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国际化论文第1篇
从整体上来讲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是提高内质量问题,从微观上来说是提高企业的质量问题。如果要实现真正的经济转型,就要提高微观层面上的企业质量。产品的技术含量、产品更好的质量、更好的品牌,这样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所以经济转型的关键是提高质量。从微观上说是企业的质量与企业产品的质量。这方面上,我们主要通过企业的国际化来提高企业的质量问题。
通过开放的办法来解决企业的转型与经济转型。如果不通过开放,不可能解决企业的转型与经济转型。通过开放,推动企业的国际化来实现企业的转型与经济转型,逐步从“中国制造”到“世界制造”。最好的制造业,一般都是“世界制造”,如波音飞机,苹果手机、三星产品都是“世界制造”。波音飞机虽然是美国制造,但其上万零部件是在全世界70多个国家成千上万的工厂制造的。波音飞机中既有瑞士的发动机,又有德国的精密仪器,包括廉价的中国劳动力制造的飞机舱门、机翼等,利用全球的比较优势,形成了“全球组装”的波音飞机。现在进入世界领域、具有世界品牌效应、性价比最高的产品都是“世界制造”而不是某一个“国家制造”。一个国家制造产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国家实现自己企业升级、全球产品品牌,一定要走“世界制造”之道。过去长期受到一些思想干扰,始终强调产品的国产化率。如一辆汽车,国产化率曾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如今,中国产品如果想打出自己的品牌,一定要将“中国制造”变成“世界制造”。中国要利用世界上最好的零部件、原材料,以中国品牌为龙头,打造世界级的产品。如果没有这样的胸怀与理念,死守“国产化率”的陈规、陈旧观念,中国不可能技术先进出世界最好的品牌。因此,中国的企业、制造业要真正形成全球的品牌,要有开放的思维,从“中国制造”到“世界制造”。现在条件逐渐成熟。第一,从物质条件即基础设施上、劳动力基础上可以实现全球化的市场。中国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中国的海、陆、空立体的、全球的物流体系都已经建立起来了。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将全世界的零部件聚集到上海及上海周边的产业基地,进行组装再出口。这点比印度、东南亚国家都强。基础设施具备后能够使我们有可能调动全球最好的资源进行配置以打造最好的产品。第二,从全球采购最好的零部件、最好的原材料、最好的人工需要外汇。10年前我国的外汇非常紧缺,现在可以利用我国较为充足的外汇来采购世界产品。从改进中国的外汇结构来改进中国的进口这个角度来说,利用全球最好的资源要素来打造中国的制造业平台,时机已经成熟。第三,通过几十年来的努力,中国制造业已经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全球第一流的品牌都是在中国制造加工的。但并没有中国的品牌。从以上分析,实现中国制造业转型,从“中国制造”到“世界制造”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只要在观念上有一个大的变化,中国进入全球“最好品牌、最高质量”的理想完全可以实现。才能实现企业的真正转型。
中国企业国际化现状
金融危机爆发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发展起来,特别是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因此,随着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中国企业“走出去”有了底气,整个国际环境比以前有了改善。好的产品、好的品牌、好的企业一般都出自经济强大的国家,这是大家普遍认同的规律。美、西欧等一些过去相当发达经济体目前经济上面临较大的困难,不得不在实现工业化、恢复制造业,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从“在中国制造”、走向“在世界制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何通过企业的国际化实现“在中国制造”向“在世界制造”的转变?由于现在面临形势的变化,中国企业面临着很好的机遇。制造业最发达的德国也遇到经济困难。德国一家知名的咨询公司数据,2012-2016年,德国多家中小企业需要寻找新的买主。这对于中国制造业走出去进行兼并、收购,拿到品牌、市场份额、专利、技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然,不能忽视中国企业走去的困难。中国的崛起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担心、嫉妒、怀疑、仇视,对中国企业同样怀有相同的情绪,中国企业走出去大的***策环境并不是很好。中国目前面临着追赶全球经济发展最强国——美国的情况。笔者判断,位居第二的角色较难扮演。因为美国时刻警惕我国会取代其位置,而周边名次相近的国家会怀着幸灾乐祸的感情来面对这样的追赶。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曾想凭借其雄厚的***事实力来挑战美国,但最后以失败告终。日本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也曾想挑战美国,最终也以失败告终。有一段时间,日本的丰田汽车在美国的产量已经超过了通用汽车,美国对日本的丰田采取各种的打压***策,迫使日本大量地召回丰田汽车,使丰田汽车的产量大幅下降。
过去历史上,超越美国,挑战美国在行业的霸主地位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创造了超越美国的最严峻形势。我国是“高调”地提出超越美国还是讨论如何把握战略,还是做好“第二名”,不要过度提出威胁美国霸主地位的言论?这对于今后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美国现在已经开始感觉到来自中国的威胁。2008年美国《外交》期刊封面文章《重新思考美国的衰落》中提到中国的追赶,指出这次美国受到中国的威胁,结论:这次看来是真的。体现了美国十分复杂的心情。因此,如何把握好中国的外交战略,把握好目前中国“第二”的位置对于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背景是建立在美国对中国的害怕心理,中国企业走出去会遇到美国“***治化”的阻挠。最近,中国华为、三一重工、中兴等企业受到重大的挫折,美国对于三一不惜采用了总统签署***令的办法来迫使中国企业在一些投资项目上的退让。对中国的高端企业、高级人才下手。如何对待中国企业走出去所受到的“***治化”待遇?最好的办法是:在商言商,不要以“***治化”对“***治化”的问题。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中,企业一般采取两种办法,一种就是像“三菱”重工,直面美国的总统签署的命令,而且把奥巴马总统等投资委员会告上了法庭,让美国打官司,在美国这样的法制国家中讨一些公平也是可能的。没有采取“***治化”而是采取法律的手法解决问题,这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可以采取的办法。
另外一种办法是华为的一种比较游戏的办法。美国的情报信息委员会认为华威的通信产品对美国的情报信息安全造成威胁,华威采取了一种相当配合的手法,即美国方面如果怀疑产品的安全性,可以邀请美国***府授权的部门检查华威的设备,甚至可以参观华威的总部。采取了一种完全公开透明的办法,“退一步可能退两步”。中国企业在受到美国“***治化”待遇时,主要采取法律化手段、“在商言商”的手段。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府不要过多地干预其在“走出去”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复杂情况,笔者建议还是不要过多地采取***府干预的“***治化”手法,而应更多地采取“在商言商”的方式。以“***治化”对付“***治化”,只能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当前的***治体制、国民经济体制都在发生重大的调整,这样的改革背景导致了企业的国际化,如果企业能够完全市场化,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企业文化战略
企业走出去首先自身要“硬”,“硬”在自身的市场化,“硬”在其国际竞争能力上。这样国际化的成功概率才会较高。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打造一个适合国际化的文化。企业文化应该适应企业国际化的要求。适合国际化的企业文化重要元素有以下几个。
(一)遵守规则的企业文化战略
中国企业要养成遵守国际规则、适应国际规则、按照国际规则办事的做事方式。中国加入贸易组织且在世界上产生重大的反响且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投资环境、商务环境。核心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承诺,即遵守世界贸易组织代表的全球经济结构与规则,这个承诺对于全世界来说是重要的,特别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来说。如果一个国家是按照世界规则来办事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经济再发展,也不可能对全球其他国家造成威胁。只有那些承诺规则的国家,才有可能获得发展。在关键时刻承诺按规则办事,对全球扭转对中国的形象与看法,在中国与全球创造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现在看来,我国当年承诺遵守规则是正确的。但是,最近以来,很多人对此产生质疑。认为全世界的大部分规则都是西方国家制定的,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应当设法增加话语权,改变这些规则。在目前的情况来看,笔者认为,不应该提出改变全球规则的看法。首先,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遵守全球的规则,该规则是规范全球市场运作的核心规则,规范全球市场经济的规则。中国确定要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当然要接受全球市场经济规则。所以,不会因为中国变得强大起来后或因为中国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后来改变这个全球的市场经济规则。因为遵守全球市场规则与中国建立市场经济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我国提出的遵守“国民待遇”原则,即一个国家要完全平等地对待在其国土上的不同类型的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应该说中国目前还没有能够完全做到当年的承诺,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这一重要的原则。民营经济或民营企业受到不同歧视待遇的问题还不断地被提出。所以,遵守规则首先不是改变规则的问题,而是学习这些规则与适应这些规则,才能使得中国公正地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全球很多市场经济的规则是现成的,可以拿来后根据中国现有的国情进行修正后使用。才能使中国与世界相同的法律框架下共同发展经济。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不存在颠覆或根本地修改全球市场经济规则的问题。另外,从我国的角度来说,我们也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对全球规则进行全面修改。在很多年前,中国的GDP曾达到全球的1/3,而现在,中国的GDP仅占全球的1/10。因此不具备左右全球经济规则的实力,况且,中国的农耕文化与全球通用的国际交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不配套,不相适应与兼容。不论在“软实力”还是在“硬实力”方面都不具备条件来颠覆与全面修改全球的规则。主要力量还是要遵守规则。
