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数据篇1
由于过于强劲,中国12月份外贸数据遭到高盛等外资银行集体质疑。中国商务部昨日(1月17日)驳斥了数据被“人为拔高”的指责。“月度数据出现波动是正常的。”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去年企业12月突击出口等因素造成了这一现象的出现。
海关总署日前公布的外贸数据被外资机构形容为“好得不可思议”。根据这一统计,12月份出口较上年同期上涨14.1%,高于11月2.9%的上涨,是2011年3月以来的最大涨幅;进口继前一个月零增长后实现6%的增长。
瑞银集团认为出口数据的增长和贸易伙伴的货物进出口不相符,高盛和瑞穗证券亚洲公司则指出,出口数据与制造业指数的海外订单数据相背离。
外界担心,质量有问题却无法辨明的数据将误导***府做出错误的规划,企业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对此,沈丹阳表示,月度数据出现波动是正常的。“这个现象在去年12月份之前已经出现过两次,在相邻的月份,两个月之内出现过超过10个百分点以上的明显波动。”
原因一方面是,去年整个外贸环境严峻,同时受节假日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12月份外贸企业加快了出口进度,“到12月31日,2012年第四季度的免收法定检验检***费的优惠措施停止执行,今年1月1日开始执行新的收费标准,所以企业为了充分利用这个优惠措施,要抢出运。早几天跟晚几天是不一样的。”
沈丹阳说,商务部还在就其他因素进行分析,相信对于12月的数据,这些分析是站得住脚的。
对于新一年外贸形势的判断,沈丹阳坦言商务部不敢掉以轻心。他表示,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2013年将争取保持全国外贸增速与GDP增速大体同步。
实际使用外资3年来首降
商务部昨天(1月17日)公布数据显示,中国实际使用外资2009年以来首次同比下降。
2012年1-12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17.2亿美元,同比下降3.7%。12月当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7.0亿美元,同比下降4.5%。
不过,商务部强调,虽然制造业外迁情况目前确实存在,但属正常现象,并未出现外资企业大规模外迁现象。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2013年,商务部会继续积极鼓励利用外资。在利用外资方面将采取的举措已在此前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专门提出了思路。
截至2012年,中国连续20年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沈丹阳表示,这说明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环境仍然很有信心。
“中国粮食缺乏依据”
中国激增的粮食进口将引发世界的粮食危机?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称,中国粮食缺乏依据。在昨日举行的商务部例行新闻会上,他透露去年前十一个月,进口增速较大的小麦、玉米和大米,配额使用不足50%。关税配额量是根据安全性和国际市场影响因素确定的,因此整体进口规模在合理范围内。
根据海关的统计,2012年1-11月份,中国粮食包括小麦、玉米、大米三大作物的品种进口数量合计是1077.5万吨,同比大幅增长了294.5%。
沈丹阳称,三种产品进口较快的原因是,第一,国内外市场价差增大,企业进口意愿增强,比如进口小麦每吨均价下降了9.4%,玉米每吨价格同比下降了3.2%,大米进口均价同比下降了26.5%;第二,企业增长饲料用粮的库存;第三,2011年同期,这三类产品进口的基数相对较低。因此,总体上是企业经营和市场需求的正常反映。
“强烈要求欧盟撤销不合理裁决”
欧盟委员会已认定中国向本国钢铁企业提供补贴,建议欧盟对华征收最高达50%的反补贴税。商务部昨天回应说,中方已向欧方提出了书面抗辩意见,并强烈要求欧方撤销不合理的裁决意见,终止该案调查。
外贸数据篇2
摘要:外贸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构成内容,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外贸企业无论是实行海外投资还是跨国并购,说到底还是要靠人来运作,对市场和机会的把握是由人才视野所决定的。本文首先基于面板数据对我国外贸人力资源需求量进行分析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对外贸人力资源的供给与培养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 :外贸人力资源 供给 需求 均衡 面板数据
中***分类号: F25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来源,外贸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构成内容,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增长迅速,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为211.6亿美元,而当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为630.2亿美元,吸引外资量是中国对外投资量的3倍。而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达1078.4亿美元,仅仅比同期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低不到100亿美元。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企业将会更广泛地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推动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已经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随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步伐的加快,对外投资的风险也在凸现,2004年11月底,曾被誉为走出去棋盘上“过河尖兵”的明星国有企业——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爆出了5.54亿美元巨额亏损的丑闻。据商务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海外并购主要集中在能源、矿产、制造、商贸、服务等领域,仅2008年一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损失就达2000亿人民币,不少企业折戟海外,其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贸人才的匮乏。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时,无论是海外投资,还是跨国并购,对市场和机会的把握是由人才视野所决定的。所以,培养和储备国际型外贸人才,是保障国际经贸活动持续、高效运作的关键环节。
一、中国外贸人力资源的需求分析
***1是中国1990-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中可以看出,20 0 0年以前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相对缓慢。从2000年开始,许多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寻求海外业务拓展,2005年联想集团正式宣布完成对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此外,中国海洋石油、京东方、TCL、上汽、中化集团等大量的海外并购案例集中涌现,我国企业正逐渐步入国际化发展的轨道。
2008年的次贷危机及全球经济增长减速,对我国的内需及出口的国际竞争力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但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仍显示出外贸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2008年全面,我国进出口总值25616.32亿美元,同比增加17.8%,累计贸易顺差2954.59亿美元。2009年进出口总额较前期虽有下降,但仍高于2007年。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贸行业的前景是很乐观的,我国的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外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种状况和发展,客观上需要更多的外贸人才参与到对外经贸业务中。特别是一些沿海发达城市,其外贸人才需求与日俱增,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随着产业经济国际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和外贸的不断发展,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也逐年上升。根据国内知名的HR供应商—前程无忧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外贸行业需求职位,如跟单员、外贸业务员、采购员到涉外律师、商务谈判人员等各种职位,位居职业需求排行榜的前列,各类外贸人才供需缺口仍然突出(见表1)。
根据前程无忧公司公布的2013年1月-12月外贸行业人才职位需求量(见表2),利用t表示时间,设为自变量;Y表示需求量,设为因变量,对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表3是相关系数的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Pearson相关系数为0.946,单尾显著性检验的概率ρ值小于0.05,所以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2是回归标准化的正态P-P***,***中给出了观察值的残差分布与假设的正态分布比较,可以看出标准化的残差散点分布在直线上或靠近直线,这说明标准化残差是呈正态分布的。
表4给出线性回归方程中的参数和常数项的估计值,其中常数项系数为4.759,回归系数为0.274,线性回归参数的标准误差为0.036,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924,回归系数T检验的t统计量观察值为7.670,T检验的概率ρ小于0.05,所以可认为回归系数有显著意义,即得出线性回归方程:
Y=0.274t+4.759 ①
利用公式①可对2014年度外贸行业人才职位需求量进行预测。利用该线形拟合公式对2014年外贸行业人才职位需求情况进行预测,得到表5数据。
我国的对外贸易事业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这不但体现在对其的数量要求上,更体现在对其更高的质量要求上。企业要求外贸从业人员不但要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外语好,有一定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还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专业资格证书是最重要的岗位“敲门砖”,目前,各证书的培训机构培养人才基本上仍停留在理论阶段,缺乏必要的业务操作技能,而社会上紧缺的是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随着外贸行业进入新一轮的发展高峰期,外贸行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更显急迫,尤其那些掌握现代贸易与物流理论、具备扎实的语言能力,懂得国内外贸易法规和操作管理,从业经验丰富的人才,在贸易进出口领域非常抢手走俏。
二、中国外贸人力资源的供给分析
我国外贸人才的供给渠道分为内部供给和外部供给,内部供给主要来自于外贸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单位内部的培训,这种方式主要用于选拔更适合部门发展的人才,缓解外部供给的压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尽其才。外部供给主要是指高校毕业生和人才引进,它是外贸人才供给的主要来源,这里所讨论的供给主要指外部供给。
1.供给总量不足
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被批准直接从事对外贸易,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贸人员不仅具有日常工作所需的听、说、写、译的外语能力,还应懂得国际外贸知识、国际贸易谈判规则、国际经济法律、营销技术及基本的产品专业知识等。随着与国外贸易往来的进一步增大,大量地培养高素质的国际经贸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时,外贸专业是经济学专业的二级学科,而大部分从事外贸行业的人员都来自于经济学专业。鉴于目前难以取得外贸专业招生人数及毕业人数的最新统计数据,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本、专科)毕业生情况来讨论外贸人才的供给。2012年我国高校(本、专科)毕业生人数,数据显示,经济学专业毕业生人数仅占所有毕业生的5.2%,为29万多人,假设经济学所有的毕业生全部就职于外贸行业,那么与本文所预测的外贸人才的需求量相比,外贸人才供需之间的缺口仍然很大。另外,我国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局面,即本科生居多,研究生和专科生较少,***3更加直观地显示了每年经济类毕业生中,具有高学历的人才所占比例非常小,这对外贸行业越来越高的从业资格来说,无疑是一种缺欠。从外贸行业发展的总体状况来讲,供给总量是不足的。
2.能力素质结构偏低
现有的人才数量与外贸行业需求相比存在很大的缺口,外贸人员的素质也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外贸行业需求,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期望的是较高级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过于偏重理论课程的教学,忽视对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一些重要的实务性课程和实践环节缺失。虽然近年来很多高校也开始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这些都仍处于初级阶段,未能真正落到实处,这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不足,大部分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很难全面、系统地掌握对外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方法,在审核、填报相关单据、报关和商业风险的防范方面缺乏实践经验,在这种学历教育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跟不上经济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外贸行业属于知识、经验、智力高度密集的行业,外贸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贸人才应该具有良好专业理论知识,要通晓相关的外贸***策、外贸规则与惯例,进出***易程序等。由于交易双方处在不同国籍,因此外贸从业人员要熟悉国际贸易法,通晓国际经济、***治法律、社会文化等情况。另外,要具备较高的电子商务知识以及必要的风险管理知识。
(2)良好的职业素养。外贸人才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和高度的敬业精神,要加强自身的职业修养,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符合国际礼仪。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思维敏锐,要敢于开拓新路子、新局面,同时要有良好的业务决策和组织能力。
(3)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外贸人才的沟通交流能力主要是指语言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精通外语,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外贸人才最基本的能力,在技术引进、对外贸易、海外投资、跨国经营等方面,没有良好的外语功底是无法胜任工作的。此外,国际贸易人才还要有开放的思想和全球化的观念,具有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尊重外国的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
三、外贸人才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外贸人才正面临着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的问题,加强外贸人才队伍的建设已成为迫切的需要。新时代外贸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在全球化经济为各国提供自由广阔的贸易空间的大背景下,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战略思维及全球视野的人才,而且这样的人才具备国际理念,通晓国际规则,富有积极的创新精神,能够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人才竞争是21世纪的主题,我们应跟据市场的发展变化,借鉴国内外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积极深入地探索外贸人才的培养模式,向社会输送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
1.培养目标的明确化和课程设置的宽泛化
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明确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层次,对不同层次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避免趋同化现象。综合型重点高校要侧重培养研究型、创新性和复合型高级人才,诸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策、法规,WTO规则等方面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维护公平贸易、实施贸易救济、跨国投资经营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一般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针对不同进出口行业、不同工作岗位的应用型人才,适应新时期主流用人单位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
高校国际贸易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更加宽泛,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开放性。在课程设置时,应多加注重经济、管理、法律等学科的融合,尤其与法学课程的结合,强化国际经济、贸易、法律和国家文化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应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积极增加专业实践教学的投入和研究,注重专业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充实国际化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国际竞争的能力,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向型的人才。
2.积极开展外贸人才培养的市场营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而国际经贸相关用人单位是高等院校提供的产品的使用者,现在多数用人单位仍不愿意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的费用,招聘中要求具有工作经验,因此对刚刚走向社会的毕业生来说无疑提高了就业门槛。高等院校要从提高教育竞争力、优化学生个人职业前途出发,积极开展市场营销活动。高校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专业特长领域内,准确定位,建设自己的专业化品牌,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探索校企人才合作模式,积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与企业直接对话的机会。如可以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完成,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并在实践环节得到延伸和巩固,最终实现外贸人才培养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人才培养的信度与质量,为我国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张汝根.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7)
[3]孙艳萍,徐丽.***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探析[J].商业经济,2010(1)
[4]布鲁斯·约翰斯通.全球大学的变革方向.中外大学校长论坛,edu/
多吃果蔬,胃癌风险低
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近日公布,果蔬吃得多,得胃癌的风险也随之下降,该研究成果已经在欧洲《肿瘤学》杂志发表。
外贸数据篇3
[关键词] 农产品贸易对外贸易价格指数
农产品对外贸易价格指数是研究农产品贸易问题的基础。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价格指数体系不完善。目前编制并公开农产品对外贸易价格指数的机构只有商务部,从2002年1月起在《农产品进出口月度报告》中公开农产品月度出口价格指数;从2005年2月开始进、出口双向价格指数。
一、农产品对外贸易价格指数体系现状
目前可以获得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价格指数的来源非常少。各国际机构(或组织)中,只有WTO在每年的ITS(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中公开报告部分农产品的全球出口价格指数。WTO将农产品作为初级产品的一部分在ITS中报告了1995年以后的食品和饮料 和农业原材料 两个农产品大类(各包括若干小类)的出口价格指数。根据WTO的统计口径,ITS的初级产品的统计范围包括4个大类:食品和饮料、农业原料、矿物和不含铁的金属以及能源,其中食品和饮料以及农业原料属于农产品范畴。
事实上,FAO曾经编制并公开过各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价格指数。根据FAO贸易年鉴的解释,由于缺少新***国家在1989-2001年间贸易统计数据,FAO暂时中止(temporarily discontinued)了对按照大陆(by continent)区分的各国农产品贸易指数的测算。这对于保证各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价格指数数据的完整性是不利的。
