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五年(公元845年),重阳,池州。
江南的山,即便到了深秋仍是一片缥青色,却寥廓到沉寂无语。蓝天放逐着白云,碧波拥抱着雁影。这齐山,卧在这方水土,老得很,似乎看厌了这片天空以及雀跃的星星,懒得吱声,以至于它无言的故事,并不被多少人所知晓。春风秋月,已然见惯。
至于从丹阳到池州,山水迢迢的,若不是为了相会好友,张祜大概也不会来。两个人的重阳节,仿佛是孤单的惩罚,冷落的嘲笑。
杜牧没有必要无端提起元稹。本来登高就是为了寻乐,干吗要刺激张祜?男人的痛苦求助于别人疗伤似乎是一种羞愧,因此张祜不想向朋友“倒垃圾”。山不算高,却花了很长时间才爬上去。好在二人多的就是空闲时间。
但人生又能有几度重阳?
每年的重阳,每人的重阳,又有多少人狠下心来扮演了煎熬的角色?
“来来来,干了这杯。”
“唉,不胜酒力,也不知是老了还是醉了。”
“若是醉了,我便与你和衣倒在这山坡上。”槛外余晖正鲜。
“真是那般,恐怕这满山的蛐蛐都叫不醒我俩喽。”
妆好的晚霞犹如微醺的双颊。树影斑驳,割得草地支离破碎。贱得在路边任人采摘,她们用金黄的年华和吐蕊的心情去面对现实的。
两人大有痛快之意,并不丰盛的酒菜此刻一片狼藉,像一两句诗,并不一定是他们所作,但却时常歌咏,非它没有感觉。诗人洒脱到一塌糊涂,谁能挽救得了?杜牧已然看见诗国余晖,张祜比他年长几岁,所经历的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两个人对饮正若观镜,看见胡子长到颓废的境地怎能不怅然一笑?你纵然多才,但哪个时代没有能人?虽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但为什么一些朝代的人却窝囊到无可救药?讨厌!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干!”
“也并非是酒的功劳,唯君足以释怀。”
“说实在的,我不是为怀才不遇而烦,也不为胡子一大把了还没干出什么名堂而烦。吃喝不愁,又有你这般好友,平时写写诗,也算舒服。为什么烦?还是因为不顺心。一个人过得好,一群人过得好,毕竟是少数。在一个失败的时代里谁能单独幸免?我又不结***营私,干吗攻击我?我就是要说!全世界的人都痛苦,只有你一个人快乐,自然显得你尤为快乐;全世界的人都快乐,只有你一个人倒霉,自然显得你更为不幸。但是一个人应该让千千万万的人都幸福,而不是独自幸福;自己幸福,留下别人痛苦,对于一个真正的君子来讲是无论如何幸福不起来的。你说是不是?”
“自然是如此。”杜牧转头望向天际,高远的天空挂着寥落的几颗星星,迫不及待地眨巴着似懂非懂的眼睛。
“你看那星星,没准儿也在说话,我们不是也没听见吗?有些事强求不得。”杜牧接着说。
余晖褪去,月亮洒下一片沉默。
小童提着灯,暗淡的光照得酒菜一片夜色。略为消沉的情绪让人不想再饮,二人还要下山去。
原本杜牧是想掬一捧的。府中女婢多,不能让她们觉得诗人老爷上山一趟,回来竟只带了两袖清风。但他终究作罢:他不忍随世俗她们金黄的自尊。二人的影子长长地拖在路边的草地里,和的影子纠缠在一起,无法分清。
“时间跑得快啊。一日如此,一生亦是如此吧!”
“齐山……齐……山……牛……山……牛山在齐地吗?”
“你刚才没听我说话啊?”
“刚才?我想起历史的一些陈年旧账。”
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涕:“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张祜知道,杜牧是说这事儿。
人生百年,千岁之忧,逝者如斯。若真为名利,何不与世同浊?清名不闻于世,怎能不痛恨韶华易逝?
“别难过了。”张祜反而安慰朋友。
“我不是难过。齐景公继承家国之业,已经是人上之人,又想奢求永年,是不是有些贪心呢?人生苦短,自古有之,帝王将相都不应抱怨太多,更何况我俩这种真名士呢?今日已去,何必强求?有酒有诗,何日不是重阳?明日、后日,兄台不妨与我继续酣畅痛饮。酒逢知己,纵使千杯,又岂是过分?”
“那再好不过了。你有兴致,我当然奉陪。”
杜牧对张祜说,月亮的笑是从来不露齿的,但谁又能说皎月没有皓齿?
昏黄的灯光投下童子昏黄的身影,沿着小径延伸至无可寻觅。夜莺的歌咏似断断续续的水滴声,是一种毫不浮华的诗体。
山坳里的村庄眯着零星的灯,像是好奇的孩子,无声而又绚烂地开放着,带着扑鼻而来的青春气息。而青春恰似一尾泥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从手中滑走。
编后语:本文作者可谓意兴高远,通过品读杜枚的《九日齐山登高》一诗,将诗人在重阳佳节和朋友登山的情景,用现实的手法逼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作者语言形象、隽永,画面感强,将诗人苦闷与欣喜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写作方法,值得同学们课余练笔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