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学篇1
这好像是80年代的故事,那时候最流行的求爱方式是,路上拦住一个姑娘说:“你喜欢文学吗?”你要装得一脸惆怅,似乎充满了对祖国前途的忧虑,还有对整个人类精神世界的关怀。然后你特别深沉地和她谈起那些文学,谈那些文学大师的追求。这时候的姑娘肯定会被你的滔滔不绝的天才迷惑,满眼都是虔诚的钦佩,然后特别心甘情愿地跟你走。那时候文学青年是个抢手的称号,对于异性具有特别的诱惑力。这些东西现在看起来像传说或者像出滑稽剧。
自从王朔出道以来,文学什么时候开始沦为贬义词了,好像张口谈文学的人都是些大尾巴狼。我记得一天晚上散步遇见一对,他们好像刚刚认识,男子还处于求爱阶段,于是我就听到了一句特别具有戏剧效果的话:“我喜欢文学。”这句话在闹哄哄的大街上如此地动人心弦,我差点儿就被感动了。这时候,他们身边路过一个骑车的哥们,他在那个娇羞的女子尚未反应之前,大声说:“我也喜欢文学。”然后匆忙地骑车过去,留下一片放肆的笑声。这时候那种纯情的场面一下子就被糟蹋了,一下子就打破了文学在心目中的崇高形象……
我有时候也犯这种傻,我跟一个新认识的姑娘在谈米兰.昆德拉的时候,她就向她周围的人介绍我是一个文学青年。你可以想像那些家伙的表情吗,“文学青年,文学青年”,他们不断的摇头,就像阿Q说的“女人,妈妈的,女人”。而且我发都无法逃脱掉年龄的束缚,因为无穷的欲望本身就是青年的特权。只是,我们的哲学、我们的生命意义都是由那些年长的人来制定的,而他们已经太多地丧失了生理上的欲望。现大家都特别喜欢用这个词来嘲笑人,要是骂一个人傻,比如看到我,他们准会说:“呦,文学青年又来了。”
我从此就接受了这个教训,再见姑娘的时候就大谈时尚问题,闭口不说任何和文学有关的话题,即使提到也是装出一脸特不屑的样子,然后把那些东西嘲讽一番。这种方法真的很有效,因为姑娘们都露出了亲切的目光。但是当我一个人的时候,还是喜欢读一读文学,还是喜欢让自己被那些大师们熏陶一下,而且我猛地发现那些满脸特别不在乎文学的人也和我一样,而且读书读得越多的人越装得庸俗,越喜欢嘲笑文学青年。我差不多明白他们的意思了,文学是自己体会的,不用老是拿出来炫耀,而且越是那些半瓶子醋越喜欢拿出来晃荡。所以,我也开始喜欢拿文学青年骂人了。
摘自《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青年文学篇2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青年读者群已由对文学充满梦想和激情、高度统一的欣赏读者群——文学青年嬗变为痴狂和率真而又趣味不一的消遣读者群——文学粉丝。促使其嬗交的原因主要在于接受环境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青年读者是处于一个意识形态去***治化的启蒙经典时代;90年代的青年读者是处于一个商品化、消费化与文学大众化的时代;2l世纪的青年读者则是处于一个现代传媒热炒偶像崇拜的网络时代。青年读者群嬗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向文学本体回归的历程,是这个群体由单一走向分化的历程,是文学繁荣走向繁荣与危机并存的过程,还是由“披文”转变读***的过程,同时,也是精英读者与大众读者背离的过程。
去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举国上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文学界也不例外。在感叹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反观这30年来文学走过的历程,考量着30年来文学创作、文学研究、文学思潮、文学理论建树等问题。反思是必要的,反思是我们成长的策略和认识自身的方式(胡亚敏语)。然而在目前这些形形色色颇有成效的反思与研究中却少有对文学接受者进行考量的。尽管众所周知接受者在整个文学活动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文学接受者作为文学研究的重心也随接受美学的诞生而得以实现,但在目前这次反思研究热潮中文学接受者依然是被遗忘的角色。“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语),社会语境在变,文学思潮在变,作家的创作在变,文学语言、文学风格在变……作为受众的读者能不变吗?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就在人们的不经意间,我们的文学受众尤其是青年读者群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笔者试***就30年来青年读者群的嬗变情况、嬗变原因及相关反思等问题作些初浅的分析与探讨,以期敦清这30年来青年读者走过的路,从而更好地把握文学受众与社会时展的关系。
一、嬗变的整体观照
对文学受众(或说读者)身份进行单一而准确的描述或界定是困难的,因为就其实际情况而言,接受者的身份是游移不定随时而动的。西方接受反应文论学者们对文学接受者有过很深入的研究,提出过形形色色的读者概念,有“冒牌读者”、“零度叙述接受者”、“超级读者”、“有意向的读者”、“有知识的读者”和“暗含的读者”等等。在笔者看来这些均是假想的读者,而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实际的读者,确切地说应是时代的普通读者,而不是从事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的精英读者。众所周知,读者的阅读过程既充满创造性又有许多不确定性,实际读者是具有历史性和个体性的品质的,所以我们很难对时代的普通读者做进一步的界定,在此我们只能把我们所要探讨的青年读者当作虚拟的大多数。但话又说回来,“一个人身份在某种程度上是由社会群体或是一个人归属或希望归属的那个群体的成规所构成的。”个体读者之间尽管存有很大差异性,但从读者群体角度而言由于共同的语境、共同的追求,他们还是有许多共通性的,事实上也存在着在思想观念和艺术趣味比较一致的青年读者群。
30年来,随着社会的转型,经济的突飞猛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状态和价值观念等的变化以及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便利,文学在嬗变。尼采说“上帝死了”,福柯说“人死了”,罗兰·巴特提出了“作者之死”,世纪之交则展开了“文学终结”的争论。2006年学者唐小林、刘朝谦等又展开了“读者之死”的讨论。文学读者日益减少,文学接受日益稀薄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读者未必真“死”,他们在变。就青年读者群而言,30年来他们已经完成了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转折性变化。这个转折性的变化就是,对文学充满梦想和激情、高度统一的欣赏读者群——文学青年已经远去,取而代之的则是痴狂和率真而又趣味不一的消遣读者群——文学粉丝。
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这是不无道理的。在那个年代,文学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中心,在普通人看来与文学沾上边就是个了不起的文化人。许多青年读者以亲近文学为荣,孜孜以求于文学,希望能从文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幸福。他们对文学保持着一种崇敬,他们愿意从文学中寻找满足和寄托,如饥似渴地欣赏文学,阅读文学,借着各种机会充实自己。他们相信文学能给他们以力量,也愿意做作家梦,执著地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和梦想,哪怕为之付出青春年华也在所不惜。许多青年读者在读到心怡的语句时似乎就找到了自己感情的依托,找到了自己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顾城的“黑眼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回答》)等诗句就给了无数文学青年以鼓励与共鸣。当他们在现实生活遇挫时首先想到的是文学,是从文学中寻找抚慰,于是,路遥、张贤亮等人的有着极强的现实主义写作姿态的小说就成了当时许多热血文学青年的励志之作。
