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诊断标准10篇

糖尿病诊断标准篇1

蛋白尿 早期糖尿病肾病无临床蛋白尿,只有用放射免***方法才能检测出微量蛋白尿。临床糖尿病肾病早期惟一的表现为蛋白尿,蛋白尿从间歇性逐渐发展为持续性。

开始由于肾小球滤过压增高和滤过膜上电荷改变,尿中仅有微量白蛋白出现,为选择性蛋白尿,没有球蛋白增加,这种状态可持续多年。随着肾小球基底膜滤孔的增大,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而出现非选择性临床蛋白尿,随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尿蛋白逐渐变为持续性重度蛋白尿,如果尿蛋白>3 g/日,是预后不良的征象。糖尿病性肾病患者蛋白尿的严重程度多呈进行性发展,直至出现肾病综合征。

糖尿病肾病早期尿中白蛋白排出量增加,应用敏感的放射免***法才能检测出,是所谓的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排出量为20~200 μg/分,正常人为15~20 μg/分)。微量白蛋白尿起初为间歇性或运动后出现,后转为持续性蛋白尿。在1型糖尿病发病的最初5年内,一般不出现微量白蛋白尿,但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出现较1型糖尿病早。随着肾脏病变的加重,蛋白尿加重且呈非选择性。糖尿病肾病一旦进入临床糖尿病肾病期,即出现持续蛋白尿(>0.5 g/日),病程往往>10年。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定量一般

水肿 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一般没有水肿,少数病人在血浆蛋白降低前,可有轻度水肿,当24小时尿蛋白>3 g时,浮肿就会出现。明显的全身水肿,仅见于糖尿病性肾病迅速发展者。

部分病人由于大量蛋白尿(>3.5 g/日)引起肾病综合征,发生率5%~10%,甚至有报道占26%,这些病人预后不良,存活很少>5年。糖尿病肾病水肿较严重,对利尿反应差,其原因除低蛋白血症外,部分是由于糖尿病肾病时水钠潴留超过一般肾病综合征。

高血压 高血压在糖尿病性肾病患者中常见。严重的肾病多合并高血压,而高血压能加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和恶化,故有效地控制高血压是十分重要的。

在1型无肾病的糖尿病人中,高血压患病率较正常人并不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伴高血压较多,但若出现蛋白尿时,高血压比例也升高;在有肾病综合征时患者伴有高血压,此高血压大多为中度,少数为重度。为糖尿病肾病的晚期表现。有资料表明,糖尿病肾病早期血压水平与白蛋白排泄率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微量白蛋白尿者血压虽然在正常范围内,但明显高于尿白蛋白正常的患者。升高的血压可促使其较早转变为临床蛋白尿阶段。临床糖尿病肾病时1/2~3/4的病人出现高血压,后者加速肾脏病变的发展和肾功能的恶化。

肾功能不全 糖尿病性肾病一旦开始,其过程是进行性的,氮质血症、尿毒症是其最终结局。糖尿病肾病进展快慢有很大的差异。有的病人轻度蛋白尿可持续多年,但肾功能正常;有的病人尿蛋白很少,可快速发展出现肾病综合征,肾功能逐渐恶化,最终出现尿毒症。

持续性蛋白尿至终末期肾衰平均7年,早期控制高血压、血糖及低蛋白饮食等可使此间期延长。在未***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速率平均为每月1 ml/分,到后期50%~70%有肾功能损害,当GFR低于正常1/3时出现明显氮质血症。近1/3患者进入尿毒症。糖尿病肾病肾衰患者耐受力较其他慢性肾衰患者差,主要原因:①糖尿病肾病常有外周神经病变,使尿毒症症状更重;②自主神经病变致膀胱功能异常,神经性膀胱,尿潴留,故加速肾衰进展,自主神经病变尚可诱发性低血压;③高钾血症常见,系低肾素低醛固酮血症所致,加重了慢性肾衰时代谢性酸中毒;④随着肾功能恶化,高糖渗透性利尿作用丧失,水、钠排泄障碍,加上高血糖使细胞内液体移至细胞外,故血容量负荷过重,肺水肿多见。肾功能衰竭时常出现心、脑血管及外周血管病变。***动脉疾患是主要的死亡原因。

贫血 明显氮质血症的糖尿病病人,可有轻度至中度的贫血,用铁剂***无效。贫血为红细胞生成障碍所致,可能与长期限制蛋白饮食,氮质血症有关。

其他脏器并发症 心血管病变,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神经病变,如周围神经病变,累及植物神经时可出现神经源性膀胱;糖尿病肾病严重时几乎100%合并视网膜病变。

诊断糖尿病肾病的辅助检查

尿糖定性是筛选糖尿病的一种简易方法,但在糖尿病肾病可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故测定血糖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尿白蛋白排泄率(UAE)20~200 μg/分,是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当UAE持续>200 μg/分或常规检查尿蛋白阳性(尿蛋白定量>0.5 g/24小时),即诊断为糖尿病肾病。尿沉渣一般改变不明显,较多白细胞时提示尿路感染;有大量红细胞,提示可能有其他原因所致的血尿。

糖尿病肾病晚期,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和血尿素氮、肌酐增高。核素肾动态GFR增加和B超测量肾体积增大,符合早期糖尿病肾病。在尿毒症时GFR明显下降,但肾脏体积往往无明显缩小。

眼底检查,必要时作荧光眼底造影,可见微动脉瘤等糖尿病眼底病变。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肾功能、肾脏病理及糖尿病并发症等进行综合判断。诊断应符合下列条件:①较长的糖尿病史(一般至少5年才出现应激状态微量白蛋白尿,>10年才出现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②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或尿蛋白阳性,并可排除高血压或其他肾脏疾病。因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均属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故可同时合并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有力佐证。有研究证实呈现肾病综合征的糖尿病肾病患者绝大多数(>90%)合并视网膜病变。

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尿白蛋白排泄率增加,6个月内连续查尿白蛋白>2次,尿微量白蛋白达20~200 μg/分或30~300 mg/g或30~300 mg/24小时,且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尿微量白蛋白增加的原因和泌尿系统感染、运动、原发性高血压、心衰、酮症酸中毒等。

糖尿病诊断标准篇2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母儿结局

[中***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c)-0100-02

妊娠合并糖尿病包括糖尿病合并妊娠及妊娠期糖尿病二种情况,其中80%以上为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常见并发症,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国内外学者对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意见存在分歧。随着国外多中心大样本关于高血糖与妊娠不良结局关系研究(HAPO)结果出台,修订了糖尿病合并妊娠及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且这一标准迅速在学术界达成共识[1-2]。该研究就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新标准前后其患病率,母儿近期妊娠结局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1日―12月31日及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正规产检并住院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初产妇,分别为94例和280例。2009年孕妇年龄平均(30.7±3.7)岁,2011年孕妇年龄平均(31.1±3.4)岁。

