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化工篇1
从58下降到84名
涨升空间大幅下降是新都化工被剔除出I66的主要原因。其12个月综合目标价为40元,涨升空间仅为12.04%;此外,近一周内多数分析师均维持其原来的2011年盈利预测。
公司2011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6.12亿,同比增长94.72%,净利润1.22亿,同比增长157.22%,基本每股收益0.77元。其中,二季度每股收益0.42元,较一季度上升31%,二季度毛利率较去年同期超3.31%,说明产品价涨提升盈利水平。公司拟以总股本1.6552亿股为基数,每10股转增10股。
积极因素
复合肥与盐碱价格持续上涨,同时盐碱产能扩张,显著提高盈利水平。公司氯基复合肥与硫基复合肥分别已涨至2600元/吨、2950元/吨,创出今年价格最高水平。化肥景气行情下氯化铵价格上涨趋势明显,由年初650元/吨涨至中期的950元/吨,涨幅达到46.2%。盐的价格涨幅同样可观,一、二季度均价分别为353元/吨、429元/吨。同时,公司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了纯碱与氯化铵的产能,增量分别为10万吨、11万吨,产品量价齐升带来盈利增加,复合肥、纯碱、氯化铵、盐的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加90.32%、76.68%、47.01%、39.80%。
公司目前主营产品产能包括90万吨盐、45万吨纯碱、50万吨氯化铵、153万吨复合肥(包括硝基复合肥20万吨),化肥业务仍然占公司主营业务的比重较大,去年与今年上半年分别为72%与66%。公司竞争优势体现在盐-碱-复合肥完整的产业链,公司募投项目将新增硝酸-硝铵-硝基复合肥及盐-碱-硝钠与亚硝钠两条产业链,使产业链更加完善,最大程度降低成本。
业务展望
60万吨硝基复合肥募投项目将于明年上半年投产,公司硝基复合肥产能将达到80万吨。硝基复合肥属水溶性化肥,氮含量高,可直接被作物吸收,可替代氮含量低、间接吸收的尿基复合肥,市场空间巨大;受资金与技术影响,我国硝基复合肥产能尚不能满足目前市场需求,每年进口量200万吨左右。预计募投项目可增厚EPS0.69元,是影响公司未来业绩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新都化工篇2
作为领导者,谁都不希望远离创造力,希望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提出新颖的、有用的想法,包括财务人员。
如果任何公司的管理高层都把监听设备安放在员工食堂或工作人员最喜爱的酒吧,他们会很快发现:
? 每个员工对公司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想法
? 许多想法都是深思熟虑之后得出的
? 许多想法都值得公司斥资执行
在创新文化发展良好的公司,没有员工会谈及这种文化,因为创新已经成为公司的DNA,融入到其每个员工的行为。
具有创新文化公司的另一个特点是,职员对提出想法非常感兴趣。我们现在说的这种兴趣是那种来自员工内心的,而不是奖励制度激发的兴趣。这种兴趣是一个人的工作方法、活动领域以及所涉及工作任务的固有部分。富有创造性的人对创新的态度是一样具有喜悦或悲伤的,它是可感染的。在创新型公司中,组织机构里不会献计献策的人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在努力创造、建议、评估,并常常帮助公司寻找更好的工作方法。在公司,管理层可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鼓励员工发挥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在日常的工作中已经根深蒂固,最后激励的方式也转为自下而上的模式,从普通员工到董事会成员。创造力自然发展,并从一名员工传播到另一名员工。
确定创造性企业文化的另一种方法是看看企业的持续创新是否成为公司内公认的事实,也就是说,公司的每个人都知道正在开展的创新项目及其会带来的成果。创新并不局限于某些部门或主管人员。保持信息畅通,每位员工都会关注公司的创新成果。创新成功的公司往往是目标细分市场的领导者。市场领导地位转换成一种自傲的成就,这不是一种骄傲的虚荣心或自满,而是员工知道他们自己在书写行业未来的自豪感。
这一切都非常有吸引力,说起来容易,但如何做到呢?如何获得一种创新文化?有的大公司的老总认为,几乎不可能改造现有的企业文化——成千上万的公司员工态度消极、工作效率低下、存在惰性、机构瘫痪。组织越大,就越难培养这种创新文化,这是事实,但它并不意味着这是不可能的。例如,几乎没有人会否认IBM和宝洁是两家巨型企业。不过,这两家公司的经历都证明,通过付出努力、良好计划、坚忍不拔和合理利用资源,我们可以把保守型文化转变为创新文化。宝洁在全球的员工不少于11万,但仍能从过去的模式转变成一家高效创新的模范企业,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对手可匹敌。
新都化工篇3
(一)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内涵
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生产活动的密切关系突出地表现在它们相互之间的对应关联中,即特定形态、水平的科学技术与特定形态、水平的生产力、生产方式是相互对应的。工业生产的发展史完全证明了这一点工业***以来所实现的三次产业***(工业文明范畴内的产业***)就是与三次科技***相对应的。在现代生产中,尤其是在生产的未来发展中,科学技术的因素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支撑力量。因此我们在讨论社会生产活动的未来发展时必须把探讨未来生产活动中的科技因素放在首位切实弄清支撑未来生产的科技因素是什么。事实表明,目前工业化生产正在向新工业化生产转变。那么,在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形成中就必定有其特定的新科技因素在发挥支撑作甩否则根本不会出现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另外在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决不是零零星星的科技因素而是一个丰富的完整的新科技群它们与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具有密切的对应关系。我们把这个与新工业化密切关联的新科技群就叫作‘新工业化科技支撑体系’或‘新工业化科技体系”。
(二)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特点
人类文明是循着由浅入深地认识与改造自然物质层次而向前演进的。采猎时代是‘采集渔猎天然生物(采集植物、渔猎动物)的时代’,农业时代是‘人工生产生物(种植植物、养殖动物)的时代’,工业时代是‘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物质(原料与能源)的时代”,新工业时代则是‘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从微观层次人工生产化学新材料并加工制造新的宏观物品、深层次循环利用化学资源)的时代”。不同的文明和时代实质上是不同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新工业化具有不同于并且高于工业化的物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弄清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特点是我们进而认识和把握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特点的前提。
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有四个。
第一,新工业化生产是从小分子、原子乃至亚原子层次入手进行的生产是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生产。新工业化生产既可以把各种生产生活废弃物用于再生产而克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还可以人工设计、生产出自然界所不能提供的无比丰富的化学物质新材料并进而加工制造出日益复杂的各类生产生活用品,其性能、规模都是工业化生产所无法比拟的甚至可以创造出人们今天尚不敢想象和难以想象的各种奇迹也只有在这种科技和生产能力的条件下,才能最终实现人造生命。
第二新工业化生产是深层次循环式生产。由于新科技***的发展智能化的微制造科技及其产业化形成了可以把一切小分子原子物质资源当作劳动对象的生产力,这就为建构深层次循环式生产方式奠定了基^^所以当人类遇到了工业化生产所造成的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的生存困境时智能化微制造科技及其产业化就被运用于建构深层循环式生产方式在新工业化生产中,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品都可以作为资源进入再生产,从而把工业化生产的‘资源一产品一废物”的单向生产方式转变成‘资源一产品一废物一再生产资源一再生产产品’的深层次循环式生产方式所以只有新工业化生产才是真正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是真正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化生产。
第三,新工业化生产是太空化生产。从物质群体结构角度上讲新工业化生产又是走出作为生物圈和高级化学物质圈的地球而把太空大尺度低级物质群体(月球、行星、太阳系乃至更大天体)作为劳动对象的生产,亦即太空化的生产。这就是说在新工业化时代人类的生产活动不再局限在地球上将在大尺度的太空中展开。
第四,新工业化生产是高度智能化的生产。不论微观层次的生产还是太空中的生产,都不再是简单的直接的人工生产,而必须是依赖高智能化手段进行的生产,包括高智能化的工具和高智能化的控制方式所以,在新工业时代信息化将发展到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即智能化阶段。
新工业化生产的上述特点决定了与之相对应的科技支撑体系的基本特点,这是因为,只有具备相对应的科技支撑体系才会形成新工业化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从新工业化生产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出新工业化科技支撑体系的如下四个基本特点。
第一,新工业化科技是一个科技群具有完整的系统性。在工业化生产发展中,每次产业***与之对应的科技***都发生在较小的特定领域。然而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形成是一场物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大***,促成了工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质变,生成了一种崭新的完整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这就不能再单单依靠某一个领域的科技***,而需要众多领域的一系列新科技***,形成一个完整的新科技体系。
第二新工业化科技体系是一个凸显技术作用的新科技体系因而也是一个与产业化十分密切的新科技体系。新工业化科技体系在其总体上主要是一个高新技术体系正是它的高新技术特点决定了它在新工业***中的关键作甩即它可以直接产业化而形成新兴产业并生成新工业化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这个特点决定了我们的科技***策和科技实践应把侧重点放在高新技术的研发及其推动它们的产业化上同时也表明基础科学的研宄要相对稳定一些重点在技术开拓上。
第三新工业化科技体系是一个突出各学科渗透尤其是各种技术集成的新科技体系。新工业化生产,不论是微观层次的生产还是太空化生产,不论是深层循环式生产还是高智能化生产,都不是某一种单项技术所能完成的都需要各种高新技术的有效集成因而具有突出的综合性。
第四,新工业化科技体系是一个以实现人工创造化学物质为关键科技要素的新科技体系。工业化生产也需要相对应的科学技术但它们的作用主要是在宏观层次上认识和利用天然化学物质,使人们能够采掘天然化学资源并进而加工制造各种工业产P品包括从宏观层次上对生命物质的认识与利用。新工业化生产要能实现人工创造化学物质,这就需要新科技体系中的关键科技和主导科技应是在小分子、原子乃至亚原子层次上进行微观生产的科技或科技集成它将影响乃至决定其他相关科技的作甩并渗透到相关科技中发挥作用。
二、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结构
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结构,包括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一)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组成要素
现代科技有一个十分庞大复杂的体系科技分支门类众多,它们与新工业化生产的关系有远有近只有那些直接关涉形成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科技门类才是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所需要的新科技体系,必须包含以下七个主要科技分支。
1、信息智能科技。信息科技在工业化高级阶段己作为支撑科技出现,从而实现了工业信息化。在新工业化中,信息科技进一步发展到智能化的更高水平从而成为微观化生产、深层循环式生产、太空化生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科技支撑从本质上讲新工业化生产是一种高度智能化生产,没有智能科技是不可想象的。智能科技包括作为硬件的智能机器研宄、作为软件的智能程序研宄以及信息通讯方式的研宄都需要有一个质的突破性发展才能真正支撑起新工化生产。