随着时间的流逝,进入90年代以后,青年读者群依然还是文学青年,但此时的文学青年已非彼时的文学青年,此时的青年读者对文学高涨的热情开始滑坡、冷却,曾经那么牢固的文学信念也松动了。作为曾经整齐划一的青年读者群随商品大潮的冲击已开始分化,能够与作品融为一体、死心眼地爱文学的青年读者已不多,更多的青年则是怀疑文学,不再把文学视为惟一,对文学也不再抱有热切的期待,从作品中体验崇高、进行民族关怀已不再是此时青年读者的主要阅读动机和心理期待,更有甚者受王朔的作品影响反以反崇高而自居和骄傲。此时的大多数文学青年随个人的趣味似乎更愿意从文学中寻找日常与闲适,追寻时尚与流行,让缺失得到代偿,让伤痛得到抚慰,让感官得到刺激,让欲望得到释放。青年读者群则随这些个体性的趣味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有些青年读者追寻高雅文学,有些则喜爱大众文学,有些喜好品味散文,有些则喜好阅读小说。他们比80年代的青年读者似乎更理智洒脱。跨入21世纪,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的普及,现代传媒的狂轰滥炸,此阶段的青年读者绝大多数严格地说早已不再是对文学充满梦想和激情的文学青年,很多青年远离了文学,或是作为局外人在观望文学、消遣文学,这时的青年读者如果还酷爱文学那就应该称之为文学粉丝。“粉丝”是近年来在中国出现的一个极为流行的网络新名词,它的出现来自英语“fans”,把它译为“粉丝”,是取其谐音,意指“热心的追随者、狂热者、爱好者”等。在著名学者陶东风教授看来,“粉丝是一群特殊的大众文化接受者,他们以异乎常人的热情投入于他们所倾慕或崇拜的特定个人(明星、名流)、节目/作品(电影、电视、音乐作品)、团体(流行乐团、球队)等,与一般接受者的区别就在于粉丝是过度的、不节制的受众。这些青年读者拥有了更充分的自由与随意,他们不仅可以随意地阅读文学,甚至可以随意地进行“七嘴八舌”式的、过度的、不节制的评论,比“我是流氓我怕谁”更甚。这些粉丝在现代传媒的鼓动下对明星作家、作品是率真、痴狂的崇拜,在他们眼里偶像似乎永远是对的,偶像的作品永远是好的,谁说不中听的就群起而攻之(如著名的韩白之争事件)。难怪有人说,他们只知消费而不知审美,只知调侃而不知使命,也确有一些人群将文学看作打发自己无聊的游戏,过着犬儒式的生活,连同“祛魅”本身一同无聊化。此时青年读者远离了宏大叙事,放弃了日常生活审美,转而热衷于一种纯粹的精神消遣与和宣泄。
二、嬗变的原因探究
纵观30年来的文学史实,青年读者群之所以会发生这些嬗变,由高度统一对文学充满梦想和激情的文学青年嬗变成痴狂和率真而又趣味不一的文学粉丝,在笔者看来,皆是接受语境嬗变的结果。其中,既有文学自身语境流变的的原因,也有社会历史语境变化的因素。
(一)文学接受语境的嬗变
在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中,从某个特定角度来说读者是最为被动的。他阅读什么,如何阅读实际上是受文学接受语境制约的,因为个人期待视野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社会文学思潮的影响,个人接受是受社会接受影响和左右的。尤其是在80年代,那时的青年读者在各种文学思潮风起云涌的冲击和从众心理支配下可以说没有更多的选择。简单地说,30年来就文学接受语境来说,它经历了80年代的经典化语境、90年代的大众化语境和新世纪的偶像化语境。
在笔者看来,***时期文学接受语境是榜样化语境,说它是榜样化语境主要是因为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文学被赋予了特殊的地位,受到特别的重视,它实际上是***治说教或宣传的工具,而宣传是很注重榜样的。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启动,文学作为***治宣传工具已不那么重要,它开始脱离***治而承担起启蒙的重任,或者说文学开始回归本体。80年代的接受语境整体上来说是经典化语境,近年有关经典(尤其是红色经典)很多学者做了不少探讨,也有不同看法,但有一点是共识的,那就是能被称为经典的文学作品应是具有深度内涵和独特艺术韵味的。经典化语境时代就是人们重视文学,以为文学是社会最重要的文化工具;人们重视作家,以为他们是社会文化的主宰者。读者喜爱反复细读经典,作者热衷创作经典。文学的创作、文学的阅读和文学的作家,都被神圣化了。从而形成了作家的写作,读者的阅读,文学史的纪录,都去追逐经典的总体情势。80年代就是个典型的经典化时代,中国的文学和青年读者一样处于兴奋状态,这是阅读、创作的黄金时代: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改革文学,一波又一波;朦胧诗歌、先锋文学,一个又一个。随着西方大量经典文学名著和美学名著的引进出版,尼采、叔本华、萨特、弗洛伊德等人哲学与文艺思想受到青年读者的广泛欢迎。在这个时代中,文学青年在持续不断地享受着阅读、欣赏的快感。
90年代后,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文学步入了大众化时代,文学似乎失去了关注社会的热情,社会也失去了关注文学的热情,文学不再那么神圣,理想、信仰、崇高、伟大离文学青年似乎很遥远。作家也在躲避崇高而转向大众皆可接受的个人日常生活叙事,于是,写实主义、日常主义、个人写作日渐盛行,衣食住行、锅碗瓢盆、七情六欲等成了吸引青年读者眼球的文学元素。各大文学杂志、出版社为了迎合青年大众读者,纷纷改头换面,举起了大众化、通俗化旗帜。青年读者在这时期也不再受***治语境的影响,可以依自已的兴趣喜好,随意选择文学作品。在这种大众化语境中下,青年读者出现了严重分化,除少数专业学子为了欣赏阅读外,大多数青年则可能只在茶余饭后或睡眠之前,为了娱乐、休息、消遣才会翻翻、读读文学。
本世纪以来,文学步入了商品与传媒联姻的偶像化语境时代,“偶像”字眼与青年读者如影随形,从网站的偶像化包装,到大小媒体的明星作家式运作,直至“偶像派”命名的出现,时下青年读者正处于一个偶像化崇拜的接受语境。有些青年靠形式的绚美、青春偶像的装扮、青春叛逆的书写等来投合青年读者青春期“偶像崇拜”的心理,现代传媒则与之不媒而合,借助现代传媒的强大势能将他们包装成明星式的偶像,在时尚的包装下,青年读者一轰而起,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个相对***且庞大的“文学粉丝团”。其中又以韩寒、郭敬明、张悦然三人的“粉丝”为最。我们可以看见,在这样的接受语境里创作数量、销售数量巨大,但精品却不多,热衷于崇拜且过度、不节制的青年读者不在少数,而真正进行文本阅读的理性青年读者却不多。 (一)社会接受语境的变化
文学青年嬗变为文学粉丝的原因除了文学自身接受语境的流变外,还有更为重要和复杂的社会原因,刘勰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文心雕龙·时序》)80年代的青年读者恰逢意识形态去***治化时代,90年代青年读者所处的是商品化、消费化时代,2l世纪青年读者则处于现代传媒的网络时代。
***结束后,长期的精神窒息、文化饥渴和人性压抑所积郁的巨大的情感能量,迫切需要有一个释放的渠道,可以“兴、观、群、怨”的文学就理所当然地被赋予了一个特殊的重任,承担起了抚慰人心、填补沟壑、通顺人际的功能。这不仅是因为“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的文学具有启蒙性,还因为当时社会条件的落后,文化资源的稀缺,传媒方式的单一。象《班主任》《伤痕》《李顺大造屋》《大墙下的红玉兰》《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作品在当时之所以会轰动,以及“朦胧诗”、各种新潮小说之所以会受宠,一是由于其意识形态去***治化后的启蒙性,二是由于当时文化资源的不足。
90年代的青年读者则是处于市场经济大潮和大众消费时代,商品在刺激青年欲望的同时也改变着他们审美的追求和阅读的方式,他们更愿意选择轻松娱乐和休闲的阅读方式。而对于创作者来说也不得不千方百计地取悦消费者,追求感官刺激,将文学变成消遣游戏,尤其注意青年读者的趣味,取媚于他们,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在这时期,创作上文学总的来说在日益边缘,走向世俗,因而创作数量虽然庞大,受青年读者欢迎的精品却不够多。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年们可以选择接受文学的方式已很多,不再是单一的报刊和书籍,电影、电视等***像可以让青年更容易接受,他们觉得与其花时间和精力去啃文字名著还不如看改编后的影视。这种语境下,青年读者对文学的远离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乃至于有人惊叹文学危机的到来。