1.2 方法

将2009年按原标准诊断[3]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分为a组,2011年按新标准诊断[4]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分为b组,两组患者孕期均规范化予以糖尿病宣教、医学营养***、适当运动、必要时予胰岛素***。比较两组患者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并发妊娠高血压疾病、剖宫产率、巨大儿/大于胎龄儿、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情况的差异。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1.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

2009年共分娩1512例,诊断妊娠期糖尿病103例,其中初产妇94例,a组发病率为6.81%。2011年共分娩1 732例,诊断妊娠期糖尿病302例,其中初产妇280例,b组发病率为17.44%。二者间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母儿妊娠结局

a组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1例,剖宫产35例,巨大儿/大于胎龄儿21例,新生儿低血糖3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2例。b组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6例,剖宫产64例,巨大儿/大于胎龄儿24例,新生儿低血糖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3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该研究提示采用新标准后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大幅升高至17.44%,此与近年来生活方式改善,育龄妇女中肥胖和2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加,以及2011年ADA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新标准血糖切点下降,新标准中仅需1项值异常而非二项就可明确诊断妊娠期糖尿病有关。众所周知,孕期严重的血糖升高可导致流产、胎儿畸形、胎死宫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危及母儿生命。然即使是轻度的血糖异常,通过孕期血糖的管理,该研究证实也可明显降低母亲胎儿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如剖宫产、巨大儿/大于胎龄儿、新生儿低血糖等风险。此与HAPO研究结果一致,且大多数并发症无风险阈值[5]。

目前提出的健康与疾病胎儿起源学说,认为成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发生的影响因素作用始于孕前配子的生长发育环境(配子质量取决于其祖父母的营养健康状态),孕期(胚胎,胎儿的生长发育受到母体的多方面影响)和生后2年内的快速生长阶段(营养供给和生长环境因素产生的作用),且可持续至成年[6]。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其成年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呈“U”形关系。胎儿暴露于高血糖,营养供给过剩,脂肪组织堆积均增加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目前我国孕期营养缺乏明显减少,但营养过剩对胎儿乃至成年健康的影响值得重视。

鉴于妊娠期糖尿病日趋增加的发病率及对母儿健康的严重危害,一方面应加强对育龄及孕产妇宣教,使其积极主动的配合***,更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重视孕期营养管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与规范化的诊治,从而改善妊娠结局。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1[J].Diabetes Care,2011,34 (1):13-60.

[2] 杨慧霞. 推进循证依据在妊娠期糖尿病诊治实践中的应用[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1(14):193-195.

[3] 乐杰. 妇产科学[M].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0-154.

[4] Metzger BE, Gabbe SG, Persson B, et al.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 recommendations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hyperglyeemia in pregnancy[J].Diabetes Care , 2010, 33:676-682.

[5] The HAPO study cooperative research group, Hyperglycemia and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J].N Engl J Med, 2008,358:1991-2002.

糖尿病诊断标准篇3

关键词:妊娠糖尿病;诊断标准;护理干预;新生儿;妊娠结局

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是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之一,从数据来看[1],现阶段GDM的发生率不断增加,血糖增高对妇女的正常妊娠、围产管理,对新生儿的质量,都有许多负面的影响。GDM的诊断标准一直仍有争论,国际妊娠与糖尿病研究组织(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IADPSG)在2010年了新的更加严格的关于GDM的诊断标准[2],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妇产科前期执行美国国家糖尿病数据组(National Diabetes data Group NDDG)标准诊断,自2012年底后开始执行2010年版IADPSG的诊断标准。研究人员观察了护理干预对按照旧标准未诊断为GDM、按新标准诊断为GDM的患者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妇产科建立档案、生育的孕妇321例,所有孕妇按照NDDG标准未诊断为GDM,按IADPSG标准诊断为GDM,为干预组;同时回顾检查了2012年1月~12月建立档案、生育完毕的孕妇,检出按照NDDG标准未诊断为GDM,按IADPSG标准诊断为GDM的孕妇303例,为对照组。干预组年龄20~37岁,平均年龄(25.6±5.3)岁,初产妇280例,经产妇41例;对照组年龄19~36岁,平均(27.0±5.6)岁,初产妇252例,经产妇51例。两组间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别。入选的孕妇在妊娠之前未发现糖尿病,无心脑血管病表现,排除高血压、肝肾疾病、慢性感染等孕妇。

1.2妊娠期糖尿病诊断的新旧标准

1.2.1 NDDG标准 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妇产科之前执行的2000年NDDG标准诊断[3],孕妇进行75g糖筛查试验,测血糖值,空腹不超过5.6mmol/L,1h不超过10.5mmol/L,2h不超过8.5mmol/L,3h不超过6.7mmol/L,超过一项诊断为糖耐量异常,超过两项及以上者,诊断为GDM,进行干预。

1.2.2 IADPSG标准 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妇产科执行的新的诊断标准为2010年版IADPSG的GDM诊断标准[4]:孕妇进行75g糖筛查试验,血糖空腹不超过5.1mmoL/L(92mg/dl)、1h不超过10.0mmoL/L(180mg/dl)、2h不超过8.5mmoL/L(153mg/dl),只要一项血糖值达到或超过标准,诊断为GDM,进行干预。

1.3孕产期的护理干预 对照组孕妇按2000年NDDG标准诊断准为正常情况,按照原指南建议给予常规的护理,定期进行随诊,随围产周期接受常规孕期教育。

干预组孕妇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给予严格的心理、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护理干预。①心理干预:护理人员主动加强与孕妇的交流与沟通,详细讲解GDM相关知识,使孕妇了解病情,缓解紧张情绪;②饮食干预:干预组孕妇接受较为严格的饮食护理干预,定期营养宣教,按照体重的不同制定营养食谱,补充所需营养物质;③运动干预:根据干预组患者血糖、体重增加、胎儿发育等情况,设计合理的运动方案,促进糖代谢利用,指导孕妇运动量的合理性、注意的禁忌事项等。

必要的降糖***:干预组患者定期复查血糖,经心理、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干预后,血糖仍高者,根据内分泌科医师的指导,接受口服降糖药物或者合理的胰岛素***。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妊娠并发症、妊娠结局等。观察两组患者新生儿的围产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9.0中文版,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χ2分析。以P

2 结果

2.1妊娠并发症的比较 干预组总的妊娠并发症的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其中:妊高症、羊水过多、糖尿病酮症、子痫及子痫前期、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儿宫内窘迫、胎膜早破的发生率低于对照,P

2.2妊娠结局的比较 干预组孕妇引产失败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仿,发生剖宫产、侧切、产道损伤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P

2.3新生儿质量的比较 两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Apgar评分未表现出差异,发生新生儿黄疸、难产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比例区别不大,P>0.05;但是干预组孕妇出现巨大儿、低体重儿的比例低于对照组,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也较低,P