2、纳米科技。纳米科技本质上是微制造科技是从小分子、原子层次上操纵物质生产的科技。纳米科技既可以制造各种信息化智能化的微型机器又可以制造性能优异的新材料以进一步加工制造各种宏观新产品。由于纳米科技直接形成微观制造生产力,在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新工业化生产中,更是必不可少的科技支撑纳米科技及其产业化己经突破了工业化生产的范畴它不再停留在对天然化学物质(矿藏原料、能源)的采掘加工上而是在更深层次上实现了人工创造化学新物质,这是新工业化生产的根本标志。
3、生物科技。生物科技的发展很迅猛但生物科技从物质层次上讲可划归到纳米科技即微观生产科技因为现代生物科技主要也是从分子乃至原子层次入手进行研宄和生产的。这表明,人造生命和改造生命最终要从细胞层次、生物大分子层次走向小分子、原子乃至更深的物质层次这己经属于化学物质的改造与生产的层次,因而本质上属于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而不再属于工业生产力或农业生产力。同时这也表明新工业化生产必须仰仗生物科技传统的医药产业、食品产业等都需要生物科技去推动和深化使之升级为新工业化产业部门生物科技还可以催生出新的生物产业部门而不断扩大新工业化的范围和深度。
4、新能源科技。能源具有时代性,不同水平的文明形态、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使用的能源是不一样的。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主导能源是化学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最终出现了化学能源危机。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必定要开发新的主导能源即使化学能源不匮乏它也不会再以化学能源为主导能源^按照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不断深化的发展规律看新工业化的主导能源应是物理能源包括核能、太阳能、水能、风能等,但主要是核能和太阳能^新能源科技主要就是对核能、太阳能等物理能源的研发科技。
5新材料科技。工业化生产的劳动对象是自然矿藏即天然化学物质,新工业化生产的劳动对象深入到小分子、原子乃至亚原子层次但人类生活不可能直接依赖于这些微观小粒子,所以,新工业化生产必须把微观小粒子人工合成各种化学新材料,并进而加工制造成各种宏观生产生活用品。人工创造的各种新材料具有优异的新性能用它们加工制造的各种物品也会生成新的日益复杂的功能^新材料科技显然是极为重要的。在新工业化发展中,新材料科技将获得巨大的飞跃和发挥巨大的作用。
6、生态科技。生态科技不像上述科技分支那样专门化它主要是对各种科技的集成运用。新工业化生产所依赖的生态科技,主要是深层循环式生产所运用的各种科技。只有使物质生产资源在小分子、原子层次上循环利甩才会有效克服资源匮乏、废弃物污染环境等生态危机问题没有深层循环式生产就形不成完整的新工业化生产体系也不能克服生态危机所以,深层循环式生产科技是最重要的生态科技。其次还包括各种环保科技、生态建设科技而这些科技在本质上都是参与形成比工业化更深层次的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科技。
7、太空科技。微观生产科技、深层循环生产科
技,都是从物质个体角度来确定的人工化学生产科技,即从小分子、原子、亚原子层次入手的生产科技。若从物质群体角度看化学物质的群体是由亚原子、原子、分子物质组成的各种宏观天体如卫星、行星乃至恒星。新工业化作为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它必然把劳动对象从作为生物圈和高化学圈的地球拓展到更大的低化学物质群体即地球之外的天体上首先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再就是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包括更深的太空。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工业化生产是太空化生产,太空科技也就必然成为新工业化的科技支撑。信息智能科技、纳米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科技、新材料科技、生态科技和太空科技它们自身又都是一个亚科技体系,拥有众多更小分支。这七大科技门类形成了统一的新工业化科技支撑体系。此外,还有许多科技门类与新工业化也有不可割裂的关系,但相对而言要间接和远一些可不列为新工业化科技支撑体系的主要分支。
(二)新工业化科技分支的相互关系
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七个主要科技分支具有不同的对象、内容和作甩在形成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中显示了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总的讲它们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共同支撑着新工业化生产。它们不是分散要素的机械组合而是有机统一的,从其绝对意义上讲是缺一不可的。但是这并不意味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
信息智能科技是新工业化生产的前提工业化是从机械化生产开始的信息化使工业化达到了顶峰,但仅凭信息化不可能使工业化生产转变为新工业化生产,原因在于信息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环节上而不是直接的物质作用和生产环节上然而,信息化及其高级形态的智能化实现了高度自动化的控制与生产,这才使微观化生产和太空化生产这些非直接的人工生产活动成为可能所以信息智能科技不仅把工业化推进到了顶峰也为开拓新工业化提供了科技前提条件。
纳米科技生物科技是新工业化生产的主导。它们作为微制造科技在直接的物质作用和生产环节中发挥作甩把工业化的宏观生产推进到微观的小分子、原子层次从而形成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新工业化生产。纳米科技、生物科技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它们对于其他科技分支的高渗透作甩不论是信息智能科技还是新能源科技、新材料科技、生态科技、太空科技都广泛包含着纳米科技、生物科技等微制造科技的作用。
新能源科技、新材料科技是新工业化生产的基础。不论信息智能科技还是纳米科技、生物科技,都离不开新能源科技、新材料科技作为基^础它们还都要参与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而在生产生活中发挥作用。新能源新材料一方面是新工业化生产的对象另方面又是新工业化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
生态科技、太空科技是新工业化生产的方向。生态科技是一门集成科技,它要建立深层循环式生产体系各个科技分支都必须参与其中。要自觉地参与这种组合有意识地建构深层循环式生产,否贝|丄各个科技分支不会自动地生成深层循环式生产。然而只有建立起深层循环式生产体系人类才会跳出单向生产过程造成的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的生态危机。所以生态科技及其深层循环式生产体系体现着新工业化生产的方向。另外,太空科技及太空化生产生活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方向,各个科技分支都要参与太空科技的集成都要参与太空开发建设新工业化的太空社会。
新工业化科技体系各个科技分支的作用不同表明它们在新工业化生产中的作用实质上是相互补充的集成作用。只有相互协调、紧密配合它们才能形成完整的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作甩推动着新工业化不断向前发展。
三、中国新工业化科技体系发展的战略对策
目前,工业生产方式己陷于严重危机新工业***正在兴起尤其是新工业化范畴的新科技***、新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人类文明的主流将在21世纪转向新工业文明。中国的发展必须走向新工业化必须争取在21世纪内基本实现新工业化。为了实现新工业化的战略目标,必须把大力推进新工业化科技的发展放在首位置于重中之重的地位以新科技***来推动新产业***,并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在这里我们就我国新工业化科技的发展提出如下九项初步对策建议
(一)21世纪科技发展的宏观展望与对策
在过去的20世纪里物理学是拉动整个科学技术体系的火车头尤其是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创立刷新了整个科学技术的面目。此外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也很突出,尤其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结合从亚原子、原子、分子层次上深入揭示了物质结构以及生命的秘密。从总体上讲20世纪的科技推动工业化发展达到了顶峰,并开拓出新工业化的崭新路径。
在21世纪,物理学基础理论仍是科学的最前沿,尤其是相对论、量子力学的研宄将会有关键性的突破,形成更深入更统一的新理论能够对能量、引力、时空、宇宙结构与演化等根本问题做出更深入更统一的揭示。这将使人类对物质的认识与改造进入更深的层次。但总的讲来,在21世纪的相当长时期里作为科技大厦基础的仍是相对论、量子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将更深入地揭示物质在亚原子、原子、分子、生物大分子层次上的运动规律并把对这些规律的认识运用到技术上去形成一系列新工业化范畴的新技术把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完全推进到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以及人工创造生命的新时代形成深层循环与太空开发相统一的人工化学生产体系和经济体系。
所以,在21世纪里中国科技战略的总体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在基础研宄的层面上要广泛关注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应大力培养青年人才持久地进行物质结构和宇宙理论的研宄力争在相对论、量子力学的推进研宄中作出突破性贡献第二,在科学技术与产业化的层面上要大力推进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发展:(1)21世纪前20年重点开拓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关键领域并形成新科技产业在重点领域居于世界前列;2)2021年到2050年建立起完整的新工业化科技体系并大力推进新科技产业化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强国;3)21世纪后50年继续推进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发展关注新一轮科技***,领导世界科技发展新潮流全面推进新工业化建设并基本实现新工业化。
(二)信息智能科技发展战略
信息科技在工业化后期获得飞速发展并形成了领头产业信息科技在新工业化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不论微观化生产还是太空化生产都不可能由人直接控制因此信息科技成为新工业化生产的基础和前提必然会有更大发展。信息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是:(1)信息化向智能化发展形成智能科技的新阶段;(2)由于相关科技的发展信息的存储、传输、处理、显示技术将有巨大突破(3)数学、脑与认知科学的进展将可能引发计算机结构、网络通信模式以及信息表达与处理方式的新飞跃人机将实现直接耦合;(4)智能工具将向人的智能挑战在诸多生产生活领域代替人而发挥更能动的作甩社会活动高度智能工具化。
中国发展信息智能科技的战略措施是(1)在21世纪的宏观发展中应始终坚持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战略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领域广泛普及和不断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建设高度智能化社会;(2)大力推进信息智能科技的研宄与开:发尤其要重视信息智能工具的硬件与软件的新突破要使我国的信息智能科技尽快居于世界前列;3)高度重视信息智能科技与其他科技分支的相互联系和集成作甩努力发挥信息智能科技在中国新工业化进程中的强大推动作用。
(三)纳米科技发展战略
从总体上看纳米科技正处于大突破时期在大规模产业化上还需一定时间。但是纳米科技的实质在于可以实现从原子、分子层次入手进行物质生产,这使它成为建构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生产方式的关键科技支撑因此,它的崛起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预计21世纪上半叶它将逐步成为主导性的科技力量。
