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第1篇
合:竹板一打真动听,
先给大家鞠个躬。
德智体美劳(分别说)五个兄弟走上台,
高高兴兴唱起来。
春风吹,凯歌传,
民办教育春满园。
素质教育开红花,
我的作用顶呱呱。
德:我的品德最高尚,
我把***当榜样。
智:我的名字叫智力,
考试总考好成绩。
体:热爱体育多运动,
身体健康有保证。
美:审美本是我的名,
我的美丽在心灵。
劳:不怕脏,不怕累,
热爱劳动最可贵。
德:叫声我的好兄弟,
团结才能创佳绩。
要想成长的道路走不斜,
咱们必须搞团结。
智:搞团结,没有用,
分数就是通行证。
谁不知,只要考个高分数,
名牌大学都能入。
你们四个快下台,
光靠我,就能成为好人才。
体:你的说法没道理,
好人才,最重要的是身体。
锻炼身体多运动,
健康才能有保证。
要我说,你们全都没有用,
赶紧下台别起哄。
美:我的作用特别大,
根本不是说大话。
要成才,必须懂得真善美,
心灵美、语言美、
行为美、气质美,
这样的美丽才叫美。
劳:你们这是瞎张扬,
论作用,谁也不会比我强。
勤劳勇敢爱劳动,
这样的人才才管用。
只要有双勤劳的手,
五湖四海随便走。
有了我,准不差,
你们赶快把台下。
德:荷!四个兄弟要叫板,
个个功夫都不浅。
智体美劳:(白)那是,最重要的是我!
德:好好好,不管你们怎么闹,
还是团结最重要。
常言道:众人拾柴火焰高,
越闹***越糟糕。
要成才,全面发展是标准,
五育并重是根本。
智:(白)大哥,我最重要。
德:(白)你什么你!
今天我先来说你,
你光夸大你自己。
学习成绩是重要,
你不能,把我品德给扔掉。
好人才,应该从小立下报国志,
多为人民做实事。
如果心里没品德,
不爱家,不爱国,
这样的人生没法活,
最终变成大恶魔。
掌握了科技搞犯罪,
危害遍及全人类。
体:(对智)大哥说得非常对,
我问你,把我放在第几位?
没有我的好体格,
学问再大也白活。
全身上下一身病,
知识再多没有用。
上了班,请病假,
医院里边来住下。
一住就是几十年,
你说说,分数能值几个钱?
美:(对智,白)就是。
你仗着考试成绩好,
就把自己当个宝。
如果张口说脏话,
仍然是个素质差。
如果审美观不强,
依然是个大饭囊。
如果缺少内在美,
终有一天会后悔。
劳:(对智)
你的思想有点偏,
你应该,把我劳动记心间。
爱劳动,促生产,
人的目标才能远。
如果你,不爱勤劳爱懒惰,
会把成功的机会给错过。
德:你们的意见都很好,
只可惜,缺少自己做检讨。
智:听了你们一番话,
我才知,自己的认识特别差。
光有分数不象样,
全面发展才叫棒。
(对体)比如你,体格虽然很健壮,
品德一定要跟上。
如果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爱打架,
到最后,你会变成大恶霸。
体:(对智)我恶霸,你恶魔,
咱俩谁也甭想活。
今天我才明白了,
咱们谁都不能少。
美:说得对,说得好,
我决心,首先要把学习搞,
再把身体来锻炼,
多为祖国做贡献。
劳:听完我也很惭愧,
不搞团结是不对。
劳动必须有技能,
没有文化也不行。
全面发展德为首,
成长路上大步走。
合:对,兄弟五个心连心,
黄土也能变成金。
德:品德高尚爱祖国,
智:刻苦学习来拼搏。
体:锻炼身体不放松,
美:审美观念记心中。
劳:劳动风格大发扬,
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第2篇
论文关键词:德智体美劳是对人的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也是人类社会教育
的趋向目标。
德智体美劳是对人的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也是人类社会教育的趋向目标、所以人类社会的教育就离不开德智体美劳这个根本。现在是这样,过去也是这样,只是过去只重在一个“德”字,一个不同社会时代性的一个“德”字。***以后,国家的性质不同了,社会主义的时代需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法。所以***和***府就总结出了这个极具概括性的“德智体美劳”的五字教育方针来。
当然,具体的讲:“德智体美劳”是以“德智体”为重点的。因为“美”与“劳”这两个字的内容不能***的表现出来,它必须要以“德智体”为依托,建立在 “德智体”的基础上,才能表现出其自身的特性。
比如说“美”吧,它只是一种特性的表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必须依附在物的形态上才行,好象我们说“花”是美的,这个“美”就是花托出来的;说山水美,这个“美”就是山水托出来的。离开了依托,则“美”就不存在了。上面说的是物,如果要说人的话,除了相貌,人的美就还有另一层涵义,那就是人的心地。所以看人不光是看人的长相,而是要看人的心灵。人的心灵就来源于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智慧。因为只有一个有崇高品德的人,才会有语言美的内涵,才有心地美的表现。而这种崇高的品德,是有思想、有智慧的人才具备的,是要有一定知识、有一定智慧的人才懂得美的实质。所以说“美”是不能脱离德智体的基础的。
同样,德智体美劳中的“劳”字,也完全是要用“德智体”三个字来体现。因为一个德性好的人、智慧高的人、身体健康的人,则必然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人。其德性好者,不但懂得“劳动创造世界”的意义,也必然会做事勤快,工作兢兢业业;反之,一个品质不良的人,就必然懒散、怕苦、怕累,总有一种不劳而获的思想。所以,要培养一个热爱劳动的人,首先要培养他的良好的品德。
而智和劳也是关联的,一个高智能的人,一般都善于思维、富于创造。其学习知识也好、使用知识也好,都很勤奋,都很认真。自己想到了什么、就一定会去做什么,这就形成了劳动。反之如果是一个不热爱劳动的人,也必然是智力不高的人,就象家雀和大雁,由于家雀的能力小,所以它追求的就是房前屋下人们抛撒的一粒米、一把糠皮;而大雁则由于它本领高强,因而就会放眼千里,追求着更远大的目标。人也是这样,为什么说能者多劳,就是因为他什么能做到、所以就经常有事做。那些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人,实则是智力到了那里的人。由此可说明“智”与“劳”的关系。
再就是“体”与“劳”的关系。这是很好理解的,因为谁都知道,一个强健的身体主要是锻炼得来的,是“劳”与“动”的结果。一个不管你四肢如何发达,不去锻炼,不去劳动,天天吃了睡、睡了吃,睡得个年把半载,没病也都睡出病来了。这样也就成不了健康的人,虽然其命还活着、其身体还在,这充其量只能算作病体、残命。