3 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无糖尿病的孕妇在妊娠期间出现糖耐量异常、血糖升高,常见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肾糖阈下降,肾性糖尿,严重影响母婴健康。近年来,我国饮食结构变化,成人肥胖率上升,GDM发病率既往报告在1%~5%,许香香等人报告[5]采用第七版《妇产科学》、ADA标准的GDM发病率分别为10.40%、10.66%,采用IADPSG标准后GDM的发生率则有19.83%,上升趋势明显。

本病虽多能恢复,然而血糖升高对母婴的近、远期影响是明确的,诸如胎盘异常、子痫前期、子痫、妊高症、胎儿生长受限或过度生长等[6]。GDM主要影响在于,孕妇体内往往同时有胰岛素升高及胰岛素抵抗的情况[7],同时,妊高症与GDM在发病环节上存在一定相关性,GDM孕妇出现子痫前期往往是早产的重要诱因[8]。GDM孕妇在妊娠中后期,血糖控制不佳,存在潜在的胎儿畸形、诱发流产等意外风险[9]。对胎儿,其可出现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促进胎儿过度发育,出现巨大儿[10];胎儿在娩出后,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往往不能立即纠正,可诱发低血糖反应[11];其肺泡活性物质合成降低,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可能性也高于正常胎儿[12]。因此,严格的妊娠期血糖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由于相当部分的GDM孕妇无明显症状,空腹血糖也正常,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妇产科在执行2010年版IADPSG的GDM诊断标准后,发现检出的GDM孕妇有明显增加,同时由于IADPSG标准检查更为简单,并未对临床工作增加明显的负担。通过研究发现,在IADPSG标准诊断为GDM而NDDG标准未诊断为GDM的孕妇人群中,进行严格的护理干预,加强血糖管理,明显降低了妊娠并发症、改善了妊娠结局与新生儿质量。可以认为IADPSG标准简便易行,利于优生优育工作开展,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青.妊娠糖尿病不同诊断标准对妊娠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5,29(1):23-25.

[2]魏玉梅,杨慧霞.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变迁[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29(4):295-298.

[3]杨慧霞,魏玉梅,孙伟杰.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新里程碑[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0,13(3):177-180.

[4]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 Consensus Panel.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 recommendations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hyperglycemia in pregnancy[J].Diabetes Care,2010,33:676-682.

[5]许香香,冯一奇,汪云,等.3种不同诊断标准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分析[J].交通医学,2013,27(3):295-297.

[6]肖苑玲,潘石蕾,陈炜,等.妊娠期糖尿病与妊娠并发症的相关性[J].广东医学,2013,33(23):3575-3576.

[7]王炎,于健,于江.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紊乱的临床观察[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9,23(3):40-44.

[8]熊英,孙长学,李玲,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瘦素、胰岛素水平变化及相关性研究[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9(3):311-314.

[9]吴昊,谢毅,张炜,等.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与胎儿畸形的关系[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0,19(2):107-110.

[10]杨慧霞. 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儿的影响及处理[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6(6):1-3.

糖尿病诊断标准篇4

关键词:血糖;尿糖;糖尿病;诊断

引言

在临床上,糖尿病是在癌症与心脑血管病以后第三种终身性慢性疾病,会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的质量,糖尿病预防控制关键就是早诊断与早***。在诊断方面,检查项目为尿糖检验与血糖检验,诊断金标准为血糖检验,应用比较广泛。本次探讨在糖尿病的诊断中应用血糖和尿糖检验的价值,现作以下陈述: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的资料。选2016年04月份到2017年04月份在我院***的糖尿病患者95例,全部患者都应用血糖和尿糖检验。所选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50例,女性患者有45例;年龄最小和年龄最大的患者分别是58岁和91岁,年龄的均值是(72±2.18)岁。本次所选患者都了解本次研究,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1.2诊断的方法。对95例患者都实施尿糖和血糖检验,采取全自动化分析仪的葡萄糖氧化酶方法来检测,应用相对配套试剂检测。进行尿糖检测时,需要应用尿液的分析仪,采取尿液的分析仪配套试剂来检测。被检测对象需要在实施空腹血糖的检测前8小时禁食,采取患者早晨空腹静脉血3毫升,于餐后的两小时采集患者3毫升静脉血,取5毫升新鲜尿液,把标本采集以后送检,检验尿糖、空腹血糖与餐后2h的血糖,全部操作需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1.3观察的指标。判断尿糖指标依据是按照试纸颜色的变化来确定,如果检测结果是阳性,使用(+)来表示,检测结果是阴性用(-)表示。而血糖指标判断依据是按照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大小来判断,空腹的血糖指标应大于6.10mmol/L,餐后的2小时血糖指标大于7.80mmol/L,结合餐后2小时血糖和空腹血糖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

2结果

2.1分析患者尿糖的检测结果。8例患者为阴性(-),占比为8.42%;15例患者为阳性(+),占比为15.79%;20例患者为阳性(++),占比为21.05%;24例患者为阳性(+++),占比为25.26%;18例患者为阳性(++++),占比为18.95%。而尿糖检测有10例患者为阴性,85例患者为阳性。2.2分析患者餐后2小时和空腹血糖检测结果。有8例患者空腹血糖在6.1mmol/L以内,占比为8.42%;87例患者空腹血糖超过6.1mmol/L,占比为91.58%。4例患者餐后2h的血糖在11.1mmol/L以内,占比为4.21%;91例患者餐后2h的血糖超过11.1mmol/L,占比为95.79%,见表1。在10例尿糖检测为阴性患者中,患者血糖指标有上升迹象。

3讨论

在临床上,糖尿病为慢性代谢性的疾病,诊断主要是检测患者血糖,以便对患者糖尿病的症状进行判断,控制患者病症[1]。糖尿病难以根治,并且糖尿病病程相对较长,发病率比较高,如果没有及时***,会发生各种并发症,导致患者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通过尽早诊断糖尿病,能够尽早查出糖尿病,对糖尿病发展进行控制,预防并发症发生。伍绍国[2]等人研究中指出,诊断糖尿病时常用方式是尿糖检测和血糖检测,尿糖和血糖检测指标均是常用诊断的指标。有关研究数据中显示,在健康人群中血糖浓度通常小于6.1mmol/L,并且血糖浓度容易因为人体激素量的大小和神经系统受到影响,一旦机体神经系统的调节不平衡,容易引起低血糖、高血压和高血糖等症状。在临床检验过程中,血糖检验对于糖尿病诊断至关重要,尤其在患者餐后2小时的血糖指标检测时,其诊断的效果比较有效。餐后2小时血糖和空腹血糖检测,对于糖尿病诊断有着重要作用。另外,尿糖的检测操作方式比较简便,不容易损伤到患者身体,在糖尿病患者诊断中应用比较广泛[3]。糖尿病的患者尿糖检测的结果都是阳性,原理在于肾小球的滤液之中葡萄糖的浓度大小和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大小等同,在滤液经肾小球靠近曲小管时,血液会吸收葡萄糖。如果滤液浓度的大小大于肾小球所能吸收浓度,会导致过剩葡萄糖出现在尿液中。所以经过检测尿液之中葡萄糖的成分含量,能够对糖尿病疾病进行判断。综上,在糖尿病的诊断中应用血糖和尿糖检验能够对糖尿病疾病进行准确判断,可推广。

参考文献

[1]林秀红,陈超刚,林刁珠.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膳食血糖负荷与血糖、血脂的关系[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4,30(7):562-564.