国内机构中编制并公开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价格指数的部门只有商务部。从2002年1月起,商务部开始在《农产品进出口月度报告》中公开农产品月度出口的单向价格指数;直到2005年2月才开始同时进、出口双向的价格指数。此外,商务部还针对农产品的主要进、出口市场分别测算得到针对主要贸易市场的农产品对外贸易价格指数。特别地,从2005年6月起商务部针对某些重点产品 进行测算,在重点产品层次上得到进、出口双向价格指数。这样商务部编制并的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价格指数体系是包括总体、重点国别地区和重点产品三个层次在内的指标体系。
二、对外贸易价格指数测算方法回顾
鉴于目前编制并农产品对外贸易价格指数的机构只有WTO和中国商务部,本文首先对上述两个机构采用的对外贸易价格指数测算方法分别做出讨论。
1.WTO的贸易价格指数测算方法 基于SITC(Rev.3)的产品分类标准,WTO的ITS仅仅了部分农产品的全球总体对外贸易指数,并没有涉及国别数据。相应地,ITS只对全球总体指数的测算程序做了说明,没有对国别数据的来源或测算方法做出明确解释。根据WTO的解释,ITS全球农产品总体对外贸易指数的测算分两个步骤完成:首先由秘书处做出估计,将各国的缺失数据补齐;然后将各国数据加总得到全球总体指数。对外贸易价格指数的测算过程分别在国别和国际两个层次上完成。由于对国别价格指数测算程序的解释并不完整,WTO的对外贸易价格指数测算方法对国别贸易指数的获得并不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2.商务部的贸易价格指数测算方法 商务部编制并公开的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价格指数数据使用帕氏公式测算得到。就测算方法而言,除了在《农产品进出口月度报告》中注明其报告的价格指数为全样本指数外,商务部并没有对价格指数的具体测算程序进一步解释。考虑到帕氏公式为固定权重的指数公式,公式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只有在考察期内价格指数的数量权重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使用该公式得到的价格指数结果才能较为客观的反映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价格指数的综合变动规律;否则使用固定数量权重的价格指数公式进行测算是有风险的。
由于国别对外贸易价格指数的测算方法同样适用于农产品贸易价格指数的测算,作者将考察的范围扩大,对国别对外贸易价格指数的测算方法做出讨论。除WTO和商务部外,目前测算并国别对外贸易价格指数的国际组织有UNCTAD、IMF和WB等;国内机构包括海关总署和国家统计局。其中只有海关总署对其的对外贸易价格指数的测算方法做了说明。
3.海关总署的贸易价格指数测算方法 海关总署从1994年开始试编我国的对外贸易指数,这也是国内指数编制方面的最早尝试。2000年海关总署对贸易指数的编制系统做了修订,并于2003年正式启用新方案编制我国对外贸易指数并在内部资料上刊登。2005年起海关总署正式编制出版《中国对外贸易指数》月刊,并在季末和年末编制季度和年度指数增刊。
海关总署的《中国对外贸易指数编制说明》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对外贸易价格指数编制说明中最为详细的一个。根据编制说明的解释,海关总署的对外贸易价格指数采用费氏公式编制。价格指数测算之前首先对样本数据做筛选,根据最详细的海关进、出口记录计算出同种产品的价格变异系数,从中挑选出部分HS的8位税目上的产品作为计算样本,样本覆盖率占全部贸易产品的70%以上。获得测算样本后,在HS的8位税目数据上计算单位价格指数,然后使用费氏公式测算得到6 位税目上的价格指数,进而向4位目、2位目和全部贸易产品汇总,最后得到我国的对外贸易价格指数。
三、对外贸易价格指数测算方法评析
现有的农产品对外贸易价格指数测算方法并不完善,不能满足农产品对外贸易价格指数测算的实际需要。海关总署的贸易价格指数编制程序较为细致,对农产品对外贸易价格指数的编制工作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1.海关总署贸易价格指数测算方法的优势 海关总署的指数测算方法有三个显见的优势:
一是其公开的对外贸易价格指数使用费氏公式测算得到,这种同时考虑两期数量权重的价格指数公式避免了固定权重公式对指数测算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
二是海关总署的价格指数测算建立在8位税目数据基础上,因此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价格指数的混频程度。农产品的经济属性差异大,在8位税目数据层次上进行指数测算的数据处理思路对农产品价格指数的测算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三是海关总署的价格指数测算程序从8位税目数据开始,进而向6位目、4位目、2位目和全部产品汇总。这种测算程序反映了指数在层级之间的递推关系。农产品的多样化特征显著,使得分类价格指数更能反映农产品贸易价格的变动规律。价格指数在层级之间的递推关系为建立农产品分类指数提供了思路。
2.海关总署贸易价格指数测算方法的不足 借助变异系数指标,海关总署在全部贸易数据中人为地剔除了某些税号上的数据。这种数据处理方法显著降低了数据的变异程度、有利于价格指数的测算;但同时具有两个明显不足:
一是这样得到的价格指数不再是全样本指数。仅仅根据变异系数剔除数据,有可能导致某些重要信息的丢失,从而无法全面、客观反映全部贸易品价格的综合变动规律。
二是参与测算的样本数据占全部贸易产品的70%以上,从一定程度上讲属于固定权重的指数测算方法。这种人为剔除数据的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对贸易产品结构变动产生的影响估计不足。如果贸易产品结构在考察期间变动显著,则价格指数的测算结果无法反映贸易品价格的真正变动规律。
四、农产品对外贸易价格指数测算中的关键问题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价格指数体系涉及数据少、时间序列短,尚未包括分类层次上的指数信息。对外贸易价格指数体系的不完善影响了农产品贸易领域内相关研究的展开。本文认为,农产品对外贸易价格指数测算应注意以下三个关键问题:
1.建立农产品分类指数。农产品范围广、产品经济属性差异大,使得分类指数更能客观反映农产品对外贸易价格的变动规律。
2.选择合适的价格指数测算公式。可供使用的指数公式很多,不同的指数公式具有不同的统计性质,因而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价格指数测算公式做比较,并对使用不同公式得到的结果做出预期。根据研究的具体需要选择某一个或某几个指数公式用于农产品价格指数测算。
3.测算全样本价格指数。这种处理方法会将很多变异较大的数据包括在内,但是避免了人为剔除某些税号上的数据可能导致的某些重要信息的丢失,这样得到的价格指数结果能够更为客观的反映农产品贸易价格的综合变动规律。
参考文献:
外贸数据篇4
服务贸易统计是国家制定服务贸易***策以及科学发展服务贸易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制定服务贸易统计制度是成功开展服务贸易统计的必要条件。
从成功开展服务贸易统计的国家或地区看,都是在法律、制度的保障下有效地开展服务贸易统计工作的。美国国会于1985年通过了《国际投资和服务贸易调查法》(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Trade in Services Survey),授权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为美国服务贸易的首要统计机构和首要机构,并授权BEA进行各行业服务交易的强制性调查以及国际直接投资的强制性调查,从而保障了美国服务贸易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国香港则根据《普查及统计条例》(第316章)及其附属法例搜集服务贸易统计数据,这是香港服务贸易统计领域最重要的立法。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缺乏服务贸易统计归口管理部门,中国的服务贸易统计工作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地区)。“十一五”规划明确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目标,对服务贸易统计工作也提出了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商务部与国家统计局遵循国际标准,并结合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情况和特点,联合制定了《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于2007年11月联合(商服贸发[2007]464号),并自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科学、有效地组织中国的服务贸易统计工作,为国家制定服务贸易***策提供数据信息服务。
按照国际规范与标准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设定了中国服务贸易统计的范围和内容。《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采纳了联合国等六大国际组织共同编著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中所建议的服务贸易统计基本框架。
根据《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建议的基本原则,国际服务贸易统计遵循《服务贸易总协定》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定义,确定以四种供应模式,即跨境提供、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作为服务贸易统计的范围。具体操作上,以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服务贸易(即国际收支项下的服务贸易)和通过外国附属机构实现的服务贸易(即FATS)两条主线进行服务贸易统计。而对于自然人移动统计,因其范围难于界定以及可行的统计指标有限,仅作为服务贸易统计的次要组成部分。目前,世界上已有150多个国家(地区)定期向国际组织报告国际收支项下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并有包括中国在内的26个国家(地区)开展了FATS统计。从世界各国(地区)的情况看,除美国的服务贸易统计较为成熟之外,其他多数国家均处于探索之中。我国的服务贸易统计符合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的方向。
《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规定,中国服务贸易统计的范围包括中国居民与非居民间服务贸易和外国附属机构服务贸易两部分,覆盖《服务贸易总协定》建议的四种供应模式,即:跨境提供、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移动项下的服务贸易。同时,为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的服务贸易统计细化了服务贸易的国别(地区)和省市分类,提供了交易性质、国别(地区)、省市等多维分组的国际收支项下服务贸易和外国附属机构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框架,从而满足了国际谈判与中国各级***府管理和决策的需要。
有关中国居民、非居民、外国附属机构服务贸易等概念界定
根据《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中国居民是指在中国大陆境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不属于中国居民的各种经济单位,称为非居民。外国附属机构服务贸易是指中国境内的企业通过直接投资方式控制另一国或地区企业而在该国或地区内实现的服务销售,即外向附属机构服务贸易;以及外国或地区的企业通过直接投资方式控制的中国境内的企业在中国境内实现的服务销售,即内向附属机构服务贸易。
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来源、报送和公布方式
《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规定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来源分为两个主要渠道。一是,服务贸易相关部门依照本部门职能分工向商务部提供相关数据,二是由各省(市、区)商务部门向商务部核转上报部分数据。由商务部负责全国服务贸易总体统计数据的汇总。
商务部负责中国服务贸易总体统计数据的。其中,以年度《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报告形式公布服务贸易统计数据,以年度《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形式公布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情况。
外贸数据篇5
【关键词】服务贸易,西部内陆,FDI,OFDI
1.西部内陆地区服务贸易相关概念和关系的界定
关于内陆和沿海的界定。内陆是与沿海相对的区域概念,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沿海地区是指有海岸线(大陆岸线和岛屿岸线)的地区,按行***区划分为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内陆则是地处内陆腹地,远离海岸线和边境线的地区。
2.西部内陆地区服务贸易进出口对FDI、OFDI影响的实证研究。本部分将借助于相应的计量分析实证检验西部内陆地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五省为代表)服务贸易对于FDI、OFDI的经济效应。采用2005-2010年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五省的面板数据,分别检验西部内陆地区服务贸易对货物进出口总额的联动效应、对各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各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2.1服务贸易联动FDI增长效应
2.1.1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在对西部内陆地区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集聚效应分析时,选取三个变量:各省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各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各省服务贸易出口总( FX)、各省服务贸易进口额(FM)。利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五省在2005-2010 年期间的三个变量的数据组成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经济分析。其中各省外商直接投资数据来自《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告》,各省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来自于各省商务厅网站、各省统计年鉴及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各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2.1.2模型设定。根据上文讨论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构建如下计量经济模型:
其中,FDIit,是i省 在t 时期的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FXit ,为i省在t时期服务贸易出口额;FMit ,表示i省在t时期服务贸易进额。单位:均为万美元。
2.1.3实证结果
Hausman检验Prob>chi2 = 0.2396接受“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估计量没有实质性差异”的零假设,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方法进行估计,根据随机效应分析结果,分析如下:
第一,服务贸易出口对各省吸引FDI的自然对数值影响不显著,且为负值。服务贸易进口对各省吸引FDI的自然对数值为正,且显著,表明各省服务贸易进口对各省吸引FDI具有促进作用。这是由于西部内陆地区各省对服务业的发展重视不足, 造成现代服务业发展长期滞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外资大量进入所引起的对现代服务的巨大需求只能通过进口来弥补。因此, 必须从战略角度探讨如何通过利用外资有效地发展服务贸易, 提升服务贸易地国际竞争力。
第二,服务贸易进口自然对数的参数显著的正面影响,因此服务贸易的加速发展有助于西部内力地区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2.2服务贸易联动OFDI增长效应
2.2.1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在对西部内陆地区服务贸易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进行检验时选取三个变量:各省对外服务贸易出口总( fx)、各省服务贸易进口额(fm) 和各省对外直接投资(ofdi)。其中各省对外直接投资由于只能获取各省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因此采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ofdi)代替,数据来自《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报》。
2.2.2模型设定
根据上文讨论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构建如下计量经济模型:
其中,OFDIit,是i省 在t 时期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FXit,为i省在t时期服务贸易出口额;FMit ,表示i省在t时期服务贸易进额。单位:均为万美元。
2.2.3实证结果
Hausman检验Prob>chi2 =0.34126接受“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估计量没有实质性差异”的零假设,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方法进行估计,根据随机效应分析结果表,分析如下:
第一,西部内陆地区四川、重庆、陕西、云南、贵州五省对服务贸易的出口对其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对具有促进作用,但不是特别显著,说明各省服务贸易的出口没能较好地产生先期的市场开拓效应。可能是由于西部内陆地区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较弱的原因。服务贸易进口对各省OFDI的自然对数值为正,且显著。
第二,从回归总体可知服务贸易对OFDI具有促进作用,服务贸易发展有助于扩大对外开放。
3.西部内陆地区发展服务贸易的对策及建议
西部内陆地区发展服务贸易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第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对外开放经济载体;第二,实施服务贸易多元化,增强对外开放经济动力;第三,完善服务贸易制度建设,优化对外开放发展环境;第四,打造新型服务外包平台,创新对外开放发展模式;第五,注重人力资本积累,强化外向经济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外贸数据篇6
关键词:中欧商品贸易;贸易模式;产业内贸易
中***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6)09-0095--04
不断扩张的欧盟已是世界上经济总量最大、最发达的经济贸易实体,而中国作为一个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并且正面临贸易与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转变。对中欧贸易关系与动态的研究不论在贸易实践或是理论领域均引起人们的兴趣。然而,目前国内对中欧贸易的关注热点多局限于双边贸易摩擦,如反倾销引发的争端及解决方案等。相反,对贸易理论及双边贸易实践所面对的基本问题,即贸易模式及其形成原因和变化趋势的研究则实际上十分缺乏。我们认为,鉴于欧盟与中国在经济总量、成长性等方面的重要特征,对一个发达的一体化组织和正面临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大国的双边贸易模式的研究不仅极具学术实证价值,而且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起到重大拉动作用,并且正面临增长方式变革的***府而言,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本文拟在目前国内有限的研究基础上,采用分类产品的贸易收支和GL指数对中欧商品贸易进行分析,得出对中欧商品贸易模式的初步结论,并分析其原因及***策启示。
一、现有研究的不足
目前国内对中国对欧贸易模式的研究实际上并不多,且并未有一致的意见。就笔者检索的结果,主要观点有两种。一种认为中欧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另一类观点则认为产业内贸易的趋势在中欧贸易中占据主要地位。虽然互补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并非不能共存,但是对于目前哪种贸易形式在中欧贸易中占主导地位,两种意见明显相左。笔者还发现,当前的一些研究在论证上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分析结果不一定准确。如王国安、范昌子(2006)计算2003年中欧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为:初级产品0.745,劳动密集型产品0.573,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0.844,均高于0.5,表现为很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事实上,其所计算的大部分商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均高于0.5,这与中国整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有较大出入,而作者又并未给出合理的解释。周帅(2006)的研究认为“中欧贸易中产业内贸易开始占主导地位”,但是得出这一结论的基础为基于HS两位数计算的GL指数。而根据GL指数的构成,用其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准确度显然受到商品分类程度的影响,分得太细会对实际产业内贸易水平造成过低估计,分得太粗则会高估。根据一般的惯例,计算GL指数一般用到3位数,周文中明显存在由于分类不当而产生的高估问题。上述观点的矛盾和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使得我们对于目前关于中欧贸易模式的有限的研究结论的信任程度打了折扣。
一般认为,南北贸易多建立在资源禀赋差异的基础上,从而呈现出互补性较强的产业间贸易特征,而发达国家(区域)之间由于禀赋相近,南南贸易更多地表现为建立在规模经济、产品差别基础上的产业内贸易。中欧商品贸易是否符合典型的南北贸易特征?在中国经济经历了二三十年高速增长、资源禀赋和贸易基础发生重要改变,欧盟的范围和经济总量日趋扩大、组成国家经济发达程度更加复杂的过程中,中欧贸易的基本模式是否也在发生趋向南南贸易的变化?对这些问题的明确回答不仅能为既有的贸易理论提供有力的证据,更重要的是,这将为对中欧贸易关系持续、系统性研究提供一个基本的判断。
二、对双边贸易模式的基本分析
(一)分类商品贸易收支分析
对贸易模式的一种基本描述使用了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概念。产业间贸易指国家(地区)间就不同行业产品的交换活动,而产业内贸易则指相同行业内部的产品交换活动。因此可以从分类商品的贸易收支结合贸易额来判断基本的双边贸易结构――如果某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则该行业的贸易收支越趋于均衡;反之,如果产业间贸易水平高,则其贸易收支越不均衡,表现为较大的贸易收支差。我们根据《WTO国际贸易统计2005》中2004年中欧双边商品贸易的数据,计算整理得出各产业的双边贸易收支差及贸易额比重(***1)。