文学走向市场就意味着文学创作要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和审美期待,同时也意味着现代媒体也要考虑自己的上帝,要制造上帝,让之消费。兴起于世纪之交的网络在改变文学传媒的同时,也改变了读者接受文学的方式,接受的***性可以让读者直接参与评论和互动,而网络的虚拟性又给了青年读者畅所欲言的机会,可以毫无顾及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不仅如此,他们甚至还可以亲自进行网络写作,成为网络,体会写作的快感,而这正是青年读者的喜好。难怪学者赵宪章说:“互联网的问世,不仅极大地改变了文学的写作生态,改变了文学文本的存在形式,改变了文学传播、文学阅读以及文学批评的原有格局,而且对传统文学的发展与存在也产生了诸多具有实质性的影响。”[7]正是网络的便捷、媒体的炒作与青年读者的热情造成了一大批过度的、不节制的文学粉丝。
综而观之,20世纪80年代青年读者对文学充满激情与梦想,一门心思追逐文学,欣赏文学,是由于他们处于一个意识形态去***治化的启蒙经典时代;90年代的青年读者走向分化是由于他们处于一个人欲释放的商品化、消费化与文学大众化的时代,21世纪的青年读者是处于一个现代传媒热炒偶像崇拜的网络时代。可见,30年来文学青年嬗变为文学粉丝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嬗变的辩证反思
30年是个值得纪念和反思的时段,分析、考量这一个时段的青年读者嬗变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让我们探悉青年受众们接受心理、接受方式和接受效果的流变,进而还可能揭示出引起流变的诸多因素,也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反思。就如学界对目前文学的现状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一样。
30年青年读者群的嬗变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的青年受众以至文学由单一走向多元化的过程,有些“觉醒”了,不再把文学当作惟一,有些则过度偏执地沉浸其中。那种高度统一的接受模式已不复存在,多元化的接受需求已经决定性地形成并彻底取而代之,官本位、说教式的被动接受已相当淡化,作为青年的读者如今可以更为自由轻松地进行阅读。这个过程也是我们文化资源由稀缺走向丰裕的过程。由前所述,80年代之所以会成为文学青年经典化时代,就是因为它的文化生活资源稀缺和供给不足,而文学被赋予了很多额外的功能。如今文学丧失了经典文学的感觉,青年读者丧失了从容的阅读心态、“细读”的可能,是因我们文化资源有充足“供给”。
但充足的“供给”是否能给文学以繁荣?这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通过反观青年读者群的嬗变可以看出其嬗变过程既是文学走向繁荣的过程也是文学走向危机的过程,说它繁荣是因为每年创作量都在递增,如今每年有千余部长篇、难以计数的中短篇及诗文问世;说它是走向危机的过程是因为青年读者与文学的距离在慢慢疏远,对文学已没了先前的激情与梦想,当很多作家在精心玩文字游戏的同时他们要么在冷漠地观望,要么是过度的崇拜。这就造成了青春文学、网络文学的畅销与纯文学的萎缩并存。难怪有人感叹,文学成就越来越大,作用却越来越小;作品越来越多,读者却越来越少。
80代的青年读者群——文学青年对文学的热情是纯真的、自发的,21世纪的青年读者群——文学粉丝对文学的酷爱也是率真的、自发的。但两者之间有着迥然的差异,80年代文学青年的热情是对社会的一种参与,如今文学粉丝的热情是个人体验的表达和个人欲望的宣泄。从整体上说青年读者对文学的热情似乎是趋于衰退的,这未必完全不好,事实上这也是青年阅读行为成熟健全的标志。没了往日的一轰而上,现在青年读者更多的是自由和自主地阅读,但自由和自主地阅读的状况如何呢?据学者刘朝谦统计,中文专业学生真正从事经典文本阅读的学生少之又少,其中完整读过中国四大名著的学生占所调查总人数的百分之一,只完整读过四大名著中的一部名著的占百分之五,而对《战争与和平》《复活》《荒原》《喧哗与骚动》等西方经典文学名著,完整读过的学生则为零。[8]很多青年学子接受经典也是通过接受***像叙事来完成,这已经引起了教授、教师们的巨大焦虑,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青年读者怎么啦。
其实,反观30年的历程,我们还可以看出这一嬗变的过程实际上还是青年读者由“披文”(刘勰语)转变为“读***”的过程。80年代文化资源短缺,青年读者只能“披文以入情”,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实现自已增长知识、接受教育、审美愉悦或借鉴的目的,随科技的发展,文化资源的丰裕,青年们不愿去“披”抽象间接的文而转向享受影视***像和网络的直观与便利。在如今这个读***时代,文学已被青年们冷落,真正的青年读者确实显得很孤独。可见,学者刘朝谦所统计的上述现象绝非个别。
通过反观青年读者群的嬗变,我们还可以看出这一过程也是青年读者群分化与背离的过程。由前所述,80年代的青年读者群几乎是高度统一的群体,他们有一样的激情,读着一样的文本,说着共同的话题,畅想着共同的未来。而如今的青年读者群除了同一粉丝团成员有一致的崇拜、一致的“拍砖”外,相互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甚至背离。从他们的背离也可以看出作家的分化,作家与受众的分化,精英与大众的分化。是悲?还是喜?不管如何评说,它的嬗变无疑是历史的必然。
青年文学篇3
文学是什么,一般研究文学的,自然比旁人要懂得清楚些。并且,除了少数遨游于高山流水之间,或躺在沙发上,闭着眼呕歌爱和美的以外,以文学为助进社会问题解决的工具
的,实在很多——这从他们的言论和作品上,可以看得出来。前者不必说了,对于后者——有意于解决社会问题的人,我很抱歉地说,实在他们只是“有意”罢了,他们除了在研究室里书丛中堆头工作以外,休息的时间,仍不免是访胜,探幽,赏花,玩月。文学,表现人生的,像中国现在这种说不出的痛苦,难堪的人生,我们很少看见从文学中表现出来,我曾经在一个煤矿附近作过工,时当有机会到煤窿里面去。那几十里黑暗的隧道中,有六七千牛马不如的苦工人在作每日十二时的工,作了三十多年了。我对一个朋友说,“这种苦况可惜没有文学家在这里,把他描写出来。”那位朋友的答话是:“这还不是现在的事,现在还没有进煤窿的文学家呵!”我觉得他这句话是真实,也是文学家的耻辱!
目前我觉得有两个问题:
文学运动与实际运动(注)哪一种急要?现在这种文学运动,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会有效力么?俄国的***,固然很得力于屠格涅夫,托尔斯泰,杜斯退衣夫斯基等文学家,但终应归功于列宁等实行家。印度有了一个甘地,胜过了一百个文学家的太戈尔,这第一个问题可以不必多谈。
且退一步说,真正的文学家,如屠格涅夫等,于社会改造事业富有重大的助力。我们现在研究文学的人,且自己平心静气想一想:我已经是屠格涅夫或其他大学家一样了么?我预备——我已着手夫学成一个屠格涅夫或其他文学家么?我的研究文学不是有意地或无意地学时髦么?我的研究文学不是有意地或无意地避尘嚣,务清高,志在高山流水么?我的研究文
学不是有些欺骗自己么?想了的结果,至少有多数人会感觉自己的虚伪,感觉自己这文学不会有益于社会问题的解决。
中国到了现在,情形可谓一天坏一天。青年到了现在:壮气也可谓一天冷一天!中国问题的解决,必有待于中国的青年,而中国的青年却这把死沉下去,中国还有一点希望么?
