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似乎是件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不过在心理学家荀焱眼里,情绪并非不可捕捉的。她用“叙事疗法”,来帮助人们也帮助自己,看清情绪,找到情绪背后所隐藏的东西。
抚慰人心的“叙事疗法”
《青年心理》:作为一个心理专家,你平时是否也会遇到一些烦心事?那在遇到这些事的时候,你又是怎么排解自己情绪的呢?
荀焱:只要是活着的人就总会遇到烦心事,我自然也不例外。其实说,做人难,做一个咨询师更难。因为咨询师的感觉更加敏锐,对别人、对自己的情感体察都更加细致,所以在遇到事情时,感受到的冲击也就特别的大。
对于我来说,我从台湾的一位心理学家那里学来的“叙事疗法”,对我平时平衡自己的心态有很大帮助。我们现在身处一个“故事时代”,在生活里怎么样才算是积极的生活态度,遇到问题时怎么样去处理,其实都可以从故事中找到答案。人们常常因为种种原因,对于涉及到自己的问题看不那么清楚。而“叙事疗法”则是让人们把自己的问题变成一个中性的故事,把苦恼都放到故事里,然后从故事中去寻找积极的处理方式。
在讲故事的时候,人们可以把自己当成一个和故事完全无关的第三者,把自己与故事相剥离,培养自己一只平静的“第三只眼”,从而建立一种包容、平静,避免冲突的处事态度。
《青年心理》:那你能介绍一下,怎么样来用“叙事疗法”培养自己的“第三只眼”吗?
荀焱:“叙事疗法”的关键在于,让一个人可以清晰地通过思绪来整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比如一个人早上起来和家人吵架,上班路上又丢了钱包,到了办公室的时候晚了一分钟,结果被领导责骂。他知道自己不应该迟到,但还是在心中有一团怒气,这团怒气可能比单纯的被骂要大得多。如果他始终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那么他很难发现这件事情真正的来龙去脉。所以倒不如把这个变成一个故事,问自己“是什么让我做到……”
比如,是什么让我做到被骂了以后忍着没有还嘴?可能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工作不好找,第二个原因是自己确实做得不对,第三个原因是之前有很多情绪积压……
人是一种在追求答案的生物,知道“为什么”,对一个人很重要。所以如果当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时,不妨让自己跳出来,问问自己:“是什么让你做到……”
《青年心理》:那么对于你来说,平时最常碰到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呢?能给我们具体说说吗?
荀焱:我是女人,女人的天性就决定了我常常遇到要处理的是情感问题。这种情感困惑包括要处理之前未完结的情绪等等,也包括要审视对自己自身的情感,以及对异性的情感应对。我想,一个人对自己父亲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长大成人以后对异性的态度。比如说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亲习惯用否定来表达自己,用责骂来表达爱,那么在这个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很有可能也沿袭这种情感应对方式。她可能会常常不回家,因为不能接受原有家庭的情感表达方式。但是等到她自己有了家庭,又会有意无意地把这种生活方式带人自己的家庭。
像我小时候,是很少哭的。当时觉得自己是坚强,等学了心理学以后才知道这是压抑。人的情绪经过慢慢的学习是可以逐步得到控制的,以一个积极的心态来解决问题是好习惯。所以我现在渐渐习惯表达,渐渐习惯哭出来了。
关注你的积极点
《青年心理》:如果说是讲故事的话,其实故事也还是源于自身。一个人在不开心的时候,想出来的故事肯定也充满情绪。怎么样才能做到客观呢?
荀焱:其实在生活里,人们早就掌握着把事情浓缩成故事的能力。比如两个人吵架,都觉得自己有理。如果你去听这两个人的故事,肯定不一样。这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情绪,把事实浓缩了,只找出那些符合自己情绪的细节,然后再把细节串起来,变成一个故事。
这样的故事可能在吵架时有用,但对于平衡自己的情绪却没太大帮助。要想让自己脱离情绪,就要细细地看,细细地听。心理学家与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思维方式、角度和技巧与别人不同。他们在听故事的时候,会去找寻故事里可能被遗忘的点,去找那些“积极点”。
比如一个来访者可能会抱怨:家里孩子生病,老婆吵架,上班被老板骂。他可能哭得很伤心。那么他的积极点是什么呢?不妨从他自己都没注意到的“发生了这么多事,为什么还能坚持工作”人手。
这种方法并不是心理学家特有的,其实自己在给自己做“叙事疗法”的时候也可以有意识地训练这种看法。角色的多重化是学习情绪管理的重要契机和切入点。
《青年心理》:那么在遇到一些比较极端的情绪时,比如愤怒和悲哀,又该怎样处理呢?
荀焱:其实极端情绪反倒并不可怕,很多人都有过处理类似情绪的经验。而且如果换一个说法,把情绪抽象成颜色和场景,那么可能任何一个看到这个场景的人都有能力来处理情绪。
人之所以处理不好极端情绪,其根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恐惧。
比如愤怒和悲哀,当这两种情绪出现时,人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去看自己为什么会生气,或是会伤心,反而却是急于否认这两种情绪的存在,因为它们可能会让人有恐惧感。而因为这种恐惧感,所以人们会用“合理化”来给自己的行为进行掩饰。
比如一个小孩子,一不留心摔了爸爸的茶杯。他马上会给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化,通过合理化来掩盖自己摔了茶杯这个事实。
《青年心理》:那么“合理化”是人们认清情绪的阻碍了?
荀焱:恰恰相反,适当的“合理化”其实是一种心理按摩的方法,通过“合理化”可以减轻人的焦虑或不安。就像刚才说的,人总是希望找到“为什么”,而这个“为什么”就基于“合理化”而产生。这是人的一种保护机制。
《青年心理》:谢谢你对情绪的阐述。你还有什么要对读者说的吗?
荀焱:我们在生活里常常说到情绪,似乎情绪是种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很难捉摸。然而实际上情绪是有规律性的,可以理清。它看似混乱,其实可控。
通过“叙事疗法”,可以让自己像一个阅读者那样离开生活,关注事情本身。它能让人更加内省,让人对情绪更加敏感,体验更多的生活。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叙事疗法”直指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