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家族
在中国众多的雉鸡类中,4种马鸡是特产。中国由于气候类型多样、环境独特、地形复杂,特产动物不在少数,但像马鸡这样一个属的所有几个种都仅产于我国的却不多。
以前人们把马鸡分成3种,即褐马鸡、蓝马鸡和藏马鸡。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最近几年,大多数鸟类学家都主张将原来的藏马鸡的哈曼亚种(也称作哈曼马鸡)分出来单立一种,称作藏马鸡,而原来的藏马鸡其他亚种其体羽都以白色为主,改称白马鸡。所以现在我国的马鸡就是4种了。
独特外形
马鸡名称的由来与它们的外形有关,它们的尾羽长而翘,末端向下垂曲,像马尾一样举于身后,因而获得马鸡的名称。但细说起来,4种马鸡的尾部还不尽相同。马鸡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在头部的白色羽毛簇,褐马鸡与蓝马鸡的羽簇从下颏到耳部,像角或耳一样地突出于头顶之上,因而又获得“角鸡”或“耳鸡”的称号。而藏马鸡和白马鸡的羽簇,从下颏、两耳到“后脑勺”(枕部),在其头部长了一圈,形成白色的“羽环”。在耳部形成的短“角”也不太明显。
4种马鸡中,白马鸡体型最大,体长在120厘米左右,褐马鸡和蓝马鸡居中,体长约100厘米,藏马鸡体型最小,体长70~80厘米。
马鸡雌雄的样子差别不大,从羽色上看,雌雄完全相同,这在雉鸡类(即平常说“野鸡”类)中可谓独一无二。雌雄的区别仅在于同种的雄马鸡比雌性体型稍大;雄马鸡在后趾上部的跗踮上长着一个硬“刺”叫距,这是在争斗中的重要武器,而雌马鸡一般没有。
家住深山
许多人在动物园里见过马鸡那美丽而富有特色的身影,可真正在野外、在它们的自然栖息地见过它们的人可能就很少了,这是因为4种马鸡都生活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中。
白马鸡分布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东南部和东部以及青海南部;藏马鸡分布区限于喜马拉雅山东北麓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蓝马鸡分布在青海东部和东北部、甘肃西北部及南部、四川西北部及宁夏贺兰山区。褐马鸡的分布区域则远离其他3种马鸡,它分布在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直到北京西部的山区森林地带。藏马鸡、白马鸡和蓝马鸡都在海拔两三千米甚至4000多米的山林、灌丛中活动,褐马鸡分布的海拔较低,也有1400~1800米,难怪它们“芳踪难觅”呢。
恋爱季节
一年当中,马鸡的行为也随着季节的更替发生着有趣的变化。每年的春季,马鸡进入繁殖季节。雄性开始划分自己的地盘,并以响亮的叫声发出严正声明,同时吸引雌性前来。如果这时有不识实物的其他雄性马鸡闯入,一场战斗就在所难免了。本来就事关领土,有时还有异性观战,争斗往往异常激烈,喙、爪、距都成了战斗的武器,不分出高下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古人称褐马鸡为“歇鸡”。《本草纲目》中记载:“歇鸡猛气,其斗期于必死”;“禽经云歇毅鸟也,毅不知死,是矣”。说褐马鸡一直要斗到你死我活的地步才算完,并把它作为“毅”的化身。从汉武帝时起,就有武将戴“歇冠”的制度,歇冠就是插有褐马鸡尾羽的武士冠,将这样的东西戴在头上,显然是借用褐马鸡的争斗习性,激励武士勇往直前,宁可战死,决不后退。
其实褐马鸡好斗善战不假,但也不是非要将对方斗死。争斗的结果往往是双双受伤,一方败逃,偶尔也有受伤过重乃至死亡的。(而且这种激烈的争斗也仅限于褐马鸡和蓝马鸡,白马鸡与藏马鸡并没有明显的占区和争偶行为。)胜利者则可得到与雌马鸡的机会。
马鸡是一夫一妻制的鸟类(当然这种相对稳定的“夫妻”关系仅限于在当年之内),在争斗中获胜的雄鸡与自己的雌鸡生活在一起,清晨和傍晚一同去觅食,边吃边叫,声音此起彼伏。中午是它们的休息时间,往往隐藏于树丛中,较少活动。到了晚上,它们又会双双飞到树上夜宿,以躲避夜间在地面活动的狐狸、狼等天敌的袭击。
辛勤育幼
马鸡在岩洞里或树丛下刨一个坑,垫上些枯枝、枯草、树叶等就算是简单的巢了。一般每窝产卵数枚到十数枚,由雌鸡单独孵卵,雄鸡在周围站岗放哨。雌鸡精心孵卵,就是刮风下雨,它也不离开巢穴,每天只离巢一次去觅食,而且进餐的时间很短,约半小时就赶紧回来了;离巢时还要拔几根羽毛,啄些树叶,盖在卵上,才放心离去。
经过雌鸡20多天的辛苦孵化,小鸡就问世了。它全身长满绒羽,通体褐色,还长着一些深浅不一的条纹和斑点。鸡类是早成雏,小鸡出壳不久便睁开眼睛,随双亲离巢而去,过着四处游荡的生活。它们走到哪儿吃到哪儿,到了晚上就住到那儿。
马鸡觅食时用它那弯曲而强劲的喙啄食植物的种子、嫩芽,或刨食植物根茎,有时也吃一些小昆虫。一般昆虫在它们的食物中也就占1/5-1/10左右,但在雏鸟生长过程中,却是以各种昆虫的成虫和幼虫为主要食物。亲鸟耐心调教“子女”,带着它们翻开树叶,啄食虫子。
