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核心竞争力10篇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篇1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核心竞争力 方案

【中***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095-01

一 引言

现今社会,竞争已经变得越来越激烈,大学生需要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而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就要求高校在制定策略时,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实施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式。当然,我们需要清楚什么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并了解其特征,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也才能凸显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的重要性。

二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和特征

1.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核心能力,这种核心能力是大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培养出来的,它将大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了整合和内化进而让学生在毕业后进行求职时具有其他学生所不具有的独特的、有价值的竞争能力,继而在寻求合适的职业时更具有优势,并且在就职后让自己的职业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2.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区别于其他能力的,它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

第一,内化性。内化性就是核心竞争力不是将大学生的各种能力通过简单的加法进行组合,而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将学生的一般能力进行提升和提炼,进而将学生的优势展现出来。所以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个体对技能、道德品质以及知识进行吸收内化的结晶。可以想象,在大学生就业时,核心竞争力内化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就业竞争力的强弱。只有具有高度内化性的学生,才能更好、更快地寻找到适合的职业。

第二,价值性。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体现在它能将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最大限度地实现统一,而且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它能让学生掌握就业竞争的主动权,这样就能够将大学生面临被淘汰的几率降到最低。

第三,独特性、不可替代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独特的竞争能力,这种能力是大学生具有自我特色,不同于其他人的一种竞争能力,这种竞争能力是其他的学生不具备的、不能复制的核心特质。在竞争中,大学生一旦有了这种能力,在竞争中就像有了一件法宝,就有了自我的优势。核心竞争力越强,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也就越突出,其在自我职位中发挥的作用就越大,为企事业单位所创造的效益就越大。

第四,动态性。核心竞争力并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不是学习一次就永远占有竞争的优势、就能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的,而是需要不断地进行提高和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的各种素质、技能等完善的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的过程,只有长期不懈地进行自我的核心竞争力的积累,才能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变化的动态平衡。

三 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以及特征的介绍,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对大学生在毕业后求职时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所以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让大学生在毕业求职中能具有独特优势就显得很有必要。

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可以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大学生努力地提高自我的竞争能力,在学校学习期间有意识地锻炼自我,加强与社会的接触,多参与社会活动,这样就能积累一定的学***验。也可以在学习期间,选修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对于自我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然后制订一个适合自我发展的职业规划。

以上的方法都需要学校提供平台。学校需要为学生定期安排提升自我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将课程设置多元化,而且要明白大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机器,当今社会需要的不是只会接受知识而不消化知识的机器,而是看重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成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而构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能够让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将自我技能、知识等进行整合,进而形成强化的、系统化的竞争优势并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要想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制订并实施合理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

然而如何构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也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首先,培养体系需要具有合理性、科学性,要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要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次,要有一个完善的反馈与评价机制。当然,此体系要具有动态性,因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具有动态性的,如果体系不具有能动性,那么就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满足市场需求的具有竞争优势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刘义存、陈葆.校企合作对构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05)

[2]朱丽娟、秦龙.浅谈高校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J].人力资源管理,2010(05)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篇2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ies)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哈拉哈德(C.K.Prahalad)和哈默(G.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首次提出的。1994年詹姆斯和弗雷德里克对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征进行了阐述。1995年美国管理学者巴尼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求。综合中外管理学者的论述和观点,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可以持续产生独特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

相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个人而言,同样具有核心竞争力问题。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个人以其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在不断学习中创新,在不断创新中整合各项可供利用的资源,充分凸现资源要素的效用而使自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索质的集中体现。这种综合素质包含有自信自立、良好个性、人文精神和不怕挫折的精神,并能够触类旁通、能够百折不挠、能够在失败面前东山再起。只有具有这种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管理才能及含有人文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特点

大学生活是一个相对***的阶段,也是一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独特性也决定了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不同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其他一般的竞争力,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创新性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在竞争中取胜靠的是人的内在素质和发展后劲,这种内在素质和发展后劲又必然外化为一种创新的能力,一个大学生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创新能力和潜力,没有“你无我有”的优势,就很容易在工作和生活中成为可替代的人。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显身手,就必须注重自身的***性的形成,这种***性与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认为创新性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二)实践性

实践能力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实践能力一般指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如实验能力、管理能力、操作能力等。广义的实践能力还包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能力,如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及其构成要素的认识应该从广义的决度去考察。其中包括了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科学实验能力等。

(三)专业性

牢固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对大学生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习外专业的基础课程,或参加各种相应的考证对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开发自身潜能和改善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帮助,也是增强大学生竞争力直接和有效的途径。

(四)异质性

个人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其他人所不具备的,或者是其他人暂不具备的,即他拥有的在某一项工作中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至少应当领先于或区别于其他人,才能成为其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每个人之

间的能力和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差异性。

(五)稳定性

坚强的意志品格、专心致志的科学精神,诚信明礼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等都不是一促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和培养,也最不容易被别人具备赶超,因此拥有这样的稳定性就具备了一定时期内的竞争优势。稳定性由此成为大学生

核心竞争力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三、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特点,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和层次分析法可以构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在指标选择方面,按照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系统性的要求将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极其子指标分类如下:目标层为一级指标,即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评价(代码G);准则层为二级指标,分别为:创新性(F1)、实践性(F2)、专业性(F3)、异质性(F4)、稳定性(F5);二级指标下设指标层(代码T)(见表1):

(二)相关指标的解释

T1:培养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寻找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具备这一思维能力,对培养稳步发展的开拓创新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T2:形成创新人格:即使创新成为大学生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并内化为他们人格的主要素质。

T3:营造创新氛围:其中包括多层面构造大学生创新文化生活、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精神品格、构建竞优争先的学习环境、营造知识创新的合作氛围等。

T4:形成创新机制:其中包括形成创新兴趣动机的激发机制、形成创新活动的指导机制、形成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等。

T5: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能力己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社会素质的一个方面。

T6: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个人和所在企业工作效能的提高,在为企事业单位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

T7:科学实验:是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也是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的体现。

T8:牢固掌握本专业知识:即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优良成绩。

T9:通过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取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T10:熟练掌握外语及计算机知识:流利的口语,较强的实践和运用能力。

T11:取得与专业有关的其他资格认证:学有余力情况下参加社会其他资格认证。

T12:学习外专业基础知识:开拓知识面,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T13:团队合作能力:勇于创造协作精神、凝聚力和积极向上的内部环境。

T14:

自学能力:通过自我学习掌握知识的能力。

T15: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交流顺利进行以及增加互相了解的交流特长或技能。

T16: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要求,积极迎接挑战。

T17:坚强的意志品格:败而不馁,挫而不弃的生活学习态度。

T18:专心致志的科学精神:严谨对待科学,全心投入研究。

T19:诚信明礼的生活态度:为人的道德基准,现代职业道德的核心。

T20:健康的体格:工作学习的必要前提,即所谓“身体是***的本钱”。

T21:良好的心理素质:遭遇挫折失败时积极,乐观的态度。

(三)评价方法的选择

指标体系评价可采用的方法有直接评分法、加权结合平均法、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各种评价方法,都涉及到给各个不同的指标赋予权重系数的问题。权重系数反映了指标在总目标中的重要程度。权重的确定对总体评价结果有重要影响。同一组指标值,赋予不同的权重值,会导致相差很大甚至相反的评价结果。以上评价方法各有特点,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观赋权,另一类是客观赋权。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式不同。在这里,我们可以采取主观赋权。

