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学习篇1
一、声乐学习过程中的“想”
所谓“想”,就是想我们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如果说“听”是笼统的接受,那么接下来的“想”就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滤过程。当然,想也不是漫无目的的想,声乐学习中的“想”主要针对两个方面,首先是要想教师的教学语言,声乐课的教学语言与平常的教学语言存在一定的差距,它拥有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表述习惯、语言内涵和使用规范,是一种既区别于专门用作演唱表现的歌唱语言,又区别于专门用作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的声乐理论语言的特殊声乐语言表达形式,由于看不见发声器官,只能通过老师生动形象的语言让我们找准各个发生部位应有的感觉。例如声乐教育家沈湘在给学生上课时,经常提醒学生用“后半扇唱”,用意是先用“后半扇儿”的感觉想着后脖梗.在后颈的位置找咽壁,好象这里有个“歌唱家的嘴”,从头“张嘴”想着。“贴着咽鼻吸着唱”,这时小舌头轻微松弛地上抬,喉结下沉,拉开咽腔的空间距离,喉咙在“吸气”的感觉中“打开了”,从而找到让声音贴着后岩壁走的感觉.那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理解老师的所要表达的意思,在脑海中产生“内听觉”和“内视觉”去感受产生在咽壁和咽腔通道里明亮、纯净、松弛、柔和的共鸣泛音音色。在学习过程中,每节课都有新的知识,但只有用心感受老师的用意,举一反三的练习,才能将老师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其次,要想老师的声音,练就美妙动听的音色是我们学习声乐最终的目标,但这美妙动听的音色并不是简单的演唱就能得来的,而是演唱者生理发声机能与复杂心理活动的结合体,当我们听到声乐教师或者是其他演唱者的好的声音的时候,不要急着去模仿演唱,而是要去思考,思考他的声音好在哪里,从哪里来,怎么来,他声音背后各个歌唱器官的协作运动是怎样的,通过对他的发声各个器官运动的思考,把它转化到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反复的思考体会再练习,才能让我们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尽量少走弯路或者不走弯路。
二、声乐学习过程中的“练”
在经历了“听”和“想”的过程之后,接下来就是练习了。声乐艺术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仅凭理论知识和文献资料去学习是非常有局限性的,但美妙动人的歌声的塑造并不是盲目的机械的重复获得的,而是科学系统的方法加上练习者刻苦顽强的精神通过长期的训练得来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将歌曲演唱中对声音所需求的各种技巧在练声过程中得到充分练习,从而为歌曲演唱更好的服务。每个人声带的先天情况不同,在后天练习中所产生的问题也就不同,所以练习的时候不要笼统的过次数、掐时间,而是要对症下药,哪个地方不足就强化哪个部分,对于优点巩固加强,对于缺点各个击破,才能使我们的练习更事半功倍。初学者在时间上不要贪多,以30到40分钟一次为宜,等声带适应后逐次递加至一到两小时,时间不要求过长,坚持每天练习最重要。在没有达到熟练的情况下,音量不要过大,小声唱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练习方式。在歌曲的选择上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贪大,声乐是一个长期艰苦的练习过程,不同的学习阶段适合的歌曲是不同的,在自己能力没有到达的情况下选择过大的歌曲,轻者影响演唱者的心态,产生气馁的情绪,重则会导致声带撕裂,声带小结等不可挽回的损失。声乐学习是一个艰苦长期的过程,“听”“想”“练”是三个相互作用的环节,“练”是“听”和“想”的实践,反过来“听”和“想”又为“练”提供了理论依据,使“练”更具时效性和准确性。做一个智慧的学习者,让我们在声乐学习的道路上走的更稳妥更久远。
作者:康怡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声乐学习篇2
1.要努力提高声乐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帮助学生提高声乐学习质量,就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声乐的目标和意义。讲明这门课的性质和任务,说明它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专业思想,让他们不是为考试而学、为应付家长、老师、甚至自己而学。其次,防止出现超负荷运转的状态。对于声乐高考生,一些教师觉得时间紧、任务重,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往往不注意学生的承受能力,搞突击式教学,希望学生一下子就迅速成长起来。殊不知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教学,效果反而不好。大量的研究表明,只有难度适当的教学内容,才最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要重视基本功的练习
一些学生当初之所以选择参加声乐高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认为自己的嗓子不错。如果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认为自己先天条件好,就不重视基本功的练习,这样是很难提高学习效果的。学习声乐是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的,如要有健康的发声器官,没有声带小结、没有息肉或者没有呼吸系统疾病等。即使嗓音条件再好,也要重视基本功的练习。例如,笔者就发现一些嗓音条件不错的学生,可以通过短时间的训练,演唱水平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有一些则相反,他们由于学习不认真,自以为自己的声音条件好,唱歌(特别是唱民歌)时就直接用大白嗓(自然声区)唱,以为声音位置往前靠就行了。于是乎没有混声,音域窄,到高音就容易出现破音。这是不重视基本功的练习,加上对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等知识不了解而造成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声乐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有着严格而科学的训练方法。
3.要有专业教师的指导
刚开始学习声乐的考生如果基本功不够扎实,对歌唱技巧没有把握,声音条件再好,唱歌时也容易出现破声,或者气息控制不好,如高音的地方容易冲,低音的地方容易出现虚声、空洞。因此,对他们来说,选择有经验的音乐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考生选择音乐教师时要从以下两方面考虑:①教师要有好的演唱能力。声乐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教师必须进行深入实践和研究,才知道歌唱中容易在什么地方出现什么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教师只有自己唱好了,学生才容易模仿从而唱好。而教师演唱能力的重要性也恰恰体现在此。②教师要有高的文化素养。声乐学习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学习,在教学生歌唱的同时,教师要教会他们去挖掘歌曲背后的故事和感情,帮助他们理解歌曲的创作意***。只有正确理解歌曲的内涵并结合自己的情感进行表达,才能完美地把歌唱的意境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这样才能指导学生唱出歌曲的灵魂。
4.要掌握歌唱的技巧
