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社篇1
〔关键词〕 农业合作社;三农问题;合作化;林毅夫;退出-呼吁机制
〔中***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2-0020-07
〔作者简介〕朱富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教授,博士,广东广州 510275。
一、当前农村发展为什么要走合作化道路
提高农村的“造血”能力一般有两种思维:一是提高农户的个人生产力,主要是向农户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增强他们的种植知识,拓宽种植范围并提高其生产力,增加有效产出;二是提高农村的集体生产力,主要是强化农户之间的协作并成立合作性质的经济组织,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全要素生产力。
两种方式哪一种更为根本呢?这需要对农村生产力低下的原因进行剖析。事实上,农村生产力之所以低就在于农业技术进步往往慢于工业技术或其他产业,以及农村的资本有机构成明显低于工业,仍然有大量农户采用几十年前那种简单耕作方式和耕作农具。为什么农业的技术进步如此之慢?同时,为何不能将工业技术推广到农业中呢?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技术的应用需要一定的规模,而我国传统的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不具有这样的规模基础。又如何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呢?这也有两种基本思路:一是私有化,通过私人生产之间的竞争并以相互兼并的方式最终形成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二是合作化,通过小农生产者之间的自愿联合以合作组织的方式形成大规模的农业生产。
进一步,哪种路径形成的规模生产更为可取?基于市场有效信念,国内一些经济学家极力主张土地私有化,但是,私有化的发展路径必将导致大量农民失地,使得他们失去基本的生活保障。事实上,除非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转入工业,土地私有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兼并浪潮必然会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甚至可能引发大规模的农民抗争运动乃至新的农民起义;农民大量进入城市和工业的前提是农民本身因教育程度的提高能够形成有效社会分工,不至于不断制造过剩的低档工业品。显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当今之计,中国农村发展的基本路径在于合作化。事实上,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些国家(特别是拉丁美洲)的产生了极小块的土地个人占有,由于土地太小以致不能有效地利用现代技术,因此,目前世界各国开始了新的改革实践,包括实行合作制、公社制以及国营农场等。
农业合作经济一般有如下的优点:节省交易费用;实现规模经营;促进农业技术革新;促进农业分工深化;拓展农业产业链;提高农户的谈判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
基于农业的特点以及当前农业面临的形势,十届全国人大***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2006年10月3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一条规定,“为了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制定本法。”然而,国内大多数人却往往谈合作社而色变,因为20世纪中期的合作社发展留给人们太多惨痛的记忆。林毅夫曾在理论上证明了强制性合作社失败的必然性。那么,为什么当年的合作组织如此效率低下以致最后解体,这是必然的“公地悲剧”现象,还是另有其特定的原因?
二、早期农业合作社的失败:林毅夫的退出分析
新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从1952年开始的,它在最初几年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52-1958年,农业产出连年增长。因此,合作化一度被认为是一种能促进农业与工业同时发展的战略,这一发展战略的要点是:(1)动员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到一些劳动密集型投资项目去劳动;(2)通过传统生产方式和投入,增加单位产量。那时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我国的合作化运动避免了苏联1929年的集体化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为那些欠发达的人口密集性经济提供了一个农业发展的模式。但是,1959年后,我国的农业生产突然出现了连续三年的大幅度滑坡,为什么一度被视为引导经济成功的合作化运动又导致了深重的灾难呢?一般接受的传统解释是:(1)连续三年的坏天气;(2)***策失误加上合作社的管理不良;(3)由于合作社规模不当所引起的激励问题。对以上三个理由,林毅夫运用量化的数字逐一进行了批驳。
在对合作化运动与农业发展回顾的基础之上,林毅夫发现,合作化的初期是谨慎和渐进的,农民被鼓励和被积极地诱导加入各种以自愿为基础的合作社,与此同时,经济取得了巨大增长,但在1958年以后变成了强制性的运动,也就导致了随后的经济灾难。为此,林毅夫用博弈论解释这一变化,他认为,合作化运动的初期成功突然滑坡主要缘于1958年秋的强制集体,这使得博弈的性质从重复博弈变成了一次性博弈。确实,从博弈论的观点来看,退社自由权利的剥夺对合作社的激励结构具有显著的影响。当一个合作社是以自愿原则为基础组织的时候,在每个生产周期结束时,一个合作社的成员可以决定他们在下一个周期是否参加合作社。事实上,合作社能使单个农户从规模经济中获益,但同时,为使合作社成为一个有效的制度又要求进行监督,因为规模经济带来的收益很可能被监督的困难所抵消。在自愿组织的合作社中,当一个成员靠机会主义从违约中获取更大利益时,其他成员就会考虑是留在合作社并允许这一成员继续违约还是从合作社退出?如果他们发现由这一成员的违约导致的损失大于从规模经济中获取的收益时,合作社就会解体,这样,违约人将丧失从第二轮规模经济中获取的收益。因此,从长远考虑,他将遵守协议,从而形成了合作均衡。
为此,林毅夫强调,一个合作社解体的威胁大大降低了偷懒的发生,这一潜在的威胁也能保证,一个自愿为基础的合作社的产量至少同农户个别生产的总和一样大;即便是最坏的境况,合作社解体了,农户的生产也同样保持合作社建立之前的水平。然而,当一个合作社是强制时,从退出的可能性看,合作社的性质就变成了一次性博弈,此时,人们无法用退出保护自己或以此防止其他成员可能的偷懒动机,这样一来合作社的内在监督机制便是无效的。也即,在林毅夫看来,“退出权”被剥夺是合作化后期逐渐走上崩溃的根本原因,其理论基础是:“退出权”被剥夺之后,合作社团队生产活动就从重复博弈转变为单次博弈,团队里形成的一种隐性契约也就不再是“可自我执行的协议”。〔1〕很大程度上,正是基于这一自由退出的思维,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特别注重退出自由问题,其第二条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从事同类或者相关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依据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原则,按照章程进行共同生产、经营、服务活动的互经济组织。
林毅夫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认为自由市场能够促进人们更好地进行合作。确实,现实生活中就存在大量这样的退出机制,如开放式基金便是如此;股票市场更是一个很好的退出场所,当人们对公司的业绩预期不佳时,就选择在股市上用脚投票。同时,自由退出本质上也是一个外部选择问题:有一个外生标准对合作协调收益的底线进行限制,它允许一个对局人选择一个肯定的结果,而且,这个确定的外部选择项足够高以至于超过了协调博弈中一个策略的收益,那么对局人就不会选择劣于外部选择的策略。显然,外部选择的存在赋予了博弈双方对行为互动的最低收益预期,从而对博弈各方的行为都构成制约,信息经济学将这称为个人理性约束或参与约束。林毅夫认为,中国1950年代后期农业合作社之所以失败就在于缺少这样的一个退出场所,从而对合作社的效率下降没有一个必要的限制,人们缺乏其他选择。那么,林毅夫的分析真正触及到合作社失败的根源了吗?或者说,具有自由退出机制的合作组织就一定有效吗?而缺乏退出机制的合作组织就一定无效吗?