***1反映了双边贸易中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发生的行业。其中,中国大量向欧盟出口电子数据处理及办公设备、电子通讯设备、杂项制品和服装等产品,同时大量从欧盟进口非电动机械、汽车产品、其他化学产品和发电设备等,在这些产品上表现为产业间贸易。而鱼类、医药品、有色金属和未分类产品贸易收支基本均衡,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综合右***各产业的贸易份额可以判断,产业间贸易仍然是双边贸易的主要形式。我们发现,贸易份额超过5%的产业均位于***的上下部分,而且贸易份额越大的产业贸易收支差越大;而位于***中部,即贸易收支基本平衡的产业在全部贸易中的贸易份额很小。即前述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行业在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很小,而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的产业在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很大。这说明,周(2006)文中提出的“产业内贸易已在中欧双边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判断是错误的,中欧双边贸易仍然表现出比较典型的南北贸易特征。
(二)G-L指数分析
为了更进一步研究中国对欧盟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并将其与中国总体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进行比较,本文系统地计算了中国对欧盟商品贸易的GL指数和中国总体对外商品贸易的GL指数。
1.指标与数据
某一特定产品的GL指数为:Bi=1-|Xi-Mi|/(Xi+Mi),其中Xj和Mj代表j类(种)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以某产业内各产品组贸易额占该产业贸易总额的比重为权数进行加权,可以计算出含n个产品组的某产业的GL指数:GL指数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取值为0表示该产业是完全的产业间贸易;取值越趋于1,表示该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
为了统一口径,本部分计算使用的所有数据均来自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采取联合国标准国际贸易分类方法SITC(REV-3),此分类方法把贸易商品分为10类(见表1):其中0-4类商品为初级产品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第5和7类商品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第6和8类商品为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第9类为非常规商品。考虑到第9类的份额很小,在商品结构分析中将不予考虑。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了1999-2004年中国和欧盟25国,以及中国和世界的双边贸易细分到SITC 3位数的统计数据,分别用于计算商品结构和GL指数。
2.产业内贸易状况
通过观察对中欧和中国―世界按SITC分类3位数数据计算得出的GL产业指数(表2),我们得出中国―欧盟产业内贸易的一些特点:
中欧产业内贸易水平明显低于中国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中国欧盟除第4、5和9类商品的GL指数略高于0.5以外,其他商品的GL指数值均低于0.5。但是2004年第4、5和9类商品的比重仅占中国欧盟贸易总额的5%,所以说中欧产业内贸易水平还很低。通过和中国―世界产业内贸易情况对比可以看出,中欧的产业内贸易也低于中国全部对外贸易产业内贸易水平。
不同类别商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差别较大。总体上说,制成品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高于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制成品中,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明显高于劳动密集型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第5、7类商品的GL指数约在0.3~0.6之间,而第6、8类商品的GL指数在0.35以下。
产业内贸易的行业非常集中。部分商品产业内贸易达到很高水平,而且集中发生在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从细分到3位数的256类商品来看,2004年GL产品指数超过0.40的有107类,超过总产品类数的40%。107类GL产品指数超过0.40的产品中,第5和7类占67.5%,特别是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的比重高达55.4%。
我们注意到中欧第3类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等能源类产品的GL指数在2000年发生突变,从1999年的0.68变为2000年的0.02。这主要是因为第3类石油、石油产品及有关原料从2000年开始中国对欧盟的出口额变为0,这与中国整体对外的能源***策有关。中国从1993年开始由一个原油出口国转变为一个原油进口国,随后,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国民经济第九个五牛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建立国际战略石油储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此后中国大量减少对欧盟的石油出口。
三、双边贸易模式的形成原因及***策启示
无论是从分类产品的贸易收支还是从GL指数来看,中欧双边商品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都很低,以产业间贸易为基本模式,依然属于典型的南北合作形式。双边商品贸易以制成品为主,中国对欧盟的进口依然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向欧盟的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显示出欧盟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和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资源互补性依然是双边贸易的重要基础。总的来说,产业内贸易在双边贸易中的份额仍然非常有限,远未“占据主导地位”。但不同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差别较大,在一些技术及资本密集度较高的行业内,如医药产品和汽车以外的其他运输设备具有很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但由于在总贸易额中所占份额很低,不足以影响总的贸易模式。综合中欧的资源条件与经济发展水平,我们对双边贸易模式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作出以下判断。
(一)劳动力成本优势还将持续保持,技术成为我国产业发展及贸易结构升级的关键制约因素
从双边商品贸易模式很容易可以看出资源禀赋差异依然是主导双边贸易的重要因素。中国价格低廉及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以及欧盟充足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形成了双方贸易比较优势的主要来源。根据UNCTAD2004年的数据,中国非熟练劳动力年薪约为西欧国家的六至七分之一,熟练劳动力年薪也不足西欧国家的五分之一。不仅如此,中国劳动力工资水平也显著低于欧盟新成员国的劳动力工资水平。现阶段中国二元经济的特征仍然明显,农业中转移出来的非技术劳动力大量存在;此外,随着国内高校不断扩招,大量高校毕业生使技术型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对工资上涨起到抑制作用。而在欧盟内部,由于各国实施高工资、高福利制度以及共同劳动市场的存在,劳动力成本高昂将成为欧盟长期面临的问题。双方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显著差异在短期内不会得到根本性的缩小。
在资本和技术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开放***策的深入,自身资本积累与外资大量流入使国内资本短缺逐步得到缓解,不再是国内产业成长的硬约束。相反,技术因素日益成为产业国际扩张(包括贸易和对外投资)的关键性制约因素。近年来,来自东盟等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尤其是中国商品对欧出口频频遭受欧盟反倾销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阻碍,意味着仅仅建立在低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基础上的比较成本优势越来越难以转换成为现实的贸易利益。原创性知识产权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标准日益成为欧盟等发达国家遏制发展中国家取得贸易利益的重要手段。目前,中国整体的技术水平仍然偏低,尤其是对核心技术的开发和控制能力依然很弱,仅在部分高技术产品或高技术产品的劳动密集型组装环节上占有优势。未来中国对欧盟贸易模式的升级转换必将以中国产业的技术进步为前提,否则,即使拥有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也将越来越难于从对欧盟贸易中获利。
(二)外资导向***策对中国对外贸易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出口贸易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出口部门中外资企业的大量存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府为了解决国内建设资金与技术短缺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对外资的优惠***策,使外资大量进入到国内制造行业尤其是出口产业当中。从1993年到2005年中国出口企业中外资企业的份额由30%增长到80%以上。在对欧贸易当中外资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份额。外资的大量存在固然对中国出口增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有两个问题必须引起注意:一是外资与本地生产要素如何紧密有效结合的问题。大量资料表明,中国出口行业中的外资企业大量采取两头在外、加工贸易的形式,主要利用本地低廉的非技术劳工和原材料、土地等自然资源,加工出口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商品,与本地的其他生产要素结合得并不紧密;生产加工设备投入多,研究开发投入少,这种外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现存低端的产业与贸易模式,反而可能制约中国生产和贸易结构升级。二是外资与内资的公平竞争和利益分配问题。一直以来,中国对外资给予“超国民待遇”,事实上将外资与内资置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不仅在利益分配上不公平,而且削弱了内资企业在技术革新、开发新产品、提升质量、经营品牌等方面进行长期投资的积极性和能力,对于国内产业做大做强、产业与贸易结构升级换代是不利的。
因此,在长期内若要保证与提高对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利益,中国***府必须在外资***策上有所导向,而不是一味优待。如相对于单一生产环节对于垂直一体化的投资给予更多鼓励;相对于单一生产性的投资对于研发性的投资给予更多鼓励;给予内外资总体上的公平待遇等等。
(三)必须充分考虑欧盟扩张对中欧贸易的影响
外贸数据篇7
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一:商务英语对国际贸易函电的应用
摘要:为有效降低国际贸易交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营造更加有利的对外贸易机会,对商务英语函电在国际贸易中的变化及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了解商务英语函电对对外贸易成本造成的改变与推动作用。
关键词:商务英语;对外贸易;国际交流
近年来,全球经济化形势日益加剧,国际贸易活动越发频繁。在科学技术的带动下,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有效的贸易交流与沟通就更显重要。从国际贸易角度来看,不同国家的买卖双方相距遥远,面对面洽谈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商务英语函电的意义和作用,推动国际贸易交流。
1商务英语函电的含义
商务英语函电是利用商业事务英语传递相关商务信息的函电,是对外贸易活动重要的基础。商务英语函电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商务活动的成败,它早已成为对外贸易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当前国际上的通用语言,英语是国际商务活动中进行信息传递的主要语种。与常用英语相比,商务英语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和独特语言特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快,国际贸易活动日渐频繁,商务英语函电能够准确、细致地向各方传递所需的贸易信息,更好地解决了供需间的信息连接问题,建立了各国、各企业间有效的交流沟通桥梁,创造了更多的商业洽谈机会,提高了信息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商务函电交流过程是发出者顺利编码、接收者顺利解码的过程。针对对外商务交流途径而言,商务英语函电就是鉴于外贸知识背景,利用现代化通信工具进行语言表达的电子书信。纸质书信、电子邮件及传真等都是商务英语函电载体,但其载体又不仅限于此,专业贸易用语及缩略用语等均是其主要内容。商务英语函电分类标准众多,按照其使用功能主要可分为答复函、来函处理、联络函、任命函、邀请函以及慰问函等多种形式。根据商务英语函电内容范围有仲裁、保险、索赔、包装、询盘、发盘等。
2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函电的基本功能
2.1寻找新商业伙伴、发展贸易客户在传统国际贸易过程当中,发展贸易客户成本较高,其根本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充分。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时代,信息公开程度较高,尤其是互联网等方式的应用,更是打破了贸易信息的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这就为我国国际贸易活动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支出,有效提升了贸易工作效率。发展贸易客户、寻找新的贸易客户可以通过宣传自己及别人的宣传,进一步接触潜在贸易客户,并主动与其进行联系洽谈。经验证,通过这种方式的宣传和努力,充分发挥了宣传作用。
2.2商务交流及沟通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推动了商务交流与沟通,而商务英语函电作为主要的交流沟通方式,经过充分有效的准备,能够将贸易活动变化阐述清楚,并加以补充,这些步骤从根本上决定了国际贸易的成败。因此,想要在国际贸易活动当中充分发挥商务英语函电交流与沟通的职能,应当注意以下两方面内容:第一,商务英语函电的特殊性决定了商务语言难以从语音方面加以完善,而合理利用语法语态,就能够让人感受到贸易方的礼貌和尊重。现代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各方贸易参与者地位是平等的,商务英语函电必须做到有礼有节,充分发挥商务英语作用,营造和谐、良好的贸易沟通氛围。第二,商务英语函电要确保传输的信息数据真实、准确。这就要求商务英语函电的语法、用词要更加严谨,不能过分夸张事实真相,易于引发误会和歧义的词汇不应当出现在商务英语函电中。
2.3贸易交易管理贸易交易管理是指在国际贸易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部门及辅助职能机构,若是企业选择一对一的传统贸易交流与沟通,势必会占用大量的时间、精力,增加企业贸易成本压力。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如电子邮件等方式加以解决,从而实现对非核心外贸工作的剥离,商务英语函电也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3商务英语函电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3.1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活动中,电报、信函等纸质文件是用于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而这些纸质文件的使用需要贸易客户或合作伙伴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及归纳,这一过程耗时费力而又烦琐,且难以保证将信息及时准确地送递出去,工作效率较低。商务英语函电极大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迅速将国际贸易活动相关信息快速反馈给发送方,简化了大量的信息分析整理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
3.2加强企业与客户的联系,挖掘新客户信息时代的来临,有效改善了国际通信水平,使得国际贸易信息交流越发便捷,商务英语函电是较为正式的贸易交流和沟通方式,具有准确、及时、快捷等特点,国际贸易企业应当不断加强与客户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彼此贸易往来。商务英语函电的应用有利于新客户的挖掘,推动客户之间的贸易往来。随着近年来电子商务快速兴起、贸易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商务英语函电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各种现代通信手段更是层出不穷,这都给国际贸易交流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促进了国际贸易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加强贸易双方的认识和了解,为国际贸易活动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商务英语函电极大促进了贸易双方的合作、扩大了贸易规模、拓展了贸易新客户。
3.3构建贸易双方交流与沟通桥梁,发挥媒介作用商务英语函电使得国际贸易通信更加方便、快捷,这样不仅能够加强贸易合作双方的联系,有利于建立起贸易双方交流与沟通的桥梁,还提高了贸易信息的有效性。作为国际贸易谈判与磋商的交流工具,商务英语函电有利于进行贸易相关事项与细节商议,商议结果也要利用商务英语函电来草拟文字合同。因此,商务英语函电的应用在国际贸易往来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商务英语函电运用得当与否更是贸易往来成败的关键。目前,商务英语函电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往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不容忽视。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发展,商务英语函电应用的隐患也逐渐凸显出来,我们必须要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做好相关安全隐患防范措施。例如,在进行一些重要信息或技术贸易信息传输时,可以通过密码设置等方式加强相关信息资料的保护,谨防贸易信息泄露。
3.4加速国际贸易增长电子信息技术手段极大地方便了贸易双方的信息传递,它让贸易双方的交流与沟通成为易事,商务英语函电的全球化应用,不仅促进了大型国际企业的交流与沟通,还提升了中小企业的市场适应力,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经营氛围,这是我国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贸易规模的最佳手段。总的来说,商务英语函电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增加了贸易市场份额,我国贸易市场发展也越加迅速。
3.5全球贸易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传统通信方式根本不能满足国际贸易双方的要求,贸易交流过程十分烦琐复杂,贸易交流与沟通成本较高、风险较大、交流速度极慢。根据当前商务英语函电发展状况来看,它为国际贸易交流与沟通提供了便捷的通信工具,有效打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让贸易双方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这是传统通信方式所不能及的,我们应当与时俱进,选择贸易交流成本更低、过程较为方便快捷的商务英语函电,营造有利的国际贸易发展优势。商务英语函电的应运而生,更是打破了国际贸易在这一方面的限制,及时有效地加强了贸易双方的相互联系,拓展了国际贸易全球业务发展进程,为我国全球贸易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我国国际贸易当前发展形势来看,商务英语函电已经应用于国际贸易的方方面面,商务英语函电促进了贸易买卖双方的信息交流,它使国际贸易合作各环节更加融会贯通。现代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商务英语函电应用将要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考验,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因此,我国应当不断加强商务英语函电管理,采取有效的商务英语函电改革措施,不断完善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商务英语函电交流能力。商务英语函电作为新的贸易交流工具,其发展前景极为乐观,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强,应充分发挥商务英语函电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4结语
商务英语函电在国际贸易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毋庸置疑,已经成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促进了贸易双方的信息交流。但商务英语函电应用需要面对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信息传递安全性还有待加强,商务英语函电教学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国际贸易交流工具,其发展前景仍是极为广阔的,国际英语函电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力逐年加强。
参考文献:
[1]侯娟娟,周正履.英语商务信函中的礼貌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8):112-113.