(四)评价方法的应用

第一步,将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分为五等,如“表2”所示,由相应的分值来代表从“不太重要”到“非常重要”的程度变化。为了使决策判断定量化,从高层次到低层次逐层将同层次与上一层次同一指标相关联的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由专家根据它们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分别给出自然数1~9(或其倒数)中的一个。

第三步,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各级指标,包括二级指标分别构造各评价指标相对指标重要程度判断矩阵,并检验各矩阵的一致性。为了把有量纲的实际评价指标值化为无量纲的标准指标值,再进行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以下给出了第三级评价指标权重表。

第四步,综合所有各级的权数,得出汇总权数表。

第五步,对各指标所占权数进行定性的分析。

四、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的模拟

在了解了层次分析法在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上的运用过程后,为验证该体系的可操作性,我们在某大学内选取了40位评委对该指标体系打分,在评委中包括了学生、***治辅导员、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老师等。首先由各位评委填写了各级相对重要度测评表。

以第二级指标,选取某一学生的测评表为例:

从综合权重表的数据可以分析出,该校师生认为稳定性是组成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也是一个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强弱的最大影响因素。相对于稳定性来说,异质性被普遍认为是不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权数最大的稳定性指标的下级五个三级指标中,权数较高的三级指标是专心致志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可见,现代大学生已经越来越重视心理上的健康,把心理健康看作是适应当今社会积累竞争的关键因素了;在专业性因素中,持有大学四六级英语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仍被视为求职的法宝;在实践性因素中,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被认为同样重要,但对社会实践的重视度不够;在创新方面,师生们把创新机制看成创新中最核心的内容。

五、层次分析法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评价运用的推广

将层次分析法用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是把系统工程的理论与高等教育理论相结合的尝试。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可以根据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和调查目的的需要,自行选定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在确定各个指标权重时,也可以根据不同填表人的身份进行调整,如在得出普通权重后,设定学生权重为0.3,辅导员为0.4,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老师为0.5,再加权平均得到最后的修正权重。层次分析法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评价的运用可以客观、实证地考察特定范围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情况,有利于促进高教工作的开展和深入。

【参考文献】

[1]汪应洛,陶谦坎.系统工程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2]丁文仁.工业企业实用系统工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3]裴平,等.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J].软科学研究通报,2001,(3).

[4]翟薇.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的一种指标体系及AHP方法[J].安徽机电学院学报,1994,(12).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篇3

当前,社会竞争越发激烈,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需要以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为出发点,加大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有利保障。因此,本文针对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主要措施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方法,从而促进使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

关键词:

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大学会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日益严峻。从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来看,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需要当代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素养以及技能等,这样才能达到对人力资源进行市场化配置的效果。基于此,为了促进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需要从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开展工作,从而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利保障。

一、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内涵

对于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而言,其是在社会生产与劳动分工中衍生出来的,在对人力资源进行培训与开发之后,将其运用到实用阶段的主要环节。当产生不同种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后,就形成了相应的效益,但在某种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异性。通常情况下,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本质是结合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进行的,确保人力资源可以在不同的岗位、地区和单位等之间科学的流动。总而言之,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可以实现合理的运用人力资源,确保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分配。

二、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主要特点

1.工作岗位的匹配性

在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过程中,最为主要的目的是确保生产力最大化。针对于不同的岗位,其对人才的综合素质与技能等的要求有所不同,因为每个人的能力、知识水平和性格等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在工作岗位配置方面,保证人与岗位相符,达到工作岗位的匹配的效果,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具有工作岗位的匹配性的特点。

2.双向选择性的特点企事业单位

在选择人才过程中,会结合岗位特点以及实际经营需求等进行,进而选择符合标准的人才或者是劳动力。对于劳动的主体来讲,大学生在就业期间,要结合自身的素质和期望等诸多方面选择与其相适应的单位与岗位,从当前人力资源市场化视野为出发点,在对人力资源市场化进行配置时,该配置方式有着双向性的特点,无论用人单位还是求职者都要进行双向选择,实现公平竞争。

三、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进行培养的有效措施

1.加大专业性实践教育力度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促进大学生能够实现顺利就业,必须在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进行有效培养,从而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有利保障。由于不同的岗位对大学生的技能、素质和其他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大部分单位或者企业均要求求职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因而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造成了冲击。基于此,为了实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高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不但向学生传授丰富的专业知识,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而且将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主要任务。那么,高校应当加大专业性实践教育力度,增设实践教学环节,让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促进对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等的有效培养,为其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2.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工作

在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为了确保大学生就业能力得到增强,高校要结合市场需求,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工作,对大学生就业予以正确引导。在开展职业规划期间,需要对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等加以创新,根据目前的人力资源市场情况,对未来行业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同时,大学生进行互动,将大学生的潜能予以有效激发,从而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打下坚实基础。总而言之,在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进行培养过程中,应当对大学生予以系统性的指导,教师通过加强与大学生思想上的沟通,从而在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利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该问题,促进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需要以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为出发点,加大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通过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手段,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其顺利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勇.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5):45-46

[2]王雁飞.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5(19):76-78

[3]任虹.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7):224

[4]李文相.完善大学生就业***策,拓宽就业渠道的对策[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4(18):179-179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篇4

【关键词】农科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热点问题,存在着“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矛盾现象,农科类大学生就业也同样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不确定性。如何让农科类院校毕业生在相同的社会需求下脱颖而出,适应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成为解决农科类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首要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调查情况综述

天津农学院是天津市唯一一所沿海都市背景下高等农科类院校,以此作为调查地点,为了调查农科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现状,课题组于2014年12月、2015年3月分别对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学生的调查是针对天津农学院涉农专业共发放问卷600份,其中收回596份,可用作分析统计的问卷数量为592份。用人单位的调查是通过对来天津农学院招聘农科类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为主体,主要包括科研单位、行***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随机选取100家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4份,回收率94%。通过问卷数据和访谈数据,可以看出农科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但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与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要求还有距离,有待提高。

二、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调查数据分析

(一)对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了解情况。通过问卷的反馈分析,参与调查的同学对就业核心竞争力非常了解的仅占5%,比较了解的占20%,不太了解的占63%,不了解的占12%。了解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少,大部分同学对于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内容还是比较模糊,没有具体的概念。

(二)对就业核心竞争力包含内容的理解。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和学生对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有些不同,但对其内容的理解总体还是围绕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适应能力这五个方面。

(三)大学实践能力对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社会实践已经成为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增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从校园向社会软着陆的重要平台。从学生的选择来看学生干部、学生***员、获奖情况所占比重最大所占比例为51%,其次是毕业实习、学历层次、学习成绩,所占比例为34%,因此可以看出,作为农科类院校大学生要着眼于实际,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实践,如:参与学校活动、社团活动、到用人单位实习等,学习知识,开阔眼界,积累经验,提高综合素质,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对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路径选择的分析。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所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学校的实践课堂以及校外的实践基地、学校的就业指导比较看重,认为这是他们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五)学校教育对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对于“所具备的就业能力得益于哪些方面”,55%的学生认为得益于实验活动和社会实践,41%的学生认为得益于课堂教学,说明学校教育是培养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学校的教育模式、专业设置直接影响着学生就业情况能否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在“用人单位对农科类院校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方面,大部分用人单位提到高校毕业生就业已转向市场化,而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缓慢,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市场适应性人才。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一)意识的培养。在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内容模糊,学校应高度重视这部分学生意识的培养,开展有关就业的讲座、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强调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内教于心外化于行,树立自主就业意识,培养就业核心竞争力。

