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8日开幕的北京奥运会,让全世界的目光聚集在北京和中国,也形成了全球媒体在奥运赛场内外的另一场激烈的竞技。为了在这场竞技中占领先机、彰显品牌,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将编辑部前移到北京,在北京记者站成立了前方编辑部,负责全盘统筹前方奥运报道的采编以及报网互动工作。
一、“编辑部前移”成奥运报道最大亮点
“编辑部前移”是此次《广州日报》奥运前方报道的最大亮点。在距离“鸟巢”仅10公里、位于北京西二环***务区中心地段的国宾写字楼里,奥运北京编辑部提前一年装修完毕,并在集团内部公开招募了约200名采编骨干投放在奥运“新闻战”的前线。在这里,从策划、编辑、校对、传版等采编流程中各个环节都可一步到位完成。
早在7月18日,在奥运会开幕倒计时20天之际,体现本报编辑部前移新理念的“广州日报奥运报道编辑部”在北京揭牌,这标志着《广州日报》一线编辑部全面进入临战状态。事实上,《广州日报》的奥运采访团队从7月份开始,便分批出征北京、沈阳、秦皇岛、天津、青岛、上海和香港七大奥运赛区,向读者全面展示北京奥运会的全貌。
综合观之,这17天的奥运全程报道,《广州日报》奥运报道前方编辑部以其前所未有的战略性前移举动、人数空前的前方采编力量和规模,在传统报纸的重大活动报道上,取得了显著成功;同时,前方编辑部还通过采访资源转移,带动了大洋网“报网直播室”这一名家访谈节目的迅速发展,奥运期间累计邀请50余位名家明星来到前方编辑部报网直播室进行访谈。
当得知为此次奥运报道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投入2.8亿元后,新闻出版总署传媒发展研究所执行所长冯玉明在作客本报奥运北京直播室时表示:“这些数字让我们很震惊,同时给了报业很大信心。在奥运传播当中,报业并没有被边缘化,这种策划是大手笔。”冯玉明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在这方面发挥了集团整合实力。
二、 纸质媒体奥运报道借助编辑部前移形成战斗合力
⒈《奥运金典》生动精彩
8月8日起,除了为要闻版《奥运点金台》《奥运新干线》等专题版面供稿外,前方编辑部还推出了全新的《奥运金典》,自成一叠,正式取代此前的奥运专版《奥运号》。《奥运金典》集纳了赛事报道、奥运话题述评的方方面面,在奥运期间为读者提供了一份丰富的文化大餐。
①版面充裕,信息量大。奥运会召开的17天时间里,《奥运金典》共出版超过180个版,发稿超过700条(新闻报道超过600篇,评论约90篇),总文字量超过110万字,所用新闻***片共约500张。既涵括大量动态新闻,同时高度重视故事性报道、背景类分析;既容纳大量文字报道,也通过新闻照片、表格、示意***等形式达到更直观和更有说服力的报道效果。
②一线报道,现场感强。此次奥运报道,《广州日报》通过前期努力,获得了17个注册记者采访证,3个非注册记者采访证,远多于一般地方媒体,也多于不少中央媒体。正因为拥有更多“我在现场”的优势,几乎所有重大体育赛事场馆内,都有《广州日报》记者的身影,从而令本报采写的新闻稿件富有现场感,描写和叙述也更有说服力。
③编排活泼,形式多样。前方编辑部在版面设置上动脑筋,开辟了各种专栏,让不同类型的报道内容各就各位,既美化了版面,也有利于读者阅读。如,开设“奥运课堂”,为读者解释一些体育小知识;开设“得胜令”、“每日综述”、“温柔刀”、“记者观察”等评论栏目,帮助读者分析奥运话题;开设“编辑部故事”,对编辑部前移的品牌意义进行开发和推广;开设“名人博客”,邀请聂卫平、高峰等名人点评奥运事件,等等。
④地方性强,关注面广。《广州日报》的《奥运金典》,既凸显了报纸的地方性、读者接近性,在涉及广东、广州运动员的报道上不遗余力;同时又照顾到读者的阅读需求,对几乎当天所有精彩赛事和奥运事件一网打尽,让读者在每天十多个版面空间内,一次瞰尽奥运全景。
⒉异地号外及时好看
①“圣火京城传递”号外。8月6日,北京传递圣火的第一天,在姚明接棒的10分钟后,《广州日报》前方编辑部的编辑就已经把他高擎火炬跑出天安门的照片上到版上,10时多钟一份热辣新鲜的号外就上街了,从现场采访,到编辑做版,再到印刷出报,整个过程仅两个小时,这份“很美很及时”的号外让胡同口、“鸟巢”前、西单的市民和游客都大为惊奇。《广州日报》也由此成为首家在首都出号外的异地媒体。当天,10万份号外在3个小时内就在京城热抢一空。
