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脾脏”在中医理论中是指具有消化作用的器官,将一切具有消化吸收功能的作用都归结为“脾脏”的功能,故中医学中的“脾脏”是功能概念,而不是形态解剖学概念。从中医学角度来剖析“脾脏”与其它器官的生理病理联系,从而来阐述脾在人体生理功能发挥正常时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认识“脾为后天之本”的地位。通过对中医脾脏功能的认识尤其在五脏中其为“后天之本”的地位去认识它,重视其与其它脏腑的生克关系及功能相辅相成关系,对指导从整体观辨证论治***疾病有重要帮助。
[关键词]脾; 后天之本; 中医
[中***分类号] R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046-01
脾脏在中医理论中是指具有消化功能的器官,将一切具有消化功能作用都归结为“脾脏”的功能,故中医学中的“脾”是功能概念,而不是形态解剖学概念。也就是表明中医的“脾”不是现代医学解剖学上的脾。并且就生理和病理而言,中医所讲的“脾脏”包括了整个消化系统,远超出解剖学意义上的脾的范畴。中医里“脾脏”理念形成,有赖于古人在生理意义上的认识,由他们通过千年的实践和整理而得。也可以说是古代文化哲学思潮形成了这一理念的理论支撑和理论基础。形象地说科学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科学的向导。由于谈脾脏往往及于胃腑,故在对消化功能总结时常用“脾运”来概称“脾胃”的生理功能。
1 中医基础理论中脾脏的生理功用
《 素问・灵兰秘典论》讲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将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比作仓廪,可以摄入食物,并输出精微营养物质以供全身之用。人以水谷为本,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精微营养物质。此为脾还能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由此可见脾胃在人体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现代李中梓论证“脾为后天本”时云:“盖婴儿既生, …… 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1]
2现代医学对解剖学器官脾的认识
对于现代医学而言,脾是一大的淋结巴,呈园形,脾脏在胚胎时期是一个重要的造血器官,出生后能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脾脏内的巨噬细胞能将衰老的红细胞、血小板和退化的白细胞吞噬消灭。它还能吞噬血液中的细菌、原虫和异物。脾中的淋巴细胞还能制造抗体。它和肝脏一起,调节机体的循环血量,有藏血功能。脾有丰富的血窦,可储存一定量的血液,在机体剧烈运动或爬山或突然失血时,脾的平滑肌收缩,放出血液以补充机体的需要。现代医学说脾是可以摘除的,因为他们指的“脾”非中医所指的“脾脏”。中医指的脾在概念上是个功能单位,即把许多功能归纳起来统称为脾。而西医指的脾是一个脏器,是内分泌免***器官,即人体造血、存储、过滤血液的脏器。更有些学者认为中医“脏腑脾”所对应的实体是西医“解剖脾”及其以“解剖脾”为代表的免***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而中医“脏腑脾”所对应的实体则是西医“解剖肝”为代表的大小化腺。[2]
3历代医家对脾为后天之本的认识与发展
影响和促使“脾胃为后天之本”这一中医理论形成的文化思潮就是先秦与两汉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家用阴和阳的特性来整合万物并对之进行分类,五行理论认为宇宙间任何可以分为五的事物都与五行有关,以此来整合万物对之进行分类,肝、心、脾、肺、肾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脏对五行,脾胃居中土,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所以在《慎斋遗书》有言:“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于是,脾胃在五脏中的地位也就由此推演出来了,如:刘河间说:“土为万物之本,水为万物之元……根本者,脾胃、肾也”,指出了脾土本气盛衰与疾病证候表现间的关系,明代末年的李士材认为:“先天之本在肾,肾应北方之水,水为天一之源;后天之本在脾,脾为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从理论上高度概括了脾肾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黄帝内经・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对人体生命之核心――“精气”的生成与输布的简要说明。精气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胃的“游溢”和脾的“散精”而成,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古代哲学的五行学说中“土居中央”的思维路径,支撑着医学著作和古代医家对中医“脾胃为后天之本”一学说的理论基础和论证的逻辑方法,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整体系统是在五行学说的框架内得以系统化和进一步完善的。当然,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以及中医对五脏关系的阐释反过来又大大拓展和丰富了古代哲学的五行学说。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之间就是这样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3]
