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出口篇1
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公司治理结构形成的制度基础。明晰的产权结构,可以有效的保护投资人的经济利益,这成为经济主体对一个企业投资的前提,这对出口企业吸引投资进而扩大生产规模至关重要。产权制度是经济运行的基础,它决定着企业经济效率的高低,只有投资人真正拥有了对出口企业资产的所有权,才能激励他们不断的扩张规模以获得更多的所有者权益。公司制企业具有现代产权结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管理模式,突破了传统家族式企业规模扩张的局限。第一,对所有权相对***的经营权使得人才的选拔任用更加透明,破除了家族式企业任人唯亲的管理模式,极大的提高了管理人才的专业化和其管理经营效率。第二,现代公司可以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股票等方式,在更广泛的平台筹集经营资本,大大拓宽了融资渠道,打破了传统企业扩张面临的资金约束。第三,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并购与资本重组,在传统的公司产权结构下,并购必须经双方所有者通过协议共同通过才能进行。并购效率比较低下,而在现代产权制度下的企业并购只需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操作即可完成,通过购买目标企业的股票,并购企业可以公开、透明、高效的实现规模扩张。良好的企业组织管理制度能够促进技术创新进而促进出口出口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出口附加值,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机制为企业技术创新指明了方向,在清晰的产权制度保障下,企业需要建立起良好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为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同时,创造一个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体制为技术创新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动力。激励不足是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无论外部财税环境怎样,一个企业内部如果缺乏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就没有不断创新的内驱力。科技人员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承担者,要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就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整套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把技术创新的效益和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首先,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科技人员考核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和注重实绩的原则,明确奖惩规则;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激励手段,针对不同层次的科技人员给予相应的物质激励或精神激励;第三,为科技人员创造培训升迁的机会,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实现自己价值的需要。通过培训提高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通过给予其升迁的机会肯定其自身的价值,促使其投身于技术创新。建立一个科学、人性化的管理体制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十分重要。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和平台可以让劳动者充分发挥人本身所具有的创新能力。注重对人潜能的开发是人性化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创新人性化管理理念,实现思维方式从线性到非线性的转变,从复杂的表面现象中,洞悉事物发展的主线和趋势以应付变化;创新人性化管理制度,在企业各项活动中充分尊重并发挥人的作用,给予员工充分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注重企业和个人双赢的战略,坚持“复限式”的经营原则以打破原有的分工边界。充分利用各方面信息,采用人性的生产技术和动态的组织结构,以带动全体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宏观制度安排通过改变贸易环境来影响外贸出口1.制度和制度变迁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促进外贸出口国际贸易一般比国内贸易需要更多、更复杂的费用。这是因为前者往往受到空间的限制,国际间的经济、文化甚至历史的差异都会给国际贸易带来影响。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或地区要获得出口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努力降低交易费用以扩大利润空间。首先,建立有效的产权制度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产权制度是一种基础性的经济制度,产权界定不同会带来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产权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它可以帮助人们在交易中形成合理的预期,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的影响,节约交易费用[9]。明晰产权界定和完备产权保护都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产权明晰,不仅避免了由于产权不明、公共区域过大带来的浪费、寻租行为,而且有利于提高决策依据和效率,实现权利责任相对应,降低交易中的谈判定价和执行费用;完备产权的保护同样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例如:保护知识产权不仅可以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防止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滥用,而且可以减少相关的监督、维权等交易约束费用。其次,良好的信用制度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保证贸易活动的长远利益。在现实中由于交易双方存在着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大量的投机行为、寻租行为加大了交易的风险和费用,国际贸易中这种信息不对称不完全更加突出。为此,需要建立国际间的信用制度规范交易行为,仅凭交易双方的道德来约束交易是不够的,拥有信息较多的一方受利益的驱使,可能会采取一些损害对方利益的行为,危及国际贸易的正常进行。信用制度很好地弥补了这一不足,它不仅能够使关系到双方利益的交易更加透明,而且以无形契约的形式保证利益受损方能够得到赔偿,加强了对投机、寻租行为的约束,节约了交易费用,为贸易开展提供了一个稳定可靠的环境。2.对外贸易***策对出口的直接引导对外贸易***策,是指一国***府根据本国的***治经济利益和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出口贸易活动的准则,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出口贸易实施的方针、手段和措施的总称。具体的贸易***策也属于制度安排。例如:鼓励出口的制度安排有出口补贴、商品倾销、外汇倾销、出口信贷和出口贷款国家担保等。以最传统的贸易***策工具关税为例,它包括进口关税与出口关税两个方面。一个国家实施什么样的关税***策,不是由人们主观愿望任意制定的,而是由客观因素所决定。制定关税***策需要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必须贯彻一个国家总的***治、经济方针***策,必须要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服务。对于出口关税,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确定不同商品的关税水平极其重要。例如:在资源供应日益紧张的时代,一个国家或地区一般会对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性的产品出口制定较高的关税以限制其出口;而对高附加值、低能耗的产品出口,制定较低的关税或出口退税等措施来鼓励其出口。对外贸易***策制度安排可以直接作用于对外贸易,对其产生引导作用。
我国外贸出口面临的挑战和影响
外贸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不断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外贸发展方式必须适时进行转变。同时,人口的老龄化,使得曾经给我国外贸带来巨大成本优势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我们需要找到新的优势来支撑我们的对外贸易。国际经贸格局也产生了重大的变革,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新的外部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欧洲又陷入债务危机泥潭,世界经济格局日益复杂。发达国家大力推动制造业回归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给尚不明朗的国际经济形势蒙上了新的阴影。要适应国际经贸格局调整,我国需要建立起促进外贸出口稳定增长的体制机制。(二)影响我国外贸出口的制度问题外贸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内的财税、金融、企业制度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新制度经济学也告诉我们。除了贸易制度本身,经济体制的其他方面都会对外贸产生一定的影响。财税方面:缺乏一个稳定、高效、完善的外贸财***支持体制,不能很好地促进外贸相关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出口退税***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出口退税机制不够完善以至于不能及时、准确的退税。没有充分发挥关税的宏观调控作用,关税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以更好的平衡内外宏观经济。金融服务方面,缺乏一个与贸易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全方位金融支持体系。商业银行不能很好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开展进出口信贷业务,服务水平较低下;中国进出口银行没能充分发挥对外贸发展的支持作用;对中小企业进出口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够,融资性担保机构需要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进出口融资担保业务;此外,人民币汇率弹性不足和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使用过于狭窄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外贸易。贸易及配套***策不够完善。许可证管理有待改进,贸易统计监测功能需要加强。对外贸易***策不能很好的协调与衔接,不能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共同发展,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比较低下,外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不够合理,另一方面,我国没能建立起良好的境外投资促进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以至于没有给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合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也成为制约我国开展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外贸企业作为外贸出口的微观主体,自身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我国外贸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在自有品牌产品生产上也十分薄弱,这造成我国出口产品长期以来只能以廉价为卖点,缺乏核心竞争力,利润空间不够大。其次,我国出口企业在产品推介和市场推广上的渠道过于集中和单一,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内部竞争过于激烈,而在国际市场上的开拓上面临困难。第三,在产品定价和贸易方式选择上缺乏主动权和话语权,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外贸企业出口的产品可替代性很强。总体上来说,我国外贸的发展需要协调好六大方面:出口与进口协调以促进贸易平衡;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以提升规模效益;外贸与内贸协调以实现有效互补;外贸与外资、外经协调以增强互动作用;多种所有制主体协调发展以发挥各自优势;东部与西部协调以实现外贸全方位发展。