②“陈燮霞夺取首金”号外。8月9日,陈燮霞获得首金之后短短一个小时,50万份激情号外就出现在广州和北京、香港、上海、天津、青岛、秦皇岛、沈阳全部7个奥运城市的街头,向当地市民免费派送,满足了读者对深度背景信息的需求。其速度之快、发行范围之广,在全国平面媒体中独一无二。暨南大学传播学教授董天策认为,《广州日报》在多个城市发行号外,还具有公关的意义,将进一步强化报纸在读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三、 新老媒体融合借助编辑部前移获得可喜突破
就传统报业与新媒体的融合而言,《广州日报》前方编辑部发挥出自身独特的核心能力,将新闻的原创能力带到了符合多媒体出版的平台上来。一个记者同时面对集团所拥有的至少四种传播方式――纸报、大洋网、数字报纸、手机报;与此同时,每个《广州日报》的读者也可自由选择其中任意一种新闻信息产品。就此层面而言,新媒体战略所搭建的平台使《广州日报》的传统强项更显强大,正所谓“一次生产、多次发放”,从而使得报业集团的新媒体比简单的新媒体在内容上更胜一筹,更突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⒈“金号外”滚动出版:一份“会动”的报纸
每金必报――中国队每赢取一枚金牌,前方编辑在夺金的15分钟之内,马上就会推出《广州日报》滚动“金号外”,“挂”到《广州日报》电子版上,从而让浏览《广州日报》电子版的网友能以约等于互联网新闻的速度,“翻阅”《广州日报》的“金牌号外”。如果说,奥运会的编辑部前移,让《广州日报》经历了一次物理概念上的跨区作业;那么,每天数个版的“电子号外”则让《广州日报》尝试着把自己的触角从传统媒体的深深庭院中伸出,向新媒体的传统“势力范围”探去。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广州日报》“金号外”还是一种“会动的报纸”――点开号外的电子版,不仅能看到新闻的正文,更能看到旁边的新闻***片在不断地交替变化,从而在同样的版面内,读者可以不用拖动鼠标,也不用点击“”,就能看到更多的***片,极大地拓展了版面的信息量。此外,这份报纸还能链接到该场比赛的视频,是一份真正“声色俱备”的号外。
⒉“奥运报网直播室”众星云集
此次随编辑部一起前移到北京的大洋网奥运报网直播室,也充分利用了前方编辑部和北京记者站的采访资源,在众星云集的京城请来了50多位名家、明星,极大地体现出新老媒体融合、优势互补的巨大效应。
①报纸老编辑老记者为直播室请来嘉宾
前来作客的嘉宾可谓星光熠熠,既有足球界的专家黄健翔、李承鹏、高峰,也有奥运会冠***刘璇、孙淑伟、胡佳,更有知名学者汤敏、郑也夫、喻国明、周孝正、于丹、崔保国、贾文山,同时也邀请到奥组委的官员薛寿元、梁刚和陈梦飞,著名媒体人刘建宏、白岩松,明星秦海璐等等。这些访谈节目因为主角知名度高、话题热门,得到了网友的追捧。访谈节目可谓名嘴相聚,火花四溅,吸引了大量网民和手机用户观看留言,据数据统计,仅李承鹏与黄健翔对话的节目在大洋网点击率就达近200万次。其他嘉宾们的访问量也都达到了近百万次。
这些高端访谈,让奥运前夕刚成功改版的大洋网,在奥运期间赢得了更多“眼球”,收获了可观的“注意力经济”。
②报网直播室访谈节目成为报纸精彩文章
《广州日报》奥运报网直播室在为广大网友带来一个个精彩访谈节目的同时,也为《广州日报》本身提供了完美的新闻报道题材,通过现场的访谈和互动,记者获得了更多新闻素材,通过整理和进一步挖掘,写成的文章关注度高、可读性强,如《于丹:奥运队中国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百面韩寒:奥运快乐第一》《秦海璐:有韧劲的运动员最美》《刘璇:“李宁练点火瘦了10多斤”》《体育的首要目的是健身 广州亚运会可办成狂欢节》等等,受到读者的欢迎。
对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这一大胆创举,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司长王国庆在奥运期间视察了本集团北京报网直播室后表示,广州日报报业集团通过自己的尝试给全国报界、新闻界和传媒界树立了典范,在重大报道中,拥有内容优势的传统媒体只要能够实现与多媒体联合,发挥内容优势,就一定能成功,希望《广州日报》的范例能够为报刊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积累更多经验,留下更多启发。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跨区作业”的“融合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