我国发展纳米科技的战略措施是:(1)充分认识纳米科技的重要战略地位,准确定位纳米科技在新工业化科技体系中的主导作甩以纳米科技为核心展开新科技***和新产业***走纳米科技强国之5各;2)把发展纳米科技与建构人工化学生产方式和深层循环式生产体系统一起来努力实现从原子、分子层次上控制物质的组合与分解实现劳动对象的深层化、生产过程的循环化,拓展生产资源和克服环境污染以纳米科技大力推进新工业化(3)把纳米科技与信息智能科技相结合努力开拓信息化与微制造相结合、信息流与物质流相统一的新型社会交流模式努力实现以信息方式传输物质这个21世纪的最重要科技集成创新;(4)在推进纳米科技发展中,我们不要左顾右盼不要动摇要抓紧时机从现在开始就要把纳米科技作为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的重点突破环节,争取在2020年前成为纳米科技强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奠定我国在新工业化进程中的能动局画(5)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在如何抓住纳米科技***及其引发的新产业***这一环节因4此我们必须加大财力、人力投入以***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合力全力推进纳米科技的发展。
(四)生物科技发展战略
生物科技的发展己成为人们充分关注的热点。生物科技的发展有两大趋势:(1)研宄层面的趋向从原子、分子层次揭示核酸、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及运动并进而把握生命的秘密;(2)应用层面的趋向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生物工程技术应用于医药事业、农业生产、生态保护,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化。这些趋势表明生物科技本质上也属于微观制造科技它也是从原子、分子层次上控制物质组合与分解的科技。在21世纪生物科技在纳米科技、信息智能科技等科技的帮助下,将实现人造生命的理想。这也是新工业化物质生产的重要特征之一。
我国在生物科技发展中的战略措施是:(1)认清生物科技发展的实质与方向争取在最终实现人造生命的目标中做出较大贡献;2)推动生物科技产业化,尤其在食品、医药、环保产业中要大力发挥生物科技的作甩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3)同时要认识到生物科技在产业化和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局限性,它自身不可能形成一场产业***它将与纳米科技等一起发挥作用,实现从原子、分子层次入手进行的化学物质和生命物质的人工创造与生产,所以应把生物科技与纳米科技密切结合起来共同推向产业化。
(五)新能源科技发展战略
目前,人类仍处于矿物能源为主导的时代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化学能源它们有两大缺陷一是储量有限不可再生,二是污染环境。21世纪的能源大趋势是:(1)化学能源逐步失去主导地位(2)在化学能源失去主导地位之后有一个过渡阶段能源出现多元化状态煤、石油、天然气、氢气、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处于齐头并进状态(3)最终物理能源将占居主导地位主要是核能和太阳能最佳的核能利用不是核裂变能而是核聚变能更有可能的是清洁、高效的D—3He受控热核聚变能21世纪人类将建成月球能源基地,以月球的太阳能发电和D-3He热核聚变发电来满足地球社会的能源需要。这将是新工业化能源科技及其产业化的最理想目标。
中国的新能源科技战略应该是:(1)努力探索能源多元化开发煤的清洁利用技术和氢气燃料技术大力提高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率;2)充分认识开发太阳能、核能在提高文明水平实现新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甩积极提高太阳能、核能利用技术和利用率使其逐步成为主导能源决不可停留在化学能源为主导的水平上(3)要重视月球能源开:发要充分认识在月球上建立新能源基地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中国21世纪的新能源最高战略目标也是建立月球能源基地这事关中国的新工业化进程与国际地位。
(六)新材料科技发展战略
材料属于劳动对象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面对的劳动对象或材料是不相同的。新工业化的新材料首先是指原材料它是比工业化生产更深层次的物质对象对新工业化生产而言原子和分子层次的物质成为生产原材料,因而各种废弃物质也都可从原子或分子层次上作为原材料而进入再生产。其次新工业化生产的新材料还包括各种人工生产的多级新材料,这些新材料不是大自然形成的甚至是大自然永远都不可能形成的新材料它们经由人工设计而被生产出来这些新材料种类很多,具有优异或特殊的性能能够进一步加工制造成功能复杂的生产生活用品。不论是更深层次的物质对象还是人工生产的新材料,都离不开新的工艺和技术它们都属新材料科技的产物。从新材料科技的发展趋势看原材料深层化、人工材料多级合成化以及材料使用循环化是三个主要趋势它们都体现了材料科技的新水平。
我国的新材料科技发展应本着以下原则进行:
(1)资源深层循环利甩这需要能够研发从原子、分子层次上循环利用资源的新工艺新技术以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满足社会对资源的需要;(2)深层加工合成新材料尤其要重视大力发展纳米材料科技以拉动整个新材料科技的发展不断开发生产出性會巨优异和特殊的多种多样的新材料;3)对传统材料的再开:发使其在性能上获得重大突破。
(七)生态科技发展战略
从根本上讲生态科技不应是一种被动的专门用于治理各种环境污染的科技它是一种积极的生产模式生态效益是其必然的结果。这种生产模式就是新工业化的深层循环式生产体系和循环经济体系而深层循环式生产中运用的各种科技都是具有生态效益的科技其顶端表现应是能把一切废弃物质都可作为资源投入再生产的各种科技。中国的生态科技发展战略措施是:(1)要努力发展循环生产和循环经济,从根本上把各种废弃物质纳入再生产;
(2)要大力发展生态建设科技,把自然环境保护和建设好;3)也要积极发展预防、降低和治理污染的科技在未建立起完整的循环生产和循环经济体系之前对各种污染的积极预防和治理是必不可少的。
(y八)太空科技发展战略
在新工业化时代太空将成为人类展开活动乃至生产的场所。太空科技的大趋势是:(1)近地空间的开发各种人造卫星的研制、发射与使用;2)空间站的建立主要用于太空观测、载人航天研究(3)深空探测如火星探测;4)太空资源的开发利甩这将成为继探测之后的一个新动向人们己开始追问“花那么多钱上月亮干什么?上火星干什么f这表明人们对太空的研宄己转向实用性思考。
我国的太空科技发展战略措施是:(1)把太空科技置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把努力建设太空社会作为新工业化进程的突出战略目标建设最先进的太空开发强国;(2)以太空探测、太空开发为轴心展开太空科技活动尤其要重视月球能源基地的探测与建设,这是21世纪太空开发最具实用价值的目木示也最能促进太空科技的全面发展,接下来应是月球和火星的生态化改造;(3)太空开发应以高度智能化活动为主要方式即以运用太空机器人、远程遥控活动为主实现全自动化的自组织、自进化式生产,高智能化机器应在太空开发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4)积极倡导国际合作倡导太空开发中的全球人类共享、共有,反对太空开发中的狭隘国家化和***事化等反文明倾向。
(九)保障和促进新工业化科技发展的重要措施
新都化工篇4
【关键词】企业***建;企业文化建设;关系
随着一些所有制企业***组织的成立与建设,***组织与***员个人在企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在企业遭遇重大困难的时刻,都有企业***组织与***员率先冲锋,为缓解与解决企业困难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在***组织与***员的模范下,企业的文化建设也以越来越多的成果与越来越丰富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得企业更具有活力。企业文化越是积极活跃,也就越能显示出企业***建的核心作用,企业***组织的凝聚力也就越强,进而,企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交融和谐。
1.企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
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企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都有着十分密切地联系。从理论上看,两者都具有导向作用,都具有先进性的特点。在组织结构上,两者都有着交叉性的领导组织。从实践主体来看,两者都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从内容载体层面来看,两者都具有时代性,同时都与企业个性特征相符合,从效力发挥上来看,两者都坚持以人为本,都注重工作实效。从实际操作上来看,企业文化创新需要***建的有力支持,而***建需要借助企业文化创新这一特殊载体,因此,必须加装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建工作是企业的基础工作,而企业文化创新需要依靠***建工作的引导和支持,***建工作可以通过企业文化活动将先进的***的思想文化传播给职工。作为企业应该充分利用两者的关系,发挥积极的作用,以先进的***建工作引领企业发展,以企业文化创新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企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落后
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的一些企业还没有意识到促进***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创新同构的重要性,认为无论是***建工作,还是企业文化创新方面的工作,都属于虚无缥缈的工作,不会为企业提高利益作出丝毫的贡献,这种认识上以及思想观念上的落后,严重的阻碍了企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构。
2.2组织不健全,管理不够到位
企业若想促进企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工作,就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从而有指定的员工做这方面的工作。然而,现有的大多数企业中,没有设立这样的机构,仍然保持着***建机构与企业文化部分独自为***的局面,两个部门各自做各自的事,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所以,企业若想促成企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创新工作,建立这种专门机构是十分必要的。
2.3素质不够高,影响工作实效
企业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速度与发展好坏。在企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同构方面,一方面,由于企业员工当中,缺少在擅长***建工作和企业创新文化的负复合型人才,大多数企业的员工中,要么对***的思想觉悟比较高,对***建工作比较拿手,要么在企业文化创新方面,能力比较高,然而,促进企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同构,需要的是这两方面都擅长的人才。另一方面,一些企业意识到促进企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同构的重要性,在这方面的工作上,也做了不少努力,然而,工作的成效却不高。这是由于企业虽然意识到重要性,但没有对其加以重视。一般来说,在企业中,不受到重视的工作,员工是很难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
3.促进企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同构的策略
根据企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文献资料研究,从两者在企业中作用发挥的实践来看,两者之间的关系随着企业的良性发展呈现为越来越深入地交融,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1相互交融
企业文化建设从工作职责范围而言,也是企业***建工作的一部分。企业***组织与***员,在发挥***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前提下,会把中国***的历史积累的优秀品质与时代精神,都通过工作的创新展现出来,不仅让企业文化建设的形式多样化,也使得企业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且与时俱进。如企业***员的拼搏精神、创新精神等,比如被中海油誉为“海上铁人”的郝振山,用他的 “三铁”精神造就出对***和石油事业的忠诚,用创新的工作为中国海油敲开了国际油田整体化服务市场的大门,并成为了海洋石油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这是郝振山等***员在企业***建与***组织引领下的成果,也极大的丰富了该企业的文化建设。
3.2互为载体
无论是企业***建还是企业文化建设,都需要借助具体的载体来实现。企业的***建,在形式上往往以企业***员的民主生活会、专题生活会、先进性***治学习、先进性实践、廉***教育、纪律教育、思想***治教育、查找各种问题活动、各种创建活动等。这些生动具体的***建活动,都对企业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我公司开展的以***建带工建、带团建,都是紧紧围绕公司的中心任务,见缝插针、有机嵌入,有限行动,有效作为,构******工团齐抓共管的“大***工”格局,使得企业文化建设能在企业***建的强力带动下更加稳定强力地发展。由此,企业***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同样,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形式多样的各种精神文化活动,如员工之间的文体活动及各种沙龙活动等,让员工业余生活得到充实与丰富的同时,让员工之间的关系显得更加和谐。