另外,我们在增强话语权的同时,还应注意到语言障碍问题。目前世界主要的经济规则主要是英语,中文还未广泛地被接受。从20世纪70年代起参与联合国的会议,常常感觉语言对于中国参与全球的事务,特别是规则的制定上具有特别大的障碍。如新加坡、牙买加都是很小的国家,而他们大使的英文均很好,不仅熟悉英文,而且还熟悉世界规则。中国虽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但在全球的许多机构中的影响力还不够,落后于中国的市场。在谈及中国话语权问题时,笔者曾多次谈到,中国在某种意义上就像一个老农民背着一大袋钱,来到舞台上准备发言。目前迫切需要既通晓国际语言又通晓国际规则的人才来增加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我国争到了发言权确实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但还需要一批优秀的外交官。我们的研究机构、科研院所担负着这一重任。学习规则、运用规则且利用这些规则来趋利避害,减少对我国国家利益的冲突,企业在建立企业文化时,首先是建立一种规则制度文化。
(二)双赢的企业文化战略
中国长期以来的文化的核心是“斗”,这种非契约性的农耕文化在中国是根深蒂固的,对内具有较强的进攻性。对外是非进攻性、非侵略性。加上地少、人多、资源贫困,更加滋生了内斗文化。如何克服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企业文化发生根本改变呢?确实值得研究。在出口产品时,其他企业如果获知价格后,就会竞相降价来争夺订单,最后产生低价倾销的后果。外国人不仅占到了便宜,买到了价格低廉的产品,还掌握了中国倾销的把柄。不解决企业之间内斗问题,企业走出去将产生相当大的障碍。应当学习西方的企业文化。当问到比尔盖茨,企业竞争能力的具体表现时?他回答,一是高端人才,二是低内耗。高端人才越多,内耗越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就越低。这些问题都是很值得思考的。双赢文化对于中国来说是来之不易的,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过程中引入到中国来的。第一次在***会议上提出,如果要与美国谈判成功的话,要采取双赢的战略,受到很多人的反对。与美帝国主义如何搞双赢?但在与美国进行了多年的谈判后,才慢慢地意识到,如果不建立双赢的观念,永远不可能结束僵持的状态。到了谈判的最后两年,笔者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设想自己如果是美国的谈判代表,该如何进行谈判?美国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否会导致一个双赢的结果?经过反复地思考,形成了方案,报到中央,获批后进行谈判,才获得了成功。双赢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被高层领导人所接受。很难忘记1999年11月11日与美国达成协议,***在***会见两国代表时,讲的第一句话就是:祝贺你们!美国代表团与中国代表团达成一个双赢的协议。接受双赢文化需要开阔的胸怀与开放的心理。中国企业国际化不能只从本身企业的利益出发,应该考虑到与自己企业相关的企业利益。现在面临的竞争已经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而是一个产业链与另外一个产业链的竞争,这个产业链可能是由多个国家企业组成的,另外一个产业链也可能是由不同国家企业组成的,两个多国部队组成的产业链淡化了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地突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哪个产业链能够脱颖而出,取决于那个产业链采取了双赢文化。这个产业链的上、中、下游都会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才能使企业能够在竞争中抱成团,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团体。中国企业在产业链中如果没有双赢的理念,在产业链中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积极因素,而只可能成为消极的因素。这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创新的企业文化战略
一个国际化的企业如果没有创新,就很难有竞争能力。前段时间,美国的媒体进行了一次讨论,议题是: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乔布斯?即是说,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企业的赢利水平很低,创新需要不断地加大投入,企业赢利水平很低就无法拿出资金来对企业的创新进行再投入。所以在今后改革中要思考如何减轻企业的负担,降低企业的成本,使中国企业有更高的赢利水平,是解决中国企业能否有创新水平的很重要的问题。如果一个企业只能够勉强维持生活的话,是无法进行创新活动的。所以改革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税负改革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创新的问题不能落到实处就是因为企业的赢利水平差,无法拿出资金投入到创新领域。第二,中国的教育不鼓励创新,只鼓励模仿。应该使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成为鼓励创新的教育。第三,中国的创新基本上是从上到下而不是从下到上的。中国的创新是由***府在鼓励,媒体在鼓吹,但是企业没有真正的动力来进行创新。这样使中国的创新成为口号,成为浮在水面不能落地的东西。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反思。第四,中国缺乏一个支持创新的金融体系。如何打造一个支持金融创新的金融体系呢?是值得重点思考的。第五,中国缺乏创新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产权保护制度。明确中国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中国企业创新的核心问题。这是中国企业蓬勃发展的重要问题。第六,在开放的体系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自主创新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引进吸收再创新三种。对中国大多数企业来说,以集成创新、消化引进吸收再创新为主。在创新过程中,要强调做自己有优势的部分,没有优势的部分我们更多地做开放性的合作,让别人来做。如果我们不向美国学习他们先进的经验,我们就永远战胜不了美国。创新要讲究开放。
企业国际化论文第2篇
从整体上来讲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是提高内质量问题,从微观上来说是提高企业的质量问题。如果要实现真正的经济转型,就要提高微观层面上的企业质量。产品的技术含量、产品更好的质量、更好的品牌,这样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所以经济转型的关键是提高质量。从微观上说是企业的质量与企业产品的质量。这方面上,我们主要通过企业的国际化来提高企业的质量问题。
通过开放的办法来解决企业的转型与经济转型。如果不通过开放,不可能解决企业的转型与经济转型。通过开放,推动企业的国际化来实现企业的转型与经济转型,逐步从“中国制造”到“世界制造”。最好的制造业,一般都是“世界制造”,如波音飞机,苹果手机、三星产品都是“世界制造”。波音飞机虽然是美国制造,但其上万零部件是在全世界70多个国家成千上万的工厂制造的。波音飞机中既有瑞士的发动机,又有德国的精密仪器,包括廉价的中国劳动力制造的飞机舱门、机翼等,利用全球的比较优势,形成了“全球组装”的波音飞机。现在进入世界领域、具有世界品牌效应、性价比最高的产品都是“世界制造”而不是某一个“国家制造”。一个国家制造产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国家实现自己企业升级、全球产品品牌,一定要走“世界制造”之道。过去长期受到一些思想干扰,始终强调产品的国产化率。如一辆汽车,国产化率曾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如今,中国产品如果想打出自己的品牌,一定要将“中国制造”变成“世界制造”。中国要利用世界上最好的零部件、原材料,以中国品牌为龙头,打造世界级的产品。如果没有这样的胸怀与理念,死守“国产化率”的陈规、陈旧观念,中国不可能技术先进出世界最好的品牌。因此,中国的企业、制造业要真正形成全球的品牌,要有开放的思维,从“中国制造”到“世界制造”。现在条件逐渐成熟。第一,从物质条件即基础设施上、劳动力基础上可以实现全球化的市场。中国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中国的海、陆、空立体的、全球的物流体系都已经建立起来了。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将全世界的零部件聚集到上海及上海周边的产业基地,进行组装再出口。这点比印度、东南亚国家都强。基础设施具备后能够使我们有可能调动全球最好的资源进行配置以打造最好的产品。第二,从全球采购最好的零部件、最好的原材料、最好的人工需要外汇。10年前我国的外汇非常紧缺,现在可以利用我国较为充足的外汇来采购世界产品。从改进中国的外汇结构来改进中国的进口这个角度来说,利用全球最好的资源要素来打造中国的制造业平台,时机已经成熟。第三,通过几十年来的努力,中国制造业已经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全球第一流的品牌都是在中国制造加工的。但并没有中国的品牌。从以上分析,实现中国制造业转型,从“中国制造”到“世界制造”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只要在观念上有一个大的变化,中国进入全球“最好品牌、最高质量”的理想完全可以实现。才能实现企业的真正转型。
中国企业国际化现状
金融危机爆发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发展起来,特别是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因此,随着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中国企业“走出去”有了底气,整个国际环境比以前有了改善。好的产品、好的品牌、好的企业一般都出自经济强大的国家,这是大家普遍认同的规律。美、西欧等一些过去相当发达经济体目前经济上面临较大的困难,不得不在实现工业化、恢复制造业,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从“在中国制造”、走向“在世界制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何通过企业的国际化实现“在中国制造”向“在世界制造”的转变?由于现在面临形势的变化,中国企业面临着很好的机遇。制造业最发达的德国也遇到经济困难。德国一家知名的咨询公司数据,2012-2016年,德国多家中小企业需要寻找新的买主。这对于中国制造业走出去进行兼并、收购,拿到品牌、市场份额、专利、技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然,不能忽视中国企业走去的困难。中国的崛起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担心、嫉妒、怀疑、仇视,对中国企业同样怀有相同的情绪,中国企业走出去大的***策环境并不是很好。中国目前面临着追赶全球经济发展最强国——美国的情况。笔者判断,位居第二的角色较难扮演。因为美国时刻警惕我国会取代其位置,而周边名次相近的国家会怀着幸灾乐祸的感情来面对这样的追赶。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曾想凭借其雄厚的***事实力来挑战美国,但最后以失败告终。日本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也曾想挑战美国,最终也以失败告终。有一段时间,日本的丰田汽车在美国的产量已经超过了通用汽车,美国对日本的丰田采取各种的打压***策,迫使日本大量地召回丰田汽车,使丰田汽车的产量大幅下降。