三、退出-呼吁机制比较以及农业合作化治理
其实,基于自由退出惩罚背信者仅仅是一种消极方式,积极方式是采取直接的制裁,而要使制裁有效,必须保证背信者无法自由退出。基于这一思维,麦克洛伊德提出了他的团队合作理论:一个合约均衡的维持需要对合作参与方的退社行为施加约束,因此,生产关系的无限重复使得社员运用报复性策略惩罚机会主义者变得可信和可行。事实上,根据麦克洛伊德的分析,在团队产生中,如果工人在发觉有人偷懒以后威胁将在以后时期以偷懒报复和惩罚偷懒者,那么,团队生产中的偷懒问题可能被制止;如果这些威胁是可信的,则可以构成一个子博弈完美均衡。发出这种可信威胁策略的充分条件是:(1)不断地监督生产队的总产出水平;(2)工人退出生产队的可能性不大,即设置一个较高的退出成本。为此,麦克洛伊德发展了一个简单的团队合作模型,并得出了两个重要结论:(1)在一个合理的假设下,一个生产队内部的平等分配原则是可以与效率保持一致性的;(2)生产队保持效率的先决条件是引进一些并不为市场经济所采用的制度约束。〔2〕本质上,限制退出也促成了另一种重复博弈,这种重复博弈不是发生在是否加入合作社这一阶段的个体与合作社之间,而是出现在合作组织内部成员之间。
显然,林毅夫对合作社的分析以及相应的媒体与麦克洛伊德的限制退出以促进合作的理论是相悖的,从而引起了许多争论。为此,美国的《比较经济学》杂志于1992-1993年开辟专题组织了一场讨论,一些麦克洛伊德的支持者对林毅夫的观点进行了激烈的反驳,例如,董和道在《自由退出能减少生产队中的偷懒吗?》一文中所构造的博弈模型就指出,报复性策略这种所谓的“相互监督”只有在退出受到限制的条件下才有效,如果给予退社权,那么个别社员就可能在实施机会主义行为后逃之夭夭,这样反而会导致合作博弈的崩溃和瓦解。那么,如何解释这一点呢?其实,无论是自由退出还是限制退出,只是对应着两种惩罚机制:前者是基于外部选择的消极惩罚,后者是基于以牙还牙的积极惩罚;且这两种惩罚机制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但与文化传统、制度、技术条件以及特定的环境有关,例如,Putterman和Skillman所构造的一般模型就将这两种理论统一起来,认为林毅夫的假说与董和道的理论都只是一般模型的两个特例而已,而退出与报复在特定的条件下都能起到威慑的作用。
同时,无论是自由退出还是限制退出,要维持有效的合作均衡,关键是要生成一种重复博弈,要对背信者实施有效的惩罚。为此,A•赫希曼将两者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更为全面的退出-呼吁机制。退出机制的有效条件一般认为是,能够利用这种选择的人是流动的:买者和卖者的完全流动性是市场有效性的基本假设,例如,在纯粹私人产品市场,显然用脚投票是一个比较高效的机制,因为使用呼吁影响厂商的成本太高了。然而,就组织而言,往往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影响自由退出的效率。蒂布特(Tiebout)等人就列举了一些条件以保证排他性的公共品供给在自由退出机制下的全局最优:(1)所有市民具有完全流动性;(2)所有组织具有完整信息;(3)组织可能选择的范围涵盖了市民希望的公共物品可能性的所有范围;(4)没有生产公共品方面的规模经济和/或没有相对于人口规模的最小生产的最优规模;(5)组织之间没有溢出效应;(6)人们没有关于收益的区位约束。一般地,组织规模越大,距离它的成本越高,流动性越小。因而从小俱乐部退出比从大俱乐部退出是一个更合理的选择。组织规模越小,从任何特殊公共品供给中获得的利益都可能溢出到其他俱乐部,并在俱乐部之间导致外部性和非帕累托配置。正是基于呼吁和退出机制对应的不同具体环境,赫希曼提出了一个与退出-呼吁机制相适应的组织框架***:〔3〕
那么,农业合作社究竟应该采纳怎样的合作机制呢?这就需要对农业合作社的特点作一番分析。首先,从合作的要素看,主要是土地,而土地是固定的且难以退出,因而土地的流转度远低于其他资本;其次,从合作的人员看,主要是村民,而村民由于受户籍等身份限制难以流动;其三,从成员之间的地位看,由于入股的土地基本上是等额的,因而成员之间处于平等地位,相应地,基于贡献的分配原则也带有一定的平等性;其四,从成员之间的关系看,村民之间都比较熟悉,甚至属于同一家族,因而在平等分配原则基础上可以渗入一定的按需分配原则,可以对相对弱势者进行照顾;其五,从治理机制看,由于管理人员往往从社员中民主产生,而且存在深厚的社会资本,因而有利于实行社会共同治理;其六,从生产劳动的性质看,由于农业劳动相对同质,产品也是同质的,从而比较便于生产劳动监督;其七,从机会主义行为发现看,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一般社员,由于平时都生活(居住)在一起,因而每一个人的行为也比较容易受到其他人的监督。
其实,林毅夫之所以强调自由退出的重要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将农业生产上的监督视为极端困难。正因为对农业生产劳动的监督困难,一个农业合作社的成功就只能依靠社员之间达成的一个可自我执行的默契来保障;这个默契就是,参与合作社的社员至少要付出与他单干时同样的努力,并获得不低于单干时的收益。当合作社的生产率水平低于单个家庭所达到的生产率水平而社员又无法退出时,合作社就会被“囚犯困境”所困扰。显然这里农业生产以及农业合作社的一些特点被忽视:一者,农业生产中的劳动比工业生产中的劳动更具同质性,生产的物品也更好衡量,其劳动的努力程度更容易判断,因而对农业生产劳动的监督往往比对工业生产劳动的监督更为容易;二者,与工业公司、合伙企业等组织形式不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组织结构比较简单,其经营主要是为成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服务,因而也更容易受到监督。
同时,林毅夫之所以强调自由退出的重要性,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所进行比较的对象中加入了团队和个人单干。但显然这是在错误的年代对错误的对象进行比较,究其原因在于,前现代农业社会的确存在着单干的可能性,但在分工已经如此深化的现代生产中,任何单干的收益都远低于团队生产。实际上,工业生产中已经排除了单干的可能性:一个人只有选择不同公司的自由,而没有进不进公司的自由;而且,由于人力资本具有较强的群体性和专用性,人们甚至在选择不同公司方面的自由也受到越来越强的限制,例如,在工商业方面,早期西方社会注重的进出入自由,报酬是基于即期贡献原则,这产生了很多机会主义行为。后来逐渐兴起了期权激励机制,这实际上也就是增加了经理人员中途退出考虑的一种机制,从而使得管理者更好地为企业的长远利益着想。同样,在农业中单干也越来越不可能,究其原因在于,“单干”意味着势单力薄的农民要自己从事采购、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承担市场风险,并忍受中间商的盘剥;同时,由于农产品的高附加值主要来自于销售和加工环节,没有足够资金从事销售和加工的单个农户只能获得低微的劳动报酬。更不要说,单干不能实现规模经济,无法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当前中国农村所面临的问题正是小规模经营的问题。
总结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具有这样两大特点:一是流动性低。个人所有的土地不能移动,户籍的移动也存在限制,其他的诸如社会关系等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也即,个人难以从一个合作组织转到另一个合作组织,从而对自由退出构成了限制。事实上,在台湾地区,尽管农民都有参加农会的选择自由,但所加入的农会实际上存在地域限制,基本上是以乡为单位的。二是社会资本高。社员之间交往频繁、彼此熟悉,相互信任,结成了稳固的社会网络。显然,合作社嵌入这个社会网络中,各种非正式的日常互动本身就是呼吁机制的一种形式。事实上,正是由于农业合作社之间的行为体现为一种人情式的或互动式的交易行为,从而为共同规则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有助于缓解搭便车行为。正因如此,对农业合作组织的运行和维持而言,呼吁机制显得更为重要,也更容易建设。
流行于日本的“关联投资”越来越得到重视,而其主张与麦克洛伊德的理论具有更大的相似性。“关联投资”方案的倡导者认为,只有当投资机构不得不固守他们所投资的公司时,长期利益才会产生。这要么是投资机构在该公司的份额决定了它们必须固守公司而不能轻易撤股,要么是交易规则限制了它们转让股份。“关联投资”主张者实际上认为,企业内的相互制约所形成的合作要比退出的制约更有效,正如Porter所说,“机构投资者在没有放弃目前它们在交易中所拥有的部分灵活性之前,不应该谋求获得对公司经营管理的更大影响”。〔4〕
四、早期农业合作社失败的根源:呼吁机制的缺失
林毅夫认为,只有社员具有自由出入合作社的权利时,以单干收益作为外部选择项这个默契才会促成一个无限重复博弈;相反,当社员被剥夺了退社权,也就是说没有外部选择机会,生产过程就成了一次性博弈,从而使自我执行的默契难以维持。问题是,林毅夫仅仅将是否加入这个决策视为博弈过程,而将加入合作社后的互动行为排除在博弈之外,这是明显的缺陷。基于这一思维,我们需要进一步拷问:20世纪50年代合作社的解体究竟是因为自由退出权利的丧失而导致退出机制失灵的结果呢?还是社员基本权利的丧失以及合作社内部呼吁机制的缺位导致的结果?事实上,前面已经指出,即使自由退出的权利存在有效的呼吁机制,照样可以促成重复博弈,从而实现合作组织的有效运行。为了认清这一问题,需要对早期农业合作社的呼吁机制作一番分析。
