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10篇

区域地理篇1

一、强化空间定位,准确识别区域

识别区域是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步,即“是哪里”。只有准确定位区域,才能运用自然、人文地理的相关原理来分析和理解区域特征、解决区域问题。教师可从两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

首先,将经纬网和重要的地理事物相结合进行综合定位。单一依靠经纬网定位,记忆难度大且遗忘率高。若将经纬网与河流、湖泊、山脉、大陆轮廓、岛屿、海峡、特殊城市等联合起来进行记忆,通过点、线、面结合进行综合定位,会大大提高定位的准确性,减少机械记忆的负担。如可借助地中海定位纬度(30°N~40°N),借助艾丁湖(89°E,42°N)定位中国南疆,借助秦岭一淮河(34°N)定位中国的南北方,借助安第斯山(70°W)和大陆轮廓定位南美洲等。

其次,关注重点区域。一是教材中提到的重点国家,如日本、美国、印度、德国等。二是热点区域,高考中多以热点区域作为命题载体。如叙利亚战争问题提醒我们要关注北非,伊朗核问题提醒我们要关注西亚等。

二、把握核心特征,建构思维导***

识别区域后需要运用***文材料说明区域特征,即“有什么”。高考试题通常以区域为载体,考查区域内地理事物的分布和特征。区域地理从自然到人文要素繁多,这就要求地理学习要围绕核心特征,纲举目张,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首先,要抓住区域典型特征建构区域各要素的思维导***。如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可借助“干”建构如***2的思维导***。东部季风区和青藏高寒区分别借助“暖湿”和“高寒”人手理解。对西亚地区可围绕“石油”、“水”、“民族宗教”、“战略位置”展开分析。总之,在区域地理教学中,要围绕核心特征,抓住要害,以点带面,提高区域地理学习的实效性。

其次,要强化区域差异比较,在比较中加深理解。常用于比较的区域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地理位置相似或差异明显的地区,如同纬度大陆东西两岸。二是地形、气候等特征相似或差异明显的地区,如我国南方、北方。三是经济地理特征相似或差异明显的地区,如德国鲁尔区和我国辽中南。比较时要理清比较的对象和思路,在比较中加深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与迁移运用能力,进而为区域间的资源调配、产业转移、协调发展打下基础。

三、联系自然、人文地理,探究特征成因

高考试题考查的不是区域地理的具体知识,而是需要用自然、人文地理的原理来分析区域地理事实和现象中隐含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即“为什么”。因此在分析区域特征时,需调用自然、人文地理的原理,结合区域实际情况运行灵活变通。

常见的区域特征成因的分析思路有:从地理位置入手,结合大气环流和区域地形、洋流等分析气候成因;结合地壳运动原理、板块学说和地质作用理论分析地貌成因;结合气候和地形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结合气候类型和地形、地势、洋流等因素分析自然带;结合区位因素理论分析区域人口、城市、产业活动、交通和商业布局等。

四、结合区域特征,评价发展现状

在区域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需要运用逻辑推理和事实判断,对区域发展现状作出“怎么样”的客观评价,这是地理学的社会使命和实践价值所在。要结合区域特征,分析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人与地的协调程度,为下一步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对区域发展现状评价,通常需要结合经济、社会、生态三个维度,从利与弊两个方面去衡量。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可根据区域发展的阶段或特征进行归类,以达到“学一例会一类”的效果。

五、基于人地关系,提出发展方向

区域地理篇2

关键词:地理 学习 策略

高考是“区域地理搭台,系统地理唱戏”,以区域地理为背景,考察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地理过程。是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考察,渗透地理能力的考察。但区域地理的教学任务主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常识性知识,是为了让学生扩大视野,了解世界的多样性。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学生学习全凭兴趣。有些学校甚至没有专职地理教师。义务教育阶段区域地理教学差异很大,学生区域地理学习效果差异也很大。高中阶段的区域地理学习就要集新课学习、复习、能力提升于一体,要站得更高,看的更远,提高区域地理的教学效果。

在区域地理学习中首先要构建区域地理学习的模式。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基础不扎实,需要补充记忆的事物和现象很多,普遍感觉没有逻辑性,事物杂乱,难分主次,难以记住、难以记准。通过模式化学习,能掌握区域重点,把繁杂的知识简化成网络。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增加了逻辑性,减轻了记忆的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区域地理学习把握三个问题: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对问题解决的思路是:从经纬度、海陆、板块解决在哪里;从地形、气候、河流水文、土壤植被的分布、特点解决自然地理的有什么;从人口、资源、工业活动、农业活动解决人文地理的有什么;把自然地理的理论和人文地理的趣味分析用于为什么。

区域内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综合作用形成本区地理特征。在区域地理学习中,要善于抓住主导因素。自然地理特征的气候、地形和社会经济的工农业活动是重点。区域地理的中心课题是人地关系。了解区域地理环境,关注区域的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应该注意的问题。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高中学习不能简单重复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而要用地理理论来分析和解释出现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原因,要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理论相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区域地理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如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数据、地理事物的演变等,记忆的内容多是感性知识。高中区域地理中常识性内容所占比例小了,但知识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论要求更高,理解难度增大。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结合,渗透高考的要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应试技巧。通过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理论相结合,构建了知识点的因果关系,能从本质上掌握地理现象,增加了逻辑性,减少了机械记忆的难度。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结合,提升了区域地理的理论深度;可以克服学习中的一翻书就了然,一闭书就茫然的状态。自然地理是地理学习中难度最的的部分,区域地理结合自然地理,可以通过自然地理的高频次出现,来深化对自然地理的理解和应用,强化对自然地理知识的认识,甚至由此推动对自然地理的消化。区域地理的学习,在突出基础性和常识性的同时,更要为系统地理复习打下基础。只有高中系统地理的参与和渗透,高考地理这台戏才唱得起来。最终,这台戏唱得怎么样就要看二者结合的情况了。

在区域地理学习中更应重视读***、变***、用***的地***运用能力。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的阅读和使用。地***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高中区域地理空间定位和区域特征判读是重点也是难点。定位错误,区域地理特点也错误,地理理论的应用更会风马牛不相及。义务教育阶段的区域地理教学只突出半球位置、相对位置,对经纬度认识和定位比较简略。高中区域地理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都需要能比较详细而准确的定位。区域地理学习中,强化定位训练,构建主要经纬度“脑***”,把常用的地理点、地理事物建立在脑***中。学习过程中做到看书与看***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指导学生进行看***、填***、绘***训练。要掌握定位的常见依据和方法。如可以根据经纬度及经纬网,也可根据地理事物典型的轮廓或形状,根据区域地理景观特征,根据区域的典型地理特征、依据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关系等定位。

高中区域地理学习要循序渐进,逐层深入;重视过程,包括地理思维过程、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要反应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要反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拓展、延伸知识;要总结、归纳方法和技巧,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如从印度半岛德干高原起伏和缓的地形特征,延伸到东非高原、阿巴拉契亚山地、乌拉尔山脉、巴西高原等地起伏和缓的地形特点,再从他们起伏和缓的形态总结出形成原因,再进一步深化为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通过这样的过程,形成了解决一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后碰到其他的类似问题,就可能借助这样的过程,去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达到知识的应用和迁移。

区域地理篇3

关键词:区域地理;知识重组;感知优先;***文转换

中***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97-02

理解区域的概念、特征和区域间的差异性、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通过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差异的比较,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上获取有效信息,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域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究区域内整体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学会区域发展阶段的分析方法,理解区域发展各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掌握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影响的对比、分析方法,是学生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关键所在,也是正确解答高考区域地理模块的重要复习方法和手段,学生只有掌握了区域地理复习的正确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的复习效果,从容应对高考。如何复习并有效掌握区域地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掌握区域地理知识结构,重组高中、初中地理知识

区域地理复习有规律可循。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知识结构则是进行知识重组的基础。复习时,教师应让学生先了解其组成要素,然后再考虑其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高中、初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如:①区域定位;②自然特征: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③人文特征:人口与城市、劳动与技术、农业与工业、交通与商业;④利弊评价、开发和治理。

2.学会空间定位是复习区域地理的前提

2.1 感知优先。心理地***的构建与积累是逐步实现的。它要靠平时反复的读***、填***、用***,在此过程中逐步感知地***。首先是从***中获得地理知识,熟悉某区域的主要山脉骨架的分布,主要高原、平原、盆地的空间位置、区域范围和海拔等。再凭借记忆在空白***上填出相关地理事物的名称。最后在***上分析、归纳、总结出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如某地理事物的绝对位置与相对位置,面积范围大小等,进而分析其主要特征及成因,各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等。

2.2 针对训练。以地***为重点的练习是指围绕地***进行的记地***笔记,仿绘地***、勾绘轮廓、对地***的补绘、改绘等练习形式,要心到、手到、眼到、耳到,多种感官共同参与。通过多次勾绘山脉、河流、行***区,对这些区域的轮廓、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岸线 状况等区域特征进行深刻的记忆。经常进行地***练习,使大脑皮层刺激力度加大,留下深刻的痕迹。特别是边听边填、亲手描绘、默写轮廓***对准确构建心理地***大有裨益。