过去历史上,超越美国,挑战美国在行业的霸主地位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创造了超越美国的最严峻形势。我国是“高调”地提出超越美国还是讨论如何把握战略,还是做好“第二名”,不要过度提出威胁美国霸主地位的言论?这对于今后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美国现在已经开始感觉到来自中国的威胁。2008年美国《外交》期刊封面文章《重新思考美国的衰落》中提到中国的追赶,指出这次美国受到中国的威胁,结论:这次看来是真的。体现了美国十分复杂的心情。因此,如何把握好中国的外交战略,把握好目前中国“第二”的位置对于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背景是建立在美国对中国的害怕心理,中国企业走出去会遇到美国“***治化”的阻挠。最近,中国华为、三一重工、中兴等企业受到重大的挫折,美国对于三一不惜采用了总统签署***令的办法来迫使中国企业在一些投资项目上的退让。对中国的高端企业、高级人才下手。如何对待中国企业走出去所受到的“***治化”待遇?最好的办法是:在商言商,不要以“***治化”对“***治化”的问题。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中,企业一般采取两种办法,一种就是像“三菱”重工,直面美国的总统签署的命令,而且把奥巴马总统等投资委员会告上了法庭,让美国打官司,在美国这样的法制国家中讨一些公平也是可能的。没有采取“***治化”而是采取法律的手法解决问题,这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可以采取的办法。
另外一种办法是华为的一种比较游戏的办法。美国的情报信息委员会认为华威的通信产品对美国的情报信息安全造成威胁,华威采取了一种相当配合的手法,即美国方面如果怀疑产品的安全性,可以邀请美国***府授权的部门检查华威的设备,甚至可以参观华威的总部。采取了一种完全公开透明的办法,“退一步可能退两步”。中国企业在受到美国“***治化”待遇时,主要采取法律化手段、“在商言商”的手段。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府不要过多地干预其在“走出去”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复杂情况,笔者建议还是不要过多地采取***府干预的“***治化”手法,而应更多地采取“在商言商”的方式。以“***治化”对付“***治化”,只能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当前的***治体制、国民经济体制都在发生重大的调整,这样的改革背景导致了企业的国际化,如果企业能够完全市场化,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企业文化战略
企业走出去首先自身要“硬”,“硬”在自身的市场化,“硬”在其国际竞争能力上。这样国际化的成功概率才会较高。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打造一个适合国际化的文化。企业文化应该适应企业国际化的要求。适合国际化的企业文化重要元素有以下几个。
企业国际化论文第3篇
[关键词]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企业国际化经济发展水平
2004年以来,中移动、联想、中兴、华为、南汽、TCL等大企业纷纷开始吹响中国企业进***世界的号角。与此同时,更多的中国制造型企业也在用代工等不同的方式进行着国际化之旅。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实不是偶然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出现企业国际化,而揭示这种规律的理论就是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一、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英国里丁大学邓宁教授于1981年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投资发展周期理论(InvestmentDevelopmentCycle)。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其中心命题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倾向,取决于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域优势,并将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起来,认为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关系。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邓宁区分了四个经济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年人均GNP在400美元以下,这些国家几乎没有直接投资流出,也很少接受直接投资,净对外投资为零或为较小的负数。这是因为这些国家的企业不具有所有权优势,也没有内部化优势,因而没有对外投资的条件。同时,由于国内缺乏令投资方满意的区位优势,如没有足够大的国内市场和优良的投资环境,外资流入也很少。
第二阶段,年人均GNP在400~1500美元之间,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接受直接投资处于上升阶段,并开始少量对外投资,对外净直接投资为负,且负数值在增大,意味着吸收投资大于对外投资。这说明由于实施进口替代,市场扩大,投资环境改善,区位优势增加,直接投资流入也开始增长。但该国企业所有权优势增长有限,难以克服国际化生产障碍,所以直接投资流出仍然很少,且集中于邻近国家。
第三阶段,年人均GNP在2000~4750美元之间,处于该阶段的国家对外净直接投资虽也为负数,但其绝对值在不断减少,这是由于接受外资减少,或对外直接投资的速度快于接受外资的速度。在此阶段,该国一些企业所有权特定优势增强,原来的外国投资者在该国的子公司的所有权优势下降,该国企业对外投资开始上升。
第四阶段,年人均GNP超过5000美元,处于该阶段的国家对外净直接投资为正值,并呈增长趋势,对外直接投资比接受的直接投资增长得更快。这表明该国企业具有强大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能力,也善于发现取得国外的区位优势。与此同时,外国投资者获得该国的区位优势和发挥自身所有权优势方面受到更大的挑战。
该理论动态地描述了对外投资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条件下,一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和其他对外投资是紧密相联系的两个过程。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水平
根据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在不同经济发展的阶段,如何利用好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国际化,是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的基础。那么,首先,我们要判断我国处于哪个阶段。从表1的统计数据来看,1994年我国人均GDP就已超过400美元,为474美元(人民币3923元)。1994年~2005年人均GDP一直保持增长态势。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82321亿元,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人均GDP约为13944元,按2005年12月31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8.07计算,折合成美元约为人均GDP1728美元。因人均GNP与人均GDP差不多,故本文将两者等同看待。由此看来,我国总体上处于邓宁教授所分析的第二阶段,即对外直接投资相对于利用外资较少的阶段,但考虑到中国人均GDP已处于第二阶段的后半部分,对外投资开始增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中国沿海地区一些省市区的人均GDP已超过2500美元,进入邓宁所分析的第三阶段,即对外直接投资加速发展的阶段。其中北京、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已进入第四阶段。因此,可以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资料来源: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来源于《世界投资报告》,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口径;实际利用外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及商务部投资管理司最新公布数据,采用商务部统计口径。
人均GDP是以历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单位为人民币)与当年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计算得来,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及商务部。
三、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按照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以上。根据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使全国进入对外投资大幅度增长阶段,也将使中国跨国公司迎来一个全面加速发展的新时期。这也就是说,再过十几年,中国将彻底变成一个对外投资大国。
在新的发展阶段,充分发挥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积极推动作用,在企业和***府两个层面上都应采取一些切实、具体的措施。
1.***府层面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对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总体规划和***策指导,积极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府要定期选定和公布对外投资的鼓励行业,以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加快改革境外投资外汇管理体制、投融资管理体制,适当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促进对外投资的***府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同时要建立与国际化经营相关的国际多边合作机制,加强多边、双边经贸谈判磋商,通过签订多边经贸协定和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和经济合作协定等,为我国企业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2)加快对外投资的立法进度
对外投资需要法律的保护和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投资的实践一直走在立法的前面。到目前为止,仅有《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和《关于境外国有资产以个人名义进行产权注册办理委托协议书公证的规定》等一些关于对外投资行为的管理规定和办法,《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法》、《境外合资经营法》等相关法律仍然没有制订出来。而随着对外投资步伐的加快,迫切需要更高层次的法律出台,以切实维护相关投资者利益和制约相关投资行为。
(3)建立对外投资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
***府应尽快建立国际市场风险预警机制,成立全国性的为跨国投资提供信息而后咨询服务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服务,建立对外投资保险系统,扩大国家双边投资保险协定的覆盖面,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包括***治、汇率、法律、罢工、恐怖主义、战争等的风险的预警服务,也为陷于巨大国际市场风险中的我国企业提供一定***治、经济、法律、道义上的支持与援助。
(4)扶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
国际化经营主体的确定,不是根据企业所有制的性质,而是根据企业是否具有比较竞争优势。我国一些民营企业的发展初具规模,已具备了开展跨国经营和对外投资的条件,并已有一些企业不同程度地走向国际化。***府的扶持***策应将所有具有国际化竞争力的企业作为其主体,才有利于推进我国的国际化进程。