3.3互为内容
两者之间在内容上有着较多的共性。其一,思想***治教育。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无论是企业***建还是企业文化建设,都是首要追求的效果。企业***组织基本的工作就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思想***治教育活动,来稳定企业员工,进而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同样,这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让各种大局意识、发展意识、团结合作意识等作为企业员工的基本文化素质。这些都是企业***建思想***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其二,文化素质教育。企业出于自身发展需要,或出于员工素质提高需要,都会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等教育工作。如企业相关的科学理论知识培训、专业技术技能教育培训等,在提高企业员工基础文化素质与科学素养的同时,提升了企业***建水平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其三,形势任务教育。企业***组织会根据***组织的计划与企业的整体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对员工进行形势任务教育,如企业所在行业发展形势教育,让员工对自己、企业与行业都有着全面的了解。
4.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然而,企业更应该意识到,将企业的***建工作与企业的文化创新进行有效的结合,让***建企业的***建工作引导企业文化的创新,同时让企业文化的创新促进企业的***建工作,让二者的有效结合共同的促进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所以,企业的领导者要加强对这方面的重视,努力研究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加强企业***建与企业文化的同构,让企业的员工充分的领悟***的领导思想,体会企业的文化,从而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参考文献】
新都化工篇5
信息化项目中的创新研发是常态,没有创新的信息化项目充其量只是手工操作的电子化,该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研究信息化项目的创新管理,就是研究信息化的价值回报最大化问题。
基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准确、高容量、强运算能力以及跨地域的特点,无论是业务管理系统实施还是技术信息系统实施,都与原来的手工模式有很大的差别,都会面临项目的创新研发工作。
信息化创新工作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管理创新,一种是技术创新。无论是管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具备智力工作的不可预见性、不可重复性、渐进明晰性的特点,比其他类型的工作要复杂、困难得多,相应的创新管理工作也变得非常困难,要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富有成效的管理工作,我的建议如下:
将创新研发作为项目关键点进行管理
通常一个信息化项目往往涉及系统集成、创新团队、开发团队、实施团队等,在这些环节中,系统集成、软件开发、系统实施都是带有一定经验型的工作,管理难度与项目风险都相对较小,因此要保证项目的正常顺利进行,必须将管理重点放在创新这个关键环节上。
很明显在一个信息化项目中,无论系统集成商、开发方、实施方的工作多么出色,都不能决定项目的成败,在项目伊始,项目管理者应该清楚的界定出创新工作,并将此工作做为瓶颈点管理,进行资源投入监控、进度过程协调,才能使整个项目不至于脱离预定轨道。同时在这一瓶颈点的管理技巧上,以色列管理大师高德拉特在其著作《突破项目管理的瓶颈――关键链》中详细描述了一些办法,如:建立项目全局概念、项目缓冲处理办法、动态关键链计算办法等,这些对于项目管理有良好的参考作用。
变不可控为相对可控
具体操作就是进行项目责任与项目工作的分解,并对职分的工作进行跟踪管理。项目分解工作是通过项目分析建立责任结构(OBS)、子项目结构(EPS)以及工作分解结构(WBS)的模型。
一般来说,实现了多维度多层次执分的项目,每个任务的责任主体、内容相对明确、***。可以将不可控任务限制在非常小的范围内,有助于准确界定技术难点、并进行技术攻关,以此实现项目的整体可控。
对项目任务进行WBS执分后,另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计划、跟踪与纠偏。
监控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
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新都化工篇6
关键词: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农村医疗
中***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7-0000-02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发展,如今由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的时代已经逐步向知识经济的时代转变和过渡,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发展,国家、行业及企业都对于自身的信息化建设越来越注重,而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进行经营管理和生产,对于国家、行业和企业在未来信息社会经济时代中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如今发生的“看病难、看病贵”的前提下,为解决大部分病患者的经济问题,特别是对于农民群众看不起病的现象进行有效缓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就随着出现。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有效的管理,尤其是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更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运用计算机辅助功能和网络通信为手段,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能够为***府进行正确的宏观调控提供分析数据,从而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提高经办机构的工作效率。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现状
21世纪初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逐渐发展起来,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信息化建设也逐渐的开始,尤其是经过近几年来的建设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信息化建设规模也都逐渐的规范和逐步的壮大。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够,基础较为薄弱。简单的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具有较高的管理成本、复杂的决定因素、多元化的行为主体的非常巨大的系统工程工作,对于每一个试点地区来说都属于一项新事物,尤其是在开始初期,基本上都处于一种任务重、时间紧的阶段,尤其是因为刚组建的机构,对于行业***策和行业认识都不够全面和了解,尤其是对于业务的流程也都处于不明白不了解的状态。由于每个试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区域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再加上地方的经济条件和专业人员的培养配备、地方***策的制定以及对于***策的认知度和***府的重视度,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信息化建设的理解和管理都有一定的影响,而且都各自不同,也是对于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相关工作人员认识的提高和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开展十分重要。
2.缺乏复合型专业人才。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水平高低与管理部门都有直接的关系,尤其是管理部门里具有良好的业务专业和信息技术、现代的管理经验的工作人员对于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具有相当紧密的关系。但是,目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来自于基层,对于业务和计算机知识不够清楚和熟悉,再加上各个试点地区的不同,配备的工作人员编制也未能全面的落实,从而使各个管理的工作部门在招聘和吸纳复合型的人才遇到相当大的困难,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受到相当严重的影响。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央、***对于全面加快建设小康社会步伐而做出的一个重大决策就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设,对于农民群众的因病返贫、因病致贫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止作用,对于帮助农民群众抵抗重大疾病、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村劳动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近几年来,我国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加强和重视,使全国每年的参保人数逐年增加,各级***府单位对于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也都逐步的增加,在***策范围内的报销比例都逐步的提高,有的地方还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 统筹,使农民在门诊看病也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报销。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不断发展,参与医疗的农民群众也越来越多,而伴随着的大量数据也都给各级***府机关都提出了更好要求的管理,因此,进行数字化管理也是目前的迫切工作,不管是在医疗工作上还是医保工作上,数字化信息化都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的建设更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作用
1.有助于信息的互相联通,保证制度的有效衔接。2.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加强机构的办事能力。3.有助于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控制费用的不合理。4.有助于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的了解,从而加强管理.5.有助于新农村合作医疗的规范管理,促进医疗制度的发展。6.有助于参保群众的即时结算报销,保障农民的自身利益。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措施
(一)落实基础,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相关领导对于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认识是开展此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由于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一个基础,而相关领导若是对于信息化管理工作属于外行的话是很难对于全局进行一个控制和管理的。领导对于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知识有相关的了解之后,能够使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从而使医疗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得到显著的提高。由于参保的人员和信息比较多,因此,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对于试点地区内的人员、地区内的信息、医疗卡的制作等进行控制管理,落实基础,提高思想认识,对于今后整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具有相当大的作用。要不,将会使整个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落入困境,从而浪费人力、财力和物力。