(二)开展实践活动。在校园中多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给管理能力等,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到相关的用人单位实习,感受就业氛围,提高从业经验。

(三)学校调整课程安排。可以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初安排就业指导工作,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也要具有先进性,让学生了解当前市场就业体制、基本就业知识。由于就业工作的出发点和工作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要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市场用人机制来作出调整。改善就业工作机制的相对滞后、就业指导教师的经验缺乏、就业工作环节的不完善等问题。

四、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科类院校大学生是国家农业发展的强大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只有培养出高质量的农科类大学生,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能长久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参考文献】

[1]蔡秀娟.农科类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2

[2]董雪艳.提升核心竞争力对就业影响的分析[J].集体经济•战略研究,2011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篇5

关键词: 民办职业院校 大学生 就业竞争力 建设方法

民办职业院校大学生具有对应的市场竞争力,只要学校、企业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就可以充分发挥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内在实际价值。如果采用传统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模式,学生就可能在面临纷繁复杂的市场形势时无法与更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进行有效竞争,因此要针对市场对人才需要的具体情况,找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方向,有效提升人才与企业之间的合理配比,促进人才资源的有效利用。

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要充分看到其优势与劣势。优势在于具有较强职业技能,其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相比于普通高校而言,更注重对实用技能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在具体的动手操作技能上有更突出的培养成果。同时课程设置上注重实际技能的学习与实习,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让职业教育更具有贴近市场需求的特点。同时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对自身社会身份更切实的认定,因此有效避免了眼高手低的就业窘境,更加注重从低处做起,从实际可以做的工作做起,而后逐步实现能力提升。在实际操作工作中,具有更强的吃苦耐劳品质,对于社会的实际环境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在基本的职业素养培养上,学校也更注重相关优秀品质的强调与培养,这些都是其他普通高校学生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但是高职院校学生在竞争力上也存在劣势。首先,高职学生毕业文凭学历相对较低,并不是社会最为尊崇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相关文凭不能作为其竞争的有效帮助点。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展,相关文凭的价值相对会更低。尤其是在大型单位更加注重学历文凭的市场背景下,高职文凭并不具有竞争力。其次,虽然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但大师专业知识缺乏深厚功底,如果要在企业中得到长足发展,则可能缺乏有力的后劲。一般培养上,缺乏深厚的理论知识教育,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缺乏更好的学习条件与素质培养,因此在专业性上也缺乏竞争力。

二、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建设方法

(一)强化校企合作模式升级

要拓宽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渠道,最典型和最有效的操作方式就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可以进行人才定向培养,依据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模式进行针对性培养,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到企业进行实习,提升实际技能的操作能力,学生毕业后就可以直接输送到对口企业中,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在相关操作上,还是需要积极地让***府做好必要引导,充分发挥市场人才资源配置能力,让产业与教育得到有效融合,可以有效依照市场需求进行人才资源配置,整合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让校企之间进行有效深度合作。

同时校企合作中需要有效完善相关合作机制,学校要积极挑选优质企业资源,对于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要做充分分析。确保在人才培养成功后可以有较为长久的企业生存能力,避免人才定向培养成功后无法有效安排就业,或者就业前景不大而导致学生自动放弃。同时要积极从企业中选择优秀人才到学校进行有效指导培养,或者选择学校教师到企业中深层次体验促进教学与企业情况的结合。积极地将学生的实训场放置于企业中,让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便积极展开对企业、对实际市场情况的了解,提升人才的匹配性。此外可以将企业人才培训升级工作投放在学校中,加深校企合作的深度以提升校企合作的黏度。可以更大限度地依照企业的需求进行订单性人才培养,甚至可以对部分班级进行冠名培养班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完成产、学、研的三体协同提升。

(二)做好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对于学生而言有重要的引导意义。学校可以多开展就业指导活动或者开辟就业指导咨询平台资源,收集更多市场就业咨询,为不同专业和不同能力学生做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加深学生对市场的了解及对自身全面素养的辨证认识,而后调整好自身心态投入到专业的学习和求职的实际情况中。就业指导要充分关注对市场人才需要特点的分析、企业信息、招聘信息、就业心理学等各方面内容。

(三)提升职业化深度教育

在专业建设上,需要依照市场情况提升专业实用性。以市场最需要的专业为主要教学主要方向,发展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提升学生对市场企业的适应能力,扩宽可就业的范围。专业的建设要充分做好市场情况调查,同时要充分尊重人才就业需求的调查,让学生有较大选择空间。

三、结语

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虽然面临市场竞争的诸多阻碍,但是要充分为相关学生找到对应达到就业市场与渠道,从而有效地让学生优势得到有效发挥,让企业找到其对应需要的人才资源。这种人才资源配比需要学校进一步发挥就业竞争力的建设工作,调动社会资源和管理资源,让毕业生获得更有市场价值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马驰.SWOT视角下培养高职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7).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篇6

[论文关键词]***学院 毕业生就业 核心竞争力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公有***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尤其面临着更为艰难的竞争环境。如何培养和提高***学院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学院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现实矛盾

竞争力,顾名思义,就是参与竞争的实力或能力。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相对于其他学生的优势能力,是人文精神、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和健全人格的有机统一。这种竞争力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所形成的独有的、支撑大学生现在甚至将来的竞争优势,并使大学生长时间内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核心竞争力,突出地体现为专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为综合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意志力等。由于***学院的特殊性,其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矛盾:

1.学习能力与知识更新的矛盾。与其他本科生相比,***学院的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性很大。从学习观上看,因基础薄弱导致成绩不理想,极易产生强烈自卑感,学习情绪不稳定;因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少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困难感。

2.教育方式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学院由于办学时间短、底子薄等问题,主要依靠或者参照所在高校这一“母体”来进行办学。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市场化的,它更注重的是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与“母体”相雷同的办学方式并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3.就业心理和就业形势的矛盾。由于收费较高,能就读***学院的大多是家庭经济情况较好或有一定家庭背景的学生。优越的环境使他们产生了较强的依赖心理,在就业问题上危机感不强,再加上身心发展的不成熟,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确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及择业标准,未能为求职做好积极的就业准备,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二、激发学生内因。提升核心竞争力

1.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塑造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决定了一个人成长和努力的方向,没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保证,其他素质将会被严重削弱。确立正确的***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是顺利就业的前提,更是步入社会的立身之本。***学院学生虽然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较差,但仍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要激发学生时刻提醒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从内心深处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树立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及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2.增强自身素质,打造扎实的专业素质。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已由“学历型社会”转向了“能力型社会”,知识和能力越来越成为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学院的本科生要在不断的学习和创新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知结构,要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运用和积累,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由于社会认同感较低,对于***学院的本科生来说,各种技能性证书更直接反映了其含金量的多少。要积极引导大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取相关证书,在获取证书的过程中夯实专业基础、拓展专业素质。

3.丰富社会实践,提升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要鼓励大学生加强自我锻炼、自我实践,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与社会广泛接触,学会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关能力,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在新的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和发展的能力。

4.转变观念,树立正确就业观。由于***学院的毕业生存在对自身就业希望值偏高而社会认可度偏低,以及对父母的依赖程度较强等因素,导致学生就业危机感和自信心不强。应通过自省、反思等方式加强自我教育,增强对社会现实和自身条件的理性认识,克服在择业中对家庭的依赖心理,科学合理地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找准定位,树立“先就业、后择业”,“以就业求生存、以就业谋发展”的新就业观,理性择业、自主创业,实现社会需求和个人理想的和谐持续发展。