综上所述,我国的“德智体美劳”的五个字的教育方针,实际上是由“德智体”全部包括了的。因此,这里就专门解释一下“德智体”的问题。当然这“德智体”三个字,也绝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有缠绵不断的关系的。尽管这三个字的各自用处不同,但却都紧紧联系着个人之人生与社会。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个字的属向。“德”字是属于社会性,无论你个人的道德,还是社会的公德,都是属于社会性的,于个人的作用只是名誉的问题。人最属于自己的是“智”和“体”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对于社会的作用次于自我的作用。我们暂且把“德”字撇下,说说属于自我的“智”和“体”两字。
“智”是人的智能,即智慧和能力的统称。应该说凡人都是有智能的,就好象地球不管什么地方都是有矿藏的,只是矿种不同和有用矿物的程度不同以及开发和利用程度不同而已。凡人都有智慧,只是有什么样的智慧,智慧的高低程度以及发挥的作用大小不同而已。
人的智慧的开发工具是知识,是人们用学到的知识去思维而开发出来的,用来指导人的行为的能力。所不同的是由于各人学到的知识的质和量的不同,从而也就形成了各人的智慧形式不同,和行为能力不同的状况。比如学医的,所开发的是医学方面的智慧,学电脑的是开发电脑方面的智慧。这样,社会上才有了各行各业的区别。也由于学的力度不同,而导致了各人的工作能力不同。这就是为什么知识程度越高越聪明的缘故。什么钥匙开什么锁、什么藤结什么瓜,人的付出有多大,收获也就有多大。世界上任何生物都是为繁衍后代的,都是有着其物质内在的生理规律的行为能力的,这就是智慧。所以说不能认为谁有智慧、谁没有智慧。只是有智慧的高低如何,智慧的性质与形式怎样而分”。苍蝇吃屎,蜜蜂采花,张三种田,李四打铁等,都是各自在为着自己的生存发挥着自己拥有的智慧的能量。因此人类社会对人类的教育的根本,就是增长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能,使其更好的为自己的生存和社会的建设出力,
上面说的是德智体的“智”。而对于“体”来讲;其含义这里当然指的是人的身体、人的生命。人的身体是自然物。所以法律上把人叫做自然人。人在德、智、体各方面是***存在的,不受“德、智、体”制约。无论这个人有德无德,有智无智,只要这个人还活着,这个人的“体”就必然存在。所以“体”是根本,德和智是装饰其“体”的。一个人的人生之“体”,如果不用德和智来装饰的话,其生命之“体”虽然照样存在,但却失去了其生命的价值。特别是智,对人生个人犹为重要。人活在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是万万不能少的:一是身体;二是本事。比如说这个人身体很壮,但没有知识。什么都不会干。那么这人便“山大无柴烧”,白生了一个好的身体;但如果这个人有知识而没有健康的身体,那么也许你的本事就发挥不出来。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一些人顾此失彼。注重身体的人特别爱惜身体。晒点太阳都怕把皮子晒脱了长不出来,流点汗都生怕自己脱水。所以不爱学习,不爱劳动。到头来变成为一个不劳而食的、失去了其生命的价值的人。而另有一些则恰恰相反,为了工作,为了学习而置身体于不顾,结果本事是学到了,但身体则垮了。这一次的工作是做好了,但下一次工作也就无法做了。这同样也是很可悲的。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残疾人不同样也有做大事的吗?当然有,而且还多。但我们应该明白,残疾人之本身是并不希望自己残疾的。面对现实,他(她)们只有奋争和拼搏,付出比正常人高出几十、几百倍的代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如果把本事和身体这两样东西摆在人的眼前,任其选择一样的话,我则宁愿选择“体”,不要“智”也,因为“体”才是人的根本。所以为了这“体”,不但要生活,而且还要锻炼才能使之强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的教育方针中的德智体的“体”,就不单是指人的生命之躯体,而是包含着体育事业、体育锻炼的具体内容。因此,在素质教育的教学工作中,千万不能忽视体育教育的实质。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既是靠着自我的智慧而生存的,也是靠群体的力量来生存的。所以人们需要一个共同的准则规范来维护人类社会的秩序,来建设和保障人类社会的文明,这除了国家用法律的力量来制约以外,还需要人们的自我道德和社会公德来维护。
为什么在德智体美劳教育里,把“德”放在第一位,就是因为“德”是社会性的;“智”和“体”都是自我之物,是在自我属性的前提下而进入社会的。但必然要用“德”的力量来推动。否则,一个人的身体再好,智慧再高,没有“德”的作用,那是只能是自我的。而且是身体越好,智慧越高,其对社会的危害也是越大的。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德”是主宰“智”与“体”的神,是第一重要的。这里这么说可能有人会不赞同,认为“德”从属于***治、说“德”于人类社会第一重要,那是强调了***治第一的说法,是忽视了社会人才的作用。我们必须明白,大凡一个人才之本身,是必须要具备“德”的因素的。何况人才和德对于社会的关系是以“德”而定的。我们说社会的人才比比皆是,但社会之“德”却只有一种。就说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吧!不否认某个英雄人物所起的作用、但人类社会的能人很多,“江山代有人才出”,不能说没有你这个人,人们就不生活了,地球就不转了。人们依然要生活下去的,地球仍然还要转的,社会的建设也照样要发展。只是可能会不是按照你的这个办法去做,而是按照另一个办法去做了而已。这就不能把个人的作用看得太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你不做还有人来做的。死了个康熙,还有乾隆。不见得没有你就不行,这就是关于人才的形势。而德呢,社会之“德”是万万也不能少的,没有一个“德”,就会不成体统,就会造成社会混乱,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第3篇
当然,具体的讲:“德智体美劳”是以“德智体”为重点的。因为“美”与“劳”这两个字的内容不能***的表现出来,它必须要以“德智体”为依托,建立在“德智体”的基础上,才能表现出其自身的特性。
