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性质:普遍性、终极性和思辨性

[摘要]哲学是人类追求普遍理性的活动。哲学所追求的普遍理性的第一个性质便是普遍性。哲学的普遍性特征本身就内在地包含着终极性特征,而哲学的终极性特征又内在地包含着前提性、系统性和预见性等特征,、哲学的思辨性特征,强调的是哲学学科所具有的概念逻辑的超越具体科学的实证色彩的特性;在人类的现实认识活动过程中理性的思辨往往是为了弥补感性实证的不足而展开的思维抽象的活动。面对宇宙和宇宙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无限过程,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有限性导致了人类的认识永远无法最终达到他们所追寻的那种完成了的、绝对化的普遍理性的普遍性和终极性状态,同时也规定着人类科学研究中的哲学思辨的不可或缺性,以及人类的哲学思辨必须以科学实证的相关成果为基础的特征。

[关键词]哲学 普遍性 终极性 思辨性

哲学是人类追求普遍理性的活动。我们这里所说的普遍理性,既不是柏拉***所说的客观理念、黑格尔所说的客观绝对精神,也不是老子所说的“道”、朱熹所说的“理”、《奥义书》中的“大梵”,更不是“神”或“上帝”的意志或精神。我们这里所说的普遍理性乃是人类通过理性认识所达到的某种具有普遍性程度的观点和理论,这样的普遍理性是和人类通过感性认识所获得的具体感性相对的一种人类主观认识的成果。

一、哲学所追寻的普遍理性的普遍性

哲学所追求的普遍理性乃是人类理性认识的成果和结晶,这些成果和结晶虽然是人类认识的主观状态的观点和理论,但是,它却力求去把握和描述它所认识的对象的最具普遍性和根本性的性质、根据和原因。所以,由此而论,哲学所追求的普遍理性的第一个性质便是普遍性。

从人类古老哲学所探讨的问题的性质来看,其最为集中的和最为根本的问题便是关于世界本原和本性的探求。在古希腊哲学家那里,无论是所阐释的以水、或火、或气为本原的世界,还是以“无限者”、或“数”为本原的世界,还是以“四根”及“爱”和“恨”、或“原子”为本原的世界。还是以“理念”、“实体”为本原的世界,其所追寻的都是最具普遍性的“存在的存在”。无论其探索的结论离世界的真实有多远,但从他们研究的方式和追求的目的而论,他们都是在探寻世界的最为基础性和最为普遍性的根据。同样,在古老的中国、印度,哲学家们所探寻和争论的问题,所探寻的方式和所要达到的目的也都具有这样的性质。无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气”、“理”、“阴阳五行”,还是印度古代哲学中的“大梵”、“四大”、“五蕴”、“极微”,同样都是在探寻世界的最为基础性和最为普遍性的根据。

黑格尔就特殊强调了哲学的普遍性特征。他说:“哲学以思想、普遍者为内容,而内容就是整个的存在。”“什么地方普遍者被认作无所不包的存在,或什么地方存在者在普遍的方式下被把握或思想之思想出现时,则哲学便从那里开始。”“就哲学思想之为思维能力言,它有一普遍的对象在他前面,它以那普遍者为它的对象,或者它把对象规定为一有普遍性的概念。”他还针对古希腊的哲学说:“事物的本质是水、或火、或思想,则是哲学的命题”,“这种普遍的规定,那自己建立自己的思想,是抽象性的。它却是哲学的起始”。

当然,哲学也是分有领域和层次的。亚里士多德就区分了第一哲学和其下、之后的哲学。关于世界的本原和本性的问题的讨论,关于“存在的存在”问题的讨论,是第一哲学的任务,与其相关的这些问题都是最具普遍性的问题。

也许有人会问,在第一哲学之下、之后的哲学,如物理哲学、化学哲学、经济哲学、语言哲学,甚至更低层次的技术哲学、工程哲学、休闲哲学、饮食哲学中,相关哲学问题的探讨也具有普遍性吗?其实,在这些领域中的哲学问题的普遍性是针对这些领域中的最基本的、最根本的方面而言的,虽然这些问题比较起第一哲学中的普遍性问题来其普遍性程度是低的,但是就这些具体领域而言,这些领域中的哲学所关注的问题,讨论问题的方式和所追求的目的,相对于这个领域的范围而言同样是具有普遍性的。这样,我们便可能涉及哲学的层次和普遍理性的层次。