外贸出口篇2
一、强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外贸入口主体、商品、市场的多元化”
1积极培育外贸入口经营主体。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宣传国家有关鼓励***策,大胆鼓励、积极引导内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申请获得进出口经营资格,不时扩大外贸入口经营队伍。指导、协助已引进的外来投资企业尽快投产,自营入口。鼓励设立外贸流通企业,积极协助没有发生入口实绩的生产型三资企业和已获进出口经营资格的内资企业入口,指导其尽快启动直接入口,不时扩大外贸入口增长点。大力发展外贸流通企业入口,委托市直外贸企业入口的其入口实绩计算到产品所在县(市、区)各县(市、区)要着力引进和培育年出口额3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3-5家,年出口额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2-3家,使之成为扩大外贸入口的闪亮点。全市年内要培植入口超2000万美元县(市、区)1-2个,入口超1500万美元县(市、区)2-3个,超1000万美元县(市、区)3-4个,其他入口超500万美元。
2着力调整优化入口商品结构。各地要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情况,巩固扩大现有入口产品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转变增长方式,不时进行技术创新,大力开发新的入口产品,努力扩大机电产品和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入口。充分利用资源和***策优势,着力扩大永丰无公害蔬菜,峡江獭兔制品、鮰鱼和米粉,泰和乌鸡,遂川板鸭等优质农产品入口。市高新区和各县(市、区)工业园要成为外贸入口,特别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入口的重要基地。
3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增强企业利用普惠制的积极性,充分享受入世的权利、享受成员国的关税减让,提高产品竞争力。密切关注国际贸易形势,指导企业及时调整营销战略,巩固激进入口市场的同时,全方位、多渠道地开拓新兴市场。
二、加大扶持力度,着力建立激励扩大外贸入口的长效机制
4建立外贸入口发展基金。建立市外贸入口发展基金,用于市高新区和市属企业的入口商品贴息。
5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精选人员、精选样品和入口商品目录积极参与广交会(广州)华交会(上海)高交会(深圳)中国—东盟博览会(南宁)西交会(西安)和跨国集团推销会等国内各类重要入口商品展览会、交易会;支持企业有选择地“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企业参与省贸促会、外经贸企业协会等统一组织的赴国(境)外展销活动,或企业自行参与的其他赴国(境)外展销活动,享受国家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50%资金支持。
6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入口信用安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向企业大力宣传国家入口信用平安***策,引导企业积极投保,减少经营风险。
7积极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加快发展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支持企业加大实施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力度,不时提高入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对符合条件的技改和研发项目,优先推荐申报国家技术改造贷款贴息和新产品研发资金的扶助。
8坚持实施质量兴贸战略。积极推进国际质量规范体系认证,引导企业开展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和原产地标志维护等其它行业性国际质量规范体系认证工作,获得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对通过国际质量规范认证的入口企业所支付的认证费,享受国家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50%资金支持。
9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充分发挥市高新区、各县(市、区)工业园区的载体作用,大胆鼓励各类进出口企业开展加工贸易业务,并大力引进和培植壮大一大批加工贸易企业,推动加工贸易向宽领域、多行业、上规模方向发展。
三、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金融对扩大外贸入口的促进作用
10拓展入口退税帐户托管贷款业务。各商业银行要切实贯彻执行中国人民银行等三部门和省***府有关规定,大力拓展入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业务,按应得税款的70%掌握发放贷款。各级税务部门要无条件保证贷款企业退税专用帐户的唯一性,保证入口企业退税款退入该专户。同时,对重点入口企业,农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入口实行优先退税。
11积极为入口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要加强银行与出口企业的沟通与联系。银行要建立外贸入口信贷资金,并与入口增长幅度同步增长;对信誉好,财务制度健全,年出口额5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要给予授信额度,及时发放所需流动资金贷款;对风险小,效益好,守信用的入口企业给予优惠的贷款利率。
四、优化经营条件,努力营造促进扩大外贸进出口的发展环境
12建立健全促进机制。成立市进出口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市***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外经贸局、海关、出入境检验检***局、市外汇管理局、市国税局、市劳动和社会保证局、各商业银行等涉外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加强关贸、检贸、税贸、财贸、银贸协作。建立每月一次协调例会制,加强沟通与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全市入口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新情况和遇到新问题。各县(市、区)也要成立进出口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县级人民***府在外贸入口推进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市县两级和有关部门共同推进外贸入口的联动机制。
13市、县两级要依托外经贸主管部门设立企业入口促进中心,为入口企业提供商务信息、寻找客户、询盘问价、接单开证、国内外参展、陆海运输、融资安全、报关报检、交单结汇、入口退税等全过程一站式服务,为企业发展对外贸易搭建便当高效的服务平台。
14完善口岸功能。抓紧建立海关、检验检***的监管查验场所;加快电子口岸***务建设,实现外经贸、海关、检验检***、入口企业之间的联网,逐步实现电子申报,电子检管和电子通关,为“大通关”发明最优平台。
15维护正常的外贸经营秩序。大力宣传对外贸易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进出口经营行为,坚决依法打击走私、骗取国家入口退税和骗汇等违法行为。
16建立检验检***、外贸、海关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各有关部门应当及时收集入口国的相关技术法规、规范、合格评定顺序及风险评估要求,并向进出口企业及时反馈,协助企业及时掌握入口国准入条件和程序,打破国外贸易技术壁垒。
五、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建立有利于促进外经贸发展的人才保证机制
17引进和培养外经贸人才。人事部门要积极协助企业引进实用型、复合型外经贸人才;***门要为其本人、家属及子女落户提供方便;劳动部门要积极为企业培训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门要加大外经贸人才的培养工作,以适应我市外经贸事业发展的人才需要。
18注重进出口业务知识培训。外经贸主管部门要提出外经贸业务培训计划,搞好入口企业的经理或业务骨干培训,提高他业务操作水平。***门要相应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人才培训工作。
六、切实加强领导,为扩大外贸入口提供组织保证
外贸出口篇3
论文摘要摘要:劳动密集优势是我国的静态比较优势,改革开放20多年,我们已经充分发挥了这个优势。这样的静态比较优势,潜力已经不大。我国出口行业已经出现低价竞销现象。本文主要分析了出口企业低价竞销的原因及策略。
一、我国外贸出口低价竞销的成因
劳动密集优势是我国的静态比较优势,改革开放20多年,我们已经充分发挥了这个优势摘要:我国的出口中,制成品占80%,其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一半。这样的静态比较优势,潜力已经不大。目前,我国很多出口行业已经出现低价竞销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摘要:
1、指导我国外贸出口的基本理论存在局限性
长期以来,指导我国企业参和国际竞争的理论基础是比较利益学说,尽管它能够较好的解释我国企业参和对外贸易的起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显示出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就我国企业而言,比较优势一旦形成就产生了难以转向的刚性,从而使已有的比较优势不断削弱,制约了出口数量优势向利润优势的转化。其次,传统的比较优势学说仅仅考虑了成本—价格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功能,却忽视了非价格因素的重要意义。第三,比较优势的可行性在理论上值得怀疑,它没有将技术创新和边干边学列入分析的视野,依靠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使发展中国家获得长期利益,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资本积累也难以改变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受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我国许多出口企业仍然追求数量扩张的外延型增长模式,从而导致我国企业出口低价竞销现象的产生。
2、国内企业产能过剩
我国出口低价竞销表现在流通领域,根源却在生产领域。出口低价竞销是国内价格战的延伸,是国内产能过高的表现。目前,我国许多行业生产总量供过于求和结构性失衡,有些行业的生产能力甚至超过了全球需求总量。如世界上对橘子罐头的年需求量为20万吨—25万吨,我国的生产能力接近40万吨;我国钨精矿开采能力约6万吨,需求量不超过5万吨。生产集中度低、结构雷同、出口商品同质化严重也是低价竞销的重要原因。
3、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缺乏核心竞争力
决定出口能力的最关键因素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很多企业不注重研发,缺乏核心技术,热衷于模拟,在低端产品市场挤来挤去。假如将生产过程加以分解,形成三大模块,上游是试制品开发、零部件生产等,中游是加工生产、组装,下游是销售及售后服务。在这三大模块中,上游和下游附加值高,中游附加值低。我国许多企业处于产业结构的中游,再加上众多发展中国家也同时参和进来,竞争加剧,我国面临的状况不容乐观,贸易条件恶化。一般来讲,低端产品关注价格,高端产品关注技术。如在彩电行业,国内彩电业把普通的CRT彩电的利润达万之后,开始往背投、等离子、液晶等彩电转移,但是,在这些彩电的关键部件的生产中,我们仍然依靠国外企业。企业技术竞争力背后是研发体系的竞争。目前,很多行业的研发机构缺乏资金的支持,并且研发资金还是分散的,国家也投入不足;同时企业也没有机会支持原发性的技术创新,因为一旦企业在技术上有所动作,将会失去现有的市场份额而在市场消失。
另外,我国出口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也是价格下降的一个原因。2002年1—8月我国以加工方式出口的产品占出口总额的55%,在高技术出口额中加工贸易产品比例更高达88%。这一方面推动了我国出口产品数量的迅速扩张;另一方面我国加工贸易的增加值主要来自劳动力支出,产品技术含量的增加值不高,造成我国加工贸易的出口价格难以快速提升。
