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假声男高音声部可能真的曲高和寡不够接地气,但阳春白雪却不失为惊绝的美的体验。如果说好的男高音百里挑一,那么假声男高音可谓是万里挑一。在当今国内声乐教育领域,对该声部教学研究可参考的案例及文献十分有限,希望此文能一定程度的唤起声乐教育者、研究者对这个熊猫声部的关注,从而投入更多的精力继承发展这个文化遗产、艺术瑰宝。
【关键词】假声男高音;阉伶;音乐教育;音乐史
如果以歌剧的诞生为起点,声乐艺术荡涤着人类的灵魂,已穿越时空四百年。造物者赋予了人类不同层次的声音以歌颂天地人伦,从性别角度来看,人声自然分成男声声部和女生声部,无论男声女声,还可以以自然条件细分为高、中、低各三个声部。德国声乐学科声部划分体系(Fach)标准,又将人声按音域的高低,自然的音色等因素划分为31个声部,仅女高音声部,就可以细分为七种不同的类型。然而,在这31个声部中,有一个特殊的声部并未被提及,而这个声部在声乐四百年的历史中,像一颗明星璀璨于星际二百余年。在那个逝去的那个年代里,他有一个响亮的名字―― 阉伶(Castrato)。
阉伶(Castrato)代表着一个群体,一个特殊的歌者群体――男性女声声部。生理上他们是残疾的,但在声乐艺术上他们又是不折不扣的超人。阉伶产生于16世纪,辉煌于17、18世纪,没落于19、20世纪。说到阉伶的产生,一定要追溯到***教合一的教权时代。旧约《哥林多前书》14:34 中记载使徒保罗话:“妇女在会中要闭口不言,像在圣徒的众教会一样,因为不准她们说话。她们总要顺服,正如律法所说的。”不允许妇女开口自然就不允许妇女开口唱歌,那圣咏的高声部又要何人演唱呢。男性的声音浑厚坚实,却少了灵动与神性,而圣咏要表现的正是神性。于是男童走进了殿堂,但教会很快就发现男童声部训练难,成熟期短的现实。于是阉伶理所应当的走进了教会的视野。首先引入阉伶的是当时的基督教中心―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神职人员遴选出男童声合唱团中的佼佼者,在他们青春期来临之前进行,以最大程度的保留它们宝贵的童声,于是兼备充沛肺活量和细腻灵动嗓音的阉人歌手正式的走进了音乐神殿。
阉伶的歌唱能力远非今人所能想象,从生理的角度讲,阉伶在青春期前接受,所以相比健全男性声带较短,而且喉器与共鸣腔距离较近,肺活量基本等同于正常男性,经过严苛的训练,他们的嗓音不是乐器而胜似乐器。相传,伟大的阉人歌唱家Farinelli(法里内利)在其巅峰时期能在一个音符上保持超过1分钟,并能一口气唱出二百多个音符,高音更是能达到女高音都望而生畏的小字三组的A。
音乐是思想文化的延伸,18、19世纪西方人文主义思潮席卷整个欧洲大陆,人本思想,现实主义体裁的音乐作品逐渐成为音乐世界的主流,古典主义音乐取代了华丽的巴洛克,自诞生起就存在争议的阉伶逐渐失去了光彩。直到1922年4月21日最后一位阉伶亚历山德罗・莫雷斯奇(Alessandro Moreschi)的辞世,宣告了时代传奇的终结。
阉伶的争议其实是人性人权的争议,而并非是对阉伶承载的这种艺术形式的争议,它的艺术高度是毋庸置疑的。
斗转星移,男性女声声部早已不是声乐界的主流,但这种艺术形式的存在却从不曾被人忘记,也广泛的存在于世界不同地区。以中国为例,国粹京剧中就有“男旦”行当,正是男性女角在东方的集大成者。由其是梅兰芳建立的梅派艺术,更是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并誉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
而作为“阉伶”发源地的西方,他们对男性女声声部的感情更是复杂的,因为“神”的声音正是介于男女之间的,他们无法忘记那遥远的绝响。著名学者罗伯特・塞露斯就曾这样写道:“嗓音是比性能力更为珍贵的一种才能,因为人类正是凭借语言与理智才有别于动物。因此必须时,为改进嗓音而抑制性能力绝不是渎神的做法。”这当然是对阉伶存在的一种诡辩,但从中不难看出西方宗教世界对阉伶复杂的态度。
历史大潮浩浩汤汤,何时见其有回头之时。当今越来越多的致力于古典的音乐的歌者,重新翻开那些难度惊人的阉伶咏叹调,渴望将其再现于世,而单就歌唱能力而言,最有可能完成作品的则是Fach体系中提到的花腔次女高音声部(Koloratur-Mezzosopran)声部。在这个声部中就有一个不得不提到的人物正是人称“巴神”的巴托丽。她曾经出版过一部专辑《牺牲――巴托丽演唱阉伶咏叹调》(Celilia Bartoli :Sacrificium)专辑由Decca出版,堪称世纪经典,声音技巧无与伦比,有时你会怀疑这到底是不是人声所完成的。如果不以阉伶为比较标准,专辑无懈可击,堪称完美。但以模仿而言,音色毕竟还是女声,听起来难免让人觉得差点什么。
要说音色上的接近,非假声男高音莫属。但技术上,阉伶招牌式的花腔对于他们来说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离开了花腔的阉伶,也可谓是失去了大半艺术之光华。不难看出,假声男高音并非仅仅模仿女生这样简单,能站在世界歌剧舞台上替代阉伶的假声男高音更是辰星寥寥。