从事于文学研究的,我承认都是能活动,有希望,而且是知道自己的责任,一部分且是有意尽此责任的青年。我现在对于这些青年,特尽下面的忠告:
你真有意做文学家么?朋友,那你就不应仅知道怎样才算一个文学家,应该去实行你所知道的。你应该像托尔斯泰一样,到民间去,应该学佛一样,身入地狱,应该到一切人到了的地方去,应该吃一切人吃了的苦,就该受一切人受了的辱!文学不是清高的事业,不是“雅人韵事”,“雅人”是平民的仇敌,“雅人”是其文学家的仇敌,真“俗人”才是真文学家,
你真热心于看会问题解决的事业么?朋友,快快抛去你锦绣之笔,离开你诗人之宫 ,诚心去寻实际运动的路径,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下去!
中国有福了。
青年文学篇4
一直以来,美国青少年文学是文学教育领域的研究重点。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美国青少年文学中的理论观点、内容构思、思想主题都不同于中国青少年文学作品。而进一步探究美国青少年文学的特点,深层次了解美国文学教育的方式与机制,对持续推动中国文学教育改革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阿米娜的声音》一书以主人公阿米娜的人生成长为线索,向人们讲述了西方国家的文化发展及美国青少年的生活成长方式。全书阐述了***教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教对美国青少年的影响。通过该书能够侧面反映出美国青少年文学与文学教育特征。对此,本文将围绕该书内容进行研读,提出一些对于美国青少年文学及文学教育的看法,以期为我国文学教育及研究领域提供价值性参考。《阿米娜的声音》一书主要围绕着主人公阿米娜的成长经历进行了人生意义、生活真谛、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探讨,从而揭示生命意义。
该书是一门旨在帮助美国青少年了解***教的书籍,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对主人公阿米娜成长经历的介绍,通过阿米娜的成长经历,侧面反映美国青少年的成长现状,进而引起人们对美国青少年文学及文学教育的反思。书中阿米娜的中学困境和贯穿全书的主题超越了文化、种族和宗教,带领读者走进一个无国域、无边界的自由世界,使读者自行体会人间的百态。二是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教兴起前的阿拉伯社会状况,止于当今***教在各国的情况和特点。所记内容按教派分化展开,广泛涉及***教的经籍、教法、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同时兼及***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在对***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书中还对***教与***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进行讨论。
通过该书以增强美国青少年对***教的了解与认识,是作者撰写该书的真正目的。作者指出,美国青少年文学作品在美国青少年学生中的影响巨大,而且文学教育与美国的学校教育有着较大差异。正是由于美国教育界一直重视青少年文学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才使得文学教育与学校教育双重并进,而《阿米娜的声音》一书的作者海娜·可汗正意识到了这一点,通过讲述阿米娜的成长经历,去寻求美国青少年与书中主人公阿米娜的成长契合点,从而获取美国青少年对书中价值观、文化观的认同,帮助美国青少年去认识***教。对此,通过《阿米娜的声音》一书的启示,可以侧面反映出美国青少年文学的特点与社会定位。一方面,自21世纪以来,美国的青少年文学市场经历了数量、质量上的双重变迁。美国***书馆协会对近年来美国青少年文学作品的数量进行了调查,调查研究表明,美国青少年文学作品数量与日俱增,各类青少年文学读物、出版物抢占整个文学市场,并由此推动了青少年文学教育的发展,成为美国青少年素质拓展、知识学习的主要渠道。另一方面,美国青少年文学作品数量的增加,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教育问题,如,文学信息与青少年思想冲击,对学校教育产生了重要挑战;青少年文学作品数量增多,出现了市场书目信息难以管控的问题,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学习成长的书目一旦流入市场,就容易对青少年的思想造成不良影响。作者强调,通过书籍向青少年传递知识与价值观,是青少年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体现,也是文学教育面向青少年的根本性诉求。
作者海娜·可汗在《阿米娜的声音》中重点提到,帮助青少年畅通文学作品,让青少年在文学作品中自行体会人生,是目前世界各国文学教育的趋势,也是青少年文学作品未来创作与发展的主方向。这也是全书创作的主要意***与本质,作者就是借助青少年文学作品,去传递***教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传达一种文化通融的理念,增强青少年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心。以美国青少年文学与文学教育现况为例,目前,美国的各个中小学已经尝试将文学教育与学校教育联系起来,通过双重教育形式对青少年实施素质培养。而我国的文学教育、青少年文学创作在文学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整合上仍然有所欠缺。因此,建议我国青少年文学的创作发展,应瞄准青少年学习需求,学校也要帮助学生去畅通青少年文学作品,使青少年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增长见识与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学校教育与文学教育同步发展的目的。综上所述,无论是美国青少年,还是我国的青少年,他们学习成长中都离不开书籍的浸润与感化。但是,我国的青少年文学与美国青少年文学社会定位有着较大不同,美国青少年文学的社会定位一直与学校教育并驾齐驱,甚至很多时候文学教育直接超越学校教育。因此,在这一文学教育的形势下,如何确保学校教育与文学教育的平衡,成为美国青少年文学与文学教育研究的重点。因此,通过《阿米娜的声音》一书带来的相关启示,引起对我国文学教育的反思,建议通过加强文学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增强青少年文学作品的功能等方法,发挥出青少年文学与文学教育的价值作用。
作者:海娜·可汗
青年文学篇5
青年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已纳入西方学者研究的对象,随着青年研究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西方特色的种种关于青年的理论模型。了解这些理论,对我国正在发展中的青年研究事业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本文按照西方青年研究大体发展逻辑,简介青年文化学和青年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理论。
一、青年文化学理论
青年文化学是把青年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利用文化人类学知识对其进行研究,旨在指示青年亚文化发生发展业起作用的规律。首先用文化人类学观点对青年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学者M•米德,继后按文化学模型进行研究的有R•本尼迪克特、林顿、卡丁纳等人。他们认为,青年期不单是一种生理一心理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现代社会的青年期本身就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青年期的特征固然有生理、心理的表现,但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文化类型,社会发展的复杂程度,以及社会在不同年龄组之间所确定的差异和从一个年龄组向另一个年龄组过渡的方式。在文化不发达的社会里,如萨摩亚群岛的原始部落群里,几乎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青年期,人们既看不到什么“青春期危机”,也看不到与青春期到来相随而生的戏剧性变化。当代社会文明不仅促进了人的生理方面的早熟,使青春期不断提前,而且社会文化适应过程的复杂化,使青春期愈益向后拉长。因此,人生历程上的漫长的青年期,是当代社会文明的必然产物。他们认为,青年是社会世代结构关系中的一代人。世代关系是一种文化关系。在传统社会里,社会文化缓慢演进,上一代人把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传给了下一代。上一代人是青年社会化或文化适应过程的主要因素。由于社会文化的加速度发展,世代间传统的文化传递过程产生了障碍。上一代人在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地位被青年同龄群体所代替。青年群体成为青年社会化或文化适应过程的基本因素。青年的成长和发展可以不再依赖于成人据优势的社会主导文化,而越来越仰仗青年自己创造的文化,即所谓青年亚文化或青年文化。米德进一步把人类社会世代关系归纳为三种文化类型。即成人楷模型、业存文化型和青年楷模型,所谓成人楷模文化,是指原始社会和宗教、意识形态团体的文化。在这种文化类型中,青年是“后成”的,主要接受父母的文化传统,从过去吸取权威,所谓业存文化,是指文明社会里的两代人各自从自己同龄人那里吸收文化。两代人的文化共存于同一社会;所谓青年楷模文化,是指青年变成了社会文化权威。