(二)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能够实现的前提是是每一个对于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的人员对于计算机和业务知识具有熟悉感,因此,这就要求必须要加强和提高素质和业务知识。总的来说,管理工作人员除了要接受专业业务知识和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的系统培训之外,还必须对于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和团队精神等素质教育进行提高,从而使每一个管理人员都能够从思想上真正的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因此,各个试点地区在对于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的同时,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也是必要的工作。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逐步推行,对于农民群众中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而且对于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的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医疗卫生事业要想进行深化改革、快速发展,就离不开信息化建设,就必须要充分的利用信息化的建设手段进行工作职能转变,从而使办事效率逐渐提高和实施其的行***管理职能,进而使医疗卫生事业逐步走向现代化,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能够真正的得到落实,从而保障了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王廷贵,吴涛.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2
[2]丁立峰.浅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J].科技信息.2011,16
[3]董铭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J].科技与生活,2011,17
[4]杨爱荣,金英子,赵红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6
[5]白静.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J].中国卫生产业,2011,07Z
新都化工篇7
【关键词】***工干部;企业文化;建设
201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各省也相继出台了时间表和实施办法,事业单位改革终于落地。那么,地勘单位如果实行企业化经营,我们的***工干部重点要抓实什么工作?应该是企业文化建设。
一、地勘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给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生命常青的基石。尤其当一个组织(或企业)处于大变革、大转型的历史时期(如地勘单位),文化变革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破除那些制约改革和发展的障碍,***思想,***和发展生产力,称为企业变革成功的根本保证,对提高企业生产率和促进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先行,事半功倍;文化滞后,事倍功半。地勘系统事业单位改革,首先要构筑市场化的观念和机制,构建市场化的文化,文化引导产生驱动力,减少改革阻力,增强生命力。同样,组织变革的过程,需要文化的支持;组织变革的成果,需要文化的固化;组织的未来,需要文化的引领。
企业文化是个开放的体系,企业文化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过程。任何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是由其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决定的,当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变化时,企业文化必须通过变革和重塑,求得自身的发展。企业文化变革不是简单的扬弃,它是在现有的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等基础上,既有否定,也有肯定,不断提炼,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新的元素,这样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治工作的融通之处
企业文化和我们平常抓的思想***治工作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实际操作中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许多方面都是相通和相融的,所以***工干部抓企业文化建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 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治工作的研究对象都是企业员工
它们都是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共同的出发点,都强调协调好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重视培养人的集体意识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都把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企业文化从研究人的共同价值取向出发,注重焕发人的精神、塑造人的灵魂。思想***治工作解决人的思想认识、观点、立场问题,以育人为业,以转变人的世界观为本,旨在培养“四有”新人。所以,两种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以人为本。
2、它们的目的相似
企业文化的功能之一就是效益功能。思想***治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调动人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可见其共同目的都是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企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
三、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治工作相辅相成
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在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树立企业形象、锤炼企业精神之中贯穿思想***治工作,是一条加强和改进思想***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是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企业精神.包括竞争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主人翁精神、群众意识、奉献精神、民主精神、服务精神等,不仅丰富了思想***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而且给思想***治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时.在培育企业群体意识、倡导企业道德、规范员工行为、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中.为思想***治工作提供了更广泛的活动舞台。
二是企业文化是经济与文化的产物,是企业管理从经济层面向文化层面拓展的结果,它的主体虽属观念形态,但它更贴近生产经营管理,更容易为各层次职工所认同和接受,为改变以往思想***治工作单向灌输和“一个方子包治百病”的僵化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工作形式。它与企业思想***治工作相结合,将企业思想***洽工作纳入企业管理轨道,较好地解决了思想***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的“两张皮”问题。
三是企业文化可以为思想***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一个新天地。企业文化建设使思想***治工作的内涵更深刻、外延更扩展,使思想***治工作更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更便于与经济工作融合在一起去做,从而增强思想***治工作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力量。企业文化有助于思想***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正是在于它的内涵大大丰富了思想***治工作的内容,创造出能够团结和凝聚职工的、能够增强企业向心力和竞争力的新形式、新方法.能够克服思想***治工作某些弊端,改变在旧体制下形成的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旧观念、旧模式,使思想***治工作与经济工作更加有机地融为一体,落到实处。
四、地勘企业文化建设应抓好四个围绕
地勘企业文化建设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与时俱进,又要体现地勘特色。***工干部应发挥以往抓思想***治工作的优势,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大显身手,具体讲,要围绕“三个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围绕增强企业凝聚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凝聚力是企业的立足之基。所谓凝聚力,就是要解决怎样使员工具有团队精神,万众一心,捏成一个拳头。实践证明,企业凝聚力的增强需要三条纽带,一是物质纽带,二是感情纽带,三是思想纽带。其中感情纽带和思想纽带都属于企业文化的范畴,而物质纽带的有效性,也有赖于企业文化建设的伴随。说到底,就是要把人的感情通过企业文化凝结在一起,对此,我们需要在企业管理中营造一种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氛围;企业管理者必须坚持与人为善、充满爱心的管理方式,树立一种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管理理念,视员工为兄弟姐妹,做员工的知心朋友,平时工作中多关心职工的日常生活,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彻底解除职工的各种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本职工作。
新都化工篇8
新生代农民工在中国城镇化过程的主体地位是时代所赋予的,他们的市民化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新生代农民工面对时代的召唤,他们的市民化意愿又如何?在通往市民的过程中他们又有哪些困难?为此,我们深入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调查、访谈,了解他们的最真实意愿和困难,从群众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智慧。
研究方法
调查对象。本次调研总体为在本乡镇地域以外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在调研的1544名份有效问卷中,老一代农民工共725位,占47%,新生代农民工共819位,占53%;男性农民工占56.6%,女性农民工占43.4%;70.07%农民工已婚;高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农民工占84.7%;在行业分布上,农民工分布最集中的前三位行业分别是:制造业(23.8%)、建筑业(18.0%)及服务业(15.8%);在工资收入上,将近六成的农民工在1500-3500之间;在居住地点上,居住在城镇中心、城郊结合部及郊区的农民工比例分别为:39.6%、39.4%、21.0%;在权益受损上,80.1%的农民工表示进城务工过程中权益受到过侵犯。
