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55-01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课的成败其实就是由点滴细致微小的环节所决定的,它也确实是最能触及学生的敏感神经的因素之一。只有关注好教学细节,在细微之处下功夫,我们的课堂才能更具魅力。
但就我们目前的整个教学来看,情形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着:过于注重教学模式框架、轻视教学细节;过于注重外在形式,轻视过程内容的一种现象。课堂改革在不断深入,随之许多老师硬生生地将所学的改革理论付诸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努力模仿教学专家,试***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却不知自己早已深陷教学的模式、板块中无法自拔,甚至导致很多的课堂形式越来越趋于“表演”性质,越来越“无效”。 那么这个时候,你有没有问过自己:我的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我们的很多老师忽视了对教学细节的优化,少了对文本的深层推敲,少了对教学过程的细致琢磨。
课堂教学中缺少对教学细节推敲的现象比比皆是。一老师教一课文时,先让学生浏览了一下文章,然后向学生提问《荷花淀》一共由几个场景构成,在稍作思考后,有不少学生举起了手。我以为学生在浏览之后必定是有精彩回答的,却没想到老师却说:“那么,现在让我来告诉大家吧!”于是乎,拿起教案念起了“夫妻对话、寻夫遇敌、助夫杀敌”如此教条的答案。请问这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吗?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在课前想办法把学生可能要回答的,如何引导他们好好琢磨一下呢?这难道不正是值得我们推敲的细节地方,正是我们上课的闪光点吗?有时候学生的回答与标准不完全相同甚至背离,但也不一定说没有其可取之处,其他同学完全可以在这位同学的启示下生发自己特有的感受,难道不是吗?有时候,我不得不说教学是极需要“智慧”的,而所谓的“智慧”也正隐藏在这些教学细微之处。
原本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教学,究竟是怎么了?原本和谐对话的语文课堂,究竟是怎么了?面对着我们教学中缺乏推敲教学的状况,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问问自己:应该怎么做呢?怎么做才能关注好我们的课堂细节?怎么做能体现教师的用心?怎么做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呢?这里我们粗略地提出了几个看法:
一、课前:预约精彩、精心备教
其实课堂教学中的很多情节都是教师课前预设好的。教师在备课时,要备教案、教法、学生,更要备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些在课堂上呈现出的看似不经意,其实背后却是教师教学水准、思想的反映。这对教师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师者知在先” 要想上好一堂课,自己的知识面就不能狭窄。一名知识贫乏的语文教师往往在课堂中表现出照本宣科,放不开手脚,更别说什么驾驭课堂了。若是有学生忍不住问上问题,那岂不是要战战兢兢;若是问了不着边际的话,更是不知所措;问的有关历史背景、历史人物的话,又该怎么办?岂不是课堂要失控了。
我在讲授《鸿门宴》一课时,一名学生突然对宴会上的座位产生了兴趣,问我:“老师,‘项王、项伯东向,亚夫南向……’项伯、项羽怎么都是东向坐啊?”当时,我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提出绝对是这名学生经过思考的。其实课前备课的时候,我已经发现书本中座位插***与课文介绍是相冲突的。
于是,我首先肯定了这个问题的提出,介绍了有关古代活动时的座次安排,接下来水到渠成的引导学生们思考:(1)这个座位安排能否反映出项羽、刘邦人物的性格特点。(2)观察一下课文的座位插***。最后得出结论:司马迁关于鸿门宴座次的介绍不仅仅反映出这些人在***中的地位,同时也从一定方面暗示出了项羽的个人性格,为以后的态势发展埋下了伏笔。我也提醒学生们,要结合课一定的拓展阅读,带着问题去读书,往往能收获很多的“意外”。
二、课上:捕捉“亮点”、善于引导
教学细节很多时候是在师生对话互动中碰撞出来的,源于课堂的现场生成。教师和学生因各方面的不同,对文本有不同的解读方法,但并不意味着学生的见地一定是处于老师之下的。当学生在表达的时候,不妨俯身倾耳听听学生的看法,多一份耐心。
我在设计《荷塘月色》的时候,为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初始感受,课前给两个小组各布置一个相关的主题作业,用于课上发言交流。一是:谈谈《荷塘月色》中作者的感情变化,二是:讲讲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当然这种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比较费脑筋的,我将与《荷塘月色》相关的材料印发给学生,同时也提出一些希望,以便学生深入系统地预习本课,上课效果能够更加突出。
出乎意料的是,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学生给了我很多的惊喜。两组学生代表上来发言的时候,很多学生提出一些质疑。比如:心情沉重的话应该不会有这样美丽的语言的,作者是不是以一种喜悦的放松的心态去写这篇文章的呢?比如:课文中一共出现了26次的叠词,大部分描绘形容的时候都用叠词,难道说他就没有什么更好的表达方式吗?好多问题的提出,让我意识到职高学生有自己的阅读想法。我选了几个代表性的问题,让两组同学讨论、思考。
这些就是课堂之中的教学细节。错过这些“亮点”,错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本的机会,难道不觉得遗憾吗?
三、课后:及时反思、力求更好
再出彩的语文课,也终归是有需要改进之处的,毕竟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下来,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记录和反思:每个教学细节的意义;怎样处理教学过程;哪些地方是不合适的等等。我始终认为:一个教师的内心如果一直是期待着课堂会有更精彩的表现的话,那么他的课后反思一定是做得比较好的。
我在执教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人,诗意的栖居》时,将活动分成三个专题“四月,我们踏青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用文字记录美丽”来落实我们的训练重点,分别是“观察”、“交流”、“表达”。同学们的热情很高,但实施起来有难度,收效不高。之后,我发现整堂课缺少一个细化目标和操作标准,经反复推敲,我增加了活动计划表,将内容具体化,之后的活动在有条不紊中进行着,同时它成为了过程评价的一个依据。
细节折射出的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深远的境界。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更能够理解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不管是课前、课堂、还是课后,我们都应该努力珍视教学中的细节,真正回归到关怀生命的教育本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