[2]伍绍国,黄钰君,陈波.两种标准诊断的糖尿病前期血糖血脂异常特点的比较研究[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4,29(1):71-75.

糖尿病诊断标准篇5

日前,国际上把糖尿病可分为4种类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最高,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

误区十一:儿童糖尿病都是1型糖尿病

过去,儿童糖尿病类型多为患1型。但近年患2型糖尿病的儿童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儿童患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可能与遗传、肥胖、常进食高热量、高脂肪的快餐食品和大量含糖饮料及活动少而喜欢长时间***看电视、玩游戏等因素有关。其实,2型糖尿病已成美国儿童的一利流行病,在过去10年中儿童2型糖尿病发病率上升了33%。我国儿童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也在显著升高。

误区十二:儿童糖尿病表现与成人一致

>50%的成人糖尿病患者都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在偶然检查血糖时才发现糖尿病的存在,而儿童患者并非如此。儿童1型糖尿病往往具有典型的“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症状。儿童2型糖尿病症状可能不够典型,但与成人相比还是较为明显。有些患儿首先以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或者昏迷就诊。一旦小儿出现明显的消瘦、口渴,或者出现急性胃肠道反应,则需要怀疑糖尿病的可能。

误区十三:成人只患2型糖尿病

成人糖尿病大多数是2型,但有一种介于1型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糖尿病。也就是成人迟发性自身免***性糖尿病,英文简称为LADA。此病本质上属于1型糖尿病,但它起病具有隐匿、迟发的特点,发病初期口服降糖药***有效,无需使用胰岛素,这点符合2型糖尿病的特点,非常容易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目前估计,LADA约占糖尿病人群的10%~15%。其诊断标准为:①>30岁起病;②至少1种胰岛自身抗体阳性;③诊断糖尿病后至少6个月不需胰岛素***。该型糖尿病必须早期确诊***,避免发生一系列并发症。

误区十四:妊娠糖尿病和糖尿病合并妊娠是一回事

妊娠期的糖尿病孕妇分为两种:一种是糖尿病合并妊娠,指妇女怀孕以前已患糖尿病;另一种是妊娠糖尿病(GDM)是指妊娠期首次发现和发生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因此,GDM包括孕前没有被诊断的1或2型糖尿病。但不管是哪种类型糖尿病,其病理过程均会对母婴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误区十五:没有糖尿病高危因素,妊娠时不需筛查糖尿病

妊娠中晚期,孕妇体内抗胰岛索样物质增加,如胎盘生***素、雌激素、孕酮、皮质醇和胎盘胰岛素酶等使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随孕周增加而下降,为维持正常糖代谢水平,胰岛素需求量必须相应增加。对于胰岛素分泌受限的孕妇,妊娠期不能正常代偿这一生理变化而使血糖升高,使原有糖尿病加重或出现妊娠糖尿病。

因此,无糖尿病史的所有妊娠妇女均应存孕24~28周行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糖尿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在清晨进行,至少空腹8小时以上。下列3条中任何一点异常即可诊断妊娠糖尿病:①空腹血糖≥5.1 mmol/L;②1小时血糖≥10.0 mmol/L;③2小时血糖≥8.5 mmol/L。所有妊娠糖尿病的产妇应在产后6~12周复查血糖,至少每3年复查1次。

对于极高危的女性,在怀孕前或怀孕一开始就需要筛查糖尿病。此时的诊断标准同一般人群,即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或服用75克葡萄糖2小时血糖≥11.1 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

误区十六:肝性糖尿病与普通糖尿病是一回事

因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而引起糖代谢紊乱,加上环境因素、病毒、化学毒物引起自身免***反应异常,最终导致胰岛B细胞功能失调,临床上出现血糖、尿糖增高,这种继发于肝实质损害的糖尿病称为肝源性糖尿病或肝性糖尿病。对有慢性肝病、肝硬化同时伴有血糖升高的患者,应注意鉴别它们是肝源性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肝源性糖尿病属于继发性糖尿病,其与2型糖尿病的不同主要在于:在***上降糖药物的应用并不是最主要的,而对肝病的控制和肝功能的改善才是最为关键的。随着肝病病情的好转及趋于稳定,血糖可随之降低或恢复正常,糖尿病病情趋于逆转。

误区十七:尿中有酮体一定是糖尿病酮症

当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中断或剂量不足,2型糖尿病患者遭受各种应激时,糖尿病代谢紊乱加重,脂肪分解加快,酮体生成增多超过利用而积聚时,血中酮体堆积,称为酮血症,临床上称为糖尿病酮症。当酮体积聚而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时称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此时除血糖增高、尿酮体强阳性外,血pH值下降,血二氧化碳结合力

糖尿病诊断标准篇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019(2009)06-0075-02

【摘 要】目的 调查急性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糖代谢异常的情况,以帮助医生制定更合理的诊断和***方案,改善预后。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符合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收集有效病例306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高血糖史、吸烟情况、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腰围及随机血糖、空腹血糖,对未确诊糖尿病的患者进行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空腹和餐后2h血糖,以判断糖代谢状况。结果 脑血管病住院患者中发现糖代谢异常202例,其中糖尿病102例,糖调节受损100例,正常糖耐量104例,若不进行OGTT试验仅依靠空腹血糖,则有90的糖调节受损患者和13.7的糖尿病患者被漏诊。结论 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大多数合并糖代谢异常,通过OGTT可以及时准确地发现这些糖代谢异常的患者,有利于我们下一步制定更合理的***方案。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糖尿病;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流行病学

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糖尿病是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急性脑血管病发病后的血糖水平对其预后有重要影响[1]。我们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住院的所有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了糖代谢的有关检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十堰市红十字医院神经内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急性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306例,男性175例,女性131例,年龄30~91岁,其中脑梗死196例,脑出血61例,TIA49例,有糖尿病史72例。纳入标准:诊断符合1996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发病3天内入院。排出标准为:①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大剂量非甾体抗炎药物。②病情危重,一般情况不稳定或不愿意参加本研究者。③有慢性自身免***性疾病或结缔组织疾病患者。④心房纤颤和心瓣膜病等引起的脑栓塞患者。

1.2 病史采集与体检

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既往高血压史、脑卒中史及高血糖史、吸烟情况,入院时由专人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腰围。