上一代人只有反过来向青年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六十年代以来,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科学技术为主体的新文化面前,两代人被拉到同一条起跑线上。长者不再是智者的代名词。青年人正在赢得尚不为人所知的新的权威地位。他们处处用青年楷模文化来理解社会的未来。今天,没有任何一代能象青年一代那样理解、经验和吸收人们眼前所发生的如此迅猛的变革。他们指出,社会文化类型的演变,与世代之间的“鸿沟”相关。所谓代沟,本质不在于代际间生理、心理上的差异,也不在于某些社会和***治行为方面的区别,而首要的是文化上的差异,其核心在于价值观方面的分歧和冲突。米德认为,代沟是普遍存在于人类世代关系中的文化现象。局部的代沟现象,以前就产生过,如农民出身的父母与其在城市里长大的子女之间;外来移民与其在居住国长大的孩子之间,一次大战前无优无虑地过着舒适生活的一代与在欧洲希望之火熄灭后走进生活的青年之间;受过严格宗教教义熏陶的人与拥护现代新思潮的青年之间,等等。但是,八十年代以来,代沟已经不再是发生于某些保守的家长与他们孩子之间的感情问题,而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事件。美国的反战运动,西德的抗议示威,法国的巨大,英国的愤怒的一代,类似事实足以表明,反叛老一代的人数越来越多,反叛者的年龄越来越小。代沟已经由两代人之间的差异、分歧、隔阂,发展为彼此的对立和仇恨,掘下了不可逾越的鸿沟。米德等人认为,当代之所以出现代沟这样世代间的文化对立状态,其深刻根源在于社会高度技术化。现代技术提供给人们足够的物质享受,但都以牺牲家庭为轴心的传统生活方式为代价。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流动日趋高频化。家庭的根基在社会流动中动摇起来;技术的生活普及向青少年提供了迅速获得信息的电视,提供了不必再依赖父母就可生活好的电冰箱、洗衣机、汽车等设施,提供了形形的社会服务机构,产生了各种色彩的交际圈子,从而瓦解了家庭成员相依为命的传统关系;与技术进步相关,青年的经济***愈益受到社会赞弩业且青年可以自行其事,轻而易举地解决衣食住行问题,从而逐渐淡漠了对父母的依恋情感,知识爆炸,技术更新,往往使两代人都处于零点地位,益且在世代的竞争中,青年比老年有着天然的优势。上一代人对青少年的支配和控制将越来越不可能,企***驾驭自战,超越社会的青少年,与总爱回忆过去的父母之间越来越缺乏共同语言,甚至格格不入,最终产生不可逾越的鸿沟。
二、青年社会学理论
青年社会学把青年作为社会结构关系中的一个年龄群体进行研究,旨在揭示青年的社会经济和***治规定性,探究青年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规律。青年社会学融合了关于青年的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六十年代末席卷西方世界的青年反抗运动之后获得蓬勃发展。但是,由于青年社会学一开始便面临着解决社会青年间题的紧迫任务,着重于对策性应用研究,所以迄今为止尚未形成一个较系统的青年社会学理论体系。现将对青年研究影响较大的几种青年社会学的微型理论简介如下:
(1)父权衰落说这是社会学学者G•门德尔等人用以解释不同年龄群体在社会结构关系中权威地位变化的学说。他们认为,远古社会,包括资本主义以前的封建社会,父亲拥有绝又的权威地位,父辈靠亲缘关系和宗法专制取犯‘弃轻人的崇敬、依附和服从。而在社会经济迅速变革和资本主义商品社会的动摇为特点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父亲的权威性日趋衰落。以血缘关系和宗法专制为基础的人与人,特别是代与代之间的结构关系分崩离析。价值、道德、传统、习惯也受到空前的侵袭。家庭的传统关系濒于瓦解,亲子的情感关系日益淡化。青年一代不断受到强烈的“亲缘危机”的威胁,而不再受父亲富有有权威性的教育和保护,这就构成了一个“反专制的社会经济范畴”一一青年。
(2)新社会化理论这是社会学学者TH•齐黑等人用以解释青年群体在青年社会化过程中地位和作用变化的一种理论。他们认为,当代社会的迅速变革使父母不再成为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因素。父母在其子女社会化过程中的传统地位和作用将由青年同龄群体取而代之。社会的高频流动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亲子间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接触越来越少,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了青年同龄人作交往,技术统治加官僚统治使父母本身既不能应付变化不定的现实,也不能教育子女正确对待生活。父母为了掩盖自已对变革着的生活的迷惘和感情上的冷摸,只能提供子女物质上的最大满足,把子女引向“消费主义”的歧途,以补偿对未来信心不足和彼此不信任感情所带来的精神贫困。这样做的结果,越加使青年人对成人的生活模式产生信任危机越加对自己的双亲持怀疑、不信任、批判的态度。既然成人不能满足青年的精神需要,刁俏巨教会自己如何适应社会变革,那末,精神饥饿和贫困的青年就只好实行“自恋主义”,把自我以及与同龄人的交往放在首位,从而用同龄人所倡导的生活模式代替成人僵化的生活模式。当代青年社会化是在本质上有别于传统人社会化的一种新的社会化。这种社会化过程,除了形成一个无限威胀的青年“自我”以外,还更快地滋生着对成人的不满、嘲笑、鄙视、抗议和反叛。
(3)边缘化理论这是L•罗森马耶尔等人用以闸述青年在各年龄群体结构关系中的特殊地位中的一种理论。他们认为,青年在正式获得成人的全部权利和义务之前,处于一种“过渡”地位,既一种“不完全状态”或“零点”。现代青年既失去了童年固有的依附、被保护状态,又不能真正参与社会,发挥成人作用。现代青年在实际享有的权利与其可能拥有的权利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他们只能占据介乎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中间地位”。这种地位使青年产生不安全感、无保障感、受排斥感和社会边缘感,以及机会和权利的不均等、不公正感。持这种理论观点的学者认为,当代青年的怀疑、迷惘、傍徨、反抗、恐惧、逃避,以及种种异常行为,如***、崇拜暴力、结伙群居,蒙昧主义的神秘活动,自甘堕落和犯罪,等等,都是边缘化理论的实证。
青年文学篇6
【导语】寒窗书剑十年苦,今日向阳花正开。万千考生皆努力,青年才俊展风采。下笔神思如水流,微笑答卷甚轻松。蟾宫折桂此时有,鱼跃龙门在今朝。2018年青海高考数学考试已于6月7日5:00结束考试了,2018年青海高考数学试题已在考后公布,
2018年青海高考数学文试卷采用全国Ⅱ卷,全国卷Ⅱ适用地区包括:陇、青、蒙、黑、吉、辽、宁、新、陕、渝、琼。广大考生可点击下面文字链接查看。
点击查看:
青年文学篇7
一年来,我校
把创建“青年文明号”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载体,把塑造适应新世纪教育发展要求的青年教师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在区团委和校***支部的领导下,认真落实区团委的各项工作方针,大胆开拓,积极进取,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耕耘,无私的奉献,以“人生能有几回搏”拉开激励青年教师争勇奋进的篇章。现对照市级青年文明号的创建标准,对我们在创建过程中所做的工作进行自查:
一、基础工作扎实稳健
从申报“区青年文明号”到申报 “市青年文明号”,我校教工团支部高度重视,针对创建“青年文明号”考核细则,认真研究,仔细分析,由***支部、校长室亲自指导,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在我校青年集体成立后,立刻以***支部、校长室为龙头,以团支部为依托,以青年教师为主体,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创建工作组织小组、创建工作宣传小组,由魏书记、周校长、董校长亲自指导,团支部书记担任“青年文明号”的号长。同时周校长还组织召开全体青年教师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措施,定时召开负责部门会议,层层布置,层层落实,做到支部的每一个青年教工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具体负责的创建任务,同时,学校团委和领导小组实施定期检查和考核,督促创建工作落到细处。并且按照去年区“青年文明号”的考核细则配置了创建台帐,张贴了创建标志牌、悬挂了荣誉牌,向广大市民公布了监督电话并设立了意见箱。通过这些工作的部署和落实,我校的基础工作显得忙碌而紧凑,有序而扎实。
二、学习实践齐头并进。
加强***治理论学习,结合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提高青年教师思想素质。我们在学校的宣传橱窗中又张贴创市“青年文明号”服务标准和“青年文明号”创建口号。把创建市“青年文明号”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载体,我们要努力争取的不仅仅是市“青年文明号”的这块牌子、这项荣誉,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一载体让我校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再上一个台阶,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做到奉献在岗,服务社会。