比如说“美”吧,它只是一种特性的表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必须依附在物的形态上才行,好象我们说“花”是美的,这个“美”就是花托出来的;说山水美,这个“美”就是山水托出来的。离开了依托,则“美”就不存在了。上面说的是物,如果要说人的话,除了相貌,人的美就还有另一层涵义,那就是人的心地。所以看人不光是看人的长相,而是要看人的心灵。人的心灵就来源于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智慧。因为只有一个有崇高品德的人,才会有语言美的内涵,才有心地美的表现。而这种崇高的品德,是有思想、有智慧的人才具备的,是要有一定知识、有一定智慧的人才懂得美的实质。所以说“美”是不能脱离德智体的基础的。
同样,德智体美劳中的“劳”字,也完全是要用“德智体”三个字来体现。因为一个德性好的人、智慧高的人、身体健康的人,则必然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人。其德性好者,不但懂得“劳动创造世界”的意义,也必然会做事勤快,工作兢兢业业;反之,一个品质不良的人,就必然懒散、怕苦、怕累,总有一种不劳而获的思想。所以,要培养一个热爱劳动的人,首先要培养他的良好的品德。
而智和劳也是关联的,一个高智能的人,一般都善于思维、富于创造。其学习知识也好、使用知识也好,都很勤奋,都很认真。自己想到了什么、就一定会去做什么,这就形成了劳动。反之如果是一个不热爱劳动的人,也必然是智力不高的人,就像家雀和大雁,由于家雀的能力小,所以它追求的就是房前屋下人们抛撒的一粒米、一把糠皮;而大雁则由于它本领高强,因而就会放眼千里,追求着更远大的目标。人也是这样,为什么说能者多劳,就是因为他什么能做到、所以就经常有事做。那些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人,实则是智力到了那里的人。由此可说明“智”与“劳”的关系。
再就是“体”与“劳”的关系。这是很好理解的,因为谁都知道,一个强健的身体主要是锻炼得来的,是“劳”与“动”的结果。一个不管你四肢如何发达,不去锻炼,不去劳动,天天吃了睡、睡了吃,睡得个年把半载,没病也都睡出病来了。这样也就成不了健康的人,虽然其命还活着、其身体还在,这充其量只能算作病体、残命。
综上所述,我国的“德智体美劳”的五个字的教育方针,实际上是由“德智体”全部包括了的。因此,这里就专门解释一下“德智体”的问题。当然这“德智体”三个字,也绝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有缠绵不断的关系的。尽管这三个字的各自用处不同,但却都紧紧联系着个人之人生与社会。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个字的属向。“德”字是属于社会性,无论你个人的道德,还是社会的公德,都是属于社会性的,于个人的作用只是名誉的问题。人最属于自己的是“智”和“体”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对于社会的作用次于自我的作用。我们暂且把“德”字撇下,说说属于自我的“智”和“体”两字。
“智”是人的智能,即智慧和能力的统称。应该说凡人都是有智能的,就好象地球不管什么地方都是有矿藏的,只是矿种不同和有用矿物的程度不同以及开发和利用程度不同而已。凡人都有智慧,只是有什么样的智慧,智慧的高低程度以及发挥的作用大小不同而已。
人的智慧的开发工具是知识,是人们用学到的知识去思维而开发出来的,用来指导人的行为的能力。所不同的是由于各人学到的知识的质和量的不同,从而也就形成了各人的智慧形式不同,和行为能力不同的状况。比如学医的,所开发的是医学方面的智慧,学电脑的是开发电脑方面的智慧。这样,社会上才有了各行各业的区别。也由于学的力度不同,而导致了各人的工作能力不同。这就是为什么知识程度越高越聪明的缘故。什么钥匙开什么锁、什么藤结什么瓜,人的付出有多大,收获也就有多大。世界上任何生物都是为繁衍后代的,都是有着其物质内在的生理规律的行为能力的,这就是智慧。所以说不能认为谁有智慧、谁没有智慧。只是有智慧的高低如何,智慧的性质与形式怎样而分”。苍蝇吃屎,蜜蜂采花,张三种田,李四打铁等,都是各自在为着自己的生存发挥着自己拥有的智慧的能量。因此人类社会对人类的教育的根本,就是增长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能,使其更好的为自己的生存和社会的建设出力,
上面说的是德智体的“智”。而对于“体”来讲;其含义这里当然指的是人的身体、人的生命。人的身体是自然物。所以法律上把人叫做自然人。人在德、智、体各方面是***存在的,不受“德、智、体”制约。无论这个人有德无德,有智无智,只要这个人还活着,这个人的“体”就必然存在。所以“体”是根本,德和智是装饰其“体”的。一个人的人生之“体”,如果不用德和智来装饰的话,其生命之“体”虽然照样存在,但却失去了其生命的价值。特别是智,对人生个人犹为重要。人活在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是万万不能少的:一是身体;二是本事。比如说这个人身体很壮,但没有知识。什么都不会干。那么这人便“山大无柴烧”,白生了一个好的身体;但如果这个人有知识而没有健康的身体,那么也许你的本事就发挥不出来。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一些人顾此失彼。注重身体的人特别爱惜身体。晒点太阳都怕把皮子晒脱了长不出来,流点汗都生怕自己脱水。所以不爱学习,不爱劳动。到头来变成为一个不劳而食的、失去了其生命的价值的人。而另有一些则恰恰相反,为了工作,为了学习而置身体于不顾,结果本事是学到了,但身体则垮了。这一次的工作是做好了,但下一次工作也就无法做了。这同样也是很可悲的。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残疾人不同样也有做大事的吗?当然有,而且还多。但我们应该明白,残疾人之本身是并不希望自己残疾的。面对现实,他(她)们只有奋争和拼搏,付出比正常人高出几十、几百倍的代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如果把本事和身体这两样东西摆在人的眼前,任其选择一样的话,我则宁愿选择“体”,不要“智”也,因为“体”才是人的根本。所以为了这“体”,不但要生活,而且还要锻炼才能使之强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的教育方针中的德智体的“体”,就不单是指人的生命之躯体,而是包含着体育事业、体育锻炼的具体内容。因此,在素质教育的教学工作中,千万不能忽视体育教育的实质。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既是靠着自我的智慧而生存的,也是靠群体的力量来生存的。所以人们需要一个共同的准则规范来维护人类社会的秩序,来建设和保障人类社会的文明,这除了国家用法律的力量来制约以外,还需要人们的自我道德和社会公德来维护。