4、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割据严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材质、工资、技术水平等都不会造成价格有很大的差距。而在我国,优惠***策和各种***策之间的不协调以及地方保护主义、腐败现象等都使企业的实际纳税水平有一定差距,直至偷税漏税,造成同一类产品的成本价格有很大的差异。这为企业低价竞销提供了物质条件。因此,应使***府的税收***策和工业***策和投资***策完全配套,从而保证不同类型的企业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无额外负担地平等竞争。相关***策的到位,能够堵塞各方面的漏洞,客观上不会造成同类产品的成本价格会有较大的差别。这样,出口企业就不具备低价竞销的物质条件。
另外,尽管我国有广阔的国内市场,但“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内市场远未形成,地区分割、部门分割的状况近年来并无大的改善,存在大而全、小而全及低水平重复建设,所以国内区际分工、规模效益的目标远未达到,区际贸易进展缓慢,国内市场被扭曲。国内市场的扭曲一方面使国内市场未被充分利用,国内生产达不到“生产可能性边界”,另一方面使增长的产品被出口所吸收,加剧了出口的冲动。因此,出口高速增长,促使内贸转向外贸,一些出口产品国际贸易条件低于国内贸易条件。
5、市场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大部分行业协会还是***府部门的外延,在人员、经费、职能等方面都依靠于***府主管部门,缺乏公信力,只想着如何管理企业,忽视了对企业利益的保护,从而严重削弱企业遵守行业协会约束机制的内在动力,无法真正发挥行业协会从市场、价格等方面进行协调的职能。在这种背景下,每家国内出口企业都考虑到其他企业不削价时自己降价的巨大好处和其他企业削价时自己不降价将受损,加上行业协会难以真正发挥价格协调职能,因此,每家企业都倾向于低价竞销。
即使企业愿意加强行业自律互律,规范经营行为,但目前国内市场体系建设和市场经济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尤其是中介组织建设落后,相应的***策法规不配套,其功能效能发挥不全面,运作机制和组织体系存在诸多缺陷,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尚不充分,缺乏行业凝聚力和吸引力;另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包括合理保护、动态培育出口市场的机制尚未形成,对有效规范和引导企业有序竞争也是一大制约。由于监管手段尚未到位,企业为了争抢市场份额,盲目压价出口、低价竞销,造成国内企业“自相残杀”。
二、改变出口低价竞销的策略分析
我国企业出口低价竞销,有***府管理方面的原因,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还有市场不健全方面的原因,要解决这一新问题,应从多方面入手,主要应解决以下几方面的新问题。
1、寻找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的结合点
对于如何将一国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价值优势,许多经济学家在理论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较有影响的是国际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在于该国企业、产业的竞争优势,即其在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一国在国际经济领域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使其出口企业拥有竞争优势,成为竞争优势企业的基础是提高生产效率、引入竞争机制和创新机制。
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同时又是相互关联的。一方面,企业的竞争优势可由它所拥有的比较优势表现出来。假如两企业处于同一技术水平,则二者的国际竞争力是相同的;否则,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企业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比较优势创造竞争优势。企业既可以通过大量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为其产品、技术省级进行必要的资金积累;又可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大力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创造出差异化的比较优势产品,从而最终形成长期的价值优势。因此,我国出口企业既要看到自身比较优势的潜力,又要熟悉到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功能,从而改变过去单纯依靠比较优势的做法,而把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指导我国出口企业提高价值优势的理论基础。
2、建立和推行国际标准,提高企业竞争力
当今世界面临全球竞争日趋激烈和生态环境保护严重的局面,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市场、控制进口,纷纷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这对我国继续扩大出口构成现实影响。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办法来看,只有尽快成立我国一个行业到各级***府都参和的,以技术监督部门为骨干的技术性贸易资质合格评定组织,依据相关的技术性法规,借鉴国外经验,使企业通过认证制度、认可制度、检验制度,尽快和国际标准接轨;尽快制定出台健全、完善出口产品的技术标准、质检、包装等方面的法律,并提高原有标准,逐步和国际接轨,为本国产品提供国际社会认可的中国权威技术标准的法律依据。从绿色贸易壁垒应对办法来看,国家应在宏观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改变现行的SNA账户体系为环境和经济核算体系(即SEEA体系),为化解外经贸领域面临的环境新问题所碰到的非凡性和紧迫性的压力,可率先实行环境成本内在化的考核,和此配套的相关工作有完善绿色快驾驭绿色审计体系;在全国各行业出口企业加快推广普及ISO14000认证及清洁生产技术性达标工作。
建立和推行国际标准,一方面有利于出口产品质量的提高,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行业进入门槛,防止重复建设再度泛滥。有证据表明,进入门槛低、技术含量低、加工环节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低价竞销现象居多;进入门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打价格战要少一些。因此,从长远看,建立和推行国际标准可以有效防止低价竞销。
3、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开拓市场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贸易结构不平衡,出口市场集中在美国和欧盟,而在东盟市场份额却很少。据海关统计,今年1—7月,我国对美国顺差达287亿美元,对欧盟顺差达80亿美元;同期,我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为121亿美元,对日本是85亿美元,对东盟则达到80亿美元。这引起了美国等国家对我国出口的强烈不满。我国不平衡的贸易结构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摘要:一方面是我国企业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信息处于劣势,风险控制能力也较差,因此有很强的地域惯性;另一方面,出口产品结构单一造成了市场的相对集中。我国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国和欧盟等经济发达地区对我国产品的需求相对旺盛。
这种过度的出口区域性依靠有可能对国内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当这些地区出现经济萧条甚至经济危机时,就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冲击国内市场。出口市场过于集中,轻易引起企业间竞相压价,争夺有限的市场。此外,过分密集地进入某些区域市场,同样会对东道国的国内产业产生压力,引起贸易争端。所以不论哪种情况下,都应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缓解这一新问题可能带来的双重负面影响。
4、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
从发达国家管理和协调出口价格的发展轨迹来看,低价竞销、垄断低价等一系列价格竞争手段在二战前很长一段历史进程中曾屡见不鲜。但随着国际分工格局和国际贸易方式发生重大变化,非凡是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扩展,以低价竞销作为开辟和占领世界市场手段的做法已逐步消失。
外贸出口篇4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市出口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1-5月份全市外贸累计出口额为2.92亿美元,同比下降73.5%,完成年计划8.4%;其中,**出口1.24亿美元,同比下降95.7%,完成计划5.1%;地方出口1.68亿美元,同比下降45.5%,完成计划16%。
5月当月全市出口4961万美元,同比下降81.3%;**出口807万美元,同比下降95.7%;地方出口4154万美元,同比下降45.5%。
从出口品种看,占我市出口总量80%以上的大宗出口产品钢材、矿产品等出口均出现大幅下滑。镁砂出口1003万美元,下降76.1%;滑石出口588万美元,下降50%;钢材出口1.81亿美元,下降82.2%;纺织品出口3017万美元,同比上升2%;化工产品出口1611万美元,下降47.8%;矿物材料制品出口948万美元,下降37%;机电产品出口3937万美元,下降30.1%。
二、外贸出口面临的主要困难
虽然我市外贸出口去年取得较好成绩,但目前的全球经济下滑,需求减弱无疑导致我市今年出口面临巨大困难,特别是随着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国际市场激烈竞争加剧。
1、美、欧、日、韩四大贸易伙伴需求急剧减少,国际市场萎缩。美、欧、日、韩市场占我市出口份额的70%以上。但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滑坡,导致我市主要贸易市场平均下降50%以上。我市大宗出口产品出口企业面临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订单减少或推迟取消的情况更加严重。部分出口企业出现亏损,甚至停产、减产。
2、外商信用风险加大,收汇风险成为企业面临的最大外部风险。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欧美消费市场,受销售量下降和银行信贷从紧的双重困扰,一些欧美买家拖欠、拒收和破产的风险加大,企业和个人支付能力下降,信用降低,出现支付困难,产品出口到货后不能及时收回货款,或根本无法收回。没有订单找订单,有了订单却不敢接单。
3、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市遭到贸易壁垒,美国对我市的管线管发起反补贴调查;对定尺碳素钢的反规避调查、镁砂的反垄断调查。欧盟对镀锌板发起调查,欧盟对钢铁管配件发起日落复审。墨西哥对中厚板发起反倾销。此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实施,集中在农兽药残留要求、细菌等卫生指标的要求使我市鸡禽、蔬菜等农食产品出口受阻。
4、出口企业资金缺乏。我市企业出口将面临生产成本升高,出口企业融资困难与融资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影响。
三、全年形势预测
为了贯彻落实省***府促进产品销售工作会议精神,迅速扭转我市今年以来出口大幅下滑局面,实现上半年出口正增长目标,我市积极开展落实工作。以前50家出口大户为重点,每周召开外贸出口调度会,一个单位一个单位了解情况,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并建立了与**的协调机制。市***府重视企业出口工作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由于***策推动效果明显,全年地方预计实现正增长。从地方出口完成情况看,4月份环比增长57.3%,5月份环比增长104.6%,6月份预计环比增长205%。从主要出口商品看,地方大宗商品出口降幅逐月收窄。镁砂由4月份下降79.9%降至5月份的76.1%;滑石由66.2%降至50%;纺织品由下降8%增至增长2%;化工产品由下降54.6%降至47.8%。
预计全年全市出口可达13.4亿美元,同比下降57.8%。其中地方完成9.6亿美元,同比增长0.6%,实现正增长。**3.8亿美元,同比下降83%。
四、下半年工作措施
在目前形势下,保证我市出口企业健康发展任务十分艰巨。保外贸增长已成为我市09年经济工作重要内容,下半年要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对外贸易企业健康发展,以充分发挥外贸出口对全市经济的拉动作用。
1**集团提升企业全球化能力**适应市场变化,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充分发挥集团公司的整体优势和综合实力,稳定钢材出口规模,加大战略用户和标志性、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同时加大机电产品和化耐产品的出口。一是着重加大重点行业和战略用户的工作力度;二是坚持市场多元化,继续调整目前各市场份额;三是转变营销方式,适应不同区域的销售习惯;四是加强国际市场新产品开发,加快出口结构调整;五是加大海外网络低成本扩大步伐。
