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保健篇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与养生越来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推崇。保健不是以***疾病为目的,它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1]。其限定人群为亚健康人群,但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疾病患者将其作为其它***措施的辅助手段。我国有着悠久的食养食疗历史和传统,包括药食同源在内的养生保健理论是中医药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医药与保健养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就以下几个方面议一下二者的关系。
中医药的最大潜力在改善和提高生命质量上
中医药理论体系重视整体功能的调节,维持体内外平衡,也就是说机体的内稳态以及机体和外界的协调平衡,如中医的阴阳平衡和中医***学中强调的因时、因地就是上述整体观和平衡观的体现。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建立了人体和外环境平衡和谐的养生理论,提出因时、因地、因人的“三因”观点,主张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提出夏宜养心,秋养肺气等四时养生保健的观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阴阳平衡和体内外的平衡,从而维持机体和各个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处于良好健康状态,并防止和战胜疾病,从而改善和提高生命质量。
食疗在中医药学和健康养生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食疗在养生保健强身健体和抗衰益寿等方面具有其独到之处,中医药学历来重视食养和食疗,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提出了食养的概念。《素问·脏气法时论》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记载的动植物中药材中,许多补益中药都是药食兼用,它们既可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原料,也可以用于养生健体的保健食品的原料,这为以中药为原料的保健食品的研发及其产业提供了中医药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经验[2]。
中药是我国保健食品原料的重要来源
俗话说:“药食同源”,保健养生离不开中医药。据统计,含中药原料的保健食品占所有已批准注册保健食品的60%以上,由此可见,中药在保健食品原料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然而并非所有中药都适宜作为保健食品的原料。为规范中药原料在保健食品中的使用和管理,卫生部于2002年2月了《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卫法监法[2002]51号)并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列为3个附件同时。其中,“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中包括山药、山楂、甘草、阿胶等87种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中包括人参、女贞子、丹参、天麻等114物品;“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中包括草乌、马钱子、巴豆等59种物品。近年来,出于安全性考虑,除了上述禁用物品外,生大黄、黄芩、黄连、黄柏等中药也不允许用做保健食品的原料。此外,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禁止使用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作原料生产保健食品,人工驯养繁殖或人工栽培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也属于保健食品的禁用范畴。由此可见,保健养生离不开中医药但也不能盲目乱用中医药。
“治未病”是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中医历来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治未病”是指疾病出现之前,积极采取措施,以防止其发生。也就是说,在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时,通过积极干预,防止进一步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疾病。在亚健康状态,采用养生保健的方法进行调理是行之有效的措施,根据中医药理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方面的因素,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侵犯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所以,预防疾病必须从两方面着手:①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②防止病邪的侵犯[3]。保健养生的适应对象也正是亚健康人群,其作用主要是保持和保养人体各种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处于正常的健康状态,因此,中医药治末病的基本观点与保健养生的理念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中医药产业具备文化系列创意产业特征
中医药的个性化医疗保健和养生康复服务的特色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保健不是以***疾病为目的,它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目前,国内外一般把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那些从个体的创造性、个体技艺和才能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其别强调基于个人灵感、理念、技艺的创造力,并把个人看作具有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特质来思考,创意产业的上述特点与中医药的医学理念不谋而合,中医的每1次望、闻、问、切和辩证施治都可以看作是一次创意,这也体现了中医药的独具特色。
中医养生保健篇2
关键词:高职高专;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核心概念界定
1.1中医养生保健与中医养生保健人才
中医养生保健指通过服用方药,或顺应四时,或调节情志,或利用针灸、推拿、拔罐、刮痧、气功、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以强健身体和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缓衰老和延长寿命的医事活动。它具体可分为方药养生、四时养生、气功养生、针灸养生、推拿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等,与人们健康生活和生命质量的提升密切相关。中医养生保健人才指既具有丰富的中医养生保健基本知识,又能够熟练运用中医养生保健特色技术和方法,并能够根据不同类型人群的身体状况,设计和制订适合不同体质的个性化养生保健方案,以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或提高生命生活质量,从而达到预防疾病或祛病延年的养生保健专业技术人员。
1.2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指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或采用的教育教学模式。其具体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过程;实施教育过程的管理和评价制度;相匹配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为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也为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质量以及进一步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高等职业学校做出的一系列更新培养观念、优化培养模式等的探索与实践。将工学结合贯穿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涵。