2.3 ***文转换。进行***文转换是提高读***析***能力的重要手段。***文转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1)以文释***,即读***分析,在现有的知识水平条件下,对一张***像进行观察、阅读、分析,再加上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结论,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提升创新。(2)以***释文,即将课本文字转化为***像,以直观形象的***像表达教材中抽象的地理概念、理论和规律,必须在深刻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将文字转化为***像,这有利于培养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的能力;这种形式在考试中也经常出现,考试时只给出文字材料,并无区域***,称为"无***考***"。

3.掌握复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步骤

3.1 准定位。要明确区域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等。

3.2 找特征。要找出该区域重要的自然、人文等区域特征。区域特征分析是区域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区域问题的关键。区域地理涉及的内容繁杂,区域之间又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往往很难掌握。所以我们应运用正确的方法。

3.2.1 抓住主导因素,突出区域特征。在区域的各个特征中找出最具本质的或最具特色的特征,并以此寻找出主导因素。如欧洲西部地区,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是本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位于温带大陆西部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气候南北对称分布是非洲最突出的区域特征,赤道横贯大陆中部,气压带、风带在非洲大陆南北对称分布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

3.2.2 理清知识头绪,抓住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抓住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是地理学科学习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复习中要弄清每一个区域各种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整个区域特征形成的前因后果,形成有利于记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例如美国的气候分布与东西高、中间低的地形之间的关系;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布局之间的关系;工业分布与自然资源、交通运输之间的关系等等。

3.2.3 比较区域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和区域差异。学会使用比较法是学结区域地理特征的最常见、最省力的方法。例如:比较北纬60°纬线经过的亚欧大陆东、中、西部气候;南北美洲地形、气候的比较; 比较南北纬30°~40°的大陆东西岸气候及其特征;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岸气候与澳大利亚西海岸气候的差异性和成因的比较;纬度大致相同的西撒哈拉与我国东南沿海气候成因的比较;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德国鲁尔工业区、日本工业区以及中国四大工业区之间特征和形成原因的比较,等等。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特征: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

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特征、分布、起伏大小等

气候特征:气候类型,影响气候的因素,光照、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特点等

河流特征:①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河网密度、流域面积等。②水文特征:主要是河流的流量、水位、含沙量、结冰情况等。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流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植被特征:与气候类型相对应的自然带或非地带性植被

人文地理特征

人口特征:人口的增长模式、年龄结构、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

城市特征: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

农业特征:农业结构、农业生产类型、地域类型(常见7种)、区位条件、农业生产特点等

工业特征: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

交通特征: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其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

4.运用比较法比较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

在区域地理的复习过程中,使用比较法是学习、总结区域地理特征的最常见、最省力的方法,运用此法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相同、相似或相反的地理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其间的共性和差异性,则可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例如,日本和英国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农业生产、工业布局的比较;60°N纬线经过的亚欧大陆东、中、西部气候比较;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岸气候与澳大利亚西海岸气候的差异性和成因的比较;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德国鲁尔工业区、日本工业区以及中国东北工业区之间特征和形成原因的比较等。

总之,学生只有掌握了区域地理复习的正确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才能不被空间定位的障碍阻挡。

参考文献:

[1]任志宏《高中地理总复习优化设计》志宏教育集团考试研究院策划组编

[2]王民 《地理新课程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9月

[3]袁书琪 《地理教育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9月

区域地理篇4

一、考情分析

(一)命题特点

从考查形式上看,有关区域地理的内容在选择题和综合题中均有体现,以综合题为主,且所占分值比重较大。综合题多以世界或中国某局部区域***像为背景素材,从多角度进行问题设计。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考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湖、植被、土壤、矿产等)、人文地理特征(如农业、工业、交通、商业、旅游业、人口、城市、文化等),以及自然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能力考查上看,主要考查区域定位能力,从区域***像中获取有关地理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区域地理事物和地理规律的能力,比较两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以及探究、评价区域现实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的能力等。

(二)命题趋势

以重大地理事件(如叙利亚问题、南海问题、问题、第30届伦敦夏季奥运会等)为命题切入点,考查事件发生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并分析事件成因;考查该事件对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以热点区域(如地缘***治敏感区、战略资源丰富区、海陆交通枢纽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经济持续增长区、自然灾害多发区等)的地理简***为信息载体,重点考查热点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成因、人文地理特征、热点成因(如地理位置重要、自然资源丰富、民族宗教矛盾、历史遗留问题、西方大国介入)等。从区域差异入手,比较两个(或多个)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相似性或差异性,并分析其成因。从区域特征出发,分析区域环境中的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的联系,重点分析自然环境特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或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评价人类活动的合理性。

二、备考要求

(一)心中要有“纲”

这里的“纲”主要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这些“纲”是科学备考的基础,是做好备考的捷径,是考生复习的行动指南。考生尤其要重视研究《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因为它对高考“命题指导思想”“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考试范围”“具体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试题难易度比例”等都有具体的要求,同时还附有“试题举例”。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人人手中都要有《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在复习具体章节时,考生要根据“纲”中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能级要求,对教材进行科学整合,并在教材中的相应位置注明“考试要点和能级要求”。只有心中有“纲”,并且清楚地知道“纲”中的具体条目和内容,才能知道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备考也才能有的放矢,少走或不走弯路。

(二)心中要有“网”

区域地理内容庞杂,又缺乏系统性,需要识记的内容较多,复习时费事费时,有的考生甚至没有足够的耐心去仔细研读教材。在备考的过程中,考生一定要对照《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中的具体要求,认真研读教材、重组教材,对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既要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要透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理出“知识链”,构建知识框架体系,形成主干知识网络,使教材由“厚”变“薄”,由“粗”变“细”。同时,在建构知识网络过程中,考生还应进一步巩固知识,强化主干内容和重点内容,延伸知识外延,拓宽知识面,“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再把书本变“厚”。从区域地理内容来看,区域地理的知识系统一般都是从总论到分论。总论从宏观上讲述区域自然条件以及人类活动,分论部分主要是分别论述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发展状况、人文景观、人地协调发展等,以及比较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考生可以按下列线索构建区域地理知识网络。

(三)心中要有“***”

地***是地理学的灵魂,高考地理试题非常重视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的考查。以区域***为背景的试题,综合性很强,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区域空间定位准确。而区域空间定位是考生解题面临的第一道门槛,能否越过这道门槛,拿到“入场券”,可以说是高考成败的关键。区域地理课本和配套的地***册中有丰富多样的地***,如***区***、地形***、剖面***、水系***、等值线***、降水量分布***、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分布***、矿产资源分布***、洋流分布***、六大板块分布***、农作物分布***、农业区和工业区分布***、城市和人口分布***,以及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片,等等。考生在复习区域地理时,要做到“***不离手”,时刻“把玩”地***。在阅读各种地***时,要从宏观地***到微观地***,从整体特征到局部细节,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同时还要关注***殊的经纬线、特殊的地理事物、特殊的轮廓等。而且考生要做到熟练地进行“***文互换”:合上课本时,心中要有一幅幅“活地***”;阅读地***时,要能从地***中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显性的和隐性的地理信息,以及这些地理信息间的相互联系。另外,还要多填空白***、多绘***、多用***。

(四)心中要有“理”

区域地理内容更多的是在阐述“在哪里”“有什么”“是什么”,而系统的地理知识更多的应是阐释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复习区域地理时,考生一定要联系高中系统地理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用系统地理知识解释某一区域内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特征、形成原因,以及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与人文地理环境特征的差异性等。不能脱离系统地理知识纯粹复习区域地理,否则区域地理的复习就太肤浅,没有深度,并且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无法应对高考综合题的多角度设问。

(五)心中要有“题”

仅仅掌握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还不能应对高考。在有了基础知识储备之后,考生必须做适量的综合试题,才能知道“我已会多少”,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补漏”和改进后续的学习方法。在做题时,考生不要滥做杂题,要精心选取有代表性的试题,最好选做近年来全国各地的经典高考试题,以及全国各地的统考试题或名校的模拟试题。试题难度以基础题和中等难度题为主;试题类型以***表题、文字材料分析题为主。在解答试题过程中,考生要善于归纳与总结,要重视试题的归类分析、审题技能的培养、解题思路的探寻、答题技巧的提炼,形成规范的答题模式。考生通过做题,一方面,熟悉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把握高考命题动向;另一方面,提高审题技能,训练解题技巧,掌握解答区域地理试题的方法和套路,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心中储存的经典试题越多,考生应对高考的信心和能力就越强。

三、热点区域

(一)中国南海地区

1.自然地理

(1)南海的范围。南海是亚洲三大边缘海之一,北接中国广东、广西,属中国海南省管辖。南缘曾母暗沙,为中国领土的最南端。东面和南面分别隔菲律宾群岛和大巽他群岛与太平洋、印度洋为邻,西临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南海为面积约3500000平方千米的深海盆,平均深度1212米,最深处达5559米。2012年,中国继续开展有关南海地***研究工作,编制有关南海和南海诸岛地***,并向社会公布,以宣示中方主张。