2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市***府全力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开拓新兴市场。巩固原有的日韩、北美、欧盟、东南亚、台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市场。进一步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努力寻求新的出口市场,开发多元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开拓中东、南美东欧、非洲等新兴市场。鼓励工业企业赴新兴市场开设贸易网点和售后服务网点。做好春季中国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参展工作,组织更多的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度高、影响大的展销会、博览会,促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不断完善和扩大外贸出口的销售网络,积极利用外商的国际联销,扩大企业自营出口的比例,提高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
3调整出口结构,扶持优势出口产业,培植长久竞争力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全面提升一般贸易出口产品质量。由于近几年我市地方企业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研发,我市传统出口产业已经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纺织、机电等传统商品的出口在严峻的国际市场环境下仍然保持持平。目前重点一是引导和鼓励出口企业大力开展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继续以物美价廉占领国际市场,在危机中度过难关。二是以大力发展品牌和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出口商品为重点,全面提升一般贸易出口产品质量,力争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4抓出口大户企业,尤其要抓好重点产品出口工作支持力度,重点培育出口千万元以上大户。在目前**出口占主导地位的形势下,随着外贸经营权全面放开,抓出口增长点,逐步减少钢材、镁砂等原材料出口的比重;逐步扩大地方出口所占比重。重点抓好农产品、纺织、电子、化工及轻工产品出口的增量。
5争取资金,搞好服务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利用好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扶持***策,认真落实国家扶持外贸发展的各项资金和***策,做好国家支持外贸出口***策资金的争取工作,使更多的企业在技术更新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产品质量和标准、提高产品知名度等方面获得支持。加大对出口创汇重点地区、重点企业的奖励措施;增设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出口单项奖励。
6开展与信用保险的深度合作,有效规避企业收汇风险。市***府与中国信用保险公司辽宁分公司进行战略合作,使信保对我市出口企业采取更加积极的承保***策,优化承保费率,有利加速理陪速度,使出口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分散市场风险,保障出口收汇安全。
外贸出口篇5
论文关键词:出口信用保险,外贸企业,现状,作用,措施
出口信用保险,虽然属保险类,但它与我们平时说的商业保险有着很大差别。出口信用保险是各国***府为了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提供保险风险基金的***策性保险业务,是国际上公认的支持出口、防范收汇风险的有效手段。出口信用保险作为国家一项***策性金融工具,在国外买方发生破产、拖欠、拒收或买方所在国发生***治事件时承担保险补偿责任,确保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促进出口企业承接国外订单。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信用环境恶化,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用和结算风险。受金融危机波及,出口订单急剧下滑、赊销账款追不回、资金链紧张等问题正困扰着无数的外贸企业。当前出口信用保险成为了国内外贸企业防控贸易风险的避风港。它不仅可以让企业避免因大宗货款损失而陷入困境,也可以通过出口信用保单向银行申请贷款,解决融资难题,成为了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一、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
1、保障外贸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
一方面出口信用保险对国外买家及国家的风险调查评估,可以指导出口企业选择更有利的贸易对象和贸易条件,避免和防止收汇风险;另一方面措施,通过投保,出口企业将收汇风险转嫁给了出口信用保险机构。逾期的应收账款可以通过索赔解决,大大降低了出口企业的收汇风险,保障资金的回笼和利润的实现。同时,专业的信用保险机构还能够通过其追偿能力实现企业无法实现的追偿效果。
2、有助于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一些国家的货币大幅贬值、出口产品价格下降,相对削弱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导致我国外贸出口企业订单减少。出口信用保险的市场拓展和信用管理功能,可以帮助出口企业采用更具竞争力的支付方式抢抓海外订单,有效提升出口商品的竞争力,稳定外贸出口市场。
3、 有利于外贸出口企业获得融资支持
出口信用保险与出口融资相结合,是出口信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出口商获得信贷资金的条件之一。出口信用保险的便利融资功能,可以增强融资银行信心,有效缓解外贸出口企业的资金瓶颈,提高企业承接订单的能力,加速企业资金周转,进而带动企业进一步扩大出口。
4、为外贸出口企业规避贸易壁垒提供坚强保障
金融危机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而受市场结构、产品结构等影响,中国是贸易摩擦的重灾区。一方面,出口信用保险对于外贸出口企业因反倾销、特保等原因造成的一些损失给予直接的补偿;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可通过国外设厂或第三国转口的方式合理规避贸易壁垒。出口信用保险对于企业海外设厂的风险、企业在海外将货物生产完毕后出口给第三国的风险,提供相应的风险保障。
二、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1989年,为了鼓励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国家责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负责办理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当时是以短期业务为主,从而引进了发达国家开展了近80年的出口信用保险制度。1992年,人保公司开办了中长期业务。1994年,***策性银行成立,中国进出口银行也有了办理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权力。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开始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两家机构共同办理。1996年,中保集团由***批准,代表中国加入“伯尔尼协会”措施,标志着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向国际化发展迈出了新的一步。2001年底,国内唯一一家开办出口保险业务的公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正式成立。2009年以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规模得到快速增长,2009年保险及担保业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共实现保额1166亿美元,同比增长85.8%。2010年再创新高,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年内总承保规模突破1811.7亿美元,出口信用保险服务的客户数同比增长51.6%,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二)当前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业有了较大发展,但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规模与中国贸易大国的地位还不相匹配,其对经济的支持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同其他一些贸易大国相比,差距很大。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出口信用保险缺乏法律保障
虽然我国在外贸法中规定了出口信用保险的内容,但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对出口信用保险作专门的规范,主要以我国《保险法》来规范出口信用保险,但由于出口信用保险与《保险法》所规范的商业保险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以《保险法》来规范出口信用保险不能为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经营管理和运作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2、保险基金储备不足
国际上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责任总额与风险准备金的合理比例一般为15:1左右,而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现行比例为20:1.到目前为止,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保险基金不足5亿美元,规模较小,而对日益扩大的对外贸易,无法满足投保需要。
3、出口信用保险费率较高
目前,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短期险平均费率基本上在0.8-1%之间,其中对东欧、南美、非洲等风险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平均费率高达2%,中长期险种费率为4.9%。保险费率过高,增大了出口企业的成本,投保的积极性不高。
4、信息系统不健全
我国还没有建立完整的健全的信用评价体制,尤其是对国外的一些主要进口企业的经营状况,资本规模,信用等等信息不是很了解。
5、出口企业对出口信用保险意识淡薄
我国进出口企业只有11%建立了信用监管体系,而在已经建立信用监管体系的企业中有93%属于外资企业。外贸公司对出口信用保险认识不够,企业普遍认为保险会加大成本费用。此外措施,由于对出口信用保险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出口企业对于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和投保程序不甚了解。
四、完善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主要措施
1、加快立法工作,使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有法可依。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出口信用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现在依据的法规仅是《保险法》,缺乏法律规范的后果之一是经营管理体制的不稳定,参与部门和机构的性质,职责及其相互关系不明确。应加快出口信用保险的专项立法工作,尽快制定出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出口信用保险法》。通过法律明确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经营原则、经营范围、国家风险基金的设立和运作方式、保险费率基准、国别限额、风险控制、损失界定等,使出口信用保险从审批到签订保险合同再到履行合同义务都有法可依。
