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语言篇1
在当今语言文化发展迅速的时代,语言世界***景作为新兴学科早已成为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世界***景从宏观的角度展现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而语言世界***景则是世界***景具体化、语言化的结果。由于人类的发展进步的过程就是对世界不断地认知和改造的过程。于是在认知的过程中便对世界的各个方面,都有了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评价和理解。这种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的对世界认知的总和被称之为世界***景。
一、世界***景概述
“世界***景”一词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兹(H.Herez)首次提出。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将物理学中外部世界与内部结构的总和称之为物理学中的世界***景,并且其所采用的认知方式由主体的意志决定。由此可见,世界***景是具有现实性的,同时也具有理念性。世界***景的现实性体现在它自身就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而理念性在于它是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人类思维活动所产生的结果,并且需要主体的抽象思维进行诠释和演绎。即槿死嗨嘉活动的一部分,那么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便会导致所形成的世界***像的差异。这种世界***像的差异与主体在所经历的现实实践和生活的文化环境等因素都是分不开的。
人类认知世界的全过程概括地说是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1.认知活动的主体。主体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群体组成的。
2.认知活动的客体。客体可能是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或者具象世界与抽象世界。
3.认知活动的结果。结果指的是通过某些认知活动的方式所得到的世界景象。
由这三个组成部分可以看出,作为认知活动的结果世界***景是受一些客观条件制约的。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人类的认知活动对象和社会意识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建立在社会意识基础之上的世界***景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人类认知活动的客体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我们认知的对象从宏观世界的浩瀚宇宙到微观世界的微小细菌,从真实存在的具体事物到虚拟想象的虚构形象,从具体的物体到抽象的情感。这些存在于世界之中的元素都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对象,人类思维针对不同的认知活动客体,进行分类和拣选,做出判断和整合,从而得出不同的世界***景。
同时世界***景学说也是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的。世界***景中的自然科学***景可以体现出这一点。自然科学世界***景中人类思维可以运用分析、归纳、演绎以及推理等科学方法来描写和论述所发生的科学现象,从而揭示出一些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定律。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学性”是不受人类主观意志的任何影响的。
世界***景是人类智慧的缩影和反射。因为世界***景与人类思维息息相关,因此它也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时代、地缘等方面的特点。每个人、每个民族都生存活动在自己特有的环境之中,但是每个个性群体之间都会有一些共同的相关的因素。从宏观角度来说,形成在社会整体意识范畴基础之上的世界***景属于普遍世界***景,那么从微观角度来说,形成在个性意识基础之上的属于个性世界***景。普遍世界***景的形成是因为人类受地理、气候、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方式相似,从而产生了相似的认知结果。此外,随着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认同,将使民族个性***景逐渐趋于一致,最后形成的世界***景就具有了普适性的特点。
二、语言世界***景
语言***景作为历史的产物,是语言对外部世界刻画的结果。语言作为阐释和描述世界***景的重要工具,一直以来在世界***景的建立和形成过程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认知主体在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以后,就必须要寻找一种合理恰当的方式来表达,于是语言便担当了这一重要角色。
研究认为,任何民族语言是人类在感知世界的过程中自身发展的结果,人类通过语言可以表达出现实世界的客观现象,语言系统也可以看作成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形成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观念系统。人类本身就具有相似性加之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并无太多差异,因此各种语言之间也存在体现着民族之间的个性与共性,这一特点就成就了语言世界***景既具有民族性的特点的同时又带有一定的普适性。洪堡特作为语言世界***景理论的先驱认为“语言的差异不是声音和符号的差异,而是世界观本身的差异”。一切语语言世界***景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语言学理论体系,该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语言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符号化的观念集合,具有普适性。正如我们所知,人类所进行的认知世界的活动主要是借助于语言或言语活动来完成的。因为语言世界***景形成过程具有精神性和思辨性的特征,我们无法准确地划定其生成的阶段。
2.语言符号系统对于观念世界之中存在的符号化、语义化的表达具有普适性。这种普适性脱胎于人类语言能力的普遍性。
诚然,语言仅仅是人类用于表达认知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且仅仅靠语言并不能完全表达人类的全部认知。除了语言以外还有可以利用其它非语言手段来认知世界。我们所说的语言世界***景其实是指通过语言来映现的那部分与语言密切相关的观念世界。
三、结语
世界语言篇2
关键词:现代诗研究;梦亦非;儿女英雄传;长诗
中***分类号:I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13)01-0066-06
诗人梦亦非的《苍凉归途》“诗歌卷”收入了作者十多年来诗歌创作的代表性诗篇,那是作者焚烧其他全部诗稿后,自认为能存留下来的4部长诗,即《苍凉归途》《空:时间与神》《素颜歌》与《咏怀诗》。诗人在《不是序言》中说道:“2000年之前所写作的所有诗歌都已经销毁,虽然其中的好几部长诗都曾博得过掌声,但于我而言它们不够成熟,只是练习之作。2000年之后亦写作无数,但绝大多数在发表之前就已经销毁,只留下4首长诗与组诗。12年间,4首诗,悲乎?喜乎?”又说:“如果你更喜欢史诗,请先阅读《苍凉归途》;如果喜欢经论大诗,请先阅读《空:时间与神》;如果喜欢抒情诗,请先阅读《素颜歌》;如果喜欢古意咏怀,请先阅读《咏怀诗》。”[1]梦亦非对自己的诗歌创作一直抱有不满,并在不断地追问与探索实践中向前迈进。可以想象,诗人梦亦非对自己的诗歌创作非常严谨苛刻,或者说梦亦非对自己的诗歌创作充满自信,他怀着对诗歌的负责态度,对人类精神负责的态度虔诚地进行诗歌创作。然而在信息时代,诗人怎样才能跳出时代文化逻辑的规约呢?诗人如何才能在批量生产复制的氛围中彰显诗歌的写作伦理?
最近,阅读梦亦非的长诗新作《儿女英雄传》,它至少可以激发我们关于当下诗歌创作甚至生存困境的思考。对于这部诗作,诗人透露过这样的抱负:“《儿女英雄传》处理了六个主题:创世、爱、空间、时间、生死、关联。每一章一个主题。纵观中外诗歌史,每一部严肃的长诗无不处理生死时空这些命题,或者是全部,或者是部分,因为它们是思想都会碰上的终极问题,是每个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碰上的问题。换一种说法,几乎所有严肃的长诗都是同一个文本在不同时代的镜像,是同一个‘理念’文本所改写出来的‘分有’文字。所以《荒原》也是《浮士德》,《浮士德》也是《神曲》,《神曲》也是《尤利西斯》……而《尤利西斯》可能也就是《儿女英雄传》。无论形式如何改变,但在主题的不变上我们可以辨认出长诗的乔装打扮或借尸还魂。”人类生命的永恒主题一直是真正的伟大诗人所极力想表现抒写的中心母题。梦亦非雄心勃勃,把诸如创世、爱、空间、时间、生死、关联六个主题都纳入自己的长诗框架进行处理,并且都做出了属于自己时代(关涉人类精神)的独到思考,这些都值得我们敬佩。好在诗无达诂,面对这些终极主题,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做出不同的阐释与理解。因此,本文不想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将这些主题进行一一论述,只是想从语言的角度,结合着上述两个问题,对此长诗的第一部分“创世纪”作出自己的分析与解读。
