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性格与社会类型相互作用的探究,内在导向时期和他人导向时期下社会性格对工作和消费的影响以及由此造成的工作和消费的内容差异与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孤独的人群》可以使人们进一步了解美国社会,把握美国人的心理动态和人际关系特点。
关键词:性格;社会类型;工作;消费
中***分类号:C9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093-02
《孤独的人群》被誉为“当代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是美国社会学家大卫·理斯曼在同事的协助下完成的一部最伟大而经典的现代解释性社会学著作。该书研究二战后美国社会的发展形态,讲述了高速公路、电视和郊区化给美国社会带来的变迁,美国人性格的变化,家庭和社区的解体趋向以及大众媒体的兴旺发达等等。该书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美国人的心理动态和人际关系特点,对研究美国人的性格变动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内容简介
《孤独的人群》全书从性格、***治、自主性三方面讨论美国人社会性格的形成及演变:“性格”篇主要分析了性格与社会的几种类型,性格形成原因的演变以及传统导向型、内在导向型和他人导向型各自的特点与生活;“***治”篇主要讨论了三种性格类型的***治风格、***治游说和权力的形象;“自主性”篇分析了不同时期自主性的特征,工作和娱乐中的自主以及自主性与乌托邦等问题。
理斯曼根据传统导向、内在导向和他人导向的社会性格类型对具体的社会阶层——美国中产阶级性格的形成和演变进行了全面阐述。他认为父母、家庭和学校是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而性格又通过一定的生活方式,在工作、娱乐、***治生活和子女教育等活动中表现出来。同时,作者还着重讨论了19世纪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内在导向性格如何被20世纪的他人导向性格所取代的过程,并分析了取代的原因、过程以及对美国当代主要社会生活领域的影响。书中性格与社会类型相互作用的内容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同时由于对工作和消费的关注,笔者将把它们结合起来进行讨论。
二、性格与社会类型
理斯曼所谓的性格是指在社会和历史因素或多或少的作用下,形成的个人驱动力和满足需要的结构,即个人用来接触世界和他人的一种“套路”。他认为美国人的性格随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并描述了传统导向、内在导向和他人导向三种类别的社会性格。同时根据人口曲线的三个阶段所反映的,按照各种方式塑造社会性格和确保顺承社会条件的不同与人们的行为原则和价值取向的不同,阐述了传统导向型、内在导向型和他人导向型三种不同的社会形式。
(一)传统导向型
出生人口数等于死亡人口数(两者的数值都非常高)而呈现的整个人口增长的缓慢或几乎不增长,年轻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较高,平均预期寿命较低,世代的转换相当快,这一阶段被称为“高增长潜力时期”。其典型成员的社会性格表现为:他们的顺承性来源于遵循传统的内在倾向。理斯曼将他们界定为“传统导向”性格的人,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依赖传统导向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人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人们一直都这样做,个体学会去理解和选择持续了几个世纪之久的传统行为模式,并随着世代的更替而稍稍纠正一下。生活的重要关系受到周密而严格的礼仪的控制。可以确切地说,这类社会中大多数人的性格结构与社会体制是高度相符的,甚至少数不能顺承社会的人也要设法顺承一些,只有极个别人才会被放逐在社会圈之外。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们是快乐的,他们所顺承的社会传统也许是可悲的,充满焦虑、施虐和疾病的。在西方历史上,中世纪被认为是以传统导向为主的时代。
(二)内在导向型
一旦某种因素的出现降低了非常高的死亡率(如粮食增产、卫生保健措施改善、疾病原因的新认知等),必然导致人口快速增长,从而产生“人炸”,这一阶段被称为“人口过度增长期”。其典型成员的社会性格表现为:他们的顺承性来源于早年生活的内心目标。理斯曼将他们界定为“内在导向”性格的人,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依赖内在导向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个体导向的直接来源是内在的,由长辈引导孩子走向一条普遍的却无从逃避的既定人生之路。价值的核心在孩子们的身上起着陀螺仪的作用,他们的“心里的陀螺仪”一旦被父母或其他权威人士掌握,其行为就受到这一固定价值标准的指示,沿着既定路线发展,即便他们性格中所反映的传统不再制约其行为时依然如此。但他们这种内在导向的性格能使其在生活目标需求和外在环境冲突之间保持某种微妙平衡。这种充满自信的、自力更生的人格在19世纪的美国人中占主要地位。
(三)他人导向型
这一阶段同传统导向时期一样呈现总人口增长的缓慢或几乎不增长,但这是由于该阶段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低的缘故,这一阶段被称为“初期人口减少时期”。其典型成员的社会性格表现为:他们的顺承性来源于对他人期望和喜爱的敏感。理斯曼将他们界定为“他人导向”性格的人,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依赖他人导向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个体把同龄人视为个人导向的来源,这些同龄人或者是他们自己直接认识的或者是通过朋友和大众传媒间接认识的。他人导向性格的人所追求的目标随着导向的不同而改变,只有追求过程本身和密切关注他人举止的过程终其一生不变。这种与他人保持联络的方式促成其行为的顺承性,但这种顺承性不像传统导向那样通过行为本身的训练进行,而是通过对他人的行动和愿望保持某种特殊的敏感性来进行。理斯曼认为他所描绘的他人导向型性格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开始出现于美国大城市的中产阶级里。
三、内在导向时期和他人导向时期下的工作和消费
理斯曼在书中讨论了内在导向时期和他人导向时期下的社会性格对工作和消费的影响。沿着这样的思路,笔者将分析这两个时期下的人对工作和消费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内在导向时期和他人导向时期的人对待工作和消费的差异
1.工作。人口过度增长阶段内在导向者的工作态度,可以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来表示。尽管成为流芳百世的人不容易,可内在导向者还是愿意付出毕生的努力去追求。他们之所以甘愿付出如此长久的努力,是因为所追求的目标十分广泛。他们不仅追求金钱、权力和名望,而且还追求艺术、专业上的不朽成就。内在导向者是全神贯注于事业的人,倾向于把工作视为非人性化的目标。对他们而言,生产是根据智力和技术过程而不是根据人的合作来衡量的。因此不论他们是否被他人喜欢或与他人的观点是否一致,都能与他人积极配合,共同完成体力和智力上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