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得东风2002年实现利润58亿元的业绩后,苗圩参加十届中国人大会议的心情,似乎变得轻松了许多。
回想1999年2月,自己44岁初掌东风公司总经理的大权之时,苗圩坦言,那时的心情很沉重。摆在他面前的东风,面临着―场没有退路的竞争,最困难的时候甚至一度几个月欠发职工的基本工资。
更为紧迫的是,国有企业三年扭亏的时间到苗圩接手东风时,留给他的日子只有一年多,而东风十多万员工的眼睛都紧盯着他,他们的工资、住房、医疗等福利,都维系在东风身上。
“当时我当着湖北省委省***府领导的面,立了***令状,2000年底,东风公司不能实现扭亏为盈,我将引咎辞职。”环顾周围,一汽已手握大众、丰田,上汽结盟大众,美国福特选择了长安为合作伙伴……“内外联手的汽车业布局已经形成,如果东风不能在国内汽车资源还没有被瓜分完之前进行重组,并找到战略合作伙伴,那么机会就不多了。”
严峻的形势,使东风与雪铁龙在2000年,将合资的神龙公司的注册资金调整到60亿元,2001年11月15日,又签署了扩大合作协议,资本增加10亿元,引进标致系列产品,建立两个品牌销售公司。神龙一举在2001年销售了5.3万辆轿车;2002年,实现盈利7.5亿元。
2002年雪铁龙再次注入资金6.3亿元,双方各占50%的股权。2002年7月10日,东风集团又与日本本田公司、广州汽车集团,在京联合宣布,三方合资在广州出口加工区成立新厂,年产5万辆本田经济型轿车,产品全部出口。苗圩奔跑的速度更快了。
2002年,整个集团的营业额为705亿元,实现利润58亿元。但苗圩觉得这些满足不了东风摆脱困境的要求,尤为急切的是要改造十堰、襄樊两大基地,并提高东风商用车、轿车在国内市场的占有规模。
一个打破国内汽车业合作的纪录于2002年9月19日在***国宾馆产生了。苗圩与日产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卡洛斯・戈恩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东风和日产各持50%股份,新公司董事长由东风出任,合资公司的总经理前八年由日产担任,2006年的销售目标为55万辆,双方合作50年。
日产给新东风汽车直接投资85亿元人民币,这将改变东风在三大汽车集团中的弱势形象。另外,日产还将在2006年以前,投资200亿至300亿日元,专门用于中国产品的开发。而东风以它在国内的知名品牌、销售网络、厂房、人力资源以及***策优势,使日产在中国不断增长的汽车市场上,获得它预想的利益。
谈判的过程远非一帆风顺。因为东风的包袱实在太大了,那些山沟里的老企业和工人,解决不好就会成为社会问题。因此苗圩的合资,不是以一个子公司的资产,而是拿出大部分资产。
苗圩首先对东风业务进行主辅分离,辅体资产分离后,东风成立了管理部。比资产更难分离的是人员,苗圩提出的是人随资产走,如此一来,东风就有7万多人随资产进入了与日产合资的公司。为了缩小双方的分歧,苗圩与戈恩达成的默契是:把合资公司的利益最大化视为最高原则,而不是一开始就强调代表股东利益,增加合资公司的内耗。
通过资本运作,苗圩清理了40年来遗留在东风身上的水厂、电厂、电信、消防、保卫、学校等社会职能部门及过去的不良资产。但重组、清理无疑给东风带来强烈的震荡,将有约3万人需要重新安置。
剧烈的人事阵痛,是苗圩无法回避的,但他认为,东风一些员工的工作重点可能会发生变化,但不会出现大量员工失业。整个合资公司的战略是,形成三大基地,十堰基地主要生产重型车、装备;襄樊基地经过改造后,以轻型车和轿车为主;另一个轿车基地在广州。合资公司的业务包括,商用车、轿车、汽车零部件、装备等,在保持重型车的基础上,合资公司将重点发展轿车。下属子公司将围绕合资公司运转,一改过去各自为***、多头管理的形象。
“我们设想并相信:遵循竞争合作、融人发展之路,通过大约20年时间的努力,中国汽车工业不仅可在制造规模上跻身世界前列,在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也有可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苗圩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苗圩:不信东风唤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