为什么在德智体美劳教育里,把“德”放在第一位,就是因为“德”是社会性的;“智”和“体”都是自我之物,是在自我属性的前提下而进入社会的。但必然要用“德”的力量来推动。否则,一个人的身体再好,智慧再高,没有“德”的作用,那是只能是自我的。而且是身体越好,智慧越高,其对社会的危害也是越大的。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德”是主宰“智”与“体”的神,是第一重要的。这里这么说可能有人会不赞同,认为“德”从属于***治、说“德”于人类社会第一重要,那是强调了***治第一的说法,是忽视了社会人才的作用。我们必须明白,大凡一个人才之本身,是必须要具备“德”的因素的。何况人才和德对于社会的关系是以“德”而定的。我们说社会的人才比比皆是,但社会之“德”却只有一种。就说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吧!不否认某个英雄人物所起的作用、但人类社会的能人很多,“江山代有人才出”,不能说没有你这个人,人们就不生活了,地球就不转了。人们依然要生活下去的,地球仍然还要转的,社会的建设也照样要发展。只是可能会不是按照你的这个办法去做,而是按照另一个办法去做了而已。这就不能把个人的作用看得太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你不做还有人来做的。死了个康熙,还有乾隆。不见得没有你就不行,这就是关于人才的形势。而德呢,社会之“德”是万万也不能少的,没有一个“德”,就会不成体统,就会造成社会混乱,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第4篇
当然,具体的讲:“德智体美劳”是以“德智体”为重点的。因为“美”与“劳”这两个字的内容不能***的表现出来,它必须要以“德智体”为依托,建立在“德智体”的基础上,才能表现出其自身的特性。
比如说“美”吧,它只是一种特性的表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必须依附在物的形态上才行,好象我们说“花”是美的,这个“美”就是花托出来的;说山水美,这个“美”就是山水托出来的。离开了依托,则“美”就不存在了。上面说的是物,如果要说人的话,除了相貌,人的美就还有另一层涵义,那就是人的心地。所以看人不光是看人的长相,而是要看人的心灵。人的心灵就来源于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智慧。因为只有一个有崇高品德的人,才会有语言美的内涵,才有心地美的表现。而这种崇高的品德,是有思想、有智慧的人才具备的,是要有一定知识、有一定智慧的人才懂得美的实质。所以说“美”是不能脱离德智体的基础的。
同样,德智体美劳中的“劳”字,也完全是要用“德智体”三个字来体现。因为一个德性好的人、智慧高的人、身体健康的人,则必然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人。其德性好者,不但懂得“劳动创造世界”的意义,也必然会做事勤快,工作兢兢业业;反之,一个品质不良的人,就必然懒散、怕苦、怕累,总有一种不劳而获的思想。所以,要培养一个热爱劳动的人,首先要培养他的良好的品德。
而智和劳也是关联的,一个高智能的人,一般都善于思维、富于创造。其学习知识也好、使用知识也好,都很勤奋,都很认真。自己想到了什么、就一定会去做什么,这就形成了劳动。反之如果是一个不热爱劳动的人,也必然是智力不高的人,就像家雀和大雁,由于家雀的能力小,所以它追求的就是房前屋下人们抛撒的一粒米、一把糠皮;而大雁则由于它本领高强,因而就会放眼千里,追求着更远大的目标。人也是这样,为什么说能者多劳,就是因为他什么能做到、所以就经常有事做。那些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人,实则是智力到了那里的人。由此可说明“智”与“劳”的关系。
再就是“体”与“劳”的关系。这是很好理解的,因为谁都知道,一个强健的身体主要是锻炼得来的,是“劳”与“动”的结果。一个不管你四肢如何发达,不去锻炼,不去劳动,天天吃了睡、睡了吃,睡得个年把半载,没病也都睡出病来了。这样也就成不了健康的人,虽然其命还活着、其身体还在,这充其量只能算作病体、残命。
综上所述,我国的“德智体美劳”的五个字的教育方针,实际上是由“德智体”全部包括了的。因此,这里就专门解释一下“德智体”的问题。当然这“德智体”三个字,也绝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有缠绵不断的关系的。尽管这三个字的各自用处不同,但却都紧紧联系着个人之人生与社会。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个字的属向。“德”字是属于社会性,无论你个人的道德,还是社会的公德,都是属于社会性的,于个人的作用只是名誉的问题。人最属于自己的是“智”和“体”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对于社会的作用次于自我的作用。我们暂且把“德”字撇下,说说属于自我的“智”和“体”两字。
“智”是人的智能,即智慧和能力的统称。应该说凡人都是有智能的,就好象地球不管什么地方都是有矿藏的,只是矿种不同和有用矿物的程度不同以及开发和利用程度不同而已。凡人都有智慧,只是有什么样的智慧,智慧的高低程度以及发挥的作用大小不同而已。
人的智慧的开发工具是知识,是人们用学到的知识去思维而开发出来的,用来指导人的行为的能力。所不同的是由于各人学到的知识的质和量的不同,从而也就形成了各人的智慧形式不同,和行为能力不同的状况。比如学医的,所开发的是医学方面的智慧,学电脑的是开发电脑方面的智慧。这样,社会上才有了各行各业的区别。也由于学的力度不同,而导致了各人的工作能力不同。这就是为什么知识程度越高越聪明的缘故。什么钥匙开什么锁、什么藤结什么瓜,人的付出有多大,收获也就有多大。世界上任何生物都是为繁衍后代的,都是有着其物质内在的生理规律的行为能力的,这就是智慧。所以说不能认为谁有智慧、谁没有智慧。只是有智慧的高低如何,智慧的性质与形式怎样而分”。苍蝇吃屎,蜜蜂采花,张三种田,李四打铁等,都是各自在为着自己的生存发挥着自己拥有的智慧的能量。因此人类社会对人类的教育的根本,就是增长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能,使其更好的为自己的生存和社会的建设出力,