要想歌唱的声音达到优美动听,学生必须懂得歌唱的技巧,理解和掌握几个关键知识点:①学会控制气息。我们平时都是按正常节奏进行呼吸,要想把歌唱好,就要学会控制气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像闻花香一样,吸气的时候鼻子和嘴巴同时吸气,把气吸满,找到丹田的位置(小腹位置),接着保持几秒钟(不呼也不吸),然后再慢慢发出一个“丝”声――呼气越慢越好。这是最基本的控制气息的方法。②咬字要清晰。咬字不清,通常是由于有喉音、鼻音等错误发声所致,因为错误声音的发出,大都伴随着错误的生理动作。只有咬字清晰,才能字正腔圆。在发音之前,我们要先在思想上把它“成型”,并赋予它适当的色彩、音色和表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先想好了再唱”。③掌握声音共鸣的方法。发声最讲究的是共鸣,没有共鸣的声音听起来干巴巴的;而唱歌最忌讳的就是喊唱――不能过多用声带来发声,要用气息来带动。唱歌时,要感觉到声音是从后脑勺传出来的,而不是嘴巴。感觉声音是像有一根线在头顶竖着拉出来似的。当然,共鸣的位置不是很容易找到,但是要求学生每次都要想着这种感觉,那么练习久了终会找到正确的位置。④要注意音色的变化。歌唱所需要的音色,并不是越明亮越好,也不是越厚、越圆越好。理想的音色,应是美声专家所提倡的“又明又暗”。所谓的“暗”,实际是母音变暗、变圆(即唱a时带点o音等)。这样的母音变形就可以使声音变得更为圆润、宽厚,可以使声音避免因过分明亮靠前而变得生硬、尖锐、刺耳。
5.在考试前要注意调整歌唱的状态
考试前要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在考前训练时,不管是练声还是练唱歌曲,都要去掉杂念,集中注意力,感情专注地进行演唱。而在考前还要进行适当的心理调整,放松心情,放下包袱,提高适应考试环境的能力。有的学生自己在琴房练唱的时候发挥很正常,可一有人旁听,声音就有明显的变化,甚至出现演唱失常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考生应有意识地到人多的地方演唱,锻炼自己当众演唱的能力。在进入考场前,最好不要去听前面考生的演唱,因为不管前面考生唱得好或坏都容易给自己造成压力,引起心理紧张。当轮到自己考试演唱时,就要充满自信;演唱时情绪要积极兴奋,而内心则要保持相对的冷静。
声乐学习篇3
论文摘要:声乐学习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音响学等多门学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声乐学习,对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声乐学习中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针对声乐学习中认识不清楚、自信心不足、兴趣不浓、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不强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心理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综合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音响学等多门学科。声乐艺术通过人的声音以及表演等来表现人的情感,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歌唱者的心理状态必然成为其声音状态的重要内在基础。在整个歌唱艺术活动过程中,心理活动都始终贯穿其中,并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马腊费奥迪曾说:“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可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声乐学习,能为声乐学习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使声乐理论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因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声乐学习的重点在于逐步调整、协调人体各发声器官,使发声技能和习惯趋于科学和合理,进而提高人声的艺术表现力。然而,声乐学习并不只是单纯的声乐技巧的学习,同时也是学习者心理活动调控过程的训练。不管是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演唱形式,都必须通过演唱者的思想感情来表达。如果没有演唱者充分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因素,再好的演唱技能也难以发挥。所以,歌唱的学习不能仅仅重视练习人体发声器官的机理作用,还必须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重视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
二、声乐初学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声乐是一门感觉的艺术。从心理学上讲,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产生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在声乐学习中,尤其是声乐初学者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本来先天条件不错、歌唱技巧也还可以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正规化训练之后,不仅声乐技巧上进步不大,反而丢失了本来的声音特点,变得好像不会唱歌了。其实这是因为声乐学习中需要“感觉”的方面没把握好,比如:气息、腔体打开、声音位置、歌曲的意境等等,学习者好像抓住了这样就丢了那样,面对老师的指导、提示也无所适从。从心理方面来分析,声乐学生一般会有认识不清楚、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不强等几个问题。
1、对声乐认识不清楚
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是学习和研究这个事物的先决条件,学习声乐也是这样。许多学生对声乐的认识有这样的误区,比如:声乐就是简单的唱唱歌、就是唱几个高音、就是把声音唱大、颤音就是颤抖的声音等。这样一些对学习声乐不够重视或者存在严重误区的认识会对声乐的学习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唱高音,只要练声就尽量往高里拔,以牺牲嗓子的代价换来几个没有质量的高音还以为自己在进步。在没有良好气息基础的前提下,盲目喊唱高音是非常危险的,轻则导致声带充血、水肿,重则造成小结、息肉甚至丧失唱歌的能力。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模仿一些歌唱家的声音,以为声音唱得越大越好,不顾自己的嗓音条件压着喉头把声音撑得很大,结果造成嗓子疼痛,上高音困难。
2、自信心不足
建立声乐学习的自信心,是声乐学习迈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对声乐学生而言,自信的歌唱尤其重要。一般说来,人的嗓音都比较正常,特别差的只是极个别。在正式学习声乐之前,一般人都不会感到发声的困难,而一旦开始接受正规的歌唱发声训练,就有了声乐老师的种种发声规范,于是许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以前很好的嗓子仿佛一下子消失了,甚至以前能唱的高音现在唱不上去了,从而丧失了学习声乐的信心。
3、学习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声乐的人应该说或多或少地对声乐有些兴趣。但是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效果也时有反复,本来上一次已经掌握的东西下一次却怎么也找不回感觉是常有的事。有的学生一遇到学习困难或者在找不到“感觉”的时候就觉得学起来没什么意思,没有了学习的兴趣。还有一些学生学习目的和方向不明确,片面追求发声技巧,学了几年还是没有在歌唱修养上有多大提高,只是学成了一名“歌匠”,最后终于渐渐失去了兴趣。
4、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声乐学生往往急于求成,一开始学习就想注意到这里又注意到那里,既要注意气息又要注意声音位置,既要注意口腔打开又要注意下巴放松,结果却事与愿违,一点都没有注意到,一个方面都没有做好。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声乐学习是一个生理机能不断训练和强化的过程。如果没有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个生理部位去训练,生理机能的增强就得不到巩固,即是声乐学习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5、意志力不强