4 脾气与肺气的关系
谈脾必言肺,因为在中医里,还有一种说法,“脾肺皆为后天之本”。婴儿的出生,急需要的第一件事情不是饮食而是呼吸。人长时得不到呼吸,生命便会停止,而控制呼吸功能的便是肺脏。因而后天之气的化生,既不可无脾,也不可无肺。宗气,是后天之气。其由肺所吸入的自然之气和脾胃化生的水谷之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然后随着肺气的宣发肃降而升降出入,以布达全身。入于经络以荣养经络;上至头面以充养清窍;外达肌表则为卫气;内入脉道而成营血;入于肺脏则助肺气主司呼吸;入于心脏则助心气推动血行;入于脾胃则成中焦之气以助运化腐熟;入于肝脏而为肝气肝血以保条达舒畅;入于肾脏则化生肾阴肾阳,以滋养和补充先天之气,如此等等,由此可见,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骨肉筋脉,皆靠宗气以养,还如“肺为阳主气主动,其气易生;脾属阴主静主运化主津液,其阴血难成。……无形之气易速生,有形之血难速成之理。故临床自古多重视脾运化有形之水谷精微,而相对忽视肺之无形之气”。所以论后天之本,言脾不及肺,显然缺乏科学性、严密性。既然如此,那么,李中梓何以独言“脾为后天本”?根本原因在于“土生万物”说的影响,局限在当时的历史,随时间的变化,技术和理论不断提高和完善,这种武断是不可取的,以思辨为说,空乏无据,不足为凭。在此,只是补充说明“脾是后天之本”的同时,“肺也是后天之本”,二者并不冲突,万事没有绝对!这也是哲学的辩证思想。我们再来看一下脾与其他三脏的关系:
4.1 脾气与肝气的关系
肝主疏泄,可调达全身气机。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气化功能正常,脾气升、胃气主降,升降平衡,脾胃的生理功能方能正常运行,肝属本,木克土,木气和,则脾胃升降和顺,木气不疏,则脾胃郁满,肝气过盛,则克土,出现脘腹胀痛,呕吐吞酸。肝藏血,肝血充足,肝气则有所依,脾生血,脾气健运,肝得血养,则可调节肝气的疏泄功能,脾与肝在生理,病理和临床***上有着密切关系,体现了中医学中的五行生克的哲学思想。《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甘入脾,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即是健脾,肝病治脾。
4.2 脾气与肾元的关系
肾藏精,主水,主纳气,五行中属水。肾之精气又名元气,为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五脏之气皆由肾中元气与脾运化的水谷之气结合而成。人之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皆由肾精中的精华物质“天癸”所控制。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气根源于肾中先天之元气,先天元气也需要后天脾气的培育充养。脾与肾的关系为先天与后天的关系,互为依存。肾之病多久病难医,病机常表现为脾肾两虚,***上应脾肾同治。
4.3 脾气与心主的关系
心属火,主血脉,藏神。气血充足,血脉流利,方能内达脏腑,外透肌肤,发挥气血的濡养作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虚推动无力则血瘀,血虚则气无所依。脾气旺,气血充足,则心主血脉功能健,心神得血养则安。[4]
如上所述,结合相生相克原理,脾有病很容易影响其他脏腑。脾对于人体的作用是显儿易见的,虽然目前关于其他四脏是否也为后天之本的争论很多,但并不能否定“脾是后天之本”的说法。
5 小结
本文主要从中医学角度来剖析“脾脏”与其它器官的生理病理联系,从而来阐述脾在人体生理功能正发挥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认识“脾为后天之本”的地位。由于现代医学解剖学器官之脾与中医功能概念之脾脏易于在初学中医或对中医有误解人中有不确当的解读,甚至有引出中医不科学的看法,故对中医脾脏功能的认识尤其在五脏中其为“后天之本”的地位去认识它,重视其与其它脏腑的生克关系及功能相辅相成关系,对指导从整体观辨证论治***疾病有重要帮助。
参考文献
[1] 李如辉.“脾为后天之本”理论的发生学探讨[J].中医研究,2007, 20(1).
[2] 曾志勇, 张力华, 罗友华,许勇.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论中医“肝”和“脾”的实体[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3).
[3] 贾成祥.“脾胃为后天之本”的文化渊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10).
[4] 刘毅.脾为后天之本的临床运用体会[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3).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脾为后天之本”中医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