抽样方法。调研于2013年2月实施,由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调研队完成。由于调查对象流动性大,难以进行严格的概率抽样,所以采取了多阶段复合抽样的方法。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的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数据,综合农民工输出和输入省市的农民工规模,选取了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四川等22个代表省作为一级抽样样本;再在每个省选取5~8个不等的地级市,包括武汉、成都、东莞、安阳等130个地级市作为二级抽样样本。本次的样本总数为1650份,其中有效样本1544份。并运用spss17.0软件对调查资料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状况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是强烈的。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在外出务工的过程中从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都和市民接近并日益趋同。新生代农民工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对城市的认同不断增强;他们年轻,容易接受城市的文化和城市人的思维方式,这些都使得他们成为市民的愿望显得迫切而强烈。
为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在问卷中设计了“您是否愿意在城市中定居”题目,通过分析制作了折线***,可以清晰的看出,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的意愿是强烈的,愿意定居城市的比例都在50%以上。新生代农民工定居城市的意愿更强,比例攀升到71.5%。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不愿意回农村种田;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也更容易适应新环境、接受新文化,因此其定居城市的意愿越强。
新生代农民工高市民化意愿原因分析
学历层次提高,市民化意愿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学历层次不断提高,半数以上新生代农民工拥有高中及以上学历,促使其市民化意愿不断增强。调查数据显示,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拥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56.4%。其中,高中或中专程度的为32.4%,专科、高职学历的农民工为15.2%,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8.8%;而老一代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仅为23.4%,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文化素质在不断提升。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在获取信息、找工作、社会交往等事情上更具竞争力,并且容易取得成功,因而其市民化意愿更强。
倾向从事更体面、更具发展前景的工作,市民化意愿增强。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比例有所上升,建筑业比例下降。新生代农民工在行业分布上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两升一降”特征。新生代农民工从事行业最多的是制造业,为例为24.9%,高于老一代农民工的22.5%;从事服务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为18.2%,比老一代农民工高5.1个百分点;在建筑业工作的占13.2%,降低了10.1%。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劳动环境和就业条件更好的行业。根据王桂新等研究,所从事职业的层次和声望越高,农民工市民化意愿越强,这就从一个方面解释了为什么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相对增强。
收入水平相对提高,生活水平越接近城市居民标准,市民化意愿增强。据调研数据,新老农民工的月收入普遍集中在1501~2500元和2501~3500元这个范围,所占比例分别为30.5%和29.1%。但两代农民工略显差异,老一代农民工分别为29.2%和27.9%,而新一代农民工为31.6%和30.3%,新一代农民工在工资由1501~8000元所占比例均比老一代农民工要高,综合上升了5.8%个百分点,说明新一代农民工在工资水平上较老一代农民工有较大提升。收入水平增加意味着基本生活条件的满足,并且越发接近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标准,这使得其市民化意愿增强。(王桂新,2010)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困境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工作岗位和行业不断向好,收入水平不断提升,这些因素促使他们市民化意愿的增强。但是我们调查也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经济和***策导向等方面的困境。
“经济困境”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三最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要实现市民化需要付出极大的经济成本,他们的住房、城市生活、随迁子女教育、医疗保障、养老保险都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发展研究中心的《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测算》课题报告指出,一个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为8万元。因此新生代农民工仅仅拥有市民化意愿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他们住进城市、留在城市,在城市生活好、发展好。通过我们的调查和分析,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利益关切呈现分散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但经济权益是他们最为关切的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受损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经济权益仍然是他们权益受损最为严重的一个环节;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市民化的途径愈来愈多,但经济能力匮乏仍然是阻碍他们成为市民的最大障碍。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对经济权益“最为关切”。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虽然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经济利益诉求仍然是他们进城务工过程中对最为关切的问题。尽管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主要目的不再是像他们的父辈一样一切向“钱”看,但调查发现“赚更多钱”仍是他们进城务工的最主要目的,占到了44.1%,远远超过了其他的选项。同时,当被问及“进城务工期间最关心的问题”时,有58.6%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工资收入”。有56%等被调查者认为他们与当地市民存在差异的主要表现为“经济条件差”。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经济权益侵害“最为严重”。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不是简单的在地域范围上实现从农村到城镇的转移,更重要的是实现其权利均等化。近年来学者们对于农民工市民权利的实现做了大量深入的而有意义的研究,然而农民工所处的社会仍然是一种“漂移的社会”(于建嵘,2008),其身份一直被用“第三群体”的视野所建构,众多学者将这一群体划分为“边缘群体”、“权益受损群体”,各地农民工权益受损、维权冲突事件此起彼伏,并且呈现日益增长、愈演愈烈的趋势。
通过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利益受损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经济权益的受损仍然是所有权益中受损最为严重的。如表1所示,新生代农民工权益受损前三位都是集中在经济权益方面:强制加班或是加班工资低于法定标准(32.1%)、用工方欠薪(28.8%)、单位不按照规定办理社会保险(22.3%)。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经济能力成为“最大障碍”。与新生代农民工对经济权益高诉求和高期待的状况相对应的却是其低月平均收入的骨感现实,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整体工资水平较老一代进城务工人员有所提高,但是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主要集中在1501~2500元和2501~3500元两个层次,分别占到了受调查对象的31.7%和30.2%,另外还有15.9%的受访对象月平均收入处于1500元以下,但是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469元。新生代农民工这样的低收入水平和我国当前城市的高房价、高消费的现状相比,使得他们市民化的梦想大打折扣。
在城市拥有自己的房子又能留在城市能够使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产生归属感,是其实现市民化重要影响因素。调查显示了60.7%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定居城镇的最大困难是房价贵,然而,74.8%的新生代农民工月收入在1000~3500元,面临在城镇打拼和生活的高消费,再加上居高不下的房价,定居城市的难度之大不言而喻。“高房价”、“高消费”与“低收入”现实状况使得经济能力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最大困难。
城镇化***策导向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之间的三大“难”关
新生代农民工愿意定居的城镇类型与***策引导“难”协调。进一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最想要定居城市的类型:一般的地级市是他们想要定居城镇类型的首选,占到了意愿定居城镇人数的36.4%,其次是省会城市或副省会城市、县(县级市),分别占28.1%和23.2%,选择在直辖市和镇上定居的比例最少,分别是6.4%和5.9%。从数据中可知,新生代农民工更愿意定居的城市类型还是偏向于“城”而非“镇”,而且更愿意定居在“大城市”或“特大城市”,选择定居在一般的地级城市及其以上规模的城市的比例超过了70%。2013年***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合理控制规模,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增强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从当前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大、特大城市不管是在人口容量上还是在道路等基础设施上都达到或者即将达到饱和的状态,所以***府要合理控制规模是正确的决策。但是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大、特大城市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公共设施和福利,使得他们成为进城务工人员定居意愿较强的类型。如何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向中小城市、镇流动定居将成为摆在我们***府面前一大难题。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利益需求与***府供给“难”以对接。***的十八报告和2013年***府工作报告中都明确提出加强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同时加强社保制度的改革。这些***策都为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提供了很好的制度保障。新生代农民工要想在城市留下来除了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来支付住房、生活等支出之外,还必须要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来满足他们看病就医问题、失业问题和养老问题。只有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才能在城市中生活好、发展好。根据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险的调查情况,总体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社保参与度较老一代有明显提高,说明随着我们社保体系的推行和不断完善,但是由于户籍制度和社保制度的限制,新生代农民工很难参与到城市社保体系之中,他们参与度最高的还是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比例达到了61.9%和13.8%。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城市医疗保险的只有23.1%,而参与城市养老保险的比例更是只有区区的13.8%,这样的结果是那些走出农村在城里打拼了大半辈子的老人,他们的养老尚无法由国家托底。再看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参保率也只要18.4%和10.5%。这些情况都使的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市民变得难上加难。
