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秀拉》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二部作品。秀拉是一位性格叛逆,并不惜一切代价寻求自我的黑人女性。本文基于秀拉特立独行的生命旅程,探讨了其叛逆性格的成因,寻求自我的方式,以及寻求自我的成功与失败,揭示了黑人女性寻求自我的出路问题。
关键词: 秀拉 叛逆 寻求自我
《秀拉》是当代美国文坛极有影响力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继《最蓝的眼睛》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展现黑人女性命运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托尼·莫里森以独特的视角将黑人女性的社会地位纳入文学创作中,她以细腻的笔法,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人物、语言及故事情节的生动刻画,将黑人女性内心的呼唤巧妙地展现出来,成功地刻画了一位性格迥异、不惜任何代价追求自我并极具叛逆性格的黑人女性秀拉。莫里森通过秀拉从童年到成年短暂一生中叛逆一切传统,寻找自我、发掘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艰难而孤独的人生之路的描述,充分展现了当代美国社会黑人妇女内心深处***自我意识的崛起。
一、秀拉叛逆性格的成因
《秀拉》以1919至1965年的美国为大背景,故事发生的年代正是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潮,也是女权运动的高潮,但是二者都将黑人女性排除在外:黑人权利运动把所有的黑人都看做男人,女权运动又将所有的女人都归为白人。因此,生活环境使秀拉具有了不同于以前的黑人妇女逆来顺受、屈从于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强烈叛逆意识,她挑战传统观念,勇于追求自我价值,是黑人女性的新形象。
秀拉叛逆性格的形成源于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盛行的社会环境,而更直接的原因是其独特的家庭背景。
秀拉是夏娃的外孙女,夏娃的言传身教对秀拉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经历了五年婚姻的夏娃被丈夫抛弃了,为了养活三个孩子,夏娃决定到外面去,于是她将自己三个幼子交给邻居抚养。十八个月后,当夏娃回来的时候,“她只有一条腿了”,却付给邻居一张十元大钞。由此可见,回来后的夏娃获得了经济上的***,这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女性不能***于男性而获得属于自己经济的神话。经济上的***使得秀拉的“***”意识有所感悟,而这种***意识渐渐深入到秀拉的内心。为了结束儿子及自己的痛苦,夏娃甚至放火烧死自己的亲生儿子。而当她的女儿、秀拉的母亲汉娜自焚时,她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从三楼跳下抢救女儿,以致摔成重伤。汉娜很有个性,改变了许多男人,她给予秀拉的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母爱。她对别人说,我生了秀拉,只是不喜欢她。因此,秀拉融汇了母亲的自我放纵和祖母的自负、硬心肠、无所畏惧的性格,成长为一个性格***、做事大胆而果断的妇女。
二、通过叛逆寻求自我的方式:否定亲情、友情和婚姻
首先,秀拉在叛逆中寻求自我的方式表现在对亲情的否定上。秀拉的外婆夏娃与母亲汉娜之间的母女关系原本非常淡漠,但与之相比,汉娜与秀拉母女间的关系愈发显得淡漠。因为偶然听到母亲汉娜在无意间表露出对秀拉的厌恶和嫌隙,秀拉对此否定的反应是对母亲和外祖母的冷漠。对待母亲,当亲眼目睹其遭受意外的火灾,秀拉却袖手旁观,无动于衷。对待外祖母,秀拉在离家十年返回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无情地将她送进了养老院。秀拉对亲情否定的另一反映则是毅然地选择友情,即把重心和全部心思放在了儿时的玩伴奈尔身上。
其次,与奈尔的友情是秀拉寻求自我并构建自我的另一重要方面,她们紧密相连,却又如此不同,因此伴随着成长,两人的差异与冲突日渐凸显,最后秀拉在叛逆中否定了友情。至此,秀拉进一步远离传统,愈发艰难和孤独地寻求自我,构建自我。