三、改革培养方式,营造良好环境

***学院与所在高校的其他二级学院相比,具有相对的***性和自主性,这是其优势所在。***学院应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教育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变传统培养模式。应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对人才需求的预测,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招生计划,形成学科专业设置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的运行机制,防止盲目追逐热门专业而导致严重的专业趋同现象。根据“母体”高校的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设置相应的专业方向和专业课程,以聘用制形式来建立稳定的名师、名教和高学历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来提高教学和管理团队的层次。以提高学生就业创新能力为中心,以突出应用为标准,强化学生基础能力训练,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用人单位希望所招聘的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健全的人格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只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社会的适应性才能提高,也才能容易被用人单位所接受。所以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中,不仅教育学生如何去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要教会学生怎么做人,如何做人,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篇7

关键词: 知识管理 地方高校 核心竞争力

1.引言

截至目前,我国地方所属高校(本科)2500多所,而中央部属高校仅有111所,前者数量几乎是后者的230倍,传统意义上的地方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人数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为国家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然而地方高校学生在各层次人才竞争和求职中却常常因毕业院校并非“名牌”而处于相对劣势。因此,如何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使地方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具有明显的核心竞争力,是目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努力方向之一。

知识管理是移植于管理学的概念,目前广泛应用于核心竞争力分析,外在表现为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正是目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要义所在。本研究借助知识管理理论视角,研究探索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形成机理及培养模式。

2.理论基础

2.1核心竞争力

认识比较一致的核心竞争力理论是最先由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Prahalad.C.K和Hamel Cary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的,初始以企业为背景研究分析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优势的基础和源泉[1]。而Hamel在其著作中曾指出核心竞争力在其出现时就包含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涵义,这一概念从诞生那天起就深深地打上了知识的烙印[2]。可见,知识是核心竞争力的力量源泉。

2.2知识管理

综合学者们的意见,这里我们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成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3]。通过知识不断循环运动,将无序化的知识转化并固化为适应个体的技能综合体,最终体现为不易模仿的个体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2.3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涵义

地方高校指直属于省市一级的地方***府管理的高校,用以区别于部属高校,地方高校大学生指就读或者毕业于此类高校的本专科大学生。本研究将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涵义定义如下:

以地方高校教育为背景求学的学生,在校期间形成的以自身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为基础,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为核心,学习能力等个体特质因素为优势所融合形成的自身难于模仿和持久进步的能力综合体,称为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包含:知识的宽泛性、应用的综合性、持续进步性、服务地方性。

2.3.1知识的宽泛性:只有极少数地方高校大学生能够在学科的细分领域取得高成就,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在行业基础领域内工作,因此学习时应注重知识结构的广度,为职业领域进行拓展做好准备。

2.3.2应用的综合性:实践应用技能对于地方高校大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技能的需求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这里要求技能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有综合性的利用和提升。比如,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熟悉交易流程的基础上,最好还在金融、外贸、摄影等领域有一技之长,其优势就很容易被区别出来。

2.3.3持续进步性:知识的积累和应用是流动和不断更新上升的,所以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利用知识力量充实和使自己进步,而这种进步是要持续的,这样才能给个体和组织带来不断的价值创造。

2.3.4服务地方性:对于地方高校来说,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这就要求高校从学生培养到学生自身能力提升都要体现出地方产业特色,而这也是最容易突出特色,体现大学生能力异质性的地方。

3.知识管理视阈下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研究

3.1知识管理视阈下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形成机理

知识管理理论中,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隆提出著名的SECI知识转化模型,该模型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知识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共同完成知识的创造与共享传播。在此过程中,组织实现了各种价值增值,个人完成知识积累和个体提升,而核心竞争力有着明显的知识属性,鉴于此,我们认为,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也是一个在多体系、多元化、支撑和冲突共同作用的环境内知识不断循环积累并发酵创新的过程。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机理如***1所示:

*** 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首先,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由四大体系共同组成并相互作用,分别是课程积淀发展拓展体系、实践技能培育提升体系、创新开放思维训练体系和个体素质养成体系。

3.1.1课程积淀发展拓展体系。在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专业课程设置是学生知识积淀的基础,也是大学生未来发展力量的源泉。需要强调的是,围绕专业知识体系,地方高校大学生应当拓展知识的广度,结合自己的兴趣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知识延伸拓展。如学习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专业知识扎实的基础上如果掌握一门流利的外语,或者对金融知识掌握较好,那么服务外包或者互联网金融都是目前非常热门的职业门类。

3.1.2实践技能培育提升体系。对于地方高校大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是立身之本,更重要的是技能需要进一步培育提升,不仅对技能要懂,更要专,不断进步。如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不仅懂编程,更要有全局眼光,了解软件行业发展,把握行业前景,将“编程”上升到“软件设计”的高度。

3.1.3创新开放思维训练体系。创新人才是目前社会最紧缺的人才,而所谓创新其根本来说是一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即能够发现新问题并采用新方法及时解决问题的方式。这种思维和行为方式是可以通过一些手段训练的,如增加创新思维训练类课程,或者带领学生多参加各式各类的创新创业类大赛,甚至举行一些小型开放问题的讨论或者辩论都是很好的训练模式。

3.1.4个体特质素质养成体系。这里的个体特质素质是指正确的三观、快速的环境适应能力、忍耐力、良好的心态、社会责任感、正确的社会角色认知等一些有助于良好社会行为与职业行为形成的个体素质。

以上四个体系是互相依靠、同时运行、相互作用而存在的,在各类知识流动运动过程中,个体首先会碰到无数有序或者无序的现象,然后引起个体注意,如***1上方(一)到(二)的转化,于是个体从这些现象中抽取对自己有益的部分汇总分类形成个体认知,完成从(二)到(三)的认知转化,这些有益的个体认知内化后体现在个体随后的行为改善方面,完成(三)到(四)的认知升华,此时,外部知识已固化为个体的内部行为指导。整个过程同时解释了大学生行为模式形成的知识转化过程。

在四个体系同时良好运作的前提下,同时需要高校、社会、***府、家庭等多方面共同引导和支持,外在体现为大学生个体健康的心理、成熟的职业心态、熟练的专业及相关技能及具有特色的知识掌握,即形成了地方高校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3.2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借助知识管理理论解释了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理,为地方高校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思路和借鉴,需要特别提出的有以下几点:

3.2.1课程体系的设置注重广度。设置课程体系时,应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并进行适当拓展,注意引导学生多方面发展。使学生在牢固掌握自身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使专业学习延展性更强,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产生。

3.2.2注重创新思维训练类课程或活动的开设。在传统基础教育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校可以在素质课程类中设置思维训练类课程,或者在第二课堂经常性开展思维拓展的讨论或者辩论,同时参加创新创业类竞赛是很好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

3.2.3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专业并充分延伸。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将服务地方经济放在重要位置,开发和地方经济发展直接对接的特色专业,并与***府、企业充分协作。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让更多相关专业学生有实践机会,加大力度留住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3.2.4注重学生个体特质素质的培养。相对于重点高校,地方高校学生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勤奋努力等个体素质是用人单位更加青睐的,这些素质的养成更多的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地方高校应当多提供各种类型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磨炼意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许方球,刘洪德,喻登科.企业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关联分析[J].情报杂志,2009(1).