2培养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的重要性
2.1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和服务消费需求也逐渐发生了改变,由过去的减轻病痛消除生命威胁转向增进健康和祛病延年以及提高生活品位和生命质量,这为养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目前虽然各种各样的养生保健机构迅猛发展,从业人员不断增多,然而经调查发现,现有的养生保健机构人员普遍存在理论水平低下与技能操作不规范现象,甚至打着养生保健的幌子欺骗消费者。而真正掌握养生保健技术的专业人才非常缺乏,尤其缺少熟练掌握中医养生保健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人才。这除了该行业缺乏规范管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专业人才的培养严重滞后,目前的养生保健人才规模和质量不能满足健康服务业需要。因此,必须正视这一社会现象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医学院校开办健康服务相关专业,培养不同层次与不同规格的健康服务人才,尤其能够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服务的技能人才。
2.2国家和地方***策支持
中医注重治未病,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在维护与增进身心健康方面优势明显,养生保健作用尤其突出,是极其宝贵的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资源。《国家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体系,使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等。还提出要推动高校设立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专业,加快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掌握中医养生保健特色技术人才的培养。贵州省为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加快健康服务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健康养生产业的发展,也提出了加强人才保障等措施,要求各类院校加大健康养生产业人才培养力度。因此,积极响应国家和***府支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号召,着力培养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技能人才,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以及养生保健行业企业的现实需要,是当今的必然选择和大势所趋。
3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发展定位
中医养生保健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教育却相对薄弱。目前国内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开设此专业的较少,还没有形成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中医养生保健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其所培养的人才既要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根基,又有娴熟的中医特色技术和方法操作能力,并要求在培养过程中着力突出中医药健康服务专业特色。所以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教育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对中医养生保健人才的需要,可借鉴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人才培养经验,实行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共同打造“双师”教学团队、共同建设教育实践平台的培养模式,并把行业企业实体店引进大学校园,以实体店为支撑和引领,打造精品养生保健人才培训中心与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努力提升相关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4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4.1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我校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本着以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要求为标准的建设理念,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新构建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在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择、教学任务制订、实习实训指导、人才质量评估以及专业资格认定等过程中,校企双方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可根据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以及人才岗位能力与拓展能力需要,构建“公共平台课程模块+职业能力训练模块+综合能力训练模块+顶岗实习实战模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针对不同企业的特色技能操作、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创业环境等设置一定的选修课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合理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将企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纳入学校成绩考核与专业资格认定等环节,还可以企业培养为基准共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打造校企合作教学实践平台,使学校与企业一体化,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真正实现与行业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岗位匹配度。
4.2实施现代学徒制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采取多种模式办学、校企进行深度合作以及实施现代学徒制等,则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以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中医养生保健专业虽然在多元化办学方面做了努力,但还需与养生保健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并积极实施现代学徒制,让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真正参与工作实践,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又能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从而达到校企合作共赢的目的;也可以吸引大型养生保健企业积极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寻求专业的养生保健技术指导;还可尝试面向行业企业自主招生,或根据不同企业的用人特点,设立各种不同的人才培养订单班,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发展和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中医养生保健篇3