2.企业层面应采取的措施
(1)要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好核心竞争力
积极发展本企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策略。要尽量避免在进入国际市场初期实力尚不雄厚的情况下,盲目扩大多元化。同时,应注意扬长避短,避开与跨国公司直接展开竞争,而应注意于跨国公司尚未注意到或目前尚未或无法涉足的领域或地域。通过自主开发、合资开发、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品牌形象。近我国家电业涌现出来的海尔、海信、TCL、康佳等企业都是苦练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国际市场中立足典范。
(2)要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强大企业集团,增强与外国企业竞争的能力
当今时代,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集中体现在该国大型企业集团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上,例如美国就依靠福特、波音、杜邦及其他许多跨国公司,韩国则依靠现代、大宇等10多家大型企业集团。我国在未来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地位,取决于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因此,我国企业应努力通过兼并、收购、战略联盟等多种方式,运用市场化和国际化手段,增强与外国跨国公司平等对话的实力。尽管我国目前在家电、纺织、石油化工、汽车、民航、有色冶金、钢铁、外经外贸、商业、电信、金融等行业已初步完成或已开始组建企业集团,但国际竞争力还尚待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企业集团不仅“大”,更重要的是“强”。
(3)培养和利用国际化人才
发展国际化经营管理,不仅需要金融、法律、财务、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的经理人才。人才不足是我国企业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要积极培养人才,完善人才管理。在目前国内比较缺乏熟悉国际规则和东道国的市场法律的人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招聘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靠自身培养之不足。另外,跨国公司经营人才本土化也是一种趋势。因此,海外我国企业实行人才本土化,揽四海英才为我所用,也是一项明智之举和行之有效的发展捷径。
(4)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及商会的作用
行业协会是***府与企业之间的中介组织,***府与企业之间联系、协调的桥梁和纽带,为会员企业开展国外管理、技术、销售等方面咨询活动,提供国外的管理、技术经济情报。
按照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一国企业国际化进程是有规律可循的。处于第二和第三阶段之间的中国,通过我国***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我国企业国际化的步伐一定会日益加大,成为我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秀玲:国际直接投资与技术转移[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张为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2008(2):55~65
企业国际化论文第4篇
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鼓励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因此,在今后的对外开放中,必须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特别是要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本文就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环境进行分析,以利于我国中小企业在开展国际化经营时采取适当的策略,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环境分析
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世界经济环境
企业国际化经营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后国际企业、跨国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截止到2004年底,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已达6480亿美元。从参与国际化的国家和地区来看,现代世界的国际化经营,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且投资规模、方式、范围和地区都有所变化,投资速度大大加快,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不仅超过了全球产出的增长,而且超过国际贸易的增长。投资的地区也转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举。
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一体化趋势加强。在过去二三十年中,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国际经济一体化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当今世界按区域划分已形成各种经济圈,其中较典型的有: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地区经济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兴起显然有利于经济圈内企业,不利于区域外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绕过外国贸易保护,从而开辟新的国际市场,或者保持现有的市场份额,甚至还可以获得投资所在国贸易壁垒带来的一些好处。此外,对外直接投资还是一种预防性对策,可以针对出口市场可能出现的新的贸易保护***策,提前打入该市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世界经济重心出现转移。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两大趋势已日益明显并引起人们关注。一是全球经济的“引力中心”将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亚太地区的经济近几年来持续高速增长,外贸总额与外汇储备也与日俱增。二是经济发展将由北半球北部向南转移。今后世界经济最富活力的地区将集中于资源和劳动力密集的南方。随着计划经济模式日益为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这使经济南移的可能性增大。
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导致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产品需求的个性化与多样化使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的研发费用迅速攀升,成本加大。这种情况下,企业除了调整产品结构外,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开拓海外市场,就可以使企业保持创新产品的合理生产规模,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使企业的研究和开发投入获得良好回报。中小企业贴近市场、贴近消费者,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同时具有较强的意识能力和模仿能力,能较为敏感地捕捉到国际市场的信息并做出快速反应。
各国产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同时许多国家也处于转型经济中,产品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速度日益加快,这已成为一个普遍趋势。由于国内市场的相对饱和,许多国家都放眼世界,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而这进一步为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条件。
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国际投资环境
发达国家是最大资本供给者和需求者。2004年,美国在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方面名列榜首,英国和中国则分列二、三位。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达606亿美元,仅排列第三。10个最大的东道国吸纳的外国直接投资约占世界总流量的2/3,而100个最小的外资吸纳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只占世界流量的1%,相差较为悬殊。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全面复苏和繁荣,发达国家主宰国际直接投资的趋势更为明显。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后起之秀。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迅速。其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和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吸引了大批的投资者。2004年东亚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增长达到46%,达到1050亿美元,大约占国际直接投资总额的23%。
中东欧、亚洲、中美洲和非洲成为国际投资热点。这些地区集中了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这几年经济发展迅速,社会趋于稳定,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所以大量的外资涌入这些地区。同时,这些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发达国家或者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区域的企业劳动力成本日渐增高,市场日趋饱和,为了进一步降低劳动成本,同时开拓新的市场,它们进行产业的梯度转移,立足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纷纷到泰国、越南、巴西、印度尼西亚、匈牙利、俄罗斯、南非等社会经济环境较为稳定、市场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或进行技术输出。
对外直接投资以市场导向型为主要形式。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根据其动机分为三种类型:自然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生产要素导向型。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多采用市场导向型,即对外直接投资更注重市场容量和份额。