一、语言命名――从《圣经・创世纪》说起
要进入诗人梦亦非的“创世纪”,我们首先需要对《圣经・创世纪》有自己的理解与把握。《圣经・创世纪》的故事,或许我们都很熟悉,在创世言述中,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要什么就有了什么。只有神才可以达到。神的威力,无边无际,要有多崇高就有多崇高。在伊甸园中,神把用泥土所造成的野地里的各种各样走兽和空中各种各样的飞鸟都带到亚当的面前,看看亚当都叫它们什么,亚当怎么样呼叫各样的活物,那就是它们的名字。
神没有直接给万物命名,而是通过亚当间接地对万物进行命名。亚当给万物的直接命名就具有了无比神圣的意义。也就是说,万物在亚当之前没有自己的命名,它们经过亚当的命名之后,就流行开来了,就鲜活起来了。正是亚当的命名把它们激活,把它们点亮,把它们从自己的黑夜中拉出来。亚当给这些没有名字的万物的第一次命名,使得它们各从其类,有了物的秩序,也就是有了语词的秩序。也可以这样说,人类众生之父亚当给万物的第一次命名,使得这个世界的万物开始有序,语词开始有序了。
然而,亚当是谁?在创世纪中,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来造人,并且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并把亚当安置为伊甸园里。神把他用泥土所造的人叫做亚当,是神给了这个人以“亚当”这个名字,这是神对人的第一次命名,说准确一点,是神对亚当的命名,也是对人类唯一一次,最直接的一次。因为从这之后,神把命名万物的特殊能力给了亚当,让亚当直接行使神的权力,直接给万物命名,把万物唤醒。
我们还不应该忘记,神就是神,而亚当毕竟是人,是神用尘土所造的人。神的威力是无边际的,而人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神的语言与人的语言毕竟是不一样。神的语言与人的语言虽然有相同的地方,但是不能等同,不是同一种语言。上帝的神圣之言与人的语言有各自不同的实物指向。
问题是,人类的众生之父亚当比万物显得高一个级别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神把亚当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那么地上的万物和天上的活物归“这个人”治理。当亚当给万物一一的命名过后,万物就各从其类了。很明显,亚当是以人的语词给万物进行命名,一个语词对应一个物,另一个语词对应另一个物,词与物是一一的对应的关系,这是无比神圣崇高的事情,一如神给人类众生之父亚当的命名。可见,这时候的词与物之间是没有裂隙的,是一一的吻合对应。语言在这时候是纯洁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能指与所指是一一对应的。
神以神之言给人类众生之父亚当命名,亚当以人之言直接给万物命名,而万物以自己物的语言进行自我世界的对话,并进行与人类的交流对话,不能够自己给自己命名。此言非彼言,作为命名功能的语言相对于作为传达意义功能的语言是两个不同的语言系统。因而,物的语言、人的语言和上帝的语言是其三个不同的等级序列,以上升的趋势进行。天地万物都有其自己的语言,而人则可以通过翻译它们的语言而认识它们,人的语言居于物的语言和上帝之言之间,“太初有言”的神之语言则在人的语言与物的语言之上。
通过互文性关系,我们发现虽然梦亦非笔下的“创世纪”没有“神的语言”出现,但是在一个比特数字世界里,0与1就是那语言,通过它们的不断组合变幻,可以生出差异的“语言”来,“散作日子:都是O与1/变换组合并散发倦意”(01回・不过)又说:“但人们称之为创造,人类/后来被它假设出来的字节/做为雪在光中融化,做为/比喻中的睡鼠,所梦见的水滴”。(01回・不过)在比特王国的虚拟世界里,就是通过语言(符号或***画)的不断斥解与编织,在命名与去命名的纠结中,抵达物自身或者一个程序。与上帝给泥土吹气造人颇为相似,“创世纪”中比特世界的创造也运用了“吹”的“创造”手法,“我来给他们吹入,玻璃与水银/之间的毒,吹入一口袋风暴/我是如此热爱他们/热爱不可调和的变量”。上帝造人是“吹气”,而这里的“创造”则吹入了玻璃、水银、毒、风暴等这样的东西,我们可以想象这样“创造”出现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他们会说,我的天父/伟大的造物主,他们会说/羽扇豆长在言辞的缝隙间’//‘你知道,我其实是某个程序/删除后隐藏于后台,演恶作剧’”。这样的“创造”在比特数字世界习以为常,程序就是一种创造,可以随时产生也可以随时删除,因此显得不够神圣而是世俗。诗人以敏锐的眼光和机巧的语言把捉到当下比特世界里语言的特点,彰显出强烈的反讽与批判力量。一方面融入了诗人对现存世界的深刻思考,具有诗歌写作的伦理现实关怀意义,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诗人自己内心情感的纠结,而不仅仅是语言的游戏,犹如空中楼阁。
其实“05回.将有”这一回是最具有比特世界里命名(创造)的意义,最能体现出“创世纪”最“原初的激情”:
万物已在它醒来时,纷涌逃出
牛羊下山喇叭开花哇咔咔
谁家媳妇瞌睡鬼呀上身啦
Lalalalala^*&64jh5@!)%$
咀治思僵较冀舆糸因囝哞
山巅一寺一壶酒
独1揽2梅3花4扫5腊6雪7
混沌里它倚睡鼠,喝下午茶
在银碟中指蘸流水
画下动物、植物、天体与气象
“羽扇豆长在言辞的缝隙间
万物亡灭,何来命理可言”
它又说,“越来越简化
但事物将有定数”
它又画下Internet构***
和世界潦草的命运
――(05回.将有)
万物或者诗歌在语言的命名中生成,并具有意义。万物只有在人的意识中或者在人的语言符号中醒来,被带入语言符号之中。“Lalalalala^*&64jh5@!)%$/咀治思僵较冀舆糸因囝哞/山巅一寺一壶酒/独1揽2梅3花4扫5腊6雪7//混沌里它倚睡鼠,喝下午茶/在银碟中指蘸流水/画下动物、植物、天体与气象”,这些符号对于现有的人的语言是怎么个转换法或是具有什么意义,无关紧要也无需理会,我们只知道它们是“这一个”“创世纪”世界里的一种“语言”命名即可。这在现在的语言秩序看来,似乎是一种无序、混乱,但是“‘羽扇豆长在言辞的缝隙间/万物亡灭,何来命理可言’”。《圣经・创世纪》的神力语言的命名具有巨大的威力,能够呈现出“道”的内涵,具有唤醒万物的神力,如本雅明所说的,“每一种较高层次的语言都是对较低层次的语言的翻译,直到在最终的清晰中,上帝的道得以展示出来。”[2]《圣经・创世纪》中的上帝对万物的命名清晰可见,但是梦亦非笔下所描写的比特王国世界的“创世纪”的命名则是变幻不定,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漂浮不定,这是另外一种“激情”,这正深刻地揭示出当下网络虚拟世界的真实,也反映出其背后人类精神的困境。
二、诸神隐匿:语言的堕落或符号的泛滥
语言的工具性带来了语言的堕落。语言的堕落就是语言的不纯洁。这个也还需要从《圣经・创世纪》说起。
我们知道,在伊甸园中,亚当称为是自己骨中的骨、肉中的肉的那个女人,即自己的妻子,受到了神所造的,惟一比田野一切的活物都更狡猾的蛇的诱惑,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亚当也听从那女人,即自己的妻子的话,也吃了。他们,即人类,这样就有了智慧,眼睛明亮起来了,与神相似,能分辨善恶,开始羞耻于自己身体的。如此,人就违反了神的旨意,背叛了神的命令,必遭到神的惩罚。因此,蛇必须用肚子走路,终生吃土。女人则多加怀胎的苦楚,必须恋慕自己的丈夫,受到自己丈夫的管辖。男人则终身劳苦,直到回归了尘土。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人类负有罪恶,即后来所谓的原罪。神因为还担心他们偷吃了生命树上的果子而永远地活着,于是就把他们逐出伊甸园,耕种属于他们所自出之土。
人类的始祖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是人类的一件重要的事件。狡猾的蛇引诱了亚当妻子夏娃的事件,在此不细加追问,我们只触摸语言的内在脉动与流徙。在语言的命名神力上,人的语言在亚当夏娃被驱逐伊甸园的时候,开始堕落了,变得不再纯洁,不再崇高。人的语言沦落为传达意义的工具,服务于它的低俗而失却了神圣的命名功能,丧失了它的纯洁性和命名特质。从此,人的语言不再给物进行神圣的命名,不再是把物唤醒,从黑夜中召唤出来,相反,人的语言开始遮蔽物,遮蔽物走向自己的澄明,不仅是人的语言开始走向混乱无序,也使得物开始走向混乱无序。
词与物开始了难以弥合的裂隙,词与物的内部产生了激烈的紧张与冲突。能指与所指开始分离,且所指变化缓慢,而能指则随着众人的无尽聒噪而各各不同,能指在物的上空任意地漂浮,逐渐地淹没了物。也就是,词大于物,词多于物。语词产生于人,而物则来自大地自然,词与物的对抗与裂隙,就是人与大地的对抗与冲突。语言堕落,符号可以肆无忌惮!词在物的上空游荡漂浮,词无限度地复制词,符号无限度地复制符号。语词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暴力,符号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象征资本。语词在蔓延,词收编物,词管辖物,词统治物。诚然,哪有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物也在拒绝被收编,拒绝被管辖,拒绝被统治。资本的背后是权力甚至是暴力的运作,由此,在人类之间形成了无休止的残酷争斗。
人不再需要物,人不再消费物,只需要词,只消费符号。人在不断地产生词,不断地复制空洞的符号,物被抽空变得无意义,或者在死亡。物在死亡,符号在膨胀,泛滥成灾,人类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片昏暗之中,人失却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家园荒芜,人到处漂泊流浪,变得无家可归。
对能指漂浮的批判,正是《儿女英雄传》之“创世纪”的一个重要思想维度。在这里,至高无上的神不见了或者隐匿起来了。这里的“创世神话”,不过只是“一种语言的小把戏”而已,“我从玻璃中争取时间。因为//我要用它来虚无,你们称之为创世//一种语言的小把戏//羽扇豆长在言辞的缝隙间”。(02回・也是)语言的神力已经被祛魅了,语言仅仅是一种“小把戏”而已,它不再具有能够把物唤醒带到光明的神力。