另外,关于第一哲学之下、之后的哲学的普遍性问题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就是我们上面已经转引过的黑格尔所说的“存在者在普遍的方式下被把握或思想”或“把对象规定为一有普遍性的概念。”在这里,第一哲学相关观点和理论的普遍理性之光可以照耀到其之下,之后的哲学中的相关问题的阐释,为后者提供解释的方式、原则和根据,从而使后者得以升华为更具普遍程度的普遍理性。

当然,对于哲学的普遍性特征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没有疑问。康德对哲学就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它是科学,为什么它不能像科学一样得到普遍、持久的承认?如果它不是科学,为什么它竞能继续不断地以科学自封,并且使人类理智寄予无限希望而始终没有能够得到满足?”

从康德的这段话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人们的这样一种看法:人们总是以观点和理论是否能够被普遍地承认,是否能成为永恒不变的真理而普遍行之有效作为观点和理论是否具有普遍性的评判标准。这一评判标准转移到学科性质的评判上来就是:只有当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是普遍有效的永恒不变的。并且是人们普遍接受的真理时,该学科才具有普遍性的特征。然而,哲学学科的普遍性特征却并不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成立的。因为哲学仅只是提出普遍性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理论思辨的回答。至于这些回答的内容和方式是否具有永恒的真理性,是否能够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则是另外一个问题。哲学的普遍性仅在于它提出问题的性质、它回答问题的方式,以及它所追寻的目的等方面。

把哲学当做一种科学,并不能保证它的学说、观点和理论具有永恒的真理性,也不能保证它的学说、观点和理论能够被人们普遍接受。把哲学当做一种科学,仅仅是要强调,哲学与其他科学一样,同样是在追求某种真知,同样是要达到解除疑惑的某种理性认识的超然而澄明的境界。严格说来,并非仅只是哲学,人类有史以来的任何其他的科学同样也未曾达到康德疑问中所说的那种“得到普遍、持久的承认”的状态。人类不同时代的科学理论总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着,这里不仅涉及科学的具体概念和定理、观点和理论的不断更新和改变,而且也涉及研究的领域(广度和深度)和方法的不断拓展、更新和改变。并且,这些更新和改变还往往并不仅仅是涉及科学的某些局部和分支内容的,还包括整体科学或某些领域的科学的根本范式的变革。正如我们不能因为在人类科学的发展中始终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确定的变革,就否定科学的科学性和普适性一样,也不能因为在哲学的发展中始终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确定的变革,始终存在着不同学派的对立和争鸣,就否定哲学的普遍性,以及哲学也是科学的性质。其实,哲学和科学是相通的,二者是内在融合的统一的。

二、哲学所追寻的普遍理性的终极性

哲学是人类创立的最高层次的科学学科。在这一层次上所追寻的普遍理性是人类理性思维可能达到的最高普遍理性。因而,哲学的普遍性又往往具有终极性的特征。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早就认识到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智慧并不等于就是博学,哲学的思维也不在于了解更多的具体事物或拥有更多的知识,而仅仅在于能否对事物做出根本性、统一性、终极性的说明和解释,即能否掌握那驾驶一切的思想。赫拉克利特就曾说:“我听过许多人讲演,这些人没有一个能够认识到智慧是与一切事有分别的东西”;“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否则它就已经使赫西阿德、毕达哥拉斯以及克塞诺芳尼和赫卡泰智慧了”;“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

能“驾驭一切的思想”显然是一种具有普遍性和终极性的思想。这里的“一切”显然既是共时性的,又是历时性的;既应当说明现存的一切,又能够说明历史,还要能够预见未来。这样,哲学的普遍性和终极性特征便应当包含现实性、历史性、中介性、关系性、未来性、共同性和统一性。在这里,普遍性是全方位的普遍性,终极性是多维度的终极性。就终极性自身而言,它既包含有前提性(历史和过程、原因和结果、根据和条件)方面的考察,也包含有系统性(中介和联系、差异和对立、同一和统一、整体和部分、结构和功能)方面的考察,还包含有预见性(现实和可能、运动和变化、目的和发展)方面的考察。由此看来,哲学的普遍性特征本身就内在地包含着终极性特征,而哲学的终极性特征义内在地包含着前提性、系统性和预见性等特征。