上面说的是德智体的“智”。而对于“体”来讲;其含义这里当然指的是人的身体、人的生命。人的身体是自然物。所以法律上把人叫做自然人。人在德、智、体各方面是***存在的,不受“德、智、体”制约。无论这个人有德无德,有智无智,只要这个人还活着,这个人的“体”就必然存在。所以“体”是根本,德和智是装饰其“体”的。一个人的人生之“体”,如果不用德和智来装饰的话,其生命之“体”虽然照样存在,但却失去了其生命的价值。特别是智,对人生个人犹为重要。人活在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是万万不能少的:一是身体;二是本事。比如说这个人身体很壮,但没有知识。什么都不会干。那么这人便“山大无柴烧”,白生了一个好的身体;但如果这个人有知识而没有健康的身体,那么也许你的本事就发挥不出来。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一些人顾此失彼。注重身体的人特别爱惜身体。晒点太阳都怕把皮子晒脱了长不出来,流点汗都生怕自己脱水。所以不爱学习,不爱劳动。到头来变成为一个不劳而食的、失去了其生命的价值的人。而另有一些则恰恰相反,为了工作,为了学习而置身体于不顾,结果本事是学到了,但身体则垮了。这一次的工作是做好了,但下一次工作也就无法做了。这同样也是很可悲的。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残疾人不同样也有做大事的吗?当然有,而且还多。但我们应该明白,残疾人之本身是并不希望自己残疾的。面对现实,他(她)们只有奋争和拼搏,付出比正常人高出几十、几百倍的代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如果把本事和身体这两样东西摆在人的眼前,任其选择一样的话,我则宁愿选择“体”,不要“智”也,因为“体”才是人的根本。所以为了这“体”,不但要生活,而且还要锻炼才能使之强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的教育方针中的德智体的“体”,就不单是指人的生命之躯体,而是包含着体育事业、体育锻炼的具体内容。因此,在素质教育的教学工作中,千万不能忽视体育教育的实质。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既是靠着自我的智慧而生存的,也是靠群体的力量来生存的。所以人们需要一个共同的准则规范来维护人类社会的秩序,来建设和保障人类社会的文明,这除了国家用法律的力量来制约以外,还需要人们的自我道德和社会公德来维护。
为什么在德智体美劳教育里,把“德”放在第一位,就是因为“德”是社会性的;“智”和“体”都是自我之物,是在自我属性的前提下而进入社会的。但必然要用“德”的力量来推动。否则,一个人的身体再好,智慧再高,没有“德”的作用,那是只能是自我的。而且是身体越好,智慧越高,其对社会的危害也是越大的。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德”是主宰“智”与“体”的神,是第一重要的。这里这么说可能有人会不赞同,认为“德”从属于***治、说“德”于人类社会第一重要,那是强调了***治第一的说法,是忽视了社会人才的作用。我们必须明白,大凡一个人才之本身,是必须要具备“德”的因素的。何况人才和德对于社会的关系是以“德”而定的。我们说社会的人才比比皆是,但社会之“德”却只有一种。就说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吧!不否认某个英雄人物所起的作用、但人类社会的能人很多,“江山代有人才出”,不能说没有你这个人,人们就不生活了,地球就不转了。人们依然要生活下去的,地球仍然还要转的,社会的建设也照样要发展。只是可能会不是按照你的这个办法去做,而是按照另一个办法去做了而已。这就不能把个人的作用看得太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你不做还有人来做的。死了个康熙,还有乾隆。不见得没有你就不行,这就是关于人才的形势。而德呢,社会之“德”是万万也不能少的,没有一个“德”,就会不成体统,就会造成社会混乱,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第5篇
关键词:教育方针;历史源流;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中***分类号:G40-01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0-0070-02
一、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源流
教育方针是一个动态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国情在变化,教育方针相应要作更新。回顾历史,在新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育方针有着不同的表述。早在1950年5月,中央***副部长钱俊瑞在《人民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一了最完整的表述:“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这就是当前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1951年3月,***长马叙伦在全国中等教育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成员。”1952年3月,***颁发试行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规定:“中学应对学生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一规程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全面发展教育”的重大命题,显示出新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雏形。两年后,即1954年2月,***在***务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进,每个人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这一论述,将***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的提法更改为“德、智、体、美等方面”,为如今教育方针的表述在培养目标的规格方面奠定了基础。1955年9月,***又规定:“小学中不但要进行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同时还必须有步骤地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的由来。1957年2月,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后来又概括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即通常所说的“两个必须”)。1961年,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高教六十条”)中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此后,人们一般都将后者的表述与前者的表述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冠以“教育方针”字样的关于我国教育方针的完整表述。这是我国基本的教育方针,有人称之为我们***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教育方针。