(2)南海诸岛的组成。南海诸岛位于中国海南岛东面和南面海域,包括数百个由珊瑚礁构成的岛、礁、滩、沙和暗沙。其依位置不同分为4群:东沙群岛由东沙岛和附近几个珊瑚暗礁、暗滩组成;西沙群岛由30多个沙岛、礁岛、沙洲和礁滩组成,以沙岛为主;中沙群岛由20多个暗沙和暗滩组成,一般距海面10~20米,大多尚未露出水面;南沙群岛由200多座沙岛、礁岛、沙洲、礁滩等组成。

(3)南海诸岛的气候特征。南海诸岛属热带季风气候,冬夏季节分别盛行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南海诸岛中个别岛屿年均温:东沙岛为25.3℃,永兴岛为26.5℃,太平岛为27.9℃。南海诸岛中个别岛屿年降水量:东沙岛1459毫米,永兴岛1505毫米,太平岛1842毫米。该地夏湿冬旱,降水多由西南季风和台风所致,日最大降水量永兴岛曾达612.2毫米。

(4)南海的资源。①生物资源丰富。南海由于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大部分岛屿上林木茂盛、花草遍地,岛屿周围广阔的海面上有丰富的海洋食料,吸引着大批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有我国最大的热带渔场,鱼类有2200多种,占我国鱼类物种的2/3,其中很多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②矿产资源丰富。南海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有“第二个海湾”之称,其中,位于我国传统海疆线内的石油潜量约425亿吨,天然气约13亿立方米。磷矿的储量达25万吨,超过世界著名磷矿产地智利、秘鲁和整个非洲磷矿产量的总和。③旅游资源丰富。随着科技进步和海洋开发的深入,热带海岛环境和海域中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观是海洋旅游开发的潜在资源。南海对于我国来说有着非常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巨大的利用价值。

2.人文地理

(1)南海诸岛的问题。中国对南海诸岛的,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经营开发,并由历代中国***府行使连续不断的行***管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中国***府也一直坚持并采取实际行动积极维护对南海诸岛的。南海诸岛行***上隶属海南省管辖。2012年6月,***批准撤销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设立地级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三沙市人民***府驻西沙永兴岛。南海与南海诸岛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南海的战略地位。南沙群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其扼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为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必经的国际重要航道,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在我国通往国外的39条航线中,有21条通过南沙群岛海域。随着我国石油进口总量和对外贸易额的激增,每年至少有80%的石油运输和70%的外贸运输途经南海。

(3)南海形势严峻,维护海洋权利对我国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国西北地区

1.自然地理

(1)地理位置。该区域大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大致包括内蒙古中西部,***大部,宁夏北部,甘肃中西部以及山西、陕西、河北、辽宁、吉林等省份的局部。

(2)地形。该区域地形以高原、盆地和山地为主,平原主要有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内蒙古高原表面比较平坦,风蚀作用显著,在戈壁滩上有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风蚀地貌;***境内,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高耸的天山横亘在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山顶终年积雪;盆地中沙漠广布,有沙丘等风积地貌。

(3)气候。该区域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再加上地形对湿润气流的阻挡,仅东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其他区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且干燥,夏季高温。该区域降水稀少,年降水量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向西减少到200毫米,甚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由于气候干旱,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该区大部属中温带和暖温带。

(4)植被。该区域地面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内蒙古东部夏季降水稍多,牧草茂盛;在贺兰山以西的内蒙古西部、甘肃河西走廊、***两大盆地,由于降水减少,草原上的牧草越来越矮小稀疏,逐渐成为荒漠。在荒漠地区,地面主要为石质戈壁或沙丘,只生长极少数的骆驼刺等耐旱植物,河岸附近也会有胡杨林。

(5)河流与湖泊。河流稀少,绝大部分是内流河,其中最长的是塔里木河。湖泊稀少,也多为内流湖。流经本区的外流河,主要是黄河。

(6)资源。矿产资源丰富,煤、石油、天然气、稀土、铁、镍、黄金、盐、宝石等储量大,煤、石油、稀土等资源对中国发展具有广泛意义;本区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丰富,水资源短缺。

2.人文地理

(1)农业。西北地区是中国的主要牧区,但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各地牧场又各具特色。内蒙古主要是温带草原牧场,***主要是山地牧场。除了畜牧业外,在西北地区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和天山山麓,人们利用河水、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发展了灌溉农业。例如,河套平原、宁夏平原以黄河水灌溉为主,河西走廊、天山山麓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灌溉为主。西北地区适宜小麦、棉花、甜菜和瓜果生长。***的长绒棉驰名中外,南疆是我国著名的商品棉基地之一,其有利的自然条件是:光照充足、土质疏松、有灌溉水源。***有瓜果之乡之称,其有利的自然条件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条件是:灌溉水源不足。

(2)人口和城市。村庄和城市多呈带状或点状分布,多分布在水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和交通线两侧。东部集中分布在黄河沿岸的平原地区,西部集中分布在沙漠边缘的绿洲。

(3)生态环境的保护。西北地区由于干旱缺水,植被覆盖率低,加上经营管理粗放,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盲目开垦以及不合理采矿等,致使生态环境脆弱。本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有土地退化、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虫灾和鼠灾等,其综合治理的措施是: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牧;建设生态林;建设人工草场;封沙育草;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合理灌溉;合理采矿,做好土地复垦工作等。

(4)喀什经济特区。2010年5月,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喀什以“东有深圳、西有喀什”为目标,依托国家特殊扶持***策,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广阔市场,以超常规发展步伐,计划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在喀什建立经济特区,可以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其地缘区位优势,促进内地开放型产业向西部转移,形成我国与中南亚密切合作的格局。

(5)西气东输工程。西气东输一线工程西起***塔里木轮南油气田,东至上海市,东西横贯***、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等9个省市(区),干线全长4200千米。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西起***霍尔果斯口岸,南至广州,途经***、甘肃、宁夏、陕西、河南、湖北、江西、广东等8个省区,干线全长4900千米。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对改善中国能源结构,保障天然气供应,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促进节能减排,推动国际能源合作互利共赢具有重大意义,并将有助于满足东部地区尤其是燃气电厂日益增长的天然气需求及日益提高的环境保护要求,更有助于燃气电厂的正常运行,同时可以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能改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使沿线地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带,从而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当然,西气东输工程对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6)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人才培养;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强与经济较发达的中部、东部地区的联系与合作。

(三)西亚和北非地区

1.自然地理

(1)地理位置。本区处于12°N~42°N之间,北回归线穿过其南部,绝大部分处于30°N以南的低纬地区。本区处于联系亚非欧三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被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和里海(实为内陆湖)环抱,有“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之称,地理位置很重要。

(2)地形。大部分是高原,有阿拉伯高原、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等;平原面积狭小,主要分布在埃及的尼罗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伊拉克境内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世界陆地表面最低点――死海(-400m)位于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是由于地壳断裂陷落形成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地表植被稀少,地下石油资源丰富;阿拉伯半岛上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等七国降水很少,地面没有河流,被称为“无流国”。

(3)气候。本区大部分属于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北非和阿拉伯半岛,气候特征为终年炎热干燥,其成因是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的控制;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气候特征是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其成因是冬季受西风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征为夏季气温较高,冬季寒冷,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其成因是位于北温带,高原周围有高山,水汽难以进入。

2.人文地理

(1)民族和宗教。居民主要为白色人种,半数为阿拉伯人,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国家被称为阿拉伯国家。西亚是***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发源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城是***教的圣城,耶路撒冷被***教、基督教、犹太教看做是圣城。

(2)习俗与气候。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是白色的,男人的传统服装也是白色的缠头巾和宽大的白色长袍,这是因为白色物品对强烈的阳光有反射作用,吸热较少的缘故。

(3)交通便利。自古以来,本区就是东西方交通要道。古代“丝绸之路”就是由我国现在的西安,沿甘肃的河西走廊,经***境内,再经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直达欧洲的一条东西贸易的通道。现在,本区除了有铁路、公路、国际航空线连接三大洲以外,还有若干连接海洋的要道,如土耳其海峡(黑海通往地中海的门户)、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和地中海,沟通印度洋和大西洋)、霍尔木兹海峡(连接波斯湾和印度洋,是石油运输的重要航道,被看做是世界油库的“总阀门”)、直布罗陀海峡(由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的门户)等。

(4)农业。本区的农业生产和分布受气候、地形条件的影响。畜牧业比较发达,以游牧为主,主要分布在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边缘山区;灌溉农业主要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尼罗河谷地,枣椰树是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椰枣是本地的特产;地中海沿岸是重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主要产品有油橄榄、柑橘、葡萄等。

(5)世界石油宝库。西亚的石油资源特别丰富,是世界石油宝库。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具有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的特点。这里的石油资源,左右着一些国家的兴衰。中东波斯湾石油海上运输路线如下:

(6)中东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东地区成为世界上最不安定的地区。从中东地区发展的历史看,历次冲突与战争都有一定的地理背景:①中东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沙漠广布。恶劣的生存条件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些人文特征,如中东地区居民的宗教、民族意识相当强烈,恶劣的环境也使人们养成了善战的习性。②中东地区素有“五海三洲”之说,战略地位非常重要。重要的战略地位导致世界大国争相控制中东。③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各国致富之宝,也是大国争夺、控制的主要目标之一。④水资源危机是中东地区新一轮矛盾与冲突的导火线。⑤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教和犹太教之间的矛盾突出。⑥土地之争仍是中东问题的一个焦点。

