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天英文篇1
(摇头晃脑状)saturday,星期六,星期六,saturday……
哎呀,这么明媚的早上,让你这烦人的念经声给破坏啦!
老叔,你才在念经呢,我这是在记单词,记单词!
记单词?摇头晃脑、摆屁股地记单词?谁教你这么妖娆地记单词的方法啊?怎么样,好记吗?记住几个啦?
什么妖娆啊?老叔,你怎么这样黑我啊?今天英语老师教了有关“星期”的单词,我在努力背诵呢!
有关“星期”的单词?这么简单,你至于这样记吗?
难道老叔有妙招?
这个方法嘛,自然是有的,且听我细细道来。
快说,快说!
好啦好啦!在西方,每周的第一天是从星期日开始,所以,我们就从星期日开始讲。你看,星期日的英文单词是“sunday”,“sun”是太阳,也就是我们汉语里的“日”,那么星期日是“sunday”不就记住了吗?
哇!这么一说我就记住了。那星期一呢?
星期一是“monday”,也是一周中爸爸妈妈上班最忙碌的一天,也就是“忙”,谐音就是“mon”,“monday”是星期一,是不是也很快就记住了呢?
老叔这么一说,确实一下子就记住了。接下来是星期二,这个我知道。二是“two”,所以星期二就是“tuesday”。
说得很好。那你知道该怎么来记星期三了吗?
这个嘛……嘿嘿,不知道。
你不是很爱吃三文鱼吗?用三文鱼来记住星期三的“wedn”,那么“wedn(文)esday”,星期三不就记住了吗?
原来我最爱的三文鱼可以和“wednesday”,也就是和星期三联系在一起呀。哎哟,老叔,不错哦!
哈哈!那接下来交给你了。星期四、星期五还有星期六应该如何来记忆呢?
小意思!星期四,“thursday”的“thur”的发音和四的儿化音“四儿”很相近,那么星期四“thursday”很容易就记住了。
不错不错,你继续!
星期五,“friday”可以和数字五的英文“five”联系起来,这样就记住了星期五是“f”开头,星期五、“friday”“friday”、星期五……
说得越来越好了。还有最后一个“saturday”,知道该怎么记忆了吗?
哈哈,这个我会,很简单。星期六不用上学了,也就是撒腿逃离学校。sa(撒)tur(腿)day!
亏……亏你想得出来!
怎么样,说得很好吧?
好好好,算你过关了。
最后一天英文篇2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虽自认为淡定开通的妈妈,却在为孩子选择兴趣班时乱了阵脚。
新加坡的幼儿园通常从小班开始提供额外收费的兴趣班,因此在女儿果果3岁半时,我收到了来自校方的表格,里头密密麻麻地罗列着兴趣班的名称、时间和收费等,如要让孩子参加,只需在对应方格打钩即可。且看这些项目,不外乎音乐、舞蹈、英文演艺、华文演艺、科学、烹饪……细看还有分支,连烹饪竟也分出寿司、烘焙等类别。
报名很简单,选择似乎也不难。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这向来是华人家长的最爱。我和先生擎着表格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积极表态:“先把最基本的选上,比如舞蹈、英文、科学、律动……”先生更是拿出千金散尽的架势:“只要时间安排不冲突,尽量多参加,不指望孩子学到什么,就当玩儿!”我俩选红了眼,最后锁定舞蹈、英文演艺、烹饪、科学和律动。从周一到周五的兴趣班时间很快排满,我和先生仍被一种“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情绪感染,纷纷遗憾时间太有限,如果不是日程冲突,我们一定可以选更多!
第二天去幼儿园递交表格,途中遇到同班小男生Erdrick的妈妈,顺口一问她给孩子报了啥,回复是:“啥也没报。”
“为什么!”我们的嘴巴张成O型。
“因为我问过儿子,他说一个也不想参加呢。”这位妈咪嘻嘻笑了起来。
真是有够洒脱!
低头一看自己手里的表格,略有点多?先生拍拍我的肩:人各有志啦!
