习惯、经济***治等情况都会形成不同特色地域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创新精神是民族进步的核心灵魂,这种精神激励着先进文化的快速发展。作为美术创作者,需要从创新的发展角度出发,结合美学视角启迪、激发观众。
最后,纵观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合作与开放。由于世界发展局势,要求着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6]。成功的美术创作作品不仅是时代与文化的缩影,而且可以将我国文化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五、美术创作与地域性文化结合的意义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当今的世界局势中,提倡开放合作,共同促进发展,我国的文化发展需要与世界文化紧密结合,不断地创新发现先进的文化思想。在全球国际化的整体文化发展进程中,地域性文化面临着挑战,与此同时,地域性文化也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7]。为了全面结合不同地域文化,发展我国艺术美术创作,使我国的地域文化更加具有多元性、丰富性以及渗透性,所以,深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针对其特点进行美术创作,将其文化更完善具体地呈现出来,最终为我国美术创作提供广阔平台。美术创作艺术属于社会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激发观众或者欣赏者思考,因此,将美术创作与地域性文化有效结合十分重要。发挥美术创作的空间是无尽的,美术创作作品没有统一的评判好与坏的标准,通常情况下,用高雅或者通俗对其作品进行评价或是划分[8]。在美术艺术创作作品中,无论是对人、对物、对景进行美术艺术表达,都是需要一定社会文化背景,结合背景文化特点,一方面,可以使作品更具有时代感,有助于观众或者欣赏者了解美术创作作品的思想;另一方面,将美术创作作品与地域性文化结合会赋予作品生命力,形成有血有肉的美术作品。
六、结束语
中国是一个历史大国、文化强国,由多个民族组成,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不同民族中划分着不同的区域,在各自的区域中,有不同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而这些传统风俗都是经过长期历史的积淀而形成的,可以把这样的文化称为地域文化。美术创作作为艺术的特殊形式,在不同的区域中有着独特的丰富文化,并且这种地域性的文化也是美术创作中的重要元素。思维的创作力是无限的,也正是由于多种的美术艺术观念,为我国的美术创作增添灵感,丰富我国的艺术财富,并且为我国美术艺术创作开辟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马小***.浅析美术创作与地域性文化的关系[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8):184-184.
〔2〕葛斐尔.中国公立美术馆之“当代性”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0.
〔3〕陆俞志.广西当代绘画的发展现状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4〕李勇.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特征及价值发现[J].民族艺术研究,2010,28(1):109-113.
〔5〕王盼盼.对新时期***美术创作的几点思考[J].丝绸之路,2012,(14):83-84.
〔6〕魏海霞.浅论***美术创作的地域性及代表性画家[J].丝绸之路,2011(2):71-72.
美术系论文第5篇
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是高师美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当前高师美术专业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凸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适合以高师美术专业为特点的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
1.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明确的责任意识。高师美术专业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实施过程中,各院校教学管理部门虽然针对学生毕业创作、毕业论文写作制定了管理条例,且总体目标明确、管理严格。但在具体环节实施执行过程中,院系、教研室、教师、学生缺乏明确的责任意识,管理机制不健全,出现了指导不力、管理不严的现象,缺乏严格的管理体系。在常规教学管理方面,虽然各院校教务部门也针对学生的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做了整体要求,如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的学术规范,以及指导教师职责,成绩评定等制定了质量管理要求,但未能根据高师美术专业的特点进行管理。如在毕业创作中,指导教师的选定,构思构***,艺术形式,制作技法指导方面,在毕业论文方面的选题、开题,论文的撰写,论文答辩和成绩评价等方面,从局部到整体都表现出了这一缺陷。
2.缺乏严格有力的质量监控程序和管理过程。由于在毕业创作、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质量监控程序不明确,职责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原因,教学效果和质量要求没有考核标准是普遍的现象。虽然在教务部门关于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要求条例中目标是明确的,但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在制定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和管理目标、要求、指导教师的职责,以及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缺乏严格有力的质量监控程序和管理要求。
3.缺乏客观的、规范的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标准。由于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致使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中有失客观、规范、公证现象。各指导教师评分标准不统存在着打分不够严格,得过且过,出现了评定成绩与实际水平不符,论文答辩走过场,指导教师护短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对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认识不足