1.3 所有患者入院时测随机血糖,入院第2天早晨测空腹血糖,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入院后测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2-hPG);无糖尿病史的患者于发病1周病情稳定后行标准75 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所有受试者均要求空腹过夜10h以上,于次晨7~9时行75 g OGTT试验,分别测定0、2- hPG值,血糖采用己糖激酶法。糖尿病诊断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75 g OGTT中空腹血糖(FPG)

2 结果

脑血管病住院患者中发现糖代谢异常202例,患病率为66.0%,其中糖尿病102例(33.3%),糖调节受损100例(32.7%),正常糖耐量104例(34.0%)。入院前已被诊断糖尿病的患者72例,占23.5%,无糖尿病史的患者234例入院后通过非OGTT方法发现糖尿病16例(占全部糖尿病患者15.7%);通过OGTT检查,又再发现糖尿病14例(占全部糖尿病患者13.7%)、糖调节受损100例,其中I-IFG3例(0.98%),I-IGT90例(29.4%),IGT+IFG7例(2.29%),全部糖代谢异常的患者中(包括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有64.4%(130/202)在入院前未被诊断。若不进行OGTT试验而单纯检测空腹血糖将漏诊全部糖调节受损100例中的90例(90%,即I-IGT患者),同时会漏诊全部102例糖尿病中的14例(13.7%),约有51.5%(104/202)的糖代谢异常患者将被漏诊。各种脑血管病的糖代谢状况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合并脑血管病的比率是非糖尿病的2~4倍,急性脑管病发病后的血糖水平对其预后有重要影响,高血糖患者比血糖正常的患者预后差,尤其是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通常比单纯脑血管病的预后更差,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糖代谢状况是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3],急性脑血管病已成为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糖尿病可以增加脑卒中的病死率,是脑卒中死亡的***危险因素。如果能在脑血管疾病早期发现其高血糖并作出相应处理,则可以减少高血糖的危害,因此,患脑血管病后,加强血糖监测非常必要。

最近国外临床研究表明,脑血管病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较高,既往无糖尿病的的脑血管患者中未诊断的糖代谢异常仍普遍存在,若不进行OGTT检查,约有1/2的糖代谢异常患者将被漏诊,我们的研究对象中糖代谢异常检出率为66.0%,入院前有30例合并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占全部糖尿病患者的29.4%,入院前全部糖代谢异常的患者中有51.5%被漏诊,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若不进行OGTT试验,单纯检查空腹血糖,将会有90%糖调节受损患者和13.7%糖尿病患者被漏诊,这一结果与国外同类研究的结果相一致,与我国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的状况相似。

目前脑血管病患者的高血糖情况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一般脑血管患者很少同时检查FPG和餐后血糖或OGTT。如果单纯检查FPG,将会出现漏诊糖代谢异常的现象,显然,对脑血管病患者,需要进一步检测血糖,我们建议对于没有糖尿病史的脑卒中患者应该推荐口服糖耐量检查。

以往的研究认为,脑卒中后患者血糖升高是机体应激状态所致,不一定代表糖代谢的真正紊乱。近年,有研究表明,在脑卒中早期就可以检测到以前没有诊断出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的糖耐量损伤,有2/3的患者这种损伤在3个月后依然持续,而且急性期的高血糖预后不良。提示脑卒中后血糖的紊乱并非单纯应激现象,而是患者本身在急性脑血管病发生之前就存在糖代谢异常。

目前,对于糖尿病患者发生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已经引起大家的重视,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糖尿病前期包括IFG和IGT已经对血管产生危害,使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增加;其次,已患脑血管病的患者同样面临糖代谢异常的威胁。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可发生于糖尿病之前,IGT阶段已经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表现,其程度与糖尿病类似,IGT是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4-5]。

在糖代谢异常的患者中,有不少是IGT患者,对这些患者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或药物干预,可预防发展为糖尿病,或推迟他们糖尿病的发病时间,对已确诊或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亦可达到高血糖的有效控制,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的发生,进一步提高生存率和改善预后。由于有超过60%的脑卒中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故提醒我们要更多地关注脑血管病患者的糖代谢状态,以助于制定更合理的诊断和***计划以及疾病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 白翠兰.血糖水平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5,14:739-740.

[2]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0.

[3] 丘敏,刘日新.糖尿病合并急性脑血管病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6,8:3-5.

糖尿病诊断标准篇7

[关键词] 肌电***;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用优势

[中***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2(b)-0170-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该病症为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属于糖尿病性神经病变[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导致不合理饮食以及作息时间不规律的情况越来越多,糖尿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不断上升趋势[2]。糖尿病的发展期间,极易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该病症前期虽病情较轻,但若未及时诊断,并给予控制和***,发展后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恢复[3]。该文研究主要针对疑似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观察使用肌电***检查的诊断效果,旨在为临床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相关依据,为***该病提供有价值的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该院收治的60例疑似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肌电***检查。诊断标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4]:①具有典型临床症状(指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等),空腹血糖126 mg/dL(7.0 mmol/L),或餐后血糖≥200 mg/dL(11.1 mmol/L)。②没有典型临床症状,非同日2次空腹血糖126 mg/dL(7.0 mmol/L),或餐后血糖200 mg/dL(11.1 mmol/L)。③没有典型临床症状,仅空腹血糖126 mg/dL(7.0 mmol/L),或餐后血糖200 mg/dL(11.1 mmol/L)及糖耐量实验2 h血糖200 mg/dL(11.1 mmol/L)。符合以上任何一条标准即可诊断为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在糖尿病确诊的基础上,若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量化感觉、电生理诊断以及临床体征、临床症状等检测至少1项存在异样,即可诊断为发生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排除标准:排除患有马尾综合征、干燥综合征以及恶性肿瘤浸润等疾病引起的神经病变患者;排除维生素B12缺乏、麻风病以及淀粉样变等患者。该次研究的60例患者中。主要包括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范围在39岁~84岁之间,平均年龄(65.35±12.53)岁;糖尿病病程时间为3~20年,平均病程为(15.46±4.64)年。所有患者均伴有下肢踩棉垫感、疼痛、麻木以及肢端发凉等临床症状。

1.2 方法

保证检测环境安静,室内温度保持在19~26℃最为适宜。为患者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进行上肢正中神经和尺神经,下肢胫神经和腓神经的常规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运动传导速度、感觉传导速度及F波检测,检查时患者的皮肤温度应保持在32℃左右。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疑似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检查的准确率,并与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同时分析四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F波的异常情况,确定受损类型和受损程度。

1.4 统计方法

疑似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检查的数据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核对后,用%表示检查的准确率、对四肢运动神经(MCV)、感觉神经(SCV)及F波的异常情况,使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肌电***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确诊率对比

肌电***确诊42例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准确率为70.00%;而临床诊断结果中,确诊率为45.00%(27/60),明显低于肌电***检查结果(P

