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本研究借助标准的实验范式,考察阿希从众实验的研究结果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有效性以及中国大学生的从众行为特征。对象:随机选取南昌大学在校学生32名。结果:被试从众率约为30.62%,不同性别差异性不显著(t=1.566,p>0.05),不同年级差异性显著(F=4.036,p0.05)。结论:中国大学存在明显从众行为,与阿希实验结果基本相符,且存在年级差异。
关键词:从众行为 阿希实验 大学生
一、引言
从众行为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它是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1]
五十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阿希为了探明个体在明确情景下的受暗示性,便采用较明确、易判断的线段比较实验,通过设置个体在群体对线段错误判断的情境,来考察个体线段判断的从众性情况[2]。阿希的实验被认为是从众行为的经典性实验研究。
然而,我国公开发表的从众行为的研究报告甚少。为了弄清楚中国大学生是否也存在从众行为,中国大学生的从众情况和阿希实验的从众情况有什么不同,以及是否存在年级、专业、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对此,我们严格按照阿希从众实验的实验要求,进行了南昌大学大学生从众行为的重复性实验研究。
二、方法
1、被试
于南昌大学随机选取32名大学生实验,其中男性16人,女性16人。32名被试年级在大一到大三之间,视力正常,此前未参加过此类实验。
2、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自变量为假被试的反应(水平一:回答正确;水平二:回答错误),因变量为真被试的反应。每名被试共进行实验十二次。
3、实验材料
本实验所采用的材料是根据阿希从众实验所采用的实验材料演变而来的。十二套材料,每套包含两张A4卡片,其中一张为A、B、C三条不等长的比较线段,另外一张为一条标准线段X,X与A、B、C三条线段中的一条相等。实验时,按照编码顺序依次呈现十二套卡片[3]。
4、实验程序
选择确定的实验环境后,实验者在桌上贴好座位顺序,共七个座次,从一到七依次排列。实验助手安排被试坐好,并且把真被试安排在第六个位置。实验者读指导语,告知被试这次试验本次试验是测试视觉判断,要求被试判断三条比较线中,哪一条与标准线段X相等,并要求被试按照编号依次报出答案。实验开始后,实验者按照十二套卡片的编号依次呈现材料。第一、二次测试假被试回答正确的答案。从第三次开始至第十二次六名假被试按照事先要求故意说错,并且六人的答案保持一致。实验助手记录下所有被试的个人信息及其对线段判断的答案。
三、结果
1、错误判断对被试影响的有效性
分别统计6名假被试做出错误判断前后真被试判断的正确率,发现在假被试错误判断下真被试的判断正确率较在假被试正确判断的情况下有明显的下降。将两者仅向***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t=3.299(p
2、从众率
将实验助手做出错误判断的次数规定为实验次数,从众的计算公式为:
从众率=(从众次数 / 试验次数)0%
结果显示,在所有的320次实验中,被试从众总次数为98次,从众率为30.62%。被试做出错误判断的次数,即从众次数,约为实验总次数的1 / 3。
统计每名被试的从众次情况:
有25%的被试(8人)没有发生一次从众行为,75%的被试(12人)至少有一次错误的判断,即发生了从众行为。
有25%的被试(8人)平均做了约总数的4 / 5次从众行为,即从众反应平均每10次就有8次。
有50%的被试(16人)在自己的前三次实验中就发生了从众行为。
3、性别与从众行为
统计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从众情况:男同学的从众率为40.00%,女同学的从众为21.25%。为了检验男女在从众行为上是否有差异,将他们的从众率进行***样本t检验,t=1.566(p>0.05),说明男女间的从众率差异不显著。
4、年级与从众行为
统计不同年级大学生从众情况:大一学生的从众率为62.50%,大二学生的从众率为16.67%,大三学生的从众率为23.33%。为了检验不同年级间从众行为是否有差异,对三个年级的从众率进行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F=4.036(p
5、专业类别与从众行为
统计不同专业类别大学生从众情况:理科学生的从众率为32.72%,文科学生的从众率为21.67%。为了检验专业类别在从众行为上是否有差异,将不同专业类别大学生从众率进行***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t=1.130(p>0.05),说明文理科大学生间的从众率差异不显著。
四、讨论与分析
本研究借助标准的实验范式,考察了阿希从众实验在大学生中是否有年级、性别及专业差异,验证了阿希实验的可靠性以及在我国的使用情况。
首先,男女同学从众率差异不显著。男女之间从众倾向的差别,多年来或多或少的被人们作为一种生活中的事实而普遍接受,人们通常认为女子要比男子更容易从众。研究结论表明男女间的从众不存在显著差异,男子与女子在不熟悉的材料上,都表现出较高的从众倾向。实验数据表明女子的从众率小于男子,可以表明现在女子社会地位的提高使她们的思想得到***,不再像以往习惯于依赖他人,人格也越来越***。虽然样本数量较小,不能完全的概括说明整个社会从众现象,但近年研究者对性别差异的结论也提出了质疑[4],说明研究结论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其次,大一新生和大二,大三老生的从众率差异显著。说明社会化的不同对从众行为可能会有所影响。大一新生,初入大学校园需要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建立新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来进行社会化。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多采用模仿周围比他们有经验的学长学姐的方式,所以他们容易产生从众行为。老生已经适应了生活环境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不容易发生从众行为。
最后,研究得出理科学生和文科学生的从众率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不同学科背景的被试在面对都不熟悉的材料,都有较高的从众行为。知识领域,思维角度不同对从众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总的来说,本次实验研究证明了从众现象在我国大学生中的确存在,实验结果和阿希实验以及国内研究者在中国的多次重复实验的结论相符合[5]。本研究显示出性别差异的不显著性,为修正阿希从众实验结论提供了数据支持具有一定价值。年级差异这一因素对从众行为的影响,可以从新生与老生推广到新员工与老员工在公司,单位的从众表现对其工作决策,行为方式的影响。这一点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五、结论
(1)大学生存在明显的从众行为,与阿希实验结果基本相符。
(2)大学生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
(3)大学生从众行为存在年级差异。
(4)大学生从众行为不存在专业类别差异。
参考文献:
[1]时荣华.社会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Roger R.Hock.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探索心理学研究的历史[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4]曾宪达,毛园芳.高职院校学生从众心理分析及引导[M].经济与社会发展出版社,2005.
[5]陈朝阳.中学生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J].宁波师院学报,1987,(4).
作者简介:雷婷(1989.11-),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1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临床心理咨询与***;李培培(1989.2-),女,河北石家庄人,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1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临床心理咨询与***。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