2、加大对出口信用保险的财***支持力度,提高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基金规模、扩大承保能力。出口信用保险在我国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作为一种***策性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应该以国家财***为后盾。我国应按照国际惯例为出口信用保险基金建立合理的增补机制,根据出口规模、国家财力以及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适时增补风险基金,如每年从出口信用创汇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金额;在当前外汇储备稳定增长的情况下取出一部分资金予以支持,缓解其资金不足的问题;在税收***策上可实行免税或低税率优惠扶持措施,***府应继续对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实行税收减免,并对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出口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或优惠,以支持其发展。
3、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应适度降低保险费率,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规模。为了在金融危机中鼓励企业出口,2009年6月,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将保险费率平均下调30%,由原来的0.65%下调到0.45%,但是与发达国家平均0.1的费率相比还是偏高。偏高的费率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使原本就处于微利状态的出口企业望而却步,限制了出口信用保险规模的扩大。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合理下调出口信用的保费率。在总体水平下调的基础上,实行差别待遇,对于信誉好,自控能力强,赔付率低的企业可给予更加优惠的费率。同时,***府应增加保费补贴的金额,有效降低出口企业的投保成本,促进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发展。
4、适度引入竞争机制,不断完善运行机制。由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坚持独家***策性的经营模式,会导致缺乏降低保险费率、开发新险种的内在动力。我国应积极借鉴英国、荷兰、比利时、瑞士等国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设置模式,制定***策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发展方针,***策性险种由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独家经营措施,商业性险种可引入商业性保险公司参与,调动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积极性,共同为出口商的收汇风险提供保险保障,从而能够有效地减轻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由于风险准备金不足的限制。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提高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优化保险产品结构、降低保险费率,提高企业投保的积极性。
5、出口企业要充分认识并重视出口信用保险。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出口企业的保险观念比较薄弱,许多企业甚至不知道出口信用保险的存在。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宣传,使出口信用保险深入人心,提高投保率。另一方面,我国出口企业应注意规避风险,对于出口风险大的项目和地区一定要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特别是中小企业,要强化风险意识,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保障安全收汇,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出口企业应将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作为自己开展为业务的参谋,不断拓展出口业务。
参考文献
1、吴洋,浅议出口信用保险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对策,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第5期
外贸出口篇6
【关键词】出口风险 防范
一、外贸企业出口风险的主要表现
(一)出口的前期风险
1.对出口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外贸企业出口贸易涉及不同国家的法律、惯例,需要经过许多环节,如海关、商检、保险、运输等,出口风险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存在于出口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所以,外贸企业在进行出口成本核算时,必须把风险成本考虑在内。但在现实工作中,许多外贸企业没有意识到风险的存在,企业管理人员又缺乏防范风险有关的专业知识,不知道如何防范风险,对出口风险听之任之;或者认为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险费太高,企业资金紧张投保不合算,其结果往往因小失大,使企业遭受更大的损失。
2.贸易壁垒风险
在当今世界经济不景气情况下,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纷纷采用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来限制进口国外的商品。外贸企业如不能及时把握、了解和适应出口国的贸易壁垒,在出口商品时就会陷于被动局面。如:美国、欧盟等国家陆续对我国出口商品采取不合理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这些保障措施就会限制以这些国家为主要出口市场的外贸企业的出口,使外贸企业遭受损失。
3.出口合同签订风险
金融危机导致国外需求减少,出口商品的需求量降低。特别是在出口过程中,从合同签订到交货时间较长,再遇到价格走低,国外进口商往往会在到货商检、包装、质量及交货时间上找出各种理由要求退货,或拒付货款,给外贸企业造成违约或亏损风险。
4.客户管理混乱风险
对出口企业来说,客户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但许多外贸企业客户管理混乱,大多采取业务员一竿子到底的做法,更有些外贸公司的业务员,职业道德低下,利用职务之便拉走客户,将企业资源个人化。这样,不仅使企业的原有客户流失,更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对手,使企业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由此引发巨大的经营危机。
(二)出口过程中的风险
1.经济***策变动的风险
经济***策变动是造成外贸企业出口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影响外贸企业出口的经济***策,如关税税率、出口退税率、进出口许可证等,这些经济***策的调整和变化都会给外贸企业带来出口风险。例如,有些商品从原来不需要申请许可证变为需要申请许可证,就会影响到该商品的出口速度;某些出口商品出口退税率调低也会影响外贸企业出口的经济效益。
2.价格变化的风险
外贸企业签订贸易合同之后,出口商品需要经历从备货到最后交货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遇到市场变化,需求减少,销路不畅等,国外进口商为了刺激销售,往往采用降价的手段,最后把降价损失转嫁给外贸企业。例如:进口商在货到后以种种理由不赎单提货,并以此要挟外贸企业,要求外贸企业降价,而外贸企业为了占有出口市场也不得不采取降价措施,最后直接影响到外贸企业的预期利润,给外贸企业带来风险甚至面临亏损。
3.汇率变化的风险
外贸企业的出口业务,所结算的货币主要为外币,汇率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出口商品大多采用美元结算,出口企业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之下,势必会加大出口成本,使企业经济效益减少甚至亏损。外贸企业如果忽视汇率风险,将会蒙受巨大损失。
(三)出口后期风险
国际市场瞬息万变,尽管大多数国外企业很讲诚信,但也不乏市场变化、天灾人祸、进口商诚信等原因造成一些国外进口商不能如期支付货款,出口企业就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据商务部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出口企业目前海外应收账款每年坏账比率保守估计应在5%以上。在目前金融危机形势下,外贸企业为了扩大出口,往往使用先出口后结算的方式,如果买方信誉不好,则会给外贸企业带来风险。例如:进口商可以通过指示开证行恶意挑剔单据的不符点等来拒付货款,或与船公司勾结不付款就可能取得提单提货,或者采用延期付款方式,进口方验货后或货物销售后再支付货款。如果一笔大额合同的货款不能按合同规定及时收回,势必影响其资金周转,导致外贸企业经营困难。
二、外贸企业出口风险防范与控制
为避免更多的外贸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提高出口经济效益,外贸企业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出口风险防范体系,完善出口风险管理机制。从企业自身做起,重点加强出口前的风险调研与预测,对出口市场的风险进行识别和防范;在出口过程中保证出口商品达到合同要求以减少风险;最后能顺利收回外汇账款。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出口前期风险防范
1.树立出口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出口风险内控体系
外贸企业要转变传统经营观念,树立出口风险防范意识,将出口风险成本纳入财务核算范畴,建立相应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从而真正将出口风险防范纳入外贸企业常规经营管理之中。同时要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以会计等职能部门为核心,建立包括各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在内的全员风险管理体系,制定本企业的出口风险管理制度和科学的风险管理计划,全面识别在出口过程中本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认真评价其对企业出口可能带来的影响,据此制定出相应的控制风险、转移风险的措施,为企业顺利出口商品保驾护航。
2.要加强出口合同管理,规避合同签订风险
外贸企业作为风险防范的主体,要主动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首先,在接单时应对进口商进行评估和摸底,以权衡出口风险的大小,而不要盲目出口。其次,要加强出口合同管理,完善合同责权条款,严格履行合同,避免对方以不符合合同为由带来的风险。尤其是在签订合同时应该全面考虑,是否在条款中存在不利于本企业利益的隐患未被发现,尤其是付款、商检等条款。如:为避免进口商以一些含糊的质量问题提出退货要求,外贸企业应在出口合同内注明产品质量的具体要求,如果退货应由进口商全额支付产生的相关费用等来保护自身利益,规避合同签订风险。
3.了解出口市场国惯用的贸易壁垒
贸易壁垒是影响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之一,外贸企业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出口市场国家的贸易壁垒。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关于世贸组织规则的培训,结合企业出口情况,认真研究对策,尽可能的绕开其贸易壁垒。还要从组织货源抓起,强化外贸企业商品的质量监督,以适应贸易壁垒的要求。此外,要建立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其变动趋势,防止贸易对象国突然采取某项限制进口措施而造成我国出口企业措手不及。
4.提高***策服务水平,积极规避***策变动带来的风险
外贸企业要积极规避***策变动带来的风险,随时关注国内外相关***策,能较正确地预见***策变动趋势以及对本企业可能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如出口企业出口退税、信用保险财***补贴***策等等。又如,国家于2008年8月、11月和12月连续上调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这一***策变化有利于外贸企业出口。同时,外贸企业还要了解自己承担的出口责任中哪些受经济***策变动的影响较大,并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5.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及时调整出口收汇方式
出口信用保险是保障企业出口收汇安全的重要手段,承保的风险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治风险和商业信用风险。外贸企业如果无力进行客户资信的调查,则需要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来化解风险。首先,要认真研究出口信用保险***策,及时了解国别风险动向,对D/A(承兑交单)、O/A(赊销)业务等,通过投保出口信用险来化解风险。然后,还应根据国际金融形式的变化,及时调整出口收汇方式。出口收汇方式的选择要坚持安全和便利的原则,保障出口收汇安全。