意志就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自觉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歌唱学习过程的意志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克服歌唱困难,力争取得较好声乐学习效果的心理过程。声乐学生难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比如:高音总是唱不上去,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进步甚至感觉到退步,或者声乐老师提出的要求总是体会不到或者做不到等等。倘若没有较好的意志力,声乐学习极有可能半道而终。
三、声乐学习中心理问题的调控方法
1、加强对声乐学习理论的认识
声乐是通过人的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歌唱的最终目的决不是对歌唱技巧的片面追求,而是通过一定的歌唱技巧来表现音乐的内涵。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歌唱是情感的产物,而艺术是注重形式的,二者的对象完全不同。歌唱是简单的,本质上像是对话,它是实际生活的产物。”所以说学习歌唱应该注意感情的表达和技巧的学习并重,但最重要的是还是表达感情的能力,提高歌唱的修养。诚然,高超的技巧也可以为感情的表达带来一定程度的方便,但是永远不要成为一个只懂得一点歌唱技巧的“歌匠”。
2、因人而异,培养兴趣,建立自信心
虽然大部分人都有较好的歌唱条件,但并不是说每个人的嗓子都完全一样,相反有很大的差别。从生理上讲,每个人的声带长短、厚薄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声音的听觉敏感性也有很大的不同。同时,尽管人人都有一副好嗓子(所有婴儿都会大声地啼哭),但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差别,在后天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声习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声音特点。比如:生长在大山的人习惯了大自然的广阔无垠、无拘无束,通常都有着高亢明亮的自然音色;相反地,在城市长大的人往往具有纤细、柔和的特点。所以学习声乐一定要因人而异,不能盲目跟着别人学习,别人唱什么自己就要唱什么,在选择练声曲和歌唱曲时要根据自己的声音特点和喜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
声乐学习者要充分相信和开发自己的嗓音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嗓音特点的歌曲进行练唱,即使是我们所说的“小歌”(技巧难度较小的歌曲)也要一丝不苟地唱好,不断培养自己的兴趣。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发声习惯上的优点和不足,尤其是要改正发不好的发声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多把自己演唱得好的作品演唱给别人听,多上正式舞台演唱,以建立自己的演唱自信心。
3、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注意有指向性、集中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在同一时间内心理活动能指向和集中于少数对象,这些少数对象就能够被清楚地意识到,而其它同时作用的事物,则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得比较模糊。因此,声乐学生不必也不能把声乐学习所要求的各个方面都做好,要在一定时间内加强对某一方面能力的训练并加以巩固。比如气息训练,初学时就要训练较长一段时间,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事倍功半。
学习声乐中的注意也要保持一个合适的度。教学实践中发现,当老师提出学生的某个发声器官不正确时,一些声乐学习者过分地注意这一器官,反而使用该器官因紧张而不能正常工作,影响歌唱的发声。
4、坚定信念,增强意志力
歌唱是肌肉、意志、生理与心理的协调运动,人的意志正是使口、唇、舌、齿、咽、腭、肺以及全身各个部位协调运动,于是产生美妙的声音。歌唱意志行动自始自终表现在歌唱与发声的全过程,只要有歌唱或发声,就会有意志伴随。意志是声乐学习者的心理动力,即是意识的能动性、积极性的表现。人的意志力是他不同于其它人的个性特征。
一个声乐学习者即使有多么好的声音条件,也会在成长的过程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果没有较强的意志力,那么一定会在学习声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声乐学习者必须要坚定信念,克服学习过程的种种困难,才能用自己的声音表达情感,感动听众,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美]John Bohn. 认知心理学[M].黄希庭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 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 [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声乐学习篇4
内容提要:声乐技术是人们在长期的歌唱实践中逐步积累、提炼形成的;不同时期不同的条件支持下对声音的要求和观点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解,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但无论在任何时候,声乐学习者都必须清楚: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自觉树立起正确的思想理念,只有如此,声乐学习才会在短时间内得到大的提高,本文将根据声乐学习特点提出一些建议以共大家参考。
关键词: 潜意识、 步骤、系统、心理 、悟性
声乐学习是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人体作为一件“变化无常的乐器”是要经过自身的调节、构建,并不断优化、组合,使其达到歌唱的必备条件。学习者通过发声训练使身体自身能发出悦耳的声响,并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由于人的声音弹性很大,每一个人条件不同,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同,这就要求如何去选择学习的途径。有的学习者盲目寻找一些声乐专著自习,也有的跟上录音模仿。另外,也有通过向专业老师请教的,声乐学习无目的、无步骤的、无系统的学习所导致的是无果而终。为了避免学习者少走弯路不陷入误区。 以下笔者将和声乐学习者一起探讨一下声乐学习中的一些思想理念。
首先,声乐学习者自身必须真正喜欢声乐,并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一个声乐学习者,必然是对声乐发生浓厚兴趣的人,如果要是被迫的学习,那必然会导致学习进度的迟缓或者学无所成。声乐学习具有三重性,它是心理、生理、物理状态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互协调的具体体现。如果学习者从心理上有抵触情绪或者有心不在焉的学习态度,会直接引起生理变化,这就使在构成物理状态时受到很大干扰、破坏,导致发声器官不能进行正常工作,使学习处于不自觉和无序状态而影响和降低学习效率。值得强调的是学习者必须有主观上学习的欲望,才能很好地完成声乐学习的整个过程。
第二、声乐教师的指导是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象一个患者不能依靠读某些医学著作医好自己的疾病。声乐学习也是如此,即使你曾读过许多理论书,曾亲自实践,甚至有时理论一大套,其结果一张嘴发声,却让人啼笑皆非。因为他说的和做的完全是两个概念。这样的学习十有八九会误入歧途,甚者会毁坏自己的声带,丧失歌唱能力。大量事实证明,声乐学习必须有专业老师现场授课、指导。对学习者的声音把握、方法以及学习思路等都会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所以学生选择指导教师也非常关键。(不过在一般情况下,进行过系统专业学习的人都有能力胜任。但也不可排除。)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和其综合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学习一段过程后学生会体验到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过在声乐学习中,教师只能掌握大的方向,在许多时候还需靠学生的悟性。很多学生在练习时,没有遵照老师的教导,造成不良后果。例如:不能按照教师意***进行学习,还有急于求成的错误心理也会导致整个错误行动发生。
