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1世纪,超现实波普在中国盛行。首先它符合简单、直接、刺激眼球的21世纪视觉经验;其次,中国传统艺术本身的超现实主义倾向,使中国艺术家拥有创造奇幻形象的本能;再者,超现实主义波普精美的画面,向唯美主义趋势的发展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很快放弃掉借鉴的标签,使中国的当代艺术有了全新的发展。
关键词:超现实波普;波普艺术;超现实主义;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星星美展”开始,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当时还处在一个地下的状态,到了21世纪被大多数人当作时尚潮流一般追赶。我们80后一代在也是在听着方力钧、岳敏君、张晓刚、王广义中国当代艺术“F4”的名字,听着“玩世现实主义”、“泼皮现实主义”等中国当代艺术的摇旗呐喊中成长。
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这个年轻却被资本过度偏爱的市场,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经历兴起、发展、高峰和低潮的过山车式发展。时光回溯2004年10月的香港苏富起拍首场“中国当代艺术专拍”由此揭开中国当代艺术品全方位正式进入市场流通领域的序幕。2006年3月,张晓刚《血缘:同志第一百二十号》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被拍到了98万美元,相当于900多万人民币,一下子将中国的当代艺术推向高潮。一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在市场上的持续走高始终无法掩盖其在全球艺术话语权的缺失。因为标准和话语权才是中国当代艺术及其市场持续发展的基石与动力。二十多年来中国当代艺术通过经过借鉴外来现代艺术样式,在其自身的地域背景和文化语境下,逐步的提炼出自己的一种语法――超现实主义波普。
波普艺术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作为现代商业文化的一面旗帜,对中国艺术发展的形态也起到了积极推进的作用。1992年初,以王广义(《批量生产的圣婴》、《中国温度计》1992)、魏光庆(《红墙系列》1992)、李邦耀(《产品托拉斯》1992)、任戬(《东经115℃北纬40℃》1990)等湖北艺术家为主体,构成了中国90年代波普艺术潮流初期的主要力量。他们努力从“高雅病态”中解脱出来,力求破除所谓的高雅艺术与大众艺术之间的界限。随之而来的***治波普艺术家的主要代表有余友涵(《招手》1990)、《你办事,我放心》1991)、王广义(《大批判》系列1991~1996)、张培力(《1990的标准音》系列),1991李山(《胭脂》系列1992~1997)、魏光庆(《***误》系列1994)、唐志冈(《开会系列》1997)、张晓刚(《大家庭》系列1996)等。***治波普以其中国***治形象和符号在全球的当代艺术视野中赢得了关注,并在其艺术市场的作用下产生了持续性的衍生现象,更多的艺术家利用中国的***治形象和历史碎片组装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波普艺术。
艳俗艺术作为一个现象被认为产生于1996年的“大众样板”、“艳装生活”这样的展览。艳俗艺术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要把中国以来的***文艺和90年代以来的流行文化作为他们创作的出发点。艳俗艺术家刻意表现“庸俗”、“艳丽”,充满来自商业和消费领域的平庸感,直截了当的利用和拼凑中国式的视觉符号,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治性符号。
中国的波普艺术一方面得益于市场经济、现代化商业和信息化社会、***像时代的发展与推进,另一方面它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波普艺术”。但是,由于艺术家的“明星效应”,艺术品的产业化和产品化,艺术市场的不规范性给中国当代艺术带来了诸多弊病。它对中国化符号的过度挪用和对中国以来这一时期的过度描述使其已经脱离了当代艺术的范畴。
北大教授,著名美学博士彭锋在《流动艺术――超现实波普》一书开篇中提到:“众所周知,超现实和波普艺术都已经成为历史。超现实主义有差不多一个世纪的历史,波普艺术的历史也超过了半个世纪。如果今天有人再画马格利特(René Magritte)式的超现实绘画或者沃霍尔(Andy Worhol)式的波普绘画,那就是不是当代绘画,无论在这些绘画作品中渗透了作者们怎样的关于艺术的自我理解。但是,如果有人将这两种风格结合起来,形成超现实波普,它就有可能成为当代艺术,而且在这种结合之中,必然渗透了艺术家关于艺术的自我理解。”
中国当代艺术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借用了波普的艺术方法和形式,成功的推动了当代中国艺术形态的历史性变革。同时,中国符号的愈演愈烈使得我们开始不满足于这种符号化的误读,艺术家所表达的情绪和个人诉求开始冲破符号的限制走入“超现实波普”的时代。以 “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为艺术创作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的超现实主义;直接借用产生于商业社会的文化符号,切断艺术一向遵循的高雅与低俗之分,将商业浮华,市侩贪婪的本性带入艺术的波普艺术。原本势不两立的超现实主义和波普艺术在21世纪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风格,也就是超现实主义波普(Surrealist Pop)或者波普超现实主义(Pop Surrealism)。
21世纪之所以盛行超现实波普,首先它符合简单、直接、刺激眼球的21世纪视觉经验。随着全球化、审美化的深入,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区别变得越来越模糊,人们对“精英文化”就是高雅,“大众文化”就是低俗的划分感到厌倦。超现实波普的出现,体现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由势不两立走向融合的趋势,也打破长期以此分类的必然性。波普式的文化态度与思维方式得到延伸,使人们更加容易解读艺术,并真正开始走进艺术,打开审美的局限。
其次,中国传统绘画中将物象随意列置并冲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其审美思想讲求内容美和形式美。中国传统艺术本身的超现实主义倾向,使中国艺术家在完全自由的状态下发泄,将潜意识中纠正现实,改变现实,创造出形形奇幻的形象。而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着重再现与写实。西方的绘画从19世纪的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到20世纪野兽派、超现实主义等,这些从“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转变,都说明超现实波普在中国盛行的既然结果。2011年7月30日,“悦”美术馆以《流动艺术――超现实波普》为开幕展绚丽启幕,分别从国际语境、社会现状、观念、文化及心理等方面选取了潘德海、唐志冈、岳敏君、方力钧、刘野、瞿广慈、陈飞、江衡、李继开、韦嘉、熊宇等一大批超现实波普作品。宣告着在新兴的超现实波普中,中国艺术家由边缘走向了中心,由配角成长为主角。
与此同时,早期的新现实主义、玩世现实主义、***治波普、艳俗艺术被指借鉴西方艺术流派,受到缺乏创造性的指责。并在中国特殊历史背景下,这些简单、粗暴的符号背后却带着沉重的表达。相对而言,跟超现实主义结合形成的波普超现实主义,显得更加轻盈。精美的画面,向唯美主义趋势发展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很快放弃掉借鉴的标签,以波普超现实主义视角来重新解读,使中国的当代艺术有了全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锋,鲍禹.超现实波普:当代艺术的一种新样式[M].江西美术出版社,2011.
[2] 高名潞,等.中国当代美术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 吕澎,易丹.中国现代艺术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4] 吕澎.中国当代艺术史[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5] 孙津.断层与绵延――波普艺术[M].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朱明源(1988―),女,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史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