关键词:天麻;中医药;养生保健
天麻又名赤箭,为珍贵药材。天麻的记载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入药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神农本草经》以赤箭为名记载:主杀鬼精物、蛊毒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本草经集注》中注云:其茎如箭杆,赤色,叶生其端,根如人足,故名赤箭。天麻主产于贵州、四川、云南等省。据现代药理研究,天麻具有降血压、调整脑血管、提高耐缺氧能力、改善学习记忆、镇静抗惊厥等作用[1]。由于其药用历史的悠久及独特的药用价值和广泛的药理作用,天麻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本文从天麻的四个方面探讨其与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的结合,阐述天麻在养生保健中的独特性。
1 天麻的性味功效与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的结合
1.1天麻的性味功效
天麻性甘味平,入肝经。息风止痉、平抑肝阳,又能祛风通络、止痹痛等功效,临床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虚风内动、急慢惊风、癫痫抽搐、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等。《本草纲目》记载,“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天麻主诸风湿痛、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久服益气,轻身长年”。《素问》云,诸风掉眩,皆属于木。故天麻入厥阴之经而治诸病。《本草新编》:“天麻,能止昏眩,疗风祛湿,治筋骨拘挛瘫痪,通血脉,开窍,余皆不足尽信。然外邪甚盛,壅塞经络血脉之间,舍天麻又何以引经,使气血攻补之味,直人于受病之中乎”。 由于天麻甘缓不峻,性平不偏,质润不燥,润补肝阴而泻肝阳,补中有泻,泻中寓补以达调整阴阳之平衡。
1.2天麻的性味功效与中医药文化阴阳学说的结合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易学哲学体系中的最高哲学范畴。中医学把阴阳学说应用于医药,形成了中医药文化的阴阳学说。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反之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由此可见阴阳平衡是生命健康的基本条件。肝主疏泄与升发,五行属于木 ,五化属生,五季属春,乃阴中之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 此谓发陈,天地俱生 ,万物以荣”。万物生发只可舒展而不可抑制,肝之生理特性只宜疏泄条达而不能抑郁;肝气藏于内而升发于外,五脏之气得肝气升发,则气血调畅,情志舒畅,五脏谐和,生化不息。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天麻专入肝经,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调整阴阳平衡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养生高度强调的阴阳平衡健康观,使阴阳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以达强身益寿,健康一生。
2 天麻的生长环境与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的结合
2.1天麻的生长环境
天麻来源于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块茎。天麻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温带及寒温带的山地,在我国普遍栽培,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天麻分布的垂直海拔高度在850-1400m ,以950-1350m为野生天麻主要分布区,天麻的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对高山区冷凉潮湿环境的适应特性;天麻自然分布区属自然土,黄棕壤至暗棕壤,酸性土,表层富含有机质,颜色为浅黄,剖面下端为灰黄色,表层土壤为团粒结构疏松,质地松,PH5.5-6.5。天麻地下块茎在地温14℃左右时开始生长,20-25℃生长较快,30℃受到抑制[2]。天麻是非绿色植物,其地下茎生长从播种到收获,都在土壤中进行。正因为有这种特性,在室外、室内,有光、无光的条件下均可栽培。
2.2天麻的生长环境与中医药文化适时养生观的结合
天麻生长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性极强,无论外界环境怎么变化,天麻自身都能做出良好的调节以适应变化,这种变化的特性昭示了中医药文化“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养生又称为摄生,即摄纳生命,是说自己的寿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注意养生,便可长寿,“度百岁而去,终其天年”。人类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发生、发展规律是统一的,人必须适应自然界。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天地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人。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阴阳变化规律。根据寒热温凉,适当调整,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综合调养,与外界环境一致,其宗旨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环境包括地理 、气候 、社会环境和个人居住环境。《黄帝内经》里就有明确的记载:“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 ,阳胜者先天 ,阴胜者后天 ,此地理之常 ,生化之道也 ,高者其气寿 ,下者其气夭”。非常清楚地指出居住在空气清新 、气候寒冷 、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 ,居住在空气污浊 、气候炎热 、低洼地区的人多短寿 。可见,水土、气候等环境对人体的健康长寿是非常重要,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这是自然规律,中医养生顺应规律,追求长寿但不追求长生不老。
3天麻和蜜环菌的关系与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的结合
3.1天麻和蜜环菌的关系
天麻属为腐寄生草本,天麻需与蜜环菌等木腐菌共生,因为无根和绿叶,自身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依靠分泌溶菌酶来消化蜜环菌菌丝,以吸收营养。蜜环菌从根状茎的表皮细胞侵入,但表皮层和中柱层之间有一个隔离抑菌区,阻止了菌丝的继续侵入,而且天麻含有天麻抗真菌蛋白,这种蛋白在蜜环菌等真菌侵染时能积累于根状茎的表皮细胞,对侵染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这样根状茎就不会腐烂,并能很好的利用侵入表皮深层的蜜环菌菌丝来摄取营养[3]。
3.2天麻和蜜环菌的关系与中医药文化身心合一的整体观
天麻是兰科植物中比较特殊的植物,无根,无绿色叶片,但能长出营养药用价值极高的肥大块茎。天麻既不能以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等养料,又无绿叶制造葡萄糖养料,是通过共生的蜜环菌提供养分生长,故天麻与蜜环菌之间存在着极为特殊的关系。天麻生长的基本营养来源于蜜环菌,没有蜜环菌天麻不能生长。并在一定时期内,表现为天麻对蜜环菌的寄生;在另一时期内,则表现为蜜环菌对天麻的寄生。天麻在极其复杂的生长过程中,展现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从容应对自身条件的不足,取长补短和谐与蜜环菌相依为靠,发展壮大自己。在当今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承受着职业、家庭、人际关系等重大压力,身心消耗过大,面对一些不顺心的事时,情绪波动甚大,出现情绪低落、焦虑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学习困难等等,最终引发各种各样的情志疾病。