[2]赵一标.知识管理与大学核心竞争力[D].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004(5).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篇8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发展需求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相对于其他学生的比较优势能力,是人文精神、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和健全人格的有机统一。与8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成长条件更为优越,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更多,综合素质也更加均衡全面,发展诉求更加强烈。提高核心竞争力,是有效满足90后大学生发展需求的集中体现。高等院校如何准确掌握90后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提升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是深入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部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课题。为此,本课题组在2010年4月整体抽样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名90后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尝试探索在充分满足90后大学生发展需求基础上,培养90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对策。

一、我校90后大学生基本特点与发展需求现状分析

1.思想道德积极向上,重大事件需要积极引导和正确舆论支持。客观分析我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他们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90后大学生拥护中国***,坚信社会主义,热爱伟大祖国,支持改革开放,维护民族团结。在价值取向上,他们追求进步发展、崇尚自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但90后大学生毕竟年轻,在互联网海量舆论信息面前比较缺乏辨别能力,尤其是在重大事件面前仍然需要积极引导和正确舆论支持,这不仅是90后大学生思想***治和道德修养进一步成熟的强烈要求,也是高校育人和维护校园稳定的有力举措。

2.外语财经专业知识扎实,学科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需要加强。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我校学生非常重视英语学习,着力锻炼实战能力,努力掌握第二外语;经贸管理专业课程普遍得到重视,专业知识较为扎实,具有一定的学科前沿意识。但我们明显感觉到,90后大学生渴望获得更系统的学科基础训练,充实学科基础知识,尤其对外语财经类院校人文素养培养的短板表示忧虑,提升学科基础认知和人文素养是90后大学生较为普遍的渴求。

3.整体心理素质较好,克服情感纠葛和就业挫折的心理机制较弱。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际关系复杂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成为备受瞩目的热点话题。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我校学生非常重视心理健康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自觉选修心理学或心理健康引导类课程,参与高质量的心理知识讲座,及时咨询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但从最近一段时间的现实情况看,情感纠葛和就业挫折是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常常诱发学生情绪障碍、厌学逃课,甚至自杀轻生。因此,90后大学生健康成长离不开克服情感纠葛和就业挫折的心理机能的自我锻炼。

4.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潜力有待深度挖掘。通过走访我校传统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我们发现,我校毕业生有效延续了传统优势,即思维活跃、讲求效率、动手能力强、工作上手快。但短板依旧是潜力不足,过早进入职业发展瓶颈期,发展势头减弱。这也成为在校90后大学生强烈的发展诉求,他们更希望经过学校积极调整和个人不断努力,有效改善这一状况,浓厚知识底蕴,锻炼学术素养,加强职业发展后劲。

5.视野开阔、国际化意识强烈,国际交流和学习平台需整体设计。国际化是我校的办学特色,是我校学生得以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认为,我校学生视野开阔,尤其是90后大学生从小与互联网为伴,媒介素养良好,信息采集能力强,沟通联络的渠道不断创新,国际化发展意愿强烈,约18%的同学从入校即开始坚定的从事出国学习的各项准备。90后大学生强烈希望学校大力开拓交流学习平台,明晰国际化发展的整体设计,更好的满足他们国际化学习需求。

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机制问题剖析

1.学科基础课程与人文类课程建设薄弱。现在的高校教育存在着重专业课轻公共课(通识)、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现象,这必然会导致学生的能力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校与综合性高校相比,课程比较单一,各学科基础性课程不同程度的存在缺失。如学科史、方***和人文历史类课程,教授不愿意讲,年轻教师不擅长讲,这对本科生的知识体系生成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是几场讲座就可解决的,需要科学系统的培养和自我积累,需要我们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多下功夫,将之有效融入第一课堂。

2.育人模式不适应拔尖创新型经贸人才成长。我校目前的育人格局基本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的教育改革,10多年来,为大批经贸人才的成长成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暴露出诸多弊端,如激励机制陈旧,无法全面反映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情况;学生核心竞争力不足,育人模式尚需紧密以此为着力点。尤其是实践能力培养欠缺,专业学习与实践对接环节薄弱。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在长期应试教育和高教精英教育的影响和思维定势的惯性引导下,高校普遍存在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课下实践的情况,社会实践内容普遍缺乏系统设计、规划,导致层次不清,重点不明。

3.校园文化一元独大,难以形成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外语财经类高校普遍商业气息浓厚,学习内容和校园文化活动都充斥商业价值导向,学习的逐利化倾向和学生活动的商业化思维深深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追求。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其他价值理念和活动长期受到压抑,理论学习、学术研究和公益活动参与人数较少,大学应有的人文气息非常淡化,更难以发挥育人的文化作用。

4.育人资源整体不足导致学生工作机制乏力。资源短缺是制约发展的核心要素。我校现有的育人资源相对较少,首先,是从事学生工作的专业人员紧缺;其次,是育人的制度性资源有待进一步延展;第三是学生活动的资金、场地等资源长期紧张,特色活动和国际化活动难以大规模开展。

三、加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对策研究

1.整合价值体系

(1)树立科学和谐的育人理念。树立科学和谐的育人理念,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本位要求,也是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我校90后大学生有鲜明的个性要求,科学的育人理念就是强调个体差异,客观公平对待每个学生,给予每个学生适宜的发展平台;和谐的育人理念就是强调团结包容,注重团体活动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学会与人共荣共处,磨练适应职场特点的社会性格。理念是工作的先行,只有牢固树立科学和谐的育人理念,才能将这一理念落实为工作制度,进而转化为实际的育人行动和实然的育人效果。

(2)建设多元包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高校育人的有效载体,是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我校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开放、自由、包容和国际化为内涵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宽松舒适的外部环境。适应90后大学生发展需求就要继续坚持这一校园文化特质,推动多元文化在大学生根发芽,鼓励大学生创造性活动,开展体现不同价值理念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多元文化活动与主流文化活动中保持平衡,给予学生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大宽容。

2.完善制度建设

(1)充实课程体系,加强学科基础教育、人文教育和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加强学科基础教育,必须在第一课堂教育中加大渗透力度,明确学科基础知识和方***学时数,条件成熟时,应该开设供全校学生选修的融汇经济学、贸易学、管理学和法学等社会科学方***精品课程,同时,广泛建立学习小组,保证学生在课外研修时间。人文类课程不能可有可无、因人设置,必须充分论证、通盘考虑,尤其是要充分考虑90后大学生知识更新速度快,不断更新充实人文类课程内容,充分应用最新影像教学手段增加课程可视性、趣味性。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可以充分把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构成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外语财经类院校职业发展规划动手要快、着手要早,及时追踪经济社会发展最新需要,采用课程教学、专业人士引领双向导引方式,实现职业发展理论与工作实践科学对接。

(2)坚持完善育人机制改革,探索拔尖创新型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校育人机制改革主要从课程设置、学生服务、社会实践和专业见习等方面展开,作为原有机制的落实激活,局部完善固有积极意义,但难以掩饰整体性的不适应。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经济贸易形势也异常复杂,总体而言,对人才要求更加严格。不仅要求经贸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流淌道德的血液。因此,融合职业德育、职业技能和职业经验于高校育人模式之中,是拔尖创新型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的题中之意。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合作制教学模式或许可以给我们些启示,该所大学与世界几百所大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该校大部分专业学生可以在该校学习专业知识一个学期,然后到相关对口公司实习一个学期,如此循环,完成8个学期的本科阶段学习。这种模式不但提高了专业知识的转化,还提高了学生探寻新知识的积极性,做到了寓知于行,知行统一。

