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个性化阅读如一缕春风吹进了语文课堂。诚然,语文课堂要注重学生的多元化体验,但是,这也使阅读教学走入了另一个误区,个性化阅读变成了散漫化阅读。最大的问题在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过于地强调了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忽略了用准确的评价把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引向正确的轨道。因为,学生受年龄和认知的制约,尽管感受是发自内心的、独有的,他们对文本的解读,他们的价值的取向上肯定会有失之偏颇甚至错误的认知,这就更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所以,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还是应该建立在正确引导的基础之上。就此,我就教师如何运用课堂点评实现有效的个性化阅读谈一些个人的浅见。
一、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需要一个统一的评价尺度。
提升个性解读能力并不意味着要忽略对文本的理解和尊重。实际上,个性化阅读必须建立在对文本整体感知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学生只有把握了文本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了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才能发挥个人的智慧,获得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在整体感知文本的过程中,评价主要是涉及对文章遣词用句、布局谋篇、所表达信息的意义而言。因为这些内容是文本现有的、固定的、本质的属性,学生对此也应该形成统一的概念,因此,评价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在《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中,有学生把愚公的行为理解成“蠢不可及,冥顽不灵,他可以采取更智慧的方式,比如挖隧道,比如把家搬到山那边”,显然,这样的理解背离了本文的价值取向,这时候,教师要运用适当的点评让学生回归文本,正确地理解愚公精神。教《鸬鹚》一文,有的学生固执地认为“鸬鹚很可怜,只能随时听渔人命令,劳动所得都被渔人白白拿走了”,教师要客观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新颖视角,但要指出学生对渔人的误读,可以再引导学生阅读描写鸬鹚和渔人的有关语句,尤其要注意里面的动词,通过渔人的行为,可以发现渔人并非不劳而获,然后进一步引导,让学生认识到渔人现在的悠悠是基于平时对鸬鹚的训练和长期的劳动经验,从而对文本表达的劳动美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领悟。
文本是基础,如果不能准确把握文本,再个性化的理解也会自相矛盾,浅尝辄止,甚至会误读错读。文本的内涵没有把握好,再怎样的延伸拓展都只是没有依托的空壳。不能掌握语言文字的精湛,又何谈与文本进行平等的对话呢?所以一定要把好这一关,让学生明确作者的思路,这一环节,设置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引导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思考筛选组合,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确保对文本的价值取向。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文本,对文章的思路,主旨,甚至表达方式和技巧等都要有一个统一的评价尺度。
二、用真诚的激励,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作品产生真正的共鸣。
笛卡尔说过:“阅读所有好书好比同历代最出色的人交谈。”但交谈是相互的,如果只是去读,去接受,那么阅读还有什么意义呢?真正的阅读应该能促发自己的思绪,在作品中看到生活的影子,与作品进行心灵的沟通。
因为这一环节涉及到学生对身边甚至对自己经历的回忆和交流,所以有时学生会羞于表达或者不愿意表达,这时候教师就要通过真诚的激励扫除学生心理的障碍,让他们了解到,能坦然地表达心中的感受原来是如此快乐的事。在这里,老师要站在一个和学生平等的位置,让学生感觉,这只是一个生活体验的交流,教师可以先谈谈自己的感受,要尽量生动,富有生活气息,调动学生的兴趣,他们才敢说,愿意说。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师要诚恳地发自内心地给以肯定,可以用诸如“很有趣的经历……”“确实,我们又是也有类似的体验……”“对此,我也有所触动……”之类的语言,让学生体会到大胆表达的乐趣,也是对其他学生的一种鼓励。
我在教《远和近》一文时,在引导学生根据对文本的把握得出主旨之后,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矛盾,有学生说道“生活中的我们,总是不愿意对身边的人敞开心扉,总是喜欢用怀疑的目光面对他人的亲近,而在网络中,我们用虚构的名字与另一边的陌生人聊天,却能无所不谈,毫无防备之心”,我是这样点评的:“说的很好,不仅能体现地理距离的远近对人与人心灵距离的影响,而且提出了我们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值得大家思考。”再比如学生谈到“幼年的时候,羡慕大孩子能背着书包上学,想象着坐在教室里是多么有趣和幸福的事情,后来才知道学习原来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再次回忆往事,童年变得那般美好”,我说:“确实如此,即使现在的我也深有同感,我想其他同学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吧,我们身边很多被我们忽视的美好,却都是在插身而过后成为了远方美丽的风景。