《圣经・创世纪》与“创世纪”都写到了“蛇”,前者写的蛇作为诱惑而出现,使得人类能够分辨善恶;而后者写的蛇是则作为一种形象而出现,只是草***上的设计,“不思善,也不思恶”。“做为一条从尾巴自我吞噬之蛇/头尾相连的睡鼠洞:世界展开/从水流处分配地址/越来越简化,越来越稀少”,蛇的首尾相接,似乎是尼采所说的永恒轮回的呈现,但又不是。而这些都正是比特世界里所特有的语言符号“小把戏”,字节的不断转换所能产生的“意义”。所以诗人会说,“羽扇豆长在言辞的缝隙间/‘女人,在善与蛇之间/有厌食症的线条’,他反复修改/Odysseus那样修改航程”。这些其实都是语言堕落后自我制造的迷宫。语言不再是神的语言,文章也不是神的威力,“文章是写的神的言语,与万物的言语。好文章是写的言语之始。”[3]语言不再关涉个体的经验,只是关乎知识的多寡,如此往复造成了语言力量的衰微,并在积重难返的旅途中愈演愈烈。对此,海德格尔说得好:“在当代,由于日常言谈和日常写作所具有的那种轻率和平庸,对语言的另一种关系便更为决定性地支配着人们。这即是说,正如我们日复一日地把我们与之打交道的每一事物当作器具一样,我们也把语言当作一种器具,即用作交流与告知的那种器具。”“关于语言的这种观念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熟悉,以至我们几乎看不到语言的神奇力量。但同时,这神奇者又更显著地敞现出来。今天,把语言当作交流工具的看法已被推向极端。这个过程我们无疑是熟知的,然而我们却鲜能去思考这意味着什么。我们知道,由于电脑的出现,不仅计算机,而且思维机和翻译机,都正在制造之中。然而,所有的计算(狭义的和广义的),所有的思维与翻译,都是在语言要素之中运作的。凭借上述这些机器,语言机已成为现实。”[4]“语言机”的出现,符号的泛滥必将以主体的隐匿或死亡为代价。
工具论的语言观对语言的堕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观念在我们已经是如此的熟悉,以至于我们不能够再看到语言的这种神力。电脑的出现,计算机普及,更是使得语言堕落为泛滥肆虐的符号。在虚拟的比特世界中,“神”隐匿与缺席,使得各种符号泛滥的迹象更是在在可见。“创世纪”对此有着鲜明的书写与反思,比如其中交织的特洛伊、Mions、Daedalus、Lalalalala^*&64jh5@!)%$、咀治思僵较冀舆糸因囝哞、独1揽2梅3花4扫5腊6雪7、Poseidon、Odysseus、阿斯特里昂、程序等等,它们仅仅是作为一种符号而存在着,或者是对之前所有的意义的消解与反讽,或者毫无意义可言。语言当然也可以传达,或者就是传达,但不是沦为简单的器具,沦为简单的符号交流传达。那么“语言传达什么”?本雅明认为:“它传达与之对应的精神本质。至关重要的是这种精神本质在语言中,而不是使用语言,来传达自己。因此,如果从某人使用这些语言进行交流的意义上来说,语言没有言说者。精神本质在语言中,而不是使用语言自我传达,其含义是:它并不是外表上与语言存在相等同。精神本质与语言本质的等同仅在于它具有传达的能力。在一个精神存在中能够传达的也就是它的语言存在。因此语言所传达的是事物的某种语言本质,但是,这完全在于它们的精神本质直接包含在它们的语言本质中,在于这种精神本质的可传达性。”[2]这段话近乎赘述晦涩,但其中强调的语言本质与精神本质的关系清晰可见,语言传达与之对应的精神本质,并且这种精神本质在语言中,而不是使用语言来传达自己。也就是说,语言的功能或本质在于为精神存在提供显形的介质,除此之外,语言别无所有。语言与精神意义等同,语言就是精神意义,精神意义也同时就是语言。但在比特虚拟的“创世”里,语言符号恰恰缺少了精神意义的维度,只有语言符号而没有精神意义,不是“在语言中”,而是“使用语言”。
在“创世纪”“神话”中,梦亦非也描画了这样一个“神话”,这不是现实的虚构或想象,而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的真实书写与刻画。这种话语修辞及其反思批评对当下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警醒我们去思考人类自身所存在的世界,体现着诗歌写作的伦理精神。
三、救赎存在:语言的反抗或重生
语言的堕落在生成或者消解着自身的同时也在生成或者消解着世界的意义。人作为终有一死者,他的语言不仅关乎存在的意义,更关乎世界的意义。语言沦为工具,带来了语言的不纯洁性,失却了“原初的激情”,丧失了原初的神力。
在数字世界里,语言遭到“语言机”的收编与压制,人类的内在精神与外在的生活细节纹理已经与语言不发生任何的关系了。语言的堕落带来了人精神的失重、经验的贫乏。知识的不断膨胀,在批量生产中使得人失去了自身灵魂的栖居之所。因此,不是放逐语言,而是语言的反抗,是在语言之中拯救语言。语言自身的反抗,需要使用语言的存在者的反抗。语言的反抗是存在者的反抗。如加缪在《反抗的人》中所说:“面对这个宣判着死亡的世界,宣判着生存之境的死一般的冥暗的世界,反抗坚持不懈地提出自己对生命的要求以及对彻底的透明性的要求。这种反抗不自知地在重新寻找一种道德和某种神圣的东西,它虽然盲目,却是一种苦行。”在这个比特世界里,语言虽然已经进入到逼仄的巷道,但是存在者还需要努力寻找一条通往神圣道路,尽管“是一种苦行”。如“09回・竟然”所说的,“创世纪”:
“还需要语言,这人类的尘埃
塑成他们并同时堙灭”
它假扮另一个阿斯特里昂
毕恭毕敬对自己说,“现在
我们回到先前的岔口”
在那里语言是落雪
是雪落后的睡鼠迷宫
那睡鼠却是假装的动物
所以,语言作为沉默
言说倒影为三角的圆形
救世主乘坐飞船而来
在特洛伊征战,在艾奥利亚作客
最后,它看见青铜剑刃,上面
没有留下一丝语言的血迹
人类离不开语言,就算语言再怎么堕落,语言还是具有无限魅力,因此诗人说“在那里语言是落雪/是落雪后的睡鼠迷宫”,又说“语言作为沉默/言说倒影为三角的圆形”。语言的沉默与言说之关系,正是言说与存在的关系,海德格尔对此曾有过透辟的论述,海德格尔说道:“无论何时言说以及如何言说,这只有在他总是已经倾听语言的情况下,他才言说。同样,甚至对于语言的一种误听也仍然是一种倾听。……考虑到这种在历史上生成的语言(即母语),我们可以说,是语言,而不是人,在真正地言说。只有在他在一种情况下都与语言相互应答的意义上,他才言说。”[4]在倾听与言说的关系中,先有倾听后有言说。但是在诗人看来,在“创世纪”中,在虚拟的比特世界里面是没有倾听的,是封闭的,倾听的缺席使得语言沦为游戏的工具,即成为语言的一种“小把戏”。所以在“副歌”中,诗人不得不说,“创世纪”所呈现的世界“这只是一次隐喻/取决于控制的语言/这只是一次叙述/无中生有,互相关联”。(“10回・副歌”)“创世纪”这样的书写深刻地刻画了在数字时代,人类精神面临的巨大挑战。“创世纪”在与神圣的《旧约・创世纪》的互文关联中,更能彰显出“创世纪”作者的为文之用心。诗人以这种手法旨在激起人们反思语言与世界之间最直接的关联,使得存在者在对语言的救赎中获取自身精神意义上的救赎。世界也在语言的重生中获取意义。因此,请允许我再次引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明语言重生对存在的救赎意义:“语言是存在的家。人就栖居在语言的家中。凡是用词语来思考与创作的人都是这个家的看护人。他们的看护完成着对存在的敞现,其条件是:他们能通过其言说将此敞现带给语言并保持在语言中。”[5]很显然,优秀的诗人善于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并以此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经验与感悟。新诗的语言不在乎是用口语还是文学语言,关键还是看其能不能准确地表达诗人内心对世界的生命经验,并能够以出色的话语修辞来抵达外物之间的裂缝。关于口语与文学语言的关系的详细论述,可参见陈太胜《口语与文学语言:新诗的一个关键问题》一文,载《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10-14页。
如海德格尔所言,诗人是存在家园最佳的看护人。真正的诗人能够创造具有神力的语言把物照亮,把物带入到澄明之境中。语言既能够生成一个世界也可以消解一个世界。诗歌在与现实的反抗中,以丰富的话语修辞不断地获取重生,并通过诗人对世界的经验带给存在以意义。因此,“创世纪”所呈现的是诗人对当下虚拟现实的警醒与反思。
《儿女英雄传》是一种体式严谨的叙事长诗,具有很强烈的实验性,因而也给长诗创作带来了多重的创新性突破。这不仅是当代长诗创作的新收获,也是诗人梦亦非诗歌写作又一次成功的迈进。
首先在体式上,诗人有新颖别致的创新与超越。诗人自己说道:“《儿女英雄传》是一首叙事长诗,16行体于我在2001年发明,用于《空:时间与神》、《素颜歌》,它的结构是34324,3行不稳定,4行稳定,3行再次不稳定,2行是过渡,最后的4行是稳定。唱起来像小夜曲:米发米来发。一个诗人总要发明一二种属于自己的诗体,我固执地认为。”(梦亦非《〈儿女英雄传〉小词典》。)这种章回式的16行体,每一章10回几乎每一回都会有一句重复出现的诗句,如“创世纪”这一章的每一回就在不同的诗节上重复出现“羽扇豆长在言辞的缝隙间”这句诗,加上“米发米来发”的体式,回还往复,杂沓隽永,充满“小夜曲”的音乐审美效果,这是诗人梦亦非独到的发明创造,并且颇为成功地加以实践,创作了当代长诗创作中具有重要分量的诗篇。百年新诗的发展已经标明,歌谣已经成为新诗发展的潜在资源。[6]其次,在修辞效果上,长诗交织着隐性互文、伪格言、篡改、反讽等等话语修辞,如前面说到的,特洛伊、Mions、Daedalus、Lalalalala^*&64jh5@!)%$、咀治思僵较冀舆糸因囝哞、独1揽2梅3花4扫5腊6雪7、Poseidon、Odysseus、阿斯特里昂、程序等等,具有后现代风格特征,但又不仅仅是后现代的,使得长诗在整体审美效果上富于错落变化,具有较为强烈的层次感与流迁感。总之,本文无意也不可能对此进行详尽的论述,在此只希望通过对其第一章“创世纪”的分析,以求见斑窥豹,发现梦亦非长诗创作在自身及当代的价值与启示。
参考文献
[1]梦亦非. 苍凉归途・不是序言. 诗歌卷[M]. 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1.
[2]本雅明.论本体语言和人的语言[M]//郭***.语言与救赎:本雅明的语言哲学与文化批判//思想文综(第5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61.
[3]胡兰成.中国文学史话[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20.
[4]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诗学文集[M].成穷,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61.