[2]周玉梅.浅议外贸英文函电书写原则中的简洁原则[J].中国外资,2011,(24):184-185.
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二:国际贸易中统计知识的运用
[摘要]在国际贸易理论及***策分析中,统计分析工具和方法发挥着重要作用。统计分析为国际贸易理论论证提供了严谨的实证依据,而且为某些相关概念和***策效应提供了更为深入的分析思路和方法。但是,统计知识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指数方法和口径不一致以及理论验证数据虚拟性等。可以从统一核算方法及数据来源当局等层面来规避这些问题,以提高和强化统计知识在国际贸易分析中的运用。
[关键词]国际贸易;对外贸易条件;统计;统计指数;经济效应
经济学理论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多是来源于经济实践,是人类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摸索形成的。而由复杂多样的实践形成固定模式的理论,离不开复杂的统计工作。在国际贸易分析研究中,从传统贸易理论到现代贸易新理论,以及关税、非关税等贸易***策,无不借助大量的统计知识。而基于理论假定和现实统计得到的理论模型比单纯的假设得到的理论模型更具有严谨性和说服力。但是国际贸易中统计学知识的运用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调查方法的不明确、统计口径的不统一及数据的虚拟性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会使得统计分析工具和方法在国际贸易理论与***策分析中面临瓶颈,发挥不出统计分析该达到的严谨效果。所以在运用统计知识和工具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规避这些问题会进一步强化和提升统计方法和分析工具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1国际贸易中统计知识应用的整体情况分析
1.1借助统计指数或指标来分析一些基本概念
在计算体现交换福利的贸易条件时主要运用的是价格指数。而计算价格指数时主要采用派氏指数法,相关数据的收集多是根据海关编码分类抽取一定的样本进行统计。在计算贸易依存度时,也需要结合多种统计方法收集和整理大量相关数据,既涉及进出口贸易额数据,还要涉及生产总值等数据;另外,如果需要将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与其他国家相比较的话,还需要到联合国数据网上搜集一些国别数据。在衡量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整体水平时,更需要收集大量二手资料,并结合统计***表进行整理分析。
1.2国际贸易理论及***策分析中统计学知识的运用
国际贸易理论分析结合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分析指标,使得理论结果更为可靠。比较优势理论通过计算机会成本这一指标进行了数据论证,要素禀赋学说通过要素密集度和要素丰裕度两个相对指标的计算来确定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比较优势,而里昂惕夫也是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法对要素禀赋学说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产业内贸易理论借助产业内贸易指数验证了一国国际分工及对外贸易的深度,并且借助规模报酬和规模经济等指标说明产业内贸易的必要性。在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论分析中,需搜集消费、储蓄、国民收入相关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在国际贸易***策分析中通常结合进出口额及关税税率等数据,利用加权算术平均数法进行核算分析各国关税水平。在分析外汇倾销的效用力度时借助于统计数据进行供求弹性的计算。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理论分析环节还是在***策分析环节,统计学知识都有大量的运用。但是统计学知识在运用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2国际贸易中统计知识运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抽样调查方法存在一定的误差性
核算贸易条件时,需收集进出口商品价格及数量等数据计算进出口价格指数,而在数据收集时多数采用抽样调查法,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在每类商品中抽取一部分进行调查。然而,抽样调查法存在较大误差,排除主观导致的登记性误差外,还存在偶然性误差,原始数据统计口径的不同及个别数据的缺失会使得统计结果差异较大。另外,统计指数的核算主要有拉氏指数法和派氏指数法两种方法,两种方法关于同度量因素的规定是不同的,所以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数核算时得出的结论肯定是不同的。
2.2统计口径的不同可能会导致一定的误差
不同国家对数据的统计方法或口径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进出口统计标准上分为总贸易体系和专门贸易体系两种,这使得同一项贸易,在贸易伙伴国之间统计的进口和出口数据可能会出现误差。比如,在联合国贸易数据库中,中国报送的中日之间贸易额与日本报送的中日之间贸易额就有很大的差别,这主要是因为两国统计口径不同及统计误差造成的。
2.3理论分析中的一些数据依据并不真实
在古典贸易理论数据例证分析中,所列举的国家相关数据都是假设的,偏离现实数据较大,比如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中交换价格假定为1∶1,这一假定严重偏离现实状况。而这些数据的选取和假定更多的是为了实现理论想要得到的结果而专门设置的。所以这就存在一大隐患,在今后的研究中一旦变更相关数据可能就会出现相反的结果或一定的漏洞。
2.4在国际贸易***策分析中统计知识应用不充分
相对于理论分析中统计知识的运用,***策分析中应用的较少。如在关税及非关税的经济效应分析中多是侧重于借助经济学分析工具进行规范性分析,但如果要更加严谨的分析论证经济效应的话,结合一定的现实统计数据制作统计表及统计***进行分析效果会更佳。分析反倾销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相关案件时,更多的是用定性分析法,而借助统计方法及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的情况不多。
3建议
基于国际贸易理论与***策分析中统计学知识运用的概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统一指数核算方法
从统计学专业角度出发,在核算不同性质的指数时所选用的方法应有所不同,比如在核算贸易条件的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时应该使用派氏指数法,因为派氏指数法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更具有现实意义。而在收集相关数据时,调查的货物最好平均分布在每一大类商品中,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随机误差。
3.2分析选取的数据应该来源于同一统计当局
用于对比分析的数据统计口径一定要一致,否则会出现错误结果或悖论。比如在分析双边贸易时,所选取的进口出口相关数据最好都来源于一个国家,这样就能够有效避免由于统计口径不同而带来的误差甚至是错误结果。
3.3进行理论论证选取的数据最好有真实的依据
在理论分析中所选取的数据不一定完全是真实的数据,因为毕竟理论本身就存在着众多假定性和与现实的偏离性,所以在选取数据的时候不要求做到百分之百的真实,但是要尽量基于现实数据进行合理的估计,以现实数据为依据估定论证所需的原始数据。只有这样分析才能够保证理论结果更加接近于现实,并且不脱离于现实。
3.4充分发挥统计学知识在国际贸易***策分析中的作用
借助大量关税、补贴、反倾销等统计数据进行***策分析,能够更清晰地论证***策现状及***策的经济效应,帮助理解***府***策行为背后隐含的理性决策。而且相对于复杂抽象的经济学规范分析而言,借助真实数据及***表的统计分析会更助于理解和掌握各项***策的经济效应。在详细分析过程中,可以借助统计表和统计***对相关***策及效应进行直观的描述性分析,而在进行因素分析及预测分析时,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刘芳.浅谈统计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2]刘似臣,卜伟.国际贸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外贸数据篇8
第一条取消该企业配额申请资格,对私自更改或伪造纺织品入口许可证的或者以欺骗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纺织品入口配额、许可证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第七章法律责任的有关规定进行处分。外经贸部并可扣罚该企业的配额数量。
第二条定义
纺织品主动配额(以下简称"纺织品配额"指受进口国限制的棉、毛、化学纤维、丝麻及其他植物纤维纺织品及其制品的入口数量限额。纺织品配额分类和计量单位以有关协议规定为准。
设限国家指向世界贸易组织纺织品监督局(TMB通报涉及中国的纺织品配额限制的国家(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欧盟、土耳其。
欧盟委员会在每年度结束前向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提供一份欧盟局部加工商和生产商的名单,工业家和工业家配额依照中国和欧盟向世界贸易组织纺织品监督局(TMB通报的内容。名单上的企业即为下年度的"欧盟工业家"
输欧2类和3类在协议年度开始后115天内,依照规定。及5类、6类、7类、8类、15类和26类在配额年度开始后180天内,各类别协议配额数量中保留一部分,即"欧盟工业家配额"
双方专门为执行在欧洲博览会上签定的合同而设立的***于正常输欧被动配额的纺织品主动配额。欧洲博览会配额依照中国和欧盟向世界贸易组织纺织品监督局(TMB通报的内容。
入口企业指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从事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各类企业(含外商投资企业)
按入口业绩进行规则化分配的配额。业绩配额指不实行招标和总量控制、自主申领管理。
各配额类别项下纺织品在设限国家实际清关或换领进口许可证的数量。对全球非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入口业绩指对设限国家受限纺织品的入口业绩和对全球非受限纺织品的入口业绩。对设限国家受限纺织品入口业绩指在一定时期内。各配额类别项下产品对该类产品不受配额限制国家和地区出口的金额。对设限国家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以设限国家海关统计为准,对全球非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以中国海关统计为准。
入口证书指对设限国家入口受限纺织品所需纺织品入口许可证、丝麻制品许可证、手工制品证书、产地证书。
签证率指某一配额类别入口许可证签发配额数量占该类别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的配额总数量的比例(分全国、地方及企业)
清关率(使用率)指某一配额类别在设限国海关实际清关或换领进口许可证的数量占该类别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的配额总数量的比例(分全国、地方及企业)
第三条配额管理机关及职责
对设限国家纺织品配额实行分级管理。
负责与设限国家磋商、签订并执行有关多边贸易体制规则;制定纺织品配额管理规章制度;负责纺织品配额的分配;监督和指导纺织品入口证书签发及纺织品实际入口情况。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以下简称"外经贸部"为纺织品配额的行***管理机关.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八省会城市外经贸委(厅、局以下简称"外经贸部授权的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为所在地区纺织品配额的行***管理机关,根据外经贸部的授权。依照本方法负责外地区出口企业的配额分配和管理,并向外经贸部反馈外地区配额分配、使用和管理情况;监督和检查外地区入口企业配额使用和实际入口情况。
第四条签证机关及证书电子数据传输部门职责
系纺织品配额签证机关。外经贸部配额许可证事务局(以下简称"许可证局"经外经贸部授权。
证书号码段的分配,许可证局在纺织品配额方面的职责为:1统一负责纺织品入口证书的印制、发放和核查。以及纺织品入口证书、签证人员签字和号码段的对外备案工作;2根据有关规定对各签证机关进行管理,核查各签证机关是否按下达的配额数量签发许可证,每月向外经贸部提供各签证机关签证核查情况;3负责内部核查各签证机关纺织品入口许可证签证数据及国内、国外海关清关数据,查处假证、伪证,定期向外经贸部反馈核查情况。
各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负责外地区企业纺织品入口证书的签发和管理。受许可证局委托。
负责纺织品入口证书签证统计及与设限国家纺织品入口证书电子数据的交换工作。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以下简称"电子商务中心"经外经贸部授权。
第五条配额分配方式
并可根据当年配额使用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纺织品配额采取招标、自主申领和业绩分配三种分配方式。外经贸部根据上年度配额使用情况于每年前公布下一年度实行招标、自主申领和业绩分配的配额类别清单。
第二章入口许可制度
第六条对设限国家入口纺织品。由海关监管,并由出入境检验检***机构按有关规定检验。
第七条入口证书由许可证局及其委托的地方签证机关根据外经贸部下达的配额总数量和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的分配数量签发。海关凭入口证书验放。对法定检验的入口纺织品和需经检验检***机构进行检验的入口纺织品目录所列商品.