第三、树立持续性、思想性、开放性的学习思维模式。声乐学习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去获得,如果没耐心、恒心、毅力、决心;如果不能吃苦、刻苦、勤奋、虚心;如果只是安于现状、不敢打破传统、吸收引进外来先进方法、注入新鲜思想;不能努力加强各个领域的学习和锻炼。(包括道德、文化知识、体育、美育、哲学、国情等。)就不能够完成学预期学习目标。所以学习者只有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因素,努力发挥自身潜力才能够达到目的。
第四,要信任教师,虚心请教,认真细心,善于动脑 。
“教”与“学”是两个互为依存而又密不可分的个体,如果有一方的砝码倾斜都将给教学带来严重后果。作为学生一方,老师既然是你选定的,你就应该相信他,要虚心、认真。并且要深刻地领悟教师的意***及讲解的重点和反复强调的内容。特别是提出的相关的见解、要求,必须去严格执行。这样双方才能够配合默契,使教有所得,学有所获,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用于实践。掌握技艺,初见成效。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必须全身贯注、集中力量、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做好每一个动作、发好每一声、唱准每一音符,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完成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使自己的技术迅速提高起来。(其它诸如身体因素等原因除外)在和老师学习期间,在征得同意后,在适当的时间,学习者应根据需要,阅读一些相关的声乐理论书籍。为什么要按照教师的意***去阅读声乐理论呢?这样可以避免实践与理论相脱节,造成思想紊乱、概念混淆,导致错误的学习动机,使学习没有章法。声乐学习和其它学科不同的是:它具有抽象性,纯理论的东西并不能完全去指导实践,它必须从教师敏锐的听觉中去分析、判断声音的正误,外加视觉对歌者细心的观察,看他身体的动作是否符合发声要求。有时由于学习者的程度达不到,而看一些不适宜的理论会造成概念上的混乱。所以书本知识在一段时间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有时会使之误入歧途
第五,要实践结合理论,善于筛选、分析、归纳、总结。学习者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彻底搞清教师的一招一式。把他所使用的特定语言、术语,他使用的手式、比喻、示范动作牢记于心,并加以条理归类,慢慢消化。另外学习者还应注意的是:平时就要养成治学严谨的态度,从点滴做起。因为有许多东西是从少、从小积累起来的。也只有把别人的拿来加以整理、规划、条理,再精心加工、设计、排列、组合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真正居为己有。这一些需经历一个纷繁复杂的过程。没有毅力的人是不能够真正完成。不过,声乐学习并不可怕,它的学习并不像其它学科那样看上去枯燥,只要你投入进去后,并不感到乏味,而是一种享受和乐趣。学习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者无论要达到什么程度,我们都应选择最快的速度和方法去提高自己。上面提到的虽不是直接学习声乐的方法,但它是通向方法的最好、最快捷、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和途径,希望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六,要广泛地去聆听一些音响资料,辨别声音的好坏,建立自己正确的、富有个性的声音色彩。在声乐学习之前我们其实就已经无意识的接触过许多的声音,包阔中国的、外国的、现代的、古典的、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宗教的不同风格的、各个声部、各种性格的,(包括戏剧在内的声音)根据自己的情况范围、数量等不尽相同,但总而言之, 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声音体验,也有了足够的审美体验。并且能够知道哪位歌唱家、哪位歌星唱的什么味道或者有时还能听到其存在的问题。激发学习声乐的热情是从最初的、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开始的,有了这些后,自己从开始哼唱、模仿、直到学唱,已经经历了一个潜意识的过程,那么当你真正开始从事声乐学习时,已经进入有意识的声音尝试过程中。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听”必须转化成深层次的听,在听的过程中要对声音做具体分析,研究它的看不到、摸不见的发声技巧,以及包括一些歌唱家所存在的发声问题,我们应逐步建立起正确声音的思维模式,在多听中培养出具有艺术审美的听觉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有力的配合教师构造出一个优质品牌的乐器,在声乐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教学“事故”,有可能是学生的、也有可能是教师的问题,但是学习者如果是一个痴迷于声乐事业的人,他一定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最终做出一个正确选择和判断,也一定能够把握好自己的举止行为,真正处理好教与学、客观与主观、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当前声乐事业还处于一种探索、创研时期,从技术、技巧方面也存在着众说纷纭的争议,不同流派、学派、风格的共存与交融又足已使我们认识到,声乐的发展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的。在浩瀚的声乐之林,人们对声音的审美观念也在根据时代的变化、要求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去挖掘、发现、以求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水平,获得更多的知识资源。
声乐学习篇5
一、声乐技术的内涵
我们首先要明晰声乐技术都包括几个方面,学习声乐要掌握好以下三点:气息的支持、打开喉头、声音机能基础,这三点是密不可分的,不可以单单追求一个方面,否则就不会有完美的歌声。
1.气息的支持。在我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每一位老师都很强调呼吸,正确的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唱的动力。如果在歌唱中没有气息的支持,而是用喉咙控制声音就会使女高、男高声音“捏”、男女中低声部“压”或“撑”。用鼻子闻花的感觉来练习深吸气。闻花时要自然轻松,不用猛吸。练习时感觉花的“香味”,随着缓慢、柔和的吸气动作,同气息深深地吸进小腹。小腹在吸气时完全放松,边吸边向外膨胀,这一切都是在松弛、自然的状态进行的。胸部舒展而又通畅,丝毫不紧张。吸气时,将意念很快集中在小腹部(意守“丹田”)。继而,留意于鼻子闻花时小腹起伏的动作上:小腹鼓则为吸气,小腹收则为呼气。久而久之,就能练成用小腹吸气而不是用鼻子、口腔、胸腔主动吸气的快捷的吸气方法,好象吸气用小腹,而不用肺。有了这种呼吸协调一致、具有支点的呼吸,就可以得到气息支持的声音。
2.打开喉头。“打开喉头”最常用的方法是“打哈欠”,这是声乐界尽人皆知的有效方法。人在“打哈欠”时喉结会自然下降,同时,软腭也会自动抬起,咽管随着“打哈欠”的动作拉开了上下的距离,扩张了腔体的空间容积,使声音的共鸣通道宽敞而又通畅,给声音和气息的流通大开方便之门。“打哈欠”分三个过程:“引发-扩张-消退”。在三个过程中以“引发”状态为“打开喉咙”的最佳状态。因为这时的鼻腔与咽腔肌肉刚开始消退。这种舒展、扩张的力量非常含蓄。法国著名生理声学家于松称它为“隐蔽的哈欠”,英国著名声乐理论家荷伯特・凯萨利则把它叫做“半打哈欠”。这两位专家均强调“打哈欠”的分寸感,也就是说,在“引发”的状态下,用“打哈欠”的感觉“打开喉咙”。
3.声音机能基础。歌唱要想得到富于头腔共鸣色彩的声音,必须要取得咽腔共鸣,只有这种尖锐、明亮有亮心的声音才有穿透力,才能改善声音发闷的毛病。这种类似婴儿哭泣声的声音是特别结实的嗓音的制造者,林俊卿先生称之为“咽音”,李维渤先生称之为“咽声”,是嗓音的机能基础。训练包括咽部肌肉扩张的练习、前喉放松的练习、闭口哼音的练习、小开口哼音的练习等,经过咽腔共鸣机能练习的嗓音,加上心理的想象可以使声音的音色集中成点状,它既能使声音富于头腔共鸣音色而变得明亮,并且结实而富有穿透力,又能使高音唱得轻松自如。我国声乐界在20世纪60年代起方有机能训练的萌芽,当时文化部下属上海声乐研究所在林俊卿大夫的主持下治好了一大批嗓音疾病的歌唱演员、戏曲演员,使他们重新焕发了艺术青春。所以要想声音头强共鸣丰富,必须要有坚实的嗓音机能基础。
二、如何完美地演唱