世界语言篇3
关键词:配器 唱法 语言多样化
前言:
2013年8月22日,大型蒙古族歌舞剧《那一片绿》在内蒙古自治区曼旗文化馆剧场首演。值得称道的是该剧音乐具有强烈的民族气息和时代感,在许多方面为我国现代民族歌舞音乐的创作做出了宝贵探索。该剧音乐的创作者是我国青年作曲家张蓬,他用更加开放的视野来反观民族音乐传统,尝试“用世界的语言来展现中国、展现民族”。因此,该剧音乐在大胆采用民族乐器和民间唱法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技法将它们与西洋音乐、汉族音乐甚至是流行音乐相融合,赋予了蒙族音乐以新的时代内涵与生命活力。这无疑对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保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概括来看,该剧的音乐创作具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配器上的中西合璧。
该剧的配器既有西洋管弦乐、流行乐中的电声乐队又有大众熟知的蒙古马头琴、四胡、皮鼓,还加入了从中原传入蒙古的汉族乐器唢呐、笛子,这样的音响效果使人耳目一新,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我们从一开始的序幕音乐中就能够感受到这一点。序幕音乐的开篇是八小节的弦乐演奏,小提琴略带忧郁的音色悠长深远,为听众带来一幅大漠风情画卷。在一阵静默之后,蒙族特色乐器马头琴音色开始了单音持续。紧接着,优美低沉的男生通过朗诵的形式讲述了该剧主题。在朗诵过程中,钢琴、打击乐、管乐、人声伴唱陆续加入。由于序幕音乐的旋律采用了民族调式,再加上高潮部分的长调旋律,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的配合显得十分融洽,整体风格表现出鲜明的蒙古族音乐特征。
唱法上的多元综合。
歌唱是歌舞剧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因此,唱法的选择就在很大的程度上会影响到歌舞剧的整体风格。对于这样一部表现蒙古民族精神的歌舞剧,作曲家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民族唱法,而是开创性地将西洋美声唱法、通俗唱法和蒙族传统唱法进行了有机结合,使得整部歌剧的唱法呈现出多元综合的型态。比如在第四幕“我的根就在这里”的演唱部分,旋律行进中的五度大跳和级进下行具有典型的蒙族音乐特征,而附点音和切分节奏的使用又使得旋律带有很强的动力感。对于这段音乐,作曲家采用了美声唱法进行表现。美声唱法音质厚重响亮,很好地传达了旋律中的动感和力度,使音乐表达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感,甚至还带有国际化气息。而在这段音乐的间奏部分,作曲家又加入了蒙古族国宝级艺术――呼麦的演唱方式。由于音乐间奏部分与前面的演唱具有统一的蒙族音乐特征,呼麦演唱方式的加入并不显得突兀,反而赋予了前面的美声演唱以民族特色和历史厚重感,增强了音乐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力。(见谱例1谱例2)
语言上的蒙、汉双用。
语言是影响一部歌舞剧传播的重要因素,作曲家在进行歌曲创作之初就考虑到了这一点。《那一片绿》词曲创作突破性的采用了蒙汉双语的写作方式,使得本剧最大限度保留了蒙古特色的同时又兼顾了在其他地区巡回演出的需求。剧本中的歌词首先是汉语的版本,而后意译为蒙语,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蒙语的音节相对于汉语多而且语言习惯和俚语也有很大区别,因此蒙语版本的创作和汉语版本不是一一对照的,而是采用了相近意译的方式,这样蒙语版本的《那一片绿》也很贴近蒙古族观众,听起来也不会觉得生硬。这种蒙汉双语的作品为其今后流传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适应现代化的商业演出需求,同时也为我国民族歌舞剧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结束语:蒙族歌舞剧《那一片绿》的音乐创作是比较成功的,配器上的中西合璧、唱法上的多元综合以及语言上的蒙汉双用使得该剧音乐达到了时代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反观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而深厚的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日益被边缘化甚至面临的消亡的危机。如何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优秀的音乐传统,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音乐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且亟待解决的历史课题。在这个问题上,歌舞剧《那一片绿》的音乐创作思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单纯地对民族传统音乐进行博物馆式地保存只能暂缓其消亡却不能促进其发展,只有赋予传统音乐以新的生机和活力,在保存其特色的基础上使他们符合当下审美潮流,才能激活传统音乐内在的生命力,使进其走向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世界语言篇4
洪堡特把语言定义为:人类理性的智力本能,其意义是语言是人类心智固有的一种活得创造能力,而不仅仅只是言语行为的可观测的产物。尽管人们对语言的定义莫衷一是,但是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说却仍能为我们研究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寻找到新的方论文联盟向。
一、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
目前学术界虽然没有对语言的定义作出一个明确的界定。但是,语言却可以从多方面来认识。就语言自身而言,它是由语音和语义结合而成、由词汇和语法所构成的符号系统。从语言的社会属性来看,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本文在此将不对语言作为符号系统做阐释,而是从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展开。
语言呈现出形态各异的表现形式,但它都是属于符号形式,是思想的工具。把语言根据语种区分为汉语、英语、德语、等国语言,尽管形式不同但都不能改变语言“工具性”的本质属性。尽管语言之外还有其他的交际工具,但它是以语言为基础产生的,只能作为语言的辅工具。
那么语言究竟是怎样作为工具来表达人类的思想的呢?人类通过语言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想,看起来简单,而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通讯编码和解码过程。魏兹曼研究表明:书本和讲话中出现的一串串词语皆处于一维状态,因此,它们看或听上去乏味和缺乏深度。但我们的大脑和记忆可帮助我们利用这一串串词汇,创造出复杂的语境和思想,即把简单的叙述变成有层次结构的语言情景,如文章中的章节、段落和句子等。
二、语言与思想的统一性关系
从语言的功能出发,我们说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是在说明sth do sth,而不是从sth is sth上做出关系的探讨。同样,在研究语言与思想的关系时我们也必须从全面认识的角度来分析,语言的工具主义学说仅仅是对语言一个方面的认识,指出的是思想表达对语言的依赖关系。
在探讨思想的表达之前,我们有必要去认识思想的存在。如果没有思想的存在,也就不会有思想表达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只有当物质存在的时候,才能以客观存在或者客观实在的形式表现出来。同理,我们只有先肯定了思想的存在才能够表达思想,如果单单是将语言作为表达思想的工具,那么语言的表达是否就不在需要思想的存在。反之,是否存在脱离了语言的思想呢?或许有人会说,这种纯思想是存在的,中国古代的绳子打结记事,聋哑人的手势以及文字都能传递人的思想。这样的解释貌似行得通,甚至从表面上看几乎接近于正确。
马克思关于语言有如下的定义:“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这一定义的深刻内涵则是:语言与思想的关系是外在语言和内在语言的关系,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差异性。这种统一性体现为语言是思想,思想是语言;差异性则表现为语言是语言,思想是思想。
三、语言是人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方式
20世纪哲学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对语言思想本体性的发现,这个发现给整个人类思想和思维方式带来了***性的变化。洪堡特的语言观中提出,语言是一种世界观,他发展了海德“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他们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他们的语言”这一观点。同时受康德的影响,他认为,语言不同,内在形式也不同,即使语言的内在形式相同,不同的感受经验整理出来的结果也会不同。从而,他提出了著名的“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论断,而这一论断则成为了语言与思想关系的延伸——语言是人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方式。
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世界观,而这种差异反应在语言上就形成了语言的差异。在语言的表达上,词汇的语义最能生动形象的反应出这种担负了文化意义的民族特色。比如:“酸”的用法,在中国“酸”的常用含义就有好几种,而在印欧语言的世界里,酸的含义就显得单调得多。站久了脚酸,这里的“酸”就是一种感觉;好大的一股酸味,此处的“酸”则包含了两重意思,一种理解是味道的醋酸味,另一种则是引申出来的“伤心”的含义。而在英语里却没有一个专门
转贴于论文联盟
的词来表达腰酸、脚酸那种感觉,“酸”是ache,“痛”还是ache。不同含义的词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制度等,即语言的差异反映了人认识世界的差异。也就是洪堡特说的“每一种语言都有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语言作为人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基本方式,在学习和运用不同的语言时就要求且必须适应该语言的思维模式。语言从精神出发再反作用于精神,语言规律是思维规律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学习外语的人必须走进所学语言的世界观。同时,指明了学习语法的重要性和文化思维的必要性。比如:中泰两国在对亲属的称谓问题上,泰语中有11个拟亲属称谓词,其中除了ta:外公、jai:外婆能区分性别外其他9个均没有区分。也就是在泰国父系与母系的亲属地位是平等的,受到同样地待遇。然而,中国却重父系亲属,表现出男尊女卑的不平等思想来。如果学习者不能理解两国语言背后文化的差异在学习外语时就很难理解和掌握相关的语言。因此,只有从文化、思维深层次的去理解外语,才能更高效率的学习外语,走进另外一个世界观所构建的语言系统。
世界语言篇5
关键词:内部世界 语言 关系
语言作为人类表情达意的最重要的介质,是人们最依赖的交际手段,同时也是沟通内外世界的重要桥梁,对人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语言与人的内部世界的关系对于人际交往、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内部世界以及更有力地观照和改造客观世界都有重要的意义。那么语言和它的表达对象内部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一、人的内部世界
想要弄清楚语言与人的内部世界的关系,我们首先得了解人的内部世界是怎样一种存在。人的内部世界是人通过感觉器官和意识器官感觉和意识到的关于人自身和外部世界及其关系的存在于人脑中的全部的内容,即人的全部的精神意识内容。
1.人的内部世界的构成
人用来构建自己的内部世界的材料是“人各自所有的指向外部世界的感觉器官所提供的信息内容与信息形式。这些信息形式包括了触觉形式、嗅觉形式、听觉形式、味觉形式、视觉形式等。而其内容是这些形式所能提供给人以及人所意识到的全部内容。”[1]具体说来,人的内部世界由三部分构成:⑴初始内容,即胎儿各个器官形成伊始到出生前感知到的内容,包括胎教、父母对其所说的话、母体的心境和状态等内容。⑵从人的感觉意识器官张开到闭合所形成的全部精神意识内容,是由人的感觉器官将外部世界移入的内容,是经过感觉器官过滤、内化而来的,是五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塑造起来的立体的、多维的、复杂的、丰富的外部世界的物自体的的映象。其内容的多少与感知环境是否单一(日复一日地感知同一环境只会使其更加抽象而无法无法扩展其内容)和感知手段(比如借助望远镜、显微镜等外物或者感觉器官的钝化等)密切相关。⑶用我们的的精神意识器官(大脑)综合处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内容所产生的新的精神世界(比如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的产生、人类对于上帝、外星人、孙悟空等的想象,等等),这一部分内容是真正体现人的精神意识的内容,体现人的精神意识内容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其多少是由人的精神意识器官的创造力所决定的。它的特点,一是无论它有多少都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有关联,二是人类形成新思维的过程是沿着对旧材料的整合、处理、抽象的道路进行的,同时我们是在旧的材料的和旧的联系方式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精神世界的。由人的内部世界的构成,我们可以看出,其三个部分均与外部世界密不可分,那么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有什么样关系呢?
