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媒介除了为受众设置谈论话题外,还能规定过去或正在发生的事件的重要性。从“十大新闻”的评选中看出,新闻事件的重要性是媒体设置的。大众传播在决定事件的重要性或者决定什么是重大新闻方面拥有足够“自主”和“灵活”的决断权。如果仅仅根据媒介人员自己的价值判断作出决定,这种判断只能说是一种霸权。
【关键词】十大新闻;媒体;话语霸权;议程设置;中心议题
近年来,评选“十大”、“十佳”的现象大有蔓延之势。不仅传统媒体搞,新兴的网络媒体也搞。评选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既有***治经济的,也有文体娱乐的。2001年年底在中国这种评选活动更是达到了一种高潮,各种各样的“十大新闻”的评选充斥于各种媒体,把本来就显得十分繁荣的信息传播装点得更加出彩眩目。毫无疑问,媒体组织的各种各样的重大新闻评选活动吸引了受众对相关信息的注意力,提高了受众对举办这类活动的媒体的关注程度,扩大了有关媒体的受众群。这是一种较为巧妙的经营策略。不过,仔细想来,这实际上是媒体加强自己在信息传播活动过程中的话语霸权的一种做法。因为在媒介人员看来,占居主导地位,引领潮流,引领受众,才能扩大媒体自身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媒体在整个市场中的地盘。
话语霸权是一个学术评论和学术批判中经常使用的词语,它是指学术活动、舆论宣传、信息传播中主体与客体、个体与大众、同类与异己之间力量的严重不对称,是指某些个人和势力在前述过程中凭借自身的优势而占据的排他性的绝对权力和威严。媒体的话语霸权自然是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凭借它自身的优势而建立起来的自以为是的、无可置疑的、预期受众不能拒绝和反对的信息霸权、知识霸权、舆论导向霸权等等。
媒体的话语霸权是由媒体的“大众传播”性质和特征所决定的。媒体的信息是公开的、直接的、正式的,这使得媒体能够在受众心目中树立起一种在这一领域无可替代的权威,受众情愿把新闻媒体看作是惟一正式的甚至是正确的消息来源。久而久之,在媒体与受众之间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关系:媒体提供信息来源,规定话题的内容,而受众则无论喜欢与否都只能被动地接受媒体提供的信息、谈论媒体规定的话题。媒体的这种权威实际上就是一种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话语霸权。
从传播学原理来看,媒体之所以拥有这种话语霸权,是因为它拥有议程设置的功能。根据沃纳·赛佛林等人的观点,“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指媒介的这样一种功能: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①当然,媒介的议程可能不完全由媒介人员自己决定,“在某些情况下,压力集团或特殊的利益集团可以人为地将一个议题纳入媒介议程。”②无论如何,通过公开的、正式的渠道而扩散的公众话题首先是表现为媒体形式的。更何况“影响媒介议程的一支很重要的力量来自其他媒介的内容。特别是精英媒介,如《纽约时报》,它似乎能为其他媒介设置议程”③。我们一般理解的议程设置是指媒介为受众设置谈论的话题,或者为***府决策部门设置工作议程。其实,它还应该有这样一个内容,那就是规定过去或正在发生的事件的重要性。“十大新闻”的评选就属于这种类型。
本来,事件的重要性取决于事件本身,取决于事件的性质、规模、影响力等属性。有什么样的性质,就会有什么样的规模和影响力;规模和影响力不同,事件的重要性就不同。以国际事件为例。从传统的观念看,国际关系中各种事务、事件的重要性排列顺序大致如下:
1.***事冲突;2.***治事件;3.经济动态;4.体育盛会;5.其他活动及个人隐私。
由于***事冲突能够导致国际关系中各种力量对比的直接转化及国家边界改变等实质性的秩序变化,也由于有人员伤亡等极具感官冲击力的情况出现,***事冲突往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媒介关注的焦点。这种关注在海湾战争、波黑内战和北约空袭南联盟等战争和***事冲突中表现十分明显。在这几次***事对抗和冲突过程中,有关这方面内容的报道、谈论、注意程度完全压倒了同时期的其他所有事件。
在***事冲突之后的是***治事件。由于***治本身在人们观念中的重要性,***治领域中的许多事件也成为最受人关注的内容。然后是其他领域的事件、内容,它们的重要性相对于***事战争和***治活动就差一些。