第二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演唱了,要想使一首声乐作品唱得比较完美,必须要掌握演唱的姿势、气息的控制、共鸣的运用、掌握一定量的声乐作品,做到字正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等。
1.演唱的姿势及气息的控制。演唱时,要保持身体的放松、歌唱状态的积极,身体要处在“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状态中。气息要做到“三分吸气,七分保持”。
2.歌唱的共鸣。刚才说到了咽腔共鸣,但是在歌唱中,仅仅靠一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发出音色丰富多彩、洪亮的声音,还要有口腔和胸腔共鸣等的加入。歌唱中的共鸣实际上是一种“混合共鸣”,只有混合共鸣,才能更好地把握声音色彩和保持共鸣腔体的内在平衡,达到声音在换声时自如、灵活、统一,充分地体现出人声的美妙。
3.掌握一定量的声乐作品。在学习的过程中,刚开始对自己声音的正确与否不太清楚,可以多听一些声乐作品,确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还可以模仿地去唱,对学习声乐也有一定的提高。多学量的声乐作品,对我们分析处理歌曲的感情、风格、语言等问题都有一定的提高,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观。
4.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歌唱是用科学的方法发出优美嘹亮的歌声,声音是音乐化了的文学语言。所以要求歌唱者咬字一定要准确、口型要标准、音色融和、节奏准确、音高到位,抑、扬、顿、挫要分明,不同的作品要唱出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韵味来。
声乐学习篇6
[关键词]歌曲 声乐演唱 情感表达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而歌唱最能直接的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得到美的享受。要唱好一首歌曲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要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运用好共鸣,并且还要掌握呼吸及咬字吐字方法等。掌握了正确的发声和吐字咬字后不等于就能把歌唱好,还需要我们来不断探索,如何正确表达一首歌曲,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谈的歌曲的情感问题。
一、歌词的情感理解
当我们拿到一首歌曲时,首先分析歌曲理解歌曲,然后深刻理解和领会词义。即歌曲所表达的情,或者说是歌曲的意境。例如艺术歌曲《魔王》。它是舒伯特在18岁时根据歌德著名叙事诗创作而成的,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语言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是生动刻画艺术形象的典范作品,歌中塑造了四个人物的艺术形象:叙事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着《魔王》的故事:“谁在黑夜骑马飞奔?是一位父亲和他的男孩,他将他爱儿搂在怀,紧紧的抱着,使他温暖。”“父亲在颤栗,他急驰如飞,把喘息的儿子紧抱在怀里,惊恐疲倦回到家里。怀里的孩子已经死去!”。表演叙事者时语气和声调可以平淡一些,尽量能使听者明白故事所讲述的是什么内容,要真正表现一个讲故事人的客观立场。父亲,则以慈祥的爱和担心哄护着儿子:“我儿,为何这样害怕惊慌?”语气与声调要亲切而又深沉一些,要充分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切与宽慰,还可以加上一些联想的成分。儿子是一个看到魔王可怕的形象和受到诱惑与挟制的惊恐万状的小孩。“父亲,你可看见魔王?头带着皇冠的魔王?”表现儿子时,语气与声调应该浅白些,刻画一个受到惊吓之后极度恐惧的小孩子的心态。魔王是用温柔的,具有强烈诱惑力的话欺骗小孩子的魔鬼,“好孩子啊,随我来吧!我和你一起快乐游戏,溪边的鲜花多么美丽。我的母亲还有金缕衣。”表现魔王时。语气与声调则要显得矫揉造作和温文尔雅一些,尽量把魔王的诱惑力与狡诈残忍的本性表现出来。另外还要把握好每个角***绪的不断变化。父亲疑惑?担心?恐慌;魔王诱惑?欺骗?恐吓:儿子惊恐?恐惧?大声疾呼,这样把握住歌词所描绘的每一个角色的基本特点和情绪变化,才能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作品的艺术形象。
二、对旋律的情感理解
旋律,是建立在曲调和曲拍之上的。在音乐作品中,旋律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反映与唤起人的情绪,激起人们的某种情感反映,引起人的某种心理上的共鸣,因此人们认为旋律是音乐的灵魂。
声乐作品中的词作为一种情景的表现,是为曲调的抒情功能奠定基础的。词是曲的导向。而曲又是词的深化和发展。词的喜怒哀乐引导着曲的走向,从而使词曲统一,表现歌曲的魅力。歌唱中的旋律有着抑、扬、顿、挫、高、低、强、弱、连、断、收、放等多种表现手法,演唱中怎样运用好声与情的作用呢?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一个演唱着需要有分析、理解和体验作品感情的能力,并且用歌声去表达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歌唱能力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它包括:(1)对音乐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及人物的了解:(2)对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段所表现的感情有感受、体验和认识的能力:(3)善于运用歌唱的技能、技巧、把所理解的内容、感受的情感用歌声表现出来的表达能力。一些有着很好嗓音的学生,由于局限于一些片面的艺术观念,缺乏理解意识。他们声音表现的巨大潜力被埋没,难以充分发挥嗓音的优势,从而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准。所以。演唱者要善于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领会其中的含义,用歌唱的技巧技能将它表现出来,这是使歌唱富有艺术表现力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三、歌唱的心理因素
所谓情感是对人们心灵状态的发扬或抑郁的意识。师生情感的交流需要师生在教学中密切配合,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情感潜能。加大声乐情感教学。提高声乐教学质量。所以,如何运用学生的歌唱心理和发自内心的情感活动来进行声乐教学也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歌唱者总是利用自己的发声技术或声音上的某些特点来发挥自己歌唱的长处的。歌唱者掌握技术能力愈强,他在台上发挥的能力就越自如。所以要克服紧张的情绪需要很大的信心。而自信心尤为重要。在声乐的情感把握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建立学生自信心这一原则放在首位。因为学生的进步才能显示与他们自我意识的强烈程度成正比。比如:入校时两个相差无几的学生,在同一个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一个进步很快,另一个进步很小,他们之间为什么会拉开这么大的差距呢?这中间除了自身刻苦的因素外,恐怕自信心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前者有着很强的自信心,在学习中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心理状态是“我能唱好,我唱的很好”。而另外一个同学恐怕是在还没有开始唱的时候已开始想了“我唱不好怎么办?别人会不会笑我?”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怎么能进步呢。又比如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害怕唱高音,但是当他没有意识到所唱的音高是平时自己所惧怕的音高时,就有可能很自然的唱出这个音,可一旦老师告诉他这个音的实际音高后再请他唱一遍。他往往就唱不好甚至不敢唱了,这说明歌唱活动是由心理活动带动生理活动来实现的。紧张的思想束缚了歌唱感情的发挥。
再者师生之间要经常的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助关系,消除学生对声乐课的种种顾虑,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要让学生懂得,人会歌唱并不是因为有嘴。而是因为有心,歌唱是自然的,它并不是指一个人的嗓子好不好,有没有高超的技巧,而是这个人会不会动心,动心的时候会不会发出动情的声音,而这个时候几乎永远是不缺乏惊人的技巧的。
