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不是经济资本
古希腊有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难以实现,文化无从施展,力量不能战斗,财富变成废物,知识无法利用。”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是由人来推动并掌握运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依靠人才,失去了人这个掌握者,经济快速发展只能被看做是空中楼阁。在每个人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过劳死现象越来越严重的今天,重视健康并把其提高到一个最高的地位当是每个人的生存准则。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国王有四位妻子,他最爱第四位妻子,给她穿最好的衣服,吃最美味的东西。他也爱第三位妻子,常带她去邻国访问。他也爱第二位妻子,她是国王的知心人,国王有什么话都跟她说。国王的第一位妻子对他忠心耿耿,为帮助国王守住财富和地位付出了很多,并且她深爱着他,可国王无动于衷。终于有一天国王病重了,他想:“我有四位妻子,死的时候只能我一人离去吗?”于是,他问第四位妻子:“我最爱你,你能一起陪我进坟墓吗?”“想都别想。”这位妻子说道。之后他问第三位妻子。“我多爱你啊,你能一起陪我进坟墓吗?”“不。”这位妻子说,“你死后,我就改嫁。”接着他问第三位妻子:“你总该能一起陪我进坟墓吧?”这位妻子说道:“这我可帮不了你,我能做的至多是给你下葬。”这时,因营养不良而身体虚弱的第一位妻子跑来说:“我愿意与你在一起,你去哪儿我就去哪儿。”此刻国王含着热泪说:“我早该对你好。”
故事的道理其实很简单,每一个人一生中都有“四位妻子”,而第四位妻子是我们的身体。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无论在世时有多风光,一旦离开人世,身体也就消失。第三位妻子是我们的财富和地位,一旦离开人世,这些很明显就会成为别人的。第二位妻子是我们的家人和朋友,一旦离开人世,她至多也只能陪我们走到墓穴的门口。第一位妻子是我们的心灵,只有心灵才会陪我们走到天涯海角。世间的一切都围绕着生命而展开,世间的一切也都源于人的生命。有位学者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科学无非是对于生命的好奇心,宗教是对于生命的崇敬心,文学是对于生命的叹赏,艺术是对于生命的欣赏,人类的共同利益不是***治资本,也不是经济资本,而是人的生命本身。”
没有健康 终将失去一切
“人体是大自然中最美的东西。”在古代的生命科学中,精气神是生命的三大支柱,精是生命的形态结构,气是生命的动力,神是生命的主宰。精气神的旺盛才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绚丽。岁月流逝,我们真能永葆青春?只要***自己,就能锁住时间,永葆青春,美丽一生。看护自己的身体和发挥自己的力量,我们就能实现自我进步。清晨,当阳光普照大地,我们无处不感到生命的搏动:挂在青草上的露珠,杨树上的鸟鸣,以及川流不息的上班的人群,无不在昭示着生命鲜活的存在。当我们的目光穿越城市,投向草原上奔跑的骏马时,我们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激越和飞扬。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梦想着永葆青春,永远健康。追求健康是人类数千年来始终未曾放弃过的念头,健康是自古以来恒久的话题,而失去健康,我们终将失去一切。
把健康当成事业
“健康”一词虽极为常用,但要为之做一明确界定却是不容易的。传统的观点认为,以“无病”即没有疾病症状为健康拿到现在来说已毫无意义,这是对健康过于片面的理解。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健康指的是个体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完满状态。”因此,一个人只有具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算真正的健康。健康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
现代医学认为,健康和疾病是人生过程中同一序列中的两极,而不是两者的对立。健康的人并不是某种固定的状态,由于人们受到社会、心理、生理因素的影响,个体可以从健康者演变为健康欠佳或患病者,或者从患病者走向健康。因此,维护和促进人们的健康,就必须坚持动态和平衡的观点,使个体保持平衡、心理平衡和阴阳平衡,达到健康的目标。这样,才能使健康成为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
在增进健康的努力中,人们往往依赖于医生、药物和医疗设备,很少重视自身。不少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教授和科学家却不懂得珍惜自己,常常自叹工作忙,自我身体顾不上,以致本来可以预防和避免的疾病难以幸免,本来可以得救的,却失去了机会,降低了健康水平,失去了原来可以延长的寿命。
许多人发现,我们的经济发展了,钱多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却产生了提前得病、提前残废、提前死亡这样一个社会普遍现象。有人就认为现在心脑血管病多,肿瘤、糖尿病多等都是因为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造成的,这些观点是错误的。这些病并不是因为物质文明提高了造成的,恰恰是因为精神文明不足,健康知识缺乏所至。来自美国的经验显示,白人跟黑人相比,白人钱多,物质丰富,但白人高血压、冠心病,肿瘤明显比黑人要少,寿命要更长。美国白领人地位高,收入也高,可是他们各种疾病远远低于蓝领人,寿命也长,说明了什么?因为白领受到较好的健康教育,精神文明,卫生知识,自我保健意识高。现今时代,如果我们提高卫生健康概念,那么我们就可以在经济发达的同时更健康,而不是病更多,因此,病越来越多决不是物质丰富了,收入高了,钱多了,而是缺乏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
当今社会,很多公司管理者为了公司的发展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公司启用人才方面,采取了压榨式的管理,员工加班加点工作,甚至为了完成项目,吃住都在办公室的大有人在,这导致了员工生存压力过大,因过劳而死的人才频现报端。据调查,我国已成为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人均劳动时间已超过不少发达国家。而随着加班的“普及”,年轻人死在办公室的例子已是屡见不鲜。资料显示,中国的科研人员平均寿命才刚过50岁,这足以说明问题。究其原因,其实不外乎工作压力大,本人没有健康意识,或者迫于压力,认为自己年轻,没有把自己的健康当一回事来认真对待。
重视健康 就是重视理想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被疾病折磨了几十年,仍对自己所患的疾病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把疾病康复的全部希望和权利统统交给了医生。实际上,医生并不是疾病康复的主体,真正的主体是自己。就拿冠心病的***来说,饮食中胆固醇含量高、吸烟、肥胖、高血压和紧张情绪等等,都是加剧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属于社会、心理和行为因素,也称“自我创造的危险性”。而预防和***冠心病,不设法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光靠医生或药物,显然是难以奏效的。至于疾病的康复手段和方法,除药物以外,诸如太极拳、气功、饮食、休息等养生保健方法,更是医生所替代不了的。人们应该依靠自