我们***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教育方针,是以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及其教育活动为实践依据,以中国***在特定历史时代的基本路线为***策依据而制定的。它准确地反映了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权关于教育发展的总纲领以及体现国家教育意志的本质特征,融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任务、内容、方法等于一体,具有高度的简括性和凝练性。就其性质而言,又继承了中国***在民主***时期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总方针的优良传统,而且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为中国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发展的方向。因而其后数十年一直沿用这个教育方针,并于1978年将其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影响之大、执行时间之长,在共和国历史上是唯一的[1]。
1978年底,中国***召开了历史性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检讨和反思建国以来各项方针***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尽管在表述上沿用了不少过去的提法,但作为***的决议已经公开放弃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治服务”的方针。这是我***在总结32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第一次对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方针的重新表述。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根据上述精神不再提20世纪50年代的方针,而改提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标志着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的指导思想已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不仅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成为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1990年12月,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正式提出总共41个字的新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3年2月,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它作了修改和补充,在“现代化”后面加了“建设”二字,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另外,把“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改为“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其余照旧,总共43个字。1995年3月,八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又对它作了进一步的充实,在“德智体”后面加了“等方面”三个字,在“建设者和接班人”前面加了“社会主义事业的”七个字,即“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余照旧。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至此,新中国历史上第二块里程碑式的教育方针,已完成法律程序,载入教育的根本大法。 新中国第二代教育方针针对在新的历史时期还要不要制定一个新的教育方针,教育为什么服务,以前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治服务是否适用于新时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不要写入教育方针,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对受教育者进行“三育”(德智体)“四育”(德智体美)还是“五育”(德智体美劳)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和认真的反思。新中国第二代教育方针结束了“”前后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的***治化偏差,实现了新中国教育史上教育方针理论和实践的历史性转变,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大***,开创了教育方针理论和实践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新时代。但我国第二代教育方针也存在着试***通过强调教育的经济功能以纠正***治化偏差、片面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结果使教育的***治性合理要求、教育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发展等功能被弱化甚至忽视等主要失误和问题[2]。
二、新世纪教育方针的新发展