2.人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首先,人一生下来就生活在不间断地移入外部世界来构建自己的内部世界之中,所有的外部事物都只有转化成我们的大脑所能接收和认识的事物才会有意义,意义是我们大脑所能提供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都是我们的大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由于我们在观照外部世界时不可能不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与意识器官的过滤,所以我们感知到的世界和外部世界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只是本质的区别,而且从形体到量都有很大差别。外部世界是客观的自在之物,它有自己存在的运动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内部世界是我们的感官和大脑感知到的主观映象,它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某种程度的片面性。面对无限的外部世界,我们的内部世界不可能感知并移入其全部内容,也不可能在我们内部形成对所有外部世界的精神意识内容。因此,我们生活在我们基于外部世界之上的内部世界中。而由于人的内部世界是基于感觉器官和意识器官对外部世界的移入之上的,虽然这种“移入”不够全面客观,但我们可以借助各种介质来使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移入”和认识更接近外部世界的客观真实。
其次,人类的生存活动和精神活动在反作用于外部世界之前,必须先通过对人脑中的内部世界的操作来完成。同样也是因为我们在把握外部世界时不得不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与意识器官的过滤,因此我们不可能由大脑实现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操作,而只能先在大脑中将自己把握的外部世界的映象操作之后再进行对外部世界的操作。因此,人对外部世界的操作只能是通过人脑的间接操作。“于是人对两个世界的操作首先均表现为人的内部世界也即精神世界的一种运动。”[2]
基于外部世界的人的内部世界形成之后,人们必须通过一定的介质或手段将自己的精神意识内容外化,以此达到交流与合作的目的,并将人类的精神意识内容反作用于外部世界。在多种多样的外化手段中,人类最多地依赖于语言,那么语言是如何在众多介质中脱颖而出的呢?
二、关于语言
1.语言的定义
语言有大语言和小语言之分,小语言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广义的语言,它包括有声语言(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即通常说的狭义的语言)、文字和伴随行为(副语言),而大语言是起于告知的人们用来表情达意的一切媒介和手段,手势、动作、身势、舞蹈、音乐、绘画、雕塑等均可成为大语言的内容。笔者这里所探讨的语言主要为狭义的语言,即有声语言。
2.语言的起源
人是通过改造世界来获得生存能力的,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随着人们劳动强度的增加和劳动方式的多样化,猿的不发达的口腔器官在不断增多的抑扬顿挫的发声中获得缓慢的肯定的发展,这为语言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基础。随着人类视野的开阔,人的精神意识内容的不断发展,人渐渐有了表达自己内部世界的要求,这成为促使语言形成的心理因素。起初,人们用于表达的方式,是有声语言之外的大语言,比如手势、动作、身势等,因为这些手段已经能够满足当时人们初级的思维的表达了。而随着共同协作的场合的不断增多,人们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要求人们寻求一种更加便捷的方式进行交际。即到了恩格斯所说的“有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声音作为最轻便,最灵活的介质,便成为人们表达手段的最佳选择。那么声音和其所要表达的精神意识内容是怎样关联起来的。
“我们认为,语音与语义的结合是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与交际环境中完成的。”[3]假如在人们的某一交际中常常伴随着某种人声出现,那么这种人声就会逐渐与这一交际行为产生某种确定性的联系,而当人们有“什么非说不可”的时候,其中某个人的意识焦点可能就会同时照亮这一交际行为与人声,从而将其联系起来。当这个人在发出这一人声时,如果能够使他人的意识焦点也同时将这二者联系起来,唤起他人的想同的精神意识内容,那么人们就会接受这种联系,并在社团内部扩展,从而成为整个社团的交际手段,那么这一联系就成为这个社团共同约定的交际方式了。这样,声音与它所表达的精神意识内容就被联系了起来。
这里,我们引入了意识焦点的概念,意识焦点是人的内部世界运动变化的主要方式。人的精神意识内容在大脑内部通常是呈折叠状储存的(有限的大脑空间要储存无限的精神内容),当被意识焦点照亮时才会被展开。意识焦点有三种运行方式:由外部观照的事实所迁移(即由注意力所迁移),由人思考和思维的对象所迁移,及漫意识状态。当两个不相关的东西同时被意识焦点照亮时他们就联系了起来,只要被照亮一次,他们就产生了联系。以后再被同时照亮多少次,只是为了在二者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虽然语言的产生之初,语音和语义的联系可能有一定的关系,而之后二者更多的联系是任意的无关的,正如索绪尔所说,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是任意的……语言符号是任意的”(所指和能指分别代表概念和音响形象)。[4]因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不断发展与加深,人们的精神意识内容的不断复杂化与深入化,人声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概念也是不断丰富变化的,用人们所能记住的有限的声音表达无限的内容,必然决定了语音与语义的联系主要是无关之关,这也正是意识焦点所起的作用。
三、语言与人的内部世界
1.人的内部世界对语言的主导作用
从语言的起源我们已经知道,正是因为人的精神意识内容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使人类有了“有什么非说不可”的要求,从而在意识焦点的作用下产生了语言,而也是随着人的内部世界的不断丰富与变化,语言也不断发展调整完善自己,以更好地表达人的内部世界。外部世界永远是人类感知的对象,而对于运动变化发展着的外部世界来说,人的感知是没有穷尽的,是不断丰富和变化的,因此就要求作为人类表达最重要的方式的语言也要不断丰富发展,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意识内容的表达。因此,我们说,人的内部世界的发展变化从语言的形成到其发展变化都起着主导作用。
2.语言对内部世界的重要作用
“语言是人类在对自己所意识到的世界的表达中类化出来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所表达的内容是人类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与意识器官所感知与意识到的内容。”[5]因此可以说,语言是对人的内部世界的抽象与概括,而又因为人的内部世界基于人的感觉器官和意识器官对外部世界的移入、整合、处理之上,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语言也是对外部世界的一种抽象与概括。而人类对两个世界的操作首先都表现为内部世界的一种运动,因此,想要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以满足人的需求必须先要了解语言对人的内部世界的重要性。
而语言的产生,语言对与内外世界的抽象与概括,以及语言为适应表达的需要不断对自身进行的调整与完善,使人类模糊的混乱的精神意识内容更加明晰化、逻辑化、系统化,使人类能够更有力地关照外部世界和更清楚地思考人自身和外部世界及其关系,以便人们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来满足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3.语言对于表达人的内部世界的局限性
人的精神意识内容分为潜意识和显意识,显然语言只能表达显意识的内容。而显意识当中又有人们不愿意表达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部分,所以,语言只能表达我们显意识中能表达且又愿意表达的内容。然而即使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表达,语言也有一定的的局限性,“因为‘在语言中只有一般的东西’,而人们所想的即语言所要表达的却是特殊的、个别的东西,用一般的、概括的东西来表达特殊的、个别的东西,自然会产生一些矛盾。”[6]也因此产生了“言不尽意”、“言内意外”的现象。具体说来,语言的局限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外部世界的无限性、复杂性与丰富性,以及人的内化手段的多样性(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决定了人的内部世界的多样性与多维立体性。而语言是一维的线性结构,且人类能记住的语音形式有限,因此,用一维的、有限的语音去表达立体的、复杂的、无限的内容,必然产生一定的局限。比如NBA篮球赛上精彩的灌篮是一瞬间完成的,而解说员想要将其分解成线性语言来描述,人为拉长了这一瞬间的时间,也就失去了其精彩性。而我们想要对方了解一种从未见过的食物,语言的描述永远比不让对方亲自看一下、尝一下更能让对方知道这种食物。
其次,语言具有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使语言难以表达丰富多样的内部世界。比如颜色,我们看到的世界万物有多种颜色,而想要用语言去确切表达我们看到的颜色却很难,红色到底是怎样一种颜色,有多红,我们难以用语言确切地描述清楚。而我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也是这样的,无论我们听到的描述多么美,都不如我们亲自去看一看来的具体真实。
再次,语言对内部世界的表达是通过语义点的点拨来完成的。语言一维性将人的内部世界压缩为由语义点构成的粒散的语义网络,语言表达者将自己的内部世界转换为由语义点构成的精神意识内容的大体框架输出,通过语义点框架唤起语言接受者的相应的精神意识内容,而框架以外的东西就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填充。这一过程顺利实现的基础是我们面临同一世界,用相同或相似的感觉器官来内化我们面对的世界,用想同或相似的心理机制处理相同的精神意识内容。但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生活背景、人生际遇、文化修养、社会地位、年龄、性别、身份等的不同,使得想同的语义点在不同的人那里会唤起不尽相同的精神意识内容,从而可能造成表达与理解的一定程度的偏差。
综上所述,语言表达人的内部世界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尽管语言在表达人的内部世界时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它仍然是目前人们所能找到的用于表达的最佳手段和最依赖的方式,也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最常用的工具,而且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它的这一地位和作用是不会的动摇的,因此人类对于语言的关注与探讨会一直持续下去。
参考文献:
[1]张文元,韩宝育.语言与人的内部世界[J].广西社会科学,2007(7).
[2]韩宝育.语言与人的意义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韩宝育.论语言符号中能指与所指的结合[J].唐都学刊,2004(1).
