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樊潇飞(1988-),女,汉,甘肃平凉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性。
摘要:哲学观是对哲学整体性的透视,是反思性的。哲学观的研究在每一个哲学体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是立命之本,是树木之源,是哲学研究具体问题的根基,是一个时代哲学研究日益成熟的标志。
马克思哲学观是马克思哲学的整体性观念体系,它系统的回答了时代问题和前沿问题。马克思所理解的哲学,即哲学观问题,不是哲学的一个问题,而是全部哲学中的根本问题,是决定如何理解和解释全部哲学问题的根本问题。马克思哲学观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扬弃并发展起来的,是对时代问题的回答,是一切批判性问题研究的前提。要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观,就应该始终站在现实的基础上,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关键词:哲学观;形成过程;新起点;超越
一、 哲学与哲学观问题
什么是哲学,这是哲学观的首要问题。哲学是不是等同于哲学观,马克思的哲学与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否是同一个概念,这些都是我们首先应该搞清楚的问题。
哲学观就是关于“对哲学本身的理解”,它是任何一种哲学理论、一种哲学学说、一种哲学体系、一种哲学派别、一种哲学形态本身所具有的。任何一个哲学家在提出自己的哲学学说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时,都会形成自己的哲学观。哲学观它不是哲学学说中的一个概念,它是哲学体系中的基石,是哲学理论中的“核心9观念”、“中心灵魂”,它构成此学说与彼学说的的原则性区别。
如果说哲学观是任何一种哲学理论和哲学学说内在所固有的“哲学观念”,那么“哲学观问题”则那“哲学观”作为“问题”来研究。也就是把“哲学观”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关于这种哲学研究我们可以称之为“这学学”研究,这就好比我们的“物理学研究”“生物学研究”一样,也是一种“元哲学”研究,或者是本元最初研究。所以“哲学观”研究和“哲学观问题”研究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二、 马克思哲学观的形成过程
(一) 西方哲学思想史上哲学观的形成过程
早期哲学家思考自然,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亚里士多德明确把自然定义为“运动和变化的本元”,古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最先存在的东西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决定性作用,这种关于宇宙本原的感念后来发展为形而上学的最高原则。什么是本原这一问题始终贯彻于整个希腊哲学始终。在探讨本原的过程中,他们又提出了一与多、静与动、变化与永恒问题。希腊哲学发展到后期,逐渐开始关注人生问题,朝伦理化问题发展。到了经院哲学时期,12世纪的经院这学者围绕共相性质问题展开了长期激烈的争论。在围绕共相问题展开讨论中,形成了唯名论和实在论两大派别。经过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哲学家们思想前所未有的活跃,许多哲学家们发现了人的崇高价值,这一时期已不再是之前对上帝不加任何选择的顶礼膜拜。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对哲学又注入了新的活力。近代哲学继承了古代和世纪哲学的思辨精神,但同时也变现了前人没有的实践精神。通过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把哲学推向一个新的制高点。经过欧洲思想启蒙运动,理性开始作为工具,以全人类利益的名义,对自然、社会、人的心灵和道德生活各个方面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控制。19世纪中期的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以绝对理念为核心,包含了以往所有哲学体系,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最全面的哲学体系。
(二) 马克思哲学观的转变
1841年,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强调自我意识是世界发展的决定力量,虽然这时的马克思还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但他不同于黑格尔把思维与存在绝对的等同起来,也不同与青年黑格尔派把自我意识绝对化,从而停留在思想思辨的领域,忽视现实世界的迫切问题。马克思注重黑格尔的辩证法,但他反对黑格尔用辩证法调和宗教与哲学的关系,最终继续为普鲁士***府服务。
随着反封建运动的日益壮大,新兴的资产阶级越来越要求在***治上有所作为,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敢在实际的现实世界中太过猛烈的反抗普鲁士***府,因此转向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批。起初,他和布鲁诺·鲍威尔写过一些批判宗教的作品,但是他越来越感觉到仅仅在哲学领域里批判普鲁士国家是远远不够的,***治上的权利才是参与国家管理最重要的途径。1842年,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提出“***书报检查制度的真正而根本的办法,就是废除书报检查制度”第一次公开地站在反对***势力的立场,直接参与***治斗争。
马克思接触到费尔巴哈思想后,他开始向唯物主义转变,但同时他也看到了费尔巴哈思想中的缺陷。费尔巴哈是唯物主义者,是无神论者,是人本主义者,但是他只从生物的特性去研究人,而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这样必然会造成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唯心主义。《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以“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的致思取向反对思辨哲学的倾向。他写到“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自然,哲学首先是通过人脑和世界联系,然后才用双脚站在地上。“这表示自我意识使人的主体性真正确立起来,也是实践得以可能的前提。这一时期,马克思还阅读了大量的社会主义著作,这对他以后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马克思仍然囿于黑格尔的思想,但是他已认识到国家的组织并不是合理的,这促使他开始注重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的研究。马克思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第一次遇到了要对物质利益发表见解,这时他已经开始认识到阶级利益的存在,认识到无产阶级在市民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的讨论促使马克思去研究经济问题。1844年,马克思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完成了对黑格尔的批判和对以前哲学主张的清算,彻底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划清界限。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哲学基本拟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