1.教师方面:由于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考核标准弹性较大,缺乏严格有效的质量监控程序,导致个别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能对学生严格要求,未能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指导、监督不到位,从而存在着粗制滥造现象,严重影响了院校教务部门关于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要求,这也是毕业创作、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及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学生方面:学生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实践环节中,思想不够重视,有应付了事的现象,即认为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的质量好坏与就业不能直接挂钩。因此,在创作与写作中过于依赖摄影照片和网络,态度不够端正,不能尽心尽力地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完成毕业创作、毕业论文,有不负责任的消极态度,所以出现了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泡沫现象。由于学生的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缺少基本的学术准备,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使题材、选题缺乏应有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意识。这种现象影响了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
3.社会方面:近年来,由于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只侧重考察学生的工作能力,很少考察学生的科研能力。尤其是在中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招聘考试中也是以笔试为主,而不对学生所学专业技能和学术水平进行考察。因此,导致学生对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其创作、写作态度不严谨,得过且过,东拼西凑失范现象严重,造成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缺少必要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学术质量低下。
三、文化修养和专业能力薄弱
教育学认为,学生素质的高低是能否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因素,而艺术类学生文化课录取分数线与文理科分数线相差甚远。在对专业的选择上,由于学生是理科不好学文科,文科不好学艺术,对美术不是发自内心的喜爱,而是通过考前模式化,概念化的强化训练。入学后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不但文化课素质差而且专业学习也难以进步,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和不容忽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提高美术高考的文化分数线,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在专业课程学习中,随课程进度让学生撰写论文,并在专业课实践过程中进行创作构***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作能力,彰显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的真实价值。
高师美术专业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具有课程管理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特点。因此,加强各管理层的基本职能,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以考察学生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科研能力为目的,建立健全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多元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亟待重视的问题。
四、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相结合质量管理程序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高师美术专业本科学生的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粗制滥造、整体质量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毕业创作有的利用现有的摄影照片或从美术作品中东拼西凑“临摹复制”现象严重。在毕业论文写作上有的则是多篇文章的“复制粘贴”甚至抄袭、拼凑也不是个别现象。面对学生毕业创作、毕业论文教学中的消极因素和质量下降问题,指导教师都很无奈,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也找不到很好的应对措施。在研究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指导的问题上,不少学校教务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也在努力探索如何解决质量管理这一问题的新思路。由于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撰写具有自身专业的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质量管理为目标,进一步提高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已不可避免地摆在我们面前。