[4]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世界语言篇6
现当代心灵哲学中,还原物理主义认为所有存在的东西都是物理的,既不存在不同于物质实体的精神实体,也不存在不能还原为物理属性的心理属性。既然不存在非物理的属性、过程和实在,那么是不是完善的物理科学就足以完整地解释包括我们自身在内的物理世界呢?换句话说就是,物理世界还需要心理语言吗?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我们可以将哲学家分为两个不同的阵营:取消主义和反取消主义。取消主义立场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方面,由于不存在与心理语言相对应的精神实体、心理属性和状态,心理语言实际上是没有指称的空概念,因此它们将像“以太”和“燃素”一样面临着被取消的命运;另一方面,完备的物理理论及这种理论所使用的客观语言——物理语言将会对这个世界作出完整的解释,作为主观语言的心理语言毋需存在。反取消主义者们则旗帜鲜明地主张,心理语言是物理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能被取消掉。哲学家们在为心理语言的非取消性进行辩护时采用了三条不同的路线:一是丹尼特基于心理语言在解释和预测上的有效性为心理语言的非取消性进行辩护;二是费格尔、蒯因通过为心理语言的存在寻求本体论来为心理语言的非取消性进行辩护;三是豪厄尔的主观物理主义所倡导的认识论辩护路线。本文主要侧重于后两者进行探讨。
一、费格尔的双重语言论
如果哲学家们像取消主义那样主张心灵主义术语是没有指称的空概念的话,就会认为心身问题是一个没有意义的假问题。在费格尔看来,心身问题并不是一个假问题,它需要哲学家和科学家分工协作、共同努力。他认为,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为心理状态和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事件和过程之间的相关性提供经验的说明,科学已经能够得出“心理状态和神经生理的过程模式之间是一一(或至少是一多)对应关系。沃尔夫冈·柯勒、阿德里安、彭菲尔德、赫布、麦克洛奇等人的研究强有力地证明了现象领域的心理状态和大脑中的中枢神经过程的对应关系。”① 而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彻底澄清“主观”和“客观”、“心理空间”和“物理空间”、“意向性”、“目的性”等等这样一些传统的哲学术语,特别是要批判性地反思术语“心理的”和“物理的”的各种意义②。
在综合科学和哲学成果的基础上,费格尔提出了关于心身关系的新主张——双重语言论。双重语言论包含三个基本主张:
第一,只存在一种实在,这就是物理实在,但我们可以用两种语言来描述。“这种实在出现在了两种不同的概念系统的描述中,一种是物理学的概念系统,另一种是现象学心理学的概念系统(在我看来,这种概念系统仅仅适合于我们这个世界中相当小的一部分)”③。
第二,心理语言不能被取消,心理术语并不是没有指称的空概念,心理语言和物理语言拥有共同的指称。费格尔认为,虽然不存在与物理实在相异的心理实在与心理术语相对应,但是这并不等于心灵主义术语应该被取消掉,因为这些心灵主义术语实际上指称的就是物理实在。因为某些高级动物所具有的心理状态实际上同一于神经过程,“某些神经生理学术语所指的(指向的)东西和某些现象学术语所指的(指向的)东西是完全相同的事件”④,即“心理”状态或事件是内省语言中现象学术语的指称,同时也是某些神经生理语言术语的指称。如果一个生理学家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并配备了优良的仪器和设备,他就能够检测到大脑中的过程并完整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唯物主义研究”(项目编号:08CZX014)和***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唯物主义与二元论在西方心灵哲学中的当展”(项目编号:OGJA720011)的阶段性成果。
地描述它们,然后,他就能够用神经生理学的语言来清楚地阐述他的发现,他甚至能够提供利用原子和亚原子概念所作出的完整的微观物理的陈述 ⑤。
第三,心理语言不能转译或还原为物理语言,因为心理语言和物理语言在描述同一神经过程时具有不同的意义。既然心理描述和物理描述是指称同一的,都是对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过程和状态的描述,便很容易顺理成章地得出心理描述可以还原或转译为物理描述的结论。然而在费格尔看来并非如此。“利用弗雷格关于意义和指称的区分,神经生理学术语和相应的现象学术语尽管它们具有相同的指称,但在意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⑥描述神经过程的概念比相应的心理概念意义要丰富得多。神经生理学概念指的是结构复杂的神经元放电模式,而心理学术语仅仅指的是现象界里那些简单的质或关系。
简言之,费格尔的双重语言论主张:我们不仅需要用物理语言来描述这个世界,还需要用心理语言来描述。心理语言的非取消性是有本体论上的根据的,即心理语言是有指称的,它和物理语言拥有共同的指称,都指称的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过程和状态,从而将心理语言和物理语言在指称上统一起来;不仅如此,他还借鉴弗雷格的意义理论,认为心理语言虽然和物理语言在指称上是同一的,但是在意义上却是对立的,并藉此为心理语言的非还原性提供了辩护。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费格尔首倡的为心理语言的非取消性和非还原性寻求本体论根据的辩护路线得到了蒯因的积极响应。
二、蒯因的概念二元论
针对心理语言、物理语言与实在的关系问题,蒯因继承了双重语言论的实体一元论、语言二元论和语言共同指称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上溯性和下延性拓展,发展出了概念二元论。
我们先来看看蒯因的上溯性工作,即对心理语言何以能够与物理语言指称同一的论证。蒯因通过分析我们习得心灵主义术语的过程,来揭示心灵主义术语何以指称的就是物理主义术语指称的对象——大脑内部的神经过程和状态。在蒯因看来,习得语言是一种社会技能,个体是通过社会的反复灌输学会使用一个词的⑦。蒯因把心灵主义术语习得的方法称为实指法(ostension)。通过实指法学习就是学会将听到的词语和同时被观察到的对象或状态联系起来。这种学习不依赖于在先的语言学习。我们又是怎样学习到心灵主义的术语的呢?“所有关于某人心理生活的谈论都预先假定了外部指称,当我们将会有心理状态时我们内省一下这些状态,我们是怎样知道我们将它们称为什么的?我们怎样学会将我们的焦虑称为焦虑、将我们的隐隐的痛称为隐隐的痛、将我们的高兴称为高兴、将我们的意识称为意识的?我们怎样知道我们正在谈论的是什么?显然,答案就是,这些术语的运用是基于公开的可观察的症状:身体状态的完全的身体症状,心灵也是如此。某人观察到我的高兴或焦虑表情,或许是观察到了使人高兴的或使人受到威胁的情形本身,或者是听到我谈论它,然后使用词语‘高兴’或者是‘焦虑’。经过类似的几次训练之后,我发现我自己能将这些词汇运用到我的某些后继的没有外部标志的状态上,除了我自己对这些状态的报告之外。如果一开始没有这些外在的标志的话,心灵主义的术语根本就不可能被学会。将这些心灵主义的术语运用到身体的状态只是将它们放回到它们一开始就属于的地方。”⑧ 换言之,在我们所处的物理世界中,将心灵主义术语的指称定位到神经过程只不过是让心灵主义术语回到了自己的老家。人们在习得心理概念的时候,心理概念本身指称的就是身体的状态,因此,心灵主义术语和物理主义术语指称就是同一的,简言之,心即是脑。因此,蒯因通过对心灵主义术语起源的追踪,为心理语言和物理语言具有共同的指称提供了辩护。
我们再来看蒯因的下延性工作,即对心理语言的非还原性的原因分析的拓展。蒯因虽然认为意识就是身体的状态,但并不认为心灵主义术语是可以被还原为物理主义术语甚至是可以被取消的。在“心即是脑”的实体一元论***景之下,我们仍将会继续使用心灵主义术语,只不过我们将它们解释为“是指称那些身体状态的。我们甚至继续将这种状态说成是心理状态。唯一的变化是,我们认为心理状态就是身体的状态,不是另外的实体——心灵的状态”⑨。但即便我们了解了神经机制的所有细节,我们也不能将心灵主义术语翻译为神经学的解剖学或生物化学术语。心灵主义术语不能转译为物理主义术语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心灵主义术语与物理主义术语对事件进行的分类并非一一对应。根据蒯因的观点,心理状态就是身体的一种状态、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神经状态,某人关于维也纳的想法中的每一个个别事件——比如说“想到维也纳”——都是神经事件。目前公众的一般看法是,只要我们对这个个别事件的发生机制有足够充分的了解,我们就可以用严格的神经学词汇来描述这个事件,这里的“严格的神经学词汇”指的是不包含任何心灵主义术语的物理主义词汇。蒯因认为,即便是我们能用严格的神经学术语来描述这样一个个别事件,我们也并不能将“想到维也纳”这样一个心灵主义的术语翻译为神经学词汇,尽管心理事件在本体论上是物理的,但是心理语言对事件进行分类的方式与生理学术语(或者是神经学术语)对事件进行分类的方式并非一一对应。
第二,物理主义术语的习得和掌握取决于心灵主义术语的掌握,两者之间无法互相转译。蒯因认为,习得观察句是我们掌握语言的起点,而对观察句的习得却依赖于我们对心灵主义术语的掌握。所谓观察句,指的是对外在事件或情况的报告,有些观察句是物理主义的句子,比如“下雨了”;有些观察句则是心灵主义的句子,如“汤姆感到天下雨了”。在蒯因看来,我们跟着别人学习物理主义的观察句时就特别依赖于别人的猜测能力,在我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这些教我们的人要不断猜测我们正在获得与我们要学习的观察句相匹配的感知。因此,语言的学习就是通过不断运用‘x感到p’(这里‘p’代表一个观察句)这样一个心灵主义习语的观察句来完成。以汤姆跟玛莎学习“下雨了”这个句子为例,玛莎要教会汤姆“天下雨”这样一个物理主义的观察句的话,她必须在感觉到汤姆观察到与这个句子相匹配的现象时鼓励汤姆说出这个句子,而在感觉到他观察的现象与这个句子不相匹配时不鼓励他说出这个句子。即“汤姆对‘下雨了’这个物理学意义上的句子的掌握取决于玛莎对‘汤姆感到下雨了’这个心灵主义的句子的掌握”⑩。而人们对这种心灵主义语汇的掌握和语言一样悠久。
第三,心灵主义术语在指称神经过程时,只是一种偶然的对应关系。仍以汤姆对下雨的感知为例,蒯因认为汤姆每次对下雨的感知都是一个短暂的神经事件,而且汤姆每次对下雨的感知都有可能是不同的事件,这种不同不仅仅是表现在事件发生在不同的时间,而且有可能对应着的是不同的神经。汤姆对下雨的感知构成了一个事件类,这个事件类也许是由成分完全不同的要素构成的,即便是我们对这些相关事实有了足够清楚的了解,我们也不能用神经学的术语从神经活动方面来描述“汤姆感觉到下雨”这样一个心理事件 {11}。