1999年6月,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首次提出了教育“为人民服务”和“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方针。2000年1月,同志发表了《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对教育方针又进行了重大修改和补充,一方面继续强调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将“美育”写进了教育方针,这体现了对教育规律的科学把握。2001年5月29日,《***关于加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第一次将“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方针以文本的方式在国家的正式文件中确立下来,揭开了教育方针史上新的一页。2002年11月,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又进一步阐述了***的教育方针,指出:“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世纪***的教育方针的这几次论述,一次比一次更丰富、更完善、更精练、更准确。
三、我国新世纪教育方针的反思性解读与未来发展
新世纪教育方针的新表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赋予教育方针以崭新的内涵。但我们认为当前的教育方针仍有值得探讨和完善的地方。
1.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将其作为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的群体个体,甚至在同一个体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对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无论是“两育”(智体)、“三育”(德智体)、“四育”(德智体美),还是“五育”(德智体美劳)、“六育”(德智体美劳技),思想上左右摇摆;诸育之中是“有主有次”还是“诸育并重”,也各自引经据典,莫衷一是[3]。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人的全面发展仅是一种理想,作为操作性更强的教育方针,现阶段强调人的自由和谐的发展更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因此,我们认为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改为“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可能更为恰当。
2.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问题
新世纪的教育方针提出了“两个结合”,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利于使受教育者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与用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文化理论教养、科学实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更科学和更准确地得到体现与实现。但我们认为,这种提法值得商榷。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进一步拓展,实践具有多样性的特征,社会实践的内涵也更为丰富,它不仅包含生产劳动、***治活动、科学实验等实践,还包括人们的生产实践、生活实践、教育实践等,其中“生产劳动”是最重要的“社会实践”,也就是说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是一种包容关系。而新世纪的教育方针将“两个结合”并列,在逻辑上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的包容关系是矛盾的,因此,建议将生产劳动从教育方针中去掉。
3.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系问题
新世纪的教育方针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至于“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提法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人才培养的规格,先后有多种表述,且不论这些提法看不出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异,这里要讨论的是接班人是什么意思?标准是什么?建设者与接班人有何区别?接班人是否比建设者的层次更高些?接班人难道不是建设者吗?这些问题都很难说清。“建设者”与“接班人”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是并列关系,还是相容交叉关系,或者是同一关系?如果是并列关系,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有一部分要成为接班人,而另一部分则要充当建设者?如果是相容交叉关系,那就存在不当并列的逻辑性问题。如果是同一关系,提一个足以涵括或替代另一个,那也就无须在“建设者”后面再加上“接班人”,或者在“接班人”前面再加上“建设者”[4]。此外,“接班人”的提法更强调的是教育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是“左”倾意识形态在教育中的体现,人们更易于将它与应试教育相连接,也是与当前素质教育的精神相悖的。因此,最好将“和接班人”从教育方针中去掉。
总之,教育方针是教育规律的概括性体现,体现了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体现了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性,体现了科学性与完整性。教育方针只有尊重教育规律,理论科学、规范完善、表述准确、实践有效、利于操作,体现对受教育者的人本关怀,体现与时俱进的创新性,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天平.共和国教育方针史略[J].师资培训研究,2002(4):33-35.