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从哲学的一般科学性质出发,认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总的根本性看法。同时,他们还强调了哲学作为世界观所具有的系统化、体系化和理论化的特征,并认为,哲学所阐释的最一般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具有普适性的特征。,这样的一些对于哲学性质的认识也符合关于哲学的普遍理性具有普遍性和终极性特征的看法。

然而,说人们所追寻的哲学的普遍理性具有普遍性和终极性的特征。这并不就意味着任何一种哲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已有的哲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便已经达到了这样的一种普遍性和终极性的程度,也并不就意味着在现有的哲学概念、原理和方法中能够找到所谓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有绝对真理性意义和价值的内容。

在人类历史上不乏这样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他们先后宣称他们的哲学已经达到了对那个具有普遍性和终极性的所谓“绝对真理”、“永恒真理”、“终极真理”的绝对把握,或说他们的哲学乃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很显然,这样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是把那种追求的努力和向往与那种已经拥有和获得的状态简单混淆了。

自古以来,很多哲学家都预设了一个绝对的、永恒的、终极的真理的存在,并一再宣称,某些杰出的个人,或历代杰出个人所获得的认识成果的积累,能够达到或最终达到对这个绝对的、永恒的、终极的真理完全把握的超凡境界。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谢林(F·W·J·Schelling,1775-1854)就曾宣称存在某种具有终极性的“永恒真理”。1875年他在《哲学教程》一书中就曾写道:“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而且永远可以这样设想,它们在任何时候,对于自身所有的条件都是适用的。甚至,那些不能说明普遍关系,只能说明个别的、纯系个人问题的真理,也是永恒的。”

恩格斯当年曾对“杜林先生关于最后的终极的真理、思维的至上性、认识的绝对可靠性”的相关观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恩格斯写道:“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情况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永恒真理的情况也是一样。如果人类在某个时候达到了只运用永恒真理,只运用具有至上意义和无条件真理权的思维成果的地步,那么人类或许就到达了这样的一点,在那里,知识世界的无限性就现实和可能而言都穷尽了,从而就实现了可以计数的数不尽的数这一著名的奇迹。”

其实,人的认识是否具有至上性、永恒性、无限性、终极性的问题的评判并不应当简单在个人和人类认识的相对比较中来进行,而更应当在人类存在的有限性和宇宙存在的无限性的相对比较中来进行。事实上,通常所说的人类认识的无限性仅只是相对于个人认识的有限性而言的,但是,人类认识的对象却是宇宙、宇宙中的事物,谈人类认识的有限和无限理应在人类的认识能力与其所研究的对象之间进行相对比较,而不应当仅仅在人类和个人的认识能力之间进行相对比较。如果把人类的认识和其认识的宇宙、宇宙事物相对比较的话,我们将会发现,由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有限性,而宇宙、宇宙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无限性,所以,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宇宙、宇宙事物的无限性相比并不处于同一个数量级上。这就好比数学中的低阶无穷大和高阶无穷大一样。两相比较,前者仅只是一个无限小量。

早在多年以前,笔者就曾经写下过如下几段文字:“在无限自然的无限循环运动、发展的轨道上,人类社会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偶然生成的、为时短暂的小岛”;“对自然来说,人类永远只能是一个不足称道的微小影响参量,小到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无论社会和思维怎样自命高超,它却仍然只能是在自然的铁的必然性之中,而不是在之外、之上。如果说,从社会和思维自身的角度和方向来看,社会和思维还具有与自然外在***的某些成分的话,那么,从自然的角度和方向来看,这种外在***的意义便荡然无存了。”

恩格斯也曾强调指出:“有机生命,尤其是意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人的生命的时间,正如生命和自我意识在其中发生作用的空间一样,是非常狭小短促的”。

其实,自古以来,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人要以自身存在的有限性去驾驭宇宙、宇宙事物存在的无限性的真理实在是一件勉为其难的事情。正因为如此,人们才理想化地设定了上帝和神的存在,并时时对之怀有敬畏和崇拜之心。

如此而论,哲学所追寻的普遍理性的终极性特征仅仅是在“追寻”二字的意义上才是合理的。它只是一种目的的倾向,只是一种理想探求的目标和方向。如果有谁硬要把这个“终极性”绝对化、现实化,那么,他便是大错而特错了。