农业互助组织在***战争时期已经开始出现,而在建国后的1949-1978年,合作经济模式主要经历了四种形态: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和。从1950年代合作社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1952年前我国的合作化运动以互助组为主,1952-1955年重心转移到初级社,1956和1957两年重在兴办高级社,1958年后则普遍转化为的形态,直到1962年对进行调整。同时,由下表可以看到,我国农业产出的增长率在初级社时期逐年上升,在高级社时期显现衰落的趋势,直到时期出现三年负增长,并导致1959-1961年的;而当1962年进行调整后,农业产出再次开始增长。
合作组织初级社高级社(调整后)
年份1952195319541955195619571958195919601961196219631964
农业产出(1952=100)100103110661147120512481278110496494199911151267
增长率/310%339%760%506%357%240%-1362%-1268%-239%616%1161%1363%
根据林毅夫的看法,互助组和初级社都主张自愿联合,其成员可以自由退出,且退出成本较低,而高级社和则剥夺了组织成员的退出权。确实,高级社和基本上采取完全的按劳分配,即工分制,以户为单位进行分配;同时,工分制将每个劳动力分等,每等定出一个标准分,譬如说一等劳力10分,二等8分,三等6分,四等4分等等。按照这种体制,无论这一天干多少活,只能得到与你同级别劳动力一样的工分;或者说,即便站在地里没干活,但只要确认你出了工,也可以得到同样的工分。正因为在高级社中,不仅劳动力的分等抹平了同等级劳动力之间的一些差异,而且强制的合作又妨碍了基于退出的惩罚,从而导致合作社效率的不断下降。问题是,农民“退出权”的丧失是否如林毅夫所讲的发生在经济严重衰退的1958年呢?有学者指出,农民并非是林毅夫所说的1958年才开始丧失“退出权”,在互助组和初级社阶段就存在大量的强制入社现象。〔5〕
与其将合作化后期的失败归咎于退出权的丧失,很大程度上还不如归咎于呼吁机制的日益缺失,或者说至少呼吁机制的日益缺失和退出权的丧失是同时进行的。事实上,在合作化早期基本上是采取合作民主制的组织原则,而在合作化后期却日益采取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明显的历史事实是,在时期,国家权力无处不在,公社发挥着地方***府的职能,包括***策、公平、福利、家庭计划生育管理、学校和医院管理;同时,农户一旦加入,劳动报酬率、会被分配什么样的工作、甚至每天应该干的工作都由公社决定,此时,农户不仅退无可退,而且还处于被管理的地位,从而不能对公社的管理者形成制约和监督。事实上,此时的公社是“***社合一”组织,管理者的任命和罢免都由***府“由上至下”进行安排。在公社里,纵向上,公社主任有权命令生产大队长,生产大队长有权支配生产队长,生产队长有权指挥生产组长;横向上,公社书记领导公社主任,大队支书支配大队长,乡村事务无论大小都取决于***、***支部和***小组。
正是由于合作社内部呼吁机制的缺失,社员不能对管理者和其他社员的背信行为进行监督和处罚,农民一旦加入合作社以后就受到一系列规章的限制而导致内部博弈实质上终止,这也意味着,合作社的运行过程中不再存在重复博弈关系。因此,本来在合作社的形成和运行两个阶段都存在的重复博弈关系现在只存在于前一个阶段,而当退出权也受到彻底的限制后,就连第一个阶段的重复博弈关系也不存在,最终出现了导致合作组织崩溃的非合作均衡。基于这一思维,林毅夫用一次性博弈和重复性博弈对1958年前后合作社有效性的分析也具有一定意义,因为当时的重复博弈主要就体现在这一阶段。但是,我们不能将合作社的崩溃完全归咎于退出权的丧失,而是要考虑呼吁机制的缺失;同时,我们也不能将自由退出权视为合作社有效的根本机制,而是要看到呼吁机制作为合作组织尤其是作为农业合作组织的根本性地位。
其实,如果说退出权在早期简单生产的农业合作社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话,它在日益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合作社中所扮演的角色则日益式微了。究其原因,在20世纪中叶,生产技术水平较低以及农业分工层次还非常低下,这使得合作社的生产效率并不比农民单干高很多,如果合作社内部再出现各种机会主义,合作社的生产效率反而会比农民单干低。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在单干和加入合作社之间进行选择是可行的。但是,随着农业生产力和工业生产力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以及大规模的农业合作生产逐渐应用越来越先进的技术,农业中的单干就跟工业中一样成为不可能的现象,因而退出成为维持合作组织的一个次要的或者根本没有实际作用的机制。
也不是说,农业合作组织中无法建立以退出为主的治理机制,这依赖于社会环境,尤其是农业资产的证券化程度。事实上,如果农民加入合作社凭借的不是土地和人力等实物方式,而是所有权证或股票;那么,农民在不同合作社之间进行选择也是可行的,因为此时所有权证或股票可以流通(但不能变现赎回)。而且,这种自由选择权甚至比工业组织中还更优,其理由有二:(1)农业合作社的收益由于生产过程的简单性以及其他一些信息的可观察性而可以较好地被预测,这样,如果合作社也发行股票的话,它的真实价值就容易被识别,合作社股票也容易转让;相反,在工业生产中,生产效益却难以被观察和预期,存在大量误导的信息。(2)合作社产量具有很强的可识别性,以致其股份持有者难以通过欺诈等手段抬高股票价格以谋利;相反,工业公司中往往通过错误信息等误导他人,或损害公司的长远利益仅为短期利益服务。尽管农业资产的证券化以及相应的合作组织机制很值得深入探究,但就当前的情形而言,这还不是农业合作组织建设中关注的主要课题。
五、再造农业合作社的关键
为了解决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困境,农业发展应该走合作化的道路。当然,农业合作组织在利用内部契约替代外部契约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往往必然付出组织成本,这主要源于合作生产中的机会主义和搭便车行为。要缓解和克服这种行为,关键是要促成重复博弈的社会结构。在合作组织的形成和运行过程中存在两类重复博弈情形:一是在合作社的形成过程中,成员基于自愿入社原则而通过用脚投票应对合作社的衰退,这在个体与合作社之间形成了重复博弈关系;二是在合作社的运行过程中,退出受限使得成员可以直接惩罚那些机会主义者并通过用手投票应对合作社的衰退,这在合作社的成员之间形成了重复博弈关系。很大程度上,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农业合作社之所以以失败告终,根本上不是合作社本身存在方向问题,而在于治理机制不健全,从而无法在重复博弈的基础上形成合作均衡;进一步地,传统合作社失败的根本不在于社员退出权利的被剥夺,而在于呼吁机制的缺失,社员不能有效地将自己的不满或建议传达给管理者,更不能更换管理者。而且,基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合作组织的维持根本上依赖于健全的呼吁机制。
当前重造农业合作组织,关键就在于呼吁机制的建设。1.管理者的选聘上,如何建立健全民主选举制度以选择合适的管理者;2.管理者的监督上,如何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以保证管理者不滥用权力;3.成员的素质上,如何通过提高成员的素质以更好地促进相互之间的长期合作;4.信息机制的完善上,如何通过如网站等设施的建设以保障合作组织的发展状况为更多的成员所认知;5.公共选择机制的建设上,如何保证社员的要求能够形成压力集团并推动制度的完善;6.成员偏好的传达上,如何建立管理者与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以确保管理者能够获知成员的偏好信息并对之作出反应;7.企业文化的建设上,如何营造管理者与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以提高合作组织的凝聚力。
事实上,目前,我国已经有了约10万多户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山东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我们相信,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合作社内部呼吁机制的逐渐完善,农业合作组织将蓬勃兴起,并迅速壮大。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Macleod, M.,Equity, Efficiency, and Incentives in Cooperative Teams, Advances in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Participatory and Labour Managed Firms,1988,vol.3:5-23.
〔3〕A•赫希曼.退出、呼吁与忠诚〔M〕.卢昌崇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29.