一年来,领导小组召开青年教师***治理论学习,把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学习“青年文明号”服务标准、岗位职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青年教师积极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治理论学习,会时认真笔记,会后认真领会会议精神,并积极落实,每一次学习都能提高青年教工的理论水平,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学校还开展了形式多样,收效良好的教育活动,如聘请教育局工委和教研室同志分析最新的教育与教学信息,安排积极要求入***的青年教工参加新***员入***仪式。向先进***员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学习,通过“爱,是我们的教育品格”特殊师德报告会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心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为他们的健康成长积极创设条件,搭设舞台。青年教师多次组织沙龙交流,畅谈对教育的理想,对事业的认识,对学生的爱心,切实抓住教师思想阵地,提高青年教师思想素质。组织青年教师到外地考察,了解新的教学动态,增强教好书育好人的紧迫感和自信心。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快乐教坛、红会支愿,爱心一日捐,拓展参观,虎凤蝶等活动,建成一支师德高尚、行风优良的青年队伍。
三、文明执教一丝不苟
我校制定了创建公约,上墙并在教工大会上向全校师生庄严宣誓,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我校青年教师都能使用文明用语,用普通话和同学交流,努力营造师生平等和谐的校园氛围,广大青年教师着装整齐,为人师表。鼓励青年教师做班主任、副班主任,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召开家长会,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最大的帮助,遵守师德规范,不损害学生利益。青年教师还精心布置班级的阅读空间,日积月累,班级文化窗,辅导学生,心理讲座各种形式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融洽了师生关系。
从各班的学生家长中聘请了14名社会监督员,向家长公示行风建设公开承诺书,通过召开行风座谈会,及时听取监督员和家长的意见。同时,还认真落实责任制,制定了“高压线”, 对违反制度受家长有理由投诉的,及时给予处罚,有力地维护服务承诺的严肃性。但面对家长的意见甚至是刁难,我们仍然以坦诚的微笑和热情的解答去冰释他们心中的不满,尽量争取家长的理解,尽力妥善每一起家长的投诉意见。
每学期结束时发放意见征求表中,服务对象满意度90%以上,全体青年文明号的成员服务对象的满意率都达到了95%以上。
四、配合学校特色建设,青年教师发挥生力***作用。
1、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团支部指导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许多青年教师也积极投入到新课改的研究和实践中去,推进了新课改的发展与完善。(活动介绍)。许多青年教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区教学比赛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参加区“希望杯”赛课获二、三等奖。学校青年教师中,有市语文学科带头人1名,区英语学科带头人1名,区数学学科优秀教师1名,省、市优秀青年教师各一名。
2月11日 举行教师专业成长颁奖会,13项市、区个人课题
结题,15篇次论文在省市区获奖。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竞赛:一等奖,董泽芳;三等奖,韦昊。优秀辅导奖1名,张晓星。
5月27日,我校在市校本研修论坛上作“快乐讲坛”模式交流。
6月2日,区小学优质课暨优秀案例评选获奖名单揭晓:胡 萍、杨 静获得语文学科三等奖;董泽芳、韦 昊获得数学学科二等奖;张晓星获得美术学科一等奖。殷红蕾获得语文学科三等奖。
6月22日,区第二届学陶师陶博客征文竞赛获奖结果揭晓,我校共有 17篇获得一二三等奖,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
6月30日,英语教研组获得区优秀教研组称号。区英语课本剧比赛我校再次获得一等奖。
2、围绕
学校中心工作,在德育专题教育活动中,青年文明号的成员也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自觉主动地投入学校德育工作活动中,一方面对学生的道德意识、诚实守信、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交通安全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培养和训练,如开展“阳光体育我能行——课间活动评比”活动, “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文明出行”“讲文明,树新风”等活动。另一方面,与少先队合作,结合纪念*****60周年开展了召开“文明**我能行 快乐收获每一天”大队主题会,2009年“悦读”节开幕式暨**路小学***书交易会活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检查评比活动,举行六一庆祝活动,兴趣小组汇报展览……青年教师的亲力参与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使得教育成果的效果,实现最大功效。
3、创建活动扎实有效,推出一项以上的特色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效。
心理教育是我校多年以来的特色工作之一,青年教师还专门成立了心育小组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辅导,同时进行心理教育的研究。
学生可以在每日中午心理咨询室开放的时候来到“快乐娃”室,向老师提出心里的困惑,也可以留下想说的话。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孩子们解开了心中的结,为今后的学习成长铺平了道路。心育老师还把发现的问题及时与班主任联系,和班主任配合共同搞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今年9月的新学期甲型h1n1流感的蔓延,渐渐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校青年文明号的领导小组立刻组织起来,迅速的商量制定一系列的工作方案。为了对每一位学生负责,每天一大早,我们青年文明号的老师就在校门口检查学生的“今日体温登记表”,还特地购买了电子测温器,为遗忘量体温的学生做体温测量,对发烧、生病的学生进行观察处理。进了校门之后我们班主任老师上午、下午还要两次对全班同学进行一次仔细检查,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并及时向学校汇报,由卫生处汇总进行分析。另外,为了保证教室的卫生安全,每天中午、下午我们都要亲自对教室进行消毒,平时还注意教室的通风。对于没到校的学生,我们班主任天天都要与他们通电话,了解他们在家的情况。课本剧是我校的特色项目已经连续两年获区英语课本剧一等奖,今年参加市英语课本剧的比赛中也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并且在在区“小学生《我的生活与数学》作品大赛”中,一等奖4名,二等奖13名,三等奖12名。教师辅导奖9名。省中小学生诗歌大赛中我校43人获奖,一等奖9人,二等奖13人,三等奖21人。……青年教师在不断的磨砺中,已秉承了**路小学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品质和凡事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现在,团队精神在**路小学随处可见 ,因为这是取胜的一大法宝。
4、与工会合作,组织全校老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内容有为庆祝建国60周年组织教师观看《建国大业》的电影、为加强教师的体质还不时举办乒乓球比赛、趣味体育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调节了教职工的工作状态,丰富了教职工的生活内容,还陶冶了教职工的身心,培养了教职工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意识,使之以更加饱满的精神从事自己所钟爱的事业。
五、贡献一份热情,积极开展服务社会类主题活动
1、加强***团共建活动。
几年来,团支部积极与学校***支部签订***团共建责任书,使我校***团之间更加亲密。***支部坚持对团工作的直接指导和多方面关怀,并提供多次学习与交流的实践机会。另外,团支部每周定期向学校***支部及时汇报工作,保证团建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定期请***支部领导出席团支部会议及活动,并规范团建工作保障活动经费的收缴和运行。
青年文学篇8
在这次讨论会上,较多的欧洲学者认为青年世界一体化的进程比较突出。瑞士斯德哥尔摩青年研究中心对美国、瑞典、俄罗斯、澳大利亚等7国青少年作了抽样调查,认为各国青年虽然在价值上存在某些差异。但是全球化的倾向上更为明显。俄罗斯科学院社会***治研究所调查认为,俄罗斯青年意识的形成,受到新的人文价值观念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泞表现是约有灯3的青年。把自己和整个人类视为一体。7国调查表明,现在传播煤体越来越发达。网络化对人类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产生巨大影响,使当代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许多青少年日益感到自己是‘地球村妙的公民。他们认为,青年全球化意识的倾向,是一种积极发展的趋势。欧洲的一些.学者主要谈了以下表现:炭劝青年共同向往有一寸负责任的***府和人与人之间公平的理想社会。尤其是欧洲青年。处在自由市场经济社会,社会权利得不到保障,社会安全急剧衰落,更希望***府能够保证社会和有人的公正。同时。青年人倾向通过自由竞争和个人的努力获得幸福和成功,而不希望依赖社会和***府,或受到***府的限制和干涉。青年几乎都不认为穷和富的差别是正常的、自然的。青年关心各国经济和社会生活能够均衡地发展。要求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希望世界和平和稳定。能够接受其他国家的进步文化和生活价值观。做一泞供同关心和爱护他人的好公民。俄罗斯学者认为,俄罗斯青年接受西方缘体的文化、生活价值观的影响,有利于青年的进步和世界的融合.这并不意味着卿全盘西化,因为俄罗斯青年思潮实际上是越来越“俄罗斯本土化