但是这种排列并不是绝对的,而且没有普遍公认的判断标准。虽然说***事冲突是各种矛盾、斗争的最终手法,但有的时候,人们更乐于注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经济动态或兵不血刃的***治事变。东欧、苏联巨变引发国际力量格局的根本转变,突出了***治事件的重要意义。东南亚经济危机造成了几十亿人生活水平的急剧下降,使全球关注的目光都转移到了经济问题上来。即使是在同一段时间内,重要事件的排列也会呈现“不规则状态”。1999年夏天,美英战机几次轰炸伊拉克的地面目标,但这并未引起人们的太多注意,世界的目光此时正集中在巴拉克当选以色列***以来的中东和平进程和科索沃危机之后的巴尔干重建问题上。这么一来人们可能会产生疑问:国际关系领域中的重心究竟何在?是什么因素决定国际事务的焦点、次焦点和非焦点呢?从表面现象来看,人们可能还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判断某个事件是否为国际关系领域的重心,要看事件的参与国的数量,比如世界大战当之无愧地会成为当时甚至历史上的重心;也要看事件的当事者的国际地位,比如大多数焦点事件总会涉及到国际关系中的强权国家。但是这样判断同样会出现误差。比如说,有近200个成员国参加的联合国大会不比美国总统的绯闻案更吸引人,而美英两国对伊拉克发动的空袭丝毫不比以色列新***的言行和印度与巴基斯坦媾和的消息突出。
决定国际关系领域中的中心议题的因素非常复杂,有时是人们认识问题的习惯起决定作用,有时是参与者角色及其数量占据上风,更多的时候是各种因素交叉作用决定中心的位置。但是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判断的标准掌握在人的手中,某一事件被知晓的程度越深,规模越大,这一事件的影响就越大,越有可能成为某一时期内被关注的焦点。然而人们如何去知晓、去关注这些事件呢?回答是:媒介。在今天,人们获取外部世界信息的手段完全被大众传播工具垄断了。即使是外交***策的决策者们,他们要得到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手信息主要也是通过媒介完成。90年代初的研究就表明美国外交决策者们收看电视的时间增多了,从电视媒介获取信息的比率也增多了。④今天,无论是决策者们还是普通老百姓,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都肯定是新闻媒介。这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人们已经习惯于这种思维:头条新闻、长时间或重复被报道的新闻,就是最重要的新闻,而这些新闻内容就是今天世界上最重要的核心事件。正如传播学者们所指出的:“受众判断一个主题是否重要,主要看媒介对该主题的重视程度。媒介可以通过选择和提供某些消息而忽略其他,并对报道内容给予不同的重视程度来影响受众对其他报道的重视程度。”⑤在如何设置国际事务重心的问题上,媒介与受众已经达成了默契,久而久之,这种默契也就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判断标准。人们只要看一看某一条消息在报纸版面中所处的位置,或在广播、电视中被排列的次序,就可判断出这则消息所包含内容的重要程度如何,从而判断出当前国际关系中,什么问题更加紧迫和重大。
现在出现了一种新的设置事件重心的形式,这就是“十大新闻”的评选。如果说各种媒体评选的结果都一样,最多说明是媒体揭示了事件的真相。但是偏偏各种媒体评选出来的结果总是大相径庭,这不能不让人得出结论:事件的重要性是媒体设置的。
[page_break]
仍然以国际事件为例。下面是几大新闻媒体在2001年年终评出的本年度十大国际新闻:
人民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注:资料来自《人民日报》2001年12月31日第7版):
1.非洲联盟宣告成立、联合自强共同发展
2.巴以暴力冲突加剧、和平进程严重倒退
3.太空遨游十五春秋、俄和平号安全退役
4.尼泊尔王宫爆血案、贾南德拉继任国王
5.北京申奥喜获成功、奥运精神发扬光大
6.“9·11”事件举世惊、美出兵攻打
7.上海APEC峰会召开、经贸合作注入活力
8.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下轮贸易谈判启动
9.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全球经济急剧下滑
10.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坚持进行单边主义
美联社(注:资料来自2001年12月26日中国新闻网):
1.美国“9·11”恐怖袭击和随后的反恐战争
2.炭疽病恐慌
3.中东暴力冲突
4.布什就任美国总统
5.米洛舍维奇被捕,并被引渡至海牙
6.世界经济衰弱
7.欧洲遭受疯牛病和口蹄***打击
8.欧盟势力兴起,引入共同货币
9.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0.根据统计,不平静的八国集团***会议和尼泊尔王室惨案并列。
朝日新闻社(注:资料根据2001年12月30日人民网):
1.美国发生连续性恐怖事件,世贸大楼被劫持的飞机撞毁,造成数千人死亡。