农业合作社篇2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是对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逐步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和国家根据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作出的重大***策调整,符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确立,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经营体制,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1993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策措施》明确提出,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正是在“长期稳定”基础上“不断完善”的产物。
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农民与市场的关系更加紧密,农民对生产资料、实用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机制对农民的资金实力、文化素质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家庭经营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因此,扩大农业生产和经营规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户与市场的连接,就成为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当务之急。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增加土地面积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二是通过广大农户的联合与合作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使增加土地面积十分困难,更现实、更有效的办法就是走合作生产经营的道路。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开展生产经营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改变农户的***经营地位,有利于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长期稳定。现阶段,绝大多数参加专业合作社的农民在生产环节仍然以户为单位,在流通、加工等环节进行合作,将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和所需要的服务集聚起来,以规模化的方式进入市场,提高农民在市场中的地位。农民群众总结的“生产在家,服务在社”,形象地说明了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实践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很好地解决家庭经营与市场经济的衔接问题,有效地解决***府“统”不了、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干”不了的难题,是对农村经营体制的丰富、发展、完善和创新。
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保障成员的合法权益,是农民自己的经济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新型市场主体。它以农民自愿加入、自由退出为基础,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负盈亏为运行机制,是农民群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伟大创造。依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是搞过去的合作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与上世纪50年代合作化运动中的高级社、改革前的有着根本区别。
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具有***市场地位的农民在有联合需求的情况下,自发组建的经济组织。“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原则。凡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能够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服务、承认并遵守合作社章程的农民,都可以申请加入。同时,按照章程规定,农民也可以退出合作社。农民加入或退出合作社,都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干涉。既不能依靠行***命令或其他手段强行要求农民加入某个合作社,也不能限制农民加入某个合作社,更不能剥夺农民退出合作社的自由。
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维护成员的财产利益。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的市场经济主体,依法成立、依法登记、依法经营,入社农民的财产权利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承认成员个人财产所有权的前提下,共同使用成员的出资,既保障成员的个人财产所有权,又保障组织的占有使用权。成员的出资及其增值部分始终为成员所有。每个成员对自己的财产份额及由此产生的收益都很清楚,退社时可以撤出自己的出资及其增值部分;合作社有亏损时,退社农民也要按照章程规定分摊资格终止前本社的亏损及债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财产受法律的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摊派,强迫其接受有偿服务;造成合作社及其成员损失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民主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依法成立的法人组织,具有***的法人地位,***经营、自负盈亏、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作为***的市场经济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严密的运行制度,按照章程开展各项活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大会是合作社的权力机构,合作社的成员可以依照法律和章程的规定,参与对合作社的控制、决策和管理。合作社的理事会、监事会由成员大会选举产生,向成员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每个成员都享有一人一票的基本表决权,合作社的重大事务都要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表决,确保成员参与决策的民利。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产品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目的是通过农业生产各参与方的合作,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产业的一体化经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引导和组织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在带动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能够有效地解决“龙头企业+农户”、“协会+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等产业化模式所存在的分散农户缺少发言权、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等问题。农民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龙头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在这种方式中,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合作社规范和约束农户的行为,获得更加稳定的原料来源,降低交易成本;农户则可以通过合作社提高自己在与龙头企业交易时的谈判地位,在价格形成、利润分配等问题上获得更多的发言权。这种方式,既可以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又可以较好地反映农民的利益要求,实现企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双赢。另一种是“合作社+企业+农户”。在这种方式中,合作社成为兴办农产品加工等企业的主体,合作社自己兴办的企业与农户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民通过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开展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享受到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润。从许多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程看,农民合作社在逐步壮大后,直接兴办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贮藏、运输等活动的企业,是一个必然趋势。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基础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间合作的基础是劳动而不是资本,这一基本特征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决定了其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基础。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的市场主体地位、明晰的产权制度和规范的内部运行机制。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民可以集聚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做许多单家独户不能做的事。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民可以联合起来,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经营,也可以联合起来从事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还可以联合起来从事农用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业机械的租赁、农产品的贮藏和销售以及农业技术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仅会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还会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就是更加强调人与人的合作与互助。合作社的宗旨是为其成员服务,成员相互之间合作经营、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平等诚信。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户,不仅在经济上受益,而且有一种归属感,其民主意识、合作意识、学习意识、监督意识、守法意识得到增强。由于具有较强的经济基础、组织功能和凝聚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改善乡风民俗、建立和睦邻里关系、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许多生产经营方面的服务,对于推动基层***府转变职能、改进作风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将有力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当今世界,合作社发展已经从农业到工业、从生产到消费,全方位地深入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国外的实践看,发展最快、覆盖最广的合作社是农民合作社,已占全球各类合作社总数的36%。在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参加了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合作社的立法也受到高度重视。
农业合作社篇3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发展动因;主要形式;基本属性;主攻方向
中***分类号 F321.4;F7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299-02
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适应市场竞争和改变弱势地位,社际之间走向联合,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已成为一个新的趋势[1-5]。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健康发展,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现就几个基本问题进行讨论。
1 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发展动因
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愿联合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应当是一个理性的经济行为,而不是一个行***捏合的产物,要让内因起着绝对性的作用。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农民选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主要出于3个方面的需要。
1.1 规模经济的需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愿联合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可以在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和农产品的销售上,实现大规模购销,节约交易成本和费用,争得交易价格上的优惠,产生规模经济效益,让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获得更多的经济实惠。江苏省宏广畜禽产销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由53个合作社和单位发起成立,注册资本为1 160万元,该联合社的禽蛋直接销售到德国麦德龙、泰国易初莲花、乐购、大润发等大型超市和澳门莉连、台湾骅格食品厂、华旦食品厂等企业,每天投向市场的鲜蛋50 t以上。联合社为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盐城地区唯一的粕类总,年销售量达4.2万t,销售额达1.38亿元。联合社利用铁路及大丰港海运的优势,与中储粮合作直接参与国家粮食市场交易,为养殖户提供优质价廉的饲料原料玉米,年成交量7万t,交易额达1.4亿元。联合社年销售总额达6亿元,其经营规模和效益是一般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企及的。