中医学将人的心理活动统称为情志,情志与疾病发生关系紧密,不同的情志变化,产生不同形式的气机逆乱。《内经》中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人的情志和形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从情来,寿随志走。情志是形体之根,内涵精气神三大枢要。《黄帝内经》云:“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是世代医家恪守的养生法则,也是中国式养生秘诀的总纲领。
4 天麻的化学成分和临床研究与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的结合
4.1天麻的化学成分和临床研究
天麻中主要含有酚类及其苷[1-10]、有机酸类[1,7]、甾醇类[1,5-7]、含氮类以及多糖类化合物,还含有多种氨基酸以及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现代药理研究报道,天麻具有改善学习记忆、抗衰老、降血压、降血脂、抗血凝与抗血栓、增强免***、抗肿瘤、抗眩晕症、抑菌、抗老年期痴呆等作用。
4.2天麻的化学成分和临床研究与中医学“治未病”法则的结合
天麻如此颇多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决定了它是一种极好的养生保健之珍品,高度体现了祖国传统医学“治未病”的法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天麻改善学习记忆、抗衰老、增强免***等现代药理作用的研究,为天麻扶正补益、养生固本、防病于未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与传统中医“扶正固本”的指导思想以及“治未病”法则不谋而合。《黄帝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用“正气”代表人体抗病能力,用“邪气”代表致病因素,意思是说,只要体内抵抗力强,外邪就难以侵入,人就不致于发病。
中医养生保健篇4
金世元教授初次接触《黄帝内经》是1940年的事。70年来,众多中医经典著作所蕴含的哲理对于金世元来说已经了熟于心、运用自如。在和金老的谈话中,你会经常听到他使用书中的理论观点,然后再深入浅出地给你做详尽的解释。
在回答老年人如何吃出健康的问题时,金世元就运用了《黄帝内经》中的观点。《黄帝内经》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莱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原则,金老做了具体解释:谷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是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这种膳食结构模式和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食的膳食结构模式相比,对高血压、糖尿病等类型的疾病的发病率可明显降低。益为补益的意思,五畜有益于五脏精气。就是说动物性食品,可以作为人体营养必要的补充。蔬菜水果对脏腑有充养、辅助作用。果蔬含有人体必需的大量维生素和矿物质,还有与人体新陈代谢密切相关的一些重要的酶也主要依赖果蔬供给。对于《黄帝内经》中的膳食配伍原则,金老一直是坚定的执行者,也是受益者。
金老还告诫人们吃饭要有规律,定时定量,不能过饱或过少。金老的这些观点,在中医名著之中也都有据可循。《饮膳正要》提出:日食以三餐为宜,早餐好,中餐饱,晚餐少。既不能暴饮暴食,也不能饥饱失度。如《内经》所云“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讲的是过饥的害处。《内经》还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的则是过饱的弊端。和中医药打了几十年的交道,金老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生活中更是将这些知识灵活掌握,时刻指导自己的健康生活。
无药养生,贵在坚持
金世元大半生都在和药材打交道,像人参,鹿茸等滋补佳品,对他来说,自然是近水楼台。但生活中,金老从不提倡依靠药材养生,而是始终向身边的人推荐“无药养生”的观点。金老用三句话来概括了“无药养生”的真谛:粗茶淡饭、保护好脾胃和肾脏、合理运动。
金老坚持每周都吃几顿杂粮,肉平时也吃一些,但蔬菜水果每天必不可少,平时最经常喝的就是白开水,冬季会喝些红茶暖暖胃。此外,金老平时爱吃大枣,一天吃三个大枣已成为了金老的一个生活习惯。通过粗茶淡饭,饮食均衡,营养搭配,来达到食疗的效果。金世元除了强调“食补”的重要性外,还告诫人们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肾和脾胃。作为老中医,金老深知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及水液代谢,脾为后天之本的道理。脾胃虚弱了,消化不好,人的营养就差。肾不好,就会使人的体质虚弱。
熟悉金老的人都知道,他走起路来神采奕奕,讲起话来声如洪钟,最大的爱好就是运动。金老的运动方式就很特别。“起床讲究三个半分钟,即醒半分钟,坐半分钟,站半分钟。然后在床上就进行简单的锻炼。搓脸、搓耳朵,各搓30次。再往下搓脚,两脚对搓,两只手就专门搓脚心,搓85次。”金老说道,耳朵和脚的穴位很多,其中包括百会穴、涌泉穴等,按摩穴位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有效地预防老年人因气血不足而产生的疾病。床上锻炼之后,金老就到楼下的公园里散步,每天半小时,一天五里地。之后再找一个人少的地方,做几次深呼吸。经过一番吐故纳新之后,金老还要再花上15分钟,做一套“自创”的保健操,这套操他坚持了20年,无论多忙,金老几乎没有间断过。
“无药养生”曾是多少老年朋友的梦想。金老告诉我们,想达到“无药养生”的境界,不难,但需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辨证施治,方见成效
如今,中医医院总是人满为患,各大医院的中药房前门庭若市。作为有着“国药泰斗”之称的金世元,看到老百姓如此偏爱中医中药,欣慰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的担忧。
他认为,很多老百姓的心中存在着一个潜意识,他们认为中药安全无毒没有副作用。其实不然,药物的不良反应,只有多少之差,不存在有无之别。因此,服用中药对药物副作用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一定要遵从医嘱。特别是服用一些毒性强的中草药时,要与一些药物配伍,从而降低毒性,服用时要严格遵医嘱,切不可自行加量。金老还谈道,中药有四气五味之分,人的体质又有虚实寒热之异。只有善于辨证施治、整体而治、因人施治才能收到预期效果。金老举例说,如人的虚火旺了,吃***实火的药就不成;风寒感冒,吃因风热引起感冒的药也是徒劳。金老说:“我最为倚重的中医观点就是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中医认为人的体内阴阳不平衡就会生病,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才是身体健康的关键。是药三分毒,老年朋友一定要理智面对中药。”
面对如今很多“保健品”打着中药的幌子在市场上大行其道的现象,金老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企业是在钻空子,利用人们喜好中药和急于治病的心理,夸大宣传,牟取暴利。据了解,卫生部公布过一批既是食品又是保健品的名单,大约有120种药材列在其中。其中常用的有红枣、枸杞、薏米、百合、莲子、当归、无花果、各种参类等。但金老认为,不排除有不法商人在保健品中使用这120种之外的药材。金老强调,任何保健品都有它的局限性,加上个体的反应差异和保健品成分的复杂性,情况千变万化,不可一概而论。老年朋友必须认识到保健品不是药,治病还要到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施治。
地道药材,亟须传承
谈到中药的发展,和中药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金世元不无感慨。金老认为,目前中药事业的发展,面临很多问题,特别是药材质量下滑,成为制约中药发展的一大顽疾。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中药材用量猛增,而一些野生中药,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就导致本来是野生药,改为家种的了;本来是有种植地域的,改为异地种植了。中药是最讲究“地道”的,气候、水分,土壤等环境因素的改变都会影响药材的质量。此外,中药材的种植、采收都有严格要求,而现在药材生产的主体是农民,生产粗放,分散,什么好卖种什么,什么赚钱卖什么为了多收快长,拔苗助长的现象比比皆是。采收后,该阴干的却晒干,该研细末的研粗末了事等等,致使中药材有效成分流失,质量严重下降。“中药的发展,必须注重中药质量,不能不顾及质量而谈发展。”金老语重心长地说道。