四、丰富的生活阅历
声乐学习篇7
关键词:发声练习;声乐;课堂教学
发声练习是把构成歌曲最单纯的母音或音节,融入音阶、琶音似地乐句或简单的旋律,在适当的音域内作半音上行和下行移动反复歌唱训练,它是用于训练声音技能技巧最基本、最简单的练习。进行系统规范的发声练习是声乐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们学习如何唱好歌曲作品的先决条件,只有进行良好的发声练习才能达到呼吸、发声、共鸣协调配合,经过长期的训练形成具有优美“音乐性”的声音。
一、发声练习的教学目标
作为声乐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声练习教学目标为:1.通过发声练习“打开”喉咙,做好歌唱前的准备工作,使学生快速进入到歌唱状态的同时起到保护嗓子的作用;2.针对课堂上将要进行的教学内容在发声练习过程中,将重要的知识点或技巧难点拿出来,通过适当的发声练习的方法反复加强训练,为后面的课程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3.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嗓音条件、音色音域、发声习惯通过有针对性的发声练习去调整发声器官的机能和状态,以达到最优秀的发声效果,为歌曲演唱训练做好准备。
二、发声练习的作用
学生在声乐课堂上,需要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长期不断地进行发声练习,才能够逐步掌握科学的歌唱发声的基本方法,这是唱好声乐作品的先决条件,因此发声练习在声乐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通过发声练习的训练鉴别学生的声部,从而对学生的声音特性有明确的了解,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2.通过发声练习能正确“打开”喉咙,做好歌唱的准备状态 ,这是学生声乐技巧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之一,只有通过发声练习正确的打开喉咙才能让气息和声音畅通流动,达到声带运动与呼吸密切配合,形成协调的器官运动;3.通过发声练习使抽象化的发声原理转化为实际的方法技巧,帮助学生更快速地找到正确的发声位置 ,巩固歌唱的状态;4.通过发声练习可以协调呼吸器官、发音器官、共鸣器官和咬字器官的运动变化为演唱歌曲打好基础。
三、发声练习在课堂中的教学要点
(一)气息训练----气息是唱歌发生的动力和基础,课堂上通过慢吸急呼、急吸慢呼、慢吸慢呼、急吸急呼、“狗喘气”,惊讶也抽泣等练习,使学生正确地掌握气息控制方法,达到歌唱的气息深,速度快,容量大,控制力强,声音弹性好。
(二)“哼鸣”及母音的基本练习----通过M音的哼鸣,a,i,o,u,e及ma,me,mi,mo,mu的母音的练习,有意识的控制气息、全方位调整发音器官,使得声音圆润流畅、统一、明亮且集中的效果。
(三)顿音、连音的分别练习和结合练习----顿音是“点”,连音是“线”,顿音练习时要注意一字一音的灵活性和连贯性,要求唱得清晰,短促,灵活,富有弹性,集中感强;连音要唱的连贯、通畅。在基本掌握了连音和顿音唱法的基础上,进行结合练习有利于歌唱状态的统一。
(四)保持共鸣位置的练习----在练习中寻找哼鸣的共鸣焦点,所有的音都向这个哼鸣的共鸣焦点位置靠拢,达到歌唱的要求位置并保持住,使声音上下统一。
(五)声音灵活性的练习和结合字声练习――通过声音灵活性训练,达到更积极的身体、喉咙、气息的配合,从而适应歌曲演唱中曲调、节奏的快速、流动及多变性。结合词意有感情地去唱,实现向歌唱歌曲作品的过渡。
四、发声练习在声乐教学中的改革思索
(一)课堂教学中发声练习时间要因人而异,不能够做一刀切式教学规划。每个学生的嗓子承受能力和基本功掌握情况各不相同,不同年级的学生会有更大的差异,在课堂训练的同时更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嗓子,适当地练唱,合理控制练习时间,向学生灌输坚持每天练习的重要性,及相应的保护嗓子的知识(如在没有能力唱高音之前,切勿过度作高音练习;不要唱不适合自己的曲目,造成声带疲劳或者受损),避免练习伤害。
(二)将课堂上的发声练习分为两大部分。传统教学主要将发声练习放在歌曲演唱练习之前,起到开嗓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以在课程的最后5--10分钟将发声练习再次引入到课堂,因为学生在最初的发声练习中建立其良好的气息及发生框架后,进入到了歌曲的演唱训练,在唱歌的过程中由于歌曲的节奏、歌词、感情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影响,会使得原来的框架有所松散,当然在歌唱过程中教师会不断的引导学生保持住这个框架,但是如果在课程的收尾过程中再次强调发声练习中的诸多要点,可以起到总结性作用。在训练内容上前半程的发声练习可以多用慢的、短的母音或乐句进行训练,后半程的可以针对所练习的歌曲进行某些语句的强调式发声练习,这样会使得学生对于其注意事项更加印象深刻,在教学中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应控制好每节课练习的内容,引入“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感到有新鲜感,使他们能够精神集中,感兴趣地练习,并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对待练习持之以恒。
五、结语
发声训练是声乐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分配教学时间,积极探索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使学生重视发声练习,并把正确的体会和方法灵活运用到歌唱中去,形成演唱艺术表现的有效手段,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和表现力。
【参考文献】
[1]卢新予.编著声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喻宜萱.声乐教学漫谈――歌唱基础训练中的几个问题[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02)
声乐学习篇8
关键词:气息;呼吸;声音;演唱
绪论
声乐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包括气息,声音,情感,共鸣四个要素。歌曲演唱的好坏离不开这四个方面。其中气息是其他因素的根源,他是发声的基础,是一切美妙声音的来源,因此气息是学习声乐过程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要想学习好声乐,就要了解和正确把握唱歌气息的学习方法。
第一部分 歌唱中的呼吸
一、从生理的角度认识歌唱的气息。歌唱是由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共同完成的,呼吸主要是由呼吸系统来完成,气息的控制并不是只有呼吸器官来完成,还要依靠腹肌、膈肌、肋间肌等人体肌肉,协同呼吸器官共同完成。总而言之,歌唱气息是一种人们有意识地控制呼吸来达到优美动听歌唱演出的目地的呼吸方法。
二、在实践中对呼吸的运用。气息在歌唱活动中是极为重要的,它对声音的影响很大,它可以使声音更为坚定、均匀或连贯,可以让声音更有表现力。所以,有效的气息练习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
(一)呼气练习。呼气练习可以使用的方法有,一手对着肚脐放在腹部,用小腹腹肌急促收缩的方法呼气,同时用嘴发出“si”或者“a”音(一拍一个)。(二)吸气练习。吸气练习可以将双手插在两侧肋骨,用哭泣时抽泣的方法,将气息由鼻腔吸入,至两肋、腰围、腹部,呈膨胀状态。(三)控制练习。做好呼气吸气练习后,要注意保持和控制。
三、气息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在歌唱中,气息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演唱的基础,美妙声音的来源。一个作品的情感表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气息的控制和把握。总之,呼吸与歌唱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第二部分 歌唱中声音的概念
大自然中有很多声音,有美妙的声音也有噪音。歌唱者应该发出的声音是美妙的,要想使自己发出的声音变的美妙,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
一、正确的声音概念。从美学的角度讲,正确的声音概念是对“美的声音”的一种主观反映。那么,什么是美的声音呢?