好吧,就这样报上了名,女儿果果开始了她的兴趣班之旅。
第一天上烹饪课,放学后问果果如何,小妞说喜欢,还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课上烘焙的杯形蛋糕给我尝鲜。
第二天科学课,问她喜欢吗,点头;学了什么,摇头表示茫然。
第三天英文演艺,出来后问我:“妈妈,为什么我每天下午都要去上课,而我们班的某某、某某他们都不用去?”
因为幼儿园所有兴趣班都放在下午,参加的孩子们单独去一间小教室接受培训,其他孩子就在大教室里随意玩玩具。到了第四天,舞蹈课结束后,果果直接向我挑明:“妈妈,我不喜欢跳舞,我要跟某某他们一起玩玩具!”我顿时感到当头一棒,乖女,身为女孩,有点儿艺术细胞好不好!
日复一日,果果对兴趣班的喜恶也渐渐显露,令人失望的是,除了每周一的烘焙课程能让她保持喜形于色外,其他课程几乎无感。两个月后,果果开始公然抗拒,甚至在上科学课前大哭:“我不要去!”
万万没有料到,这几乎是最糟糕的结果啊!我自问从头到尾没有给孩子任何压力,更不期望孩子能通过特长班而就此成才,所有初衷只是她玩得开心即可,谁知也事与愿违。
这天,找到果果的老师Miss Ida,原本想和她深刻探讨果果为何对于兴趣班的兴趣这么淡,对方却以十二分轻松来面对沉重的我们:“没有关系啊,她不喜欢就取消好了。”
“是不是因为兴趣班老师的教学方法太沉闷?或者果果本身缺乏学习动力……”
“NO NO NO,”Miss Ida的头摇得像拨浪鼓,“相反,果果表现得太棒了!”
“什么?太棒了?”我们没听明白。
“自己选择兴趣班也是儿童发展自我的重要一环,果果已经能自己确立兴趣了,你们尊重她的意愿吧!”Miss Ida将表格中其他选项全部取消,只剩下一门烘焙课。
面对我们的困惑,Miss Ida很诚恳地告诉我们,果果拒绝这些兴趣班,也许因为她不喜欢,也许仅仅因为她还没准备好,这些都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我们让她自己做决定,别把兴趣变成暴力。
宾果!我突然醒悟,强迫孩子接收不属于自己的兴趣,也是一种暴力呢!
虽然难免有不学无术的顾虑和担心,我仍决定克服这些莫须有的心理障碍,素面迎接一个真实快乐的孩子。人的成长原本就很简单,反观当下林林总总的幼儿兴趣班,妈咪们不妨也问一问自己:那些越俎代庖为孩子们报名的兴趣班,是否为假兴趣而真暴力呢?
最后一天英文篇3
外语与它所代表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违背了外国的文化习俗,就可能冒犯对方,甚至引起文化冲突。因此,我们应把英语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的环境中,把跨文化交际列为英语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抓住文体障碍、误解和冲突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只有这样,英语教学才不失其完整性,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此笔者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创设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化
1.利用课内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我们大多数的教室布置是对称结构,给人一种严肃和庄重的气氛。前后各有一块黑板,前后墙对应挂上一些名人名言,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等,以鼓励学生勤奋刻苦,勇攀高峰。而英语国家教室的布置则像个展览会,追求与众不同、别出心裁。于是我借鉴它们的经验,对教室进行特色化布置:有的是手工英语卡片展览,有的是实物布置,有的是英语手抄报展。布置完后,我再让学生互相参观各班的教室。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英语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在课桌摆放方面,小学教室基本上都是按以下左***所示的“传统型”模式摆放,显示了国内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对比之下,英语国家的教学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因此,在和其他任课教师协商后,我对课桌采取了“u模块型”的摆放。经过“ u 模块型”调整后的座位,教室中间留出了一块“舞台”供学生自由表演和展示。教师和学生的距离缩短了,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更多,更方便了。
2.利用课外环境培养跨文化意识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续,相对于有限的课堂学习,课外的学习却是无限的。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于是,我就提议学校在教学楼上张贴***文并茂的英语谚语和格言,宣传栏里张贴英语国家简单有趣的带有解说的***画故事,课前或课间播放英语歌曲,让学生在校园里也可感受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促进它们的课余英语学习。我还利用英国家的传统节日,通过讲座、英语剧表演、故事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多途径接触英语文化,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既学到了英语文化方面的知识,也增加了实践的机会,起到了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二、激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英语文化内涵