在华北的褐马鸡,爸爸妈妈常带着小褐马鸡到筑成土堆状的大蚂蚁窝旁边,尽情享用美餐。“双亲”在觅食时不断地发出咕咕的叫声与雏鸡保持联系。在活动中,如果发现敌情,亲鸟便发出惊叫信号,带领雏鸡飞逃。雏鸡各自钻进草丛和灌丛中隐藏,双亲则向相反的方向飞去,把敌人引开,待危险解除之后,再回来寻找,把“孩子”召唤到身边。
集体生活
秋季,褐马鸡的多个小家庭逐渐结合起来,群体不断壮大。这时的雏鸡宝宝们,样子已长得和父母很相像了,但要像成年马鸡那样争斗、繁殖,则还要等到一年多以后。
到了冬季,马鸡能形成几十只以至上百只的大群生活。集群的马鸡每天早晨都要在所栖息的树林中相互呼唤,越叫越响。叫上一阵后,从栖息的高树枝上层层下跳,再突然飞到地面上。群体取食时’,有时还有“哨兵”在高处担任警戒任务。若遇到危险,则迅速四散奔逃,分散到茂密的灌丛间。由于翅短体重,腿脚强健,所以马鸡善跑却不善飞,即使起飞,往往距离也不长,落地之后迅速逃匿于茂密的草丛之中。有时也会向山上直奔,到山脊处才滑翔向下降落。这样的集体生活一直要到第二年的季节。那时它们又分开成对生活,开始周而复始的求偶繁衍。
境况堪忧
马鸡在自然界的主要天敌是狐、豹、狼等食肉兽类和一些大型猛禽,有时有些小型食肉动物乃至乌鸦也会毁坏它们的卵,伤害它们的幼鸟。但现在这些都不构成对它们的主要威胁,与其他所有野生动物一样,人类成了它们的头号敌人。
马鸡居住的森林被大片地砍伐,滥捕滥杀、毁巢取蛋,都使马鸡 逐渐走到了濒危的地步。现在马鸡的数量比以前大大减少了。前文中提到的戴歇冠的制度从西汉一直延续到宋代。到了清代,则改为蓝翎和花翎的制度。蓝翎还都是歇羽,花翎则外为歇羽,内为孔雀羽。这除了孔雀羽装饰性更强的原因以外,是否也与褐马鸡资源的减少有关?从西汉到清代,2000多年的时间,不知有多少褐马鸡由于自己的美丽和勇猛而丢了性命。
现在褐马鸡的分布区是远离其他三种马鸡的,在以前呢?据推测,褐马鸡和蓝马鸡是由共同祖先分化而来又向不同的地区发展的。从古代“歇冠”制度看,褐马鸡在华北地区和黄土高原都应曾有相当数量的。可家园被毁再加上无情的猎杀,褐马鸡终于落到今天濒危的地步。
19世纪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进人,外国人渐多起来,褐马鸡的尾羽又成了国外贵妇人的帽饰。中央尾羽叫“马鸡线”,外侧尾羽叫“马鸡片”,以致褐马鸡在科学界最早定名时,标本竟来自天津的市场
新中国建立以后,褐马鸡被列为保护对象,到20世纪80年代又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其他三种马鸡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但栖息地的破坏、偷猎、捡蛋等现象一直没有被根本杜绝。马鸡还时时受到人类的威胁。
国宝珍禽
马鸡这类中国特产的珍禽,是自然界留给人类的珍贵遗产。为了保护它们,我国***府除了将它们列为部级重点保护动物之外,还在它们的分布地建立了自然保护区。4种马鸡也都被人类成功地驯养繁殖。
相比之下,民间的保护似乎更为行之有效。据说藏马鸡和白马鸡不像蓝马鸡和褐马鸡那样怕人,在有的保护区里,蓝马鸡同样可以被吸引到人旁边来啄取食物。看来还是人类对它们的态度造成了它们行为的不同。在藏区,寺庙僧人和普通的居民遵守宗教不杀生的戒条,不仅从不捕杀马鸡,而且还会经常给它们投食,即使在粮食紧缺的年代,他们也不会去伤害马鸡。那里的藏马鸡和白马鸡不仅不怕人,还经常会到寺庙、村庄附近觅食。由于僧人经常喂它们,马鸡看见穿红袍的喇嘛,还会像家鸡那样凑上来吃食。那里寺庙僧人喂马鸡的情景,已经成了旅游者不可错过的景观,那里的喇嘛被称为马鸡的保护神。
多年来随着科学工作者们的深入研究和广泛的宣传,马鸡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蓝马鸡被定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区鸟和2002年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吉祥物,褐马鸡更被推荐为国鸟的候选对象。1989年和2000年,褐马鸡的形象还出现在了邮票之上,被更多的人所喜爱。希望有一天,像藏区寺庙中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形也能在我们身边见到,愿到处都能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
(在本文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正旺教授的热情帮助,特此感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马鸡,中国特有的珍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