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篇1
上榜理由:每天浏览成百上千个网页,并从中迅速找出热点议题,准确分析社会或行业舆情,为有效化解各种公关危机提供分析支持。
从业者说:专业分析并非“网络特工”
早在2007年,互联网就已经作为一个***的舆论平台开始备受关注。网络舆情有线上网络传播、线下传统媒体互动等特点,全方位、立体传播让地方***府或者企业显得速度过慢。网络舆情分析师这一职业也就应运而生。
工作不到半年的唐小涛是某公司的一名舆情分析师。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电脑前,通过专业的软件抓取网络信息。在这种舆情监测软件中,输入客户设定的关键词,就会显示与该公司或客户有关的所有信息和评论。同时,一些软件还具有舆情跟踪功能,一些热门词汇如“PM2.5”等,软件会自动根据相关跟帖、转发量积分,若设定100分,当走势***达到40分时,系统会预警,提醒注意该舆情的发展。
据报道,舆情监测软件的价格不菲。包年价格一般从5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唐小涛公司所用的软件价值300多万元。
由于使用的是专业软件,网络舆情分析师总会给人一些神秘的感觉,因此有人称他们为“网络特工”。唐小涛却认为这完全是误读,他们的工作是通过专业的信息搜集平台,在全网范围内抓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统计处理,还可根据客户需求,对负面信息进行监察,随时根据舆情变化,形成报告提交给客户。
网络舆情分析师是专业度很高的职业,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汇总。该工作的底线在于,给客户(企业、***府或组织机构)的观点内容要保证客观和平衡,对网络舆情进行实事求是的判断和评估,客观反映各种“声音”,不能有所“倾斜”。同时,根据事件特点和事态发展,提供专业的、指导性的观点和建议,帮助客户处理危机公关事件、引导舆论向正面、积极的方向发展。
纳入职业培训序列薪资不菲
2013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网络舆情分析师正式纳入CETTIC职业培训序列,授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负责全国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参加培训并考试合格者将获得由人社部认证的《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培训合格证》。
据悉,最低等级的舆情分析师月薪在6000元到8000元人民币左右。人社部启动舆情分析师岗位资格培训之后,将有更多的人持证上岗,目前200万人的舆情分析师队伍也将得到进一步规范。
职业名片:网络舆情分析师是指专职从事互联网信息监测、舆情态势分析、舆论环境研究、网络危机处置等工作的人员, 他们需要掌握大众传播学、社会学的理论分析框架,要对舆情监测系统24小时采集的境内外新闻、评论跟帖、论坛、微博、博客等信息,进行专业的统计分析和舆情研判,并制作舆情分析报告、舆情排行榜等成果。服务对象主要是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需要舆情服务的组织机构。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篇2
一、具有浓厚兴趣和高度责任心的职业态度
网络舆情分析师要有浓厚的网络研究兴趣。由于网络舆情分析师赖以生存的内外部环境尚不成熟,使得这个职业面临巨大挑战。从外部环境看,目前民众对网络舆情分析师尚不熟悉,也未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甚至部分舆情服务提供商从事偏离网络舆情业务主线的活动,使得网络舆情分析师有时会遭受非议。从内部环境看,一是网络舆情分析师工作强度和精神压力都相当大,每天要浏览各类网站,了解当前的新闻热点,熟悉网民特点等。同时,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和数据,进行提取、挖掘、分类、归纳、研判和推理,最后形成分析报告。时常加班,也经常没有节假日。这既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身体往往会处于亚健康状态。二是网络舆情分析师的成才时间较长。刚入行时,往往需要从助理网络舆情分析师开始做起,熟悉网络舆情信息源,学会网络舆情抽样,慢慢进行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和应对。三是知识更新快,能力要求高。网络舆论和形势发展日新月异,舆情应对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这就需要密切跟踪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舆论传播的影响。知识更新相当快,这需要网络舆情分析师不断的学习。同时,也要求网络舆情分析师具备对网络言论的敏感把握和捕捉提取,高超的语言文字表达等多项能力。工作强度大,成才时间长,知识更新快,能力要求高。这些挑战需要网络舆情分析师对这个职业有浓厚的兴趣才能坚持下来,不断积累经验,进而才能取得成功。
二、掌握网络舆情分析的基础知识
网络舆情分析师对网络舆情的研究,既包括对网络舆情周期的研究,对网络舆情的研判以及网络舆情的应对,也包括对舆情信息捕捉、抽样、分类等方面。前者往往需借助人文社科的相关知识,而后者则更多需融入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因此,网络舆情分析师在进行舆情分析和研究时,往往会涉及众多方面的知识。例如,对网络诽谤、网络谣言以及网络诈骗等行为的防控和打击,往往涉及法学或公安学的知识;有关网络舆情的传播以及与传统媒体的分析对比,则需要运用新闻传播学的知识;媒体和网络结构与背景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等则是属于统计学的范畴。由此,不难看出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统计学、公共管理学、法学、经济学、计算机等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在舆情分析工作中运用较多。这就要求网络舆情分析师对这些方面的知识能较为熟悉,并能融会贯通。与此同时,对于相关专业领域的舆情监测工作,舆情分析师还需要掌握相应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流程。