因此,创新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无疑是一个解决高师美术专业本科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办法,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在教学中,应从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实践环节中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该体现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意义的真实价值。我在《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相结合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中提出“关于国外对本科大学生美术毕业创作教学的研究,所能涉猎的文献资料以及对美国的大学生毕业创作教学的考察来看,美国的大学生不写毕业论文,但是把美术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创作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有四个多月的时间基本上都是指导学生毕业创作的教学过程,而且这种指导在表述的内容上同我们的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毕业创作是毕业论文撰写的前提,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毕业创作的继续和深化,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实践环节。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主要是一种形象思维,而论文写作属于抽象思维。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相结合,是学生把自己创作的具象思维过程和成果进行理论概括。这种理论概括是学生对自己的毕业创作进行分析和抽象概括”。它包括对创作素材的搜集与整理,构思创意与构***表现,技法语言与材料运用分析,艺术个性、美学思想与文化精神的传达等等,通过论文撰写阐释其审美主张与创作艺术见解在本研究领域的价值和意义。是学生通过毕业创作实践环节对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是集中体现其综合创作能力、科研水平和审美思想的创作文论,也是呈现毕业创作过程的重要环节和基本训练之一。通过本专业领域特定问题研究呈现学生的专业综合运用能力和创作能力的一种证明。因此,这样也对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的现象起一定的制约作用。
五、制定质量监控体系和管理措施、强化过程管理
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方式根本转变,就业压力大是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的一个方面。但是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是学生文化修养薄弱、学风浮躁,创新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文论写作的教学管理模式,构建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和管理措施、强化过程管理,提高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扭转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趋势,是我们研究的主要问题。
1.建立健全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实践中各环节的过程管理。对高师美术专业学生的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教学进行质量管理,充分考虑美术专业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的专业特点,在加强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中,促进学生在构思、构***,形式法则,技法语言进行探索;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通过指导选题、拟定写作提纲、论文撰写一系列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明确主导作用,确立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机制。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中的基本主体,根据指导教师和学生自身的专业特点,确定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写作的研究方向。在指导过程的不同阶段,要求指导老师建立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有效指导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通过毕业创作、毕业论文写作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一个教学指导过程和教学管理环节,以及专业教师检测环节。充分调动各个环节的层次关系的积极作用,确立指导教师职责和质量管理目标,切实提高指导教师履行质量管理工作职能和监督作用,加强质量管理,可以较好地避免学生在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中“临摹或复制”的情况出现。
3.加强质量管理,严格评价标准。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监控机制,加强指导教师的职责和学生毕业创作、毕业论文写作的主题作用。具体而言,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是指导学生在研读相关文献资料与搜集创作素材的基础上,切实有效指导学生解决毕业创作创意构思、构***形式以及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进一步确定创作构***小稿和论文写作提纲等方面的指导工作,为提高学生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是在确定毕业创作定稿和毕业论文撰写提纲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毕业创作大稿的绘制过程的严格指导。诸如形式美感,造型语言,创新意识,审美特征等。以及对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的指导过程中,要以质量管理为准则,把指导工作抓细抓实。第三是对学生毕业创作正稿的艺术效果以及毕业论文定稿的质量管理,建立严格、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因此,在毕业创作、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质量监控机制和教学管理体系,确保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彰显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的真实价值。