第八条入口证书所列年度应与货物出运年度相一致。
逾期海关不予受理报关放行。入口证书项下货物的出运报关不得迟于配额年度当年。
第九条入口证书实行"一批一证"且不得转让。如需更改,重新换发出口证书。
第十条出口证书的申领及签发工作依照纺织品主动配额有关签证管理规定执行。
第三章配额的招标
第十一条外经贸部根据"效益、公正、公开、公平竞争"原则。
第十二条配额招标按《入口商品配额招标方法》和《纺织品主动配额招标实施细则》执行。
第四章配额的自主申领
第十三条自主申领配额类别的确定
由入口企业自主申领出口证书。外经贸部对配额年度当年配额清关率和上年清关率均在40%以下的纺织品配额类别在下一年度配额实行总量控制管理。
并在当年前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外经贸部在当年月公布下一年度实行总量控制管理的类别清单。
第十四条自主申领配额的分配
中央企业的数量下达给许可证局,外经贸部于每年前将相当于各地方各自主申领类别当年清关反馈数量不少于两倍的下一年度配额数量下达各外经贸部授权的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并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上公布具体数量。对于没有当年清关反馈数量的地方,外经贸部按各地方反馈数量中的最低量下达。
签证机关将保管其相当于业绩数量的配额优先使用权半年。各签证机关负责在外经贸部下达的总量范围内向所负责地区入口企业签发入口证书。对于上年度有清关业绩的企业。
第十五条自主申领配额的使用
应在签订外销合同前,入口企业在入口自主申领类别配额项下纺织品时。先行向所在地区签证机关或通过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查询有关配额类别配额剩余数量。确认有剩余数量后,方可对外签约。签约后,应立即凭外销合同向所在地区签证机关申领出口证书。
须在审核企业的外销合同,签证机关在接到企业申请后。并核实有关类别外地区配额剩余数量后,方可为企业签发入口证书。
第十六条自主申领配额数量的调整
可向外经贸部提出追加配额申请。中央企业在许可证局某自主申领类别签证率达100%后,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在外地区某自主申领类别签证率达90%后。可直接向外经贸部提出追加配额申请。
决定是否批准及批准的数量。外经贸部根据提出申请的地方和中央企业有关类别的清关率。
第十七条自主申领配额的核查
外经贸部将视情况取消该企业局部或所有自主申领类别配额的自主申领资格。对纵容企业有意抢占配额的签证机关,外经贸部将不定期抽查使用自主申领类别配额的入口企业相应的经海关验讫的入口报关单和入口许可证海关核退联。对有意抢占自主申领类别配额而未实际出口的企业。外经贸部将根据《入口许可证管理规定》对该签证机关进行处置。
第十八条自主申领配额类别的调整
后因使用率提高而不再实行自主申领类别的配额,对于原实行自主申领。外经贸部按各地方、各中央企业上一配额年度相应的入口业绩(包括各类企业入口业绩)按业绩配额的分配原则分配。
第五章业绩配额的管理
第十九条业绩配额按各地方和中央企业上一配额年度纺织品入口业绩进行分配。
第二十条对设限国家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配额
对设限国家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配额实行三次分配:第一次预分、第二次预分和决分。
依照配额年度上一年度对设限国家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乘以系数进行分配。第一次预分应于配额年度上一年度的月进行。
依照配额年度上一年度对设限国家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乘以系数进行分配。第二次预分应在上一年度月进行。
依照配额年度上一年度全年对设限地区入口业绩乘以系数进行分配。配额年度上一年度全年对设限国家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决分应于配额年度当年进行。以截止配额年度当年底的统计数据为准。
各企业可依照预分数量对外成交。配额年度全年对设限国家配额项下纺织品入口业绩配额以决分数量为准。决分下达之前。
第二十一条对全球非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配额
应分别于配额年度当年的进行。对全球非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配额实行两次分配。
外经贸部对向全球非配额纺织品入口达到一定金额的地方和中央企业,根据本方法第十七条确定的对全球非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配额。按下列公式计算后,确定其对全球非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配额的数量,对全球非配额纺织品的入口业绩按中国海关统计的一般贸易(含边境贸易)项下纺织品入口金额的100%与进料加工项下纺织品入口金额的30%相加之和计:
某类别对全球非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配额=该类别对全球非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配额总量X对全球非配额纺织品入口金额系数
对全球非配额纺织品入口金额系数=
地方(中央企业)该类别对全球非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
全国该类别对全球非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
并凭对全球非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参与本方法第十七条确定的配额的分配。各类企业对全球非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均计入业绩统计。
外经贸部可视具体情况,对全球非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配额分配中。将一些类别配额数量的一定比例用于鼓励在开拓国产名牌产品入口方面效果突出的企业,或用于其它***策目标。
第二十二条业绩配额的来源
对设限国家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配额的来源为:配额年度上一年度双边协议或多边协定规定的配额数量。
对全球非配额纺织品入口业绩配额的来源为:
1双边协议或多边-协定规定的年增长率配额数量;
2外经贸部根据双边协议或多边协定的规定和配额的使用情况。
3地方、中央企业上交的配额数量;
4根据本方法第八章罚没的配额数量;
5未使用的工业家配额。
第六章工业家配额的管理
第二十三条申请企业的资格入口企业在与欧盟工业家签有通报规定的工业家配额类纺织品入口合同后。
第二十四条申请程序
将名单下发给外经贸部授权的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外经贸部在收到欧盟委员会提供的工业家配额名单后。
将经合同双方签字和加盖公司章的合同正本报企业属地的外经贸部授权的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审核。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在依照上述规定审核合同无误后,国内企业在与欧盟工业家依照实际业务需要签定合同后。将合同正本于每月统一汇总,与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的申请演讲一起于每月日至月底期间报送至外经贸部。对于2类配额和3类配额的申请及相应合同必需于配额年度开始后115天内提交至外经贸部;对于其他工业家配额类别的申请及相应合同必需于配额年度开始后180天内提交至外经贸部。迟于上述期限的申请为无效申请,不予受理。
第二十五条配额分配方法
并于下一个月的头10个工作日内将配额分配下达给中央企业,外经贸部在每年份的每月底汇总外经贸部授权的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及中央企业上报的申请。或通过外经贸部授权的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下达给各地方企业。
外经贸部将全额满足各企业对该类别的配额申请;如已逾越截至当月剩余的协议规定的该类别工业家配额量,外经贸部每月汇总的某工业家类别的配额申请总量如未逾越截至当月剩余的协议规定的该类别工业家配额量。外经贸部将依照当月该类别各企业申请总量的比例进行分配。
第二十六条管理方式
如遇欧盟工业家签定的合同无法履行,企业获得的工业家配额不得转成正常配额使用。企业应将工业家配额及时上交。
一律依照配额分配下达前本年度该类别配额协议招标价格收取工业家配额协议中标金。配额下达之日起30日内,凡工业家配额中的招标类别。获得工业家配额的中方入口企业必需将占工业家配额中标金30%保证金汇到指定银行账户。对于逾期不交保证金的企业,外经贸部将收回相应的工业家配额,并取消企业之后二年内工业家配额的申请资格。
涉及招标类别配额的使用依照《纺织品主动配额招标实施细则》规定操持。
第七章欧洲博览会配额的管理
第二十七条配额使用要求
欧洲博览会配额仅能在每年月德国柏林召开的柏林进步伙伴展览会(以下简称"展览会"上签定合同和在下一年度执行该合同时使用。根据欧盟管理顺序的要求。
第二十八条参与博览会配额分配企业的资格
1连续两年参与柏林展览会并有经营业绩的企业;
2正常输欧纺织品类别业绩突出的申请企业。
第二十九条配额分配原则
外经贸部根据配额年度底各参展企业各类别签证率参照全国平均签证率确定下年度配额分配方案:
1对于某类别签证率高于全国平均签证率的企业。
2签证率低于全国平均签证率的企业。
3各类别剩余数量。以及正常输欧纺织品类别业绩突出的新申请参展企业;
4对于正常类别实行自主申领的欧洲博览会配额类别放宽分配规范。
第三十条分配程序
或通过外经贸部授权的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下达给各地方企业,外经贸部于每年月份根据本办法"第二十九条"柏林展览会前将下年度配额预分配方案下达给各中央企业。作为参展企业在柏林展览会上签定合同的依据,并不作为签证机关的签证依据。
外经贸部根据柏林展览会合同数量,柏林展览会结束后。参照柏林展览会前分配方案,有关统计完成后10个工作日内将正式的下一年度欧洲博览会配额分配方案下达给各有关中央企业,或通过外经贸部授权的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下达给各有关地方企业。该方案为签证机关的签证依据。
柏林展览会结束前由外经贸部选定有意向的企业签约。对于在柏林展览会前未能确定的和在柏林展览会中未能签定的配额数量。
第三十一条招标类别的使用费
欧洲博览会配额中涉及招标类别的使用费由外经贸部参照当年该类别协议标价格另行通知。
第三十二条参展方式
外经贸部负责与德国有关柏林展览会主管当局协调相关事宜。获得欧洲博览会配额的企业即可参与当年的柏林展览会。外经贸部委托有关企业组织相关企业参展。
第八章配额的上交和转让
第三十三条配额的上交
中央企业直接上交外经贸部。地方企业未使用的配额(含欧盟工业家配额)应当通过外经贸部授权的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上交外经贸部。
外经贸部授权的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和中央企业向外经贸部上额的时间应不迟于配额年度当年
由外经贸部负责收回另行分配。对于后未上交且未申领相关纺织品入口许可证的配额。
如果已签发的许可证仍无设限国清关反馈数据(发空证)将取消相关公司该许可证配额数量的配额业绩。截止到配额年度第二年
第三十四条配额的转让
给配额不足的企业提供获得配额的渠道,为提高配额整体使用率。鼓励配额向真正有经营能力企业的流动,外经贸部允许除工业家配额和欧洲博览会配额以外的配额按规定的顺序转让。招标类别配额的转让依照《入口商品配额招标方法》和《纺织品主动配额招标实施细则》执行。
配额的转让分为地区内转让和地区间转让。
向电子商务中心报送企业间配额调整电子数据,地区内转让指地方企业在外地区内的配额转让。地区内的配额转让由外经贸部授权的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根据企业的配额转受让申请。电子商务中心主机接收后自动处理,不需外经贸部批准。外经贸部授权的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应在收到转受让申请书后两个工作日内报送数据,并将转受让结果通知转受让企业。
并将转受让结果通知许可证局、有关外经贸部授权的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或中央企业。地区间转让指跨地区或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中央企业之间的配额转让。地区间的配额转让由配额转出企业所在地外经贸部授权的地方外经贸管理部门或中央企业凭书面转受让申请向外经贸部料理登记。外经贸部在收到转受让申请书后两个工作日内通知电子商务中心进行登记。
第九章核查和反馈
第三十五条对设限国入口协议项下纺织品.
第三十六条在纺织品入口实现国内外经贸主管部门和海关总署联网管理之前。
外经贸部凭电子商务中心提供的签证数据、海关提供的出运数据和设限国的清关数据对配额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核查。具体核查方法另行制定。实现国内联网管理之后。
第十章罚则
第三十七条对设限国家入口受限纺织品,须符合设限国家纺织品原产地规则。禁止将原产于中国的产品避开双边协议或多边协定的规定。禁止使用中国的配额将原产于第三国或地区的产品转口至设限国家。
非法利用第三国(地区)入口许可证、产地证或标签转口属我国原产的纺织品至设限国家的外经贸部可相应扣减当年或下一年度该有关企业非法转口的类别或相关类别的配额数量。非法转口涉及货物金额少于500万美元的暂停有关企业进出口经营资格6个月;非法转口涉及货物金额等于或超过500万美元的取消企业进出口经营资格。对违反进口国原产地规定.