投资主体多样化,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速加快。以前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多为大型跨国公司,人们也总认为跨国投资必是大型跨国公司所为。这种现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发生了彻底改变。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改变。为了生存发展,为了尽快融入世界大潮,大批中小企业也纷纷加入跨国投资行列,成为中小型的跨国公司。同时,世界经济国际化、一体化的趋势,也为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特别是一些国家对外资给予了许多优惠***策使中小企业抓住了历史机遇,采取“走出国门、博采世界之长”的战略,将经营和生产据点设在劳动力、技术、资源、市场等要素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一道国际投资的亮丽风景线。
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技术环境
信息技术进步促进了知识全球化的发展,并使单位成本急剧下降从而刺激信息市场的需求而带动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标准化,以及其他服务成本的下降,给中小企业以低成本在全球范围配置劳动力和资本资源提供了前提条件,也为进入其它国家市场提供了新的契机。信息技术不仅使投资活动变得更易于控制和形成预期,而且使投资者对投资活动的分析更加受到其他投资者信息的影响,多米诺骨牌效应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知识经济全球化使竞争从有形资本的竞争转变为无形资本的竞争,从土地、资金和劳动人口的竞争,转化为人力资本、资金、信息和知识的竞争,并且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原理也面临着内在的重大调整。自然禀赋不仅仅是土地、人口、资源、技术和资本,还加上了创新技术、信息资源和知识思想潜力等无形禀赋。信息资源、创新能力和知识要素共同构成了当代国际竞争的新要素。信息和知识可以为厂商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使单位生产成本下降从而获得成本优势,或者为厂商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差异性战略,或者为厂商提供选择合作伙伴组成战略性联盟的商业机会。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国际经济更富有竞争性,但同时也对厂商之间的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竞争合作将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主流。国际化-[飞诺网]
知识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地位更加凸现。由于知识的互补性正在逐步取代物资资本的互补性,从而改变了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对大企业的附属地位,企业之间相对地位取决于其拥有的知识质量、数量。因此,中小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与大企业几乎毫无区别。中小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国际和国内的网络建立国际关系,分享全世界最前沿的产品信息、市场信息与技术信息,开拓国内国际市场,进行只有大公司才有技术力量进行的技术转移。现在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国际营销网络经销产品,每个中小企业致力于做好自己最擅长的项目,就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占有自己的生存空间。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尤其是互联网的崛起,已经改变了以往中小企业获取信息落后于大企业的局面,打破了大企业在信息拥有方面的垄断优势。总之,在这个时代,中小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大大提高,为了生产某一产品或提供某一项服务,它可以非常方便地从世界各地获取信息并组织生产要素。
构筑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国内支撑环境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日益受到各方的重视,但仍存在着审批手续过于繁琐、融资渠道狭窄、***策不配套、资金援助和税收优惠不多、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等问题,这些都成为中小企业实施国际化发展的障碍。因此良好的支撑环境对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和现实的意义。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笔者认为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构筑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良好支撑环境。
加快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立法工作。中小企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为了给它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和创新环境,扶持它尽快成长,必须加快中小企业的立法工作。必须尽快制订《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法》等法律以及与之配套管理条例,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对外投资行为,进一步简化对外投资项目和跨国公司出国出境人员的手续。
***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植力度。这样有利于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目前,我国已在省一级设立了中小企业局。但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地处城镇,甚至乡镇,所以应在各地市乡分设中小企业局,这样管理和操作起来会更加方便,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会更即时,更便于开展点多面广的管理和协调;同时应对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减免税收,实行差别税率。
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应该借鉴台湾省完善的中小企业辅导体系的经验,这个体系共有十个,即财务融通、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研究开发、资讯管理、工业安全、污染防治、市场营销、互助合作和品质提升。为此,建议成立中小企业家协会或者联合会,提供***策、法律、市场、经济、技术和金融方面的咨询服务。研究中小企业面临的各种问题,为企业提供技术“诊断”和“保健”服务,并及时提供必要的救助。
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国有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增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意识,把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措施落到实处。妥善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贷款约束和贷款激励的不对称问题。如对贷款发放进行贷款额度(意味着多收益)和贷款质量的双重考核,完成贷款发放任务有奖,反之受罚;但是贷款发生风险损失,则贷款的调查人员、决策人员和审核人员按相应比例计罚工资。在这种机制下,信贷人员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掘贷款需求,并能够通过深入调查,摸清贷款风险底数,较好地平衡贷款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关系。加大信贷业务创新力度。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保障体系。我国中小企业规模比较小,抵御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治风险、经营风险和交易风险的能力较弱。为此,一方面,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区域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特点,而发展中国家相对具有较大的***治和社会风险,因此,要加紧与这些发展中国家签订双边保护协定。另一方面,建立对外投资保证制度,即建立资本保护和鼓励我国企业或个人对外投资的国内法律制度。鼓励保险公司不仅对来我国投资的外资企业开展保险业务,而且对国内中小企业去国外投资开展投资保险,消除投资者的担心和顾虑,使投资者更好地开拓国际业务。
参考文献:
企业国际化论文第5篇
(一)对外投资主体的构成
对外投资主体的构成直接影响到跨区商业网络的构建及其战略选择,就台湾方面来说,其对外投资的主体呈现由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转型的趋势。从下表1可以看出,在平均规模上,台商对外投资的先锋仍属于较小型企业,然而台商的平均资本规模是逐年增加的,显示出正朝资本密集的趋势发展。
近20年来我国台商对外投资主体的先锋为中小企业,这一点似乎有悖于经济学常识。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也表明,能够成功地进行对外投资的往往是拥有强大经济后盾的大企业。然而这一点并不适用于台商。这种现象是产业调整造成的。随着台湾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优势的急剧丧失,中小企业无力以较长时间换取产业的生机和市场的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以及转移生产基地成为其主要的生存之道。反之,台湾大型企业的对外投资则起步较晚,1994年台湾的一些大型企业才开始在东南亚地区投资建厂,其中一些大型企业如台塑、远东等对东南亚的投资使得当年的该地区的直接投资额增长了3.2倍。
而浙商对外投资的主体一直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截至2007年6月,浙江省对外投资的2809家企业中有1910家是民营企业,占总数的68%。具体来说,4类企业的国际商业网络最为典型:①以万向、飞跃、正泰、星星冷柜为代表的生产家用电器、汽车零部件等产品的企业。这类企业多从国外引进生产流水线,经过消化、仿制和创新,形成自己新的生产能力,随后为了维持这种生产能力以及打破国际保护主义的制约而进行生产外移。②以远东化纤、龙盛集团、天台银轮机械等为代表的生产纺织、机械制造等产品的企业。这类企业的产品技术要求已趋于标准化,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开始逐渐丧失,因此急于产业外移。③以钱江摩托、星月集团等为代表的符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生产结构和相应的技术与消费成本水平的相关技术型企业。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市场规模较小,工业化程度不高,技术和熟练劳动力缺乏,不适应发达国家大型跨国企业所采用的大规模使用资本密集型设备和技术进行生产。④以康莱特制药、新利软件、浙大网新、横店东磁公司等为代表的生产生物工程、信息技术、超导材料等高新技术的企业。虽然这类企业在浙江民营科技企业中所占比例较小,但是随着国家对高科技产业的扶植,此类产业在对外投资中将具有极强的上升趋势。
(二)投资区域的选择