糖尿病诊断标准篇8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糖尿病这个名词用得也不太科学,容易给人造成误解。有尿糖的病人并不一定都是糖尿病,例如肾性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胃空肠吻合术后患者,都有可能出现尿糖阳性,但不是糖尿病。出现尿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一个线索,而非诊断的必要条件或依据。通常糖尿病的诊断要以血糖水平升高到规定的标准为依据。

糖尿病的诊断是根据空腹、任意时间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的血糖值为依据。空腹血糖正常时不能完全除外糖尿病,还要测定餐后2小时血糖,或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诊断。那么,何为空腹或任意时间血糖呢?一个人在8~10小时内不摄入任何热量食物的情况下称为空腹状态。任意时间指1天24小时内的任何一个定位时间,不受上一次进餐时间和食物摄入量限制。

国际上通用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是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家委员会于1999年提出的。如果一个人出现典型糖尿病症状(多尿、多饮和不能解释的体重下降),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简称血糖)≥7.0毫摩/升(126毫克/分升),或任意时间血糖≥11.1毫摩/升(200毫克/分升),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毫摩/升(200毫克/分升),重复一次确定,即可以诊断糖尿病;无糖尿病症状者,需要空腹和餐后血糖同时达到上述标准才能诊断糖尿病。

糖尿病诊断标准篇9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药物***;血糖管理

妊娠合并糖尿病有两种情况,一种为原有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基础上合并妊娠,又称糖尿病合并妊娠;另一种为妊娠前糖代谢正常,妊娠期才出现的糖尿病,称为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孕妇中90%以上为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妊娠者不足10%[1]。GDM通常发生于妊娠中晚期,孕妇空腹血糖多数正常,临床症状不典型,目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是主要诊断方法,血糖控制不良者对母、儿影响大,近、远期并发症较高。

1国内外GDM诊断进展

自1988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率先在全国开展50g葡萄糖耐量试验诊断GDM以来,国内医疗机构陆续将GDM筛查作为产前常规检查项目。在开展孕期GDM筛查前,我国GDM的报告发生率极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保健意识增强,优生优育观念普及,产前检查越来越受到重视,该病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国内中、大城市医院均开展了GDM的筛查,但小城镇和农村还没有完全开展GDM的筛查[2]。

就国内而言,因地域广阔,各地饮食习惯不同,开展GDM筛查的地区诊断标准也不近相同,发病率存在一定差异。2005年统计国内GDM发病率在2%~5%[3]。2006年全国妊娠合并糖尿病协作组首次在全国范围进行GDM发病现状调查研究,总结报道我国GDM的发生率为6.6%[4]。近两年各地文献报道GDM发病率在5%~10%左右[5]。

香港学者劳子僖总结国内外研究资料后发现,排除不同GDM诊断标准对发病率的影响,多个国家的研究中心均证实了亚洲妇女GDM的高患病率,亚洲人在西方国家多种族社会中的GDM发病率比其他种族高3~7倍。校正年龄、体重指数(BMI)和产次后,东方女性GDM患病率在4.5%~7.3%,而黑人妇女和白人妇女患病率仅为1%~2%[6]。

2 GDM诊断标准变迁及意义

1946年Miller教授曾提到妊娠期糖尿病的概念,指出孕期发生的糖尿病会影响母儿结局[7]。

1964年O'Sullivan和Mahan最早应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0GTT)诊断GDM,强调孕期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与母儿预后及病情轻重密切相关[8]。此后国内、国外学者围绕GDM的筛查、诊断方法及诊断标准进行一系列研究,至今已有49年,但目前尚未能达成共识[9]。

为此,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于2001年组织进行了一项主题为"高血糖与妊娠不良结局"(the Hyperglycemia and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tudy,HAPO)的前瞻性研究。根据研究结果,2010年国际糖尿病与妊娠研究组(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ic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IADPSG)推荐的GDM诊断标准为[10]:口服75g葡萄糖,OGTT诊断界值为空腹、服糖后1h和2h的血糖值分别为92mg/dl、180mg/dl和103mg/dl(即5.1mmol/L、10.0mmol/L和8.5mmol/L)。新的诊断标准与以往GDM诊断标准相比,做了以下更新:①诊断标准更为简单:由原来的行75gOGTT试验,检测空腹、糖负荷后1h、负荷后2h、负荷后3h四点血糖,其中两项或两项以上达到或超过正常值诊断GDM,改为行75gOGTT试验,仅检测空腹、负荷后1h、负荷后2h三点血糖,三项中任意一点血糖值异常即可诊断为GDM;②OGTT血糖界值下降:空腹血糖的诊断标准由5.3mmol/L降至5.1mmol/L,负荷后1h血糖由10.3mmol/L降至10.0mmol/L负荷后2h血糖由8.6mmol/L降至8.5mmol/L;③诊断划分更加明确:进一步区分出孕前糖尿病和GDM,在第一次产检时检测空腹血糖(fastingplasmaglucose,FPG),若FPG≥7.0mmol/L、OGTT负荷后2h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即可判断孕前就患有糖尿病;④新标准更加重视GDM患者产后转归:重新规定了糖尿病分类和产后复查细则。

新标准的推出得到了多数国际权威同行的认可,成为2011年妇产科10大重要进展之一。随后我国也出台了"卫生部行业标准-GDM诊断标准"[11]:①妊娠早期(7.0mmol/L应确诊为妊娠前糖尿病而非GDM;②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对所有妊娠妇女在妊娠24-28w直接行75gOGTT检查.并采用IADPSG推荐的75gOGTT标准;③在医疗资源缺乏地区.妊娠24~28w可先进行FPG检查,根据FPG结果决定是否进行75gOGTT检查。

此举结束了我国GDM诊断标准不一的局面。目前中国大陆产科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均采用75g口服葡萄糖试验。由于诊断标准的放宽,导致GDM发生率明显升高,可能不同程度地引起孕妇焦虑情绪,增加孕妇心理负担。因此普及GDM知识,控制GDM孕妇血糖水平是围产保健的重要内容。

3GDM的监管与***

3.1孕期管理

3.1.1健康宣教 临床上对GDM的孕妇,应积极普及GDM知识,通过多种健康教育形式普及膳食调整控制方法、运动方式的选择以及血糖的自我监测等相关知识。提高GDM孕妇自我管理水平后,85%患者能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12]。

3.1.2产前检查 包括孕妇和胎儿健康评估,选择分娩时机。①动态监测孕妇血糖。餐后2h血糖反映孕妇血糖控制水平,控制欠佳查尿酮;必要时查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正常值4%~6%),反映取血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情况。在妊娠不同阶段根据孕期情况行肝肾功能、眼底检查及检验血脂;②28~36w监测胎儿羊水量以及胎儿血流等,36w后每周行胎心监测评估胎儿宫内情况。③血糖控制尚可的孕妇一般37~40w终止妊娠,超过40w会增加巨大胎儿的发生危险,增加产时风险及剖宫产率[13]。