不过金老也谈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推行的GAP(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就是规范中药材种植,提升中药材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近些年来,金老在走访各地药农、药企时欣喜地发现,现在一些中药生产企业不但在地道产地组建了药材生产基地,而且相继在开展GAP认证工作。通过GAP基地建设,不但解决了药材的地道、科学规范生产问题,还使药农合理采收,进行产地初加工,最大程度地保留有效成分。金世元说,通过***府有关部门的努力和更多企业的参与、配合,相信中药的生产会走向规范,中药的质量将会得到保证。
中医养生保健篇5
叩齿就是空口咬牙。“叩齿保健法”是传统中医重要养生术之一。古人认为齿健则身健,身健则长寿。据文献记载 ,1400年前梁武帝时的医学家陶弘景 ,年过八旬 ,齿紧完好,身体健壮,他的主要健身方法就是叩齿法。他认为“齿为筋骨之余”,叩齿则会筋骨健壮,精神爽快。明朝有位长寿者叫冷谦 ,史载活了150岁。他的长寿经验就是“每晨睡醒时,叩齿三十六遍”。
古谚语曰“晨起,叩齿三百响,齿坚固”。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器官由成熟逐渐走向老化,其功能渐渐衰退,牙齿也不例外。对中老年人来说,牙齿的健康与否至关重要,切不可掉以轻心。
在叩齿过程中,口腔唾液增多,传统医学认为唾液能滋养五脏六腑,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唾液中有许多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物质。养生学家把唾液称之为“金津玉液”,同精、血一样,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李时珍认为唾液有促进消化吸收,灌溉五脏六腑,滋阴降火,生津补肾,润泽肌肤毛发,滑利关节孔窍等重要作用。
■叩齿津,有多方面健身功效
健脾: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李东坦《脾胃论・脾胃盛衰论》)。叩齿能健脾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叩齿能健齿。齿健,则食物易被嚼细,胃负担减轻,从而养胃;二是脾“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涎具有帮助食物消化的功能。叩齿催生唾液,咽之有助于胃“腐熟食物”和脾的“运化、升清”(把水谷化为精微物质并将之“灌溉四旁”、布散全身),减轻脾胃的负担,达到健脾胃的目的。
补肾: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叩齿健肾的机理有二:一是“齿者,肾之标”(《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由肾中精气所充养,肾中精气充沛,则牙齿坚固而不易脱落;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易于松动,甚至早期脱落。牙齿健否是肾健否的标志之一,叩齿能健齿、充肾精,故可健肾。二是肾“在液为唾”,唾为口津是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叩齿催生唾液,是谓“金津”,又称“玉液”,“津”通于“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故可健肾。
强骨益脑:肾主骨,“齿为骨之余”。齿与骨同出一源,为肾精所养。叩齿能健肾,充盈肾精,利及骨骼,持恒进行,能致骨坚,故可健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而脑为髓海,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脑发育健全,就能充分发挥其“精明之府”的功能;反之,肾中精气亏虚,则髓海不足而失养。叩齿能健肾,使肾中精气得充,故可健脑。
聪耳明目:《灵柩・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中精气充盈,髓海得养则耳聪;肾中精气虚衰,髓海失养则耳鸣甚或耳聋。又“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灵柩・大惑论》),精气充盈则目能辨五色。叩齿能充盈肾精,故可聪耳明目。
美颜荣发:叩齿可活动面肌,加强面部血液循环,改善面肤的营养,进而美颜。发的生长赖于精血,精血充盈,则发长而光泽;精血虚衰,则发白而脱落。肾藏精,“其华在发”,叩齿可使肾精充盈而荣发。
■叩齿吞津健身法要领
早晨醒来后,先不说话,心静神凝,摒弃杂念,全身放松,口唇徽闭,心神合一,闭目,然后使上下牙齿有节奏的互相叩击,铿锵有声,次数不限。刚开始锻炼时,可轻叩20次左右,随着锻炼的不断进展,可逐渐增加叩齿的次数和力度,一般以36次为佳。力度可根据牙齿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
从传统中医养生之道来看,叩击结束,要辅以“赤龙搅天池”,即叩击后,用舌在腔内贴着上下牙床、牙面搅动,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后下,先内后外,搅动36次,可按摩齿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牙龈部的营养血供。当感觉有津液(唾液)产生时,不要咽下继续搅动,等唾液渐渐增多后,以舌抵上腭部以聚集唾液,鼓腮用唾液含漱(鼓漱)数次,最后分三次徐徐咽下。
以上为完整的一次“叩齿吞津保健法”。每当做时以十次为佳,一天当中早、中、晚各叩齿十次,多做更佳。其中早晨叩齿最重要,因为人经过一夜休息,牙齿会有些松动,此时叩齿即巩固牙龈和牙周组织,又兴奋了牙神经、血管和牙髓细胞,对牙齿健康大有好处。
中医养生保健篇6
文/李俊德
李昌源,男,四川人,生于1916年。系贵阳中医学院教授。李先生自幼从叔父学医,后入成都国医学院深造。行医50余载,熟读医经,博览儒、释、道各家之说,养生防病遵从《内经》。他的养生经验除了“食不过饱、衣不过暖、劳而不倦、乐而不迷、逆顺成败、任其自然”等一般方法外,还有两种独特的方法:一是晨起吐故纳新咽津法,二是夜卧调气聚精敛神法。李先生的这篇文章是由其门人整理的,有志养生的朋友们可按文中所载之法习练之。
李昌源教授虽年近八旬,但神采奕奕,状如少年,齿坚发茂,耳聪目明,声洪息和,动作轻灵。不仅脏腑功能正常,而且记忆力惊人。
李教授循《素问》“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与“恬淡虚无”之明训,修身养性以求“形与神俱”。他有两种独特的养生方法可供人们借鉴。
一、晨起吐故纳新咽津法
清晨起床,首先洗脸净面,使双手清洁,排空大小便,选择空气清新流通之处,春面东,夏面南,秋面西,冬面北。两脚并立,与肩同宽,两掌重叠(左掌在内右掌在外),掌心向内贴于脐上。全身放松,宁心静气,取鼻吸口呼之腹式呼吸,先缓缓吸气令腹中满,然后分别按嘘、呵、呼、、吹、嘻六字发声口型呼气(不出声)。一吸一呼为一次,共练24次。当令字(春嘘肝、夏呵心、秋肺、冬吹肾)练7次,呼字属脾练5次,余字练3次。无声读字呼气毕,叩齿24次。以舌体沿齿外唇内顺时针、逆时针各搅动3次,再以所生津液鼓漱3次,闭目咽津,意念当令五行之色,将津液缓缓送入下丹田。静待片刻,两掌重叠揉脐。顺逆时针各揉3圈收功。本法顺应四时阴阳消长变化,吸取天地之精气以调养五脏六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延年益寿的目的。唐代大医学家、百岁寿星孙思邈将这种天人收受通应的观点同六字诀结合起来,主张春练嘘、夏练呵、秋练、冬练吹;脾旺于四季,三焦主一身之气化,故呼、嘻两字四季均练。李先生对此有所发展,四季六字皆练,但有轻重主次之别。
二、夜卧调气聚精敛神法
夜晚入睡前,躯干微曲向右侧卧,右肘于身前弯曲,使右掌枕于右耳下,掌心正对耳窍。右下肢自然伸直,左膝微曲置于右股之上,左足背轻贴右小腿肚,左掌心向下,置于左股外侧环跳穴处。瞑目宁心,全身放松。取自然呼吸,鼻吸口呼,不快不慢,不涩不滑,默数呼气次数,由1至10,周而复始,渐渐转为顺腹式呼吸,频率渐慢,幅度渐深,匀细悠长,息息归根,停止数息,忘却口鼻,意念以下丹田为中心呼吸。吸自四面八方归于丹田,呼自丹田布散全身,逐渐忘却呼吸,观想下丹田,似想非想,似见非见,渐至物我两忘,悠然入睡。本法源于明代《性命圭旨》中的卧禅法。李先生融入中医脏腑经络内容,使其保精全神,更为实用。掌心劳宫穴可清心安神,调营和胃;环跳穴有疏通经络、祛风化湿之功,且对胃分泌功能有良性双相调节作用;右掌劳宫穴枕于右耳下,则手厥阴与手足少阳相通;左掌劳宫穴接于左股环跳,则手厥阴与足少阳相通。随着调息、数息,枢机运转,则气血通达,阴平阳秘,五脏六腑调和,四肢百骸无不舒畅。
冬季养生保健歌
文/刘长友
冬季万物皆闭藏,养生滋阴又壮阳。
顺应天时人康寿,衣食住行均有讲。
胃部下腹需保暖,慎防脚下寒气凉。
冬令进补勿过量,适当吃些肉无妨。
羊肉牛肉鸡狗肉,鳝鱼海参也可尝。
喝酒御寒不可取,反使体温更下降。
室内温度要稳定,忽冷忽热不适当。
早睡晚起避风寒,冷水洗脸增抵抗。