(四)拉丁美洲

1.自然地理

(1)地形。北部是墨西哥高原,草原广布;西部绵长、高大的安第斯山南北纵长90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系,由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而成,山间有盆地、高原,并多火山和地震;大陆东部高原与平原相间分布,自北而南是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等。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由亚马孙河冲积而成,平原上密布着原始森林,人烟稀少。巴西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铁矿储量丰富,分布着热带草原。

(2)气候。在世界各大洲中,本区的气候条件最优越。从气温来看,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对比其他大洲,具有暖热的特点。从湿润程度来看,全洲年降水量平均多达1342毫米,是世界上最湿润的一个大洲。气候类型主要是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亚马孙平原,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本区气候受地形的影响比较显著:热带平原地区气候都很湿热;高原地区气候比较温和;高山地区气候和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变化;40°S以南的安第斯山西侧迎风坡多雨,东侧的背风地区则干旱少雨。

(3)河流。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其流经赤道地区,干流水量极大。该流域内平原广阔,水流平缓,航运便利。洪水季节,河口地区一片,有“河海”之称。

2.人文地理

(1)人口与城市。本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广大的亚马孙平原地区因气候湿热,人口稀少。内陆高原区和沙漠区因降水稀少,很少有人居住。目前,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为西印度群岛、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沿海等经济比较发达和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一些位于热带的国家和地区,其人口和城市通常不是主要位于平原地区,而是位于气候比较凉爽、降水适中的高原和山区。拉丁美洲近年来人口增长很快,人口自然增长率仅次于非洲。城市人口也在不断膨胀,不少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超过70%。

(2)农业。本区许多地区气候适宜,雨水充足,土壤肥沃,农产丰富。主要粮食作物有稻米、小麦和玉米。经济作物以甘蔗、咖啡、香蕉、棉花为主。食糖产量约占世界食糖产量的四分之一,加勒比海地区有“世界糖罐”之称,古巴是世界上出口食糖最多的国家。咖啡产量已远远超过非洲,巴西生产和出口的咖啡均居世界首位。香蕉产量大,出口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80%,厄瓜多尔是世界上最大的香蕉出口国。棉花产量增长很快,不少国家出口棉花,其中以巴西和墨西哥的出口量最大。本区有大面积的草场、牧场,适宜大规模发展畜牧业。阿根廷潘帕斯草原是拉美著名的天然牧场,以生产大量的优质牛、羊肉驰名于世。此外,还有面积广大的森林和丰富的沿海渔业资源,秘鲁沿海在上升流作用下形成世界著名大渔场(秘鲁渔场)。

(3)热带雨林的危机。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其中60%分布在巴西境内。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雨林遭到严重破坏,现在每分钟大约有6个足球场大的雨林遭到破坏。森林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消减污染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而热带雨林像一个巨大的吞吐机,每年吞噬全球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又制造大量的氧气,亚马孙热带雨林也由此被誉为“地球之肺”。人类的不合理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例如,过度的耕地开垦(迁移农业);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商业性过度伐木;采矿、修路、水利和城镇建设等。开发还是保护?这是雨林的两种前途,也是人类面临的两难选择。在当前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对热带雨林必须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例如,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建立国际基金组织,使当地从雨林管理和保护中获益。保护亚马孙热带雨林,不仅是当地国家和人民的义务,整个国际社会都应对此负责,尤其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四、综合训练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曾多次表示,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公务船一直保持对黄岩岛海域的警戒。

材料二:2012年5月9日,我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在南海首钻成功,此次南海首钻是我国石油公司首次***进行深水油气勘探开发,也使我国成为第一个在南海自营勘探开发深水油气资源的国家。

材料三:南海诸岛示意***。

(1)黄岩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中表示黄岩岛的是()

A.甲岛B.乙岛

C.丙岛D.丁岛

(2)2012年5月,我国首座深水钻井平台在南海首钻成功。其重要意义在于()

①宣示我国对南海的②行使对钻井平台周边我国海域的管辖权③解决我国目前石油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问题④标志我国能够***进行深海油气资源开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红树林海岸是指由红树植被覆盖的海岸,红树林在我国海南、广东、广西、台湾、福建等省均有分布。简述红树林海岸的主要作用。

(4)中国***府曾多次发表声明,中国***府对西沙、南沙群岛及其周围海域拥有不可争议的。阐述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有何重大意义。

(5)当前,大规模海洋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解决资源短缺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人类应如何保护海洋环境?

区域地理篇5

关键词: 高考地理试题 区域地理 复习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案例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具体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它们的分布、特征、成因、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说明”。近年来高考试题有很多以区域地理内容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等。如2009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第36题、卷Ⅱ第36题,广东单科高考第33题,北京文综高考卷第36题,安徽文综高考卷第33题等。这就提示我们: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区域地理的掌握。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许多***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树立等,都应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复习中应以高考考试大纲为依据,以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为指导,重视对知识的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建立知识框架与体系,并巩固在***像或***表中。下面我谈谈在区域地理复习方面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突出区域定位,建立空间概念

高考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局部***区***、含有特殊地理事物注记(如湖泊、河流等)的地***、地理***表、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提出选择和问答的相应要求。在解答试题中,区域定位往往是解开试题的第一道门槛,在此前提下再进一步考查学生对该区域重要原理和规律的理解程度及应用能力。为使学生越过这个门槛,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运用地***,“认识”区域。通过读、填、绘***训练,把地理知识落实在相应***形,努力做到“心中有地***”。训练中要注意区域定位训练。

1.经纬网定位。

经纬网是人们为了确定地理事物而创设的一个球面坐标体系,通过经纬网能十分准确地确定地理区域的位置,从而为正确解题打下扎实的基础。学生不可能把所有经纬度都记牢,因此掌握几条关键的经纬线和主要区域、国家的经纬度范围再由此推出大致的地理位置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1)经线:根据东西半球的界线20°W、160°E就可确定是东半球(亚、非、欧、大洋洲)还是西半球(南、北美洲),除此以外,还需掌握其它几条较具代表性的经线,如0°经线、30°E、60°E、90°E、120°E、150°E、180°、150°W、120°W、90°W、60°W、30°W通过的地形区、国家(行***区)、河流、海洋、城市等地理事物。如30°E:穿过欧洲中部、非洲东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摩尔曼斯克(东侧)、莫斯科(东侧)、东欧平原和波德平原交界处、黑海、小亚细亚半岛(西侧)、地中海、开罗、尼罗河、东非高原(西侧)、南非高原(东侧)等;主要的气候有苔原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2)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30°N、60°N、30°S纬线通过的地形区、国家(行***区)、河流、海洋、城市等地理事物。如赤道:穿过非洲中部、东南亚、南美洲北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刚果盆地、东非高原、维多利亚湖、马来群岛、亚马逊平原;主要气候有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3)主要区域、国家的经纬度范围:如南亚大致在60°E―90°E附近、10°N―30°N附近,中亚大致在50°E―80°E附近、40°N―50°N附近,日本大致在130°E―145°E附近、30°N―45°N附近,等等。

(4)重要(特殊)地理事物的经纬度:如北京(40°N,116°E)、巴拿马运河(10°N,80°W)、非洲的控制性经纬线(20°E、0)、秦岭(32°N―34°N附近)。

2.轮廓定位。

包括海陆、行***区、地形区等形状特点来确定相应地理位置。不同地区的行***区域,海陆轮廓、地形单元的形状千差万别,各有特色,对各种类型的轮廓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重要轮廓的鲜明特点就能快速、有效地判定其所在的地理位置。轮廓定位既可以根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特征,又可以根据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如山脉、河流、交通线、行***区划界线、海岸线等分布状况)和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如城市、矿产、山峰等)分析定位。根据轮廓形状判断区域时首先要识别各种行***轮廓,侧重识别中国34个省级行***区轮廓和世界主要国家轮廓,其次要识别海陆轮廓,主要指大洲、大洋的轮廓,对一些著名的湖泊(如五大湖、贝加尔湖、里海等)、海峡、河流、山脉等也要关注。

3.特征定位。

根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文字资料、***例、注记等进行区域定位。

二、理清复习思路,构建知识体系

区域地理复习有规律可循,即通常所说的“地理八股”。区域地理特征往往从自然地理特征到人文地理特征。其中自然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生物、资源等;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在此基础上运用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综合。掌握知识的层次、脉络及相互关系,绘出知识系统***或列出系统联系表,是复习的重要环节。如日本:

三、突出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

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是区域地理复习的重点,是解决区域问题的基础。区域地理涉及的内容繁杂,区域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复习时不要死记硬背。区域特征首先要抓住影响区域的主导因素,归纳出区域最具特色的特征。如干旱是我国西北地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深居大陆内部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高寒的气候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特征,海拔高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欧洲西部地区,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是本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位于温带大陆西部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气候南北对称分布是非洲最突出的区域特征,赤道横贯大陆中部,气压带、风带在非洲大陆南北对称分布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其次要理清知识头绪,抓住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抓住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是地理学科学习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复习中要弄清每一个区域各种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整个区域特征形成的前因后果,形成有利于记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如青藏地区的知识网络:

又如复习西亚和北非,有两条主线:①纬度位置副热带高气压带、信风带气候特点(高温干旱)农业生产特点(畜牧业和灌溉农业);②自然资源(石油)石油生产石油运输线路。

一个具体地区形成了其区域特征,而不同的区域之间其特征存在着差异性或相似性。两个不同区域间其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一般是通过比较得出来的。“区域对比”是目前高考能力考查的一种重要模式。对比分析、抓区域差异还可以提高复习效率与效果,进一步巩固各区域的区域特征。区域比较的着眼点是区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气候、地形、水文、植被上,也表现在对资源开发、区域发展和人地关系的影响上。在复习时进行区域对比应注重以下方面。

1.轮廓相似区域的比较。如智利和越南,非洲和南美洲,巴西和印度,英吉利海峡和马六甲海峡。

2.地表形态相似区域的比较。如阿尔卑斯山和喜马拉雅山,南美洲地形和北美洲地形。

3.气候特征及自然带相似区域的比较。如欧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北美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比较,中亚与撒哈拉沙漠气候的比较。

4.区域综合特征相似区域的比较。如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日本与英国的比较等。

5.相邻区域的比较。如日本与蒙古气候的比较。

6.特殊线路连接的两个区域的比较。如亚欧大陆桥东西桥头堡的比较。西气东输起点与终点的比较。

7.区域特征有明显差异的两个区域的比较。如我国南方与北方地区的比较,西欧与北非的比较等。

四、运用高中地理原理,整合高初中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从近年的地理高考题可以看出,区域地理所占比重较大,但区域地理主要是作为命题背景和切入口,对于地理事实往往要求利用高中地理的原理加以解释和分析。因此在区域地理复习中首先要在具体的区域地***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高中地理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例如,用南亚季风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南亚西南季风进退对南亚农业的影响。因此,在复习东南亚地理位置时,一定要结合板块知识,巩固东南亚火山、地震、滑坡、海啸多发的原因。用风带、气压带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地中海气候在欧洲南部分布广泛的原因等。其次要注重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与高中地理原理之间的有效结合,整合高初中地理知识,突出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方式,提高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如西北地区的整合。

1.区域定位。

由西北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大部分在40°N以北和120°E以西),得出西北地区为我国内陆地区。

2.区域特征。

3.区域问题及其原因、危害分析。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干旱”为主要特征,在“干旱”的环境下,加上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很容易出现的土地荒漠化问题,再从自然和人为方面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4.国土整治措施。

根据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以“人地协调”为核心,以“因地制宜”为原则等提出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

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学生会对西北地区的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问题等有全面认识,既能掌握西北地区相关的地理主干知识,又能培养和训练学习区域地理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五、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区域发展

发现区域发展问题、提出区域发展对策是研究区域地理的目的,也是近年高考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复习中首先要重视区域问题,如南美洲热带雨林的破坏、中东的水资源问题、欧洲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北方草原区的草场退化沙化、黄土高原和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等。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区域发展作出合理评价,并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这是决定区域地理考题得分的关键。从近几年的高考情况看,尤其要重视中国区域地理的复习。在熟练掌握中国行***区划、人口、地形、气候、河流、铁路干线、自然资源等知识的基础上,要会分析典型地区如***、青藏、东北、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沿海四个工业基地、台湾等区域的区域发展问题及发展策略等。如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

六、精选练习,加强解题训练

在区域地理复习过程中,要适当做些与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所选题目应该立意明确,考察目标清晰。试题的情境设置和设问角度巧妙、科学、合理、恰当。题目使用的材料、数据准确;题目涉及的地***、***表规范,注记清晰;题目的答案准确,表述规范。训练时要以近年典型的高考试题为样本,一要通过实战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原理;二要深刻体会命题意***和正确的解题思路,及时对错误进行诊断和纠正;三要注重审题、信息获取及解读、正确使用地理术语规范答题等解题方法训练。

如(2007北京卷36题)读***,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示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状况。

(2)说明***中河流特征及其原因。

(3)简述导致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原因。

(4)说明***中城市分布特点,概括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5)简述途经乌鲁木齐的铁路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解析:本题属于在既定区域微观***背景下的综合考查,区域识别的难度不大,较为关注区域特征的描述和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利用题目提供的地理要素进行设题,解读区域***中显性和隐性信息进行解题,成为高考36题的基本思路。在分析问题的思路上着力,在描述问题的质量上着眼,关注学习细节和思维品质。

第(1)问:受地形的影响形成山地降水,本题根据***中等值线规律及降水量***例的显示特征,容易对区域年降水量的分布特征进行整体描述(自天山山脉向南北两侧递减)。

第(2)问:说明河流特征和原因,考查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区域内的河流,很明显是内流区河流特征的描述,河流特征包括水系、水文特征。多内流河和时令河(河流类型描述),河流短小(长度属于水系特征),流量季节变化大(流量属于水文特征),有结冰期(水文特征)。然后对河流特征的成因进行逐一分析,形成一一对应,回归区域特征。

第(3)问:突出人类活动与环境不和谐的一面,荒漠化是西北地区主要生态问题,其成因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过樵、过垦、过牧,以及水资源利用不当,是荒漠化产生的人类原因。

区域地理篇6

一、区域地理学的主要思想和研究方法

1.古代区域地理学的主要思想和研究方法

19世纪以前,人们主要运用区域划分的方法认知区域地理。通常,以河流、山脉等自然地物为区域划分界线,在此基础上对各个分区进行描述性记载,所涉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事物和社会方面概况,如当地的自然特征、物产、社会习俗等,没有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这些知识主要通过地理考察、地理探险和与之相应的地***获取。

《禹贡》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全国性区域地理著作。该书以自然条件差异分区,以天然的山、河、海等为界,对所知道的“天下”做地理区划,把全国划分为冀、青、徐、扬、荆、豫、梁、雍9州,这是自然区划思想的萌芽。对九州主要采用描述的方法进行概述,就山川、湖泽、土壤、植被、特产和运输线路等方面进行简要描述和区域对比。

西方古代对区域地理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有人类居住的已知世界。在古希腊时代希罗多德(Herodotus)的著述中,整个世界可以划分为非洲、亚洲和欧洲三部分,以自然物河流作为三大洲的界线,已经具有空间尺度概念,按范围大小描述为地球、地区、小地方。在区域地理研究上出现较早的著作是古罗马时期斯特拉波(Strabo)的《新地理学》。这本书按***治单位对欧洲人已知的世界各地区进行区域描述,内容包括自然特征、物产、城市、居民及其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

15世纪中国郑和“七下西洋”和15~17世纪欧洲的地理大发现这两次大地理事件,探险者和考察者获得了大量的新地理资料,极大地推动了古代区域地理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学术价值较高的地理著作。如德国瓦伦纽斯(Varenius)的《普通地理学》首次将地理学领域分为专论(专门地理学)和通论(普通地理学),前者描述地区特征,后者揭示全球性法则。专门地理学实际上就是区域地理学,但描述的内容和方法与之前相比没有太大改进,只是地理资料比以前更加丰富。

在持续2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古代区域地理学通过众多的地理描述,积累了广泛而十分丰富的地理知识,描述以区域为基本框架 ,以地理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包含了庞杂的非地理内容,对各种现象仍是无联系的机械罗列和描述。

可见,古代地理学对区域地理的认识仅仅是描述性地记载一些所观察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或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特征的比较,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和体系。这种方法解决的是区域地理所讲述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在哪里”和“有什么”,在区域划分上主要以自然地物作为界线,缺乏地理要素同一性的综合考虑。

2.近代地理学区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9世纪至20世纪60年代是近代地理学时期,这个时期地理学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了区域地理学的学科理论和体系,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化出众多分支学科。各自***的部门地理学的成长与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地理研究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系统地了解一个区域的地理要素特征,并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比区域之间的差异。

德国地理学家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和李特尔(Karl Ritter)开创了近代地理学。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对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地理现象的规律进行探讨。洪堡把自然界作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对不同地域环境的现象进行比较研究,创立了地理比较法,即通过地理考察搜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直接进行或采用地***方法进行地理要素之间或区域地理特征之间的分析对比,形成对地理环境的认识。李特尔认为区域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是通过地表空间结合现象的区域差异来研究地球表面,区域(空间)为地理学提供了一个框架。李特尔采用了新的区域描述法,即在每个区域内先说明地形的主要特征和水系,接着是气候、主要物产和人口,最后是一般性的总结。

在洪堡和李特尔二人之后,F·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又有新的发展,开始采用综合和分析的方法对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地理现象空间分布的规律性进行研究。其采用综合方法阐明事实和状况的区域分布、相互关系和起因;认为“区域地理首先必须是描述性的,但不限于单纯地描述独特现象,也可以采用分析的方法寻找现象发生的规律性,拟定解释所观察的特征的假说”。

赫特纳(Alfred Het tner)发挥了李希霍芬的思想,认为地理学的主题是地理区域间的相互差异研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应该从区域开始,区域地理研究既要进行描述, 又要寻求规律,并在归纳的基础上对区域单元进行对比。赫特纳对区域地理的研究主要还是对区域内地表现象空间结合的描述和归纳,对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和人地关系的研究比较少,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解释性的描述方法,缺乏系统的方***来支撑其整个理论体系。