3.1.3药物*** 孕期血糖理想水平控制在孕妇无明显饥饿感,空腹3.3~5.3mmol/L,餐前30min,3.3~5.3mmol/L,餐后2h 4.4~6.7mmol/l,夜间4.4~6.7mmol/L[1],对于合理膳食及运动介入后血糖控制欠佳的孕妇,加用胰岛素***。早在2000年美国就基于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实第二代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格列本脲(优降糖)在妊娠中晚期应用安全有效,欧洲围产医学会也把该药列入孕期***方案中[14],但国内缺乏相关研究,无法预计对新生儿远期影响。故胰岛素仍作为国内首选且唯一用药。

3.2产时监测 GDM本身不作为剖宫产指征,一般认为经***分娩优于剖宫产,因为糖尿病本身可增加手术感染或其它并发症的机会。孕妇一般情况好仍建议经***分娩。

同意经***试产的GDM孕妇,产程中:①停用胰岛素,予糖尿病饮食;②宫口开大3cm后,每1~2h查一次末梢血糖,力争血糖控制在4.0~8.0mmol/L,直至胎儿娩出[15];③产程中严密监测孕妇宫缩及胎心变化,避免产程过长(一般不超过12h)。对于孕期血糖控制欠佳及合并巨大儿可能、胎膜早破、高龄初产等因素的GDM孕妇可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

3.3产后血糖监管:胎盘娩出后体内抗胰岛素物质迅速减少,GDM患者继续低糖饮食,一般产后1~2w血糖恢复正常人水平,大部分GDM患者不需使用胰岛素,血糖控制差仍予胰岛素***,胰岛素用量减少至分娩前1/3~1/2;孕期空腹血糖偏高的GDM患者,产后即可定期复查空腹血糖,根据结果确诊是否妊娠合并糖尿病;孕期空腹血糖正常患者,产后2个月左右进行口服75g葡萄糖OGT[16],若血糖正常,建议每3年筛查1次。

4结论

毋庸置疑,GDM新的诊断标准对了解中国不同地区GDM的发病现状,以及更好地与国际接轨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但同时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①HAPO研究未能明确可预示母、儿发病风险增加的血糖界值;②HAPO研究时缺少中国大陆的入组资料,该标准是否适用于我国仍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0-154.

[2]杨慧霞.妊娠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现况[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8):453-455.

[3]魏玉梅,杨慧霞,高雪莲.全国部分城市妊娠期糖尿病发病情况的调查及适宜诊断[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8,43(9):647-649.

[4]丛林.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诊断和***[J].安徽医学,2009,30(4):364-365.

[5]曾雅畅,格列本脲***妊娠期糖尿病临床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7(7):590-594.

[6]劳子僖.妊娠期糖尿病-中国人的危险因素和远期影响[J].中国围产杂志,2005,8(5):321-323.

[7] William H. Diagnosing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NIH Consensus Conference October,2012,29-31.

[8]E.A Ryan.Diagnosing gestational diabetes[J].Diabetologia,2011,54:480-486.

[9]魏玉梅,杨霞.妊娠期糖尿病不同诊断标准适宜性的比较[J].中华妇产科学杂志,2011,8:578-581.

[10]蒋学风,曾蔚越.妊娠期糖尿病的识别与分类[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1,17(5):257-258.

[11]杨慧霞.重视妊娠期糖尿病国际新标准的临床应用[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1,38(3):172-177.

[12] Anav,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Care,2004,27(1):88-90.

[13]关茜文,金镇,王伟,等.不同孕期终止妊娠对妊娠期糖尿病围产儿结局的影响[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21(5):288-290.

[14]杨淑琴.妊娠期糖尿病的检测与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118-119.

糖尿病诊断标准篇10

我们知道,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可以导致心、脑、肾、眼、神经等多脏器损害。因此,对糖尿病,除了明确诊断以外,还应进一步明确是否合并高血压、高血脂、肥胖以及其他代谢紊乱。有无糖尿病引起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病情严重程度究竟如何,把这些问题都查清楚了,也就达到了我们看病的目的,同时,也为今后的系统***提供了全面的依据。那么,糖尿病究竟应做哪些检查呢?

一、与诊断、分型有关的检查

1.血糖。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依据,包括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按照WHO的标准,空腹血糖≥7.0毫摩/升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升,即可诊断为糖尿病。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忽视餐后血糖,因为它对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意义更大;二是尿糖仅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线索,不能作为诊断依据,换句话说,不能根据尿糖阳性或阴性确诊或排除糖尿病。

2.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当病人空腹或餐后血糖比正常人偏高,但还达不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时,就需要进一步做0GTT试验,来确定究竟是“糖调节受损(I―GR)”还是真正的糖尿病。

3.胰岛功能测定。本试验包括胰岛素释放试验(IRT)和C肽释放试验(CPRT)。本试验通过测定病人空腹及餐后各个时点胰岛素以及C肽的分泌水平及曲线特点,了解病人胰岛功能的衰竭程度,协助判断糖尿病的临床分型。

4.细胞自身抗体检查。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素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等。此项检查主要用于糖尿病的分型,1型糖尿病人往往抗体呈阳性。2型则否。其中,GADA在血中出现早,持续时间长,故最有意义。

二、反映血糖平均水平的检查

无论是空腹还是餐后血糖,反映的均是某一时刻的血糖值,其结果均受到很多偶然因素的影响,血糖波动大的病人尤其如此。要准确了解一段时期内血糖控制的总体水平,就要查如下两项。

1.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由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中的葡萄糖结合形成,正常值为4%~6%(糖化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百分比),它不受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近2~3个月内的总体血糖水平。

2.糖化血清蛋白(GSP)。由血浆中的白蛋白与葡萄糖结合而成,正常值为1.5~2.4毫摩/升,可以反映近2-3周内总的血糖水平。

三、与代谢紊乱及并发症有关的检查

糖尿病最大的危害来自于它的各种并发症,为了全面了解病情,病人还须检查下列指标:

1.尿常规。包括尿糖、尿酮体、尿蛋白、白血球等多项指标,可以间接反映病人的血糖水平,明确是否存在酮症酸中毒、有无泌尿系感染等情况。另外,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测定还是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

2.血脂。糖尿病病人往往同时合并脂代谢紊乱,对于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的患者应适当选用调脂药物,纠正脂代谢异常。

3.血压、血黏度。“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高血糖”号称是糖尿病患者的四大隐形杀手,初诊时就必须注意了解血压和血液流变学状况,并酌情给予处理。

4.体重指数(BMI)。计算方法是:BMI=体重(千克)÷身高(米)2,体重指数可作为每日摄入热量多少的参考,还可以指导临床选药,例如,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病人首选双胍类药物,消瘦的糖尿病病人首选磺脲类药物。