外出增添衣和帽,下雪出行防摔伤。
中医养生保健篇7
以下保健粥可以一试:
1.芝麻蜂蜜粥
[成分] 芝麻30克,粳米100克,蜂蜜2匙。
[制法] 将芝麻洗净后炒熟,研细末待用,粳米粥煮稠时放芝麻末,调匀,然后放入蜂蜜即可。
[服法] 每日早晚各食一小碗。
[功效] 补肝肾,润五脏。
[适应证] 适用于头发早白、大便干燥的慢性便秘患者。
2.五味子粥
[成分] 五味子10克,粳米100克,蜂蜜2匙。
[制法] 将五味子洗净后加水适量,煮15分钟后取液待用。粳米淘洗净后将上液加入(如不够,再添水)一起煮。粥煮稠时放入蜂蜜即可。
[服法] 每晚食一小碗。
[功效] 敛肺滋阴,生津止汗。
[适应证] 止汗、止咳。适用于素有寒饮,而又外感风寒、痰多稀薄的久虚喘嗽者;自汗盗汗睡眠差者,但表邪未解的实热者不宜食用。
3.杏仁梨粥
[成分] 梨2个,杏仁15克,粳米100克,冰糖30克。
[制法] 先将梨洗净后削皮,切块待用,粳米和杏仁加水适量煮成稠粥后加入冰糖即可。
[服法] 每日早晚各食一小碗。
[功效] 滋阴生津,消痰降火,清热止咳。
[适应证] 适用于阴虚肺热之人。
4.百合杏仁粥
[成分] 百合15克,杏仁15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法] 先将百合洗净后剥瓣撕去外衣,用盐腌15分钟,再以清水洗净。将洗净的粳米、百合和杏仁加水适量,煮成稠粥后加入冰糖即可。
[服法] 每日早晚各食一小碗。
[功效] 滋阴去燥,润肺去火。
[适应证] 适用于口干咽燥、咳喘多痰、阴虚肺热之人。
5.红枣双耳粥
[成分] 红枣20个,黑木耳15克,白木耳15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法] 黑木耳、白木耳和红枣以温水泡发,去掉双耳的蒂再洗净。将红枣、黑木耳、白木耳与粳米加水适量煮成稠粥后,加入冰糖即可。
[服法] 每日早晚各食一小碗。
[功效] 补虚养血,滋阴安神。
[适应证] 适用于失眠多梦、痔疮出血、大便干燥者。
6.藕粉粥
[成分] 藕粉4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法] 先将藕粉用温开水调匀,将洗净的粳米加水适量后以小火慢慢煮稠,煮成稠粥后调入藕粉,加入冰糖即可。
[服法] 每日早晚各食一小碗。
中医养生保健篇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中在“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健康工程学术大会”上说,要多方研讨养生保健“治未病”的深刻内涵,继承创新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全面发展。
早在2000年前《黄帝内经》中提出的“治未病”理念,一直是中医药重要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等各个环节。马建中说,近年来,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深刻变化以及医学目的的重大调整,“治未病”这一古老而前沿的理念,显现出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建立在“培元固本”、“辨证论治”基础上的养生理论、内外兼修的养生功法、治外调内的经络技术、调节脏腑的养生产品,对当今重大疾病尤其是老年病和慢性病方面,有着明确的现实意义。当一些所谓现代病、文明病相继出现之时,“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的系统理论及灵活多样的技术手段,体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
马建中说,中医养生在社会各个层面广受欢迎,中医“治未病”思想受到广泛关注,各级***府推动中医养生预防保健的力度不断加大,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中老年人群、亚健康人群、老慢病人群从中获益匪浅,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尚未得到广泛普及,服务模式尚需不断完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手段和形式需要丰富,专业技术队伍缺乏,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同时,广大群众对于中医养生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认知有限,对于当前中医养生的各种说法和做法不具有判断力,一些打着养生旗号的人用极端的、片面的、违反中医基本原理的甚至是欺骗的手段,不实传播,在社会上造成大众对中医养生的认知偏差,长此以往,将对整个中医药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马建中强调,当前在医药负担不断增加的大环境下,中医养生在社会上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将加大对中医养生保健的推广和投入:一是不断创新和推广“有特色、系统化、实用性”相结合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方案,发扬光大“治未病”思想,为众多中老年、亚健康、老慢病人群提供优质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二是中医养生既要有理论深度,又要有科普宣传,要坚持“科学客观、实事求是、以人为本、服务社区”的原则,让广大群众学习到中医养生思想真实内涵,真正让群众受益;三是要积极引导中医养生产业健康发展、自我约束、科学规范。
“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健康工程”由中国保健协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元润堂治未病研究院共同发起,以学术方式推动中医养生的继承和传播,旨在推广科学的养生保健文化,推行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推进健康的养生保健方式,建立完善的养生保健体系,探索并构建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生保健需求的健康机构,让真正优秀的传统养生文化与技术为当今和谐社会服务。
中医养生保健篇9
云南中医学院民族医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颁发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健康服务业是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涉及到民生的各个方面。云南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为发展云南省特色健康服务业奠定了基础,结合我省民族医药特色优势,探索发展我省民族医药特色健康服务业的必要性、重要性及相关对策,以资为云南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 健康服务业;民族医药;云南;对策
【中***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1-0012-02
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1]明确提出,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和特色优势,合理定位、科学规划,打造健康服务产业集群,探索体制创新。云南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为发展云南省特色健康服务业奠定了基础,结合我省民族医药特色优势,探索发展我省民族医药特色健康服务业的必要性、重要性及相关对策,以资为云南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1我省发展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必要性、重要性