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区域地理学著作,均按李希霍芬和赫特纳的6个部门(地、气、水、植物、动物、人)单独进行研究,相互联系很少,在德国被称为“区域地理学模式”。

在此之后,与德国“区域地理学模式”不同,法国小区域学派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小区域内人与周围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上。法国小区域学派代表人物维达尔(Paul Vidal de la Blache)开拓了对人地关系的研究。他认为有必要研究和谐一致的小区域,集中注意人及其周围环境的紧密联系,他把地理环境和人看成是地理学研究的两大目标。

在美国,以苏尔(Carl O.Sauer)为代表的文化景观学派对区域的研究采用了发生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关注区域环境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原因。该学派认为“ 区域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是以时间变化过程来寻求发生学上的解释,研究的焦点是自人类出现以前到现在的变化过程”。苏尔之后的区域地理,摆脱了赫特纳的样板,在自然和文化景观结合的基础上侧重历史的、发生学的分析。

通过对近代地理学区域思想的梳理不难发现,人们开始从单纯地对地理要素的描述转向区域之间的对比和对地理现象的空间地域分异规律的描述,并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开始对人地关系进行研究和从时间的角度对区域景观演变进行发生学上的解释。这个时期所研究的内容基本上就是现在区域地理内容中“有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3.现代地理学区域思想的发展

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理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取得了很大进步,地理定位研究、数学方法、遥感方法、系统方法和模拟法等许多新方法逐步引入地理学的研究中。这些方法的应用使地理学的研究在深度、广度和准确度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对地理现象的解释由单纯的类型归纳过渡到理论演绎、实验反馈和模式化的方法,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地理现象进行研究。由于技术和方法的改进,对区域的划分和定位比以前更为科学和准确,对要素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更为深入,对人地关系的研究更为具体和科学,区域之间的联系也更为紧密,与之相应的研究也随之发展,对区域地理中的“为什么”做出了更为准确的解释。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区域地理”,开始关注人、自然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新区域地理学主要强调人的能力及角色与社会结构如何影响地方特性的形成,侧重于人在区域性质的产生、延续与演变时所起的作用,强调人的能力及角色与社会结构在区域特性的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同时探讨外在大环境以及地方力量对社会形成的关系。

随着科技***的不断深入和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面临资源耗竭、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等严峻挑战,出现了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问题,区域地理出现了新的研究主题,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区际联系;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区域综合;区域可持续发展。

二、区域地理思想对中学区域地理教学策略的启示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在哪里”、“有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等一系列区域地理基本问题,区域地理思想在发展和形成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对中学区域地理教学方法具有重要启示。

1.应用关联分析法理解区域特征

在理解区域特征时,区域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决定了区域的气候,该区域的地质状况形成了区域特殊的地貌,气候和地貌通过共同作用影响该区域内的水文、土壤和植被,这些构成了区域的自然特征。根据人地关系原理,自然条件会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自然条件好的区域有利于人口的生存和发展,自然条件差的区域则会限制人类的发展。人类在区域内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活动如城市、工业、农业、交通等,进而产生相应的文化和***治体制,这些构成了各自区域的人文特征。同时,区域内的人类活动反过来也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改变自然环境,区域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共同构成了区域特征。

2.应用比较法分析区域差异

比较法是区域地理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对不同区域比较,可引导学生分析区域之间的异同点,更好地理解区域差异。如对东北平原和长三角地区农业的区位因素进行比较,二者的相同点是都处在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都以平原地形为主;不同点是东北平原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气候是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土壤肥沃,地广人稀,有利于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长三角地区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人多地少,河网密布,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城市化水平较高。通过对不同区域相同要素的比较,有助于对区域差异的理解。对区域差异的理解有助于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不同策略。东北平原水热条件较差,但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因此,可以继续加强作为我国粮食基地的地位,发展绿色、特色、生态农业。而长三角地区,由于城市化水平较高,水热条件较好,土地较少,可以向蔬菜、花卉等用地少、效益高的方向发展。

区域地理篇7

自然地理的原理规律、人文地理的观点方法,是认识地理事物进行思辨的方式。高考试卷中的选择判断,就是思维能力的运用;综合题中常以实验的结果、数据、***表等作为资料,考察学生的观察、分析、理解判断能力。地***则是高考命题的切入口。地***在地理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具有语言和文字无法替代的作用。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零星的知识系统化,是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因而也是高考中经常涉及到的重要考点之一。地***试题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和覆盖面,是检验考生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复习课务必重视地***教学,从而正确认识区域环境。

一、认识区域地***必须要掌握的主要线条

l.主要经线:①Oo经线是计算国际标准时的零时区中央经线;②200E通过的陆地自然带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包括8类气候和9种自然带,经过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中欧波德平原、南欧和非洲地区;③900E通过西西伯利亚沼泽、***“三山夹两盆”、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和恒河三角洲等复杂的地形区,包括5大地形和6种自然带;④ll0oE把我国大致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经济较发达,气候较湿润,地势低,西部经济落后,气候干燥,地势高;⑤1200E通过山海关、渤海、台湾海峡、澳大利亚等地,是计算北京时间的依据;⑥1200W通过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是计算美国西部时间的依据;⑦200W-1600E是东西半球的界线(其中新西兰位于西半球);⑧1800经线是国际日期变更线(东边的时间比西边少一天)。

2.主要纬线:①赤道依次通过2类气候、3大洋,4大洲、5大地形和6大板块;②23026´S通过的海洋东西部洋流性质和盐度高低截然不同,并形成陆地上气候的差异;③300N从尼罗河、底格里斯河、钱塘江和密西比河的入海口通过,附近的城市有开罗、阿巴丹、拉萨、杭州、新奥尔良等,并出现了金字塔、两河流域、日光城、钱塘大潮和百慕大三角等世界奇观;④400N在我国境内通过的陆地自然带经度地带性明显,由东向西,从温带森林、温带草原到温带荒漠;⑤600N通过的大陆东、西、中部气候差异较大,西部海洋性气候明显,中东部显示了气候的大陆性特点;⑥66034´N通过加拿大、美国、丹麦、挪威、瑞典、丹麦和俄罗斯等7个国家;⑦23026´N通过我国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等4个省区,⑧330N大约与秦岭——淮河一致,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重要界线。

3.其它线条:①海岸线勾画出亚欧大陆八大半岛、世界四大海湾、三大运河、十个重要海峡、岛屿等轮廓;②行***界线区分大洲、国家、省区的范围;③山脉、河流是自然地理的分界:如A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界线,B祁连山是甘肃和青海界线,C黑龙江、鸭绿江是国界;④铁路线是联系区域经济的动脉:如青藏线、京九线、南昆线、陇海线等。

二、区域地理环境的认识与描述

要以正确的地理的语言阅读地***,准确描述地理事物特征。地理答题要求简捷、准确,不含糊,少举例,少形容。例如:

1.良性的自然环境应该是:①气候温和湿润、光热适中、风力小(中纬沿海平原);②地势平坦,平原广大,河流中下游平原和三角洲土层深厚、土壤肥沃;③水源充足,河、湖、冰雪水灌溉便利;④植被覆盖率高,森林茂密,水草肥美,生态平衡。

2.人口增加,经济落后,过量开采自然资源,引起环境恶化:①气候变干,降水减少,蒸发增加,光照增强,风力增大;②植被减少,土壤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生态破坏;③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暴雨、干旱灾害相互关联。

3.人类合理活动包括:植树种草,修建梯田,兴修水利,围海造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资源,法制保护环境等。

三、加强地***教学,重视***文转换

地理高考试题对学生的地***能力要求很高,它要求考生能够判读地***和地形剖面***,并能在地***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域,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示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表等***表等。因此在教学及复习中,教师应围绕考纲,采用多渠道着重进行地***教学。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知识,掌握坐标***的主要经纬网、地形***的主要山脉和河流、行******的主要国家和省区、等值线***的自然特征。将学生所学知识落实到地***上,熟悉***文互换、***数互换的技巧,善于发现地***中的隐含条件,寻找地***中的有用信息,形成地理知识网络。

区域地理篇8

一、课程标准简析

1.“区域地理要素”的呈现体例分析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没有规定必学的区域,但规定了学习的区域要素。这些要素是认识一个区域的基础。“区域地理要素”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部分中有不同的呈现方式。

在世界地理中,要素呈现基于不同尺度的区域分别有大洲、地区和国家。课程标准对不同尺度的区域主要从哪些方面学习作了引导。对大洲的认识更宏观一些,要求的要素比较少。对地区的认识,涉及自然地理特征的要素比较多。对国家的认识则偏重于经济、文化、环境与发展的要素。这种安排主要基于不同尺度区域自身的特点和开展学习活动的可能性。

具体操作上如果只选择一个大洲学习,对该大洲材料的组织必须包括课程标准中“认识大洲”的所有条目;如果选择一个以上大洲学习,材料的组织可以包括所有条目,也可以只包括其中的若干条。但总体上所有条目都必须在大洲的学习中体现。一个地区材料的组织,可在“认识地区”的标准条目中选择适当的要素进行。因为要求至少五个地区,这五个地区可以有不同的要素组合,同样,最终五个地区的学习要能覆盖全部条目。“国家”材料的组织与“大洲”和“地区”相同。