公安机关的网络舆情工作就需要舆情分析师熟悉公安业务,了解依托情报信息流水作业、侦防联动的工作机制。具体言之,公安机关的舆情监测人员通过浏览网站等方式对网络舆情进行全天候、常态化实时监测,并汇总舆情监测记录和存档。并借助专业软件全面监测网络舆情动向和事态发展。监测人员一旦发现有效舆情,立即将舆情内容上报领导,网监部门快速响应,进入预警状态,事先与网络舆情发生的源头媒体、互联网管理部门、新闻单位等相关部门取得联系,以备在后续处理中进行协同作战。同时,网监部门工作人员根据当前掌握的事态信息,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分类、分级。并在预案中选取一套适用的应对策略,再结合舆情现状和当前的人员、设备、资金情况,综合各方面因素,生成一套完善、可行、高效、有力的应对方案。领导下达应对方案后,网监部门首先与舆情涉及的人员、部门取得联系,对舆情内容的真实性展开调查。在初步控制舆情后,网监部门还需持续关注事态发展的情况,直至确保舆情已经完全平息,不再复发。只有对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工作流程和相关公安工作的熟悉,公安系统的网络舆情分析师才能更好的融入公安情报工作,更好的对网络舆情进行检测分析,实现“情报导侦”,维护社会稳定。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网络舆情分析师需要特别重视舆情***务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三、具备网络舆情分析的基本能力
网络舆情分析师应具备网络舆情分析的基本能力,即对网络言论的敏感把握和捕捉提取能力,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和社会人际交往能力。
(一)对网络言论的敏感把握和捕捉
提取能力网络的飞速发展和广大网民的积极参与,使网络成为当今社会民情民意的集中反映,成为民主***治的前沿窗口。但是,互联网是一个相对虚拟的世界,如果无法有效控制网络中信息的正确性及传播的范围,那么极易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尤其对于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更需要注重对网络舆情的预警工作,注意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因此,为了能给相关部门或客户提供全面、迅速、准确、客观的分析报告,舆情分析师必须具备从海量信息中快速搜集、甄别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网络舆情分析师需浏览各类新闻获取大量信息。因此,想在浩如烟渺的网络信息中掌握有价值的信息,网络舆情分析师须提升其对网络言论的敏感把握和捕捉提取能力。
(二)高超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指一个人通过语言、文字、动作、表情等媒介表达其内心意思的能力。网络舆情分析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即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个方面。语言表达能力是指人们以语言为媒介表达其内心意思的能力。网络舆情分析师在沟通、辩论、说服、演讲以及与相关人士进行交往等,都需要通过语言将自己的意思或主张外化。使用语言表达意思的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网络舆情分析的效果,对同一事件内容或同一事件对象,由于表达的形式、技巧不同,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因此,网络舆情分析师应当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既能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又能在舆情会商时,面对轻重缓急等各种局面灵活驾驭。文字表达能力是指人们以书面文字为媒介表达其内心意思的能力。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对于网络舆情分析师同样重要。在网络舆情分析过程中,网络舆情分析师需要制作分析材料、建议报告以及各种文案,这些材料的制作都要求客观、准确,文风简洁和严谨,格式规范,信息量高,舆情分析研判和指导建议观点深刻,态度鲜明。如果文字表达能力不强,是很难做好这些工作的。
(三)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是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来实现的。网络舆情分析师必须具有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一方面要求网络舆情分析师善于运用多种思维形式,从大量网络信息中理出网络事件的线索,透过现象看本质,去伪存真,辨明其事实的真相。另一方面要求网络舆情分析师思维必须严谨,符合逻辑规则。并且思维敏捷,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作出反应。当然,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助于提升网络舆情分析师的综合分析能力。在舆情监测工作中,面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展中的各类舆情事件,网络舆情分析师需要对事件的波及范围、事件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总体性研判。舆情分析一般采取“三结合”的工作模式,即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人工分析与软件应用相结合,舆情分析师基础工作与专家委员会舆情研判相结合。虽然有些分析工作,舆情分析师可以借助专业的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完成,但大部分的研判预测分析工作,仍然需要通过网络舆情分析师的综合分析能力来完成。
