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作家曾说:“从一百个极类似的细节中选取一个细节,谁能估量出这个细节会发出多么强烈的光和热?”专题片可以无情节,但不能没有细节。电视传播特性决定了电视片画面是第一性的,画面从来就是具体、逼真、生动、感性的,细节是这一要求的最好体现。细节的价值在于其具体性、逼真性,在于其在表现主题、揭示人物性格和情感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专题片拍摄者在拍摄中提高捕捉细节的能力,提高视觉思维能力,勤于观察,精于选择,长于运用。
细节的运用
在电视专题片中细节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特写,一个长镜头,甚至是几个画面的组接,还可以是一段解说,一种画面与解说的组合等等。然而,无论哪一种形式的细节,其作用都是通过对人或事物所进行的具体、细致的交代,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事件更加翔实。
丰富的细节表达可以更完美地刻画人物性格。看过《夫妻学校》的人,恐怕都记得教师马立强担水这段情节。编导通过跟拍教师马立强担水的长镜头,途中两次换肩担水,长镜头的画面配上了同期采访对话。记者:“学校现在没有水用?”马立强:“没有水,我要是不从家挑水吧,那就得到北山根那儿挑去,挺远,不好走。”记者:“累不?”马立强:“还行。”记者:“家离学校多远?”马立强:“一里多地吧。”记者:“挑多少年了?”马立强:“从1991年上班到现在。”这个长镜头加上对话构成的细节,很有典型意义。它虽然没有交代教师马立强为什么挑水,但观众已明白了,这一担水是学生们一天唯一的用水。教师马立强坚持十一年如一日给孩子们挑水喝,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作者通过这个不起眼的生活习惯,巧妙地表现了教师马立强朴实坚韧的性格。
细节还可以烘托出人物的心理变化。***教片《北斗的故事》中,有一段人物心情的描述。李北斗承包果园三年,迎来了第一个收获季节,一高兴,做了一首诗:“一泓泉水满园天,碧波琼林映红莲;不盼仙女来相伴,只有知音度百年。”北斗的喜悦,不在话下。北斗盼结良缘的心情,牵动了观众的心。哪曾想,山楂在市场上不值钱,一斤卖不出。这还不算,几年前引进的锦丰梨又酸又硬,拿到市场,内行人一看是假货。姑娘一看,这个山楂不值钱,锦丰梨还是假的,觉得上当,伤心地走了。北斗失眠,只有用诗歌来排解心中的痛苦:“悠悠岁月多变幻,回首往事如云烟;事业受挫人离去,秋雨未到便觉寒。”前后两首诗,在李北斗种果征婚这个大的叙事结构里无疑是两个不起眼的小细节,但正是这两个细节,把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表达得淋漓尽致。
细节还可以推动情节发展。细节是构成情节的细胞,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无一例外地通过大量的细节来扩充,来表现。所以,利用好细节,往往可以顺其自然地推动情节的发展。***教片《妇女主任左香荣》中有一个有意思的情节:一个女子,却被大家称为 “二哥”。为什么呢?记者跟踪挖掘下去,得知了其中的秘密。左香荣所在村要建70个大棚,这本是好事,可谁都不敢干,怕赔。左香荣一拍巴掌:得,我来试试。这个带头人一当,大家服气了,说她不让须眉,就叫她“二哥”。几个采访的细节镜头,被记者巧妙地利用起来,揭开“二哥”由来的同时使情节有了发展。左香荣敢做敢为的形象便鲜活了起来。
细节的捕捉