欧洲学者在讨论中还认为,虽然青年嘟全球化意识”、“世界一体的倾向”,但青年中民族主义情绪仍然很强。在德国、以色列等一些移民较多的国家,排外l陇绪仍很严重。由于移民的文化、社会背景不刊徉.学习、就业不平等。种族矛盾很突出,移民想要进入主体社会很困难。其次是。青年虽然憧憬人们之间友好相处、关心爱护他人的生活环境,但也有瑞典学者对此感到‘失望。他们认为无论在社会上、学校里和社团中,都没有这种‘气娜w青年人似乎不太愿意与他人共享成功,关心维护浦认利益仍然胜于他人。再次是。在欧洲还有例批‘‘亚文化青年甜a这些青年的特点卿重感J隋,寻欢作乐,追求享穷。他们说话方式、着装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与众不同,他们喜欢跳摇摆舞,生活放荡,有些人叫他们为‘摇摆青护。这批青年以自己的生活方式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学校教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这次会上,讨论青年学习和生活的问题比较多。英国一位学者认为,现在很多国家。青年就业正在消失,越来越多的人都是学生。这不仅是指青少年。也包括已成年的年轻人。现在各国的教育事业事实上都在迅猛发展,对这一趋势的一种解释舟社会需雾因为进入信息时代。知识领域是主导领域,教育是关键的产业。全世界的青年都在被告诫:如果他们的国家经济要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接受比父辈更多的教育,这样才能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才能有一份报酬优厚的工作。会上不少学者认为,目前学校教育落后于社会发展。欧洲青年学术委员会一位学者说:青年的成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及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现在世界上出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浪潮,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学校教育是一寸桃战,这需要重新调整学校教育和对青年的教育口意大利学者说:现在青年都把高等教育当作塑造自己、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良好场所,但是他们感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社会需要、工作机会有很大的差距。英国学者也反映:英国一些学生,为了未来的工作,想方设法要多拿几泞文凭厦学位),但实际上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反而延长了他们的学习时间。不利于他们成才和就业。所以青年人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要改革学校教育。
俄国、东欧青年仍处动荡之中
原苏、东地区的学者,在讨论“现代化与后共产主义时代的青年”问题时,大多作了发言。他们一般都认为。青年的思想和价值观都还没有稳定下来,但是集体主.义、利他主.义观念逐步削弱,而泞夕、的自我发展及追求物质利益的观念大大增强,俄国科学院青年社会学中心的学者认为。经调查,俄国有4O%青年认为做什么工作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什么工作能挣钱,只要能挣钱,干什么事都可以。90年代以来,青年劳动观念淡薄,不学习和不工作的青年增加了2倍,一批游荡青年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保加利亚的学者认为保加利亚青年州弋的价值观变化是迅速的。但相比之下,他们家长的价值观念变化缓慢。青年对自由市场经济持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能很快地发财致富和改善生活。但现实使他们失望。因为保加利亚的经济日益恶化。大多数青年情绪低落。思想混乱。
在俄国,一倍协分青年经过混乱、调整之后。朝着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在青年群体中,“***治对立”,‘思想观念两极分俗很明显,主张‘自由主分的人和反冲自由主分的人斗争比较激烈。俄国学者认为。由于社会改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青年对走民主自由的道路产生了怀疑,他们当中一部分人从主张搞自由主义、转变到反对搞自由主义。特别是当国内新的集权化趋势日益显露之后,青年人反对自由主义出现了高潮。还有一部分青年表现出对***治的不关心,几乎不参与社会***治活动、但热衷于参加环保活动、文化活动和健身活动。青年的观念在增强。俄国和东欧青年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也有很大变化。过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各种青年组织,都已自动解散。现在在青年中几乎没有单独的青年***治组织了,青年参加社会事务活动一般都由学校来组织。但是。在俄国和东欧一些国家中。仍有一部分青年参加社会***治活动。在俄国的群众性***治性***派组织中,参加的青年成员仍占285%。值得注意的是,在俄国和东欧一些国家中青年兴起信教热潮,有学者称之为‘新的宗教运动”。保加利亚哲学研究所州立学者认为.过去青年对***和***府、教师信仰和崇拜,但是当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些国家‘终少之后,青年要寻找新的信仰点,而对神圣权威的渴望是青年信仰宗教的一咋新的重要的动机,现在的青年对前途感到渺茫,性J庸容易冲动,神圣权威正好能够影响这批青年。
青年社会问题仍然多样复杂
到会的学者.从各泞角度研究、反映和提出了一系列的青年社会问题。除前面讲的以外、值得注意的还有:怎么认识新时期青年的新特点、新变化;社会、民族、地区、文化的差异造成不同的青年价值观,甚至发生冲突。对此如何协调;怎么看待比较普遍出现的青少年生理早熟、性早熟以及第一次性关系发生后的问题由于遗传和社会环境等原因.有精神病和生理疾病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如何进行防治;女青年升学率高于男青年、而女青年就业率又大大低于男青年的社会反差问题;青少年犯罪在许多国家不断增长,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社会稳定的问题;欧洲和亚洲***主义在青少年中的残余影响问题等等。
青年文学篇9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文学素养
一、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与特点
1、比例较高、规模较大
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的比例都超过总规模的50%。
2、年龄相仿、接近
80%以上的青年教师是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人,这批青年教师大多是在25—35岁之间,年龄差距小,学习、工作、结婚、职称评审等几乎都集中在同一时段,竞争压力大。
3、社会实践参与少社会实践参与很少,甚至没有。80%以上青年教师基本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没有经历过社会工作进入企业工作过,也只有这几年在学校工作时
有机会挂职锻炼参与社会实践,但与企业工作经验无法相提并论。
4、独生子女的比例较高
除一部分来自农村家庭的青年教师外,80%的城市家庭青年教师都是独生子女。这部分青年教师家庭条件相对叫好,成长顺利,少挫折。
5、平均学历较高,有国外教育经历
95%以上都是本科学历以上院校毕业,其中一半以上是研究生毕业或者是具有硕士学位。有一部分是“海归”,具有国外研究生学历。
二、高校青年教师队伍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
1、职业荣誉感、使命感薄弱、不坚定
受社会毒腐思想腐蚀,一些老师不仅不能承担民族教育的重任,反而在漩涡中迷失了自己。向金钱看起,媚俗腐败,在教育这样崇高而伟大的事业上敛财,还有一些人更让人唾弃,披着神圣的师者道袍,却干出违反乱纪,败坏师德侵害学生利益的罪恶行径。一些败类师德荡然无存,猖獗,向自己的学生下手,沦为国家和人民的罪人。
2、追求高收入与物质享受,心理失衡
面临着工资待遇收入和预期的差异、人事制度改革不断的深入,房价的不断攀升,物价的上涨,青年教师的负担和压力越来越大。竞争机制给他们带来了急于成才的心理压力、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压力。
3、社会、教学和专业实践能力较差
大部分的青年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接触社会很少,社会生活和工作的经验不足,没有经历过企业生产实践的锻炼。
4、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青年教师承担着大量的教学和行***性工作,但由于目前高校缺乏较为完善的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管理体系,未建立起较完善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体系,而青年教师因其所处的角色导致其参与决策和资源分配的机会很少,常常处于服从和执行的层面,因而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路径不够清晰、明确。
