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要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暂不说各科教学,就是在语文本学科内也有足够大的空间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语文课程是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形成与发展的“根源”,是“基石”。教师必须要有大语文课程的视野,以灵活整合语文课程各板块的强烈意识与有效开发口语交际的广阔视野,让学生规范的口语交际从口语交际课的有限空间延伸、迁移至她的母体——大语文课程,使之既是***存在的又是与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综合性学习等水融的。只有大胆穿行于语文课程,学生才能在口语交际中学会口语交际。
一、口语交际应常规性
教师完全可以在语文学习中建立常规的交流机制,让每一个学生定期(每个学期甚至每个月)都能拥有面向全班当众表达的机会,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历练时间。
比如,笔者在班里设立了语文课前三分钟讲述活动,培养一位“小助手”专门负责,让学生按照学号或者座位轮流讲述,每节课安排1~2位学生,小助手提前一周安排有关同学做好充分准备。讲述内容有主题,分阶段更换,如,上学期就讲述了“说说我的同学”“我喜欢的一个成语故事”“聊聊座右铭”等三个主题。这学期开学以来的讲述,则以暑假读书活动为主题(布置学生在假期里精读、批注《爱的教育》)开展读书交流,让学生大声朗读一段感受最深的内容,并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讲述之后再和全班同学交流互动。其他如“假期见闻”“推荐一本好书”“我的奇思妙想”等诸多主题都非常适合这样的讲述,事先的充分准备使学生的当众发言、条理表达能力得到很快的发展。
这样的活动所需时间简短却操作性强,看似简单,却形成了每次语文课前举行的习惯,学生对此充满期盼,乐在其中。如果从一年级入学就开始,将这样的活动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每天几分钟,全体参与,持之以恒,这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说,已经远远超出了口语交际教材本身的作用。
二、口语交际可即时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际的时机无处不在。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课文资源,挖掘口语交际话题,捕捉口语交际时机,在阅读教学中全面而适当地渗透口语交际训练。
如,二年级上册《从现在开始》一课,“‘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大家听了……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这一命令式的语言在文中反复出现,学生读起来惟妙惟肖,学生分角色朗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人与人对话的过程。然后,再进一步启发,“如果猫头鹰听到这些话,又会怎么想呢?”“你能试着说服猫头鹰改变他的做法吗?”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置身于故事情境中,身临其境般体会到了动物们的处境,言为心声,既发展了学生语言,又增进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课文的语境都提供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空间。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去把握这样的时机,让学生在阅读教学的书声琅琅中常有口语交际实践,学生怎么可能不善听、善言呢?
三、口语交际宜主题性
笔者曾在一份资料中了解到,美国小学语文课程没有专门的口语交际课,但是学生都有很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这与他们经常开展的主题性口头报告有关。美国的小学生几乎每个星期都有当众做主题性口头报告的机会,或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如,三年级学生为了庆祝总统日,开展了解历任总统的活动。教师的任务就是和全班同学一起坐在下面全神贯注地倾听,同时填写评价记录表,既鼓励学生的进步,同时也对学生的下一步努力方向提出建议。
美国语文课堂的这一做法很值得借鉴。口语交际虽然是教材中的一个***板块,但并非孤立地存在着,有着很强的综合性,和阅读教学、识字、写字教学、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学习活动都紧密地联系着、交融着,在语文课程中存在着无数有价值的此类“主题”。如,学习了五年级上册课文《新型玻璃》,根据课文的表达特色,就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小组在充分读书、概括提炼新型玻璃的相关信息后形成一个主题,用表格或其他形式整理出阅读成果,再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口头报告。
不仅是阅读教学有“主题”,还有综合性学习成果的展示、语文园地“展示台”栏目的教学、围绕单元主题搜集的有关资料的交流等,都可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充分准备后,完全可以采用个人或小组进行主题性口头报告的形式来展开学习交流。
主题性口头报告的形式,将真实、有实际意义的口语交际活动辐射于语文教学的所有领域,让学生围绕着一个个主题通过实践活动开展交际对话,话题内容既开放又集中,实现了既在实践中获取口语交际材料,又在口语交际实践中历练口语交际能力,彰显了口语交际的活力。
(作者单位 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