细节是多方面的,动作、神态、环境、物体等都可能构成细节。我们在拍摄人物专题片时往往用动作细节来表现主题,也就是说用人物的四肢来表现细节。我们拍摄的电视片《山与老人》,讲述了78岁的吴希海老人在荒山植树造林的故事。吴希海植树造林二十年如一日而不求回报,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持他在大山里默默奉献这么多年?我们决定走近这位普通老人的生活,在他的辛苦中寻找他力量的源泉,从他的平凡里捕捉不平凡的精神。要表达这些,靠大框架的构思和解说词是不够的,没有感染力。要反映出鲜活的东西,只有靠细节。我们在林子中观察老人打场子的情景,注意到老人在劳动中一直左手撑着腰,步履蹒跚。老人有腰疼病,是长年在山上落下的。我们用四分钟长镜头跟拍记录了老人打场子的动作细节,看到老人粗糙的手上崩出的青筋和僵硬的腰板,我们自然会想到老人多年来在山上付出的无数艰辛与汗水。这个细节比任何解说都有说服力,它所涵盖的信息量极为庞大,是解说词和画面都无法言传的。
在拍摄中,拍摄者经常捕捉到意想不到的细节,如人物面部、眼睛表现出的神态细节。神态细节由于大多数用特写镜头,加之人的面部与眼睛是情感的最佳传递部位,所以其冲击力显得特别强,喜怒哀乐等内在情绪从人物脸上一看便知。如《山与老人》中,拍摄晚霞中吴希海老人坐在山坡上凝视山上的林子时脸部的特写:夕阳洒在老人脸上显得凝重,浑浊的眼神透出老人的刚毅。此时,老人也许在想这片林子,也许在想这些年,也许,什么也没有想。
在拍摄中捕捉细节是件只可意会的事,细节的捕捉和选择没有什么硬性的原则,大多数时候都要靠拍摄者的直觉。有一点却是可以确定的,就是所捕捉的细节,必须涵盖极大的信息量,有生活的概括性,可以对画面叙事形成补充。
细节的触发
在纪实性专题片的细节描绘中,需要拍摄者主动地参与细节。参与细节是指创作者主动介入到拍摄的内容中去,由此获得作品所需要的素材。在参与细节的众多方法中,引入主持人是较常用的。如铁岭市***员电教中心摄制的《与骷髅打交道的人》中,主持人和片中主人公兰文玉在实验室一边翻看照片一边交谈,从而引出往事的追忆。主持人参与提问,兰文玉根据对事件的追忆讲述,镜头切到他们在江西省农村与少数民族围绕篝火跳舞、在村里搞调查、已知身源的颅骨和生前照片的重合摄影、颅骨检测等画面,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情景,反映已发生的事。
在参与中触发,是专题片创作的重要手法,可以说是一种主观的细节创造手段。所谓触发细节就是引导拍摄对象进入某种特定的情境或话题中,以此实现信息、情感、个性的集中展现。我们经常在专题片中看到这样的情景:已经事过境迁,拍摄对象来到当时现场,追述事情经过,这是触动当事人的思绪、情感的有效手段。如在《***旗下的誓言》中,铁岭县立新水泥厂工人朱永贵在工作中不幸牺牲。当拍摄朱永贵工作过的车间时,工人们拿出他使用过的东西;采访朱永贵妻子时,妻子手捧着永贵当天早上买回的菜流着泪诉说;朱永贵牺牲后女儿撕心裂肺地哭喊着追赶救护车。这些都深深地感染了观众,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传达给观众的感情也格外强烈。触发细节的另一种措施就是组织话题。一般来说,纪录片所需的此类话题具有情节性,能够体现感彩。如在拍摄《艺坛宿儒》中的李中堂创作《摔三弦》剧本的经过时,为了再现当时情景,我们组织当事人来到事发地铁岭县乌巴海村原妇女主任家。在妇女主任家,原乌巴海村书记潘铁忠、原村妇女主任、原市艺术馆调研员申丽萍和李中堂触景生情,你一句我一句,回忆了当时情景,给观众交生地点、时间、情节。当然,这种组织话题的方式同时也是在组织情境,每个到场的人都既是讲述者,又是听众,自己触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的讲述所触动,从而形成一种相互触发的环境氛围。
总之,运用细节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谁拥有丰富的细节,谁就有可能胜人一筹。所以,我们在拍片过程中,要注意多采用细节刻画,加强对细节的捕捉和触发能力。
(作者为辽宁省铁岭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