1.2 组织再造的需要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规定,有5个以上成员就可以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偏小,入社成员100户以下居多,小合作社难以适应大市场的矛盾在一些地区和一些产业开始显现,迫切需要进行合作组织的创新再造。特别是在同一地区一些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基地内组建的同质的分散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了联合起来一致对外,有效避免恶性竞争,条件成熟后,更需携手联合,实现二次合作,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盐城市亭湖区盐东镇是有名的羊角椒生产专业镇,全镇羊角椒种植面积达2 333.33 hm2,各类羊角椒专业合作社不断涌现,几年的实践使其认识到必须实行合作社再联合,否则难以适应市场竞争。2010年全镇9家羊角椒专业合作社成立了盐城市联民羊角椒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1.3 服务功能拓展的需要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合作社原有的“几个统一”服务,难以适应农民不断变化的多样化需求,需要提供一些新的服务,单个合作社势单力薄,难以实现。比如为扩大农产品销售,实现产品直销功能;为兴办农产品加工项目,实现加工增值功能;为开展信用合作,实现资金互助功能等,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选择联合的方式,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利用集体共同的力量,在更大的范围,拥有更强实力,提供更经济有效的新服务。
2 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主要形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是由2个以上同类或关联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愿联合、依法设立的互经济组织。农民在实践中探索的主要形式有3种。
2.1 同行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愿联合组建的同业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如:2010年东台市民星蚕业专业合作社牵头与南京、南通、徐州、苏州、盐城、连云港的26家蚕业专业合作社和16家龙头加工企业建立的江苏民星蚕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联合社拥有注册资金5 108万元,成员逾8万户,带动农民20万人以上,总规模达到江苏蚕业的1/3,成为推动整个江苏茧丝绸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源。
2.2 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愿联合组建的同域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如:上海市嘉定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本成员,以行业协调、信息提供、技术推广、专业培训以及协调、管理、指导、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为己任,积极构建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平台,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实际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3 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开展某项服务活动而自愿联合组建的同项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如:2010年,为联合直销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由盐城市鼎仪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发起,联合盐城市2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305万元,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组建盐城市苏合农产品销售合作社联合社,在盐城市区开设了1家苏合盐城农产品销售合作社联合社直营店,营业面积逾160 m2,销售100多种农产品,苏合农产品销售合作社联合社的成立为实现合作社产品直销构建了很好的平台。
农业合作社篇4
20世纪中后期,在激进错误思想指导下, 中国 的农业合作 经济 ,从互助组开始,到初级合作社,再到高级合作社,进而狂热地跨入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合作经济深陷“歧途”,导致中国人心目中的合作社概念严重扭曲。以致人们不再愿意谈论合作经济。谈“合”色变是一个时期人们内心的真实写照。然而, 发展 合作社组织是农业 现代 化不可回避、不可逾越的道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试***“避开”合作社概念,“绕道”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可谓“用心良苦”。但是,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近几年,一些部门围绕对农民专业协会的“主导权”进行激烈较量,争相发展由自己主导的协会组织。表面上看轰轰烈烈,内在里潜伏很大隐患。统计起来,各种协会数字越来越多,真正发挥作用的很少。由于部门强力介入和控制,已经挂牌成立的协会,多数是“空招牌”,缺少实质 内容 。毫不客气地说,有些协会实际不是农民的专业协会,是官员的专业协会,是官员“出钱”、“出招”、“圈地盘”搞起来的公德“牌坊”。面向未来,急需明晰和深化对农业合作社经济原理的认知,澄清若干模糊的思想认识,避免在农业合作经济上重蹈 历史 覆辙。
二、农业合作社基本特征
农业合作社,包括具有合作社性质的农协组织,是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小规模经营农业的农户为增强市场交易地位而自主设立、自愿出资、自我服务、民主控制的新型农业产业组织。合作社经济已经有150多年历史。在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合作社都得到重要发展,尤其是以小农为特征的日本,农协组织得到比较充分发展。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可以说合作社是农业中的现代 企业 制度。 农业合作社和集体经济组织有着本质区别。(1)合作社只是了社员的部分生产要素和农产品市场交易过程,在保持农户家庭相对***市场主体地位的同时又克服了单家独户经营的缺陷。而计划经济时期的 农村 集体经济组织包揽了农户家庭的生产经营活动,农民变成集体经济组织雇佣的劳动力,农户家庭丧失了经营主体地位,成了一个纯粹的消费单元。(2)合作社体制下,农业生产过程由农户***完成,保持了农户家庭“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位一体的优势。而计划经济形成的集体经济组织则是推行集体劳动,由于农业生产所具有的特点,农业劳动的质量度量和计价困难,“搭便车”行为比较普遍,劳动生产效率低。这是人民公社失败的重要原因。(3)合作社财产是社员权益,社员随时可以用脚投票,行使神圣的“退出权”,农户具有“安全感”。这与“归大堆”形成的集体经济“共同所有”截然不同。(4)合作社由社员依照民主程序控制,这与集体经济组织“共同管理”原则不同。(5)一个农户可以按照自愿原则,加入一个以上的合作社,进入退出程序明确规范。而一个农户只能属于一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且进入退出缺少明确规范。明确合作社与集体经济组织的本质区别,有利于消除国内基于对集体经济组织认知的对合作经济组织认识误区。
三、合作效益=规模经济+聚集效应
“合作效益”应该是合作社经济研究的核心和重点。社员进入或退出合作社,取决于合作社经济活动所创造的“合作效益”。因此,“合作效益”是合作社存在的逻辑前提。
从 理论 上讲,“合作效益”是通过建立合作社内部社员公共信息通道,由合作社集合农户的小规模需求和小批量供给,形成规模需求和批量供给,内部组织交易替代外部市场交易,而组织内部交易成本又小于市场交易成本,从而降低了交易总成本。同时,由于合作社是熟人聚集的共同体,社员彼此熟知,社员私人信息转换为合作社内部共有信息的信息成本低,信息流动和分布状况的改变,促进了经济流程的改变,加快了 社会 分工和 科技 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由此,综合以上两项,产生了合作经济效益。 对于合作社社员来说,从合作社得到的不仅是“规模经济”的好处。由于部分经营环节由合作社,原来用在防***、饲料和生猪购销等环节的精力可以节省下来,集中精力按照合作社提供的养殖技术规范要求,提高养猪技术水平。社员在共享了合作社购销 网络 的同时,还共享着合作社信息、技术和科技人才,合作社社员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加快了科技进步。这又是由相同结构生产者的空间聚集所带来的“聚集效应”。
由上述 分析 可见,农业合作社经济的“合作效益”,既体现合作社集合农户需求和供给的“规模经济”,又体现专业农户空间上的“聚集效应”,它是“规模经济”与“聚集效应”的综合效益。可以简单地列出一个公式:合作效益=规模经济+聚集效应。这是农业合作社经济的基本原理。 四、农业合作社治理结构
合作社的治理结构,这是合作社 经济 研究 的另一重点。如何才能获得“合作效益”?获得预期“合作效益”,必须建立必要的合作社组织结构和治理机制。国内外关于合作社治理结构的研究不够充分。但合作社作为特殊 企业 ,要高效率运作,必须推行 现代 公司类似的组织结构和治理机制。合作社应当建立由社员选举产生的代表所有者的理事会(董事会)、监事会和执行机构,理事会决定聘请执行机构的经理,由执行经理负责合作社运作,形成规范化合作社治理结构和委托-、激励-约束机制。理事会、监事会和执行机构“三驾马车”各行其道,规范运行。这是比较理想的合作社治理机制。
当然,在 发展 初期,不能对合作社治理结构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要求过高,超越合作社“带头人”(合作社的创办者和实际控制者)能力,实践中做不到。必须因地制宜,因社制宜,因阶段制宜,不搞一刀切、一律化。要坚持“先发展,后规范,立足发展搞规范”。事实上,勇于站出来率领农民创建合作社的“头人”,往往是乡村那些诚实、守信,德行好、威望高、愿奉献,具有经济头脑的致富“能人”,委托他们打理合作社事务,社员是信得过的。在合作社创办之初,合作社创办者在农民心目中已经享有比较高的威信。现在的主要 问题 是“带头人”太少。因此,要树立典型,让“能人”放手大胆干事业,充分发挥“能人”的带动作用。
目前 ,已经兴起的农民专业协会,多数只提供一些简单的技术和信息服务,其组织结构和治理机制比较简单,一般只设立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成员执行相关的协会业务。这种简单的治理结构在只提供简单技术、信息服务的协会发展初期,因为运行成本低而具有比较高的效率。但是,随着产业发展和会员需求变化,协会组织面临挑战。在会员掌握了协会供给的技术和信息渠道,而协会又不能开拓服务领域和提升服务质量的情况下,协会对会员的作用下降,会员对协会的兴趣减退,甚至对协会存在的价值发生质疑。强势会员的力量不断向协会原有的生存空间渗透,协会创办者内心萌生被会员抛弃的隐痛。
农业合作社篇5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于**年7月1日开始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立法目的和宗旨是,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引导和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市场主体地位、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载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已成为农村产业的发展方向。在现阶段,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完善双层经营体制,推进农村民主化进程,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科学合理配置农村生产要素,加快农村产业化进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规避和降低农业风险,有效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但是,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合作社的数量少、规模小、发展慢,影响力和带动力不强,发展的外部环境不优。《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历史机遇,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府扶持农业的新渠道和新载体。对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贯彻***的十七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切实增强主动性和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把扶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为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扶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总体要求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的十七大精神、***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为目标,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府扶持、部门引导、市场运作”的思路,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兴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原则。不改变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的财产所有权,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充分发挥家庭经营和合作经营的优势。二是坚持自愿民主的原则。由农民自愿自主地参加劳动合作、技术合作、营销合作和资本合作,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各社***核算,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三是坚持多种形式发展的原则。在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多主体、多种形式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法律和***策允许的条件下,支持农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农村种养大户、农村能人、乡村干部等单位和人员采取多种形式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既可以开展单项的技术、信息合作,也可以兴办加工、流通实体,开展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合作与贸易服务;既可以在本地、本专业范围内开展合作与联合,也可以跨地域、跨所有制开展合作与联合。四是坚持示范引导的原则。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通过试点示范、典型引导,支持和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搞好生产经营和完善内部规章制度,不搞强迫命令和“一刀切”,做到引导不干预,指导不包办。