在蒯因看来,我们不仅不能将心灵主义术语转译为物理主义术语,更不能取消它们。因为在还不知道神经机制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心灵主义术语将一个状态从另外一个状态中区分出来。心灵主义术语不仅以独一无二的方式补充自然科学,而且对于社会科学和我们日常交往都必不可少 {12}。
蒯因在费格尔辩护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上溯与下延,拓展了费格尔关于心理语言和物理语言共指称的论证和心理语言非还原的原因分析,使得这种由费格尔开创的本体论辩护思路更趋完整。
三、豪厄尔的主观物理主义
对于回答物理世界为何需要心理语言这个问题来说,费格尔的双重语言论和蒯因的概念二元论是从为心理语言的非取消性寻求本体论上的根据着手,而豪厄尔提出的主观物理主义则试***从认识论角度为心理语言的存在提供辩护。
在豪厄尔看来,心身问题之所以产生是源于这样两个表面看来似乎相互冲突的直觉:一方面,多姿多彩的有意识心理将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其他部分区分开来;另一方面,物理规律却告诉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是由基本物理粒子构成的,有意识心理并不“特殊”,它的构成和其他所有东西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这又使我们不得不承认像我们这样的生物并不理所当然地在世界的本体论框架中占据令人骄傲的位置{13}。对于有意识生物来说,第一个直觉好像是不可否认的,如果要否认第二个直觉即否认世界的物理统一性的话,则又违背了自然主义的精神,而随着科学的进步自然主义精神似乎日益无从反驳。这样,我们就很难将我们和我们之外的世界在构造上的连续性和由于意识的出现所带来的令人吃惊的不连续性协调起来 {14}。
由此看来,有意识心理的出现让我们陷入了两难境地:如果我们承认有意识心理也是物理状态的话,就不能彰显有意识心理的特殊性,不利于我们确信自己在世界中的独尊地位;可假如我们否认有意识心理是物理状态的话,则会破坏世界的物理统一性原则,导致世界的本体论出现裂隙。豪厄尔认为,这种两难局面的出现,是因为混淆了本体论问题和认识论问题所致。本体论问题和认识论问题的混淆常常会促使我们犯下两种常见的错误:一是当我们使用现象学术语来描述世界的时候,往往会假定非物理的属性、状态和实体的存在,实体二元论和属性二元论就是犯了这类错误;二是我们通常会根据物理理论在解释上的不完备性推导出物理世界的不完备性,而事实上物理理论在解释上的不完备性并不蕴涵物理世界的不完备性,内格尔的“成为蝙蝠可能会像什么”和杰克逊的“知识论证”就是犯了这类错误,他们都试***通过论证物理知识的不完备性来论证存在着非物理的东西。
而要摆脱这样一种两难困境,则需要在形而上学问题和认识论问题之间作出严格的区分。豪厄尔倡导的主观物理主义就是这种努力的尝试,他的主观物理主义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从本体论上来说,物理世界是完备的,不存在非物理的属性、状态、过程和实体;但有些物理状态是主观的,我们就是这类具有主观状态的生物,而具有主观状态的生物并不是由非物理的东西构成的,仍然是由物理的东西构成的 {15}。
第二,从认识论上来说,我们可以用客观的、科学的物理理论来描述物理世界,不存在不能用物理语言描述的属性、状态或过程;但是物理理论在解释上具有不完备性,没有客观理论能够完整地或彻底地描述这个世界,即便是完备的物理学理论也不能完整地描述这个世界,因为对于主观的物理状态,如果不凭借有意识经验和客观的物理描述对它们进行主观地理解,它们就不可能被完全理解。这里的“主观”意思是必须要经由主体亲历,这种状态只有在主体具有这些状态时才能被主体完全理解,然后以客观语言和现象学的语言加以描述,对这种主观物理状态的理解和描述才算是完备的 {16}。
第三,有意识心理在本体论层面属于物理状态,那些被冠以有意识经验之名的属性(比如感受性质等)都是物理的,但这种物理状态又是主观的,不能仅仅按照我们通常理解物理状态的那些方式来理解它们,因为,物理语言对这种状态的描述是不完备的。这种状态只有经由主体经验,用主观的、现象学的心理语言并结合客观语言加以描述,才能获得对这种物理状态的完备的把握,它们不同于完备物理学中提及的任何属性 {17}。
豪厄尔的主观物理主义的可理解性依赖于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区分,“物理主义”是本体论上的要求,“主观”则是认识论上的要求。在主观物理主义的语境之下,上述两个直觉就不再是互相矛盾的了:根据主观物理主义,我们的世界完全是物理的,有意识心理也是物理状态,这就坚持了世界的物理统一性原则;但这种状态又具有主观性,即只有主体亲历这种状态,才能获得对这种状态的完备的理解,才能用现象学语言和物理语言对这种状态加以完备的描述,这种状态也就具有了物理世界其余部分所不具有的属性,保持了意识心理的独特性。
豪厄尔的主观物理主义要求在心身问题的解决当中要求区分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在维护世界的物理统一性原则的前提下,对有意识心理的主观性的强调,在客观上论证了物理世界中心理语言的不可或缺性,因为即便是完备的物理学也无法完整地理解和描述这样一种主观的物理状态,对这类主观的物理状态的理解或描述都离不开心理语言,从而为心理语言的非取消性提供了辩护。不过他的辩护与费格尔和蒯因的不同之处在于:费格尔和蒯因的辩护路线是从为心理语言寻找指称着手,目的在于为心理语言的非取消性寻求本体论上的根据;而豪厄尔的辩护路线则是从认识论层面为心理语言的存在提供辩护。分别由费格尔、蒯因和豪厄尔倡导的本体论辩护路线和认识论辩护路线一道为心理语言的非取消性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辩护方案。
注释:
①②③④⑥ 参阅Herbert Feigl: The Mind-Body Problem: Not a Pseude-Problem, in Sidney Hook : Dimensions of Mind: A Symposium,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60, p.27, p.30, p.33, p.30, p.30.
⑤ Herbert Feigl: The "Mental"and the "Physical": Minnesota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Vol. 2, 1958, pp.370-479.
⑦ 参阅蒯因《语词和对象》,载于《蒯因著作集》第4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3页。
⑧⑨ Willard Van Orman Quine: States of Mind,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Vol.82, No.1, Jan. 1985, pp.5-6, p.5.
⑩{11}{12} 蒯因:《真之追求》,载于《蒯因著作集》第6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11、511、519页。
世界语言篇7
大家好!天高云淡,秋高气爽,在这硕果累累的金秋,我们相聚在这里,参加“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主题的普通话演讲比赛,我非常荣幸。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在中学时,我们曾学过都德写的《最后一课》,在国土沦陷,人民就要做亡国奴的时候,小弗郎士的老师冒着生命危险,给大家上了最后一课,在课上,他用异乎寻常的激动语调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当时,这位老师的话并未在我的心中引起怎样的震撼!长大后,当我走上讲台,站在天真的孩子面前,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传道授业解惑时,我才蓦然明白,语言是一个民族的声音,是一个民族的血液,是一个民族的尊严,更是承载民族文明的江河群山!一个人的心中只要有自己国家的语言,便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失去它,就失去了根本;失去它,就失去了民族!古人曾说过“亡其国,先亡其史”。《最后一课》,德国***不许法国人说法语的真正用心,便是要灭亡法国这个民族!而小弗朗士的老师之所以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不仅源于他对民族语言的热爱,更源于他对祖国最真挚而深情的热爱!
汉语普通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语言,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隽永的汉语普通话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她倾诉,运用她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她缅怀。记得非着名相声演员郭德纲有段相声中,说美国总统布什说一口河南方言,原来他请了个河南人家教,还以为学的是普通话。听完这段相声,大家都哈哈一笑!然而,在笑容收敛后,又微微品出些苦涩!虽然这是段搞笑的相声,但是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却不乏类似的“喜剧”!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招商、引资、旅游、地方建设等种种措施使各地经济都在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百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是越来越多,如果我们都只顾自己使用方便而一味讲方言,无论是在谈判时、在交流时,还是在宣传介绍时……,那南腔北调的方言很容易让国内、国际友人因难以听懂而产生交流的隔阂,进而产生误解并拒绝合作!
年,宁波一位学生因突然肚子疼在医院就诊。就医时,他用宁波方言告诉医生,自己是“5日”前开始疼痛的,但这位医生是北方人,听不懂宁波方言,因而误听为“5年”前开始疼痛,并作了错误的病历记录。一字之差,时间概念起了变化,保险公司拒绝赔付这位学生所投的大病保险。多亏细心的老师发现了问题所在,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替这位学生追回了6万元的保险赔偿金。可见,学用普通话不仅是成年人的义务,更是小学生的当务之急啊!
世界语言篇8
大家好!