3.完善工作机制

(1)完善学生专业见习机制,鼓励海外实习。各高校普遍建立了大量见习基地,要切实发挥见习基地育人作用,不能只签协议、不重后期建设。我校见习基地集中于国有企业和金融企业。针对这一部分见习单位,学校应该主动寻求合作机会,不仅可以推荐学生参加见习单位专项工作见习,还可以与见习单位联合在校内成立研究基地或研究课题组吸收更多学生参加。同时结合本科生培养机制创新,学校也可以聘任见习单位领导或业务人员担任学生校外导师,在大三、大四年级指导其开展相关专业见习。外企实习生计划也是目前高校大学生中炙手可热的专业见习机会,外语财经类高校学生具有在大型跨国公司工作的优势条件,学校应该与该类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争取定期联合在校内举办实习生招聘或培训以提升学生相关面试经验。近几年,我校学生海外见习逐渐升温。90后大学生接触互联网大量信息,借助新型交友平台能够及时了解外海高校和企业信息,利用暑假到美国、欧洲或亚洲其他国家实习人数逐年增多。但部分社会组织利用学生热衷于海外实习之际,进行了不正规的外海见习活动,严重损害了学生切身利益。学校应该加大整顿力度,规范海外实习渠道,同时按类梳理不同海外实习管理链条,建立清晰、规范、多层次外海见习管理服务体系。

(2)支持学生自主开展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是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据来自美国大学的调查数据显示,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中有80%来自课外。充分开发学校第二课堂资源,支持学生社团自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凝聚青年学生、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社团活动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其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与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质高度吻合。作为高校学生部门,一是要支持大学生自主开展社团活动,放心将活动交由学生设计、组织。90后大学生崇尚自由,思维活跃,能够更好的利用社团活动释放思维张力,设计出形式活泼、内容新颖、参与广泛的社团活动,引领打造积极向上、青春阳光的校园文化。二是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科研活动。90后大学生成才基础更为坚实,但缺乏毅力和坚持,难以在要求严格的学术活动上凝神聚力,这将给他们今后的发展带来巨大隐患。我校大学生学术能力一直是人才培养工作的软肋,近年来,通过每年几百项的本科生科研立项活动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科研热情,浓郁了学校的学术氛围。今后应该在此基础上,重点培养核心团队,加大力度催生成果,组建校院两级学生学术骨干团队,形成正规科学的培养机制。

(3)科学管理,开发学校多种育人资源。育人资源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包括课程、师资、硬件设施、经费和网络资源等。学生活动设施不足、学生活动经费紧张和网络学习资源匮乏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针对学生活动设施建设与学生活动经费配置要建立资源存量激活和保障计划机制。每年定期盘查活动设施使用情况,根据使用率和活动高峰分布及时调整使用,育人资源保障计划要列入学校重要议程,责成主管校领导协调落实。其次,学生活动设施配置要以学习活动规律为重要依据。如我校班额基本不超过30人,许多课程多有研讨活动,教室安装活动桌椅较为合适。***书馆周围、草坪附近等地方可以多建的木质桌椅,供学生小组讨论学习。第三,网络资源是急需重点开发的育人资源。网络资源建设要密切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设置,尤其是同一门专业课程应该建立一个开放的学习型社群,鼓励学生就专业问题进行互动讨论,分享资源,形成持续性的网络学习活动。而网络德育也是目前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面对网络强大的吸引力, 我们应该看到: 网络技术不断更新换代, 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道德内涵, 拓展了德育工作空间, 为学校德育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历史机遇。

(4)开拓辅导员多样化发展支持路径。辅导员队伍是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一支特殊队伍,是与大学生接触频繁的教师队伍。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应先打造辅导员的核心竞争力,建设保障辅导员成长发展的制度环境。一是尊重辅导员的教师地位与作用。由于辅导员承担了大量学生管理日常工作而更形似行***人员,这种观念在高校中根深蒂固,影响辅导员对自身的认同。我们应该看到辅导员不仅在讲台上为学生讲授思想道德修养和形势***策等课程,更是以思想育人,是教师角色的生动体现。所以,要培养90后大学生,大学中首先要创造有利辅导员成长、尊重辅导员教师身份的工作氛围和保障机制。二是建立科学的辅导员评价机制。辅导员身份的二重性决定对其考核应从教学科研与日常工作两个维度着手。如职称评定工作,应该考察辅导员的教学科研成果,同时,兼顾日常工作绩效,不能简单套用专业教师或行***人员的考评办法。三是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目前,辅导员队伍的分布和管理还是高度行***化,学生工作部门科层清晰,学院辅导员则大包大揽,全面负责学生事务的末端管理,这种安排对辅导员专业发展非常不利。今后学生工作管理改革应该大力推进专业化建设,建立若干校级学生专项事务服务中心直接面向学生办公,取消学院辅导员中间工作环节。学院辅导员尽量按其专业进行配置,发挥个人学术专长从事专项工作,这样可以使辅导员与学生有更多交集,进行基于共同学术背景的交流沟通,更好地实现育人职责。

参考文献:

[1]沈超,郭鹏.如何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118.

[2]杨昭,杨凯,杨健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问题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5):3.

[3]钟永淑,袁明锋,刘馨.社会实践在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中的功能及其途径[J].学校***建与思想教育,2010,(08):76.

[4]李向明.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与职业生涯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06):83.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篇9

>> 从就业看师范生核心竞争力提升 师范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及提升途径研究 师范院校非师范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层次分析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英语类电视频道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策略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创新 论师范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培育 试论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论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谈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刍议电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 发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 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产品品牌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论湖南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知识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论网络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潘鲁生.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与策略[J].装饰,2003(3).

③张建平.从教学实习反思谈师范生教学实践智慧的培育[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3).

④李涵.新形势下高校艺术类专业就业状况及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09(1).

⑤姚瑛,邵忠祥.浅议新生本科院校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

⑥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篇10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渊源 局限性 研究展望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渊源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它是与经济学研究和企业能力理论研究联系在一起的。在现代经济学中,对企业能力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企业内部分工的性质和程度是限制规模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进而决定了企业规模成长的界限。大卫•李嘉***1817年在《***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中指出,组织特定的资产、技巧和能力对分工效率影响很大。在此基础上,1920年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创立了“企业内在成长论”,指出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存在着“差异分工”,这种分工与其各自的知识和技能相关,这种知识和技能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的能力。“企业内在成长论”可以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雏形。

20世纪50年代末,菲利普•塞斯内克(p•selznick,1957年)在《行***管理中的领导艺术》一书中指出,一个组织的发展历史造就它具有“特殊的缺陷和能力”,并用独特的竞争力表示企业与其它竞争者相比做得较好之处。随后,林内德和安德鲁也分别得出结论:拥有独特竞争力的组织有望获得更高的经济绩效。

1959年,潘罗斯发表其经典著作《企业增长理论》,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企业内部的资源。潘罗斯将企业定义为“被一个行***管理框架协调并限定边界的资源集合”,并认为企业的增长源泉是企业的内部资源。潘罗斯是西方经济学思想史上第一个强调企业内部的知识创造是企业增长源泉的经济学家。按照她的逻辑,对生产性资源的使用产生生产,生产发挥作用的过程推动知识的增加,而知识的增加又会导致管理能力的增长,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她所说的从经验中产生的知识是独特的,也即后来被概念化的独特的或难以模仿的企业能力的最初理论表述。

受潘罗斯的启发,第一个提出“企业能力”概念的经济学家是理查德森(richardson,1972)。他在《工业组织》一文中,使用“能力”(capabilities)概念来指企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企业史学家钱德勒对现代大企业诞生、发展和变化的研究支持了能力演进的理论(chandler,1992)。他早期在对美国组织结构演变的研究中(chandler,1962)提出了与潘罗斯相似的分析框架。而在他后来出版的《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动力》(chandler,1990)一书中,则使用“组织能力”这一中心概念对现代大企业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他指出,向管理型大企业过渡创造了组织能力的基础,由此发展起来的组织能力是企业、工业甚至国民经济持续竞争优势和持续经济扩张的动力,决定了企业和国家的兴衰。