[2]何光全,廖其发.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方针变革的成就与失误[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
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第6篇
关键词:全面发展;学生;德智体美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性格等。体能和智能是构成人的素质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活动能力在人的各种素质中居于核心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生存、发展以及从事各种社会性活动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人们在彼此的交流过程中,必须要以礼相待,要有道德品质。此外,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一种心理体验。意志是人在活动中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和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里过程。性格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人的全面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也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们国家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德指的是道德,品德,也就是主要侧重在做人上,一般认为,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所以,我们把它放在第一位。智,当然就是指的智力。体,指的是体育,体质。所谓身体是***的本钱,体质不好,就不能为共和国做更多的贡献。美,指的是美育,即一个人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育的工作就是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劳呢,现在不怎么提了,就是指劳动。咱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一个共和国的公民都是这个社会的劳动者,建设者。下面,一一介绍分析。
一、德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复兴伟业的肩负者,是华夏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承者。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因此,做好未成年人德育教育工作,可以说于己是功德无量,于人是受益终生,于国则是播下和谐发展的希望火种。 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
二、智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此外,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三、体
体育是指以发展、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体育教育本质是指体育教育自身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体育教育学首先研究的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体育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学校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技能性和娱乐性技能性和娱乐性技能性和娱乐性技能性和娱乐性。
四、美
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美育的性质与自身特点决定的。
五、劳
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生产技术教育两方面。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1981年 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发的关于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说明指出:“中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手脑并用,全面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把劳动教育与工农业生产、社会服务性劳动的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也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准备一定的条件。
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第7篇
【关键词】综合 联系 全面发展
要想轻轻松松获得高效率,综合实践教育,就得从促进学生德、智、美全面发展上下功夫。因为只有德、智、美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的协作作用下,综合实践课才能获得高效率,才能在同样获得高效率的前提下,有所轻松;反过来,上好综合实践课,能促进学生德、智、美全面发展。这是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下面,笔者就上好综合实践课,发挥其综合实践性,促进学生德、智、美全面发展问题谈一些观点。
一、综合实践课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课中的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道德修养和世界观是在人与人交往中,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培养学生艰苦朴素不怕脏不怕累的美德。如:"认识几种蔬菜"一课,教学中通过认识一些常见蔬菜以及对人体的作用,使学生懂得农民伯伯为我们能吃上新鲜蔬菜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体会到要珍惜他们的劳动。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通过劳动课的活动还能使学生养成爱护设施,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遵守公共秩序等习惯,同时能改变学生懒惰的习惯以及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上好劳动课还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的优良品质。
二、综合实践课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手是人类肌体中重要的一部分,手的使用,手的活动方式,手的操作技能,手的灵活程度。同时也是智力技能的体现。动手能开发大脑,使大脑皮层结构更完善。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学,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双手灵巧,热爱劳动的学生,一般都具有比较清晰的思维。这是因为劳动完成能促使脑的思维和手的劳动相结合。手脑结合,脑教导手,手又发展和训练脑,使人心灵手巧,学生的技能越高,他就越聪明。我在综合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使学生领会与应用知识,形成技能,不断形成他们自己的新的智力结构,改善自己的智慧品质。从而使学生的智力不断得到发展。
三、综合实践课促进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
义务教育推行"一费制"(学生免书学费,学生一切费用由国家统一承担)以来,为节约开支部分学校不再订购综合实践科的课本及配套材料、制作工具等,所以这门学科无教材或无法实施按课本授课,因此每节课的内容及教法都得由教师自己确定,难度显然增大了。上学期,我在这种情况下,自己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在六年级中开了一节《折撕纸花》的公开课。这节课没有任何课本的材料及工具,只发给学生几张纸,教学生凭手折撕出各种***案、花样。本节课所选内容颇具"综合课"性,体现诸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性。整个折撕过程凸显手工制作特色,既动手,又动脑,培养了学生协作、操作思维的能力;折撕过程及作品涉及"***案"(美术)、"对称"(美术、数学)、"对称中心"、"圆心角"、"重合"(数学)等知识及概念。在教会学生每折撕一类***案、花样后,我相应地指出所及的学科知识及概念,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就能从中体会到综合实践课的"综合"性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教会学生折撕"四角花"、"五角花"和"九角花"后,再让学生自由发挥、培养他们创造思维能力。在此,我引导学生从"五角花"和"九角花"折撕的联系和区别中总结出折撕所有"奇角花"(角数是奇数)的折撕方法,学生就能***折撕出"十七角花"等;接着,我又让学生从折撕"四角花"、"五角花"和"九角花"之区别的原因中总结出折撕"偶角花"(角数是偶数)的规律,学生就能自主探索出折撕"八角花"、"十六角花"的方法等等。整节课,充分利用各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既达到了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又促进了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培养了学生诸方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