秀拉与奈尔的不同在童年时代早有显现,最明显的是在秀拉失手淹死“小鸡”后,在“小鸡”的葬礼上,“奈尔与秀拉没有拉住对方的手,也没有看对方”,在她们之间“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把他们相隔”。奈尔的婚礼成为她们之间关系的分水岭,婚礼之后,秀拉离开村子独自在外漂泊,而奈尔留在家乡继续传统的生活。在异乡求学游历了十年的秀拉,发现外面的大城市只是一个大的“底层”而已,一样沉闷,一样充满性别歧视,她在外面没有找到自我、实现自我。秀拉回到家乡后,发现婚后的奈尔沦落成一个没有自我、没有个性和追求的性别主义的牺牲品,这使秀拉十分震惊和悲哀,于是她选择了一种试验性的生活,那就是我行我素、不惜任何代价地反抗传统的男权社会、特立独行地追寻自我。危机的高潮,与奈尔友谊的决裂,源于秀拉与奈尔的丈夫有染,令奈尔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支持与精神支柱。
最后,秀拉在寻求自我之路上最大的叛逆表现为对婚姻的否定。在传统的观念中,许多人包括女人都认为婚姻是对“好”女人的最高奖励。而秀拉追求自我的第一步,就是反抗传统男权社会赋予妇女的性别角色,拒绝走传统妇女“结婚—生子—照顾家庭”的生活模式”,秀拉“是第一个蔑视传统幸福的黑人女性”。秀拉对婚姻的否定也表现在她主动的中,她欲以此颠覆男权。她不断地与“底层”的男人(包括好友奈尔的丈夫裘德)睡觉,并且“试上一次就把他们一脚踢开,连一句使他们能够忍气吞声的借口都没有”。在传统的观念中,男性可以主动地占有女性,而女性只能被动地接受男性的挑选。她用男人对待女人的方式回敬男人,把男人只是作为她的性目标和性工具。和母亲汉娜沉溺于追求身体感官的愉悦不同,秀拉并非是对感官有兴趣,而是把自主的作为反抗男权、发现自我和实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和奈尔不一样,秀拉对失意男人绝无一点同情心和安抚,更不会埋没自己的生命和价值守住一个男人。秀拉在性别模式中用主动挑选男人、占有男人、抛弃男人对父权制进行了直接而有力的颠覆,这也是她作为一个没有经济地位、社会价值得不到认可的黑人妇女,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社会里所能做的反抗。莫里森将这种冒险精神称作男子气,她说:“他们创造自身,希望发现自身。这种气质在女性身上也有。秀拉在这方面是男子气的。”因此在“底层”秀拉成了邪恶的代名词。但无论别人如何诋毁她,秀拉从不妥协,哪怕孤独和死也没能改变她的意志。病中的秀拉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从不隐藏自己的态度,为自己像一棵红杉那样活过而骄傲。所以,秀拉拒绝走进婚姻的围城,婚姻对她来说不是幸福的开始,而是阻碍她追求自我、***和自由的一个坟墓。
三、寻求自我的最佳出路
《秀拉》全文都在着力刻画秀拉特立独行反抗一切传统习俗、颠覆男权社会,穷其一生无怨无悔寻找自我、发掘自我和实现自我。她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敢于反抗压制的精神,像一朵玫瑰给追求***和自我价值的所有女性带来精神慰藉和芬芳。但是她的精神和实践远离其他黑人女性,不能引起其他黑人女性的共鸣并结成联盟,仅试***凭个人的力量对整个男权社会和种族歧视发起一场反抗战争,注定会伤害自己和身边的女性同胞。因此,秀拉就是一朵带刺的黑玫瑰,最终避免不了走向死亡和失败。通过秀拉叛逆的一生,我们可以探寻作者莫里森试***指给所有黑人妇女寻求自我的正确道路:一方面要对生活充满幻想,热爱生活,拥抱生活,为实现自我不懈努力。另一方面,要拥抱文化传统。这才是黑人妇女实现自我的最佳出路。
参考文献:
[1]Morrison Toni.Sula[M].New York:Plume,1973.
[2]Morrison Toni.The Ancestor as Foudation[M].New York:Plume,1981.
[3]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翁德修,都岚岚.美国黑人女性文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5]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程锡麟,王晓路.当代美国小说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