外贸数据篇9
论文摘要:本文将制度变量纳入McCallum模型,在前人基础上提出规范研究的“贸易制度假说”;据此,通过我国20.00-2011年进出口数据和国内贸易估算数据,进行FGLS和Tobit回归,基本验证了先前的假说。结果认为我国贸易的边界效应在样本期内出现下降的趋势,制度因素可以解释2000—2011年间我国出口边界效应下降的56.8%。 论文关键词:McCallum模型,制度假说,边界效应 一、引言 国际贸易的增长可以在制度层面来探讨。相对于地理距离,制度通常也对国际贸易筑起无形的边界。正面来看,制度通过提供一种经济的激励机制,改变着经济变化的走向(诺斯,1991)。国际范围内各国的制度差异,通过不同的激励机制作用于国际经济。通常脆弱的制度框架会增加商业机会的寻求、贸易的谈判和执行成本(Meyer,2001)。于是问题在于制度的差异如何构成贸易的边界,以及筑起多高的边界?第一个问题通常被国际贸易的新制度主义所关注,并在规范领域内做了大量的研究。而本文则基于先前的研究,给出了基本的贸易假说,并通过实证去检验,最后努力回答第二个问题,即边界效应问题,也是当前学者所关注的焦点。 二、文献回顾:贸易的边界效应 边界效应最早的经验实证出现在McCallum(1995)的研究,其对美国各洲和加拿大各省之间的贸易进行影响因素考察,并估计了两国之间贸易的边界效应,得出结论认为加拿大各省之间的贸易平均是各省与(相同规模和距离)美国各州贸易量的22倍,发现边界效应相当显著。此后学者从不同的分析角度不断证实边界效应的显著存在,如Helliwell在1997年的文献中对1989年和1990年估计了一个类似的边界效应值,鉴于边界效应的广泛存在性,Obstfeld and Rogoff(2000)认为边界效应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之谜”(六谜之一)。在世界经济越来越一体化,全球贸易壁垒不断减弱的假定下,人们可以预期国家间的边界效应将呈减弱趋势,为了发现和验证边界效应,理论方法和实证检验不断涌现。 但是对McCallum(1995)的后继研究显得举步艰难,主要在于地区内部贸易数据很难获得,鉴于此,Wei(1996)用一国的总产量减去其总出口量(到其贸易伙伴国)来计算各国与本国发生的贸易,该方法由于不记录地区贸易流仍可获得边界效应的估计,因而得到广泛使用,如后期研究者(e.g. Chen,2004)分别得出结论认为OECD国家之间以及欧盟(EU)国之间均存在边界效应。Head and Mayer(2002)认为利用Wei(1996)的方法估计边界效应依赖于区域内部距离的测量,显然采取不同的距离测量方法直接影响边界效应的估计结果,此外,双边贸易不仅受制于彼此间的绝对距离而且还依赖于他们同其他国家的地理位置,如西班牙和瑞典的距离基本等同于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距离,但是后者之间的双边贸易更高,主要由于他们共同远离其他市场(Anderson and van Wincoop 2003)。该情形下,再加上内部贸易流数据的缺省,引力模型很难准确估计边界效应,因此,Matthias Helble(2006)利用德国与法国区域内部的物流运输数据(非货币价值数据),并借鉴了Anderson and van Wincoop (2003)的思路,通过在引力模型中设置固定效应来去除各国价格指数差异的影响,并设定了国家间共同的边界、共同货币、语言、文化等虚拟变量加以控制,来判定边界效应的存在以及检验其稳定性。 对近期相关文献的回顾发现,研究热点存在两个倾向:第一,对边界效应动态趋势和成因的研究,如Kyoji Fukao(2004)对本国四个制造业行业的研究,认为日本作为发达国家最为封闭的经济体,自1980—1995年间的边界效应呈下降趋势,而日本在东南亚商业网络的增加可以解释边界效应下降的35%。再如Chen(2004)研究了贸易的技术壁垒(NTB),认为NTB成为EU之间边界效应增加的重要因素。第二,消费的市场偏向(market biased)与边界效应,如Head and Mayer(2000)对欧盟(EU)的数据分析得出边界效应导致消费者存在本国消费倾向,又如Head and Mayer(2000)认为最终产品(相对其他中间产品)存在更高的边界效应。 三、基本模型 在国际双边贸易中,假定各国贸易品的生产是差异的(彼此存在不完全替代),并最终可以达到市场均衡,我们定义运输成本为Samuelson的“冰山”形式,且国家i和j之间的运输成本要素为tij(为1加运输成本),这就意味着单位贸易品从i国家到达j国家,最终需要付出(tij-1)的成本。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由于卖者对国外市场并无歧视,并确立单一价格pi,那么所有买者必须支付运输成本,则市场i的价格为tijPi。 国际贸易双边贸易量不仅直接依赖于运输成本,还间接受制于贸易壁垒,如John Whalley(2006)将关税纳入贸易品价格,因为贸易发生的交易成本不容忽视,本文以下将考虑交易成本(fij)替代运输成本(tij)来对贸易品定价,则贸易品在市场j的价格为fijpi。交易成本的引入需要考虑相关的外生变量,比如Eaton和Kortum(1997)将边界和语言变量引入模型,为了得到制度安排与交易成本的关系式,潘向东(2005)借鉴了Anderson and van Wincoop (2003)的做法,认为双边贸易间的交易费用与有效距离、边界、语言等变量之间是一种指数的关系,可表示为f=expF(·),由于本文主要考虑制度安排与***府的清廉指数,则F(·)用以代表有效距离(Dis)、边界(Bor)、语言(Lan)、制度安排变量(Reg)、***府清廉指数(CPI)和其他制度因素(v)的函数,即 该文接受Ann Arbor(1995)的思路,对于消费的效用问题采用CES的函数形式,而非C-D形式,主要因为双边贸易并非随着距离增加而一致呈下降关系,则j国消费者的决策问题为最大化CES效用函数,因此i国对j国出口贸易品FOB价格的贸易价值为: βi不再为国家i的国际收入份额,因为它采用了C-D形式,同时定义ηi为国家i的国际收入份额,通过相应的对数转化和变量替代,最终我们可以得到FOB价格的双边贸易额,为: 四、贸易的制度假说 (一)基本假说: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交易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市场的有效性,而市场的有效性又依赖于制度环境,从而贸易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制度环境的改善(North,1990) 相对来说,比较完善的市场制度提供了一套透明确定的价格信号和社会反应机制,可以使市场主体据此在确定的市场规则下有序地调整自己的决策和行为,经济贸易微观主体正是理性行为的经济人,其行为随着市场规则和制度的变化而改变着贸易量与贸易模式,如诺斯就提出了关于“欧洲长距离贸易的发展是由更为复杂的组织形式的内部联系发展所启动”的命题(诺斯1990)。目前国际贸易的主体国家分别处于发展的不同层次,发达国家一般拥有成熟的市场制度环境,众多发展中国家则走在转型期,制度规则处于完善发展期,彼此制度层面的差异也会影响国际贸易的格局,正是本文检验的初衷。制度因素一直被学者引入经济发展的层面进行考虑,内生的制度不仅制约经济增长,并随着发展而变迁。由于制度缺陷会增加交易的难度,形成无形的壁垒,进而导致贸易的边界,促进了边界效应。基于制度分析,本文着重探讨产权保护、金融和货币制度、贸易管制、外资***策、价格管制和有效市场的程度。 (二 )假说1:法律制度的完善,通过产权保护鼓励了市场行为主体,通过规范***府行为从而遏制腐败,最终活跃了商业贸易,减少了边界效应 阿尔钦(A. Alchian)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权利,因而产权保护依赖于法律基础,在法制不健全的国家和地区,***府不重视私人财产权,不鼓励新企业的创立,***府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和贿赂,***策法规被任意地解释和应用,商业贸易招致打压。良好的产权保护制度,有效的减少了资源配置的扭曲和非生产性的耗费(如寻租、黑市交易、腐败等),降低了他国与之进行贸易的交易成本。 (三)假说2:经济制度的完善,宽松自由的商业金融环境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加速了贸易发展和繁荣市场,减少了边界效应 贸易自由化国家通过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直接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货币***策的有效性也决定了物价稳定,避免通涨和货币经常性贬值。金融管制的放松影响经济主体的资金流动,增加金融业务,繁荣金融市场。外资***策直接关系到外资进入和外企经营活动,优惠的***策直接促进外资发展,带动外贸。***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如***府过多的财***支出,干扰市场,也可能对消费产生“挤出效应”。此外对物价和工资管制程度和市场发育程度都是值得考察的。 (四)假说3:腐败滋生和清廉度的降低以及不断的寻租行为大大地挫败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增加了贸易的边界效应 一国廉洁程度也影响对外经济发展,如Hines(1997)的研究,发现腐败指数(或清廉指数)影响该国吸收FDI。理论上,一国***府节约、清廉程度越高,越容易获取外国经营者的信任,赢得好的声誉,从而促进贸易的发展,缩小贸易的边界效应。 五、假说的模型检验 (一)计量模型及变量 双边贸易的引力模型通常包括的基本变量为:GDP、人口、地理距离、共同边界。此外,相关的变量如:是否为同属岛国,是否为共同的经济区,以及语言变量等,可以考虑一个简单的McCallum引力模型。 Yit和Yjt分别表示出口方与进口方在时期t的GDP(其中国内贸易的估算方法见附录),dij为交易双方(出口方与进口方)的地理距离;Easti变量表示我国贸易省份是否为东部沿海地区,是取1,否则就取0;Lanj变量表示贸易对象国是否以英语为母语,是为1否则为0;Borij定义贸易是否发生在国内,是为1否则为0;yeardumτt为年份虚拟变量,若τ=t为1,否则为0。 而本文着重分析制度安排进入模型,制度变量(包括清廉指数)存在国别差异,影响国际贸易格局以及形成贸易的边界效应。本文主要通过省份层面分别与外国的双边贸易作实证分析,因而需要界定的是双边贸易距离,这里依然采用点对点的地理距离,我国省区与国外的距离为省内经济中心城市到各国首都的直线距离,国内贸易距离通过特定省份在全国的相对GDP来换算。主要采取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以我国各省区出口流量来实证检验,通过(3)式引入引力模型,表示如下: 模型(5)中,CPIjt为贸易对象国的清廉指数(0分-10分);Regjt为贸易对象国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变量。制度安排包括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策法规,包括***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以及由这一系列的规则构成的一种等级结构,本文选取的正式制度变量有贸易***策、***府干预、货币***策、外资***策、银行自由化、工资与价格控制、财产权保护以及其它管制(具体指标说明如表1)。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一整套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世代相传的文化规则,主要包括价值信 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等因素,本文仅选取语言。鉴于不同组可能出现的异方差,模型均使用广义置信最小二乘法。同时,考虑到样本选取过程中,我国部分省区缺少相应的双边贸易配对数据(如西藏、青海、贵州等地),出现了因变量缺省问题,于是本文还将采取Tobit模型进行修正估计,简单的模型通过潜变量来定义,如下: 潜变量ln(TFOB)*被认为满足古典线性模型假定,由于ln(TFOB)*>a时,相关省份的配对贸易流才得以被记录(a表示一个足够小的贸易流量),ln(TFOB)并等于1n(TFOB)*;当ln(TFOB)*<a时,ln(TFOB)*=0;X为自变量矩阵。 (二)数据说明 总体的数据类型为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样本对象:贸易出口/进口主体为中国主要省份,数据来自中国2001—2005年国内经济贸易年鉴和各省2001—2005统计年鉴。贸易对象国则选取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包括,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共41个国家,实现相关国家和我国省份“配对”达1106个。贸易流量为双边贸易金额(以美元单位计价),部分相关数据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COMTRADE)。贸易距离来自卫星定位系统Google earth的测量以及地理网站(geobytes/citydistance)获得,Yi和Yj选取以美元为单位的样本国家真实GDP,数据来源为世界银行***数据库(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Database),国家人口数据来自联合国***数据库。Pac(区位)、Lan(语言)变量根据世界实情报告(World Factbook)获得。制度因素变量来自历年(2000—2004)全球经济自由指数,由Freedom House定期公布(***freedomhouse.org)。国家清廉指数来自“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TI)网站的数据公布,网络地址为http://transparency.org。 (三)回归分析 对于模型回归结果见表2和3(以我国各省份出口和进口分别回归),模型包括的变量众多,尤其涉及多个制度因素。但是通过简单的相关系数分析后发现,多重共线性并不严重。为了克服可能存在的截面异方差,方程采取GLS方 法估计。此外,鉴于部分省份数据不详可能导致估计的有偏,本文对样本同时采取Tobit回归。 所有的估计中,发现距离变量系数均为负值而且显著,同样我们得到GDP正的估计系数,从简单McCallum引力模型回归结果来看,无论是出口数据还是进口数据,在回归方程1(Eq1)中(没有包括制度因素),边界效应在2000—2011年间均出现微弱下降的趋势,多数回归方程中变量Borgyear系数随着时间发生递减。 当考虑制度因素(及清廉指数)共1 1个变量纳入模型后,多数变量显著为负,基本符合本文以上的假说。该发现意味着跨边界双边贸易除了地理因素(距离)外,更多地受到贸易对象国***策法规等制度因素的影响。为了考察回归是否存在良好特性,我们观察两组样本的Tobit回归,总体显示制度变量与FGLS回归相比,并没有发生较大变化(鉴于Tobit回归系数不能直接反映变量的边际效应,以下分析将着重就FGLS估计系数进行结果分析)。 就模型2(Eq2)来说,首先贸易***策(TP)系数显著为负,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贸易***策中相关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如技术贸易壁垒(TBT,依旧成为国际贸易的阻力,扩大了贸易的边界。 产权保护变量(PR)也与先前假说一致,并保证5%的显著性水平,据此,可以认为产权保护和国际贸易的促进发展具有一定的正关联。一套产权保护制度是否完备,需要顾及产权自由、产权界定、产权交易和保护等规则,其中最重要的是产权自由和产权保护规则,以财产权保护为逻辑起点是众多西方国家早年成功的关键,以此带来贸易的繁荣发展,其历史可以追溯至15世纪的西欧(见诺斯对经济史的分析)。知识产权问题已成国际经济贸易的焦点,就知识产权来说,从事国际贸易的外国经营者(尤其外国出口方),在某些产品领域具备先进的技术和科技含量,同时该类产品易于泄漏和被模仿,为了长期控制技术所有权,就需要贸易对象国具备良好的法律环境,尤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相关的学者研究也证实了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会导致出口贸易受阻。 货币***策变量(MP)与假说不完全吻合,由于表2-3(包括两个Tobit回归表)的回归系数不尽相同,出口的FGLS回归系数为负,但是进口样本则显示为正,不过接着的Tobit回归又支持了表2的Eq2。总体上,显著性较差(键的几个模型未能通过5%和10%的显著性水平)。直观上,货币***策通过外币市场干预汇率从而作用于经济发展和贸易,一国***府过多干预货币市场,影响国外投资者的稳定情绪;而自由宽松的货币***策,易于鼓励市场机制,可以增加国外经营者的市场预期,利于国际贸易交流。此外,在国际货币共同体内,一般被认为各国更倾向于协调的货币***策,从而降低汇率波动,增加国际贸易Andrew(2000)。 外资***策变量(FI)回归表现良好(各方程均显著为负),说明各国对待外资的态度不容忽视。当前各国在资本引入上基本持鼓励***策,由于各国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性,***策鼓励的形式和程度也存在的差异性。总体来说,宽松的外资***策有利于跨国机构增加海外的商业网络,带动各种形式的贸易出口。 工资***策(WP)变量在所有的回归模型里有着良好的表现。尽管各国具有不同的价格和工资水平,但是对待价格和调控和管制各国存在差异,总体显示,自由化的工资和价格水平,更体现市场的完善,在国际范围内有利于贸易的发展。 此外,部分不稳定或和预期不符的变量有,***府干预(GI)、***府负担变量(PB)和银行自由化(BF)。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引入了各国的清廉指数(CPI),结果不够理想,FGLS回归结果与假说基本相驳,似乎得出“腐败促进贸易发展”的结论,但是通过Tobit回归继续考察,发现FGLS的结论未必可靠,这里不再累述。 (四)边界效应的测算和稳健性检验 以Eq1为例(包括出口和进口),如果我们在Eq1的基础上将制度变量引入(即回归Eq2),会发现边界效应在2000—2011年间存在微弱下降,我们据此可以推断世界范围的制度变迁有利于消除贸易边界。反之,则认为制度变迁阻碍了贸易的总体发展,增加了边界成本。