说来,还有一类天赋凛异的假声男高音,他们是如假包换的男儿身,却因某一个生长期荷尔蒙代谢异常,成就了真假难辨的“当世阉伶”。比如维塔斯,曾被世人一度怀疑是阉伶。
新时期的乐坛百家争鸣,复古思潮来势汹涌,这无疑给了“阉伶”回归舞台带来空前的机遇,而现实中也的确涌现出多位,得到广泛认可的假声男高音,如法国的Philippe Jaroussky、乌克兰的Yuriy Mynenko、美国的Benjun Mehta以及德国的Andreas Scholl,都堪称是这个领域翘楚。历史发展至今已经再也不可能出现阉伶(Castrato)这个词对应的实体了,从事艺术研究表演的人们也更多的是为了将艺术的形式传承下去。
提到艺术表现形式我们不妨从几个原文名词来深入的说:Castrao译为阉伶,即男性歌手通过,抑制雄性激素分泌,再经过严苛的训练产生的“人造歌者”。Countertenor(counter tenor)我们通常翻译为假声男高音,但一些学者经常诟病这种翻译,原因是假声有另外一个词falsetto,而在声乐另有假声演唱方法,那么到底应该怎样翻译这个词呢。其实Conunter在英语里有反串的意思,tenor译为男高音,所以反串男高音可能是更为合适的一种翻译。但前文还提到过另外一个词―“男性女生声部”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西方Countertenor并不能像男高音、男中音这样的次代表一个声部一类人。举个例子,男高音女高音就好像低音单簧管和高音单簧管的关系,他们都叫单簧管,而演奏方发极为相似,只是音域的差异。而Countertenor与男高音的区别更像是双簧管与单簧管的差别,他们虽都属木管,又是近亲,但本质上是两种乐器。
Countertenor 上文提到,可直译为反串男高音;按性别、音域以及角色又可译为男性女中音、高次中音(“西洋”男旦);按发声技术方法,可以做假声男高音;若以男高音为参照,也有高男高音这样的译法。Countertenor 的产生年代并不晚于阉伶歌手,早期两类歌手在乐团中的任务也基本相同,而在性别、发声技巧以及表演作品上极为接近,区别仅在于人为的生理条件和歌唱能力。而在远离阉伶年代的今天,Countertenor 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作为阉伶的替代者站在舞台上呈现作品的。
假声男高音按音域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音域等同于女中音的Male alto,一种是有着次女高音域的Male mezzo-saprano。当然,也有更为罕见的成年男童声(boy-saprano)和女高音这样的声部。音域并不是区分假声男高音的唯一标准,根据个体生理条件的差异,假声男高也如一般声部一样分为戏剧、抒情、以及花腔等等。
西方声乐在表演体裁上分为两大部分,即歌剧演唱、室内乐演唱,室内乐又包含了艺术歌曲和宗教音乐两大块。假声男高音在音乐史上曾无限风光,当然在这两大领域皆有所染指。歌剧方面,在古典时期之前,亨德尔的作品占了半壁江山,如他的“Athalia”、“Giustino”、“Faramondo”、“Saul”、“Semele”等作品,都有大量的该声部唱段,只因年代久远,当代歌剧舞台已经极难得见全剧的舞台展现,而更多的是作为室内乐古咏叹调被展现。而室内乐领域作曲家更是对假声男高音情有独钟,由于其雌雄难辨的声线极赋神性,大量的宗教清唱剧和古典艺术歌曲,最初皆是为他们而创作。
艺术往往是技术的升华的,对于假声男高音更是如此,它可谓是声乐中最有技术含量的声部。与当代无异的是,那个年代评价歌者演唱水准往往也是通过音色、音域、音强、声音的灵活程度等方面。而今只有卷帙浩繁的复杂的乐谱中,偶尔展露神迹以证明着他们曾经的辉煌。
参考文献:
[1]J.B. Steane, "Countertenor", in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Opera, cited, I, p. 999.
[2]Potter, J. (2009), Tenor, History of a voice,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London, p. 19 (included footnote 35). ISBN 978-0-300-11873-5
[3]Giles, Peter (2005), A Basic Countertenor Method
[4]Appelman, D. Ralph (1986). The Science of Vocal Pedag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5]维基百科 假声那高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