正因为哲学的普遍理性的终极性乃是一种追寻的目标和方向,而不是什么可以已经达到的现实。所以才有了哲学的观点、理论、体系、内容和方法的不断变革、更新的发展。正因为是这样,恩格斯如下的话才是正确的:“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辩证哲学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诚然,它也有保守的方面:它承认认识和社会的一定阶段对它那个时代和那种环境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但也不过如此而已。这种观察方法的保守性是相对的,它的***性质是绝对的——这就是辩证哲学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

哲学所追寻的普遍理性所具有的终极性特征的非现实化性质,导致了哲学所具体限定的终极性之思的内容总是具有暂时性和过程性的不确定性。人类追求终极性的哲学的理性探索源出于人类思维的好奇心和超越性的本性,而人类所追求的终极性的暂时性和过程性的不确定性特征则源出于人类和人类思维活动的有限性和受限性。

其实,这种理性成果具体内容的不确定性、暂时性和过程性并不仅仅是哲学的特征,而同时也是人类的一切理论思维的成果和一般科学成果所具有的特征。

人类哲学和科学的理论成果的具体内容所具有的这一不确定性特征,在人类哲学和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凡而伟大的意义和价值。正是哲学和科学的这一特征使人类的哲学和科学之思更注重于研究和探索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简单满足和停滞于某些暂时获得的结论本身。哲学和科学发展的这一独特的性质引导着人们永不停息地疑惑、思考、研究和探索,从而也带来了哲学和科学本身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三、哲学所追寻的普遍理性的思辨性

我们说,哲学是人类追求普遍理性的活动,而哲学所追寻的普遍理性又具有普遍性和终极性的特征。这就不能不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能够通过怎样的一种方式让我们的认识可以通达这个具有普遍性和终极性特征的普遍理性呢?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认识直接面对的是一个经验的、感性的世界,通过这个世界我们所可能获得的只能是那些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的事物的现象。我们要获得哲学所追寻的普遍理性就不能停留在这个经验的、感性的世界,就必须超越经验的、感性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而思辨则正是超越经验和感性的、具有理性抽象品格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

一般认为,思辨就是通过概念的运演而展开的纯粹思维活动,通过这样的思维活动能够揭示事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普遍性特征。在西方哲学的传统中,哲学家们不仅把思辨思维看做高于感觉、直观、想象、意志的“感性思维”的思维方式,而且也把它看做高于非此即彼、坚持对立的“知性思维”的思维方式。他们还认为,思辨是达到真正必然性的真正的哲学思维,因而是表述和认识自在自为真理的“真正形式”,或“最完善的方式”。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最早区分了“可感世界”和“理念世界”。他把这两个世界绝对割裂开来。并认为哲学的活动就是通过纯粹思辨的方法把纯粹理念作为对象来进行研究。他说:“要把握住万有的本原”,只要“从一个理念到另一个理念,不用任何感性事物帮助,单凭理念本身,就可以达到结论。它从理念出发,通过理念,最后归结到理念。”

黑格尔公开声称自己的哲学是“思辨哲学”,是关于逻辑理念的辩证法学说,哲学的最高日标就是运用思辨思维的方法来把握理念。在黑格尔看来,思辨的思维就是概念的思维,因为他认为“逻辑必然性就在于事物的存在即是它的概念这一性质里。”他强调说:“重要的是把概念的思维努力担负起来。概念的思维努力要求我们注意概念本身,注意单纯的规定,注意象自在的存在、自为的存在、自身同一性等等规定;因为这些规定都是这样一些纯粹自身运动”。他坚持的是思维的形式、内容、本质和概念的不可分割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只有“在思辨哲学里才获得它真正的表述。”他还认为,只有在思辨哲学里,真正的思维规律才可能“显现它们的本来面目”。他说:“在思辨的内容里,思维是满足于自身的,内容立刻由思维本身得到证明;它本身就是总体,所以它能满足理性的本能。”