台商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主要考虑海外生产据点,重视的是当地社会或开发区条件、***策及其他实质性优惠、地方***府绩效、产业群聚效应、市场前瞻性及公共安全等因素。就台商投资的具体区域选择上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的对外投资大幅增长,其投资目的地除了少数是西欧、北美与日本等核心地区外,中美洲、东中欧以及澳洲等地的投资很少。就整体而言,台商的投资区域以临近的东南亚与中国大陆为主,其商对大陆的投资热潮不断,有着后来居上的态势。据有关资料显示,自1991年至今,在大陆的台资企业已达7万多家,台商投资总额已达800亿美元,分别占大陆41万家外资企业和4200亿投资总额的1/6和1/5,而台商在大陆的投资总额超过了在大陆以外全球投资的总和。据台湾“经济部投审委员会”资料显示,愿至中国大陆投资的台商数目占45%,而愿至东盟投资的台商数量合计共占55%。从表2可以看出,在回答“增加海外投资据点所考虑的地区”时,55.4%的企业表示中国大陆为首选。而就已经发生的投资来看,台商每年对中国大陆的投资均占总投资额相当大的比例(见表3)。
台商对大陆进行投资是有深刻的经济及社会背景的。除了土地、劳动力的低廉和充足以外,中国大陆市场的潜力和吸引力确实是其他地区所难望其项背的,此外台湾与大陆属同一文化圈,语言与风俗相同,给台商带来了莫大的腹地,这一切都促进了台商对大陆的投资。
浙商的投资区位选择相对比较复杂,现就省外投资及海外投资的区域选择两方面进行论述。从浙江省外投资来看,据2004年浙江省工商局公布的《从浙企外迁看我省个私民营企业生态环境——关于全省民营企业外迁资金外流》的专题调查报告显示,浙江共有3058家民营企业外迁(迁出省外),外迁企业对外投资总额226.3亿元,外迁企业在省外创造的总产值达453.59亿元。浙商在全国部分地区的投资情况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就投资总额来看,排名前6位的为黑龙江及甘肃(并列)、湖北、天津、河南及云南(后二者并列)。而从投资企业数来看,排名前5位的地区为河南及甘肃(二者并列)、黑龙江、海南及***(后二者并列)。从企业家人数来看,排名前6位的地区为河南、湖北、广西、湖南、云南及***(后三者并列)。由此可以看出,河南、湖北以及黑龙江成为浙商投资的热门地区。从浙商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来看,浙江的境外投资项目遍布6个大洲、121个国家和地区。从2006年境外投资的区域分布来看,对亚洲、欧洲、北美的投资比较集中,投资比重分别为37.3%、27.1%和14%。而具体国家(地区)则主要集聚在俄罗斯、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及中国香港等地,合计约占总投资额的56.4%。
(三)投资项目选择的比对
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台资企业大都选择建立垂直式的分工模式,将企业的总部根植于台湾,由其负责研发及财务管理,而将下游的组装、生产等部分交给投资对象进行。这种形式的投资项目选择一方面可以维系并巩固其在该产业全球商品产业链中所擅长的环节;而另一方面,台商也藉此增加海外分厂,扩充企业规模,成为后进的跨国企业,虽然在规模上可能无法与欧、美、日等抗衡,但这却是***特的跨区商业网络构建的特征。
一般而言,台商对外投资大都以制造业为主,主要原因在于台湾的中小企业大都以制造业为主,而制造业也具有相对高的管理优势。根据台湾“经济部”的资料统计,主要项目包括电子及电子产品制造业、金属制品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化学品制造业、金融保险业、服务业以及纺织业等等。
此外,台商在选择具体项目时,会因目标国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及加利曼丹、马来西亚的沙巴及沙捞越两个州,其木材资源非常丰富,台商在当地的投资项目就以木材为主;泰国北部的清迈地区,其气候适合于龙眼的生长,而龙眼又非常适合制造蜂蜜,因此在清迈的厂商就以制造蜂蜜为主;而印度尼西亚、缅甸的劳工非常低廉,每月只有50美元左右,因此,台商大都投资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纺织业及其相关产业。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地区)具有的独特优势。以电子机电产业以及纺织产业为例,对于电子机电类产业的跨区网络的构建来说,由于电子业厂商属于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特别重视产业的群聚效应,力求维持产销体系的资源创新性结合。而对于纺织产业跨区商业网络的构建而言,由于纺织业者属于劳动力密集产业,在目标市场国的项目选择上比较注重劳动力的来源、价格以及能够涵盖多元庞大的消费市场的项目。
浙商对外直接投资领域主要涉及机械、纺织、电子、轻工等行业,就投资的具体项目来看:①资源开发项目。以2006年为例,浙商在境外投资中涉及森林和矿产资源开发的资源开发型项目新增10个。至此,浙江省在境外投资的资源开发型项目累计近30多个。在有色金属乃至石油、天然气等行业浙商也不断涉足。浙江资源的匮乏、资金急需新的出口,使越来越多的浙江资本瞄上了国外丰富的矿产、森林等资源。2006年8月,倪召兴在加拿大注册成立“加拿大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开发油矿;2004年宁波华州矿业有限公司在非洲加蓬揽下了1.1万平方公里锰矿项目的勘探权,该矿年产锰可达300万吨;2005年越南一座年产30万吨的铬矿也已被浙商收入囊中。②产业升级项目。浙商对外直接投资形式已经从简单的贸易公司和办事处,向境外加工贸易、境外资源开发、境外营销网络、境外房地产开发、境外研发机构、境外商品专业市场发展。2006年,浙江全年共批准10个并购项目,其中中方投资2206万美元。主要分布在美国、欧洲、中国香港等经济发达地区,涉及纺织、服装、机械、化工等领域,企业性质包括生产企业、贸易公司和研发机构等。③区域性战略项目。从投资项目转变的趋势来看,以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为目的的对外投资项目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其中,轻纺产业投资方向倾向于档次高、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的产品;一般加工项目倾向于投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和投资点逐步转移至发展中国家。飞跃、华立、康奈、德力西等著名浙江民营企业,也积极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在国外建立了研发中心、销售网络和生产基地。
三、浙商与台商网络整体的发展模式比较
(一)跨界进入模式的异同
在跨界进入模式的选择上,台商与浙商皆采用贸易、投资、战略联盟等方式进入目标国市场,在这一点上具有趋同性,然而就进入的方式来说,二者又有各自独特之处。
1.台商的进入方式
(1)“母鸡带小鸡”式的进入方式。这种方式通常是由一家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携一定量的上下游中小企业一起进行对外投资。实行这种方式是由***特的产业链结构所决定的,若不采取此方法,则无论是牵头的大企业还是上下游的中小企业都无法***完成自身的产业转移。对于大企业来说,拥有低廉的劳动力以及土地资源的目标市场国往往不具备相应配套设施的生产能力,因此无法完成大企业进行日常生产所需的订单要求及质量要求;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则深受目标市场国组装大厂的影响,母厂没有过来,企业找不到订单。所以,开始一定要与母厂一起进来。此后,再去开发协力厂和客户母厂。这一“母鸡带小鸡”的模式在台湾的电子机电类产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1992年台达电子赴东莞投资(徐伟杰,1999)、1995年明基在苏州投资(张家铭,2005)等等皆是“母鸡带小鸡的”外移形态。
(2)“假OEM,真FDI”形式。以台商在东莞的投资为例,台商以“假OEM,真FDI”的方式通过外资形态的资本注入,在广东东莞以及福建莆田建立供应世界鞋类市场的新基地,从而使其成为全球鞋类供应、采购网络的生产环节。同时,相当多的台商以OEM起家并以OEM的姿态前来大陆投资,但因为体验并且看好目标国市场的前景,对于目标国内销市场越来越重视,除了积极转型为以外销为主的经营形态之外,还逐步开拓目标国内销市场,甚至建立起自有品牌,试***在全国商品链的阶层体系寻求向上流动。电子业明基电通于1999年创立了BenQ的自有品牌。对他们来说,目标国市场提供了台湾企业自创品牌、经营品牌的良好时机和舞台。(施振荣,2005)
(3)投资移民方式。这是台商投资的独特形式,即以投资形式建厂,并长期在目标国居住,发展成家族式企业,由第二代、三代的移民继续经营该产业。台湾对外的投资移民已经过了三轮高峰,并且台湾向目标国进行移民的大都是携带资金前往的。由于台商以资本家的身份前往目标国,目标国的***府与人民大都非常欢迎,良好的投资环境及相当的礼遇,使得台商不仅愿举家移往目标国,甚至愿在当地购屋置产,获取当地的居留权,有计划的常驻。而台商的这种方式也受到了目标市场国的赞赏,例如,许多东南亚国家的***治人物都在公开场合赞扬台商对该国的贡献,称他们不仅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亦带动了该国的经济发展。
与此相比,浙商则倾向于采取收购目标市场国的企业、上市公司或在海外建立销售公司等销售网络,以实现跨区商业网络的构建。
2.浙商的跨界进入模式
(1)群居国际化模式。根据波特(2002)的观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往往是群聚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通过一定区域内的群居,企业也可以增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浙商企业在构建跨区商业网络的时候较多地采用此种方式,与台商“母鸡带小鸡”的方式不同,浙商的对外投资倾向于横向的企业之间的聚集,如海宁皮革市场在莫斯科建立的“海宁皮革专业市场”,温州企业在巴西开设的“中国商城”、在***市建立的“中国小商品市场”,义乌企业在南非等地设立的“中国小商品市场”等等。
(2)以合资方式进入。目前以股权投资方式进入目标国的企业主要有万向集团及正泰集团等等。其主要路径在于通过浙商企业在国外的分公司或办事处收购其他公司的股份,由于办事处或分公司较为了解目标国市场运作情况,同时由于与母公司保持了一致,因此降低了风险。以万向集团为例,2000年4月,万向集团整体收购了美国舍勒公司;2000年10月收购了LT公司35%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2003年10月万向占有洛克福特公司33.5%的股份而成功地成为其第一大股东等等。
(3)借壳/造壳上市方式。借壳/造壳上市的优点在于:一来可以规避国内的***策监控,简化上市程序,二来可以利用避税***策实现合理避税,这种方式主要运用于向中国香港投资的科技企业。例如,中程兴达打造中程科技MagaStart之壳在香港创业版上市,迅速筹得1.1亿港币,成为浙江省第三家在香港创业版上市的企业。香港市场对于浙江科技民营企业的吸引力源于它是在同一文化背景下最成功的国际资本市场,容易与投资者沟通。其独特的经济、***策、地理、文化优势也使浙商越来越多地以造壳上市的方式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二)跨界发展模式的差异
跨区商业网络是一种动态的存续,在不断发展变化,适应新的情况以维系整个商业网络的运行成为台商以及浙商所面临的最艰巨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双方战略的不同造成了跨界发展模式的差异。
1.台商的跨界发展模式
就台商来说,台商通过不断的本土化来维系跨界商业网络的发展:
(1)人才的本土化。根据有关专家的调查,中小型企业的台商人才本土化实施相当彻底,甚至只有总经理一人的情形。这项***策的实施效果与企业投资时间有关,一般而言,落户越长的台商其人才本土化越彻底。大型企业因为技术及管理的运作要求,台商派遣的人数一般比较多,初期大约都是二、三十人,然后随着当地培训计划的进行,多半在二、三年内减少大约一半的人数,并且持续人才替代的本土化***策,希望三、五年中逐年精简到五名以内(张家铭,2002)。
(2)融资或资金本土化。大多数台商企业的融资对象是当地银行,其原因有:信用贷款,必须是银行的长期往来客户;外资银行不能操作人民币业务;台资银行业务太少,绑手绑脚。此外,大多数目标市场国信用系统尚未完善也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许多交易行为都是依靠信用系统运作,因此经常发生纠纷。在这样的情况下,台商一般对外投资的做法都是保守谨慎的。因此,资金本土化成为首选。