6.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积极规避汇率风险
外贸企业要高度关注国内外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准确预测及降低成本,开发高利润空间商品,规避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风险。外贸企业在对外业务洽谈中还要充分考虑汇率因素的变化,对出口结算币种的汇率走势要有科学、准确的预测和把握,并采取积极的对冲措施,如与银行签订远期结汇合同,提前锁定结汇汇率等,以防止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二)出口过程风险防范
外贸企业在合同签订以后,一定要严格按照合同要求,备货、装运、商检等,以防产生违约风险。例如:我国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大多集中在美国、欧盟等国家,这些国家的产品责任法十分完善,对生产者责任的要求高,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很高。外贸企业在出口过程中如果因为产品质量问题对消费者造成伤害,企业就要承担很大赔偿责任,同时还会影响企业声誉。为此,外贸企业要增强“企业是质量第一责任人”的意识,要按照出口国家/地区技术法令、法规和标准的质量要求控制产品质量,避免因质量问题遭退货或赔偿的情况发生。
(三)出口后期风险防范
出口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能够安全的收回应收账款。但坏账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外贸企业必须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以科学手段防范出口风险。在实务中首先可以采用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加强对不良客户的监控和跟踪。通过跟踪监控随时掌握其经营和财务动向,一旦发现客户有不良迹象,尽早采取措施,减少坏账损失。然后,对应收账款可以采用账龄管理,即按客户的账款支付进度,对不同账龄的客户采取不同的管理***策。有条件的外贸企业要加强与国际上知名咨询公司和银行的合作,通过他们对国外客户与商业银行资信状况进行调查,加大应收外汇账款的追偿力度,必要时应支持、协助其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将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
外贸出口篇7
关键词: 广东省;外贸出口;影响因素;***策建议
0 引言
自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策以来,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在外贸出口方面,无论是外贸出口的规模扩大方面还是在外贸出口结构的优化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对广东省的外贸出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外贸出口形势骤然紧张,广东省外贸出口影响因素较为复杂。
1 广东省外贸出口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伴随我国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外贸出口持续增长,截止到201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9727.6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为15779.3亿美元,增长31.3%。与此同时,广东省外贸出口增长速度也在不断增加。1985年到2010年,期间广东省外贸出口总额从33.62亿美元增加到7846.6亿,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26%。广东省外贸出口的快速发展,和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是分不开的。
1.1 我国外贸出口优惠***策的调整力度
自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对我国出口产生较大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形势骤然紧张,国家为鼓励出口,相互出台了一系列外贸出口***策。首先,大幅调整我国外贸出口退税***策。本次外贸出口退税***策的调整主要涉及到了2831项商品,占我国海关税全部商品总数的37%比例;其次,是大力发挥关税的杠杆作用,对纺织、电子产品等等相关行业实行外贸出口减税***策,从而大幅增加了广东省外贸出口增长势头。再次,对加工贸易***策实行大幅度调整,在对国家加工贸易禁止目录进行三次大幅调整以后,到2007年7月再次对此目录进行了调整,在全部海关出口产品的15%比例,1853个10位产品的商品税号得以调整,对于促进我国特别是广东省外贸出口具有特别明显的影响作用。最后,自从2007年8月23日起,改变一些限制类的商品加工贸易业务所采取的保证金台账管理方式,由“实转”转变成“空转”,但是后来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对***策并没有进行转变,美国次贷危机对于我国实体性经济的影响虽然速度较慢,但是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却十分明显,对于广东省外贸出口的影响更为深远,造成了我国外贸出口***策的调整力度和节奏都在加大,从而对广东省外贸出口产生了十分明显的影响。
1.2 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不断上涨
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国际市场上以初级产品和原油为代表的主要商品价格都出现了上涨的趋势。特别是在2007年12月,国际原油价格同期上涨了44.9%;植物油和谷物价格全面上涨。其中,棉花价格上涨了19.47%,豆油价格上涨了63.39%,小麦价格上涨了87.12%;铁矿石价格在2005、2006年分别上涨了71.5%和19%的基础上,上涨了9.5%。国际主要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对于广东省外贸出口产生了强劲拉动作用,从而部分抵消了我国外贸出口***策中的“两高一资”产品紧缩性***策所带来的影响。但是,国家主要商品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广东省外贸出口产品的生产和出口的成本,从而使广东省一些企业的外贸出口条件都受到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1.3 我国人民币汇率走势影响
自从我国从2005年7月,实行人民币汇率***策调整以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断上升,累计对美元升值达到了13.31%,甚至在2007年一年的时间里,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就上升了6.9%。人民币汇率上升对于广东省的中小外贸出口企业的影响最为明显,因为在其他企业共同享受同样的外贸出口***策条件下,中小企业经常处于非盈利状态,而人民币在大幅升值以后,广东省中小企业产品的成本优势将会面临挑战,中小企业将面临着更大的外贸出口压力。
1.4 我国新劳动合同法对广东省外贸出口的影响
为了更好保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自从2008年开始,我国就开始全面执行了新的劳动合同法,这对于企业员工而言是受益者,但是对于广东省企业而言,就面临着更大的出口压力,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因为在广东省的企业是以外商投资出口型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大多数是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其次国际市场上的产品竞争力主要就是成本优势。而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这些企业人工成本大幅上涨,从而对于这些企业产品的成本优势产生较大的削弱作用,许多企业因此而到了难以维系的经营状况。
1.5 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
广东省外贸出口企业主要市场是欧美国家,而在此次美国次贷危机中,对广东省外贸出口产生了十分明显的冲击。特别是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许多研究学者和机构都认为,美国经济将持续下滑,特别是世界银行在其的一项报告中宣称,美国经济将在2011年增长1.9%,但是美国次贷中的最后一笔债务将在近期结束,美国经济将在近期全面走出次贷危机的影响,实现经济的全面回升。对此,广东省企业对美国市场的外贸出口将可以提升。受到危机的影响,美国居民收入将下降,虽然对于进口产品需求量同时下跌,但是却加大了对廉价商品的依赖程度。因此,只要广东省继续能够保持其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就可以有效克服美国次贷危机的不利影响。
2 加大广东省外贸出口相关***策
通过对广东省外贸出口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近年来,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世界经济至今仍然
在徘徊期。在此背景下,对广东省外贸出口贸易的影响,往往是由以上几个因素所共同影响的。而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有一些因素是可控因素,例如国家的外贸出口***策;有些因素是不可控因素,例如美国经济发展势头。对于如何完善广东省外贸出口***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加大外贸出口退税***策实施力度
广东省要保持其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势头,就需要能够在国家所实施的出口退税***策基础之上,加大对出口退税***策的研究和分析,准确分析税收***策的响应影响力度。例如,在国家2007年所调整的税收***策中,主要是针对那些“两高一资”的产品而实施的,但是也使一些制成品的退税率得到了连带下降,在出口产品成本增加的同时,广东省外贸出口产品的成本优势削弱。在此条件下,广东省外贸出口企业就要对其出口产品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加大退税率较高产品的出口额,从而不断增强产品在国外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2 积极实施出口多元化市场战略
广东省外贸出口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亚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而欧美市场占据了50%以上的出口份额,因此,广东省外贸出口要能够在巩固已有的欧美市场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因为在欧美等国家,具有较高的市场进入标准,是反倾销和绿色贸易壁垒设置较多的地区,而广东省目前向这些国家出口的产品中,大部分都是初级产品或者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产品中所占份额较少,容易遭受这些地区的反倾销或者是绿色贸易壁垒限制。因此,广东省外贸出口一定要能够不断减少初级产品或者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份额,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力度,并能够不断开拓南美、东欧、非洲等其他地区的出口市场,从而降低单一化市场所带来的风险。 3 不断提高广东出口企业劳动力素质
目前,在广东省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劳动力的数量的贡献率大于劳动力素质贡献率,而劳动力素质较低,不利于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和广东省外贸出口的持续发展。因此,广东省应该不断加大对教育投入力度以及员工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大对国际型人才和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避免高素质人才的外流,并且要通过相应的优惠***策大力引进高技术人才。
3 总结
为了避免世界经济波动对于广东省外贸出口的不利影响,广东省可以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减少经济发展对外贸出口的过度依赖;同时,也要对其外贸出口结构进行不断优化,加大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力度,减少初级产品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1]Grossman, G. and Hellman, E.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 [M].The MIT Press, 1995.
[2]陈学彬,李世刚,芦东.中国出口汇率传递率和盯市能力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7,(12).