已的主观努力,采取一切可以保护和促进健康的自我保健术,与不健康、虚弱、疾病和衰老做斗争。可以这么说,谁学会了自我保健术,谁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钥匙。
不少人认为,保护身体健康是退休后的事,现在年轻,工作忙,哪里顾得上。殊不知,不少“老年病”的祸根,始于中年,甚至更早。所以大家应当及早进行健康投资,这对预防和控制疾病,提高健康水平,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不少中年精英如能及时注意到自己的疲劳,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并在健康保健方面给予重视与投资,就不至于猝死在工作岗位上。
实际上现在很多中年精英都生活在亚健康状态,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在健康与疾病之间,既是不健康又未患病的状态,又称第三状态。人们生活中常出现两类人群,一类是经过各种医学检查尚未发现疾病,但却有头晕眼花、食欲不振,周身乏力、烦躁、心悸、失眠等不适感;另一类虽无症状表现,但身体内部隐藏着疾病的祸根。
资料统计记载,真正健康的人群占总人口数的15%,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占总人口数的70%左右。人们在透支生命之余才会意识到自己是否健康,而如果身体已经出现某种奇怪症状之时,往往已经晚了。据有关机构调查,有50.8%的女职工和49.2%的男职工感到工作压力太大,有38.1%的女企业家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深圳市十余年里,在特区开拓事业的精英就有3000人离开了人世,平均年龄仅为51.2岁,“过劳死”的年轻化现象,已为我们的“开拓者”敲响了“透支”的警钟。
很多零,健康是前面的1
一个人生活在现实社会,需要工作、学习和生活,生活的源泉是靠工作来挣钱,来维系家庭和生命。因此,一个家庭也罢,一个人也罢,健康因素也将制约和影响着自己的生活质量,以及家庭的幸福质量。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由于心脏骤停突然去世;美国麦当劳公司董事会***兼首席执行官吉姆・坎塔卢波因劳累过度,心脏病突发离开人世。这些职场上的显赫人物,都是因连续超负荷工作,透支了自己的“健康”,从而付出了生命代价的佐证。
现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要求更严,人的衣、食、住、行等等都将给大家带来更大的赚钱压力;买车、购房、上学等消费更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因此,熬夜、加班加点工作成为生活的全部,“透支”健康也就在所难免了。人活在世上,就应当努力工作,实现幸福,但无论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社会工作、家庭幸福都离不开健康,“身体是***的本钱”,伟人早已把人的健康与工作挂起钩来。事实也是如此,一个人即使你再有为国家为人民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没有健康的身体,也决不可实现你的宏愿;你再想把家庭建设得更加美好、使家庭更加幸福,没有健康的身体决然是不可能的。人生是美好的,但也是短暂的,身体健康不只是个人的事,也是国家和家庭的事,只有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身体和工作,才能发挥出你最大的潜力,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做出更大的贡献。
健康就是GDP
世界银行曾经测算,在过去40年的世界经济增长中,约8%到10%来自于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也指出,亚洲经济发展的奇迹大约30%到40%来源于本地区人群健康的改善。显然,中国距离这种健康生产力还有着巨大的差距。
劳动者是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现代社会的劳动者不仅应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知识和智力,还应具备健康素质。因此说,健康就是财富,就是GDP,就是生产力,会管理健康、懂管理健康非常重要。
现在国外的很多企业每年设有健康基金,为那些重视健康、拥有健康的员工发奖金。这种健康观念是目前国内许多单位,尤其是大多数单位领导未能正确认识的。不仅如此,我们的许多单位至今还在对“带病坚持工作”津津乐道。这已经说明我们的观念缺乏战略眼光了。可以这样说,在我们积极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一个不重视健康、不重视健康教育的领导不仅短视,而且是极不负责任的。最近,著名健康教育专家侯培森先生提出了一个颇为“另类”的观点:“那些埋头苦干、最后病倒或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应该受到批评,而长期保持身体健康的人应该受到奖励。”这一观点,无疑与我们过去提倡的“越是拼命越***”的固有理念唱了个反调,但却见解独到,发人深思。
不停地追逐“成功”不是应推举的生活方式,但是,所谓“闲适”和“散淡”,被过度强化了也并不可取。上进、刻苦、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崇尚的,因为人一辈子总要适当地做点事情,这句话虽然是很有意义的,但这里面有个“度”的问题。
在生产力中,劳动者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长期以来,在衡量劳动者素质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都被忽视了,那就是健康素质。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健康素质是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素质。因此,对于个人而言,我们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不但对己有利,也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而对于我国***府,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时,能把医疗卫生费用摆在应有的位置上,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体系以及医疗保健网络,将会使国民的体质大大增强,患病的人就会大大降低。这既是最大的节约,也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投资。从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不仅不会影响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还会加快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是由身心健康的人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构成的。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才能形成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在人与技术这两个构成人才的基本因素中,人是技术的载体,居于主导地位。科学技术是人发明和掌握的,是为人服务的,没有人就没有世界上的一切文明成果,先进生产力也就更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