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教学篇1
【摘要】当前,阅读教学中的“专题研读”正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兴趣乃至青睐,但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开展“专题研读”,大家又正在思考和探索之中。
【关键词】教学;片断;赏析Fragments of the cormorant teaching appreciation
Lei Xiaozhen
【Abstract】At present, the reading teaching in the “subject study” is the interest of the general language teacher and favour, but how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special study” in class, everyone is thinking about and exploring.
【Key words】Teaching; Fragments; Appreciation
当前,阅读教学中的“专题研读”正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兴趣乃至青睐,但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开展“专题研读”,大家又正在思考和探索之中。笔者认为清镇小学金明东老师执教的《鸬鹚》一课为我们作出了较好的示范。
1 辨析“一抹”,体会内涵意蕴
第一次小组研读:为什么用“一抹”?用“一抹”好在哪里?
师:既然意思差不多,课文为什么不用“一挥”,多有劲啊!为什么不用“一划”,多刚烈啊!请伙伴合作研究这个问题。
(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小声议论,教师则在座间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研读活动,并注意吸收反馈信息)
生:“一抹”就是很轻的,渔人怕伤着鸬鹚,说明他对鸬鹚的爱心。(有同学在下面轻声说“关爱”)
师:“关爱”这个词用得好,请你写在黑板上。
【评:“抹”凝聚了渔人爱惜鸬鹚的细腻情感。】
生:刚才湖面是很平静的,(师插:我发现一个审美高手,请同学们仔细听她的精彩发言)前面的环境那么静,那么美,如果渔人……(一时语塞)
师:如果渔人猛然一划,突然一挥,和这环境吻合吗?――(生齐答:不吻合)而这轻轻“一抹”显得多么的文静优雅,可用哪个词概括?
生:文静、又静又美、优美……
师:好!请你上黑板书写“优美”二字。
【评:“抹”也牵动到对环境的静的拱托。】
师:还说明了什么?
生:如果“一扫”的话,会伤着鸬鹚的。
师:这可以归纳到――(生:渔人对鸬鹚的关爱)我们不但要动脑筋,还要善于听别人发言。
师:请读课文第1段的最后一句和第2段的第一句,看看谁又有新的发现?(学生积极自由地读课文)
生:这些都是训练有素的鸬鹚。
师:(带头鼓掌)说下去,说下去。
生:只要渔夫做某个动作,他们就会作出相应的反应。
师:多精彩的探究发现!你准备写哪个词语?
生:训练有素。(板书)
阡:“抹”还折射出渔人与鸬鹚的亲密关系,金老师在课后谈到,此时本想引导学生说出渔人和鸬鹚的“默契”,而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了“训练有素”,虽然板书不够整齐,但他觉得学生说得在理.就满腔热情地予以肯定。
师:“一抹”就是命令,那么渔人为什么早不下迟不下,偏在这时候下命令呢?
生:前面很幽静,鱼不知道这里有船就会游过来,渔人轻轻一抹就能捉到鱼。
师:渔人“一挥”的话――(生:鱼儿就会吓跑)(师故意放低音量)渔人轻轻“一抹”――(生:鱼儿就不会吓跑)你准备写哪个词?
生:发现鱼群。
师:请板书“发现”二字。
【评:“抹”又反映出渔人的另一方面――动作熟练,经验丰富。】
师:同学们,这个答案再研究还有很多……谁能把“一抹”的句子读一读,读出情,读出意。
【评:在为什么用“一抹”的问题探完上,金老师的答案不是确定的、唯一的,而是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孩子的心灵之花尽情绽放。】
2 研读“一抹”,领略捕鱼乐趣
第二次小组研读:渔人这轻轻“一抹”,抹出了什么?
师:刚才同学们对“一抹”的研究很深刻,但金老师相信好戏往往――
生:还在后头。
师:请读课文2-4段,再研究一个问题,渔人这轻轻“一抹”能抹出些什么?
生:我从“渔人站起来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就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看出鸬鹚为渔夫捉鱼去了。
师:就是鸬鹚下水去了,请板书“鸬鹚下水”。
生:我从“鸬鹚不断地跳上跳下,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这句话里读懂了“鸬鹚捉到了很多鱼”。
师:从哪个词看出?
生:“不断”。
师:一只只鸬鹚跳上船,一条条鱼都在它们的喉囔里。你准备写哪四个字。
生:鱼儿多多。
师:好!请板书。
生:我从“湖面上荡起了粼粼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知道还抹出了“圈圈波纹。”
师:我觉得你很有审美情趣,这个景象确实很美,你能读一读吗?(生读)对!这是一种浪花跳跃的美,你准备用哪个词概括?
生:粼粼波纹。
师:好!请板书。渔人怎样了?
生: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
师:可概括成――(生:渔人忙碌)你们写还是我写?(生:你写)(师板书)
师:哈!同学们看,渔人这轻轻一抹,原来静静湖面变得怎样了?(点击计算机,出示动态画面。)
生:跳跃了、热闹了、动起来了……
师:刚才是静的,现在呢?一个字。
生:闹!(师板书)
【评:在能“抹出”什么的问题探究上,金老师没有固定的程式,而是根据学情,学生说到哪儿就点拨到哪儿。同时板书师生合作,共同设计,共同在研讨课文中逐步完成,确确实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品尝到“潜心会文本”所带来的惊喜与成功。】
师:你们真会读书!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说说这“一抹”还会抹出些什么?