你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啊。”在这样的点评中,我明显感觉我和学生的距离近了,而事实上这也把我们和伟人的距离拉近了,让学生在读出属于自己的体验时更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可以这么说,阅读活动就是一个“同化”的过程,一切阅读活动的目的都是要克服文章所属的过去的文化以及历史与读者本人之间的陌生和距离,使自己和文章交融,从而同化文章的意义,使它成为自己的意义。教师要用真诚的激励,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让学生更多地去关注走近的生活体验,进一步理解文本。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文章的意义成为自己的意义,形成对生活的启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文学的魅力就在于这种立体化所呈现的不同之美,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更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属于自己的审美乐趣。教师要通过评价设计一些悄然的过度,迁移拓展,启发学生通过对文本的体验,形成对生活的启示,因为只有当阅读真正能起到指导我们生活的作用时,阅读也才真正实现了其价值。阅读与人生有关,与成长有关,学生应该在阅读体验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让文学真正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要体现开放性。
还是以《远和近》为例,当我们跳出距离和美的思维模式,会发现其实这篇文章带给可以带给我们太多的启示,这里的切入点有很多,我就启发学生关注文章的细节,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角度,谈谈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学生再次阅读之后都能各抒己见,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比如,远方的美虽然因为距离化为乌有,却在曾经的日子里支撑司机面对一次次的悲哀与危险,司机二十多年的岁月,正式因为心存对幸福和快乐的憧憬追求而变得生动美好,那么谁能否认美好的理想我们生活的动力呢?而我们生命的意义不也是在对美的向往和新年中实现的吗?再选择一个角度,当我面一路远眺,去追逐远方的美好,我们曾经的生活却又变成了回忆中的美好,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活在当下,珍惜现在呢?为什么不试着发现身边的美好呢……这一环节,我尽量放手让学生谈,只有在他们无法打开思维的时候再适时点拨,并且是点到为止,我发现在这样的开放空间中,学生都能得到属于自己的收获,真正体验到了个性化阅读的乐趣。
但是,因为学生受生活经验和阅读能力的影响,在理解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之偏颇甚至错误的解读,这时候,教师要起到一个正确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解读适当做出评价和纠正。这就是我要谈的最后一点:
四、收,进行必要的归纳和总结,把个性化解读引向正确的轨道。
教师的评价要对学生的课堂活动信息进行必要的归纳和再生成,从而使学生自主获得的知识明确化、系统化。提倡个性化解读,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要明确,课堂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要实现的目标是阅读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千姿百态的解读呈现。不能只看结果,而要关注学生在理解过程中体现出的方法和能力,看学生对文本解读是否言出由衷,是否言之成理。这样的关注,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意义更为重大。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能力要做到收放自如,放得开又要收得拢,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更有效。
在《雅舍》的教学中,在学生理解了雅舍之雅在于那种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趣味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谈谈这种心境对我们的启发。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教师要适时对学生答案进行点评、整合,甚至也可以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最后围绕“精神的高贵高雅”,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最终回归到文本,实现阅读的目标。“收”就是一种课堂调控,教师要拿捏得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让个性化阅读的课堂真正成为有效课堂。
文学就是一颗光芒四射的明珠,要让教师的有效评价使学生在文学这颗美丽的明珠中,都能找到那一缕能慑住自己心魂的光芒。课堂点评就是手中的百变矩尺,教师要运用适当,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幸福的心灵体验,美丽生命,充实灵魂。
(江苏省金坛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