4.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本科美术毕业创作教学经验与理论成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大学美术教育起步比较早,发展较快,而且毕业创作实践教学比较切合实际,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特别是国外许多大学对本科学生没有论文写作的要求,但却把毕业创作和创作文论的教学实践放在了重要位置。在安排教学时间、教学实践环节、指导过程与方法、评价机制与管理模式等教学环节,特别是毕业创作与文论写作相结合的教学过程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由此可见,完善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指导教学质量管理机制,构建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和管理模式,可以实现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具有积极的意义。
5.合理安排艺术实践、毕业创作和论文写作时间并有明确的目标。(1)以提高高师美术专业本科生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整体水平为目的,从质量监控的视角透视教学环节和质量管理环节,对美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知识结构,学习态度等进行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质量管理措施,构建高师美术专业为特点的毕业创作(设计)与毕业论文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2)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上提前一学期进行安排,周期延长。毕业创作、毕业论文时间提前进行,从原来的第八学期提前到第七学期进行毕业创作和论文写作。(3)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实践环节中,要求学生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相结合,毕业创作是论文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论文写作是毕业创作的继续和深化。要求学生根据毕业创作的进度明确毕业论文撰写目标,如毕业创作创意构思、收集素材、构***形式与材料技法分析,绘画思想与艺术精神的表达等。在创作实践过程中,论文撰写做到有感而发、有悟而写,避免了选题的盲目性,创作实践能力与理论研究能力不断提高。
美术系论文第6篇
(一)“设计与实践”式课程体系
工艺美术专业系统化建设,要突出专业性,在培养理念方面,要不断创新,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着手,设计实践性与理论性紧密结合的式课程体系。在学生接受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在实践课堂上及时的进行检验,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动手设计能力,提升专业软件的操作水平。
(二)“创意工厂”实训基地
基于“理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设计与实践”式课程体系,就必须依托实训基地的建设。“创意工厂”实训基地,突出设计理念、注重动手操作。使学生能够从在教室里的美术专业知识出发,到电脑机房的软件设计,最后在输出设备上看到自己设计的真实作品,实现了项目的完整流程实训。实训基地设有基本技能实训室、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实训室、美术影视与动画实训室、数字影视艺术制作专业实训室。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实训室主要包括园林景观设计实训室和园林规划设计实训室。
(三)在工艺美术设计专业实践中植入工业设计的新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工业设计有越来越多的需求,这是很大的机会。同时,互联网带来连通性的空前加强,使得工业设计师和企业越来越放眼世界,这也为工业设计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但机遇的另一方面就是挑战。工业设计需求的井喷倒逼工业设计企业提升自身能力,创新商业模式,快速进行转型升级。现在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强调人本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过去中国制造强调的都是从商业角度考虑的产品的交易价值,而没有考虑用户的体验价值。现在不同了,体验逐渐占主流。从产品到消费者的环节日益缩短,也迫使产品设计制造企业更多地考虑用户体验的价值。商业环境的变化不仅使产品研发制造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对专业的工业设计企业来说同样需要革新自己。过去的工业设计被狭隘地定位为是外观设计,但当下真正的工业设计应该是协同创新。可以说,从产品前端的概念开发部分,就应该植入工业设计。
(四)在工艺美术专业建设实践中融入全产业链设计创新
现在很多工业设计师和企业走向前台,去创业等,这当然是创新的模式之一,但经常会担忧工业设计会因此而产生躁动。实际上,工业设计是一种‘生产性|服务业’,是为制造业进行配套服务的。罗成表示,所以工业设计需要更多沉淀,搭建大平台,才能做的深入。全产业链设计创新服务,工业设计在产业上游,按道理应该起到组织资源的作用。但目前的现状是,工业设计环节的体量比较小,力量不足,往往成为别的环节整合的对象。就设计谈设计,很难整合资源。必须把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如材料、研发、供应链、制造、营销、渠道、品牌等各方,都整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工业设计企业的价值。
(五)提升专业文化建设水平
专业文化建设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专业成长有着强烈的指向功能,对专业发展有着显著的引领作用,通过建设专业文化,引领专业建设,不断提升专业内涵和实力,打造出一支品牌专业。具体体现在工艺美术专业文化环境的塑造。如开展创意教室、特色走廊评比活动;举办艺术作品展示;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专业素养,培养想象力、创新力、协同力;最重要的是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和形成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机制。