我一向自诩会讲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没想到不久前,一个老外竟当了一回我的普通话老师。
那天,我们景区来了几个美国人,我想趁此机会练练英语口语,便自告奋勇给他们当导游。谁知这几个老外摆摆手,用不大流利的普通话说:“小姐,咱们说普通话吧,中国话很美!”我听了有点儿失望,但更多的是自豪,于是我非常尽心地用普通话为他们介绍我们的每一个景点。然而,当我用“剽(biao)悍”一词来形容我们演出团的一个蒙古族小伙子时,一个老外一本正经地纠正道:“不对。不对,小姐,这个词应该念‘剽(piao)悍’,而不是读‘长膘’的那个‘膘’的音。”我听了大吃一惊----这个蓝眼睛、高鼻子的老外竟想当我的普通话老师?但我不愿扫了他的兴致,便不置可否地朝他笑了笑。回到家,当我翻开词典时,居然真的是我错了。现在想来,真是惭愧极了。
也许有人会说,一个字说错了算什么?那些不会说普通话的中国人不是照样干活,照样吃饭?我可不这样看,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的统一语,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讲好它。何况我们是在祖国的窗口城市----深圳,我们从事的又是窗口行业 ----旅游业。我们不但要告诉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这里有世界上最美的景观,而且还要告诉他们,在这里,您处处都能听到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标准的普通话!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从大处讲,推广普通话,说好普通话,是我们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从小处说,它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与人沟通交流的需要。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那些因南腔北调所闹的笑话,那些因语言障碍所造成的麻烦还少吗?在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家庭。
我的父亲是湖北人,母亲是潮汕人,当年,为了支援山区,他们来到了湖北的一座小山城。可以想象,在那偏远的地方,我那说着一口带有浓重潮汕口音的所谓“普通话”的当医生的母亲,与她的病人,同事的交流是多么地艰难呵!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与我那说四川话的奶奶之间的家常谈话也存在着严重障碍,虽然我的父亲不时地给她们充当翻译,但我们知道,如果是科学论文。官样文章兴许经得起这样一次次的翻译,可这是最朴实的家常话,每一次这样的翻译都是一次语义和情感上的剥落。于是,就在一个屋顶之下,就在一个家庭之内,语言,仅仅是因为语言,就使人与人之间的障碍那样地难以逾越,小小的家庭变得那样山高水远!为此,在姐姐和我出生以后到了学说话的年龄时,我的母亲就让我们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她要让她的女儿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后来,我姐姐成了师范专科学校一名出色的普通话语音老师,而我则来到了深圳,成为了著名旅游景点的播音员,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为特区的旅游事业贡献着我的力量。
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普通话和我们的祖国一样,在国际上占有越来越显著的地位----它成了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成了香港,澳门同胞以及外国人争相学习的热门语言。普通话,在这个时候,它的意义已不仅仅是沟通的需要,它还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它让我们骄做!它让我们自豪!它让我们扬眉吐气了!
当我们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时,那些音符,那些节奏,似乎在与我们的血脉一起跳动。此时,我们的心中时常会涌起一种无比亲近的感情,那是对母亲的感情!那是对祖国和民族的感情!我想,当我也做了母亲,我一定也要像当年我的母亲那样,最先教孩子的不是方言,也不是外语,而是最标准的普通话!
世界语言篇9
机器翻译vs人工翻译
具体而言,翻译行业主要有传统翻译、机器翻译、***人工翻译等众多模式。传统翻译在翻译行业的普遍问题就是关于速度、成本、便利性的问题,也就是人性化体验,其固有的传统机制已无法适应当今互联网时代潮流。而网民使用率和接受度最高的***机器翻译,其翻译质量也饱受诟病,相信用过百度、Google、有道等***翻译的朋友都能体会到,“请在一米线外等候”的英文翻译为“Please wait outside a noodle”、“平时禁止入内”翻译成“No entry on peacetime”,翻译质量如何,懂点语言知识的人一眼就能识出破绽,因而,质量问题永远是***机器翻译的“硬伤”。
不过虽然翻译中存在一些错误,但这些错误却是***产品不断改进的关键所在。由于机器学习技术能够自动检测结果,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使得这类服务可以随着使用量的加大不断改进。事实上,***拼写检查功能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才变成令人依赖的功能。
机器翻译是怎么实现的
机器翻译的研究是建立在语言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这3门学科的基础之上的。语言学家提供适合于计算机进行加工的词典和语法规则,数学家把语言学家提供的材料形式化和代码化,计算机科学家给机器翻译提供软件手段和硬件设备,并进行程序设计。缺少上述任何一方面,机器翻译就不能实现,机器翻译效果的好坏,也完全取决于这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机译系统可划分为基于规则(Rule-Based )和基于语料库(Corpus-Based)两大类。前者由词典和规则库构成知识源;后者由经过划分并具有标注的语料库构成知识源,既不需要词典也不需要规则,以统计规律为主。基于规则的机译系统由词典和语法规则库构成翻译知识库,而基于语料库的机译系统是以语料的应用为核心,由经过划分并具有标注的语料库构成知识库,基于语料库的方法还可以分为基于统计(Statistics-based)的方法和基于实例(Example-based)的方法。
Google 的***翻译已为人熟知,其背后的技术即为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方法,基本运行原理是通过搜索大量的双语网页内容,将其作为语料库,然后由计算机自动选取最为常见的词与词的对应关系,最后给出翻译结果。基于统计的方法不需要依赖大量知识,直接靠统计结果进行歧义消解处理和译文选择,避开了语言理解的诸多难题。
机器翻译的贴心服务
实时语音翻译
微软旗下的语音通话服务Skype推出了英语与西班牙语之间的同声传译服务,而谷歌翻译现在可以为90种语言提供笔译,而且能够听译多种热门语言。在最新的版本中,这款应用还能自动识别某人说的是否一种热门语言,并自动将其转换成文本。只要携带安装该APP的手机,就可以在不同语言间进行自由交流,这种工具特别适合于普通大众出国旅游之用,真正实现“一机在手,走遍全球”。
微软在2014年5月的Code Conference上也演示了Skype实时翻译技术,微软副总裁帕尔通过Skype利用实时翻译技术与微软的另一位员工进行了对话,前者使用英语,后者使用德语,演示内容显示,Skype顺利完成了两者对话时的实时翻译。
翻译平台与其他平台结合
在2014年“双11”购物狂欢节,在阿里巴巴平台上,全球总共有217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这次抢购,跨境电商让“买卖遍全球”已经成为所有电商的共识。利用机器翻译技术解决买方、卖方以及电商平台提供方的跨语言沟通问题,eBay已经走在了前列,阿里巴巴也有自己的机器翻译研究团队,已经研制出了英语和俄语、英语和葡萄牙语之间的多套机器翻译系统。当将多国语言机器翻译云平台与基于互联网***服务的人工客服系统连接在一起,就可以提供多语言智能自动翻译服务,帮助客服人员与国外客户进行友好交流。如果将翻译云平台与聊天平台相结合,就可以实现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们进行基于文本/语音/视频的友好交流,可为社交平台、网游平台等提供语言沟通服务,据说微信也将提供汉英、汉德等21种语言间的机器翻译服务。
文言文也可以翻译了
当然,除了在不同语种之间的翻译之外,你有没有想过白话文和文言文之间的互翻呢?百度翻译就提供了相关的功能,百度翻译团队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个定位的初衷就是从两个方面考虑――学习和娱乐。
翻译团队收集了大量文笔优美的古文进行机器训练学习,完成韵律模型。整个翻译原理就是结合收集的海量数据和机器翻译模型,在保证翻译结果基本正确的情况下,综合考虑古诗文的韵律、乐感、平仄声交错等规则,得出最后的翻译结果。团队还专门招聘了古代汉语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质量评估,对翻译提供建议和意见,帮助机器翻译优化。
触手可及的翻译应用
世界语言篇10
响曲”。
天气真好,我在等车去上学。时间还早,先眯起眼睛,用听觉来感受周围的一切;慢慢地 ,仿佛陶
醉在这“高保真”的自然音响之中,直到我发现身边一对奇特的情侣。这是两个很普通的青年人,看样子也不过二十多岁,他们面对面站着,虽然嘴唇在动,却没有发出一点声音;女孩修长白皙的手指,与男孩粗壮黝黑的手指,在空气中同样灵巧地舞动着,快速地变幻着各种各样的手势。他们飞扬流动的眼波在空中交织,温馨幸福的笑容交相辉映。
没有声音,我突然觉得周围的声响也仿佛一下子突然沉寂。和我的心理一样,周围候车的人竟然没有
一个人说话,包括刚才还在卿卿我我的两对男女,大家谁也不忍破坏这份纯洁与宁静。
这是手语,一种另类的语言。我们不知道面前这两位哥哥姐姐的身世中有怎样惨痛的经历,抑或是来自先
天的无助,但此时的手语,仍然在喧嚣的世界里表露出透明的纯净。凝神看着他们,我不由得想起另一件
事来……
我有一位近房姑姑,在慈善总会办的一所学校教一群聋哑孩子。她告诉我,当她刚刚面对一群佩戴助
听器的孩子时,她的感觉不仅是简单的不适应,更有一份来自内心深处的无奈,她要面对的,是这些几乎
完全没有声音的孩子。面对孩子们天真的眼神,苹果样的小脸上的笑涡,无法交流的痛楚深深地刺痛了她
的心。后来,她苦练手语,终于有一天,能够用熟练的手势同孩子们打招呼了。她对我说,当她看到阳光
撒到孩子们的身上时,孩子们小巧的手在空气中比画着,犹如天使。那一刻,她甚至感受到了一种神圣!
是手语,让师生走进了一个共同的爱心世界。
记得我曾悄悄的在姑姑的学校外窥望过,看到她领着一群可爱的孩子,在一棵布满绿阴的大树下,用
手指和表情讲解着大灰狼和小白兔,讲着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我觉得,其实这时姑姑也像一位天使
,因为她和她的孩子们一样,脸上都有一份圣洁的光彩。
就是这样,手语,默默地创造着无声世界的美好。
手语在这个城市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了,许多电视台播放新闻节目时,同时开启了一扇小窗,温文
尔雅的主持人用灵巧的双手剪辑着世界,转述着有声世界的形形。当我上网时,惊喜地发现,一些网
站还开启了手语学习班。
从绝大多数人到很少一些人之间,有一座小小的桥梁,是手语;在重重的隔膜与猜疑之间,有一扇小
小的窗户,是手语。看到善良的人们为这些还处于弱势地位的无声者所做出的一切努力,我这才真正感受
到,生命中原来不经意间能有如此多的感动。
我的思绪又飘回这座小车站,那一对用手语演绎情人节主题的青年人已经离去,我不由自主地学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