5、缺乏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大部分的青年教师都是独生子女,都成长在顺境中,遇到的挫折较少。在求学、就业过程中也几乎是一帆风顺,因此都有很大的自信心。再加上高校对教师的管理比较宽松,上课之外的时间都是自由的,因此,一些青年教师缺乏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文学素养的对策
1、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建立学习化生活方式。与时俱进,加强学习?高校教师本身也要转变观念,教学相长,在开展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具备以多样知识为结构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2、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扎实博学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胜任本职岗位的基本保证。教师必须对所教学科的知识要精通,并具备有能驾驭本学科教学的学科文化素养,结合实际情况,大多数教师是无法允许进行集中长时间培训,所以必须要拓展继续教育的形式。
3、广泛参加社会实践,加强实践训练。青年教师要大胆走出去,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有学习、实践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为学校及学生服务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任娟,石慧.浅谈以文化管理指导高校素质教师队伍建设[J].求知导刊,2015(06).
青年文学篇10
学校恪守“文化育人,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遵循“让特殊教育在每个特殊学生身上获得最大成功”的办学理念,确立了网络教育、艺术教育、劳技教育、康复教育、双语教育、画信教育六大特色教育。以特色树品牌,以科研促发展。
学校先后获得了江苏省“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xx市“第十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新人新事集体”、江苏省“英雄中队”、xx市“信息化先进学校”、xx市“德育先进集体”、首届全国“百优中小学英雄团队集体”等荣誉称号,还被确立为“中挪(sigam)双语实验学校”、“中德合作促进基础项目示范学校”、“中日画信交流项目”成员单位及“江苏省书法绘画考级培训基地”,在XX-XX年度,又获得了xx市教育系统“五四红旗团总支”,“xx市优秀教科研单位”。
在市***府和教育局的悉心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聋部形成了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职业高中教育的教育体系。学校现有在职教工42名,***员9人,团员13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教工有25人,占总人数的60%,具有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超过4/5,是一支年轻有战斗力的青年集体。
学校课题组紧紧围绕争创市级“青年文明号”的工作目标,以“服务学生、服务社会、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倡导“打造阳光学生”为核心,以团队建设为基地,大力开展各项文明创建活动,使我们这支年轻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正在为争创“青年文明号”而努力。
一、建立创建领导小组,提高员工思想教育
为便于对创建活动进行有计划的指导、组织、监督和实施,课题组成立了“争创‘青年文明号’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对广大课题组成员,特别是***团员进行思想教育,引导教职员工立足本职、爱岗敬业、锐意创新、无私奉献,全面提高团员青年的***治思想素质,在立足本职、放眼未来的文明创建活动中取得了很大收获。
二、制定工作计划和方案,全面启动队伍建设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领导小组组织团员青年认真学习教育局团委关于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的主要文件精神,明确创建活动的目的及意义、基本要求等;结合课题组实际制定创建规划和工作安排,召开动员会,具体进行部署和动员,在学校形成人人关心支持、积极参与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创建活动力度
争创“青年文明号”活动是一项科学系统的工程,应该从立足本职工作的角度落实各项活动。学校课题组以“阳光学校、阳光教师、理想柴园”的工作思路,进一步细化了活动措施,强化保障机制,保证创建活动正常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形成全方位、齐抓共管的创建格局。
1、完善创建机制,增强组织保障
为更好地规范管理、有效广泛地开展“青年文明号”的创建工作,课题组开展有关“青年文明号”创建工作的重要批示和文件精神的学习力度,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全体组员的创建意识和文明意识,有效地激发了组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了主人翁精神,做到工作有标准、操作有规范、考核有依据,“爱岗尽心,业务专心,教育热心,团结一心,共建柴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了学校运转无故障,人员无违纪,家长无投诉,保证了争创文明号活动的顺利进行。
2、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创建水平
课题组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按“阳光学生、阳光教师、理想柴园”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团员青年的工作积极性和业务潜力,加强备课反思的管理,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以防为主,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加强岗位技能培训,积极参加校内外教师业务培训,改善课题组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课题组队伍的业务水平;在志愿服务社会方面,做到有求必应,有报必回,有事必到,服务热心,以规范的行为、优质的服务充分展示了“青年文明号”的风采,实现“创号”规范化,塑造了“窗口单位”良好的形象。XX年-XX年,课题组成员共向社会提供志愿服务10多场次,100多人次。圆满完成了如《千手观音》剧组xx演出的志愿服务任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四、选好创建载体、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创建工作的晋档升级
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开展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创建活动,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创建工作奠定了基础。
1、加强团支部建设,积极开展文明创建团支部班子成员团结互助,携手作战,全面提高团员青年的***治思想素质;带领团员青年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组建了篮球队、巾帼志愿者服务队,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团队意识,增强凝聚力,让全体员工感到中心既是我们工作的场所,又是我们成长、成才的学校。
2、拓展服务项目,全力推进形象建设
作为争创“青年文明号”的主力***,团员青年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丰富的画信知识技能,走进社区向群众提供有关画信艺术方面的教授指导服务;充分发挥娴熟的手语技能,为市残联系统、周边中小学、社区居民提供手语培训服务30余场次,200余人次;组织开展“3·5”“弘扬***精神、发挥先锋作用”活动,慰问社区孤寡老人;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给教育系统的患重大病师生募捐多次,款项达两万余元;与武警二大队四中队、市残联举办篮球友谊赛,展现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加强与兄弟单位的互访交流活动,讨论和交流特殊教育的工作体会和经验,相互取长补短,增进了友谊。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延伸服务,增强了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单位的凝聚力、向心力,实现“创号”社区化和规模化,有效地促进窗口单位职业文明建设。
3、加强宣传和监督,充分展示青春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