二、结束语
美术系论文第7篇
1、山水画产生的社会基础及玄学根源
东汉中叶以后,阶级矛盾激化,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也加剧。士大夫们看透了仕途的坎坷、官场的残酷,纷纷退隐,这时带有“自然”“无为”“清静”“虚淡”的老庄思想更适应当时的需要。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庄子的“知足逍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思想都使崇尚老、庄的玄学之风愈演愈烈。因为山水和玄理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中是相通的,因此魏晋以来的士大夫们迷恋山水以领略玄趣,追求与道冥合的精神境界。魏晋的绘画理论家宗炳认为山水画是用来体现圣人之道的,宗炳说“圣人含道映物”“山水以形媚道”,画山水或观山水画要和游览真山水1样,画面要求可游、可居,其实山水画的外在形式,只是画家通过道术表现自身为道体的理解而借用的载体而已,目的是想力求表达出自己对大自然的1种感悟,以求通达天地之道。①
2、太极的阴阳思维在山水画中的具体体现
1.玄学思想在绘画工具上的体现
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有笔、墨、纸、颜料等。毛笔是作画时最主要的工具,从外观来看,它的顶部中间是1个点,周围是1个圆圈。中国传统的老庄思想认为,宇宙万物的形成最早是由1点开始,“道生1,1生2,2生3,3生万物”。②中国画工具材料中的墨和纸,像是太极***像中的黑与白,黑白互为存在的基础,极黑才有极白,没有黑就无所谓白,黑白两者冲突间还有1种均衡,均衡是存在于黑白间的秩序,这秩序就是“道”。wWW.133229.coM
中国山水画运用色彩的规律也和老庄思想结合得十分紧密。老庄对于色彩主张“素朴玄化”,反对绚丽灿烂,老子就有“5色令人目盲”的思想,庄子也有“5色乱目”“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思想。正是因为这些思想的影响,具有隐士思想的画家们也摒去绚丽的“5色”,推崇“朴素”的水墨山水画,并使水墨山水画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传统,这些都体现了玄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
2.太极的阴阳观在山水画上的体现
中国山水画具有畅神体道和访仙求道的意味,许多画家都通过笔墨表达与山水林泉意境中的交融,他们力***传神于笔、寓道于墨、融己入画,追求境界的升华和自然中的独我与忘我。山水画,顾名思义有山有水,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就对山水画中的山和水进行了具体的描述,郭熙说(冒号):“山,大物也。其形欲耸拔,欲偃蹇,欲轩豁,欲箕踞,欲盘礴,欲浑厚,欲雄豪,欲精神,欲严重,欲顾盼,欲望揖,欲上有盖,欲下有乘,欲前有据,欲后有倚,欲上瞰而若临观,欲下游而若能麾(冒号):此山之大体也。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欲回环,欲肥腻,欲喷薄,欲激射,欲多泉,欲远流,欲瀑布插天,欲溅扑入地,欲渔钓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挟烟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辉,此水之活体也。”③这段文字说明了山是有生命的山,水是有生命的水。郭熙还对山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冒号):“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④山与水的关系是“山得水而活,故水得山而媚”⑤的阴阳互补关系。山像是男性,代表着阳刚;水像是女性,代表着柔美,这些都符合了太极本身两极互补、阴阳对立统1的秩序。
山水画在构***中也十分讲究“留白”,用大量的空白来体现上下左右的空间关系,但这不仅仅是空间结构问题,也体现了意境问题。清代画家笪重光云(冒号):“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⑥山水画中的空白就是我们通常所说“虚实”的“虚”,其空白的处理是独特的空间意境表现,“笔不到而意到”,“画之妙在无笔处”,空白处即“无”,“无”因“有”而生,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审美空间。“知白守黑”,“黑”乃实景,“白”乃虚景,只有懂得了空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理解笔墨的意义和价值,才能正确地处理好画面的虚实关系。
宗白华说(冒号):“空白在中国画里不是包举万象位置万物的轮廓,而是融入万物内部,参加万象之动的虚灵的‘道’。”⑦又说“中国人对‘道’的体验,是‘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唯道集虚,体用不2,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⑧这就是说“道”是可以从山水画的空白中领悟到的。山水画中的空白、实景、虚、实、明、暗,都体现了“1阴1阳谓之道”的观念。
结论
老子说(冒号):“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自然”,并不是指山水、风月、林泉等表面现象,而是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蕴。这个哲学就是阴阳的自然规律以及奇正合道的天地之道。
这是1种潜力量,它在艺术创作中不知不觉地体现出来并引导人们的意识行为,阴阳太极说尤其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很深远。中国的山水画有别于西方的风景画,中国山水画的布局体现在阴阳的自然与奇正合道的天然。
中国画艺术和老庄思想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各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互融互生、密不可分。想要画好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1定程度上了解“道”,对于提升画的意境和层次是有所帮助的。传神入画,融我于画,中国山水画所表现的山水林泉、亭台楼阁正是中国画带给观赏者最高的震撼。
注释 (冒号):
①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②李耳.道德经.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③④⑤郭熙.林泉高致.熊志庭等译注宋人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