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a在某公司的国际贸易部就职,快节奏的工作着实让她感到有点疲于奔命。白天参加跟外商的谈判,经常夜晚还要加班准备次日材料,周日也经常被通知去加班。最近他感到自己有点不正常:烦躁、恐惧,总担心有什么事情要发生。去医院心理科挂了号,但是当天临时通知参加紧急会议就诊又泡汤了。想再去看一次心里又有点担心:“我这么老挂心理科,被熟人知道了会不会觉得我有问题。”
像Ida这种情况应该已经不算稀有――出现了心理问题,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担心隐私曝光,就诊难以稳定持续等等问题使得内心的苦闷无处排解,问题无法解决。她们的情况已经说明一个事实――中国对私人心理医生的诉求正在增加。但是目前国内这种供需关系又远远没有发展成熟,但是如果你真的有这方面的需要还是可以找到门路,享受时间自由和保密性好的心理服务。所谓“私人心理医生”即指专为个人服务的心理医生,由求助的来访者和心理专业人士达成协议,定期或不定期地为其提供专一的心理健康服务。
Q&A
私人心理医生那从哪里找 ?
目前国内的情况不适合雇用方和医生之间直接联系。越是大牌的专家,越不会接受你私下的聘请。因为他(她)需要通过机构的壁垒给自己规避一些责任――目前国内没有形成行业规范、双方自立订协议容易产生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此外,直接通过医院的心理科找通常也是行不通的,因为基本上医院里的心理、精神方面的医生是没有出诊制度,不会答应你的要求。主要渠道是先找上一些心理咨询机构,由这些机构来向你推荐私人医生。 一般读者对这个行业没有什么概念的情况下,可以去网上查询各大咨询机构的***资料。
收费情况如何?
一般来说,心理咨询都是按小时收费。大城市的收费从100、200到1000多每小时不等。但不是说越是收费高的心理医生就一定越水平高。关键在于,你要了解这位心理医生擅长的方面,是不是你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如果他擅长职场咨询,你却是因为个人情感问题要雇他,哪怕他是2000/小时的身价也无济于事。因为心理咨询的种类太多,每个专业人士都在找自己擅长的领域专攻,其他方面只能是蜻蜓点水,就好比你让一个眼科专家给自己看胃病一样。
认识的人里面有心理医生可以雇用他们吗?
建议不要找熟人,哪怕他在这方面是专家。虽然你可以不介意,但两人之间本身的交情,会让你自己内心产生一种下意识的不安全感,担心他万一在自己的社交圈里透露出自己的隐私怎么办,因此很容易在咨询时产生阻抗。
雇用关系一般持续多长时间?
并不像保洁公司1年或者半年的“包断”。可以专门针对一个问题进行一段时间的长期服务,问题解决了就结束关系。
也有的是真正作为一个心理辅导师(即并不只是作为“治病”之需,而是随时的心理督导)对你提供专属服务,追踪了解你的整个心灵状态,但这个收费可能就更高。
不同的咨询方法使用的时间不一样。像短期焦点***十次左右(每周一次),像精神分析就很长,要至少一、两年以上。当然,这也不是定死的。你也可以和对方协商购买包月、包年服务,一次付清。
但实际上愿意接包年等要求的心理咨询师并不多,因为他们普遍觉得太牵扯自己的精力,仿佛被一个人捆住了手脚一样。
聘请私人心理医生需要注意的问题
保持自己的***性
有了私人心理医生以后,一定不要有这种错误的想法:从此以后我有什么情绪上的问题都靠他了。心理咨询最终是一个帮来访者自立的过程,如果产生过度移情,那就本末倒置了。 比如过分依赖和纠缠,一是医生就不愿意,而是自己永远别指望能够以一颗更加强健的心来面对世界。
最好正式签约
现在国内没有任何一条法律或者规范有硬性规定双方必须签订正式的协议。但客观上讲有一个协议能避免许多责任和不必要的纠纷。并不要觉得和医生坐下来拟定各种条条款款就是不信任不亲密的表现。不过如果你是通过机构聘请的,基本上都要签这样的协议的,毕竟机构要规避自己的风险。
女士们找男医生需要权衡利弊
在某些问题上,比如情感问题,找异性心理医生可能很容易触到问题的关键,也很容易产生移情。这是双方需要重视的 一旦超越了工作关系形成其他情感关系,那问题就大了。 不仅是解决不好问题,很可能还会给自己形成新的心理创伤。
如果选择异性医生要注意在外形、气质和性格方面都尽量回避和自己“情人标准”相似的人, 这也是出于对医生的体谅,因为与来访者发生暧昧关系一经查实,是要被吊销执照的。
TIPS
国外私人心理医生的状况
是“生活必需品” 一个从发达国家来的人,一定不会陌生于这个行业。无论是英、美等西方国家,还是日本这样经济发达的东方国度,大多数国民都不会缺少两种私人医疗服务,一是让爱牙如命的西方人看得无比重要的牙科医生,二就是心理健康服务。在美国,甚至于大多数人一遇到生活中各种大大小小的心理困境便首先想到找自己的心理医生求助。
是隐私至上的产物
我们遇到问题一般总是先想到找家人或朋友倾诉,但西方人不认为这是一种够有效和够恰当的方式,毕竟追求个性化的西方人把个人隐私看成无比重要,也只有在心理服务领域的保密原则支持下才能令他们畅开心扉。
是社保的组成部分
发达国家的并非居民个个都如贵族一般富的冒油,也不是说那里的心理服务就如何便宜。而主要是由于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心理服务是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普通参保居民只要持相关凭证便可以在该允许范围内享受与生理医疗相同的保险服务。并且,对于未参保的人士来说,在相关的民间慈善机构、基金会和***府福利部门等组织支持下委托一些心理机构以社会福利的形式开展一些免费服务,以照顾那些囊中羞涩的求助者。所以,在那里的人心目中,与我国现状截然不同,“私人心理医生”并非遥不可及,相反是一种如同有事找警察、穷人打官司找法律援助一样稀松平常的服务。这显然是基于物质极大富裕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社会福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拥有你的私人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