尼尔森和温特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nelson and winter,1982)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关于企业能力和行为的演化理论。为了理解企业的知识存在于什么地方,企业的能力如何发展变化,以及企业怎样改进寻求利润的方法,他们把企业定义为一个由组织惯例所构成的层级结构(a hierarchy of organizational routines)。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核心竞争力理论得到空前的发展。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企业的核心能力》一文的发表,标志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正式提出。他们认为,核心能力也称为核心竞争力,就是指“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这是一种基于技术观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此外,众多学者从自身的研究角度出发,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形成了关于核心竞争力的不同理论。以巴顿(dorothy leonard barton)为代表的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易外泄的企业专有知识和信息。以克里斯汀•奥利佛(christine oliver)为代表的基于资源观的核心竞争力,强调资源和能力对企业获得高额利润回报和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以库姆斯(coombs)为代表的基于组织和系统观的核心竞争力,主张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不同的管理系统、目标和价值系统、结构系统、社会心理系统的有机结合。以拉法(raffa)和佐罗(zollo)为代表的基于文化观的核心竞争力,指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蕴藏在企业的文化中,渗透在整个组织中,它是技术核心能力、组织核心能力和文化核心能力的有机结合,不可能在企业里分散开来加以定位。

由此可见,核心竞争力理论尚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集体认同的分析框架,对其基本概念和内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该理论还没有形成严密的体系。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局限性

在20世纪90年代中,全球的企业经营环境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也没有发生***性的***治事件,行业的惯性和渐进性的管理变革应不会在短时期内使之发生如此戏剧性的变化。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核心竞争力理论自身具有局限性。

(一)核心竞争力理论隐含技术发展的线性假定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企业通过对现有技术的强化,能够保证企业持续地拥有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这一判断显然是建立在技术的线性发展假定之上的。即认为核心技术的发展是渐进的,后面的成果是前面成果的延续和进步,不存在技术的突变和间断。但是纵观技术发展史, 技术发展的总体轨迹是非线性的,线性特点仅仅是阶段性和局部性的。

技术的发展只是在其走向完善的过程中是线性的。而那些真正具有创新性的技术,其发展轨迹往往是跳跃性的和间断性的。技术发展的这一特点使得核心竞争力理论所倡导的发展战略难以成立。企业依靠对现有技术上的强化和领先,并不足以保证企业一直领先,新进入某一业务领域的企业,完全有可能利用技术的***性变化,超越产业内现有的巨人,实现超常规的跨跃式发展。

(二)核心竞争力理论否定比较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比较竞争优势只是企业活动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竞争能力,是一种相对的、短期的竞争优势。而核心竞争力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和较高的稳定性,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稳定的超额利润。因而,比较竞争优势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大师凯恩斯就在其经典巨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对这种只重长期、轻视短期的做法给予猛烈抨击,他有一句名言:从长期看,我们都趋向死亡。纵观全球市场可以发现,许多成功企业都是在一个虚拟的长期曲线下做连续的短期最优化经营。可以说,企业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短期竞争。比较优势正是基于这个理论。国内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在《比较优势也是竞争力》一文中指出,竞争包括 “生产要素”和“比较优势”两方面的内容。竞争力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优势的展示过程,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生产要素中的劳动力和资本流动性日益增强,导致这些要素成本在各地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从而使得比较优势的作用更加凸显。从这种意义上讲,如果核心竞争力理论否定比较优势,就相当于否定竞争力本身。

(三)核心竞争力理论忽视核心能力培育的外部因素

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其它企业理论相比,更为关注企业自身素质的提升,认为企业的成长不是靠外在的力量,而是靠精心编织“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很少或几乎没有将目光投向企业外部去寻求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外部环境似乎是已知的固定因素因而被舍弃了,甚至有学者认为这正是核心竞争力的生命力所在。

有代表性的情形通常是,信服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决策者们完全陷于“内省型”的思维模式中,完全依靠自身的核心能力来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而不是追求其他的新事物以抓住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增长机会。因为忽视外部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以产品特征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会引导企业以“完全是理性的,且符合利润最大化原则”的方式自然地做出不利于企业成长的决策。实际上,核心竞争力远非仅仅是做自认为擅长的事情,而是要做消费者看重的事情。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企业竞争基础改变时,要保持竞争优势必然要求企业具有学习新事物的决心和能力,反之,无视外部环境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影响,过分专注于组织内部的精耕细作,会形成“过剩的竞争优势”。

有学者指出,日本企业之所以竞争力衰退,并不是因为背离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倡导的原则,而是过分拘泥于这些原则。例如,20世纪90年代数字技术取代模拟技术,成为了核心技术,所以日本20世纪80年代在模拟技术的领先地位,丝毫无助于它在数字领域的竞争,反而起了阻碍作用,并最终导致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企业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动态地审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这是企业寻求未来利润增长点的关键。

(四)核心竞争力理论缺乏广泛的解释力

根据该理论,核心竞争力不是指单纯的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企业的生产规模,甚至不是指营销渠道、商业模式、物质资源、企业文化、管理水平等。通常认为应把核心竞争力视为一种合力,它是企业所有资源充分整合的结果,是企业驾驭内外环境的能力体系。其中有某一两项因素比较突出,它们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部分。那么,企业该选择哪方面因素去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呢?选择的标准又是什么?该理论并未对此展开深入的探讨。同时,是不是任何企业都必须具有核心竞争力?该理论对此也未作出回答。它不能解释为什么大量的中小企业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但是他们仍然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求得了发展;它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却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独领。在解释企业长期竞争优势源泉的时候,它没有给出可行的识别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也没有对如何积累和使用核心竞争力进行有效管理提供操作性的途径。概念的不确定性和内涵的模糊性,使得核心竞争力理论缺乏广泛的解释力,从而限制了其对企业管理的指导作用。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展望

(一)基于顾客价值的角度研究核心竞争力

无论从哪个角度界定核心竞争力,首先必须明确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什么?从其根源着手,确定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的研究对核心竞争力形成机制的认识是不明确的,对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普遍具有明显的事后追溯的特性。凯恩斯曾经说过“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以消费为目的”,而消费的主体是顾客,可见顾客的需求是企业经济活动的源泉,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顾客价值。基于顾客价值的角度研究核心竞争力,就是要以顾客为中心,通过考察向顾客传递价值的过程和环节,来寻求企业的竞争优势。顾客价值的研究视角,包括五个基本方面:研究顾客需求、分析和评价自身的能力、确定提供给顾客的价值包、选择高效迅捷的渠道传递价值包、信息的回收反馈。只有基于顾客价值,企业的思维模式才能从关注自身的“内省”型转向关注竞争对手和消费需求的“外审”型,才能避免由于忽视外部因素而陷入“竞争优势过剩”的误区,也才能抓住市场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发展机遇。