不了解中英文化差异是学生误用、错用英语的重要原因。中英文化差异大量存在于在人们的交流与交谈中,如问候、称赞、致谢、道歉以及委婉语、禁忌语乃至身势语言等。为此,英语教师应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及时点拨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1.结合英语传统,激活英语教材
英语传统在英语教学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教授“星期”时,我先告诉学生“monday”和“sunday”分别表示中文的“星期一”和“星期天”,随后我再有意识地用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一个星期的第一天是那一天吗?最后一天呢?”当我听到学生们不假思索地回答“monday 和sunday”时,我清楚地知道学生们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两个词的英语涵义。
于是我告诉他们,英国人传统上都会在“sunday”这天去教堂祷告祈求一星期的好运,就像我们在“元旦”和“春节”都会祝愿人们新年行好运一样。经过这样的解释,学生们很容易就明白了“sunday”才是星期的第一天,避免了因中英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的混淆和误用。
在中文中,用“星期”加上“一”至“七”等数字,即可表示“星期”的每一天,但是,英语却不一样了。“星期”的每一天都用不同的词来表示,小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针对学生的难点,我又借助英语传统,告诉他们“星期”各词的由来。“星期”源于古巴比伦,后来传到了古罗马,古罗马人就用自己信仰的神的名字来命名,再后来又传到了英国。当地人又用他们自己的神的名字改造了其中的四个名称,由此形成了今天英语“星期”各天。例如刚才提到的“sunday”就是“太阳神之日”,“monday”就是“月神之日”。通过适当引入英语传统,不仅激活了教材,也激起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熟练掌握和运用英语的能力。
2.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激活英语教材
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大量存在。比如,中国人和英国人面对“赞赏”,就有迥然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人受到别人赞赏时一般会很谦虚,并习惯说:“过奖,过奖”或者“哪里,哪里”以示礼貌;而英国人会很高兴地道上一句“thank you verymuch.”或者“i amglad to hear that.”。所以在教学“thank youvery much.”这一句型时,我会尽量多地介绍它的使用场合。英国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也截然相反,英国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并会当面打开礼物加于称赞,所以在教学present(礼物)这一单词时,我会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通过比较中英文化的差异,可以使学生学到生动的文化知识。
在教学中,我还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讲解中英方文化对“颜色”的不同运用。如中文里的“黑”与英文里的“black”虽然意思相同,但在用法上却存有差异,中文里的“鼻青脸肿”在英文中是用“you have got a black eye.”来表示的,“红茶”的英文是“black tea”而非“red tea”;“green”在英文里还可以用来表示无经验、不成熟;“blue”一词在“youare blue.”句子中,则表示“伤心、难过”的意思。通过文化比较,可以让学生逐渐减少受中文母语影响造成的语言误用。
三、教授英语背景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英语背景知识,对提高交际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才能正确地用英语表达思想,才能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进行得体的交际。比如在见面时,中国人通常用“去哪儿?”、“忙吗?”、“吃了吗?”等等,表示友好的问候,并不关心答语的实质内容。而在英国人看来,这些问题是非常奇怪的,也容易产生歧义,他们见面问好通常用“hello”,“hi”,“goodmorning”,“how are you?”等等表示类似的意思。如果无视其中的文化差异,生搬硬套,就免不了许多误会。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从语言的特征和文化的范畴与内容来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语言既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又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不然将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这些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在向学生教授英语时,将英语与它所承载的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的重要性。只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他们明白中英文化的异同,才能确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使小学英语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最后一天英文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