(3)生产本土化。台商为了营运的顺利,会充分适应并利用当地的土地、劳动、***策、法令、产业经济结构等本土条件,使其生产协力网络的组织以特定方式进行社会镶嵌,如生存过程的局部内部化、厂商赶工生产的相互支持、成立联谊会与地方***府协商等。
(4)营销本土化。台商清楚地认识到目标市场国消费人口多、市场大的事实,积极转变经营形态,将外销比例中某部分转移到内销市场中。此外,有些台商实际上已经自创品牌,在目标国相关地区建立了良好的行销管道,创造相当不错的成绩,不但成为当地的著名商标,并且进一步放眼整个目标国的市场。
2.浙商的跨界发展模式
浙商的跨界发展模式注重的是倾向于对资源的整合以及资本运营,为此,其发展模式出现两大极端:
(1)资源整合型发展模式。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必须使企业掌握价值链中对于创造价值有重大贡献的关键流程与资源,并使企业本身所拥有的核心能力与价值链中最重要的环节紧密搭配,以保障利润的实现。此类发展模式以贝发集团最为典型:贝发改变了传统文具企业将终端消费者作为利润唯一来源的模式,通过对产业链的整合和可控制的网络体系,使其他文具企业和文具商也成为自己的利润来源。通过品牌授权合作分销模式,赚取分销商的部分利益。通过品牌授权加盟终端连锁模式,赚取终端商的部分利益。通过品牌、形象、产品、价格、物流和运营的统一,获取品牌的溢价权。
(2)资本运营发展模式。采用此类发展模式的浙商倾向于借壳上市或者自主上市等方式以达到资本市值快速翻倍的目的,如苏泊尔、网盛科技、天马轴承、天外天伞业等。相当多的浙商通过股权进行金融投资,如雅戈尔参股证券公司、传化控股新安化工等等,许多浙商将上市及资本运营作为扩大本企业实力的一种方式,并期望这种方式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为本企业取得更多的发展资金,从而在跨区商业网络的建设中具有更有利地位。
四、结论
台湾跨区商业网络的构建是多种因素共同组成的结果,就国际因素而言,亚太地区的稳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得此地区充满投资的诱因。具体来看,浙商与台商在构建跨区商业网络过程中存在如下不同(见表5)。
参考文献:
[1]陈菲琼.民营科技企业国际化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董碧水,顾复琪.3000多家民营企业离开浙江对外投资226亿[N].中国青年报,2004-08-16.
[3]顾长永.台商在东南亚——台湾移民海外的第三波[M].高雄:台湾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
[4]张家铭.台商在苏州:全球化与在地化的考察[M].台北:桂冠***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
企业国际化论文第6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直接投资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优势分析
相对技术优势。我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在很多领域缺乏现代尖端技术,但却拥有不少“适用技术”,这些技术在发展中国家有广泛的适应性。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工业技术可以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找到广阔市场。我国根据自己特点消化吸收的引进技术,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并且价格也较低,易被发展中国家接受。
相对区位优势。我国中小企业所具有的相对区位优势源于以下几点:首先,周边国家较多,且多数经济正在迅速崛起,我国与其均有着长期广泛的对外联系。其次,我国的华侨遍布世界各地,靠这种种族纽带,我国企业可以减少跨国经营中的障碍,降低风险,并有利于同当地企业进行更为密切的合作。还有,因为经济、技术、环境的相似性,我国企业在海外就地取材和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强,生产商品或服务的成本较低。
内部化优势。我国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金资源有限,其内部规模经济性并不明显。但各中小企业如果组成“企业群”,进行“集群式”对外投资,就可充分共享经营资源,形成规模优势。另外,中小企业决策简单而富有效率,能够更灵活、及时做出有利的反应。中小企业内部的环节较少,更易于管理者考核员工的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效率。
市场营销优势。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源有限、实力较弱,往往无法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但它又有机动灵活、市场适应性较强,市场进退成本低,能更多地接触客户,更快地反应市场等优势。另外,在产品的开发方面愿意设计和生产适合当地条件的产品,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其产品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性和独特性。
特色产品优势。经营凝聚有中国文化的特色产品是海外投资企业重要的竞争力来源。一些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品,如中式菜、中药、丝绸等,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并具有不可模仿、难于替代等特性。加之中小企业在开发这些特色产品方面比国有企业更有效率,因此在这方面中小企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中小企业经营国际化的策略选择
我国部分中小企业已经有了一定优势,并迈出了跨国经营的步伐。但要发展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就须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全球经济发展特点和趋势,制定正确的跨国经营发展战略。
在对外投资的步骤上,应采取阶段式渐进发展模式。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过程中,要面临很大的风险。因此,要谨慎选择自己的跨国经营模式,比如选择国内经营出口设海外设海外销售子公司建海外生产子公司的模式。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应以渐进的阶段式发展为主,逐步积累海外的市场知识,从而提高跨国经营的成功率。
在对外投资的方式上,应先合资,后独资。对中小企业来说,要针对不同国家、不同行业再结合自身实力施以不同的投资方式。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不久、经验不足的特点,应先走出去,与当地企业搞合资,这有助于利用两种资源、两种文化、两方能力和两个市场。这是实现跨国经营取得成功的一个基本经验。
在对外投资的产业上,应先劳动密集型产业,后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便宜是我国的一大优势,中小企业走出国门,也不能离开这个优势。产业选择应集中在小规模产业中,如纺织业、玩具业、电子等。这类产业的生产规模经济程度低,竞争性强,进入壁垒低,也不需大的研发投资以及复杂的技术。我国中小企业在这类产业中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优势。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积蓄资本和力量,然后再在国外搞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这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说,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
在对外投资的区域上,先发展中国家,后发达国家。先把走出国门、进行跨国经营的重点放在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经济高速增长的东南亚各国,如马来西亚、泰国等。俄罗斯、东欧、中亚等地区的市场也在迅速恢复,并且这些地区的经济与我国存在很大的互补性,对我国民营企业亦蕴藏着巨大的商机。然后再考虑走向欧美等发达国家,是与我国中小企业的综合实力相适应的一种选择。
中小企业经营国际化的建议
树立全球化的企业发展战略。培养全球化思维方式是中小企业走向跨国经营的第一步。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企业跨国经营未必需要庞大的规模,只要在价值链条上某些环节拥有相对优势,都可能成为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我国中小企业应逐渐培养全球化的眼光和思维方式,为自身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发挥相对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能否走向国际市场并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形成并保持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核心资产,特别是知识资产,如技术、专利、生产技能、互补性知识等。只有着眼于培育企业的核心资产,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开发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中小企业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实施企业间的有效整合。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多种方式的合作,包括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大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等,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通过合作中小企业可以承担国内大型或跨国公司的部分生产功能,分销功能,供应功能和服务功能。在整个国际市场物流中,与大企业建立和保持一种供应链中的合作或共生关系,从而带动其走跨国经营的道路。
熟悉和利用国际规则。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企业必须按国际规范、国际惯例来加强海外分支机构的管理。我国中小企业国际经营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困难以及企业蒙受的损失,主要是源于不熟悉国际惯例,不能按国际通行的办法开展经营活动,所以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更新观念,树立规则意识,学会利用WTO规则,合理合法地保护自己,抓住时机快速发展。
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创造更好的宏观环境。
按照WTO规则,制定修改有关的法律、法规,在市场准入、国际贸易、财税***策等方面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使中小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中小企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鼓励有实力、有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求得生存和发展。