发展具有云南民族医药特色的健康服务业是云南独特的区域位置和多民族“多元一体、和而不同”为特点的医药体系所决定的。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气候宜人,人文、生态环境友好,是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同时还是植物王国,拥有中药资源6559种,居全国首位药用植物6157种、动物372种、矿物30种,民族药1300余种,天然药物资源的品种和数量均居全国之首[2]。生息在这片热土上的25个少数民族,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的经验乃至医药理论,在不同的人文背景、气候环境中孕育出具有自身特点的民族医药,形成了傣族医药、藏族医药、彝族医药等多元一体的民族医药体系,具有“区域分明、和而不同、医文结合、医药结合”的特点。在这个民族医药体系中蕴含了丰富地各民族养生防病和***疾病的方法,在健康服务业中具有医疗和保健等多方位的价值。民族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康的需求,符合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发展健康服务业的同时,也可以不断的总结梳理各民族行之有效的养生保健及防病治病的方法,并且加以规范和进行推广,对于民族医药民间有效经验的保护和传承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健康旅游中融入民族医药的防病、养生和治病方法是发展云南特色健康服务业必不可少的内容。旅游活动是展现文化的一种方法,而旅游者出游的目的是体验和感受一种异域的文化。云南是个多民族的省份,要展现的就是各民族特有的文化,而民族医药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中融入民族医药内容能更好得展现云南的特色。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体验不同民族养生的简便方法,并将其运用于生活中,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播和发扬。
总之,“天时、地利、人和”兼具的民族医药优势资源,将在云南发展健康服务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前景广阔。
2发展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建议
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业是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我省建设具有云南特色的健康服务业,多措并举发展我省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业,提出如下建议。
2 1加强民族医药医疗机构建设,提升预防、保健医疗服务能力
2 1 1建设我省民族医药医疗服务网络根据《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3]:“实现每个州、市均设有1所州市级中医(民族医)医院,且80%以上达到三级甲等中医(民族医)医院标准。”的要求,采取***府或社会投资等灵活方式建设民族医药医疗机构,尽快建设各州市县民族医院,使得每一个州市县都有民族医院,每个州市县都能提供较高水平的民族医药服务。
2 1 2充分发挥民族医药预防保健特色优势,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民族医药蕴含着丰富的养生保健经验和方法,很多方法操作方便,效果显著,适用于在基层医疗服务中推广应用。民族医药拥有丰富的民族药用资源,就地取材方便廉验;多样的诊断和***疾病的特色方法,可以作为基层医药资源不足的重要补充。建议结合当地民族医药资源特色,在当地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卫生室增设民族医药服务项目,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同时民族医药资源中的食疗方法也可以推广和普及,建议在当地卫生医疗机构中设立民族医药“食疗中心”,在民族医药理论指导下,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的配餐方案,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以傣族医药为例,傣医具有“天人合一、体质相异、整体恒动”的养生观,傣族根据季节不同,进行饮食调养,达到机体四塔的平衡,如傣族认为冷季是人体“四塔”偏衰的季节,在饮食上要选择甜味和辣味的食物[4]。所以,在此季节中,应该配餐中适当多加一些甜味和辣味的食物,起到养生防病的作用。
2 2建立民族医药养生保健机构与管理机制,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建议由医疗卫生行***部门开展关于民族医药养生保健机构建设与管理机制的研究,明确养生保健机构准入、设置条件,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健全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二是对参加相关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补贴;三是建立健全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2 3加快民族医药信息化建设,发展民族医药健康文化 支持民族医药健康知识传播机构发展,培育民族医药健康文化产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深入宣传民族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推广科学有效的民族医药养生、保健方法,鼓励开办专门的民族医药健康节目或栏目,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和促进健康的风气。
整合、完善名老民族医典型案例共享数据库和民族医药传统知识文献数据库,推动基层民族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重点专科、民族医药文化科普等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2 4利用民族区域特点,发展民族医药健康旅游整合我省优势民族医药医疗资源、特色养生保健资源、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发展民族医药保健养生旅游、民族医药医疗旅游。初步设想,在省内打造以滇西北、滇南、滇中为主的健康旅游路线,从民族养生、保健、食疗、文化各方面体现民族医药特色,具体路线如下:①滇西北民族医药健康旅游路线:大理—丽江—迪庆—怒江—德宏—腾冲,该路线包括了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保护区,沿线有白族医药、纳西东巴医药、怒江流域(傈僳族、怒族、普米族、独龙族等)医药、迪庆藏医药。②滇南民族医药健康旅游路线:思茅—红河—文山—版纳,沿线有傣族医药、壮族医药、哈尼族医药等。③滇中民族医药健康旅游路线:昆明—楚雄—玉溪,沿线有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著名医家兰茂故居、云南白药集团、彝族医药等。
2 5加强药食同用中药材的种植、产品研发与应用开发适合我省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保健养生产品和旅游产品。我省具有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可以发挥相关学会、行业协会、企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种植有关中药材,研发保健酒、保健菜肴食品(如漆油鸡汤、天麻鸡、石斛菜系)等。
2 6建立民族医药健康服务(养老服务)聚集区针对本省人口老龄化的突出问题,发挥民族医药养生保健作用,依托我省民族医药资源优势和医疗机构建设民族医药健康服务(养老服务)聚集区,在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中融入民族医药内容,加快发展健康和养老服务,做大做强健康和养老服务产业。例如,以傣医药、彝医药、白族医药、藏医药、纳西东巴医药为试点,建设基于不同地区、民族的养老观念、风俗和特点的“省—县—村”三级养老服务模式。
2 7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促进民族医药服务贸易发展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活动,以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为契机,鼓励和扶持我省优势民族医医疗资源,如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德宏州中医医院到境外、国外拓展业务。可先采取在境外或国外合作开办中医药(民族医药)诊所、***中心的方式,条件成熟时,可开办医院。这些诊所、***中心、医院,除在当地提供民族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外,还可辅助开展民族医药医疗旅游工作,组织客源到云南来进行民族医药医疗保健旅游。
总之,我省在民族医药优势资源基础上发展健康服务业既可以彰显云南健康服务业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可促进民族医药养生、防病知识的传播,对云南民族医药也起到了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S].2013.