(四)社会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是网络舆情分析师工作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舆情分析师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开拓视野,能让网络舆情分析师迅速掌握和了解最新的舆情动态,并通过信息灵通、对网络舆情具有敏锐和深刻洞察力的专业人士,准确把握网络舆论格局。同时,提高其倾听和交流的能力,对自身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另外,网络舆情分析师还可通过其第三方身份更方便地接触官员、专家、媒体人士和网络意见领袖、论坛版主等各个群体,这对于了解各方观点进而做出客观平衡的结论很必要。当然,网络舆情分析师在与人交往沟通过程中,有时会因为立场、地位、信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导致双方的误会或者观点差异,甚至迥异的情况。这就需要网络舆情分析师要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即使对方胡搅蛮缠,毫无道理,也无需与其唇***舌剑。而应避其锋芒,必要时以不变应万变。
四、拥有***第三方的思维和价值观
互联网具有便捷性、开放性、互动性和高效性的特点,使得网络舆情对社会治安影响越来越大。网络舆情是社情民意中相当活跃的部分,但网民的意见也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同时,由于网络信息的便利性,以及网络信息审查与传统媒体的信息审查存在巨大的差异,导致在网络上谣言非常容易。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上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变得非常复杂。这就需要网络舆情分析师必须保持理性的头脑,通过观察分析和研判大量网络信息,不受网民负面情绪的影响,去伪存真,准确预判舆情走势和建设性的提出舆情应对方案和措施。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网络舆情分析师拥有***第三方的思维和价值观。在工作中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坚守道德底线,注意保守秘密,以人为本,推动***府和民众的良性互动,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大局。换言之,网络舆情分析师都要尊重事实和法律,要在工作中体现正义、良知和爱心。
作者:谌艳青 单位:四川警察学院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篇3
摘 要 本文在对网络安全对象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综合集成研究方法,构建了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模型并进行了详细分析。该模型能够实现对网络文化安全态势的预报和对危机的快速反应,提升对网络舆情的管理能力。
关键词 网络文化安全;网络舆情;预警;智能分析
中***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7-0213-02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应用的迅速发展,以数字内容为标志、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以开放、多元、虚拟、交互为特征的网络文化,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互联网在为人们提供大量的有用信息,给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制造和传播不良甚至非法网络信息等新问题。在 Internet 普及的过程中,网民们积极参与网络讨论、自由表达个人观点、自主传播思想文化,从而形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和偏差性等特点[1]。网络舆情的广泛传播常常导致现实社会有关事件的放大升级,甚至对事件的发展和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针对网络文化中存在的安全威胁,实现对网络文化内容的有效监管,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和有效引导,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模型构建方法
要保障网络文化安全,实现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网络舆情,必须依靠科学的方法体系,运用信息化手段,构建网络文化安全监管系统,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必须明确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的性质和类型,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建立符合需求的应用模型,进而实现系统安全、可靠、有效的应用目标。
Internet安全对象不是一般的系统,而是开放、人在其中、与社会系统紧密耦合的复杂巨系统, Internet安全过程不是一般工程化的过程,而是一个时时处处有人参与的、自适应的、不断演化的、不断涌现出新的整体特性的过程[2]。因此,在建立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时是由人、机和环境构成的人机系统,应采用“人网结合、人机结合”的模式,运用钱学森提出的综合集成方法[3],将各行专家的经验、知识与先进的数据挖掘、检测与阻断、模式识别、趋势分析等处理技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基于“专家群体+数据信息+计算机技术+专家经验知识”的系统应用模型。***1为运用综合集成方法构建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的理想参考模型。