事情果真如柏拉***和黑格尔所说的那样吗?人类的理性认识能够完全脱离感性认识的基础而形成、展开和运演吗?人类理性思维的概念的运动和获得的结论真的能够自给自足、自我满足和自我证明吗?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人们在思维中运用的概念如果没有从经验或想象中获得相应的感性材料的直接或间接的对应或辅助,这些概念都将会是无法理解的。就是人们在思维中进行概念运演的相关逻辑规则也不是人的思维自然而然拥有的。因为,思维之外的客观自然自身的存在、运动、变化和发展本身就有自身的逻辑规则。正是这一客观世界本身存在和运行的规律和法则构成了人类思维巾概念运演规律和法则的最初参照摹本。思维规律中的不矛盾律,之所以是概念运演需要遵循的合理逻辑规则,并不是因为概念运演过程不能违背它(事实是,人类思维的概念运演中违背逻辑规则的现象比比皆是),而足凶为客观自然事物自身的运动不会产生违背不矛盾律的现象;如果人们的思维规律与客观自然的运行法则不相符,那么,需要改变的只能是思维规律而不是自然法则。思维通过概念运演所获得的结论也不町能是自我满足和自我证明的,它必须通过具有感性活动性质的人类实践活动加以证明,否则,人类历史上所有哲学思辨所获得并证明过的结论都将会成为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也包括那些神仙、魔鬼、上帝、天堂和地狱。

我们说哲学所追寻的普遍理性具有思辨性的特征,只是要强调哲学学科所具有的概念逻辑的超越具体科学的实证色彩的特性。但是,我们强调哲学的这一特性并不意味着哲学完全可以和科学实证获得的成果相脱离,同时,这也并不意味着在具体科学中没有哲学思辨的内容。其实,人类认识中的理性和感性、思辨和实证,人类学说中的哲学和科学都是不可能绝对割裂的,在这些成对的认识活动和学科中存在着某种互为基础、条件和根据的内在融合的统一性关系。在人类的现实认识活动过程中,理性的思辨往往是为了弥补感性实证的不足而展开的思维抽象的活动。由此看来,那些由于具体科学取得了伟大的进步便站出来宣称哲学已经终结了的所谓大师们的观点是何等的褊狭和荒谬。须知,只要科学不终结,哲学便不可能终结,因为,在科学没有终结之时,人类就不可能通过实证完成对所有事物的所有的认识,这就需要有哲学的思辨来弥补和超越实证的不足。

我们的结论只能是,人类的科学和哲学都是不可能终结的,这不仅仅是因为二者具有某种互为前提、基础和根据的内在融合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关系,而且还是因为,面对宇宙和宇宙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无限过程,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有限性导致了人类的认识永远无法最终达到他们所追寻的那种完成了的、绝对化的普遍理性的普遍性和终极性状态,同时也规定着人类科学研究中的哲学思辨的不可或缺性。以及人类的哲学思辨必须以科学实证的相关成果为基础的特征。

哲学的性质:普遍性、终极性和思辨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哲学的性质:普遍性、终极性和思辨性

学习

为时不晚!作文900字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为时不晚!作文900字,内容包括为时尚早为时已晚作文800字,为时不晚作文。我,王家庄小学的尖子生,一名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家长眼中的好孩子,为此我骄傲得趾高气扬,可是我错了,大错特错,我忘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这个黑色的星期日,我

学习

日本BOOKOFF 逆势成长

阅读(61)

本文为您介绍日本BOOKOFF 逆势成长,内容包括matebook二合一,华为matebook16测评。旧书给人的感觉往往色彩斑驳,散发着尘土的气味。尤其是旧书店,很多给人以一种窒息的感觉。但是BOOKOFF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固有印象。

学习

浅谈印度婆罗多古典舞蹈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印度婆罗多古典舞蹈,内容包括印度婆罗多舞蹈,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的婆罗多舞。摘要:婆罗多舞蹈是印度古典舞蹈的精品,享誉世界。印度古典舞蹈非常重视用手和眼神的表达。婆罗多代表情绪、音乐、节拍、动作,因而可清楚了解

学习

解析SPA经营模式中的创新形式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解析SPA经营模式中的创新形式,内容包括spa模式的业务流程,spa运营管理模式。针对目前企业经营模式的现状,探讨新的服装企业经营模式-SPA模式的创新性和独特性,并对SPA模式中独具特色的快速反应系统、适时存购管理系统和饥饿式