2.日本国内发现疯牛病感染牛,给消费者和日本造成巨大影响。
3.小泉内阁成立,首相小泉纯一郎推行“构造改革”。
4.日本的“爱媛丸”号实习船被美***核潜艇“格林维尔”号撞沉。
5.日本选手铃木一郎加盟美国的“MARINERS”棒球队,在联赛中大显身手。
6.美国***事打击阿富汗。
7.大阪池田小学发生凶杀案,8人遇害。
8.美国发生炭疽菌恐怖事件,受害范围不断扩大。
9.日本外务省连续发生丑闻事件。
10.日本国内失业率创历史新高。
非常明显,新闻媒体之间在认定国际关系重心的问题上存在着差异。同一个事件在不同的新闻媒体那里由其排列次序所表现出来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人民日报等一些国内媒体可能是例外,也许是出于使评选结果更客观的想法,往往按日期前后排列十大新闻的序列),而且有些事件在这家新闻媒体中被评为了重大新闻,而在另外一家新闻媒体那里则根本不足挂齿。这种报道上的差异最大程度地说明,大众传播在决定事件的重要性或者说在决定什么是重大新闻方面拥有足够“自主”和“灵活”的决断权。
媒体为了巩固它们的话语霸权,到处指点江山。除了“十大国际新闻”、“十大国内新闻”之外,还有专门的“十大国际经济新闻”、“十大国际***事新闻”、“十大国外焦点人物”等等,在国内新闻中更评选出了人才市场、证券市场、娱乐、企业、体育、广告模特、科技环保、法制、教育等等各种各样的“十大新闻”。令人担心的是,媒体评选“十大新闻”的根据和原则是什么呢?如果仅仅是依据媒介人员自己的价值判断的话,这种判断只能说是一种霸权。
有些媒体为了证明自己的话语霸权的合理性,可能会联合起来。比如国内一家大报就和其他38家媒体在一次论坛上一起推出了“2001年的十大国际新闻”。还有一家网站则召集了一批专家学者评选出了“2001年国际***治***事十大新闻”。但是所有这些举措丝毫不能提高其评选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多是让普通受众觉得这种话语更霸气,因此显得才更合理。
实际上媒体设置事件的重心时,不仅没有较为合理和科学的、令人信服的普遍标准,而且在很多的时候是意气用事的。从美联社、人民日报、朝日新闻社的评选结果看,评选者在评选时抒发了一种类似于爱国主义的情绪。双方各自都突出有关自己的事件,强调自己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美联社把谁当总统的“布什当选总统”作为十大国际新闻之一,而人民日报则把一次区域性的例会作为十大国际新闻之一。而日本朝日新闻的最终评选结果令人瞠目,因为在这十大国际新闻里,涉及国外的(美国的)事件有5个(实际上可以归纳为3个,甚至两个),而其余5条全部是日本国内的事件,还有两件事也与日本有关。难道涉及日本的所有这些事件都是国际重大事件吗?显然不是,有些甚至不足挂齿。(那么我们只能把这理解为日本人闭门造车,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国际社会,什么是国际事件。或者日本人太过于狂妄,它想说:日本的就是国际的,国际的就是日本的。)在这里,媒体的话语霸权所要征服的对象已经不局限于国内的受众,而是整个国际社会。
媒体所表现出的话语霸权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也有例外。国内的新华网和新浪网共同主办的“清醒看世界——2001年度国内、国际十大新闻评选活动”采取了新闻工作者和专家初选、网民投票的方式,最后选出了有449万个投票表达公众意志的十大国际新闻和十大国内新闻。不可否认,这种评选方式打破了我们对于媒体的议程设置的既有认识。因为在这种信息传播系统中受众已经不再是完全被动的角色,他们也参与到议程设置的过程中来了。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媒体对话语霸权的主动让渡和放弃呢?现在还不能过早地下这个结论,因为你也可以认为这是媒体加强自己的话语霸权的一个花招。但是,无论如何,对于公众或受众来讲,能够参与媒体的议程设置,参与有关自己事务的议程设置,毕竟是一件好事。
注释:
①[美]沃纳·赛佛林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4版,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246页。
②同上,第262页。
③同上,第263页。
④参阅MassMediaandAmericanForeignPolicy,PatrickO’Heffernan,AblexPublishingCorperation,1991
⑤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317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媒体话语霸权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