边界效应通过变量Borg.year的固定效应获得,依据Kyo“Fukao(2004)的计算方法,比较表2和表3,就Eq1的两个样本回归(出口样本和进口样本),Eq1边界效应分别下降了5.37和1.05,这说明以我国贸易为基础的贸易壁垒存在下降趋势。再比较Eq1和Eq2,Eq2历年平均边界效应在出口与进口样本中分别要比Eq1小1.25和0.06,两个方程系数的差额反映了制度因素作为重要变量的影响程度,但仍需详细分析。首先,就我国出口方面来说,Eq2的边界效应在样本期内的下降要比Eq1小56.8%,意味着制度因素可以解释2000—2011年间我国出口边界效应下降56.8%。其次,就我国进口方面来说,Eq2的边界效应在样本期内的下降与Eq1大体相当(比Eq1略小),反映出制度变量对我国进口贸易解释力不强。 > 考虑到国内的省份差异,我们引入了国内地理区位变量,主要考虑到东部沿海地区相对中西部省份来说,更易接近外部市场,总体来看,绝大多数方程显示该虚拟变量显著为正(且正值较大),当我们去除该变量(见Eq3),回归的相关变量不再稳定,且拟合优度不高。总体来说,我国不论是出口还是进口,各省份存在的区位优势不容忽视。 此外,由于不同制度变量对贸易流的影响存在差异性,我们依据表2的基本回归,剔除不甚显著的变量如财务状况(FB)、***府干预(GI)、货币***策(MP)和银行自由(BF),再重新回归(见Eq6),总体结果良好,并在其他列表内做同样的方法处理,均未发现较大的不稳定回归结果。 最后,为了进一步检验以上回归的稳定性,我们分别作了2个辅助检验(见Eq7和Eq8),即分别对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作简单的引力模型回归,4个列表中的方程结果显示,国内贸易的制度变量均显著(为负值),同样国际贸易的制度变量多数为预期的负号,也充分显著。这就保证了先前回归的。同样我们观测了距离系数的绝对值,发现单独使用国内数据,得到的系数要小于国外数据的回归结果,这就意味着距离因素对于国际贸易要更加重要(同样的实证结果见Kyoji Fukao(2004),因而后期的实证检验需要考虑该差异的存在。 六、结论 本文通过估计基本McCallum引力模型,依据Wei(1996)和Helliwell(1998)等人的思路,兼顾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构建模型,获取边界效应。国际间的经济自由化普遍被认为促进国际贸易,制度障碍一直以来成为国际贸易的无形壁垒,相关的规范研究已趋成熟。鉴于此,本文提出了贸易的制度假说,并作了相关检验,同时验证了文中的“基本假说”,即:制度环境的改善,通过减少贸易的交易成本,促进国际双边贸易的增长。国内学者也开始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如潘向东(2005)。但是对我国贸易边界效应进行实证测算的研究甚为罕见,本文选取一套反映经济自由化的制度变量(选取一系列较为综合的指标体系),对我国省份层面的进出口数据进行重新回归。考虑制度因素,我国进出口边界效应的历年平均值分别为1.49和1.50。通过对包含制度变量的引力模型与简单的McCallum模型相比较,发现制度因素造成了我国进出口边界效应的时序下降。
外贸数据篇10
关键词:所有权贸易统计;跨境贸易;中美贸易不平衡
中***分类号:F7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9)04-0042-08
一、引言及观点综述
中国和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两大经济体,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中美之间的贸易问题长期以来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中美贸易的格局基本是以中国整体对外贸易顺差不断上升、美国整体对外贸易逆差不断攀升为基本背景,而中美之间的贸易结构是以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逐年上升为显著特征的。巨大且持续增长的贸易顺差给中国的国际贸易环境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第一,加剧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尤其是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第二,为以美日为首的西方主要国家对人民币升值施压提供了口实;第三,使得中国宏观经济***策选择陷入因内外均衡的冲突而左右为难的窘境。因此,探究中美贸易顺差形成的真实原因,从而重估中美间的贸易差额的真实情况,有利于化解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的国际压力,为中国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
中美之间的这一贸易格局引起了***策层、商界和学界的极大关注,并进行了许多***策性和理论性的讨论,提出了争议极强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由于人民币人为地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上,从而导致了中国对美国不断上升的贸易顺差。这种观点主要集中在***策界,尤其是美国的***策层,而理论界深入系统的研究较少。Chou(2000)是学界少有的系统分析中美贸易与人民币汇率关系的学者,但他的研究局限于汇率波动与贸易余额之间的关系。中国学者如光(2005)、卢向前等(2005)以中国对世界的贸易,而不是中美间的贸易为对象,研究汇率与贸易差额之间的关系,计量结果显示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对进出口额有显著影响。但李稻葵等(2006)的评价认为光没有考虑到时间序列的单位根问题,而卢向前虽然考虑了单位根,但使用简单的最小二乘法回归是不合适的。李稻葵等(2006)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变化对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以及中国从美国的进口的变化都没有任何统计上显著的相关性。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在对国际市场出口(包括对美国出口)方面有大量的***策鼓励和制度激励,人为地导致大量的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相反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受到了种种***策性和制度性的限制,以至于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阻力非常大,致使两国贸易不平衡。这一观点也主要集中在美国***策层,认为中国实行了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策。然而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同样的贸易体制和***策下,中日和中韩的贸易结构并没有出现中美贸易那样大规模的变动。如中日之间在2002年由贸易顺差变为逆差,而中韩之间的贸易逆差一直在扩大。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美贸易不平衡是由中美两个经济体储蓄率的不同所导致。这是美国的宏观经济储蓄率近年来不断下降,而中国经济的储蓄率不断上升的结果,因为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一国的贸易顺差的本质就是储蓄过剩,逆差就是储蓄不足。如李扬(2005)认为,以中国高储蓄率和美国低储蓄率为特征的中美两国宏观经济失衡导致了中美贸易收支的不平衡增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国人的高储蓄支持了美国的高消费。李稻葵等(2006)通过比较复杂的计量经济分析,认为中美两国相对储蓄率的变化导致了中美贸易余额的变化,并且分析出了贸易余额变化的95.45%由中美储蓄率差异带来,美方因素则占总体的78.11%。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说明,那就是到底如何计量储蓄率。中国目前专门针对储蓄率问题进行的研究很少,很多人(包括学者)对储蓄率概念产生了误解。我们平常所讲的储蓄实际上是货币银行学中的一个概念,即储蓄存款,它是一个存量,而在经济学中所讲的储蓄是一个流量。经济学中与贸易收支相联系的储蓄概念,实际上是国民储蓄,而不是国内储蓄,更不是居民储蓄。同时中国国内所引用的储蓄率与国际惯用的储蓄率在计量方法和统计口径上不一致,因而中美之间储蓄率差异的可比性是令人怀疑的。任若恩等(2006)利用美国NIPAs中的储蓄率计量方法和口径对中美之间的储蓄率进行重新核算,发现中美之间的储蓄率差异并没有那么大。然而很多学者在讨论中美两国储蓄率的差异时,用中国的国内储蓄率同美国的居民储蓄率相比较,从而得出中美两国储蓄率相差巨大的结论,并将其认为是产生中美贸易顺差的原因。另一方面,根据开放条件下的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应该是储蓄―投资缺口才与贸易收支差额相联系。尽管统计数据显示出中国储蓄率确实很高,但同时中国的投资率也是非常高的,因而储蓄―投资缺口并不一定很大(周加来等,2006)。
第四种观点在关注中美贸易失衡时,主要解释为什么中美之间所报告的统计数据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他们认为中美贸易不平衡被夸大了,其原因是由于进出口统计的产销国原则、进出口计价因素、香港转口贸易因素、服务贸易因素等所导致的。如Fung 等(2006)认为,应该在现行中美贸易差额统计的基础上作如下四项调整:一是船边交货记录原则转化为船上交货记录原则及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调整;二是通过香港或其它地方的转口贸易扣除;三是转口贸易加价;四是服务贸易调整。经过四项调整之后,他们测算得出中美2005年的贸易差额应该为1707亿美元,这高于中国海关的统计(1142亿美元)而小于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16亿美元)。而Schindler等(2005)在分析中美贸易差额时,尤其强调香港在中国转口贸易中的显著作用,他们认为现行的报告数据并没有反映这些,因而误解了中国的进出口实际情况。他们经过重新测算后认为,2004年的中美贸易差额在530亿美元到1290亿美元之间,低于美国的统计而高于中国的统计。但他们研究的重点是解释中方和美方所报告的数据为什么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而对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深层次原因和问题的解决缺乏深入的探索。
第五种观点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以及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中国处于产业链的下游,使得现行的贸易统计体系不能很好地反映国际商业活动,从而夸大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如郭彦英(2005)强调国际产业分工对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影响,认为中美贸易差额的不平衡实质是国际产业分工所处位置高低导致的利益分配链条上的层级关系;而贾怀勤(2006)和李月芬(2006)认为,在全球化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使得传统贸易统计背离了国际交易当事方利得。这种观点指出了问题的实质所在,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方***上的基础,但是没有提出更为具体的更具说服力的数据。而姚枝仲等(2006)虽然提出了“中国国民对外贸易差额”的概念,并进行了一些很粗略的估算,但只能说明中美贸易差额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而无法真正揭示在新的国际经济背景下中国参与国际商业活动的实际利得。
因而在引进美国基于所有权的贸易统计框架的前提下,以所有权为贸易统计原则,通过捕捉FDI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本文发现中美贸易顺差大部分是由外商直接投资所致,从而正确评估中美贸易不平衡,使得理论界、实务界以及决策层对中美贸易不平衡有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认识。
二、美国基于所有权统计原则下的四种国际商业活动差额
基于所有权的贸易统计,即按照资产的“所有权原则”而不是“产地原则” 来统计对外经济活动的数据美国商务部经济普查局基于海关申报表的关联方进口贸易定义为直接或间接拥有6%以上表决权股份的关联公司间的进口贸易,关联方出口则定义为直接或间接拥有10%以上表决权股份的关联公司之间的出口贸易。。“所有权原则”能够很好地弥补“产地原则”的缺陷,如海外附属机构反向母公司所在国销售这种“跨境”而实际上并不“跨国民”的公司内部交易,以及海外附属机构在东道国销售这种并不“跨境”但“跨国民”的交易(吴海英,2006;万光彩 等,2007)。而且在“所有权原则”下,也能够较好地克服国际生产网络中中间品交易的重复计算问题,如当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其要素投入时,其最终产品形成过程中的中间产品在跨国公司内部流动时,“所有权原则”就避免了“产地原则”下的重复统计问题。
美国由于最早意识到现行贸易统计体系的缺陷,因而启用基于所有权的贸易统计框架作为对现行体系不足的补充。早在1989年,美国的贸易统计专家就提出建立基于所有权的贸易统计体系的构想,并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启用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贸易统计框架(李月芬,2006)。但美国并没有抛弃传统的贸易统计体系,而是在传统贸易统计框架的基础上,用以所有权为基础的统计体系作为经常账户的补充账户。这个被称之为“一个基于所有权统计框架的美国经常账户(An Ownership-Based Framework of the U.S. Current Account)”的报表,其基本结构如表1(Lowe,2008)。通过表1,我们能够测算出美国基于所有权统计原则下的四种国际商业活动差额。
第一种是经常账户差额,这是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传统差额,它等于表中的line1-line21+line41,即,表1中的第1行“货物和服务出口及收入”减去第21行“货物和服务进口及支出”加上第41行“净单边转移”。表1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的经常账户差额为-8114亿美元。
第二种是货物和服务贸易差额,它等于表中的line3-line23,即,表1中的第3行“货物和服务出口”减去第23行“货物和服务进口”。表1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的货物和服务贸易差额为-7585亿美元。
第三种差额是基于所有权统计原则下得出的一个新的差额,称之为“货物和服务、来自附属公司销售净收入的差额”,它的计算公式为:line2-line22。即,表1中的第2行“货物和服务出口、来自美国海外附属公司的销售净收入”减去第22行“货物和服务进口、向外国在美附属公司购买的美国净支出”。表1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的这一差额为-5843亿美元。
第四种差额也是基于所有权统计原则下得出的一个新的差额,我们称其为“外国投资净收入与净支出差额”,它的计算公式为:line8-line28,即,表1中的第8行“来自附属公司销售的美国母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净收入”减去第28行“向在美附属公司购买的净支出”。表1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的这一差额为1742亿美元。
第四种差额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现行贸易统计无法反映的部分。但是它却真正反映了美国参与国际商业活动所获得的利益。在现行基于产地原则的统计框架下,由于无法正确反映跨国公司通过附属机构销售,因而不能真实反映一国参与国际商业活动的实际收益。而在美国基于所有权的统计原则下,通过表1第8行中的“来自附属公司销售的美国母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净收入”项目,记录美国跨国公司母公司的海外附属机构在外国商业活动所获得的净收入。它等于海外附属机构的销售收入减去该附属机构直接从美国购买的货物和服务,再减去应计入别国的成本和利润(如附属公司雇员的报酬支付等),再减去向同一美国母公司的其它附属机构的销售。表1的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的海外附属机构获得的净收入为3102亿美元。同时,通过表1第28行中的“向在美附属公司购买的净支出”项目,记录外国母公司在美的附属机构在美国从事商业活动所获得的投资净收入。它等于外国母公司在美国的附属机构的销售收入减去在美国附属公司直接在海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再减去应计入美国的成本和利润(如在美附属公司雇员的报酬),再减去对同一母公司的其它在美附属公司的销售在完整的“基于所有权的美国经常账户”中,记录有美国母公司海外附属公司经营活动的具体情况,而且该账户还记录了外国母公司在美国的附属公司经营活动的具体数据。。表1的数据显示,美国2006年向在美附属公司购买的净支出为1360亿美元。这两者的差额就构成了我们所定义的“外国投资净收入与净支出差额”。
三、美国贸易逆差被夸大了多少?