正确的声音具备的因素有:(一)良好的呼吸。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是歌唱的支持力。我国古代声乐理论中亦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的论述。稳定持久的呼吸在歌唱中有很大的作用。(二)科学的发声。我们知道,人的声音是由声带发出的。当气流冲击声带时,由环甲肌和构肌群作用于声带,形成声带的合理闭合―产生合理的基本的声音。(三)合理的共鸣。声带产生的基音是很小的,不具有一定的威力,要想使声音更漂亮,更具穿透力,还必须要有很好的共鸣,共鸣的好坏是关系音色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四)规范的语言。声带这个歌唱乐器有一种独特的功能是任何乐器都做不到的,就是配合歌声同时发出传情达意的诗词歌赋,我们通称为歌唱的语言。掌握在歌唱发声时的吐字咬字的正确事法,是每一位声乐学习者的基本功。
每个人的声音都是不同的,在我看来,正确的声音,不能以特定的标准来衡量,只要听起来不费力,不强迫,好听动听,能打动别人,能引起他人情感上的共鸣,那就是正确的声音。
二、如何在学习中寻找、巩固声音概念。(一)多想。在以往学习中,大部分人在想这一方面投入精力比较少,他们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置在肌肉训练上。一个好的歌者,还应该具备对于声音还坏的判断。所以,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要多多思考,在噪音训练之前首先要对自己的声有一个客观A认知,然后再根据自己声音的特点来进行训练,不能盲目的模仿。(二)多听,所谓“声声入耳”,声音训练的最终目的是“悦耳”。一个歌者如果没有良好的听力,没有准确的判断,就不能正确的解决声音问题。而人们基于“想”A基础上聆听声音,才能够准确的判断出声音质量,进而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比较,从而做出精准判断。(三)多练,如果说“听”和“想”是准备阶段,那么能否掌握老师所传授的技能关键在于多“练”,学习过程中反复的练习才能真正掌握自身的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正确处理好“想”―“听”一“练”三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的进步。
三、声音的审美。在我看来,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里人们对于美好声音的定义会有些许差异。一些老年人听到好听的歌曲会脱口而出“好嗓子”,在他们的概念中认为好听的声音都来自一个好嗓子,认为唱歌最重要的就是嗓子。而一些年轻人听好好听的歌曲会说“气息很长”、“唱的音好高”、“很有感情”等等。这是由于时代不同,人们对于歌曲的要求和审美有了一些差异。所以,学习者不仅要有分辨好声音的能力,还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仅要学习最基础的技巧,而且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与国际接轨,找到科学的发声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最好发展的一条声乐之路。
第三部分 气息与声音的结合
科学的声音概念应具备的要素有:正确的呼吸,良好的发声与共鸣,清晰的语言。这么看来,气息与声音的好坏是分不清的,好的声音一定要有气息的支持,否则,再好的“喇叭”没有吹奏它的人,它也不会发出美妙的声音。
一、歌唱中声音与气息的结合。无论是声乐学习者还是研究者都不否认在歌唱中声音与气息结合的复杂性与抽象性。现举例说明二者关系。
(一)声音与气息存在着巧妙的结合点。声音与气息的关系就如同滑雪者与滑雪板的关系,紧紧相依。滑雪板与滑雪者存在着粘合点,声音搭着气息,声音与气息也是在寻求着粘合点,意念上的抽象的粘合点,将声音与气息粘结在一起。(二)声音与气息存在着适度的平衡点。声音与气息的关系就如同树木与水源的关系。声音与气息是适度,恰到好处,“多一分则太咸,少一分则太淡”。声音与气息的结合也是一样,气息随音区高低等的不同也要“限量供应”。“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气息能载声音也能覆声音。气息量过大,声音太壮没有弹性;气息量过小,声音虚而不实。气带声,声音与气息也在寻求着适度的平衡点。
二、声音与气息在作品中的应用。气息和声音准备好后,我们最终会帮助我们演唱作品。根据作品的不同音高,节奏,速度,情感等对于气息把握和声音的认识也是不同的。所以,拿到一个作品,要对其谱面,歌词进行分析,正确的把握歌曲的韵律和整体的感情,用适当的声音和情感来演唱,这样才能更好的演绎歌曲,把作品演唱的悦耳动听,直入人心。
总之,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气息与声音是密不可分的。气息与声音也是声乐的基础。学习者应该把这两方面内容掌握好,在演唱歌曲时才会应用自如。只有在这两方面有正确的认知和科学的训练,打好基础,才能在声乐的学习道路上越走越远,直至在声乐领域有所成就。(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 肖黎声,声乐理论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2] 邹本初,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 林俊卿,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2.
[4] 赵凤艳、张蓉,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程.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5] 李晋玮,李晋班编若.沈湘声乐教学艺术.北京:华乐出版社出版,2003.
声乐学习篇9
唱歌是人类的本能,无论什么身份的人,都常以唱歌表现其本身的生活。唱歌,始终是声乐学习者表达思想、抒感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振奋民族精神、丰富文化生活、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一种重要途径。所以只有保护好嗓子,特别是变声期的用嗓保护,才能长久享受动听嗓音。
2 嗓音保护与发声训练
2.1人在变声期的嗓音特征
人的嗓音在身体发育过程中都要经历生理上的变声期。婴儿出生呱呱的哭声是尖细的声音,两三岁以后就变成了清翠明亮的童声;十二三岁后渐变粗厚,壮年时期,嗓音更是逐渐变得浑厚了;到了老年,嗓音的功能就会开始减退;这些变化都是人生的自然规律。
变声期开始的年龄一般是:男孩在12—15岁,女孩在11—14岁。根据全国各地的统计数据,变声期开始的平均年龄最早约为11岁,最迟约为18岁。变声期也受地区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会有一定的差异。近些年随着我国人民经济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区的变声期开始年龄也都相应提前了。
变声属于青春期第二性征表现之一。变声期前,男女童声嗓音的特征都是音量不大、音色清脆明亮,音域、音色基本上无太大差异。而在变声期中,由于在内分泌激素、尤其是在性激素的影响下,喉部声带急剧增长,也会显著增宽。这时男性比女性嗓音变化明显,男性由于雄性激素的作用,喉头迅速发育长大,会形成男性特有的喉结。变声后的男性声带会增长一倍,最宽可达3毫米,音调比变声前低了一个八度;女性声带增长约二分之一,最宽可达2.2毫米,音调比变声前大约会低三度。
在变声期间,会出现生理性的喉粘膜肿胀、声带充血、时有水肿、附有分泌物、声带后半部分闭合不全等现象,声音很不稳定,唱歌尤其感到吃力,发声器官容易疲劳受损。所以,要特别注意变声期嗓音的保护。
2.2嗓音的卫生与保健
滥用嗓音是声乐学习的大忌。另外,某些刺激性食物对声带粘膜的影响也较大,它们会使嗓音发干、微血管充血,声带肥厚。在变声期和女性月经期间,还要加强营养,注意起居冷暖和咽喉卫生,不吃燥热性刺激性食物,节制用嗓,以利于嗓音的保护。
声乐初学者在练唱时宜用中等音量,多练自然声区(中声区),待自然声区相对巩固后再逐步扩展音域。