生:还能抹出金钱。(学生笑)
师:为什么钱也抹出来了。
生:因为渔人到市场把鱼卖了,就有很多钱了。
师:这就叫“勤劳致富”。
生:还抹出了“热闹”。
生:还抹出了“丰收”。
生:还抹出了“鸬鹚的本事”。
生:还抹出了“乐趣”,因为第一段比较平静优美,第二段渔人拿竹篙往船舷上一抹,就抹出了许多的乐趣。
生:还抹出了吃的、穿的、用的、冰箱、彩电……
师:应有尽有,抹出了渔人一家的幸福生活。所以也抹出了渔人的心情――(生:喜悦)
师:板书“心情喜悦”。
【评: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课外,拓展思维空间,丰富想象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师:同学们,这“一抹”抹出了这么多。祝贺你们,对“一抹”的研究太深刻了,如此丰富地体会到了渔人捕鱼的忙碌和喜悦。让我们也来享受这种喜悦,自由地、欢快地读读课文2-4段,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学生非常投入地朗读课文。)
【评:让学生在研究、发现、感悟的基础上,通过自由诵读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在享受自然美的同时,得到“鱼跃人欢”的人文美的熏陶。】
片断教学篇2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们常常在作文教学方面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生也因为写作文让本属于自己的许多快乐时间悄悄溜走,但作文难、难作文还是师生一个共同的永恒话题。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冲破“望文生畏”的冰河,让教师们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呢?我认为片断练习是突破作文教学瓶颈的有效途径,能为学生铺设一道通向习作成功的阶梯。
片段作文是跟成篇作文相对而言的,它只要求写一个片段,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片段作文促使学生常动笔,利用片段作文及时反馈作文效果,借助片段作文实现读写结合。这些片段作文的有效尝试解决了不少成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片断训练的优势
1.自选内容:片段练习可选的内容灵活自由,内容广泛。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从个人小事到国家大事,均可形诸笔端,经常练笔,日积月累,在大脑中储存的信息量不断增加,写起文章来也就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了。
2.自由表达:片断训练在表达方式上长短不拘,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多则洋洋千言,少则寥寥数语,主动权在学生手里,必为学生所乐意。而学生因爱写而勤写,因勤写而有长进,因看到长进而更乐于练笔,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自主观察:学生经常进行片断练习,就必须主动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哪怕是日常生活中极为细小的琐事,过去不注意的,或者认为平淡无奇的东西,经过细致观察,发现其意义,值得一写。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分析的能力必有提高,而这种能力正是习作能力的重要因素。
4.自我延伸:教师可结合阅读教学,有意识地留下一些练笔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如课文《羚羊木雕》写了我们同龄人的一个故事。文中的“我”要回木雕回家以后,心情一直难以平静,想写一封信。以《给万芳的一封信》为题,请你替文中的“我”写一封信。
这样,既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片断练习,得到巩固和加深,又丰富和扩大了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内外互为补充,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相得益彰。
二.片断训练的具体方法
1、利用文本,进行仿写。教材和其他书刊上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是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其中的精彩文段,让学生仿写。对初中生来说,仿写不宜太长,以段落仿写的效果最佳。如《背影》一文,对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描写得十分动人,就可以让学生仿写。
2.利用空白,即兴续写。许多文章,往往是高潮处戛然而止,或是在结尾处留下许多空白,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品味。这样的文章,教师要善于利用。如《孔乙己》一文的结尾,让学生想象孔乙己走出酒店以后的情景,《皇帝的新装》结尾,请学生猜想皇帝回宫后会做些什么。
3.联系生活,四面出击。生活中有太多的情景值得我们去写,但我们又不可能长篇大论去写,因此,片段练习是我们理应作出的明智选择。而它,也以短小、灵活赢得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如有位学生在随笔中写到:“还不下课,都几点了。”我下意识地看了看手表。立马又将视线转向黑板,离下课只有一分钟了!我也从刚才的半昏睡状态醒来,在心中倒计时。我一边数数,一边看了眼窗外。窗外的小鸟声声啼叫,正在叫我出去呢……
这样的语段还有很多,我想只要长期坚持,学生就会从中不断得到生活材料的积累、思维的历练、情感的触发、灵感的萌动,从而达到信手拈来、随心成文的境界。
三.片断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计划性。教师心中首先要有个训练线索:初一,以写人记事为主;初二,以状物说明为主;初三以上以叙述议论为主。同时适当加一些其他有关的训练。
2.宏观规划,主题统筹。首选是确定好每周片段练习的主题。每周主题是结合课本习作要求,把八篇大作文和八篇小作文分成写人、记事、活动、植物、动物等类别,符合作文课标要求,确定了主题之后,一周片段练习都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这样减少盲目性,让学生从所要表达的中心的高度去观察生活,并对生活素材进行详略、取舍地加工,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认知,便于主题作文。
3.用大作文和随笔的训练同步配合。把大作文作为片断训练的综合运用,每周一次,应用文也应在大作文本上进行;小作文用来作片断训练;随笔本用来作总结。作文片断训练是个“积水成渊”的活动,必须把细致的观察思考和写作结合起来,逐步提高,不能求之过急,不可半途而废,且每前进一步,都作一次小结,写作水平才能竹子开花———节节高。
金娟伟,教师,现居浙江绍兴。
片断教学篇3
一、教学片断及分析
教学片段一:小数点认识的教学(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小圆点“・”)
师: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猜猜它可能是什么?