与城市社保体系的低参与度相对应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对户籍制度和社保制度低关注度。在进城务工期间最关心问题的调查中只有4.5%和1.1%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最关心社会保障和户籍制度。在他们融入城市最大的困难的调查中,也只有3.8%和7.0%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他们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城镇户口和缺乏社会保障。相反他们更加关注经济状况、自身的发展和技能的提升等现实问题。由此可见,***府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策和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利益诉求存在较大缺口。
新生代农民工对***府促进其市民化和权利均等化的期望“难”满足。市民化的核心是利益的均等化(韩俊,2009),新生代农民工与当地居民本应享有同等的待遇。调查结果显示,在认知方面有83.3%的新生代农民工赞同进务工人员应该与本地人获得同样的待遇,然而现实层面上仅有37%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这种说法与实际情况是相符合。在认为自己和当地居民有差异的新生代农民工看来,主要表现在经济条件差(56%)、缺少社会保障(36.2%)、社会地位低(27.3%)、就业机会少(21.2%)等几个方面。这说明在获得与当地居民同样待遇上农民工的强烈意愿和现实情况存在着较大的落差。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现行体制的阻碍使得农民工即使来到了城镇,还是无法摆脱农村户籍对于城市生活的影响;另一方面,有44.9%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是务工地***府关心、帮助少造成差异的。有79.9%的新生代农民工赞同***府应当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表明了其对于***府作为有很大的期望,然而与现实情况符合的仅为38.3%,反映了***府行动还未能满足农民工的市民化利益诉求。
结论与思考
新都化工篇9
关键词:测绘 施工质量 新技术
中***分类号:TU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01
现在的经济发展非常迅猛,这也使得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建筑市场十分火热同时也是竞争激烈。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工程质量是其能够长远发展的根本条件,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保存竞争力,如何提高工程质量,把好工程质量关就成为了施工企业的制胜关键。除了运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手段来提高监督力度和工程测量管理之外,提高测量技术人员水平、借助先进的测量技术都是对工程质量的保证。该文从工程测量的重要性分析、新技术、未来趋势等方面浅析测绘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重要应用。
1 测绘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1.1 工程测量重要性分析
测量学是人类进化史所积累出来的一门学科,人类在自然界中为了生存和发展所探索出来的一项本领。各项工程的开展都离不开测量技术,这与工程大小和类型无关,工程测量在工程项目里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工程测量贯通整个工程过程,施工前需要对施工地址进行勘测,将地貌信息、水文信息等数据做好,为设计提供比例地***和地形资料;施工阶段则是将测量好的设计转变为实物的依据,从开始到结束工程测量都与工程建设息息相关。工程的建设是需要经过前期规划、中期建设、后期检查这些部分的,前期规划包括对建筑物进行定位,对其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进行勘测,以保证施工设备可以进入施工场地。施工完成后对工程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估,以保证工艺的达标。在建筑物运营阶段,工程测量也同样起着作用,通过对建筑物的运行状况进行测量,如有异常现象则进行补救措施,避免事故出现。为了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必须重视测量技术和新时期下测量技术的新发展。
1.2 测量新技术应用
1.2.1 TMS隧道测量系统在引水隧道洞断面测量中的应用分析。隧道测量系统用英文专业术语简称为TMS,隧道放样和隧道断面测量全站仪机载软件包是其主要的部分,他们使用共同的数据处理平台TMS office。这个平台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测量数据的管理以及其后期的处理和定义工程数据。TMS隧道测量系统应用于引水隧道测量是最新的技术,引水隧道施工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及时的进行开挖轮廊线放样,测量开挖的断面,在竣工后,测量一定间距内竣工断面和检查浇筑回填的情况。
测量报告所包含的信息还不止这些,像是断面列、断面点列、施测器、时间、人员等信息。这个软件还可以进行地质超挖面积的计算和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断面中心等计算。总之,TMS隧道测量技术在引水隧道洞断面测量中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大大提高了测量精度和效率。
1.2.2 GPS测量技术在水电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分析。GPS系统是一个比较熟悉的名词,它是全球定位系统的英文简称,也有很多年的发展历史了,而且在很多领域都被使用,像是航天、汽车导航等等。GPS测量技术在水利水电测量中也有广阔的前景。因为它不受到地形地势的干扰和影响,能够缩减传统测量中的传算点和过渡点的测量工作,控制选点的自由性更加大。而且天气环境的影响也都被消除了。
1.2.3 工程测绘数字化分析。数字化是最近10年一直提及的一个名词,各行各业都说要向着数字化发展,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现代测绘技术和测量仪器也与过去传统的测绘方式不同。数字化测绘技术借助计算机的模拟功能能够在计算机上绘制出地形地貌等等过去无法实现的数据或***像,特别是当一个地区需要用到数字地形***但是受到经费或者时间等原因的限制时,这种测绘方法的优势就被充分体现出来。
1.2.4 工程测量中的遥感(RS)技术。遥感技术现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技术了,被广泛的使用,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快的普及速度都是由于它的大面积同步观测功能,现在都注重时效和经济,而它同时兼顾。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是现在获取地理信息的重要方法。借助遥感技术我们可以得到需要的比例地形***,可以为工程测量中快速的提供基本地形***、地籍***等,十分便利。
1.3 工程测量新技术发展方向及应用
测绘技术的发展是跟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现代经济的腾飞给测绘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现代化测绘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将内外一体化、智能化、可控化、数字化、信息可视化、数据处理自动化以及数据共享的大融合。这些都是为了让工程测量工作更加的人性化,测量出来的数据更加精确,为施工带来便利。
2 工程测量信息化测绘技术
2.1 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
信息化测绘技术是以测绘科学技术为核心,辅以其他学科的融会交叉体系,数字化测绘体系是其依托,能够快速的得到地理空间信息,并且具有实时更新功能,借助网络平台和计算机技术,这些地理空间信息业就更加的智能化和一体化,未来除了技术的发展和融合,服务也是其发展方向,当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服务的重要性就更加的凸显出来了,如何为社会提供多样的服务,是“后数字化测绘技术”时期的发展走向。
2.2 信息化测绘的任务与特征
信息化测绘是当前测绘事业发展的方向。信息化测绘体系是地理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和服务等测绘业务流程信息化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现代化的测绘基准体系、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体系和地理空间信息的实时化获取体系、自动化处理体系、网络化服务体系等。现代化高兴技术的发展为测绘技术带来的发展契机,对这些技术的良好利用是让测绘技术加快信息化发展的关键,促进测绘信息化速度,是测绘事业为了完成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让测绘事业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的必然选择。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建设首先要确立好目标:第一,借助先进技术来发展测绘技术,为现代化测绘打好基础;第二,更好的完成测绘的服务功能。这两个目标是互相联系的。前者是为了后者的实现而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出发点和动力因素,也是信息化测绘体系构建的目的。所以,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切实提升测绘的保障服务能力。当然,要提升测绘的保障服务能力,必须大力发展测绘技术手段,建立健全相应的***策法规和技术标准。
新都化工篇10
[关键词] 工业化 北京郊区
工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由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以工业经济为主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和发展过程,是一个由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衍生出来的历史性概念。工业化既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标志着生产方式的变革,既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与水平。自2005年北京市提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郊区作为北京新型工业化发展重心的地位正式确立。北京二三产业建设的重点将从市区向远郊区转移,达到疏散市区、开拓、集中紧凑发展的目的,成为首都城市整体功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一、北京市工业化的背景
北京工业底子相当薄,到1949年底,登记的工业户有2.1万家,其中80%的工场手工业和个体手工业,现代工业很少,工业总产值也仅1.7万元。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大都认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必须是一个工业发达的城市。现代工业少,与首都地位不相称,不能在全国起示范作用。要巩固新生的***权,维护首都的稳定繁荣,必须迅速稳定生产,实现充分就业。此后,北京选择了一条以大项目领跑的“重工业化道路”,形成了以汽车、电子、建材、机械、钢铁、化工等行为支柱的工业格局。到1979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达70.9%,其中工业占GDP比重为64.4%,重工业占GDP的比重为约42%。同时,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下降,从“五一”时期的42.8%下降到“四五”时期的23.4%,“五五”时期有缓慢回升,但幅度不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北京市主动调整了北京工业布局,兴办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工业小区,北京人才科技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以电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发展;向社会放开产业领域,促进了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发展。在大力调整工业结构过程中,结合首都城市功能特点,贯彻“退三(环)进四(环)”和“优二(产)兴三(产)”方针,经济格局进一步轻型化。后来,又相继提出发展“首都经济”和“振兴现代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仍是经济工作的主线。北京市郊区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