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各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大都采用融资渠道多样化的方法。如欧盟,一方面欧盟作为中间人,协调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鼓励银行金融创新,为中小企业服务;另一方面则增加资金投入,利用欧洲投资银行及欧洲结构基金中的区域发展基金会向中小企业资本市场融资。同时,积极推行中小企业资本市场的建设。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应有的启示。比如,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并逐渐放宽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还可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扶持和培养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强化***府对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服务功能。***府应为中小企业提供全程的服务,如: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为企业提供双边的法律保障;提供咨询和培训等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海外投资保险等。
发展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既符合了国家的发展战略又符合中小企业自身的需要。只要中小企业充分挖掘自己的比较优势,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跨国经营发展战略,就能在未来的国际经济舞台上上演更加精彩的剧目。
参考资料:
1.(美)路易·斯特拉特,走向全球化:中小企业腾飞之路[M],华夏出版社,2000
2.彭谦,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可行性分析,《经济纵横》,1997
企业国际化论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 国际工程咨询国际化过程与模式
一、 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工程建设的规模和数量越来越大,工程建设的国际化水平也越来越高,国际工程咨询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更为我国工程咨询企业走出国门、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市场大竞争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我国入世后,一些国际知名的工程咨询企业正在进入国内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100多家外资工程咨询企业在国内设立了机构或正在开展工程咨询业务。 相对而言,我国的工程咨询起步比较晚,力量较为薄弱。直到1987 年,国家主管部门首次明确了工程咨询是“运用多学科知识和经验,遵循***、科学、公正的原则和投资者对经济建设和工程项目投资决策与实施提供咨询服务的智力型服务行业”。
而且我国工程咨询企业的规模小,实力弱,参与国际竞争能力不强。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 ENR) 》杂志统计,在全球200家最大工程顾问公司中,我国只有4 家勘察设计单位入围,市场份额不足1%,仅有5.69%。而据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对全国170多家综合性工程咨询机构的调查结果,平均每家职工人数只有25 人,业务总收入约300万元人民币,人均业务收入只有10万元左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相去甚远。目前我国仅有200多家设计院拥有对外经营权,在国际工程咨询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如何提高我国工程咨询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增强这些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能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首先界定了国际工程咨询和国际化的概念和内容,然后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两家国际知名工程咨询公司国际化的过程和模式,从而提出我国工程咨询企业国际化的过程和模式的建议,为我国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二、 国际工程咨询及国际化战略
国际工程咨询是随着国际工程建筑、承包等行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是我国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咨询是指运用工程技术、科学技术、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为工程建设项目决策和管理提供的咨询活动。包括前期立项阶段咨询、勘察设计阶段咨询、施工阶段咨询、投产或交付使用后的评价等工作。工程咨询是投资和工程建设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在国际上,工程咨询是指为工程项目从决策到实施全过程提供智力支持的一个专业服务行业,包括设计、招投标、监理和投产后的维护等。
“国际工程咨询”的特定含义是指我国“走出去”的工程咨询企业,在境外从事工程咨询设计及相关的各种方式的工程承包、项目管理等业务。它促进了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使我国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 国际化是指企业将其具有价值的产品与技能转移到国外的市场,以创造价值的举措。国际化包括商品国际化、资本国际化、技术国际化、生产国际化、人力资源流动的国际化等内容。而企业的国际化,则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跨越国界向更大、更广的范围拓展的过程。只有成为国际化的公司,才是我国工程咨询企业成熟和具备实力的标志。
近年来,随着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发展,国际建筑工程的发包方越来越重视承包商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发展已经将项目的重点转移到咨询、设计方面来,总承包施工企业不再***地扮演中心角色。同时,国外工程市场上的业主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要求的是创新,更希望的是建设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工程,而创新和独特需要由设计人员做先锋。因此,设计人员的独特创意是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工程市场上获胜的关键。国际承包方式的这种新变化,要求承包商必须实现设计和施工结合,设计和前期的研究结合,后期的设施管理和物业管理结合,这就要求工程咨询企业为国际工程项目的综合服务能力比较高。
三、 国际工程咨询企业国际化案例研究
发达国家的国际化大型工程公司,都是以设计为主体的工程公司。它们功能全、设计技术先进、管理科学 ,在国际工程建设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它们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创建、发展到形成当今的模式,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而成长起来的。它们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下面通过分析两家国际知名的工程咨询公司国际化的案例——英国艾铭(AMEC PLC)集团公司和美国福陆(Fluor)公司,总结出国际工程咨询企业国际化的一般模式。 1.公司背景 英国艾铭(AMECPLC)集团公司是世界一流的集项目管理、工程设计和工程服务为一身的综合性公司,也是英国最大的工程公司,是连续4年排名世界第一的国际工程设计公司,在以海外营业额为评比标准的2011年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的世界设计商排名中,该公司名列第三位。艾铭公司为世界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和加工工业提供各种服务和方案。该公司在世界40多个国家拥有5万余名员工,年营业额超过80亿美元。 美国福陆公司(Fluor)始创于1912年, 是世界最大的主要从事咨询、工程、建筑等其他多种服务的公有公司之一。2011年以17.94亿美元的国际收益名列《ENR》海外工程咨询设计商榜首,其国内外工程咨询设计总收益则达到22.596亿美元,在ENR工程咨询设计商中名列第二位。
2.国际化过程和模式 艾铭集团公司的国际化过程起始于它所承接的一些国际化项目,主要集中在地铁和机场建设领域,其承揽的国际化项目有:香港九广铁路东铁和西铁,新加坡地铁樟宜线、东北线,法国巴黎、里昂、马赛及***卢兹地铁,加拿大蒙特利尔地铁,埃及开罗地铁,委内瑞拉拉加斯地铁,香港赤腊角国际机场客运大楼施工技术咨询服务、美国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一号、七号客运大楼施工管理等。该公司承揽的国外地铁和机场建设项目使之一跃成为国际化的工程咨询公司。而艾铭集团公司在中国的业务拓展走的是另外一种模式,它不仅参与中国的重大项目建设,如中石化洛阳PX项目、三峡、小浪底工程等,还在中国投资设立公司,该集团于1930年建造了上海燃气厂,并于1991年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2002年艾铭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正式注册。 福陆公司的国际化道路是从二次大战之后开始的,二战后福陆公司在加拿大、委内瑞拉承揽炼油厂、天然气厂的工程建筑项目。由于在炼油厂工程建筑业有良好的声誉,使它赢得了第一个中东地区国家——沙特阿拉伯的工程项目合同。此后,开始在澳大利亚、加拿大、苏格兰、南非建立设计和建筑公司,五十年代末,福陆公司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设立了办事处。
1977年,福陆公司收购了建筑设计业的领先企业丹尼尔国际建筑公司(Daniel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由此可见,国际上知名的工程咨询公司的国际化模式一般采用承接国际项目,从而进入国际市场,然后再在当地寻找投资、并购的机会,从而不断壮大公司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地位。 四、 我国工程咨询企业国际化过程和模式 目前我国工程咨询企业服务的主体主要是各级***府,服务的主要范围是投资机会研究、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评估等,服务的层次基本是建议或评审。而且,目前我国的工程咨询业基本是实行分段管理模式,前期咨询业务归口国家计委,成立了中国工程咨询协会;设计、监理、招投标归口建设部,设有勘察设计协会、建设监理协会;涉外工程咨询单位归口外经贸部,设有国际工程咨询协会。这种体制上的分离使得工程咨询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较弱,国际化水平较低。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是一个以合作和态度转变为标志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被动国际行为;技术或设计引进;以合作为主的半被动的借助外力的国际化;较主动的依靠自身力量的国际行为。 中国企业国际化也有两种代表模式,一种是自我发展模式,就是企业依据自身力量、不借助外力实施国际市场开发,此模式代表企业是海尔。另一种是国际并购模式,就是通过与国际资本联姻加速国际化进程,以国际品牌带动本企业发展,此模式代表企业是TCL、联想等。 自我发展模式的优点是:企业***行使决策管理权,不受外来因素干扰,可以最充分地行使企业意志,一般来说不会导致企业出现大的起伏和动荡。但是,这种模式的缺点也很明显:开发周期长,进度慢,成效不明显,而且企业必须在国内具有较强的赢利能力,否则难以承受一定时期内国际化带来的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