中国地理的认识区域部分,则采用要素性质归类的方式呈现,分为“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和“环境与发展”三个板块。在组织区域材料时,可在这三个板块中选择合适的条目组合,但也要覆盖所有要素。由于受时间和组织材料的限制,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学习很难像世界地理那样每一区域的学习内容包含或基本包含课程内容标准的各条目。受世界地理“认识区域”教学惯性的影响,一些教师认为: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教学应按地理尺度大小安排教学顺序,每一尺度区域的教学内容应涵盖课程内容标准三个板块的全部要求。

2.对课程标准的整体把握

“认识区域”是学习中国地理知识根本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是地理现象、事件成立的背景及前提,是学生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观的载体和具体内容。本部分规定选学我国部分区域,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及“环境与发展”三个板块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这三个板块的内容是一紧密联系的整体,只有很好地把握其内在关系,并按此思路引导学生进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分析,才能较好地掌握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

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是形成本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基础,是学习区域地理首先要把握的内容。中国地理“认识区域”在此部分课程内容标准为“运用地***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这需要学生在对本区域的地理位置特征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辩证的优劣分析,这是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要求。地理位置包括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一个区域的绝对位置是指它的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是指一个区域相对于其它地理事物的位置,主要从海陆位置角度来描述。某一区域地理要素分布特征是分析本区域其它地理环境特征的基础。通过对地理知识空间分布的学习,学生应能建立一定的空间概念,并具有一定的探究空间分布特点和规律的能力。本部分有四条内容标准,要求学生能够从地形、气候、产业、人口、城市等各方面,认识某区域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

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是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习的主要内容。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是显性的,与之对应的空间联系是隐性的,因此,空间联系的观念是在学习空间分布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区域内的自然地理要素不只是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因果关系上有密切联系,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同样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区域联系的内容贯穿在整个认识区域的学习过程中。

地理环境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区域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因此,认识区域间和认识区域内部的差异也就成为区域地理的重要研究内容。总体来说,区内主要指标有明显的一致性,区域间有显著的差异性。一个区域内部也是存在差异的,当把某一级区域又划分成更小的区域来讨论它们之间的差异时,这种区域内部的差异也可看作是区域间差异。本部分内容标准的表述为“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由于区域尺度大小不同,所以比较的范围既包括区域内,也包括区域间。不同区域比较的是同一地理要素,地理要素包括自然和人文的各要素。

区域的发展模式与区域的环境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科学评价区域发展的地理条件,才能选择合理的开发和发展模式。认识区域发展的关键,是将可持续发展思想渗透到地理区域的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的是一条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协调发展的道路,这种可协调发展表现在两大空间尺度上,一是全球可持续发展,一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可看作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特定区域中的体现。本部分的目标线索:区域环境―区域发展―人们生活。所谓区域环境,实际是指区域内各种地理要素的综合效应。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既包括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包括区域发展对区域环境变化的影响。一个区域的发展主要指该区域内产业结构变化、城市发展、经济文化水平的变化等。区域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对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带来较大影响。这种影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是学生认识区域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中国地理“认识区域”课程内容标准呈现的要素较多,一些教师不能吃透中国地理“认识区域”课程内容标准的整体要求,主要存在两种教学倾向:一是严格按教材来确定学习的区域和区域学习内容;二是对每一选学的区域均按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经济发展的条目进行呈现。

3.对选择区域要求的理解

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学习目标是学会认识区域并掌握所学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特征,而不是掌握某种区域的划分方法或指标体系,所以课程标准并未规定学习哪些具体的区域。《课标(2011年版)》明确规定:“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至少要选择九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选)进行教学。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敢大胆取舍教材中选择的区域,唯教材马首是瞻;而一些教师却只选择北京、台湾、香港、澳门和本省级行***区五个区域进行教学。

二、教学建议

1.“案例教学”的思路

世界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学习目的均为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因此,世界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均应通过案例的方式组织教学,“案例教学”为此部分教学中必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作为“特殊―一般―特殊”的教学模式,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教学中有一定的差异。世界地理“认识区域”课程内容标准中地理要素的呈现基于不同尺度的区域,学习了某一尺度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学生就应能以此方法分析同一尺度其它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课程内容标准则是以要素性质归类的方式呈现的――“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教材中呈现的区域都是为实现某一条或某几条内容标准而服务的,学生形成总的中国区域地理分析的方法,需要建构在对多个区域分析的基础之上。有了这样的方法建构,才能更好地分析其它区域综合的地理环境特征。当然,教师在对中国地理“认识区域”每一个区域的学习过程中都应贯彻“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的整体思想与方法。

2.确定选学区域的要素组合

中国地理“认识区域”课程内容标准中所列要素是教师组织区域学习材料的基础,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区域把这些要素组合起来。由于“区域地理要素”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部分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在中国地理“认识区域”中,学生很难在一个尺度的区域学习中通过认识“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及“环境与发展”三方面的要素特征而构建出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学习方法,中国地理“认识区域”分析的方法需在对多个区域分析的基础之上建构,每一区域的学习均为区域某些地理要素的组合,所选区域的组合,要涵盖本单元的所有“标准”,但也要避免出现“用区域逐条解释要素”的现象。

区域地理篇9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 区域地理 教学方法

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的主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挖掘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挖掘区域的地域性、综合性特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知识迁移的能力。那么,教学中应该如何“授人以渔”?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区域地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创设情境这一招是最吸引他们的方法,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激发学生对该区域产生强烈兴趣,进一步主动学习该区域的地理特征。创设情境包括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角色扮演情境、多媒体情境等。

例1:学习青藏地区时,我为学生创设了如下生活情境:修青藏铁路的工人有“三宝”――“墨镜、唇膏、防晒霜”;工人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大地大不如反应大,爹亲娘亲不如氧气亲。”你能解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吗?

例2:在学习亚洲的季风气候时,可以结合《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创设如下问题情境:为什么会“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国的民居为什么一般都坐北朝南?

还有日本传统的食品寿司为什么中间是米饭、鱼片,外面包着海苔,这和日本的农业有什么关系?印度的妇女天天都穿着传统服饰――纱丽,除了纱丽被誉为“能裹住女性所有美态的服装”外,与南亚的气候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位高权重的杨贵妃不叫人在长安种上荔枝,而有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千古绝唱,等等。

初中生好奇心很强,而且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课堂上多创设一些情境,可以让学生自己“走”进课堂,全身心融入课堂,这样学生才会自觉地学会、乐学区域地理。当然,我们创设的情境要紧紧围绕该区域最核心的地理特征,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该区域的地理特征,不能光为好玩而创设情境。

二、读***分析,看***说话

地***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没有地***,学生就无法记住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无法分析、理解地理特征、原理和成因。如果单纯地死记硬背课文中的文字,将毫无用处,所以学地理一定要让学生***不离手,宁可无书,不可无***。那么,如何让学生会“看***说话”?

1.描述区域的地理位置:(1)纬度位置:找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这几条重要纬线是否穿过该区域,每次我都要求学生在***中画出这几条重要的纬线,这样可以确定该区域所处地球五带中的位置,这是分析区域气候类型的基础。(2)海陆位置:找出该区域位于什么大陆的什么部位,周围濒临什么海洋和陆地,也就是该区域的邻居,要求学生在***上圈出来,海陆位置可能影响该区域的降水多少。

2.归纳区域的地形特征:(1)读该区域的分层颜色地形***,从颜色判断该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2)结合注记,要求学生在***上找到主要地形区并圈画;(3)看颜色和***例分析地形分布格局,即地势高低、地面起伏状况。

3.分析区域的气候特征:(1)阅读“区域气候类型***”,找出该区域的气候类型及分布;(2)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分析区域气候特征;(3)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结合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分析形成该区域气候特征的原因。

4.探讨区域的河流特征:(1)在***上找出该区域主要的大江大河,并用笔自河流的上游描至下游;(2)判断河流的类型:是内流河还是外流河;(3)结合地形特征分析河流的流向、落差、流域范围等水系特征;结合气候特征分析河流的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有无结冰期等水文特征。

5.由自然地理特征推导该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农业、工业特点,人口、城市、交通分布等(如水热充足的平原地区多发展种植业,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发展畜牧业,山地丘陵地区多发展林业)。这样步步深入,有条件的话要多***并用,将该区域不同要素的专题地***叠加,找出***中蕴藏的地理信息,进一步综合分析区域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影响。

三、抓住主导因素,突出区域特征

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性,所以要找出影响区域综合地理特征的主导因素,就要抓住最主要的“因”,突出区域特征。

如学习青藏地区时,要牢牢抓住“海拔高”这一主导因素,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及自然特征。

而学习西北地区,要紧紧抓住它“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导致气候“干旱”这一核心区域特征,影响西北地区河流、自然景观、农业等其他方面的地理特征。

四、注重区域比较,深挖区域差异

比较法是区域地理学习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趋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把前后所学知识贯穿起来,找出区域间的“异”和“同”,把握该区域独有的特征。

以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为例,为什么会有“南米北面”、“南尖北平”、“南船北马”、“南腔北调”、“南拳北腿”,南方人矮小灵活,北方人高大粗犷,等等。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和南方北方自然地理特征明显的差异有关,采用表格的方式对比可以一目了然。