5.肝、肾功能。可了解有无肝功异常及糖尿病肾病,同时还可指导临床用药,因为在肝、肾功能不全时,有些口服降糖药禁忌使用。

6.眼科检查。了解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早期往往没有症状,晚期则没有良好的控制方法,所以,糖尿病患者初诊时就应做眼科检查,绝不能到了眼睛看不清楚时才去查眼底。

7.神经科检查。用10克单尼龙丝进行触觉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另外,还应做植物神经方面的相关检查,例如,做立、卧位血压测量,以判定有无性低血压。

8.心电***、心脏彩超。了解有无冠心病及心功能不全。

9.下肢血管超声及造影。了解是否有下肢动脉硬化或狭窄。

10.拍胸片。明确是否同时合并肺结核或肺部感染。

11.骨密度检查。了解有无骨质疏松。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糖尿病诊断标准10篇

学习

物理课程教学论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物理课程教学论文,内容包括经典物理教学论文发表,物理教学论文范文模板。学生普遍的感觉是什么都学了,但是什么都不精通。而且学生大多忙于考英语、学数学以及考各种各样有用无用的资格证,而对专业课都不够重视,对《电子商务物

学习

诊断性刮宫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诊断性刮宫10篇,内容包括诊断性刮宫专家共识,我的诊断性刮宫的经历。在妇科门诊中会有一些原因不明的子宫出血病人,为了明确有无排卵,除外子宫颈管及子宫内膜有无恶性病变,需进行分段诊刮或诊断性刮宫。现将2007年1~12月的88例

学习

交流稳压电源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交流稳压电源10篇,内容包括稳压电源推荐大电流,交流稳压电源5kva。在我国应用较早,且用户最广的交流电力稳压电源当属柱式(或盘式)交流稳压器,虽然这种稳压电源有很多优点,但由于它是用机械传动结构驱动碳刷(或滚轮)以调节自耦变压

学习

路基路面施工总结模板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路基路面施工总结模板,内容包括路基施工技术规范标准心得,如何填写路基施工记录。2准备阶段施工管理路基施工准备阶段是道路工程项目施工总体部署与安排,调查工程项目作业环境,预算工程量及工制定程施工方案,编排施工进度计划

学习

诊断学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诊断学10篇,内容包括诊断学有哪些内容大全,诊断学必背知识点。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职业教育偏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知识的讲授以够用为度,实用为本,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较强的技术型专门人

学习

国学经典诵读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国学经典诵读10篇,内容包括国风国学经典诵读,国学经典诵读1000篇第六篇。一、广泛发动,精心组织我们把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提高传统文化修养的重要路径和有效抓手,在组织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注重社区未成年人高

学习

幼儿园区域活动总结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区域活动总结,内容包括幼儿园区域活动结束总结,幼儿园区域活动总结。“六一”庆典活动结束,家长之间还就此机会认真地交流着育儿的经验,并诚挚地和老师探讨着怎么样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得更好一时间,“一切为了孩子,为了

学习

鉴别诊断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鉴别诊断10篇,内容包括复视鉴别诊断,鉴别诊断的公式。听诊主要是听患者的发声。早期,声嘶常轻微,可以时轻时重,后来逐渐严重起来,很难好转。触诊先摸清舌骨和甲状软骨上缘连接处,如有饱满现象,则癌肿可能已侵及会厌前间隙。捏住喉

学习

招投标法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招投标法10篇,内容包括招投标实施细则40条,招投标法实务案例分析。第三层次是由***有关部门颁发的招标投标的部门规章以及有立法权的地方人民***府颁发的地方性招标投标规章。(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国民生产总值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国民生产总值10篇,内容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排行,国内生产总值名词解释。

学习

招投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招投标10篇,内容包括建筑招投标论文十篇,招投标工作思路范例6篇。第三条招标投标活动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第四条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其招标投标活动不受地区或者部门的限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

学习

开关稳压电源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开关稳压电源10篇,内容包括开关电源稳压电路原理,10款经典稳压电源器件。[3]林涛.电子技术及其应用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4]林涛.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5]杨欣.电子设计从零开始[M].北京

学习

制作会议邀请函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制作会议邀请函,内容包括会议邀请函模板怎么制作,会议邀请函怎么制作教程。2.会议邀请函的基本内容3.会议邀请函的结构与写法一、会议邀请函的含义会议邀请函是专门用于邀请特定单位或人士参加会议,具有礼仪和告知双重作用的

学习

开关电源设计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开关电源设计10篇,内容包括开关电源设计指标大全,怎么找到国外开关电源设计案例。三、元器件布局实践证明,即使电路原理***设计正确,印制电路板设计不当,也会对电子设备的可靠性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如果印制板两条细平行线靠得

学习

糖尿病管理论文模板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糖尿病管理论文模板,内容包括糖尿病的管理的论文范文,糖尿病预防感染很重要的论文。(2)神经病变高血糖微血管病变导致神经内膜缺血缺氧而发生神经病变,导致周围感觉神经缺失,肢体末梢的保护性感觉减弱或丧失,周围运动神经病变,骨

学习

糖尿病管理护理论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糖尿病管理护理论文,内容包括糖尿病的护理措施论文,糖尿病的管理护理论文范文。病因分析(1)血管病变长期血糖控制不理想,糖脂代谢紊乱,机体处于高糖、高凝、高粘状态而发生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下肢供血逐渐减少。(2)神经病变高血糖

学习

糖尿病管理论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糖尿病管理论文,内容包括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措施论文,糖尿病病例论文完整版。1.2指导科学饮食通过合理摄食,可以使胰岛B细胞减负,减少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需求量[2]。宣讲人员可以为糖尿病患者制定食谱,按照人体摄入的热量合

学习

浅谈糖尿病的起因及预防措施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糖尿病的起因及预防措施,内容包括儿童糖尿病起因,糖尿病潜在危险及预防措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交场合的增多、生活的不规律、运动量的减少,导致中国糖尿病人数成对数上升,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在

学习

糖尿病前期体质分布及指标研究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糖尿病前期体质分布及指标研究,内容包括历年来糖尿病最新统计表,糖尿病分类及其各自特点笔记。通过观察糖尿病前期体质类型分布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探讨糖尿病前期的相关风险因素,以求找到可能延缓糖尿病前期的干预方法。方法

学习

孕妇得了糖尿病怎么办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孕妇得了糖尿病怎么办,内容包括孕妇糖尿病吃什么食物最好,孕妇为什么会得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顾名思义是指在妊娠期间发生的糖尿病。妊娠前无糖尿病,而在妊娠期,多数在妊娠中期及后期出现持续高血糖。妊娠时,绒毛膜及胎盘分

学习

eNOS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阅读(63)

本文为您介绍eNOS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p38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机制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护理进展及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在眼部常见并发症,微血管的病变导致相关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视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