二、北京市郊区工业化现状和趋势
1.北京市郊区工业化现状
随着北京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和快速推进,带动了整个北京产业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由于郊区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低,建筑物分散,大部分地区为田园和绿化带,所以许多在市内的产业尤其是传统工业向郊区不断扩散转移,形成郊区自上而下的巨大推动力,促进郊区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北京郊区是全市经济的主要增长区域,也是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主要战场。
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城市发展新区包括通州、大兴、顺义、房山和昌平;生态涵养保护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2007年,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共实现工业总产值497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的83.2%,首都功能核心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75亿元,占全市的11.3%
随着工业搬迁的大力推进,工业(尤其是制造业)逐步向远郊区县转移,全市工业已主要集中于五环以外。2007年远郊区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971亿元,是1998年的5.4倍,年均增长18.5%。而同期城八区工业总产值年增长仅为10.4%。1998年城八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7.1%,到2007年城八区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降为50.3%。从制造业来看,城八区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6.9%,远郊区县为53.1%。从企业数量看,2007年五环以外工业企业21943家,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69.3%。从企业完成的工业产值看,五环以外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04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7.7%。从出货值看,五环以外完成出货值55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9.1%。从实现利税方面看,五环以外内实现利税38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9.5%。
目前,北京郊区工业已经形成了石油加工、化学、食品、建材、服装、印刷、汽车、电子、纺织、机械10大支柱行业;形成了房山以石油化工为主,顺义以食品为主,房山、昌平以建材为主,纺织以朝阳、平谷、顺义、昌平为主的区域化布局的雏形;形成了以乡镇企业为主、区县工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其他工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北京市域范围内的18个行***区划分的6个经济区域及重点产业取向如下:
中心城区,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4个行***区:服务型产业基地。
朝阳经济区,包括朝阳1个行***区:服务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基地。
海丰石昌经济区,包括海淀丰台石景山昌平4个行***区:高新产业基地。
东部和南部经济区,包括顺义通州大兴3个行***区:代制造业基地。
西南部经济区,包括门头沟房山两个行***区:能源原材料产业基地。
北部经济区,包括延庆怀柔密云平谷4个行***区:环境质量型产业基地。
各区县工业产值增速的差异,导致各区县工业产值占全市比重发生了显著变化。海淀、朝阳等区县产值占全市工业前列。2007年,海淀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73亿元,居各区县工业总产值之首,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2.9%,其后依次为朝阳区、顺义区、石景山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2.北京市郊区工业化趋势
从目前北京市郊区工业发展趋势看,未来郊区工业相较于全市工业将具有更高的增长率。为此,我们结合北京市郊区近十年来工业发展情况做详细研究,以便预测北京市郊区在“十一五”和“十二五”结束后的工业化情况。
下面主要采用时间序列回归分析方法对北京市郊区1998年~2007年的工业生产总值进行分析,并预测到2010年和2015年北京市郊区工业总产值及其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
通过对北京市郊区近10年工业总产值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方程拟和很好,方程的显著性检验通过,参数检验也通过,DW=1.357,得到该方程可以应用,进而可以进行时间序列的预测。方程为:LOG(Y)=6.121697627+0.1871938891*T
其中X代表北京市郊区工业总产值,T为时间序列数。所得预测***形见下***(注:X为实际曲线,XF1为预测曲线)。依据回归方程,我们可以得到2010年至2015年北京市郊区工业总产值的预测数值(见表)。
依据同样方法,可以预测至2015年,北京市郊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将达到54%。如将首钢搬迁因素考虑在内,至2015年北京市郊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将达到63%。
三、北京市郊区优劣势分析
北京郊区坚持“服务首都,富裕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方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努力发展乡镇企业,使郊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郊区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郊区城镇建设和郊区城市化的进程。郊区作为工业化发展的重点地域,即具有能够积极影响工业化发展的自身优势,又在某些方面存在阻碍工业化发展的因素。北京郊区具有以下优势:
1.郊区作为北京工业乃至经济发展的腹地,将成为首当其冲地接受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辐射的区域,将成为分担发展新兴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保险业、信息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和教育、文化、体育等重点产业的区域,将成为接纳城内工业搬迁并在搬迁中调整结构、重组改制、实行技术改造和创新的区域。
2.郊区具有奥运优势。众多企业利用奥运商机到北京郊区投资。
3.首都具有辐射示范带动优势,吸引能许多较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本市郊区进行投资。
但是与上海、广州等城市的郊区相比,京郊的经济总量明显不足,区域经济竞争力不强,工业化水平较低;产业结构雷同,郊区与城区、郊区各区县之间的产业特色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没有体现经济分工;产业布局分散,缺乏“龙头”带动作用较强的增长极。这种状况与首都郊区的区位、资源、环境条件是极不相称的。这是因为北京郊区在工业化进程中还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水土资源方面的约束、缺乏金融资本优势、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差距较大、基础工业还比较落后、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比较落后的农村产业与较先进的城市工业并存等。
四、郊区工业化发展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目前,北京郊区工业正处在发展中的关键阶段,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正在进行。面对郊区工业发展的新形势,国家宏观调控的新要求,结合北京市工业化发展的规划和京郊的特点,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郊区新型工业化的推进。
1.集中力量推进北京郊区工业化,用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
郊区新型工业化是农村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先导。通过工业化,不仅可转移大批农村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而且可为城市化和农村发展提供原始积累。如果没有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将缺乏产业支撑,农业现代化将成为无源之水。当工业化取得了一定成果后,及时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进行以工补农,用工业化积累的资金支持农村的开发建设,促进了农业与农村的现代化。
2.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培育京郊经济增长极
在新型工业化的初始阶段,一个重要举措是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集中优势力量,实现少数中心城市的优先集中发展,培育京郊经济增长极。要尊重区县经济发展的现实,正视不同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按照“多中心”和发展经济学的要求,有意识地培育若干经济增长极,并在其带动、辐射下,实现整个北京郊区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进而达到实现京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目标。在***策取向上,要集中土地资源和其他生产力要素,实现重点工业区等经济增长极的优先、快速发展。
3.制定差别化的产业***策和区域***策,促进产业结构与布局的调整
为促进北京郊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应在尊重工业化内在规律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产业***策,在地方***府管理经济的权限内,制定相应的产业***策和区域***策,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要对不同的产业实行不同的***策,对同一项目,在不同的区域落户实行不同的***策,以促进郊区主导产业的形成和空间布局的集中。
4.办好三级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布局的相对集中,使之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北京郊区已形成3个部级开发区、25个市级工业开发区和85个重点乡镇工业集聚地。这三级工业园区已成为北京郊区工业的主要载体、增加地方财***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农民就业的重要场所。“十一五”期间及更长一个时期,要通过新增项目向开发区集中、新增建设用地向开发区集中、新增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向开发区集中的战略举措,进一步提高三级工业园区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
参考文献:
[1]21世纪初京郊区县经济增长点研究课题组.京郊经济增长点新论,农业科技出版社
[2]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3]朱廷春王德忠:***府在推行新型工业化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