比如学习美国的农业带时,可与我国四大区域进行比较,二者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模式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同为热带面积广大的埃及与巴西,区域地理特征却天差地别;同样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俄罗斯与日本,两国的海运发达程度亦不可相提并论,等等。只要我们留心、用心观察、比较,深挖区域差异,就能更突出地认识区域特征。

五、运用“知识树”学习区域地理

“知识树”是一个层级式知识***,可以表示知识间的因果关系或从属关系。做“知识树”的前提是梳理知识要点,然后画一个树状的结构***。因为区域地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所以画“知识树”时,不仅要整理好各地理要素的特征,还要教会学生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如下学生所画欧洲的“知识树”:

区域地理篇10

关键词: 区域地理 空间定位 区域特征 知识结构

一、强化空间概念,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

区域定位是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步,是区域地理的一个重点,没有准确的空间位置判断,则一切都无从谈起。通常来讲,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区域空间定位。

1.经纬线(度)定位法

利用经纬线进行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也较准确的定位方法。这一定位方法的前提是要对某个地理位置的经度和纬度有较准确的记忆,要知道重要地区的经度数和纬度数,如北京位于40°N和116°E附近,东京位于35°N和140°E附近等。在实际学习中这样的记忆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可以寻找方便学生记忆的一些方法。

(1)记忆地球上一些重要的经线和纬线穿过的重要地区

如:赤道穿过的主要地理事物有刚果盆地、东非高原、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等;0°经线穿过欧洲和非洲西部,经过其附近的地理事物有伦敦、地中海、撒哈拉沙漠、几内亚湾等;60°E穿过的主要地理事物有乌拉尔山脉、咸海、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东侧、阿拉伯海;120°W穿过北美洲西部落基山脉等。

在教学中给出这样的特殊经纬线,让学生选择记忆,至于记哪几条经线或纬线则让学生依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加以选择。

(2)记忆世界主要区域的经纬度范围

如:非洲经度范围约为20°W到50°E,纬度范围为南、北纬35度之间。欧洲经度范围约为10°W到60°E,纬度范围约为40°N到70°N等。通过主要区域经纬度范围记忆,学生在区域定位中对区域所属位置有大概的确定,进而进一步分析。

2.区域轮廓形状定位法

世界上任意一个区域,无论是行***区、地形区、湖泊、河流、山脉等都有一定的轮廓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地理事物的轮廓特征,进行地理事物和区域位置的判断。

3.相对位置定位法

相对位置定位法是在上述定位基础上,利用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即某地理事物与周围地理事物在方位、距离上的对比,互为参照,进行定位。利用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地理定位,这样可以使定位的过程更灵活、随意,有利于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相对位置定位与上述两种定位法相结合,既能提高区域定位的速度,又能提高区域定位的正确性。

例如,我国100°E到110°E,30°N为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向西为横断山脉、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向东为巫山、长江中下游三角洲平原,四川盆地向北为大巴山、汉水谷地、秦岭、渭河平原、黄土高原一直到内蒙古高原,四川盆地南部为云贵高原,云贵高原东部为东南丘陵等一系列地理事物的排列。

二、抓住区域本质特征,建立地理要素联系,形成知识结构

区域地理知识教学中,每一个区域的学习模式都是通过区域位置与范围、地形地势、气候特征、河流与湖泊、植被土壤、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文化、发展问题等要素认识区域和进行区域分析的,体现出区域地理知识多又杂,记忆量大,记忆难度大。我们在区域分析中要抓住主导因素,突出区域本质的特征。要建立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真正理解区域特征的形成,构建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的知识结构或知识网络。

如:“日本”一节的教学,日本一个本质的区域特征为:日本是一个北太平洋西部的岛国。由此,我们根据主导要素建立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形成日本知识网络体系,如下***。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区域地理10篇

学习

后厨厨师述职报告模板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后厨厨师述职报告模板,内容包括单位厨师个人述职报告,食堂厨师个人述职报告。试营业以来,接待对象有团体会议、婚宴、以及各种规格的宴会接待和零点客人(主要集中在12月下旬)。营收达19万余元。试营业中,厨部的工作也出现了如

学习

学生会上学期工作总结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学生会上学期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学期工作总结学生,学生会上学期的工作总结怎么写。二、培养了新一届的学生干部。在这个学期,我们加强了学生干部的管理,同时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整合,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同

学习

地理标志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地理标志10篇,内容包括地理标志的十大特征,地理标志100个。陕西“铜川大樱桃”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日前,“铜川大樱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核准注册。铜川处于渭北北方水果最佳适生区,适宜樱桃

学习

股权合作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股权合作10篇,内容包括股权合作初步方案,股权合作方案怎么做。】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下称“中国”,仅为本协议之目的,中国不包括香港特别行***区、澳门特别行***区和台湾地区)漳州市签订。甲方:身份证号码:【】住所:【】乙方:身份证

学习

八年级地理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八年级地理10篇,内容包括八年级地理资料推荐,八上地理知识点。1.我国领土的最北端在()A.x疆的帕米尔高原上B.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相交处C.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D.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2.***自古以来就是

学习

工程材料分析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材料分析,内容包括工程材料分析表,材料工程基础实用技巧与案例分析。1.列举周边的所见所闻,让学生们真实地体会到:材料无处不在。“材料无处不在”第一节课我就这样开场白。首先我让同学们抬头看看天花板,天花板上悬挂着

学习

经济地理学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地理学10篇,内容包括经济地理学及现实生活案例,经济地理学热点话题。1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渊源要理解新经济地理学,首先必须弄清楚它的理论渊源。新经济地理学***其实是报酬递增理论***的最新发展及其在经济地理学领域的

学习

公关重点工作计划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公关重点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公关工作计划万能模板,关于公关部门工作计划。一、重点工作完成情况(一)制定出台《通辽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评价激励暂行办法》。经多次研究讨论和多方征求意见,制定出台《办法》,促使金

学习

数字化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数字化10篇,内容包括数字化用户论文十篇,数字化知识大全。在电影诞生百年后的今天,数字技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到电影的制作领域中,为人们创造了如痴如梦般的视听奇观,以其超凡的想像力丰富了观众的幻梦天堂。在当今的电影

学习

供销合作社联合社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供销合作社联合社10篇,内容包括供销合作社章程全文,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合作协议合同。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供销社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按照县委、县***府提出的“四大目标”和省、市

学习

高一地理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高一地理10篇,内容包括高一地理总结范例6篇,高一地理总结大全11篇。高中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必须重视地***,识***、用***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

学习

初二地理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初二地理10篇,内容包括地理初二上册,初二地理试题。二、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初二6个班共有学生307人,由于学生信息闭塞,知识面狭窄,对外界了解甚少,加上基础又是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给学生学习地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从泉州市质检

学习

项目阶段总结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项目阶段总结,内容包括项目阶段总结模板,项目总结及感悟。(一)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保障项目的实施。各项目县区和基地园纷纷成立了以分管局长或幼儿园园长为组长的园本教研制度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形成良好的园本研究

学习

学生会文娱部工作总结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学生会文娱部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学校文娱部门工作总结范文模板,学生会期末工作总结文娱部。(一)部门常规工作1、文件归档整理。进一步对往年的文件进行系统的归档整理,一是方便日后工作需要时查阅,二是保存文娱部历史,让每一个新

学习

地理标志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地理标志10篇,内容包括地理标志的十大特征,地理标志100个。陕西“铜川大樱桃”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日前,“铜川大樱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核准注册。铜川处于渭北北方水果最佳适生区,适宜樱桃

学习

八年级地理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八年级地理10篇,内容包括八年级地理资料推荐,八上地理知识点。1.我国领土的最北端在()A.x疆的帕米尔高原上B.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相交处C.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D.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2.***自古以来就是

学习

经济地理学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地理学10篇,内容包括经济地理学及现实生活案例,经济地理学热点话题。1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渊源要理解新经济地理学,首先必须弄清楚它的理论渊源。新经济地理学***其实是报酬递增理论***的最新发展及其在经济地理学领域的

学习

地理位置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地理位置10篇,内容包括地理常识大全之人文篇,地理中国八篇文字记录。华山简介: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来源:文章

学习

高中地理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地理10篇,内容包括高中地理10分钟范例完整版,高中地理必考100篇。传统地理课堂存在的教学诟病,是教师习惯运用凭空讲解或者纯粹讲述,将知识枯燥化,尤其是地理知识中一些复杂而抽象的观点、概念和规律,很多学生会“沦陷”在

学习

区域经济合作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区域经济合作10篇,内容包括区域经济合作最早的范本,区域经济合作实例。国际区域合作作为国际区域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形式,始终为学术界所广泛关注,已经有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文献发表。早期的经济一体化研究

学习

幼儿园区域活动总结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区域活动总结,内容包括幼儿园区域活动结束总结,幼儿园区域活动总结。“六一”庆典活动结束,家长之间还就此机会认真地交流着育儿的经验,并诚挚地和老师探讨着怎么样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得更好一时间,“一切为了孩子,为了

学习

初二地理册知识点模板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初二地理册知识点模板,内容包括初二地理会考知识点归纳大全,初二生物地理必背知识点大全。⑵三级阶梯概况阶梯名称海拔高度主要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第一级阶梯4000米以上高原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