[2]郑进,张超,马伟光,等.云南民族医药是天然药物发现性研究的摇篮[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10):70-72.
[3]云南省人民***府办公厅.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S].2014.
中医养生保健篇10
关键词: 烹饪高等教育 《中医饮食保健学》 教学思考
《中医饮食保健学》是在中医学的理论指导下,从“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的思想观念出发,研究饮食与保持、增进人体健康及防治疾病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饮食保健活动的一门应用性学科[1]。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路新国教授就提出中医饮食保健理论是中国烹饪理论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饮食营养保健学科,反映了中国烹饪最根本的特点,在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应该在烹饪高等教育教学计划中将《中医饮食保健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2]。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与同行的探讨,就这门课程作出以下思考。
1.在观念上要充分重视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代饮食理念追求健康、安全、绿色的趋势越来越凸显。所以,高等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烹饪本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营养知识,即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懂得营养科学的烹饪师或者是懂得烹饪工艺的营养师[3]。据了解,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家派到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进修烹饪的学员都要求学习《中医饮食保健学》这门课程。那么,中国烹饪专业的本科生更要首先掌握我国传统的中医饮食保健理论,因为中医饮食保健理论反映了中国烹饪最根本的特点――养生保健,自古以来“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烹饪学和中医饮食保健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密不可分。近年来,社会餐饮行业和外事旅游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烹饪的社会需要急剧上升,从而形成了一股“烹饪热”[4]。据统计,全国十六所高等教育院校开办了烹饪本科专业,然而开设《中医饮食保健学》课程的不足70%,将其作为专业必修课的更不足40%(一些院校将《中医饮食保健学》设为专业选修课),从这些数据可见对其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与烹饪中等教育相区别的不只是培养烹饪的管理才能,更在于体现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培养出具有研究烹饪营养、使烹饪科学化的才能。离开了营养,烹饪仅仅是一门技术,这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相符。所以,要将烹饪教育提高到高等教育本科水平,必须在观念上重视营养学,特别是《中医饮食保健学》,将烹饪高等教育与只注重技能的烹饪中等教育区别开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观念上重视这门课程。
2.在课程安排上要科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5]。因此,科学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学习。
曾有人认为:“中医饮食保健学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不能逐一详细讲解,要有侧重地进行教学,一部分内容应做简单了解,如中医基础理论部分,如果我们花大量课时讲解,同学们了解了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但在实际烹饪工作中的作用不大,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压缩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有重点有目的地讲解即可。”[6]这若是针对只注重技能的烹饪中等教育来说还是可以理解的,若是针对兼顾“学术性”和“职业性”的烹饪高等教育来说,则不敢苟同。因为中医饮食保健学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从“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的思想观念出发,研究饮食与保持和增进人体健康及防治疾病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一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饮食保健活动的一门应用性学科[1]。它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理论体系建立在中医学和中医药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目前,中医饮食保健学已经成为一门***的分支学科,所以其教科书中不包含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八纲辨证、病因病机等中医基础理论。恰巧这些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饮食保健学》这门课程的基础,也是烹饪本科高级人才在今后工作中灵活自如、辩证应用中医饮食保健理论的关键。据调查,全国十六所高等教育院校烹饪本科专业开设《中医饮食保健学》课程的不足70%,而在此课程之前开设《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少之又少。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在懂得中医药的基本原理之后才能避免机械地、枯燥地背诵记忆中医饮食保健学的知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7]所以,在《中医饮食保健学》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原理性知识的讲解,即使暂时开设不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也要在正式学习《中医饮食保健学》之前为学生安排一些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的课程安排正好符合心理学中知识的正迁移理论,对《中医饮食保健学》的学习有促进作用。
3.食物的讲解应适当引入当地特殊食材
在“中篇、食物与保健”部分,先讲解完第四章食物与保健总论里的食物的性味归经与保健的关系,然后进入第五章至第十五章各类食物的学习,在每一类食物的讲解中应适当引入当地特殊食材,通过对当地特殊食材性味归经的了解,引导学生推断该食物的食疗保健功能。如韩山师范学院位于潮汕地区,在讲到第十一章清热类食物时可以引入“栀子”,根据其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可推断出栀子具有治胸中热气、泻三焦火、去热毒风等功效,由此引出潮汕地区饮食风俗――端午节前后,以桅子为原料制成桅,食之以清热解毒。如此教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烹饪与食疗养生结合的切入点,提高学生运用中医饮食保健理论发扬中国烹饪养生保健特点的能力,体现烹饪高等教育水平。
4.讲课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但单纯的理论教学是枯燥乏味的,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才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学习中医饮食保健理论是为了提高烹饪专业学生通过烹饪促进人们饮食健康,脱离烹饪实践,单纯的理论学习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夏季食疗养生中清凉解暑类荷叶、绿豆,就可以指导学生制作相应的药膳,在炎炎夏日亲身体验清凉解暑类药膳的作用,并交流经验体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路新国.中医饮食保健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2.
[2]路新国.中医饮食保健学在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J].中国烹饪研究,1997,14(3):6-8.
[3]蔡丽娅.以就业为导向的烹饪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1,(4):45-48.
[4]季鸿.建国60年来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回顾和反思(上)[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0(1):5-11.
[5]辞海.教育、心理分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