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读是把好编校质量的最后一关。目前***书加工过程中的通读环节存在劳动分工不合理、劳动报酬偏低、从业人员素质欠缺等诸多问题,寻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才能有效提高***书编校质量。
关键词:通读;编校质量
一、通读的重要性
“三审三校一读”是我国出版界为保证出版物质量而实行的编校制度。通读是书稿印刷前编辑对书稿进行的最后一次全面的审读。从保证***书质量来说,编、审、校、通读几个环节各有侧重,环环紧扣,通读是保证***书质量非常重要的环节。
***书在加工过程中各环节工作重点不同,对编、审、校人员的学识水平和工作重心要求也不同。首先,初审编辑关注书稿知识体系、字、词、句、标点符号等各方面的问题,难免存在编辑盲点。有时初审方法也会成为问题的根源,如由多位编辑分别初审的由多位作者共同编著的书稿,如果没有统稿,可能会存在前后术语不一致的问题。其次,书稿经过设计排版,又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错误。常见的有把原稿中的英文小写字母“o”排成了数字“0”、数字分节错误、不该出现空格的地方出现了空格、标题序号不连贯等等。一些***表较多的书稿,每出一次校样,作者可能会要求更换一些***表。但作者往往把***换掉就完事,并不注意对相应文字作修改,遗留的问题就是***说与文字叙述不一致。再次,在目前很多出版社校对人员水平有限的现实下,三次校对也无法保证百分百发现、解决书稿中的问题。所以,编审校等环节遗留下来的问题就必须通过通读环节来解决,通读环节就成了保证***书编校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
二、目前书稿加工过程中通读环节存在的问题
分工不合理导致通读意义落空。目前在许多出版社,通读一般由初审或者校对人员负责。首先,通读和初审工作由同一人来担任的情况下,由于个人知识构架和阅读习惯的局限以及每个人都会存在的知识盲点,通读环节往往难以发现初审遗留的问题。何况在现实中,由于对通读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责任编辑不能坐下来仔细地、一字一句地通读付印样,仅仅是草草检查版式即通过,有些甚至依赖校对人员来对编校质量进行把关。其次,通读由校对负责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许多出版社,随着资深校对的退休,校对人员能够胜任本职“三校”工作已属不易,要求其通读理校无疑是勉为其难的安排。另外,由于***书市场竞争激烈,出书也搞“短、平、快”,许多书稿由多人分散编校,没有经过统览全稿的通读理校就匆忙付印。在这种情况下,“无错不成书”就是必然的了。
报酬待遇不合理导致通读工作得不到应有重视。目前书稿加工工作在劳动报酬方面,通读费一般只是初审费的四分之一甚至更低。如此,可能导致两方面的不良影响。一方面,低廉的报酬致使一些不负责任的通读人员只是蜻蜓点水一般审查清样,注重版式而不愿意认真仔细研读全稿。通读不认真,走过场,影响***书编校质量。另一方面,由于书稿的编辑质量不同,付印样的文稿质量差别也比较大。出于对其他编辑的不放心以及利益的驱动,很多编辑不愿意通读其他责任编辑的书稿,通读工作无形中被弱化。
人员素质欠缺导致通读效果打折。关于校对担任通读工作在人员素质方面的欠缺上文已有表述。初审担任通读工作就其学识素质而言也未必胜任。根据我国出版职业资格制度要求,初审一般要求具备初级职称的编辑人员担任,这一要求能够满足初审工作的需要,但达不到通读工作的要求。通读是对书稿质量进行全面、专业的把关,年轻的初审编辑的知识面相对较窄,难以发现有些细节和专业知识方面的错误,通读的质量把关效果因此大打折扣。
三、对通读工作的建议
初审和通读分离。初审人员和通读人员不宜由一人担任,而应该交叉进行,审读分离,或者由出版单位单独培养一支文字功底扎实、专业知识丰富、出版专业技能高的通读队伍。这样便于发现初审人员初审时由于自身所限而不能发现的专业知识性问题或由于疏忽而造成的文字性差错,克服知识盲点,提高书稿质量。
提高通读人员的劳动报酬。通过提高通读费用,增加通读人员的劳动报酬,体现出版社对通读工作的重视程度,从而引导编辑对通读工作加以重视,提高工作积极性,增强责任感。通读人员不仅要认真负责,与初审编辑多沟通、交流通读时发现的问题,还要提出修改的建议和意见。针对出版社目前通读费和初审费的情况,建议将通读费提高到不低于初审费的二分之一。
明确通读人员的能力要求。通读人员需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既专又博的知识面、扎实的出版知识,熟悉出版业务,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工具书。应该说,对于通读人员的能力要求是不应该低于一个优秀编辑人员的。唯有如此,通读环节才能在提高***书编校质量上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魏照民,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人文社科经管教材编辑室主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