生1:我想到了小数点。
师:哦!别的同学还想到了什么?
生2:这个小圆点像芝麻。
生3:像小小的眼睛。
生4:像小蝌蚪。
教学片段二:小数组成部分的教学
师:每个小数里都有一个小数点,仔细看,小数点还把小数分成了两部分,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
生1:数点前面的叫前面数,后面的叫后面数。
生2:小数点前面的叫整数,后面的叫小数。
生3:小数点前面的叫大数,后面的叫小数。
教学片段三:小数读法的教学
师:10.560应怎么读呢?请你试着读一读。
生1:十点五百六十。
生2:十点五六零。
生3:一零点五六零。
师:有这么多种读法。到底谁读得对呢?请同学们来评一评。
生4:我认为第一位同学读得对。
生5:我认为第二位同学读得对。
生6:我认为……(很多学生在座位上大声发表自己的意见)
以上是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小数的认识”一课中的几个教学片断。在听课的过程中,笔者一方面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位青年教师在践行数学新课程理念上所作出的努力,另一方面却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如知识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获得吗?教师为什么不作有效的讲解呢?教师在教学时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教学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吗?……于是笔者带着种种疑问,在课后就上述几个教学片断与执教老师进行交流。
笔者:李老师,你在让学生认识小数点时,为什么要让学生猜想一下呢?
李:让学生猜小圆点是什么,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的思路开阔一些。
笔者:李老师,让学生给小数的两个组成部分取名字,你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作用吗?
李: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小数各部分的课前认知程度,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自主探究,有比较精彩的发言。但在教学中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也在思考,可能直接传授会更好。
笔者:教学小数的读法时,先让学生试读“10.560”这个小数,然后再让学生评判谁读得对,在教学中花了很多时间,这样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呢?
李:“10.560”这个小数对于不会读的学生来说,可能有很多种不同的读法。让学生先试着读一读、评一评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并学习新知识,当学生的观点不同时,他们心里才会真正产生讨论合作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应发挥好适当的引导作用,但有时还真不好调控。
二、思考
1.在引导学生探究时不要忽视了传授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小数点的认识”、“小数的组成部分”、“小数的读法”这三个知识内容,笔者认为都没有必要让学生探究,应以教师的传授为主,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获得。因为这些知识的产生,较少是数学上的逻辑拓展,更多的是一种人为约定,让学生探究,学生也探究不出个所以然来。如“小数的组成部分”教学片断中让学生来“取名”的做法,我们在很多公开课中都可以看到。笔者认为大多是教学上的一种“噱头”行为,不可随意模仿。为使学生能正确、迅速掌握知识,教师对这些知识就必须作深入浅出的讲解,即“该出手时就出手”。令人欣慰的是,这位青年教师已初步认识到了这点。
2.在体现学科整合时不要让数学走样
在“小数点认识”的教学片断中,我们发现这不像数学课,像是语文教学中的“看***说话”。这种现象在时下的一些数学课堂中经常发生。在这里,当有一位学生说“这个小圆点像小数点”后,教师还让学生猜,学生说出了像芝麻、像小小的眼睛、像小蝌蚪等之类的形象性比喻。如果是在语文课中,这应该是很成功的“看***说话”,但在数学课中,这样的教学很值得商榷的。在与执教老师的交流中,教师说这样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表面上看似乎并无过错,但我们再一细想,却不难发现这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偏差。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应该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应是一种数学思维的训练,这与语文教学中“看***说话”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是不同的。让学生认识小数点时,实在没有让学生猜想的必要,当第一位学生说出“像小数点”后,教师就应顺势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3.在倡导师生平等时不要使课堂失控
在上述“小数读法”的教学片断中,学生在课堂上众说纷纭。特别是教师在让学生评判谁是谁非时,学生更是各执一词,课堂虽热闹,但缺乏应有的思考力度。而此时的教师却一脸无奈,几次想让学生静下来,但都无济于事,课堂处于失控状态。在与执教老师的交流中,笔者认为教师这样设计的意***还是可取的,因为教师希望通过学生间的辩论使他们产生合作学习的需要,这种尽力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的理念也是难能可贵的。但拥有了先进的理念却并不意味着教学就能成功,这里还有一个如何实施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讲究教学策略,切实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水平,尽力避免“课堂失控”现象的发生。就上述“小数读法”的教学而言,如果教师能考虑到该知识约定俗成的特点,在学生说出了几种不同的读法后,顺势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后再进行小组交流,这样可能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