(三)、马克思的哲学观
马克思的哲学观,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哲学”,而这种“真正的哲学”,就是体现或实现马克思哲学观的哲学。马克思的哲学是时代迫切的问题,是时代的精华。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哲学从一开始就强调人的重要性,人作为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各个活动的基础,哲学的终极命题就是关注人和所处时代的问题。1842 年《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就意识到哲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从而反对思辨哲学。他说“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此,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哲学、哲学家们不应该脱离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应把哲学放在现实生活中研究。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义所关注的只是市民社会中每个个体的人的权利。因此,马克思认为,这种唯物主义,“至多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马克思则倡导人类***,“只有当现实的个人把抽象的公民复归于自身,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体劳动、自己的个体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的***才能完成。” 马克思后来称之为“自由人的联合体”。这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不同于以往的旧唯物主义,他更多强调的是现实的个人,以及现实世界中的种种关系。“哲学的研究就是要从‘人间上升到天堂’,而不是‘从天堂下降到人间’,从而达到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核心主题是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问题为基础, 努力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用《***宣言》中的说法,就是要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其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马克思一生哲学研究的核心主题。
三、 马克思哲学观对传统哲学观的超越
(一)、全部马克思哲学史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马克思哲学总是汲取最先进、最富有活力、嘴能体现时代精神的营养餐。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二)、以往的哲学只解释世界,而马克思哲学更多的在于教会人们方法,教会人们如何改造世界。这是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为人们改造世界提供了理论支持。传统的形而上学关注的重心是外在的“头上的”宇宙天空和抽象超验的概念王国,马克思则把哲学的视野拉回到内在的“脚下”世界,世俗世界和具体的经验的感性实践。马克思已无意于精神王国里的概念游戏,而是更倾心于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人与人等等的关系问题,更注重研究如何合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更倾心于人类的***和全面发展这样的现实问题。
(三)、马克思开辟了新的哲学道路。旧哲学是思想史内部的演绎变化。从古希腊哲学到经验哲学再到近代哲学,无一不是就思想而研究思想,新的哲学只不过是在前一代哲学基础上思想内部的变化,但是无论怎样变化,它都未能跳出思想史上的桎梏。而马克思对于哲学的研究完全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天窗,与以往旧哲学的研究已不可同日而语了,马克思从新的突进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马克思关注无产阶级大众的贫困境遇,关注社会问题,为全人类的自由和***奋斗。马克思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自然而然与以往哲学只解释世界不同。马克思的哲学与社会关系紧密相连,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哲学是时代的精华,是解决人类社会中最迫切问题的基础。最终准确地预言了资产阶级必将灭亡,无产阶级必将胜利。
对于马克思哲学观的研究在我们当今世界仍具有重要意义,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观以及它的发展历程,是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新的课题和使命。(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C]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1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C]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1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的哲学观与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 孙正聿
[5]《马克思的新哲学观》—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始刘国章
[6]《 马克思的哲学观与马克思哲学的核心主题》叶汝贤王晓升
[7]德意志意识形态[M ] 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