嗓音的保护与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规律、饮食习惯和体力锻炼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著名京剧艺术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在个人的嗓音卫生与保健上有一套完善的方法,他曾精练地概括成以下几点:“精神畅快、心气平和、饮食有节、寒暖当心、起居以时、劳逸均匀、练嗓保嗓、学贵有恒、由低升高、量力而行、五音饱满、唱出剧情。”由此可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嗓音保健有着重要作用。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要注意心理的健康。为此,我们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正视现实、克服困难、豁达大度、保持愉快的情绪,以利于身心的健康和嗓音的保健。
2.3嗓音保健和练习的几种常用方法
喉部按摩:用拇指和食指按住喉结两旁上下移动。指压力量以感觉舒适为度,不可用力过大,每次约2-3分钟。
毛巾热敷:把毛巾用热水浸透后拧干敷在颈部(温度以不烫伤皮肤为宜),反复数次。以上保健法可以增进喉部血液循环,消除疲劳,增进分泌,减少咽干、喉痛,以及练唱后喉部不适等。
吹唇练习:双唇闭合后,用微弱而均匀的气流吹动闭合的双唇,使之弹动发出清晰的嘟噜声,也称为弹嘴皮练习。
哼鸣练习:牙关松开,双唇轻闭,喉肌放松,用微弱而均匀的气流发出单纯的哼音。
气泡音(也称水泡音)练习:头部端正,双眼平视,张嘴松开牙关,用少量微弱均匀的气息平稳地从松弛的声带吹出,发出连贯的气泡音。
吹唇练习、哼鸣练习及气泡音对于声带振动的平衡、发声器官与呼吸器官的协调、增加声带的肌肉力量有一定的作用,还可以锻炼均匀呼气的能力。这些练习对于声带闭合不良或闭合过强等嗓音病变,均有一定的预防和***作用。
3 结语
清澈嘹亮的嗓音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所以除了进行正确的练习外,还要注意用嗓的合理适度。同时保持愉快的心情和适度的体育锻炼,那么唱歌一定会越来越动听悦耳。最后,如果嗓音出现异常,要及时就医,以便使最珍贵的乐器得到最科学的***。
参考文献:
[1]邵春良.基本乐理入门一点通.[M]. 蓝天出版社.2001.02
声乐学习篇10
【关键词】换声点;练习方法
什么是换声点?不少人都觉得可能没有这个东西。可能一些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解决了,或者从一开始就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就有不少人错误的定位了自己的声部。我注意到有不少的学生,定言自己是某某声部。不少老师也觉得也应该是如此,从而耽误了学生的发展。其实大部分都是因为教导方法的错误,以及忽视了换声区的解决造成的。
关于换声,很多专家教授们说法不一、教授方法不一,但我认为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分析着同一个问题:如何使声音从中低声区自然地过渡到高声区而没有痕迹。关于换声区有些教授主张训练中尝试告诉学生有之,过渡时做到心中有准备;有些则主张不告诉学生,怕心理上有负担。我个人主张分析给学生听,因为我认为从中低声区过渡到高声区,从歌唱生理学上分析不可能没有任何变化,所谓的统一,是歌唱者通过调整声带紧张度和声音的共鸣比例等手段来进行了“掩盖”,使听者从听觉上觉得声音的过渡平滑,而觉察不出声音过渡中“坎儿”的存在。
意大利声乐大师吉诺·贝基曾经说了三点:良好的气息支持;完美的打开喉咙:充分的面罩共鸣。而且,这三者要密切配合,互相依存,成为缺一不可的统一体。
1、气息支持的问题。即用腹式呼吸。贝基还很强调呼吸的弹性,做一些快速音阶练习,并多次让学员做“快吸(惊讶式呼吸)— 保持— 慢呼”,呼气腹部一定要有动作。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和原动力。练气息要自己注意这样三点:吸的要深,吸气动作要夸张,要大; 呼吸的弹性,就是不能僵;吸气一定要快,快吸慢呼。
2、打开喉咙的问题。打开喉咙的方法很多,打哈欠是一种简便而收获快的好方法,轻轻地张开嘴, 用鼻与口同时快速地吸一口气贮存到腹部,想像自己鼻子在酸涨,然后向我们平时困了像打哈欠一样,把气吐出来。经过多次练习,将体会到吸气喉咙打开,喉头也下放到最低点,打哈欠时体会这种感受。这个练习有声、无声均可。
3、面罩共鸣问题。呼吸是基础,打开喉咙是保障,面罩共鸣简直就是美声唱法的灵魂。如果没有前面的基础与保障,单独强调面罩共鸣,那发出的声音往往是挤和卡,音量小,声音也薄,这时的喉咙很容易上提。同样,如果只强调气息与喉咙状态,忽视甚至避而不谈面罩共鸣,声音出来“假大空”, 咬字含混不清,缺乏光泽。这样没有生命力的声音同样是令人不快的。
为了解决换声问题,必须采用科学的混声训练方法:
1、哼鸣练习。在良好的气息支持和打开喉咙状态下进行哼鸣练习。哼鸣很容易进入面罩。人像喝醉酒一样, 头哼得仿佛都在振动,声音从喉咙底部发出,顺畅地通过口咽腔,鼻腔,并进入那些窦室,这一过程要在一刹那就完成了,声音就像雾一样, 在这些空间里回荡。为了上下贯通,喉咙有一种向下吞的感觉,如果说明确些,那就不仅是向下的感觉,而且是从心理上、生理上都要进行这个动作。
2、“于”音练习。“于”这个音是我老师所使用方法,这种发声的练习能更好的混合真假声。因为我就是混合的不好,所以我对换声时的状态格外的了解,到了不得不换的那个点的时候总是觉得有股气要送出去。“于”这个音正好是送气音,能格外体会到这个时候要想发好这个音就要特意的去琢磨。但是等到了那里气已经送出去了,能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换声。这个音的练习主要还是要靠学习者自己的体会,所以在u母音练习的基础上,再练习“于”音,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没有明显换声点体会的学生,也可以使其真假混声合的更好。
3、采用“真声”和“混声”对比的办法。因为初学者往往不懂什么是混声,所以,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真声”,什么是“混声”。教师可先示范一句真声,然后再示范一句混声让学生分辨,在分辨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自己掌握用混声过渡。
4、采用戏曲喊嗓的办法。戏曲喊嗓时,声音位置高,而且采用混声去喊。所用我们这里借用,但所用的原音是“li”、“le”和“ai”。要求咬字要干脆、清晰有力。舌尖抵在下齿后面,舌根不能用力,舌面放松放平、不使劲,平放在口腔里。口腔做半打哈欠的状态,找轻咳的感觉。之后在老师的示范下摸索的找到混声的位置向外喊出,直接让学生真切的感觉到声音的质量。因为不用顾忌音准,所以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声音的质量上,感觉更集中。这种方法可以极好的提高自己声音的连贯性,也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换声点,甚至音高的问题。
5、“两个模仿”。一是母音的模仿。例如,我i母音较好,而且能唱得很高,a差一些,我就用来模仿i,用ia来练声。i找到好的面罩,保持住,并延长;然后轻轻放开一些软颚与后咽壁间的空隙,小心谨慎地从i转为a。此时好像有一个钩子,把易从口腔溜走的a母音也拉上了面罩的位置。这样唱,声音不破不裂,明亮统一。更有意义的是,这样也正符合美声唱法音色上下统一的要求。二是音高上的模仿。像母音一样,在音高上也总能找到自己最有光彩的几个音来,而且耐人寻味的是,我发现几位学生这几个好的音都在换声点下方的二三个音。把关闭提前了两三个音, 即一切状态是我们练习u时一样。声音乍听好像暗了一些且细了,其实,只要我们面罩中那个可爱的小亮芯依然存在,那即使弱唱的声音依旧是明亮的,提前进入关闭,是在自己准备更充分的情况下,把难题难度降低了。而且以这几个我们能较易唱好的音去带那些讨厌的换声的音,换声也成了一个容易的事情。
混声练习作为声乐教学训练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声乐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正确掌握换声区的唱法,才能解决好声区之间的统一。因此,掌握了换声区唱法,也被称为“歌唱家掌握了自卫保护嗓音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刘灵:浅谈换声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南方论刊200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