学习

汽车造型设计范文精选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汽车造型设计范文精选,内容包括汽车造型设计与风格演变论文30页,汽车外形设计思路怎么写。汽车造型设计篇1摘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各大汽车企业开始将目光聚焦在电子设备和造型的更新换代上,推动了汽车造型

学习

如何达成销售目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如何达成销售目标?,内容包括销售目标达成的计划和措施,销售目标达成攻略。王笑菲中旭股份创始人、总裁

学习

浅谈古希腊戏剧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古希腊戏剧,内容包括古希腊戏剧代表作品,古希腊戏剧之父是谁。摘要:古希腊戏剧起源于民间歌舞和宗教仪式。悲剧在古希腊文里作tragoidia(特拉戈狄亚),意思是“山羊之歌”。古希腊悲剧着意在“严肃”,而不着意在“悲”。

学习

依赖症,你知多少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依赖症,你知多少,内容包括依赖症的文章,依赖症段子。手机依赖症

学习

模糊聚类法及其应用研究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模糊聚类法及其应用研究,内容包括模糊c均值聚类和模糊k均值聚类,模糊数学聚类中心什么意思。摘要:计算机的发展使得处理海量数据成为计算机的主要任务之一,采用模糊聚类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模糊聚类法主要有传递闭包法

学习

KITTING在发动机装配线上的运用

阅读(30)

摘要:规划某型号发动机的装配线过程中,因受场地限制,生产线的LAYOUT规划遇到诸多难题。通过规划实施KITTING策略,缓解了线旁物料布置的瓶颈,同时也减少操作工非增值工作时间,提升装配质量,也符合企业正在推广的精益生产策略。

学习

论辩诉交易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论辩诉交易,内容包括辩诉交易,辩诉交易的优缺点。摘要:文章探讨辩诉交易基本理论,介绍辩诉交易制度在各国的地位和作用,以两大法系中辩诉交易理论的比较为研究方法,分析该理论在两大法系中的共性和差异。

学习

砂土液化机理分析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砂土液化机理分析,内容包括砂土液化机理,砂土液化初步判断。摘要:本文首先分析探讨了砂土液化的机理,然后对砂土液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供借鉴探讨。

学习

范畴论哲学思考论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范畴论哲学思考论文,内容包括范畴论对集合论的超越,范畴论与数理逻辑的关系。一范畴的一般定义

学习

松下幸之助的“自来水哲学”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松下幸之助的“自来水哲学”,内容包括自来水哲学松下幸之助读后感,自来水哲学松下幸之助。松下幸之助在长期的企业经营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概括起来,以“自来水哲学”、“堤坝式经营”和“玻璃式经营”最为重要。尤

学习

文化哲学视角的“物质文化”阐释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文化哲学视角的“物质文化”阐释,内容包括文化意蕴与文化内涵,文化哲学研究文化发展的自身逻辑。1“物”的问题的哲学言说

学习

中医哲学医学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中医哲学医学,内容包括张其成中医哲学,老庄哲学与中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中宝贵的文化形式,是中国科学的代表形式之一,是中国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的进步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有过

学习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及影响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及影响,内容包括柏格森哲学核心思想,柏格森的哲学观点。【摘要】柏格森是20世纪早期世界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生命哲学最主要的代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认为,生命是世界的本原,万物的始基,柏格森把本能的最佳

学习

“脾为后天之本”中医哲学思考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脾为后天之本”中医哲学思考,内容包括中医认为脾是后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在临床中的意义。[摘要]“脾脏”在中医理论中是指具有消化作用的器官,将一切具有消化吸收功能的作用都归结为“脾脏”的功能,故中医学中的“脾脏”

学习

浅析尼采“超人哲学”的影响与局限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尼采“超人哲学”的影响与局限,内容包括尼采的超人哲学,尼采超人哲学完整。摘要: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为了挽救社会现状使人类战胜上帝和虚无,尼采创造出了上帝的代言人――超人,并用强力意志武装超人,使他承担起重估一切的

学习

从“全息论哲学”到“全息性教学”

阅读(31)

首先需要声明的是,我们张家港市第一中学不是第一所以“全息”思想来观照课程和教学的学校。只不过站在前人肩膀上的缘故,我们有了自己“生态课堂背景下全息性教学路径”的一些构想。历经近一年时间的调研和论证,“全息性教学”思想初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