(三)发展目标
在规范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之上,围绕“旱地产业规模化、生产养殖集约化、经营流通合作化、技术质量标准化”目标,**年发展蚕桑示范性专业合作社20个,水果示范性专业合作社10个,生猪示范性专业合作社3个,獭兔示范性专业合作社2个,蔬菜示范性专业合作社2个。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专业协会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转型为专业合作社,使之在竞争市场、带动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每个行***村,专业大户全部入社,农户入社率达到30%以上。到2010年,全县建成省、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县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个,努力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
(四)工作重点
一是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解决产业脱节、利益连接松散的问题,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凝聚力。二是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发展壮大产业带,组织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围绕科技兴农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四是围绕农产品流通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引导农民建立农产品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疏通和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
三、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策扶持
一)扶持条件
1、经工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成员农户不少于100户;
2、运行机制合理,符合“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有规范的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产权明晰,实行***的会计核算,财务公开,收益分配制度健全;
3、服务与带动能力较强,与成员在市场信息、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产品营销等方面具有稳定的联系,能有效地为成员提供专业服务;
4、围绕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而建立,具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市场前景和预期效益;
5、带动农民增收作用大,成员农户加入合作社后年收入比加入前增长10%以上。
(二)扶持内容
1、提供方便快捷的审核登记服务。工商部门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积极主动地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办照工作。凡符合登记条件的,应简化登记程序,免收登记费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工商部门在审核经营范围时,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进入农产品流通和加工领域。
2、提供用地用电和交通运输优惠。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种养殖基地和从事农产品收购等需要的农业用地,可由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协调,动员群众采取租赁、经营权入股等流转方式优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加工、储藏等生产经营活动所需建设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经县***府批准后,国土资源部门应及时提供用地保障;涉及占用耕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行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经验收合格后,国土资源部门不再收取耕地开垦费。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种养业的,其种植、养殖生产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标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整车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规定车辆,***门应当优先发放“绿色通道”通行证,免费通行。
3、实行税收优惠。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办服务性企业,或者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的技术服务或者劳务所得,如符合税收优惠条件,可按税法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农业保险,家禽、牲畜、水产繁育及***病防治与相关技术培训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及其经分级、整理包装、加贴品牌商标等初级加工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
4、加大信贷支持。各级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对具备法人资格、实力强、资信好、符合信贷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小额贷款应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倾斜。邮***储蓄银行要利用储蓄网点分布广的优势,拓展邮***储蓄职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策性农业保险,保险机构要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积极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提供保险服务,进一步扩大***策性农业保险的品种和覆盖面,切实提高理赔服务水平,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抗风险的能力。
5、实施项目支持。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水利建设、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农技推广、农业标准化、农业综合开发等建设项目,要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可以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探索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农业项目和运用扶持资金扶持农户的新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购置农产品加工设施、新型农机具,可享受国家允许的***策性补贴与补助。
6、设立专项奖励
从县财***中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大规模,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1)示范奖。每年从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评选出自身建设、科技培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先进予以奖励;
(2)农产品品牌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国家机构认证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予以奖励;
(3)绩效奖。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储备的发展风险基金、积累的公积金以及给本社社员分配的盈余,分别按一定比例予以奖励。奖励办法另行制定。
四、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
农业合作社篇6
:农业合作社是发展方向
在玖成合作社,同当地干部群众交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谈起当地土地流转、粮食生产结构变化等情况,说,价格一头连着老百姓,要做好农业的精准补贴工作,把去库存、补短板有机结合起来。东北地区有条件发展规模化经营,农业合作社是发展方向,有助于农业现代化路子走得稳、步子迈得开。
24日中午,来到地处我国东北端中俄边界的黑瞎子岛,实地察看这里的保护与开放开发总体规划。强调,黑瞎子岛不要建成开发区、工程区、游乐场。岛上建的基础设施都应是对生态起保护作用的。保护生态,留一张白纸。
看望赫哲族群众
24日下午,来到黑龙江同江市八岔村,看望赫哲族群众。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全国有5300多人。在村文化活动中心,饶有兴趣地参观了赫哲族民俗展。一些村民身着民族服装,正在学习赫哲族特有的伊玛堪说唱艺术。大家簇拥到***身边,唱了一曲又一曲。边听边拍手打起节拍。一位5岁的小朋友用稚嫩童声为***唱了一首赫哲族歌谣。
***同赫哲族老人共话幸福生活
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簇新的楼房排成行。走进82岁的尤桂兰家,这位四代同堂的老人,拉着***坐在沙发上聊家常,拿出一张珍藏60年的照片请***看。1956年,她随少数民族代表团赴京,受到***亲切接见。尤桂兰连连说,***的***策好,关心爱护少数民族。祝老人家身体健康,日子越过越红火。
农业合作社篇7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资产核算;分析
中***分类号:S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引言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五章第三十二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按照******门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切实做好合作社财务管理,依法建账,是维护合作社成员物质利益的根本措施,也是推进合作社示范社建设的重要保障。农业资产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个特殊的资产项目[1]。
一、农业资产的种类特点
1.农业资产的种类
农业资产一般指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的那些牲畜或者禽类和树林木头方面的资源,站在形态的角度上看,农业资产主要的活的动物和植物等生物资产可以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存性生物资产。
牲畜或者禽类资产又可以分为产役畜和幼畜以及育肥畜。产役畜的意思就是产畜和役畜,产畜的意思是指供繁殖剪毛和产奶以及牲禽家禽;役畜主要是指供劳动役用的牲禽。产畜和役畜在性质上都属于劳动资料,所以都属于生产性的农业资产。幼畜以及育肥畜指的是未成年的小畜禽,它们可以直接提品,幼畜以及育肥畜是牧业和农业发展的基础,都属于是消耗性农业资产。
林业资产可以分为经济林和非经济林两种。林木资产对于村集体经济来说,有两种作用。一种是把林木资产作为生产的工具,同时可以不断的生产出产品,比如说苹果树上的苹果。这种林木资产也被称之为经济林木。它的特点是可以不停的重复生产出相关的产品,同时它的成本还可以通过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卖掉以后获得相应的补偿,它的性质和固定资产比较雷同类似,因此也把这种林木资产称之为生产性林木资产。另一种是在砍伐了林木以后把它卖出去,实现成本的补偿。这样的话是不能够重复的提供某一种产品的,而是只有通过砍伐树木卖出以后获得的金钱补偿,这种林木资产称之为非经济林木。它的性质就和存货有点类似了,很多时候也被称之为消耗性林木资产。正是因为这两种不同的林木资产成本补偿方法,所以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必须要把两种林木区分严格开来,单独的进行核算。
2.农业资产的特点
农业资产的特点一般是具有四个特点。第一,农业资产是自然的再生产和经济的再生产相互统一的有机体。农业资产有自我发育生长和繁殖衰退的规律,能依靠自然生长而获得自然增值,与此同时,它也有人的劳动附加而形成的价值,这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体;第二,农业资产的生长发育和衰退死亡都具有多样性。农业资产的涵盖范围很广,种类也繁多,不同类型的农业资产也是有着不同的生长发育和衰退规律;第三,农业资产的生命周期也有着多样性。比如说,林木可以生存长达几十年甚至是更长,但是也有的生命周期比较的短暂,不足一年的情况都有;第四,农业资产的后续费用也是接连不断的。很多的农业资产的投入之后,为了可以更好的维持农业资产的存活和高产稳定,都需要在后续的整个生长和存活期间进行不断的持续投入。
二、农业资产的核算管理
1.牲畜和禽类资产
可以设置好牲畜或者禽类资产的科目,以此来核算农民专业合作社购入或者培育的牲畜或者禽类的成本。下面可以设置二级科目为幼畜育肥畜和产役畜。它的借方登记因为购买和接受的投资以及接受捐赠等原因而增加的牲畜或者禽类资产的成本,包括幼畜育肥畜的饲料费用。贷方登记因为出售和对外投资以及死亡损毁等原因而减少的牲畜或者是禽类资产的成本,包括役畜的成本摊销。
2.林木资产的核算
林木资产的核算需要设置林木资产科目,这样可以用来核算农民专业合作社购入或者营造的林木的成本。借方登记因为购买和营造或者接受捐赠等原因而增加的林木资产的成本,还有经济林木在投产前、非经济林木前的培植费用。贷方登记因为出售或者对外投资以及死亡损毁等原因而减少的林木资产的成本,包括非经济林木的成本摊销。本科目也可设置二级科目为经济林木和非经济林木两种。
3.资产负债表
生物资产在所处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会具有类似存货或固定资产的特点。存栏待售的牲畜具有存货的特点,应属于流动资产,而生产性林木具有固定资产的特点,应属于非流动资产。《制度》将合作社的牲畜资产和林业资产都计入农业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为长期资产,显然不够恰当[2]。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特殊性较大,与《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随着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应及时不断修订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逐步缩小与《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的差异,使合作社与其他企业在平等基础上互相竞争,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下运行,以实现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3]。
参考文献:
[1]邓***蓉.农民专业合作社财会制度规范执行情况考察[J].财会月刊.2011,(4).