外贸出口篇8
新年首月,我国外贸延续去年以来逐季向好的走势,实现了进出口双双两位数增长的“开门红”。据海关统计,今年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1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同)增长19.6%。其中,出口1.27万亿元,增长15.9%;进口9112亿元,增长25.2%;贸易顺差3545.3亿元,收窄2.7%。
王东堂指出,今年1月份,我国对外贸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从商品结构看,1月份,机电产品出口7095.7亿元,增长16.6%,占比56.1%,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船舶、汽车、照明器材等分别增长76.5%、67.9%和29.9%。
二是从国际市场看,1月份,我国对美国、欧盟、日本等传统市场出口分别增长17.2%、13.6%、18%;对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长明显,其中对俄罗斯、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出口分别增长39.1%、22.8%和18.1%。
三是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1.25万亿元,增长19.9%,占全国外贸总值的57.3%,较去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
四是从经营主体看,1月份,民营企业出口6134亿元,增长19%,占出口总额的比重48.4%,提高0.5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出口第一大经营主体地位。
王东堂指出,今年1月份进出口延续了去年以来外贸回稳向好的势头,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成绩来之不易。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外贸发展的***策文件,各部门各地方狠抓***策落实,改善营商环境,有效提振了企业信心,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策效应进一步显现。一大批企业从供给侧发力,坚持创新驱动,着力培育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产品和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此外,1月份进出口增长还与价格上涨、大宗商品进口量价齐增和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等因素有关。
王东堂指出,从历史数据来看,受春节假期等因素影响,1月单月进出口数据并不能代表全年走势。从全年看,今年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困难不是短期的。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需求持续低迷,“逆全球化”倾向明显,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从国内看,国内综合要素成本不断上涨,我传统竞争优势不断弱化,产业和订单向外转移加快。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外贸发展仍然存在许多有利条件,外贸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
外贸出口篇9
[关键词] 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产业链; 企业竞争力
[中***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10-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出口形势恶化,很多外贸企业被迫采取“出口转内销”的营销策略加以应对。但是,大多数外贸企业仅将“出口转内销”视同应对危机的短期策略,出口形势一旦好转,外贸企业又会重新将重心投向对外贸易。“出口转内销”仅仅是外贸企业应对危机的短期策略还是应成为外贸企业提升自己竞争力的一项长期战略,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一、“出口转内销”的含义
一般意义上的“出口转内销”,是指加工贸易的货物,因各种原因无法出口,需要转到国内市场销售。由于加工贸易的国外进口料件,在进口时候是免税的,因此,内销之前需要补税。这种意义上的“出口转内销”,通常是因为意外事件导致的,是企业的一种短期行为。本文探讨的“出口转内销”不仅局限于上述行为。
传统意义上的外贸企业,对外贸易是其主业,很少从事国内贸易,特别是一些外商投资企业,主要从事加工贸易,基本没有国内业务。本文探讨的“出口转内销”,是指外贸企业主动采取策略,在开展对外贸易的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发展国内贸易,实现内外贸对接。内销业务不是出口业务的陪衬,而是企业应坚持的一项长期战略。
二、外贸企业开展“出口转内销”的必要性分析
(一)开展“出口转内销”是企业应对外贸风险的有效措施
国际金融危机让外贸企业接受了一次风险的洗礼,虽然其影响现阶段逐渐消退,但对外贸易的风险却并未因此减少,相反却呈现加剧的趋势。
1.欧洲和美国债务危机表明世界经济复苏之路并不平坦
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评级,使其陷入财***危机,欧元兑美元大幅下跌,爆发希腊债务危机。继希腊之后,葡萄牙、西班牙等国也陷入危机,并蔓延到德国等欧元区龙头国家,形成整个欧洲的债务危机,至今,危机警报未除,并开始威胁欧洲整体经济。
欧洲债务危机尚未平息,美国债务危机又起。2011年5月16日,美国国债再次到达国会设定的14.29万亿美元的上限,因此财长盖特纳请求国会再次提高上限。由此引发美国两***在国会的争斗,虽然在最后时刻达成协议,避免了美国***府债务违约的尴尬,但并不能消除美国的债务风险,而只是将风险向后推移。因此,标准普尔公司8月5日把美国信用评级从顶级的AAA级下调至AA+级,美国信用评级首次遭“降级”,并因此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
欧洲和美国债务危机对全球经济将产生巨大影响,有可能导致世界经济的再次探底,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的复苏之路充满曲折。国际市场充满变数,对外贸易的风险激增。
2.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近年来,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头逐年上升,中国企业受到夹击,处境艰难。当前,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呈现两个特点:一是中国企业遭受贸易保护措施的地域范围扩大。根据《财经》杂志的统计,2008年欧盟对中国发起了六起反倾销调查,而2009年中国已受到十起贸易救济调查,全部来自发展中国家,其中一半来自印度。这给我国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带来巨大的障碍。二是贸易保护的形式多样化,以环境保护为名筑起“绿色壁垒”、凭借技术优势构建技术壁垒、通过加强对外贸易管理和开展反倾销等多种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使企业疲于应对。如玩具行业,欧盟刚开始实施史上最严格的《欧盟玩具安全新指令》,美国又针对儿童玩具当中总铅锌限量出台了新的规定,使中国玩具企业面临巨大压力。
3.人民币持续升值
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2011年8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3950元,较前一个交易日上涨了22个基点,已连续4个交易日创汇改以来的新高,自2010年央行宣布进一步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近7%。人民币持续升值,不断吞噬外贸企业的利润,以纺织行业为例,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服装业的销售利润率就会下降2%~6%。由于担心汇率风险,外贸企业左右为难,有单不敢接,特别是不敢接大单、长单,因为接订单则可能导致企业亏损,但不接订单又会导致客户的流失。目前,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的持续施压,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不变,而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将大大削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4.制造成本急剧上升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消息,2011年上半年我国已有18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工资增长基准线多在15%以上。即使如此,在我国沿海地区,还是出现了大面积的“用工荒”。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低工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是必然趋势。另一方面,因为美元的贬值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能源、农产品、原材料、贵金属价格居高不下,导致产品原材料成本上升,如在东莞,“企业经营成本普遍上涨30%左右,而同石油、棉花有关的行业,其原材料成本上涨100%”。我国长期以来依靠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低廉的资源价格获得了低成本优势,成为了世界工厂,但随着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价格的上涨,低成本优势将无法维持,依靠低价竞争的对外贸易局面也难以维系。
(二)“出口转内销”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
1.国内市场是企业打造品牌的根基所在
中国号称世界工厂,在全球产业链中,中国企业一般处在生产制造环节,依靠低成本优势,获取加工环节的利润。但在整个产业链中,产品的定价权主要掌握在产品设计、终端零售等环节,而这些环节主要由拥有品牌的国外企业掌控,中国企业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只能获取微薄的利润。对此,郎咸平曾以芭比娃娃为例进行论述,中国企业造出的芭比娃娃价值1美元,但是芭比娃娃在美国沃尔玛的零售价格是9.99美元,接近10美元,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制造一个芭比娃娃挣了1美元,却替美国企业创造出9美元的价值。
在整个价值链中,拥有品牌的企业一般处在价值链的高端,因为品牌背后代表的往往是企业的综合实力,拥有品牌的企业也拥有核心竞争力,其战略决策影响了其所在价值链上生产要素的流动。中国企业,应逐步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发展,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在整个价值链中增加盈利份额。而通过品牌建设提升企业自主的竞争力,是通向价值链高端的必经之路。但品牌的建设仅仅依靠对外贸易并非易事。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相对高端位置的中国企业,比如华为、联想等品牌,都是在国内市场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并以国内市场为依托开发国际市场,才逐步赢得了国际声誉。因此,笔者认为,国内市场是企业打造品牌的根基所在,只有依靠国内市场,培育自己的品牌,并以此为依托,开展对外贸易,才有可能建设成世界上知名的品牌。从这个角度来看,外贸企业要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开展“出口转内销”,打造自己的品牌,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2.贸易并无内外之分,企业成功的关键是找准目标市场
在市场经济中,贸易并没有内外之分,内外贸分离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在改革开放早期,处于创汇等因素的考虑,我国开展了加工贸易,这种两头在外的企业,采购和销售都受制于人,实际上只能算一个加工车间,并不能算一个真正的企业。而后,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外贸企业,以对外贸易为主,基本没有国内贸易。但这种对外贸易,主要以贴牌生产和出口资源为主,企业虽有盈利,却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即使有部分企业在这种贸易中获得了不错的产业地位,如富士康的代工业务,但主要依靠的是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企业也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的很多外贸企业,实际上是一些无法掌控市场终端的加工企业而已。随着我国价格机制和资源供应机制的不断完善,对外贸企业而言,上述对外贸易的市场份额将日益缩小。寻找新的目标市场,成为很多外贸企业迫在眉睫的任务。找准目标市场,成功实现企业升级,是外贸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这种目标市场,不应再单一地界定为国外市场,也应该将目光投向国内市场,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有机结合,出口和内销合理配置,企业才能成为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
三、我国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的可行性分析
1.国家扩大内需战略,为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提供了强有力的***策支持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2008年11月5日,***召开常务会议,确定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2011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可以看出,我国改变了过去过度依赖出口的***策,开始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扩大内需成为我国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导向,并以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998亿元,比上年增长1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表明我国国内贸易规模巨大,发展迅速。另据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对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21033元,比上年增长11.5%”,“2010年城镇居民类消费支出全面增加。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长突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衣着、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较快,食品、居住、其他商品和服务、医疗保健支出继续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消费支出的增加,是我国国内贸易规模增长的强大动力。庞大的国内贸易市场规模和强大的增长潜力,为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2.外贸企业的成本和质量控制能力等是“出口转内销”成功的保障
外贸企业在从事对外贸易过程中,由于受到国外企业的制约,缺乏定价权,为了获取利润,只能在控制成本方面下工夫,由此也具备了很强的综合成本控制能力。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的成本优势,是单纯的内贸企业无法比拟的。首先,外贸企业通常建立了一个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商体系,可以获得质廉价优的材料供应;其次,在生产制造方面,外贸企业形成了严格规范的生产工艺流程,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第三,外贸企业拥有配备齐全的生产设施,不需要额外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
外贸企业具有很强的产品质量控制能力。外贸企业生产的产品大都销往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非常严格,而且往往制定了很多苛刻的标准,外贸企业只能建立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使其生产的产品能满足这些规定,赢得市场。这种质量控制能力,使外贸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有较好的保障,可以在国内市场获得很强的竞争力。
另外,很多外贸企业长期与国际上知名的品牌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外贸企业也慢慢掌握了这些知名品牌的商业运作模式。这使得外贸企业对消费者的需求有更敏锐的感知,从而获得更多的产品设计和产品创新的灵感,在新产品的设计上面具有优势。创新的产品加上从国际知名品牌身上学到的市场推广经验,可以使外贸企业获得成功的机会大大增加。
四、结论
由于外贸市场的风险激增,为了应对风险,外贸企业一方面可以调整对外贸易的策略,另一方面,开展“出口转内销”也可以大大降低市场风险。而作为处在产业链低端的中国外贸企业来说,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逐步走向产业链的高端是其必然选择。企业开展“出口转内销”,打造企业的品牌,是企业提升其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而国内市场的规模和快速发展为外贸企业的内销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外贸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也有助于其在国内市场上获得成功。因此,外贸企业在努力寻求对外贸易突破的同时,开展“出口转内销”,实现内外贸一体化,是外贸企业应该坚持的一项长期战略。
[参考文献]
[1]田志英.“出口转内销”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09,25(4):8-13.
