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于什么是未来主义,大多数人脑海中都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的可能也只是想象好莱坞大片中的场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未来主义,大家可能都没有理论化、系统化的概念,文章通过阅读和参考文献,对关于未来主义的问题作了相关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未来主义;社会历史学派;生态学派
未来主义是20世纪末至7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一种对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进行研究和预测的社会思潮。一般来讲,未来主义可以分为社会历史学派和生态学派两个流派。前者着重对新科技***造成的社会变化进行研究和预测,认为随着新科技***的发展,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都将被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所取代。后者着重研究和预测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尤其是全球性环境和发展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强调协调环境和发展关系的重要性。尽管这两个流派存在着诸多的差异,但是他们仍然具有许多共性:都研究了新科技***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影响,都把预测和设计人类社会的未来前景以摆脱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遇到的发展困境作为自己的目的。
一、社会历史学派的趋同论思想
社会历史学派从科技决定论出发,通过对科技进步造成的社会变化的分析,最终得出了趋同论的结论。社会历史学派认为,随着新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居于主导性的地位;这样,就促使社会结构尤其是阶级结构出现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从而将使人类社会最终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将取代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在避免双方弊病的同时,将使双方的优点融合起来。
由美国社会学家、***治哲学家贝尔于1959年提出的“后工业社会”的思想,是未来主义尤其是社会历史学派的理论基础,他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工业化进程的一部分,都要向后工业社会过渡,而未来主义社会将把这两种社会特征和功能统一起来。在社会历史观上,贝尔认为,在对社会和社会形态的把握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中轴原则:其一是以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作为中轴的,将社会发展区分为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几个阶段;另一种原则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中轴,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发展阶段。他认为:“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巨大鸿沟上,技术一直是区分社会时代变化的主要力量之一,因为实行一种新的度量制度或者扩大我们对自然界的控制,就是被技术改变了社会关系和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所以依据中轴原则,从工业社会发展到后工业社会,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是沿着两种不同轴心发展的运动。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阶级结构和文化矛盾的变化,贝尔否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所必然性,因为贝尔发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出现了新变化,例如,资本的社会化;随着股份公司的出现,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管理逐渐***化;随之白领人群不断增加和壮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将会消失。取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不是社会主义思想,而是后工业社会的价值观,也就不存在意识形态问题了。由于技术导致的资本主义新变化表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已经孕育了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后工业社会是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社会形态。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根据产业结构尤其是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农业浪潮、工业浪潮和知识浪潮三个发展阶段,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工业化的产物,都要向第三次浪潮过渡,而以信息***为驱动的第三次浪潮的新文明将是一个与“乌托邦”不同的“实托邦”。托夫勒将技术看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他看来,任何文明社会都存在着技术圈、社会圈、信息圈、生物圈、权力圈和精神圈六个相互关联的领域。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这六个圈层交替运动的结果,一旦社会的技术圈发生重大的变化,社会的其他圈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托夫勒还撇开社会制度尤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问题,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是工业化,他单纯从技术和产业的角度来说明社会主义的产生问题,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第二次浪潮的产物,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产生具有同源性;在考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社会结构的过程中,托夫勒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都具有工业化带来的主要特征:标准化;专业化;集中化;大规模化;集权化。在托夫勒看来,虽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不同,但是,他们在各自发展的进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却是相同的。在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驱动下,社会发展出现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征,如知识要素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无形价值,为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而分量化、小批量生产,企业规模越来越集约,出现了许多新型的组织,电子信息网络成为第三次浪潮文明的经济体制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次浪潮文明的出现会导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合流,使人们能够超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分。
美国社会预测学家奈斯比根据社会信息化的程度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区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三个阶段,认为在信息社会的基础上弥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直接的差距,同时,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策的调整,两种社会制度都在向私有化方向发展。奈斯比发现,工业社会正在向信息社会过渡,信息化已经成为美国社会发展的新的趋势,从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信息社会,而这也是整个世界的变化趋势。通过对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福利国家***策调整的考察,奈斯比认为私有化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潮流,由于全球经济的形成,无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必须融入世界经济中,高新技术的发展又加速了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中央计划经济还没有成功的范例,社会主义的福利负担又代价高昂,劳动力结构也出现变化,劳动力所占的比例大大下降,个人的重要性日益重要;福利国家日益私有化,因此社会主义将通过市场机制的方式与资本主义趋同。信息社会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未来,奈斯比认为,人类***治创造一个信息反馈系统复杂排列的社会―信息社会。由于信息社会展示出了一系列的全新特征,因此能够成为未来的社会形态。
二、生态学派的可持续发展主张
受罗马俱乐部的委托,美国学者丹尼斯.米都斯组织了一个研究全球性环发问题的小组,该小组将系统动力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列出影响全球系统的五个因子之间的重要的因果关系,最后得出了“零增长”的结论,其最终成果就是于1972年发表的题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第一,他认为地区自身的限度决定了其增长是存在着极限的,比如人炸,随之带来的粮食短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问题,最终导致经济失控。第二,米都斯小组认为全球性环发问题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是一个反馈环路,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带来一系列连锁作用。第三,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环发问题,人类应该从增长过渡到均衡,使人口和工厂资本保持规模,所有投入和产出的速率保持最小,资本和人口的水平及两者的比例安排得与社会价值一致。
卡恩的“没有极限的增长”理论,是和米都斯的“零增长”理论正好相反的理论,认为在社会发展观上,必须从长期性视野出发来研究全球性环发问题,看待问题不能仅着眼于短期的问题,提出了“大过渡”的理论。目前的全球性环发问题是一种暂时性和地区性的问题,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针对罗马俱乐部对技术的批评,卡恩认为增长是没有极限的,人类的前景是美好的,目前的环发问题正是因为技术不够发达,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环发问题将会得到解决。
最后,由于悲观派和乐观派都有自己的片面性,因此产生了未来主义的第三派―现实派,也就是罗马俱乐部认真反思后提出的“有机增长”理论和“新人道主义”理论。“有机增长”理论中有所突破的核心就是提出了“有机增长”的概念,认为人类社会必须采取有机的增长,也就是注重多样性、差异性和质量的增长;必须从纵横两个方面来推进世界系统的重建,横向就是改变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关系,纵向是综合考虑个人、群体、人口和经济、技术、生态和地球物理层的相互影响;必须倡导全球伦理,使人们的价值观和态度发生改变。佩西的“新人道主义”理论规定了增长的含义,***地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表达了自己对协调环境和发展关系的看法,也就是我们当今常常提到的“可持续发展”的最早理论雏形。
三、评价
未来主义思潮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其合理性的,未来主义看到了科学技术的巨大社会作用,并对科学技术进行了价值评价,力求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相互协调;认为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是社会物质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力求环境和发展的协调,大力促进可持续发展,从长期性、全球性的视野出发来看问题。
当然,由于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未来主义也有自己难以克服的矛盾和局限,比如研究方法上的经验主义,未来主义将有限的经验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并在经验主义的基础上对历史唯物主义决定论进行了批判;在社会历史观上,片面夸大科技决定论,将技术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最高标准,把科学技术看作是制约全球性环发问题的决定性力量;从理论出发点和归宿来看,虽然未来主义各派都表示自己超越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但实际上它们都属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思潮,因为它没有触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并且否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总之,未来主义的各个派别仅仅是从技术层面上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有限的批评,而一切问题只有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必然过程中才能得到最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作者简介:吴晓君(1989.12- ),男,毕业于中国青年***治学院,现就职于南昌铁路局***校理论研究室,研究方向:青少年思想***治工作。