农业合作社篇8
关键词:***府;合作原则;发展;启示
中***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
提到西班牙的合作社,就不可不提被众多学者誉为“世界当代合作社成功典范”的蒙德拉贡合作社。那么,这个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成功典范,是在怎样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西班牙的农业合作社总体现状是什么样的,我国的农业合作组织与它有着怎样的区别和差距,西班牙农业合作社成功的经验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呢,本文将沿着这一思路进行探寻。
一、西班牙农业合作社概况
(一)基本情况。西班牙的第一个合作社是在19世纪末期产生的,经过长达100多年的不断完善,已经实现了合作社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目前,西班牙有着数以千计的农业合作社,并且涉及各种类型。按照其发展层次,又分为一级农业合作社、二级农业合作社。一级农业合作社成员都是农业生产者,二级农业合作社主要成员是一级农业合作社或外来原料供应者和服务者。
(二)主要特点。西班牙合作社是农民自愿联合,相互协助的经济组织,所有的成员都本着自愿开放、平等、相互合作、进退自由的原则。在办社的时候,社员采取共同出资、共担债务、共享成果的方法。社内实行以一人一票为基础的社员民主管理制度,且合作社的分配采取公平原则。
(三)***府高度重视农业合作组织发展。西班牙十分重视农业,采取很多强有力措施推动农业发展。针对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西班牙***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府为促进合作社更有竞争力,出资引导合作社的合并;2、***府通过立法加强对合作社的负责人和社员进行培训;3、***府实行了对合作社接近一半的税收优惠***策,农业税制还享受其他行业的税收优惠***策,如对农业所得税18%~48%的优惠税率。针对农民的素质特点,采取简便易行的征管办法和措施;4、***府依靠高科技,实现合作社的现代化、机械化,并加强管制与服务。
二、我国农业合作社概况
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五十年代的农业合作社运动,农业合作社是生产过程的合作化,但采取搞***治运动的方式来搞合作化,严重违背了自愿互利原则,违背了经济规律,结果由盛到衰。我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农业生产过程的自身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释放了大量生产力。但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面对经济的市场化、全球化、现代化,双层经营体制的、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地进入竞争日益激烈的大市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无序、混乱的状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在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架一座桥梁,使二者有效在对接起来。现实的实践表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现实的、有效的、必然的选择。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根据农业和农民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专业性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社区性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股份制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三种类型的合作社。
与西班牙农业合作社相比,可以发现我国的合作社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首先是合作社的特点。纵观西班牙的合作社,可以发现其特点十分鲜明,社内各成员既严格遵守着合作社的原则,又不循规蹈矩,在既定的原则中寻求突破与完善。与西班牙相比,我国的合作社制度和原则就显得幼稚,始终没有找到非常适合的制度安排,从而造成了内部制度混乱、结构不清、无序的问题;其次是西班牙***府对合作社高度重视,但这种重视又不是强制性或者垄断性的制约。西班牙农业合作社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府能正确处理和农业合作社的关系,不以命令的形式来制约合作社的发展,而是通过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规范和促进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然而在我国,这方面就稍显逊色。从建立之初,我国的农业合作社、就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兴起的,是******和国家直接干预的产物。我们可以从这些差距中看到西班牙成功的核心,从而用以借鉴并完善我国的合作社。
三、对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启示
(一)学习西班牙合作社办社原则和模式
1、合作。所谓合作社就是农民合作的组织,体现着高度的合作性。我国农户以家庭责任制为主,一家一户的模式居多,缺乏相互间的合作。所以,应该大力推进农民之间的合作,真正做到让农民自愿地联合起来。
2、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是最能体现合作经济实质、并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合作社原则。入社自愿、民主管理两项原则是合作经济最本质的体现。如果具备了这两项原则,也就具备了合作经济的本质特征。合作社的附属原则,是指随着社会***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得以修正、调整和补充的,能够体现合作经济不同时期特殊需要的合作社原则。限制股金分红、盈余分配、合作社教育、合作社之间的合作等项原都属此类。
3、产业化模式。目前,西班牙全国基本上建立了完整的“农民(农场主)+合作社+公司”产业化经营体系,这一体系的源头是农民(农场主),他们组成了合作社,合作社再出资组建合作公司,这是西班牙成为欧洲农业强国的体制基础。同时,我国的农村合作社,也面临着产业化的趋势,虽然我国的产业化模式初见成效,但与加拿大的合作社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这种形势下,就需要我国的农村合作社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一方面是加大“农民+合作社+公司”这一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发展力度,扩大其范围,从而改变农民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现状,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是鼓励农民进行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因为“中国农民之所以穷,原因之一就是农民没能获得生产以外环节的利润,而生产环节又是利润最薄的环节。所以,实施产业化和农业一体化是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二)***府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放松对合作社的过度管制。***府应放松对合作社的行***干预和过度管制,西班牙的合作社是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基础上的自治经济组织,从诞生之日起就不受***府的行***干预,一切遵循自愿原则,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这是其多年来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最基本经验。虽然有时***府的农业***策也通过农民合作社来推行,使其成为贯彻农业***策的助手,但不改变农民合作社的自愿性原则,这正是西班牙农业合作社经久不衰,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与西班牙农业合作社的比较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两国***府在合作社的发展进程中,实施的不同措施;看到了我国***府在合作社问题上采取了过多的行***干预和过度管制,虽然这也是对合作社扶持的一种形式,但其实质是干预,束缚了农业合作社的自然发展。所以,我国应该重视这一问题,给合作社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更多地采用引导的方式。通过诸如鼓励和引导农民积极参加合作组织、加强对合作社负责人和社员进行培训、改善农村合作社的福利待遇制度以及立法等相关措施来扶持和监督合作社的发展。重点发展个别成绩突出的合作社,使“某些合作社先富起来”,从而带动其他合作社的发展。
西班牙在***府的带动和支持下,涌现出了一些合作社巨头。被国际众多学者誉为“世界当代合作社成功典范”的西班牙蒙德拉贡联合公司(即MCC)就是一个典型。MCC已发展成为集工业、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商业、金融、教育和培训、科研和信息、服务等120个合作社为一体的跨行业合作制联合体。目前,我国也同样存在着一些发展领先、成绩斐然的合作社,***府应该重视对这些合作社的扶持和鼓励,加强激励制度和经济支持,促进这些合作社更快更好地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作用,从而加速我国合作社发展的整体趋势。
西班牙农业合作社100多年来蓬勃发展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在对比中,看到了我国合作社发展的成绩,也看到了它仍然存在的问题。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建立的不断完善,生产力的长足发展,我国的合作社一定能在这股浪潮中不断探索和提高,合作社的明天也会更加的灿烂。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杰,王慧平.西班牙农业合作社考察情况及启示.财***研究,2007.7.
[2]莫荣旭.埃及和西班牙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启示.广西农学报,2007.3.
[3]孙太清.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9(下).
[4]郑远红,王越子.中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及其发展趋势.农村合作经济,2004.2.
农业合作社篇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将农村合作社发展列入重要内容。农村合作社是现阶段组织农民生产、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的最好途径。农村合作社不仅能顺利解决我国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同时为农民提供了更加优质与精细化的服务,是农业经济大发展,农村经济全面腾飞的必然选择。阐述农村合作社建设对农业经济大发展的优势,并探索出推动农村合作社建设的可行性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农村合作社;农业经济;大发展;优势;策略
我国农村合作社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建国初期的,到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再到如今的现代农业合作社,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洋溢着朝气蓬勃,但又隐藏着危机与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低级的农业合作组织逐渐被更高级的其他形式所取代,现阶段,现代农业合作社的应运而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腾飞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彰显着必然性[1]。农村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其在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村稳定以及腾飞农村经济等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1农村合作社之于农业经济大发展的优势
1.1合作社具有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天然优势
农村合作社为了农村、服务农村的特点使其成为农民喜闻乐见一种经济发展组织形式,它获得农民认可,极大调动农民经营生产的积极性,迎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发展规律,能真正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2]。农村合作社是基于农村特色资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种天然独特的资源优势奠定了农村经济大发展的基础,且给予合作社农民更多的自由话语权,在无形中提升了农村经济的活跃度,改善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效果。
1.2推动了农村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增高
农村合作社的建立,促使了农业生产、经营、加工与销售的一体化,实现了产、加、销的有机链接。这不仅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强化资源整合与利益互补,也能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的深层次问题,循序渐进地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1.3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推动经济发展
合作社是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有力载体,其为农产品质量保驾护航。建立农村合作社可将农村闲散农户集结起来进行统一组织生产,统一的经营生产标准、统一的经营操作流程、统一标准的农资供应,为打造农村优质品牌,推动农村绿色生产,确保农产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这极大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近年来,随着农村合作社的广泛普及,农产品具有越来越高的市场竞争力,这对农村经济大发展无疑具有推动作用。
1.4实现农民稳定收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农村合作社的建立有效解决了农村部分分散农户农产品的市场销售问题,这也是推动农业增产增收,实现农民稳定收入的重要途径。农村合作社中的购销大户具有较强的市场敏锐性和稳定宽广的供销渠道,便于引导合作社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改善经营策略,秉承“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生产原则,推动经济效益的提升。农民的稳定收入是农村经济大发展的重要标志,农民加入农村合作社后,人均收入将实现大幅增长。
2建设农村合作社,推动农业经济大发展的策略
2.1加大对农村合作社发展的资金支持
融资难是目前农村合作社建设与发展中面临的棘手问题,纵然合作社具有发展农村经济的独特优势,但缺乏资金保障的农村合作社将失去生命力。鉴于此,国家和地方***府应加大对农村合作社发展的资金支持,可做到以下几点:***府可基于合作社发展建立专项基金,这些专项基金将有力推动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各级***府也应定期进行财***拨款以支持农村合作社发展,或在贷款方面给予特殊优惠;对于合作社建设项目申报与申请资金支持应适当放宽条件,给予倾斜,为其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建立资金扶持相关制度。如农村合作社发展的贷款条件与贷款手续办理适当放松,如建立健全完善的金融担保制度。
2.2强化领导,完善农村合作社组织管理
农村合作社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和国家强有力的领导。因此,农村合作社发展应高度贯彻***和国家关于合作社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建议,在***和国家的领导和指引下实现健康、和谐与稳定发展。首先,各农村应根据本地经济发展实况建立合作社。设立专门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工作任务,并及时解决农村合作社发展中出现的一切问题,推动合作社工作有序进行。其次,应完善农村合作社组织管理,高效处理合作管理问题。要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社行***管理机构作用,为合作社发展给予引导与支持;要强化社员代表大会制度建设,通过制度的力量规范组织管理,实现优质发展。最后,强化合作社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全面推动农村合作社发展。
2.3农村合作社应多途径强化自身建设
国家的领导、***策的支持是促进农村合作社发展的外在因素,要想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社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单靠外力是不行的。因此,农村合作社应多途径强化自身建设,为农村经济腾飞贡献力量。主要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合作社人员队伍。人才是支撑合作社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无论是合作社的管理层面,还是生产经营、实践操作层面,都需要具有娴熟工作经验与高超工作技能人才来支撑。特别是管理层面,专业管理知识、实践管理技能及综合文化素质必可不缺。因此,要全面提升合作社人员综合素质。第二,合作社应实行科学规范化管理,不断拓展经营与服务领域,以优质的管理与服务占领市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2.4基于农村发展实况兴办多类型合作社
农村合作社类型繁多,一切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合作社类型都可拿来使用。不同省份、不同地域的农村应不拘泥于单一合作社建设,要善于基于自身发展实况兴办多类型合作社。首先,可建立综合合作社。其次,可建立专业合作社,如购买供应合作社、营销合作社、供销服务合作社是其主要类型,多形式的专业合作社为农村经济专业化发展提供便利条件。最后,可以建立服务性合作社。这种类型的合作社主要有信贷合作社、医疗保险合作社、住房合作社等,可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十分必要。
3结语
农村合作社基于农业经济大发展具有巨大的优势,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社优势对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建设好、发展好、利用好农村合作社,将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动农业经济大发展。建设农村合作社符合当下农村经济发展规律,迎合了农民的主观诉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将来势必会以崭新的姿态引领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整体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秦愚.中国农业合作社股份合作化发展道路的反思[J].农业经济问题,2013(6):19-29,110.