[2]李娅,方琳.金融危机背景下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的SWOT分析[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8(6):38-45.
[3]张汉东,胡朝麟.外贸出口转内销不应成为***策导向[J].对外经贸实务,2009(12):20-23.
[4] 张翃.警惕贸易保护主义夹击中国[N].财经网,2009-02-20..
[5] 王慧,郑琪.人民币升值压力面面观[N].人民网,2011-08-16..
[6]闻一言.有单不敢接,出口企业的尴尬[N].证券时报,2011-05-20..
[7] 韩馨仪.劳动力成本上升,“世界工厂”如何适应? [N].中国财经报,2011-07-27..
[8] 符燕艳.世界工厂遇双重打击,东莞模式被指已走到尽头[N].新世纪.finance.省略/roll/20110731/234410235706.shtml.
外贸出口篇10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出口贸易 回归分析 ***策建议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出口贸易以及外商在华直接投资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外贸领域来看,中国年度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97.5亿美元上升至2000年的2492亿美元,2008年,该数值高达14285亿美元。另外,中国吸引外资的情况也格外引人注目:1978年以来,外商在华直接投资金额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实际使用金额更是由2000年的407.15亿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923.95亿美元,涨幅高达127%。中国吸收外资的能力也一跃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首位。
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的同步增长很自然地引起了业内人士及学术界对于二者关系的思考: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外商直接投资能否促进一国出口总量的增长’在贸易投资一体化的今天,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以外资带动外贸的发展。从而促进二者共同良好发展?
二、文献综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日益融合。当前学术领域关于投资与贸易的关系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观点:
(一)传统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是相互替代的关系――以Mundell模型为代表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相互背离的,20世纪60年代以前,经济学界一般采用H-O-S模型来解释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及其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就贸易和投资的关系而言,按照传统理论的分析,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会使要素价格均等化,从而使国际贸易的基础丧失,贸易和投资是相互替代的关系。Mundell.R.A.(1957)通过比较静态分析方法,研究表明贸易和投资是一种商品进入他国市场的两种主要方式,即投资会替代贸易,并提出了著名的贸易投资替代模型。Vemon(1966)从动态角度阐述了FDI对贸易的替代效应。他认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伴随着产品的生命周期运动展开的,是对企业出口方式的替代。从***治经济学的角度讲,如果对外投资是为了躲避东道国较高的关税壁垒,或者是为了减少东道国采取保护措施的可能性而进行的投资,那么这种情况下将会产生FDI对贸易的替代效应(Belderbos and Sleuwaegen,1998)。这种投资和贸易的替代关系较好地解释了二战前的世界投资行为,但随着世界贸易投资一体化理论的提出和全球贸易、投资的共同发展。该观点已经无法合理地解释贸易和投资之间的关系。
(二)更多学者认为。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之间是互补共存的关系――以Koiima模型为代表
Kojima(1978)在其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中构建了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存在互补关系的模型,即小岛清模型。该模型认为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从而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而扩大两国的贸易。从这个角度来讲,FDI可以创造和扩大对外贸易,FDI同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着共存互补的关系。Muchielli,Chedor(1999)认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会使东道国企业学习到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并获得更完善的国际销售网络,从而提高本国的产品出口竞争力,扩大出口规模并优化出口结构。
三、FDI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中国出口贸易及吸引外资情况描述
近年来,中国出口贸易以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均发展迅猛。出口方面,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年度出口总额呈逐年上涨的趋势。1985―2000年,我国年度出口额逐年上升但上涨幅度较小较平稳,自2000年以后年度增长率大幅度提高。我国年度FDI也基本上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总体来讲,我国的出口贸易规模随着外商直接投资额的上升而不断扩大,二者呈并驾齐驱的稳健发展态势。
在全国出口贸易中,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出口对整个中国出口的贡献非常大。1993年、1996年、1998年,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出口增加额的贡献超过100%。即如果没有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这3年我国的出口将会下降。外资企业对中国出口增加额的贡献一直处于上升势头,进入2001年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年度出口额一直占据全国年度出口额的50%以上,并且呈加速增长的趋势(表1)。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增长,是我国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
外商直接投资会从两个方面促进中国出口规模的扩大: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1 直接效应指外资企业通过本企业产品的出口来带动全国的出口增长。由表1可以看出,2001年外资企业的出口额超过全国的50%,成为中国出口贸易的主要来源。
2 间接效应指FDI通过对当地企业的影响促进全国的出口增加(Cayes,1996)。外资企业通过对当地企业的“溢出效应”和多种形式的非股权产业联系。或直接带动了当地企业的出口,或使当地企业的出口竞争能力提高。
(二)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出口贸易额的回归分析
1 数据的收集。笔者选取1985―2008年中国年度出口额及年度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作为模型数据,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
2 模型的建立。本文采用单因素分析法来分析中国吸引FDI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考虑到时间序列数据一般都是不平稳的,取对数后容易获得平稳序列数据,且对数形式的函数是一种拟合较好的函数形式,因此本文对各变量取自然对数,构建如下模型:
LnEXt=aO+alLnFDICt+Ut
对模型的两点说明:
(1)a0为常数项,没有实际意义。a1为相应的弹性系数,表示自变量每变化1%,因变量变化的百分数,U为随即扰动项,t表示相应的年份:
(2)EXt表示第t年全国出口总额,FDICt表示第t年全国外商直接投资额存量。采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值代替FDI流量是出于以下考虑:一般认为,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增加不会立即对当年的出口贸易产生影响,即FDI对于出口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时滞。另外,过去的FDI存量会对当前的出口贸易产生影响。FDI的累积值对出口贸易既有长期影响也有短期影响。
3 回归分析。笔者将表2中的数据代入Eviews5.0计量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LnEXt=3.2821+0.6150LnFDICt
0.2929 0.0419
t=(11.2043)(14.6800)
R2=0.9074,adjustedR2=0.9032 F=215.5013
回归结果显示,可决系数R2=0.9074,调整后的可决系数为0.9032,说明所建的模型总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较好。F值较高。方程总体显著,解释变量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1985―2008年期间,我国的出口贸易额同外商直接投资额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解释变量前的系数为0.6150,说明出口额和外商直接投资呈正相关关系,后者每增加1美,前者将会增加0.6150美元。
4 模型结论。综合以上计量过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由于FDI同出口贸易额之间呈现正向相关关系,所以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模型中采用FDI存量作为解释变量,所以无论从长期还是从短期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对外贸易都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
四、关于我国吸引外资和促进出口的***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均衡发展不同的FDI
FDI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分工的重要方式,并且能够充分带动其流入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从目前国内各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来看,东部地区应以利用FDI开展一般贸易方式的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而中部地区则要以利用加工贸易方式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制造业为主,这样不仅有利于不同地区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且也避免了地区间在利用FDI上的恶性竞争。
(二)对外资企业进行适当筛选
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出口的带动作用主要是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产生的。在引资过程中。各地***府最好选择与当地企业具有一定关联度的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这样,在外资企业本身进行生产和出口的同时,会对当地企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并使当地企业学到世界先进的管理经验,带动东道国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出口增加和出口结构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封福育,王少平FDI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2006(3)
[2]胡君茹.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出口贸易额的回归分析[j]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