(二)基于相对优势的角度研究核心竞争力

相对优势是指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具有超越竞争对手且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竞争优势。基于相对优势的核心竞争力研究有两方面特征:一是相对优势的立足点是顾客价值和市场环境,其参照系是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二是相对优势认为,有效益、有市场的竞争力才是企业所需要的竞争力,因而更加重视考察企业成本。相对竞争优势的分析框架是从市场需求入手,通过对自身和对手竞争优势的评估及成本考察,寻求企业相对竞争优势的领域,抓住研发、设计、生产、营销、服务等企业价值链中的一个或几个突出环节,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和战胜竞争对手。从追求绝对优势转移到追求相对优势,企业才能从关注自身转向关注竞争对手和顾客,才能使核心竞争力满足企业最大化的利益要求,企业也才能够通过培育核心竞争力发展和完善自己。

(三)基于量化分析的角度研究核心竞争力

由于学术界和企业界对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所以核心竞争力的评估、构建和应用,至今为止缺乏一种微观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的实证基础。在核心竞争力理论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抽象的理论的研究太多,而操作层面的研究太少,造成大量企业在实践上无所适从。长久的经济绩效能够量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它是论证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可见单纯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何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片面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有必要进行方法上的创新,可以借鉴新的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在定性的同时引入定量的模型分析;同时,这种量化的研究方法还可以为企业的战略管理开发工具提供新的思维。

(四)基于学科综合的角度研究核心竞争力

国内有学者指出,如果对核心竞争力追根求源,就会一直追溯到能力、知识、创新、学习等心理和文化的因素,而在现有的分析框架中,这些因素是很难纳入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研究范围的,因此,在回答是什么因素最终决定了企业的持久竞争力这个问题上,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解释力是有限的。

经济学的前提是理性人假设,但人在经济学上的理性主义行为是以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所观察和研究的非理为条件的,所以企业行为实际上也是有限理性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企业核心理念的认识和描述,必然涉及对企业以及构成企业实体的个人实际行为的研究和分析,这样对竞争力的研究就具有超经济学的跨学科性质。因此,今后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一定会出现学科综合的趋势,会涉及到更多学科的理论,比如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使其他学科与经济学相融合,探寻理念、价值、文化、伦理等心理层面的因素。

参考文献:

1.虞群娥,蒙宇.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评述及展望[j].财经论丛,2004(7)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10篇

学习

果业协会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果业协会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果业实施方案,果业运营计划。二、高新计划科主要职能:负责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培育和产业化工作;组织实施工业领域科技创新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产业化计划、青年学术带头人带课题进

学习

就业竞争力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就业竞争力10篇,内容包括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途径与方法,就业核心竞争力。关键词:就业竞争力;中医专业;方法与对策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以及在校大学生,需要对自身就业竞争力水平进行正确的评价或判定,以便为将来面临解决就业问

学习

微积分论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微积分论文,内容包括微积分论文1500字,微积分论文50字。1.1边际分析在经济分析中的的应用1.1.1边际需求与边际供给设需求函数Q=f(p)在点p处可导(其中Q为需求量,P为商品价格),则其边际函数Q’=f’(p)称为边际需求函数,简称

学习

竞争管理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竞争管理10篇,内容包括竞争优势及管理思路,竞争策略方案。

学习

高三学年总结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高三学年总结,内容包括高三暑假总结大全,高三学期总结教师版。第一,要搞好高三复习,关键是要上好每一节课.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要想提高教学成绩,一定要向课堂的45分钟要质量.而如何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呢关键是备课.俗话说,

学习

高职教育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高职教育10篇,内容包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范文,高职教育最新理念。教育一词最早始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文解字解释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现代的教育已经和中国的国情联系在一起。而在西方,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

学习

推荐干部任职报告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推荐干部任职报告,内容包括干部任免考察材料范例6篇,新任职干部述职报告。12月21日我部召开了__同志原工作单位保卫处和现工作单位__校区管委会主要工作人员参加的民主推荐会,并对其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测评。具体

学习

温馨浪漫婚礼主持词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温馨浪漫婚礼主持词,内容包括浪漫主题婚礼主持词,交换戒指主持词浪漫温馨。对拜礼结束请二位新人交换结婚信物,请问***新郎你送给新娘的是礼物,你为要选择礼物,为不送个钻戒,呵呵开个玩笑,再问新娘你的礼物是,假如他要送你钻戒的

学习

学前班班主任工作总结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学前班班主任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学前班班主任总结汇报,学前班班主任工作总结幼儿园。本班共有学前班儿童36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13人。本班有3名周寄生,9名月寄生,10名通学乘车生,其余的学生全部由家长按时接送。二、指导思想认真

学习

大四个人学期总结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大四个人学期总结,内容包括大四学年自我总结范例6篇,学年个人总结大四。期:___________2021年大四学期末个人总结范文看着日新月异的校园,踏着更显成熟稳重的步伐,成了这个学校的“老大”。大四的我们,没有了大一的迷茫,没有了大

学习

核心技术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核心技术10篇,内容包括核心技术全部教程,核心技术攻关解读。1电路交换技术电路交换的英文全称为:CircuitSwitch,简称为CS。从通信线路资源占用的划分上,“交换”是按照空分和时分模式动态地分配传输资源,在通话过程中保持资源的

学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篇,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2]。(一)在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极大

学习

岗位梳理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岗位梳理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岗位工作计划与安排范文,销售员岗位梳理模板。(二)对段上的制度办法、技术规章进行梳理2月份对段上下发的适用于本车间的制度办法、技术规章进行了梳理,目前已梳理35项,尚未完成梳理工作,预计3月份

学习

第三方检验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第三方检验10篇,内容包括第三方检验的弊端,第三方医学检验。一、简析工程第三方试验检测机构第三方试验检测主要是指在两个相联系的主体之外的另一个客体检测机构。第三方不仅可与两个主体存在相互联系,也能够单独成立在两个

学习

大学生兼职弊端总结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兼职弊端总结,内容包括浅谈大学生兼职的利弊,大学生兼职的利与弊话题。据百度百科,兼职一词,最早谓本职外同时其他职务。“士不摄大夫”唐孔颖达疏:“此谓士丧无主,不敢使大夫兼摄为主也。”这里的“兼摄”就是指“兼职”

学习

大学生就业工作计划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就业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大学生就业规划指导计划书,大学生就业计划感悟。一、“FutureEngineers”计划简介“FutureEngineers”计划,即“未来工程师”计划,是中国计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综合多年积累下来的学生课外科技、班

学习

大学生金工实训总结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金工实训总结,内容包括金工实训个人总结1000字,大学金工实习心得体会范文。二、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综合实训体系构建的基本流程可见,首先不同岗位对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要求差别很大,必须有针对性的加

学习

大学生英语竞赛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英语竞赛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英语竞赛推荐资料,大学生英语c类竞赛。1.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选手选拔策略高等学校普遍重视大学生英语竞赛,在进行选手选拔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主导作用,应该做到积极组织好校内选

学习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10篇,内容包括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题目详细,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关键词数学建模;数学模型;竞赛培训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由***主办的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之一。本项比赛目的在于激

学习

大学生数学竞赛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数学竞赛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数学竞赛数学类推荐,大学生数学竞赛校级自选题目。大学生数学竞赛是由中国数学会主办的一项面向本科生的全国性高水平学科竞赛,目前已成为全国影响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学科竞赛之一,参加该

学习

大学生大四个人总结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大四个人总结,内容包括大四上学期个人总结200字,大四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自我总结。在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的这几年的过程中,让我领略了山大商务别致的景色和别具一格的大学校园的建设格局,尤其是后湖的四季美景,让人心旷神怡

学习

大学生创业大赛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创业大赛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案例。一、活动主题:创业成就梦想,实战丰富人生!二、主办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广西爱店汇网络科技公司三、参与对象:南宁市在校本/专科大学生及研究生四、竞赛奖励: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