[2]徐庆,张乐乐.新中国农村合作社发展的两条路线探析[J].辽宁行***学院学报,2014(12):15-17.
农业合作社篇10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功能;农村社会
中***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研究和立法层面都将其定义为经济组织。但在实际生活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大量的社会功能。同时,对其的法律规制却是缺失的。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没有规定社会职能;另一方面学术研究将其作为经济组织,部分研究将其认为是一种企业形式。而农村社会现有的自治的无力和城乡交流的日益增多都对农村社会公共物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有研究注意到了合作社的***治功能,但在实践中可以看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多是社会功能的发挥。本文基于各研究机构的调研报告和新闻媒体的报道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功能。
一、农村社会的衰落与再造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农村社会逐步衰落,但宗族社会生活还是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传统的乡村自治下,农村社会是封闭的。根据李银河的研究总结出村落文化的以下特点:一是小群体中的一切信息都是共享的;二是村落的规模以一般人相互熟知的极限为其极限;三是村落成员的流动性不大;四是村落中的人有相互竞争的倾向;五是村落中的成员有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趋同的压力。农村社会生活基本是宗族社会生活,地缘和血缘的关系是主要的社会生活范围。梁漱溟的研究认为:“中国社会秩序之维持,社会生活之进行,宁靠社会自身而不靠国家;地方自治和职业自治是相当有的。”
直到1949年建国,这种宗族社会基本瓦解。李银河总结出三个原因:一是***后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中,族权曾经被当作旧社会压迫人民的势力予以打击;二是担任宗族首领的人大多是地主、富农和乡绅,在运动中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三是***以后实行高强度的中央集权体制。宗族社会的消失,继而农村社会生活进入了下的集体生活中,私生活领域开始减少。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出现大量的合作社,并为后来合作社的重新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虽然这时的合作社在现在历史评价中地位不高,但作为共同的记忆,也是农民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包产到户,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实行,农村社会得到了发展,农村的世俗生活逐步恢复,一些发达地区出现了宗族的复兴。但二元结构下,农村的发展也慢慢陷入了停滞。
2003年农村进行了税费改革,其后又取消了农业税,这些***策在减轻了农民负担的同时也使得基层组织减少了收入,形成了财***缺口。为了解决这个财***缺口问题,进行了乡镇机构改革,各地合并村、乡等基层组织,使基层组织退出了农村社会,形成了真空。而农民对农村的公共品的需求却在不断地增长,这为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和大众基础。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职能
(一)科技推广职能。合作社对农民在生产经营中进行生产技术教育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市场对食品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合作社也成为农业标准化的示范。在对浙江农民专业社的调查中发现,合作社推动当地农业科技应用。在农业部组织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试点、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苹果套袋关键技术示范补贴等项目中,逐步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列入示范载体。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民的农业科学生产是重要因素,这客观上将促进合作社对社员进行生产技术教育。
(二)文化职能。农村文化生活随着城乡流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民俗文化生活逐步消失,而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却日益增加。合作社为满足文化需求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浙江宁波慈溪市观海卫镇高背浦渔业合作社在村民大会上提议,通过文艺汇演等方式普及“和谐社会”理念,并以合作社名义出资帮助这项活动。每逢周末或者节日,村中心都上演文艺晚会,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
(三)农村卫生职能。农村卫生条件的改善一直都是一个难题。缺少资金的情况下,治理污染的基础设施无法建设,但同时各种农业污染和生活垃圾却越来越严重。合作社作为一个农民组织,对治理污染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浙江杭州市临安县,合作社为治理畜粪污染争取到国家资金,治理了8个村的污染。
(四)社会保障职能。农村社会保障的建设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础,尤其是大量的农民工在城市结束其打工生涯时,对社会保障如何解决?在第二代农民工的问题上,这个问题更为严重。已经远离土地的他们需要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农村老龄化问题也急需解决。虽然合作社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其作用还是不容忽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着社员的互帮互助,尤其是在社员患病缺钱时,合作社可给予帮助。笔者曾经到吉林省梨树县的部分合作社参观,发现资金合作中的用途并不仅仅限于农业生产和经营,在社员因患病出现急需用钱时,合作社也会借贷给社员。这与传统农村社会中的宗族帮助很相似。
三、合作社社会功能性质分析
合作社积极发挥社会功能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可以看到:一是合作社社会功能是农村社会文化和经济所决定的。农村社会虽然经历了现代化历史巨变,宗族社会已经瓦解,但农村的家庭延续并没有发生很大的人口流动,所以一个村里的大多数人都沾亲带故。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相互帮助是情感的出发点。市场经济的风险对农户来说是巨大的,合作社一定程度上能抵御一定风险;二是合作社发挥社会功能并不是说合作社有很大的社会责任。当前大多数合作社仍然弱小,只能给予社员一定的社会帮助。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社的确可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为地区带来社会福利,但合作社本身仍是农业市场化的产物,发挥合作社在经济上的作用是最主要的。在带来农民收入上提高的同时,发挥其社会功能。合作社也只有在经济上有了作用,才能在社会功能上有所发挥。
合作社是否是农民公民社会出现的体现?从公民社会的概念变迁可以看出当前的合作社应该是一种初级的公民社会的体现。“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社会是由平等自由的公民为追求更美好生活,通过平等缔约方式建立的***治共同体、***治社会或***治国家,这种社会区别于人们缔约前的野蛮的自然社会,是文明社会和道德社会。黑格尔和马克思将其认为是基于私人利益的结合,属于经济领域,与国家和***治社会相分离。现代公民社会概念强调‘私域’的存在。”农村专业合作社承担社会职能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基层***府组织缺失所造成的。很多基础***府组织不能承担社会管理职能,从而出现了社会组织的真空,而农村社会的自发秩序的组织化恰恰以农村专业合作社这种经济组织形式体现。
四、结论
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意味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社会的建设更显重要。农村社会的完善才能让农民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农民专业合作社其本身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却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功能。对这种情况,一是让农民专业合作社继续承担这种职能,在法律和***策上给予支持。这样,可以无间断地完善农村社会。二是要充分发挥农村民间组织和进一步改革农村自治。这样做可以让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于经济事务。
(作者单位: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银河.生育与村落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