2 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总体框架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威胁网络文化安全的网络犯罪日益趋向智能化、技术化,要保障网络文化安全,必须综合运用互联网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数据挖掘等技术。运用综合集成方法构建的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模型分为支撑层、数据层、分析层和应用层四个层次,具体框架如***2所示。
3 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模型分析
3.1 支撑层
支撑层由Internet和计算机软硬件平台构成,利用互联网技术,为系统上层提供海量数据源和信息处理平台。
3.2 数据层
数据层实现信息采集的功能,利用网络爬虫对互联网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和采集,并进行有效的过滤和存储,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库。
信息采集是网络舆情分析的基础,采用纵向横向结合的采集方式,满足实时网络信息和互动信息源定点提取的需要。定向采集保证监控的深度和实时性,主要实现对新闻、论坛、评论、博客等设定站点板块的信息采集。全网采集主要通过搜索引擎进行广度采集,保证监控的覆盖面。对采集到的信息需要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格式转换、数据清理、主题提取、相关性判断等,最后形成格式化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
3.3 分析层
分析层作为系统模型的核心层,主要利用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实现对舆情信息的智能分析,生成舆情分析报告提交给决策机构实现智能辅助决策。
1)自动摘要
自动摘要是通过智能手段为文档自动形成摘要的技术,是进行信息抽取的重要形式,融合了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4]。用户无需查看全部文档内容,通过该智能摘要即可快速了解文档核心内容,提高信息利用效率。主要采用基于统计与基于理解的方法,对舆情信息中各类主题、各类倾向形成自动摘要。
2)热点发现
根据舆情信息出处的权威度、评论数量、发言时间密集程度等参数,识别出给定时间段内的热门话题,利用关键字布控和语义分析,识别敏感话题。
3)主题跟踪
由于主题具有实时动态性,所以主题跟踪是一个动态学习过程。针对热点话题,实时地进行信息跟踪,分析网络上新发表的新闻文章和论坛帖子,关注话题是否与已有主题相同或类似。
4)趋势分析
通过对某个主题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被关注的程度进行跟踪,可以获取舆情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趋势或规律,以及地域信息分布,从而提供阶段性的分析,实现对舆情环境的监控和预警,进行适时控制和疏导。
5)倾向性分析
对每个主题,将各种信息进行自动聚合并利用文本聚类和观点挖掘技术对信息阐述的观点、主旨进行倾向性分析,判别信息的发展趋势,从而明确公众对相关热点事件所持的态度和倾向,以便帮助***府职能部门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做出及时反馈。
6)舆情分析报告
将智能分析的结果形成简报、报告、***表等智能舆情报告,为相关职能部门快速、全面掌握网络舆情爆发点和事态发展趋势,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可信的分析依据。
3.4 应用层
应用层是人机交互层,一方面用户可以通过一定的软件环境对舆情信息的采集及舆情分析过程加以指导;另一方面则将舆情分析结果以直观、简洁的形式展现给用户,便于用户深入理解舆情信息,同时,提供信息检索功能,用户可以针对系统预设关键词进行定制查询,并能够根据指定条件对热点话题、关键信息及倾向性进行查询,采用多种检索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信息检索的准确率。
更为重要的是,应用层将结合智能决策系统实现对舆情信息的智能决策。针对热点信息与突发事件进行监测分析,构建趋势预测模型,根据知识库存储的先验专家知识进行推理判断,形成最终的舆情分析结果,进而实现舆情预警。同时,对每次舆情预警进行必要的评价,优化预测模型的参数,调整和完善知识库存储的知识,使预测意见更接近实际情况,提高舆情分析的准确率。
4 结论
本文针对Internet安全对象的特点,运用综合集成方法构建了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模型。该模型采用纵向横向相结合的采集方式,保证了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监测的深度、广度和实时性,运行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和智能决策系统对舆情信息进行智能分析和智能决策,发现网络热点问题并实时跟踪,从而实现对网络文化安全态势的预报和对危机的快速反应,通过舆情评价模块将有助于完善系统模型,提高预警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张虹.基于统计分析和知识挖掘的网络舆情管理决策平台研究[J].科技信息,2011(7):495,502.
[2]何德全.互联网时代信息安全的新思维[J].科学中国人,2003(1):14-15.
[3]于景元.钱学森综合集成体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6):40-47.
[4]于淼,李远.网络舆情的关键技术与系统构架研究[J].网络信息安全,2011(1):21-22,4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