由于同跨境贸易一样,跨国公司通过附属公司销售产品和服务也是一国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因此,现行的仅仅统计跨境数据的国际贸易差额,并不能真实反映一国参与国际商业活动的实际获益。因而在“原产地”原则的跨境贸易统计基础上,考虑到那些“跨境”而不“跨国民”以及“跨国民”而不“跨境”的商业活动收入,才能够真实反映新形势下国际商业活动的真实***景,而这就是基于所有权贸易统计的实践意义。根据这一统计原则,我们在国际收支平衡表贸易差额的基础上加上“外国直接投资净收入与净支出差额”,这样就得到基于所有权原则调整后的贸易差额。根据调整后的差额数据,我们发现被极力渲染的美国外部不平衡实际上被严重夸大了(如表2)。表2的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美国的贸易赤字平均被夸大了25%左右。然而这一基于所有权的更科学的贸易差额数据,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基于产地原则的贸易差额数据仍然是***府、***治家和媒体衡量国际商业活动的惟一标准。
四、所有权原则视角下的中美贸易失衡
由于现行贸易统计体系在统计外国附属机构这种更为重要的国际商业活动数据上的无能为力,那些FDI流入大大超过流出,以及处于国际网络分工下游的国家,其贸易差额的现行统计数据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因此这些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FDI大量流入的国家,应该考虑建立一个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贸易统计体系,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参与国际商业活动的实际情况。而美国在这方面的实践经验是我们最好的借鉴。实际上,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收集海外子公司的经济活动数据,并不断地对其进行丰富和发展,这是美国能够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启用基于所有权的贸易统计框架的前提。然而在中国建立这样的体系还面临很多困难,其中最大的挑战是有关跨国公司经营活动数据的缺乏。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商务部自2004年起开始公布有关FDI经营活动的数据,并正在为建立和不断丰富这一数据库而不懈努力如自2004年起,商务部开始《中国外商投资报告》。。
(一)基于所有权原则的中美贸易
由于目前中国在相关数据统计上的严重缺乏,因而不可能像美国的“基于所有权的经常账户”那样,能够准确捕捉跨国公司经营活动数据。因此我们基于所有权的统计思想,在现行的跨境贸易统计差额的基础上对中美贸易差额进行调整。我们的目的是想在现有的数据上反映FDI对跨境贸易的影响,而这正是基于所有权的贸易统计原则在中国的应用。在所有权的统计原则下,现行贸易统计差额应该在以下几方面作出调整:
第一,在现行跨境贸易统计下,中国海关不能区分哪些是中国公司对美国进出口,哪些是外国母公司在中国的附属机构对美国的进出口。因此在所有权原则下,应该在现行跨境贸易统计中考虑外国(包括美国)母公司在中国的附属机构通过中国海关对美国的进出口。
第二,美国母公司在中国的附属机构在中国当地销售和购买等经济交易,实际上发生了所有权在“中国国民”和“美国国民”之间的转移,但由于这种交易没有跨越中国国境,因而中国海关无法统计这些数据。因此在所有权原则下,应该在现行的跨境贸易统计中考虑美国母公司在中国的附属机构在当地的销售和购买。
第三,中国海关无法统计中国母公司在美国的附属机构在美国当地的销售和购买交易,而这些交易导致了所有权在“美国国民”和“中国国民”之间的转移,因而在所有权原则下,应该在现行的跨境贸易统计中考虑中国母公司在美国的附属公司在美国当地的销售和购买。
第四,在现行的跨境贸易统计下,中国海关不能区分哪些是外国公司在美国的附属机构通过美国对中国的进出口,哪些是美国公司对中国的进出口。因此在所有权原则下,应该在现行跨境贸易统计中考虑外国母公司在美国的附属机构通过美国对中国的进出口。
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中国母公司在美附属公司而产生的贸易规模很小(姚枝仲 等,2006),因而这里我们将其忽略如2004年,在美国的中资企业反向中国的出口只有46亿美元,而同期在中国的美资企业反向美国的出口额高达530亿美元,两者相差12倍多。。在上述调整原则的基础上,我们得到一个更加简化的基于所有权的中美贸易关系***(如***1)AA表示整个外商投资企业对美国的进出口,而CC仅表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中的美资企业在当地的购买和销售。。***1中AA和BB表示海关所统计的中美跨境贸易。然而如果以所有权为统计原则,则跨境贸易中的AA路径就不属于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所有权贸易,因而应该在中美跨境贸易差额中减去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与美国所发生的贸易差额;另一方面,在所有权原则下,***1中的CC路径属于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所有权贸易,它虽然没有跨越国境,但发生了所有权的转移,它相当于在华美资企业在中国当地实现的进出口,因而必须在中美跨境贸易差额中加上中国当地企业与在华美资企业之间发生的交易(贾怀勤,2006)。这两方面的调整概括在下面的调整公式中:
TBownership=TB-NXFDI+NXADI
上式中,TBownership表示调整后的中美贸易差额,TB表示现行统计体系所统计的中美贸易差额,NXFDI表示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美国的净出口(即AA路径的交易),它等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美国的出口减去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从美国的进口,NXADI表示在华美资企业在中国本土实现的对中国的“净出口”(即CC路径的交易),它等于在华美资企业在中国当地的销售减去在华美资企业从中国购买的中间品投入。
(二)FDI是造成中美贸易顺差的根源
在上面调整公式的基础上,我们搜集了大量的权威数据(如中国海关数据、美国商务部数据以及中国商务部外资统计数据),从而对中美贸易差额进行调整,其结果如表3。表3的数据显示,尽管中美贸易顺差由2000年的297亿美元上升至2005年的1142亿美元,但是经过所有权原则的调整后,中国所有权企业与美国所有权企业之间贸易差额基本保持平衡。因此现行海关统计的中美贸易顺差并不是由“中国人”造成的姚枝仲(2006)将我们调整后的中美贸易差额称之为“中国国民贸易差额”,以说明哪些差额是由中国人造成的,哪些差额是由外国人造成的。而“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划分是通过“国民”原则而不是“居民”原则。。
表3显示,自2000年以来,中美贸易差额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通过中国海关对美国的净出口。如,2005年中美贸易顺差1142亿美元,而在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美国的净出口就高达800亿美元,占全部顺差的70%,而2004年的这一比例更是高达73%,其它年份也都在65%以上。而在全部外商投资企业对美国的出口中,在华美资企业向美国的出口是主要部分。根据中国商务部的《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00年至2004年,在华美资企业对美国实现的出口分别为181、185、257、351、553亿美元,在所有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美国的出口中所占比重平均高达63%左右,而2004年更是高达70%。这说明自2000年以来,在华美资企业反向本国的出口是中美贸易顺差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表3的数据还显示,在华美资企业利用FDI的“绿地”投资方式绕开各种壁垒,而通过附属机构在中国当地销售产品和服务,也是中美贸易顺差的原因之一。如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00年至2005年,在华美资企业在中国当地分别销售了299、364、467、588、750、1076亿美元的商品,尽管它们也在中国购买了中间投入产品和劳务,但是中国的外资优惠***策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使得在华美资企业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的净收入。如2004年和2005年分别获得了225亿美元和323亿美元。因此美国母公司通过FDI,在中国销售产品和服务,把中国原本要从美国进口的货物,变为在中国加工,在当地销售,从而降低了跨境贸易下中国的进口数据,进一步虚夸了跨境统计中的中美贸易失衡程度。
五、结论及***策建议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两点主要结论:
第一,在FDI使得国际商业活动变得越来越无国界,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发展,其海外附属机构销售已经成为一种更为直接和有力的市场准入方式的国际环境下,现行的以“物品跨境”为统计原则和通过“报关登记”的数据采集方式的跨境贸易统计体系,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因而需要构建更加合理的贸易统计新体系。而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启用的基于所有权的经常账户补充统计体系,适应了跨国公司海外附属公司大量从事国际商业活动的发展趋势,因而更加科学合理地反映了参与国际商业活动各方的实际利得,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中间产品交易所导致的重复统计问题。本文在这一统计原则下,对美国的贸易逆差进行调整,发现美国贸易赤字自2000年以来平均被夸大了25%。
第二,在基于所有权的统计思想下,我们通过区分产生中美贸易顺差的资产所有权归属,发现中美贸易差额中源自“中国人”的顺差,自2000年以来基本不存在。更进一步研究发现,现行统计体系下的中美跨境贸易顺差70%源于FDI。FDI一方面直接造成了中国的贸易顺差,另一方面把中国原本要进口的货物,变为在中国生产和销售,把原本从其它国家出口的货物,变为在中国加工后再出口,从而进一步拉大了中国的跨境贸易不平衡。而在中国的FDI对美国的出口中,在华美资企业反向其母国的出口,占了最大的比重。因而在华美资企业是造成中美贸易顺差的重要根源之一。另外,通过FDI的经营活动,美国母公司通过在中国的附属公司向当地销售商品和服务,而获得大量的直接投资收益。这在现行的产地原则统计下,是无法反映的。
因此,为了能够更科学合理地反映中国参与国际商业活动的实际利得,改变现行统计体系给中国造成的不利局面,中国应在现行海关跨境贸易统计的基础上,尽快建立一个基于所有权的贸易统计体系。据此,我们提出如下的对策建议:
(1)尽快建立反映外国直接投资企业经营活动的微观数据库,该数据库不仅包括在中国的FDI企业,还包括中国“走出去”的国外直接投资企业。中国商务部虽自2004年开始公布《中国外商投资报告》,然而其所涉及的指标均为宏观经济指标,如“各领域吸收外商投资情况”、“外商投资流入的国别或地区”以及“FDI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等。而对于外国附属公司的经营情况的微观数据,却没有进行相应的统计。因此要建立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贸易统计体系,首先必须建立这样的数据库,它既能收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中国经营活动指标的数据,又能够收集中国国外直接投资企业在外国的经营活动数据,并且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一数据库。
(2)数据库的建立和丰富应多部门协调运作。鉴于商务部在外资统计上的基础性工作,应该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有关FDI经营活动的微观数据。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海关的统计数据,而应该以海关数据库为基础。因而基于所有权的贸易统计体系并不意味着放弃现行的基于产地原则的跨境贸易统计体系,只有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反映参与国际商业活动各方的利益。
(3)必须重新审视中国的外资***策。现行的外资***策是在中国资金匮乏,尤其是外汇短缺的特殊背景下制定的。它曾经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现在它已经成为造成中国对外贸易不平衡的主要根源。
参考文献:
郭彦英. 2005. 中国对欧美和亚洲贸易平衡特征及原因[J]. 改革(12):59-67.
贾怀勤. 2006. 在地贸易统计还是属权贸易统计?――FDI对传统贸易统计的颠覆及其对策[J]. 统计研究(2):40-44.
李稻葵,李丹宁. 2006.中美贸易顺差:根本原因在哪里?[J]. 国际经济评论(5):13-16.
李扬. 2005. 中国的高储蓄、高投资现象分析[G]. 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
李月芬. 2006. 中国亟待建立一个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贸易差额统计体系[J]. 国际经济评论(1):32-38.
卢向前,戴国强. 2005. 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中国进出口的影响:1994―2003[J]. 经济研究(5):31-39.
任若恩,覃筱. 2006. 中美两国可比居民储蓄率的计量:1992―2001[J]. 经济研究(3)::67-81.
商务部. 2006. 中国外商投资报告[J/OL]. 商务部网站.fdi.省略/pub/FDI/default.htm.
万光彩,刘莉. 2007. “原产地”统计原则、“所有权”统计原则与中美贸易不平衡[J]. 财贸经济(1):116-122.
吴海英. 2006. 基于所有权的美国经常项目[J]. 国际经济评论(5):29-34.
姚枝仲,刘仕国. 2006. 中国国民对外贸易差额[J]. 国际经济评论(5):22-28.
光. 2005. 人民币汇率问题:升值及其成本―收益分析[J]. 经济研究(5):17-30.
周加来,万光彩. 2006. 中美贸易不平衡:成因及特征[J]. 改革(7) :79-84.
CHOU W L.2000. Exchange rate variability and China′s exports [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8(1): 61-79.
FUNG KC,LAU LJ,XIONG Y Y. 2006. Adjusted estimates of United StatesChina bilateral trade balances:an update [R]. Working Paper No. 278, April.
LOWE J H. 2008. An ownership-based framework of the UScurrent account, 1997-2006 [R].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Working Paper NO. 61.
SCHINDLER J W,BECKETT D H. 2005. Adjusting Chinese bilateral trade data: how big is China's trade surplus[R]. International Finance Discussion Papers from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U.S.) .
OwnershipBased Principle,Real Payments of FDI
and Balance of SinoUS Trade
WAN Guangcai
(School of Economic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